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健康教育目的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腸造口;健康教育;進展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6)05(b)-0013-04
[Abstract] Health education is an education activities within goal,plan,organization,system and evaluation,it can improve the health status and quality of life of colostomy patients.The types of health education programs for colostomy patients are varied.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application stages,the health education program can be divided into preoperative,postoperative and whole course education program.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health education program for colostomy patients,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nursing staff to develop health education.
[Key words] Intestinal stoma;Health education;Process
腸造口也稱為“人工”,是指因治療需要,把一段腸管拉出腹腔,并將開口縫合于腹壁切口上以排泄糞便或尿液[1]。腸造口在挽救患者生命、提高結直腸癌患者生存率的同時,也給患者帶來了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等方面的消極影響[2]。生理方面,造口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1%~70%,并發癥發生率高導致就診次數增加和再次住院,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3-4];心理方面,常見的有抑郁和焦慮。調查發現腸造口患者對生理、心理、社會方面的健康教育都有迫切需求[5-6]。健康教育作為一項有目標、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有評價的宣教活動,能夠改善腸造口患者的身心狀況,改善社會適應,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7]。本文綜述了腸造口患者手術前后健康教育內容與方法的研究進展,以期為醫院和社區護理人員對腸造口患者開展健康教育提供參考。
1 術前健康教育項目
研究顯示,腸造口術前患者若未獲得足夠的造口信息,會導致其術后難以適應造口的外觀和自我護理[8]。由于患者更容易接受術前的腸造口相關信息[6-7],在術前為即將造口的患者提供造口定位和相關知識教育能減少其造口相關并發癥的發生,改善其生活質量[9-10]。
1.1 社區造口術前強化教育
社區造口術前強化教育是針對腸患者在社區開展的術前強化教育的項目,在造口術前除了由診所結直腸護理專家(colorectal nurse specialist,CNS)提供造口手術類型和術后功能、造口袋的知識外,還會有由社區CNS為患者進行腸造口管理教育實踐的家庭訪視及評估。訪視共2次,約45 min/次,護理專家會介紹造口袋并教給患者管理造口的方法,主要有排空和更換造口袋。第二次訪視結束后CNS會評估患者在模型上更換造口袋的能力。患者入院手術前CNS再次評估其在造口位置標記處更換造口袋的能力。Chaudhri等[11]在英國紐卡斯爾開展了社區造口術前強化教育的研究,研究組住院時間與對照組相比,縮短了住院時間,此外研究組每位患者平均節約費用2.104美元。
1.2 加速康復外科項目
H.Kehelt教授在2000年首次提出加速康復外科項目(the enhanced recovery programme,ERP),它應用醫院多學科人員團隊方法進行術前教育,大多患者可在術后24~48 h安全出院。團隊由外科主治醫師、執業護士、患者同伴、住院醫師、腸造口治療師和注冊護士組成,團隊依照制定的ERP指南協作護理,以確保患者安全和最舒適的體驗[12],教育的主要內容有入院前的物品準備、術后疼痛管理和使用自控鎮痛泵的方法、如何提高預期的飲食等。Bryan等[13]通過課程為造口患者提供術前相關的信息,并使用人造腹部模型為患者進行造口袋排空和更換的示范,還為患者提供居家腸造口DVD和練習包,結果顯示60%的患者術后住院時間由8 d縮短至5 d或更短。Younis等[14]將造口術后住院時間>5 d視為延遲出院,通過前瞻性研究發現開展ERP前17.5%的患者由于不能獨立管理造口而延遲出院,而開展ERP后僅有0.8%的患者延遲出院,顯著降低了造口患者延遲出院率。
2 術后健康教育項目
術后住院期間及出院后的腸造口患者健康教育是一項重要的護理活動,是改善患者腸造口接受程度和提升患者腸造口自我管理能力的關鍵,國內外腸造口健康教育項目多集中于此階段。
2.1 多媒體學習教育項目
多媒體學習教育項目(multimedia education learning program,MELP)[15-16]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應運而生,該項目通過結合語言、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制作的多媒體教材,為術后腸造口患者提供腸造口及其護理知識。此外,MELP使患者獲取知識的形式更加形象、可視,患者可根據個人需要隨時觀看、鞏固學習,減少了護士的指導次數[17]。Lo等[15]在臺灣大醫院外科手術單元開展的MELP,內容如下:第一部分是腸造口的形成,包括腸造口的解剖學和腸造口的臨床適應證;第二部分采用二維動畫、視頻和圖片的形式來說明腸造口護理的各種核心要素,并對知識進行鞏固。參與多媒體教育項目的患者較傳統教育的患者在對腸造口自我保健的知識、態度和行為方面均有顯著提高。Lo等[16]通過成本效益分析評價MLEP,發現其具有花費時間短、成本低和效率高的特點。翁亞娟等[18-19]采用術后教育手冊、指示圖、連環畫、VCD等形象化的多媒體健康教育模式,顯著降低了腸造口并發癥的發生率,改善了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2.2 群體教育項目
群體教育項目是由病房為腸造口患者及其照顧者提供知識和經驗的支持教育項目。2007年,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腸造口病房開展了日常的群體教育項目,在常規訪視期間邀請患者及其照顧者免費參與。項目每4~6個月組織一次,教育內容由結直腸外科醫師、造口治療師與公共衛生專家共同商議制定。群體教育項目分三個步驟實施:第一步,由外科醫生進行腸造口及其治療必要性的講座;第二步,造口治療師基于腸造口護理及其并發癥與腸造口患者進行提問式和分享式的互動,同時通過視頻的形式為患者呈現腸造口日常生活指南;最后,腸造口患者相互分享社會經驗的活動階段。群體教育項目實施前、后相比,顯著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20]。
2.3 腸造口自我管理項目
慢性病自我管理(chronic disease self-management,CDSM)是指用自我管理方法來控制慢性病,實質為一個患者教育項目,它通過系列健康教育課程教給患者自我管理所需的知識、技能、信心以及和醫生交流的技巧,來幫助慢性患者在得到醫生更有效的支持下,主要依靠自己解決慢性病給日常生活所帶來的各種軀體和情緒方面的問題[21]。美國斯坦福大學患者教育研究中心首創了普適性的CDSM項目,著重提高患者管理疾病的自我效能,通過行為的改善和情緒控制,最終改善患者的健康狀況,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22]。Grant等[23]在美國參考CDSM項目和醫學長期護理模式,根據解決腸造口患者主要健康相關的生活質量問題的目的,構建了長期腸造口護理自我管理項目。項目由造口護士和經過培訓的腸造口同伴以討論課的形式開展,課程為6次,2 h/次,包括3次患者教育課程、1次家庭照顧者課程和1次患者及其照顧者共同參與解決疑難問題的選修課程,課程周期約12周。項目內容通過對腸造口患者生活質量相關文獻回顧和腸造口常規護理進行描述來確定。項目效果通過患者及其照顧者、腸造口同伴和監督項目實施的護士對項目實踐問題、項目市場、課程內容以及教學方法進行綜合評價,且運行初期獲得了患者及其照顧者以及同伴支持者的積極回應。
英國在CDSM項目的基礎上,提出了專家患者計劃(expert patient program,EPP)。專家患者是指了解自身疾病狀況且熟練掌握身體狀況應對技巧的患者。EPP由培訓的專家患者以課程的形式給予出院患者健康教育指導,改善患者的社會心理適應和生活質量,實現患者的自我管理。Cheng等[24]將EPP用于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患者參與EPP課程后,腸造口相關知識、自我效能、自我管理與社會心理適應得到顯著提高。
3 “STOMA”腸造口社會心理干預項目
造口患者術前和術后的教育均給患者帶來益處,Lim等[25]將兩者結合在一起建立一個覆蓋腸造口患者術前和術后的“STOMA”腸造口社會心理干預項目,該項目的構建根據是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論、Simmons的概念框架以及患者的需要[8]。項目包含五個核心要素和十一個要素組分,核心要素為獲得性支持(support availability)、積極思考與接受(thinking positively with acceptance)、克服社會歧視(overcoming social stigma)、減少消極情緒(minimizing negative feelings)和分析造口護理的自我效能(analysing self-efficacy in stoma care),即STOMA[25]。項目以課程和電話會談的方式開展。個體面對面心理教育課程安排在術前1~2周,并使用教育手冊輔助教學,其內容有:①心理干預及“STOMA”項目概述;②可利用的社區資源和支持服務;③腸造口術后常見問題與活動恢復;④腸造口護理訓練指導步驟;⑤指導參與者設立目標。課程結束后在術前1周內進行首次電話會談,主要探討腸造口的新問題和關注點;其余4次將在術后1~4周進行,探討術后和出院后發生的新問題。
4 小結
患者教育是造口手術前后護理的關鍵,術前健康教育項目的目標在于較快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造口能力,縮短患者的腸造口熟練時間和住院時間。術后住院期間健康教育項目的目的是在促進造口患者在恢復的基礎上節約成本。腸造口患者出院后的健康教育項目是院內健康教育的延伸和延續,其目的為在促進腸造口患者社會交際的同時,改善生活質量。“STOMA”腸造口社會心理干預項目從社會心理的角度為患者提供術前和術后較為全面的健康教育。
首先,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醫療保健費用的增加和住院床位的緊張,使之很有必要將重點放在縮短術后住院時間上,這就需要加快醫院社區一體化進程和腸造口人才培養,開展造口術前健康教育項目。其次,多數腸造口患者在術后住院期間主要依靠護士對腸造口進行管理,缺乏自身的實踐導致出院后自我管理腸造口的困難。有關調查發現,患者認為醫院提供的腸造口護理是局限的,并且患者與造口專家沒有足夠的交流時間[9],因此術后開展多途徑的院內教育,構建院外腸造口自我管理健康教育項目很有必要。最后,政府、醫院和社區應共同協作,致力于為腸造口患者提供圍術期及出院后的全程健康教育。
[參考文獻]
[1] 胡愛玲,鄭美春,李偉娟.現代傷口與腸造口臨床護理實踐[M].2版.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14:437-438.
[2] 陳振梅.直結腸癌患者腸造口的護理[J].中國現代醫生,2008,46(20):111-112.
[3] Phatak UR,Li LT,Karanjawala B,et al.Systematic review of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s for ostomates[J].Dis Colon Rectum,2014,57(4):529-537.
[4] Vonk-Klaassen SM,de Vocht HM,den Ouden ME,et al.Ostomy-related problems and their impact on quality of life of colorectal cancer ostomates:a systematic review[J].Qual Life Res,2016,25(1):125-133.
[5] 馬健,石長瑞,王威.對腸造口咨詢門診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的調查分析[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3,34(8):979-980.
[6] Danielsen AK,Burcharth J,Rosenberg J.Patient education has a positive effect in patients with a stoma:a systematic review[J].Colorectal Dis,2013,15(6):276-283.
[7] 王勤,張玉玲.腸造口患者健康教育需求調查[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21):126-127.
[8] Lim SH,Chan SW,He HG.Patients′ experiences of performing self-care of stomas in the initial postoperative period[J].Cancer Nurs,2015,38(3):185-193.
[9] Person B,Ifargan R,Lachter J,et al.The impact of preoperative stoma site marking on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quality of life,and patient′s independence[J].Dis Colon Rectum,2012,55(7):783-787.
[10] Danielsen AK,Rosenberg J.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 may increase when patients with a stoma attend patient education―a case-control study[J].PLoS One,2014,9(3):e90354.
[11] Chaudhri S,Brown L,Hassan I,et al.Preoperative intensive,community-based vs traditional stoma education:a randomised,controlled trial[J].Dis Colon Rectum,2005, 48(3):504-509.
[12] Crawshaw BP,Brady KM,Delaney CP.Enhanced recovery programs for colorectal surgery:university hospitals case medical center/the SAGES/ERAS?RSociety Manual of enhanced recovery programs for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M].Switzerland: Springer,2015:257-279.
[13] Bryan S,Dukes S.The enhanced recovery programme for stoma patients:an audit[J].Br J Nurs,2010,19(13):831-834.
[14] Younis J,Salerno G,Fanto D,et al.Focused preoperative patient stoma education,prior to ileostomy formation after anterior resection,contributes to a reduction in delayed discharge within the enhanced recovery programme[J]. Int J Colorectal Dis,2012,27(1):43-47.
[15] Lo SF,Wang YT,Wu LY,et al.Multimedia education programme for patients with a stoma:effectiveness evaluation[J].J Adv Nurs,2011,67(1):68-76.
[16] Lo SF,Wang YT,Wu LY,et al.A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of a multimedia learning education program for stoma patients[J].J Clin Nurs,2010,19(13-14):1844-1854.
[17] 董雪云,韋健賢,梁珠明,等.多媒體教材在直腸癌造口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結直腸外科,2008,14(6):426-428.
[18] 翁亞娟,錢惠玉,徐文亞,等.形象化健康教育模式對腸造口病人早期并發癥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0,24(7):1916-1917.
[19] 錢惠玉,徐文亞,翁亞娟,等.形象化健康教育模式對腸造口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的影響[J].現代臨床護理,2014, 11(12):49-50.
[20] Altuntas Y,Kement M,Gezen C,et al.The role of group education on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a stoma[J].Eur J Cancer Care,2012,21(6):776-781.
[21] 傅東波,傅華.慢性病自我管理[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2,10(2):93-95.
[22] Lorig KR,Sobel DS,Stewart AL,et al.Evidence suggesting that a chronic disease self-management program can improve health status while reducing hospitalization:a randomized trial[J].Med Care,1999,37(1):5-14.
[23] Grant M,McCorkle R,Hornbrook MC,et al.Development of a chronic care ostomy self-management program[J].J Cancer Educ,2013,28(1):70-78.
[24] Cheng F,Xu Q,Dai X-d,et al.Evaluation of the expert patient program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with permanent colostomy[J].Cancer Nurs,2012,35(1):27-33.
【關鍵詞】產后家庭化護理模式;健康教育;母乳喂養
母乳是嬰兒最為理想的天然食品,母乳喂養是最科學的育兒方法,能夠保障兒童健康成長,而且母乳喂養能夠增進母子感情,促進產婦產后恢復[1]。但是,在產婦知識缺乏、產婦缺乏信心等因素作用下,我國母乳喂養狀況不甚樂觀。健康教育在促進母乳喂養中的作用已經得到普通認可,但傳統健康教育的效果有待提高[2]。本研究中應用產后家庭化護理模式健康教育在促進母乳喂養中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1~12月于我科住院分娩的180例初產婦作為觀察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90例。所有產婦為初產婦,無妊娠合并癥,無其他影響母乳喂養的器質性疾病。對照組年齡22~36歲,平均年齡(27.6±8.2)歲;分娩方式:自然分娩52例,剖宮產38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4例,高中20例,大學及以上56例。觀察組年齡23~37歲,平均年齡(27.1±8.5)歲;分娩方法:自然分娩54例,剖宮產36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2例,高中24例,大學及以上54例。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2方法1.2.1護理方法對照組給予傳統健康教育,即由責任護士對產婦進行隨機分散的健康教育,向產婦講解母乳喂養的相關知識及技巧。觀察組給予產后家庭化護理模式健康教育,具體如下:(1)產后當天給產婦及家屬詳細講解母乳喂養的優點,指導母乳喂養。(2)給產婦及家屬詳細講解疼痛、脹痛的原因,有效減少疼痛的措施,并對產婦及家屬進行示范及指導。(3)給產婦及家屬講解休息、保持心情愉悅對母乳喂養的重要性,指導均衡飲食,保持乳汁沖著,并指導防治奶脹、皸裂、人工擠奶等方法。(4)給產婦及家屬講解產后隨訪的重要性,詳細解答產婦及家屬的問題。(5)產后每周通過電話或家庭訪視等方式隨訪1次,了解產婦母乳喂養情況,解決新出現的問題。1.3觀察指標隨訪6周,比較兩組產婦母乳喂養情況,包括純母乳喂養率及混合喂養率。并于出院時,通過問卷調查比較兩組產婦母乳喂養理論知識及操作技巧掌握情況,其中母乳喂養理論知識滿分為150分,操作技巧滿分為100分。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母乳喂養情況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產婦純母乳喂養率升高(97.8%vs90.0%),混合喂養率降低(2.2%vs1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母乳喂養對嬰兒健康成長及產婦的產后恢復均具有積極促進作用,但是,在哺乳時出現奶漲、疼痛、皸裂等現象,剖宮產產婦出現傷口疼痛,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部分產婦沒有充分認識到母乳喂養重要性等因素作用下,母乳喂養狀況不甚理想[3]。因此,如何提高母乳喂養率仍然是產科關注的焦點問題。健康教育是通過信息傳播及行為干預使個人掌握衛生保健知識,建立正確健康觀念,自愿采納踐行有利于健康的行為及生活方式[4]。目前健康教育在促進母乳喂養中的作用已經得到普遍認可[5],但健康教育模式尚無統一標準。家庭化護理模式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以家庭為中心,重視家屬的參與,已經在產科護理中逐漸推廣[6]。本研究中,與常規健康教育相比,產后家庭化護理模式健康教育組產婦的純母乳喂養率升高,混合喂養率降低,母乳喂養理論知識及操作技巧評分升高。結果表明,產后家庭化護理模式健康教育能夠提高母乳喂養率,促進產婦掌握母乳喂養理論知識及操作技巧。分析原因,與常規健康教育,產后家庭化護理模式健康教育注重家庭成員的參與,通過家庭成員的支持,營造和諧家庭氛圍,能夠有效提高健康教育效果,從而提高母乳喂養率,并促進產婦掌握母乳喂養理論知識及操作技巧。
參考文獻
[1]盛夕曼,洪靜芳,王維利,等.社區初產婦母乳喂養自我效能調查及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5,18(2):191-195.
[2]汪新菊,舒新蓮,王樂霞,等.規范化健康教育對剖宮產術后母乳喂養的影響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2,15(34):4009-4011.
[3]聶含竹,李文平,田利平,等.早期母乳喂養護理研究進展[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24):2251-2254.
[4]徐旭東.健康教育路徑在肺癌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健康教育,2016,32(6):547-550.
[5]韓明芳,王莉萍,王曉云,等.情景導入式健康教育對產婦母乳喂養能力形成的影響[J].廣東醫學,2013,34(21):3367-3368.
關鍵詞:母乳喂養;健康教育;影響
1 臨床資料
選擇2008年1月~2010年1月,我院門診、住院患者100例,年齡22~38歲,平均年齡30歲的健康孕婦。分娩方式:剖宮產18例,自然分娩92例。
2 健康教育方法
本人根據就診患者對母乳喂養知識的了解程度和認知能力,經濟狀況,采取面對面或電話交流的方式,選擇適合的時間與患者單獨交流,耐心傾聽患者的自我陳述,給予相應的解釋,根據患者對母乳喂養知識的掌握情況,發放相關知識的宣傳資料,并進行全面系統的健康教育。再通過提問式了解患者掌握母乳喂養知識情況,通過現場演練了解母乳喂養實施狀況,并給予正確評估、指導、訓練,直至熟練掌握。
3 健康教育的內容
3.1相關知識教育
3.1.1孕期母乳喂養知識教育 妊娠全過程為280d(以4w1個孕月計算即為10個月)。孕婦在妊娠3個月開始到醫院立卡,定期接受產前檢查5次以上,我科開展孕婦學校免費授課3節:第1節孕期保健:其中有保健,孕期由于激素作用,有少許分泌物溢出,有的甚至有少量至多量的乳汁分泌,因此,要保持清潔,每天沐浴時擦洗干凈及乳暈上的分泌物,涂油脂預防哺乳引起皸裂和疼痛,禁用肥皂及酒精等刺激性物品清洗,清洗干凈后按摩,一手托,一手由外向內劃圈10次,可以促進局部血循環,增加營養促乳腺發育;凹陷者予手法指導(十字法、牽拉法);佩戴合適的棉質乳罩以支托逐漸增大的和改善血液循環。一般保健:適當戶外活動,保證足夠的休息和睡眠,飲食予高蛋白、營養豐富的食物,如乳制品、魚蝦類等,充足的營養儲備為哺乳打下堅實的基礎。母乳喂養知識宣教:有母乳喂養的好處及意義等內容,激勵孕婦母乳喂養的熱情;第2節孕期家庭自我監護:產檢時詢問母乳喂養知識掌握情況;第3節:產時與醫務人員的配合及母乳喂養:強化母乳喂養的相關知識,播放電教片,為哺乳做好心理準備。
3.1.2分娩期母乳喂養知識教育 產婦住院后給予詳細的母乳喂養知識教育,培養母乳喂養意識,建立母乳喂養信心。介紹我院促進母乳喂養成功的十項措施,采取一對一鋪導、培訓,手把手演示,遇到問題及時解決,如:嬰兒含接不佳;疼痛;脹痛;不會擠奶排空;母乳不足的原因等。出院予熱線電話咨詢。
3.1.3哺乳期母乳喂養知識教育 堅持純母乳喂養4~6個月,嬰兒1歲~2歲以后斷奶。
3.1.4心理護理 心理因素可直接興奮或抑制大腦皮質,刺激或抑制催乳素及縮宮素的釋放而影響泌乳[1]。樂觀穩定的情緒以利于維持患者內環境的穩定[2],護理人員應該熱情主動與患者溝通,耐心細致地做好解釋和安慰工作,了解患者的生活習慣,文化程度,職業,接受新知識能力以及心理狀態,針對性做好心理疏導,消除不良情緒。有個別產婦拒絕母乳喂養,針對其原因進行溝通,提出有效的解決辦法,樹立母乳喂養的信心[3]。
3.2合理的飲食指導 懷孕期間,孕婦對營養的需求較高,大部分女性在懷孕早期食欲不佳甚至嘔吐導致營養缺乏,飲食應清淡易消化,必要時在醫生指導下選擇合適的媽媽奶粉,補充鐵、鈣、鋅、維生素C、維生素B1、維生素B2、葉酸及蛋白質等,還可添加DHA有助于嬰兒大腦發育,添加益生元改變腸道環境而緩解便秘苦惱,體重增加過快或肥胖者可選擇低塘低脂奶粉。產時不要吃產氣產酸的食物,以免宮縮時引起嘔吐。產后要多吃高熱量、高蛋白食品,多喝湯汁,保證充足的乳汁。
3.3自我監護的教育 從懷孕到分娩和哺乳期,這是每一個婦女生命中非常特殊的一段時光。它充滿了對新生命的期待和向往,也摻雜著緊張和焦慮。準媽媽的健康狀況、營養狀況和生活習慣會直接影響到胎兒的發育和新生兒的健康,甚至對成年后的健康狀況也有巨大影響。所以養成良好的作息制度,保持快樂的心態、均衡的營養和健康的身體是每一個孕婦的職責。
4 效果評價
評價健康教育貫穿于教育過程的始終。評價方法:①交談法:通過與產婦和家屬交談,了解和評價其對健康教育內容的掌握情況;②觀察法:觀察喂養技巧、擠奶手法是否掌握,觀察泌乳量及喂養成功率;③電話隨訪:通過出院電話隨訪4個月,判斷健康教育效果及實際母乳喂養率;④問卷調查法:通過發放問卷調查母乳喂養知識及技巧掌握情況。
5 小結
母乳作為嬰兒最理想的天然食品,不僅各種成分易于消化吸收,而且含有豐富的抗體和免疫性細胞,母乳中的卵磷脂有利于嬰兒神經系統的發育。純母乳喂養的嬰兒不僅身體健康,不易患病,而且智商、情商都比較高。我國目前母乳喂養的健康宣教往往僅限于各級醫療保健機構內開展[4]。我院自1996年創辦愛嬰醫院以來,加強醫護人員管理,增加必備設施,采取有效措施為母乳喂養成功打下堅實基礎。在愛嬰醫院,母嬰安全健康任重而道遠,而母乳喂養始終貫穿整個孕期及哺乳期,母乳喂養健康教育實施的好可以有效促進母乳喂養的成功及母嬰健康。
參考文獻:
[1]冷輝,王怡芝.心理干預對產婦產后抑郁、睡眠情況及泌乳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8):73-74.
[2]宋曉菲,劉彥君,王偉華,等.妊娠糖尿病患者抑郁癥狀調查及相關原因分析[J].中國臨床康復,2004,8(30):6559-6561.
關鍵詞:健康教育;干預;母乳喂養
【中圖分類號】R151.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02(2015)05-0018-01
健康教育就是通過專業醫學信息的傳播以及行為干預幫助人們對衛生保健知識更好地掌握,并且自愿采用一些健康行為和有效的生活方式的過程?我院對孕產婦采取健康教育工作,這對孕產婦和胎兒都是十分有利的,可以幫助產婦掌握相關的母嬰保健知識,提高母乳喂養成功率,具體操作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的產婦120例,隨機分成對照組和干預組兩組,每組60例?對照組60例,年齡20-34歲,孕周38-41周;所有胎兒都為單胎;出生時1分鐘的Apgar評分為8-10分,體重2.6-3.9kg,平均2.86kg?干預組60例,年齡21-35歲,孕周37-49周;所有胎兒都為單胎;出生時1分鐘的Apgar評分為8-10分,體重2.5-4.1kg,平均2.89kg?兩組產婦都沒有其他疾病?兩組產婦的年齡?孕周?胎兒出生時情況?體重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于對照組的孕婦采取常規的護理方式,在入院時給孕婦提供一些相關的母乳喂養知識手冊,產后在產房內給予常規的母嬰皮膚接觸,在病房內讓產婦與嬰兒及早接觸,及早喂奶,根據嬰兒需要進行母乳喂養?干預組進行健康教育干預,具體措施如下?
1.2.1宣傳母乳喂養的優點
對產婦宣傳母乳喂養的優點,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宣傳一些健康教育知識,護理人員在平常要多與孕產婦進行交流,使其了解到母乳含有嬰兒成長需要的所有營養,是其他乳品都沒有辦法替代的,而且母乳的各種營養物質的比例都是最適合嬰兒吸收的,經濟實惠,可以最大程度滿足嬰兒需要?而且母乳喂養還可以增進母嬰之間的感情,促進嬰兒智力的發育,減少產婦疾病的發生率?
1.2.2對母乳喂養的指導
鼓勵產婦與嬰兒早接觸?早開奶,哺喂要勤快?在母嬰早接觸的時候,可以讓嬰兒在早期練習吸允,嬰兒在反復練習中可以幫助母親早點下奶,提高母乳喂養的成功率?對母乳喂養的和姿勢進行指導,產婦可采取坐位?側臥位或者仰臥位,嬰兒的身體要轉向產婦,下顎要貼近母親的,要保證大部分的乳暈都被嬰兒含在口中?對于哺乳的時間和次數都不應該有所限制,只要嬰兒有需要就要給以哺乳?正確的擠奶手法也是很重要的,產婦每天擠奶次數要盡量多于8次?
指導產婦食用高熱量?高蛋白和高維生素并且容易消化的食物,新鮮的蔬菜和水果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時也可以讓孕婦多喝魚湯和奶制品,保證對產婦營養的提供,可以提高孕婦乳汁的質量?同時保持病房安靜和舒適的環境,可以保證產婦愉快的心情,提供良好的睡眠環境?
1.3統計學分析
兩組患者的統計方法為: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采用t檢驗進行統計學分析,P
2.結果
2.1兩組對母嬰喂養知識的了解比較
干預組產婦對嬰兒保健知識?正確喂養姿勢和擠奶手法等的母嬰喂養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具體見下表1?
2.2兩組產婦純母乳喂養程度比較
干預組進行純母乳喂養的有56例,明顯高于對照組的38例,干預組的母乳喂養成功率為93.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母乳喂養成功率63.3%,具體見下表2?
3.討論
由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醫學模式也在不斷轉變,健康教育也成為了醫院護理工作的一個重點關注內容?健康教育干預對母乳喂養成功也是有很重要的影響?母乳中含有大量的抗體,有豐富的免疫球蛋白,可以使嬰兒的抗病能力增強,減少生病風險[1]?母乳喂養可以促進產婦催產素以及泌乳素的分泌,催產素可以增強產婦對子宮的收縮,有利于胎盤盡早排出,對于減少產后出血是很有效的?泌乳素可以刺激乳腺泡,使提早充盈,還可以減少漲奶現象發生?此外還可以讓嬰兒在初乳中就得到免疫球蛋白,對減少新生兒黃疸也是有一定效果的[2]?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對嬰兒保健?正確喂養姿勢和擠奶手法等母嬰喂養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干預組的母乳喂養成功率為93.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母乳喂養成功率63.3%,兩組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對產婦進行健康教育干預有效提高了孕產婦對母乳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和母乳喂養的成功率,為嬰兒的生長發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具有重要的意義,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陽愛云.湖南省醫務人員“三基”陪訓指南護理分冊[M ]長沙:湖南省衛生廳,2012,21(13):580-581
【關鍵詞】健康教育;母乳喂養;產婦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4-0299-02
母乳是新生兒的天然食品,含有嬰兒所需的全部營養,并有助于嬰兒發育,哺乳不僅可以使母親感到一種情感上的滿足而且可以幫助母親恢復健康。母乳喂養是兒童生長發育的基礎,母嬰良好的心理素質有助于家庭和睦,推廣母乳喂養對嬰兒、母親以及家庭、社會都有積極作用。我們采用兩種不同健康教育方式對母乳喂養的影響進行了觀察研究,現報告如下。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13年5―12月在我院產科經陰道分娩初產婦,其中年齡在20―35歲、孕周在37―42周之間。排除標準:婦產、兒科醫務工作者、不能進行正常閱讀交流的產婦、有手術史者、有傳染病者、患有哺乳禁忌癥者。
1.2 方法
1.2.1 抽樣及分組方法:采用隨機抽樣原則。按孕婦分娩日期的單號選擇100例作為對照組;按孕婦分娩日期的雙號選擇100例作為實驗組。所有資料收集及對實驗組的健康教育均由研究者獨立完成。
1.2.2 干預方法:對照組按常規入院時與孕婦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分娩后講解純母乳喂養有關知識及教會正確哺乳姿勢,在出院前一天向產婦進行母乳喂養宣教;實驗組采用“責任制口頭宣教+出院健康教育卡+電話隨訪”的方式對產婦進行純母乳喂養健康宣教。研究中實驗組與對照組宣教的內容相同,出院健康教育卡的內容與口頭宣教的內容一致。包括下列內容:1)純母乳喂養的好處 2)按需哺乳的重要性 3)母嬰同室的重要性 4)正確的哺乳姿勢及嬰兒正確的含接姿勢 5)如何保證母親有足夠的乳汁 6)促進母乳喂養成功的措施 7)怎樣判斷嬰兒是否吃飽 8)科室母乳喂養健康教育人員聯系電話。電話隨訪由研究人員在產婦產后7天、14天、28天、2個月、3個月、4個月分別進行隨訪。
1.2.3 資料收集方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制定我院《母乳喂養成功調查表》問卷,由研究者在隨訪中調查產后4個月內母乳喂養情況,問卷由產婦自行填寫,反映真實的母乳喂養狀況。對照組和實驗組各發放100張問卷,各收回100張問卷。
1.2.4 資料分析方法:采用X2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產婦哺乳觀念比較:對照組產后42天到醫院復查的有84例(84/100),其中95.2%(80/84)認為隨訪主要是為了解身體(傷口、子宮)恢復情況;實驗組在產后42天到醫院復查的有100例,其中96%(96/100)認為隨訪除了解身體恢復外,對嬰兒的護理和喂養也很有幫助。產后4個月內對照組有6例(6%)咨詢過調查人員母乳喂養問題,實驗組則有42例(42%)咨詢過調查人員。
2.2 兩組產后4個月母乳喂養情況比較:對照組有28例(28%)能堅持純母乳喂養,而實驗組則有55例(55%)堅持純母乳喂養;在混合喂養和人工喂養方面對照組分別為55例(55%)和17例(17%),而實驗組則有40例(40%)和5例(5%),兩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下表:
對照組與實驗組母乳喂養率的比較
母乳喂養情況 對照組(n=100) 實驗組(n=100) X2值 P值
例數 百分比 例數 百分比
純母乳喂養 28 28 55 55 13.92〈0.01
混合喂養 55 55 40 40 3.929 〈0.05
人工喂養
17 17 5 5 6.179 〈0.05
上表顯示,采用“責任制口頭宣教+出院健康教育卡+電話隨訪”的方式產婦對母乳喂養的依從性有所提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3.1 傳統健康教育的缺點[1]
教育時機的選擇不當,護士急于求成或流于形式;教育內容的選擇缺乏針對性,忽略病人可能感興趣的內容,而按自己習慣性思維或按規定以完成任務,不能做到因人施教;教育的方法不當,形式單一,讀的多,講解的少,書面的多,操作(母乳喂養姿勢、擠奶手法)指導的少,灌輸的多,注重反饋的少,單向傳播多,雙向交流的少;教育對象的選擇,只注重病人本人,而忽略家屬的支持作用;語言缺乏藝術性和吸引力等。
3.2 “責任制口頭宣教+出院健康教育卡+電話隨訪”教育方式的意義
關鍵詞:規范性;健康教育;母乳喂養;影響
世界衛生組織將保護、促進和支持母乳喂養作為衛生工作的重要環節。母乳喂養對母嬰健康均有利[1]。WHO 在倡議"愛嬰醫院"暨出生后最初 6 個月純母乳喂養最新標準時提出,產婦應堅持哺乳24個月以上,純母乳喂養率 4 個月齡嬰兒應高于80%[2]。為了提高母乳喂養率,本文通過對我院產檢的250例孕婦進行全程規范化健康教育,有效提高了母乳喂養率,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產檢的孕婦500例,隨機分成對照組與實驗組各250例(其中對照組脫落20例,完成230例;實驗組脫落11例,完成239例),平均年齡為21~32歲。足月分娩初產婦,無妊娠合并癥、并發癥,傳染病及愿意母乳喂養者;新生兒出生體重在2.5~4.0kg,無先天性、遺傳性疾病及肝脾疾病、Apgar評分>7分,吸吮力好。兩組產婦的一般情況,新生兒出生體重及Apgar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產前知識宣教 產科門診開設父母學校,每周六上午9:00~11:00采取講解、示范和互動方式進行母乳喂養健康宣教,強化母乳喂養與代乳品喂養對嬰兒不同生長時期及對母親自身可能帶來的健康影響,使產婦充分認識到母乳喂養,對嬰兒發育和產婦自身的生理健康都有好處。模擬示范母乳喂養的技巧,如嬰兒的抱姿、擠奶手法、的護理等并讓孕婦及家屬進行操作。針對孕婦相關知識缺乏,全程給予認知干預,發放母乳喂養手冊,使其掌握母乳喂養相關內容,同時充分利用社會及家庭支持系統,及時給予孕婦心理支持。對照組進行產前常規檢查。
1.2.2病房強化宣教 病房強化教育是一種全方位的活動,包括:醫院病室、走廊張貼畫片和文字宣傳,造成母乳喂養的環境氛圍;入院后進行產前母乳喂養知識評估,分娩后協助產婦進行早吸吮,并由專人負責指導母乳喂養,告知產婦應保持清潔、干燥,經常擦洗,切忌用肥皂或酒精之類清潔和乳暈,以免引起局部皮膚干燥、皸裂。指導產婦采取舒適的和正確的含接姿勢,掌握正確的擠奶方法和指征,養成按需哺乳、嬰兒不含睡覺等良好習慣,每次哺乳后及時擠空剩余的乳汁,避免乳汁淤積及損傷;對于平坦和凹陷,指導產婦做伸展練習和牽拉練習,適時使用貼。指導合理的營養和休息。
1.2.3產后社區隨訪及補充教育 產婦產后7d、產后14d、28d、2個月、3個月、4個月進行電話隨防,進行有針對性的母乳喂養健康宣教,發現問題及時糾正,提供24h電話熱線,如有上門服務需求,安排延續護理小組進行針對性的家庭訪視。對照組僅對產婦進行電話隨訪,隨訪主要詢問母嬰健康狀況,記錄就診經歷,記錄評價指標中的陽性病例。
1.3統計學方法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兩組純母乳喂養率比較:實驗組純母乳喂養較對照組顯著增高(P
3 討論
3.1產前健康教育為母乳喂養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由于現代技術滲入和新的生活方式的影響,使母乳喂養這一傳統的喂養方式被忽視,雖然大多數婦女在生理和解剖上都具有哺乳能力,但因怕給工作帶來不便,或擔心影響自己形體健美,或因母乳喂養知識缺乏,而放棄母乳喂養。研究表明,母親對自己母乳喂養能力的自信心決定著母乳喂養的持續時間[3]。產前健康教育從改變孕婦的喂養觀念入手,使其知道只要產后營養適當,堅持母乳喂養,正確飲食并進行鍛煉,不僅能保證嬰兒的營養和自身的健康,體形也很容易恢復,從而解除了思想顧慮,樹立了母乳喂養的信心。孕婦的合理膳食及合理休息,能促進胎兒和發育,為分娩和哺乳做好準備;產前和的護理操作,可以增加血液循環,促進發育,及時糾正凹陷、扁平,有利于嬰兒含接。通過健康教育,使孕婦知道了母乳喂養技巧,早期喂養中出現的一些常見問題,為孕婦將來實施母乳喂養提供知識上的保證。大量調查研究表明,家屬的信任與配合以及醫護人員的鼓勵與安慰是產婦成功進行母乳喂養最有力的心理支持[4],由于我們的健康教育有孕婦家人的參與,所以獲得了家庭成員對母乳喂養的支持與配合,為母乳喂養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3.2病房強化教育促進母乳喂養行為的建立 病房強化教育消除了產婦及家庭成員的緊張、焦慮情緒,樹立母乳喂養信心,自覺實行早吸吮,母嬰同室、按需哺乳、不用奶瓶等促進母乳喂養的各項措施,并能采取舒適的和正確的含接姿勢,使產婦能夠堅持母乳喂養。哺乳期的護理和宣教,使產婦能夠掌握正確的擠奶方法,預防皸裂及乳腺炎的發生,提高了產婦的自護能力。而且由于病房強化教育,使產婦哺乳期能夠采取合理飲食,保持充足睡眠,舒暢的心情,使產后體力盡快恢復,促進了乳汁分泌,為母乳喂養的成功創造了條件。實踐證明,產時產后健康教育促進產婦母乳喂養行為的建立。
3.3產后隨訪為母乳喂養成功提供了保證。產后首次隨訪在1w內進行,第2次隨訪在產后14d,因產后1個月內是否成功母乳喂養影響產后 3個月時的母乳喂養實踐[5]。雖然產婦在住院期間已基本掌握了母乳喂養知識,并具備了一定的自護能力,但由于回家后脫離了醫護人員的支持,一旦遇到哺乳問題得不到及時幫助,就會對母乳喂養失去信心而放棄母乳喂養。開展產后隨訪,可以適時地幫助產婦建立新的支持系統,給產婦提供及時的幫助,有效解決了母乳喂養中存在的問題,幫助產婦重新樹立母乳喂養的信心,使其已獲得的母乳喂養知識和技能得到進一步鞏固和強化,同時,產后24h咨詢熱線能隨時解答母乳喂養中的問題,為母乳喂養成功提供了保證。
綜上所述,實施全程規范化健康教育,幫助產婦樹立母乳喂養信心,建立良好的母乳喂養行為,完成了接受-認知-參與-自覺行為過程,對促進母乳喂養的成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謝幸,茍文麗,主編.婦產科學[M].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225.
[2]陳麗.剖宮產產婦產后心理狀態對母乳喂養自我效能的影響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28):67.
[3]陳永鳳,歐陽艷瓊,吳松. 武漢市醫護工作者母乳喂養現狀調查及對策[J].中國婦幼保健,2010,25(27):3921-3923.
[關鍵詞]中韓合作 高職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簡介]熊文琴(1978- ),女,江西南昌人,南京特殊教育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心理健康教育。(江蘇 南京210036)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4)11-0109-02
近年來,隨著中韓貿易的加強以及“韓流”的盛行,越來越多的中國留學生選擇前往韓國留學,國內高職院校的中韓合作項目也越來越多。中韓合作辦學項目可以使得中韓合作學校在辦學過程中相互引入對方的一些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和管理經驗,有助于中韓兩國的師生進行雙向交流和互動,這不僅能夠給合作雙方的學校、教師和學生帶來積極影響,也有助于兩國文化的交流。但是,由于中韓兩國之間存在者一定的文化差異,使得很多中國留學生在韓國生活學習期間出現了種種不適。因此,如何在學生出國之前做好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他們能夠更快更好地融入當地文化生活中去是這類高職院校面臨的一個問題。
目前,國內對中外合作辦學中的學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較多①②,但具體到對中韓合作辦學的研究較少,對中韓合作辦學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更少,因此本文分析了目前國內中韓合作項目中的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應對策,以期為此類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可參考的依據。
一、中韓合作項目中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忽視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中韓合作項目中的高職院校普遍存在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的問題。究其原因:一方面,因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較長期工程,短時間內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難以立刻顯現,在學校教育中往往容易被忽視;另一方面,中韓合作辦學項目的辦學性質并非十分明確。
高職院校的中韓合作項目往往采取“2+1”等形式,即學生在國內學習兩年,然后去韓國學習一年,最后獲得韓國大學的學歷,并可以在此基礎上繼續深造。近年來,隨著中韓合作項目的發展和成熟,韓國大學對中國留學生提出了較高的語言要求,即中國學生必須擁有三級以上韓語證書才能進入專業課的學習。未達到者到韓國后還需要在韓國語教院進行語言學習,直到韓語達到三級以上方可轉入到所在系科進行專業課學習。然而,中韓合作項目中的高職生在入學前基本都沒有韓語基礎,韓語學習需要從零開始,因此學校就面臨著學生韓語學習時間短、要求高的問題。此外,學生專業課的學習任務也很重。當他們在第三年進入韓國大學學習專業課時,采用的通常是直接插班法,即直接插入該大學相同專業的韓國學生班級中進行學習。因此,在去韓國之前,他們必須在國內把韓國大學開設的專業基礎課程學習完。由此可見,中韓合作項目中的高職院校學生在校內期間的學習任務非常繁重,有的高職院校為了完成學習任務,課程從早晨第一節一直排到下午最后一節,學生也往往疲憊不堪。在這種背景下,學校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學生的語言和專業課學習上,往往忽視了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
(二)缺乏點面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網
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需要建立一個點面結合,多種方式相互補充的心理健康教育網。③“點”是指專門的、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學校可以通過這些課程向學生傳授全面、系統的心理健康知識。“面”是指除心理健康教育課之外的、其他多樣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徑。學校可以通過這些途徑向學生各有側重地傳遞相關的心理健康知識以及培養學生相關的心理調節技能,但中韓合作項目中的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網普遍不健全。
首先,很多學校忽視建設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網。如前文所述,中韓合作項目中的語言和專業課教學任務非常繁重,因此很多學校在排課時多側重于語言和專業課的安排,很少有學校為學生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學生因此也很難獲得全面、系統的心理健康知識,其心理健康知識的獲得僅僅靠一些老師在其他課程上的零星傳授,缺乏相應的廣度和深度。其次,學校沒有把各種教育途徑有效地結合起來形成一個相互補充的有機整體。因為學校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視度不高并缺乏整體的設計規劃,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網中的各種心理健康教育途徑并沒實現很好的銜接,其內容往往是各自為政,相互之間缺乏聯系性和系統性。此外,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網中的其他教育途徑也沒有很好地加以利用。
(三)欠缺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
和普通院校相比,中韓合作項目下的學生除了面臨一般的高職生所面臨的各種問題之外,還面臨著進入一個文化不同的國家展開學習和生活所引發的各種問題和壓力。但很多中韓合作項目中的高職院校對此的認識上存在兩個誤區:第一,很多高職院校認為韓國和中國同為亞洲國家,且兩個國家之間的文化有相似的地方,和去歐美等文化差異大的國家相比,學生去韓國之后更容易適應當地的文化生活,對于中韓之間的文化差異的認識性不足。第二,很多高職院校認為學生去韓國之后面臨的壓力主要是語言壓力和學業壓力,對于其他容易引發學生壓力,導致各類心理問題的因素預估計不足。很多學校不僅課程設置偏重語言和專業課,在向學生傳遞的信息中也不斷強調語言和專業學習的重要性,使得學生在去韓國之前并沒有很好地了解可能會遇到的各類問題,也沒有學習到好的調節和應對手段。因為這兩類誤區的存在,使得中韓合作項目中的高職院校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缺乏針對性,很多學生在去韓國之后明顯感覺到中韓兩國文化之間的差異以及由此帶來的種種沖突。他們往往不僅要面對語言和學業的壓力,還要面臨很多其他問題引發的壓力,并常常因為對這些問題的準備不足引發各種心理問題。
二、中韓合作項目中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對策
(一)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水平
中韓合作項目中的高職院校因其辦學性質使得學校面臨學生在校時間較短、語言和專業學習壓力大的問題,但是高職院校仍需要提高認識,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職院校如果忽視了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從長遠來看后果十分嚴重。自從韓國政府將留學生人數作為判斷大學國際化水平的評估標準后,便引發了韓國各大學以“不管不問”的形式吸引留學生的風潮,導致部分留學生因無法適應在韓國的留學生活而產生厭韓情緒。雖然目前韓國政府已經開始著手提供留學生指南或相關網絡系統等,為留學生提供各種幫助,但學生去韓國之后大部分問題還是需要自己解決。學生如果沒有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學習到全面的知識,沒有掌握一定的問題解決技巧的話,他們去韓國之后會在重重壓力下產生各類心理問題,嚴重的話,甚至會使他們在韓國的學習和生活無法繼續。學校忽視心理健康教育的結果,從個人的角度來看,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從學校的角度來看,也不利于中韓合作項目的長遠發展,因此學校需要提高認識,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
(二)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網
首先,高職院校需要為學生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使得學生通過該課程能夠全面系統地掌握心理健康相關的知識。其次,除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之外,高職院校可以利用的其他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徑,而且可以針對中韓合作項目自身的辦學特點,有創造性地采取一些學生接受度高、豐富有趣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針對學生語言、專業學習壓力大,課程多的情況,高職院校可以開設“心理學電影賞析”等類似的選修課,讓學生在欣賞心理健康方面的電影放松自我的同時,還能夠潛移默化地掌握心理健康的相關知識,并通過任課教師的講解使得知識更系統化。此外,一些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徑也可以很好地利用起來。例如,高職院校可以有效利用宣傳欄進行宣傳,也可以組織各類學生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心理健康技能,還可以開展各種心理健康講座對一些常見心理問題進行普及。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各個心理健康教育途徑需要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互有補充,各有側重,全面系統地向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針對性
1.高職院校要切實把握中韓文化之間的差異性。學校應該認識到即使同為亞洲國家,中韓兩國文化之間的差異性遠大于相似性,并可以通過多種渠道針對這種差異性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教育。高職院校可以請有經驗的教師為學生講解兩國文化的差異性,學校還可以請已經在韓國留學的留學生趁假期回國期間為學生開設講座,以自己的親身經歷介紹兩國文化的差異性。
2.高職院校應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相關問題的解決技巧。調查表明,在韓中國留學生除就業、語言和學業的壓力之外,人際關系問題、經濟問題等因素也容易對他們造成很大的壓力。面對這種情況,高職院校可以采取各種措施,幫助學生學會各種主要問題的應對解決方法。例如,中國學生去韓國之后經常會遇到人際交往的問題。其主要原因是因為雖然中國經濟在不斷發展,但是很多韓國人對中國的印象還停留在以前,很多韓國學生對中國留學生帶有偏見。在這種背景下,中韓學生很容易因為微小的文化差異和原有的偏見導致相互間的誤會并引發沖突,這往往給中國學生帶來很大的壓力。針對這個問題,高職院校可以利用課堂或課外的時間專門傳授給學生和韓國人交往的技能,也可以利用寒暑假展開一些短期的赴韓體驗生活活動,幫助學生切實地把所學技能靈活運用。此外,學生去韓國之后也經常面對由于經濟問題引發的壓力。其主要原因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學生沒有形成良好的消費觀,到韓國之后容易相互攀比,花錢沒有計劃;二是學生獲得課外兼職的機會較少。針對這一問題,學校可以一方面加強學生的消費觀教育,指導學生合理消費,培養正確的消費觀念;一方面展開一些專題講座,幫助學生了解到韓國之后如何尋找到合適兼職工作的相關知識和技能。
總而言之,針對中韓合作項目中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各種問題,我們必須提高高職院校教育人員的認識水平,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從這個校園層面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網;并結合學生需要出國學習這一特殊情境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內容。只有通過以上這些對策,才能夠逐漸緩解并最終解決中韓合作項目中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面臨的問題,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將來更好地適應出國后的學習及生活。
[注釋]
①吳峻青,胡寶征,吳魯智.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學生管理教育工作探究[J].教育與職業,2010(32):33.
一、前言
在幼兒園接受保育的幼兒都是3~6歲范圍內的,他們剛剛獲得一定的學習和認知能力,一些行為習慣還沒有形成,自我保護的意識差。因此,他們具有極強的可塑造性,非常需要接受相關的健康教育,對于這些幼兒來說,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合理的健康教育將對他們產生久遠的影響。因此,幼兒園的健康教育不僅是完成幼兒根本任務的一種重要手段,更是對下一代人對健康知識認知的啟蒙,健康行為形成的開端,是關系到民族興衰的大事。
二、幼兒健康教育的內容
幼兒健康教育應重點抓好以下三方面內容,即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這三方面的內容非常關鍵,對于幼兒健康教育起到不可分割的作用。如果只對某一方面重視,而忽視了其他方面的教育,就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幼兒健康教育,不僅要做到讓幼兒對自己的身體方面有客觀的初步了解,還要培養和鍛煉幼兒良好的情操,塑造堅韌的品格和良好向上的人格,規范好幼兒的行為,讓他們能適應好家庭、集體以及社會等方面的生活。對于幼兒健康教育的性質來說,則應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對于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來說,必須從學齡前抓起,這是關鍵時期。在這個的階段的個人衛生習慣養成教育一定要跟住,每一個細節都要重視,教授孩子保持個人的基本衛生知識,讓他們保持個人清潔衛生習慣,要勤洗手、勤換衣服等;對于飲食衛生習慣來說,教育他們要飯前洗手,不能用手抓飯菜等。除此之外,學習衛生習慣也必須進行養成教育。
2.安全教育
安全和健康是有內在的聯系的。安全教育也是為了保障孩子健康為出發點的,是讓孩子初步掌握基本的安全常識和一些保護自身健康的基本能力。包括防火和防水,防燙傷、防電、防意外傷害等,這些都是要進行重點教育的知識和自我保護措施。
3.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進行幼兒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的方面,這個方面必須引起高度的重視,關于心理健康教育來說,如果做不好,甚至會影響一個孩子的一生。因此,家長和老師應特別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掌握幼兒的心理發展特點和常見的心理問題,不斷地進行疏導,總結經驗,在教育中按照孩子的特點進行教育,促進他們心理健康發展。
健康教育,尤其是幼兒健康教育其起點是消除觀念誤區,從影響人與健康的各個層面、各個領域,從影響人生存和發展的高度上,幫助受教育者形成科學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行為習慣:戰勝自我,控制自我,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三、借鑒與對策
1.提高幼兒教師心理健康水平
幼兒期是幼兒身體和心理都在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在此階段,幼兒非常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作為一個與幼兒教育工作者,會和幼兒朝夕相處,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優劣,會直接影響幼兒的健康水平,而且這種影響相當的深刻。對于目前的相關報道,出現了很多幼兒教師“虐童”的事件,這些都反映了幼兒教師不健康的心理健康水平,對于幼兒的成長也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必須關注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提高他們的健康水平,堅決禁止“虐童”行為的發生,這不僅關系到幼兒的健康成長,對于教師來說,對其自身健康水平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2.培養高素質的幼兒健康教育人才
幼兒健康教育需要耐心工作,細致認真,有高素質和健康的心理素質,一般人員是不可能完成好這項工作的。因此,必須建立科學合理的用人制度,培養一批高素質的幼兒健康教育專業人才,同時還要對這些人員進行科學合理的培訓,使得這些人員既要懂如何做好幼兒的健康教育工作,還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斷創新思路,使得這些人的才能發揮好,在幼兒健康教育方面做到善待幼兒,培養好幼兒,做好幼兒健康教育工作。
3.利用群體作用進行健康教育
對幼兒實施健康教育,要充分發揮群體的作用。幼兒這個階段,孩子們愿意一起活動,也很容易產生模仿等行為。幼兒在集體健康的氛圍中活動,這就很容易使情感與認識進行相互的協調,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再進行幼兒的教育、啟發、幫助和良好的示范以及同伴之間的接觸、交流和相互作用,可以促進幼兒個體在群體的影響下樹立科學的健康信念和態度,進而形成更穩固的健康行為和習慣。如對幼兒開展“三浴”鍛煉的教育活動時,要使幼兒不怕苦、不怕難,喜歡“三浴”鍛煉,并激發幼兒自身的積極性,就要發揮兒童集體的作用,在群體中營造一種愉快向上的氛圍,使個體在這種氛圍中受到感染、鼓舞,從而自覺地投入活動。
4.合理運用直觀媒體,優化幼兒健康教育
電教媒體的使用,可以使健康知識變得淺顯易懂。運用多媒體手段,可打破時空對人的限制,使幼兒獲得自己不易親自感知或接觸的經驗,并將其中不能感知的事物放大、再現、模擬、演示,大大激發了幼兒的探索興趣。如在“食物的旅行”活動中,為了讓幼兒了解食物在身體里經過的器官,用投影片制成各器官的示意圖,用波紋片移動,展現食物在各器官中的流動過程。這樣,對幼兒很難講解的知識,通過電教媒體清晰明了地再現,并被幼兒輕而易舉地理解。
5.借鑒發達國家先進的教育經驗
在幼兒健康教育方面,很多發達國家都走在世界的前列,做的比較出色的有英國、美國等國家。而我國的幼兒健康教育工作起步比較晚,研究的水平和能力都比較低,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如何縮小這種差距,實現高水平的幼兒健康教育目標,就需要我們的幼兒健康教育人員和機構積極的和這些國家進行有效的溝通和聯系,借鑒其先進的幼兒健康教育經驗,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進行一些實際的合作,主要是不斷的完善和總結管理經驗,扎實有效的做好幼兒健康教育工作,為幼兒的健康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 目標 意義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增強大學生的自我心理調適能力,幫助大學生解決身心發展過程中的心理問題,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綜合素質,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須以優化大學生心理素質為起點,以促進大學生的全面主動發展和順利社會化為歸宿。概括起來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目標:
第一,初級目標――防治心理疾病。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級目標是防治心理疾病,維護心理健康。這是它的特色,也是實現其他目標的基礎。當代大學生正處在變革的社會背景之下,又正當人生發展的過渡時期,當他們面臨的沖突過大,持續時間過長又得不到外界幫助,就可以引發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反應,嚴重的會導致各種心理疾病,甚至引起自殺或傷害他人。心理健康教育能及時發現心理問題,并采取相應干預措施,對不良心理現象和行為予以矯正和治療。[1]
第二,中級目標――完善心理調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級目標是指導學生深化對自己、他人和社會的了解,掌握自我調節的方法,優化心理素質,提高挫折承受力,增進社會適應能力,進而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發展。即通過性格品質的優化,提高德育的有效性;通過心理能力的強化,促進智育的高效化;通過健康心態的培養,促進健康的全面化;通過內在動力的激發,促進自我發展的主動化;通過行為習慣的優化,促進個體的順利社會化。當代大學生在學習、交友、戀愛、擇業等一系列生活事件中常會遇到挫折,由此而產生心理困擾。由于心理發展尚未成熟,自我調節能力尚不完善,挫折引發的情緒波動常常十分強烈,從而影響大學生的正常生活和健康成長。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級目標顯得尤為重要。
第三,最終目標――促進心理發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健全個體,適應社會,開發學生的各種潛能,促進心理發展。同時,保持對客觀社會的積極、主動地適應,實現個性化與社會化的和諧與統一。當代大學生由于自身存在的某些弱點和局限,常常會影響他們的適應與發展,阻礙潛力的發揮。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標就是幫助大學生認清自己的潛力,保持良好的心態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全面而充分地發展自己,完善人格。 [2]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大學生正處在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面臨著學習、交友、戀愛、就業、成長等種種問題,他們渴望成才,追求卓越。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成才的基礎,擁有健康的身心是他們成人、成才、成功的重要保證。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培養大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有效方式,所以,要進一步提高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意義的認識。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種制度化的育人活動,其特定的工作范圍在心理領域。心理健康教育只有把“育心”作為自己的立足點,才能得到學生和社會的認可。由此,我們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功能劃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即初級功能――預防心理疾病,緩解心理壓力;中級功能――優化心理品質,提高調節能力;高級功能――充分開發潛能,促進人格完善。通過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改善和優化大學生的認知結構,使他們正確認識自己的情緒和情感,學會情緒調整的方法,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提高大學生自我認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因此,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促進學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質的形成,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職責。同時,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還有利于解決大學生心理發展過程中的矛盾。
第一,有利于解決大學生閉鎖性心理與交往需要之間的矛盾。由于大學生的社會知覺和情緒體驗更關心別人和自己的內心世界,在分析別人的活動時,更多地著眼于思想、情感和個性品質,并借助于對別人的分析來認識自己的心理品質,從而意識到自己的思想、情感與他人的區別。自己具有了特殊的不同于他人的各種生活體驗,這種思想和情感體驗,又不能輕易地向不了解自己的人透露,而且思想情感越成熟,自尊心越強,就越來越感到自己的心理特點與別人存在著差異,使他們感到沒有知心人可以談心或傾吐真情,就把自己的內心感受隱藏起來,以致產生孤獨感,因而產生了閉鎖性心理。但是,他們又迫切期望與人交往,希望得到成人的幫助或與同齡的知心朋友交流思想、感受、愿望和理想。于是,形成了一對矛盾。針一對這一矛盾,教育工作者通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細心觀察大學生心理的變化,充分了解他們的思想情感及年齡特點,及時給予幫助和指導,做學生的良師益友,既幫助學生度過這一特殊時期,又提升了教師的威信。
第二,有利于解決大學生求知欲和識別力之間的矛盾。大學生渴求知識,求知欲強烈,無論社會領域或自然環境領域中的一切,他們都感到新奇,都想了解和探求究竟。但是由于辨別力低,有時分不清哪些是積極的、有益的,哪些是消極的、有害的,以致良莠不分,把錯誤的事物也接受下來。這樣就產生了求知欲強和識別力低之間的矛盾。針對這一矛盾,教育工作者通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導大學生要勤學多思,增加判別力,特別是對課外讀物,要用正確的觀點,對其內容進行分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還要幫助他們培養自制力,使他們學會控制自己、約束自己的行為。[3]
第三,有利于解決大學生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大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發展到一個新的水平,這種思維能力使大學生能從現實的具體條件出發,把自己所獲得的感性印象,抽象地、概括地反復思考。同時,由于大學生對未來的熱烈向往,想象比較豐富,往往離開現實條件構想自己未來的前景,這樣,就形成一個“理想的我”。遠大的理想為大學生的生活指明奮斗目標,但是理想與現實不一定完全相符,當他們感到達不到自己理想時,就與現實發生矛盾。如果他們對這一矛盾,不從自己本身的思想認識、智力特點考慮問題,就會把這種不切實際的幻想夸大,而對現實不滿。針對這一矛盾,應該提高或降低學生的抱負水平,對抱負過高的學生,可適當降低他們的抱負水平,使他們的自我評定與現實的可能性聯系起來;對抱負過低的學生,可適當提高他們的抱負水平,幫助他們克服困難和阻力,提高學習成績,增強學習信心,培養勇于和各種困難作斗爭的精神。
參考文獻:
[1] 李軍. 關于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探討[J]. 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04)
[2] 劉春燕. 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 廣東青年干部學院學報. 2014(02)
[3] 何光耀. 談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 欽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