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對景觀設計的認識和理解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景觀設計》課程;地域性;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S791.2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2)-07-0234-3
景觀設計是一門兼融文化藝術與科學技術的綜合性學科。它涉及社會學、生態學、心理學、經濟學、文化學、環境學等諸多學科。具有技術、藝術、社會、文化等屬性。景觀設計師需兼備人文綜合素養,它既要有高度的藝術性,又要有嚴謹的科學技術性,同時還需兼備廣博的社會及人文知識,如今,景觀設計學科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隨著2010年上海世博會、2011年西安世博會等大型展覽活動的成功舉辦,景觀設計專業被更多的人所關注,這也促進了我國景觀設計教育事業的發展。景觀設計學作為一門新興交叉學科,發展前景廣闊,在各高校都得到了重視。
景觀設計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具有廣泛知識面的景觀設計師,他們應該能夠解決現代社會生活中的多種要求之間的潛在矛盾,并通過某種形式來滿足社會化和個性化的環境需要。目前國內各高校由于傳統、資歷條件、教學定位的差別,其相應的景觀設計教學水平是不平衡的。而民族地方院校由于教學的資歷較淺、師資隊伍不足、師生比例失調、教師對教學投入不足等問題的存在,對于社會發展的反映速度過慢,還與其他高校景觀設計教學存在一定的差距。這就制約了本校教育的有序發展。在這種大背景下,民族地方院校應結合自己的特點,以基本的環境藝術設計教育為平臺,努力探索民族性、地域性特色的景觀設計教學之路,創造性地建立、發展及完善地域特色的景觀設計教育體系,探索景觀教育新的發展方向,培養新型景觀設計方向的人才,這項任務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內蒙古科技大學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育體系也作了嘗試性的改革,在學校的支持鼓勵下,環境藝術專業景觀設計課程體系在逐步的構建,為將來實現景觀設計方向的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
1 現狀分析
1.1 國外景觀設計教育的現狀
總體看國外的景觀設計專業教育,非常重視多學科的結合,包括生態學、土壤學等自然科學,也包括人類文化學、行為心理學等人文科學,最重要的是景觀設計的基礎知識。這種綜合性進一步推進了學科發展的多元化,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邊緣化:景觀設計是在自然和人工兩大范疇邊緣誕生的,因此它的專業知識也處于眾多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邊緣。
(2)開放性:持有各種專業背景的人都可以從事景觀設計工作。
(3)綜合性:學科專業的綜合性。
(4)完整性:景觀設計專業教育橫跨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包括建筑工程技術、經濟政策、法律、管理到心理行為、文化歷史、社會習俗等方面的教育內容。
(5)體系性:這些多學科知識基本都統一在環境規劃設計這一總綱下。景觀設計自身也應有完整的學科體系。
1.2 國內景觀教育需求
目前,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國內對景觀專業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但是景觀設計教育事業卻發展緩慢,這種狀況已經嚴重地阻礙了中國城鄉環境建設的保護和發展。從國內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的培養計劃來看,對景觀設計師的培養仍是只注重知識講授而弱化了實踐能力。國內目前的景觀設計人員的培養和教育主要是在建筑類、農林類和綜合性高校,還有一部分是在藝術類高校中。由于設置景觀設計專業的高校的學術背景不同,具體的課程設置和規劃設計教學內容的安排也會有所差異。
1.3 我校景觀教育的現狀
內蒙古科技大學環境藝術專業成立于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依托了建筑學與城市規劃的學科背景,于2006年招收第一屆學生,2011年3月與廣告設計、工業設計等專業共同合并成立為藝術與設計學院,環藝系包括200多名本科生,現已有兩屆畢業生。景觀設計課程于2006年開設,是本校景觀教育的開端。2010年《環藝專業景觀設計方向的建設研究與實踐》的校級教學(教改)研究項目立項,而我院景觀設計方向的設立是勢在必得的,因此做好課程建設和培養計劃,更會使得下一步的申報工作事半功倍。
2 地域性的課程內容
《景觀設計》是環藝專業本科生三年級的專業必修課程,共56學時,針對學校的地域性特征,我們在整體辦學思想指導下進行地域性特色的課程建設,有針對性的對課程內容進行設計。景觀設計課程教學包括三部分內容:景觀設計理論學習環節(12學時講授)、城市景觀環境認知環節(12學時調研輔導)、城市景觀環境設計環節(32學時設計輔導),下面分別對這三部分內容進行介紹。
2.1 景觀設計理論學習環節
在這部分內容中,結合地域性特征,我們有針對性的增加了包頭市歷史文化、景觀發展史等方面的知識,以及草原景觀的保護與開發等,以期從地域景觀和技術兩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培養。結合相關理論講解,布置作業《包頭印象》(圖1、圖2),通過這個小作業,讓學生在學習景觀課程之初理解自身文化背景下的景觀,思考社會與文化背景對景觀的意義,并展示在景觀文化形成的過程中個人經歷的作用。學生從個人感知的角度認識包頭景觀的特點和原因,分析文化背景、歷史原因,開始嘗試分析小塊地段的景觀,繪制簡單的示意圖來表達所在城市生活環境的景觀要素和肌理。
景觀設計基礎知識還涉及地形、植物、水景、道路與場地等具體的景觀設計要素,并通過大量的案例解析,讓學生直觀的了解設計過程及設計方法,強調理論在實踐過程中的應用。
關鍵詞:傳統文化; 現代景觀設計; 應用
Abstract: China traditional culture elements of the rich meaning, this article o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lements from the understanding and knowledg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lements and the design of modern landscape relations,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lements in the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ree aspects to the reference for landscape design personnel in practice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al elements for reference.
Key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application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對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理解和認識
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含義是指人們以征服自然、獲得物質財富為目的,采取各種方法和形式產生的思維;是指人們為了滿足自身需求而產生的藝術享受、生活樂趣;是指人們為了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而創造的行為規范;是指人們對自然、社會創造出的價值觀。也指人分地域、種族而存在的愛國思想和鄉土感情的等。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和”為核心,傳統文化的仁、義、禮、智、信、的各方面表現都表現在“和”,意思是在表達人與自然、社會、人的和諧,中國與世界的和諧。和諧是美好的東西,是管理的最高境界,也是發展的一種追求。
二、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景觀設計的關系
中國傳統景觀設計元素是東方文化的寶貴財富,特別是在中國,他是所有藝術形式中獨一無二的,是其他藝術形式所無法比擬的,他內容豐富,代代流傳,他一直代表著東方文化屹立在世界藝術之林。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景觀設計的關系一直是景觀設計師所追捧的,景觀設計師們一直在現代景觀設計應用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人們一直在將之融入到國家景觀設計風格中,同時也在開創多元化的景觀設計風潮,新一代景觀設計師任重而道遠,需要解決的問題還有很多。這種發揮是在對傳統藝術表現方式的理解基礎上,對傳統元素加以改造加工和運用,令其更富有時代的特色。景觀設計師應該對傳統元素應用方面多做一些嘗試,如龍鳳紋樣、萬壽圖、福字等等。
現代園林景觀設計觀念博大精深,不僅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精髓,而且展現了“天人合一”的觀念。在現代社會中,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營造的人居環境的觀念,現代景觀設計所追尋的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的和諧,二者異曲同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對現代景觀設計有著重要的借鑒作用和啟示作用。現代景觀設計對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進行了繼承和發展,二者密切結合,古典與現代結合,運用古典的技術手法,現代的高科技,二者完美結合,共創中國園林巔峰。
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景觀設計中的運用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獨有,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從傳統文化中吸取出來的具有代表性的精髓,他是人們傳承下來的優秀精神遺產,優秀文化代表。中華等民族上下五千年,流傳下來的文化元素源遠流長,包羅萬象,書法、中國結、刺繡、文房四寶等優秀的元素流傳下來。
現代景觀設計是設計人員有目的智慧策劃活動,他將設計師的理念和實踐體現透過設計的文字和圖形表達出來,讓受眾能夠清晰的了設計師所要表達的信息和元素。設計師在設計景觀的時候要將感人的情感滲透進去,將圖形創意、色彩品味以及材質都精心選擇,把景觀設計的多種元素進行有機的藝術結合。
現代景觀設計需要運用視覺元素來表達設想和計劃,通過把文字和圖形傳達給人們,人們通過這種感覺來了解設想和計劃,這就構成了景觀設計的定義。
現代景觀設計要能夠感動人,打動人,在景觀設計中的基本元素都要能夠傳達信息。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包羅萬象,但由于景觀設計師們的專業,他們能夠在深厚的文化背景下汲取景觀設計的源泉養分。2、傳統元素在廣告景觀設計中的運用
我國的平面和造型藝術應用在景觀設計中,成為了我們的景觀設計元素。例如,我國的國粹,京劇,臉譜目前已經非常廣泛的應用到廣告景觀的設計當中,還有象征中國元素的中國結,目前這種元素隨處可見,尤其是在奧運會和世博會的時候。另外,還有中國的傳統文字,廣告界經常運用中國的傳統的文字作為文字設計,中國古老的漢字從甲骨文開始已經流傳了上千年,從象形文字到現代的方塊字,通過象形、等手段來表示含義,運用甲骨文等表征來為現代景觀設計提供豐富的視覺元素。我們周圍有很多成功案例,比如:在奧運會的景觀標志中,中國漢字非常巧妙的應用在中國古老的傳統文化中,既體現了民族精神又讓人記憶深刻,代表了中國人民的民族精神。又比如,中國銀行的標志,就是在中國古代的銅錢中間放了一個中字,他為人們開拓了一個充滿想象的空間,使人們想到了錢,想到了銀行。
3、傳統圖形與現代標志景觀設計
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中國的文字起源于圖形,早在新石器時代,在懸崖峭壁上的圖形就已經記下了先人們的理解和期盼,當然也成為了青銅器上最早的圖形,我國傳統的圖形花樣非常豐富,他們在發展和演變中不段的變化,多姿多彩卻又不乏主線,他們所體現出的格調,顯示出獨特的,具有魅力的民族傳統和民族精神。這些傳統圖形不斷得到發展,而且從未中斷,隨著歷史的沉淀形成了中國文化特有的藝術體系,這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也是藝術精神的來源和體現。
我們發現,從古至今,從新石器到現代景觀,從青銅器上的紋路到現代的文字圖形,這些帶給了我們很多啟迪,他們形態各異,他們栩栩如生,他們是中國民族流傳下來的最寶貴的財富,它體現了中華民族在不同時期對生命的詮釋,他也反映了中華民族在不同歷史時代的審美情趣,他得到了世界人民,世界藝術大師的認可。我們的景觀設計師也從這些傳統圖形中得到了靈感。
把傳統的圖形藝術與現代的景觀設計標志結合在一起,是景觀設計有主張性、時代性和國際性的現代標志的重點。然而,如此結合,是更深入的了解傳統圖形,而非簡單粗暴的對傳統圖形進行復制和抄襲,應該在深入了解的基礎上挖掘、改變、創新模型,通過對傳統文化的解讀,尋找新的創意點和啟示點,從而創造出新的富有生命力量的現代標志,。例如,鳳凰衛視的臺標,就是古典與現代的完美結合,彰顯了傳統圖形與現代景觀設計在一起體現的人文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含義豐富,本文從對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理解和認識,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景觀設計的關系,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景觀設計中的應用三個方面來探討,以期對景觀設計人員在實踐中運用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方面提供借鑒,同行們任重而道遠,共勉。
參考文獻:
[1]邱開強.論中國文化元素在現代廣告設計中的運用[J],網絡財富,2009(11).
【關鍵詞】景觀設計;設計觀念;創新;發展
中國是正處在一個邊緣上的大國,在傳統與現代化的邊緣,在經濟與社會轉型的邊緣。正是一個蓬勃發展而又充滿危機的時代。一方面,全球化正突破世界不同文化的隔閡,中外文化大碰撞和技術全球化,使中國設計師擁有廣闊的視角、豐富的素材庫和新銳的觀念。另一方面,中國目前的景觀規劃設計雖然在向前發展,日益表現得豐富、多元,但仍然處于困境之中,主要問題是缺少理論,缺少評論,缺少好作品,設計師普遍地存在浮躁心態,淺嘗輒止,對景觀深層的精神內涵和表層形式結構缺乏真正深入持久的探索和追求,陳舊的保守觀念和生吞活剝的西化模仿時時干擾著規劃設計創新的步伐。在這種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下,中國景觀設計師要在了解傳統、繼承和發展傳統的基礎上,以開放的心態學習、借鑒外國景觀規劃設計優秀品質,致力于在當前世界多元化圖景中建立一種富有想象力和創造性的當代中國景觀。
一、生態設計觀
以生態價值為取向的景觀設計學特別需要加強對本土性的研究,在注重自然生態的同時,關注入文生態環境,運用適應本土環境特點的景觀設計理念與方法,并在本土性的景觀環境中獲得內在的生命力。生態設計觀應從以下兩方面入手。(1)要全面客觀的理解景觀設計學的生態價值,改變對于生態的理解局限于自然生態范疇,忽略人文生態、人工生態的景觀元素及其相互關系的誤解,走出將生態化的景觀設計簡單理解為種植設計、植物配置或將自然生態環境作為人工景觀的布景進行美化設計的誤區。(2)通過設計重新認識和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建構更好的生態,不能僅僅停留在論文和圖紙上的空談,生態主義要成為設計師內在的和本質的考慮。不僅要在設計過程中結合或應用一些零星的生態知識或具有生態意義的工程技術措施,而是在整個設計過程中貫徹一種生態與可持續園林的設計思想。關注生態價值是景觀設計學的發展趨勢,也是今后景觀設計的主要目標。對于以生態價值為取向的景觀設計學,應加強方法策略的研究,避免理想多于行動、理念多于方法。
二、人性設計觀
景觀設計觀念拓展的重要一方面即是完善人的生命意義,超越功能意義設計,進入到人性化設計。在尊重自然的同時,也要充分體現對人的關注和尊重,使期望的環境行為模式獲得使用者的認同。在景觀設計中體現提倡人性設計觀是強調人在環境中的主體地位。在景觀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景點的設計、各種小品設施的配置以及在整個景觀的建設實施過程中,都要從人的角度出發,滿足人的各種生理和心理需求。設計師必須在人體工程學、心理學和人類生理學領域做出周密細致的研究,用設計語言向人們暗示一種設計情感的溶入,引起彼此在情感上的共鳴。
三、創新技術觀
現代景觀設計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許多新的觀念,采用新技術雖然是現代景觀設計的一個共同的顯著特點,但并沒有使現代景觀呈現單一的風格,新技術已成為景觀設計師的靈感源泉和完成設計的手段,技術給我們提供高度發達的生產力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景觀觀念、景觀體驗和審美價值觀。這是景觀設計師對2l世紀的社會和挑戰做出回應,對未來的新事物充滿激情。新技術的運用為景觀設計提供更開闊的視野,它既具有現實意義,又使景觀反映現代生活方式。
四、藝術設計觀
關鍵詞:景觀設計;現代景觀;方法論
我國景觀設計經歷了美學化的景觀、地理學概念的景觀、生態學的景觀,現在它的范圍又擴展到了建筑學方面、園林學方面、城市規劃方面以及人工環境方面。這種大幅度的轉變也展示了景觀設計在歷史邏輯和理論邏輯方面的錯綜復雜性,因此,我們要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出發,科學的研究,著重研究它們的共同點,確定總體的發展策略。
1 景觀設計
1.1 景觀設計概述
景觀一詞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見解,不同的人對此也有不同的理解,它隨著人類認識的加深也不斷深化。景觀設計,傳統研究的對象是百尺大地和遠古風景,現在研究對象是微縮庭院和現代景觀。而它所涉及到的學科眾多,把它看成一種社會現象和行為是非常普遍和十分廣泛的,但是要把它作為理論建設就沒有那么清楚易懂啦,它的研究本原不僅混沌模糊還搖擺不定,這就嚴重影響了科學事業的發展。
1.2 景觀涉及的學科
地理學:被人們稱為“景觀的骨架”。它主要是研究“地景”,既是景觀在自然形態上的形成和發展。包括地質、地貌形成的原因和演變規律。
生態學:對于生態學中的景觀,并不是我們通常所認識了解的景觀,它與我們所說的景觀存在著很大的差別,它被人們稱為“景觀的肉體”。因為,它認為景觀就是由環境影響因子組成的。這種因子不僅包括氣候、動物、植物、地質、地貌,甚至包括人類的活動。然后,它主要研究這些因子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使它們之間保持平衡。
設計景觀學:與前兩者所不同的是,在此它把人作為了研究的核心,從此,景觀就被賦予了精神和靈魂。因為,它不僅研究了前兩個學科所研究的,還把歷史文化古跡都列入了研究行列,同時又賦予了景觀美學的特性。
此外,景觀設計學中還把人與自然合為一體來研究,因此景觀設計學應具備以下研究:景觀形態研究、景觀生態研究和景觀的人性化研究。
2 中國現代景觀
2.1 中國現代景觀的形式和功能
景觀,它是一種與人類的生活密不可分的事物,他更是一種能將人類的理想、個性化的生活表達出來的生活方式。景觀設計的中心是改善人類居住的生活環境,而景觀設計師最關心的問題是如何讓它具有大眾化的使用功能。現代景觀設計在遵循形式結合的原則上,在形式創造方面展現出了許多特性,如自由性和多元性。
2.1.1 景觀功能
景觀功能,它是景觀設計的首要原則。隨著社會的發展,景觀也逐漸發生了變化,它的服務對象也不再是古代的統治者,而變成了現代的人民群眾。因此在保證景觀的形式美時,更要使景觀滿足人民的需要。一個成功的設計者不僅要清楚的知道人民大眾需要的是什么,更應該知道怎樣使景觀的社會功能發揮到最大。
在中國古代景觀只是人類通過對大自然的適應和改造來滿足自己的生存和生活的需求。簡單的來說就是人類和諧相處的家。家作為居住的景觀,人類對它的需求只不過是物質空間。對物質空間的需求一般包括:合適的空間;適宜的空間環境;安全的措施;舒適、方便的活動場所等等。
設計師為了滿足物質空間的需求都是把形式和功能的結合作為設計原則的,并盡量是景觀擁有良好服務和社會使用功能。在設計原則能滿足人們需求的前提下,功能是因人而異、因時而變的。它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發生著變化;它因個體的不同也隨時發生著變化;
2.1.2 形態的視覺美
景觀設計的永恒主題則是形態的視覺美。在景觀中審美一般包括協調的對比、點線面的統一、韻律的和美、尺寸關系、材料的質感和色彩等,這些因素刺激著人們的感官,使人們在心理上產生一定的反應,使人們感覺自己處于了一種視覺美的境界中。人類總是在生存環境中獲取自己感覺美的事物,不僅以自身為前提,還把普遍的審美觀作為景觀質量和價值的衡量標準。歐洲園林的傳統標志有意大利的臺地園林、法國的規則式園林和英國的自然式園林,它們的形態在視覺美上一直都是歐洲景觀設計者所追捧的對象。
2.1.3 景觀形態的理性美
景觀是物質和藝術的,它總會有它的物質形態以及對美的形態永恒的追求。形態的美不是主觀的感性的東西,而是需要有內在的合理性的東西支持。我們不能僅憑它的樣子是否好看就來判定它是否美,如果一件東西它的樣子十分好看,找不到一點瑕疵,但是它卻不能使用沒有任何價值,那么它再好看也是一件廢品。就如我們要蓋一所住宅,我們的審美就不能按視覺反應出的美來判斷那么簡單了,因為它關系到我們的生活質量、工作環境以及后代的利益。因此,在規劃景觀設計方案時,我們最好按一定的等級對美感進行劃分,更應小心謹慎的評價審美。對景觀來說,社會功能、生態機能是形態美的核心。
2.2 中國傳統景觀與現代景觀
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之間的矛盾是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要面對的。現代文化它不僅是一種全球性的文化,更是一種不斷發展的文化,任何民族的文化對于全世界來說都有它們各自的貢獻。而對現代文化貢獻最大的當屬中國的傳統文化。因為,中國的傳統文化不僅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還對現代景觀的審美哲學有顛覆性的影響力。
2.2.1 繼承、發揚中國傳統景觀的精華
要想使景觀設計滿足現代人的要求,就不能固守著國家文化的一成不變,而應該吸取精華,去其糟粕,在吸收和繼承的同時,也要摸索它的變革和發展,使繼承與變革相互結合在一起。
中國的美學思想較其他國家是非常獨特,建造園林的傳統也是非常優秀的,而且風格也是多種多樣的。那些建造傳統園林的優秀思想方法,到現在扔被人們熱捧使用。要想發展現代的景觀設計,景觀設計者應該借鑒傳統景觀的寶貴經驗,繼承傳統的精髓。
雖然傳統園林很經典,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好多傳統的手法已經不適合現代人們的生活方式了,所以,我們不能照舊全搬,而應學習借鑒。將傳統中精髓部分和現代的自然、人文、物質環境結合在一起,才是現代景觀發展的光明之路啊。當然,我們要想建造出具有新構想的景觀來發展現代景觀,就不能只了解傳統景觀的表面結構,而應該做到深入、抽象、隱喻的了解傳統景觀,清楚的知道它對人類傳統、地域環境、民族文化的影響。我國的景觀設計要想在豐富的世界景觀設計中有一席之地的話,我們必須走景觀設計革新的道路,這種革新不是拋棄傳統,而是與傳統相輔相成,還可以在革新的同時把傳統的東西發揚光大。
2.2.2 吸收西方的先進方法
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傳統文化不僅交流變得頻繁了,還有逐漸融為一體的趨勢。在這種情況下,先進的技術成為發展的關鍵所在。西方的現代景觀設計發展迅速,主要是因為它們有較高的生產力和先進的技術。目前,我國已經出現了把西方的園林樣式進行隨意的組合后就安置在了我國,這種現象不但沒被制止,還使人們大量的追捧,這就是人不得不擔心啊。西方的現代景觀設計固然先進,但是我們不能照單全收、全部照抄啊,我們只能結合他們的理論和實踐,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盡量使我們在景觀設計中少走一些彎路,使我國的景觀事業蒸蒸日上。
2.3 尊重自然
景觀設計應該以為人民服務和給人民帶來一定的社會功能為目的。景觀設計的服務對象除了人民群眾,還有自然,尤其是那些已經收到人類生活破壞的部分。在景觀設計中,要想把對人體驗的規劃表現出來,就要依靠物質空間要素。物質空間要素包括純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如地形、地貌、動植物、空氣氣候、土壤成份、大地景觀等等是純自然要素,建筑物、橋梁、道路、隧道等等則是人工要素。在景觀設計中首先要考慮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關系與作用,以這為前提下再考慮純自然因素和人工因素的綜合影響。景觀設計要到達尊重自然的目的,就必須正確了解和正確認識自然的演變過程、人類在社會中的進化規律、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
在中國我們的景園藝術,一直都在追求著能到達雖然出于自然但是要高于自然的境界。因此在園林建設中我國一直都提倡自然美,把現存的自然景觀運用到園林設計中。景觀不僅是人們在審美時大腦所產生的一種虛幻反應的視覺美,還是人類能夠意識到的,真實客觀存在的。像草原、高山、湖泊、森林等這些絕美的景觀都是大自然為我們創造的,由此可見,自然力是在一定范圍內建造景觀的主要影響。
在景觀設計中我們不應致力于要改造自然,而應該順應自然,一切都按照自然的發展來設計,不要違背自然。像皎潔的明月、萬紫千紅的鮮花、千姿百態的山峰、湍流不息的流水等等這些純自然因素我們可以不用加工就直接運用到景觀設計中去,要想改造自然因素,也必須在自然生態的前提下,把景觀設計與自然結合在一起,致力創造一種返璞歸真的自然美。
3 中國現代景觀設計中的問題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類對環境意識的增強,景觀行業也迅速發展了起來,景觀設計也在我國廣泛流行。但是在這景觀行業如此盛行的時代,我們卻看到了一些只注重自然而不考慮人類的需求和一些只考慮了人類的需求而完全拋棄了自然,想這些景觀不僅沒有藝術美,更沒有藝術價值可言。因此,景觀設計在我們還處于一個發展的關鍵階段,在設計過程中還有很多問題。如我們對景觀設計的認識還只停留在圖面的形態,缺少對它的理性深入的了解與分析;只顧著追求景觀的視覺美和它給人類帶來的經濟效益,根本就未從考慮它與自然的結合和它的社會功能;對景觀的自然生態理解不夠,甚至把生態直接理解成綠化,完全忽視了景觀的生態效益;再設計過程中對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一味的照抄,全部吸收,根本就沒有考慮傳統與現代的不同和聯系,我國與西方之間的差異。
4 結語
隨著信息時代的迅速發展,我國要想在景觀行業占有一席之地,就應該看到自身的不足,注重生產力和技術的發展,對傳統和西方要選擇性的吸取,從而將我國的現代景觀設計進行不斷的更新與完善。
參考文獻
[1] 楊錫榮.現代景觀設計的方法論初探[D].廣西大學,2004.
[2] 王向榮,林箐.現代景觀的價值取向[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2(04).
[3] 石韻琪,周瑩瑩,牟洋.試論現代景觀設計[J].民營科技,2013(03).
關鍵詞:景觀規劃;景觀設計;差異;數字支持
中圖分類號:B834.2; TU-856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6.06.0007
近年來,國家推動下的城鎮化建設,極大地改變了土地利用的結構,并導致了資源、環境及開敞空間的供給與人類需求之間的尖銳矛盾。景觀科學作為研究地球自然要素及人文要素的這一工具,對協調人類與自然的矛盾,提供精明增長(Smart Growth)的規劃或設計方案發揮了重要作用。景觀規劃和景觀設計是景觀科學中的主要研究內容,我國的景觀規劃和景觀設計在理論研究上常常合在一起討論[1],實踐上具有景觀類型、尺度大小和工序先后之別。歐洲的許多國家與我國的具體情況不同,景觀規劃和景觀設計屬于不同性質的兩條工作線路,這一特征在德國尤其明顯[2]。這種差異的形成,與國家的行政體制、學科傳統和地域文化均有較深層次的關系。但是,景觀規劃和景觀設計二者又具有普適性的差異、聯系,以及存在相互促進的可能性。數字技術的發展為其應用領域提供了強大的技術平臺,并改變了傳統的工作方法和技術手段。如:近幾年備受關注的地理設計(Geodesign),皆在提供傳統設計的輸入界面,增強科學分析比重,拓展公眾參與范圍,其系統思想和完美的技術構思可以為景觀規劃和景觀設計提供技術支持[3]。基于對景觀規劃和景觀設計二者之間模糊性的認識,本研究從二者的差異性和相互促進的可能性方面進行分析,并討論數字技術在二者中的支持與融合作用。
一、景觀規劃和景觀設計差異性表現
我國的景觀規劃和設計在實施過程中通常分為概念規劃、總體規劃、詳細規劃、擴充設計和施工設計等環節(見圖1),不同類型的景觀規劃項目中有時會略有差異。歐洲的環境規劃是景觀規劃的原型(見圖2),因此具有法律上的約束性和規范性[2]。比較景觀規劃和景觀設計的差異性,主要體現在二者的目標任務、理論支撐、實施依據、成果導向以及方法手段等諸多方面。
圖1 我國的景觀規劃設計工作流程
圖2 歐洲的景觀規劃和景觀設計工作流程[2]
(一)目標任務
歐洲景觀公約(ELC)的目標是共同致力于保護、管理和規劃景觀,解決所有的景觀問題[4]。多數研究認為景觀規劃的目的是保護動植物資源、維護生物多樣性,并將其作為評價景觀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方法、技術手段和理論模型[5-7]。景觀規劃過程中,對于規劃成果的價值通常較少使用藝術表達手段。景觀規劃師可利用技術手段對規劃區域的景觀特征進行評價,列出具有代表性的景觀價值。市民和其他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對景觀規劃師所提出的初步景觀規劃目標進行評議,提出不同群體的興趣和文化偏好,最終確定規劃目標。
斯坦尼茲(Carl Steinitz)曾總結景觀設計的方法共有7種[8],其中預期方法(Anticipatory Approach)是景觀設計師常利用的經驗方法,是結合專業知識和審美取向的再現過程。景觀設計的過程并不是利益主體所關心的,設計方案的產生與信息反饋、方案修改是個反復、非線性的過程。景觀規劃的任務是維護或重建景觀功能,提高景觀系統的服務能力,而大眾的個性審美并不是規劃所關注的主要任務。但是,景觀規劃需要在法律框架內實施,并具有清晰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規劃過程清晰、透明,大眾或利益相關者參與監督、提供建議,體現更多的是線性過程。
景觀規劃和景觀設計的根本任務是有區別的。景觀規劃受到預期性的硬性目標限制,成果需達到預期目標,多數為公益性項目。而景觀設計的任務是促進或改善環境,使受眾群體達到心里舒適、視覺沖擊及改變行為的藝術效果。
(二)理論支撐
景觀規劃的理論更多的是基于大眾行為心理、生態環境、視覺景觀形象等提出的,而且其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撐通常和城市規劃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常見的景觀規劃理論總是融合了城市策略和市政策略,例如:精明增長(Smart Growth)、景觀都市主義(Landscape Urbanism)、低沖擊開發(Low-impact Development)、生態基礎設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等。景觀設計因其是營造空間的藝術手段,所以主要考慮造型和美學、心理和情感等。但兩者在實踐中都需要較多的數據支持,通常來說,景觀規劃的數據多用于定量評價分析,景觀設計的數據常來自實踐經驗或定性判斷。如:景觀都市主義本身就是通過多因子的疊加分析得出的規劃方案成果,至于生態基礎設施則有更多的相關生物、能源的規劃設計標準。景觀設計的內容有更多的感性成分;如:蘆原義信(Yosinobu Ashihara)在《外部空間設計》圖書中明確地對高度和距離的比例(D/H),對消極空間(Negative Space)“N”和積極空間(Positive Space)“P”作了詳盡的分析,并取得了廣泛的認可。
(三)實施依據
景觀規劃的目的決定了受到法律強制性的約束,明確規劃的目標與程序,規劃過程中的公眾參與、時間序列清晰并透明。
景觀規劃和景觀設計在自由度上主要表現在項目的法律依據和工作方式。景觀項目的規劃和設計依據上,景觀規劃常根據資源、環境、污染及防護相關法律法規。如:德國和日本各地區的景觀管理條例,法國的景觀保護法等[9-10]。景觀設計相比景觀規劃在設計依據上顯得相對自由,而設計特有的靈感創作和非線性工作方式,決定了服務對象無法透明的跟蹤景觀設計進度。對于我國的景觀規劃階段,側重對項目的目標定位、指標控制和相關指數的計算,而設計階段多注重藝術表現。
(四)成果導向
景觀規劃是配合一定時期內城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主要在用地、交通、能源、生物等角度的一種綜合思考,甚至于在美國的景觀規劃是先于或至少和城市規劃并行的一種城市綜合規劃。而景觀設計則更多的是考慮使用者置身于場地中的切身感受。景觀規劃可以說是一種巨系統,其成果可以影響城市和區域的某種格局,如:深圳市編制的《深圳市關鍵生態節點規劃》就是致力于解決生態破碎化的問題并構建科學的景觀生態安全格局。又如北京的奧體森林公園,本身也是作為城市的生態廊道出現的,其對景觀生態格局的影響應有相應的尺度、面積、寬度、連續性、可達性等相關的指標。而景觀設計更多是帶來景觀空間、視覺體驗和情感記憶的感受,這樣的成果需要我們對景觀空間的形態、大小、色彩等有對應的量化標準。因此,對于景觀規劃與設計兩種不同類型的方案成果,我們的評判體系也應有所側重。
(五)技術手段
相對景觀設計來說,景觀規劃是一門處理城市中各個要素的相互關系的技術學科,而景觀設計則更多的是一種空間藝術。對于景觀規劃項目,我們更多的是處理地塊之間的分隔、連接,功能之間的并列、包含等關系,同時綜合考慮其與交通、水系、綠地、廊道之間的關系,其主要技術手段包括分析、統計、預測等,景觀設計的項目主要在于提供活動、回憶、交流等場地,而核心則是構建公共開放空間。從這個意義上講,景觀規劃的技術手段更多是功能性的,有明確的數據指向,而景觀設計較多的是藝術性、表現性的,其表現形式可能多變。作為數據支持,景觀規劃可能更注重系統性,景觀設計的數據會更注重豐富性、多樣性甚至于獨特性。
二、景觀規劃和景觀設計相互促進的必要性
景觀規劃和景觀設計在任務目標、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上各有特點,在保護資源、維護生態系統平衡、維持人與環境的良性互動關系上又具有共性,因此二者具有根深蒂固的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的根基。
景觀規劃的性質決定了其多由行政部門主導,旨在保護國家、區域或地方上的各類資源,如森林、濕地、湖泊,以及維護生物多樣性、保持碳氮平衡。景觀規劃常具有更高、更宏觀層面的重要價值,但是完成后的項目在視覺上不易引起大眾的注意。而景觀設計的表現手法豐富,通過多樣的展示、宣傳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公眾對景觀規劃工作的認識,也有利于保障景觀規劃成果的順利實施。
景觀設計師創作思想的靈活性和自由性決定了可以使抽象的問題形象化,景觀設計人員參與規劃的過程,可以充分地與利益相關者溝通并表達他們的訴求,也可使規劃過程和目標可視化、形象化。景觀規劃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促進景觀設計的科學理性,發揮更大的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如:對場地的景觀設計較少關注基礎條件的分析、評價方法和評價模型,常用定性的方式去判斷設計場地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在小尺度景觀設計上不考慮這些因素還不會造成明顯的負面影響,但是在較大尺度的場地設計上必須基于科學和價值作為前提,才能避免或減少景觀設計對環境、生態和社區居民的不利影響[8]。而景觀規劃可以彌補景觀設計的不足,景觀規劃過程中對地理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評價可以為景觀設計提供對場地背景深入理解的資料。在法律框架、資源、物種保護方面,同樣可以彌補景觀設計的相關不足。
三、數字技術對景觀規劃和景觀設計的融合支持
數字技術的進步得益于計算機與通訊技術的快速發展,對各行業的支持日益增強。數字技術促進了景觀規劃和景觀設計分析手段的變革,同時將促進二者更好地銜接和融合。下文從數據獲取、地理分析、公眾參與和決策支持四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數據獲取
基礎數據是各類規劃的基本保障,數據獲取是景觀規劃或景觀設計初期的主要任務。數字技術的進步和發展拓展了基礎數據獲取的途徑,如:我們所熟知的3S技術、風環境模擬技術及熱輻射模擬技術[12-13]。不同尺度上的數據以混合數據格式儲存于空間數據庫,分別應用于景觀規劃和景觀設計過程中。景觀規劃的成果數據庫為景觀設計提供設計依據,將使得景觀設計過程更加高效。
大尺度的森林、濕地規劃中,規劃人員利用解譯后的遙感圖像或航片,結合移動GPS的現場定位,或具有定位模塊的數字攝像設備,可以提供基礎性的規劃數據。雖然前期具有較大的經濟投入,但這種獲取數據的方法具有高效、準確、節省人力等諸多優點,特別在人無法涉足的區域,其優勢表現更為明顯。在中小尺度的規劃項目中,Google地圖經常被設計師用來獲取規劃區域的基本地理要素信息,利用CAD軟件勾繪地表信息并建立屬性。對地理位置準確性要求較高的景觀規劃區域,可利用便攜式GPS選取關鍵的邊界、拐點、地物等特殊特征點,收集所需地理坐標校正地理位置。另外,Fisheye技術、123DCatch技術以及相關的模擬軟件在景觀規劃初期的數據獲取階段均有廣泛應用[14-15]。
此外,城市景觀的微氣候分析也有較多研究。如:風環境模擬在城市景觀規劃中的應用,可為景觀規劃設計提供風向、風速和湍流模擬數據[12]。而因熱島效應(Heat Island Effect)引起的城市熱環境數字模擬研究,也被景觀規劃和景觀設計領域所關注[16-17],這類通過數字技術模擬或計算的研究,可以為規劃和設計提供基礎性的分析數據。
(二)地理分析
1969年,麥克哈格的Design with Nature著作的出版開啟了理性規劃的先河,其核心思想就是地理要素疊加作為景觀規劃的依據。“千層餅”式的地理分析方法現已成為GIS技術的象征性符號,但這種技術發展的理念仍根植于景觀規劃思想。
目前,為了保護景觀資源、維護生物多樣性、發揮景觀系統的服務功能,景觀規劃工作必須結合規劃區域的地質、地形、水文、植被、動物、氣象、文化以及周圍環境,這也是斯坦尼茲常說的景觀規劃要基于科學、基于價值,特別是在較大尺度上更應關注這些[8]。因此,數字技術為這些因素的分析與評價提供了可能。景觀規劃和景觀設計項目中,如雨水匯流與排水、景觀道路的優化、假山與池塘或微地形的填挖方均需要利用GIS技術,以輔助規劃項目的科學計算和順利開展。另外,對于景觀規劃區域的光照、濕度、風速、坡度等生態因子和微氣候的分析與評價結果,可以作為選擇合適的景觀植物以及建立穩定的植物群落提供科學依據。
(三)公眾參與
早期的景觀規劃或景觀設計項目在公共參與上略顯滯后,紙質調查表、調查問卷以及宣傳材料是規劃主體與利益相關者溝通的主要手段。這種工作方式的主要缺點表現在效率低下、參與數量不足、反饋信息不暢,顯然景觀規劃或景觀設計成果存在不盡人意之處。人與景觀的相互關系決定了公眾參與的重要性,自下而上(Bottom-up)和自上而下(Top-down)的公眾參與在實踐中常結合使用[7]。如:利用PPGIS(Public Participation GIS)方法使利益相關者充分理解景觀規劃的目的,并通過一些規劃流程、技術平臺、統計表格、柵格或矢量化的藝術表現,對公眾進行宣傳引導[11]。
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并成功應用到景觀規劃和景觀設計領域,其中影響較大的主要是Web-GIS技術的應用。通過網絡平臺將景觀規劃或景觀設計項目詳細信息出去,借此廣泛收集不同利益相關者的建議、意見和愿景等反饋信息,用于方案制定的決策依據[11]。在規劃或設計的各個環節方面公開透明,讓公眾充分了解項目的進度和內容。但是Web-GIS的應用,在現階段也存在一定的限制[18]。如:網絡GIS的界面相對比較復雜,未經專業訓練的普通市民在使用上將受一定影響;GIS的功能和運作多使用定量的方法,定性地對當地的文化背景及影響要素的描述較少;GIS缺乏高效互動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合作和參與過程。最后,GIS技術的復雜性較高,僅允許使用者瀏覽,而缺乏豐富的查詢語言。
(四)決策支持
景觀規劃和景觀設計方案,在最終實施過程中會根據反饋意見進行反復的修改,在不同的規劃或設計區域、文化背景和生態環境條件下,其目標和側重點會略有不同,會產生不同的規劃和設計方案。因此,對于景觀規劃和景觀設計工作,還有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規劃或設計方案的科學尋優。這一問題的解決,有利于招標單位或公眾對景觀規劃、景觀設計方案的綜合評價、判斷及決策。目前,景觀植物規劃領域,基于GIS的決策支持系統也發揮著重要作用[19]。
在可持續城市規劃領域,目前類似的決策工具已有討論。如:AECOM公司開發的可持續系統集成模型(Sustainable Systems Integration Model,SSIM)具有綜合、直觀和易用的特點[20],該模型可提供城市規劃中的三個階段的決策支持:階段1的城市形態評價,通過基于GIS模型工具比較可持續相關指數,選擇城市形態方案;階段2的基礎設施系統模擬,評價可持續實踐和措施并分析基礎設施水平;階段3的控制規劃優化,選擇水資源、能源、交通等規劃要素的最佳組合達到控制性規劃優化目的。可見,SSIM可為規劃中各個環節提供決策支持。另外,建筑領域中的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提供了從概念設計到運行、維修及拆除的全過程跟蹤和查詢,可借助于該系統提供相關的決策和支持[21]。
但在不同景觀方案的決策方面,目前還存在著景觀價值定量計算、景觀美學評價以及評價主體的差異性等諸多困難或問題。通常景觀規劃和景觀設計人員可結合景觀管理部門、景觀受益群體的建議,采用定性結合定量的方法比較不同方案的優劣、確定最終實施方案。方案決策數字集成方面,今后還需要開發出便于科學評價、科學決策的支持系統,為景觀規劃和設計人員提供便利的分析與決策工具。
四、結 語
景觀規劃和景觀設計在目標、方法、內容、手段等方面存在一些差異,但已呈現明顯的相互銜接和融合的發展趨勢。數字技術在景觀規劃和景觀設計的數據獲取、空間分析、成果表現、決策支持等環節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些數字技術必將作為一個橋梁促進景觀規劃與景觀設計更加高效地銜接和融合,使景觀規劃和景觀設計共同服務于人類美好家園的創造和維護。
[參考文獻]
[1]劉濱誼.現代景觀規劃設計:第3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0.
[2]Warren-Kretzschmar, B.,Haaren, C.,Hachmann, R., et al[C]. The Potential of GeoDesign for Linking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2012:168-179.
[3]Miller, W. R. Introducing geodesign: The concept[R]. Redlands: Esri, 2012.
[4]Jones, M. The European Landscape Convention and the question of public participation[J]. Landscape Research, 2007,32(5):613-633.
[5]La Rosa, D.,Privitera, R.,Martinico, F., et al. Measures of Safeguard and Rehabilitation for landscape protection planning: A qualitative approach based on diversity indicator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 Management, 2013,127:S73-S83.
[6]Bonnot, T. W.,Thompson, F. R.,Millspaugh, J. J., et al. Landscape-based population viability models demonstrate importance of strategic conservation planning for birds[J].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13,165:104-114.
[7]Mellqvist, H.,Gustavsson, R.,Gunnarsson, A. Using the connoisseur method during the introductory phase of landscap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J]. Urban Forestry and Urban Greening, 2013,12(2):211-219.
[8]Steinitz, C.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to the 21st Century-Methods for Digital Techniques[D]. Peer Reviewed Proceedings Digit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0:2-26.
[9]羅 濤,劉 江.從“家園美化”到“景觀規劃”:德國景觀美學資源評價理論發展綜述[J].國際城市規劃,2012(1):84-89.
[10]許 浩.景觀規劃與法規體系研究[J].建筑師,2005(4):28-31.
[11]De Meo, I.,Ferretti, F.,Frattegiani, M., et al. Public participation GIS to support a bottom-up approach in forest landscape planning[J]. Iforest-Biogeosciences and Forestry, 2013,6(5):347-352.
[12]Blocken, B.,Janssen, W. D.,van Hooff, T. CFD simulation for pedestrian wind comfort and wind safety in urban areas: General decision framework and case study for the Eindhoven University campus[J]. Environment Modelling Software, 2012,30(1):15-34.
[13]Lindberg, F.,Grimmond, C. S. B. The influence of vegetation and building morphology on shadow patterns and mean radiant temperatures in urban areas: model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J].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 2011,105(3-4):311-323.
[14]Santagati, C.,Inzerillo, L. 123D Catch: efficiency, accuracy, constraints and limitations in architectural heritage field[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in the Digital Era, 2013,2(2):263-290.
[15]Chapman, L.,Thomes, J. E.,Muller, J. P., et al. Potential applications of thermal fisheye imagery in urban environments[J]. 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Letters, 2007,4(1):56-59.
[16]Lenzholzer, S.,Brown, R. D. Climate-responsiv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education[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3,61(20):89-99.
[17]Lindberg, F.,Grimmond, C. S. B. Nature of vegetation and building morphology characteristics across a city: Influence on shadow patterns and mean radiant temperatures in London[J]. Urban Ecosystems, 2011,14(4):617-634.
[18]McHugh, R.,Roche, S.,Bédard, Y. Towards a SOLAP-based public participation GI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9,90(6):2041-2054.
[19]Wei, H.,Huang, Z. From Experience-Oriented to Quantity-Based: A Method for Landscape Plant Selection and Configuration in Urban Built-Up Areas[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Forestry, 2015,34(8):698-719.
[20]Georgoulias, A.,Farley, E.,Ikegami, M. Sustainable Systems Integration Modeling: A New City Development in Tanggu-Baitang, China [D]. 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2009:1-32.
[21]Sanguinetti, P.,Abdelmohsen, S.,Lee, J., et al. General system architecture for BIM: An integrated approach for design and analysis[J]. Advanced Engineering Informatics, 2012,26(2):317-333.
關鍵詞:建筑 景觀 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P901文獻標識碼: A
0引言
僅有優美的環境或者僅有別致的建筑都是不夠的,只有將優美的自然景觀,良好的生活氛圍融于一體,才能營造理想的社區,建筑元素對細節的把握還應與景觀因素相互融合,建筑的造型、色彩、立面、風格都應恰如其分地與景觀相互呼應,當前形勢下,建筑和景觀的統一是研究的熱點。
1建筑和景觀統一概述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生活環境尤其是外部環境的建設是人們生活,學習,工作不能沒有的,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們希望生活在一個舒適的環境,但是,環境污染、讓人失望。近年來,中國的房地產企業根據人們的心理需求,回歸自然,加強宣傳的外部環境建設,以實現統一的建筑和景觀設計,住宅景觀,園林建筑與景觀的融合紅極一時,在我國,人們不只是看中建筑的結構和功能,更加關注生活環境,人的愿望是建筑與景觀的統一。
隨著人們對景觀的向往和追求,景觀設計學在我國應運而生并得到不斷地發展和完善(設計師們已經意識到僅僅是完美的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已不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只有將城市規劃,建筑設計與景觀設計緊密聯系在一起才能迎合時代的發展(城市規劃’建筑設計與景觀設計三者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然而隨著環境污染的日益加劇,景觀設計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不容忽視(只有將景觀設計融入到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中去,才是最有效最完美的設計方案(為了使建筑與景觀相統一,相呼應,景觀建筑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廣泛應用于景觀規劃與設計(它將景觀規劃與設計與城市規劃’建筑設計’建筑學及風景園林相融合,從而達到使建筑與景觀相統一,相呼應的目的,同時提高了建筑使用的舒適性及整體的藝術性(它以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為出發點,以人與自然的生態系統為服務對象,關注人的使用,強調人與自然的長期和諧關系及可持續發展,是廣義的建筑學。
在景觀設計上的規劃,建筑,景觀建筑學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設計思想,而現代景觀建筑學,所涉及的專業范圍很廣,包括城市規劃,建筑設計和景觀園林,顧此失彼的現象很多,今天的建筑師,設計師通常是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為主線,對景觀設計作為一種補充和陪襯,在中國,設計基本過程如下:第一,確定位置和建筑的總體布局,然后建筑設計師進行設計,最后是由景觀設計師的設計,然而道路建成,建筑已完成規劃,景觀設計的剩余空間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只有通過景觀師見縫插針,用簡單的種植一些花草樹木,是由于景觀設計不重視,景觀設計的發展,在我國城市發展緩慢,沒有特色,遵循相同的模式,因此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的有著嚴重差距。
2建筑景觀一體化設計策略
建筑中融入景觀設計 要實現建筑景觀的統一,必須使建筑設計與景觀設計緊密結合(景觀設計是進行微觀的空間設計,而建筑設計是進行具體的建筑單體設計,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然而在當今設計中,很大一部分將建筑設計與景觀設計分開進行,甚至忽略景觀設計的重要作用,將其作為建筑設計的陪襯,進行簡單設計(例如種些花草設計個噴泉,運來個雕塑等等)還有很多都是建筑完成后才做景觀,設計時不考慮全局而是重視局部效果,對交通、消防及停車等硬性技術指標也置之不理,從而最終將導致問題的出現,城市規劃,建筑設計與景觀設計三者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任何一個步驟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建筑的整體效果,要想使建筑和自然環境相融合,建筑不可能游離于外部環境而存在,它必須依附于外部環境來體現它自身的意義;同時,建筑所具有的特性不僅要通過建筑本身來表達,更要通過周圍環境來襯托,加之景觀設計并不像我們通常所說的那么簡單,重要的是體現當下的思想及精神文化,達到這種效果必須使景觀設計與建筑設計相統一,使精神文化得以表達。總之,景觀空間與建筑空間的一體化設計不僅使建筑功能和作用得到完善和擴展,也使得建筑更具整體性和舒適性。
建筑和景觀設計的可持續性和生態性 可持續性和生態性是當今社會發展的大趨勢,是設計的最終目的,進行建筑和景觀一體化設計時必須結合自然,結合自然進行設計,尊重當地的自然文化遺產及格局,保持生態性原則,利用當地可再生的自然元素和材料,盡量發揮美觀實用的功能;保留當地自然及文化遺產,保護原貌;領用當地自然水,盡量不用人工水,讓自然做工,人工的介入;做到可持續性和生態性,避免僅僅追求表面的華麗效果,將建筑與自然融合最為最終目的,并將在生態價值觀與生態美學引領下走向形式、功能與文化內涵的更高層次的統一,總之,結合自然,尊重自然,實現建筑和景觀設計的可持續性和生態性,是設計的原則和目標,節約用水用地、新能源的應用,恢復和保護本地特有的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與多樣性等將會成為新的設計趨勢。
建筑和景觀一體化設計理念,以人為本,在今天的世界上,所有的建筑和景觀設計師必須符合設計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體現了尊重自然發展規律的一致性和尊重人的地位,它涉及的問題,真正屬于我們的生存環境,與對人的景觀設計的發展,當地的設計不容忽視,必須以人為本的理念融入到設計不僅是一個口號,在未來的設計過程中,我們必須充分考慮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的很長一段時間,景觀設計的對象是有關的人類生態系統整體,強調人類可持續發展的自然資源和環境的重要性,與景觀建筑師服務對象的終極目標是人與自然,規劃設計應該理解自然,萬畝相互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尊重自然和人類,自然和人文系統保護,人與自然的利益協調,使兩個達到最佳平衡的設計概念,所謂的以人為本的建筑和景觀設計中,是尋求保護我們的自然環境,給人以的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而不是強調人類對自然生態系統的自然資源和占用太多的發展;強調城市規劃和建筑學與生態學的結合,為人類認識自然的可持續發展,以人為本的理念;能深刻地反映在人們在具體設計范圍內的照顧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3 結語
建筑與景觀的融合入是城市設計的最終目標,無論是從建筑設計還是到景觀設計,不能只考慮單方面的設計,在建筑設計中融入景觀設計的手法,景觀設計中體現建筑設計意圖,才能真正達到建筑和景觀的統一。
參考文獻
【1】論當代景觀建筑學的復興 吳琨,韓曉曄,譯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關鍵詞:生態主義;景觀設計;影響
中圖分類號: TU986.2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6.13.074
現代景觀設計起源于20世紀早期,到目前發展已逐漸成熟,形成了藝術、社會、科學三個方面相輔相成的當代景觀藝術。當前的景觀設計已經不再是當初的審美趣味,不再以美不美來對景觀設計進行評價,而是結合科學、社會的背景進行藝術價值的評價。其目的也是為社會生活創造豐富而多元的價值。生態主義浪潮的全世界流行對這種認識有著很深的影響,使得人們站在了歷史、科學的角度去審視景觀設計,使得景觀設計師有了更崇高的使命,將自身使命與全球生態系統聯系了起來。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是生態景觀設計的重要理念,也是景觀設計的未來趨勢,景觀設計的質量直接影響著城市中人們的生活質量,其改善著城市水泥建設起來的硬環境,使城市環境變得充滿生機。目前,生態主義已經成為景觀設計師對景觀設計的首要內在考慮因素,在可持續發展的處理技術、保持營養和水循環、維持植物環境和動物棲息的質量、倡導能源與物質的循環利用、強調物種多樣性以及尊重自然發展過程等方面都大力倡導。本文研究生態主義影響下的景觀設計,希望為相關工作人員提供有益參考。
1現代景觀設計的含義
現代景觀生態是城市生態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其中加入了當代社會發展的先進理念,特別是以人為本的生態理念和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理念。這些理念的加入使得現代景觀設計不再僅僅是一種景觀的創造,更是一種社會人文、生態健康體系的表現,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發展目標和口號。加強生態主義下的景觀設計就是解決人與景觀之間的問題,景觀與社會之間的問題、景觀與整個生態之間的問題,使其完美融合,使人與自然和諧統一,使整個社會的環境有所改善、人們的生活更加幸福。同時,景觀設計還要結合社會發展實際,加強其人文精神的承載,使其滿足人們的精神追求,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2植物要素在現代生態景觀設計中作用
現代生態景觀設計離不開植物,所以在景觀設計中要加強植物的研究,使其合理的應用于景觀設計之中。在景觀設計中如何合理對植物進行配置,使景觀與城市整體相和諧,是當前要研究的問題。
景觀設計最基礎的就是進行植物的選擇,其對整體的設計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植物的品種選擇上,盡量選擇和當地地域特色、人文特色相符合的品種,彰顯其城市風格,使得人文藝術與景觀效果得到雙重滿足。在景觀設計中,植物的種植要考慮植物生態種群問題,以滿足其生態特性,在此基礎上再滿足“三季觀果”、“四季有花”等景觀效果。在進行生態群落的搭配時,也要重視其生態的特性,注意喬灌草的科學搭配以及建立科學合理的搭配方式,使不同的種族群落之間相互協調、和諧統一共同發展。
科學合理的對植物生態群落進行構建,也會使得生態取得良好的效益,使生態群落擴大。例如促進微生物、小動物在其中的成長,使生態環境更加多元化。自然的協調發展可以促進人類的更好發展,兩者是命運共同體,人類只有依靠自然才能和諧發展,人類對自然的改造促進了自然的更好發展。因此在建設生態景觀的過程中要注意對自然生態的保護,只有這樣才能夠與大自然和諧的發展下去。
3生物要素在現代生態景觀設計中的作用
現代生態景觀的設計除了要考慮植物要素以外還要考慮到生物要素在其中的作用。生物與人類的生活密切相關,相互影響,相互改造。對動物的圈養、對野生動物的保護、對寵物的依戀都體現著生物與人類之間的密切關系。隨著人類認識的提高,與生物之間的關系也發生著不同的變化。最早的以打獵為生,到后來的圈養,現在又產生了多種多樣的寵物,越來越多的走進了人類的生活世界,人與動物之間形成了一種新的生物鏈。例如要在城市中設計相應的鳥類生態景觀,營造適合它們棲息的生態環境,加強對它們的保護;在可可西里設計專門的供藏羚羊通過的橋洞,保護它們的遷徙不被打擾,因為人類知道,生物是人類的好朋友,沒有了它們,人類也無法“獨處”。
微生物也是現代生態景觀設計中要充分考慮到的問題,微生物具有分解垃圾資源、使土地更加肥沃的好處,也有傳播疾病的壞處。景觀中主要以自然生態為模板,進行人為的改造,這就需要微生物的參與,能促進各種要素的流動,對植物和動物的成長具有積極作用。
4地形要素在現代生態景觀設計中的作用
城市的發展使人的生存環境更加狹小,城市超高利用率嚴重壓縮了景觀的設計,這就使得對地形的選擇要因地制宜,發揮現有的地形優勢,盡量滿足人們的需求。在地形的設計中要為動植物的生存提供小而精的生存空間,同時要使得景觀滿足隔音降噪的作用,給城市嘈雜的生活找尋一片靜謐之地。
5結語
隨著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日益多元化,審美品味也日趨多元化,景觀的設計不再僅僅局限于改善居住環境,增加城市美感,而是越來越強調它對生態平衡的促進作用,對人文精神的表達作用,對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維護作用。
參考文獻
[1] 陳媛媛.探討生態主義影響下的現代景觀設計[J].城市建筑,2013,(24).
[2] 于冰沁,王向榮.生態主義思想在景觀規劃設計中的表達與實踐[J].農業科技與信息,2008,(03).
[3] 竇穎慧.解讀生態景觀的詩意――兼論生態倫理思想對現代景觀設計的影響[J].美與時代,2010,(01).
關鍵詞:傳統文化,城市規劃,景觀設計,融合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一、對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理解和認識
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含義是指人們以征服自然、獲得物質財富為目的,采取各種方法和形式產生的思維;是指人們為了滿足自身需求而產生的藝術享受、生活樂趣;是指人們為了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而創造的行為規范;是指人們對自然、社會創造出的價值觀。也指人分地域、種族而存在的愛國思想和鄉土感情的等。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和”為核心,傳統文化的仁、義、禮、智、信、的各方面表現都表現在“和”,意思是在表達人與自然、社會、人的和諧,中國與世界的和諧。和諧是美好的東西,是管理的最高境界,也是發展的一種追求。
二、我國傳統文化元素在城市規劃景觀設計中的運用
2.1傳統文化元素的具體內容
我國傳統文化經歷了五千多年歷史的積累和發展,其傳統文化元素豐富多彩,主要包括有表象元素和隱性元素。表現方式各具不同:表象元素主要有琴、棋、書、畫、剪紙、面塑等民間工藝、服飾、動植物、飲食文化等;隱形元素主要包括有宗教哲學、神話傳說、民風民俗等。在現代景觀設計中運用比較多的傳統文化元素有書、畫、民間工藝、傳統建筑、服飾、宗教哲學、動物植物等。
2.2表象元素在城市景觀中的運用
2.2.1 中國畫
中國傳統書畫文化與當代景觀設計文化的交融性使得傳統的書畫藝術轉化成為現實中的如詩如畫的美景。特別是在現代城市景觀設計中傳承傳統園林設計中的障景、借景、框景等手法,結合月洞門等構筑物很好的表現另一個空間的深遠意境和景觀效果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在景觀設計中北京北海公園內長廊的設計,結合圓形的門洞和湖水對岸的景觀形成一定的角度,每一個門洞都是一幅構圖優美的中國畫,步移景異。不僅僅豐富了景觀層次,同時在另一方面增加了游人的興致和聯想與想象。是不可多的的好作品。很好的體現出了中國畫框景的美以及深遠的意境美。
2.2.2動植物等的運用
在中國幾千年傳承下來的各種習俗和文化中也賦予了動植物各種吉祥和美好的寓意,來表達人們的一種心理寄托。比如在景觀設計別是在傳統的民居內的裝飾上,多采用蝙蝠、石獅、白鶴、青松、石榴、柿樹等祈福長壽、多子多福等美好的祝福。同時在江南私家園林的一些植物配置的設計上,常常采用竹子、梅花、荷花等植物來表現文人的高尚氣節。例如在江南私家園林中有一處景觀名叫“古木交柯”的處理上就是通過植物的選擇來表達主人的美好寄托的,造園者在一面粉墻之前采用一棵云南茶樹還有一棵百年青松。正是一剛一陽,一強一弱,一大一小很好的表達了在家庭中男女和合的寓意,是百年好合的象征。還有就是利用形似云彩的青石作為進門的臺階,寄托了主人想要平步青云達官顯貴的寓意。在現代的城市道路景觀設計中城市市樹、市花的植物選擇也體現了這一點,如廣州的木棉花、西安的石榴等
2.3隱性元素在景觀中的運用
2.3.1中庸的生活方式對景觀設計的影響
中正和諧是中華民族特有的生存方式。例如在城市規劃景觀設計中雕塑等景觀小品的設計大多采用的是對稱的手法,建筑的圍合性、色彩選用上的樸素及與氣候環境的和諧在設計中的應用比比皆是。于對稱中展現變化、于樸素中包含韻味,這種看似中庸平和的生存方式中有著非常深遠的理想追求和文化內涵。在現代的很多景觀設計作品例如貝聿銘先生設計的蘇州博物館和北京的香山飯店。并沒有采用特別夸張的造型,也沒有特別華麗的色彩,但是卻引人入勝,意韻深長,處處滲透著中華民族溫和中庸的民族氣質。把現代的材料和技術結合中國書畫意境及中庸和諧的民族精神很好的找到了他所設計建筑與所處環境當地文化特色的結合點,把傳統文化的神韻灌注于時代精神之中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3.2景觀設計中儒、道、佛哲學思想的運用
中華民族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和融合,締造了豐富的哲學思想和哲學內涵,影響比較大的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對我國景觀設計的發展及其特色的形成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處事的一門哲學―儒學思想。也是中庸的一門哲學,講究禮制。例如在傳統皇家園林建筑及其他的雕塑等的設計中對建筑的開間數、柱子的數量以及其上的浮雕采用何種圖案和樣式都有嚴格的規定、室內的陳設品及其擺放位置、屋頂的色彩的選擇、形制的大小等制定了一系列嚴格完備的規范,具有強烈的階級色彩。
修身的一種哲學思想―道家思想。在我國的園林景觀設計中將這種精神發揮到了極致。在中國傳統造園之中就有這樣大的規律:因地而建、曲徑幽通、樸素自然,軒窗生畫,尺幅無心,追求身心與道合一,技巧動作純乎自然,追求疏淡與天人和一。例如,在景觀設計中古代的造園家在設計的時候采用自然石材湖石等作為臺階的鋪砌材料,同時和軟質材料植物進行自然地結合就很好的體現了“道法自然”這一道家思想在設計中的集中體現,而這些造園規律存在的內涵,對當今的設計同樣具有指導意義。
修心的一門哲學―佛教思想。園林空間中“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的美好境界既體現了這一點。為有限的自然山水藝術提供了無限的審美體驗。
三、傳統元素和現代城市規劃景觀設計的融合
現代城市規劃景觀設計中充斥著許多景觀視覺垃圾,或者只是簡單的運用傳統元素的一個外形,沒有將傳統文化的精髓理解吸收到設計當中去。我們所要做的就是通過大量資料的收集將設計師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從最初的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再創造,把傳統文化的神韻與現代設計融合起來,找到一個最恰當的結合點使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景觀設計語言符號相互溝通和互補,實現傳承歷史,服務社會的設計目的。達成傳統文化元素和現代城市規劃景觀設計的完美結合,實現一所城市特有的城市景觀特色。
綜上所述, 把傳統的圖形藝術與現代的景觀設計標志結合在一起,是景觀設計有主張性、時代性和國際性的現代標志的重點。然而,如此結合,是更深入的了解傳統圖形,而非簡單粗暴的對傳統圖形進行復制和抄襲,應該在深入了解的基礎上挖掘、改變、創新模型,通過對傳統文化的解讀,尋找新的創意點和啟示點,從而創造出新的富有生命力量的現代標志,。例如,鳳凰衛視的臺標,就是古典與現代的完美結合,彰顯了傳統圖形與現代景觀設計在一起體現的人文精神。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含義豐富,本文從對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理解和認識,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景觀設計的關系,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景觀設計中的應用三個方面來探討,以期對景觀設計人員在實踐中運用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方面提供借鑒,同行們任重而道遠,共勉。
參考文獻
[1]李澤厚.美學三書〔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7.
【關鍵詞】景觀設計;生態化設計;人性化設計;發展趨勢
所謂景觀,就是具有觀賞審美價值的景物。它是人類的世界觀、價值觀、倫理道德觀的反映,是人類的愛和恨,欲望與夢想在大地上的投影。而景觀設計是人們實現夢想的途徑。近幾十年來,人炸,生產力飛速發展,人類整體生活水平和物質能量消耗水平成倍增長,環境問題越來越明顯。這些癥候已使人類認識到其活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已經到了威脅自身發展和后代生存的地步。今天,隨著新世紀和新時代的來臨,人類一方面在深刻的反省中重新審視自身與自然的關系,重新謀求建立人文生態與自然生態的平衡關系,以圖重建已遭破壞的家園;另一方面,新時代的來臨使人們更加需要建立一個融當下社會形態、文化內涵、生活方式、面向未來的更具人性的、多元綜合的理想生存環境空間,這是新時代賦予景觀設計師責無旁貸的責任和義務。
1.景觀設計的內涵
景觀設計是一個龐大、復雜的綜合學科,融合了社會行為學、人類文化學、藝術、建筑學、當代科技、歷史學、心理學、地域學、自然、地理等眾多學科的理論,并且相互交叉滲透。景觀設計是一個古老而又嶄新的學科。廣義上講,從古至今人類所從事的有意識的環境改造都可稱之為景觀設計。它是一種具有時間和空間雙重性質的創造活動。它隨著時展而發展。每個時代都賦予它不同的內涵,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它是一個創造和積累的過程。
景觀設計是指在某一區域內創造一個具有形態、形式因素構成的較為獨立的,具有一定社會文化內涵及審美價值的景物。它必須具有兩個屬性:一是自然屬性,它必須作為一個有光、形、色、體的可感因素,一定的空間形態,較為獨立的并易從區域形態背景中分離出來的客體。二是社會屬性,它必須具有一定的社會文化內涵,有觀賞功能,改善環境及使用功能,可以通過其內涵,引發人的情感、意趣、聯想、移情等心理反映,即所謂景觀效應。
2.人性化設計
2.1人性化設計原則
人性化設計是人類在改造世界過程中一直追求的目標,是設計發展的更高階段,是人們對設計師提出的更高要求,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人性化設計是以人為軸心,注意提升人的價值,尊重人的自然需要和社會需要的動態設計哲學。在以人為中心的問題上,人性化的考慮也是有層次的,以人為中心不是片面的考慮個體的人,而是綜合的考慮群體的人,社會的人,考慮群體的局部與社會的整體結合,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使社會的發展與更為長遠的人類的生存環境的和諧與統一。因此,人性化設計應該是站在人性的高度上把握設計方向,以綜合協調景觀設計所涉及的深層次問題。
2.2人性化設計理念體系
2.2.1心理層次的關懷
心理層次上的滿足感不像物理層次上的滿足那樣直觀,它往往難以言說和察覺,甚至連許多使用者也無法說明為什么會對它情有獨鐘。人們對景觀的心理感知是一種理性思維的過程。通過這一過程才能作出由視覺觀察得到的對景觀的評價,因而心理感知是人性化景觀感知過程中的重要一環。按思維形式可將其分為推理和聯想兩部分:推理就是由已知前提推出未知判斷,人們可根據以往的經驗由整體推理至局部,反之也可由局部推知大致的整體,有利于從整體到細部系統地感知景觀;聯想是由前事物觸發想起其它有關的事物的心理過程。對景觀的心理感知過程正是人與景觀統一的過程。無論是夕陽、清泉、急雨、蟬鳴、竹影、花香,都會引起人的思緒變遷。在景觀設計中,一方面要讓人觸景生情,另一方面還要使“情”升為“意”,這時“景”升為“境”,即“境界”,成為感情上的升華,以滿足人們得到高層次的文化精神享受的需要。
2.2.2物理層次的關懷
物理層次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人性化設計的景觀不僅是給生活帶來方便,更重要的是使使用者與景觀之間的關系更加融洽。它會最大限度地遷就人的行為方式,體諒人的感情,使人感到舒適,而不是讓使用者去適應它、理解它。設計時要考慮不同文化層次和不同年齡人活動的特點,要求有明確的功能分區,要形成動靜有序、開敞和封閉相結合的空間結構,以滿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另外,一些有一定危險的地方所設的防護攔過低,遇到有大型活動人多相互擁擠時,容易發生危險和不測。
3.生態化設計的原則
生態化設計概念概括起來,一般包含兩個方面:⑴應用生態學原理來指導設計;⑵使設計的結果在對環境友好的同時又滿足人類需求。而目前條件下,景觀的“生態設計”還未成熟,處于過渡期,需要更清晰的概念、扎實的理論基礎以及明確的原則與標準,這需要進一步研究探討和不斷的實踐。
3.1資源的節約和保護原則
保護不可再生資源,作為自然遺產,不在萬不得已,不予以使用。在大規模的景觀設計過程中,特殊自然景觀元素或生態系統的保護尤顯重要,如城區和城郊濕地的保護、自然林地的保護;盡可能減少包括能源、土地、水、生物資源的使用,提高使用效率。景觀設計中如果合理的利用自然過程,如光、風、水等,則可以大大節約能源;利用廢棄的工地和原有材料,包括植被、土壤、磚石等,服務于新的功能,可以大大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在發達國家的城市景觀設計中,把關閉和廢棄的工廠在生態恢復后變成市民的休閑地已成為一種潮流。
3.2整體性原則
景觀是一個綜合的整體,它是在一定的經濟條件下實現的,必須滿足社會的功能,也要符合自然的規律,遵循生態原則,同時還屬于藝術的范疇,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設計就存在缺陷。
3.3多學科綜合原則
景觀設計涉及科學、藝術、社會及經濟等諸多方面的問題,它們密不可分,相輔相成。只有聯合多學科共同研究、分工協作,才能保證一個景觀整體生態系統的和諧與穩定,創造出具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高質量的景觀。
3.4地方性原則
(1)應尊重傳統文化和鄉土知識,吸取當地人的經驗。景觀設計應根植于所在的地方。由于當地人依賴于其生活環境獲得日常生活和物質資料和精神寄托,他們關于環境的認識和理解是場所經驗的有機衍生和積淀,所以設計應考慮當地人和其文化傳統給予的啟示。
(2)應順應基址的自然條件。場地外的生態要素對基址有直接影響與作用,所以應該設計不能局限在基址的紅線以內;另外任何景觀生態系統都有特定的物質結構與生態特征,呈現空間異質性,在設計時應根據基址特征進行具體的對待;考慮基址的氣候、水文、地形地貌、植被以及野生動物等生態要素的特征,盡量避免對它們產生較大的影響,從而維護場所的健康運行。
(3)應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原有景觀。要避免單純地追求宏大的氣勢和英雄氣概,要因地制宜,將原有景觀要素加以利用。
4.結語
目前,我國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使城市環境建設面臨嚴峻的挑戰。但現階段在景觀設計領域內,生態設計的理論和方法還不夠成熟,尤其是在環境生態效應、生態工程技術、人的環境心理行為分析等方面都比較薄弱, 沒有適用于它的生態學原理作為其生態設計的理論基礎,把對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概念融匯到景觀設計的每一個環節中去。因此,我國景觀的生態建設還需要做更大的努力, 就可操作性的方法還需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