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政治哲學發展觀范文

        政治哲學發展觀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政治哲學發展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政治哲學發展觀

        第1篇:政治哲學發展觀范文

        發展哲學研究是哲學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文章運用學理分析的方法,從發展哲學建立背景、研究內容、發展哲學的使命及發展哲學在當代中國的發展觀――科學發展觀進行分析,以期為發展哲學研究做一點有意義的嘗試。

        關鍵詞:發展;發展哲學;科學發展觀

        一、發展哲學建立背景

        發展哲學是有關發展的理論創建嘗試在哲學領域中的反映。20世紀,特別是“二戰”結束后,伴隨著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的全面崩潰和瓦解,廣大亞非拉等地區的殖民地國家獲得了獨立,開始進入發展本國經濟的新時期。戰爭給生產力帶來極大的破壞,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為追求GDP增長提供了條件。世界范圍內普遍推崇以經濟發展為主要目的甚至是唯一目標的發展戰略,“發展=經濟增長”的唯GDP發展觀大行其道。各國片面追求以國民生產總值為核心經濟發展戰略的實施,的確拉動了經濟增長,促進了國家間的相互聯系,社會整體向前邁了一大步。在發展的探索歷程中,經濟增長方式的粗放性、片面性和極端功利性等特點,發展危機隨之而來。這個時期的發展并沒有真正消除發展中國家的貧困,也沒有解決如失業、文盲、疾病、社會動蕩、環境保護、兩極分化等問題,卻增添了生態破壞、資源短缺、環境惡化、道德失范、暴力猖獗、社會關系緊張、人的倫理和價值取向等發展中的問題,出現了“有增長無發展”的怪圈。在這種背景下,人們開始反思包括發展主客體、發展代價、發展規律、發展理論及發展價值等在內的發展問題,并在發展實踐的過程中對發展進行新的理論創建,這種有關發展的理論創建嘗試反映到哲學領域中,發展哲學就應運而生。

        二、發展哲學研究內容

        發展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新興學科,其包含的內容和解決的問題是相當的廣泛、豐富和多樣的。發展本身就內在的包含了其廣泛的領域,僅發展哲學的核心范疇社會發展就包含了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內容。

        20多年前,法國著名發展哲學家弗朗索瓦•佩魯在《新發展觀》一書中就曾經追問:什么是發展?什么是哲學?兩者是如何關聯的?[1]“佩魯問題”是一個時代對哲學的叩問。發展是新時代的主題,是人類新時代實踐活動的核心內容,是每個主體命運的根基。任何哲學總是時代問題的解答。發展哲學是發展實踐、發展問題的哲學反思,是對發展目標與發展進程的人文關懷,是發展觀深層的邏輯表達和理性批判。“從發展哲學和發展觀的關系來看,發展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發展觀;從發展哲學和具體的發展學科的關系看,發展哲學是經濟、政治、文化、生態及人的發展知識的概括總結;從發展哲學在社會生活的地位來看,發展哲學是以最一般的概念、邏輯的形式反映社會發展存在的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2]

        發展哲學主要是從哲學層次上回答為什么發展、發展條件是什么、怎樣發展等三個問題。從人類發展實踐活動中去考察人與世界關系,這就出現了發展主體和發展客體這兩個哲學范疇。發展主體是指在發展過程中從事著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人,發展客體是指在發展過程中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所指向的對象。發展就是發展主體與發展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一個科學的發展觀,須符合兩項基本要求:一是對發展客體狀況的正確認識;二是對發展主體需要的正確認識。前者形成發展真理、后者形成發展價值,發展真理和發展價值是反映兩種不同關系的范疇,分別體現著兩種不同的思維向度。發展真理是從發展與客體一致性上進行考察,揭示發展的客觀性,方向是發展主體指向發展客體,體現了發展的客觀性尺度(即人類社會發展必須遵循客觀規律所設定的尺度,違背了他,人就要受到客觀規律的懲罰);發展價值則是從發展對主體的效用上進行考察,揭示發展本身的功能和作用,方向是客體指向主體體現了發展的主體性尺度(即人類以自身為尺度,并根據自己的需要和目的去改造自然,使之適應于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發展真理與發展價值的有機統一就形成了發展規律。因此,發展哲學中主要有發展真理、發展價值、發展規律等三個重要內容。

        三、發展哲學的使命

        哲學源于時代,時代決定哲學。作為人類智力體操的哲學,必須關注當下,反映時代要求、體現時代精神。哲學的使命和任務使其總是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反映和表達著時代內容和時代要求。發展哲學的使命,就是要在今天現實條件下,真正恢復和重新發現人。發展哲學是真正解放人的哲學,是又一次對人的本真存在的復興和啟蒙。用馬克思恩格斯的話來說是一種“通過人而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的“實踐的人道主義”。[3]發展哲學真實地立足于人的生存現實,著眼于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體現人的生命價值,現實地幫助人克服生存困境,提升人的生命質量與生存境界,體現人的尊嚴,推進人的現實發展和提高生活的幸福指數,逐步走向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新境界。

        在當代中國其特殊的國情,決定我們不能照搬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道路。這是由于現代西方社會的發展理論和發展觀念,是按其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對發展問題進行的典型的西方闡釋與解答,本質上是以西方發達國家及其發展需要為根據建立的。而中國社會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不僅所處的發展階段、發展基礎、發展程度、發展目的、發展主題不同,而且還存在著中西方文化差異、價值觀念、思想傳統和思維方式的巨大差異。高清海先生指出:“我們要走出自己的發展道路,并且還要為人類發展做出努力,就必須建立和創造我們自己的發展理論。”[4]發展哲學在中國要以當代中國社會發展過程所面臨的根本矛盾及其理論解決為研究對象和歷史使命,以當代中國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的關系為研究內容,以對現有發展理論、發展實踐和發展觀念的反思與批判、對當今時代要求和時代精神的觀念表達為研究方式和理論路徑,而以闡釋當代中國人在其社會發展中的存在方式、地位作用、價值和意義為核心問題和目的宗旨。建構出適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適應本國發展實踐的中國本土發展哲學。

        四、發展哲學在當代中國的發展觀――科學發展觀

        在發展哲學理論的指導下,科學發展觀立足于實踐的思維方式,通過系統的多維視角和歷史主體與客體的雙向互動關系,對人類社會進行了考察,揭示出人類社會發展的本質。人類社會的發展既是社會主體滿足其利益、需要,進行價值選擇的過程,具有合目的性;又是具有客觀必然性,存在客觀規律的進程,具有合規律性。社會發展在本質上是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統一。對社會發展本質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分別做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本質要求和現實要求,既是對社會發展哲學的創新,也是對人類以往發展觀的反思、跨越與整合。

        發展問題是在發展實踐中各種矛盾的精神表現。問題是哲學之端,“發展問題中的哲學”是“發展哲學中的問題”的來源和基礎。在中國,發展哲學的最終根源,最堅實的基礎來源于中國本土的發展實踐,來源于中國的現實問題。對中國本土問題的反思,始終是發展哲學創新的最根本的動力;始終是發展哲學進行有關發展道路的探索和選擇、解決人類未來社會的再發展問題的關鍵之所在。從中國社會發展實際出發,關注當代中國社會發展問題,具有當代中國特色,須使其真正成為當代中國人自己的發展理論和發展哲學。正如劉森林教授所說,他應當“是中國人關于中國社會發展的哲學”。[5]

        作為真正的時代精神的精華,現世的智慧,文明的活的靈魂。發展哲學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秉承馬克思現代性批判的思想傳統,通過與全球發展理論和發展哲學的積極對話實現本土的理論創造,展示發展觀念的與時俱進。通過大力倡導“科學發展觀”,深度反思發展問題、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建構當代中國的發展哲學。

        科學發展觀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實現了發展觀從以“物”為本到以“人”為本的轉變,以人的發展作為發展觀的核心。[6]科學發展觀是為適應時代和發展實踐的需要,著眼于豐富發展內涵、創新發展觀念、開拓發展思路、破解發展難題,在汲取人類關于發展的有益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他是當代中國發展哲學的最主要觀點和成果。其在內涵的深化和豐富以及由此帶來的價值取向、施政理念和工作的總方針、總原則有重大變化。這些變化可歸納為“六大走向”:其一,從“物本”走向“人本”;其二,從“增長”走向“發展”;其三,從“二元隔離”走向“平等統一”;其四,從“非均衡”走向“均衡”;其五,從“對立”走向“和諧”;其六,從“一時之效”走向“未來永續”。[7]科學發展觀的內涵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在建設小康背景下突出了發展問題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在政治層面上強調堅持效率優先,更加強調社會公平;在整體平衡推進中強調“五個統籌”,致力于新農村建設。在形而上學層面上凸顯了和諧發展理念。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是發展觀的深刻變革,是馬克思發展哲學研究的深化,科學發展觀無疑是發展哲學在新時期研究的生長點和重點。

        參考文獻

        [1]佩魯.新發展觀[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

        [2]邱耕田.發展哲學導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高清海等.社會發展哲學――中國現代化的理性思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劉森林.發展哲學引論[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

        [6]孫宇鵬.當展哲學的人本性確立――兼議歷史唯物主義的現實切入點[J].中國發展,2004,(01).

        [7]趙敏.新發展觀的“六大走向”[J].行政與法,2004,(09).

        第2篇:政治哲學發展觀范文

        關鍵詞:哲學與人生;科學發展觀;實踐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就是發展,以人為本是發展的核心。

        《哲學與人生》是提升學生德育發展水平的重要教材,只有結合科學發展觀的相關理念,才能取得較為顯著的教學成就。

        一、結合科學發展觀制訂教學計劃

        《哲學與人生》屬于德育的范疇,而對學生的德育工作,是保證他們今后的學習和生活能夠有所計劃、符合社會發展順利進行的重要環節,要在進行這門課程教學之前,保證學生領會和理解科學發展觀思想的精神實質以及內涵,還要結合其主要思想內容制定出完善的教學計劃和教學目標,保證德育與實際教學目標達到有機統一。在教材的第一單元和第二單元的實際教學過程中,要保證學生理解和掌握科學發展觀產生的哲學依據以及實際的背景,讓學生掌握這種思想的深層次的內涵以及具體的哲學思

        想。讓學生通過前兩個單元的系統學習,明確科學發展觀是符合時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體,從而以此來指導學生今后的學習和就業,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和思想道德水平。在后期進行的人類社會的認識和實踐的統一、人生目標的制定要符合一定的歷史規律、人的本質認識以及如何達到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有機統一等教學活動中,都要運用到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思想。對于《哲學與教育》中的一些次要的教學內容,可以根據實際教學狀況在滿足教學要求的前提下進行壓縮。

        二、保證相關知識點的教學滿足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和內涵要求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來運用科學發展觀的思想。對“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方面的內容進行教學時,要分析我們國家在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需要解決的矛盾所在,并分析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和應用對于人類社會產生的種種積極效果和影響,能夠對我國現階段的主要矛盾進行分析,并采取合適的方法解決種種矛盾,促進社會的不斷進步,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實事求是是一切工作的指導思想,反對各種唯心主義的思想。在唯物辯證法和聯系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對我國的城市和鄉村、東中西部發展、人與自然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以及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之間的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關系進行分析,讓學生理解和掌握這些部分和整體、部分與部分之間的關系是實際存在的,是不以人的種種意志而發生轉移的,這就能夠引導學生在以后的生活和學習過程中處理好與教師、同學、朋友、家人和同事之間的種種關系,從而給他們創造一個積極健康的生活和學習條件。在關于辯證發展的內容教學時,要讓學生理解和掌握之所以把“發展”作為第一要義,就是因為世間萬事萬物都是發展變化的,以“發展”作為第一要義就是為了讓人類社會的前進滿足自然規律,這種發展包含社會、經濟、政治、文化以及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統一等,引導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一定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思考問題,從而讓自己的進步和發展滿足與社會相協調統一。在《哲學與人生》教材中的第六課提到了主要矛盾,對于科學發展觀中的“以人為本”的核心來進行分析,黨和政府把以人為本作為發展核心,就說明他們把人民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并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主要的發展目的,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體現我國的發展戰略綜合考慮了抓主要矛盾的思想,科學發展觀的根本發展方法就是要做到統籌兼顧,這說明經濟建設是我國發展的中心,并致力于解決我國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環境污染和社會經濟發展之間存在的種種矛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文化、政治、生態文明建設上面不落后,充分體現了在抓住主要矛盾的同時,不能忽視次要矛盾,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方法,讓學生在這種統籌兼顧思想的指導下,認真處理生活、學習和工作之間的種種關系。

        在進行認識與實踐的辯證關系原理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明白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思想是結合思想和其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指導思想以及實際的社會發展現狀之上而產生的,科學發展觀能夠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朝著穩定的方向發展,只有保證認識與實踐的有機統一,才能促進人類社會的不斷前進。

        關于人的本質的相關內容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構建和諧社會等知識進行重點教育,讓學生明白和諧社會是科學發展的最終結果和目標,明確自己的人生價值所在,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處理好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和社會利益之間產生的種種矛盾,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統一的局面。

        三、用科學發展觀指導教學方法

        教師在進行《哲學與人生》的教學課程中,要堅持修生立德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樹立良好的為人師表的形象,用可持續發展的思想來指導自己的教學活動,為了能夠讓學生有所發展,要

        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師德素養,要保證自己的所有教學活動都符合法律法規和學校的政策制度規定,不做有違常理的事

        情,提高自己的職業道德,維護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師德,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來進行教學。

        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理論聯系實際、認真貫徹和落實相關思想,并選擇符合學生學習特點和教學實際現狀的方法來進行教學,培養學生的正確觀念,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并讓他們在認真分析自我學習現狀的基礎上,樹立遠大的理想,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提高自己創業就業的能力。教師要保證在任何一個階段的《哲學與人生》的教學過程中都要突出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對其進行引導性學習,這樣就能夠促使教師學生之間形成融洽的師生關系,還能夠讓學生對自己的教學活動提出良好的建議,及時發現不足,并采取方法加以改正。對于一些基礎較薄弱的學生,教師也要采用合適的方法進行教學,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對其多加鼓勵,保證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教師還要根據教學現狀和教學目標采取合適的教學方法來提高質量,通過多媒體軟件和現代科技技術對一些枯燥、乏味的哲學理論內容采取生動有趣的、學生易于接受的形式來進行教

        學,在實際課堂中多使用辯論、討論以及情境教學等方法來激發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興趣,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

        《哲學與人生》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觀念和人生理想的一門課程,如要保證實際教學活動滿足現代教育事業發展所提出的要求,就要將科學發展觀的內容運用到實際教學中,保證教學計劃、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都滿足實際需求,從而提高這門課程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李寧.關于對《哲學與人生》課程加強價值觀教育研究的思考[J].新課程學習:下,2013(07).

        [2]李寧.淺談探究教學法在《哲學與人生》課程中應用的研究[J].新課程:下,2013(11).

        [3]閆承友.提高哲學素養 啟迪人生智慧:淺談《哲學與人生》教學感悟[J].新課程:中旬,2013(12).

        [4]楊同衛,鄭林娟.提高哲學素養 啟迪人生智慧:開設《哲學與人生》大學選修課的體會[J].勞動保障世界:理論版,2013(02).

        第3篇:政治哲學發展觀范文

        關鍵詞:企業責任;科學發展;社會建設

        中圖分類號:B0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3-0027-02

        哲學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把企業責任納入哲學的視野下,用這一世界觀和方法論來審視企業責任,更能明確企業應承擔的責任,也為企業應承擔的責任提供堅實的哲學理論基礎。

        一、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決定企業肩負著科學發展的責任

        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認為,發展是不斷解決矛盾的發展,發展是全面的發展,發展是協調的發展,發展是可持續的發展。這一辯證的發展觀為企業肩負科學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哲學理論依據。

        中國制定的科學發展觀是建立在唯物辯證法發展觀的基礎之上。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為什么提出科學發展觀,言外之意就是發展有不科學的地方才提出的,與科學發展觀相對照,以往在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著很多問題:一是發展中出現了不平衡的現象。這種現象主要表現為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中國從經濟發展的程度上劃分為東部地區、西部地區、中部地區,現在發展很不平衡,并且有差別拉大的趨勢,如果這種不平衡延續下去,會造成人們的心理不平衡,影響人們的情緒,進而影響社會發展;這種現象主要表現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中國在發展中城市發展的速度較快,但沒有把農村的發展帶動起來,如果城鄉二元結構的鴻溝不能填平,差距拉大,就無法實現全國的現代化;這種現象主要表現收入分配不平衡,個人的收入、群體的收入、階層的收入差距拉大。二是發展中出現了誠信缺失、道德失范的現象,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社會中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距離拉大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正確的價值取向少了,出現了誠信缺失、道德失范的現象。三是發展中出現了生態環境污染嚴重的現象,由于過于追求GDP,居民生存依賴的生態環境、自然環境遇到破壞。四是發展中出現了自然資源浪費嚴重的現象,當前,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經濟增長對資源能源消耗的依賴程度偏高,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已經嚴重阻礙了中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面對這些問題,企業應該以社會責任為己任,實現管理方式創新。

        首先,堅持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要把自己的發展同國家的前途命運連在一起,同富國強民連在一起,同解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連在一起,同解決社會的各種矛盾和實際問題連在一起,緊緊圍繞著發展來進行企業的設計,緊緊圍繞著發展做好企業的各項工作,從而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和有利的條件。

        其次,樹立“以人為本”的企業理念。關注員工的政治素質、業務素質、道德素質、技能素質等方面的提高,推動企業整體素質的提高;突出員工在企業中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人盡其才,才盡其用,調動員工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不斷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和競爭力;強化人道主義和人文關懷。在企業,人道主義就是要關注員工的生命價值和人的價值;在企業,人文關懷就是要做到尊重員工、愛護員工、塑造員工、發展員工、解放員工。過去為什么在一些地區、單位、企業屢屢發生安全問題,就是缺乏人道主義和人文關懷;要把發展成果給廣大的員工,要以廣大員工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作為檢驗企業發展的最高標準。

        再次,企業要科學發展必須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全面協調可持續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企業要發展也必須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全面發展在企業主要表現為要堅持政治方向、經濟效益、文化建設和社會效應“四位一體”的整體推進,使企業健康發展。協調發展在企業主要表現為要把企業作為一個系統,使系統的各個子系統,各個方面、各個環節相互適應,從而使企業和諧向前發展。可持續發展在企業主要表現為發展是階段性和連續性的統一,發展要求是連續性的,保持內在動力的健康發展,而不是中斷一次性的發展,健康的、正常的發展是持續的,有后勁的發展,企業的發展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

        最后,企業要科學發展必須堅持統籌兼顧。統籌兼顧是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企業要發展也必須堅持統籌兼顧。一是要統籌好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經濟與社會、國內與國際、人與自然、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二是統籌好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調動方方面面的積極性,促進企業發展。任何企業都不能只顧眼前,不顧長遠,也不能只顧局部,不顧全局,更不能只顧自身,而不顧友鄰,要做好統籌兼顧。

        企業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建設企業,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它怎樣發展會對整個經濟社會發展有著影響作用。因為企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最重要的主體,其發展涉及到生態環境、自然環境的問題,涉及到自然資源的問題,涉及到誠信、道德的問題等等,這個市場經濟的主體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科學發展觀辦事,能有效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

        二、歷史決定論的發展觀決定企業肩負著經濟建設的責任

        歷史唯物主義發展觀是歷史決定論的發展觀。歷史決定論的發展觀決定企業肩負經濟建設的責任。企業是市場經濟的重要主體,必須承擔起發展經濟的職責。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作為社會中的個人、家庭、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等都是參與市場活動的主體。其中,個人、家庭主要是作為消費者而存在,機關、團體、事業單位是非盈利的經濟組織。惟有企業是最重要的市場主體。我們國家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把經濟建設作為中心工作,企業這個市場主體理所當然要肩負起發展經濟的重任。

        企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為什么要承擔起發展經濟的責任是由企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的,其理由如下:

        首先,企業是國民經濟的細胞,是組織生產和經營的基本單位,是經濟增長的主體。企業是社會生產的直接組織者,只有在企業中才能實現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的結合,構成現實的生產力。企業相互聯系,相互競爭,相互促進,構成國民經濟的有機整體,如果企業缺乏活力,效益低下,整個國民經濟必然是停滯不前。

        其次,企業是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者。企業好比市場經濟的細胞,它的生產和經營活動生生不息,決定著市場經濟的生機和活力,向社會提供社會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各種產品和服務,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直接影響到產品的豐富程度和市場的活躍程度。

        再次,企業是社會技術進步的直接推動者。社會的技術力量和技術手段,成果主要集中在各類企業中,社會上每一項新的科技成果,只有運用到企業生產過程中,才能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市場的競爭使各個企業不斷改進技術,采用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并為社會提供更新更高的物質技術裝備,從而推動整個社會科技進步。

        企業在社會發展中要承擔起發展經濟的職責,就要緊緊圍繞著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采用先進技術,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用現代科學技術武裝企業,提高勞動者素質,提升職業技能,采用現代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千方百計增強經濟效益,為社會的發展奠定雄厚的物資基礎。

        三、歷史辯證法的發展觀決定企業肩負著文化建設的責任

        歷史唯物主義是歷史決定論的發展觀,也是歷史辯證法的發展觀。歷史唯物主義在堅持歷史決定論的同時,也堅持歷史辯證法,這就是承認人類社會發展歸根到底是生產力的東西、經濟的東西、物質的東西所決定,但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不能把生產力的東西、經濟的東西、物質的東西歸結為社會發展的惟一因素,而且認為社會領域中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精神對物質、生產關系對生產力、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都有其反作用。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政治、思想、文化各個因素在整個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這個歷史辯證法的發展觀決定企業在發展過程中肩負著文化建設責任。

        文化是人區別于其他動物的一切行為,人之所以和其他動物不一樣,因為人有文化。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穿衣有服裝文化,吃飯有飲食文化,酒有酒文化,茶有茶文化,旅游有旅游文化,而動物不存在這些問題。作為市場經濟主體的企業也有著自己的文化,企業文化是企業在各種活動及其結果中努力貫徹并實際體現出來的,以文明取勝的競爭意識。企業文化的內涵包含三個層次:一是物質文化,就是有一定的氛圍和環境來貫徹好的文化,這是企業文化的基礎;二是制度文化,就是用制度來實現貫徹文化,這是企業文化貫徹的途徑;三是精神文化,包括企業價值觀念、企業精神、企業目標、企業宗旨等,這是企業最核心的文化。

        企業文化的基本內容可以概括為:一是快速反映的速度文化。這種文化是強調企業發展的速度,因為今天的社會是一個講究速度的時代,企業要跟上時代的脈搏,必須有速度文化;二是持續學習的創新文化。這種文化是把學習和創新聯系在一起,不學習不可能創新,要創新必須學習;三是適應挑戰的競爭文化。這種文化是突出企業具有競爭意識,市場經濟是競爭的經濟,企業要在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形成你追我趕的競爭,使企業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四是知識互補的共享文化。這種文化是要求企業員工做到不同的知識共享、經驗共享、信息共享,實現共同提高;五是系統思考的反思文化。這種文化就是要求企業對過去、現在、未來進行系統的思考。

        企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文化建設責任的實現,應該從兩個方面來進行。一方面,將企業成功的文化運用推廣到全社會,使企業文化在全社會開花結果;另一方面,企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主體,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在社會文化的建設中,應對社會文化建設投入財力和物力。

        參考文獻:

        [1] 編寫組.科學發展觀學習讀本[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

        [2] 匡海波.企業社會責任[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第4篇:政治哲學發展觀范文

        [關鍵詞] 科學發展觀 輔導員 育人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最新理論創新成果。經實踐檢驗與證明,日益顯示出強大真理力量的科學發展觀,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指導思想,更是科學、有效地做好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高校輔導員是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直接承擔者,是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直接執行者,肩負著引導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任,尤需結合工作實踐加強學習,堅定不移地做科學發展觀的自覺貫徹者、積極落實者和忠實執行者,不斷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其外延全面、內涵深邃,具有極強的現實方法論意義。在實踐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科學發展觀引領輔導員工作,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必須要深刻領會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作為一名高校輔導員,我作如下三點思考。

        一、以學生為本,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諧體系

        科學發展觀,核心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突出人文關懷,注重人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樹立“以學生為本”的育人觀,把“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作為教育的根本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把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心學生、服務學生貫穿于育人的全過程,努力發展人的個性,提升人的精神,彰顯人的價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古語有云:“上不失天時,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廢”,構建和諧,人和為先。具體到輔導員工作來說,就是要以學生為本,構建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以學生為本是輔導員工作的最高理念。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在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這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宗旨和與時俱進的創新。以學生為本,在理念上不僅要著眼于教育人、引導人、培養人,同時又要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結合當前學生的思想實際、生活需要和學習需求來為學生服務,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增強說服力,擴大影響力;在工作方式上,要寬嚴結合、張弛有度,力求嚴謹科學的工作基調與寬容和諧的工作理念相統一,做到嚴之有道、謹而有力,寬之有度、容而有理。通過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道化人,培養學生的敬畏之心、感恩之心、上進之心,構建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

        二、發揚科學精神、探尋工作規律、講求科學工作方法

        科學精神是人們在長期的科學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共同信念、價值標準和行為規范的總稱,包括實事求是、尊重客觀規律、實證求真、理性創新等方面。高校輔導員工作本身即是一門科學,將科學發展觀貫徹其中,就要發揚科學精神,實事求是,遵循規律,自覺運用科學方法解決學生工作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將科學精神貫穿于輔導員工作的始終,需正確遵循輔導員工作規律與學生成長規律,實事求是,正確處理好整體與局部、長遠與當前、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的關系。實事求是是輔導員工作的基本準則,要做到因人而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根據不同學生、不同階段和不同環境采取相應的教育措施,為每位學生量身定做符合其自身特質的發展目標與成才之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踐中,輔導員要做到胸懷國家、心系學校、目標長遠,不僅要管學生眼前“一陣子”,而且要考慮學生“一輩子”,切實提高大學生的思想覺悟與認知能力,積極促進其全面發展,為走向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三、提高實踐能力,切實用黨的科學理論指導工作實踐

        科學發展觀本質是一種具有極強方法論意義的理論,只有同實際工作緊密結合,才能落到實處,發揮作用。以科學發展觀引領輔導員工作重在實踐。首先輔導員要結合實踐自覺學習領會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與具體要求。在工作實踐中,要堅決清除那些不適應、不符合科學做好學生工作的觀念和想法,做到和諧工作理念了然于心、科學工作思路胸有成竹;其次在學生工作實踐中要堅持和諧理念,發揚科學精神,總結科學規律,運用科學方法,按照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具體要求解剖自我、審視工作;再次要在破解學生工作難題的過程中提高運用科學發展觀的能力,對于事關大學生切身利益的心理健康輔助、家庭困難學生資助、職業生涯規劃、就業等熱點難點問題,要堅持以學生為本,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選準切入點、探索新思路,在攻堅破難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踐行科學發展觀的能力。

        新世紀新階段,社會環境日益復雜,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新困難、新挑戰,科學發展觀的提出為我們迎難而上、直面挑戰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武器。我們要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引領輔導員工作,在積極學習、解剖自我的實踐中增強科學發展理解力,在構建和諧、服務學生的實踐中增強科學發展貫徹力,在遵循規律、培養學生的實踐中增強科學發展創新力,在攻堅破難、教育學生的實踐中增強科學發展執行力,從而全面、科學、有效地引導大學生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胡麗雷.論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以人為本[D]. 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7,(04).

        [2]孫廣軍,朱建成. 準確把握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內涵[J].理論學刊, 2004,(07) .

        [3]朱其訓.論科學發展與教育和諧.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6-09-30.

        [4]劉福垣. 以人為本的發展觀[J].科學決策, 2003,(11).

        [5]石書臣. 人的全面發展的本質涵義和時代特征[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2,(02).

        第5篇:政治哲學發展觀范文

        高中政治教學內容主要涵蓋政治、經濟、文化和哲學,對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為了契合高中生的認知水平,教師應嘗試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植入微視頻。這里存在著兩個需要重視的問題:一是應盡可能維持傳統教學模式的穩定性,這不僅有助于教師高質量地完成課堂教學,也避免了因新教法的出現而使學生難以適應;二是應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植入微視頻,視頻內容不超過5分鐘而且要相對完整。植入微視頻的目的在于,以具體生動的內容契合高中生的認知水平,使得課堂教學內容更為豐滿。本文以政治經濟學教學為例,就微視頻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植入措施進行探討。

        一、微視頻植入與傳統教學模式間的切入點

        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從以下兩個環節入手進行微視頻教學。一是教學導課環節。教師在進行新的章節教學時,往往需要通過導課來實現新知識與已學知識間的連接,但最終的落腳點仍在新的知識點上。新知識點的抽象性,使得植入微視頻顯得非常有必要。例如,在進入價值與價格的新知識點教學時,教師通過導課涉及價格概念時,便可以植入微視頻將超市中琳瑯滿目的商品展示給學生,同時在視頻中對商品的標價給予特寫。這樣一來,學生就能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回憶所遇見的類似情景。二是教學展開環節。教師在講授價值與價格新知識點時,根據大綱要求需要向學生闡述清楚價格的決定與變動,以及價格變動對經濟生活的影響。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陸陸續續出現了可能超出學生認知水平的課程信息,此時教師便可以有選擇地植入微視頻。例如,在講解價值決定價格、價格圍繞著價值上下波動時,在涉及價格波動的原因分析中,教師可以通過微視頻向學生展現供求關系影響商品價格的實景。

        二、微視頻植入措施

        微視頻的植入措施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構建。一是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合理選擇切入點。高中政治涵蓋政治、經濟、文化、哲學等,這些教學內容具有自己的學科特色,需要教師根據導課和教學展開的需要合理選擇切入點。而植入微視頻的作用在于解釋說明,所以在導課和教學展開環節,需要解釋說明的地方教師就可以考慮植入微視頻。二是在微視頻內容選擇上應符合現實特征。從聽課和調研中發現,部分任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引入了微視頻,但視頻內容較為常規并且是由專門教學機構錄制而成的。這里面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涉及政治經濟學教學內容時,許多商業場景已經成為過去,無法讓學生產生共鳴。因此,教師最好能充分利用智能手機,在業余時間有針對性地錄制相關的商業場景。三是微視頻植入應不打破傳統教學的連貫性。教師不需要從根本上改變現有的高中政治教學生態,應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優化現行教學模式。植入微視頻意在優化教學模式,或者說是錦上添花。因此,微視頻在內容設計上應能與上下知識點形成關聯,并在嚴格控制播放時間的前提下保證傳統教學模式的連貫性。

        三、教學案例分析

        下面以“科學發展觀”和國情教育為例,展開教學案例的分析。一是以“科學發展觀”的講授內容為例。“科學發展觀”有關內容的教學,在政治教學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例如,經濟發展與自然資源耗費之間的關系,教師可以通過演示PPT或是播放視頻的方式,從整體上向學生展現:我國西部沙漠化,以及其他生態危機的現狀(如反映山西煤炭產區的環境污染、反映西部礦區的地質災害等視頻)。之后,教師在分步講授科學發展觀的內容時,就可以運用多媒體的音頻播放功能,以小節為單元分別播放。當每一小節播放完??后,教師可以對該段視頻所要表達的內涵進行闡述,這樣就促進了學生對實踐科學發展觀重要意義的理解。在最后環節,教師還應注意教學節奏,并針對該內容的學習建立起師生的互動環節。二是以國情教育的內容為例。教師在微視頻的設計上要做到正確地認識歷史、對待歷史,讓學生從內心深處樹立愛國主義思想,始終堅定不移地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

        第6篇:政治哲學發展觀范文

        通過學習《科學發展觀重要論述摘編》,使我深深地認識到,要想真正落實科學發展觀,就只有通過不斷學習,使自己的思想不斷得到解放。不僅要學政治理論,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質;更為關鍵的是還要學習物流方面的專業知識,提高專業水平,將思想與行動統一起來。所謂解放思想就是要使自己的思想認識,隨不斷發展的客觀實際變化而變化,敢于實踐、勇于探索,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

        作為一名預備黨員,我覺得更應該要認真履行好自己的職責,敢于解放自己的思想、清醒自己的頭腦,使我們的思想永具革命性。要解放思想,我認為首先得走出害怕解放、拒絕解放、亂解放的誤區。

        一是害怕解放。主要是有“怕”的思想,怕出毛病、怕犯錯誤,怕老師責怪、怕同學嘲笑。在工作中有時會有很好的建議、措施,但由于“怕”的思想在作怪,不想說,不敢說。

        二是拒絕解放。主要是有與己無關的思想,認為解放思想是大到上級領導的事情,對自己來說認為沒有解放思想的必要,按照指示辦事就行,拒絕解放。

        三是亂解放。就是不知道什么叫解放思想,不知道從哪里著手,更不知道應該怎么辦,主要是平時學習不夠,思想不夠敏銳,思路不夠開闊,思考不夠全面。

        解放思想不是一句空口號,而是要落實到自己的具體行動上來,我覺得解放思想主要從以下兩方面做起:

        第7篇:政治哲學發展觀范文

            一、科學發展觀視閾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價值訴求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價值。科學發展觀不僅提出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價值訴求,而且提供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指導即基本的要求,為促進當代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指明了方向。

            1.科學發展觀視閾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價值訴求。時代精神是對特定時代特征與主題的精神把握,是特定時代的主題在人們觀念層面的反映。它深刻反映了那個特定時代的風貌、主要任務、人們的觀念特征。在任何一個時代生活的國家、社會或普通民眾,只有準確把握時代主題和時代精神,才能更好地適應時代的變化,解決那個特定時代的主題,在此基礎上才能實現社會歷史實踐的更大進步,才能有國家、社會、個體本身的更好發展。改革開放以后,中國逐步融入世界,對外界觀念與世界整體精神氛圍的積極吸取,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情況下,尋求發展、促進發展成為中國的時代主題。但是對于發展和如何發展,中國對于它的認識是一個逐步摸索、逐步提升的過程。改革開放之初,因為以往過度的封閉和貧窮,中國過于追求經濟發展,結果導致高密集勞動、高資源損耗、高環境污染,給中國的進一步發展造成很大的隱患。在這個過程中,西方國家的工業文明,經歷了幾百年的發展,在促進生產力極大發展的同時,也逐漸認識到對資源破壞、對環境破壞、對自然以及最終對人本身的傷害。隨著《寂靜的春天》和《增長的極限》等著作的問世,更是極大影響了人們的觀念,使得人們進一步認識到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實現人的未來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意義。如何減少對環境與資源的破壞,如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實現人類自身能夠可持續的發展,逐步成為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項重要的時代精神,這種時代精神獲得了世界性的共識,為人們所呼吁宣傳。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基于對以往發展方式不足的反思和時代精神的因循把捉,及時并創造性地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統籌兼顧,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科學發展觀其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科學發展觀的提出,不僅涵蓋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領域,更是將宗旨放在人的發展上,放在人的全面發展上,放在人的素質發展上。因此,用科學發展觀指導作為人之思想改變與思想提升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活動,同樣具有重要意義。從根本上而言,用科學發展觀來指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踐行科學發展觀的理念。要以科學發展觀理念糾正以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只注重灌輸、不注重學生的心理狀況,就是要以科學發展觀糾正以往工作中教與學兩張皮的現象,糾正以往工作中方法的不科學性,統籌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未來發展等多個維度,最終促進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事業本身的提升。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發展作為教育的宗旨,要促進人的可持續性,同時也要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可持續性。

            2.科學發展觀視閾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價值訴求。中國古代就重視人的價值,例如,孟子的民貴思想就是重視人的價值的重要代表。在德國古典哲學時期,康德曾提出“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心理學家馬斯洛在人的潛能與價值之中,也突出強調人本身的重要性,強調每個人都有自身存在的價值,沒有發展的潛能。教育學家羅杰斯提出應當“以人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這些理念都突出強調尊重人的價值,尊重人的主動性、創造性、能動性的重要意義。馬克思也在多種場合強調人本身的重要性,強調人不是某個固定鏈條上的環節,也不是某個固定職位上的釘子,更不是人所創造出來的東西的奴隸,人應該占有人最全面的本質,突出強調健全的社會就是應該尊重人的價值,凸顯人的價值。突出人的價值,將人的價值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題,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然而,在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過程中,尤其是在改革開放前直至改革開放初期,以人為本并未得到足夠的體現。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硬性灌輸、規矩管制等硬性措施,缺乏將大學生看做真正有認知、有情感、有反應的生命主體,對于大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挖掘與引導不夠。20世紀90年代,雖然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提倡以人為本,強調人本身的價值,但多停留在書本與口號上,缺乏真正的貫徹力。在具體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對于大學生自身的主體性尊重不夠,對于大學生自身的感受不夠重視。因此,使得“以人為本”沒有真正貫徹到位。科學發展觀視閾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明確以往工作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真正理解以人為本的內涵,突出人本身的價值。通過現實考察學生的心理與學生的需要,促進學生未來的可持續發展,促進思想政治教育事業本身的發展。人都是自我成長、自我發展著的人。作為個體的大學生,同樣有被尊重、被關注的需要,這種需要一旦得到很好的滿足,就會促進大學生個體本身潛能的充分發揮。科學發展觀視閾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對人的價值的真正認可,是對以人為本理念的真正理解,是在認同基礎上的積極采納。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置于科學發展觀視閾下,是人的價值主題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真正回歸。

            3.科學發展觀視閾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諧價值訴求。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促進人的發展,繼而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同樣,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的也是要促進人的發展,通過對人的觀念導引與觀念改變,最終促進作為教育主體的人進一步發展。但是,對于如何發展,如何促進發展,實現什么樣的發展,如何促進發展這樣的問題,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尤其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并未得到真正的一致性的認識。在具體工作中,對于發展理念的認識與貫徹也不一致,存在著認識水平的高低不等、認識程度的深淺不一等狀況,這不僅嚴重阻礙了對于促進大學生思想發展以及大學生個體發展的目標,甚至嚴重阻礙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事業的發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人的提升、促進人的發展。以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改革開放前和20世紀80年代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總是有過于拔高集體主義、無私奉獻的傾向,提一些大而空的口號,忽視個體發展,使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嚴重脫離人性的現實基礎,嚴重脫離大學生個體的現實需要與心理需求。最終,這種忽視或無視人發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為人們所批判反思,為后來的現實工作所拋棄。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雖然以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為指導,但仍延續以往單純意識形態灌輸的特性,在對實現大學生發展的具體措施保障上落實不夠。對于大學生的文化知識的發展、道德品質的發展、政治素質的發展、身體素質的發展、技術技能的發展、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心理調適能力發展的綜合協調性落實不夠;對于大學生的當前發展與畢業后的發展的關系考慮不足;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事業本身的未來發展考慮也不足。科學發展觀視閾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最終目的就是要促進大學生的全面進步與真正發展。具體而言,就是要在對大學生思想變化規律深刻把握的基礎上,在對大學生現實心理需求、未來理想目標深刻把握的基礎上,在對當前時代特征以及社會總體狀況理解的基礎上,統籌兼顧,設計總體思路與規劃理念,在具體的工作落實中現實地促進大學生個體的真正進步與真正發展,就是要保障大學生未來能夠真正地發展與進步,就是要在元理論的層面上指導實踐活動,促進大學生發展的科學性。以往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雖然提出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等一系列目標,但對于如何實現發展,則缺乏具體設計、程序規劃和可落實性。這就使如何實現發展,如何實現協調發展,如何真正促進發展,如何促進發展的可持續性這樣一些現實的問題沒有解決。本質上說,當時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學生的發展問題缺乏理性的、清晰的認識,存在著一時的、魯莽的發展熱情,但對于如何促進學生發展,則缺乏基于全面深刻認識的耐心與理性。從這個意義上說,科學發展觀視閾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健全、和諧的發展理念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性化回歸。

            二、科學發展觀視閾下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訴求的基本要求

        第8篇:政治哲學發展觀范文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邏輯矛盾;現實沖突;社會技術

        [中圖分類號]BO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426(2006)09-0007-03

        科學發展觀“問世”以來,人們關注備至,雖時間不長,但無以計數的論著頻繁見諸報刊、雜志和網絡,令人目不暇接。人們“智慧”地把幾乎所有問題都與科學發展觀相“結合”,以示科學發展的樹立和落實,人們“聰明”地把科學發展觀當作一句娓娓動聽的“口號”,以示其已深入人心并業已轉變為人們的自覺行動。

        在這種情況下,是否應當提倡運用哲學的方法、哲學的視野來思考和研究科學發展觀?用科學的態度、科學的精神、科學的睿智來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如何理解“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改革和發展?相當多的輔導資料和理論著述對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意義進行了喋喋不休的論證,但注釋較多,追問不夠:比如,何謂全面發展?全面發展是否就是什么都發展,不留“死”角?全面發展是否就是全面推進,而沒有重點?何謂協調發展?協調發展是否就是各項事業一同發展,齊頭并進?協調發展是否就是等量發展,而沒有差異?何謂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是否就是“可持續的發展”?還是發展的可持續性?可持續和發展之間有沒有矛盾?何謂“以人為本”?“誰”以人為本?以人為本中的“人”是誰?是人民群眾?如果是人民群眾,那么不同的崗位(地位)、不同的地區(部門)、不同的階層(集團)、不同的時期(時代)的“人民群眾”是否也有所區別?等等。

        對于這些問題,如果在理論層面給不出一個比較合理、令人滿意的答案,那么在實踐層面所謂“以人為本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豈不成了一個響亮的口號?人們如此重視科學發展觀的宣傳和研究,恰恰表明,在科學發展觀中存在著“全面與重點”、“協調與差異”、“可持續與發展”的矛盾。這正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困”之所存,“難”之所存。

        一、可持續發展的邏輯矛盾

        我國絕大多數學者都認同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1987年《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為“可持續發展”所下的定義:“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即所謂布倫特蘭定義。但多年來,人們大多引用這個經典定義,而對這個經典定義的研究,特別是哲學追問不夠深入。比如,可持續發展的本質是什么?可持續發展與人是什么關系?可持續發展何以可能?可持續發展的指標體系是什么?可持續發展的途徑在哪里?可持續發展的難題何在?不可持續發展的根源是什么?

        從這一經典定義可以看出,定義者對“可持續發展”所下的定義是相當謹慎、小心的。此定義用了兩個似乎并不對稱的邏輯語句:一個是肯定性的判斷,即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另一個是否定性的判斷,即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一是一否,一放一收,一松一緊的經典定義,盡管其關注的焦點在于“人”,盡管其張揚的哲學是“以人為本”,但由于“可持續發展”小所關心的“人”不是一個人,而是“現代的人”和“未來的人”,所以這個經典定義實際上折射了“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張力和邏輯矛盾,即人們需要“發展”,人們又需要“限制”,正是矛盾著的兩個方面在“可持續發展”中得到了統―。換言之,可持續發展的本質就是“需要發展”和“限制發展”的統一,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要限制當代人去滿足當代的需要的統一。具體地說,“發展”是為滿足當代人的需要而發展,“限制”足為滿足后代人的需要而“限制”,“可持續發展”中的“可持續”是對“發展”的限制、規范和約束。

        ―是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矛盾。可持續發展要求既要滿足需要,又要加以限制,具體說,就是既要實現經濟增長,又要保護生態環境、保護自然資源,或者說,可持續發展就是經濟增長與環境和資源保護的兼顧與統一;當代人的發展與后代人權益的統―;滿足需要與實現限制的統一;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統一。人類的這―崇高理想與現實生產生活中的實際的矛盾,大概比比皆是吧!

        二是美好向往與嚴峻現實的矛盾。理想的理論構想是完美的、令人向往的,可是現實生產、生活、生命、生態中的實際矛盾和問題卻是嚴峻的。也就是說,這個統一確實難以兼容,是先“發展”,再“可持續”,還是先“可持續”然后再“發展”?“發展”和“可持續”都需要物質、資金投入,傳統的“發展”往往是講求經濟效益,注重投入和產出,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而對“可持續”的投入則往往難以算清經濟賬,甚至入不敷出,根本看不到經濟效益。這就為“可持續發展”設置了―個現實的“障礙”。

        三是自然環境的改變與保護的矛盾。自從“認識你自己”的神諭被人們接受并主動地認識自身以來,人們逐漸認識到,人并不是從來就有的,人也并非“人猿相揖別”以后就成了主體,人的主體地位是在人與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中,即在適應自然、依賴自然、一定程度上改造自然的過程中逐步確立的。這充分表明,自然界是一定要被人們所的,這既是―個客觀事實,也是人們進進社會活動的歷史前提。或者說,一方面,人類要生存、發展,另一方面,又要原封不動地保護自然生態、資源環境這是完全的夢囈!一般地說,人類的文明越不發展,自然的生態環境會越好,然而這卻未必是最理想的事情,國家環境保護局原局長曲格子先生曾經說過:“筆者曾經有機會看到過非洲的一些比較原始的人類生活方式,那里雖然有清潔的空氣和寧靜的氛圍,但是,居住條件惡劣,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疾病叢生,壽命短促,絕不是一個理想的人類環境”。因此,如何在改變自然生態、資源環境的同時,又適度地保護自然生態、資源環境,如何在兩者之間選擇―個“度”,并在“度”的范圍內去改變和保護自然生態、資源環境就自然成了一個難題。

        四是政治家與學者視野中的可持續發展的矛盾。同是一個“可持續發展”,可是一般市民、公眾與領導發展事業的政治家(官員),理論(學術)工作者的觀點往往是有區別的。這是理解、推動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主體之間的矛盾。從現實社會經濟和政治生活實際狀況看,政治家(官員)們往往更關心“發展”,這是當代人(老百姓)的需要,

        也是政治家(官員)們追求政績的需要。學者們往往強調“可持續”,為生態環境惡化和自然資源的枯竭而奔走呼號。在政治家(官員)中,在領導崗位上的政治家(官員)往往更關注“發展”,而已經退到二線的或者已經退休的政治家(官員)則相對關注“可持續”。在學者、專家中,哲學家愿意對“可持續發展”作形而上學的思考,經濟學家比較關注經濟的增長,倫理學家更強調入們要善待自然,維護自然的權利.這些“可持續發展”主體之間的矛盾顯然是存在的。

        五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關于可持續發展的矛盾。現達國家,顧名思義是發達的現代國家,因此,那里的一些學者已經開始關心“后現代”問題,追求所謂“后現代”的科學,“后現代”的技術、“后現代”的文化,主張應當“拋棄‘現代性’,否則我們及地球上的大多數生命都將難以逃脫毀滅的命運。”且不說后現代主義者羅蒂關于后現代主義“三個悖論”的哲學意蘊,就是現實生活中發達國家也在世界競爭中加快“發展”,當然這些發達國家在“可持續”方面的認是明確的,投入足可觀的,因而發展是可持續的。而在發展中國家,處理“發展”與“可持續”的矛盾就是一個極大難題,在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事實上很難做到“發展”與“可持續”、“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當代人的發展與后代人權利的真正并重。這不完全是“政績”的需要,也是13億人口生存的需要、發展的需要、“小康”的需要。

        “可持續發展”中蟄伏的諸多內在的,現實的矛盾警示我們,在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面前,要謙虛謹慎,不要夸夸其談;要深入研究,不要淺嘗輒止為此必須切實弄清“不可持續發展”的真正根源。

        二、不可持續發展的真正根源

        “可持續發展”觀是針對“不可持續發展”的歷史和現實而言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或者哪些原因導致了“不可持續發展”呢?有人從哲學層面解釋,認為是非科學的自然觀、世界觀所致。有人從管理學層面分析是“公共牧場”理論所致,其實,這些理解既不全面,又沒有從根本上作出解答。

        可持續發展的實質是人的發展。確實,可持續發展包括許多方面,如經濟可持續發展、生態可持續發展、文化可持續發展、社會可持續發展,但其核心是人的可持續發展。在社會生產生活中,人是一切社會事務的承擔者和推動者,人是一切社會活動及其后果的責任者。換言之,一切社會活動,一切社會成果(后果)都是人的本質的對象化。所以,人是“可持續發展”的創造者,也是“不可持續發展”的始作俑者。人自身包含著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雙重關系或矛盾,分析“不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原因,固然要到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去尋找,但不能僅僅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尋找。這是因為,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兩者的作用是相互的,但人是主體,是有目的,有意識,有理性,有智慧的社會性存在物,人既有適應自然、信賴自然、在―定程度上改造自然的權利,又有保護自然、維護生態平衡的義務。因此,在人與自然的矛盾關系中,人始終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居于主體和主導地位。從這個意義上說,“不可持續發展”的根源,與其說應當到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去尋找,不如說到人的自身去尋找。

        確實,馬克思在《導言》中說:“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還說:“人是人的最高本質”。馬克思在《導言》中指出:“一切生產都是個人在一定社會形式中并借這種社會形式而進行的對自然的占有”。按照馬克思的思維邏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制約著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如何反映到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人對自然的態度和方式,本質上反映著人對人的態度和方式。所以,“不可持續發展”雖然表現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但其根源則在人與人的關系中。當今全球危機,從表面上看,是人與自然關系的緊張與對立,其背后則是人與人的關系的緊張和對立。

        其一,人的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復雜性-由于每個人的生活背景、教育背景、成長經歷等方面的差異,人對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的處理態度、方式也就不同。

        其二,個人―與群體之間的復雜性。二者之間并不必然表現為正相關關系,如在環境問題上個人為了自己的私利,有可能犧牲群體的利益,而群體利益也可能損害個體利益。

        其三,群體與群體之間關系的復雜性。環境危機主要體現的是群體與群體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從全球范圍來看,發達國家的財富積累足以損害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生態環境為代價的;從國內來看,地方保護主義為了滿足本地區、本部門的利益,而不惜犧牲其他地區、其他部門的利益。

        其四,是代內與代際、當代人與未來人之間關系的復雜性。動物與后代之間僅僅是一種生物遺傳,是本能的、自在自然的,是單向的。而人與后代不僅有生理上的遺傳,更是一種社會性的遺傳,是雙向互動的。所謂自然對人的報復,實質是人對人的懲罰。

        其五,個體的、群體與類之間關系的復雜性。這種關系是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群體與群體、代內與代際之間關系的綜合反映。人與自然的關系從總體上折射為個體、群體與類的關系。如果把人與人的關系簡單化、片面化,就會歪曲人的主體性、豐富性和多樣性,從而失去人的完整性。

        從人類幾千年來的文明史來看,復雜的人與人的關系如果處理不好,往往會殃及人與自然的關系,甚至導致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嚴重危機。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人類認識、創造能力的有限性和人類需要的無限性的矛盾以及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和人類需要的無限性的矛盾,極易造成人與自然矛盾的激化。如果“人與人的關系是狼”,那么很可能發生人類對自然資源的無情掠奪和瘋狂占有,從而造成發展的不可持續!

        三、社會技術創新的當代使命

        既然人與自然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于人與人的關系,或者說人與自然關系的危機,是人與人關系的危機造成的,或者說人與人關系的不可持續發展,是人與自然關系的不可持續發展的真正根源,那么,解決可持續發展的真正途徑就只能到人與人的關系中去尋找。

        自然技術與社會技術作為“技術”,都是由人創造并由人來使用的改造世界的實踐性知識體系,但兩者的理論基礎、指涉領域、制約條件以及在人們改造世界中所處的地位不同。自然技術是人的主觀目的、人的智力與自然規律和自然物力的統一體,而社會技術則是人類依靠自然、適應自然并在一定程度上改造自然的社會中介-正如卡爾?波普爾所說:“物理技術的主要任務是設計機器和改造、維修機器,社會技術是設計各種社會建構或改造運用已有的社會建構”。通過社會技術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是通過自然技術調整和改善人與自然界關系的邏輯和事實

        的前提。馬克思指出:“為了進行生產,人們便發生一定的聯系或關系,只有在這些聯系和關系的范圍內,才有他們對自然界的關系,才會有生產”。對此,科學家貝爾納指出,若干經驗領域被納入科學境界的先后順序大概是:數學,天文學、力學――。但各項技術在歷史上的順序幾乎相反,而是:社會組織、狩獵、家畜……這充分說明,與自然技術相比,社會技術在調整社會關系、把握自然技術開發與使用方面的作用應當是預先的、方向性的和不可替代的、愛因斯坦早就指出:“我想得比較多的還不是技術進步使人類所面臨的危險,而是‘務實’的思想習慣所造成的人類互相體諒的窒息,這種思想好像致命的嚴霜一樣壓在人類的關系之上。”所以,推進社會技術創新――即創新調整社會關系、改造社會世界、控制社會運行的實踐性知識體系,以抑制自然技術的負面效應,發揮其正面效應,構建和諧的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可持續發展可能已經成為人類在高科技(自然科學技術)面前的永恒課題。

        第9篇:政治哲學發展觀范文

        高速公路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重要的基礎設施、公共和先導性產業,在我國高速公路事業發展的關鍵階段,在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影響不斷加深的非常時期,深入開展認真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對于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加快高速公路建設、拉動內需促進經濟增長,對于快速形成高速公路網絡、增強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對于快速提升高速公路保障能力和運行水平、為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揮骨干和先導作用,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和實踐意義。在高速公路行業,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就是要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和科學內涵,用科學發展觀武裝頭腦,做科學發展觀的忠實執行者,推動高速公路科學發展。

        1科學發展觀

        1)第一要義是發展,要始終堅持將發展作為高速公路事業的首要目標。我國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高速公路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設施,是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必須首先發展。同時,發展也是解決高速公路和交通運輸在發展中積累的一切問題的關鍵,能否堅定不移地推動高速公路快速發展是對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直接檢驗。要進一步解放思想,不斷克服影響和制約高速公路行業發展面臨的新問題,著力轉變不適應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發展方式,用思想的大解放,推動行業的大發展。要勇于探索,敢于實踐,通過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全面提高加快發展速度、提升發展水平、挖掘發展潛力、增強發展后勁的能力。

        2)用科學發展觀內含的辯證哲學思想去認識事物、把握規律、分析形勢和解決問題。科學發展以唯物辯證法為活的靈魂,緊扣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提出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賦予發展以系統、精辟和富有創造性的時代意蘊。堅持全面發展。高速公路因其基礎性、公共性,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大影響,必須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道路,實現高速公路與經濟、社會、環境的全面、和諧發展。堅持協調發展。一要發揮在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中的骨干地位和基礎作用的基礎上實現高速公路同其它運輸方式的協調發展。二要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高度重視環境和生態保護,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環境和生態的影響,最大限度的節約和集約利用各種資源,實現高速公路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2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途徑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三點:

        (一)加強學習,努力提高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

        1)我們**處開展“創建學習型組織,知識型職工”的活動,審時度勢地為廣大職工群眾指明了自強素質的必由之路。認識到形勢在發展、科技在進步、知識在更新,要想把科學發展觀落實于工作之中,就必須加強學習。只有深刻領會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準確把握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則,才能使以人為本的理念扎根于頭腦之中,才能正確運用“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方針指導工作實踐。其次是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思路決定出路”,要徹底拋棄傳統的、固化的思維定式,著力把科學發展融入工作實踐之中,積極探索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新途徑。

        2)是發揚理論聯系實際的優良作風。理論的價值在于指導實踐。自覺地把以人為本理念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指導各項工作全面、協調、持續發展。工作中堅持一切以職工為核心,把職工的擁護、贊成不贊成、滿意不滿意作為檢驗的試金石。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奮發進取,促進職工的全面發展。進而為管理處各項事業的發展發揮應有的作用。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高清 亚洲国产精品视频中文字幕 | 亚洲人成aⅴ在线播放 | 日本免费高清AⅤ乱码专区 亚洲欧美日韩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久 | 一级a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一区不卡二卡三卡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