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老年醫學發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方法 105名初發性房顫的老年患者,57名需要藥物復律,48名自行轉復為竇性心律。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測定血漿NT-proBNP濃度。
結果 需要藥物復律干預治療的患者就診時血漿NT-proBNP濃度高于自我復律組(508.7±45.7 fmol/L vs 449.8±48.7 fmol/L,P=0.0001)。血漿NT-proBNP濃度與患者是否存在高血壓病、冠心病和房顫發病時間呈正相關。單元Logistic分析顯示:房顫發作的時間(P=0.037)和血漿NT-proBNP濃度(P=0.0003)與初發性房顫發作時需要藥物復律有關。多元Logistic分析顯示:血漿NT-proBNP濃度(P
結論 老年初發性房顫患者就診時血漿NT-proBNP濃度升高,且能預測是否需要藥物復律。急診測定血漿NT-proBNP濃度有助于指導房顫發作時的藥物干預治療。
【關鍵詞】 初發性心房纖顫;血漿氨基酸末端腦鈉素;ELISA
心房纖顫(房顫)是一種常見的心律失常,老齡是房顫發生卒中的危險因素之一。與年輕人相比,老年患者發生房顫時易出現血流動力學障礙,多數需要及時復律治療?;凇胺款澯|發房顫”理論和陣發性房顫自我轉復的特性,老年患者首次出現房顫發作(初發性房顫)的急診處理是一個棘手的問題。房顫發作時,心房張力增加,導致心肌細胞分泌氨基酸末端腦鈉素前體(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增加。本研究旨在探討老年初發性房顫患者急診測定血漿NT-proBNP濃度與臨床處理的關系。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人群
本研究人群為2008年3月至2009年4月在我院門診診斷為初發性房顫住院的老年患者105例。所有患者均在就診時立即進行心電圖檢查證實為房顫發作,隨后接受詳細的病史詢問和體格檢查,評估血流動力學狀態。45名初發性房顫患者因就診時出現低血壓、胸痛等血流動力學障礙需要立即應用藥物復律(普羅帕酮或胺碘酮)。初診時未出現血流動力學障礙的60名初發性房顫患者中12名患者因在隨后住院觀察期內出現血流動力學惡化而進行藥物復律治療,剩余48名初發性房顫患者在24 h內自行復律為竇性心律。藥物復律組(57名)和自行復律組(48名)在轉為竇律后進行心臟超聲檢查測量左房內徑和左室射血分數(LVEF)。
1.2 血漿NT-proBNP濃度測定
所有患者均在就診時立即抽取肘正中靜脈血5 ml進行NT-proBNP測定。血標本應用EDTA做抗凝劑,采集30 min內于2~8℃1000xg離心15 min,分離出血漿,測定NT-proBNP的濃度。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測定血漿NT-proBNP試劑盒(BPB Biomedicals,InC.USA)。血漿NT-ProBNP正常值為<400fmol/L。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連續性變量以均數±標準差(SD)表示,變量間的比較采用Students t-檢驗。離散性變量應用卡方檢驗或Fishers確切概率法檢驗,以比值表示。非正態分布的兩個變量間比較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NT-proBNP相關分析采用Spearman相關分析。房顫發作需要藥物復律的危險因素分析采用單因素或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變量包括:年齡、性別、高血壓病、糖尿病、冠心病、左房內徑、左室射血分數、血漿NT-proBNP濃度。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采用逐步向前法,入選標準=0.05,剔除標準=0.05。檢驗水準為P
2 結果
2.1 患者的基線資料
藥物復律組患者就診時房顫發作時間較自我復律組患者長(7.3±2.3 h vs 5.5±2.1 h,P
2.2 血漿NT-proBNP濃度及相關因素分析
藥物復律組患者就診時血漿NT-proBNP濃度高于自我復律組(508.7±45.7 fmol/L vs 449.8±48.7 fmol/L,P=0.0001)。相關因素分析顯示:血漿NT-proBNP濃度與患者是否存在高血壓病、冠心病和房顫發病時間呈正相關。
2.3 藥物復律的危險因素分析
單元Logistic分析顯示:房顫發作的時間(P=0.037)和血漿NT-proBNP濃度(P=0.0003)與初發性房顫發作時需要藥物復律有關。多元Logistic分析顯示:血漿NT-proBNP濃度(P
3 討論
初發性房顫可以轉化為陣發性房顫、持續性房顫或永久性房顫。一項社區人群的隊列研究表明:初發性房顫患者在最初診斷的4月內具有較高的死亡率。近年來研究發現心房顫動患者血清BNP水平明顯升高,表明了其與房顫發生、發展有關。腦鈉肽(BNP)是一種心臟神經激素,在正常機體心房肌細胞有微量的表達,當心室肌細胞受到牽拉刺激的時候,就會以激素原的形式爆發式合成,最后裂解為由32個氨基酸組成的BNP分子與76個氨基酸組成的氨基酸N末端腦鈉肽原(NT-proBNP)片段,并將兩者同時釋放入血循環,發揮生物活性。NT-proBNP分子與BNP分子以1∶1的比例存在于血循環中,兩者密切相關。NT-proBNP在血漿中存在相對穩定,易于檢測,可以通過檢測NT-proBNP濃度了解BNP的濃度。
我們的研究表明:初發性房顫的老年患者房顫發作時血漿NT-proBNP濃度升高,而且與患者是否合并高血壓、糖尿病和房顫發病時間相關。房顫發作時血漿NT-proBNP濃度升高可能與心房顫動時心房細胞肥厚、纖維化和炎癥反應等病理變化有關。慢性心房顫動患者NT-proBNP水平的升高;而不規則的心房節律能引起心房顫動時心臟機械功能的降低,急性心房顫動患者NT-proBNP水平的升高。Inoue等分別從心房顫動患者主動脈、心室大靜脈和冠狀靜脈竇取血進行血漿BNP的測定,結果發現:心房顫動患者冠狀靜脈竇的BNP水平顯著高于心室前靜脈的BNP水平(P
我們的資料顯示:血漿NT-proBNP濃度能預測老年患者就診時是否需要進行藥物復律干預。老年患者多合并基礎心臟病,發生房顫時易加重心臟負荷,引起血流動力學障礙。因此,及時進行房顫復律,盡早恢復竇性心律,有助于改善預后?;凇胺款澯|發房顫”理論,房顫發作時應即時恢復竇律,房顫持續時間越長,自我復律的可能性降低。而初發性房顫轉化為陣發性房顫患者多數能自行轉復竇律,而不需要藥物治療,少數惡化轉為持續性房顫。因此,識別這些可能惡化為持續性房顫的初發性房顫患者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對于老年患者。鐘森等對持續房顫患者的研究也提示BNP與房顫的發生和持續可能相關,可作為房顫病情的相對獨立的檢測指標。
【關鍵詞】循證醫學;老年醫學;教學
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是世界上老齡化速度較快的國家之一。預測到2050年中國老年人口將達到4.37億,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0%。將成為世界上老齡化最快、老齡人口最多的國家[1]。老年醫學是研究人類壽命、衰老,探尋延緩衰老與關注老年性疾病的防治與老年人群衛生保健,提高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綜合性學科[2]。隨著時展,老年醫學教學不僅需要具備精湛的專業技術、出色的教學能力,同時也需要具備循證醫學教學思維。循證醫學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首先由加拿大DavidSackett教授等提出的,是在臨床實踐中發現問題,明智、準確、慎重的尋找現有的最好證據,結合臨床醫生專業技能與經驗,充分考慮患者意愿與價值,正確應用研究結果指導臨床,提供疾病的診療和預防方案[3]。
1循證醫學與老年醫學發展密切相關
循證醫學是有別于傳統臨床醫學的以臨床醫生對患者的個人診療意見為主的模式,循證醫學強調的是新的臨床診療決策模式,其更加注重對一個臨床問題的最佳研究證據總結,可以是臨床隨機對照試驗、雙盲\單盲試驗、交叉對照試驗、隊列研究等等,結合臨床試驗結果,審慎的制定臨床決策。傳統醫學是經驗教學,對疾病理論知識掌握理解來診治病患,通過教師課堂授課,學生課堂學習與考試,經典教材閱讀與掌握,來學習臨床醫學。而循證醫學更加強調醫療決策的主體應該建立在大量的臨床數據、科學的研究證據之上,可以是橫斷面調查研究數據,可以是隨機對照試驗數據,也可以是回顧性研究等等的數據,總之是有據可查,有據可循,以科學的視角評價臨床數據從而得出的臨床決策結論[4]。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信息時代的來臨,大數據、遠程醫療、云計算等等都為循證醫學儲備大量的數據基礎,為科學的闡明問題提供可能。老年醫學是研究人類壽命、衰老,探尋延緩衰老與關注老年性疾病的防治與老年人群衛生保健,提高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綜合性學科。老年醫學強調把患者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綜合評估,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以患者為中心的全人管理模式,最大程度地維持和恢復老年患者的功能狀態,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近年來,老年醫學的發展得益于循證醫學的大力發展。為老年醫學的發展、提高、推廣提供科學保障[5-6]。
2循證醫學教學思維應用于老年醫學教學中的方式
2.1教師的循證醫學教學思維的建立
循證醫學教學思維應用于老年醫學,首先是要在教學環節中的教師群體中得到重視與推廣。通過循證醫學科研培訓、專業知識學習、授課經驗交流,讓廣大授課教師具有雄厚的循證醫學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才能在教學中游刃有余的應用循證醫學教學思維授課,傳道授業解惑。為提高學生學習老年醫學教學效果提供可能。教師的循證醫學教學思維與專業水平及授課技巧是決定學生學習效果的主要因素。因此教師的循證醫學教學思維建立至關重要。教師的循證醫學教學思維的建立已經有研究及文獻報道,建議從確定臨床實踐問題,檢索文獻,評價文獻,應用最佳證據,檢驗臨床決策五步執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這為探索提高教師循證醫學教學思維提供了有益的思路[7]。
2.2學生的循證醫學學習方式建立
對學生循證醫學學習方式進行培養建立是另一個重要的環節,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直接決定教學效果的成敗,教學的好壞,以后的發展方向,都直接或間接與學生的循證醫學學習方式建立相關。教學相長,學生的循證醫學學習方式建立可以讓學生更多的參與,可考慮先采用試點工作,或討論式授課,讓學生先儲備掌握必備的循證醫學基本概念,了解循證醫學在臨床實踐中的基本步驟[8],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深化培養科研興趣,建立敏銳的洞察力,觀察力,發現臨床問題,解決問題入手,加強循證醫學思維訓練,提高自學能力,具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尋找研究熱點,學術前沿,能更好的、更快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盡快的進入臨床工作,更好的把握臨床思維,是與臨床工作相輔相成的進展[9]。
2.3循證醫學教學思維在教育管理體系中的建立
循證醫學的教學思維應用于老年醫學的教育教學中,還需要一個重要環節,就是教育管理體系的建立,教育管理體系是教學環節中的承載者,有著為教學活動助力的作用,需要教學教育工作者、管理者共同協同努力將整個教育體系規范完善,若想將循證醫學教學思維應用于老年醫學教學中,這一環節必不可少,需要大家為之努力,規范循證醫學教學思維應用于老年醫學的具體工作流程與規范,如授課教師需懂得文獻檢索,循證醫學基本理論,并將其與教學重點結合,啟發、引導學生,具體工作的時間、地點、教學效果評估方法等。學生的循證醫學學習方式建立,需要明確考核方式、方法,評價結果的用途等。這些有助于更好的將循證醫學教學思維應用于老年醫學教學體系中。
3小結
循證醫學教學思維在老年醫學教學中的應用,適合老年醫學的教學特點,符合當前醫療技術發展的現狀,能夠更有力的培養醫學生學習老年醫學,掌握老年醫學學科前沿,為培養優秀的老年醫學人才提供有力的保障??赏ㄟ^教師循證醫學教學思維的建立、學生循證醫學學習方式的建立、循證醫學教學思維在教育管理體系中的建立3個方面努力,將循證醫學教學思維真正應用于老年醫學教學中,為培養思維敏捷、與時俱進的優秀醫學人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作者:常晶 孫倩美 單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綜合科
參考文獻
[1]WorldHealthOrganization.Goodhealthaddslifetoyears:GlobalbriefforWorldHealthDay2012[J].GenevaWorldHealthOrganization,2012,April:1.
[2]RajahMN,BastianettoS,Bromley-BritsK,etal.Biologicalchangesassociatedwithhealthyversuspathologicalaging:Asymposiumreview[J].AqeinqResRev,2009,8(2):140-146.
[3]夏曉東,章義利,徐永安,等.呼吸內科臨床教學中循證醫學教育模式的運用[J].繼續醫學教育,2011,25(1):40-42.
[4]馮艷銘,夏曉燕,王公平.循證醫學模式在臨床教學中的探索[J].繼續醫學教育,2011,25(2):51-53.
[5]彭曉霞.循證醫學的實踐模式與學習資源[J].中華全科醫師雜志,2012,11(7):477-479.
[6]卡比努爾,周曉輝,帕力達.循證醫學在老年醫學教學中的應用[J].科學時代,2012(6):128-129.
[7]姚陽,周傳偉.循證醫學在老年醫學和康復醫學臨床教學實踐中的應用初探[J].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8(6):124-126.
【關鍵詞】老年醫學;成功老化;綜合評估;老年共??;心血管病
作者:范利(解放軍總醫院,北京100853)
我國社會正面臨人口老齡化日益加重的趨勢。根據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的報告,從2011年到2015年,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將由1.78億增加到2.21億,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萬;老年人口的比重將由13.3%增加到16.0%。與此同時是家庭小型化、空巢化趨勢的逐年增長,這將勢必使社會醫療、養老保障的需求迅猛增加。因此,發展現代老年醫學在中國勢在必行。然而,目前我國大多地區的老年保健醫學體系仍停留在以單純疾病診治為主的傳統專科模式,缺乏現代老年醫學知識理念。老年科醫務人員缺乏系統規范的老年多學科系統訓練。因此,推廣現代老年醫學理念、更新老年保健醫學知識是應對人口老齡化嚴峻挑戰的當務之急。
1轉變老年保健醫學服務理念和模式
老年保健醫學的服務理念由老年健康的定義和老年疾病的特點所決定。1996年,中華醫學會老年醫學分會了我國健康老年人的標準,包括骨關節活動基本正常,無神經系統疾病,無高血壓、冠心病及其他器質性心臟病,無慢性肺部功能不全,無肝腎疾病、內分泌代謝疾病、惡性腫瘤,還要有一定的視聽能力、學習能力、記憶能力,情緒穩定,能恰當對待家庭和社會人際關系及具有社交能力。近年來,國內、外學者更多使用成功老化的概念[1,2]。因老化是排除了疾病因素以外,隨年齡增長不可避免而發生的生理、社會和認知功能下降的狀態。成功老化是指生理功能、認知功能正常,無抑郁,具有良好社會支持的狀態。能夠獲得成功老化的老年人,就可以積極享受生活,維持身體功能和身心健康、避免疾病。成功老化不一定沒有疾病;對于患有老年疾病也可通過多方面的干預幫助其達到成功老化。近年來,老年醫學領域的研究更加強調評估老年健康的標準應側重于功能而不是疾病。
老年疾病的管理亦有不同于成年人疾病管理的特點。老年人常同時患有多器官疾病,合并多種并發癥,疾病表現不典型[3]。在治療方案的選擇方面,目前針對許多疾病指南的研究證據大多來源于成年人的研究結果,缺少針對老年人生理特點的疾病診斷標準和治療方案。老年人患有的常見慢性疾病大多難以徹底治愈,致殘率較高,導致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因此,當代老年醫學的理念是全面關注老年人的健康,維持老年人的功能,降低不可治愈的疾病引起的機體不適,提高生活質量。老年保健醫學的服務模式也應隨之轉變。服務目標除了傳統的防治疾病外,更應強調維持老年生理、認知功能和心理康復治療,給予老年人更多的社會支持和康復照料,促進老年獨立自主地生活。在處理老年疾病問題時需要多學科團隊綜合評估病情,明確患者每次就診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根據預期存活壽命和保證老年生活質量確定綜合、個體化的治療方案。老年保健醫學的服務對象應由傳統的“患者”擴展到所有老年人。老年保健醫學服務的內容不應局限于“治病”,還應該給老年人提供健康教育、體檢和健康咨詢。老年醫學服務、管理機構應與社區衛生機構聯合,建立基于計算機技術的社區老年健康服務管理體系;開展多學科合作服務模式和全科醫生培訓;應根據老年的不同年齡段制定具有不同側重點(幫助老人成功老化、防治慢病、給予老年人臨終關懷)的管理策略,建立動態的、終生的醫學管理模式。
2重視老年綜合評估
老年健康的現代概念和老年疾病的特點決定了老年綜合評估是老年醫學的核心技術和核心內容[4]。它通過由老年科醫生為主導,組織藥劑師、營養師、心理科醫生、康復科醫生、護理人員等多學科團隊對老年人在醫學、功能、心理和社會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和需求進行評估,達到制定有針對性的干預策略、判斷療效和預后、合理安排醫療和長期護理服務的目的。老年綜合評估的內容涵蓋醫學問題、軀體功能(包括日常生活能力評估、跌倒評估)、認知情緒問題(包括癡呆、譫妄、抑郁和焦慮)、社會支持、環境因素、信仰醫療意愿等多維度。醫學問題里又包括老年合并多種疾病的診斷和管理、多重用藥問題、老年綜合征(跌倒、癡呆、抑郁、睡眠障礙、疼痛、營養不良、尿失禁)的評估。通過開展老年綜合評估,對于醫療機構可以減少對醫院資源的占用,提高成本效益比;明確患有多種疾病的老年人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及時轉診、出院。對于醫護人員能夠避免漏診、誤診,改善治療效果,提高護理質量;對于老年人,尤其是老年患者可以提高生活質量,延長老年人家中居住時間,降低慢性病導致的死亡率,減少殘疾、促進康復,減少醫療費用[5,6]。目前,國外對于社區的老年人和住院的腫瘤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消化系統疾病患者等已開展了大量有關老年綜合評估的研究報道。有研究表明開展老年綜合評估可以降低近期老年人死亡率,延長家中居住時間[7]。
改善軀體和認知功能。澳大利亞的研究開展了邊遠地區在線老年綜合評估系統的使用[8]。我國已有關于社區開展老年綜合評估的研究報道,以醫院為基礎的老年綜合評估研究剛剛起步。目前我國尚未見到有關在線、遠程老年綜合評估的報道。未來還需要開展針對我國醫療背景和文化背景下老年綜合評估量表的研究,評價特異性量表是否較普適性量表作用更佳。應擴大老年綜合評估的應用范圍,對住院患者、門診患者和社區老年人開展不同側重點的老年綜合評估。采用隨機對照試驗比較不同量表的有效性及其作用,建立基于計算機技術的遠程評估系統和隨訪、干預、管理體系也將是老年綜合評估研究的發展方向。
3重視老年共病問題
老年共病是指老年患者中同時患有≥2種慢性疾病的現象,不同研究表明老年共病在老年人中的發生率達55%~98%[9]。最常見的合并疾病是高血壓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壓合并腦卒中。一項亞洲研究報道[10],老年人中的四種最常見的合并疾病類型是(1)心血管病+代謝綜合征;(2)關節+肺+眼部疾病;(3)精神+神經系統疾??;(4)消化系統+腫瘤。高齡、女性、社會地位低者共生疾病發病率增高。目前,老年共病的危險因素不明,遺傳背景、生物學因素(血壓、血脂、心理因素)、生活方式、環境因素(空氣污染、社會環境)可能都參與了老年共病的發生。老年共病的不良后果是導致機體機能和生活質量下降,醫療費用增加。因此,老年共病現象是老年保健醫學研究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
目前關于老年共病如何發生、發展,在同一個體發生的顯著不相關的共生疾病的機制是什么,在這一事件鏈發生之前早期識別手段,以及減少或阻止多種共生疾病的有效措施有哪些,還都沒有定論。因此,老年共病問題研究的未來方向是探討多種共生疾病的危險因素和病理機制,探討生命階段、人格、焦慮與共病發生和進展的關系,研究老年共病的早期診斷技術、疾病預防策略、新型護理模式。在老年保健醫學管理層面,探討針對共生疾病的健康護理模式和保健醫療機構,建立以老年科醫師為主、多學科專業科室、專家協作的老年整體醫學模式、和將醫療部門+社會服務機構整合的持續醫學模式將有助于減少老年共病對社會、老年個體帶來的不良影響。
4重視老年多重用藥問題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多重用藥問題變得更為突出和復雜。因為老年人的藥物使用適應證和藥物劑量均可能與成年人的標準不同;且老年人常罹患多種慢性疾病,因此,老年人的用藥管理策略應結合老年保健機構、內科醫師、藥師、護理人員多方意見,滿足老年人的個性化需求[11]。一項研究顯示[12],根據Beers標準,老年不合理用藥的比例在23.3%,女性、過多給藥、反復就診與不合理用藥顯著相關。
還有研究發現,面對臨床醫師、藥師和其他人員或宣傳途徑推薦的藥物,多數老年人更加信任從內科醫師與藥師處獲得的藥品有效性及其藥物價格的信息;因此,臨床醫師和藥師的合理呼吁有助于改善價格因素所致的藥物依從性差的現象[13]。
5掌握常見老年疾病防治面臨的新挑戰
基于目前我國的社會經濟條件和醫療條件,防治老年常見疾病仍是老年醫學工作者的主要任務,因此,掌握常見老年疾病的研究進展和熱點對于提高老年保健醫學水平、延長老年患者的平均壽命具有重要意義。
高血壓是老年人中最常見的慢性疾病。根據美國2011年最新統計數據[14],60歲以上的高血壓人群的治療率78.4%,控制率僅48.0%。中國高血壓患者合并腦卒中的發生率遠遠高于西方人,心血管死亡率及總死亡率高于同齡正常人,常伴發動脈粥樣硬化、癡呆、糖尿病、心肌肥厚、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腎功能衰竭[15]。目前對于高血壓病防治的理念是越早進行綜合評估危險因素、亞臨床靶器官損害及臨床疾病,越早干預,獲益越大。高血壓防治面臨的挑戰和機遇是(1)如何早期識別高血壓,早期預防;(2)如何開展有效社區防治;(3)開發血壓檢測器材和動態血壓實時傳送技術,進行有效的血壓管理,保證血壓達標;(4)如何幫助老年人實現健康的生活方式;(5)開發基于計算機技術的實踐——血壓管理“云服務”。不但可收集海量的臨床數據(心血管風險、資源消耗、生活質量改善),為臨床治療與管理大樣本患者群體提供技術平臺,還可為臨床研究、進行長期隨訪奠定基礎。
缺血性心臟病或腦卒中也是危害老年人健康的常見疾病。心血管病是美國的首位死亡原因(死亡80萬/年),美國心血管病的醫療費用是4440億/年[14]。在我國,每年有250萬新發卒中病例和750萬卒中生存患者,腦卒中超過心臟疾病,是中國老年的首位致死、致殘原因。
無論在男性、女性,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肥胖、高血壓、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甘油三酯血癥在男性發生率分別為36.67%、30.09%、67.43%和26.69%;在女性的發生率分別為29.77%、24.79%、63.98%和23.62%[15]。老年保健醫學研究在缺血性心臟病和腦卒中領域面臨的挑戰和機遇[16]是幫助老年評估、干預高血壓、糖尿病、心房顫動、缺乏體育活動及吸煙等心、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建立卒中單元,組織卒中后隨訪、康復訓練,開展健康宣教,積極檢測和管理血壓,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卒中醫療質量管理與控制體系。
我國2型糖尿病在60~70歲的患者男性和女性的發生率分別為18.1%和20.3%,在超過70歲的患者中這一比例分別達到21.8%和22.0%[17]。但2型糖尿病的早期診斷率低,不足40%。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血管危險因素高血壓、高血脂比例顯著增多,但“三高”控制率低于15%,而且新型糖尿病藥物尚不能有效降低糖尿病發病率。老年醫學工作者在糖尿病防治領域面臨的挑戰是加強糖尿病的標準化管理;推動如何將指南研究進展迅速轉化為社區實踐;重視糖尿病篩查,開發早期篩查工具;幫助老年人進行生活方式干預,建立多學科管理模式;還有與??蒲芯咳藛T配合推動新型糖尿病藥物的開發。
關鍵詞:社區;護理教育;繼續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1-0160-02
一、老齡化社會中護理人員短缺成為世界性的難題
西方發達國家的老齡化程度高于發展中國家。2014年,德國老年人比重上升至21.1%,法國老年人比重年上升至18%;美國由于移民政策相對寬松,社會老齡化程度達到13.5%。即使老齡化程度相對較輕的美國,也面臨著老年人的日常護理及人員短缺問題。有關調查研究表明,美國約有280萬護士,其中80%從事臨床護理工作,護士的平均年齡為45.2歲,社區護士的年齡相對較大,在加利福尼亞有83%的醫院沒有足夠的護理人員?!盵1]另據美國醫學會統計:“全美有12.6萬護士空缺,到2020年將會有40萬護士空缺。”[2]英國的一項調查也顯示,近年來英國的社區護士人數下降了6%,衛生防視員人數下降了0.4%。1990年以來,30歲以下的英國護士人數減少了17個百分點,從26%減少到9%,而55歲以上的護士人數則上升了6個百分點,升至15%,2003年有28000個護士職位空缺”。[3]由此可見,英美發達國家老齡人口和患者增多與護理人員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標準,我國1999年已成為跨入老齡化社會的國家。預計2020年,老年人口將達到2.4億,占總人口的17.17%;到2050年,老年人口總量將超過4億。[4]然而,據我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統計,2013年全國注冊護士總數為249.7萬人,這些護理人員遠不能滿足日益增多的患者和老齡化社會的發展需求。目前我國老年護理仍沿用傳統的方法,大多數老年人采取居家養老模式。無論家庭中的子女還是聘用的家政服務人員,都沒有接受過正規的老人護理教育和培訓,即使養老院、老年公寓和托老所也缺乏專業護理人員。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迫切需要建立全方位的社區護理體系,以保障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及其生活質量。因此,面對日益增多的患者和老齡化群體,現有的醫療保障體系和護理人員如何滿足老年人的自理需求和健康保障,這是對我國的養老保障體系的嚴峻挑戰,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
二、老齡化社會中社區護理教育對策
(一)國家出臺扶持養老事業發展的相關政策
首先,隨著老齡人口的增多,國家需要制定老齡人口養護的相關政策和法規,明確國家、社會機構和家庭子女在老人養護方面的義務和責任;其次,各級政府需要加大養老事業的扶持力度,一方面國家和地方政府要逐步增加經費投入,建立完善的養老服務機構和完備的養老服務設施,另一方面各級政府要強化老年護理教育和培訓,幫助學校和社區建立全方位的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護理機制;第三,在國家相關養老政策的指導下,充分利用市場力量,建立多層次、多元化的養老服務機構,滿足老齡群體的不同需求,促進養老事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二)加大護理人員培養數量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迅速,加大了醫學人才的培養力度,并取得可喜成績和階段性成果。據我國國家衛計委統計,至2014年底,我國各級各類醫護院校,已經培養并完成注冊的護士達到300.4萬人。根據我國《醫藥衛生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11―2020年)》的發展目標,到2020年,我國將造就一支數量規模適宜、素質能力優良、結構分布合理的醫藥衛生人才隊伍,其中,注冊護士將達到314萬人,基本滿足我國老齡化社會和人民群眾健康服務的需求。
(三)增設老年醫學和社區護理專業相關課程
目前我國各類醫護院校在專業設置上,缺乏專門的老年醫學和護理學專業,難以培養專門的老年護理人才。因此,培養的衛生人才無法全面掌握老年醫學和護理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嚴重影響了老齡化社會的健康發展。為此,各類醫護院校要設置老年醫學和護理專業,開設老年醫學和護理的相關課程,編寫老年醫學和護理類的教材,加強老年醫學專業臨床實踐,培養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能。
(四)建立老年護理實習基地
國外社區護理教育十分重視實踐教學,實踐教學占據醫護教育相當大的比重。實踐教學基地眾多,主要包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護理站、康復中心、家庭、社區養老機構、疾病控制中心等多種類型的護理技能培訓基地。老年護理實習基地的建立有利于與社區居民聯系和溝通,同時醫學生定期參與社區衛生、醫療服務,為不同層次的老年人提供各種疾病的護理、用藥指導、精神支持、語言治療、健康訪問及不良行為的干預等多種服務。[5]
(五)加強護理人員的繼續教育培訓
在國外,社區護理必須持有社區護理資格證書,才能為社區居民提供服務。社區護理資格證書的獲得必須在經過正規護理教育基礎上,再接受系統的社區護理教育和社區實踐,考試合格后方能成為社區護士。由于我國社區護理起步晚,一方面可以采取醫院工作的護士轉型到社區工作的方式,實施轉崗培訓教育,以彌補社區老人護理人才的不足。另一方面,面向社會招收護理學員,采用業余或全脫產的學歷教育方式,有計劃地、定向培養一大批具有社區護理知識和技能,熱心從事社區老人護理工作的、合格的、有資質的社區護士,以提高社區老年護理的質量。
(六)強化社區護理的服務意識
人步入老年后,身體器官逐步老化,各種疾病不斷出現,性格、心理也隨之發生變化。作為社區護理工作者,應該了解老年人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與老年人多溝通、交流,及時發現他們的身心變化,預防各種疾病的發生,并針對社區老年人的意外情況,制定各種應急預案,及時采取相關護理、醫療措施,全方位、全天候地為老年人做好身心護理工作,讓老年人安享晚年。
(七)加強家庭子女、家政服務人員的護理知識和技能教育
目前,居家養老是中國最傳統的養老模式。老年人住在自己家中,自由性、隱私性較強,舒適度和成本方面也有優勢,所以居家養老是比較普遍的養老方式。但是,居家養老也存在著安全性、突發性身體意外等隱患。因此,居家養老離不開老人子女或家政護理人員的關愛和護理方面的相關技能。老人的子女和家政服務人員應當接受老年醫學知識和老人護理醫學方面教育和培訓,掌握老年人的生理、病理變化,以及護理、康復與保健知識,了解和評估老年人的健康和功能狀態,制定護理計劃,提供有效護理和其他衛生保健服務。
(八)培養居民對社區護理的認同感
培養居民對社區護理的認同感,提高全體居民的參與度,這是全方位社區護理實施的基本條件。通過報欄、展板、宣傳畫和區域傳媒、現場健康講座等多種途徑,讓社區居民了解社區護理的基本知識和常見疾病的預防、護理措施、康復指導、健康教育,讓居民對社區護理產生信任感,樂意接受和主動尋求社區護理服務。有了社會的認同和全體居民的參與,社區護理才能全方位充分發揮作用,不僅僅為老年人,而且讓所有人享有全面的衛生保健服務。
總之,在當今老齡化社會的背景下,慢性病患者和老年人將成為社區護理的重點,并激發醫療護理人員的需求。這不僅需要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還需要醫學院校重視老年護理人才的培養和教育。社區應建立規范的老年護理實習基地,提高護理人員的職業素養,增加居民對社區護理的認同感,調動和匯集全社會的力量,讓全社會都參與到社會養老事業中,從而構建文明和諧的社會。
參考文獻:
[1]Donley.Research progress of clinical nursing specialists.美國婦科、產科和新生兒護士協會(AWHONN),2005.4.7.
[2]Peter Buerhaus.Experience the qualifications attestation of CGFNS.美國醫學會雜志,2000,(6).
[3]Mohr WK.Partnering with families.Journal of Psychosocial Nursing,2000,38(1):15.
【關鍵詞】 糖尿病腎??; 血清炎性因子; 超敏C-反應蛋白; 紅細胞沉降率; 尿白蛋白排泄率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4)17-0051-02
糖尿病腎病(DN)會造成患者腎功能衰竭,影響糖尿病腎病的因素很多[1]。目前,臨床對于它和血清炎性因子之間的關系研究較多[2]。本文主要就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9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炎性因子超敏C反應蛋白(hs-CRP)、腫瘤壞死因子α(THF-α)、紅細胞沉降率(ESR)、尿單核細胞趨化蛋白(MCP-1)與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關系展開分析討論,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3月-2011年5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9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男53例,女37例,年齡61~78歲,平均(64.7±4.3)歲。所有患者均無肝臟、心臟及其他感染性疾病。依照UAER對其進行分組,臨床蛋白尿組(UAER>300 mg/d)、微量蛋白尿組(UAER為30~300 mg/d)、正常蛋白尿組(UAER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所有受試人員于清晨進行空腹采血,并對其進行離心處理,對血漿分離后以備用。對患者進行為期3 d的尿液收集,并于2000 r/min下離心10 min,取2 ml上清于-70 ℃條件下進行保存,對其MCP-1水平進行集中檢測。對所有受試者進行紅細胞沉降率(ESR)、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糖化血紅蛋白(HbA1c)、尿素氮、血肌酐等指標的檢測。
1.3 統計學處理
所得數據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P
3 討論
近年臨床實踐與研究得知,血清炎性因子對DN病情的發生發展作用很大[3]。作為機體反應炎性的一種敏感指標,CRP增加表明患者內皮功能出現障礙[4]。ESR指標能對患者炎癥疾病與免疫活動情況予以反映[5]。THF-α有助于MCP-1加快分泌,使其單核細胞增多,進而增加細胞外基質,使腎臟發生慢性炎癥,最終引發DN。
近期通過臨床研究發現,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體內的CRP與ESR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6]。在本研究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體內的CRP、THF-α、ESR含量均高于對照組,且CRP、THF-α與UAER呈正相關,表明THF-α過量改變患者腎小球部位微血管的通透性,產生蛋白尿。CRP可致DN慢性炎性,進而對腎臟器官造成傷害。
本研究中DN患者MCP-1升高明顯,且較尿微量白蛋白的出現更早,并伴隨UAER提高而增加,表明MCP-1對DN的發生發展是有作用的。且本研究顯示MCP-1同UAER呈正相關,提示二者可能是DN的危險因子。
文獻[7]研究報道,DN患者中TG指標比正常人明顯偏高,TC則無明顯差異,且LDL-C也顯著偏高,HDL-C顯著偏低。DN患者的LDL很有可能被轉化成ox-LDL(氧化低密度脂蛋白),進而通過刺激系膜細胞而增加MCP-1含量[8]。本研究中,MCP-1同LDL-C呈正相關關系,與TG、HDL-C、HbA1c不相關。
綜上所述,血清炎性因子hs-CRP、THF-α、MCP-1對于糖尿病腎病的發生與發展作用明顯,可通過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檢測來預判DN的發生發展,ESR指標能對患者炎癥疾病與免疫活動情況予以反映,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
參考文獻
[1]陳素芳,李華,李天藝,等.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動態血糖監測分析[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1,30(7):569-573.
[2]黃虹,李紅,鄭芬萍,等.老年與非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腎臟損害的特點及影響因素[J].中華醫學雜志,2010,90(14):967-971.
[3]金啟輝,陳懷紅,禹華良,等.睡眠質量與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并發癥的相關性[J].中華內科雜志,2012,51(5):357-361.
[4]詹燕華,周世鋒.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與冠心病的關系探討[J].中國醫學創新,2011,8(35):23-25.
[5]郭立新,馬靖,程洋,等.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并發冠心病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2,31(4):286-289.
[6]陳哲,苗莉,高春英,等.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與動脈僵硬度的關系[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14(12):1235-1237.
[7]霍素華.血脂檢驗對糖尿病的臨床意義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1,8(27):171-172.
相信很多人到了一定年紀,常有類似的遺忘事件發生,會禁不住懷疑自己:是不是患上阿爾茨海默病了?
阿爾茨海默病是最嚴重的認知功能缺損,約占老年總人口的5%~10%。認知功能指個體認識和理解事物的過程,包括記憶、計算、時空間定向、空間解構能力、執行能力、語言理解和表達應用等多方面。如果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記憶喪失,往往會給照料者帶來負擔(如不愿配合檢查、不愿服藥),也會增加自身的安全風險(如外出迷路)。針對不同程度的認知障礙患者,給予及時干預,即可延緩病情進展。針對不同認知障礙的老年人群,有不同的干預措施。
“成功的老年人” 近年來,在老年醫學概念里,一般認為有良好的自我健康評價、日常生活能力正常、客觀神經心理測驗得分高(至少在正常范圍)和軀體功能無殘疾的老年人被定義為“成功的老年人”。成功老年人是健康的模范,醫院難覓其蹤影。流行病學調查發現成功老年人約占老年總人口的50%。
輕度認知損害 輕度認知損害被認為是介于正常衰老和癡呆之間的過渡狀態,約占老年總人口的15%~20%,它對于癡呆早期診斷或預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輕度認知損害”有上下限,準確識別需要一系列檢查,不是簡單根據主訴確診。筆者針對中國文化背景的輕度認知損害患者,優化各種神經心理測驗方法,提出一系列認知功能評估手段,已在國內外專業雜志上發表。
認知抱怨 部分老年人經常抱怨自己記憶減退,有的表現為不能命名和概念形成障礙,被稱為“認知抱怨”,社區老年人中約30%有“認知抱怨”。一項持續15年以上的隨訪研究發現,那些貌似微不足道的主訴是有意義的。當然,也有調查結果認為這些“認知抱怨”僅是心理障礙如抑郁、失眠和人格改變的反映,通過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PET)或腦脊液檢查可預測是否會轉化為癡呆。
老年人可能屬于成功老年,也有可能屬于認知抱怨、輕度認知損害,如果后兩種情況持續發展,還可能患老年癡呆,而及時識別、診斷、干預決定了不同的預后?;赝氖椎倪z忘事件,是不是輕度認知損害,還需去醫院神經內科就診以確診。及時發現記憶減退的病因,可早診斷、早干預,以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希望更多老人成為成功的老年人。
長壽總是人們的共同愿望。但是,如果不懂得抗老保健的知識,不按照抗老保健的原則去身體力行,那么,愿望與現實的距離就會越來越遠。人體組織器官的結構和功能,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變化的。這些變化主要是由兩個對立統一的生命活動――生長和衰退所組成。在青、壯年時期,生長過程是主要方面,隨著年齡的增長,衰退過程就逐漸出現。年齡增長是一個持續過程,各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衰退發生時間和發展速率參差不一。人的營養代謝功能在幼兒期最旺盛,至20歲左右轉入了平衡階段,70歲以后又逐漸降低。男女的生育功能在20歲左右很快上升,但女性40~50q就逐漸轉入更年期,而男性則沒有明顯的更年期,即使有,也比女性晚5~10年。人的體力和腦力在出生后持續發展:體力最初發展比腦力快,到20歲前后達頂點,而后就逐漸降低;腦力則在20歲后仍持續提高,一般到40~60歲最成熟。此后如需保持腦力的活躍,必須依靠兩個因素:一是盡量保持原來的腦力活動,不要突然終止;二是防止腦動脈發生硬化。前者主觀上能夠做到,后者則是個難題。
衰退的發生發展是生命發展的必然規律。研究它的目的不是為了防止它的發生和發展,而在于延緩其發生的時間和發展的速率。
二、老化與衰老
人的機體在發育成熟后,隨著年齡的增長,結構與功能方面出現的種種進行性衰退變化現象,稱為老化。其特點為:機體對內、外環境的適應能力逐漸減退。衰老和老化是兩個既有密切聯系又不盡相同的概念。老化是衰老的前奏,機體不斷老化,最終導致衰老。
老化現象的出現,各生命個體間差異很大:各器官老化的發生和發展速度也不相同。一般人在三十多歲就開始老化。骨、軟骨、肌肉、皮膚等對維持生命沒有直接關系的組織,較早出現老化:而心、腦、肺、肝、腎等擔負重要生理功能的器官,老化較遲出現。
一般認為,衰老是生命的后期現象,衰老的最終結局是死亡。人在45歲以后便進入初老期,65歲以后才算進入老年期。如果在45歲以前就出現身體外表形態及功能活動方面的老年性變化(如耳聾、眼花、脫發、皮皺、記憶力減退、工作效率降低等),則稱為早衰。從理論上講,衰老有兩種:生理性自然衰老和疾病引起的病理性衰老。兩者的界限不明顯,難以區分。實際上真正無病而終者極為罕見。引起老年人死亡的原因各個國家或地區都有自己的特點,但總的來看,腦血管疾病占首位,其次為惡性腫瘤,以下依次為心臟疾病、意外事故,以及肺炎和支氣管炎等呼吸系統疾病。這表明具體的死亡現象是隨機因素造成的結果,是因為疾病或意外事故損壞了生命攸關的部位。也許并不存在特異的老年性疾病,但機體的衰老可以增加老年人對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因此也可以說,衰老是老年性疾病的真正病因。
三、衰老與遺傳
有關衰老的學說和假設很多,但基本上可歸納為兩種相互對立的認識。一種認為衰老是生物固有的,隨時間而演進的退化過程的結果(衰老的自然演進學說);另一種則認為衰老是隨機損傷導致組織崩潰的結果,包括衰老的非自然演進學說、體細胞突變學說、免疫學說、代謝產物學說、內分泌學說等等。各種動物都有其獨特的生命曲線(通過對死亡年齡的統計分析繪制而成),而且比較穩定。從不同人種的生命曲線也可看出,客觀條件的巨大差異并不影響曲線的基本形態。醫療衛生事業的進步使人的平均壽命有了較明顯的增長,但對最高壽命卻沒什么影響。衰老的自然演進學說派認為這些事實是壽命受遺傳影響的根據之一。
中外都有不少關于長壽家族的記載,這的確是遺傳因素在決定壽命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有力佐證。例如清代無錫秦氏,兄弟9人,合共600余歲,其中4人的年齡分別為90、87、85和70歲;另有人曾研究國內某一家譜,共19代,計1945人,全面了解了他們的生卒年代,得出的結論是:“兒女長壽的機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父母的壽限。”國外一些人壽保險公司的統計資料也表明,人的壽命有一定的遺傳性和家族傾向性。此外,人們發現單卵雙胞胎的死亡年齡比雙卵雙胞胎接近得多,這也是遺傳學上的證據。這些事實均表明壽命與遺傳因素有密切關系。
從整體上看,動物的壽命是受遺傳控制的,但衰老和死亡究竟是哪些因素造成的,意見很不一致。有的認為純屬遺傳因素,有的認為純屬機遇性因素,或者兩種因素兼有。影響人體發育的因素也很多,有的是先天遺傳的,有的是后天環境影響的。衰老本身可能受這兩種因素的綜合影響(即所謂“多因子遺傳”)。對于高度復雜的人類要區別“先天”和“后天”的作用是非常困難的。流行病學調查所作出的結論,一般只能是初步的印象。
不同人群的老年變化,其基本規律大致相同。但是有些特殊的老年變化的遺傳基礎是有種族特異性的,如某地印第安人極易得糖尿?。?5歲以上的人發病率占42%,大于35歲者占50%)。又如美國的黑人,老年時患骨質疏松癥比美國白人少,65歲以后發生股骨頸骨骨折的也較少。
相反,也有很多老年變化是環境影響所致,如兒童和成年期的營養、教育、職業、家庭生活、疾病及特殊嗜好等,這些對以后的老年變化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四、抗老與益壽
人的正常壽命到底有多長?根據近年來細胞老年學的研究,人至少可以活到110歲,平均年齡可以達到120~150歲,真正的自然衰老要到100歲才開始。但是由于受各種各樣不利因素(包括各種疾病和現代的“文明”生活)的影響,絕大多數的人不能享盡天年而“夭折”。既然壽命一方面受遺傳因素的制約,另一方面又受環境因素的影響,那么盡量防止不利環境因素的影響豈不可以延年益壽嗎?確實如此。講究養生之道,預防疾病發生,是防止早老、爭得應有天年的有效辦法。
抗老益壽的研究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戰國時期的醫學巨著《內經?素問》就系統地記有養生之道。隨著后人的不斷充實和發展,我國逐步形成了獨特的“攝生學”。它包括一套完整的理論和方法,如心神曠達、動則不衰、飲食有節、起居有常、抗老良方等。國外老年學的研究始于1830年,當時主要研究一些有關衰老的一般性問題,1920年以后才開始老年臨床醫學的考察,1940年轉為從生物學、醫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多方面進行綜合性研究。近年來,人類機體衰老的生理、病理等基礎理論,老年病的流行病學、臨床醫學,預防、保健、康復和護理,以及老年人社會醫學等,已經逐步融合發展成為醫學科學中的一個專門學科――老年醫學。老年醫學研究的目的不單純是為了延長老年人的壽命,更不是為了讓他們在忍受病痛和各種精神折磨中茍延殘喘,而是為了讓他們生活得精神飽滿、生氣勃勃,在身心兩方面都夠得上健康愉快,還能為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在實踐中,人們發現許多老年人常患的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等,可能在體內早已存在十幾年了。這些病,如果能早期注意生活、飲食、運動和衛生等,到了老年期就不至于發生,或即使發生,也不會發展得很快、很重。因此為了保證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長壽,有必要把40歲以上的人(可稱為老年前期)都包括在老年醫學的研究范圍內。
通訊作者:郭建政
【摘要】 目的 探討血清對氧磷脂酶1活性與2型糖尿病血管并發癥的關系。方法 以對氧磷為底物測定2型糖尿病各組患者及健康老年人血清對氧磷脂酶1活性。結果 2型糖尿病組與健康對照組血清對氧磷脂酶1活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 對氧磷脂酶1; 糖尿??; 2型糖尿?。?糖尿病血管病變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aoxonase 1 and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with vascular complications GUO Jian-zheng. Handan Peoples Hospital, Handan 056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um paraoxonase 1(PON1) activity and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with vascular complications in the elderly.Methods Serum PON1 activity was measured by using paraoxonase as the substrate among the elderly with type 2 diasetes and the normal healthy people.Results PON1 activity was much lower in the elderly group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s, and PON1 activity was much lower 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combined with macroangiopathy and microangiopathy than that of the simple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P
【Key words】 Paraoxonase 1; Diabetes mellitus; Type 2 diabetes; Diabetic angiopathies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6.002
對氧磷脂酶(Paraoxonase, PON)于1953年被發現,因能水解神經毒殺蟲劑對氧磷(Paraoxon)而命名為對氧磷脂酶。PON1是PON的同工酶,90年代初發現血清PON1活性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有密切關系。本研究觀察PON1活性與老年人2型糖尿病的關系。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10月~2010年3月筆者所在醫院2型糖尿病患者108例,符合WHO(1999年)的DM診斷標準[1]。其中男49例,女59例,年齡60~81歲,平均(66.81±4.59)歲,病程(8.60±5.01)年。根據有無DM并發癥分為三組:2型糖尿病組29例,DM并心腦病變組37例,DM并腎臟病變組42例。心腦血管病變確定依據為有下列情況之一者:曾有心絞痛或心肌梗死病史或經心電圖、超聲心動圖、Holter證實為冠心病者;有腦血管意外病史,顱腦CT或MRI掃描有缺血性或出血性病灶。糖尿病腎病的確診依據Mogensen等[2]的診斷標準。
健康對照組為體檢健康的老年人50例,其中男22例,女28例,年齡60~79歲,平均(66.02±4.37)歲。符合1995年中華醫學會老年醫學學會推薦的健康老年人標準[3]。健康對照組與DM各組在性別、年齡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各組患者測身高、體重,計算體重指數(BMI)=體重(kg)/身高2(m2)。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用酶法測定,低密度脂蛋白(LDL-C)按Friedewald公式計算??崭寡牵‵BG)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測定。
PON 1活性測定[4],空腹取血,離心分離血清,-20 ℃保存,以對氧磷為底物(paraoxonase),3周內同批測定。用血清10 μl、對氧磷應用液0.4 ml、甘氨酸緩沖液1.2 ml、0.1 MEDTA在25 ℃分別配制對照管和PON 1活性管。準備完畢后置于5 ml比色杯中,412 μm波長處,以水為參比,讀取吸光度A值。由光密度換算為活性單位。PON 1活性管A1與對照管A0差值查標準曲線得血清PON 1活性單位。酶活性在0~1600單位內與吸光度值呈線性。以每分鐘每升血清水解生成對硝基酚1 μmol為1個國際單位(IU/L)。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0.0統計軟件包進行多樣本兩兩比較q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以P
2 結果
2.1 各組一般情況及FBG、血脂測定結果 DM各組患者與健康對照組FBG均值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PON1活性、PON1/HDL-C活性 健康對照組與DM各組患者PON1活性及PON1/HDL-C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PON1是一類鈣離子依賴的與高密度脂蛋白相關性芳香酯酶,PON1與高密度脂蛋白(HDL)緊密結合,通過水解脂質過氧化物,保護HDL與LDL免受氧化修飾[5]。90年代初發現,動脈粥樣硬化、高脂血癥和2型糖尿病患者PON1活性顯著下降[6]。本研究顯示,2型糖尿病患者PON1活性顯著下降,且合并心腦血管病變、腎臟病變者其PON1活性更低。為避免HDL濃度影響,采用PON1/HDL-C比值來標化,該值也顯著下降,提示PON1活性的減低參與了2型糖尿病心腦血管病變、腎臟病變的發生。
2型糖尿病患者長期處于高血糖狀態,血中糖基化水平較高,PON1與HDL結合部位被不斷糖基化修飾,必然影響該位點的構型,進而降低PON1活性。同時體內LDL被糖基化,使2型糖尿病患者體內ox-LDL明顯增多[7]。不斷增加的高濃度ox-LDL可以滅活部分PON1活性[8]。
盡管在糖尿病狀態下多種機制使血管損傷,導致并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引起心、腦、腎血管并發癥,但其中更為重要的危險因素無疑是糖尿病時存在的血脂異常。糖尿病時血脂異常的特點常見為血中TG升高、LDL升高、HDL降低。而PON1活性降低正是涉及上述3個環節中的2個環節,即PON1活性降低使過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增加,使HDL減少。因此,PON1活性減低是2型糖尿病血管并發癥的危險因素之一。能否通過提高PON1活性來改善脂代謝異常、動脈粥樣硬化有待今后進一步研究。
參 考 文 獻
[1] 錢榮立.關于糖尿病的新診斷標準與分型[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0,8(1):5.
[2] Mogensen CE. Manangement of early nephropaphy in diabetic patients[J]. Annu Rev Med,1995,7(2):46-79.
[3] 中華醫學會老年醫學學會.中華醫學會老年醫學學會對健康老年人標準的建議(修訂草案,1995年)[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1996,15(1):9.
[4] 周志俊,鄔紅梅,胡云平,等.血清對氧磷脂酶活性測定方法研究[J].中國公共衛生,2000,16(4):303-304.
[5] Topcuoglu A, Uzun H, Aydin S, et al. The effect of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on 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evels and paraoxonase activity in postmenopausal women[J]. Tohoku J Exp Med,2005,205(1):79-86.
[6] 原淑鴻,楊玉恒,夏岳.對氧磷酸酯酶1與動脈粥樣硬化[J].河北醫藥,2004,26(3):271.
[7] 尹建麗,孫亞威,仇玉明,等.對氧磷脂酶1與2型糖尿病并發冠心病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04,7(16):1129-1131.
先進的診療設施
醫院建設工程被列為昆山市重點實事工程和錦溪鎮重點民生工程,在各級領導的親切關懷和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下,2014年6月8日正式竣工、啟用,實現了轉型升級新的跨越。醫院占地71畝,一期建筑面積29400平方米,總投資1.98億元,包括門診部、急診部、住院部、手術中心等功能區塊。住院部設內科、外科、婦產科3 個臨床病區及3個老年醫學病區,開設床位260張。擁有標準潔凈手術室4間;ICU設重癥醫學床位7張;醫院擁有電子胃(腸)鏡、腹腔鏡、螺旋CT、DR、雙能骨密度儀、數字胃腸機、彩超、全自動化學發光儀、全自動生化儀等大型現代化醫療設備和一批口腔科、五官科、中醫康復科專用設備。
扎實的科研教育
醫院秉承“關愛生命,精益求精;呵護健康,業精于勤;誠信服務,和藹可親;開拓創新,改革求進”的精神,注重人才培養和科研工作?,F有員工251人,其中衛技人員195人,副高以上職稱23人。根據二級綜合醫院標準,規范設置臨床和醫技科室,其中內科、外科、老年科、中醫科、檢驗科等9個科室為昆山市鎮級重點???,擁有昆山市級學科帶頭人2人,鎮級學科帶頭人6人。醫院于2001年成為昆山市第一人民醫院錦溪分院,在市一院的對口支持下,加強質量安全管理和持續改進,拓展與省內外知名醫院的技術合作,五年來派出60多名業務骨干赴上海、南京等地三級醫院研修。內科與上海新華醫院消化科建立了緊密合作關系,同質化開展消化內鏡的診斷與治療,成立了科技部973項目――高脂血癥脂肪肝工作站,承擔著相關科研任務;外科積極對接上海華東醫院,腹腔鏡微創手術穩步開展、腹壁疝外科技術不斷提升;老年科、中醫科、康復科等科室在上海龍華醫院、江蘇省人民醫院等上級醫院的專家悉心指導下,在骨質疏松癥的診斷治療、“中醫虛證”的中西醫結合治療、老年骨折術后及中風后遺癥的康復指導等老年醫學特色專科建設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醫院完成了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課題項目――小康型鄉鎮衛生院技術集成綜合示范,榮獲了昆山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和昆山市“講理想,比貢獻”技術創新“雙杯獎”。
深厚的醫院文化
醫院人文底蘊深厚,員工文體活動豐富,在市、鎮舉辦的各項比賽中屢獲佳績,榮獲江蘇省模范職工小家、蘇州市文明單位、蘇州市勞動關系和諧企業、昆山市文明單位等榮譽稱號。近年來,醫院著力構建以錦溪文化、健康文化、廉潔文化、中醫文化、敬老文化等“五大”文化樵靨宓囊皆何幕體系,引領員工團結奮進、譜寫華章。
錦溪自古為文人墨客薈萃之地,“看得見農田,望得到湖泊,記得住鄉愁”,是中國美麗鄉村的縮影。一幀幀水鄉照片的巧妙點綴,讓人隨時都能感受錦溪文化的獨特魅力,油然而生出“愛院如家”的親近感。
醫院認真開展“健康班車村村行、便民橋梁戶戶通”活動,積極傳播健康理念,務實開展健康管理,創新開展健康教育,打造了一支健康活潑、親民利民的醫療工作者隊伍。
醫院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和衛生行業廉潔行醫相關規定,持之以恒糾正“”。建有廉潔文化長廊、院務公示欄,定期組織警示教育,通過潛移默化的熏陶,打造了一支廉潔高效的干部隊伍。
醫院傳承中醫特色優勢,專設中醫文化長廊,弘揚祖國傳統醫學文化。中醫內科、傷骨科和針灸推拿科等??瓢l揮中醫“簡、便、廉、驗”的特點,開展“冬病夏治”“冬令膏方”服務,深受群眾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