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對金融危機的看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源于美國次級按揭貸款人難以償還銀行貸款的小事件,因為投資銀行在其中的放大作用而最終演變成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機,全球眾多金融機構都因為購買了這些投資銀行的產品而陷入危機的泥潭不能自拔,并最終影響到實體經濟。
金融危機猶如一股颶風,從美國吹向全球,讓全球都感到了寒意。一時間,關于危機的進展及其影響充斥了全球所有的媒體,專家學者紛紛登臺向人們分析解釋危機的來龍去脈。危機的影響每前進一步,都成為媒體和專家向人們普及金融知識的一個好機會,此時,即使平常根本不關心金融行業的普通人的耳朵也都被媒體連續不斷的“次貸”節目磨出了繭子。然而究竟該怎么看待這次危機?這次危機又會對我們的金融改革和金融業發展產生怎樣的影響?對這些問題的看法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危機引發不同反思
原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現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吳曉靈在中國經濟50人論壇上闡述了她對此次金融危機思考后得出的結論。她認為,美國“次貸”危機的根源不是創新,而是偏離了銀行信貸的基本原則,我們應該吸取的教訓是要加強對基礎產品的監管,要盡量減少在衍生產品的基礎上更多地衍生出其他的產品。她同時認為,如果不做更多的改革,我們將只能永遠是風險的被動承受者,因此要解放企業和個人金融工具運用的自,對涉及到社會公眾利益的金融活動要從嚴監管,但對其他一些非銀行的信貸活動,包括私募范圍的活動應該創造好的條件。
長江商學院教授黃明的觀點似乎有些不同。在黃明看來,“次貸”危機之所以在最后演變為金融危機,恰恰是因為美國只對商業銀行進行了嚴格的監管,而對投資銀行、評級機構以及私募的對沖基金缺乏監管所致。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魏杰教授在接受本刊采訪時則直言:“現在中國正在沿著美國的路往前走,美國爆發危機對中國是一個警示,投行創新不能搞了,過度夸大信用工具不能再搞了,虛擬經濟比例不能太高,要不就出問題了。”對于一些專家學者提出的危機源于美國金融創新過度、而中國還處于創新不足的階段的看法,魏杰直言:“創新過度和創新不足,這兩個概念不太準確,美國不是創新過度,而是創新失誤,是壞的創新,不是過度的問題。”魏杰強調,金融創新必須是在監管之下的創新。
從2005年起,中國金融業也推出了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而此次美國“次貸”危機正是源于次級信貸資產證券化。魏杰由此指出,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不能再搞了,因為這是把未來的產權證券化了,事實證明這是錯的,證券化一定是現有的財產才能證券化。
魏杰同時指出,金融危機的爆發也說明混業經營有問題,而目前中國把混業經營作為一項創新提出來,顯然是有問題的,需要再討論。
也是在中國經濟50人論壇上,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指出,是華爾街金融發展模式制造了這次二戰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因此新興市場經濟體不能完全復制華爾街的模式。新興市場金融服務業的發展應該從瘋狂創造虛擬貨幣規模的擴張, 回歸到金融市場基本功能的主營業務上,而不是創造太多的并沒有價值成長、只是零和游戲的衍生品。“不能不務正業。”左小蕾說。
在左小蕾看來,金融創新并不能消除風險, 只是轉嫁風險,金融衍生產品市場是一個零和游戲,所以一定要有金融產品創新的市場可以承受的轉嫁風險總的容量的設置。金融創新超過市場容量,就是創造系統性風險,制造金融危機。“絕對不是說我們不要創新,我是說不能神話金融創新。”左小蕾強調。
金融改革仍需深入
而從中國面對經濟下滑風險的背景出發,美國耶魯大學終身教授、長江商學院教授陳志武則認為,為了增加國內消費需求增長,必須加快發展中國的金融業,否則中國內需增長的動力很難出現。
陳志武認為,此次金融危機并不能對中國金融業無所不管、無所不控制的制度提供支持,恰恰相反,對金融業的發展不能管制太死,要是那樣的話,也就沒有創新了。因為創新與監管本身就是互相矛盾的,而監管只有在監管者了解一個市場、一種交易、一種產品的方方面面的特征以后,才能知道如何監管,如果不允許創新,也就無從了解創新產品的特征,也就不能了解它會出什么樣的問題。
陳志武進一步指出,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在經歷了100多年的工業化之后,生產物質的能力已經非常高了,但是消費需求增長很慢,其情形正與中國目前的情況十分相似。之后,美國人發現,除非金融市場能發展起來,并借此排除掉老百姓對未來的不安全感,否則就無法支持工業產能的擴張。因此,發展金融市場的目的在于給人們提供不同的金融產品,讓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安排好今天的消費與未來的生活安全,從而減小存錢的壓力,釋放人們的消費意愿與能力。
對于本刊提出的此次金融危機對中國金融改革會有什么影響的問題,《財經》首席經濟學家沈明高不無擔憂:“我希望會有正面的影響,而不是負面影響。”
沈明高也認為,金融危機源于美國監管失效,金融衍生產品過于復雜和高杠桿率。但是中國正好處于另一個極端,對所有的東西控制都很緊。沈又以玩笑的口吻說,在中國目前的體制下,要想讓它出危機都很困難。
沈明高認為,我們的金融市場開發不足,最重要的就體現在創新不足,其直接結果就是企業和個人的很多金融需求得不到滿足。而金融市場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幫助企業和個人平滑未來的投資和消費,也就是說它可以讓人們把明天掙的一部分錢先拿到今天來用,使人們現在和以后都能過很舒適的日子。如果因為發生了這樣的危機,中國就要進一步加強管制,就有可能窒息金融創新,這樣風險是沒有了,但金融市場的意義也就不存在了。
“所以能夠超前消費是金融市場發達的一個標志,美國是過度超前消費,而我們是過度地不能超前消費。中美兩個體系,大家都往中間靠一靠可能更合理。”沈明高說。
沙特阿拉伯經濟專家的看法頗有代表性。日前,沙特黃金投資專家卡西姆?亞菲伊表示,毫無疑問,美國債務危機引發了經濟危機,由于一些國家擔心美國債務危機將對美元造成影響,導致美元貶值,因而出現了把貨幣儲備變成黃金儲備的趨勢,例如中國就吃進了大量黃金,占其(貨幣)儲備的很大一部分。卡西姆預期,可以肯定在未來的10-20年內,世界貨幣將變成黃金和白銀,到那時美元將沒有用了。
沙特專家對美元的看法太過悲觀,世界重回金銀本位制的情況不會出現。原因很簡單,金銀貨幣體制的消失是世界貨幣體系演進的結果。不論是古典的金幣本位制,還是其后出現的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不論是中國漢代以后的銀兩制,還是到明代后開始出現的銀幣制,最后都讓位于紙幣制度。在世界歷史和中國歷史上,都出現過由于金銀產量不足而導致過世界經濟危機以及中國若干王朝的現象。
18世紀,全球通用的貨幣是黃金,誰擁有最多的黃金,誰就擁有最多的財富,誰就爭奪到了世界貨幣的發行權。美國獨立戰爭爆發的導火索之一,就是英國剝奪了殖民地的貨幣發行權。獨立戰爭后,美國紙幣缺乏黃金的支撐而迅速貶值,靠著法國借給美國600萬法國金幣,度過了貨幣和財政危機。在中國歷史上,之前,鴉片貿易導致中國白銀大量外流,平均每年流出500萬兩白銀,再加上商品經濟發展需要大量白銀投入,銀貴錢賤對中國經濟是雪上加霜,打斷了中國貨幣制度的正常發展之路。從歷史可以看到,金銀的數量是有限的,隨著經濟的發展,以金銀為貨幣遠不能滿足經濟對貨幣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在現代經濟中,全球貨幣需求不僅僅來自實體經濟,虛擬經濟的規模更大,無論是黃金還是白銀,都無法擔當得起如此的重任。現代經濟對信用擴張的需求,對貨幣制度的選擇,不可能走回頭路。
那么,如何看待現在的美元貶值和歐元的衰落呢?美元長期貶值的趨勢是很多人的共識,國內外論述美元崩潰的著作也可謂汗牛充棟。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來,美元獨步全球市場,成為獨一無二的世界貨幣,已為時數十年。但美國以出口美元來揮霍信用,這個游戲不能永遠玩下去,因此才有了美元的持續貶值,以及人們長期看空美元。歐元是被人為設計出來的區域貨幣,它出現后曾被寄予厚望,被視為最有可能與美元稱雄的第二世界貨幣。但是,歐元區國家貨幣制度與財政制度的分離,以及歐洲過高的福利水平在金融危機后表現出來的弊端,使得歐元區陷入危機,歐元也隨之被看淡。
在金融危機之后,能夠穩定世界的只能是若干區域貨幣的聯合體。這些區域貨幣應該是一種相對“超脫”的標桿貨幣,而不是像現在的歐元那樣越來越“本幣化”的歐元。只有這樣,未來的亞元、歐元和美洲里拉,才有可能與標桿貨幣建立比價,利用貨幣體系將經濟問題和風險盡可能地約束在一定的區域之內。
Ps:我們的寒假作業有一項是:對金融危機的成因和各國政府對其采取的救助措施,談談自己對2008年金融風暴的看法和觀點(論文形式,2000字左右)。以下是我的金融危機的影響議論文論文:
一、我所理解的“金融危機”成因
我認為導致次貸危機的原因是美國政府的目光短淺和過于自信。
1.次貸危機的產生
根據資料,我了解到,所有的一切都起源于“次貸危機”。1999年,互聯網開始流行。在布什時代,互聯網的熱潮逐漸退去了,美國要尋找新的經濟活力。于是,他們將目光集中在了房地產上。政府提供60倍的按揭貸款。所以申請貸款的人越來越多。2007年,美國人的按揭貸款已和國內生產總值一樣大。而且,后來有很多申請貸款的人無法還款,這種無法還款的比率越來越高,引發了次貸危機。
2.全球金融危機的產生
次貸危機,是不足以產生金融危機的。2000年,在美國出現了一種法律監管不是很完善的CDS信用違約互換,CDS成為了最時髦的金融產品。因為沒有很強的法律監管,CDS這個金融產品被越來越廣泛地使用。在發生次貸危機的同時,還發生了一些事情。以前美國證監會規定只有在股票上漲時才可以賣空,現在股票下跌時也可以賣空。這個變化加速了股票的下滑。以上內容加上次貸危機、CDS的膨脹和大企業的降息,引發了金融危機。
3.我的觀點和想法
這次金融危機是政策上失誤所造成的后果。政府在決定按揭貸款這一政策的時候,沒有考慮這一政策的弊端,沒有為自己的決策留后路,而是一味地追求經濟騰飛。政府、組織似乎是照顧了中低收入的人民,卻使企業與公司虧損、破產。經濟是一條環環相扣的鏈子,從小商鋪到企業,從股票到銀行……一環連一環,一個環會影響相鄰的兩個環。如同多米諾骨牌一般,事情發生得太快,連政府都來不及控制,只能花費大把的資金追隨在事態后面,試圖控制大局。
次貸危機的“危”在于貸款款額過大,就算人民把貸款全部還清,國內生產總值就全部賠進去了,美國的經濟將無法自給。何況,人民無法還清貸款。再加上,政府為了刺激經濟,不斷降息,會導致通貨膨脹;錢不值錢,貸款的窟窿不但沒有變化,還有可能會緩慢變大,形成了惡性循環。從上述資料看,政府似乎是非常富裕的,但是那些資金都是從各種稅中來的,且其中企業、公司所交的稅占大多數。很多企業、公司都因為政府的降息,導致收入減少,股票也因為美國證監會的政策改變而一路下跌,越下跌,賣空的人越多,也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把企業、公司的本金全部抵消了。而且美國是一個影響力巨大的發達國家,每個國家幾乎都和美國有各個方面的關聯,美國出了事,世界必定都會受影響;因此美國的金融風暴就刮遍了全球。
二、各國政府如何面對金融危機
“救市”這個詞是在“金融危機”后出現的。“救市”的意思就是對金融危機采取救助措施。
平息金融風暴的方法我并不十分了解,但是我認為現在各國政府使用的方法只能緩解暫時發生的狀況。要真正平息金融風暴,我認為需要長一些的時間。畢竟金融風暴就是慢慢到來的,所以我們要做的是等待以及在最短的時間內醞釀出最好的解決方法。
1.各國采取的措施
金融危機發生以后,各國政府都采取了一定的救市措施。主要采取措施的是美國和歐洲的許多國家,舉幾個例子:
德國政府將拿出最多5000億歐元用于救市,英國政府宣布向皇家蘇格蘭銀行、哈利法克斯銀行和萊斯銀行注資370億英鎊,法國將拿出最多3600億歐元用于金融救助。而美國則已撥出7000億美元救市,還有4500億備用。政府只有撥出大量的資金,才能填補貸款和股票下跌形成的經濟漏洞。
這些出資救市的國家基本上是發達國家,而我們生活的亞洲似乎沒有受到非常嚴重的打擊,這對我們來說算是一件幸運的事情。
2.我的觀點和想法
如上述觀點一樣,我認為金融風暴不是能輕易平息的。其實美國政府撥款救市的原因不僅是因為要維持國家正常運作,還有安定民心,重新給予企業、公司信心的作用。它要告訴人們:“既然這個經濟漏洞已經出現了,就要有耐心,有信心。”
我認為除美國外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大的國家應該循序漸進,不要浪費太多資金用于環緩解暫時的經濟困難,應該想辦法讓大企業、公司恢復運作能力,因為一個國家的財力大部分是靠這些企業、公司作基礎的。
而關于美國的救市措施80年前,美國也曾經有過一次經濟大蕭條。當時的政府就通過把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分開營業從而降低了商業銀行的風險,保證了儲蓄用戶的利益。再經過時間的磨合,和財富的積累,使美國的經濟又飛上了世界的頂端。然而現在,我們又面臨了更大的金融危機,所以,我認為美國的企業家、政府應該用長遠的眼光研究出一套完善的救市計劃。我認為美國政府首先應該解決的問題是保證人民的生活質量,第二步才去考慮怎樣填補經濟漏洞,最后再考慮如何使美國經濟再度騰飛。
三、金融危機的影響議論文總結和疑問
6月30日,中國歐盟商會與羅蘭·貝格國。際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聯合《中國歐盟商會商業信心調查2009》商務調查報告。從今年3月開始,313家在華歐盟法人實體參與了問卷調查。按慣例,調查本應從每年的第三季度開始,但是受金融危機影響,中國歐盟商會決定提前進行今年的年度調查,對金融危機背景下的在華歐盟企業的情況作最新評估。
受訪歐盟企業對中國經濟充滿信心
調查報告顯示,接受調查的313家在華歐盟企業,幾乎沒有一家免受金融危機沖擊。有98%的受訪企業稱“金融危機影響了他們在中國的業務”,其中有30%的受訪歐盟企業表示“深受危機影響”。
調查表明,對于大多數受訪的在華歐盟企業來說,他們在中國所受的金融危機影響,相比于他們在本土市場所遭遇的沖擊要小得多。71%的受訪在華歐盟企業指出,“相比歐洲或是其他會員企業總部所在地的傳統市場,中國經濟的恢復能力更強”。
一些歐盟企業正在改變他們的全球戰略,以便更好地適應世界經濟新格局。調查顯示,雖然世界經濟危機給中國帶來了負面影響,大多數行業的在華歐盟企業仍然對中國充滿信心。在華歐盟企業對中國經濟增長潛力所表現出來的信心,印證了歐盟企業對中國的戰略重視程度。
調查還顯示,一些歐盟企業認為,中國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應不斷對中國這個重要市場加大投入。盡管正值金融危機,但仍有39%的受訪企業表示在今年將考慮新的投資。同時,在華歐盟企業期待中國政府創建更加自由、公平競爭的市場。
“中國將在明年上半年擺脫危機”
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受訪企業認為,中國將成為第一個從經濟下行中走出來的主要經濟體。中國所遭受的危機影響將在2010年上半年結束,中國將比世界其他地區提早一年走出危機陰影,而全球其他市場所受到的危機沖擊可能將在2011年上半年才開始消退。
受訪企業認為,雖然中國還不能取代美國或者歐盟成為世界經濟的引擎,但在企業發展的全球戰略中,中國變得愈發重要。調查顯示,大約37%的企業表示中國市場的重要性在增加,只有3%的企業認為中國在其整體戰略中的地位有所下降,而36%的企業認為沒有顯著變化,主要是因為在他們看來中國已經是一個重要的市場。
從中國經濟刺激計劃中獲益
在被問及中國經濟現狀及確保增長的措施時,61%的受訪企業認為,中國政府提出的4萬億元經濟刺激計劃能夠發揮重要作用,但仍需其他措施共同促進。經濟復蘇。13%的受訪企業則表示,中國政府提出的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足以確保經濟持續增長。
當被問及是否能夠從中國的刺激計劃中獲益時,受訪的在華歐盟企業的表態幾乎各占一半,有44%的企業預期可以從中受益,另外的40%持不同看法。
周刊:在這次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后,世界對中國在全球聯手救市過程中的角色充滿期待。然而危機爆發以來,尤其是之前的金融峰會之后,有很多機構表示失望。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樓繼偉: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海嘯席卷全球,經濟發展依賴出口的中國也難以置身事外。中國經濟體系過去較為依賴出口,現在面對海外需求下跌,需要通過刺激內需、增加內地消費及生產,以應付金融危機。而內地經濟體系也要面對一系列改革,過程將會非常艱難,難以在一至兩年內實現目標。
周刊: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我國以刺激內需的方式安然度過那一場風暴。這一次為應對全球性金融危機,中央又4萬億擴大內需的計劃,來保持國內的經濟發展勢頭,但是海外很多評論指責中國政府對全球經濟缺乏責任感。您的看法呢?
樓繼偉:中國畢竟還是個發展中國家,不能指望中國可以救得了全世界。中國的經濟總量雖然具備了一定的規模,但是人均的經濟規模很小。中國目前每年人均收入僅約2000美元,排名在世界100名以外,而美國人均年收入為3.88萬美元,為中國的18倍,以實力論中國不能獨力擔當起推動全球經濟的角色。中國能保持經濟不出現衰退,有效地恢復市場投資者的信心,就是對世界經濟最有效的貢獻。
周刊:那也就是說,中國救不了世界,只能救自己?
樓繼偉:中國很難帶領全球經濟走出這場海嘯,這與目前的國際經濟與金融體系有關系。為配合全球救市,中國近期也作出了多方面的努力。中國央行近來多次下調存貸款利率,11月26日又宣布下調金融機構一年期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各1.08厘,降幅創下近11年來新高,并從12月5日起下調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中央政府提出4萬億元振興經濟計劃,就是力爭通過基礎建設與內需完成名年經濟“保八”目標。中國的各級地方政府及部門也在進行全力配合。
周刊:日前有傳聞說中司正牽頭組織財團洽購美國國際集團(AIG)旗下美國人壽49%的股份。是這樣嗎?
樓繼偉:應該沒有,至少我們沒有正式討論過這個問題。市場傳聞我也聽說了,據說收購總值要達到106個億呢。目前的市場環境不適合中投在海外進行這么大規模的投資。發達國家政府采取的對外國投資者的歧視和不公平的注資方案,將加大此時中投對外投資的風險。因此,我們沒有信心現在進行大規模的海外投資。
周刊:那么中投是否要終止或者收縮海外投資呢?
樓繼偉:那也不是,中投并沒有終止海外投資的打算,而且目前也是有能力的。相比被政府要求撤銷海外投資,將資金轉移回國內的其他國家基金,中投也并沒有被授意暫停海外投資。盡管我們無意參與到那些被公眾關注的熱點投資案中去,但我們的確關注一些被低估的海外資產價值。我們現在非常關注海外投資的政策性風險。
周刊: 那今后中投的海外投資策略將會如何呢?
樓繼偉:在投資過程中,中投要把地理范圍分散化,不僅包括發達國家和地區,也包括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其中更多的目光將放在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上。歐美主要發達國家目前的政策有很多不確定性,只有等這些國家的政策明朗且金融危機真正過去后,中投才會進行大規模投資。
周刊:對于這一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您認為其主要責任在哪里?
樓繼偉:由美國次貸問題引起的這次全球金融危機是系統性危機,其原因和錯誤也是系統性的,歐美當初在制定政策時犯了錯誤,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周刊:我國又一次以拉動內需的方式來應對金融危機,你認為其意義何在?
樓繼偉:中國經濟規模并不大,面臨的問題也很多。當歐美主要國家需求不足的時候,尤其是這些國家的金融機構對進口商貸款并不積極,使中國的出口放緩,對經濟影響非常大。中國如果能夠刺激國內需求,使生產能力不過分衰退,就是對世界經濟很大的貢獻。大家都知道,鼓勵投資很容易,鼓勵消費并將內需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是非常難的,需要相當多的配套改革。這需要付出相當大的努力,和很長的一個時間周期。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把自己的事情搞好,就是對世界經濟的最大貢獻。
周刊:之前聽說中投希望摩根士丹利能夠在股權轉讓的價格上給與補償?現在進展如何?
樓繼偉:這個事情的談判一直都在進行,雙方也達成了一定的共識。以目前的情況看,談判的余地是非常大的。中投看中大摩長期增長潛力,特別是其在投資銀行、資產管理等業務上的市場地位,以及在新興市場面臨的業務發展機會。此筆投資是根據公司全球資產配置的需要,在可接受風險范圍內,是能夠獲取很好的長期投資回報的。
周刊:中投曾經因為投資黑石而飽受爭議,可中投最近反而繼續增持對黑石的投資。你能談談這個問題嗎?
樓繼偉:從長期的角度來看入股黑石仍是一筆好的投資,外界的評價多是短線看法,這與中司的評價方式不同。我們希望通過增持改善交易結構,新增持的股份是擁有表決權的。中司目前非常穩健,有90%以上的資金處于現金狀態。我們正在建立跑道,同時對資產配合進行調整,公司的治理結構也越來越好。
新聞鏈接:
此次金融危機對中國不同的企業來說,有多種不同的影響:
極少數國際化水平高、資金雄厚的大企業。對這些極少數企業來說,危機只有利沒有弊。個別幸運企業,或有妙不可言的商機。它們先可抄底企業股權,后可抄底資源物資,國內國外皆有機會,成為這次危機的極少數幸運兒。但大有大的難處,日本一些企業在美抄底的教訓應當汲取。
可以通過合縱連橫才能形成綜合競爭力的企業。它們有一定擴張力,但實力有限,靠聯盟才能形成合力。但在縱橫捭闔中變數亦很多。
靠收縮戰線才能茍活的企業。中小企業多病纏身,即使沒有金融危機也難生存。但一些企業可以斷尾、斷腕而自保,把原來的四面出擊變成集中優勢兵力應對。
靠改變生存方式而存活的企業。有的行業可以生存,但這個行業的弱勢企業無法生存,勉強支撐會耗盡元氣。有適當機會,可以轉行。
可以不改行,且可以堅持一段再決定方向的企業。這類可采取“冬眠”而不必候遷的方式熬過危機,壓縮規模,堅守待變。
實在堅持不下去,被人兼并收購、安樂歇業的企業。企業家不一定總要有企業,企業消失前要合法打發利益關系人和員工,合法停業,自己抽身休息學習、到跨國公司和大企業就業,部分或全部接收他人并購,也是很好的過渡。
此次經濟危機也將使中國企業面臨更加殘酷的國際化競爭。2009年中國多數企業不僅發展困難,且國際貿易摩擦會不斷增加,中國制造的產品在這次危機的后續貿易戰中將舉步維艱。我對企業轉危為機的對策有如下“五本”看法:
“質本”。以質為本,不給競爭對手以技術壁壘的口實,不僅是競爭的需要,也是安全的需要。當今國際市場上一流企業賣質量標準,我國企業海爾、遠大等均有賣質量標準經驗。可是,我國許多企業并無質量意識、認證意識和國際化質量戰略。每年大量的被退貨的產品使很多中小企業極為艱難。三C標準、國際公共標準、專業標準、公平競爭標準、社會責任標準等應是企業常抓不懈的工作。
“形本”,即商標、宣傳、廣告、知名度和信譽度戰略。首先要有國際化的商標標識,如有必要需到境外注冊,不可遲疑。到目前為止,境外非法注冊我使用在先的商標不下十萬,通過司法訴訟討要回來的不過十個!商標國際化應注意幾點:一是不可簡單用漢語拼音;二是不能傷害他國民族尊嚴和宗教禁忌;三是要多咨詢國際人士的意見;四是不能觸及知識產權保護的紅線;五是不必嘩眾取寵、故作奇形怪狀。
“資本”,即擴大規模。企業擴張有專業化擴張和多元化擴張等。規模在多數情況下與企業安全成正比。這次金融危機使得外國資本對中國市場增加了投資信心。資本的“嫌貧愛富”和喜歡逃避風險的“天性”可能會使外資對中國的“四萬億”效應增加“搭便車”興趣。金融服務業的全面開放和這場危機使中國企業利用外資的可能性加大。企業國際融資的渠道也會擴大。中國受危機打擊的程度相對較少也會有利于外資來華和中國企業海外融資。一些中小企業的出路之一是盡量把自己變為不再是“中小企業”。
“知本”。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產權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所以,一要看好我們自己的知識產權,二要量力而行地合理創新。
“人本”。多哈談判近期可能重啟。如果順利結束,其社會責任和環境保護的新規則會對我國中小企業提出嚴重挑戰。所以,“以人為本”不能只是企業口號,而要落實到企業對員工權利、尊嚴和勞動報酬等具體的制度當中,長期指望勞動法、環保法的不嚴格執行而茍活的企業終究是要吃虧的。
2月26日下午,由金蝶國際軟件集團董事局主席徐少春做東、在北京舉辦的“中國企業轉型與升級管理研討會”吸引了業界主流經濟學家們的熱情參與。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陳清泰、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周其仁都認為,中國經濟目前遇到的困難,并非單純的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還有中國經濟自身長時間積累的矛盾開始釋放。
“中國的經濟形勢和歐美等重災區不同,如果企業以冬眠的姿態挺過去,或者從戰術的角度去應對,坐等復蘇,就會犯歷史性錯誤。” 陳清泰認為,“企業家必須從短期困難中發現深層次矛盾,審視公司戰略,做出必要的調整。”
用哲學眼光看危機
春節過后,徐少春拜訪了很多客戶,在和許多企業的領導交流時,發現他們有很多創新,對抵御這次金融危機充滿信心。
“他們給我的啟示是,面對金融危機,要有創新,要有一種逆勢上揚的精神。” 徐少春說。
“要用東方的智慧來凝聚共識、信心和力量。”徐少春認為,道教里談到“禍兮福之所倚”,實際上就是說有危機就有機會,有機會就會有挑戰。佛教里講,苦其內道。所以這場金融危機,實際上是一次大的體檢,檢查我們企業的管理有沒有什么問題,檢查我們的供應鏈有沒有什么問題,檢查我們的社會環境有沒有問題。
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認為,從經濟增長率、失業率、物價上漲率和國際收支平衡狀況這四大指標來看,中國經濟的基本面還是好的; 但絕對不可忽略的是,世界經濟還在繼續惡化。
“我們真的要把這次壞成好事。” 姚景源說,“過去企業賺大錢,天天忙的是數票子,憑什么搞創新?憑什么提高精細化管理?憑什么要搞信息化?這次金融危機告訴我們,粗放不行了。我相信若干年以后,回過頭來再來看這場危機,真的應當感謝它。”
向科學管理要銀子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陳清泰認為,在市場情況大好時,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的差距是賺錢的多和少; 在巨大的動蕩期,經營、管理水平的差距足以導致企業的生與死。
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后獲得重生的三星,一躍成為世界電子品牌,更是完全得益于李健熙從1993年開始執行的增進產品設計、品質管理方面的變革。
“經濟蕭條猶如水落石出,此時管理層應冷靜地審視公司戰略,必要時要做出調整。” 陳清泰說,早在十多年前,中央就提出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進行經濟結構調整。但中國經濟發展粗放、結構失調、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高的狀況,卻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技術進步相對遲緩,科技沒能站上第一生產力的高位。”
[關鍵詞]外商直接投資 金融危機 模型構建 可能影響
兩年前,由于美國的次貸危機所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在世界范圍內大面積的蔓延,已經突破了虛擬經濟的范圍,并對世界范圍內的實體經濟的發展和穩定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影響。對于我國經濟發展而言,其影響也是巨大的,同時具有自身的特點,我國實體經濟所受到的影響幾乎都是利用對我國的外商直接投資(下文中簡稱為FDI)的影響而造成的影響。根據我國商務部前兩年所統計出來的數據顯示,2008年年底我國實際可以利用的外資大概有60億美元,跟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6%,而到2009的2月,實際利用的外資為58億美元,跟上年同期下跌了16%。
目前我國是吸收FDI最多的發展中國家,因此國際金融危機對于FDI流入的影響,勢必也會影響到我國的經濟發展和持續增長。而經濟發展和持續增長是保證我國社會穩定發展的重要保證,因此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對國家金融危機對我國的FDI的影響以及相應對策進行分析,從而保持我國經濟發展和持續增長,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金融危機影響FDI的規則和原理
在對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FDI影響的研究上,目前我國的經濟學家已經開始對其影響的規則和原理進行研究,但是從整體上的影響來說,筆者認為可以從兩個方面得來的加以分析:FDI的流通動機和外商的投資能力。這兩個方面的影響是十分明顯的,具體而言:當國際金融危機造成東道國在FDI上的收益降低時,就自然會削弱FDI的流通意愿,就算國外的投資者擁有足夠的資金,其流向東道國的FDI也會減少;在金融危機降低了國外投資者投資能力的前提下,即便是東道國的投資收益率非常高,國外的投資者也表現除了極高的投資意愿,但是由于受到自身的投資能力的約束,在FDI的流向上也自然會減少。
1.從FDI流入動機角度分析
從FDI流入的動機角度上分析,當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到東道國的出口以及經濟增長率時,FDI就必然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在具體的FDI流入動機上,一般可以將其分為市場擴張的動機以及資源尋找上的動機。
首先,對于市場擴張的動機,主要出現在一國的國內市場在銷售增長上變的非常有限的情況下,這個時候企業一般都出考慮往國外市場進行擴張,在東道國建立新的銷售以及生產機構。而這種源于市場擴張而在東道國的國境范圍內,依靠東道國相關的法律、由國外的投資者擁有全部或是部分資產所有權的FDI,又被稱為創建投資或者是綠地投資。
而在資源的尋求方面,當一家企業在海外進行投資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獲取東道國土地使用成本、廉價勞動力、原材料以及自然資源時,這種FDI就是筆者所說的資源尋求的FDI。而當國際金融危機對各國的貨幣匯率產生一定影響時,這種資源尋求的FDI所受到的影響就比較明顯。舉例而言,當東道國的貨幣貶值時,相對而言以外幣計較的生產成本就必然會降低,從而國外投資者生產利潤就實現了相應的提高,也就會吸引更多的FDI流入,反之則會降低FDI流入。
2.從外商投資能力角度分析
從外商投資能力的角度而言,金融危機會讓很多國家出現資金流動性不足的情況,提高各國的信貸成本,從而給信貸的獲取增加了難度。從企業的發展層面上來看,目前有很多的發達國家都是依靠對企業的并購來實現FDI的流入,但是國際金融危機在很大程度上會對這些大企業尤其是跨國企業的財務狀況造成影響,進而影響到企業貸款的能力,同時也會抑制這些跨國公司對外擴張的能力的,無法實現正常情況下的跨國并購,從而影響到FDI的流入。
二、FDI流入所受影響的模型設計以及相關因素分析
1.計量模型
為了分析金融危機對中國FDI流入的可能影響,需要弄清楚影響中國FDI的因素有哪些。為此,本文準備用下面的線性回歸模型來分析:
t=1,…,T
在該式中,被解釋變量表示t時的中國實際利用外資數量;解釋變量表示影響中國實際利用外資數量的第i個因素在t時的觀測值,其中i=1,…;k,為t時的誤差項;T為樣本容量。對于該模型而言,如果各個變量是平穩序列,我們可以直接用OLS來估計該方程,并根據各變量的t檢驗值來確定哪些因素會顯著影響中國的FDI流入;如果各個變量是非平穩序列,那么有可能產生所謂的偽回歸(Spurious Regression)問題。
2.影響我國FDI流入的相關因素
(1)美國股票市場指數。美國股票市場指數有可能從四個方面影響中國的FDI流入:第一,當美國股票價格較高時,美國的跨國公司很容易獲得資金對中國進行直接投資;第二,當美國公司股價較高時,其他國家的跨國公司對美國公司進行跨國并購的成本過高,于是其他國家的跨國資金有可能流入中國;第三,當美國股票價格較高時,美國股市總值也會較高,這表明其金融市場的深度較大,有利于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第四,當美國股票價格較高時,說明公眾對美國經濟增長前景看好,這也會導致其他國家的FDI流入。從FDI的目的地角度看,中國市場和美國市場可以看作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替代的,因此美國股票價格指數對中國FDI的影響取決于這幾種力量的對比。
(2)中國流通股股市總規模和中國股市成交量。中國上市公司的股票分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流通股股市的大小反映了中國股市的規模,而股市成交量則反映了股票市場的流動性。由于FDI可以通過外國投資者購買當地公司的股權來完成,股票市場的大小和流動性還會影響到外國投資者的資產變現能力,因此一國的股市深度和流動性就會影響到FDI的進入。
(3)人民幣匯率水平。當人民幣升值時,FDI進入中國以后只能兌換到相對較少的人民幣,因此人民幣升值不利于FDI的流入。考慮到中國的FDI大多是以美元計價的,本文以直接標價法計價的中美貨幣雙邊名義匯率代表人民幣匯率水平。
(4)中國的出口指標。由于很多在華外商投資企業都是外向型企業,其產品主要出口中國海外市場,因此當中國出口勢頭強勁時,FDI流入會增加;反之,當中國出口形勢惡化時,FDI流入可能會減少。
三、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FDI流入的可能影響
根據上面的計量分析,中國股市成交量和中國出口的增加都會提高中國FDI的流入,而OECD(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國家廣義貨幣總量的增加和以美國長期利率為代表的國外資產長期收益率的提高,則會降低中國FDI的流入。因此,國際金融危機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影響到中國的FDI流入。
第一,國際金融危機可能導致包括中國股市在內的全球股市的低迷,使得中國股市的成交不夠活躍,股市成交量下降,從而降低FDI的流入。第二,國際金融危機使得各個發達國家經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衰退,發達國家的經濟衰退必然會導致對中國產品需求的變化,中國的商品出口就會下降;而中國國內外貿企業引進外資的愿望和動力下降,必然使跨國公司的投資意愿也會降低,使得FDI的流入減少。第三,國際金融危機還會使得西方國家的長期經濟前景不佳,可能導致這些國家的長期資產收益率下降,這又會提高跨國公司在華投資意愿。第四,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OECD國家會采取擴張性的貨幣政策,使這些國家的廣義貨幣供給量增加,從而導致中國FDI流入的減少。
四、對于這些影響我國可以采取的對策
根據我們的樣本和研究,國際金融危機主要可以通過影響中國股市成交量、中國商品出口以及全球流動性,而間接地對中國FDI流入產生不利影響。當然,如果金融危機使得美國的長期資產收益率下降的話,將有利于中國FDI的流入。作為發展中國家最大的FDI流入國,中國必須采取措施以降低國際金融危機對FDI流入的負面影響,保證中國經濟的穩定增長。根據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FDI流入的影響途徑,可以考慮以下做法:
第一,可以采取穩定股市的政策,保持股市活躍交易,吸引跨國并購資金的流入;第二,盡管人民幣貶值不會直接影響FDI,但是人民幣對其他主要貨幣適度貶值,將有利于中國企業的出口,使得外商直接投資繼續進入中國的外向型企業,因此可以考慮對人民幣進行適度貶值,或至少保持人民幣幣值穩定,避免因西方國家貨幣貶值對中國出口的不利影響;第三,可以采用諸如提高出口退稅率等非匯率政策,保持中國出口的良好前景。當然,根據全球FDI的發展趨勢,中國也可以著重在采掘業、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服務業等投資熱點行業上吸收更多的外國直接投資,以抵消國際金融危機造成的對其他行業FDI的不良影響,同時也可為以后的經濟增長打下更好的供給基礎。
參考文獻:
[1]趙文軍:人民幣匯率、FDI與中國貿易收支――基于中國制造業行業視角的實證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10,(01)
[2]劉玉榮 陳希希:外商直接投資對安徽產業結構的影響及對策分析[J].黑龍江對外經貿,2010,(01):39-41
本刊在網站上發現中國光大集團董事長唐雙寧以“中國金融學會副會長”身份發表的演講《對當前國際金融形勢的幾點看法》(即本文),認為值得一讀,據了解,此文原系作者9月22日在全國政協會議上的一個發言。此時雷曼兄弟剛剛破產,美國開始醞釀7000億美元救市方案,有人問方案能否通過?唐雙寧當時表示:“無非三種可能:通過;折騰一段后有條件通過;不通過。而第一種可能和第三種可能屬于廢話。答案只能是第二種。”數日后,事實證明了唐雙寧的預言。后編者問其“何以如此斷言?”唐答:“根據對美國面臨的基本矛盾的分析。”編者問:“何謂基本矛盾?”唐答:“在解決金融危機問題上,一共有七大矛盾在相互作用。一是兩黨矛盾;二是參眾兩院矛盾;三是政府同國會矛盾;四是階級矛盾(即富人階層同中產階級、低收入群體);五是理論界與金融實業界矛盾(金融實業界要解決現實問題,理論界要維護自由市場理論,因此才有166名經濟學家);六是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矛盾;七是美國與世界的矛盾。這些矛盾的雙方既處在一條船上又各揣心腹事。當翻船只是一種預警信號的時候,船上的人顧的是搶足自己的‘淡水’;當翻船眼看成為現實的時候,大家才會為拯救翻船而努力。”編者認為此言深刻,故將《對當前國際金融形勢的幾點看法》一文轉載以饗讀者。
編者認為此文的看點有三:一是對危機性質與走勢的研判;二是對危機原因的分析。眼下眾多專家的分析只停留在金融與經濟層面,唐文的分析則上升到政府和歷史層面,值得一讀;三是對中國影響與對策建議,值得深思。
次貸危機的五道沖擊波
今年5月,我同幾位華爾街大亨(如高盛董事長、前紐約聯儲主席、前巴塞爾協會銀行監管委員會主席等)有過一段對話。我問次貸危機見底了沒有?他們說見底了。我說沒有見底,特別是從“地震波及”的角度即資產證券化等衍生工具的角度來看,遠未見底。它以衍生工具的形式把危機轉嫁到別的行業、別的國家去了。這話說完后兩個月,“兩房”出來了。“兩房”是次貸危機的第四沖擊波(去年七八月份美聯儲被迫進入降息周期是第一沖擊波,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花旗、美林、瑞銀等大機構出現巨額虧損是第二波,今年3月份貝爾斯登是第三波),現在雷曼兄弟、美林、AIG等則是第五波。
目前的幾個基本判斷
性質判斷
“兩房”前可稱“美國次貸危機”,到“雷曼兄弟”等性質上變為全球性金融危機,伴隨著全球金融危機,必然是全球性經濟危機。亦即這場危機的軌跡是:美國次貸危機―全球性金融危機―全球性經濟危機。
走勢判斷
危機仍未見底,并標志著2000年以來經濟增長上行周期的結束,預計美國及世界經濟將出現3~5年的下行期,然后再出現拐點,實現一輪“否定之否定”式的新升級(馬克思的一些具體預測由于時代的發展變化,今天不一定完全準確,但馬克思關于經濟規律的判斷即高脹―危機―蕭條―復蘇,沒有過時)。而且我們目前看到的危機還只是在貨幣領域,下一步將向實體經濟轉移。由于美國擁有全球鑄幣權,危機還有可能延伸為美元的地位危機,并重塑全球的貨幣格局。
原因判斷
美金融層面 從體制、法律、政策、執行等不同層面可以總結很多,但主要是非理性創新沖動的同時缺乏理性監管。在創新與監管過程中,不是防范風險而是轉移風險(好比研制出時速1000公里的汽車并大肆推銷,但忽視了剎車系統的改進)。目前一些金融創新產品好比月餅包裝,越來越好看,但不實在。
美經濟層面 長期以來美國以過度消費支撐和刺激經濟。在創造繁榮的同時,積聚了財政赤字、貿易逆差、資產價格飆升、過度借貸、投機資金泛濫等大量的金融風險和經濟泡沫,最終促使風險爆發和泡沫破滅。
美政府層面 見事遲,力度小,左顧右盼,當斷不斷,最后信心動搖,釀成大亂(金融危機根本上講是信心危機)。到目前。美國出來救助AIG,救市進入第五輪(此前去年4月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機構――新世紀金融公司申請破產保護,次貸危機露出端倪。美政府初始觀望、安撫,最后被迫于8月放棄實施兩年之久的貨幣緊縮政策,進入降息周期,這是第一輪;今年2月由于次貸危機釀成的經濟衰退已成定局,布什簽署1680億美元經濟刺激法案,這是第二輪;3月份,由于貝爾斯登瀕臨破產,美聯合西方9國向市場注資2000億美元,這是第三輪;7月,美宣布接管“兩房”,這是第四輪)。
美國政府初始因未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缺乏相應的思想、物質準備(次貸究竟有多少,一變再變,至今沒有一個準數);因思路、體制障礙沒有抓住主要矛盾(在“危機”與納稅人的錢“救助”之間,主要矛盾是“危機”,不解決危機會損失更多納稅人的錢。好比手指劃個口子,該上藥不上藥,最后被迫斷指;斷指未解決問題,被迫斷臂;斷臂再不解決問題,只好死亡)。布什任期只剩幾個月,沒有根本解決危機的內在動力。“躲過一天是一天”。對布什最新救市措施,兩黨候選人雖表示支持,但對投資人損失問題上態度迥異。因此可以斷定,救市雖可以階段性緩和危機,但下行趨勢不可避免,問題并未結束。
歷史層面 美建國200年來太順。13州擴大到50個州;地理位置、資源條件優越;體制的相對合理性;兩次世界大戰受益;二戰后主導第三次產業革命(以資訊業為主);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國力大增成為單邊霸主等。因此忘乎所以,戰后發動數次局部戰爭(朝、越、二次伊拉克、科索沃、阿富汗等)。但是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客觀規律決定就要進行調整(30年代危機、朝越戰、60年代80年代危機乃至9?11、拉美后院起火等,都是一種反作用力的調整,這次金融危機更是如此)。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早晚要來的”。
結論
此次危機遠未結束,還要觀察,還可能更嚴重。但不是制度的崩潰,而是一次新的調整。
對中國的影響及對策建議
1、這次有可能是歷次金融危機中對中國影響最大的一次(經濟已全球化,金融已無國界;加入WTO后中國經濟與世界融為一體;亞洲金融危機發生在世界金融體系的“四肢”,這次發生在心臟)。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把問題想多一點比少一點好,想早一些比晚一些好,主動想比被動想好。前期由于我國經濟形勢好,金融的國際參與度還不夠高,所以從目前時點看影響還不算大,但不可大意。
2、將在10個方面產生或可能產生不利影響:①股市沖擊;②海外投資受損;③出口下降;④美元疲軟造成外匯儲備損失;⑤銀行新不良資產;⑥經濟下滑,財政收入減少;⑦失業;⑧物價(逼迫放開貨幣政策;兩難);⑨國際流動性緊張造成外匯儲備下降;⑩市場信心。
3、從另一角度分析也有好處:①促美國收斂,我話語權加大;②世界能源、原材料降價(石油等);③如看得準可出手收購,借機進入華爾街;④促使我擴大內需,調整結構;⑤使我們更冷靜,走市場經濟的路但不迷信市場(要反對兩個極端:否定市場經濟和迷信市場經濟)。
4、對策建議
(1)基本原則:冷靜觀察、多手預案、及時調整、化害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