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初中語文教學反思簡短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微課是當前初中教學中比較新興的一種教學方式,通過微課教學,不僅能夠讓整體的課堂教學形式多變,讓整個教學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活潑。同時,還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加積極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加有興趣。本文將從微課教學的角度入手,以初中語文教學為例進行教學分析,研究通過微課的方式來促進初中語文的“深度閱讀”教學的方法。
一、微課教學的內涵分析
微課是近些年來比較新興的一種課程教學方式,從字面意義上來看,微課屬于比較簡短的課程。一般情況下,微課的課程時長在8分鐘到10分鐘左右的時間。而這種時長下微課課程的教學要想展現出更多更豐富的教學內容,就須要有更加豐富的展現形式,這也是微課教學的一個特點。不同于傳統的課程教學,微課課程的主要設計構成,就是課堂上的相關教學視頻,也就是比較常見的說課片段,其中包括相關教學內容的設計,還有教學反思以及配套練習等。再加上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反饋與點評,都是集合成一種組織性系統,以呈現出師生共同創造的教學環境。
因此,與傳統的課程教學內容相比較。微課這種課程教學方式最大的特點在于,其打破了傳統的單一化的教學類型,在傳統教育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進行了教學的創新。以在線教育的形式作為依托,將教學的內容精練,通過資源整合構建出一個豐富而短小的課程內容。從教學的角度,微課這種形式能夠更加高效的將課程教學的內容實現更好地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
二、“深度閱讀”中應用微課的策略分析
1.借助微課理解教學內容
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中,語文課文中包含的知識內容比較復雜,知識教學的內容比較多,對于學生而言,對于一些他們不了解不熟悉的知識理解起來難度比較大。初中階段的學生經歷和閱歷都非常有限,而語文課文中往往會涉及到一些學生沒有了解過的知識內容,對于課文中涉及到的語文知識的內容缺乏背景認知,這對于學生而言是做好語文深度閱讀學習的一個重要瓶頸。
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在進行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就可以通過微課的形式來開展教學。例如,在組織學生閱讀《蘇州園林》這篇文章時,想要學生深入閱讀以了解文章核心內容以及蘇州園林的各種特點,就可以充分利用微課。教師可以通過微課,利用幾分鐘的時間將視頻和圖片相融合的方式為學生進行教學引導,幫助學生通過多種渠道對蘇州園林的情況進行了解,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所獲得的知識就會更加豐富,在對這篇文章進行深度閱讀的過程中,對于文章所涉及的一些背景知識也有了新的了解,深度閱讀知識的學習也會更加強化和提升。
2.借助微課領會文章主旨
深度閱讀教學中,學生對于文章主旨的領會是教學目標的重中之重,但是,一些文章表現出來的比較抽象的思想和內容,對于學生而言理解起來也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對于這種理解難度比較大的文章,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不僅僅要利用傳統的教學方式,更要通過各種途徑來為教學提供新的環境和方式,微課就是其中的首選。
例如,教師引導學生閱讀《皇帝的新裝》這一文章時,可以利用微課配上比較俏皮搞怪的音樂,將文章中皇帝幾次換衣服的地方呈現出來,使學生更清晰明白這些地方正是文章所講的重點。微課中各種表現方式都可以成為點名文章主旨的支持手段,音樂、視頻等都可以幫助學生來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意思,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語文課程教學中加入一定的微課內容能夠更好地提升閱讀教學的質量,為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主旨提供更好的幫助。
3.利用微課整合閱讀內容
在完成閱讀之后,可以利用微課將閱讀的內容進行整合,這個整合包含了課內閱讀知識整合以及課外閱讀知識的整合,最終把所有的閱讀知識綜合起來。下一堂課開始的時候,運用微課方式將整合的內容重新梳理一次,這樣就更加鞏固了學生的閱讀積累,同時也可以解決學生閱讀過程中忽略掉的一些問題。
【原文提要】語文教師的專業發展有自己的適宜位置,希望有所作為的語文教師都必須找到自己的適宜位置。在語文教學生涯中,你要克服教育行政的干預阻力、工作環境、學生及其家庭文化等客觀條件的影響。你還得克服自身專業自主意識覺醒程度低、稟賦不高、知識欠缺等主觀因素帶來的阻力。因為這些阻力,你在尋找自己的適宜位置的過程中,你可能迷茫、徘徊、掙扎不止,但是,只要你堅信你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不斷探索,你最終會走向成功。
語文教師的專業發展有自己的適宜位置,希望有所作為的語文教師都必須找到自己的適宜位置。對一個語文教師而言,從他的語文教育行為開始的那一刻起,就一定有一個最適合他的位置。這個位置是為他準備的,如果這個語文教師不去尋找這個位置,就會造成語文教師的生命價值的浪費。作者以自身尋找“適宜位置”的奮斗歷程,展現了語文教師專業成長的過程,對中小學語文教師的專業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一、批判性內省――尋位意識的覺醒
1998年9月,作者走入教學崗位,以“教學成績高一些,在這所學校站穩腳跟”成為職業初期的現實選擇,開始“嚴格”“扎實”地完成自認為有效益的語文教育。晨讀逐個“過堂”檢查、課上追求堂堂清、大量的重復性訓練、晚自習時的個別輔導、成堆的機械記憶作業,用繁重的知識記憶作業和高頻率的檢查把學生的學習時間幾乎全都統管起來。學生整天忙于教師的作業檢查。為了便于檢查并能提高教學成績,教師講課、檢查的重心都是圍繞基礎知識學習、答題技巧的訓練展開。三年后學生中考獲得優秀成績,教師本人獲得市級優秀教學獎。
通過跟蹤研究發現,學生進入高中后,語文學習成績并不突出,而且不喜歡語文,作者開始懷疑自己語文教育的價值;開始反思學生的發展需要什么樣的語文教育;開始思索初中語文教育的真諦是什么。通過反思,作者認識到“那三年,我縮到了一個很小的視野中去認識語文教育,不但把自己鎖定在一個狹小的角落里,還把自己像擰螺絲釘一樣擰在了一個不變的位置上”。“關注視野狹窄、落實領域狹小、教師角色單一,自然會導致我推進的語文教育的低層次化”。“那三年,我對‘教學大綱’‘課程標準’比較陌生,我進行的是‘榨取式語文訓練’,而不是語文教育。這樣的機械訓練,把學生們當成了水桶,我把水強行注入,學生們絲毫感覺不到語文學習的樂趣。盡管我主觀上并無惡意,但從客觀分析,在我的語文教育視野中,學生和課桌、多媒體設備、作業本一樣沒有了生命氣息,被我物化了。這樣的語文教育,我落實得越扎實,危害性越大――我是在努力地做錯事”。“人們似乎都害怕自己內在的自我,不敢面對它的孤獨、難堪、羞愧,寧愿逃避它,躲到外部世界的喧囂與熱鬧之中。人格水平的提升、思想境界的超拔、價值觀念的轉變,都只能在忠實于自己的靈魂的人之間產生。我想忠實于自己的靈魂,我要不斷地反觀自我。這需要自省,于是,我讓自省像一只牛虻,不停地叮咬自己,讓我在靈魂的疼癢中喚醒自我”。“對于一個初入職的年輕教師而言,批判性內省的作用就像一面高倍放大鏡,照見了我衣襟下面的‘小’”。
從上面的文字可以看出,作者在入職適應期即表現出強烈的事業心。入職適應期在教師專業成長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般而言,處于入職適應期的教師有理想、有熱情、有干勁。但他們缺乏做教師的經驗和心理準備,角色認識模糊,工作盲目性較大。但無論是從教的職業情感、職業信念等方面,還是教育教學技能、業務素養等方面的積累都是非常重要的。對于自己的教學行為,一般缺乏強勁的自我反省。作者這種內省的自覺,昭示作者尋找語文教師的適宜位置的意識已經覺醒。正是這種尋位意識的覺醒,推動作者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深刻解剖潛藏在教學行為下的教育觀念和教學目的。這是作者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也是一些青年教師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可是,一部分青年教師因為初期成績好就自我滿足,就停留于此不再向前行。在此,青年語文教師的專業發展出現了第一次分野,有了“教書匠”與“教育專家”的區分。
二、實驗探索,著眼研究
不滿足教學現狀,對自己的教學進行深刻的解剖,促使作者通過多種實驗探索新的語文教學改革之路。這是優秀語文教師專業成長的基本路徑。本文作者也不例外,他的語文教改實驗是其認識教育規律,理解語文教育真義的重要手段與必然選擇。
1.“生本學習”的實驗。2001年至2003年,作者開始進行“生本學習”的實驗與研究。“生本學習”強調要相信每一個學生的潛力,依靠每一個學生,并立足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實際,研究如何讓學生把語文學得更好。后來,作者把這一實驗擴展成研究每一個學生的基本情況,把每一個學生當成課題研究,為學生確定初中三年的成長方向。這一實驗的成果《“生本學習”的實驗與研究》研究報告在2003年4月獲得山東省省級教學成果三等獎。
2.小組學習實驗。2001年10月,把學生以8人為一個組合,并調整8人的桌椅圍坐在一起組成一個學習小組。要求學生們課前大量預習,課上二十分鐘自學、小組答疑(學生有疑問時也可以離開座位詢問老師和成績優異的學生),然后小組匯報學習結果,老師講解10分鐘,最后學生回扣本堂課的學習目標并確定課下的復習重點。
3.師生共同講課實驗。從2004年9月起進行一項改革教學方法的實驗:每一堂課選一個學生和語文教師一起主講,教室里同時有兩個老師:一個是“大老師”,一個是“小老師”。師生分別從教師和學生的角度備課,各有側重,也有溝通后的共同備課。
三項實驗中,有一些實驗細節在外界的干預下停止了,但這種復雜的經歷,卻更有助于作者從多元化的視角閱讀、品咂“實驗稿”語文課程標準的價值、意義。學生林鈺聰在2004年9月10日的《沂蒙晚報?教育周刊》發表的作文《怪老師軼事》中做了描述。王凡在2006年7-8期的《中國小作家》發表的作文《愛上了有生命的語文課》中對此實驗進行了深情回顧,該實驗是對傳統課堂教學形式的極大突破,課堂學習真的成了學生的事情。這有助于提高學生們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有助于擴大學生們的閱讀量,有助于提高學生們的思維質量,有助于提高學生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因此,這一上課形式深受學生們的歡迎。
三、大量閱讀,豐富學養
作者認為,一個中國語文教師,應該給學生中國化的語文教育,因此閱讀這些傳統經典書目,是一種必然選擇,也是一種最佳追求。作者閱讀初衷是為了躲開語文教育改革的失敗陰影,自2006年起大量閱讀語文教育的專業書籍,以加深對語文教育的理解和認識。又逐漸擴大閱讀范圍,以研究的姿態閱讀一些哲學、社會學、人學類的書籍。閱讀《四部叢刊》涉及的傳統經典,把它們作為必讀篇目。閱讀《道德經》,逐漸理解了道家的理想基于自然、出于自然。這一時期的閱讀,極大地拓寬了作者的專業視野,積淀了一定的知識儲備與閱讀體驗。運用自身的閱讀體驗,引導學生們在自然的狀態下學習,其語文課受到了學生的普遍歡迎。獨立閱讀、觀察與思考,為此后的研究方向的確立做了充分的思想準備。大量閱讀,獲得豐富的閱讀體驗,拓寬專業視野,積淀學養,是新手教師成為優秀教師的重要條件。作者的成功,顯然離不開這個條件。
四、“建模”總結,應用推廣
為了讓學生喜歡語文,學自己需要的語文,2007年9月,作者設計和展開了“個性化閱讀教學”“個性化學習模型推薦”等課題研究。“個性化閱讀教學”研究側重理論探討,而“個性化學習模型推薦”實驗則側重實踐研究。對于前者,作者以“初中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的基本原理研究”為主攻方向。初中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關注學生的受注意力、經驗基礎、文本特點、教師指導及拓展方法等因素的影響而產生的獨特見解,促使學生的獨特見解不斷生成和升華。 “個性化學習模型推薦”研究的重點是如何給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供有效指導。給學生推薦個性化學習模型,主要依據課程的知識體系結構、學生的個性特征、學習目標和當前學習狀態為學生組織適合的教學材料,根據學習過程的情況指導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學習。在具體實踐中,作者確定了四個研究重點:
第一,個性化學習系統的建模
這一建模研究包括六個方面的內容。學生接口:學生通過學生接口與系統交互,完成課程的學習、測試;教師接口:教師通過教師接口豐富教學材料,添加專家知識和管理學生特征,向教學材料庫補充教學材料等;專家知識庫:該庫主要用于存儲教學策略的規則知識、學習標準、教學質量等評價標準;學習材料庫:該庫主要用于存儲能反映課程知識,并能為學習過程提供充足的學習材料的數據庫或教學材料;學生模型:由學生特征庫和特征分析兩大部分組成。學生模型除了接受學生主動提交的個性特征外,還可以記錄學生學習行為和學習效果,為個性化教學模型分析學生個性特征做好基礎。如學習資料庫的建設,建設常規意義上的閱讀內容,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規定的閱讀和背誦篇目為基礎,又選擇屈原的《楚辭》中的《漁父》等,更注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內容的建設。例如,學生杜爽等語文學習優勢很明顯,她發表了不少作文,但都欠缺文采。為了增強杜爽的語言表達的文采性,教師與杜爽商量后,一起搜集并讓她閱讀大量的詩詞、文言文、莎士比亞的戲劇、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幫助該生建設閱讀資源庫,這個庫包括詩詞、文言文、莎士比亞的戲劇、余秋雨的文化散文。這一任務主要放在七年級和八年級完成。文言文,以教師選編為主,學生自行尋找閱讀內容為輔。教師為學生選編的七年級的閱讀內容有《山海經》《淮南子》等書中簡短的神話故事、寓言類的文言文,大都限定在200字以內,閱讀內容很有趣。
第二,學生信息收集系統的建模
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給學生提供及時的個性化幫扶,教師要收集學生的三種信息。主要研究三個方面:一、對比性信息。教師如何收集一些對比信息,比如學業成績信息。這也是目前廣大教師普遍在做、擅長做的收集行為。二、基本信息。教師如何使用詳細的目標表等測量手段、指標,了解學生的學習類型、興趣愛好與家庭背景。三、即時性信息。教師基于成長實踐的評估。教師如何診斷學生的學習生活,來安排學生的學習課程和教學設計。比如,為了收集學生的基本信息,作者立足于學生的個性生理因素、個性心理因素、個性社會因素構成的個性結構,從家庭背景文化、個性品質、教育經歷、學習基礎四個方面來設計學生的成長基礎自測指標。
第三,班本課程系統的建模
班集體作為一個生命群體,班級中的學生的成長有個性化的需求,更有共性的要求。把學生共性的需要整合起來,用課程開發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就形成了各個班級的“班本課程”。因此,“班本課程”是指以班級為單位,班主任、家長、任課教師自行規劃、設計、實施的課程,不屬于國家基礎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中的一個部分。它完全出于班級內部學生的需求,自我管理、自我評價,是以發展本班級的學生個性為目標指向的。
第四,學生的學習記錄與使用系統的建模
一是研究學生如何記錄自己的學習情況,二是研究教師怎樣收集學生的學習情況,三是研究教師如何分析、使用這些學習記錄。此實驗過程中形成的收集學生的信息、測量學生的成長現狀的一些量表,比如《學生基本情況匯集?家背景文化》《學生單科學習成績分析?家長版》等受到了一線教師的歡迎。教師、家長紛紛索要這些量表。
“教育建模”是教學理論結構化的表現形式,對于教育經驗的總結、提升和推廣具有重要作用。對于青年教師個人而言,教育經驗的推廣意味著其教育實踐受到人們的認可,教學經驗具有推廣的價值。教師本人實現了對“教書匠”的超越,成為教學能手或教育專家。所以,教育建模對于教師的專業發展至關重要。
>> 學習反饋環路理論 構建高效語文課堂 學習方式與語文課堂教育文化構建 以適合教育理論推進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的幾點思考 如何構建語文課堂學習的平臺 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構建高效語文課堂 構建自主學習的語文課堂 拓寬學習領域,構建活力語文課堂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構建高效語文課堂 倡導自主學習 構建高效語文課堂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構建高效語文課堂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構建高效語文課堂 倡導自主學習,構建高效語文課堂 構建快樂學習的農村職教語文課堂 怎樣在語文課堂上構建情感教育 構建學習型的語文課堂,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在語文課堂滲透生命教育理論 運用生活教育理論提高語文課堂效率 農村初中語文課堂構建學生自主學習方式的思考 如何構建探究式學習語文課堂教學模式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自主學習模式構建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 > 教育 > 學習適合教育理論 構建優質語文課堂 學習適合教育理論 構建優質語文課堂 雜志之家、寫作服務和雜志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請告知我們")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當前,馮恩洪老師的適合教育理論在我縣教育界引起了轟動,老師們自覺地把理論學習與自己的教育實踐相結合,反思自己在教學中的得失,更新觀念,努力構建適合自己班級實際的優質課堂。小學語文是學生一生發展的基礎,是學生構建自己幸福人生的墊腳石。如何幫助學生打好語文學習基礎?如何讓我們的語文教學更好的適合當代學生的學習需求?如何使我們的語文教育轉到以學生的成長為中心上來?這是我們經常要思考并作出回答的。學生的學習主要是課堂學習,因此,如何構建我們的優質課堂,就成為我們學習與思考的重點。筆者在學習適合教育理論的基礎上,試圖對優質語文課堂作出自己的解讀。一、學習適合教育理論,構建愉快語文課堂
心理學告訴我們,人類的行為動機在于離苦得樂。逃避痛苦,追求快樂是人的天性,少年兒童也不例外。只有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才能讓學生熱愛學習,享受學習。適合教育理論告訴我們,適合的才是最好的。因此,我們小學語文課堂必須適合小學生的學習需求,能夠給他們帶來持久的快樂體驗。為此,我認為必須構建一個愉快的語文課堂。那么,怎么構建愉快的小學語文課堂呢?
1、激發興趣,精心導入
進入新課,教師的誘導非常重要。如在教《威尼斯的小艇》一課時,一開頭我便微笑地說:“同學們,我們日常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什么?(生:自行車、汽車)如果到海里游覽要用到什么交通工具呢?(生:船)今天,老師帶同學們到威尼斯去認識一種特殊的船——小艇,那里的人們幾乎天天要用到它,大家想知道為什么嗎?(生:想!)那么就讓我們跟隨作者一起游覽威尼斯的風光,好嗎?(生:好!)大家做好準備(生坐得端正,集中注意力)請欣賞(播放課件)。”如此導入,學生興趣濃厚。
2、營造氣氛,體驗快樂
在語文課的開始,我都喜歡讓學生和我一起做一些積極的動作,并在動作中引入積極的引導詞,以此來為一節課奠定基調。如,我會讓全班同學全體起立,邁左腳,再邁出右腳,張開左手向上攤開,說出引導詞:“這是多么美好的一天啊!”然后食指向空中指點,繼續說出引導詞:“充滿了愛、自信、能量!”完成后,換成右手向上張開,說出引導詞:“這是多么美好的世界啊!”然后繼續食指指點空中,說:“充滿了愛、自信、能量!”通過這樣的引導,美好的能量就進入學生一天的學習與生活中了。
3、積極評價,品嘗快樂
消極的課堂評價不能容忍學生回答錯誤,實際上是在扼殺學生的創新精神。積極地評價是一種激勵,它能點燃學生心中求知的火花,使學生品嘗求知的快樂。
一位老師借班上課,不巧點中了一名膽小基礎又不好的孩子,孩子畏畏縮縮地讀著,不是念錯字就是加字、丟字。老師不急不躁,不斷提醒鼓勵,短短的一句話孩子反復了三次總算不出差錯地讀完,其他孩子都認為他讀得很糟,可老師卻說:“你們沒有發現嘛,這位小朋友不怕困難,反復讀了三次,堅持自己讀正確,多認真的孩子!這一點值得我們大家學習!”老師巧妙地換個角度變貶為褒,一是委婉地提醒學生讀錯了一定要自己認真讀正確,同時對孩子又是一種鼓勵。結果被夸的孩子參與熱情陡增,舉起的小手一度高過前面孩子的頭頂。
對回答錯誤的學生,我們可以這樣評價:“回答得很有趣,動了腦筋。不過要是按照給定的條件會怎樣呢?”“沒關系,再好好想想,想好了再補充”“你的想法很獨特,下面聽聽別人是怎么想的。”等等。這樣的回答既明確無誤地使學生知道該回答是錯誤的,同時又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營造了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
愉快的語文課堂能夠帶給學生快樂的體驗,使他們從小學會享受學習的快樂,體驗學習的積極意義。愉快的語文課堂是適合少年兒童身心健康的課堂,它教會了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學習,培養了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為后續學習奠定了基礎,提供了動力支持。二、學習適合教育理論,構建生活語文課堂
教育離不開環境,離不開學生熟悉的生活。適合教育理論強調,國家課程必須校本化,必須適應學生的學習狀況,才能真正深入學生的靈魂。但現實教學中,很多老師還是把教材、參考書當做教學最主要的資源,忽視了適合學生的生活化的校本資源。為此,我們必須努力構建一個把教學滲透到師生活動中的生活語文課堂。
1、用語活潑,進入兒童世界
特級教師薛法根的一些課堂用語會給我們一些啟發。在教《螳螂捕蟬》這一故事時,他安排了學生聽寫了五組詞,可當學生聽寫完四組詞后,薛老師說:“同學們聽得很認真,老師‘獎勵’大家一組。”此時,學生都開心地笑了。本該聽寫的,現在卻成了“獎勵”,學生興趣很高。在復述故事時,薛老師表揚了那位用上了“唱歌、吮吸甘露”的學生,說:“看來,你很有文學細胞。”多么形象有活力的評價!當第二位同學復述發生錯誤“黃雀伸長脖子……卻不知道,后面有個少年正站在它身后……”時,薛老師沒有否定和生硬的批評,而是以“能站在黃雀后的是超人。”這樣兒童化的語言巧妙地啟迪了學生。
2、組織活動,讀寫生活化
語文教學中,聽說讀寫是關鍵,也是學生考試中質量檢測的重點。讀寫過關的學生,聽與說自然也不會差。因此,我在教學中高度重視讀寫的結合。我結合語文課堂教學,組織開展“讀”“講“寫”活動,啟發學生說和寫,調動其閱讀與寫作興趣。
(1)“讀”
課文中的習作例文和有關講讀課文,學生自選報刊上的佳作,都可以讓學生在“朗讀比賽”活動中有感情的朗讀,從中學詞、學句、學段,體會寫作特點,定期評選“小小朗誦家”加以鼓勵。
(2)“講”
每周的作文課上,舉辦一次“小小新聞會”讓學生把平時自己在班里、校內、校外,家里及電視報刊上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用簡短的語言告訴大家,相互啟發表達。
(3)“寫”
利用“讀報小組活動”指導學生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好詞、佳句,精彩片斷摘抄下來,積累成寫作素材。同時利用“小組作文接力賽”“悄悄話知心箱”“手抄報比賽”等活動形式,激發小學生的寫作熱情。及時挑選出作文在學習園地進行展覽,相互交流學習。寒暑假里讓學生“集春聯、誦春聯”。這些活動都深得學生喜愛。
通過“讀”“講”“寫”活動,要力爭將閱讀與寫作變成學生的生活需要。通過閱讀學生看到了一個更廣闊的空間,把自己狹小的生命與無限廣闊的宇宙時空聯系在一起,與古圣今賢的思考聯系在一起。通過寫作,培養了學生高尚的品德,涵養他們寶貴的童心,使他們看到自身的美好及發展的潛力。
生活化的語文課堂就是適合學生生活的課堂,就是從孩子的視覺看待世界的課堂。我們在教學中常常自覺或不自覺的把成人的東西強加在孩子的學習中,以為孩子和我們一樣,這是我們要注意避免的。讓我們俯下身來,說孩子們的語言,才能感受他們的快樂與痛苦;讓我們和孩子一起展開教學活動,才能體驗到教學相長的成長快樂。
三、學習適合教育理論,構建成長語文課堂
適合教育理論是關注師生成長的理論。比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方法,比學習方法更重要的是學習能力,比學習能力更重要的是人的成長。人的成長是人的個性化與社會化和諧發展的結果,是師生通過互動不斷發現、發掘潛能的過程。成長最重要的是關注,是激情與體驗。
1、聚焦優點,激活創造力
語文老師要將眼光盯在學生的優點上,學生才能被激發出無窮的創造力。一位剛上六年級的小男孩告訴我,他從小學三年級到現在語文作文還沒有被老師打過70分的。我拿起他的作文一看,字雖潦草,但作文卻是原創的,寫的是他家的小雞如何聰明,如何乖巧,寫得興味盎然,富有個性。我高興地給他打了90分。他的眼睛一下子亮了。他說他喜歡寫作文了。我讓他寫關于小雞的系列作文。他也樂呵呵地動筆了。所以,我們老師一定要把眼光盯在學生的優點上。
小學生,他們的依賴性很強,常常把父母老師的話當做圣旨,這樣就更需要用表揚來激勵他們。頗有點像一位家長說的“優點不說不得了,缺點不說慢慢好。”對于學生自己,我也是讓他們不斷尋找自己的優點的。我說,我們看問題就要像那照相機照相一樣,要把焦點對準自己最美的時刻與方位。他們感到新奇的是,從小到大,大人都對他們提缺點,要他們改正缺點。今天我卻提要他們發現自己的優點,他們還真有點不適應。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關注自己的優點有助于弘揚與發展優點。當一個人把自己的全部心力都放在發展優點上時,他就沒有時間與精力去“發展”自己的缺點了。
2、學會欣賞,用發展的眼光看每個學生
作為語文老師,我們發現語文其實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學生任何一個方向的優點都可以為語文學習服務。因為生活有多廣闊,語文就有多廣闊。語文是工具科,可以為學習任何知識提供支持與幫助。我們一定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學生,教育他們也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和他人。當人人都互相尋找優點,互相贊美,互相欣賞時,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會更融洽,我們的生活會更美好,每個人都會從內心蕩漾出幸福。
3、學會超越,提升精神境界
當我們把眼光投向五年、十年、二十年……,甚至百年、千年、萬年……之后,我們會感到自身的渺小。但眼睛雖小,可以看到整個世界;個人雖小,卻可以創造未來。我們正是因為渺小,才不甘于被物質世界所牽絆,所以才會有人類的精神追求,才會有思考,有創造。人類始終在追求精神上的不斷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