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村心理健康教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 農村小學教育教學中存在的現象對學生的心理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在農村小學,很多家長認為,孩子送到學校交給老師,以后教育孩子的事情也就全部交給老師了。而且他們覺得,老師打罵孩子是對孩子負責任的表現。所以,我們常聽到家長對老師說:“孩子不聽話,你該打打,該罵罵。”久而久之,做老師的就覺得對學生的懲罰是應該的。比如,沒有按時完成作業的孩子被罰站、被罰重新做若干遍;遲到的學生被罰在教室門口站著聽課。甚至,對學生動輒用語言諷刺,“你怎么這么笨!”。師道尊嚴在農村小學里還占有一定的位置。
這樣種種現象的存在給學生造成了無形的傷害。學生沒有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得到應有的尊重,在他們的成長中遇到一些發展性的問題時無法被理解,偶爾犯了錯誤得不到寬容的對待。所有這些感到自卑、委屈、無助,開始不信任老師,甚至產生逆反心理,極大的阻礙了學生的健康成長。
另外,農村小學在教育教學中,更多的關注學習成績的高低,注重分數,忽視育人。有些教師仍然用學習成績來評價學生,成績好就是好學生,什么都好,時刻表揚;學習成績不好,那就一丑遮百俊,什么對不好。這樣就形成了學生片面的價值觀,阻礙學生全面健康成長。
二、農村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現存問題的原因分析
1、教師不具備科學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在農村小學教師中,很大一部分教師往往認為學生在學校最重要的是學習,只要學習好就是好學生,至于心理健康與否卻很少關注。這些教師缺乏科學理論的引導,對于全面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沒有理解和接受,還是傳統的應試教育的觀念。
2、教師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意義的認知不準確。
一些教師雖然了解到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課改的要求,但卻認為心理健康教育與自己關系不大,與教育教學關系不大,是學校心理健康教師的事情。我深入農村學校調研時,問及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時,有些教學校長就說,這方面不歸我抓,得問德育校長。有的老師就說,我們心理健康教育做了,都按規定上了心理健康教育課了。
3、教師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知識。
有些教師認識到了心理健康教育對于學校教育教學的重要性,但是他們卻不知道該如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當他們發現一些問題和現象想要解決時,感到無能為力。甚至,有的學校設置的專職心理健康教師,卻講不清楚相關的心理健康知識,對很多心理健康的專業知識似是而非,更有甚者從字面理解其含義,將錯誤的信息傳遞給學生。
4、農村家長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縱容了教師的行為。
農村學校地處邊遠,家長的文化素質整體上相對較低,很少有人知道什么“心理健康”、“心理障礙”這些名詞。老百姓普遍接受的觀點是:老師如父母,是對學生好的,打兩下沒關系;老師沒有錯誤的時候,無論怎么樣對待學生都是應該的......很少有人能想到“打兩下”“批評”“懲罰”會給學生的心理造成嚴重的傷害,甚至影響孩子一生的發展。
二、 農村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首先,要更新觀念,樹立全面發展的科學育人觀。學校領導要樹立教育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科學理念,在學校管理中,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積極倡導和宣傳科學的育人理念,并通過學校管理的相關制度和評價體系,使全體教職工形成共識,在學校形成一個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科學育人理念的教師團隊。
其次,要加強師資隊伍的培訓工作,提高全體教師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組織教師參加各級各類教育部門舉辦的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培訓,使教師更新教育理念,了解相關的教育學、心理學理論知識,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建立一支以專職心理健康教師為核心、班主任教師隊伍為骨干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隊伍,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提供人員保障。
第三,學校要在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中貫穿心理健康教育。全體教職工都應自覺地在各自工作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規律,把適合不同學生生理心理特點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有機滲透到每時每刻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師生關系。同時,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與學校的班主任工作、班團隊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有機結合,利用多種途徑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關鍵詞】農村兒童;留守群體;心理健康;教育對策
農村留守兒童群體,是我國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過程中所帶來的“附屬產物”?,F階段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等客觀因素存在,農村留守兒童長期缺少父母關愛及有效的教育、引導和管理,他們在心理上產生一定時期的不適應感,嚴重的則會導致心理畸形發展,在行為上表現出程度各異的失范和越軌現象,出現了一系列“留守兒童”綜合癥。因此,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深思,也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
一、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重點問題
1、親情缺失導致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
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父母外出,有的幾年不歸,有的音訊渺無,他們從小缺少父母關愛,成了某種意義上的“孤兒”或“單親孩子”,導致孩子缺乏對外部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這種情感欠缺嚴重影響了他們與別人的社會交往,容易出現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
從調查結果看,留守兒童和父母的溝通方式大多是通過電話,有的兩三個月一次,有的半年或一年才一次,有的甚至幾乎不通話。在電話中,大多數父母也只是簡單地詢問一下孩子的學習情況、身體情況、有沒有聽爺爺奶奶的話等一些較淺層次的問題,而對于孩子的生理心理、情緒波動和性格轉變等方面則往往注意不到,因此許多孩子反映“好像跟父母沒什么話好說”。
據新華社報道:某村小學教師對身邊的“留守兒童”表示極為憂慮,認為這些留守兒童多數由爺爺奶奶帶著,缺乏父母的關愛,個性比較封閉;低年級的學生大多調皮,到了高年級性子就會變得古怪,不愛說話也不愛學習,不愛與別人交流,不愛參加集體活動,協作意識淡薄。留守兒童由于親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陰影,很大一部分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為孤僻、缺乏愛心和交流的主動性,還有的脾氣暴躁、沖動易怒,常常將無端小事升級為打架斗毆。調查顯示,父母均在家里的非留守兒童在人際交往和自信心方面要顯著高于單親外出的留守兒童,而單親外出留守兒童在這方面又顯著高于雙親外出的留守孩子。
“爸爸、媽媽,我好想你們!你們快回來吧!你們是不是不要我了?”在一個留守兒童的日記中,孩子這樣呼喚?!拔也灰路褪澄?,我要爸爸和媽媽!”一對外出打工的父母為了彌補對孩子的愛,經常買些漂亮衣服和好吃的東西寄回或托人捎回家,沒想到孩子卻是這樣說的。
2、缺乏管教力度引發行為失范甚至越軌
青少年兒童正處于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特別需要長輩尤其是父母的悉心關愛與正確引導。但是他們的父母遠在他鄉,對其錯誤行為無法及時給予糾正;同時農村中小學周圍林立的網吧、游戲廳、歌舞廳,對于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兒童來說,簡直就是一個“潘多拉魔盒”。內部疏于防范、外部誘惑多多,久而久之,留守兒童中極易出現行為失范和越軌。
根據我們對學校教育管理情況的調查研究表明,學校及教師對留守兒童的管理存在著很多困難,87.4%的老師認為“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比父母在家的孩子教育難度要大得多”;同時有78.5%的老師認為“父母外出打工以后,孩子的品德行為比正常孩子要差得多了”。某農村中學校長介紹說:“在學校所有班級中,每個班都有一半以上的學生屬于‘留守兒童’;在學校不守紀律、調皮搗蛋的孩子中,大部分都是父母不在身邊的留守兒童?!?/p>
留守兒童的行為失范問題在初中階段的男生中表現得尤為突出,他們由于長期沒有父母的監督,大部分都在學校住宿,有的自覺不自覺地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以致道德觀念滑坡和紀律意識松懈,甚至做出違法亂紀的事情。某中學一位男生本來學習成績不錯,每年被評為“三好學生”。自從父母到外地打工去了,孩子一個人在家孤獨無聊,就經常邀請社會上游手好閑的小青年來家里喝酒、賭博,沒過多久,就輸了2000多元錢,由于害怕父母知道了要受到懲罰,于是在那幾個小青年的唆使下,竟然干起了蒙面搶劫的勾當,很快被公安機關抓獲,父母知道后,悔恨交加,但為時已晚。
3、留守兒童倍感孤獨,尤其渴望各方關愛
90%的農村留守兒童不愿意向別人吐露心聲,幾乎所有的留守孩子都表示“很孤獨,特別想爸爸媽媽”。相對于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留守兒童們往往顯得更加內向、孤僻、偏激。調查結果顯示,只有10%的孩子會把心里話對父母以外的監護人說,有90%的留守兒童會把心事藏在心里,誰也不告訴,久而久之,就會導致嚴重的心理問題產生。
我校留守孩子珍珍特別想外出打工的爸爸,經常睡到半夜要找爸爸,有時候做夢還會喊“爸爸救我”。白天的時候,珍珍經常盯著電話發呆,接到爸爸的電話就很高興,可當她爸爸回來時又認生,躲在一邊不出聲了。令人心酸的是,有一半的留守兒童表示:“想和父母一起在打工的城市生活和學習?!绷碛幸话氲牧羰睾⒆硬幌牒透改冈谝黄鹕畹脑騽t是“城里上學太費錢。”
我校留守兒童東東說,“以前爸爸在家的時候,爸爸媽媽一起干活,爸爸還經常和我玩?,F在爸爸走了,我覺得媽媽的脾氣越來越壞。她要干很多的活,里里外外的事情都忙不過來,根本上就顧不上和我說話。”
4、父母萬般牽掛孩子的成長,但又迫于無賴力不從心
“唉!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去年春節我兒子從睡夢中哭醒,我妻子問他哪里不舒服,我兒子說了一句話:‘我夢見你又走了……’,我的眼淚嘩地就流下來…… ”
“現在每天晚上都在做惡夢。兒子一歲半時,我因為生活所迫,將他送回老家讓奶奶撫養。他那時才一歲半呀?。。?!我和妻子走的時候沒敢讓他看見。心里這難受?。。。‖F在他10歲了,在老家上學,我們依然是海角天涯?!?/p>
“我女兒現在7歲了,到今天我們和女兒呆在一起的時間加起來不到一年。每次過年回家看望女兒,問她想要什么禮物的時候,她總會說‘我什么都不要,只是希望你和媽媽早點回來’。過完年又要上班去了,女兒總會抱住我們說:‘爸爸媽媽,我不希望你們走’;真是令我們心酸。我夫妻倆老家都住在農村,都是為了脫離那貧窮的生活環境,才拋家棄子、背井離鄉外出打工的。實在沒辦法,女兒,對不起你。子不教,父之過?!蓖獬龃蚬さ母改競內缡钦f。
大多數父母都出去打工的孩子,只能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有的孩子被寄養在親戚鄰居家里。上了歲數的爺爺、奶奶往往不但要替年輕人種地,還要負擔沉重的家務。一個留守孩子說他的奶奶在農忙時期負擔太多的農活,沒工夫給他們做飯吃,一家人天天吃面疙瘩和稀飯饅頭,整整吃了三個月。為了幫助家庭,幾乎所有的留守兒童都承擔了較多的家務或者沉重的體力勞動。一多半的留守孩子“經常”或“有時候”干農活,他們表示:“父親在家的時候從不干農活,只幫助父母做一些家務就行了。” 留守兒童承擔過多沉重的體力勞動,這將會對他們的健康成長
二、解決對策探討及改進措施建議:
1、留守兒童的大量產生和長期存在,是我國現行戶籍制度以及與此相關的就業、教育、保障等體制不合理、不完善的產物。家庭成員團聚在一起,這是每個家庭以及每個家庭成員的基本權利和要求。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更是每個兒童的基本權利和健康成長的基本條件。由于現行體制的限制,數以千萬計的年輕父母在外出打工時,不得不做出與自己的孩子相分離而將孩子交給年邁的父母照管的選擇。要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兒童問題,必須從戶籍制度以及其他相關體制的改革入手,消除留守兒童產生的條件。這是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治本之策,這需要較長的時間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實現。
2、農村留守兒童是一個相當長時期內都會存在的現象,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家庭、學校、社區以及政府等各個方面的關注與協調合作。教育專家建議,作為父母,應該協調好打工掙錢和照顧孩子兩者之間的關系,盡可能降低母親的“外出率”。一般來講,如果父母雙雙外出,對孩子的身心發展影響比較大;但如果有父母中的一方尤其是母親在家,影響則要小得多。作為學校,應充分利用其教育資源優勢,承擔起更多的留守兒童監護和教育責任。學??梢酝ㄟ^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填充留守兒童的課外生活,利用互助互學的同伴友誼來彌補其在家庭中缺失的親情;同時教師應增加與留守兒童的接觸機會,及時進行角色上的轉換,即由單純學習上的指導者轉變為對孩子生活、學習、情感、心理等各方面均有關照的臨時父母。
3、留守兒童的大規模產生和存在,并不是近期才出現的現象。對留守兒童的調查研究尚未全面展開,導致對留守兒童狀況的了解十分有限,決策缺乏依據。但是,留守兒童面臨的很多問題,比如社會普遍關注的留守兒童的身體發育問題、心理健康問題、品格修養問題、教育管理問題等,都必須依賴更深入的專門調查資料來進行分析。我們建議相關政府部門盡快組織有關留守兒童的專項調查及對策研究。
首先,很多學生表現出自負失落心理、自卑孤僻心理、貪圖享樂心理、過分依賴心理、任性自私心理、虛榮嫉妒心理、盲目從眾心理、沉迷網絡心理等。這些負性心理嚴重阻礙學生情緒情感的發展,有的會形成人格障礙!
其次,師資薄弱。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從教人員必須具備相關的專業技能。農村中學心理健康教育滯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師資薄弱。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它需要有心理學知識和經驗的教師。在農村中學,對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理論知識和強烈責任感的教師和領導屈指可數,個別學校甚至近乎為零。
再次,家庭教育的缺失??v觀農村的家庭教育現狀,我們不難發現近一半以上的家庭存在這種現象,很多年輕的父母只管生不管養,在孩子剛剛蹣跚走路時,年輕的父母便把孩子推給年邁的爺爺奶奶,自己則到地里干農活或者出去打工掙錢等忙其他的事情,而等孩子到了上學的年齡,孩子和爺爺奶奶同吃同住,甚至經濟條件好的家庭,直接把孩子送到當地的縣城或者城市讀書,孩子吃住都在學校。孩子跟隨著爺爺奶奶,老人們大多非常溺愛孩子。孩子住在學校,大多是進行集體活動。這兩種現象,都談不上什么家庭教育,甚至不少孩子因長時間不和父母在一起,和父母的感情有很大距離。
二、走出農村中學心理健康困境
首先,積極引進專業教師和大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培訓工作。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逐步建立在校長領導下,以專兼職心理輔導教師和班主任為骨干,全體教師共同參與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制。因此,學校積極引進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同時結合實際,有計劃、分步驟、有條不紊地開展教師培訓工作,專家下鄉指導、短期培訓、教師自我進修相結合,使農村學校的教師盡早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知識,并能靈活運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獨特的工作方法。
其次,組織編寫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教學指導用書和有關心理健康課外讀物。編寫適合農村學生的身心發展的教材,編寫符合青少年心理發展規律的課外讀物;教材與讀物要需具有可讀性,富有可操作的實踐活動。教材編寫應圖文并茂,深入淺出,每一課題可以有啟發性的事例或故事引入,以供學生討論、選擇、思考、提出理由、形成結論,以達到助人自助相效果,再以正確的觀點來分析自己和周圍的事物,把趣味性與科學性有機地結合起來。
再次,幫助家長掌握相應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心理學家認為,人們往往在幼兒期就開始體驗到心理困惑。這些心理困惑的緩解有待于父母撫慰。倘若缺乏這種感情,幼小的心靈就會憂傷,被孤獨感籠罩,易形成孤僻的個性。如果孩子在小時候心理障礙就潛伏下來,在長大以后遇到困難時,就無法正確克服,甚至走上邪路。現在許多農村家長還沒有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普遍認為孩子沒病就是健康,在這種情況下,學校要通過多種渠道來幫助家長提高認識,幫助家長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
首先,要重視每學期一次的家長會,把家長會變成專題教育講座,班主任可利用家長會的機會向家長傳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識;也可以請一些專家、教師到會為家長們上課。其次,學校通過多渠道,讓家長更多地知道如何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時了農村也能克服學生住家比較分散,召集家長不易的不足。班主任通過家訪與家長進行溝通,與家長一起共同商定、共同采取措施來解決孩子的心理問題。還可以通過寫書信或電話聯系的方法,與家長進行更多的交流,及時地把學生有關情況反映給家長,取得家長支持,共同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最后、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相結合。農村中學要積極探索,努力尋求心理健康教育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切入點。積極開展或參與具有農村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應用性課題研究,通過專家與教師教的合作,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以提高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理論素養和操作水平。在理論指導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更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及行為方式,注重學生在學習、生活的心理體驗,以全面發展學生健全的人格!
三、問題給我們帶來的思考
關鍵詞: 農村小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 加強方法
隨著時代的發展,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教育界乃至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在大中城市的小學中廣泛開展,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取得了一定的理論成果,在實踐活動中也已形成了特定的工作模式。而在廣大農村小學這方面的研究仍是一項很薄弱的工作,農村小學與城市小學存在很大差別。一般來說,農村地區往往是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等發展相對滯后的地方,學生質量、辦學設施、師資隊伍、教育觀念和方法、生活環境等狀況與大中城市的學校不同,很難直接套用城市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與體系。
一、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需要
在農村,多數學生家長是家庭的支柱,負擔重,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在外務工,過年過節時才能與家人團聚,子女跟隨爺爺奶奶或外祖母外祖父一起生活。家長對孩子的期望越來越高,條件好的租住在縣城由爺爺奶奶陪讀。但隔代教育與孩子的身心發展不相適應,或者家長文化水平較低,教育方法不當,孩子的心理得不到健康發展,給學校、家庭教育帶來很大影響。大部分小學生都存在以下六種情況:(1)易怒,遇事急躁,稍不如意就做出過激行為,做事不考慮后果,事后冷靜下來又后悔。(2)任性,過于關心自己的需要,攀比物質生活,一達不到目的就大發脾氣,糾纏不休。(3)自卑,無力克服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久而久之便形成自卑心理。(4)嫉妒,看到自己的條件、才能不如別人而心懷怨恨,在嫉妒心理的驅使下,不但不學習他人長處,反而對他人挖苦、諷刺、破壞等。(5)厭學,由于客觀原因,對學習失去信心,認為學習是一件苦事,希望早點離開學校。(6)抑郁,遇到挫折過度悲傷且長期不能恢復,多愁善感,對周圍的人或事缺乏興趣,情緒悲觀、失望等。還有一些學生表現出焦慮、多動等情況。因此,對農村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成為當務之急。
二、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和特征
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心理活動在本身及環境許可的范圍內,所能達到的最佳功能狀態。一般來講,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和特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1)具有穩定的情感;(2)具有和諧的人際關系;(3)具有符合其年齡特點的多種心理特點;(4)智力正常;(5)意志力發展好,自控力較強,有較好的適應能力。
三、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師運用心理學、教育學和社會學的有關理論,根據小學教育的特點和小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通過課堂教育教學、游戲、活動、輔導等各種教育途徑,幫助小學生獲取對心理健康的初步認知,激起小學生自我認識、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識,并對已經出現心理偏異或形成障礙的學生提供一些簡易有效的心理服務,以促進小學生身心正常發展,提高小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動。其基本內容分為三個層次。
1.小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
通過智能訓練、學習指導、情感教育、人際關系的指導培養學生正確的思維方式和人生價值觀,維護其心理健康,提高其基本素質,使其快樂地學習、成長。
2.學生心理行為問題矯正。
這是面向少數具有心理、行為問題的學生開展的心理咨詢、行為矯正訓練的教育內容,多屬矯治范疇。具體包括:(1)學習適應問題,主要指因學習活動產生的心理行為問題。如考試焦慮、學習困難、注意力不集中、學??謶职Y、厭學等。(2)情緒問題,主要指影響學生正常生活、學習與健康成長的負性情緒問題。(3)常見行為問題,主要指學生生活、學習中表現出來的不良行為特征,如多動、說謊、膽怯等。
3.學生心理潛能和創造力開發。
心理潛能的開發與創造力的培養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它包括對學生進行判斷、推理、邏輯思維、直覺思維、發散思維及創造性思維等各種能力的訓練和培養,還包括對學生自我激勵能力的訓練等,以提高學生的自主意識與能動性。
四、加強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
1.加強交流,了解學生。
由于各種主客觀原因,一些學生難以向老師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這就要求每一位教師特別是班主任要經常深入班級,利用適當的機會和場所,讓學生自由自在地表達思想情感,從中了解學生的心理現狀,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如在作文教學中布置《寫給老師的話》等任務,讓一些較內向的學生或有“難言之隱”的學生通過書面形式與老師交流思想。老師應該針對不同性格的學生選用適當的形式進行個別幫助,以誠懇的態度耐心地傾聽他們,讓他們把積郁的情緒宣泄出來,擺脫不良情緒的困擾。
2.尊重學生,關愛學生。
教師應時刻牢記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盡管角色不同,但人格是平等的。教師應在保證教學工作正常進行的前提下,平等地對待學生,以偉大的慈母心愛護學生。實踐表明,只有從尊重出發,學生才能打開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3.創造環境,多樣教育。
為了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規教育外,還要注意耳濡目染地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這主要有賴于學生所處班級心理環境的狀況。老師在教學實踐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斷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積極向上、平和開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對待小學生以鼓勵為主,好孩子是夸出來的,營造充滿信心、積極向上的氛圍,鼓勵他們看到自己的成績、長處,繼續努力、更加勤奮、力爭全面發展。
4.校方積極溝通家長,創造良好的家庭心理環境。
心理學專家指出:家庭是兒童出生后首先接觸到的環境,是對兒童影響最早、時間最長的環境。因此,家庭環境對于兒童的發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各個家庭的情況不相同,世上有多少家庭,就有多少不同的家庭環境。相當一部分家長沒有注意到自身的言行和教育方法對孩子心理健康造成的影響,缺乏方法、錯誤指導,導致學生產生心理問題。所以學校應該和家長多進行如家?;拥葴贤ǎp方積極配合以便事半功倍。學??梢韵蚣议L傳授如何提高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的常識,定期對家長進行心理健康知識培訓,讓家長了解創設良好家庭心理環境的重要性。
班主任對于特殊家庭的家長和孩子更要多關心,讓家長認識到: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離不開和睦、文明、明朗、愉快的家庭環境。學生從小生活在溫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長輩的愛,必然會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安全、愉快,充滿歡樂和信心,良好的情緒占據心理狀態的主要地位,保證每一位學生都身心健康地發展。
五、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反思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學生素質的有效途徑,它不僅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現代教育方法,更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民主教育觀念,反映了當代進步的教育潮流。但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所面臨的問題很多,需要進一步地實踐與研究。
1.小學生的許多心理問題與學習有關,尤其是學困生,對他們進行的研究非常有價值。
2.教育是師生間心與心的交流,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因此要進一步加強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防止學生產生師源性心理問題,用健康澆灌健康。
【關鍵詞】農村小學 數學教學 心理健康 策略探討
“重視發展智力,培養能力”已成為教育教學工作的首要任務,近年來越來越引起教育界、心理學界的關注和重視。數學,是小學教育階段最重要的課程之一,而數學心理健康教育又對數學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探索農村小學數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意義重大。我從教農村小學數學二十余年,粗略總結出一點拙見,現就農村小學數學心理健康教育問題作如下探討: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外在心理障礙
農村小學因為信息的閉塞、師資力量的薄弱和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的影響以及所處環境的落后,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特別是數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尤顯滯后。從教農村小學數學的教師就知道在平日的教學中常出現如下現象――現象之一:老師規定:“數學作業錯一題,罰做10遍,再錯,罰做20遍,依次翻番。”這么沉重的懲罰,使學生對數學產生了厭惡感,再也不想上數學課了!現象之二:老師對數學考試考差了的學生說:“你也太笨了!這么簡單的題都做不出,你的數學永遠都是老樣子……!”這個學生低著頭,忍受著教師的數落和全班同學投來的“鄙視”的目光,木然的站著?,F象之三:學生家長對數學老師說:“我沒讀多少書,對數學知識一竅不通,我家的孩子不聽話你就打!我不會心疼也不會怪老師的!”而老師也感到這樣的家長“真是對老師信任,跟老師配合”。
這些都是些真實的事件,在農村小學中,這些現象可謂司空見慣,大家都“習以為常”了,認為“小事一樁”。而這些現象,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來講,也可以說是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現狀的縮影,更成為小學數學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外在障礙。
(二)內在心理障礙。農村小學生學習數學容易形成兩極分化,部分學生數學成績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學習心理障礙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通過教學實踐中發現,小學數學“問題生”大體存在著以下一些顯著的心理特征:一是粗心心理。在缺乏嚴肅認真和不得法的教育下,容易由任性、馬虎等原因養成此心理。二是厭學心理。在單調乏味的教學情況下,容易由缺乏興趣引發此心理。三是梗塞心理。對知識“消化不良”,就容易形成此心理。除此之外還有逆反心理、自卑心理、渙散心理和護短心理等等,這些心理狀況,便成為小學生數學學習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在障礙。
有效地排除學生學習數學的外在障礙和內在心理障礙,是提高學習數學效率和數學成績的關鍵,更是提高小學生整體素質的需要,因此,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消除學生學習數學的外在障礙,為學生創設良好學習環境
1、利用各種有效途徑,和家長取得良好的溝通,盡量消除外在障礙
(1)利用手機積極報喜、委婉報憂。農村信息閉塞,網絡媒體欠缺,隨著手機的普及,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一有效資源,一開學就登記好每位學生家長的手機號碼,這樣就更快、更直接地與家長取得聯系,以此作為家訪的有效補充。但與家長的聯系也講究藝術,我的有效策略是“積極報喜、委婉報憂”。比如:我班一名“問題生”由討厭數學轉而喜歡數學的變化,就讓我感到用手機與家長溝通的重要性。他是我們班上一位性格憂郁的孩子,起先見他上數學課時,總是嘟著小嘴,一臉愁眉苦臉的樣子。于是,我和家長聯系好,對她進行雙管齊下的教育,決定通過首先從努力讓他轉變對數學的態度入手。在數學課堂上,我經常給她創造表現自己的機會,并特意安排數學學得好的同學和他同桌,還經常讓他幫助數學老師做些事情,只要她在數學方面有點進步,我都會及時利用手機向她的家長報喜。通過利用手機,積極報喜、委婉報憂,他逐漸對數學轉變了學習態度,能專心聽講,主動發問,認真完成作業,一年下來,他的心里障礙得以克服,數學成績明顯好轉。
(2)給家長寫感謝信打動家長。在家與校的聯系中,寫信是一種很好的方法。我嘗試著對于不太配合的家長寫感謝信,感謝他們對我們工作的支持和幫助,這些特殊的感謝信讓我贏得了家長熱情的支持和幫助。還記得我寫給羅浩然家長的一封感謝信――尊敬的浩然家長:您們好!感謝您們一直以來對我工作的支持和幫助,我對你們表示衷心的感謝。這段日子,您的孩子浩然發生可喜的變化:上課認真聽講了,有時還積極發言;數學作業也能按時完成;在本學期的數學期末考試中,他還得到了68分,出乎老師和同學的意料。對此,再一次對你們說聲謝謝,謝謝您們為我們輸送了一個努力上進的學生!我相信,任何一位家長讀到這樣一封情真意切的感謝信,都會為孩子的成長和進步而驚喜。再也不會用失望的心態對待孩子,一定會帶著高興和賞識的心態去贊揚自己的孩子,看到自己孩子的閃光點,鼓勵孩子不斷向前攀升。
(3)有選擇性地進行家訪,改善家長教育方式。農村孩子家長,很多都是知識匱乏,教育方式不當,甚至遵循“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落后教育方式。對這種孩子,就必須在手機聯系、寫感謝信的基礎上進行家訪。我班一名學生,平時膽小怕事,不敢問問題,路上遇到老師就躲閃。我經過調查研究后得知:他父親常常對他采用暴力教育。對此,我決定進行家訪,通過我苦口婆心地給家長講解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以及孩子心理,家長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改變了以往的粗暴的教育方式方法,孩子自卑、膽怯的心理障礙逐漸得以克服。
2、換位思考,分析學生心理。作為數學老師,在平日的教學中,也應該努力地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特別是當與學生發生沖突時,更應該從保護學生幼小心靈的角度出發,保證他們的心理健康正常發展。
3、加強自身學習,提高教師的自身修養。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學習,對于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作為數學老師,要提高自己的修養,更需要樹立終生學習的理念,進一步提升自身修養,然后投入到教育教學中就會顯得游刃有余,就能夠站在一個更高的層次去思考問題、處理問題,也可以避免發生上述提到的惡性懲罰學生的現象。
(二)消除學生學習數學的內在心理障礙,提高學習質量
1、為了克服學生的粗心心理,必須提高學生的數學修養
(1)引導學生走進閱讀的天地,用數學家的故事熏陶學生。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重視讓學生收集古今中外的數學家的故事,比如祖沖之的故事、數學天才高斯的故事、數學家華羅庚的故事等,通過數學家的故事來熏陶和教育小孩子,養成嚴謹治學的態度。
(2)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靜靜的寫作業和檢查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為了糾正學生的粗心大意,我覺得應該培養學生良好的寫作業的習慣,我對學生的要求是:一是寫完作業必須檢查兩遍。二是碰到不會做的,先自己思考,實在不會,先打個問號,待完成所有作業后,再去請教老師或者別人。
2、創設愉悅情境,調節厭煩心理
在數學教學中,創設愉悅的情境,創設動手操作的情境,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發現數學的美。一般低年級學生對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比較感興趣,而高年級學生則對有用、有挑戰性的事物比較感興趣。因此,教師應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計學生感興趣的情境,以趣誘情,使每一個知識點都成為學生急于捕捉的獵物,把學生的認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共同參與到解決問題的活動中來,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輕松的發展。這樣可以很好地調節學生的厭煩心理。
3、善于因材施教,消除梗塞心理
教師應善于引導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歸納和提煉,使抽象的、難記的、枯燥的數學知識轉化為生動的、具體的、有趣味的形式,方便學生理解和掌握。例如:引導學生可將乘法口訣、數學公式、法則等編成順口溜、兒歌、甚至是游戲的形式,有助于學生記憶和掌握。
隨著社會的不斷向前發展,農村小學的數學教學也隨著社會前進的步伐不斷改革創新,現代的數學教學除了要培養學生掌握解答題目的方法、技巧,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及情感以外,還更應該注意在數學教學過程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為學生將來更好地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
【2】《吳正憲與小學數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4期
【3】《孫雙金與情智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4期
【中圖分類號】 G625.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22―0021―01
農村留守兒童是我國社會轉型期出現的一個特殊弱勢群體。當前,隨著城鄉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人口也出現了大規模的流動,他們外出務工、經商,把子女留在原住地并委托給其祖輩或其他親戚照料。這些留守的兒童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一些人甚至會因此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正日趨嚴重,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
一、留守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1. 家庭原因。由于父母外出務工,孩子無法享受正常的親情關愛。學生與父母相處時感到生疏冷漠、交流困難,可見長期分離使親子關系出現障礙。留守學生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圍,無論是隔代監護還是親戚監護,在監護上都存在很大的盲區。他們遇到學習生活上的問題時,無人傾訴。
2. 學校原因。多數農村學校注重應試教育,片面強調升學率,忽略了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及心理健康的教育。大多農村學校受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因素制約,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對問題學生學校通常施以懲罰性的教育,難以真正走到學生的心靈深處。
3. 社會原因。留守學生處于弱勢地位,在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極端強化時,就形成孤僻、焦慮、自私、自卑等心理,不愿和人交往,如果缺乏及時正確的引導,就會產生各種心理問題。留守學生處于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但社會環境復雜,父母遠在他鄉,得不到關愛、正確引導和有效管理,極易受學校周圍不良因素誘惑,使一些留守學生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出現心理失范和越軌行為。
4. 自身心理特點。個性特征傾向。大多數留守學生都是隔代撫養,代溝影響明顯,留守學生不能同祖輩有效溝通,久而久之就形成孤僻、暴躁的性格,甚至對祖輩產生逆反情緒,不聽教導。依賴心理較強。留守學生多由祖輩撫養,祖輩思想觀念較陳舊,會對留守學生過分地照顧與保護,對他們百依百順。加上父母常年在外,總覺得有愧于孩子便給錢以補償,滿足學生的所有要求。越軌現象嚴重。 農村留守學生家庭環境的不完整和教育的弱化,對其心理和精神狀況都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造成一些極端的后果。
二、如何對留守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1. 以學校教育為主導,發揮學校的教育功能。首先,學校應該加強對教師的素質培訓,使教師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充分發揮教育優勢,公正、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給予留守兒童心理上的體貼與溫馨,及時疏導他們的心理壓力,讓孩子有一個穩定的情緒、積極的情感,營造和諧大家庭氛圍滿足孩子們的精神需求。教師本身應該注重身教多于言教,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榜樣,成為孩子心目中心理健康的表率,引導孩子身心健康發展。每個教師還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相關知識,對學生進行適時的心理健康教育,讓心理健康教育無處不在,以更好地促進每個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
其次,學校要組織班主任建立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檔案和跟蹤管理檔案,及時了解留守兒童的總體心理健康狀況,對常見的心理和行為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干預和管理。
第三,學校應設立專門的心理咨詢室,配備專業的心理輔導和咨詢老師,為全校教師和學生提供心理輔導和咨詢服務。
第四,注重對留守兒童家長和其他監護人的培訓,使他們端正教育觀念,掌握跟孩子溝通的方法與技巧,家校結合以更好地教育孩子。
關鍵詞:農村留守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10-082-01
所謂留守學生,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工作,留在戶籍地就讀,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學齡少兒。在農村,留守現象非常普遍,且數量還將繼續攀升。
一、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守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如下:
1、性格柔弱內向;
2、自卑心理;
3、寂寞無聊心理;
4、逆反心理;
5、產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這些問題危害孩子發展,少數“留守學生”成為“問題學生”,甚至打架斗毆,尋釁滋事,違法犯罪,影響社會安定。
二、留守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1、家庭原因
(1)由于父母外出務工,孩子無法享受正常的親情關愛。學生與父母相處時感到生疏冷漠、交流困難,可見長期分離使親子關系出現障礙。
(2)留守學生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圍,無論是隔代監護還是親戚監護,在監護上都存在很大的盲區。他們遇到學習生活上的問題時,無人傾訴。
2、學校原因
(1)多數農村學校注重應試教育,片面強調升學率,忽略了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及心理健康的教育。
(2)大多農村學校受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因素制約,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對問題學生學校通常施以懲罰性的教育,難以真正走到學生的心靈深處。
3、社會原因
(1)留守學生處于弱勢地位,在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極端強化時,就形成孤僻、焦慮、自私、自卑等心理,不愿和人交往,如果缺乏及時正確的引導,就會產生各種心理問題。
(2)留守學生處于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但社會環境復雜,父母遠在他鄉,得不到關愛、正確引導和有效管理,極易受學校周圍的網吧、游戲廳的誘惑,使一些留守學生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出現心理失范和越軌行為。
4、自身心理特點
(1)個性特征傾向
大多數留守學生都是隔代撫養,代溝影響明顯,留守學生不能同祖輩有效溝通,久而久之就形成孤僻、暴躁的性格,甚至對祖輩產生逆反情緒,不聽教導。
(2)依賴心理較強
留守學生多由祖輩撫養,祖輩思想觀念較陳舊,會對留守學生過分地照顧與保護,對他們百依百順。加上父母常年有外,總覺得有愧于孩子便給錢以補償,滿足學生的所有要求。
(3)越軌現象嚴重
農村留守學生家庭環境的不完整和教育的弱化,對其心理和精神狀況都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造成一些極端的后果。一些學生逃學、不交作業,甚至參與小團體,沾染不良習氣;還有的學生因得不到家庭溫暖而離家出走。
三、如何對留守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1、學校為學生營造健康的心理環境
(1)完善學校相關功能,全面了解每個學生的家庭、學習、生活情況,關注學生成長中遇到的生理、心理問題。把學生的喜怒哀樂放在心上;
(2)注重留守學生的道德情操、審美情趣的教育;
(3)與學生溝通,彌補親情缺失;
(4)提供必要的幫助,關心孩子的飲食起居、處理突發事件;
(5)善于發現他們的長處,看到他們的閃光點,樹立信心,從而促使學生在良好的發展軌道上邁進。
2、創設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
健全親子關系,滿足子女親情需求。要通過宣傳使學生家長轉變觀念,改變那種“只要給孩子留下更多的錢,讓孩子有實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對孩子負責”的錯誤觀念,充分重視子女情感需求和人格的健康發展。
1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問題
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農村小學生生活的社會環境也在發生著變化,電視、網絡、電子游戲等也在慢慢地影響著他們的生活。家庭方面:隨著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多,很多農村孩子成了“留守兒童”。學校教育的方式也在發生變化,這些都給農村小學生的心理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一些小學生產生了心理障礙或心理方面的問題。從我校的情況來看,現在農村小學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1.1看電視成癮,迷戀上網,玩電子游戲
由于大部分農村“留守兒童”在家由祖輩監管,一方面,因為爺爺奶奶對孩子的監管不嚴,另一方面,祖輩的溺愛,致使一部分孩子沉迷于看電視,甚至有的孩子放學后偷偷到網吧去上網、玩電子游戲。這些對孩子都產生了較壞的影響。去年,我縣就有幾名小學生在雙休日里在自家平房(一層)頂上玩游戲,他們模仿武俠劇中的情境,有一名孩子說他是“大俠”,他會飛,他能從屋頂上飛下去,他縱身一跳,幸虧跳到地上沒有造成嚴重的事故,這就是他們沉迷于電視武俠劇所給他們帶來的不良的思維方式釀成的后果。
1.2任性、嬌縱、以自我為中心
經常有老師告訴我,現在的孩子真是太難管了,有的孩子太任性了,犯了錯誤不愿認錯,不服管教,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去年,在本地區就發生了這樣一件慘痛的事件:一名小學生因留著很長的指甲,老師和家長勸其剪去,可是這個孩子卻說那是他自己的生活方式,別人干涉不了,在受到家長嚴厲批評后,結果離家出走幾天。發生這樣的慘劇,一方面,是家長、老師的教育方式有問題,沒有很好的對孩子進行心理疏通,另一方面,是這個孩子任性、偏執等不健康的心理所造成的,這樣的事情發人深省,教訓告訴我們要更加關注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3自卑、自閉、交往能力差
有的學生由于家庭的特殊情況,或自己的學習成績不夠理想,總認為別人看不起自己,心理上自卑,行動上自閉,在班級活動中表現不踴躍,課外不愿和其他學生玩耍,身上缺少了兒童活潑好動的天性,與他人交往能力不強,這樣的學生在幼小的心靈上產生了障礙,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工作中,要多觀察、多開導、多鼓勵、多幫助這些孩子,讓他們與其他孩子一樣具有陽光的心理,快樂的童年。
農村小學生產生上述心理問題的原因,筆者認為:一方面,是社會原因,社會應更加關注農村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關注“留守兒童”,努力為孩子創造健康成長的良好的社會環境;另一方面,是學校教育方面的原因,農村學校教育要把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視起來,認真做好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此外,還有家庭方面的原因,農村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缺乏科學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知識,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忽視了“留守兒童”精神上對父愛、母愛的需求。
2怎樣實施好農村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1關注“留守兒童”
就我校的“留守兒童”情況,筆者做了初步調查,調查顯示,父母都外出打工的占57%,父母有一方在外打工的占29%,父母外出打工3年以上者占26%,從沒有去過父母工作地的占22%,很少與父母電話聯系的占5%。長期的留守,得不到父愛、母愛,對這些孩子的成長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在農村看到小孩子由祖輩帶、兒童滿地爬、接受不到應有的教育、孩子心理健康沒有人關懷等種種現象,讓我們感受到了這些留守孩子對父母呵護的心理需求。這也需要社會各界對“留守兒童”給予廣泛關注,這已引起我們當地政府的關注,我們縣的領導及社會各界人士已對農村留守兒童結對幫扶,在春節和“六?一”對他們進行慰問,給他們送去慰問金和學習用品,這做得很好,但筆者認為還需要更進一步加大力度,除了從物質上對他們幫助,精神上還應給他們更多關愛,建議平時各位領導應抽出時間多給結對的留守兒童打打電話,多一些精神上的鼓勵,心理上的開導。
學校和教師也應更加關注這些孩子,平時多觀察他們的言行,多了解他們的心聲,多給他們生活和學習上更多的幫助以及心理上的疏導與教育。
監管“留守兒童”的祖輩們應多關心這些孩子,嚴格要求他們,多聽聽孩子的想法,改變教育方式。外出打工的父母們應經常和孩子保持聯系,傾聽孩子的心聲,多給予孩子精神上的撫慰。
2.2辦好家長學校,指導家長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我校是通過定期舉辦家長學校,指導農村家長轉變教育觀念,使他們了解和掌握一些簡單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要求他們多了解和關心孩子,多和孩子溝通,密切注意孩子的情緒變化,及時給孩子進行一些心理疏導,讓他們學會一些教育孩子的科學方法,爭做一名合格家長,通過家校配合來共同做好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外出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問題,協調、統籌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解決這個問題。加大《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義務教育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要充分發揮未成年人保護委員會的職能,努力營造一個有利于外出務工人員子女健康成長的社會氛圍。要成立農村義務教育執法監督組織,監督外出務工人員落實好孩子的監護人,做到外出務工人員學藝致富和保障教育孩子成長兩不誤。
2.3建立學校――家庭――社區心理教育網絡
一、留守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和形成的原因
(一)性格缺陷。由于留守學生父母長期在外務工經商,與留守兒童聯系較少,有的甚至多年未與孩子謀面,很難與子女交流,使有些孩子產生孤獨、寂寞、膽怯心理,形成孤僻性格;而作為監護人的祖輩或親戚通常管不了、不敢管、不會管,留守孩子幾乎生活在無限制狀態下,無形中又助長了其自私任性、蠻橫霸道、心理逆反、以自我為中心等極端性格。
(二)情感缺失。由于外出務工的父母回家頻度極低,與留守子女聯系少,有的父母與孩子之間兩星期通一次電話;有的一年見到一兩次,有的甚至3、5年都沒有見面,許多留守孩子多數時候只能獨自面對生活中遇到的各種挑戰。留守學生由于長期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往往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導致孩子對社會的安全感、信任感無法建立。
(三)行為偏差。由于由祖父母或親戚監護,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使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在家里不聽祖輩教導,在學校道德品行較差,不遵守規章制度,常有遲到、曠課、逃學、說謊、打架、欺負同學等行為,有的迷戀桌球室、網吧和游戲廳,甚至與社會上一些有不良習氣的成人混在一起,形成行為偏差。
(四)價值錯位。部分父母們長期在外,因無法照顧孩子產生負疚感,于是采取“物質+放任”的方式進行補償,使得留守孩子擁有零花錢的數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養成陋習,一部分留守孩子產生了厭學情緒,熱衷于吃喝玩樂,缺乏進取心和刻苦鉆研精神,得過且過,不求上進,產生了“讀書無用論”、“拜金主義”等錯誤思想,使孩子形成功利主義價值觀和享樂主義人生觀。
(五)心理障礙。由于遠離父母,與父母交流少;監護人也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農村學校的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不可能有專門的心理教師開設心理課程,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造成種種心理病癥,如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社交恐懼等。
二、“留守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策
(一)家庭對“留守學生”的教育措施。家長要轉變觀念,重視孩子的全面健康發展,并盡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聯系和溝通;經常性地與學?!傲羰貙W生”聯系,與他們談心,了解他們的思想,生活狀況,督促他們努力學習,遵守校紀校規;要尊重孩子的選擇,留給他們一定的空間。此外,遠方父母要和監護人、孩子經常保持聯系。
(二)學校對“留守學生”的教育措施。要經常組織“留守學生”參加文體娛樂活動,充實業余生活,多與他們溝通交流,慰藉他們殘缺的感情;開展心理輔導,成立心理咨詢機構,開設針對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的心理課程,選聘心理教育教師,共同對“留守學生”的顯性和隱性的心理壓力進行疏導,為“留守學生”提供傾訴的渠道;可以充分利用假期、或春節家長回家的時機,召開“留守學生”家長會,與家長交流,建立“留守學生”家長(監護人)與學校的定期聯系制度,幫助、督促、檢查家長履行監護職責等,使學校內外對“留守學生”的影響產生合力效應,引導“留守學生”走過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幫助“留守學生”健康、和諧發展。
(三)教育部門對“留守學生”教育措施。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寄宿制學校的投入和建設力度,不斷完善其基礎設施,盡量為農村“留守學生”提供住宿便利、讓留守學生在老師、同學群體中成長,讓留守學生受到更多的監督、照顧與關愛。從社會環境上,建立農村社區“留守學生”教育和監護體系。如選聘義務監護人、義務輔導員,鼓勵身邊沒有小孩的父母實行一對一的義務幫扶,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使“留守學生”身心得到健康成長。此外,應加強農村鄉鎮文化建設,對不良社會現象,諸如賭博等進行治理,對游戲室、網吧的營業活動進行規范,為農村“留守學生”的健康發展創設良好的社會環境。
三、面臨的問題
由于農村留守學生這一群體所產生出來的問題,是社會轉型的產物,是社會、家庭、學校教育共同的責任,具體工作中各個方面沒有形成一整套行而有效的制度和方法,在實際操作中難免各自為戰,不能形成合力,大大降低了工作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