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健康教育標準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肛肥大是一種增生性炎癥改變的疾病,是由慢性炎癥長期刺激而引起的。臨床上隨著肛逐漸增大,有時可隨大便脫出肛外,反復脫出刺激肛管,可使局部分泌物增多,有時還會出現便后帶血,排便不凈的感覺及瘙癢。因此在治療方面,早期治療是預防肛腸疾患的關鍵,加強綜合治療,積極處理術中及術后的并發癥。得了肛肥大使患者坐立不安,心情低落,因此我們應當對他們做好正確的護理指導。
2 入院教育
患者入院時,護理人員熱情接待,做好入院宣教,環境介紹,主管醫生及責任護士介紹,病房管理,自身物品管理,術前檢查及術前指導等內容。
3 術前健康指導
3.1心理調適指導 手術是肛肥大唯一正確有效的治療方法。術前病人最擔心的是術中疼痛,手術效果及術后并發癥。因此,患者產生緊張、恐懼、焦慮情緒。我科護理人員運用溝通技巧,詳細了解患者病史,對患者的痛苦及擔心給予同情和安慰,同時對他們講解手術目的、方法和效果,鼓勵病人正確面對疾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放松心情,勇敢治療。
3.2飲食指導 飲食清淡易消化,多飲水,多吃蔬菜和水果。
3.3活動指導 勞逸結合,適量活動。
4 術后健康指導
4.1活動指導 適當運動,勞逸結合。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勿久蹲久坐久立。
4.2飲食指導 2小時囑病人勿大量飲水,防止尿潴溜。術后當日、次日進食流質,半流質富含營養,易消化的食物。患者應遵從醫囑,注意飲食,忌辛辣刺激食物、生冷食物及油膩食品,以防腹瀉或糞渣堵塞肛竇。飲食以高蛋白低脂肪為主,多喝湯湯水水,促進營養吸收。
4.3排便指導 術后病人小便應有人攙扶,盡量避免排便。小便不暢時做好心理護理和有效的物理誘導排尿,無效時遵醫囑導尿,注意觀察傷口敷料是否潮濕。病人解大便時不應久蹲,解便時不應有看書、聽歌等不良如廁習慣。大便不好解時遵醫囑用潤腸通便的藥如芍藥湯、液體石蠟等使大便松軟、,以利排便。
4.4換藥指導 注意創面有無滲血,如敷料已被染濕應及時更換,便后堅持坐浴,可用1∶1000的高錳酸鉀液或生理鹽水,或用中藥煎熬坐浴熏洗,每次10—15分鐘。便后及時清洗。換藥在治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換藥應有科學性,爭取患者配合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4.5疼痛護理指導 護理人員應耐心做好解釋,正確評估疼痛的程度,要有同情心,要相信病人,及時引入良性信息,指導患者采用放松療法,如看電視、聽音樂、講故事,以分散注意力,使其發揮耐痛潛在能力,做好心理護理。無效時遵醫囑使用止痛劑。
5 出院健康指導
5.1活動指導 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如喝酒、久坐都會刺激;保持清潔;勤換內褲;堅持每日便后清洗,對預防感染有積極作用;積極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增進血液循環,加強局部的抗病能力,預防感染。
5.2飲食指導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忌煙酒,多食蔬菜水果等營養豐富的食物。
【關鍵詞】產科;健康教育路徑;實施效果;評價
【中圖分類號】R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0662-02
產科護理工作的重要內容是為產婦提供高質量的照顧和有效的健康教育[1],而傳統的健康教育方法只是口頭宣教和發放健康教育處方,難以達到預期效果。臨床路徑是一種基于循證醫學的標準化的病人照顧模式[2]。為進一步深化優質護理,有效地滿足產婦及家屬對健康教育知識的需求,提高健康教育效果,我院產科實施健康教育路徑對產婦進行全程、連續、標準化的健康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0月-11月我院產科正常足月分娩的初產婦120例,產婦本人及家屬均為非醫務人員,產婦為足月單胎初產,無胎盤早剝、前置胎盤、羊水過少或者過多、過期妊娠以及重度妊娠高血壓疾病等妊娠相關并發癥及合并癥的發生。按照入院順序將10月住院分娩產婦60例作為實驗組,將11月住院分娩產婦60例作為對照組。實驗組產婦平均年齡(25.50±2.88)歲,住院天數(5.45±1.48)d;對照組產婦平均年齡(26.72±4.02)歲,住院天數(5.48±2.30)d。2組產婦在年齡、孕次、文化程度、住院時間等方面相比,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方式進行健康教育。實驗組根據產婦健康需求制定規范化的健康教育路徑表,由責任護士負責實施,責任組長和護士長在產婦出院前進行評價。產科健康教育路徑表(見表1)。
1.3 評價指標
1.3.1 健康教育知曉率 采用自行設計的產科住院患者健康教育調查表,內容有母乳喂養知識、產褥期保健知識、新生兒相關知識、新生兒護理技巧,分為完全掌握、掌握、一般、未掌握4個等級。其中完全掌握、掌握記“掌握”。在產婦出院前1天由護理組長或護士長發放,提問知識相關內容,產婦對知識點進行復述,評價掌握情況。
1.3.2 護理服務滿意度 采用護理部統一制定的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表,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4個等級,請產婦填上最滿意和最不滿意護士。該表和健康教育調查表同時發放。
1.4 統計學處理 計數資料采用 2檢驗,P
3 討論
3.1 臨床路徑管理的重要價值在于減少同一病種的不同病人、不同護理人員的醫療護理差異,降低醫療成本[3],是一種新的護理標準化模式。健康教育路徑是健康教育的計劃表和時間表,提示護士必須按時保質、保量向病人進行健康教育[4],從而使產婦在住院期間得到系統的、動態的、連續的、有針對性的專科健康教育。產科健康教育路徑不僅使護士在進行健康教育中有明確流程,同時也使產婦接受到系統化的教育,在短時間內產婦就能真正掌握母乳喂養、產褥期保健、新生兒知識,使產婦盡快掌握自我護理和對新生兒的護理技巧。
3.2 通過開展產科健康教育路徑,護士的工作角色得以擴展,增加了護理實踐的主動性,不但滿足了產婦對健康知識的渴求,還得到產婦的認可和尊敬,護理工作價值得到認可,使護士獲得職業自豪感和成就感。
3.3 產科健康教育路徑強化了護理人員的健康教育意識,保證了健康教育的連續性和完整性。尤其是年輕護士,有了路徑的指引,減少因年資低、經驗不足造成的低效性宣教,防止由于工作繁忙而造成的健康教育的遺漏,提高了工作效率。通過健康教育路徑的開展,使患者在整個住院期間都受到護理人員熱情服務和耐心細致的健康指導,護患關系更加融洽,提高了患者滿意度,規范了護士的健康教育活動,滿足了產婦健康需求,有效提高產科護理質量,踐行了“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觀,體現了愛嬰醫院“兒童優先,母親安全”的宗旨。
參考文獻:
[1] 劉莉花,郝建霞.自然分娩臨床護理路徑在提高產科健康教育效果中的應用.中華現代護理雜志[J],2012,18(28):3403-3405.
[2] 盛文佳,金可可,費宏瑋,等.基于臨床路徑的電子病歷改進思路[J].中國衛生質量管理,2011,18(5):18-20.
【摘要】 目的 探討應用臨床路徑在白內障患者實施健康教育的效果。 方法 將100例單眼白內障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對照組采用常規健康教育,觀察組采用臨床路徑進行健康教育。結果 觀察組患者健康教育內容的掌握達標情況及對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
【關鍵詞】 臨床路徑;白內障;健康教育
鑒于目前人口老齡化和人民群眾對醫療需求的增加,為適應社會形勢發展,醫療機構必須尋求既能控制醫療成本,降低醫療費用,又能保證并持續改進醫療質量,提高工作效率的管理模式。對白內障患者實施有效的健康教育有著重要的意義。我科將臨床路徑應用在白內障患者的健康教育中,取得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資料和方法
1.臨床資料 2007年2月~2009年2月在我科住院的白內障患者100例,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50例,男25例,女25例,年齡49~87歲,平均年齡71.3歲;小學以下文化35例,中學文化10例,高中以上5例。觀察組50例,男25例,女25例,年齡46~88歲,平均年齡70.6歲;小學以下文化34例,中學文化12例,高中以上4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文化程度的基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方法
兩組均以整體護理為基礎,對照組采用常規健康教育方式,護理人員利用各種接觸患者的機會,進行隨機的健康教育;觀察組按臨床路徑為每位患者制定健康教育路徑,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教育并及時處理偏差。
(1)制定健康教育路徑表:在充分了解和評估白內障患者對健康教育需求的基礎上,通過查閱資料,征求意見,結合本院的實際情況,制定了白內障健康教育路徑表(表1)。表1 白內障健康教育路徑表(主要內容)診時間表。
(2)健康教育路徑的實施:患者入院后,由當班護士或責任護士認真做好入院評估表,發放健康教育路徑表,向患者及家屬解釋健康教育路徑表的內容和意義,取得理解與配合。責任護士作為主要實施者,觀察宣教情況,評價、了解患者的健康知識需求,根據患者接受能力,按路徑表進行宣教,質控護士定期檢查健康教育情況,抽查患者的知曉度和實際情況,并及時處理偏差。
3.評價指標及標準 ①患者對健康教育內容的掌握及達標情況,從入院時、手術前、手術中、手術后、出院前護士對患者評價健康教育的情況和健康教育相關知識知曉情況。能復述宣教育內容≥85%為達標,
結 果
觀察組患者健康教育內容的掌握達標情況及對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經檢驗,均有顯著性差異(P
討 論
1.應用臨床路徑對白障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可提供有效的醫護協調,通過醫護人員共同討論,解決護理過程中的問題,激勵護士不斷學習護理專業新知識和與護理有關的心理、倫理、法學等相關知識,提高護士業務水平和自身素質,以便更好地服務于患者。
2.健康教育路徑表的應用,協調了護理工作,規范了護理醫療行為,確保了護理質量,減少護理差錯;增強了護理工作的預見性和計劃性,促進了護士與患者的良好溝通,使健康教育標準化,提高了護士的健康教育技能[1],使服務對象獲得高品質護理,提高了患者對健康教育知識的掌握。
3.運用健康教育路徑表能夠護患互動,體現人性化服務。在實施中,患者主動參與到治療、護理過程中來,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促進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開展,有效的組織協調護理工作,體現了醫院“以人為本”及個性化服務理念[2],最大限度地滿足患者的需求,深化整體護理的內涵,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3],避免了護理糾紛。
4.臨床路徑體現了風險管理的意識,避免不必要的檢查和治療,減少資源浪費。同時科學地理順了醫療護理工作程序,為患者快速完成各項檢查,按路徑時間安排手術,成功降低醫療成本,避免了各種因素造成的時間浪費,也有效縮短了患者的平均住院日,大大提高了醫護人員的工作效率。
參考文獻
[1]高志英.健康教育路徑在住院葡萄膜炎病人中的應用[J].現代護理,2005,11(22):1934-1935.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督導評估;指標體系
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開展于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評估的方法與經驗,然而到目前為止,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評估理論方面的研究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少的,同時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相關教育部門沒有形成一套標準化的評測體系。本文就針對中小學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學校監督評測體系工作進行相應的探討,希望可以在分析與借鑒已經存在的評估指標的基礎之上對其加以有效的改進,建立起一個較為全面和完善的督導評估體系。
一、課題研究背景
從宏觀的角度上來看,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督導評估體制是運用科學的方式與方法來收集學校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些客觀性的資料,充分了解完成的狀況,并對其中的效果與其存在的問題進行評估。目前,我國各中小學在心理健康方面教育工作的開展水平層次有著較大的差異性,其中心理健康教育督導評測體系受到了中小學校非常廣泛的關注,每一年都保證了較為固定的經費投入,并且還在不斷增長,學校還需要設有心理咨詢室以及心理訪談室,具備一支專業和兼職相結合的穩定性師資隊伍。通過這些方面的條件可以保證學校在選修課和講座方面的開設,極大的推動心理健康知識的傳播,以及對學生心理方面問題實施科學的判斷和合理的疏導,以此來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水平。從當前的中小學發展態勢來看,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還是沒有受到學校的充分重視,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進行更深層次的提升。
二、學校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督導評估指標體系的建立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督導評估指標體系內容需要運用系統化與細節化的方式來具體呈現。所以說,建立操作性較強的價值評估體系是當前學校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評估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內容。研究運用綜合法和因素分解相互結合的方式來提取相應的指標體系,運用綜合的方式來對指標實施初選,也就是在國內外已有的成果之上,對當前存在的各種指標群體依照相應的標準來進行類聚,在已經擬定完成的指標體系基礎之上來做出更進一步的歸類與調整,使其成為條理化之后又形成的一套全新的指標體系。與此同時,采取因素分解的方式,在不斷的探究過程中獲得豐富的資料,在實施專家訪談的基礎之上,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良好的學校,實際教育工作的結構實施逐層分解,并且還要結合對應教育部門的實際統計資料,將分解出來的重點因素當成評價的指標。
三、指標權重和評測體系的確立
權重是一種在數量形式方面的對比、權衡,被評測事物的整體過程中各個因素相對較為重要的程度的一種量值。權重主要表現兩個方面:第一是指標自身的實際作用與指標的價值體系的具體真實程度;第二是決策者對這項指標的重視程度。教育評估的方法依照不同標準有著不同層次的劃分,也具備不一樣的種類。依照數學理論,我們可以將其劃分成量化與非量化;依照評估的范圍我們還可以將其分成分析法與綜合評估法;依照評估的主體我們還可以將其分成自我評估法與他人評估法等。
評估的標準是評估教育活動中要實際達到的某種程度或是體的要求。達標的程度可以依照不同的等級來進行劃分,不同等級具備不同的評測標準,在評測的標準中,每一組的指標必須要充分明確相關規定的評測標準。當前中小學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評測體系也具備不同的分類形式,通常從評估的內容上來看,可以將其分成社會標準和科學標準,也就是從評估參照的角度上去進行分類,它強調的是價值上判斷標準以及社會統一性與規范性。比如,對教學的場地方面、教學設備方面、師資隊伍方面、學生的心理素質以及師生的比例等方面的指標評估,可以運用社會的標準、科學的標準通過科學上的可觀成都橫渡與原則作為主要的依據來確定最后的評估標準,這要求在達標的過程中需要符合教育工作本身的發展規律。重點強調實際的現象,通常是以實踐作為標準來檢測工作過程當中的科學性質。從學校對學生培養的角度上來看,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養學生發展的重要環節,也是中小學學校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構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就是對學生人格健康的培養,做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的日后發展以及學校日后的發展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本文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將納入學校督導評估指標體系進行了簡要的分析,通過本文的探討我們可以看出,當前中小學對心理健康教育評估指標體系,在理論方面的研究相對來說相對較少,同時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相關教育部門沒有形成一套標準化的評測體系。建立起一個較為全面和完善的督導評估體系對學生和學校的長遠發展具備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姜金偉.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化的困境與出路[J].基礎教育研究,2012(16): 52-53.
[2]周春君.中小學心理教師自我成長的基本路向[J].領導科學論壇(理論),2014(10): 39-40.
【關鍵詞】臨床路徑;白內障;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R156.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12-0329-02
隨著人口老齡化和人們對高質量醫療護理服務需求日益增長,白內障患者手術治療逐年增多[1],為適應社會形勢發展需要,保證持續改進醫療質量,提高工作效率,我科將臨床路徑應用在老年性白內障患者的健康教育中,取得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2010年8月~2011年7月在我科住院的白內障患者100例,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50例,男20例,女30例,年齡54~92歲,平均年齡72.3歲,小學及以下文化32例,中學文化10例,高中以上8例。觀察組50例,男20例,女30例,年齡52~88歲,平均年齡71.6歲,小學以下文化33例,中學文化8例,高中以上9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文化程度的基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O.05)。
1.2護理方法:
兩組均以整體護理為基礎,對照組采用傳統健康教育方式,護理人員利用各種接觸患者的機會,進行隨機的健康教育;觀察組按臨床路徑為每位患者制定健康教育路徑,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教育并及時處理偏差。
1.2.1制定健康教育路徑表:在充分了解和評估白內障患者對健康教育需求的基礎上,通過查閱文獻、資料、病歷,征求意見,結合本院的實際情況,制定了白內障健康教育路徑表。
2健康教育路徑的實施
患者入院后,由當班護士或責任護士認真做好入院評估表,發放健康教育路徑表,向患者及家屬解釋健康教育路徑表的內容和意義,取得理解與配合。責任護士作為主要實施者,觀察宣教情況,評價、了解患者的健康知識需求,根據患者接受能力,按路徑表進行宣教,護士長隨時檢查健康教育情況,抽查患者的知曉度及每日措施落實情況并及時處理偏差。
3評價指標及標準
①患者對健康教育內容的掌握及達標情況,從入院時、手術前、手術中、手術后、出院前、出院后護士對患者評價健康教育的情況和健康教育相關知識知曉情況。
能復述宣教知識≥85%為掌握,
4統計學方法及結果
4.1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4.2結果
觀察組患者健康教育內容的掌握情況及對護理滿意度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5討論
5.1實施健康教育路徑有利于保證老年白內障患者的教育效果:
本次調查顯示,應用臨床路徑進行健康教育知識掌握率達96%明顯高于傳統組70%。充分說明,傳統的健康教育模式忽略了護士的主觀能動性,基本上是護士、簡單的知識傳播,沒有教育計劃及健康教育評價表,未能形成完整的護理健康教育體系[2],健康教育的效果與護士的年資和能力有很大的關系;而健康教育路徑的實施,是根據白內障患者的健康需求制訂的,對具體的宣教內容和執行時間都有了明確指導,可以減少上述問題的發生,護士長和責任組長對健康教育的監控又確保了健康教育的效果;同時臨床路徑表和宣傳手冊為患者和家屬提供了與疾病相關的書面知識,各級護理人員應用臨床路徑所做的健康指導內容是根據患者治療活動不同階段進行的相應的教育,特別是老年白內障患者,接受教育能力受限,按照臨床路徑進行健康教育,使患者能更快地掌握所學的知識,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護理活動。
5.2健康教育路徑有助于提高護理服務滿意度:
與傳統的健康教育比較,系統性健康教育路徑促使護士主動、積極向患者和家屬講解相關知識,使護士由被動轉變為主動服務,提高了健康教育意識,護患雙方目標明確,充分體現了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建立融洽的護患關系[3];使患者對自身疾病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其疾病的康復過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時在應用健康教育過程中充分尊重患者知情權,提高了護士在患者心目中的地位和信任度,因而提高了護理滿意度,減少了護患糾紛的發生。本次調查調查顯示應用臨床路徑進行健康教育,護理滿意度98%顯著高于傳統組70%。
5.3臨床路徑健康教育有助于減少護理差錯的發生:
健康教育路徑實際上就是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的時間表和計劃表,使護士和患者知道什么時間做什么,怎樣做。因而所有的醫護人員均遵循路徑程序。為實現預期目標而努力著。患者及家屬也清楚疾病治療過程中所需的準備和措施,并主動參與其中,增加了患者監督機制,并積極配合,不懂就問,避免了遺漏和差錯,同時避免了由于個人水平、能力不同而造成護理缺陷,減少護理差錯的發生。因而有利于患者的術前準備、術后康復、并發癥的預防等.同時縮短了住院日[4]。
5.4健康教育路徑擴大護理范圍把健康教育延伸到院外:
由于健康教育路徑表把健康教育軟指標標準化、程序化,提高了護理執行力度,提高了護士的教育能力,使患者和家屬在疾病的不同時期,掌握相關的知識及技能,在患者出院后(疾病康復期),護士通過電話或信函回訪,了解患者的康復情況,根據患者出現的問題,給予正確的指導,老年性白內障患者大多數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腦血管病等,院后回訪很有必要,針對不同個體進行個體教育的優越性。
6小結
臨床路徑是科學、高效、新型的醫療護理管理模式,將護理工作標準化、流程化,提高了工作效率,規范了護理行為,提高了健康教育效果和病人滿意度,減少了護理差錯的發生,提高了病人的生命質量,適應我國衛生事業發展和改革的需要[4]。對白內障手術患者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張菡.臨床路徑應用于白內障手術患者的效果[J].護理雜志,2009,26(5A):16-18
[2]李菲.臨床路徑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應用體會[J].當代醫學,2010.16(16):84-85
關鍵詞:互聯網;新媒體技術;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標準化
一、網絡時代下大學生心理健康變化
新媒體是一種新型媒體,其是在數字技術發展的基礎上進行信息的高速、廣泛傳播,與傳統媒體不同,新媒體主要依托網絡、電腦、手機等技術平臺,使得傳播的信息擴展快速、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不斷進步、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手機的普遍使用,新媒體憑借先進的傳播方式、技術以及多樣個性的傳播內容深受學生的喜愛,同時也對他們的生活、學習等產生一定的影響。
(一)不恰當的使用影響價值觀形成
新媒體技術基于互聯網時展背景,以用戶個人體驗為主要發展依據,這一特點切實符合高校學生的媒體使用心理,在各高校學生群體中,新媒體技術給學生帶來不同的心理需求,豐富多樣的內容可以滿足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欲,先進的技術和不斷的更新可以滿足他們的個性化需求,使他們能夠在社交網絡平臺中扮演各自中意的角色,因此能夠極大的吸引這部分大學生用戶群體,提高他們對于新媒體的使用頻率,增加主動性和依賴性。通過網絡的認知學習會對他們的個性發展和自我認同感產生相應的影響,網絡平臺已經成為廣大大學生宣泄各自情緒的平臺,在一定程度上說,這也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產生一定的影響。大學生的認知能力并不健全,心理發展也并不成熟,很容易對某些新鮮事物產生濃厚興趣,甚至會受到網絡中不良信息的侵害,最終導致錯誤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但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也為大學生學習心理知識提供了不同的方式,以往的課堂教學,一般都是教師講授學生傾聽的一對多單向傳播方式,學生并不能及時進行相應的反饋(缺乏反饋渠道),使得教學效果大打折扣,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課堂知識的學習。
(二)改變傳統思維、學習方式與習慣
由于新媒體技術打破傳統閱讀方式的固定模式,采用超文本閱讀的方式,使得學生思維、學習方式產生一定的變化,其打破原有的思維邏輯,使閱讀內容更加豐富、更加多樣,相較于傳統的教學方式,大學生更傾向于通過新媒體技術平臺獲取相關信息和新聞內容等。綜上,新媒體技術由于其獨特的方式和內容對學生的學習和思維方式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改變學生的思維邏輯。
二、網絡時代對心理健康課程體系的影響
大學心理健康課程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貫穿學生整個大學生活,對學生身心健康起到關鍵作用。該課程主要以推動大學生心智發展和心理健康良性發展為最終目標,通過教育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使學生能夠充分理解心理健康的真正含義、內容并掌握提高自身心理健康發展的有效方法等,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地自我調整,學會借助外部有效力量——外部心理健康輔導排解不良心理情緒,促使其身心健康發展。
(一)個性化發展使心理健康課程教學更具針對性
大學生大多好奇心比較強而且情緒容易波動,心理相對封閉不愿與他人吐露心聲,同時也擁有著獨立的思維能力,很少因他人而改變自己的想法。當今社會的競爭十分激烈,外部環境充滿各種誘惑,這些情況很容易導致他們在心理上產生各種負面情緒并得不到排解,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和新媒體技術的出現可以很好的幫助他們解決這些問題。互聯網信息飛速發展使得他們獲取知識的途徑變得多樣且不受地域、空間、時間的限制,可以快速高效的獲取各種信息,因此深受廣大大學生喜愛,這就使得傳統課堂教學講授的知識受到一定的限制。與此同時,許多大學生在課外經常通過智能手機、電腦、網絡游戲等緩解自身的壓力或排解各種負面不良情緒,這也對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產生較大的沖擊。
(二)豐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內容
隨著高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良好發展的高度重視,許多高校已經將心理健康課程設為必修課,這符合大學生的實際心理發展需求,也符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標。通過講授心理學相關理論知識,并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學科性與應用性進行融合,課程設計上具有特色和普適性特點以滿足各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需求。但是在實際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往往仍然以灌輸式教學模式為主,使得學生并沒有發揮主體作用,教學的重點往往局限于人才培養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方法、教學評價等諸多方面均受到新媒體技術所產生的教學環境的影響。
三、互聯網時代心理健康課程標準化的改革策略
(一)針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和真實學習需求設計課程
互聯網時代的學生學習更具有自主性,同時也更具個性化的特點,只有讓學生真實的參與到各個環節中,滿足他們的真實需求才能提升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效果。因此,高校心理健康課程的設計首先應該充分了解每位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開展相關工作。根據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和實際需求進行分類:一是以整個高校學生身心特點和心理需求為依據進行劃分;二是以學生未來職業規劃為依據進行劃分;三是根據某些特殊的心理需求進行劃分。這些劃分方法相對來說能夠有效確保整個劃分體系的完整性,同時也使該體系更具有針對性,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二)圍繞學生的職業發展規劃和需求設計課程內容
在設計課程內容方面,首先應該充分了解每位學生的心理健康真實狀況和心理需求,隨后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目標為基礎進行課程內容的重新設計。在互聯網時代和新媒體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課程必須能夠滿足大學生個性化生活發展需求,結合學生階段性心理發展的不同需求進行課程內容設計和安排,除此之外,還要針對目前存在的不同的心理問題進行相應的課程內容的側重。在心理健康課程內容的組織上,應該包括學生日常生活、學習以及個人后期的職業發展規劃等幾個方面,針對不同的方面有針對性的設計相關課程內容。
(三)根據學生的媒體使用情況改革現有教學方法
在互聯網時代下,如果還是照搬老套的傳統教學方式而不進行更新,其教學質量必然會下降,教學效果也會受到不良影響,學生容易在學習過程中產生不良情緒。所以,高校心理健康課程的教育教學方式必須改革。高校應該嘗試與學生鐘愛的媒體類型和媒體使用習慣結合,以此來提升教育的實效性和課程的吸引力。首先,可以建立高校心理健康網站為學生提供各種各樣的免費網絡課程,讓學生能夠隨時隨地根據自己的真實需求選課。其次,高校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好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以對心理健康課程教育內容進行推廣與宣傳,并及時多次與學生進行深入溝通,相對來說這種方式可以打破傳統面對面溝通的尷尬性且更有利于學生接受,以此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達到最終教學目標。
1.教學素材的選取:
我們結合《內科護理學》教學大綱的要求,以及標準化病人的教學特點,針對中職護理學生雖然理論基礎較差、與病人溝通能力有待提高,但對臨床工作充滿好奇、有較強的求知欲、創造力等的特點,選擇了臨床表現典型、護理問題相對靈活,特別是健康教育與病人預后關系密切的部分慢性病種,作為教學素材,包括支氣管哮喘、糖尿病等。
2.標準化病人的選擇與培訓:
2.1. 標準化病人的選擇:
標準化病人可由真實的病人、有經驗的教師以及學生經過培訓后擔任,要求標準化病人有一定的溝通能力、表演能力和教學能力。相對而言,由臨床病人和學生擔任,需經過嚴格的培訓,費用不菲,對教學經費一直緊張的中職學校來說,難度較大。所以,我們選擇了有3年以上內科護理學教學經驗或者臨床工作經驗,熟悉熱愛教學工作,有良好溝通能力的教師作為標準化病人。
2.2.標準化病人的培訓:
我們內科護理學教研組,以集體磨課的形式,對入選的教師標準化病人進行了短期培訓:①熟悉病例,掌握標準化病人的病史、臨床表現、診斷、治療等;②強調標準化病人在教學中的意義,做到公平、公正的態度對待每一個學生;③適當的演示:由部分老師扮演參與課堂的學生,與教師標準化病人溝通交流,針對病例和課堂設計,模擬病人表現。
3.標準化病人教學課堂的設計及教學過程:
確定了教學素材之后,我們發揮院校結合的優勢,由授課老師到相關臨床科室,收集典型的真實病例,作為病案引入課堂。根據病例,采用“行動導向教學”中的案例教學、小組合作、角色扮演、張貼版等多種教學方法,設計“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選擇我校2009級護理專業(中職護理)兩個班級的學生,在《內科護理學》支氣管哮喘、糖尿病等的教學中引入標準化病人。①用傳統教學的方法講授疾病的病因、臨床表現、治療之后,展示來自臨床的真實病例,將標準化病人引入課堂;②將每班學生分為6組,每組6-8人,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病例分析,每組可派1-2名同學與標準化病人溝通交流,模擬臨床護理評估場景,收集補充病例相關資料;③根據收集的資料,小組討論分析,找出該病人存在的護理問題、制定出針對該病人應采取的護理措施,并張貼展示;④教師隨機抽取兩組,在全班匯報展示,其余小組補充評價,教師歸納總結學生表現,以及該部分學習要點;⑤指導學生根據教材、學材,制作出針對該病人的健康教育卡片;⑥由標準化病人根據卡片制作的完善、實用、美觀程度,選擇1-2組成員代表為其進行健康教育,其余小組補充、教師歸納點評,最后由標準化病人選出表現最好的小組,給予表揚、獎勵。
4、討論:
4.1.標準化病人滿足了學生對臨床病人的好奇心,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中職護生多是初中畢業的孩子,年齡小,對臨床工作、對病人均充滿了好奇心,但他們大多理論基礎差,學習能力有待提高。內科護理學是一門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科,內容相對復雜,單一的課堂理論教學,枯燥空洞,學生往往學習興趣低下,但把學生過多地帶入臨床,又會給本已經繁重的臨床護理工作,增加更多的負擔,標準化病人進入課堂,能有效的彌補上述不足;教學中,我們有意選擇了學生們并不熟悉的內科護理學教師,擔任標準化病人,并在事先告知學生:我們請到課堂的是來自臨床病例中真實的病人。老師準確的模擬表演,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的“理-實一體化”課堂設計,使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明顯提高;我們使用的病例,學生護理問題、護理措施的書寫資料,都來自臨床護理第一線,做到了在教學理論知識的同時,盡可能讓學生的學習更早更好地與專業接軌;同時,課堂達標檢測(提問和試題)顯示:該部分教學大綱要求的重難點,學生均掌握良好。
4.2.標準化病人的使用,提高了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
標準化病人可以形象逼真的扮演病人,在教學中,我們將學生與病人的溝通交流所需的禮儀、職業規范和愛傷觀念,貫穿于教學中,也故意在模擬臨床護理評估的時候,設定了一些病人刁難、疑惑的場景,讓學生在理論學習的同時,學習如何與病人溝通,如何處理臨床護理工作可能遇到的狀況,以便將來更好更快的適應臨床護理工作。
4.3.教師標準化病人的優點和不足
4.3.1.教師標準化病人的優點:
相對而言,內科護理學教師,熟悉學生的基本學情,熟悉疾病和病人表現,不需要專門的培訓和額外的費用,能積極參與教學工作,而且,教師標準化病人可以根據對學生的評估和反饋結果,直接了解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及時改進教學方法。
4.3.2.教師標準化病人的不足:
教師標準化病人僅能模擬表現部分癥狀,沒有一些內科疾病常見的陽性體征,無法滿足某些疾病的教學需求,同時,也增加了教師們本已繁重的工作量。應該看到,標準化病人雖然為中職護生提供了一條理論聯系實際的有效途徑,但絕不能完全的代替真正的患者和教師指導的床旁教學。
4.4.標準化病人在中職護理教學中的展望
多數研究表明,標準化病人在用于以學生的教學和臨床技能的提高是有效、可靠的,但其在中職護理教學中的應用和發展還十分緩慢。在未來的實踐中,我們將繼續研究和擴大標準化病人在中職護理教學中的可行性和優勢,充分發揮我們院校結合的特點,從實際工作中,培養一些愿意為護理教學工作做出貢獻、有一定表演能力、綜合能力,且有一定陽性體征的病人,并培訓一定數量的學生,與我們的教師標準化病人一起,共同建立一支標準化病人隊伍,滿足更多內科疾病護理的教學要求,為進一步開展標準化病人在內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實驗組患者健康教育達標率為91.5%,對照組為6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 無痛人流;健康教育;臨床路徑
臨床護理路徑(CNP)是一種以多學科標準計劃為導向的健康服務工具,是針對某一病種或某一手術,綜合臨床、護理、藥劑、營養、康復、心理以及醫院管理等多學科醫學知識,依據診療的時間流程,結合治療的中間結果,建立的一套標準化醫療護理模式,最終提高醫療護理質量的作用[1]。無痛人工流產術是對早孕患者應用丙泊酚復合麻醉性鎮痛藥物實施的一種新型人工流產術,使患者在無知覺的情況下完成整個人工流產過程。為了進一步提高護理質量,滿足患者對健康教育的需求,促進現代護理模式向著標準化,科學化,規范化發展,我們根據無痛人流患者的治療、護理及心理特點,將CNP運用于無痛人流患者的全程健康教育中,取得滿意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9年9~12月400例于我院門診自愿要求做無痛人工流產的患者,年齡為20~41 歲,體重45~60 kg,停經45~50 d。術前常規婦科陰道分泌物檢查,B超確診宮內妊娠,無慢性疾病者,均可實施此手術。兩組患者在年齡、文化程度及職業等方面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和實驗組各200例。兩組均以整體護理為基礎,觀察組按臨床路徑進行健康教育(見表1);對照組采用常規的護理方法。
1.2.1 制訂CNP圖 內容包括接診時診斷、檢查、用藥、治療、護理、飲食指導、活動、教育、離院院計劃等。充分了解患者不同階段的需求,查閱相關文獻,在科主任,科護長的指導下,與醫生合作,結合患者需求(特別是既往患者有突出要求的),制定健康教育路徑[2]。
1.2.2 實施 對新收實施CNP的患者,由經管醫生、責任護士進行評估,按照CNP圖,當班護士向患者和家屬進行指導,解釋有關內容和作用,如醫院的有關規定和注意事項等。并在CNP上對已實施的內容及時簽名。每日責任護士按照路徑上的參考時間,根據患者的需要進一步評估、落實措施,直至達到規范護理目標。患者離院前對CNP成效指標進行總結評價,檢查完成情況并記錄偏差。CNP管理組長(主任或副主任護師)、護士長隨時進行督促指導,檢查措施落實情況。
表1
無痛人流患者健康教育路徑圖的部分內容
健康教育參考時間內容
首診時 明確診斷后進行術前談話,介紹人流手術的種類,向患者講解無痛流產的原理、副作用、危險性及注意事項,介紹麻醉方式,麻醉的安全性,蘇醒后的不良反應,讓其對手術的步驟有初步的了解,讓患者和家屬擁有知情權和選擇權。介紹環境及設施位置,做好術前的心理護理:意外妊娠,特別是未婚的意外妊娠,患者恐懼和緊張的情緒加大,通過對患者在人工流產前進行環境、情感和精神的支持,減輕其恐懼和緊張心理,提高她們心理應激的技巧和心理承受能力。約定手術時間。
術前1 d 電話再次確認手術時間,并強調術前禁食8~12 h,防止術中誤吸而引起并發癥。
手術日術前 進行術前查體:了解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心率及體重,如有發熱、咳嗽等感冒表現及時治療,治愈后方能進行人流手術。并了解孕婦既往有無心血管病史、癲癇史及煙酒嗜好等,掌握好手術和麻醉的適應證及禁忌證等。確認術前禁食8~12 h,防止術中誤吸而引起并發癥。做好搶救準備:備好輸液設備、氧氣及搶救藥品等。
術后 患者未清醒前,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并防止摔傷。清醒后給予熱牛奶、糖水等一定熱量以恢復體力。告知觀察生命體征和定向力的意義。
離院 講解常用的避孕方法,以及發生意外的補救措施,講解避孕的重要性及人工流產手術對自身生理和心理的損害。將未婚婦女作為重點對象,有針對性的進行心理咨詢和避孕指導,從而降低妊娠發生率。對患者進行復診的指導,術后藥物使用指導。
1.2.3 評價指標 CNP的具體指標包括,醫療護理質量、患者的滿意度。患者離院前利用問卷調查進行健康教育和患者滿意度的調查。健康教育達標率從了解手術環境,規章制度,術前的注意事項,麻醉蘇醒后的不良反應,常用的避孕方法,發生意外的補救措施,避孕的重要性,人工流產手術對自身生理和心理的損害和復診的知識等共10項內容進行調查。滿分100分,總分
1.3 統計學方法 所得資料分別進行一般統計學描述,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 健康教育達標率 實驗組97.50%,對照組85.00%,兩組比較實驗組優于對照組,P
2.2 滿意度調查
患者滿意度:實驗組97.50%,對照組85.00%,兩組比較試驗組優于對照組,P
表2
兩組健康教育達標率比較
組別例數達標例未達標例達標率%χ2值P值
實驗組2001831791.5%22.27
對照組200 132 68 66%
表3
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組別例數達標例未達標例達標率%χ2值 P值
實驗組200193 17 96.5%22.63
對照組200154 6877%
3 討論
在以往的工作中,我們發現意外妊娠,特別是未婚的意外妊娠,患者恐懼和緊張的情緒很大,往往會影響流產手術的效果和過程。而避孕知識的缺乏使得部分患者進行多次人流,對患者自身生理和心理造成較大損害。傳統的健康教育往往內容不全面,不及時,多流于行式[3]。而臨床護理路徑則提供預見性護理,同時實施有效的心理護理,通過對患者在人工流產前進行環境、情感和精神的支持,減輕其恐懼和緊張心理,提高她們心理應激的技巧和心理承受能力,充分調動患者的積極性,配合醫療護理工作的開展。增加了護患交流的機會,改善護患關系,促進手術順利完成。這不僅擴大了護理工作的范圍,落實了臨床健康教育,還明顯改善了患者的心理狀態,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健康教育路徑的實施,優化了患者的住院流程,規范了診療護理操作程序,使患者就醫的全過程連貫順暢,有利于提高服務質量和工作效率[4]。另外臨床護理路徑也是低年資護士工作指南,減少了護理工作的盲目性,應用臨床護理路徑進行健康教育,護士工作由被動變為主動,利于增強護士的責任心。可形成一個好的良性循環,發展和運用CNP對臨床護理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和推廣價值[5]。
參考文獻
[1] 孫玲紅, 孫琦, 龔有紅, 等.我國臨床護理路徑的研究現狀.省略.
[2] 張麗,張琳琳.無痛人工流產手術的護理. 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 journal.省略.
[3] 胡榮.對臨床健康教育存在問題的分析及對策.中華護理雜志,2002,37(11):841.
關鍵詞:品管圈;輸液拔針;出血率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 QQCC)是指工作性質相近或相關的人共同組成一個圈,本著自發的精神,運用各種改善手法,啟發個人潛能,透過團隊力量,結合群體智慧,持續從事各種問題改善[1]靜脈輸液后拔針操作,是護理操作中簡單又微小的基本操作技術。品管圈活動前,我科靜脈輸液后拔針出血率在5%以上,為加強臨床管理規范操作,進一步降低患者拔針后疼痛、出血率,我科自發組織品管圈活動,通過共同探討,將護理操作規范化、標準化,改進拔針方式、方法、按壓時間,有效地降低了出血率,減輕了患者的疼痛,減少了瘀青,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2013年4~7月我科靜脈輸液患者1795例次為對照組,2013年8~11月靜脈輸液患者1818例次為品管圈組(以下簡稱品管圈組)。對照組心境障礙467例次,精神分裂癥254例次,精神發育遲滯131例次,癲癇所至精神障礙274例次,多動癥72例次,腦器質性精神障礙123例次,神經癥474例次。品管圈組心境障礙422例次,精神分裂癥251例次,精神發育遲滯147例次,癲癇所致精神障礙287例次,多動癥62例次,腦器質性精神障礙124例次,神經癥525例次。兩組患者都用普通輸液器。
1.2方法 2013年我科自發成立品管圈管理小組,確定主題"減少輸液患者拔針后的疼痛、瘀青、出血保護血管",提高患者的滿意度。
活動流程如下:①針對科室護理人員拔針不及時巡視不到位的現狀,組織小組成員進行討論;②分析問題癥結,提出現行護理模式中不合理的部分;③擬定改進計劃,落實責任制護理,巡視及時到位,實施走動管理[2],減少或消滅呼叫器,加強對患者及家屬的健康教育;④確定目標,人人掌握正確的拔針、按壓技巧,達到減輕患者疼痛,減少瘀青和出血的目的,保護了血管;⑤將計劃實施時間設定為5個月,指定1名成員落實健康教育,2名成員分組技術指導,以便更好把握現狀;⑥根據活動計劃確定周五為活動日,對現狀進行檢查,查找落實不力環節,并提出進一步改進意見,小組每周一小結,每月小組活動總結討論及時提出進一步改進計劃,最終形成操作標準及流程。
2 結果
2.1患者靜脈輸液后拔針出血率明顯降低 通過品管圈控管,品管圈組對照組患者輸液后拔針的出血率、疼痛、瘀青降低,目前兩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 通過品管圈建立了靜脈輸液過程中的走動管理
走動管理也稱巡視管理法,是世界著名管理學大師彼得斯提出的一種領導藝術,有三大目標即"傾聽、指導于協助"[2]。其本質是一種和諧的非正式溝通的氛圍。走動管理是醫院綜合管理的動態管理形式。管理的最終目的是服務與患者、服務與社會[3]。品管圈活動前患者輸液完后拔針,是呼叫護士再到患者床邊匆忙拔針,有時患者或家屬自行拔針,還有患者受疾病的影響輸液中途就拔針,導致按壓不到位和按壓時間不足,引起疼痛、瘀青和出血,存在居多隱患。通過品管圈活動,實施走動管理,責任到人,能夠及早發現患者輸液是否通暢,解決患者輸液過程中的實際困難,了解患者的真實想法,輸液完后及時拔針,指導患者正確的按壓方式和按壓時間,護理人員主動服務意識增強了,護患溝通更加頻繁順暢,口才愿意與護理人員交流想法和建議,護理人員觀察到患者輸液的全過程,消滅了呼叫器,提升了滿意度。
2.3通過品管圈,建立了標準化的輸液拔針流程 通過品管圈,建立了標準化的輸液拔針流程。盡管靜脈輸液后拔針是護理操作中最基本細小的操作,但是品管圈小組成員還是認真討論仔細研究,在同事身上相互實驗,形成靜脈拔針前給患者心理安慰,分散注意力,迅速拔針,輕輕按壓不搓揉針眼部位,按壓時間不低于5min的標準化流程。
2.4 通過品管圈完善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內容 通過品管圈完善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內容,具體做法:①每周三下午品管圈小組成員集中組織患者和家屬,由資深的從事健康教育的護士給患者及家屬講解疾病相關知識;輸液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拔針后為什么有的患者會出血、淤青、疼痛等。②針對講解內容和臨床常見問題發放健康宣傳資料和卡片,以便患者及家屬更進一步的理解,建立宣傳專欄。③進行滿意的調查。
3討論
3.1運用品管圈降低了靜脈輸液后拔針的出血率、減輕疼痛、減少淤青有質量控制優勢 靜脈輸液后拔針盡管是臨床護理操作中細小的操作,但是如果不引起護理人員的重視,就容易導致拔針后出血、紅腫、淤青和護患之間的矛盾。運用品管圈進行控管,可以使護士自覺參與到管理中來,主動學習相關知識,并運用到工作中,從而降低了拔針后的出血率,而且能夠更好地解決臨床實際問題,提高了臨床護理質量。
3.2運用品管圈提升了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規范了操作規程 靜脈輸液拔針,不僅要求護士掌握靜脈輸液的相關理論知識和穿刺技能拔針技巧,還要熟悉患者病情,了解患者心理需求,這就要求管理者完善科室護士的專業知識培訓,通過品管圈活動,落實責任制護理,使得品管圈小組成員必須掌握以上所有內容,才能及早發現患者輸液過程中不安全因素,每月有計劃地進行理論知識培訓一次,每周進行操作技能演練,總結上周不足之處進行分析改進,讓每位品管圈小組成員操作都能形成標準化的流程,同時也提升了護士的專業素質。
3.3運用品管圈拉近了護患間的距離,提高了患者及家屬的滿意度 運用品管圈實施走動管理,責任到人,及時了解發現輸液過程中不安全因素,改變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內容,便護理人員的主動服務意識增強了,患者輸液后拔針出血率、紅腫、淤青明顯降低,患者愿意主動配合,拉近了護患之間的距離,提升了患者及家屬的滿意度。
3.4運用品管圈活動激發了護理團隊的工作積極性 我科開展"降低靜脈輸液拔針出血率"品管圈活動,極大地鼓舞了責任護士工作的積極性,在品管圈活動中,護士分工合作,分段總結經驗,不斷進行改進,提高了護理質量,充分展現自我,實現自身價值。因此,品管圈活動不公降低了靜脈輸液拔針出血率、減輕了疼痛、減少了淤青,而且可以充分調動護士的積極性,有利于推動護理隊伍的發展。
4結論
將品管圈管理理念應用于臨床護理工作中,通過圈員間的相互協作,依據PDCA循環的程序展開,找出問題的原因,設定目標,制度對策并實施和進行效果評價等,從而促進護理質量的持續改進[4,5]通過品管圈管理為靜脈輸液后拔針患者,提供了全面、系統和連貫的護理服務,在護理實踐中形成了規范化程序化的護理操作流程,減輕了患者的疼痛,減少了瘀青,降低了出血率,提高了患者及家屬的滿意度,減少了護理人員勞動強度,同時提升了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和溝通能力。
參考文獻:
[1]石嵐,運用品管圈提高乳腺癌患者PICC維護質量的實踐.這個護理管理,2013.5.13(5):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