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經濟發展因素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1農業生產中存在諸多不利因素首先,耕地不斷減少,隨著我國土地制度不斷變化,承包靈活性不足,增加管理難度,糾紛在不斷激化;土地承包缺乏靈活性,土地分配不夠公平,引發人地矛盾。其次,大量高素質勞動力流出現象嚴重,剩下的多是老人與婦人,專業技能不足,影響農業生產效率。再次,農資價格不斷提高,導致成本增加,制約了農民收入增長的腳步。第三,農業基礎設施相對較弱,抵御風險能力不足,目前,我國農村仍然愛用傳統設備,很多都是老舊設備,無法滿足生產需求。最后是技術水平相對較差,除了經費不足的問題,基層農業信息技術員少,影響農業技術推廣速度。同時推廣的技術較差,一些農技人員多依賴感覺與經驗進行推廣,缺乏檢驗程序,矛盾日益突出。1.2依然存在拖欠農民工工資的問題從近年來的發展情況來看,我國一些工程仍然存在拖欠農民工工資的情況,約有20%的農民工在年尾無法及時收到工資,尤其是建筑業與制造業,影響農民工的積極性。1.3農村市場無法規避軟肋當前我國農村市場體系建設相對較為緩慢,無法適應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需求,相對而言,農村商品流通網絡建設步伐緩慢,雙向流通渠道不夠暢通,農民買賣難度較大,導致農村商品價位高,市場監管工作過于薄弱,導致市場機制無法在農村市場有效發揮。近年來,我國農村居民消費的價格浮動較大,而且消費經濟性較差。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漲幅過高在某種程度上抵消了近年來中央增加農民收入采取的各項政策措施,增加了農民增收難度,影響農民生產積極性。另外,市場秩序規范性檢查不夠,市場上的偽劣產品屢禁不止,食品安全問題頗為突出,影響人民群眾的健康與安全。
2.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對策
2.1落實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政策,改善農業發展的環境與條件要想改善國民經濟就必須要顧全大局,將農業與農村經濟放到國民經濟發展的大環境中,加強對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視程度,把農民增收放到人民共同富裕與新農村建設統籌考慮,形成推動農業與農村持續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采取適當對策降低城市門檻,縮小城鄉差距,在政策與體制上保護進城農民工的權益,強化農民工的綜合素質,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推動城鄉發展。2.2加大非農生產力度,加快農村勞動力的轉移速度首先,在新農村建設中推動農村城鎮化的進程,實現城鄉經濟社會的均衡發展,加快三農問題的解決速度。其次,加大民營經濟發展力度,鼓勵個體私營企業與組織的發展,打破傳統界限,實現多元化經營模式,促進鄉鎮企業對農民工的吸納能力。最后,積極推動勞務輸出,政府部門要將勞務輸出作為最快的富民產業,增加農民工的工資收入,改善其生活。2.3加快農村土地制度的完善速率2.3.1加快相關政策的落實在當前的情況下,要對農村土地承包情況進行審查,嚴格執法,對農村土地承包情況進行調查,糾正農村土地承包中侵犯農民權益的違法行為,要尊重歷史,實事求是,穩定承包。同時必須要依照法律法規進行管理,強化組織建設。2.3.2解決農村土地承包糾紛尊重群眾的創新精神,落實村民自治,強化基層治理工作,解決糾紛。首先要遵循國家的管理對策,及時調解農村土地承包糾紛,切實承擔起調解農村土地糾紛,強化基層組織建設,強化組織的凝聚力,增強自我調解糾紛的能力。其次是農村土地是歸屬農民集體的,村集體必須要遵循多數人的意見,在法律允許范圍內進行土地的自我調解。2.3.3建立土地流轉日常管理機制對當前我國人地矛盾突出的情況,相關部門要強化土地流轉工作,保證農村土地依法有序流轉,實現農業結構調整與農業的產業化經營。2.4農業組織形式的創新,完善農業產業化隨著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不能單純的調整某個環節,而要實行全面調整,通過結構調整,增加農業與農村經濟效益,向深度與廣度進軍,促進農民收入的增加。從當前的形勢來看,除了要加快龍頭企業的發展力度外,還必須要不斷地調整結構,打造更多精品,使其可以滿足市場發展需求,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2.5加快農村市場建設步伐,為農村居民提供更多消費便利當前我國農村經濟建設中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采取針對性的對策,引導與拉動消費增長,在發展中建立以小城鎮為依托加快農村消費品市場的建設步伐,加大商品流通設施的開發,實現多元化的經營方式。同時要加大市場秩序的調整力度,增加消費者的信息,有針對性的重點開發,實行專項整治,完善相關的法律與行業規章,加強監管,引導消費,為城鄉居民營造放心的消費市場,增加消費者的信心,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摘 要:循環經濟是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措施。發展循環經濟要明確影響循環經濟的各個因素及其相互聯系,發揮各個因素的積極作用,帶動循環經濟以及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
關鍵詞:循環經濟;影響因素;可持續發展。
目前,我國已經把推進循環經濟作為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主要措施。2010年4月國家發改委、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和證監會聯合了《關于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的投融資政策措施意見的通知》,提出了在規劃、投資、產業、價格、信貸、債權融資產品、股權投資基金、創業投資、上市融資、利用國外資金等方面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的具體措施。然而,我國地域廣闊,不同地區在自然稟賦、經濟發展水平、科學技術水平以及社會文化狀況等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各地在發展循環經濟實踐中,必然面臨如何根據本區域的具體情況選擇適合本區域的循環經濟模式和推進策略的問題。為此,需要對循環經濟的影響因素進行較為系統深入的分析,建立一種操作性的分析框架,以幫助各地區根據其具體情況選擇相應的循環經濟模式和策略。
一、國內文獻關于循環經濟影響因素的研究。
在我國現有關于循環經濟的研究文獻中,較少見到以嚴謹的理論視角對循環經濟影響因素的分析。在一些著作或研究論文中,從各個角度對于循環經濟影響因素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和看法,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類。
第一,從循環經濟的理論和實踐的產生背景來看,資源短缺和環境保護是這一理論和實踐產生的兩大基本前提。如齊建國等提出:“現代循環經濟是在深刻認識資源消耗與環境污染之間關系的基礎上,以提高資源與環境效率為目標,以資源節約和物質循環利用為手段……實現資源效率最大化、廢棄物排放和環境污染最小化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1](P1)侯渡舟等提出包括資源、環境、科學技術、資金和人在內的循環經濟五要素,把科學技術、資金和人等要素考慮進去,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經濟學的研究視角。[2]
第二,從區域經濟的角度分析,一個區域實施循環經濟受到區域眾多因素的影響。付曉東提出,影響循環經濟的區域因素有自然因素、文化因素、經濟發展水平與科技因素、政府與政策法規因素等方面。[3](P112-163)岳立等從制度、市場、技術、意識四個角度總結了甘肅省在推進循環經濟方面存在的制約因素。[4]
第三,從循環經濟模式選擇及實施途徑選擇的角度來看,循環經濟的影響因素更為復雜,也更為具體。孫明貴等在研究上海市發展循環經濟的模式和途徑時,對包括法制體系、物質基礎、技術水平、產業基礎等眾多因素進行了分析。[5]張春蘭等提出,我國在實施循環經濟方面面臨理論認識、制度政策和現實實踐三個層次的制約因素,其中理論認識方面的制約因素具體包括認識誤區、生態意識、認識能力等,制度政策方面的制約因素包括經濟體制和法規政策,現實實踐方面的制約因素包括規模經濟、技術與資金、人才與管理等。[6]
以上觀點,從不同的角度對影響循環經濟的因素進行了概括,都有其合理性。在綜合以上觀點,并對這些因素間的內在聯系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本文提出一種操作性的分析框架,以用于循環經濟模式選擇的決策分析。
二、循環經濟的影響因素。
研究循環經濟的運行與發展,需要明確影響循環經濟模式的相關因素。通過研究我們發現,影響循環經濟模式選擇的因素可以分為三類,即直接因素、間接因素和機制性因素(見圖1)。其中,直接因素包括資源、環境、產業結構、技術、資金等5個因素;自然稟賦、人口、經濟發展水平、科學技術、社會文化、法制等6個因素則是影響循環經濟模式選擇的間接因素,它們之所以被歸入間接因素,是因為它們對循環經濟模式選擇的影響是通過對資源、環境等直接因素的影響而間接實現的。此外,政府干預和市場機制則是兩種不同的機制性因素,它們對間接因素、直接因素以及循環經濟模式選擇都具有重要的影響。
圖1 循環經濟的影響因素。
(一)影響循環經濟的直接因素。
一個區域在進行循環經濟模式選擇時,需要考慮的因素是紛繁復雜的,這些因素中,影響作用明顯而且直接的是資源、環境、產業結構、技術、資金等5個因素。在某個具體的區域,可能是這5個因素中的一個或幾個對模式選擇發揮著主要的作用,但總的來說,這5個因素是具有普遍意義的。
1.資源。循環經濟的實踐和理論是建立在人們對資源稀缺性的認識基礎之上的。資源的存量、可利用量,資源的類型和不同資源類型的組合,產業發展對資源的依賴程度,資源的利用方式和利用效率等因素,都直接影響著循環經濟模式的選擇。進行資源分析,除了要考慮作為自然稟賦的資源類型和總量,還應考慮人口、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通過人均可利用資源數量的分析,可以了解一個區域的可利用資源的上限,通過經濟發展規模及趨勢預測資源的需求量,可以了解支撐一個區域經濟發展所需資源的下限。
2.環境。人類的生產活動和生活活動必須考慮環境的承載力。環境污染和環境壓力過大是目前大部分國家普遍面臨的問題。在我國,不同區域面臨的環境問題類型和程度是存在差異的。比如,有的地區工業污染嚴重,有的地區土地環境質量下降,這就要求在選擇循環經濟模式時,要在準確把握各個區域面臨的環境問題的基礎上,把發展循環經濟與環境治理結合起來。同樣,對環境進行分析時,一方面要考慮環境自身的承載力;另一方面也要考慮人口、經濟發展水平以及社會文化因素所造成的環境壓力。人口數量可以被用來評估人類生活活動給環境帶來的壓力,經濟發展規模和趨勢則可用來評估人類生產活動所帶來的環境壓力,社會文化因素既直接包括人們的環境意識和對循環經濟的認識,也間接地顯示了隱藏在生產、生活方式背后的觀念和意識。
3.產業結構。產業結構和布局是關系到循環經濟發展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之一。只有在考慮產業結構和布局的同時,兼顧資源的可持續供給、環境的生態安全以及經濟的綠色增長,循環經濟的發展才有成功的基礎。一個區域的產業結構是該區域自然稟賦、經濟發展水平以及科學技術水平綜合作用的結果。產業結構的現狀構成了循環經濟的實施基礎,并影響著循環經濟的推進方式。
總體而言,我國三次產業中,高能耗、高資源需求的第二產業比重過大,而低能耗、低資源需求的第三產業比重過低,高科技產業發展仍然不足。因此,循環經濟的推進往往和產業結構的優化結合在一起。在循環經濟視角下,產業結構優化不僅要考慮經濟效益的提高,更要協調生態安全。因此,在發展循環經濟的背景下,產業結構優化應包括三個部分:產業結構高度化、產業結構合理化和產業結構生態化。[7]根據循環經濟的基本原則,產業結構高度化是指,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高的產業比重,逐步減少或淘汰資源浪費嚴重、資源再利用率低的產業。產業結構合理化是指,遵循再生產過程對比例性的要求,追求關聯產業規模適度、三次產業比例協調和增長速度穩定的均衡。產業結構生態化是參考自然生態系統的有機構成和循環原理,在不同產業之間構建類似于自然生態系統的相互依存的產業生態體系,以達到資源充分循環利用,減少廢物和污染的產生,消除產業活動對環境的破壞,逐步將整個產業結構對環境的負外部效應降低到最低限度。
4.技術。循環經濟自產生之日起就和技術密切相關。循環經濟的核心思想———“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需要相應的技術手段為支撐才可能實現。發展資源回收、再生性資源產業和環保產業,改造高消耗的傳統產業,實現傳統產業的綠色生態轉型,都必須依靠科技進步。技術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替代資源能源的開發、降低資源能源消耗、污染物減排和廢棄物轉化等方面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選擇循環經濟模式時,必須考慮本區域技術水平,以及發展循環經濟所需技術的成本和可獲得性。需要說明的是,本文把“技術”與“科學技術”當做不完全重疊的概念在使用。“技術”指的是,在實踐中已經或即將得到廣泛運用的實用技術,而非實驗室技術;“科學技術”則側重于基礎性的研究,以及通過各種研究機構、研究活動所體現出來的總體的科學技術水平。
從技術創新理論的視角看,前者接近于該理論所述的技術“模仿”和“復制”,后者則接近于技術“創新”。很顯然,按照這種理解,“技術”的可獲得性以及應用的成本,主要受該區域的“科學技術”水平的影響和制約,后者構成前者的基礎。
5.資金。循環經濟,雖然也被稱為“經濟”,但在推行循環經濟的初期甚至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可能是“不經濟”的。高投入是循環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和重要條件。循環經濟技術比傳統技術復雜得多,往往涉及多個學科領域,對設備、原材料的要求更高,技術更新速度更快,使得企業設備更新和折舊的速度大大加快,因此,需要的資金量也大大高于傳統產業。循環經濟技術的創新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而要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進而發展成為一個個微觀循環經濟體系,由點帶面形成更大范圍的中觀和宏觀循環經濟體系,沒有強大的資金支持是不可能的。為此,在進行循環經濟模式選擇時,必須考慮本區域的資金投入能力。顯然,一個地區的資金投入能力的高低從根本上取決于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但同時也受當地金融體系的完善程度和相關財政稅收政策取向的影響。
(二)影響循環經濟的間接因素。
資源、環境、產業結構、技術、資金等因素直接影響一個區域的循環經濟模式的選擇,但這些因素并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們受更為復雜的其他因素的影響。這些在背后影響它們的因素,也可被認為是循環經濟模式選擇的間接影響因素。
1.自然稟賦。自然稟賦是人類所有生產和生活活動的基礎。自然稟賦不僅從根本上影響著所有的直接因素,而且也影響其他間接因素。不同區域的自然稟賦在類型和總量上的差別,影響著資源、環境的差異,也通過對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間接影響著產業結構和技術水平等因素。從循環經濟的角度考察,自然稟賦一般包括礦產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和氣候資源。
2.人口。從某種程度上說,人口因素是自然稟賦的一個變量。人均可利用的資源數量比資源總量更能說明人類所面臨的資源和環境狀況。我國龐大的人口數量,決定了我國資源短缺、環境壓力等普遍性特征。此外,人口也被視為一種資源———人力資源,人力資本理論和現代人力資源開發理論已經揭示了人力資源在經濟和技術發展等方面的巨大能動作用和貢獻。
3.經濟發展水平。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與該區域的自然稟賦、人口和人力資源、科學技術以及社會文化之間存在相互影響的關系。而一個區域的資源需求量、環境壓力、產業結構、技術水平以及資金供給能力,卻更直接、更主要地受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
4.科學技術。科學技術的發達程度往往和經濟發展水平相關。在經濟發展能夠提供所需支持的前提下,一個區域的基礎性科研水平越高,科研力量越雄厚,這個區域的技術創新和擴散的能力也就越強,適用技術得到廣泛應用的可能性也就越高。循環經濟從它產生之日起就具備了明顯的技術特征,循環經濟的發展是以大量的技術創新和技術擴散為支撐的。
5.社會文化。社會文化同樣和其他間接因素間存在互相影響的關系。在循環經濟的實踐中,人們對于循環經濟的理解和認同程度構成了發展循環經濟的“軟”環境。我國樸素的“節約”觀念是符合循環經濟的基本思想的,但是,不同區域由于社會文化上存在一些具體的差異,對于循環經濟理念的認同程度以及對循環經濟的理解也是存在差異的。這種理念和認識上的差異不會直接影響循環經濟模式的選擇,但會對循環經濟的發展形成支撐或制約作用。
6.法制因素。發展循環經濟,沒有法律制度的保障和推進是不可能實現的。一方面,循環經濟是新生事物,人們受習慣影響,接受較慢。法律制度具有公共選擇型、強制性、權威性和見效快等特點,可以較快地推進循環經濟。另一方面,循環經濟需要更高的資金投入、智力投入和更多的自我約束,從而會加大人們的工作負荷。一個區域的法制狀態,尤其是關于循環經濟的立法完善程度將會影響循環經濟模式選擇和推進策略的選擇。
(三)影響循環經濟的機制性因素。
循環經濟是對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變革,這種變革需要借助經濟發展的內力和外力的推動。
所謂內力是指市場機制,而外力則是指政府的作用。發展循環經濟需要社會重新構建一種新的制度框架,而這種制度框架的建立需要市場機制和政府行為的有機結合。
1.政府干預。在循環經濟的初始階段,政府的推動作用是必須的,也是至關重要的。循環經濟的產生已經證明了這一點。政府作用要以市場有效發揮作用為前提,不能代替市場,而是要培育市場,為市場主體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降低其交易成本。在實踐中,政府部門是否具備相應的意識與能力履行這些職責,是否會出現“缺位”
或“越位”等問題,直接影響著一個區域的循環經濟的發展。
2.市場機制。循環經濟的理論前提是自然資源正在成為制約人類發展的主要因素,它考慮的是如何在既定資源存量下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和經濟發展的質量問題。因此,運用市場機制發展循環經濟比使用強制手段有更高的效率和更少的管理成本。
三、結 論。
發展循環經濟已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潮流和趨勢,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循環經濟的發展從來不是孤立的,它受到直接因素、間接因素、機制性因素的協同影響。這些因素或條件的綜合,可能會起正面的、積極的作用,也可能會起負面的、消極的作用。因此,深刻剖析和正確認識這些因素的層次關系和影響作用,并有效地構建、控制這些因素,對于認識循環經濟的運作機制、更好地發展區域循環經濟十分重要。
參考文獻:
[1] 齊建國,尤完,楊濤。現代循環經濟理論與運行機制[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6.
[2] 侯渡舟,等。陜北能源化工基地循環經濟要素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 (2)。
[3] 付曉東,循環經濟與區域經濟[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7.
[4] 岳立,鄭周勝。甘肅省循環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及推進機制分析[J].開發研究,2007(5)。
[5] 孫明貴,劉建新,陳雪陽。上海循環經濟發展的因素分析及其途徑探討[J].華東經濟管理,2005 (3)。
1.農民收入問題
目前,農民收入不但絕對數量上相對較低,而月_增長速度近幾年來也呈下降趨勢。1995一2儀舊年5年間,全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人由1578元增加到2253元,扣除物價因素,年均實際增長4.7%。然而,這一階段的收人增長,主要分布在1997年以前,之后便呈現連續趨緩特征。一些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和糧食主產區的農民收入甚至出現負增長。按1978年不變價格計算,19%年農民人均純收人比上年增長9%,1997年增速回落4.4個百分點,1998年增速又下降。,3個百分點,而1999年增速再下降0.5個百分點,回落到3.6%,2《X刃年增速進一步降到1.9%。雖然2001年農村農民人均純收人增長4.3%初步扭轉增長率連續下滑的局面,但是農民人均純收人增長依然明顯低于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比城鎮居民收人增長率低得多,城鄉居民收人差距繼續擴大。農民收人水平偏低,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就農村本身來看,農業勞動生產率低,非農產業發展不足,農村剩余勞動力較多,農民素質偏低,進城就業數量少等都是重要原因。中國有9億多農民,其中農業勞動力5億多,但根據勞動合理負擔耕地法來計算種植業所需勞動力數量,我國目前農業部門需要的合理勞動力數量約為1.%億人。現在的情況是,這剩余的近3億多農村勞動力中,約有l億左右被鄉鎮企業吸收了,還有1億左右常年外出打工。這已經從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農村剩余勞動力過多的矛盾,若非如此,農民收人問題會比現在嚴重得多。即使這樣,有限的土地上還是有近1億的隱蔽性失業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而土地的承載力畢竟是有限的,這些因素決定了僅靠在土里刨食,農民的收入不可能在短期內實現持續快速的增長。而且近幾年來,盡管隔絕城鄉的各種制度和政策有了很大變化,但是仍然有許多制度和政策不利于農業富余勞動力轉移。如戶籍制度及其后面跟著的多種具體的權益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業富余勞動力的轉移,這在無形中更加大了農民增收的難度。從外部看,農民負擔沉重,農村對城市的貿易條件惡化是重要因素。國家統計局調查結果顯示:19901994年間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巧.5%,同期負擔年均增長巧.4%,兩者基本上是同步增長;1995-1999年間,農民人均純收人年均增長11.1%(未扣除價格因素),同期負擔的年均增長6.4%,負擔增幅低于收人4.7個百分點,負擔呈相對減輕趨勢,連續多年的擴張勢頭得到初步抑制,但若按農民負擔管理條例規定的口徑計算,2001年農民人均稅后負擔仍有91.2元,這對年平均收人2。厭)元不到的農民來說仍然不是個小數目。而與此同時,農村對城市的貿易條件也在逐步惡化。相對于城市來說,農村在貿易交往中越來越陷于弱勢地位。這一方面是因為農村初級產品與城市高附加值產品相比,本身具有的一種貿易上的先天劣勢,另一方面也有隨著加人WTO我國對農產品的保護越來越少的原因。綜合來講,解決農民收人問題,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首先,應該幫助農民“輕裝”上陣。具體包括這樣幾個方面:一要搞好農村稅費改革,實現農民負擔規范化,杜絕名目繁多的不合理收費,同時逐步降低以至取消所有的農業稅費。目前世界上只有我國等少數的幾個國家還在對農業征稅,而所有的發達國家對農業實行都是大力補貼的政策。加入場,0后,面對強大的國際競爭壓力,如果不把農民的負擔徹底減輕,中國農業的發展會更加危險,中國農民的境遇也會更加糟糕;二是要精簡機構,裁汰冗員,減低鄉村行政費用,實行“小政府大服務”的管理體制。如果把農村基層組織的干部大大壓縮,不僅便于工作,而且能夠真正減輕農民負擔。其次,要加大“反哺”力度。長期以來,為加快工業的原始積累,工農產品的“價格剪刀差”政策使農業長期處于“貧血”又要“獻血”極度貧乏狀況。近些年來,雖然國家在逐步加大對農業的幫扶力度,但相比“從根本上扭轉農業的弱勢地位”的目標,顯然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應當持續地把增加農民收人作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通過財政、貨幣、行政等手段為農民“翰血”、幫農民“造血”。第三,要通過減少農民增加農民收入。把農民非農化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思路,合理規劃,有效引導,通過城市化和制度改革實現農民向市民、農村向城市、農業向非農業的過渡和轉變。這里既需要制訂鼓勵農民人城、放寬限制條件的政策,同時更需要深遠謀劃進城農民做什么、如何保障農民利益的問題。在這些方面,城市應該有博大的胸懷和長遠的眼光。第四,公正執法,尊重農民的人格尊嚴,充分發揮農民行使民利的積極性,有效地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
2.農村生產性投資的資金來源問題
增加農村生產性投資對農村經濟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通過合理投資,可提高農業生產的技術水平,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可以發展農村非農產業,改善農村產業結構和城鄉貿易條件,增加農民就業;可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優化生態環境;發展農村教育、文化、衛生事業,可以提高農民素質,增強其謀生、發展、自我保護和行使民利的能力。總之,通過投資,可以推動農村經濟協調發展,增加農民收人,提高其文明程度,并反過來推動城市經濟發展。根據國家統計局對全國農村固定資產投資情況調查,2002年我國農村固定資產投資達到8011億元,其中,農村非農戶投資完成4888億元,占61.01%;農戶投資3123億元,占38.99%。其中生產性投資為3987億元,占總投資的49.7%。目前農村生產性投資的資金來源面臨如下問題:第一,資金來源不足。農村固定資產投資資金仍然以自籌為主,銀行貸款較少,農戶的投資依賴自有資金程度高。以2002年為例,在全部3123億元的農戶固定資產總投資中,2300億是農戶的自有資金。農村投資的資金來源構成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農村融資困難的現狀。原因是:(l)農民收人水平低,儲蓄量少。根據國家統計局對中國三十一個省(區、市)六點八萬個農戶的抽樣調查,2002年農民人均純收人為2476元,且有60%的農戶人均收人在平均線以下,遠低于城市及全國的平均水平,低收人的結果必然是低儲蓄;(2)郵政儲蓄吸走一部分農村資金。近年來,由于郵政儲蓄轉存款利率水平過高,為4.131%,高于金融機構在人民銀行1.89%的存款利率,且無任何風險,儲蓄規模迅速增加,到2002年12月郵政儲蓄存款余額為7369億元,其中65%來自縣及縣以下地區,鄉鎮及所轄農村占34%,而這部分資金大部分流出了農村;(3)受盈利動機驅使,國有商業銀行在農村吸收的存款,相當一部分投放到城市。近年來,國有商業銀行縣以下機構網點大幅減少,留下來的機構網點通過資金上存,實際上已成為上級行的“儲蓄所”。不僅商業銀行在農村吸收的資金絕大部分回流到城市,農村信用社實際上也成為農村資金凈流出的重要渠道。1978一2《擬〕年期間,通過農村信用社農村資金凈流出4519.2億元。農村信用社凈流出資金中有一部分以存款準備金、轉存銀行款的形式流向中央銀行,還有相當部分的農村資金被農村信用社通過購買國債和金融債等方式大量轉移。第二,在農村商業性金融機構對農戶的貸款過程中,存在一些困難和矛盾:(l)種植業和養殖業的生產周期長,而金融業規定的貸款周期短;(2)農業微利經營,而金融業貸款利率偏高;(3)農戶零星分散,單戶資金需求量小,逐筆審查發放、監督使用、清收款項的成本較高,而金融業的經營又要求有盈利;(4)金融業貸款堅持審慎原則,而由于農業受自然條件和農戶技術管理水平影響較大,加之部分農戶信用觀念淡薄,農村貸款風險較大。第三,政府的農業投資在政府總投資中的比重較低。2(xx〕年,我國用于農業方面的全部投資為1533.78億,僅占當年財政總收人17575.33億的8.7%。2001年我國貸款余額為11.2萬億元,其中農業貸款僅為5700億元,占5.1%。鄉鎮企業貸款為6400億元,占5.8%。即使加上農業發展銀行收購農產品的貸款,金融機構支持農業和農村的貸款余額也僅占全國貸款余額的17%。這些問題使農村投資資金嚴重不足,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緩解農村經濟發展的資金緊張問題,最主要的是要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具體包括:(l)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要端正服務方向,認識到自身的發展與農村經濟發展休戚相關,要以為農村經濟發展服務為根本宗旨。(2)根據農村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和具體需要,合理確定農村貸款期限,使貸款真正發揮效益。(3)改進郵儲資金管理。對郵儲轉存資金以地市為單位,由人民銀行轉貸給農行或信用社,同時允許郵儲資金就地同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自由拆借,允許委托縣以下銀行機構發放委托貸款等。(4)農業發展銀行要在保持其信貸資產的安全性和流動性的前提下,支持農業綜合開發,在農業基本建設、農業技術改造、建立農產品及名優新特農產品商品基地、糧食及農副產品的深加工等方面予以積極的貸款支持;支持農村產業化,扶植農村中有發展前途、產業關聯度大、需求收人彈性大的非農產業的發展,優化農村的產業結構。同時當地政府部門要從發展本地經濟的角度著想,加強宣傳,在當地確立金融信用觀念,引導農民靠信用贏得資金、贏得發展條件。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城鎮居民到農村去投資,并積極主動地吸收外資也是很重要的一條。
3.農村生產性投資的動力、“技術”條件和投資引誘問題
農村生產性投資不足,除了資金約束外,還受到投資動力不足,投資“技術”條件差和投資引誘不足的約束。
(l)投資動力不足。農民世代依附于土地,雖不易大富大貴,但也沒有生存之虞,一家一戶土地壟斷性的小規模生產,幾乎沒有競爭。“小富即安,知足常樂,無禍即福”的觀念很容易在這種生存條件下滋生蔓延,形成中國鄉村文化的一大特點。缺乏生存和競爭的壓力,單門獨戶抗風險的能力低下,使得農民通過投資來改善生活和生產條件的動力不足。
(2)投資的“技術”條件差。投資行為對投資者有一定的“技術”和能力要求。“技術”要求包括與投資有關的經濟、法律、政策知識和專業技術知識;能力要求包括創新能力、決策能力、獲取有關信息的能力、膽識、身心素質等。由于農民從整體上看素質偏低,使得農村生產性投資的“技術”條件較差。(3)投資引誘不足。所謂投資引誘,即通過投資,投資者預期實際上能得到多少純收人。它取決于很多因素。第一、投資項目本身的利潤率,這與當地的交通、通訊、市場條件和項目本身的技術條件有關。第二、政府的有關政策,如審批、稅收、信貸、價格等方面的政策,對各類產業的限制和支持措施等。第三、當地政府機構的工作作風,辦事效率、以及當地黨風、政風及社會風氣狀況。目前,農村地區的交通、通訊、市場條件和新技術的獲得及掌握能力均較差,政府對農村生產性投資的政策傾斜度不夠,一些地方政府機構辦事效率低僚主義、腐敗現象嚴重,一些農村“紅眼病”、“吃大戶”、“掐尖”現象較多,這都使農村投資者畏首畏尾、裹足不前,投資欲望減低。解決這些問題,應著重做好以下工作:(l)由政府投資,改善農村地區的交通、通訊條件,這些條件好了,市場隨之獲得改善。(2)努力提高農村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質。通過適當的宣傳和培訓,做好新技術的普及工作。幫助農民樹立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和開拓創新意識,提高其決策和獲取信息的能力。(的制定對農村地區生產性投資的傾斜政策,在項目審批、稅收、信貸等方面予以支持,建立農村地區生產性投資的保險制度。(4)改進政府機構的工作作風,制定政府機構的工作規則和相應的獎懲條例并保證實施,以提高工作效率,現象。(5)公正執法,保護農村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4.農民素質問題
農民素質偏低,是所有投資制約因素中的關鍵性因素。這個問題解決了,資金來源和投資動力問題就自然會得到緩解。因為農民素質提高以后,其自主投資的意識和能力增強,就能夠發現好的投資機會,獲得投資資金就變得相對容易,較高素質的勞動力也會很容易地在當地得到。反之,如果農民素質偏低,即使通過外部投資來推動農村經濟增長,那末,這種增長也是緩慢的,是在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資源的情況下實現的,效益很低。高素質的勞動者在生產中發揮的是人力資本的作用。在現代經濟中,人力資本的作用更重于物質資本。通過合理地組織生產和再生產過程,通過合理地配t和充分有效地利用生產要素,人力資本可大幅度地提高生產效率。要獲得人力資本,就要進行人力投資,目前,我國農民收人水平低,農村教育條件差,辦學資金緊張,農村中小學教師待遇低,這些都不利于農村人力資本的形成,制約了農村人口素質的提高,進而制約了農村經濟發展,這又反過來使農民收人水平難以迅速提高,農村教育條件難以得到改普。這也是一種低水平循環。打破這種低水平循環,我想,應重點考慮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l)采取措施,改善農村人口的身體素質。通過宣傳和在中小學開設有關課程,在農村普及營養保健和醫療衛生知識,提高農村人口的保健意識。對有遺傳病的人,政府應通過法律和醫療措施禁止生育。杜絕近親結婚,做好婚育檢查,降低殘疾人口率。對于飲用水不符合衛生標準、食物中某些元素缺乏等自然因素造成的損害,政府要投資進行重點治理。對農民進行環境保護意識教育,減少因盲目興建鄉村工業而造成的環境污染。要投資醫療衛生事業,改善農村的醫療衛生條件,采取有效措施,堅決制止假冒偽劣藥品和在農村生產和銷售。
(2)多方籌措資金,興辦農村教育。要保證教育經費的增長高于縣、鄉財政經常性收人的增長。由于教育是社會公益性事業,是人力資本形成的關鍵因素,其效益不僅體現在當地經濟發展上,也體現在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上,所以,在以縣、鄉、村為辦學主體的前提下,_上級政府也應撥出一定款項,加以扶持。此外,發展校辦產業,開展社會服務,勤工儉學,鼓勵社會各界捐資助學,集資辦學,也是可用的辦法.
關鍵詞 林下經濟;制約因素;發展對策;中國
中圖分類號 F32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5-0146-01
我國具有豐富的森林資源,通過將森林承包到戶,極大地激發了農民開發森林資源的積極性。但是,當前我國森林資源開發技術還不成熟,尤其是林下經濟發展時間不長,還處于初級階段,受到理念、市場、資金、技術等條件的限制,森林資源利用水平仍然較低。如何改變當前抑制林下經濟發展的因素,促進我國林下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是當前林業發展所面臨的重要難題。
1 林下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
當前,我國林下經濟發展水平較低,除了起步晚、發展時間短之外,還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制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農民意識低
當前我國林業資源多數還是承包到農戶,而農戶受到傳統思想的影響較大,小農思想意識嚴重。他們在一小塊土地上耕作,只需滿足溫飽即可,對于協作、交易等行為的需求并不強烈,因而也沒有動力去發展林下經濟[1]。另外,農民意識低還有3個方面的影響因素:①交通不便、農產品交易價格低,嚴重影響了農民發展林下經濟的積極性;②當前農村多數勞動力外出務工,留守人員無力發展林下經濟;③解決溫飽問題之后,農民不愿意多花費精力發展林下經濟。
1.2 林地流轉少
林地流轉是指林地承包經營權人按照農村土地承包法的規定,有權將土地承包經營權采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或其他方式流轉。但是當前農民的土地意識較強,認為土地經營權在自己手里,心里才會踏實,對于土地流轉的積極性并不高,造成當前土地經營分散,林下經濟發展難以規模化。而僅僅依靠個體經營,難以有效發展林下經濟。
1.3 資金短缺
發展林下經濟,需要一定的資金,如建設配套設施、購買畜牧幼崽等。當前農民雖然解決了溫飽問題,但是資金仍然有限。尤其是要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需要規模化發展林下經濟,對于資金的要求更高。而農村由于缺乏相應的抵押物品,難以從銀行貸款。在資金短缺的情況下,農民即使想發展林下經濟,也是有心無力。
1.4 產銷脫節
由于農戶經營過于分散,又缺乏政府部門的引導,在產銷過程中,都由農民自主進行。而農民資源有限,難以找到合適的銷路,造成產銷脫節。另外,林下經濟產品的產量,受自然條件的影響比^大,具有較高的不確定性。而產量又直接決定了市場價格,在產量較高時,容易發生“谷賤傷農”的情況。
2 林下經濟發展對策
鑒于當前我國林下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較多的制約因素,必須采取相對應的措施,才能促進我國林下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從而發展農村經濟。要促進我國林下經濟的發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2.1 落實配套政策
林改工作的階段性成果是完成林地確權,配套政策的逐步完善實施將激活林業產能。政府相關機構特別是林業部門應結合地區特點盡快制訂林改配套政策,并將促進林業產業發展的政策宣傳、實施到位。一方面,讓群眾解放思想、開拓眼界,增強發展林下經濟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讓有意向的投資者能大膽、有信心地扎根林下經濟[2-3]。
2.2 提升融資效率
銀行應該履行國家政策,在嚴格貸款標準和程序的前提下,簡化手續提高審批效率,放寬貸款用途,提高額度、延長期限,采取財政貼息和優惠利率等方式,并通過農戶小額信貸、農戶聯保貸款和林權抵押貸款的相互組合,靈活信貸管理模式,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滿足林企、林農的多元化融資需求[2-3]。
2.3 加強技術培訓
由于我國林下經濟發展剛起步,農民在發展林下經濟過程中會遇到一些技術難題。林業站可聯合科技、農林、畜牧等部門組成專門的服務小組,對農民進行林下經濟發展工作展開培訓,提高農民技能,促進林下經濟發展。
2.4 促進規模化發展
農民發展林下經濟的積極性不高,主要原因之一是未能看到典型的成功案例。如果相關部門通過引導,樹立一定的成功典型,則可大大提高農民發展林下經濟的積極性。另外,還可加強企業和農戶之間的合作,將林下經濟化零為整,促進其規模化,可大大加快林下經濟的發展速度。
2.5 成立林業經濟合作組織
通過成立一定的林業經濟合作組織,可以把農民及其林地所有權和企業的資金、技術、信息等結合起來,從而提高林下經濟發展的集約化水平,提高了市場競爭力[4]。實踐證明,成立林業經濟合作組織,是促進林下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
3 結語
林下經濟的起步與發展,是我國充分利用林業資源,促進林業經濟發展的一大跨越,實現了從平面林業經濟向立體林業經濟,從傳統林業經濟向現代林業經濟的發展,提高了農民收入,對林業經濟發展有著巨大作用。但是,林下經濟發展需部門協作,技術服務、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都需各個部門的共同努力,才能促進我國林下經濟快速發展。
4 參考文獻
[1] 凌鶴.大力發展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組織加快林業產業化進程[J].云南林業,2008(6):22-23.
[2] 廖靈芝,李顯華.林下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及對策建議:基于云南省大關縣的調查[J].中國林業經濟,2012(1):10-12.
[3] 林下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及對策建議[EB/OL].[2016-10-15].http:///link?url=r4b9RSVZ2dppeazSSqA6umGsdhiffI2KN_S_
BeC43v8qRjC6t6B3etL6wtT1ZdgT0SkkfKjXhh4H1BEttdn5oWX2208aV
關鍵詞:體育經濟;發展現狀;限制因素;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G80-0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5-0034-02
隨著我國全民體育的不斷普及,體育行業發展越來越快,體育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高。近年來,體育經濟所涉及到的領域越來越寬,行業規模也逐漸擴大,開始受到政府和公眾的廣泛關注。雖然我國體育經濟發展起步晚,發展時間比較短,但是就目前情況而言,發展速度是十分可觀的。體育經濟相關產業向市場提供大量高質量的體育產品,為我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因此,分析制約我國體育經濟發展的因素,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措施,對于促進我國體育經濟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一、我國體育經濟發展現狀分析
首先,我國體育經濟發展具有較大的潛力。近年來,由于國際經濟形勢的影響,我國經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沖擊,許多產業都面臨著結構調整的問題,所以民眾的經濟收入水平有限,體育消費能力受到一定限制。但是從總體上來說,我國的體育消費還是在不斷增長的,而且增長速度還有進一步提升的趨勢,我國體育消費市場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其次,我國體育產業發展已經初具規模,在市場當中已經有了一定的影響力。我國體育經濟發展是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體育經濟市場的基本輪廓也已形成。我國體育經濟發展的關鍵點在競技比賽方面、體育旅游方面、體育用品銷售方面、健身鍛煉方面以及體育技能培訓方面。最后,我國體育經濟發展起步比較晚,發展時間較短,但是發展速度十分迅速,所涉及到的領域也越來越廣泛,為我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1]。
二、限制我國體育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1.體育消費理念有待加強。由于體育經濟發展起步比較晚,在市場經濟體制當中運行的時間較短,人們還未意識到體育經濟在市場經濟當中的重要性,所以導致體育市場被忽略,嚴重阻礙了體育經濟的發展。此外,社會民眾受傳統消費觀念影響,對體育消費的理解比較膚淺,僅僅停留在商品購買的階段,而在市場化發展方向上相對落后,使得我國體育經濟發展受到限制。從我國的體育消費現狀來看,除了某些大城市以外,大部分地區民眾并沒有較大的體育消費動力,且體育消費結構也不是很合理,大部分體育消費都是用于購買體育用品,對于健身、鍛煉等體育項目的投入并不多[2]。
2.體育經濟發展機制不完善。我國體育經濟發展機制受傳統管理機制的影響比較大,大部分的體育賽事都要靠國家政府部門的安排,而且受到政府部門的管理約束,在整個體育賽事運行過程中都顯示出計劃性痕跡。盡管自以來,我國的經濟體制已經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但是體育經濟發展還是受到了傳統計劃經濟的影響,導致大型體育賽事舉辦過程中,過多地受到政府的干預,從而體現出較弱的自主性,不利于體育經濟市場化發展,也不利于體育經濟項目的投資,大大降低體育經濟發展的動力。
3.體育市場消費不足。有需求,才有市場。充足的消費需求是體育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是體育經濟市場化發展的基本保障。但是當前我國體育市場需求量太少,消費嚴重不足,遠遠落后于世界平均體育消費水平。產生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我國民眾的經濟收入水平還不夠高,沒有太多的剩余資金,因此在體育消費方面投入較少。體育消費不足,體育市場就失去了持續發展的動力。
4.體育市場經濟缺乏合格的經營管理人才。體育經濟發展離不開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只有培養足夠多的經營管理人才,將其分配到體育產業經營的各個環節,才能為體育產業的經營管理提供全面的技術支持,從而保證體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體育產業的經營管理是一項比較復雜的工作,其不僅要求管理人員對體育項目有一定了解,還要求管理人員具有較高的經營管理水平。而當前我國的體育產業經營管理人員大多數都是從運動員退役而來,只了解體育項目,但是缺乏專業的經營管理知識,不了解市場運行機制,所以在經營管理時存在許多問題,嚴重阻礙了我國體育經濟的發展[3]。
三、推動我國體育經濟發展的有效策略
1.改變民眾體育消費理念,完善體育市齷肪場L逵市場環境是體育經濟發展的基礎,要想保證體育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就必須完善體育市場環境。政府部門的工作應該以促進體育經濟發展為主要目標,通過對民眾消費理念的引導與宣傳,改變民眾對體育消費的認識,提升民眾的體育消費意識;提倡全民體育,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各種體育健身活動,在全面提高國民身體素質的同時刺激體育消費,為我國體育經濟發展提供動力。
2.促進體育產業結構優化,加強體育經濟市場化建設。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我國的經濟形勢不斷變化,因此體育產業結構優化也成為了體育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體育產業結構優化、體育經濟市場化建設等,對于推動我國體育經濟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因此,國家體育部門應該以體育產業化為中心,積極發揮體育經濟自身的優勢,在體育市場改革的同時加強體育經濟市場化建設,激發體育市場的活力。此外,在資金籌備方面,要將國家撥款與社會融資結合,為我國體育經濟長期發展提供基本的資金保障。
3.出臺體育經濟發展相關優惠政策。國家優惠政策的扶持對體育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政府部門應該及時了解市場實際情況,針對體育產業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解決,并出臺相關政策支持體育經濟發展。政策支持主要包括稅收優惠政策、場地建設優惠政策、財政支持政策等[4]。
4.重視體育產業經營管理隊伍建設。對于體育產業經營管理隊伍建設,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1)提高人才引進標準,多引進綜合素質較高的體育經營管理人才,從源頭處保證體育經營管理人才的素質。(2)多開展體育經營管理培訓活動,切實提高體育經營管理人才的專業水平,培養復合型體育經營管理人才,為體育經濟發展提供持續穩定的動力。
四、結語
我國體育經濟發展時間比較短,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許多的問題。因此,必須要了解制約我國體育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采取相應的解決措施,才能保證我國體育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振清.芻議我國體育經濟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及應對策略[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105-111.
[2] 侯海燕,談群林.我國體育用品業發展的制約因素及路徑選擇[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2,(1):57-59.
關鍵詞:林業經濟;氣候關系;木本油料
森林資源作為林業經濟發展的主體,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氣候變化會對森林的結構、組成、功能以及生產力產生重要影響,尤其是全球氣候變換這類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會加大森林火災、害蟲等災害發生頻度和強度,直接威脅到林業的安全。
1林業發展的主要氣候影響因素
適宜的氣候因素是森林生長繁殖的基礎條件,也是林業經濟發展的必然條件。林業發展受復雜多樣的氣候因素影響:①氣溫,是指表示大氣冷熱程度的量。一般情況下溫度升高,植物的生理生化反映加速,生長發育加速;反之亦然。不同溫度條件下生長不同的植物,比如香蕉生長的地區,主要是因為該地區溫度較高,能夠為植物提供充足的溫度。②濕度,是指空氣中水汽含量或潮濕的程度。植物在適宜空氣濕度和土壤濕度條件下才能保持正常的生長。③光照,是指太陽輻射,植物所能夠接收到的太陽輻射能量。光照對植物生長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光照強度、光照時間以及光的組成三個方面,適宜的光照有助于調節植物的品質。④降水量,是指從云中降落的液態水和固態水,降水充足的地區植物生長越茂盛。
2氣候變化對林業的影響
(1)對森林物候的影響。溫度作為氣候因素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會對森林物候產生重要影響。溫度普遍升高后,木本植物春季物候期提前,但存在明顯的空間差異性。北方、長江中下游等地區的物候期會提前,而西南、長江中游地區物候會有所延遲。溫度的變化會影響春季數目和花卉的生長,尤其是年代間春季溫度波動較大的話,溫度對森林的物候產生影響越大。
(2)對森林分布和組成結構的影響。在氣候變化的作用下,森林的分布和組織結構產生較大變化。根據有關調查顯示,在氣候變化作用下,我國部分森林分布和組成形式發生了空間轉移。比如我國黑龍江省在1961年至2003年由于溫度升高,使得大興安嶺落葉松和小興安嶺的云山、冷杉、紅杉分布位置出現了北移現象。長期的氣候變化會使得某些地區的林線海拔升高。氣候變化還對高山草甸以及林線過度帶上的某些植物物種產生影響。氣候變化除了對森林分布產生影響外,還會對植物群落組成產生影響,干擾群落的恢復過程,增加次生林演替的樹木死亡率,還有可能促進區域物種的入侵,影響森林生態結構。
(3)氣候變化對森林生產力的影響。在氣候變化作用下,二氧化碳濃度迅速增加,理論上中國的森林生產力將有所增加,但是不同地區森林生產力提升的幅度存在巨大差異性,越濕潤的地區增加幅度越大,而極端氣候條件的發生會導致森林神態系統生產力降低。
(4)對林火和森林有害生物的影響。氣候變化會大大增加干旱天氣的強度與頻率,森林的可燃物積累越多,在干旱期引發火災的可能性越大,而早春季節和夏季是森林火災的多發季節,且火災發生的地理分布面積逐漸擴大。我國黑龍江省大興安嶺的落葉松林對氣候最為敏感,春夏季防火期最長,火災對該地區形成的損害非常明顯。
3林業經濟發展對于氣候的影響
氣候影響森林的生產,進而影響到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氣候因素中的氣溫、濕度、降水、光照等對森林生長產生起決定性影響,林業生產總值深受氣候影響。同時,林業經濟的發展也可能對氣候產生正反兩個方面的影響。
(1)合理利用的積極影響。合理利用森林資源,經營林業經濟,會對氣候產生良好的保護、調節以及改善作用。此外林業資源能夠有效減輕氣候變暖對環境造成的影響,緩解溫室效應。合理的林業經濟發展,還能能夠幫助林業工程建設,起到涵養水源、防風固沙、凈化空氣等作用。此外通過開發森林旅游資源,擴大林業資源發展項目,既可以保存原有的生態系統,又可以促進林業經濟增長。
(2)過度利用的消極影響。過度采伐森林資源,就會影響森林生態系統,進而影響森林對氣候的調節作用。現階段林業經濟主要以木材加工為主,木材加工產業就要涉及到對森林資源的采伐,導致人們對森林資源大面積的砍伐。很些地方肆意砍伐,不重視新林的培育,降低了樹木的光合作用,減少了森林的二氧化碳吸收能力。隨著森林資源的過度砍伐,土地流失日益嚴重,土地沙漠化趨勢增強,誘發山體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
4相應氣候條件下林業經濟的發展方向
(1)中溫帶氣候以木材加工為主導。中溫帶地區,溫度適中,光照充足,降水量豐富,非常適合森林的培育和生長。因此在我國中溫帶地區適合發展木材加工產業。由于我國木材產品屬于初級產品,木材的利用率和產品附加值較低,因此在未來的木材產業發展中應該改革生產加工工藝,引進新設備,轉向精細化作業,豐富產品類型,提升產品檔次,提高我國木材加工產業的經濟效益。
(2)大力發展森林旅游綠色產業。針對森林資源的綠色開發,發展森林生態旅游業不失為一條捷徑。我國的森林資源大多分布在山川丘陵處,植物種類豐富多彩,各種山泉溝壑、奇山怪石、松林美景等美不勝收,是發展森林生態旅游的自然景觀基礎。
(3)積極開發林地經濟資源。除了木材加工產業外,還可以大力發展種植、養殖等產業。林業經濟中林地產業是補充,實現林地充分再利用,地方政府和林業部門可以引導農民開展天麻、木耳等林下種植業以及林地野豬、梅花鹿、冷水魚等養殖業,提高林業經濟效益。
(4)重點發展木本油料能源產業。森林除蘊含豐富的林木資源外,還蘊藏著豐富的生物質能源,如油茶、文冠果、山杏、油桐、烏柏等木本油料植物。發展木本油料植物,能夠大大提升森林資源的利用效率,促進生物質能源的高效轉化。
作者:陳慧斌 單位:浙江省金華市磐安縣黃檀林場
參考文獻:
[1]向中華,曾勝.林業經濟發展與氣候因素的因果關系[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12,(4):110-112.
Wang Diankun Li Fule
(青島農業大學理學與信息科學學院,青島 266109)
(School of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Qingdao 266109,China)
摘要:本文利用灰色系統理論的相對關聯分析模型,以有效灌溉面積、農村勞動力、播種面積、化肥施用量、農業機械總動力為考察對象,分析了影響青島市農業經濟發展各種因素的關聯程度,給出了青島市加快農業經濟發展的建議和發展思路,為農業經濟的改革方向提供了理論依據。
Abstract: By using the incidence analysis model of gray system theory, taking the effective irrigated area, the rural labor force, the planting acreage, fertilizer application rate, agriculture mechanization as considere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cidence degree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of Qingdao. The advisement and thought of developing are given for agricultural economy development of Qingdao. The result proposed in this paper provides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irection of economic reformation.
關鍵詞:灰色系統 農業經濟 灰色關聯分析
Key words: grey system;agricultural economy;gray incidence analysis
中圖分類號:F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26-0013-02
0引言
農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堅強后盾,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我國13億人口中,有9億在農村,這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即便是對相對比較發達的青島市來說,也有近63.1%的人口在農村。因此,如何解決農業經濟的發展問題也就成了當前需要亟待解決的問題。但是影響農業經濟發展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而這些因素的結構狀況、作用機理、發展趨勢并不是十分清楚,相互之間的關系也較為隱蔽,表現為極強的灰色性,人們難以建立客觀的物理原型。我們常用的分析農業經濟發展的數學方法有經濟計量模型、線性規劃模型[1]、統計分析中的相關分析方法等等。這些主要的分析方法根據過去統計的大量數據或精確的數學模型來研究農業的發展狀況。這些方法對統計數據的精確性要求相對較高,計算量大,有時候會出現反常的情況,難以得到令人滿意的結果。而灰色系統關聯度分析方法主要是充分利用為數不多的、難以確定的數據和信息,尋求各種相關因素之間數學關系,克服了其他分析方法要求大量精確數據的不足之處,并且在農業、工業、政治、經濟管理等領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應用成果。本文將利用灰色系統理論的方法,分析影響青島市農業經濟發展的各種因素之間的關聯性,為青島市農業經濟的發展的方向提供理論指導。
1灰色關聯度的計算模型設系統的行為因子x0受到多種因素xi(i=1,2,…,n)的影響,利用因素xi對因子x0的灰關聯度表示xi對x0影響大小的方法稱為灰關聯分析。記系統行為因子x0的參考數列為
x0={x0(k)k=1,2,…,n}(1)
相關因素xi的參考數列(即比較數列)為
xi={xi(k)k=1,2,…,n},(i=1,2,…,n)(2)
從而,參考數列與各比較數列間的絕對差為
?駐i(k)=x0(k)-xi(k),(k=1,2,…,n;1?燮i?燮n)(3)
于是,定義比較數列xi對參考數列x0在第k點的灰關聯系數為li=r(x0(k),xi(k))=■(4)
其中?琢∈[0,1]為分辨系數,當?琢越大時,分辨率越大;當?琢越小時,分辨率越小。這里我們取?琢=0.5。于是,定義比較數列xi對參考數列x0的灰關聯度為
ri=r(x0,xi)=■■r(x0(k),xi(k)),(i=1,2,…,n)(5)
2數據收集與關聯系數計算
農業經濟的發展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有效灌溉面積、農村勞動力、播種面積、化肥施用量、農業機械總動力五個指標.本文將采用灰色關聯分析方法,以農業生產總值為參考數列,以各要素為比較數列來分析影響青島市農業經濟發展的相關因素.影響農業經濟的各有關數據詳見表1[2]。
以農業生產總值為參考數列,以各要素為比較數列,可以計算得到各參考數列和比較數列以及灰色關聯度的值。
x0={1116397,1135816,1110671,1062576,1181009,1265695,
1360755,1483733,1778404,1856753},
x1={29.52,29.70,29.43,29.24,29.25,29.65,30.31,30.58,31.39,
32.27},
x2={143.59,132.46,119.98,118.27,112.05,103.03,106.28,
100.03,100.9,102.64},
x3={76.47,73.69,72.32,67.82,71.33,75.02,74.86,72.79,74.09,
75},
x4={32.53,31.73,31.07,31.89,32.45,33.01,32.64,33.89,31.05,
30.17},
x5={459.21,496.27,534.92,560.94,598.87,619.69,650.65,
680.16,697.38,719.33}。
作無量綱化處理,可得如下數據,
x0′={1.0000,1.0174,0.9949,0.9518,1.0579,1.1337,1.2189,
1.3290,1.5930,1.6632},
x1′={1.0000,1.0061,0.9970,0.9906,0.9910,1.0043, 1.0267,
1.0358,1.0635,1.0932},
x2′={1.0000,0.9225,0.8356,0.8237,0.7803,0.7175,0.7402,
0.6966,0.7027,0.7148},
x3′={1.0000,0.9636,0.9457,0.8869,0.9328,0.9810,0.9789,
0.9519,0.9689,0.9808},
x4′={1.0000,0.9754,0.9551,0.9803,0.9975,1.0148,1.0034,
1.0418,0.9545,0.9275},
x5′={1.0000,1.0807,1.1649,1.2215,1.3041,1.3495,1.4169,
1.4812,1.5187,1.5665}。
利用(3)式得參考數列與比較數列間的絕對差為
?駐1(k)={0,0.0113,0.0021,0.0388,0.0669,0.1294,0.1922,
0.2932,0.5295,0.57},
?駐2(k)={0,0.0949,0.1593,0.1281,0.2776,0.4162,0.4787,
0.6324,0.8903,0.9484},
?駐3(k)={0,0.0538,0.0492,0.0649,0.1251,0.1527,0.2400,
0.3771,0.6241,0.6824},
?駐4(k)={0,0.0420,0.0398,0.0285,0.0604,0.1189,0.2155,
0.2872,0.6385,0.7357},
?駐5(k)={0,0.0633,0.1700,0.2697,0.2462,0.2158,0.1980,
0.1522,0.0743,0.0967}。
在參考數列與各比較數列間的絕對差中,最大值為0.9484,最小值為0,從而利用公式(4)計算出各關聯系數,
l1={1.0000,0.9767,0.9956,0.9244,0.8764,0.7856,0.7116,
0.6179,0.4725,0.4541},
l2={1.0000,0.8332,0.7485,0.7873,0.6308,0.5326,0.4976,
0.4285,0.3475,0.3333},
l3={1.0000,0.8981,0.9060,0.8796,0.7913,0.7564,0.6640,
0.5570,0.4318,0.4100},
l4={1.0000,0.0011,0.9226,0.9433,0.8870,0.7995,0.6875,
0.6228,0.4262,0.3919},
l5={1.0000,0.0007,0.7361,0.6375,0.6582,0.6872,0.7054,
0.7570,0.8645,0.8306}。
利用公式(5)計算可得灰色關聯度系數為
r1=0.78148,r2=0.6139,r3=0.7294,r4=0.6682,r5=0.6877
3結果與討論
在農業經濟灰色關聯分析中,以農業總產值為參考數列,有效灌溉面積、農村勞動力、播種面積、化肥施用量、農業機械總動力為比較數列,其關聯度排序為:有效灌溉面積>播種面積>農業機械總動力>化肥施用量>農村勞動力。從以上的灰色關聯分析結果看到,有效灌溉面積對農業經濟的影響最大,表明良好的灌溉條件和基礎設施有利于提高農業總產值。青島市要利用水資源相對豐富的優勢,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最大可能地提高有效灌溉面積。而播種面積和農業機械總動力對農業經濟影響比較明顯,說明在農業基礎條件較好的青島市,盡最大可能地保證播種面積是至關重要的。但是,隨著農村村莊規模的不斷擴大,住宅用地的數量也越來越多,而農村人口卻逐漸向村莊的轉移,形成了農村獨特的“中空”居住現象,造成了土地的嚴重土浪費。因此,青島市應該適當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的速度,改變現有的居住格局,使播種面積得到有效的提高。另一方面,還要加大對農業資金的投入,大力增加農業機械總動力,加速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的轉變,走“科技興農”的道路,讓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另外,如何保障充足的農村勞動力也是提高農業生產總值所面臨的問題。隨著青島市工業、商業和服務業的不斷崛起,農村的勞動力也不斷向其他行業轉移,直接造成了從事農業生產的有效勞動力的流失,這也給青島市的農業生產帶來了不小的沖擊。但相對于其他因素來說,勞動力因素對農業經濟的影響卻處于次要地位.因此,青島市必需調整產業結構,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加大對農業生產的投入力度,充分發揮農業在青島市發展過程的中的基礎保障作用。
參考文獻:
[1]顧煥章,周曙東.農業經濟分析模型的理論與方法[J].農業技術經濟.2002,(2):1-5.
[2]青島統計信息網,/statsqd/index/index.shtml.
1.1農村教育水平相對落后,農業專業人才匱乏
現如今,農村教育文化水平雖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總體受教育水平還是相對偏低,從事農業生產還是憑經驗,缺乏科學種植技術;永川雖然是全國職業教育基地,“西部職教城”,有28所大中專院校有10多萬學生,但真正從事農業方面的專家、教授卻不到院校3%,學習農業的學生比例不足1‰。
1.2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不協調,發展不平衡
首先,農民獲得信息渠道有限,獲取信息不對稱。農民在農作物下種之前,沒有準確分析農產品市場的判斷力和前瞻性,這難免造成農產品供過于求,市場過剩。其次,農業增長受市場需求約束影響。中國城市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在不斷下降,必然會從社會大環境上帶來人民的消費結構、產業結構變化和影響農產品需求的擴張。
1.3農村壯勞動力缺失
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的居多,老人和孩子留守在家,“空巢老人”、“留守兒童”這一現象使農村建設缺乏建設主體力量,新農村建設失去后勁。勞動力年齡結構老化,文化程度偏低,這種農村“老人經濟”是擺在我們面前一道亟待解決的難題。
2破解農村困境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乒乓人群;經濟效益;俱樂部;乒乓產業
體育產業成為發達國家支柱產業的今天,即使在我國體育產業較發達的城市,其產值也只占總產值小部分,這些數據中乒乓球的產業值更是微小。在各項體育運動之間也存在競爭。乒乓球運動要長盛不衰,必須有良好效益為保證。完善俱樂部的管理,經營和乒乓球人群的消費決定乒乓球產業的經濟效益。
1 建立乒乓產業的消費人群
1.1 乒乓球運動的大眾化
乒乓產業要發展,乒乓球的大眾化是必然的。乒乓球運動場地、器材投入相對便宜,運動強度適中,有較好的運動人群。所以乒乓球運動有大眾化的前提條件。如果要在城區建立幾個分布均勻的大型乒乓球訓練中心,就為大眾化提供地點。定期在這幾個乒乓球訓練中心之間搞聯誼比賽,以球會友,這就是大眾化的范圍擴大。
1.2 影響體育消費心理的因素
現階段我國居民的體育消費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受經濟因素的制約。在經濟因素中,國民收入水平和體育消費資料幾個對人們的消費心理起主要作用,一般情況,國民收入水平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揮、國民收入水平、體育市場繁榮、產品豐富、價格合理即保證基本生活水平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加大改善人們體育消費心理和消費結構力度,提高體育娛樂的消費支出;在文化因素中,國民文化素質和體育文化教育起主要作用,我們每個人都生存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以出生開始接受周圍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并逐漸建立起與這種文化相一致的價值觀和行為標準。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講,它能決定一個人的消費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影響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在個人因素中,體育價值觀和個人收入狀況起主要作用。人們能否真認識到體育消費是人類社會文化進步的需要,即幸福生活的需要。只有真正認識到體育價值所在,才會萌生對體育的需要,有了需要才會產生消費動機從而為體育消費提供內在動力。因此,能否正確認識與理解體育的價值,樹立正確的體育價值觀,直接關系到人們的體育消費意識的形成,影響到體育消費的心理和行為。個人收入直接影響到人們的購買力和消費水平,是人們完成各種活動所必備的重要心理前提。有了正確的認識,而沒有較好的收入,不可能有較高的消費;有了較好的收入卻沒有正確的體育價值觀念。也同樣影響到體育消費水平。兩者相輔相承,密切聯系,在不同側面影響著人們的體育消費心理。
2.完善乒乓球職業俱樂部的經營
乒乓球職業俱樂部的建立,既為乒乓球運動帶來了活力,又發揮引導消費主力軍的作用。職業俱樂部的建立,同時也為乒乓產業經濟創造效益。完善俱樂部的經營也成為了乒乓球產業經濟發展的關鍵。
俱樂部現階段的主要問題
現階段我國乒乓球職業俱樂部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經濟上還不能獨立,還需要企業提供大量資金,以維持俱樂部的正常運轉。一旦企業的經濟效益不佳或領導更替,俱樂部的經濟來源就會發生問題。因此,乒乓球職業俱樂部欲在中國存在下去并逐步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必須重視市場的開發,努力提高自身的造血功能,增加經濟來源。
2.1 俱樂部的管理人才
現階段我國乒乓球職業俱樂部從事經營管理人員少,學歷低,經驗不足。而俱樂部的職業化,最根本的一條是實業化,走體育與市場相結合的道路,實行企業化管理體制,按照市場經濟的競爭機制,價格法則,供需關系來經營。所有這一切都必須由專業人才來實施。因此,我國乒乓球職業俱樂部,最急需的來培養,吸引一些具有經營管理能力的專業人才。
2.2俱樂部的經濟來源
現階段我國乒乓球職業俱樂部應特別注重經濟來源的開發。目前,經濟開發的項目主要是門票,廣告,電視轉播,運動員轉會,商業性比賽,俱樂部標志產品銷售,會員費等。從門票收入上看,在國外占俱樂部收入的5%。在我國,由于俱樂部沒有自己的比賽場地,主要依靠租用場地做為自己的主賽場,又受到經營管理人員少的限制,又擔心觀眾少,因此,有的對門票采取承包經營的方式,有的俱樂部贈劵失控,使得俱樂部有限的門票收入流失嚴重。因此乒乓球職業俱樂部要努力創造條件,建設自己的比賽場地,增加門票收入是應引起極大重視的問題。廣告收入是職業俱樂部的“生命線”。廣告有觀眾多、時間長、影響大和效果好的特點,所以備受企業家的青睞。為了擴大廣告收入,可以利用球臺周圍的擋板,使這些擋板變成起到廣告作用的藝術品。還要利用賽事轉播的時間歇來出售段位廣告。乒乓球職業俱樂部應特別注重開發廣告市場;乒乓球俱樂部標志產品經營,目前還是較為薄弱的環節。由于我們乒乓球俱樂部名稱大都以企業或贊助的名字冠名,缺乏連貫性的名牌效應。如不改變觀念,俱樂部標志產品的經營會始終難以開展。乒乓球優秀運動員是乒乓球職業俱樂部的靈魂,他們在吸引觀眾和球迷,提高俱樂部的聲譽,創造票房價值和廣告效應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力量無法比擬的。國外大牌俱樂部不惜重金收買優秀運動員,而得到的市場效應,遠遠大于他的投入。小型俱樂部為了他的生存,不得不把有前途的運動員賣出,以換取一定的收入。因此,只要運作的好,運動員轉會費是職業俱樂部的一項重要收入;電視轉播促進俱樂部的發展電視轉播利用乒乓球運動的免禮大大提高了電視收視率,這就為俱樂部的知名度提供了傳媒。電視轉播放大了比賽場地,使乒乓球的比賽更細致的展現在觀眾面前,讓球迷了解了這只是40mm圓球的魅力,讓球迷們找了自己的球星,從而對球星所在的俱樂部產生了興趣,電視轉播拉近了乒乓球運動與觀眾的距離,從而帶動了整個體育消費,促進了俱樂部器材、服裝等商品的消費額。
總之,乒乓球產業發展是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和制約的,在經營乒乓球相關產業時一定要抓準時機,針對乒乓球運動員以及愛好者的發展趨勢,充分了解市場需要,全方位的做出判斷才能全面的發展乒乓球產業。
參 考 文 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