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經濟發展對國家的重要性范文

        經濟發展對國家的重要性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經濟發展對國家的重要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經濟發展對國家的重要性

        第1篇:經濟發展對國家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環境保護;經濟發展;策略

        一、保護環境的意義

        保護環境是現在全球關心的重要問題,為了更好地保護環境,很多國家加大力度懲處污染和破壞環境的行為,對于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采取一切措施進行嚴格控制。中國幾千年來都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人類想要更好地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條件就是環境。環境如果不適合人類生存,經濟發展得再好也都是徒勞。所以,經濟發展也需要環境作為保障,經濟發展需要環境,卻在發展的同時污染了環境。全世界都在探討如何更好地保護環境,保護環境也是我國的基本國策,降低和改善環境污染,將生態環境逐步惡化的現象慢慢改變,確保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是政府相關部門的重要責任。保護環境使得國家的環境更加優美的同時,可以很好地促進旅游業的蓬勃發展,以此帶動經濟的發展,同時,良好的環境對國外投資者來說極具吸引力,可以很好地引入外資,將我國的高科技產業發展得更好,以此刺激經濟的快速發展。環境優美是一個國家在國際上的形象標簽,可以很好地提升國家在全球的影響力。因此,無論對于國內的經濟發展,還是對外的國家形象,保護環境都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

        二、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能力直接反映了這個國家的綜合實力,也影響到其在國際中的地位,對于這個國家生活著的人們而言,經濟發展決定了他們的生活水平,經濟實力強的國家,人們必然會有高質量的生活,社會也會更加和諧安定。所以,經濟發展對于國家和個人來說都極其重要。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把大力發展經濟當作其工作的核心內容,經濟發展到了一定程度,才能為保護環境出更多的力量。經濟的發展可以使得落后的國家慢慢變得強大,同時也可以使該國的人們獲得更多的利益,讓公民可以自由投身于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世界的發展主題就是和平和發展,每個國家都應該以發展經濟為主要目標,盡一切努力使得經濟能夠高效和快速地發展,以保證國家能夠繁榮昌盛。

        三、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相互促進又相互矛盾的辯證統一關系,二者互相關系而存在。資源不寬裕的條件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互相矛盾,因為人們如果想要發展經濟就必然會破壞環境,保護環境對于發展經濟是制約條件,二者不能共生,只能擇其一,這種現象在發展中國家表現得特別突出。增加經濟發展的投入,就會減少環境保護的投入,二者的矛盾顯得非常明顯。而用發展的眼光分析和看待這個問題,就會發現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和諧共生的,二者不存在矛盾,經濟發展了,環境保護就會得到更多的資金支持;環境保護好了,對于經濟發展起到非常大的助力。因此,對于長期發展而言,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互相促進和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終極目標就是保護公民的根本利益,所以無論是環境保護還是經濟發展都對能夠為人們提供更多的利益。所以,在我國建設現代化國家的進程中,應該正確認識和對待資源、經濟、人口和環境的關系,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環境問題應該積極有效地予以解決,最終保證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可以和諧共生,最終保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順利進行。

        四、保護環境的措施

        1.調整經濟結構

        調整經濟結構就要從起源處減少對于環境的破壞。一些污染比較嚴重的行業的節能減排工作應該重點監督,具有浪費資源和環境污染性質的項目應該限制進入,根據產業政策和環保規范來淘汰落后的項目和設洌將其對于環境污染的程度降到最低。重點控制和監督造紙廠、水泥廠、鋼鐵廠、禽養殖場、城鎮污水處理廠等排污的情況,重點投入和發展循環經濟,將不同的資源進行循環再利用,使得資源能夠得到最大限度地利用,主張增產減污、清潔生產。

        2.加大污染治理力度

        對于影響公民健康和破壞科學發展規律的環境問題應該重點對待和解決。將環境準入的門檻進一步提高,對于水平不高的重復建設項目堅決拒絕,對于產能過剩的項目建設降低損耗。加大環境執法力度,優先處理和解決類似于重金屬污染、土壤污染、飲用水污染等影響公民健康的環境污染問題,重點投入大氣、水以及農村防治污染等工作,用大力治理污染的態度讓人們感受到環境改善勢在必行的決心。

        3.保護環境

        重點發展環境保護相關的科技產業,加大投入環境保護相關技術的科研工作和科技攻關,把一些環保項目優先納入國家科技計劃行列,對于汽車尾氣凈化、污水深度處理、資源循環利用和飲水安全等問題加大投入科技研發力度,將科技成果的轉化速度不斷提高,積極將新材料和生物技術投入使用,使我國的環境保護措施更具科技性。

        4.保護自然生態

        保護生態環境的首要措施就是控制生態環境趨于惡化的勢頭。首先,對于嚴重影響環境的資源開發活動應該嚴格靜止,關注生態系統的自然修復能力,確保天然植被和生物多樣性不會受到破壞。其次,持續堅持建設生態工程,例如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西南地區石漠化治理等,使土地荒漠化、退化和沙化等環境問題得到有效改善。

        參考文獻:

        [1]彭斯震,孫新章.全球可持續發展報告:背景、進展與有關建議[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12)

        [2]黃菁.環境污染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及影響機制研究[D].湖南大學,2010.

        第2篇:經濟發展對國家的重要性范文

        一、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金融發展理論是由麥金農和肖兩人各自在1973年創立的,麥金農和肖深受自由主義思想的影響,在各自著作中都提出發展中國家走金融自由化道路的激進主張。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JohnLocke)、亞當·(AdamSmith)等人的自由思想是麥金農和肖理論的淵源。

        金融發展理論的另一淵源是有關金融對經濟發展重要性的思想和觀點。這種思想至少可以追溯到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JosephSchumpeter)。熊彼特在其成名作《經濟發展理論》(1912年出版)一書中,強調了金融發展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他指出,為了試用新技術以求發展,純粹企業家需要信貸,“他只有先成為債務人,才能成為企業家”。

        格利(johnGurley)和肖(EdwardShaw)1960認為在金融與實體經濟關系方面,金融的作用在于把儲蓄者的儲蓄轉化為投資者的投資,從而提高社會的生產性投資水平。HughPatrick(1966)指出,在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關系上,可以有兩種研究方法:一種是“需求追隨”即隨著經濟的增長,經濟主體會產生對金融服務的需求,促使金融機構和相關金融服務的產生。另一種是“供給領先”,強調金融服務的供給方,金融機構和相關金融服務的供給先于需求。

        雷蒙德·戈德史密斯(R.W.Goldsmith)于1969年出版了《金融結構與金融發展》一書,奠定了金融發展理論的基礎,從而成為金融發展理論鼻祖。他的理論主要包括:其一,首先提出并系統分析了金融結構概念,分析并提出金融結構衡量指標及金融結構類型。其二,研究并揭示金融深化的內在路徑和規律。這些規律對當前發展中國家的金融發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其三,提出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問題的重要性和研究方向。戈德史密斯認為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有著密切的聯系,并特別強調發達國家與欠發達國家在金融發展中的明顯區別。

        麥金農(Mckinnon)1973和肖(Shaw)1973建立了一個分析金融深化和經濟增長關系的框架重點考察了發展中國家特有的“金融抑制”現象。麥金農和肖放棄了以發達國家金融體系為研究對象,轉而研究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問題。他們認為在發展中國家存在著嚴重的金融約束和金融壓抑現象。這既削弱了金融體系聚集金融資源的能力,又使金融體系發展陷于停滯甚至倒退的局面。兩人的不同之處在于:麥金農(1973)放棄了傳統金融理論中貨幣與資本相互替代的假設,認為發展中國家落后的金融制度使投資不是依賴于外部融資,而是依靠內部融資;并且提出了衡量金融發展的一個比較著名的指標—M2/GDP(金融深化指標)。雖然這兩人的研究對象是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問題,沒有從更一般意義上來討論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但是由于他們認識到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確存在著某種必然聯系,因此人們依然把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論的提出看作是金融發展理論形成的標志。

        其后Kapur(1976)和Galbis(1977)等仍以勞動力過剩的發展中國家經濟為研究對象通過更加嚴格的數學模型推導和論證補充建立了開放條件下的模型旨在證明和修補Mckinnon和Shaw的金融深化理論。

        二、最新的理論進展

        1.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第一,金融發展促進經濟增長。有關金融發展作用于經濟增長的機制的相關文獻很多,在這里不一一羅列,我們借用Pagano1993的簡易框架,通過一個模型來概括地介紹90年代金融發展理論家在金融中介體和金融市場的作用機制上的觀點。正如Pagano的模型所揭示的一樣穩定狀態下的經濟增長率可以寫作:

        式中g為穩定的經濟增長率,為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比率,A為資本的邊際社會生產率,s為私人儲蓄率。金融中介體和金融市場的發展能夠通過促進儲蓄以更高的比例轉化為投資,通過提高資本配置效率(A),通過動員更多的儲蓄(S)來促進經濟增長。

        第二,金融發展降低經濟波動性。Denizer、Iyigun和Owen的實證分析,主要采納了KingandLevine(1993)提出的四項金融中介體發展指標,即LLY、BANK、PRIVATE、PRIVY。基于這些指標和所創建的模型,結合70多個國家的1956年~1998年的年度有關數據,得出如下結論:所有金融發展指標波動與宏觀經濟波動呈負相關關系,且金融越發達的國家經濟波動越小,說明金融發展降低經濟波動。

        第三,銀行股票、市場發展與長期經濟增長有很強的正相關關系。

        2.經濟增長促進金融發展

        GreenwoodandJovanovic(1990)、Levine(1993)和GreenwoodandSmith(1997)在各自的模型中通過引入固定交易費用和固定交易成本,說明金融中介體和金融市場的形成與發展,只有在人均收入達到一定階段后才能出現,即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才會實現。說明了金融發展離不開經濟的增長。此外Santomero和Seater還從經濟規模與資本市場規模資、本市場流動性的角度,探討了經濟增長對金融發展的作用和影響,得出結論:全社會總資本的增加同樣使資本市場的規模擴大。經濟增長對資本市場流動性的影響促進了資本市場更好發揮其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

        第3篇:經濟發展對國家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新古典發展經濟學;中國經濟發展;中國特色發展經濟學

        發展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對象為發展中國家,它是一門研究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方式,使其脫離經濟落后的情況,從而進入發達國家的學科。所以,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發展經濟學所研究的內容具有非凡的意義。中國作為世界數一數二的發展中國家,對于社會經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升有著迫切的需求。所以,研究發展經濟學的發展歷程、深入發掘發展經濟學理論的價值對于我國的經濟發展將會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一、發展經濟學的發展歷程

        (一)古典發展經濟學階段

        發展經濟學起源于17-18世紀的古典政治經濟學,主要研究目的是如何實現財富的增長,就是最為單純的經濟發展問題。所以,在古典發展經濟學階段,發展經濟學主要研究問題就是經濟增長的問題。古典發展經濟學理論中有兩條重要理論,一是亞當?斯密斯提出來的“絕對優勢論”和大衛?李嘉圖根據其改進得出的“相對優勢論”,兩者都強調了合理分工對于經濟增長的重要性。從古典發展經濟學理論分析,可以得知古典發展經濟學主張經濟發展自由論,反對國家干預。

        (二)結構主義發展經濟學階段

        二戰結束以后,獨立的發展中國家意識到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于是紛紛都將重心轉移到經濟發展上來,發展經濟學也在這個時期進入到了第二階段――結構主義發展經濟學階段。許多經濟學家經過研究,發現發展中國家經濟落后的原因是經濟結構中存在著矛盾,具體表現在傳統的意識形態和先進意識形態的矛盾、落后的技術水平和先進的技術水平的矛盾、落后的農業水平和先進的工業水平的矛盾。這些經濟結構中的矛盾使得許多人民都沒有足夠的儲備資金,每天只考慮“活著”的問題,而沒有考慮享受生活,所以不會產生太多消費的需求,沒有消費需求拉動市場經濟,市場經濟無法快速運轉起來,市場經濟無法得到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低,形成惡性循環。結構主義發展經濟學揭示了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難題,提倡通過國家干預經濟來帶動經濟發展。

        (三)新古典發展經濟學階段

        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發展經濟學家們都開始研究分析結構主義中所揭示的經濟發展難題,并逐漸產生了新古典發展經濟學理論。新古典發展經濟學理論強調了市場競爭的重要性,主張通過激烈的市場競爭來調節市場經濟,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新古典發展經濟學還提到了政府干預的作用,提倡以市場競爭為主,政府再加以宏觀調控,來促進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二、發展經濟學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啟示

        (一)經濟發展的動力問題

        我國經濟發展不能單單靠政府的調節或者單單靠市場自由競爭來推動。因為新古典發展經濟學中提到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要結合政府的干預和市場競爭的調劑。我國市場經濟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逐漸成熟,所以市場競爭可以作為主導,政府再加以宏觀調控,正確引導市場經濟發展的方向,保證市場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

        (二)經濟制度的變化問題

        新古典發展經濟學研究了結構主義發展經濟學中提出的結構主義問題,將發展中國家落后的原因歸于制度問題。中國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有過一段時間的計劃經濟,嚴重制約了中國經濟的發展,市場經濟才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正確方式。而經濟體制的改變,主要是所有制的改變,從計劃經濟的公有制變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以公有制為主、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市場經濟,這就要求中國必須完善產權制度,明確財產的歸屬。

        (三)經濟增長方式問題

        最新的經濟增長理論認為經濟增長最好的方式是提高生產率。而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主要還是靠投資,通過不斷地投資推動經濟發展,這樣的發展方式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到后期會因投資疲憊而發生收益遞減。正確的經濟增長方式應該是提高生產率,通過人才的培養、設備的更新、技術的發展等方式發展生產力,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結束語

        中國的經濟已經進入高速發展階段,一些在經濟發展初期所用到的發展經濟學理論顯然已經不適用于當前的經濟形勢。在經濟發展的新時期,中國應該努力探索新的發展經濟學理論,結合理論中實用性比較高的部分和我國國情,創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經濟學理論,并將理論運用到市場經濟調節當中去,促進我國市場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為我國經濟增長和綜合國力的提升做出重要貢獻。

        參考文獻:

        [1]簡新華.發展經濟學的最新發展:中國特色發展經濟學[J].政治經濟學評論,2011,2(01):113-127.

        [2]余蘇蘇.基于發展經濟學視角的經濟發展方式轉型[J].長沙大學學報,2011,25(04):24-25.

        [3]諸大建.超越增長:可持續發展經濟學如何不同于新古典經濟學[J].學術月刊,2013,45(10):79-89.

        第4篇:經濟發展對國家的重要性范文

        所謂中等收入陷阱,指的是當某個國家經濟發展,國民收入達到中等水平之后,由于在之前經濟發展方式存在的問題或其它問題,導致該國家經濟發展速度放緩甚至趨于停滯,難以由中等收入國家升格為高等收入國家。

        隨著中國當前經濟的發展,中國已經步入了中等收入國家的行列,但是中國的經濟發展也存在著許多問題,這就使得學者們懷疑中國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縱觀當前中國經濟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隨著中國的人口老齡化,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一些低端制造業轉移到了東南亞和墨西哥,而隨著金融危機之后發達國家開始重新重視起制造業來,導致高端制造業回流到發達國家,這就使得中國制造業面臨著雙重挑戰,中國的“世界工廠”的地位也開始受到挑戰。中國經濟主要依賴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優勢進行增長,創新不足,核心技術較少。

        正是由于中國經濟存在的這些問題,使得中國當下已經顯露出了一些不好的苗頭,比如近幾年來的中國經濟下行,中國國民貧富差距的拉大,中國產業升級的困難,中國國內各種社會矛盾的頻發,使得中國的確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這也證明了國內學者們的擔憂絕非空穴來風。

        對于“中等收入陷阱”,我們應該去考察一下其他國家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以此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借鑒。

        在國際上有一些國家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這些國家是東南亞和拉美的一些國家,這些國家在進入了中等收入國家的行列之后,由于種種原因,這些國家未能繼續前進,邁向高等收入國家,而是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必然存在著重大問題。

        而在國際上可以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其實并不多,比較典型的是日本和亞洲四小龍之一的韓國,這兩個國家最終成功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躋身于高等收入國家的行列,它們發展的經驗也就值得我們借鑒。

        我們比較一下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的案例,我們可以發現,這兩類國家有兩個突出的不同點,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比如日本、韓國,都非常重視科技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注重通過技術進步、通過研發來促進本國企業的成長和經濟的發展,這兩個國家也非常重視緩解貧富差距,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政府采取了各種政策來縮小貧富差距,緩和國內矛盾。而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的東南亞和拉美國家在這兩個方面做得就不好。

        仔細審視這兩個因素,我們發現這兩個因素的確是非常重要的兩個因素,因為一個國家在憑借低工資優勢成為中等收入國家之后,面對另外一些低收入國家的競爭和追趕,只有通過產業升級把自己的主導產業轉化為高端產業才能進一步發展,而產業升級又依賴與技術進步,所以提高技術創新能力至關重要。另外一方面,當一個國家經濟發展、貧富差距逐漸拉大的同時,如果不注意縮小貧富差距,就會使得財富集中于少數人手中,根據經濟學原理,這樣會使得全社會的總消費需求減少,從而使得經濟增速放緩,因此社會貧富差距拉大不僅違背了公平正義,還反過來阻礙了經濟的進一步增長,具有很大的危害性。

        再看一下當下的中國,這兩方面都有所欠缺,中國在國際分工的產業鏈上居于低端,自主創新不足,核心技術不足,而且中國目前的貧富差距很大,這些因素在客觀上都制約了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使得中國經濟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努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首先,要重視技術創新對經濟的重要性,大力推進中國的產業升級。為了讓技術進步真正引領產業升級,政府要完善知識產權方面的法律法規,通過知識產權保障企業的科研成果,激發企業研發和創新的積極性。政府還應該大力發展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在人口紅利消失的背景下,只有通過教育來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和質量,才能充分釋放人才紅利,使得高素質的勞動力引領中國實現產業升級。政府應該推進一些高端產業的發展,比如高端制造業或者是低碳環保、附加值高、吸納就業多的服務業,或者應該鼓勵企業不要只做加工制造,而是要向產業鏈的兩端延伸,向微笑曲線的兩端延伸,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和技術含量。

        其次,政府要出臺各種政策,多管齊下,促進收入分配體制改革和社會保障體系改革。政府要采取多種方式緩解貧富差距,比如現在應該加大國企改革的力度,破除壟斷行業畸高的收入,充分尊重市場的重要作用,還要健全資本市場,完善資本市場,使得我國國民享有更多的財產性收入。此外,還要加強社會保障體系改革,要加大在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等方面的投入,解決普通國民上學難、看病難、買房難這些現實的問題,保障中低收入者最基本的權益,使得國民消費時沒有后顧之憂。

        第5篇:經濟發展對國家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產業結構調整;突出矛盾;思路

        引言:

        我國市場經濟自從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來,其經濟活動的深層次矛盾日益突出,特別是不合理的經濟結構已經影響到了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其中一個突出的矛盾就是產業結構的不合理。自加入世貿組織后,借助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我國經濟發展的強勁勢頭享譽全球,“中國制造”遍布世界各地,在世界上我國一躍成為制造大國,但非制造強國。產業結構的升級調整引發社會各界深思,已成為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一個重大課題。如何抓住機遇、審時度勢,對產業結構進行優化調整,從而加快產業結構升級的步伐,是當下及今后相當一段時期內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以下是新時期我國面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個人看法:

        一、調整我國產業結構的重要性

        1.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給產業結構的調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從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來看,我國經濟的發展速度備受世界關注,尤其是從08年金融危機以后,中國經濟發展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泉。這些年我國年均GDP增幅保持在兩位數,使社會財富總量得到大幅增長,初步完成了經濟結構與布局,大量的物質基礎和成型的社會保障為產業結構的轉型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從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歷程來看,產業結構的調整都是經歷了經濟快速發展以后開始的。

        2.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思路造成我國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嚴重

        本輪我國經濟的發展是以廉價勞動力的大量使用,消耗大量的土地、礦產等自然資源,以及具有低附加值的勞動產品出口為主要特點的模式,已經讓我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以第二產業中的重工業發展為主,對外的依賴程度較高,以投資帶動經濟的快速增長,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環境污染。據有關研究表明,把排放的大氣污染量與對外出口貿易規模進行關聯研究,得出的結果是兩者存在正相關的聯系。所以進行產業機構調整是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

        3.急需改變的加工產業鏈末端的狀況

        我國的制造業主要是以廉價的勞動密集型為主,研發能力、核心技術嚴重缺乏,產品的附加值偏低,處在世界產業鏈的末端,在國際貿易中議價談判的空間較小。如服裝產業在全球市場的格局,我國服裝大多以代加工為主,利潤空間大多在10%以下,處于市場的低端,而日韓企業的利潤一般是50%以上,占據了中高端市場,歐美國家的許多企業利潤更是達到100%以上,占據了高端市場。另外,許多發展中國家逐漸對外開放,如印度、越南、泰國等國家,與我國相比它們在勞動力、礦產、土地資源等方面更有競爭力,這樣原來在我國投資辦廠的外資機構有了更多的選擇余地,有些開始進行產業轉移,加劇了國家之間的競爭態勢。最后因美國的次貸危機引起的金融危機大幅縮減了全球消費量,導致我國外貿受挫,內需不強,對外貿易類企業出現大面積虧損,許多外貿型企業被迫關門歇業,經濟運行放緩,就業壓力逐漸增大。所以要想改變當前處在世界產業鏈末端的狀況,以提高科研技術水平為主要方向的產業結構調整是唯一的出路。

        二、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存在的突出矛盾

        1.不合理的產業結構調整

        產業機構的優化調整對經濟結構的配置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指的是在經濟發展中各產業間的聯系和所占比例。我國經濟雖保持穩定發展,但當前我國產業結構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如據有關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GDP約為51.9萬億元,漲幅為7.8%,這其中第一產業的增加值約為5.2萬億元,漲幅為4.5%;以制造工業為主的第二產業增加值約為23.5萬億元,漲幅為8.1%;第三產業的增加值約為23.2萬億元,漲幅為8.1%。從數據上看第三產業的增速在這幾年是首次追平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和第二產業在GDP的總占比只差不到1個百分點。可見,我國第三產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壯大,為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但與世界發達國家產業分布相比,我國三大產業的結構還不太合理。縱觀世界,一個國家第三產業發展程度就表明了這個國家的發達程度,當前我國的產業結構還是依賴第二產業發展,第三產業的開發力度有待提升,導致三大產業分布失衡。

        2.產業的進入或退出的門檻較高

        第6篇:經濟發展對國家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生態文明;林業經濟;綠色發展

        縱觀歷史長河,由于未重視生態保護,而發生過多少因森林生態資源被破壞而引發的自然災害。林業在生態建設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其重要責任主要包括對森林生態系統進行保護,保持生物多樣化平衡,防治荒漠化等多個方面,能夠使自然生態的承載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可以有效的保證國家的生態安全,能夠促進生態文化不斷提升,是建設現代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源泉,對人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統一意義重大[1]。林業的發展與人類存在相當密切的聯系,更代表一個國家進步的文明程度。隨著人們對林業發展的意識不斷提高,逐漸認識到林業發展的重要性,對其建設力度也在不斷加大,未來的林業建設會向著多功能的林業方向發展。

        1綠色林業對于發展生態文明的重要性

        在我國推行改革開放階段,雖然能夠對多個發達國家本身所具有的豐富經驗進行借鑒,為本國發展提供參考,快速的提升自己的發展水平。然而出于當時的年代,本身自己的發展水平不高,尚存在以損害環境以及資源犧牲為代價而增加經濟收入的時期。與經濟發展系數相比較,國內在環境破壞系數方面遠超前者,高出了其1.7倍以上,但是隨著工業建設水平的不斷提升,此系數也在不斷擴大,甚至超越其10倍之多。對能源的消耗更是非常突出,耗量驚人。調查發現,我國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在全球范圍內遙遙領先,高于環境容量很多倍,對國內主要的幾條水系進行調研發現,其污染率高達60%以上,多數城市河流污染情況相當嚴重。雖然該項政策的推行,為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動力支持,創造了良好的經濟發展平臺。然而資源環境問題卻非常突出,急需采取有利措施進行應對[2]。生態環境建設必須依靠林業這個基礎進行發展。林業在其中發揮的作用相當重要,他不僅能夠為人類發展提供豐富的能源供給,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所消耗。而且能夠有效地對生態環境進行調節,如對空間大氣進行調節,調節降水,調節土壤環境、涵養水分,降低水土流失以及阻隔強風襲擊,對空中污染顆粒物進行吸附等多個方面,促進生態環境保護。能夠為地球生物圈提供很重要的支持作用,為動植物提供良好的棲息環境,促進動植物的多樣化發展。同時還能夠提供良好的生態文化服務作用,為人們提供休閑娛樂的環境,供人們游憩其中欣賞領略。不僅能夠產生巨大的的經濟效益,同時能夠發揮很好的生態效益,而且社會效益也很突出。綠色無污染是林業產業的重要特征,每個階段都不存在污染,與自然非常和諧。由此形成的林產品具有非常高的安全性,純天然無污染,而且具有再生性以及可以降解性等特點。在綠色經濟發展中占據相當重要的地位,如何使之具有的優勢得到很好的發揮,功能得到體現,必須要采取有效的經營管理措施。未來的林業發展應當更多的體現在多功能上,這樣才能跟得上現代新形勢的發展要求,凸顯其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2發展綠色林業經濟的思路

        2.1發展林業循環經濟

        加快林業經濟發展,建設林木種苗培育體系。擴大商品林業的發展規模,拓展商品林業種類,加快林權制度改革步伐,建立完善的林權管理服務中心,使林權抵押貸款得到快速的實施,推進森林資源資產評估體系建設,扶持林業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形成林業發展的良性機制。

        2.2發展森林旅游

        重點打造森林游覽區,推進該項產業的順利發展,對林農的森林資源產權進行有效劃分,根據森林資源基礎以及當地林農的意愿,讓其自主的對森林資源進行保護和經營,也可采用集體的方式,擴大森林游覽區的服務層次,加快相關設施的建設,在保護森林資源的基礎上,努力提升景區服務水平,打造良好的景區品牌。將森林旅游產品的可持續發展優勢進行更加深入的挖掘,發展森林民俗旅游,生態度假旅游等多種形式的旅游方式,依托森林自然風光,吸引游客,擴大旅游規模,提升經濟效益。同時,做好相應的宣傳工作,在服務質量上下工夫,擴大影響力,樹立品牌,以此增加林農收入,促進當地林業經濟發展。同時形成無區間的服務模式,增進合作,重點發展森林旅游產業,在保護森林資源的同時,加大森林旅游資源的開發[3]。

        2.3打造林下經濟

        依托當地森林資源,積極進行林下經濟建設,和農業結構調整形成成通力,積極引進先進的林下經濟發展技術,可以發展林下畜牧業,也可發展林下無公害的農產品,種植、養殖都可以依托森林資源進行發揮,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林下經濟的發展。使當地農民盡早脫貧致富。根據當地森林資源特點,科學的進行種養,將因地制宜原則應用其中,適合種植的可以重點打造林下種植業,能夠進行林下養殖的,則應當努力發展林下養殖業。目前在發展林下經濟方面已經有很多經驗可以借鑒,根據市場需求可以重點打造林禽發展模式,也可進行林菌模式的推廣。同時加大深加工力度,擴大林產品的附加值,重點打造品牌,提升其影響力,增加農民收入。在林產品以及其深加工企業之間促成良好的溝通橋梁,促進林產品的銷售規模,已銷售促進當地林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2.4采取復合經營的模式

        針對林產品,應當加強其深加工,采取復合經營的模式,重點加強示范基地,以此形成很好的帶動作用。在此基礎上積極進行創新發展,打造品牌,促進林下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增加經濟效益,促進其健康持續發展。走集約化規模化的發展道路,利用科學的調整組合,確保林業企業能夠屹立與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

        2.5努力建設繁榮的生態文化體系

        依托森林經濟與生態等功能,將生態文化進行深入的挖掘,建設豐富的林業生態文化體系。打造以與人們生活相接近的,并且有鮮明的森林文化主題的,能夠對人形成很好的影響力的,且具有豐富內容的生態文化體系。通過林業文化產業,創造經濟財富,向人們揭示自然生態的重要性,擴大生態文化的影響力,使人們從自身的行為與行動做起,加強生態文明建設[4]。將生態文化體系建設的更加豐富有活力。對相關的設施進行加大建設力度,并且做好的相應的宣傳工作,通過有效的活動開展,使人們的思想發生巨大改變,樹立生態文明意識,改變自己今后的行為方式,與自然生態形成很好的協調性,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段文秀.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措施[J].安徽農學通報,2014,18(20):13-14.

        [2]曹勝利.淺談林業工程造林管理的方法及意義[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6(10):288.

        [3]孫培福.淺析林業工程造林管理的方法及意義[J].農民致富之友,2016(9):295.

        第7篇:經濟發展對國家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低碳經濟 低碳城市 節能減排 發展方式轉型

        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已經逐步過渡到后工業時代,對于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經濟和諧發展已經成為當前世界各國的研究熱點。中國作為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發展中國家代表,在簽訂《京都議定書》后,更加要承擔節能減排的義務,但又要同時保障我國的現代工業化進程和小康社會的建設,因此節能減排,低碳發展成為最符合我國發展需要的發展方式。相關政府部門承諾,在2020年,我國的二氧化碳排放同當前相比將大大下降。針對目前我國的低碳經濟發展,有以下可能途徑。

        一、調整能源結構,加強能源利用的效率

        眾多發展中國家目前面臨著環境污染和資源枯竭的問題。礦產資源的不可再生性已經成為制約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很多依靠礦產資源發展的國家和城市都逐漸暴露出后進發展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由于大量的礦產資源的使用,例如石油,煤炭等,造成了全球性氣候變暖等災害性天氣。因此,要想實現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人們必須尋找不可再生能源的有效替代品,改變當前經濟依賴礦產資源的經濟結構,尋找一條,低消耗高附加值的發展道路。

        (一)我國是煤炭能源使用大國

        實現我國低碳經濟發展首先要降低我國傳統工業發展中的煤炭使用量,提高煤炭使用效率,加強碳的排放控制。但是,從高碳經濟轉換到低碳經濟需要漫長的發展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即使是發達國家也依然對煤炭有很大的依賴性。在未來的一段時期內,加強煤炭使用效率和煤炭凈化技術將成為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

        (二)加強對能源資源的高效利用和綜合開發,改善城市能源結構

        用最小的資源消耗創造出最有價值的物質財富,加大對能源技術開發的投入和研究,這不僅能夠保障經濟發展的需要更能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和傷害,是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另外,我國的生物燃料利用有限,應當盡量開發能夠持續生產的生物能源,例如乙醇燃料,沼氣等。太陽能,風能,核能等也是能夠有效改善能源結構的新能源。盡管近些年來,我國的節能減排工作已經取得了很大進展,但是相對于發國家而言,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二、加強科技創新,推進低碳技術發展

        低碳技術又被稱為清潔能源技術。低碳技術的主要是通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或減少對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的依賴,從而達到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環境的目的。低碳技術是提升一個國家綜合競爭力的關鍵,是促進國家經濟發展方式改革的重要手段。我國近年來已經意識到低碳技術的重要性,但是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們已經處于落后地位。從能源技術的使用上,發達國家的低碳技術在經濟發展領域的應用遠遠超過我國。盡管,近年來我國更加注重低碳技術在生產實際中的應用,但是和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所以要想促進低碳經濟發展,不僅要注重科技創新,更要注重實際應用。

        三、調整傳統產業結構,逐步推進低碳生產

        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經濟大國,當前主要面臨的問題是如何解決經濟發展需要和低碳技術之間的關系。我國相對于發達國家最大的不同是,我們的傳統工業盡管在逐步走向衰退,但是目前仍處于傳統工業經濟增長階段,所以如果立刻全部走低碳經濟的道路,這對我們的損失是不可估量的,會極大地阻礙我國經濟發展。因此,我國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是需要逐步推進的。逐步的調整傳統產業的經濟結構,對于相關的低碳產業給予扶持政策。

        (一)調節好相關產業結構

        工業發展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一定階段時間內產業結構是和社會經濟發展相協調的。不要因為刻意的追求低碳,而一味的降低第二產業的比重。只有當國家的工業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第三產業才會在國民經濟中占主導地位。現階段,我國的低碳經濟主要的目標四盡量減少高碳成分,降低碳排放。

        (二)要提高高碳產業準入的市場門檻

        隨著國外低碳經濟的發展,一些發達國家會通過“碳交易”把碳密集產業和高能耗項目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未來數年,發達國家的鋼鐵產業、石化產業、建材產業、造紙產業、印染產業等高碳產業都會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因此,優化產業結構,提高高碳產業準入的市場門檻,積極發展低碳產業中國未來經濟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意義

        總之,一方面,低碳經濟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出路所在,其發展依賴于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及消費結構的調整,需要政策法規的支持與扶植,更需要科技創新的支撐。中國走低碳經濟的道路,既符合當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也符合全球氣候環境合作的要求。中國能否在未來幾十年里走到世界發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國應對低碳經濟發展調整的能力。因此,中國必須盡快采取行動,積極應對這種嚴峻的挑戰。

        參考文獻:

        [1]丁丁,周冏.我國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實現途徑和政策建議[J].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 2008, 28(3): 9-12.

        [2]夏堃堡.發展低碳經濟,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J].環境保護,2008,(2A): 33-35.

        [3]章軻.低碳城市化,中國式探路[N].第一財經日報,2009-9-2(5).

        [4]金涌,王垚,胡山鷹,朱兵.低碳經濟:理念·實踐·創新[J].中國工程科學, 2008,(9): 5-7.

        [5]鮑健強,苗陽,陳鋒.低碳經濟:人類經濟發展方式的新變革[J].中國工業經濟, 2008,(4): 22-26.

        第8篇:經濟發展對國家的重要性范文

        報告深入地考察了我國地區經濟格局自改革開放以來的變動情況。地位變化最大的是廣東和上海,前者地位大幅上升,從1978到20**年,地區GDP在全國的比重上升6.28個百分點,后者的地位則出人意料地大幅下降,比重下降了3.51個百分點。按地位變動情況,全國所有地區可分為五個梯隊,迅速崛起的第一梯隊由廣東、浙江、福建、山東和江蘇5省組成,全部位于東南沿海,互相連成一片。地位下降的第五梯隊由湖北、貴州、四川、遼寧、上海、甘肅和黑龍江組成,除上海比較特殊外,其他均為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的省份。

        報告指出,我國各地區的居民生活質量差異較大。20**年生活質量指數排在前十位的是: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蘇、廣東、福建、山東、遼寧、吉林,除遼寧、吉林外均為東部地區;排在后十位的是:四川、安徽、陜西、寧夏、新疆、青海、甘肅、云南、貴州、,除安徽外均為西部地區。分區域看,東部地區居民生活質量最高,東北地區次之,比東部地區落后2~3年,然后是中部地區,比東部地區落后4~5年,最低的是西部地區,僅相當于東部地區2000年、東北地區2003年、中部地區2005年的水平。

        報告揭示了各地區能源使用效率差異較大的問題。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是影響能源使用效率的兩個重要因素,經濟發展水平越高,能源使用效率也就越高,而第二產業比重則對能源使用效率有負面影響。數據包絡分析結果顯示,上海和廣東處于效率前沿面上,能源技術效率最優,而其他地區的效率都有可改進的空間,平均可提高15%左右。

        報告對產業升級和轉移問題展開了深入分析。以長三角、珠三角為代表的沿海發達地區已基本完成工業化進程,經濟發展面臨土地資源、淡水資源、能源供給、勞動力資源等因素的制約,進入了以制造業技術升級、產品升級、市場“業態”升級和服務業加快發展為特征的工業化后期發展階段。安徽、河南等省份在地理上與沿海發達地區相聯,具有承接產業轉移的獨特優勢,可在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分工合作、互惠共贏的原則下積極推進。

        報告指出,我國與中亞國家的經貿具有特殊重要性。中亞國家礦產及油氣資源極為豐富,被稱為第二個波斯灣。雖然我國與中亞國家的經貿在近些年發展很快,但發展得還遠遠不夠。要充分發揮新疆的橋頭堡作用,擴大新疆對中亞國家的開放力度,全方位實施東聯西出政策,推動我國與中亞國家經貿關系的發展。

        報告以廣東為代表考察了外來務工人員特點、作用和生活狀況等問題。外來務工人員以青壯年農民工為主體,已成為較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是當地經濟建設的一支生力軍。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外來務工人員的流動模式正由“候鳥式”向“遷徙式”轉變,消費方式也越來越相似于城鎮居民,教育文化娛樂支出不斷上升,消費的內容越來越豐富。

        第9篇:經濟發展對國家的重要性范文

        一、歷史上三次成功的經濟趕超案例

        人類社會發展歷史上共有三次成功的經濟追趕案例,第一次是美國在1871年到1913年期間對當時世界霸主英國的趕超;第二次是二戰后日本在1953年至1992年期間對美國的追趕。第三次也是最近一次亞洲四小龍對歐美發達國家的追趕。這三次追趕均實現最終目標,所花費的時間分別為43年、40年以及30年,是世界經濟發展歷史上短期實現經濟追趕目標的典型案例。人類社會發展歷史中的三次成功的經濟追趕案例給人們留下來無數探索空間,為何能夠在如此短時間內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通過研究發現,這些經濟追趕都有一項共同的基礎,就是提高人力資本力量的儲存,并將其作為一項重要的基本經濟政策貫徹實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經濟追趕可以是作為人力資本的加速追趕。舉例來說,美國1820年人均受教育年限僅僅相當于英國的87.5%,到了1870年這一數字增長為88.3%,到了1913年這一數字更是變為91.2%。同樣的情況在日本以及亞洲四小龍的經濟發展中也得到了明顯體現。這三次成功的經濟經濟追趕案例均發生于經濟發展的起飛階段,經濟增長過程中伴隨著人力資本的追趕,數據表明,該階段的人力資本增長速度甚至超過經濟增長速度。這幾個時期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在很多方面實現了創新,改變傳統經濟發展模式,而這些創新都是建立在雄厚的人才基礎上。人力資本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是跨越式的,甚至超過了物力資本對經濟發展的支持。因此當前經濟發展中很多發展中國家紛紛效仿該種經濟發展模式,意圖通過人力資本儲存實現經濟發展中的快速追趕。實踐表明,這種盲目的追趕導致的結果與大多發展中國家的預想是截然不同的,究其原因主要是發展中國家和歷史上成功追趕案例中的幾個國家或地區存在經濟發展階段上的差異,即人力資本對經濟發展階段性促進作用是不同的,需要根據不同階段制定不同的發展策略,而不是盲目的模仿。

        二、人力資本積累經濟發展階段性驅動作用

        籠統來說,人力資本積累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是必然存在的,區別只是在不同階段表現出的作用存在一定差異。驅動作用主要受到兩個方面因素的制約,一個是人力資本積累本身所發揮出來的作用不同。眾所周知,人力資本的積累并非簡單的高學歷人才的堆積,很多國家在人才教育上過于片面,在進行人才積累過程中未重視人才的多方向培養,僅僅只是大面積的高校擴招,培養的人才綜合素質達不到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第二個因素就是不同經濟發展階段對生產要素的組合不同,在人力資本需求中則表現為對人力資本要素的要求存在差異,因此人力資本的積累并非都能發揮其預期作用,更多時候受到了經濟發展階段的制約。

        1.傳統社會階段的精英教育驅動。

        傳統經濟發展階段的主要生產部門為農業,該產業對人才的要求不高,經濟需要在數量上滿足生產需求,即對人才的需求可以概括為人力資源數量的需求。該階段人們在生活中主要表現為自給自足的方式,土地作為最基本的生活資料,此時對財富的衡量可以通過一個人擁有土地的多少,而對于一個地區的富裕程度同樣可以用該指標進行衡量。農業生產階段只需要勞動者具備一定勞動力即可將勞動與生產要素的完美結合,該階段人力資本的作用是很有限的,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基本接近于零,此時增加對土地的投資似乎有利可圖,但積累人力資本卻顯得毫無意義。此時接受教育的大多為達官貴人,普通民眾很少接受到系統性的知識培訓。

        2.經濟起飛階段的初等教育驅動。

        經濟起飛階段,工業化開始迅速推進,社會人才需求由原先的體力勞動轉化為具有一定基礎知識以及接受過與作業相關的系統培訓,對人才的需求開始注重基礎知識。此時新的科學技術已經逐漸開始應用于生產實踐中,社會上開始出現金融機構,與經濟相關的活動變得更加豐富。由經濟方式轉變而帶來的直接效應還有包括交通方式的轉變以及商業范圍的不斷擴大,人類社會將開始出現空前規模的資本積累。雖然該階段相比于傳統社會有了一定進步,但就工業化程度而言仍舊處于初級階段,因此在工作中對技術要求不高,只需工人掌握基本知識即可。因此對人力資本的需求為初等教育。

        3.經濟起飛階段的中等教育驅動。

        起飛階段是經濟發展過程的重要階段,也是落后國家追趕發達國家的最佳時期,該階段科學技術開始涉足到各行各業,工業化已經達到一定高度,工業部門的勞動力比例達到歷史新高,對具有一定專業技術的人才需求較大,不僅要求工作人員有一定的技術基礎,還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礎。該階段發展直接促進人人力資本的大量積累,與之相適應的人力資本最大限度的促進經濟發展,整個社會的人力資本存量與日俱增,極大促進經濟的飛越。

        4.向成熟推進的高等教育推動。

        該階段科學技術已經涉及到所有經濟活動中,傳統工業部門逐漸趨于穩定,并出現一些新的工業部門,服務業取代工業成為就業部門的主導,農業部門在該階段的勞動力則被大量轉出,占總勞動力人數不到10%,人類進入服務型社會。以服務業為主導的服務型社會對人才的素質要求以及文化水平要求達到了新的高度,擁有更高水平的人力資本則會帶來更加雄厚的回報,該階段低水平勞動力已經難以滿足社會需求,高等教育普及開始落實、隨著經濟水平以及人們需求的不斷提升,最終將進入高額群體消費階段的終身教育區。

        三、結語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国产欧美亚洲gif动图 | 在线高清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 免费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 | 日本免费不卡高清网站视频 | 日韩色老头中文字幕 |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