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物流行業市場需求分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物流人才市場需求分析
1.需求擴大化
作為12類緊缺人才之一的物流人才,目前其缺口已高達600余萬人〔2,,物流人才短缺已然是我國物流行業發展的瓶頸,并且此缺口隨著民營物流企業的崛起、國外物流巨頭的“入侵”國內物流市場以及物流行業范圍的擴大呈加劇的趨勢。
2.需求層次化
從需求結構來看,物流市場急需兩類人才:中高層物流管理人才和專業操作人才,尤其是對具有物流實務操作經驗,熟悉物流各環節運作流程,同時又具備物流專業理論知識,能洞察物流行業變化的中高層物流人才需求極為迫切。
3.需求區域化
由于現代物流發展的不平衡性,其需求也呈地域化趨勢。目前,東南沿海物流人才需求規模大、層次高;華北、中原地區次之,而西部相對較少。
4.供需矛盾化
近幾年,隨著物流業的發展,開設物流管理專業的院校也越來越多,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才緊缺的狀況,但不可忽視的是:各高校的物流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目的性不強,缺乏統一指導,實踐和實驗教學環節缺乏,導致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并不能適應物流市場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二、地方應用型物流管理專業發展現狀
1.培養目標定位不明確,地方特色不明顯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辦學理念和發展定位應區別于“研究型大學”和“學術型大學”,主要定位于服務地方經濟,以“地方性、應用型、能力型”主導。目前很多地方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明確,有與高職高專甚至國家重點院校趨同的趨勢;地方特色不明顯,人才培養目標體現不出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的功能。因此地方應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養模式應定位于:以培養適應本地區經濟發展需要的物流管理應用型人才為根本目標,以培養學生物流管理應用能力為主線,構建課程教學體系,突出實踐教學和技能培養。
2.教學體系不成熟,實踐環節缺失由于物流管理專業設立時間短,相對于其他成熟專業還處于探索階段,主要表現在教學體系不成熟,課程設置重復性高、針對性差、適用性差,理論課偏多,實踐環節偏少。總體而言教學體系體現不出物流實踐性很強的特色。
3.師資力量薄弱目前高校從事物流管理教育的師資主要來源于兩種途徑:一是高校物流管理專業的研究生、博士生,理論知識比較系統,但缺乏物流實戰經驗;另種途徑就是從交通運輸、管理、經濟等專業轉行而來,物流知識不系統、不扎實,同樣缺乏物流實務經驗。目前,能夠將物流理論和物流實踐結合起來的優秀教師是鳳毛麟角。
4.缺乏合適的教材教材是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目前國內高校適用的物流管理專業教材參差不齊,多是簡單性重復,系統性不強,難以保證教學需要,難以適應物流管理專業建設發展的要求。
三、基于市場需求的地方應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1.準確定位培養目標
物流管理是技術和經濟、管理和工程相結合的綜合性學科,是勞動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交叉互補的學科,內容相當廣泛,因此對物流人才培養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根據市場物流管理人才需求狀況,可將物流人才分為4類:操作型人才、中級管理人才、高級管理人才、理論研究型人才。目前市場急需中高層物流管理人才。由于物流行業發展迅速,不同行業對物流人才需求也不盡相同,在確立培養目標時,要有一定的預見性,對物流需求做出合理的預測。作為地方應用型物流管理專業,其人才培養目標應與市場需求相結合進行準確定位,有針對性為各類企業培養中高級物流管理人才。
2.科學構建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建設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手段和核心要素。地方應用型物流管理專業課程建設應圍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以市場為導向,同時著眼于夯實基礎、突出創造、注重能力,構建一套既有廣度又有深度的課程體系。具體而言:課程的設置應以“能力培養”為主線,指導思想可歸納為“二三四”:“二”是指兩個平臺一一公共基礎課平臺和專業墓礎課平臺;“三”是指三個模塊,一般可分為企業物流管理模塊、物流企業管理模塊和國際物流管理模塊。本環節可根據地方經濟發展需要設置。例如邢臺地區物流園區建設正如火如茶,因此在專業模塊建設方面可考慮設置物流園區管理模塊;“四”是指四種能力,培養出來的畢業生應具備學習能力、自我發展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際協調能力。需要注意的是,課程體系的構建要充分體現物流管理專業操作性和應用性的特點,要加大實踐課的比例和課時。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積極探索教學方法,充分運用案例教學、實踐教學、研討教學、拋錨式教學等模式,努力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學科視野和思維廣度,促使培養出來的學生有一定的創新能力.
3.加強師資建設,培養“雙師型”教師
師資建設直接關系專業建設,針對目前物流管理專業師資嚴重不足的情況,必須采取措施,加大師資建設的力度,使之成為一支結構合理,素質精煉,同時又能適應物流業發展,具有實踐經驗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具體解決途徑有:一是專任骨干教師的培養,選送優秀教師到國內外物流教育辦的比較好的院校進行深造,提高理論水平,同時鼓勵教師到港口、物流園區、物流企業、配送中心掛職鍛煉,豐富實踐經驗;二是聘請兼職教師,根據教學需要,可聘請國內外知名物流企業高管或一線操作和管理人員擔任兼職教師,通過經驗式教學,培養學生的動手與實踐能力。
Abstract: The types and levels of China's logistics market demand for talent was analyzed, positioning the objectives and direction of logistics personnel training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suggestions and ideas were proposed from various aspects, aiming at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training logistics personnel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關鍵詞: 獨立學院;物流人才;培養
Key words: independent Institute;logistics personnel;training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08-0239-02
1 我國物流人才的市場需求分析
物流作為一個新興的行業,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近些年來,物流人才一直被列為我國緊缺人才。
1.1 研究型物流人才 研究型物流人才是要在高校及科研機構從事物流理論研究、新技術開發、物流園區規劃設計和人才培養工作。承擔著物流技術應用推廣及創新研究的重任。這類人才通常是具有較高的理論功底,全面系統地知識結構,以及富有創新和研發能力的碩士或博士,一般是由研究型大學及科研院所來培養。
1.2 管理型物流人才 管理型物流人才主要在政府機構或者企業從事物流管理工作。此類人才除了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和實際運用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較高的組織協調能力和分析決策能力,能敏銳地覺察市場的變化,分析和決策政府的規劃方案和企業的戰略方向。一般由國家或地方性的教學研究型大學來培養。
1.3 應用型物流人才 應用型物流人才是社會需求量比較大的一塊,而且是提高物流產業整體水平的關鍵人才。他們應該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并具有解決實際技術問題的能力;主要從事物流計劃制定、流程控制及資源調度等直接面向實際的技術性工作。培養機構一般是地方性公辦及民辦高校。
1.4 操作型物流人才 操作型物流人才是從事物流行業最基層的人才,此類人才雖不需要全面的理論基礎,但要求必須專注于某一物流環節,具有專業的操作能力和實踐經驗。比如,叉車、起重機及輸送機等裝卸運輸機械安全性及日常維護都要精通,還有運用信息技術運作進行的國際貿易的貨代業務流程等。此類人才主要由民辦及高職高專院校進行培養。
獨立學院生源狀況較適合培養應用型人才。大部分學生雖學習基礎、學習習慣等方面不如一本、二本學生,但在人際溝通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甚至創新能力方面的表現卻尤為突出。獨立學院培養出來的應用型人才既有深厚理論基礎又有較強的實踐技能和動手能力,能較快地適應崗位的需求,解決實際問題。發展潛力十足,正適合生產一線關鍵崗位的需要。此外,也有少部分學生由于高考失利等原因進入三本,但具有扎實的學習基礎和良好的學習習慣,也將成為未來研究型的物流人才。
2 獨立學院在培養物流人才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 培養目標不明確,缺乏個性化 有的獨立學院定位在“高能、優質的培養目標”或“高素質建設人才”、“復合型、應用型”人才,此類目標太過全面,并不符合獨立學院層次的“專才”的培養思路。但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化分工的進一步細化,各獨立學院應該更加注重行業的發展,根據自身的資源,明確更細分的,更符合市場需求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物流專業所涉及的知識面非常廣泛,要想在本科學習階段將所有涉及的內容都學習到是很困難的,而作為獨立學院物流人才的培養目標更應該突出特色,不能只用一個標準來衡量、一套方法來施教、一種模式來培養所有學生,這種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個性化,無法凸顯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興趣能力特征。
2.2 課程體系缺乏科學性 由于物流教育在我國發展的時間尚短,物流專業學科體系的建設還存在很多問題,主要有兩方面的問題:一是理論課程太多,而實踐課程太少。二是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數量比例失調。目前很多獨立學院的必修課比例仍然偏高,占70%左右,選修課比例偏低,占30%左右,其中任選課僅占10%。這嚴重影響到學生對選修課的自主選擇和個性發展,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十分不利。
3 以就業為導向的獨立學院物流人才培養的主要途徑
3.1 明確教育理念及培養目標 獨立學院培養出來的應用型物流人才主要直接服務于區域生產生活,因此,在制定培養目標時應了解當地區域經濟發展狀況和人才需求情況,以市場對物流人才的要求為導向培養應用型人才,制定經過論證的切實可行的人才培養方案,使獨立學院培養的物流人才不僅具備扎實的物流基礎知識,還有較強的實踐應用能力和良好的綜合素質。這樣人才才能真正溶入到物流業發展的大潮。此外,還應結合地方的區位優勢,譬如,沿海地區的貿易服務業就相對發達,就要注重港口物流、保稅物流等一系列物流環節技能的培養和側重。而內陸地區則要注重鐵路、公路、航空運輸方式的優化,物流配送以及物流供應鏈一體化的整合等方面能力的培養和側重。
3.2 按照物流市場和職業類型需要,科學設置物流專業課程 由于物流行業和物流教育在我國的發展時間尚短,對于獨立學院的培養目標的設定,物流專業的特色必定要根據市場的需求來凸顯,因此,制定具有特色的物流專業的培養目標,設置科學的物流專業課程就是最至關重要的。物流這一學科與許多傳統學科,比如:經濟理論、管理學、國際貿易、市場營銷、信息技術、財務會計、法律、產業經濟、企業管理等學科都存在高度的融合。所以,要想全面地掌握物流領域所涉及的內容,在獨立學院的層次培養是很困難的,因此,就必須在眾多領域中,尋找到側重點,方能凸顯出專業特色,培養出來的學生才能使某一領域的“專才”。
3.3 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輔導的力度 職業生涯規劃就是要讓學生及早定下職業目標,并相應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質,改變學生臨近畢業才考慮就業的思維定勢。然而,目前大多數高校職業生涯輔導工作還僅僅停留在對學生畢業前的短期輔導,對于獨立學院培養出來的應用型的人才大部分都要面對社會就業,只靠畢業前的短期輔導是遠遠不夠的。經過調研發現職業生涯規劃宜早不宜遲,明確職業生涯規劃從大一做起,大二、大三、大四不斷線的反饋、調整,最終實現順利就業,提高就業率。此外,作為常設機構,獨立學院的職業生涯輔導機構的工作并非隨著大學生的畢業而宣告結束。學生就業情況追蹤應當是職業生涯輔導機構不可忽視的另一重要工作。通過畢業生的反饋,可以收集到許多寶貴的信息,不僅對職業生涯輔導工作大有啟發和幫助,而且對促進高等教育良性循環起到積極作用。所以,職業生涯輔導工作應當有始有終,循序漸進。
3.4 構建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的實踐教學體系 物流專業區別于其他專業的特點在于實踐性非常強,獨立學院要想培養出符合市場要求的應用型人才,就必須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為重點,形成強化實踐教學, 突出學生應用能力、職業技能的培養與訓練為主要特征的物流人才培養模式。我們認為獨立學院構建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的實踐教學體系應該是一個:課內外結合、校內外結合、實驗、實訓、實習相結合、分散與集中相結合、由基本技能訓練到專業技能訓練再到綜合技術運用、創新能力訓練的遞進式、開放式的實踐教學體系,四年制本科專業實踐教學環節總時數不低于教學計劃總學時的30%。這也應該成為獨立學院物流專業未來發展和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課題組.獨立學院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初探[J].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18):55-56.
[2]李政,蘇明.獨立學院應用型物流人才培養途徑探討[J].當代教育論壇,2011(9):119-121.
關鍵詞:虛擬企業 模塊化 經濟分析 構建策略
按照新制度經濟學企業理論創始人科斯教授的觀點,研究企業組織形態的本質不能回避兩個問題:一是這種企業組織形態為什么會存在,還有一個問題是這種企業組織形態的邊界在哪(曾楚宏等,2009)。基于現代核心競爭力的資源觀理論和能力觀理論,企業實施模塊化的出發點很可能是不唯一的,有可能是出于社會物流資源的優化整合利用,也可能是出于社會物流服務能力的整合,當然也許還有其他未來會對企業競爭優勢起作用的因素。
企業借助現代信息網絡構建虛擬物流企業,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實現技術、能力與知識的快速集成,在技術、能力與知識多源組合的同時,實現虛擬企業的營銷終端整合、知識融合、技術提升、標準統一、并行研發、節奏優化、規模整合、產品線充實、情感磨合、品牌建設,也可以實現眾企業優勢要素稟賦的強化組合(郭曙光等,2011)。目前模塊化是虛擬企業構建的基本方法之一。那么各企業在構建虛擬企業時只考慮資源和能力的優化就可以跨越實現模塊化的門檻嗎?筆者認為,從企業模塊化現狀出發,各企業的要素稟賦具有歷史性、企業文化、文化傳統、品牌聲譽、管理思想、員工素質、地域傳統等多種、多元異質、多層次差異性,這些差異會在模塊化過程中在模塊化的邊界突出表現。因此模塊化的邊界就是模塊化運作的管理重點和研究重點,需要進行良好的研究和邊界設計。
模塊化理論演進及其動因分析
(一)企業模塊化的邊界形成分析
模塊化的經濟是一個綜合的概念,他包括規模化經濟、范圍化經濟、專業化經濟、集群化經濟、學習化經濟、網絡化經濟等(江積海等,2009)。上述經濟的要求往往會隨著需求市場和業界競爭的變化而變化,而部分原有中小企業自身的規模相對固化,這就為模塊化的分解與整合形成動因。目前模塊化產業集群是中小企業模塊化的重要實現形式,資源和能力的整合是其重要特征。而某些大中型企業實施模塊化的路徑是按功能分解資源及其能力,能力的分解是重要特征。筆者認為,模塊化對于中小企業來說,核心競爭力邊界的確定更為重要,這是企業參與企業集群的基本條件和獲利前提。
一般來說,企業在向最小的企業邊界收縮時一般要考慮兩個方面的協同,一是資源向核心業務領域變動,二是企業保留在業界具有相對競爭優勢的那部分業務能力。這是企業在規模和業務形式上的變動,形成具有效率優化的企業規模邊界。而優化后的企業通過與其他企業的聯盟或構建供應鏈實現整體服務能力的提升,共同構建優勢供應鏈,分享競爭優勢帶來的好處,這就構成了虛擬企業無形的能力邊界。為模塊化分解和模塊化整合提供了路徑依據。
(二)企業模塊化的運作問題分析
模塊化的實現與運作是眾多企業參與的動態的過程,由于企業差異性與參與度的信息不對稱,短期不能確定是模塊化經濟還是不經濟。這不僅取決于企業或模塊的外部生存環境,也要看企業模塊化的協同,特別是模塊化邊界間交流與交易的效率。特別是在模塊化的初期,企業之間還沒有實現重復博弈,模塊內外部的信任關系還沒有很好的建立,其策略的構建與實施更顯重要(郭曙光等,2010)。
一般來說中小企業實現模塊化的基礎除了自身資源局限性,也不同程度存在管理、文化、員工素質、反應能力、技術能力、供銷渠道、終端服務質量、客戶資源、研發、資金等多方面局限性。這些多方面的局限在進行資源與能力的企業邊界優化時,并沒有一并得到解決。也就是企業的模塊化分解與模塊化整合只是解決核心競爭力的保留與建立的戰略問題,并沒有深入涉及戰術層面的管理問題。
模塊化運作的戰術層面的矛盾一般集中體現在模塊化的邊界。模塊化的邊界既是信息交流的邊界,也是交易的業務邊界。產品與服務的交接與認可、企業的協同、知識的傳遞、技術標準的統一等也都是通過模塊的邊界進行的。因此,對模塊化的邊界進行多維的研究和設計,就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虛擬物流企業模塊化構建
(一) 虛擬物流企業及其形成機制分析
虛擬物流企業是由資源和核心能力都自主獨立的多個實體組織在相互學習并相互適應構成的物流行業的動態聯盟。企業交易虛擬化,具有松散性、多態性、動態性、暫時性、互補性、共生性的特點(郭曙光等,2010)。但現階段我國虛擬企業的缺點是動態聯盟間企業交易信任的缺失、激勵機制的不完備、交流的短促性、信息溝通的不對稱性、技術服務標準的不匹配、契約構建的脆弱性、產權的獨立性等。各獨立實體或模塊之間也需要由簡單博弈向重復博弈過渡,并在過渡中實現模塊的自我更新與改造。委托—問題的研究方法有助于這種缺點的部分解決,并且向模塊化方向發展也成為可能。陳安、劉魯(2002)通過對偶線性規劃思想來說明供應鏈上、下游企業關系,指出對上、下游雙方存在一種都可以接受的最佳方案,即“雙贏”的方案。
經歷多次合作、接受多次“雙贏”的方案的模塊化的獨立實體企業,在自身優化方面自我更新改造,也接受了虛擬企業的訓練,形成了虛擬企業構建與運行的共同的規則,相應的知識庫建立并不斷形成學習機制。學習機制和學習效應為虛擬企業的快速構建和優化形成健康的路徑。
(二) 虛擬企業模塊化應用的組織模式
虛擬物流企業模塊化的研究可以分別從外生動因和內生動因來闡述。外生的動因是因為企業原有結構對產品、技術、生產等外部條件變化的不適應,而進行模塊化以形成對外部市場與技術條件相適用的虛擬企業。而內生動因則較多的從效率和分工經濟的角度發展模塊化,以追求更高的企業利潤。也就是外生動因是為解決外部變化條件下企業的生存問題,內生動因是為解決企業的發展問題。
筆者認為基于內生動因應做好企業資源的模塊化分解工作,將企業資源集中到核心領域,注重企業資源利用效率的改善與提升,體現分工經濟;而基于外生動因主要是做好企業能力的模塊化整合,力圖形成企業能力最佳的無形邊界,更直接的注重企業的范圍經濟,更體現模塊化整合后的整體效應。以企業能力的模塊化整合為導向,以企業資源的模塊化整合為基礎。這在企業的現實管理上就需要確定企業模塊化的組織模式(雷如橋等,2004)。
物流企業模塊化為構建良好的虛擬企業提供了基礎。虛擬物流企業的模塊化的組織模式一般有以下兩種形式:第一,契約機制協調下的組織模式。第二,無契約機制的自由平散化組合的網絡組織模式。
虛擬物流企業模塊化構建的邊界管理分析
(一)模塊化的三個基本層次的邊界分析
模塊系統按照與工序的特點分為物理模塊、處理模塊、價值模塊(張治棟等,2006)。這是模塊化的一個基本層次劃分。虛擬物流企業模塊化的這三個層次應用和及其相應的邊界設計的要求也各不相同。
物理模塊強調虛擬物流企業的產品流程組合與生產規模的整體控制,是在資源層面上的整合和調控,體現產能上的規模經濟和集體議價優勢,模塊化企業間的邊界較為簡單,體現在生產技術和產品標準化上。較多的涉及企業資源的模塊化。
處理模塊更加體現虛擬物流企業的流程的優化,直接形成服務能力。當提升邊界管理效率,能體現較好的交易費用經濟,并能在應對市場變化時體現一定的速度經濟,契約的廣泛使用可同時降低資產專用性產生的風險。處理模塊的整合可以直接提示虛擬物流企業的競爭力。但差異化的模塊化單體企業的管理、文化、員工素質、反應能力、技術、供銷渠道、客戶資源、研發、資金等多方面局限性,造成虛擬企業日常運行的效率缺失和能力缺失,也是處理模塊日常邊界管理的重點和難點。
價值模塊的導向更強調虛擬企業的價值貢獻與分配,更能夠體現模塊的整體概念。價值模塊的邊界較多的涉及價值分配與企業戰略,具有長期性的特點。特別是企業無形資產與品牌商譽的管理與應用,知識創新與知識流動等。
筆者認為無契約模塊集群平散化的網絡組織模式可以適用物理模塊;而處理模塊和價值模塊只能是契約機制下的虛擬企業組織才能有效應用。以上三個模塊化層次所對應的邊界管理,可以相應的成為模塊化邊界設計的三個維度,即物理維度、處理維度、價值維度。
(二)新產業結構下模塊化應用的邊界設計分析
物理維度的邊界設計分析。物理維度的邊界設計基于產品模塊化、技術模塊化的管理現狀,以產品系列組合化、技術標準化、生產連續化為基礎,突出生產的可行性與經濟性。模塊化的物理維度的邊界設計,主要考慮生產技術的管理要點。這是虛擬企業構建的基礎性工作,較多的從原有單個企業的資源出發,優化協作,降低模塊間的交易費用和信息傳遞失真。突出技術標準的統一、服務標準的統一、信息平臺的統一、生產管理節奏的統一。
處理維度的邊界設計分析。當今供應鏈之間的競爭力提升較多的是流程優化,特別是供應鏈的工作流的流程優化。處理維度的邊界設計主要是從工作流的流程優化來考慮。對于需要虛擬企業共同應對的市場需求分析與產品定位、失誤處理與風險預警、庫存設置、糾紛處理等管理事項,在模塊化的邊界進行預先設計,以提高工作流的響應水平和反應能力。
價值維度的邊界設計分析。新經濟、新產業等價值來源多樣化,不僅包括實物型生產,還包括非實物型生產。知識技術、品牌商譽、企業關系等無形資產越來越成為眾多企業競爭的要素和企業價值的體現。模塊化企業在運作中不僅要考慮企業的利潤獲取,往往還要考慮企業價值的增值。
在構建虛擬企業的模塊化過程中,企業無形資產經常會成為企業間合作的重要考慮因素。商譽、專有技術、專利、商標、版權、研發能力、有效的管理規則等許多知識都是企業價值的重要體現。但這些資產的形成往往需要較長的時間和較大的經濟投入,雖然是無形資產,但作為資產的一種,仍然存在資產專用性問題。由于企業的模塊化分解和最小邊界理論的應用,企業可以將企業資源集中到自己所擅長的領域,從而有條件更好的實現資產的專用化,實現資產專用的較高的生產效率,實現資產專用性的經濟(雷如橋等,2004)。
專用性資產特別是無形資產的專用既需要保護也需要良好的應用,也就存在多種專用性資產的組合優化應用,其界面的設計較多的從知識產權的保護、共享、發展等方面考慮。
價值維度的模塊化邊界設計主要從原有模塊的企業價值出發,合理分配虛擬企業的價值增長點。目前供應鏈和虛擬企業的終端企業通常較多的獨享大家共同奮斗多年而獲得商譽等無形資產,上游企業在下游企業獲得較大的品牌擴張的同時沒有同比例獲得品牌和商譽的收益。這樣,為了公平就要避免虛擬企業或者供應鏈的終端獲分的過高的商譽和品牌價值;保護在上游模塊投入較大的企業和模塊,特別是在虛擬企業和供應鏈中具有特殊核心競爭力的上游企業和模塊在虛擬企業的價值分配上應給予較大的傾斜與保護。價值維度的邊界設計就是要合理分配模塊化虛擬企業的價值增值,從而在較高層面對各模塊化企業進行較好的激勵。
1.曾楚宏,朱仁宏.論模塊化組織的本質及其邊界界定[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9(10)
2.郭曙光,王葉.知識型虛擬物流企業的模塊化分層構建策略研究研究[J].商業時代,2011(16)
3.江積海,龍勇.基于模塊化和動態能力的價值網結網機理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
4.郭曙光,王葉.基于模塊化經濟分析的虛擬物流企業構建策略研究[J].江蘇商論,2010(8)
5.郭曙光,王葉.虛擬物流企業動態核心競爭力構建[J].商業時代,2010(32)
6.陳安,劉魯.供應鏈管理問題的研究現狀及挑戰[J].系統工程學報,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