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語文教學的本質范文

        語文教學的本質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語文教學的本質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語文教學的本質

        第1篇:語文教學的本質范文

        一、在誦讀積累中學習語言

        重視誦讀,是傳統語文教育的寶貴經驗。有道是“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葉圣陶先生更是諄諄告誡:“語文課以讀書為目的,老師若引導學生善于讀,則功莫大焉。”這些真知灼見,揭示了語文學習的內在規律:學習語言,就得多讀。讀,是對語言文字“感知理解——吸收積累——轉換創造”的潛移默化的過程。

        當然,讀的方法多種多樣,教師可根據課文的特點,運用范讀、自讀、引讀、議讀、齊讀等多種形式來引導學生深入感悟語言文字中的意境美。

        誦讀,除了“讀”之外,還應該強調“背誦”。背誦,是學習語言的好辦法。發展學生的記憶力,提高理解文字的能力,促進寫作,規范學生的書面語言,積累語言,培養學習習慣,培養學習興趣,都有賴于背誦。背誦還具有發展學生思維等多種功能。尤其重要的是,小學階段是人生中記憶力最旺盛的時期,小語教材中的課文又大多文質兼美,背誦,可讓學生積累大量的佳辭妙句、精美篇章,不斷充實語言庫存,并領悟體味作者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得表達方法的真諦,這將使他們終生受益。語文教師應抓住這一有利時機,采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多讀,多讀至熟讀,熟讀至背誦。

        二、在品味感悟中學習語言

        語文學科的特點是熏陶感染、潛移默化,學習表達也需要抓住范文的語言文字進行體會。作為語文老師,應把目光從“理解課文內容”轉向“學習課文語言”,引導學生通過比較、揣摩、品味、鑒賞課文中富有表現力的詞語、句子、段落,來領悟其遣詞造句、表情達意的精妙傳神,從而潛移默化地習得語言表達的“竅門”。

        [案例]一老師教學《嫦娥奔月》,講到“八月十五這天清晨,后羿要帶弟子出門去,逢蒙手提寶劍,迫不及待地闖進后羿家里,威逼嫦娥把仙藥交出來”時,這樣引導。

        師:仔細研讀這句話,哪些字詞寫得好?

        生:我認為“闖”這個字,用得好。

        師:好在哪里呢?想想看,還可換成什么字?

        生:“跑”“走”“溜”。

        師:請大家讀一讀,比一比,看看哪個字最好?

        生1:“闖”字好,它比“走”更寫出逢蒙的急不可待,終于等到這個機會,恨不得一下子拿到仙藥。

        生2:我也認為“闖”字好,看出他是破門而入,不征得主人的同意,比“跑”“溜”更寫出了逢蒙的兇狠。

        生3:我想他闖進去時會用腳狠狠地把門踹開,把門都踢壞了。

        師:你感受到這是怎樣的人?

        生1:他真是個奸詐貪婪的人。

        生2:他有點兇狠,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字字皆精妙,句句悟其神。”就一個不起眼的動詞,經過這么一辨析,學生從語言文字入手,了解了逢蒙的個性特點,理解了文字所承載的思想內容,更體會到了作者用詞的精妙。文中那些含義豐富、雋永貼切而又富有表現力的“點睛之筆”,更值得我們去引領揣摩。當然,文章表達上的精妙之處何止詞語,大至文章的謀篇布局、構段方式,小至一種修辭、一個標點,都是我們引導學生感悟的對象。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培養學生的語文意識,促使學生自覺地關注課文語言表達形式,用心觸摸語言的細微之處,從而對語言敏感起來,讓語言表達鮮活起來,最終能聞其口,出其手,化為學生個性化語言的有機部分。

        三、在遷移運用中學習語言

        編人小語教材的課文大都是文質兼美的文章,里面的很多語言可以直接拿來用,通過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運用,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具體來說,遷移運用主要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遷移運用詞匯。小學語文教材所選課文的詞匯均優美形象,表達力很強,在學生的表達中使用頻率也比較高。出于豐富學生語匯、促進內化積淀的需要,教材中也時常有這樣的“連詞寫段”的練習。這樣的練習不能“輕輕”帶過,更不能隨意忽略,而應精心設計訓練過程,幫助學生在深化理解的基礎上學習應用,在學習應用的過程中內化積淀。如《春光染綠我們雙腳》一文后面安排了這樣的練習:想象一下植樹后,荒山變成了什么樣子,說一段話,可選用以下詞語:“枝繁葉茂、搭窩筑巢、陣陣林濤……”我在教學中,特意辟出10分鐘加以指導,啟發學生先按詞語的運用范圍作大致歸類,再按其意義分別造句,然后按觀察順序進行組合,最后梳理潤色,用上合適連接詞,使之連貫流暢。這樣一來,相信學生已把文中出現的詞語內化為自己的語言了。

        2.遷移運用句段。很多課文,編者在課后還提出了背誦章節乃至背誦全文的要求。細細考察這些章節和課文,我們不難發現,它們或感情真摯,動人心弦;或風光旖旎,引人入勝,在教材所選課文中堪稱經典。這類練習看似簡單,僅僅是背背默默而已,但本人認為在具體操作時,不能滿足于“積累”性目標的達成。積累是為了運用,只有經常有機會運用,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積累。為此,我們在教學中應有意把背誦經典范文和說寫表達訓練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將背誦積累的優美句段自然地遷移到自己的口中,乃至習作中。

        如《特殊的葬禮》一課,大多數老師在上這課時都注重學生的朗讀,運用多媒體進行渲染,激發學生對大瀑布枯竭的失望和惋惜之情,從而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但是,有一位老師在執教這一課時卻另辟蹊徑,關注到了課文的寫法。這一課的第三和第五自然段構成了鮮明對比,而且兩個自然段都是先描寫瀑布景象,再寫游客反應。在學習完第三和第五自然段后老師讓學生對照一下這兩個自然段,想一想在寫法上有什么相同之處,然后分別出示描寫瀑布景象和寫游客反應的部分,兩相比照,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寫作方法。

        課文中描寫的是雄偉壯觀以及逐漸枯竭的瀑布,文中還提到:“科學家預測,過不了多久,瀑布將完全消失。”那位老師抓住了這個空白點,讓學生模仿運用第三、第五自然段的寫作方法,動筆寫一寫完全枯竭的大瀑布。并出示了這樣的句式進行訓練:“又是幾年過去了,大瀑布____,許多慕名而來的游客____。”

        這樣,學生領悟了作者的寫法,并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就不僅停留在對語言的感悟,而能夠成為一種語言的遷移與運用。這樣的訓練,引導學生不斷將課文中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讓學過的詞匯和句子、句式能不斷地運用,讓語言在筆下更加成熟精練。

        第2篇:語文教學的本質范文

        【關鍵詞】以生為本;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平臺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9-8747(2012)01-0051-02

        一 淡化教師的“傳授”習慣,強化學生的獲取動機

        筆者認為:語文教學的上佳境界在于:使學生能“好讀書……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靈活性極強,與其讓教師苦苦傳達教參觀點而使學生得以“求甚解”,倒不如高度尊重學生,強化學生獲取新知的動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則由“為教而教”為重心轉向“為學而導”為重心的軌道上,不僅不要“授魚”,連“漁”也不授,先讓學生自己去反復讀書,在讀中自己思想,自己推斷,自己體會,自己感悟,或在讀中摸索規律,或讀后總結方法,教師只從旁啟發、點撥,這樣堅持不懈,學生必能學會舉一反三,融會貫通,最終達到“展卷而自能通解,執筆而自能合度”的境界。

        例如:對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一詩,筆者先不做任何傳授,上課就讓學生反復誦讀,直到會背,然后讓他們說出自己讀到了什么?學生紛紛發言,有的說讀到了對昔日康橋的依戀,有的說讀到了對圣潔美女的珍愛,有的說讀到了纏綿的愛情,有的說讀到了自由的天空,雖然有點紛亂,但畢竟都是學生自己悟出來的,而且他們都能從詩中找到依據,這種情況下,教師還有必要再去講解分析嗎?放開手腳,讓學生自己獲取新知,這樣,他們的認知需要、創新意識、成就愿望就會連同他們學語文的興趣一起與日俱增,使他們終于想學、愛學、樂學了。

        二 淡化教師的“主導”作用,強化學生的自主行為

        職業學校要通過語文教學推動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就必須強化學生“自主”行為,讓個性成為創新的靈魂。

        首先,教師應放棄“師道尊嚴”,在教學活動中積極營造寬松、和諧、平等、民主的氛圍,使學生常有心理上的安全感和自由感,只有這樣,才能在求知實踐活動中促進其創造個性和創造思維的發展,學生才能表現出尋根問底的興趣和信心,才能樂意把自己的發現告訴他人,才能敢于對不同意見哪怕權威觀點提出挑戰。例如:在指導學生閱讀梁曉聲《普通人》的過程中,當有人公開表示對這種近似傻呆的“認真”不感興趣時,筆者予以充分肯定,之后,學生的膽量更大,思維也更加活躍了。

        同時,教師還應致力于激發和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地探索新知的潛能,重視培養學生自學、自評、自控的能力,讓學生從教師的控制下解放出來,努力追求自己的東西。學生一旦有了自主人格,就會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和進取心,大膽提出自己的觀點,這樣,創造就有了基礎。

        三 淡化教師的作用,培養學生能力

        自主閱讀意味著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作為閱讀對象的作品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結晶,任何一部作品,從題材、主題到遣詞造句、表現方式,無不體現出作者自己的審美情趣和個性特點。李白清俊飄逸,陸游激昂悲壯,郁達夫沉郁憂傷,魯迅冷峻深刻……不是因為作品讓他們有個性風格,而是因為他們的個性風格決定了作品。在學生自主閱讀過程中,教師應創設一種讓學生自由翱翔的環境,讓學生站在作者的立場,通過閱讀文本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直接進行心靈對話,是領會、理解字詞的關鍵。尤其是那些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作品,不從作者的價值取向著手,更無法體味出平凡中的韻味來。

        四 淡化作業的“鞏固”功能,強化作業的挖潛效應

        布置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常規之一。就語文學科來看,作業的這一功能實在還在次要,更重要的當在于強化它的“挖潛”效應,讓作業成為學生思維的延續。在語文課本中有不少可讓學生發散思維的“空白”,教師要充分加以利用,設計開放性的作業。在內容上即可與教材內容相聯系,也可與學生生活相結合,還可與社會活動接軌,題材要廣泛,思路要開闊,讓學生有“自由馳騁”的空間;在形式上自由靈活,可書面,可口頭,可讓學生獨立完成,也可進行分工合作,學生或寫或畫,或摘或錄,或敘或議,或褒或貶,自由發揮,無拘無束。例如:學完孫犁的《荷花淀》,筆者要學生根據文中的一些語言和動作描寫為人物補充心理獨白,讓學生帶著滿腦子的困惑去探究,保護了學生持續學習和思考的動機,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使學生在作業中釋放自我表現潛能,體驗到努力后的滿足、愉悅、自信,從而獲得個性的和諧發展。

        五 淡化量化評價方式,強化多元評價機制

        應試教育的一大特征就是以分數高低來衡量學生學習的優劣。職校學生雖不像普高學生那樣看重分數,但通過一番勞動之后,渴求得到承認、信任卻是他們共同的愿望。

        筆者常常會看到:一些寫作能力欠缺的“差生”,可能是視聽方面的優生,那些朗讀不濟的,可能與人辯論有特長,那些閱讀能力低的,可能在想象空間里找回自信,那些卷面成績只有十分八分的,在與人交際中卻是高手。單一的量化評價方式實際是一種消極的、譴責式的評價,只有強化多元的評價機制,讓理解成為求知的動力,才能充分體現對學生個性的尊重。這種評價表現在:主體上,采用自評、他評、小組評與教師評、家長評相結合;形式上,采用分類定性加評語與口頭評價、行為觀察、活動激勵等相結合;內容上,注重綜合性評價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知識技能、過程與方法等方面的變化與進步;方法上,運用多種手段進行過程性評價,并及時發現學生學習中的問題。多元評價的本質是:不要一味盯住學生的短處不放,而應善于極時發現他們的長處并加以鼓勵。這樣,學生才能重拾信心,激發出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創新精神,由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的探究者、合作者。

        總之,讓學生成為獨立的學習主體,自主地探究,自由地質疑,持續地思維,并被充分地理解和尊重,學生才能激情滿懷地投入到語文的大海洋,享受著學語文的愉悅,職業學校語文教學的課堂也就會成為學生們一個個“歡樂谷”。

        參考文獻

        [1]牛春華.中等職校語文教學改革初探,《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1年07期

        第3篇:語文教學的本質范文

        [關鍵詞]高職 思想政治理論課 教學體系 建構

        [作者簡介]鄧宏萍(1970- ),女,江西萍鄉人,泰州職業技術學院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江蘇 泰州 225300)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0年江蘇省高校優秀多媒體教學課件二等獎科研項目(項目編號:JG201015)和2011年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資助泰州職業技術學院教學改革課題“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整合研究”(項目編號:TZYJY20110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2)35-0134-02

        “思想政治工作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既要堅持教書育人、引領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同志的這一指示,為思想政治教師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明確了方向、提出了要求。高職思想政治教師教學既要遵循教材,講授做到不變形、不變味、不變樣,又要關注學生的成長成人,做到教學回歸生活、學以致用、知行統一。

        一、構建和實施思想政治理論課“人本—文本”教學體系的依據

        1.理論依據。一是人本思想。人是理論關注的中心,人本思想強調把現實的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最高目標和最終歸宿。認為,人是在活動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中獲得全面發展的,人的活動是體現全部本質力量的自由創造、自我確認和自我實現的生命歷程。人本思想對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啟示是教師要重視并提升和滿足學生社會交往和社會關系需要,促使學生在現實環境與活動的交互作用中獲得全面發展。二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作為20世紀80年代后發展起來的教育新思潮,建構主義對全世界的教育教學理念與教學實踐產生了深遠和廣泛的影響。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核心觀點是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①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啟示是必須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創設與學習有關的真實世界情境,注重協作學習,并為學生建構知識的意義提供各種信息條件。

        2.現實依據。一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特殊性。自然科學學科知識的價值是中立的,教師在教學中主要是處理好認知關系,清楚地說明事實,在幫助學生進行“知識重建”的過程中引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思想政治理論知識涉及價值評價,教師的教學任務是處理好認知關系和價值關系,倡導社會主流價值觀,在“價值重估”的過程中引起學生對相關內容的價值評價,產生創造性的價值觀念。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特殊性要求思想政治教師深入學生的生活,使普遍觀念與具體情境相結合,啟發學生建構相應的思想道德知識及其價值觀念,并能創造性地將這些觀念運用到某種具體情境中解決實際問題。二是高職“90后”學生的發展特點。高職學生大多數是應試教育下“理論學習”的失敗者,對理論學習和知識傳授存有恐懼乃至自卑心理。“90后”高職學生成長在快餐文化和網絡文化迅猛發展的環境下,其思想觀念、價值傾向等與主流價值導向存有一定的差距。“90后”高職學生身處充滿競爭與機會的時代,他們不僅關心國家的前途命運、社會現實問題的解決,還渴望在學習、生活及工作上的成功,因而更注重專業課程的學習。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師要在堅持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方向下,結合學生成長成人需求調整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

        二、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人本—文本”教學體系的構建

        1.“人本—文本”教學體系下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內容。主要圍繞高職學生成長的不同生活空間,從精神的四個基本維度“理”“情”“德”“法”將教學內容設置為四個專題。理,人生價值的理性追問(掌握和諧人生的真諦);情,愛己愛人的博大情懷(塑造快樂人生的環境);德,真誠和諧的道德境界(明確人生修養的準則);法,公平正義的法治素養(選擇并踐行人生正途)。由此幫助高職學生在成長成人過程中明確價值標準與行為規范,加強個人修養,實現知行轉化。具體教學內容安排,見135頁表1。

        2.“人本—文本”體系下的“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教學內容。主要圍繞中國社會變革,密切聯系近現代社會發展的理論和實踐成果,設置社會變革的理論指引、途徑與方式、目標與任務、內容與力量四個教學專題,逐一解決“舉什么旗”“走什么路”“往哪里去”“做什么事”“誰來做事”五大問題,引導學生關注社會、明確責任、發展自我、服務社會,將自我發展融入國家、民族和社會的發展中,進而實現個人和社會的和諧發展。具體教學內容安排,見135頁表2。

        三、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人本—文本”教學的實施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屬性②,“人本—文本”教學體系下,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圍繞四大要素展開。

        1.設置情境。“情境”是指學習要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中進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情境按其呈現方式可分為符號式(以多媒體課件為平臺,借助文字、語言、圖像、視頻、動畫、音樂、圖表等符號形式呈現真實的歷史事件、典型案例和社會熱點問題)、模擬式(通過角色扮演、辯論、辨析、演講、游戲等課堂互動形式,讓學生體驗成長環境中具有代表性的問題)、實踐式(學生組建不同的實踐活動團隊,在課外按要求協作完成相關主題活動,在現實中解決所遇問題)、虛擬式(借助網絡平臺與技術,再現歷史及現實中的一些真實事件,思考比較解決問題的不同方式)四種,教師可根據當前的學習主題及教學條件靈活選擇設置。“人本—文本”教學體系下,教師創設的情境,必須對生活有所加工且具有情感渲染力,使學生形成學習上的心理準備,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探究興趣,幫助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解決問題,完成意義建構。

        2.協作會話。“協作”與“會話”發生在師生教學過程的始終,“會話”是“協作”不可缺少的環節,“協作”學習的過程也是“會話”的過程,“協作”與“會話”是交叉重疊進行的。具體操作步驟如下:第一步,教師介紹課程專題教學安排,學生按要求組建學習團隊;第二步,學習團隊自主選擇一個教學專題,討論確定學習任務及涉及的各類信息;第三步,教師結合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設計教學情境,學習團隊收集整理評價相關信息;第四步,教師呈現教學情境,提出引起“價值重估”的問題,解答學習團隊交流匯報的問題,其他學習團隊聽取匯報并提問、評價或補充解答;第五步,教師點評與總結,提出將“價值重估”引向深入的后續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做價值評價,產生創造性的價值觀念。

        3.意義建構。“意義建構”是學生利用已有的認知圖式賦予當前學習主題以意義,是整個學習過程的最終目標。思想政治理論的“意義建構”既要“識理”(了解某一普遍觀念的價值),又要“識事”(在生活某一情境中見機行事)。因此,“人本—文本”教學體系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在課堂教學環節外,開拓課外實踐教學及網絡空中教學環節。將三個環節的教學相融合而實施的完整教學流程為教師在線調查、安排教學任務——學生組建團隊、領取學習任務——學生收集加工信息、開展課外實踐活動——教師設置情境、提出問題——學習團隊協作、交流匯報——教師點評總結、再次提問——師生網上交流、探討解答問題——實踐活動成果評價與展示——學生在新的情境下進行價值評價、完成意義建構。

        “人本—文本”教學體系下,思想政治教師要打破教材、走出課堂、突破講授,師生在具體情境下開展協作會話,在教學相長中教師指導學生完成“意義建構”,實現教學目標。

        [注釋]

        ①何克抗.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J].中學語文教學,2002(8):56.

        ②全,宋乃慶.建構主義的全息性概念與數學經驗性教學模式[J].中國教育學刊,2003(5):41.

        [參考文獻]

        [1]楊笑琪.人本思想的基本內涵及其當代價值[J].理論導刊,2009(10).

        第4篇:語文教學的本質范文

        作為一門人文學科,語文學習能夠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與提升。而語文教材中不同類型的文章作品具有不同的教育價值與作用,可以為學生帶來不一樣的審美體驗。而作為蘇教版的高中語文教學中,一些另類文本的加入,能夠體現出不一樣的教學價值。因此,本文主要針對蘇教版高中語文教學中另類文本的教學價值進行分析,從而能夠為學生帶來另類的審美體驗,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與發展。

        【關鍵詞】

        高中語文 另類文本 價值

        語文教學中,不同的閱讀文本需要老師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以此能夠使學生得到積極的進步。作為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另類文本來說,具有其自身的價值與作用,能夠有效促進學生人文情懷的培養,增長學生的閱讀經驗,從而能夠為學生的閱讀能力與審美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所以,筆者主要針對于此進行分析,從而能夠有效促進學生語文閱讀能力與素養的發展。

        高中語文教學中另類文本價值的體現

        (一)借助特殊的人生體驗,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對于高中語文教學來說,應該注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而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有這樣比較獨特的文本形式,能夠給學生不一樣的人生體驗,對學生的生活進行積極地啟發。例如,曹文軒的攝影散文《前方》。文章的整體構架與寫作都是從作者的攝像角度出發,并且向學生指出了“流浪感”屬于人們與生俱來的一種情感特征,而且將人生比喻成一場苦難的旅行。而這種文章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精神是對學生人生觀的突破,也是影響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的有效工具。但是,人們在反復地閱讀過程中,文章中的作者具有一定的理性精神,能夠對人身中的困難遭遇進行理性思考。而這對于高中生來說,能夠影響其對人生的思考與探索。作為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注重對自我感受的表現,而且他們存在著不太成熟的想法,感性認識大于理性思考。而這種另類的文章形式與內涵,能夠給學生對悲觀主義的人生觀有良好的認識,還能通過一種理性的思考形式,對人生進行認識與探索,因此這篇文章具有較強的教育價值。

        (二)表達形式的另類,對學生閱讀經驗的積極完善

        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能夠接觸到各種各樣的文章形式,并且通過學習能夠掌握了自己的閱讀方式與經驗。無論是從語言結構、寫作技巧以及文本特征,學生都能大致地掌握。因此,這也使得學生形式自己的思維定式,不論對待什么樣的文章作品都借助老師教給的閱讀方式來進行。然而,針對一些思想性較強,比較特別的文章,這樣的方式就顯得力不從心。例如,這樣的文章《斑紋》,還有《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作為海因里希?伯爾的小說《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這樣的小說形式,具有比較簡單的情節,而學生在閱讀后常常是帶有疑問。小說中,主要是主人公遭遇車禍,并且被送到臨時醫院中,而且被抬上“手術室”的剎那,自己恍惚看到了很多比較熟悉的畫面。而學生的閱讀后,常常感到不理解。為什么主人公在學校八年,但是回到學校后會不敢肯定?文章的題目具有什么樣的內涵與意義?同樣,同屬于戰爭題材的作品《一個人的遭遇(節選)》,這篇文章學生在閱讀時卻沒有同樣的困惑。原因在于這兩篇文章的結構,尤其是敘事結構存在著一定的不同。后者的邏輯順序比較清晰,而前者屬于意識流小說,并且對傳統小說的表達方式有一定的突破。因此,這種不同的表現形式的作品,能夠增加學生的閱讀經驗,可以為學生以后的閱讀提供積極的借鑒。

        (三)閱讀過程的痛苦性,使審美體驗到達高峰

        高中生的語文學習能夠對學生的審美能力具有積極的培養,促進學生的審美能力到達一個高度。另外,對于學生來說,同樣有自身的生活經歷,因此在進行閱讀過程中,并不能做到不將自己的感受與價值觀等帶入進去。如果作者的情感能夠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彼此相融,能夠達到情感共鳴;或者可以使學生對過去、現在或未來的事情有一定的追憶、感受與憧憬等。而對于比較另類的作品來說,主要在于思想高度與深度,讀者無法企及,因此就會造成讀者閱讀過程中的痛苦感受。而對于蘇教版的高中語文教材中,選取這些另類作品,能夠體現出對學生主體性的尊重。

        例如,《斑紋》這篇天馬行空文筆下的作品,學生在理解過程中,比較困難,但是這也是為學生提供的一次珍貴的審美體驗,能夠審美閱讀畢竟在當前的應試教育中難以生存,但是能夠促進學生審美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理解概括能力的提升,可以促進學生的精神世界的豐富,以此有助于學生人文精神與素養的提升。這種審美形式的閱讀在當前的語文考試中少有涉及,語文考試通常以理解、概括、鑒賞和分析為主,這些元素確實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也是高中學生必須掌握的閱讀能力,但是作為一種精神體驗式、個性化的審美形式,由于難以考評就被我們拋棄了。閱讀審美教育已經被主流語文教學邊緣化了,這是非常值得警惕的。另外,對于這類文學作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引入,能夠促進語文教師專業水平與素養的提升,以此更好地指導教學。

        【結 語】

        綜上,高中語文教學中另類文本有其自身的價值與作用。而作為語文老師來說,應該積極認識到另類文本的積極作用,注重對學生閱讀能力、審美能力以及人文精神的培養,從而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與發展,使學生能夠體會到閱讀的真正價值與意義。

        【參考文獻】

        【1】陳瑞芝.讓生活的清泉在高中語文課堂上汩汩流淌【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34)

        【2】解冰.關于高中語文評價改革的幾點思考【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0(08)

        第5篇:語文教學的本質范文

        Min Liping

        (Xi'an Railway Vocational & Technical Institute,Xi'an 710014,China)

        摘要:本文探討了電影作為文本用于外語教學的可能性,在圖式理論的基礎上探討了將英語原版電影用作文本的具體操作步驟,包括選擇影片、準備工作、課堂組織、作業、詞匯和后續活動六個方面,分析了操作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最后指出英語電影值得在外語教學中大力推廣和運用。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ossibility of using film as a text for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 based on the schema theory discusses its specific steps, including the selecting films, preparation, classroom organization, operations, vocabulary and follow-up activities,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may encounter in operation process, and finally concludes that the English movie is worth to promotion and use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關鍵詞:電影 文本 教學組織 高職

        Key words: film;text;teaching organization;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中圖分類號:G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29-0174-02

        0引言

        英文電影是一種集閱讀、觀賞和獲得審美享受為一體的綜合藝術,是年輕人所喜愛的娛樂方式。如果能將英文電影與高職外語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將電影作為文本用于教學中,將會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本文在闡述圖式理論和讀者─反應理論的基礎上探討了將電影用作文本的具體操作步驟。

        1理論背景

        課堂上運用電影前,學生需具備圖式理論三方面知識:

        1.1 文本圖式(textual schema)學生需要懂得電影語言(文本圖式),以便明白電影中的暗示及風格的局限性,即需要解構電影語言和敘事性的設計。

        1.2 個人圖式(personal schema)欣賞電影的過程,正如Louise Rosenblatt 在“poem”(1978)中所描述的,是觀者運用所有以往的知識和經驗(“個人圖式”)對電影文本主動建構的結果。

        1.3 文化圖式(cultural schema) 強調了觀看過程中環境的重要性。“環境”這個詞不僅描述了個人的微觀領域,而且它還反映了社會的宏觀領域。除此之外,還包括了文化因素。學生應意識到他們對電影的理解與他們與環境間的交互二者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

        2電影用作文本的教學組織

        電影有故事、人物和寓意,可以作為文本。電影可像其它文本一樣用于課堂上,但其視覺范圍比其它文本更寬闊。下面詳細說明如何將電影用作文本組織教學活動。

        2.1 選擇影片首先教師應選擇影片。并非所有的電影都適合教學。教師應判斷學生會欣賞什么類型的電影,選擇時應注意以下幾點:①避免帶有很多方言的電影;②避免篇幅過長、情節發展緩慢或充滿獨白的影片;③避免需要懂得某個專題或文化的具體背景知識而學生并不具備的影片;④選擇具有明顯故事情節的電影。

        2.2 準備工作觀看電影并記錄電影的主題、人物性格發展和主要情節。此外,記錄每個片段的長度,每個場景具體的問題。依據這些粗略記錄,教師可編寫作業、制作幻燈材料。

        2.3 課堂組織按照故事的自然中斷點將電影分成大約15分鐘的片段。如果分隔部分太長的話,那么學生就不能將所看到的組織到一起,有些甚至會失去主線。如果分隔部分太短的話,過多的停止和開始就會影響影片的連貫。播放完每個片段后,學生需要另外10到15分鐘做筆記和討論。一堂課放映幾個片段取決于兩次課之間的間隔,但是無論如何,從頭到尾觀看一部電影不能超過3個星期,否則就會顯得支離破碎,不利于學生理解整部電影。

        將學生分成兩人一組或三人一組,在觀看電影時,他們不需要寫或說。當每個片段結束時,每個小組就幻燈片上顯示的問題討論并在作業單上記筆記。每個小組可與其它小組比較答案。教師也可鼓勵學生對不太有把握的地方提問。

        2.4 作業設計教師可依據搜集到的有關主題、人物和其它主要情節的信息布置作業,同時在電影開始前發給學生。學生在觀看每個片段時可在作業本上做筆記并適當作些修改。觀看完整部影片后,這些記錄可用在后續討論中。作業的主要內容有:

        ①有關人物。要求學生記錄主要人物的姓名和其它有關信息,包括職業、人物間的相互關系等。還可讓學生寫出適當的形容詞來描述主人公,這對于角色變換頻繁的影片顯得尤為重要。人物發展是電影的主題,可讓學生對主要人物做大量筆記,從而使他們關注影片的主要情節發展,為后續討論準備豐富的材料。②有關主題。在作業中設計任務,要求學生詳細記錄人物的言談和舉止。這些筆記有助于學生對影片的理解并為后續問題提供材料。對于高層次學生,可強調文學和電影方面的技巧。

        3電影用作文本的問題設計

        教師備課時所記錄的關于每一幕的問題可按一定的格式重新設計并呈現在幻燈片上。這些材料構成了觀看每個片段后討論的基礎。為了避免給學生增加過重的負擔,可將問題的數量減至最少。教師應盡量使每個片段的問題不超過3個,并不斷詢問自己是否選擇的問題有助于學生欣賞影片,同時盡量避免提一些僅僅檢測對影片理解的問題。以下是一些最為有效的問題類型:

        3.1 利用引述――問題依賴于影片的引述。這種問題類型應盡量少用,其原因在于通常需要教師找到并重放相關情節,這會強迫學生聽具體的單詞而干擾對片段的全面理解。

        3.2 理解細節――問題需要對細節的理解。學生依據對世界的了解或常識讀懂電影。電影在這方面比其它任何形式的文本都更為豐富,但另一方面可能會給學生增加負擔,需要加以注意。該類型問題會比較枯燥,但運用適度的話,會有助于學生理解所觀看的內容。該類型問題旨在使學生關注電影主要情節的發展,強調與主題有關的細節。問題多以“Why…”或“What is the point of…?”開頭。

        3.3 預測故事發展――問題需要學生預測或想象未來情節發展。作為每堂課的導入 (lead-in),可讓學生回憶前一個片段中發生的故事,并預測故事未來發展。預測的優點是:一方面使學生觀看電影時更加專心,另一方面更易于理解接下來場景的內容。

        3.4 個人反應――問題可引出學生個人對人物和事件的反應和印象。

        3.5 想象銀幕外的事情――問題需要學生想象銀幕外的事情。

        以上為制作幻燈片時常用的問題類型。需要注意下面三點:①教師在對電影的每一片段設計出適當問題后,可按觀前(pre-viewing)、觀后(post-viewing)問題分類整理并呈現在幻燈片上。多數情況下,學生在觀看相應片段前看到問題會有助于觀看影片時集中注意力。但有時需要在觀看完相關片段后再呈現問題,例如下述情況:上述依賴于引述的問題,學生會被引向關注單詞而不利于對片段的全面理解。提前顯示問題會減少影片對觀者的影響或者觀者會預測電影的情節發展。②對觀前和觀后問題要做適當的調整,使問題在幻燈片上出現的順序與電影的時間先后順序有所不同。所有某一片段的觀前問題應比觀后問題提前呈現在幻燈片上。顯而易見,預測型問題應在觀看相應片段前呈現并回答。③如果沒有幻燈,那么一種方式是發給學生講義(handout),教師指導學生一點一點揭示問題;另一種方式是在觀前或觀后將問題寫在黑板/白板(board)上。

        4電影用作文本教學的后續活動

        教師在播放完整部電影后給學生發另一份作業,包括:①討論的問題和任務,應以學生在電影放映中記錄在原先作業上的信息為基礎;②學生的反應、對主題的評價、最喜愛的場景和人物。根據學生的理解程度,也可以讓學生判斷電影的中心思想;討論電影中人物的思想及導演拍攝這部電影的意圖。

        5結束語

        筆者在教學中經過研究發現英文電影能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電影教學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如Hanley、Herron、Cole (1995)認為電影教學對教師要求較高,工作量大,選擇教學材料難,編輯制作教學材料對人員和設備的要求過高。盡管存在這些問題,但每當想到電影課中學生是那樣聚精會神、那樣興致盎然,所以即使備課多么辛苦也是值得的,遇到的困難再多也值得去克服。總之,電影作為一種文本形式是值得在外語教學中大力推廣和運用的。

        參考文獻:

        [1]Chi-Kim Cheung. The Use of Popular Culture as a Stimulus to Motivate Secondary Students’ English Learning in Hong Kong [J].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2001(55):55-61.

        [2]Claire Kramsch. 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9.

        [3]Claire Kramsch. Language and Culture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4]David Burmester. Short Films Revisited [J]. English Journal, 1984 (73):66-72.

        [5]Eli Hinkel. Culture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6]Herbert W. Seliger & Elana Shohamy.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Methods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9.

        [7]Hilary Taylor Holbrook. Popular Culture and English [J]. English Journal, 1987 (76):32-41.

        [8]Jane Arnold. 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第6篇:語文教學的本質范文

        [關鍵詞]新時期;文學教育;本質;功能

        一、引言

        文學是虛構的藝術,是想象的殿堂;文學是人類靈魂的守護神,是精神得以寄托與憩息的殿堂。無論什么時代,文學都是對于人類所面臨的問題的象征性的解答,因此而成為生活的教科書,從古至今在教育上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9文學教育就是一種通過文學文本的閱讀、教學、賞析等,使人在獲得審美愉悅的同時豐富知識、發展能力、提升道德、開闊視野、陶冶情操的過程。文學教育更主要的是一種審美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性熏陶。當前社會大力倡揚以人為本的文學教育,關鍵在于引導學生進入廣袤的時空之中,感受博大、豐富、深邃。培養真正的價值觀和人文精神,達到教育的真正價值。

        二、文學教育的現狀和本質

        這些年來,我國學校文學教育有著逐漸走向“知識框架論”和“制度政治化”的傾向。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育工作者喜歡相信一系列缺乏文學美感的宏大理論體系,喜歡建構一個個脫離現實的知識視野,喜歡把文學教育圍繞思想政治來進行,缺少開放意識和平和的心態。文學中固有的智慧、感性、經驗、個性、想象力、道德感、原創力、審美意識、生命理想都日漸喪失。在這種教條枯燥的文本教育下,學生思維方式和言語方式甚至對世界的感悟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由于學生學到的是褊狹的文學,必然造成思想情感的貧血,無法擁有豐富的精神空間,思維方式只能是簡單而單向的,言語方式也就會失去鮮明的個性特征,最終無法真正形成學生的深厚情感和良好的人文素養。

        真正的文學教育具有潛移默化的特性。學生閱讀文學作品、吟詩誦曲,參與文學賞析活動,可能不會有立竿見影的教育效果,但天長日久人人會變得談吐高雅,精神爽朗,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具有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功效。文學教育對人的成長的影響具有全面性。因文學本身的情感性、哲理性、歷史性、審美性和語言藝術性特質使得文學教育能夠提升人的道德、增進人的智慧、培養人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使人語言更文雅、知識更全面、情感更豐富、意志更堅強、行動更有力。文學教育是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思想、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強學生的人生責任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調節個人情感,培養想象力、促進創新思維,形成高雅氣質和健全人格,而且這些功用可在生動的文學教育中自然地完成,為其他課程教育所難以替代。此外,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說,文學教育可以提高全體國民的素質。文學的審美意識、思想承載以及它的浪漫情懷都是人類生命智慧最綜合、最神奇的表達,文學的這種偉大之處可以幫助抑制存在于我們社會的種種暗流振奮國民精神,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新時期文學的教育功能

        1.中華名族古典文學的教育功能

        文學首先是民族的,因語言、文化傳統的差異,各民族的文學無不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呂叔湘先生曾說過,文學知識的重要作用就是引導學生去理解祖國語言,去欣賞祖國語言,去熱愛祖國語言,引導他們去愛祖國的山河大地,熱愛祖國的文化遺產。我國歷史悠久,古典文學發展源遠流長,那些經過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大浪淘沙流傳下來的作品,都是我國歷史的見證和文化的精華。四書五經、司馬遷的《史記》、唐宋家的散文、唐詩宋詞、王實甫的《西廂記》和四大名著等等都已經成為中國古典文學大觀園中里永不凋謝的花朵,古往今來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學子為之傾倒。這些流傳千古的優秀作品,不僅僅能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影響,產生對中華民族的無限熱愛與依戀,從而培養深刻的愛國主義情感,更能從中汲取思想和力量,培養并提高他們的文化品位。這些積淀下來的歷史、文學、人物傳記,雖然并不能直接地參與世界的改造,但它們卻能喚起人們內心深處渴望改造世界的沖動和欲望,能喚起人之所以為人的自豪感受,能喚起一個人堅信自己內在的力量是無堅不摧的信念,這些古典文學中的精神和價值觀廣泛滲透著中國的哲學思想、道德規范、行為準則、文化傳統。在新時期的文學教育中,教育工作者需要讓學生從歷史中、從偉大人物的傳記中、從文學作品中,去感悟生命的偉大,去感悟人性的美好,去感悟人生的創造之美、奮斗之美,去激發和推動他們追求比生活本身更高遠的東西,這就是我國古典文學教育應有的教育價值。

        2.世界各國優秀文學作品的教育功能

        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是超越民族界限而屬于全人類的。文學教育只有既傳承本民族的文化,同時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學的養分,才能夠更好地促進本民族文化的創新和發展。在世界加快走向全球化、各國經濟文化交往日益頻繁的今天,通過世界各國文學這扇窗戶,我們才能夠更多地了解世界各國優秀的文化,借鑒他國的經驗與精華,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大有裨益。真正優秀的文學作品是屬于全人類的,不同國家和民族優秀文學作品的教學和交流和有助于不同國家、不同民族間的相互了解。通過外國文學,我們是學人生、習教養、長知識、闊眼界。在思想意識、人生理想、處世方法、道德觀念、行為準則、文化風俗等各個方面,外國文學今后還必將在更大的范圍和程度上影響年輕的一代。如同哲學、歷史、美學、心理學、倫理學等學科一樣,外國文學是一門“致知”的學問,它是陶冶情趣、提高素養、開闊視野、豐富精神文化生活、培養人的洞察力、推理力、判斷力和思辨分析能力、提高人的整體素質的教育。外國文學在廣泛涉獵、表達悟識和再現生活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價值,它是一處蘊蓄豐富的精神礦藏,值得我們一代又一代地去開發。在外國文學的教學日常教學中,教育工作者除要求學生背誦一些語言優美、清新雋永、短小精悍的美文,增加學生基本的文學素養以外,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透徹的分析與講解,把文學作品研讀與人生問題,世界各國歷史背景等結合起來,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感悟人生的哲理、提升人生的境界,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富有創造性地閱讀世界各國優秀文學作品,在感受優美語言的同時深刻領悟世界文學作品豐富的內涵。

        3.文學教育的情感審美熏陶

        雅斯貝爾斯說:“我們之所以成為人,是因為我們懷有一顆崇敬之心,并且讓精神的內涵充斥于我們的想象力、思想以及活力的空間。”文學具有傳情達意的重要作用,文學所表達的情感也有邪正之分、高下之別,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大凡富有強烈的高尚道德情感的文學作品都是道德情感高尚的文學家心血的結晶,學習這樣的文學作品,對于喚起學生的高尚道德情懷,培養其高尚道德人格是極為有利的。實施文學鑒賞審美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自然本身無所謂美與不美,自然是因人的感受而美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本是一幅窮困潦倒、愁苦不堪的畫面,可是一旦把它作為客觀的形象、作為審美的對象表現出來,拉開了現實環境與主觀感受的距離,就成了審美的對象而意境深遠。精神內涵通過詩歌和藝術作品所特有的把握方式。文學教育還具有激奮人的情緒,進行宣傳、鼓動的作用,使人們獲得審美愉悅的同時提高斗志,為理想而拼搏,如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抗戰文學”。我國古代文學經典也十分崇尚尊師重教。《荀子》說“禮者,所以正身也;師者,所以正禮也”,并把它看成是“與天地同理,與萬物同久”的亙古不變的法則。“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也證明了古人對師長的尊重。總之,中外文學教育都十分注重對人的情感審美熏陶,也許這也是文學最大的魅力所在。

        4 .新興網絡文學教育的合理揚棄

        文學原本是生命,生命力受到壓抑而要換用象征方式來實現自身的產物,是生命力借助象征來拓展自身的產物。隨著網絡文學的興起,網絡上的一些格調不高、缺乏審美情趣的文本很容易在大學生中傳播,影響他們的人生信念以及價值選擇。然而,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看到,網絡文學強調個性的張揚和自我的滿足,是“私人化”作品,在網絡這個虛擬世界中,任何人都可以拋開顧慮,隨心所欲,寫我所想。網絡成了唯一可以奢望的真實,然而這唯一的真實能夠徹底摒棄當前種種束縛學生身心的弊端,從文學的特性出發,讓心靈自由、思維自由。網絡文學充分尊重每一個閱讀主體的閱讀體驗, 尊重他們獨立思考的權力, 讓他們勇于質疑、追問與探索,容忍學生的“異端”思想, 鼓勵學生各抒己見, 讓他們的思想沖破牢籠見仁見智。當前,如何摒棄網絡文學的糟粕,讓優秀的網絡文學課程走進高校是一個需要大力研究的教育熱點問題。總之,網絡文學是一門面向“現實”的課,它需要更多建設性的道德支持,道德的規范與審美能力的提升,是網絡文學事業中的重中之重。教育工作者不僅僅要支持和鼓勵學生的網絡創作,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要從虛無縹緲的網上走下來,去感受現實生活,充實學習生活,增加社會實踐與體驗。只有在這種有現實社會支持的網絡文學創作、傳播,才能夠真正實現道德審美主體的自律,并內化為主體的自覺,從而表現出不凡的有著鮮明主體生活色彩的網絡文化。

        五、總結

        文學教育以文學作品為主要對象,以審美享受為根本標志,以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和提高審美能力為基本目標,以使學生提升素質,修身養性,提高藝術思維能力為根本目的,對人的發展起重大影響。在今后的文學教育中,教育工作者需要盡量解放學生的心靈和智慧,讓學生的表現力、想象力和創造力都盡情地釋放出來,只有這樣才能有利于學生個性的自由發展和素質修養的不斷提升,從而體現出文學教育的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特點。

        [參考文獻]

        [1]許靜.淺談古典文學對思想道德教育的影響[J].現代語文.2006,(8).

        [2]肖川.教育永恒的支柱:歷史和文學[J].遼寧教育.2005,(5).

        第7篇:語文教學的本質范文

        關鍵詞: 中等職校 教學評價 以生為本

        新課程強調教學評價要以“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為目的,這和“學生是發展的主體”的現代教學思想是一致的。發揮教學評價的教育功能,建立促進學生發展的評價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評價必須遵循以學為主、以生為本的原則。

        當前,中等職校由于主客觀原因造成生源質量整體下降,使得更多的學業不良學生集中于職業學校,形成學業不良群體(是指那些要比其他學生花更多時間和精力才能達到掌握知識技能的某種智力正常但學習效果低下的學生組成的群體)。這給教育教學尤其是文化理論課教學帶來了困難,增加了壓力。因此,探索出適合職校學生現狀的教學策略和評價策略,提高課堂教學效益,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評價一堂語文課的優劣,要看教師的教學理念是否正確,看學生是否有所收獲,是否掌握了方法、發展了智力、形成了能力。

        評價視角一:教學能否滿足學生需要是評價的必備理念

        傳統教育可以定義為“師本教育”,“生本教育”則認為學生是天生的學習者,提出課堂上要依靠學生,教師要為學生的“好學”而設計“教學”。“生本教育”主張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指導者和主持人的角色出現,使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學習潛力。“生本教育”注重教學的交付,教師讓學生盡快地活動起來并獲得知識和解決問題,把可以托付的教學托付給學生。我們評價一堂語文課,首先要看教師是不是依據學生發展需要設計教學思路和教學方式。

        (一)確立“高而可攀”的目標

        教學目標設計應有利于學生發展。職校學生相對普高學生而言,學習習慣要差些,學習能力要弱些,如果教學目標制定過高,學生易產生畏難情緒;定得過低,又易失去興趣。只有適當的“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目標,才能激起學生的興趣,燃起他們對知識追求的熱情。比如魯迅的《拿來主義》一文,一位教師就抓住標題“拿來”做文章,引導學生比較“拿來”與“閉關”、“送去”、“送來”、“拋給”、“拋來”的區別,啟發學生領悟魯迅的主張: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這樣的教學目標抓得精當、合適、到位,突出教學重點,貼近學生的實際,有效帶動整個課堂。

        (二)安排“循序漸進”的內容

        教學內容安排須順應學生的認知規律。蓋房子總得從下而上,次序得當,結構才能有機聯系,才能發揮相應的功能。在教學過程中知識的先后順序、銜接、組合等應作整體通盤考慮,著名語文教師魏書生說:“教書育人的訣竅在于重組學生的大腦。”教師要以知識的內在聯系、學生認知的規律為考慮,根據職校學生的特點來設計,把教材和學生的知識經驗聯系起來,使課堂成為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互動交流的渠道,使學習變得有吸引力。教學設計是一項充滿智慧的活動,它可能直接影響到教學成效。我們在評價一位教師的《過萬重山漫想》公開課時,非常贊賞她對這篇篇幅很長的美文的教學程序安排,她采用“誦讀美文―品析美點―領悟美意”的流程組織教學,使課堂有了亮色,教學有了令人激動的地方,收到了顯著的效果。

        (三)強調“學以致用”的觀念

        為培養能力而教,是語文教學的靈魂。單純傳授語文知識,語文教學是不完全的。學生如果只是學了一些知識,并沒有通過實踐形成能力,知識學得再多也無用,充其量只能是一個“兩腳書櫥”。知識是“教”不盡的,語文教學要發展學生的智力,使學生獲得真正的語文能力,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起終身學習的觀念,為今后學習打好基礎,學習的意義就會顯得實在而深遠。我們評價一堂課,更重要的是看它有沒有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思維訓練表現在聽說讀寫各個方面。一位教師教孫犁的《黃鸝》,憑借讀通、讀悟、讀活課文的層層推進,適時趁熱打鐵,留下以《尋找生命的極致》為題的隨筆讓學生完成。學生因情而生,有感而發,有話可說。教師水到渠成地引導學生實現情感升華,由讀到寫,由學到用,由知到能的順利遷移,情、知、能的融合與互動達到和諧的統一。語文教學的立體化、多元化在教師“學以致用”的教學理念下得到了綜合體現。

        (四)滲透“吾愛吾生”的情感

        教師的賞識是學生上進的催化劑。著名教育家魏書生說:“只有愛學生,才能教育好學生,”情感是開啟心靈之鎖的鑰匙。教育是一種感化人心的工作,教育就是從愛出發的,沒有愛,教育的陽光是無法照射進學生的心靈的。職校學生在教師、同學眼里往往是“嫌棄兒”的角色,這種角色地位深深影響著他們的自尊自信,他們尤其需要教師“存真意、去等差、給尊嚴”的愛,尤其需要教師“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愛,尤其需要充滿趣味、獲得成功的體驗。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教師真誠的信任,鼓勵的微笑,贊揚的話語,會使學生在興趣盎然、情緒高漲中完成學習。語文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和情感體驗,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鼓勵學生發現、探究與質疑,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傳統的評課只注重教師的顯性教學行為,以甄別鑒定為導向,造成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中心,課堂上的導演兼主演,學生只是配角,是烘月的彩云、襯花的綠葉,是配合教師演好一場戲的“課托”。在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的著眼點是學生,教師的行為要根據學生的需要來調節,以學定教,從學生實際出發來設計教學。從教師盡心地“教”到引導學生主動地“學”,是教學理念的轉變,也是評課首先要把握的方向。

        評價視角二:教師是否關注學生表現是評價的核心所在

        傳統評課的最大弊端是以教論教,只見教師不見學生,學生處于被動的“靜聽”狀態。新課程標準的最大特點就是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是教學的價值主體,學生的發展是確定評價的依據,語文教學要從學生的態度、情緒、行為表現判斷其參與程度和效果。學生是課堂教學的參與者、問題的發現者和解決者,學生是否主動、全面、全程、深度參與,外在活動狀態和內在思維狀態是否活躍,學習是否有效,應是一堂課關注的焦點。現代教育理念下的學習過程應成為學生表現個性、發展個性、培養個性的過程,新課程標準下的學習過程應是學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覺、主動、積極地獲取知識,鍛煉能力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效率,才能更有利于學生今后的學習,這是評價一堂語文課的又一重要方向。

        鑒于以上指導思想,我在教研組設計并使用了“師生課堂活動評價表”,在語文“結對教研”小組人員相互聽課中開始嘗試使用,將評課的重點落在學生身上,更多地關注課堂中學生的求知欲望、思考體驗、傾聽接受、表達分享、合作交流等表現。聽課教師隨堂觀察評估,既可量化,又可文字點評,課后的交流還可促使教者反思,有利于相互提高,收到一定的效果。

        師生課堂活動評價表

        我教研組有位教師開《雷雨》公開課,一般的教學思路是師講生聽,但教學效果往往不佳。這位教師通過周密考慮,大膽放手,讓學生主動學習,她圍繞著“通過把握情節分析人物性格”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理解編寫劇本、有感情朗讀、激情辯論。如果由教師條分縷析,學生就不會有興趣將劇本熟悉到幾乎將臺詞背出。因為放手,教師達到了教學的目的;因為放手,從課前的充分準備,到課上的大膽活動,到課后撰寫評論,學生在學習中主動、互動、善動,通過比較,對劇本有了更深的理解;通過探究,能力得到充分鍛煉;通過參與,體驗到了學習的快樂,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真正登上課堂這個舞臺。這種有效發揮激勵功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煥發課堂生命活力的教學嘗試得到了一致好評。

        課堂上學生有很多潛質值得教師去關注,教師要研究學生的心理特點,學會鼓勵和贊美,講究激發和引導的藝術,讓學生敢問、善問、樂問,讓學生學會、會學、樂學;要有發展性評價觀,注重在學生發展過程中多次、即時、動態地實施評價,針對其優勢或不足分別給予肯定或提供具體的改進措施。新課程強調注重學生多方面語文素養的提高,若語文教師多一把評價的尺子,就能使更多學生取得成功。課堂教學中的亮點應該是疑問的聚焦點、思維的交匯點、情感的興奮點、靈感的激發點、教學的創新點,教師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應善于捕捉學生的閃亮表現。

        素質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思想,首先著眼于學生的持續發展,是一種目中有人的教育,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展,把學生看作有靈性的人,鼓勵“旁逸斜出”。“以人為本的思想是人文精神的最高境界,就是一切為了學生的思想”。只有重視學生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的評價,我們的教學“以生為本”,我們的評價“以生為本”,才有利于引導教師進行語文教學的改革,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顏建平.怎樣評價一堂語文課.語文教學與研究,2003,(11).

        [2]鳳飛,詹先明.新課程亟待語文學習評價的轉變.語文教學通訊,2004,(5).

        [3]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全員培訓教材.學業不良學生的評價和干預.現代教育教學理論選講.

        [4]袁金華.課堂教學評價.課堂教學論.江蘇教育出版社.

        第8篇:語文教學的本質范文

        關鍵詞: 文本細讀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教學方法

        文本細讀是指通過對文本材料的仔細閱讀,并進行精確、細致的語義分析,進而實現對文本材料更深刻的解讀。其中語文課程目標是指:學習語文要達到什么樣的標準,也就是說語文素養怎么樣;語文課程內容是指:語文需要教會學生什么,也就是說為了實現語文課程目標,教師應該教些什么內容;語文教材內容是指:針對現有教材應用什么形式教,也就是說教材編寫者選用什么文本有利于語文課程教學;語文教學內容是指:根據所教學生素養,使用什么最佳方法進行教學。那么在課堂教學中必須通過文本細讀強化教學效果。因為同學們可以通過文本細讀讀出文本內容,并讀出對作者的理解,讀出對作品的理解,讀出文字表面的意思及背后的含義。本文主要從說明文和散文角度探討文本細讀的重要性。

        一、文本細讀強化小學語文說明文教學效果(文本來源:《海底世界》三上;《太陽》四下)

        方法一:和實際生活相聯系。教《太陽》這節內容,讓學生真切感受太陽的高溫,太陽的表面溫度是6000℃,相當于鋼鐵靠近它立即變成氣,再想想人的體溫是36℃左右,如果發熱到40℃就算高燒,則需要立即退熱處理。另外,水要是加熱到100℃立即會沸騰,若是皮膚碰到則會立即紅腫或者出現水泡的可能性。那么太陽的表面溫度是開水的六百倍,鋼鐵靠近它會變成氣,通過聯系實際生活,讓同學們體會太陽的溫度是難以想象的。

        方法二:換字挖句進行文本細讀。《太陽》這一課中的第一段寫道:到太陽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飛機也要飛二十幾年。引導學生發現說明文用引詞手法,發現使用了“差不多”和“二十幾年”,那么同學們通過自讀或者是朗讀可以體會到這兩個詞語并不是通過天文學家的準確計算得來的,而是估算,通過文本細讀可以潛移默化地感悟說明文的寫作特點。

        方法三:通過圖例演示進行本文細讀。因為說明文中常常會涉及一些科普知識,但是這些知識通常是枯燥無味卻又深奧難懂,那么教師必須通過形象且簡單的方式讓學生理解文本內容,教師需要對學科進行有效整合,根據兩門學科的特點因材施教。例如針對《太陽》這一教學內容,發現太陽其實和我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我們可以通過圖例演示風雪雨云的形成,讓學生真正感悟正是因為有了太陽才有這些自然現象,才有了不一樣的天氣,不一樣的季節。

        二、文本細讀強化小學語文散文教學效果

        方法一:抓線索,理思路。根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教師必須正確引導學生找出這些零散材料的內在關系。因此,必須抓住散文的主要線索,有助于理清散文的寫作思路和作者的寫作思想,也是鑒賞作者謀篇布局的本領。為了透過散文的“形散”的線索找到神的精髓,根據作者的寫作思路,找出文章的立意。其中小學階段的散文主要分為抒情和敘事類散文。抒情散文主要是根據作者的思想感情所發生的變化為線索組織文本材料,習慣性用以時間順序、空間順序、事物現象、人物活動或是感情發展變化作為線索來寫作。敘事散文主要是按照人物的活動或事件的發生、發展過程安排結構,表達中心的。

        方法二:品語言,悟語境。散文最大的特色是語言美。好的散文都是語言優美凝練、思想自由靈活。優美的散文就更富有詩情畫意。其中散文的語言生動活潑、自然流暢、清新明麗、意境優美,散文力求寫景如在眼前,寫情沁人心脾。體味散文的語言風格,就可以對散文的內容體會更加深刻。細讀散文語言的樸實自然、細讀散文語言的含蓄、散文語言的詩情畫意,而杰出的散文家的語言往往都各具語言風格。因此,教學散文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分析,仔細品味字、詞、句,相互點撥,深入體會作者在用字精煉上下的工夫,同時對語言細節特別是一些富有表現力的字詞進行賞析。讓學生注意體會作者的各種表達方式,培養學生最終運用語言的能力。

        方法三:借聯想,領神韻。散文的聯想都是源于細微的觀察和精細的描述。散文的畫面盡量力求得見摸得著,讓人讀后如身臨其境。另外,由于語言表達含蓄深邃,使人讀后如臨境生情。作者勾勒畫面使得讀者想象空間大、意味深長,散文詩意芬芳濃烈取決于作者豐富活躍的聯想。思想情感是文章的靈魂,思想情感來源于生活與作者心靈的碰撞,使生活與作者心靈連通的橋梁正是聯想。聯想的方式多種多樣,豐富的聯想,由此及彼,由淺入深,由實到虛,這樣才能體會到文章的神韻,領會到更深刻的道理。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營造情感氣氛,引導學生進行聯想,深一步感悟散文中所表達的意境體會作者所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方法四:借背景,深思考。通過作者創作歷程,可以有效幫助我們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和表達的思想感情。作品都是對社會的折射,內容都是源于生活。了解文本的相關背景,相當于拿到了鑒賞散文的金鑰匙,增強學生閱讀散文的吸引力。欲要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文章作者和寫作背景的深入了解,不但不會影響課堂教學的時間,反而適時適當地呈現有利于學生更容易快速了解作者,走進時代,跨越時空,與詩文名家產生情感共鳴,能夠更深切地體會文章內容,幫助學生更清楚深入地理解課文,明白作者的寫作目的,感受作者獨有的情思。

        參考文獻:

        [1]鄧振英.通過文本細讀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策略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4(6):58-60.

        第9篇:語文教學的本質范文

        摘 要:中等職業教育是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為社會培養知識型、發展型的技能人才。然而,目前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面臨著一系列問題,教師的傳授方式缺乏人本思想,學習動力不足等,這些都嚴重影響到了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培養。基于此,本文以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對我國目前的中職教育進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在人本理論指導下中職院校教師如何有效地實施語文教學。

        關鍵詞:人本理論;中職語文;教學方法

        引言

        職業教育是我國四大教育類型中的一種,它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職業道德、就業能力以及創業能力,從而為社會和國家提供知識型、發展型的技能人才。多年來,中等職業學校對于國家的相關政策始終積極響應,為了讓學生在校期間能夠學有所長,一般在課程安排中以專業課為主,從而滿足社會對于專業型人才的需求。但是,中等職業學校在將專業課作為主要授課方向時,嚴重忽略了學生的文化基礎課的學習。尤其是近幾年,職業教育改革的步伐逐漸深入,在職業教育中文化基礎課相對于專業課的地位更是每況愈下,所以無論是在學校課時的安排上還是學生重視程度上文化課都處于“副”的地位,從而導致了教師主觀上的隨遇而安,學生主觀上的無動于衷,文化課原本應有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在中職院校中一去不復返,尤其是語文教學質量更是不盡人意。然而,實質上,語文所有的作用是其他學科難以替代的,語文學習能夠鍛煉學生的理解能力,如果沒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學生在學習其他學科時不能正確理解文中所述的原理、現象的,而且對學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也有著很重要的影響。基于此,本文主要對基于人本理論的中職語文教學實踐進行深入研究,提高中職語文教學質量,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綜合素養,為學生今后的繼續學習和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1.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概述

        1.1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概念分析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興起了一種心理學思潮――人本主義心理學,該思潮的代表人物是馬斯洛和羅杰斯,其獨特的學習觀影響了二十世紀后半期的教育。人本理論的出現使人們對教育的看法和審視教育的角度有了全新的改變,它的重點是讓學習者從自己的角度來感知世界,并且有著自己的個人感知觀點,有著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1.2教學目標

        人本主義強調學習的促進是教學的目標,而學習是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去吸收任何他覺得有趣和需要的知識。羅杰斯認為,學生學習主要分為認知學習和經驗學習兩種類型,學習方式分為有意義學習和無意義學習,經驗學習和有意義學習、認知學習和無意義學習是完全一致的。其中,經驗學習主要以學生的經驗生長為中西,學習動力則主要以學生的主動性和自發性為主,學習就是將學生的興趣、愛好、愿望融合其中,學習效果較為顯著,那么也必然是有意義的學習。認知學部分只涉及到心智,并不涉及學生的情感和個人意義,所以它與學生無關,很大部分內容對學生自己沒有個人意義,那么它必然是一種無意義的學習方式。

        對于有意義學習,羅杰斯認為主要具有四個特征:特征一,全神貫注,指的是學生將個人的認知和情感均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特征二,自動自發,學習是需要學習的主體主動投入到這個過程,并在這個過程中憑借自己的能力去發現探索學習的意義,特征三,全面發展,學習的意義除了能夠讓學生獲得一定的知識外,另一方面對于學生人格的塑造、良好行為的形成以及為人處事的態度有著極為深遠的意義;特征四,自我評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自身的學習情況有著大致的了解,因此學習者可以對自己的學習要求、學習目標是否完成做出客觀的評估。

        2.人本理論對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的啟示

        2.1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

        人本理論倡導的是“以人為本”作為一種價值取向,所以“以學生發展為本”是職業學校語文教師急需樹立的十分重要的教育理念。中職教師在傳授學生知識時,首先要讓學生從思想觀念上意識到語文知識的重要性,不要將其看作是一門副科來對待,要讓學生明白語文課堂處處體現著人文關懷,學生不僅要掌握語文知識,同時也要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塑造自身的品格、培養開放的思維方式,使課堂成為弘揚生命意識和主體精神的殿堂。

        當然,“以學生發展為本”,并非單指部分學生的發展,而是指適應社會需要的全體學生的發展,是指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可持續的終身發展。為了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中職院校的教師需要“以生為本”分析每個學生的特性,并規劃其發展方向,把語文教學定位在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個性發展、人格塑造以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上。

        2.2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動機和興趣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時一個認知與情感相結合的整個精神世界的活動,二者是彼此融合在一起,不可分割的。學習時不能脫離學生的情緒感受而孤立進行的,否則會使學生產生厭學的情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消極情緒體驗和自我認識是存在偏差的,教學效果也將會大打折扣。人本理論認為學習不只是一種信息的接收和加工的過程,如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認為所學的知識內容沒有太多的價值和意義,那么語文教學與學生的情感生活將會分離,無法起到幫助學生塑造人格的作用,學生的道德素養也會缺失。

        2.3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關系就像心理治療人員和委托人的關系一樣,教師的主要責任就是引導、鼓勵、關心和幫助學生,要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基點,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和駕馭生活,引導其學會用正確的態度對待語文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利用語文知識武裝自己,促使其潛能得到發揮。

        此外,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語文教學中首先要處理好教師和學生的關系。對于學生而言,教師的教是外因,學生自身才是其學習的內因,所以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自覺地接受教育,逐步成為合格的社會化人。

        3.結語

        綜上所述,筆者堅信通過基于人本理論的中職語文教學方法的思考和實踐,是能夠尋找到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的,并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在能力,使其成為社會的知識型、發展型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五月开心亚洲综合在线 | 色五月丁香五月综合五月亚洲 | 亚洲欧美偷拍视频一区 | 在线观看日本免费A | 日本a∨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天堂网精品网站 日本高清中文字幕视频在线 | 亚洲五月激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