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大語文教育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全日制民族中小學漢語課程標準(試行)》中指出漢語課程的性質:“漢語是母語非漢語的少數民族的第二語言課程,是一門基礎課程。作為第二語言教學,漢語課程的首要性質是工具性,同時兼顧人文性,這是漢語課程的基本特點。漢語課程應致力于學生漢語基本素養的形成和發展。漢語基本素養是學生繼續深造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薄度罩泼褡逯行W漢語文教學大綱》也指出“重視實踐,多讀多練,是民族學生學習漢語文的有效經驗。”“運用漢語文進行的課外活動和課外閱讀,是漢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課堂教學的必要的補充和擴展。它對于豐富知識、陶冶性情,激發學生學習漢語文的興趣,給民族學生創造漢語文環境,提高聽、說、讀、寫能力具有積極的作用?!?/p>
漢語是少數民族學生的第二語言課程,學生從小到大基本上在民族語言環境中長大,漢語基礎差,水平低,漢語語言運用面窄,對漢語的重要性沒有切身體會。面對這種處境,很多語文老師做過不少努力,提出了很多教學對策。比如提高語文教師個人教學能力論;在課堂教學生靈活運用多媒體的技能論;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興趣論等。但這些教學策略的效果并不是很明顯。問題的根本癥結在于:我們對民族地區語文教學理念定位不準確,把精力拘囿于教材和教參,拘囿于教師課堂講授,封閉在一個狹小天地的“小語文教學”里了;課堂教學條件是死的,四十五分鐘是有限的,幾十個學生的班機是“硬性”的,對于語文學習的時間和空間的理解過于狹隘,我區漢語文教學沒有得到各方面的重新審視。
因此,我們主張要構建大語文教育觀。所謂“大語文”教育觀就是要在生活的廣闊天地里組織和引導學生去學語文、用語文,形成開放型格局的語文教學。教育家葉瀾說過,語文教學應有個新概念:不是局限在課本上,也不是局限在課堂上;要把生活滲透到教學中來,語文課不是一個“小語文”,而是一個“大語文”,社會和課堂息息相通。特級教師于漪說過,現在語文教學中有很多陳舊的東西,一定得改。比如,重讀寫,輕聽說;重知識傳授,輕自學指導;重記敘描寫,輕說明議論;重課內校內,輕課外校外等許多方面,不破除這些舊觀念,語文教學就不能適應“三個面向”的要求。
大語文教育強調的就是語文與生活的密切關聯,在實踐中學習語文,在語文學習中實踐。在大語文教育觀的指導下,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我區語文教學模式的構建進行探討。
一、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按照大綱編寫的教材只是師生教學活動的范例和載體。大語文教育要求教師不只是“教教材”,而是在源于教材的基礎上,將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充分發揮教師對教材文本的挖掘和拓展的優勢,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讓教學走出教材,實現對教材本身的超越,將教材中的材料與學生的生活和社會實際相結合,活用教材,探索形式多樣,與自然、社會、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的教學形式,努力建立起課程、教學與學生生活之間的通道。
二、開發和利用豐富的學習資源
“大語文”教育之“大”,突出地表現在“利用語文學習環境”,即利用生活實踐中的語文學習資源,這是“大語文教育”最突出的標志,大語文中的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影視媒體、報告會、演講會、圖書館、布告欄、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資源。語文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可以抓住少數民族學生的心理,因勢利導,積極創造條件,將各種校園場所的建設和活動的開展與語文學習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緊密結合,充分挖掘其中語文實踐鍛煉的機會,使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有用武之地。
三、改革傳統語文學習方式
要明確學生才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傳統的語文學習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和機械訓練等。在大語文教育觀下,將學生終身發展視為教學的根本目標,這就需要改變原有被動的、單向的接受性學習方式,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逐步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變革,構建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多元化學習方式。因此,在大語文教學中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根據藏族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充分激發他們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四、開展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
語文課實踐性、操作性很強。語文活動能為學生提供一個施展聽說讀寫思等才華的平臺,營造一個富有感染力和滲透力的精神文化氛圍。反觀我區的語文教學,我們更多時候是對課文分析得太過細致,課本之外關注得太少。而開展語文實踐活動,比分析更容易提高學生語文素養。例如:舉辦辯論會,創辦刊物和文學社團,舉行朗誦比賽、演講比賽、話劇表演等。這樣可以實現手腦并用,邊學邊做的目的;在活動中多賞識、多引導,讓參與活動的學生們在點滴的成功中體會到學習語文的妙處和尊重;活動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既提高學生的思辯及寫作能力,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又促進了校園文化建設?!皶r時學語文,處處學語文,事事學語文”,將課內校內向課外校外延伸,通過語文實踐活動,內外融合,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習空間,打破課堂教材與現實生活之間的壁壘,引導學生進入與大語文學科相適應的“大課堂”。
五、創設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學校要盡可能地從大局出發,從整個校園文化建設的高度來為學生構建學語文、用語文的機會,營造“開放、互動、詩意”的語文學習氛圍。校園文化是學校的一種“教育場”,是學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物質環境、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學校在語文教學的構建上應考慮將開展語文教學活動和場所建設與校園文化同步構建,使之成為幫助營建良好的校園學習風氣的突破口。通過校園環境的特色性建設與語文課程教學結合,使師生生活在特色文化的熏陶之中,無形中規范著師生的行為,激發全校師生對學校目標和準則的認同感,作為學校一員的使命感與歸屬感,形成強烈的凝聚力和群體意識,還能對學生品德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語文活動的長期滾動開展,就會有積淀,逐漸形成校本傳統,校本特色,甚至形成校本“品牌”。而良好的校園文化反過來又會促進學生的語文學習:提高閱讀水平,需要豐富的文化底蘊作支撐;增強寫作能力,需要多彩的文化載體做保證;學會積極、主動、健康地發展,更需要特定的文化情境浸潤與哺育。
六、建立完善的激勵制度
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我們用大語文的觀念來改革教學模式,從校園整體大氛圍的角度著手,結合民族地區特點,建設各種學語文用語文的平臺,開展一系列的語文實踐活動,推動語文課堂教學,營造良好校園學風,達到良性循環的目的。為此,需要配套的激勵制度,調動他們參與語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他們的創造性,進一步營造語文的學習氛圍。例如,將學生的語文活動成果與學分制、獎學金制掛鉤;對學生的語文成果進行開發和展示,定期出版刊物,宣傳校園明星,征文集冊,播放校園廣播電臺等,給學生的語文學習增添一股股的外推力。
七、鼓勵集體研究
民族地區學生情況復雜,加上語文學科豐富的內涵和巨大的包容性,使得每一位語文老師在學識修養、教學技能等方面都仍要不停地探索。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惑。面對這樣一個大語文視野下的教學活動,單個語文教師的力量是不足夠的。我們應該以語文教研組為核心力量,面向全市(地)甚至全區,充分發揮語文教師集體智慧的力量。通過集體備課、說課和研討等交流形式,同時尋找相關的教學理論,一起學習,不斷修改完善大語文教學以及提高大家的理性認識。這樣才可以喚醒老師們的問題意識,發現錯誤的價值,催發思想的碰撞;在合作探究中,補短取長,激發語文老師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不斷地完善大家的大語文認知結構。而缺少語文教研的合作,語文學科的改革勢必會在片面的、低效的胡同里徘徊。
八、改革語文評價模式
語文教學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檢測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更重要的是及時向教師和學生的學習提供反饋信息,有效地改進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發展。堅持他人評價、自我評價與相互評價相結合。在對學生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能力進行評價的同時,要注重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發展進行評價。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采取不同的評價方法,逐步建立學生的發展性評價體系。要更多地關注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增長了什么知識,具備了什么樣的能力,獲得了哪些進步等等。
當前,語文新課程改革如火如荼,廣大語文老師要在大語文教育觀的視野下,結合民族地區教育的特點,匯集各個語文教研組集體的智慧,從建設校園文化的高度,通過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開發和利用豐富的學習資源等途徑,引導學生自覺將語文課擴展延伸,把教室、課外活動、校園聯成一個整體,為著力改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培育適應社會需要的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勞動者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課程教材研究所.全日制民族中小學漢語課程標準(試行)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一、網絡在課堂教學中的輔助作用
網絡中提供了大量與語文相關的文字、音樂、圖片、影像等資料,恰當運用可緩解過去閱讀教學的單調性。音樂、圖片和影像都可以渲染情境,打破課堂教學的時空限制,引發學生想象和聯想,給學生展現一個更為廣闊、豐富的空間,給課堂注入活力。我在教學《二泉映月》時,播放樂曲《二泉映月》做背景音樂,導入新課,我們仿佛聽到了泉水叮叮咚咚的歌唱、山林的幽靜、小蟲爬行的聲音,感受到了溫馨、優美、和諧。這就是音樂的魅力,聲音的精華。這種恬靜、美好的氛圍,激發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再次播放樂曲,師生配合了進行配樂朗誦,再現語文文字的本色不僅將人引入夜闌人靜、泉清月冷的意境之中還令人感動,聽畢全曲,如見其人, 一個剛直頑強的盲藝人在向人們傾吐他坎坷一生的經歷。使學生受到感染,從而達到對作品個性化理解、感悟和再創造。
二、網絡在農村小學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農村小學的教育經費不足,設備投入相當困難,這是農村小學教師普遍抱怨的問題。雖然在實行教育經費統收統管后得到了改善,但相對于城里的學校來說,仍然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在農村小學教育活動中該怎樣運用網絡資源,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呢?
1.充分抓住我們身邊的資源
經濟開發的浪潮不僅襲卷了我國的大中城市,也吹到了邊遠農村,特別是西部開發后,農村的經濟條件也逐漸好轉。電視等信息工具已步入每一個農村家庭,學生的信息來源已不僅僅是老師、課堂、書本。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收集資料,并幫助整理信息,雖然條件有限,可供學生模仿、借鑒的聽說材料不多,但也大大地加大了學生的信息量。如:電視、收音機等公共媒體中大量的信息, 教師就應該幫助他們處理這些信息,學習主持人的標準普通話及朗誦水平。
2.改變教育觀念,積極運用現有的網絡資源
現在的農村小學,都覆蓋了“空中教學”網絡,添置了相應設備,國家投入了相當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就是想改善農村小學的辦學條件,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墒窍喈敹嗟慕處熈晳T了老式教學模式,寧愿將這些資源“束置高閣”,也不愿嘗試利用這些資源進行教學。因此,改變教育觀念刻不容緩。
3.充分利用“空中課堂”和多媒體網絡平臺,提高教學質量
在農村小學教學中,很多的老師由于長時間慣用老式教學模式,很多本身具備的知識、素質都已在時間的流逝中磨礪消失了,英語口語、音樂知識等都要從零開始學起。但現在“空中課堂”、網絡、多媒體為我們解決了這個問題。完全同步的教學不僅教給學生完整的知識,也教給教師一些先進的教學方法。
4.多媒體——朗誦教學聲情并茂地運用
有朗誦材料、有圖文并茂的動畫朗誦,優美的意境和深情的朗誦結合,學生自然受到感染,從而產生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在農村,大部分學生還是講方言較多,課堂上,挑選比較精美的詩歌、散文朗誦讓學生欣賞,課后鼓勵學生自己欣賞和練習,對于提高學生的口語水平和閱讀能力都大有益處。目前不少學校的教室也已經有了多媒體平臺和網絡,這給教學帶來很大的方便,聽說的訓練和考查都可以多樣化,利用網絡和多媒體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看圖說話、情景說話、觀察對話、操作介紹等。如果教師充分有效地利用好了這些資源,不僅使我們的教學方式方法從單調轉向生動,而且還能使我們的教學質量有大步的提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網絡在文本解讀時的信息采集作用
(一)培養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的意識
大語文觀要求語文學習不拘泥于教學和課本,在廣闊的文學背景下學語文。就大語文而言,教學和課本就是“小語文”,學生從中無非學到了固定不變的學科知識,如語法、句法等。倘若沒有生活情境和現實經歷來填充,這些學科知識豈不是死水一灘?因此,樹立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的意識尤為重要。但這時老師告訴學生:一定要有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的意識這樣一句話就能解決的嗎?顯然不是。下面我用一個例子來闡明具體方法。想象一下在初中生語文課堂中天空突然飄起雪花,此時語文教師可以讓學生停下手中的事,到窗邊靜靜地觀看雪花然后寫下自己那一刻心中所想,不限內容和字數。這樣,可以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自然地抒發自己的情感。課堂上穿插這樣一個活動也許根本與課本知識完全無關,但長期積累下去也就培養了學生隨時隨地學習語文的意識。文化不但是課本和文字,大自然中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可以是學生的學習資源。學生能有看到一些事物隨時整理內心想法的意識正是在大語文觀下學習語文的完美體現,這在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也會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二)教學方式生活化
創設情境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要使教學方式生活化,首先要創設生活化情境,最大限度地將學習內容與生活內容相結合。例如在講授朱自清的《春》這一課時,課前我先讓學生描述自己眼中春天剛剛來到的情境,帶著自己的想法再去學習這一課就能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因為作者描繪的景色也是學生眼中所見過的、所經歷過的,只是未能用那么優美的詞句來表達,由此學生會主動學習作者表達思想所用的辭藻。此外,我將大量的音頻和圖片運用到教學中,學生所要學習的內容不再是主觀的想象而是客觀的事物。我想這樣所達到的教學效果是很不錯的,學生學習的不單是句子、課文,還有作者的情感,學會了如何去體驗生活。
(三)加強語文教學的實踐性
大語文觀要求師生突破課堂,自由而廣泛地去教和學。教師要給學生時間和空間上的自由,鼓勵他們走進生活、走進社會、進行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具體方式可以有辯論會、演講、讀書節、文化節、專題研究等多種形式。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中兼顧知識、技能、情感和態度。減少文字性的家庭作業,注重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增加動手操作類作業。學生則可以在課堂上大膽發言,提出自己獨有的見解,和教師盡情地進行思想上的碰撞。
(四)細節決定成敗
學好“大語文”需要具備細膩而豐富的內心,敏銳的觀察力,學好語文更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個漫長的成長過程。生活中的一個個細節造就了最終的成熟與飛躍,因此語文教師要在教學中注重細節。例如生活中廣告、告示中有意或者無意出現的錯別字的危害力足以影響學生對漢字的最初印象,進而形成最終印象。如服裝店的廣告:“衣衣不舍”、熱水器的廣告:“隨心所浴”、電熨斗廣告:“百衣百順”等這些廣告語在生活中隨時可見,其中的錯別字如果不被指出,會給學生的語文學習帶來極壞的影響。
二、結語
何為大語文觀?意即教師不僅僅把語文課視為工具課,而是高屋建瓴,以人的發展為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這種教學觀著眼于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和持續發展的能力,相對于只強調工具性和現實思想意義的傳統的語文教學思想來說,更適合于當今教學改革的發展和要求。以大語文觀來指導我們的語文教學,是時代的要求,也是語文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更是素質教育、學生成長的現實需要。
小語《大綱》強調,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強調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強調努力建構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相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強調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與渠道,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豐富知識,提高能力。這需要我們老師樹立一種大語文觀意識,不能只固守語文課、語文教科書,而要把語文課、語文教科書作為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素養的平臺和出發點,體現一種大語文教學。
一、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是實施大語文教學觀的重要渠道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都是強調語文教學應以讀為主,熟讀成誦,這樣才有利于學生積累語言,盡快地提高閱讀和寫作水平。學生大量的閱讀過程也是吸收知識、積累寫作素材的過程。只有通過大量的、廣泛的、認真的、主動的課外閱讀,學生的頭腦中才會有充足的知識儲備?!缎抡n標》也明確指出了課外閱讀的重要性,要求一、二年級課外閱讀不少于5萬字,三年級不少于15萬字,四年級不少于30萬字,高年級課外閱讀每學年不少于50萬字。強調語文課堂教學要向外延伸,要注重以讀引讀,讓學生獲得更多課文之外的知識。
雖然《新課標》對課外閱讀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但許多教師仍然擺脫不了應試教育的束縛,忽視了對學生課外閱讀的落實。一下課,就是布置一堆雜七雜八的語文作業,如抄寫生字、聽寫、同步練習等等,以為學生做多練習語文成績就會提高。但是學生做完這么多作業后哪里還有時間去讀書呢?那么,怎樣才能有效落實學生大閱讀呢?首先,教師要明確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是學好語文的關鍵。高度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把學生的課外閱讀的督促和檢查當成一項語文常規作業來抓,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激發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如:每天要求學生要有半小時以上的課外閱讀時間;把讀書摘抄或讀書筆記作為語文常態作業;每周進行班級“閱讀之星”的評比來激勵學生持續閱讀;每周用一節課給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交流等等。其次,教師要拋開應試教育的束縛,少布置抄寫、機械的作業,給學生留下課外閱讀的空間。低年級的學生作業量相對來說還少,學生還是有不少時間用來看課外書,但是低年級的學生受識字量、閱讀速度的限制,閱讀量也不高。到了中高年級,學生基本上沒有什么閱讀障礙時,卻被作業占據了自由閱讀的時間。
二、挖掘最充分的相關課外教材是實施大語文觀的具體體現
大語文觀教學不是一種固定的教學模式或具體的方法,它是新課程背景下努力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開放式教學法。當今不少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是:語文教學老師講得太多,學生讀得少、寫得少;老師對課文分析太多太細,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掌握和學習習慣的養成指導太少;讓學生做作業的時間多,用于課外閱讀、寫作以及語文實踐活動的時機太少。而大語文教學法,強調的是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與渠道,注重課內外的聯系。這種擴展教學就是大語文教學法的具體體現。
教材不是萬能和神圣的,不能以偏概全(特別是閱讀文章),它只能起指導作用,而相關的讀物是有效的補充。教材所選的閱讀文章雖然都是萬里挑一的精品,語文知識也是語文界泰山北斗的思想精華,但就像營養膳食,精粗搭配才能使人身強體壯。教材是精糧,那么搭配些粗糧——相關的課外讀物,不是更能增廣學生的見聞,加強學生對教材的理解、體驗嗎?如教學《燕子專列》,我便讓學生課前去查找其他有關保護動物的感人故事,在課堂的拓展提升環節中讓學生在組內匯報交流,然后派代表在班上分享搜集的故事。這樣,學生可以學到了除課文之外更多的人類保護動物的故事,從中受到更深刻的保護動物的思想感染。
作為自主學習機房管理者,我們首先要有一定的責任意識和學習精神。
1.1要有責任意識
自主學習機房是學生自己選擇時間來機房上機學習,學生多流量大,聽力資源也多,勢必每天都會有不少學生遇到的問題,在沒有授課教師跟進的情況下,唯有本中心的管理老師方能幫其解決。同時要使本中心所有學習資源與管理平臺能夠正常使用,也唯有我們管理老師做出保障工作。這就要求我們必需認真負責地做好我們的管理工作。
1.2要有學習精神
管理老師要能及時處理各種問題,必須了解本平臺;更要不斷學習以及時了解其新衍生的功能。外研社差不多每隔一年就會對本平臺的功能進行完善和新升級一些功能,對于新增加的功能,首先管理老師要了解、要學習,才能指導老師和學生如何做,才能夠使得本平臺得到更好地運用。
2管理老師要及時做好管理工作
本平臺的管理工作相對比較繁瑣,筆者現分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2.1課程管理
課程管理也即教材分配管理。我校是工科類院校,上自主學習的學生要求也只有大一和大二兩個年級,也就有四個學期下的四冊教材,同一個學期下要分配兩套教材分供大一和大二學生自主學習用。本著方便學生的原則,我中心管理老師在每學期初都會刪除老課程,重新生成新課程;并特別注意新課程代號和名稱的命名方式,以便于學生選擇課程。
2.2班級管理班級管理分為建立班級、管理班級成員和管理班級課程
2.2.1建立班級
我學院公外授課教師分第一和第二教研室,每個教研室教師人員、授課教材基本固定,并且每個教研室也基本是從大一代課到大二,一輪一輪地循環;但學生實行的是選課制,即學生可能每個學期所在的教學班級都不一樣,教師不一樣,甚至教材也不一樣。這種教學模式也導致本管理平臺下的班級下每學期學生成員都不一樣。經過摸索,我中心在新建班級上多以授課教師名字命名班級,方便學生選班,且教師查詢自己的班級也一目了然。
2.2.2管理班級成員
我中心實行每學期初期管理老師幫助授課教師刪除其班級下的學生,然后學生再自己重新選擇班級。
2.2.3管理班級課程
班級的另一個管理則是教材的處理。每個班級要歷經兩年時間,中間四個學期,所對應的教材從第一冊到第四冊。所以管理老師每學期初必須要進行班級升級即教材升級。
2.3賬號管理
2.3.1注冊賬號
它包含了注冊教師賬號與注冊學生賬號。我校前幾年一直都是采用教師自己注冊賬號和建立班級;學生賬號注冊這塊也是一直都交由班級班長和授課教師共同注冊,但發現部分教師對管理平臺這塊不太熟悉,總是問題不斷,最終解決方仍是管理員。今年我們改變策略,直接由管理員幫助注冊教師賬號和在新生開學季幫助注冊學生賬號。分兩個教研室各只注冊一個教師賬號,該賬號底下放入該教研室的所有老師班級。這樣的好處是本教研室老師可以在本平臺內進行教學互動,資料共享。新生開學季,從教務處拿到所有學生名單,截取公外學生學號,通過批量導入的方式導入本平臺進行賬號集中注冊。雖然管理老師做的工作多,但一勞永逸。
2.3.2賬號查詢
在我校使用本管理平臺進行自主學習的學生每學期有近四千人數,這么多學生都需要通過賬號登錄進入本管理平臺,勢必總有一些學生忘記密碼無法登陸的情況出現,這些就需要我們管理老師通過管理平臺上的檢索用戶信息幫其查找賬號及密碼。
2.4日常管理
本平臺下的日常工作除了要幫助學生查找賬號外,還要進行驗證碼管理與事務管理。
2.4.1驗證碼管理
驗證碼是外研社給予我們使用本管理平臺的權限。一個賬號需要輸入一個驗證碼,且一個驗證碼也只能供一個賬號使用。學生在學期初使用本管理平臺時,都需要在本平臺下輸入驗證碼,否則除了前兩個單元外,后面單元聽力無法再使用。管理員需要集中對學生輸入的驗證碼進行激活。具體激活過程本平臺詳細交代,這里不做累述。但有個問題需要提示,我們現在很多老師的瀏覽器多是360瀏覽器,其有攔截功能。筆者建議如果該瀏覽器下無法激活驗證碼時,請換其他瀏覽器進行激活。
2.4.2事務管理
本管理平臺的事務管理包含了備份數據和管理硬盤空間。管理員應該每周進入本平臺,其會自動跳出要求備份數據一欄,按提示操作即可。我校由于實行的是linux操作系統,服務器會定期自動清除無效數據,但以前服務器實行老操作系統時,我們需要定期刪除無效數據。
3管理老師要及時地為學生釋疑答惑
學生在使用本管理平臺過程中,會遇到不少問題,這只有我們管理老師方能夠給予解釋與幫助處理。
3.1學生遇到的常見問題及解釋
3.1.1無法登陸原因有三
密碼錯誤、用戶名被封和未注冊賬號。其中用戶名被封,是因為本管理平臺的要求學生必須經常登錄使用,其不使用的時間超過一個月,該賬號就有可能被封存。這一點管理老師必須讓學生知道。但不論是什么原因,只要無法登錄本管理平臺,學生都應該及時找管理老師代為解決問題。
3.1.2班級選擇
本管理平臺需要學生選擇進入具體班級方能夠進行聽力學習,而新視野課程分為綜合課程和視聽說課程,在我校,考查學生使用本管理平臺的老師為視聽說課程教師,所以我們多要求學生必須進入視聽說課程教師的班級。即本管理平臺是誰考查就進誰的班。
3.1.3驗證碼問題
本管理平臺要求學生必須輸入驗證碼方能夠使用,但學生在輸入驗證碼過程中也會遇到不少問題。管理老師要提示學生小心錄入驗證碼;輸入驗證碼時注意字母的大小寫和輸入數字的格式,并要求關閉中文輸入法;管理老師還必須要告知學生驗證碼的歸屬方是出版社,若驗證碼失效或錯誤,要找管理老師及時從外研社獲取有效驗證碼;管理老師更要催促學生及時輸入驗證碼,以防止因外研社激活網站到期關閉后而導致驗證碼無法激活。
3.1.4學習時間顯示問題
本管理平臺有顯示學生使用時間的功能,但學生偶爾會發現網站顯示的時間和實際學習的時間不一樣。我們需要提示學生一定要以賬號退出的形式退出本管理平臺;還要告知這只是系統臨時出現紊亂而已,不影響教師的考查。
3.2管理員如何指導學生使用
幼兒學習語言,都要與周圍的人、物、大自然及社會現象緊密相連。并通過各種感官直接感知,來獲得周圍的一切知識,繼而發展幼兒的語言。語言的發展提高了幼兒的認知能力,而認知范圍的擴大,又豐富了幼兒的語言。因此,發展幼兒語言能力應與認知能力發展相結合,為幼兒創設條件和生活內容,讓幼兒在實踐中認識世界,發展語言。如:春天,引導幼兒說一說春天的景色,帶幼兒去踏青,讓幼兒親身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豐富其生活內容,開闊幼兒的視野。只有讓幼兒多看、多聽、多說、多練,才能使幼兒獲得豐富的詞匯,獲得練習的機會,從而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
(一)多看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計劃地帶領幼兒直接觀察,為幼兒多創造條件。如:在為幼兒講《春天》的故事時,應先告訴幼兒:“春天來了,人、動物植物都有一些變化,請你在來幼兒園的路上或去公園玩的時候,看一看、找一找,春天有了哪些變化,以后講給大家聽。”幼兒帶著問題回家,仔細觀察肯定會仔細觀察、查找,當老師講完故事之后問:“除了故事里小草、花、小動物的變化,你看到的春天還有什么變化?”“小燕子飛來了、小河里的冰融化了、大樹變綠了、小朋友脫去了棉衣……”。
(二)多聽
培養幼兒有意地傾聽,是發展幼兒表達能力的先決條件。幼兒要學會語言,首先要學會聽,聽得懂、聽得準確,然后才能正確的模仿--說。我們應積極的為幼兒創設聽的環境,如:聽故事、兒歌錄音、聽別人講故事、多種聲音、樂器的聲音、動物的叫聲……讓幼兒聽后模仿、想象,并說一說這些聲音像在說什么。這樣能夠發展幼兒的聽覺器官,加強對語言聲音的結構分析。
(三)多說
為了發展幼兒的表達能力,還應在發展幼兒聽力的基礎上,培養幼兒說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一切時機,與幼兒進行交談。使他們無拘無束,有話愿意講出來。教師在組織幼兒活動時,要做到:讓幼兒想說--用鼓勵地方式,互相激勵的方法讓幼兒產生說的欲望;讓幼兒敢說--即通過為幼兒提供多種表現自我的機會、說的機會,來消除幼兒獨立表現的恐懼增強幼兒大膽表現的欲望:讓幼兒會說--也就是把要是的話講清楚、講完整、講得生動、形象些。怎樣能做到這些呢?首先,應讓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學。其次,在游戲中學。如在角色游戲中鼓勵幼兒積極地用語言交流,從而獲得語言的發展。第三,在互相滲透的各科領域中學。幼兒語言的發展與其情感、經驗、思維等諸方面緊密相連,因此,互相滲透的各個領域教育是發展語言的重要途徑。
二、多重途徑發展幼兒表達能力
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應考慮到從豐富幼兒的詞匯量、鼓勵幼兒自由交談、豐富語言活動這幾方面進行:
(一)豐富幼兒的詞匯量
因為詞匯量的豐富與否,直接影響幼兒口語表達的能力強弱。然而,幼兒詞匯量的積累,并不是一天兩天就能解決的,而是在幼兒在長期的語言學習中周而復始地學習與運用的過程豐富、積累起來的。它根本就沒有捷徑可言,完全依靠教師在語言教學中,與幼兒一起成長,一點一滴地積累和鞏固。因此,平時幼師應重視幼兒詞匯量的積累,不僅在各科教學中豐富幼兒的詞匯,還把幼兒要掌握的詞匯進行歸類:名詞、形容詞、動詞、量詞等,在教學過程中循序漸進地進行滲透。例如:在《小雞在哪里》故事里的幾個動詞:小花雞蹲在盆子里,小黃雞鉆在椅子下,小黑雞站在石頭上,小白雞躲在樹后面。在講述故事過程中,教師可請四名幼兒分別做蹲、站、鉆、躲的動作,使幼兒初步理解這幾個動詞的含義,然后又通過游戲的方法,將“蹲、站、鉆、躲”進行消化。又如在《會爆炸的蘋果》的故事中,學習:“勤勞的”小豬、“狡猾的”狐貍這兩個形容詞,在幼兒理解詞義后,我利用舉一反三的方法,引導幼兒動腦筋,嘗試運用這兩個形容詞去講述:勤勞的……;狡猾的……。就是這樣日積月累,幼兒的詞匯量不斷增多,口語表達能力也相應得到提高。
(二)鼓勵幼兒自由交談
經常開展談話活動能較好的促進幼兒語言交往的發展。談話是幼兒在定范圍內運用語言與他人進行交流的一種語言活動。自由交談令幼兒無拘無束、思維活躍、暢所欲言,而且不受空間、時間、人物的限制,所以幼兒特別適合這種談話方法。如:昨天幫媽媽做了什么事情了?今天和小朋友們玩的高興嗎?你們玩的什么?等等。所提出的問題要讓幼兒感覺很好回答,又能生發出新的問題。教師還應組織幼兒進行觀察活動,讓幼兒邊觀察邊自由交談,把看到的事物講給同伴聽,幼兒會在自由交談中不斷提高語言交往水平。
(三)豐富語言活動
幼兒園教育活動中,開展豐富多彩的各種活動,既豐富了幼兒的學習生活,又培養了幼兒多方面的能力。如開展幼兒故事大賽。幼兒通過聽故事、說故事、講故事并理解故事內容,在這一系列過程中既豐富了知識又增添了樂趣。并在學與模仿中逐漸發展語言能力。又如兒童劇表演。每個班級都有自己的兒童劇,為了參加展演,幼兒們和老師都做了充分的準備,不要小看這個準備,就是這樣一個過程可以讓原來不愛講話的孩子講話,不善于語言表達的孩子夸夸其談。并且在其中學會很多道理,并掌握了很多詞語,而且會合理的應用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并培養了幼兒良好的情感。
三、創造性地運用語言,發展幼兒語言運用能力
由于現代媒體如影視、網絡等設備已進入尋常百姓家,進入幼兒園,所以幼兒的語言信息來得快,來得雜,老師要幫助幼兒創造性地使用語言。在語言活動中嘗試讓幼兒自編故事或創編故事,如在故事“小老鼠過生日”,可以采用讓幼兒大膽想象小老鼠得到禮物(汽車)后會到哪里去玩呢?會發生哪些事情?幼兒會根據自己的經驗想象故事內容,這時老師不妨停停嘴、放放手讓幼兒成為探索故事情節想象故事結尾的主人。在學習詩歌時也可嘗試讓幼兒創編,如在學習詩歌“家”時,可以這樣設計提問:魚兒的家在哪里?珊瑚的家在哪里?蘑菇的家在那里?小朋友的答案真是精彩紛呈:魚兒和珊瑚的家在湖泊、在海里、在家里的魚缸、在海洋館…,蘑菇的家青青的草地上,在綠綠的田野里,在密密的森林里,通過這樣的創造性語言使得幼兒能精彩紛呈的“詩句”來。
關鍵詞:習語與文化;習語教學;文化教育;跨文化交際
作者簡介:葉玲(1982-),女,浙江臺州人,第二軍醫大學外語教研室,講師。(上海200433)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2)08-0152-02
當前英語教學的核心內容是學習者通過語言學習增強跨文化素養,并獲得認識世界的方式。大學英語教學不是單純的語言輸出,也不意味著學生必須通過各種等級考試或者把英語學習看做是獲得學位和求職的工具。換句話說,中國大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學生通過英語語言和文化知識的學習,找到與其他民族交流的有效途徑,從而實現有效和得體的跨文化交際。
如何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已經成為當前外語專家研究的重要課題,也是擺在廣大英語教師面前的一項艱巨任務。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英語習語教學是滲透英美文化的一個重要的有效途徑。英語習語大體上相當于漢語的成語,有時泛指成語、俗語、諺語、典故和動詞短語等。英語習語結構固定,其意義并非是各個組成部分簡單的總和,而是一個獨立的、受制于所使用語境的語言單位,其隱含意義往往與英語民族的線性思維方式有關,具有深刻豐富的文化內涵,能折射出英語社會文化的方方面面。[1]
一、習語與文化的關系
語言和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語言是文化和歷史的一面鏡子,承載了一個民族的各種文化信息。文化支配了我們在生活中的各種生活習慣、行為方式、思維特征和價值觀念。語言一般包括四個要素:語音、語法、詞匯和文字。語言學習者最先接觸的是詞匯;在四種因素中,與文化聯系最緊密的也是詞匯。習語就是一種特殊的詞匯或詞匯組合。它是語言的精華,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更是歷史文化傳承的有效因子。
文化內涵揭示習語的淵源和深層含義,是習語的根本。掌握了習語的文化內涵才能掌握習語的真正含義,才能正確地運用習語??梢哉f,文化內涵是理解和運用習語的金鑰匙。從習語蘊涵的文化內涵中,我們可以看到英美社會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自然環境、生產勞動、風俗習慣、風土人情、社會制度、生活哲理和等。[2] 可以說英語習語濃縮了英語的精華。
目前學術界把文化分成三個層次: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觀念文化。從廣義上來說,文化是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而從狹義上說,文化主要是指人類創造的精神財富,尤指風俗習慣、、哲學藝術、價值觀念等。語言和文化之間存在一種息息相關、彼此依存的關系。習語是高度概括文化內涵的語言表達形式,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點。因此,英、漢習語集中表現了英、漢兩種語言和兩種文化在物質層面、制度層面和思想觀念層面的各種相似點和不同點。
英語詞匯中富含文化因子的習語叫做culturally-loaded idioms。例如,“龍”(“dragon”)就是一個打上深刻民族文化烙印的詞。它在漢、英兩種文化中有不同的文化內涵,因此含有“龍”的漢英習語有著不同的象征意義和褒貶色彩。在中國,特別是歷史上的封建時期,“龍”象征著皇權和尊貴。幾千年來,中國文化已經積累了眾多包含“龍”的褒義成語,如“龍騰虎躍”、“龍馬精神”、“龍飛鳳舞”、“臥虎藏龍”和“魚躍龍門”。2012年恰逢中國十二生肖中的龍年,“龍”是我們“龍的傳人”最喜聞樂見的關鍵字。但是“龍”在英語中相對應的詞“dragon”,通常指邪惡的怪獸或禍端的元兇,基本上屬于貶義詞。例如,“the old Dragon”指“撒旦、魔鬼”;“sow the dragon’s teeth”源自希臘神話,意為“播下不和或毀滅的種子,種下禍根”;“chase the dragon”則特指“吸食海洛因,服用”。對中國的英語學習者來說,了解漢、英習語的文化內涵尤其重要。學好英語習語有助于學習者掌握英語和了解英美文化。而且能否正確使用英語習語也是衡量英語學習者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
二、探索習語教學的方式及其重要性
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無論在文章背景信息的導入部分、聽力練習或口語交流中,都可以適時、合理地有機融入與主題相關的時髦俚語、流行語、諺語和常用的動詞短語等各種形式的習語,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和實用性。重視習語教學就意味著重視文化教學;重視習語教學也是增強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一個有效方式。
英語習語具有很強的實用性??梢哉f不掌握好習語就很難在實際的書寫和口語中自如地使用英語。我們在學校里學習的篇章基本上是較為正式的書面語。然而,我們對于在實際生活中使用頻繁的英文俚語、雙關語、習語大多感到很陌生。對于很多學生來說,即使在書面文本中學到了一些習語,但很難在現實的交際活動中正確使用。英美國家人士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會使用不同類型的習語。不論在口語交際中還是在書面文本中,習語在詞匯總量中占有相當高的比例。不少專家學者還認為,現代英語發展具有明顯的習語化傾向。屬于應用文體的演講,同時具有書面體和口語體的特征。下面一段發言選自蘋果公司聯合創始人喬布斯2005年在斯坦福大學的著名演講。該段共92詞,其中習語占16詞,約占總詞匯量的17%。
Remembering that I'll be dead so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tool I've ever encountered to help me make the big choices in life. Because almost everything ―― all external expectations,all pride,all fear of embarrassment or failure ―― these things just fall away in the face of death,leaving only what is truly important. Remembering that you are going to die is the best way I know to avoid the trap of thinking you have something to lose. You are already naked. There is no reason not to follow your heart.[3]
習語在日常對話中所占的比例會更高。在下面的對話中,習語將近占總詞匯量的一半。
Ted:I feel like having a ball. Let’s eat out tonight.
Sue:Eat out? Forget it. I’m broke.
Ted:Don’t worry. I’ll treat you. I’m loaded today.
Sue:No. We’d better go Dutch. I don’t want to freeload.[4]
對話里“feel like having a ball”(意為“特別開心”)、“eat out”(意為“外出吃飯”)、“be broke”(意為“沒錢”)、“be loaded”(意為“兜里有錢”)、“go Dutch”(意為“各付各的錢”)和“freeload”(意為“白吃白喝”)都是英語對話交流中常用的俚語。英美國家人士在口語表達中會運用很多俚語,并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地推陳出新。例如“月光族”在英語里表達為“live from paycheck to paycheck”,形容盼望拿到下一張工資單(“paycheck”)過日子;“閃婚族”可以表達為“flash marriage group”;“異地戀”相對應的英文表達是“long distance relationship”;成天坐在書桌邊的網蟲一族被冠上了“desk potato”的稱號(套用了“整天躺在沙發上看電視的人”――“couch potato” 的格式)。包括俚語在內的英語習語,以其形象生動和言簡意賅的特點滿足了人們表達復雜的思維和進行交際活動的需要,同時也反映了文化動態發展的活力,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語用功能。
三、習語教學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跨文化交際是指來自不同民族、擁有不同語言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交流的活動和行為。英語學習也是一個跨文化交際的過程,其最終目的是順利實現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國的大學生基本上擁有十年左右的英語學習經歷,但很多人發現開口說英語是件很痛苦的事情,因為他們通常找不到地道得體的英文來表達自己的想法,跨文化交際往往以失敗告終。這一結果也嚴重挫傷了許多中國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動力。究其原因是,學生在課堂上、教科書中學到的語言知識大都是書面用語,他們缺少接觸真實語言環境的機會,對俚語、口語表達和習語也缺乏了解。在實際的交流活動中,他們一方面不能正確表達自己,另一方面又聽不懂英美人士地道的口語表達,很難實現有效的交流。
因此,英語教學應著眼于增強學生對中英文化差異的敏感度,把英語習語的學習看做是提升跨文化意識的切入點??缥幕庾R是指學生對于外國文化和中國文化異同的敏感程度,以及在語言交際過程中根據外國文化調整自己語言行為的自覺性。傳授文化知識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使他們能夠自覺地按照英語的文化習慣使用英語進行交際。[5]英語習語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和積累,有著固定的結構和使用習慣。英語學習者應該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內涵,避免出現語用失誤的情況。
四、重視文化教學的意義
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大學英語教師應重視習語教學,激發學生對英語文化的學習興趣、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從而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語言能力和文化素養是交際能力的基礎。人們在交際過程中需要正確使用一種語言的語音、語法、詞匯,否則難免會出現各種問題,甚至使交際中斷。但是只掌握語音、語法、詞匯還不能保證順暢的交際。人們在使用語言時還運用一套語用規則,也有學者稱之為講話規則。[6]講話規則掌握得好壞與學生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高低有直接的關聯,歸根結底與學習者的文化知識素養有關。
通過學習中英的習語差異,學生可以了解英語習語的內涵和語用環境,從而進一步了解中英文化的差異。綜上所述,重視英語習語教學有利于順利開展大學英語文化教學。做到得體使用英語習語是實現跨文化交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跨文化交際成功與否的標準之一。
參考文獻:
[1][2]張鎮華,等.英語習語的文化內涵及其語用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3]喬布斯2005年斯坦福大學畢業典禮上的演講[OL].省略/note/35685440.
[4]汪福祥.漢譯英中的習語翻譯[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189.
從整個國際社會來看,教育質量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不僅受到教育界的極大重視,而且一直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可以說教育質量已成為一個公共話題。在新世紀,提高和保障教育質量是世界主要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和地區教育改革最為突出的問題。社會的發展,教育的進步,使得教育質量的內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育質量內涵的變化,促使人們對教育質量的關注程度增加,同時也促使人們對教育進行重新的審視。對教育質量內涵變化的研究主要來自對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有學者針對當前國際教育改革的主題進行了研究,認為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教育改革主要圍繞一系列的主題展開的,其中十分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在新的意義上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并指出,教育質量呈現出如下新的內涵:首先,與以前簡單一味地強調教育質量不同,如今對教育質量的關注是以教育普及和教育公平為前提的。其次,從前人們強調教育質量往往只重視知識傳授和學習的質量等,但今天所強調的教育質量已經上升到了提高人的綜合能力和整體素質的水平。教育質量內涵的變化,既與傳統上對教育質量的理解一致,又有所發展。根據《教育大辭典》的釋文:“教育質量”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優劣的程度”,“最終體現在培養對象的質量上”。教育質量的新內涵,不僅仍然把教育質量的核心放在受教育者的質量上,而且認為,受教育者應是具有適應社會發展和時代要求的具有綜合能力和整體素質的人才,強調教育質量的落腳點在于人才質量。同時,理解教育質量,不能簡單地認為,人的學歷高,教育質量就高,反之就低。這種觀念也是導致應試教育、學歷教育的因素之一。教育的普及,必須以教育質量的隨之提高為保證。為此,教育質量的管理顯得十分重要。這就要求我們建立一種科學的教育質量管理體系。
2.全面的教育質量管理
教育質量的新內涵要求我們對教育質量進行全面科學地管理。在大學中,全面教育質量管理已逐漸成為教育質量管理的基本理念。所謂的全面教育質量管理,是全面質量管理理論在高等教育中的廣泛運用,主要是指在大學的教育質量管理上,不再單純從一個方面來考慮高等教育質量,而是把它放到一個“全面質量”的背景下來理解,不再以最終“產品”(獲得一定學歷的人)的標準及目標的實現程度為標志,而把“質量”視為一個貫穿于整個產品生產過程(即教育過程)的術語。這樣一來,教育質量的管理就是一種全面的、過程性的、綜合協調性的,體現出以下基本特征。
(1)系統性。
教育全面質量管理是作為一個由大大小小的系統組成的整體來看待的。美國學者特瑞巴斯(Tribus)認為,全面質量管理體系至少包含三個子系統:其一是社會性系統,涉及與正規或非正規組織特點相關的因素;其二為技術性系統;其三為管理系統。
(2)全面性。
全面質量管理的概念與傳統質量管理概念之間的最大區別在于,前者不再單純強調產品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實現生產目標和與產品規格的一致性,相反,是從更“全面”(Total)的意義上對質量加以界定。“全面”管理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其一,全面質量管理涉及每個過程;其二,全面質量管理涉及到每一項工作;其三,全面質量管理涉及到每一個人,要求所有的人對其所做的工作負責。顯而易見,全面質量管理使“質量”概念的內涵變得更加復雜和多樣化了。
(3)發展性(或稱為動態性)。
全面質量管理的核心觀念是不斷地進行質量改進、及時根據情況的變化和人的需要調整目標和策略,從而實現更高的質量。
3.以學生為本的教育質量管理理念
教育以學生為本,教育質量管理仍然要以學生為本。在具體的教育質量管理工作中,必須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質量管理理念。學校及教師應為學生營造自主發展創新的氛圍,教師應以平等的態度去熱愛、信任、尊重每位學生,滿足學生的發表欲、表現欲,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只有在民主、愉悅的自由平等氛圍中,學生的學習才會熱情高漲,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才會更高??梢?,創設民主和諧的心理環境和自主參與的大氛圍,是學生主動創新提高核心質量的前提。要確保教育質量,就必須將學生作為教育質量管理的主體,強化學生在教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即“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一切為了學生”,說明教育的中心任務是為學生服務,學生是教育的主體對象,一切教育工作都要圍繞學生這個中心進行有效運作。“為了一切學生”,闡明了教育的全面性原則,教育工作者不能忽略教育對象中的任何一個個體,既要重視共性,同時更要重視教育對象的個體差異性,采取靈活的教育策略,促進教育對象群體質量的提高。“為了學生的一切”,也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按照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注重教育對象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素質的提高,既教會學生如何做人,把做人與做事的教育緊密結合起來,促進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上述三個方面,囊括了以學生作為教育主體的豐富內涵。
4.結語
【關鍵詞】人文關懷 大學生群體 心理健康 教育措施
如今我國高校在規劃布置思政教育工作過程中,始終秉承以人為本和與時俱進理念,目的是透過適當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令大學生群體在今后合理化調節人際關系并謀求理想化發展前景。這是作為現代專業化高校思政教師,必須細致化思索和實踐的時代性課題,切勿引起任何忽視。
一、人文關懷的內涵機理以及其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關聯
所謂人文關懷理念,主要源自于西方人文主義,強調的是人類自覺意識的提升結果,即在認證人的尊嚴和價值前提下,凸顯對人的生命意義的關懷,令個體主觀能動性得到有機激活之余,促進自身全面、和諧化發展結果。宏觀角度觀察,其屬于一類價值取向、思維模式以及人本文化,是現代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終極目標。
人文關懷主張全方位迎合人民多元化的體驗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則偏重于調節人員心理障礙和思想困惑問題,其間人文關懷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則是人文關懷理念貫徹執行的具體表現,兩者始終維持相輔相成的關系。
二、人文關懷理念指導下組織大學生進行合理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一)秉承人本服務理念,凸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文關懷特性
第一,在既有的學生觀之中納入人文關懷內容。須知高校學生心理感受和需求存在不同等級層次,作為專業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員,要定期校驗認證學生學習滿意狀況,目的是在客觀對待個體差異基礎上,想方設法促進他們個性、才智、潛能的同步激活和發展結果。具體方式便是及時深入高校學生群體之中,其間細致化調查他們最為關切的實際問題基礎上,搭設專業化心理疏導和服務平臺,令學生最為直接和現實的利益問題得以精準化處理。
第二,在校園文化體系之中融入人文關懷理念。所謂高校校園文化,實際上便是師生統一要遵守的原則、生活行為模式,以及價值規范體系,時刻彰顯出深刻的感染、向心力,能夠自然地調動師生上進心,所以一直被視為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指導線索。具體方式便是深入性驗證校園文化內涵前提下,透過不同途徑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環境,令學生個體精神文化需求得到系統化滿足,順勢貫徹身心愉悅和情操陶冶等目標,避免以往憂郁、孤獨、失落等不良感官效應的重復衍生。
(二)結合教學工作實際需求,樹立起完善形態的心理教育規范體制
首先,強化師生情感交流并搭建起健全化的交流機制。核心目標便是在秉承平等理念前提下,令以往教師鴨架式教學行為習慣得以順利克制,進一步賦予學生主動思索的權利并順勢彰顯出思政工作應有的親和力。在實際交流環節中,教師務必要將單位學生差異化的成長和發展需求充分考慮進去,同時布置拓展啟發和引導式教學方案,令學生明白道理并收獲情感,為今后自我約束、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務等目標達成,提供保障。總的來說,就是令大學生在當下成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參與主體。
其次,創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構建起標準形式的心理疏導機制。想要盡快創建和諧社會主義社會,就必須想方設法維持高校學生心理的和諧狀態。在此類背景影響下,作為專業化高校思政教師,要定期觀察分析大學生個體心理波動、感受、需求細節,一旦說發現任何形式的心理問題,便需要在當下將心理教育和心理疏導方式予以有機融合。具體方式,便是組織適當規模的心理教育、咨詢和輔導等服務型活動,為大學生提供情緒宣泄的妥善平臺基礎上,搭建起和諧化的心理疏導和心理危機干預機制,保證高校學生的自我調適和心理承受能力至此不斷得以強化,進一步精準化處理個人-社會、榮譽-困難的關系;再就是強化大學生不同心態的動態化監測、校驗和預警實效,令大學生心態疏導、調試和平衡性工作機制得以順利覆蓋交接,確保師生時刻進行流暢性溝通前提下,消除學生不良思想并輔助他們盡快達到心理和諧狀態。
三、結語
綜上所述,針對我國廣大高校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務必要穿融入人文關懷理念,這是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綱要的必要途徑,更是滿足高校思政教育全新要求的方式。在此期間,要求高校教師實時性挖掘大學生不同階段易引發的心理問題,并結合最新技術理念和相關實際狀況,開展富有針對性的疏導、咨詢服務。如設置心理輔導討論和咨詢服務熱線等,目的是為學生傾訴溝通需求滿足提供便利,令大學生長期進行自我調節的同時,樹立起自尊、自信和自強的理念,保證今后不論遭遇什么狀況都能夠堅韌不拔且珍愛生命。長此以往,勢必令我國高校教育事業朝著愈加理想化的方向改革發展。
參考文獻:
[1]謝從戎.關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現狀與對策研究[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