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航空航天產業發展范文

        航空航天產業發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航空航天產業發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航空航天產業發展

        第1篇:航空航天產業發展范文

        一、江蘇擁有發展航空航天制造業的較好基礎

        江蘇發展航空航天制造業的基礎與優勢,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緊鄰“大飛機”落戶地上海。上海是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的龍頭城市,對全國各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力在不斷增強,而“大飛機落戶上海”所帶來的要素集聚效應,將對包括江蘇在內的諸多省域航空制造業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據估算,國家對整個大飛機的預期研發投入在300億元到500億元之間,整個研制過程能帶來巨大的產業拉動、價值傳導和經濟增長效應。在制造過程中,一架大飛機需要由數千家配套廠商生產并提供共計300萬到500萬個零部件,由此,拉動配套產業,使其得到不斷升級的機會,并最終形成龐大的產業鏈。另一方面,江蘇與上海的關系愈加密切,時空距離在不斷縮短,這有利于江蘇抓住“大飛機落戶上海”的發展契機,“搶先”對接,并依托由此而產生的產業集聚效應,形成航空工業的產業鏈。

        雄厚的經濟基礎。江蘇的強大經濟實力為發展航空航天制造業提供了充足的資金支持。2012年全省實現生產總值54058.2億元,位居全國第二,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1%,高新技術產業投資4059.0億元,增長5.6%,占工業投資的比重達24.5%。同年,江蘇省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45041.48億元,比上年增長17.36%,完成出貨值11460.94億元,比上年增長4.96%;其中,航空航天制造業實現工業總產值218.30億元,占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的0.48%,該行業已成為江蘇高新技術產業的主導產業之一。可見,在經濟強有力的支撐下,江蘇航空航天制造業的發展潛力巨大。

        強大的科技實力。作為科技強省,江蘇研發投入資金雄厚,境內的航空院校和科研院所數量眾多,具有較大的人才技術優勢。2012年,全社會研究與發展(R&D)活動經費123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2.3%,已建國家和省級重點實驗室105個,科技服務平臺296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141個,企業院士工作站326個。在航空航天器制造領域,江蘇R&D人員全時當量、R&D經費內部支出、科技機構數自2000年起開始穩步上升,2011年分別達到839人年、1.45億元、20個,其中,內部支出達到歷史最高值。尤其在南京地區,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等航空航天相關院校和研究院所的數量眾多,擁有以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為核心的國家重點學科群,每年培養輸送1000多名航空專業研究生,為航空工業發展提供可觀的研發人才。

        江蘇在航空航天領域所投入的科技人力、物力、財力,對創新能力的提升已經開始發揮作用。中航工業集團公司的607所、614所、716所,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的14所、28所、55所、58所,以及南航大無人機研究院都是國內專門從事關鍵技術研究的單位,研發水平達到或超過國家先進水平,有的甚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可見,以經濟繁榮為后盾,江蘇強大的科技實力正逐步轉化為航空航天產業創新發展的推動力。

        初具規模的產業集聚載體建設。江蘇省內各市根據自身地理特點及產業優勢,已經打造出一批航空產業園或航空產業集群,成為行業集聚發展的重要載體。江蘇先后成立了南京江寧的空港產業園、江蘇省航空動力高技術特色產業基地、昆山航空產業園、鎮江新區的航空材料科技產業園、濱海新區的航空裝備制造產業園、江蘇藍天航空航天產業園等,成為自主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集聚。

        近些年,南京地區依托于金城集團、晨光集團、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一批龍頭企業和科研院所,以江寧空港產業園和溧水開發區為載體,將輕型航空動力、機載機電和航空電子系統設備作為重點發展方向,形成基于產學研一體化的航空產業集聚鏈,并初步構建整機制造、動力系統制造、機體制造、機載設備制造、航空地面設施制造等比較完備的航空制造產業體系。

        二、江蘇發展航空航天制造業面臨的矛盾與問題

        由于特定的歷史條件和長期實行計劃經濟體制,江蘇航空航天制造業積累了許多深層次的矛盾和難題。

        航空航天企業規模偏小。江蘇省的航空航天企事業單位數列于全國第三,但仍存在“多、散、小”的局面。以2011年為例,江蘇省有29個航空航天企業,總量位居華東第一,但就業人數、總產值與主營業務收入的企業平均值分別是607人、6.52億元和6.98億元;而全國的平均水平為1562人、8.54億元和8.64億元,華東的平均值為839人、6.66億元和6.64億元,安徽省的企業平均值為2322人、16.30億元和16.75億元,江西的企業平均值為2869人、20.70億元和18.30億元。顯然,江蘇省航空航天企業的平均生產規模遠不及安徽省和江西省的水平,在華東地區乃至全國都居于后列。不可否認,多數航空制造企業的規模偏小,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企業很少具備整機生產能力,大多屬于機載系統企業,在技術、實力上難以與大型主機企業相抗衡,當與其他大型企業進行合作的時候較難擁有主動權,容易受制于人。

        航空航天制造業產品結構偏低。江蘇大多數企業生產的產品仍局限機制造所需全部零部件,缺乏綜合制造能力,難以把眾多的產品鏈條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制造系統,航空制造業整體上還處在航空產業鏈的中低端,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都處于劣勢地位。例如,航空電子設備要占飛機總價的30%以上,但國產航空電子系統多限于軍用,民用航空電子設備的進口量偏大;國產儀器儀表普遍存在以下問題:可靠性較差,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比國外低1~2個數量級,性能、功能較為落后,測量精度比國外差1個數量級。

        航空航天企業“軟實力”不足。江蘇航空航天制造業競爭力不足,研發創新能力有待于更大幅度的提高。省內的很多廠家將目光過多停留在國內配套產品上,制約了自身發展。如今,民用航空裝備的飛機幾乎都是進口,民機市場基本被波音、空客、龐巴迪和巴西航空等國外航空業巨頭所占據,僅僅是大量參與國際航空轉包業務,國外大飛機制造商有60%左右的部件在中國、日本、韓國等地轉包。由于航空零部件制造技術和整機制造技術之間存在巨大差異,多年的零部件轉包沒能學習到制造大型客機和運輸機的核心技術,這導致了航空工業技術創新能力嚴重滯后,真正參與航空主體制造的航空企業相對較少,未能形成反映行業先進水平的獨立技術和獨立品牌。

        三、加快江蘇航空航天制造業發展的建議

        牢牢抓住大型飛機項目帶來的發展契機。江蘇省與上海市在產業方面有互補優勢,且歷來聯系較為緊密。目前江蘇完全有資格和實力參與到大型商用飛機的研發生產。實際上,昆山航空產業園已形成了飛機維修改裝、航材保稅物流、飛機零部件加工制造、教育培訓研發和航空工業旅游等產業,而南京、鎮江、無錫、蘇州等地也搶先與大飛機項目對接,但不可否認,繼續抓住大型飛機項目帶來的發展契機,積極支持和主動參與該項目,仍將是江蘇航空工業發展所面臨的重要任務之一。

        大型民航飛機的研制,是一項周期長、投資大、技術密集、高度集成、協調復雜、風險性高的高新技術系統工程。因此,江蘇要對大型民航飛機研制項目的協調發展的現狀和未來,進行科學的評價、合理規劃,積極借助上海打造航空產業的集群效應,成立航空航天研究機構與大規模的并行工程團隊,并在已有產業園區基礎上,完善政策及技術服務,積極支持和主動參與大型客機項目的協作配套,全力打造航空制造產業集群。

        加快集聚產業發展的資源要素。按照國家航空工業的總體戰略部署,緊密圍繞江蘇航空工業的發展規劃,在適當的前提條件下,制定優惠政策,努力打造中外航空航天企業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營造良好的投資和行業發展環境,加快集聚產業發展的資源要素。例如,對研發投入以及風險投資給予支持和鼓勵;制訂吸引國內外航空科技專家、企業家參與航空領域高新技術開發和創業的優惠政策,推進航空科技研發及航空科技成果轉化、科技企業孵化以及高新技術產業化;通過引進國際先進航空技術和一批國外航空制造重大技術裝備項目落戶江蘇,承接航空企業的跨國轉移,與世界接軌,為企業提供良性的競爭環境,鼓勵其間的公平競爭,互相促進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從而整體提高省內現有航空航天產品的質量水平和競爭實力。

        積極搭建航空產業平臺。產業政策與區域政策相結合,制定相關發展規劃,確定一批有條件有基礎的區域作為航空航天制造業的重要基地,通過政策傾斜、依托園區平臺,在產業園區內進行合理的分工協作,有效提高航空航天制造業的區域化集聚水平。在園區建設時,要避免過去不相關企業簡單堆積現象,根據地區比較優勢與企業特有優勢,引導航空工業相關企業進入園區,建立產業分工體系,設立相應的研發機構、人才服務機構、融資平臺等,實現航空工業經濟信息、基礎設施等資源共享,降低生產要素成本,有效發揮區域化經濟優勢。總之,面臨來自周邊省份的有力競爭,江蘇必須搶先一步,通過建立航空產業園等方式搭建平臺,積極投入,力爭在競爭中搶占先機。

        大力促進航空航天制造業發展的民。目前,江蘇擁有不少具有軍工背景的航空航天制造企業,如凱聯航空發動機(蘇州)有限公司、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南京晨光集團有限公司、常州蘭翔機械有限公司、常州飛機制造有限公司等,都具有較好的物質基礎和一定的比較優勢。為了大力促進航空航天制造業發展的民過程,江蘇應在市場化改革中建立軍民統籌體制機制,不斷創新聯合思路,實現投資主體的多元化、組織形式股份化,繼續進行區域化集團的建設,通過多種形式的聯合,實施技術資源和生產能力的優化配置,把軍民產業在航空工業體系內有機統一起來,形成良性互動,帶動全系統的共同發展,共同托起航空工業的未來。

        第2篇:航空航天產業發展范文

        關鍵詞:發展戰略;幸福航空公司;SWOT分析

        幸福航空公司發展戰略SWOT分析,是從幸福航空公司面臨的發展優勢、發展劣勢、發展機遇和發展調整各個方面,全面解析幸福航空公司當前發展戰略具體情況和存在問題,并據此提出幸福航空公司發展戰略構建思路,為幸福航空公司發展戰略重構,提供前導性研究支持。

        1.優勢分析

        第一,政策環境良好

        中國經濟發展正處在快車道,2010年GDP總量已跨過40萬億大關,躍居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從1999年總書記在西安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國家將西部發展作為今后一段時期的歷史任務和基本國策來抓,從中央層面實施了較大的扶持力度。2009年國務院將西安發展目標定位為建設國際化大都市,批準了西安閻良國家航空航天基地和西安國際港務區的建設申請,推出以建設大西安為引擎輻射整個關中――天水一線城市帶建設的關中――天水經濟帶建設規劃。同時,民航總局在2010年開始試點民用航空旅游業的發展,而西安-蒲城-閻良-秦嶺一線作為先導性產業發展試點基地,已然開始了卓有成效的建設工作。陜西省、西安市也將發展航空航天產業作為高科技產業發展的主要發展方向。無論從國家宏觀層面,還是地方中觀層面,以及企業發展政策層面,當前階段,是西安航空業企業發展的黃金機遇時期。

        第二,區位優勢明顯

        幸福航空公司以西安-咸陽國際機場為中心,依托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建設實現西部民用航空產業發展,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首先,西安本身就是我國傳統的航空航天產業科研教育基地,擁有豐富的航空產業發展所需的高端人力資源。其次,西安咸陽國際機場、西安閻良飛機城和國家航天航空產業基地以及蒲城等地民用航空旅游業試點發展,為西安市航空航天產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產業發展基礎,使得幸福航空公司等民用航空產業發展具有較為雄厚的產業發展根基。再次,西安作為西部大開發的橋頭堡城市,不僅具有對西部航空市場的強大輻射力,同時也是全國乃至世界航空市場中關鍵的戰略高地。幸福航空公司以西安市為中心基地,天然地享有堅實的產業積淀和人才支持,同時又獲得了西部航空市場廣闊的戰略發展縱深,也為未來幸福航空公司發展壯大后走向全國和邁向國際提供了天然地地利條件。

        第三,硬件技術先進

        幸福航空公司自成立以來,訂購選用的主飛機型是當今國產飛機中最先進的新舟60機型,該機型融合了國外先進機型設計理念,同時在我國航天工業數十年發展經驗基礎上,針對我國具體航空航天天體環境設計而成,經過實踐檢驗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和優良的航空性能。同時,駕馭這些主飛機型的飛行機師均來自東方航空等國內著名航空公司資深航天飛行員,具有豐富的航空作業經驗,而且,幸福航空公司還擁有一支專業化高水平的飛機維護技師隊伍,對所用飛機定期進行專業保養和維修,確保了在硬件技術上具備對國內同類型區域民用航空公司的相對優勢。

        2.劣勢分析

        幸福航空公司目前發展戰略是基于幸福航空公司作為西部航空業后起之秀的角色定位和歷史發展情況而產生的。幸福航空公司當前經營發展戰略劣勢可以從組織管理、產品服務、市場營銷以及資源整合幾個方面來具體分析。

        第一,組織層級較多,管理體系僵化

        組織管理體系是幸福航空公司運營依托的主要管理、決策和執行體系,影響著幸福航空公司發展的模式選擇。幸福航空公司目前組織管理體系采取的是國企傳統的垂直式管理方式。這種組織管理框架,按國企領導級別劃分職能部門和工作崗位,內部管理等級制度嚴格,職能部門與公共服務部門交相混雜分工不清,而且其中中間層級設置較多,工作崗位權責匹配度不高,各層與各部門間協調成本較大,整體管理框架過于機械僵化,針對員工和各級管理者的激勵機制極不健全。

        第二,業務結構單調,服務缺少縱深

        東方航空公司以在中國西部支線航空市場提供中短途航空交通服務為主要業務發展內容,目前雖然已經初步建立起了以西安為基地,覆蓋陜西、山西、河南、甘肅、寧夏、四川和新疆等多地多個城市的地方支線航空服務網絡。但就具體提品服務的形式而言,多為常規性的線路,沒有充分凸顯出地方特色和資源優勢,顯得服務比較平淡,產品結構比較單調,和大的全國性航空公司存在同質性競爭,而且在服務上,目前強調的是在航服務,而較多忽視了航前和航后的服務。

        第三,市場營銷手段傳統,智力支持嚴重不足

        幸福航空公司在市場營銷方面,基本沿用傳統營銷手段,以專業銷售人員和機械營銷方式為主,雖然不斷提升營銷理念,提出滲透營銷概念并初步將之運用到公司的營銷實踐中,但總體來看,尚沒有形成全方位立體式的營銷渠道和手段體系。幸福航空公司2011年市場開發資金分布中,電視、廣播、專業期刊、報紙、電話等渠道推廣占比均在10%以上,而在網站建設、微博推廣、博客推廣和移動傳媒推廣上比例均比較低,特別是微博推廣上甚至僅為3%,而當前航空客戶群體中以網站和微博為信息接收渠道的比例已經超過70%,這種市場推廣的渠道構成顯然與當前航空市場和客戶信息接收偏好是不相符合的。

        第四,發展戰略格局較小,影響公司全面躍進

        就幸福航空公司總體發展情況而言,無論其組織管理、還是產品服務,抑或市場營銷等等方面,之所以存在不足,其根本原因是幸福航空公司本身在發展定位和戰略格局制定上,囿于地方航空公司、特別是西部民用支線航空公司本身局限,無法從更為廣闊的商業運營視角和長期市場發展動態過程去看問題,導致戰略制定總體格局較小,戰略基本視界較為短視。

        3.機遇分析

        第一,西安建設國際化大都市與國際港務區契機

        西安建設國際化大都市是幸福航空公司發展潛在的機遇。建設國際化大都市,首先必須要發展的就是航空等基礎交通事業,西安已經明確要建設中國西部國際航空港和國際航空航天基地,因此幸福航空公司發展航空交通業務正當其時。此外,西安建設 灞國際港務區,將航空與物流兩者結合為一體,積極拓展航空業發展的產業半徑,更是為幸福航空公司將單純航空服務拓展向航空物流綜合服務進行產業鏈擴展提供了絕佳切入點。

        第二,國家民用航空旅游業發展契機

        國家民航總局于2011年推出民用航空旅游試點項目,西安-蒲城-秦嶺一帶已經作為初步試點基地,進行基于航空體驗和超短線旅游線路的試點開放。這是一個相較一般航空交通等業務更具有產業發展前景的新領域,它將航空業與旅游業緊密結合起來,通過航空旅游體驗對具有較強消費能力的潛在重要客戶群體產生強烈吸引力。

        第三,航空市場網絡化發展契機

        航空市場網絡化是互聯網時代航空業發展最為顯著的特點。中國互聯網用戶已經超過8億,同時移動網絡使用者已逾3億,而且中國互聯網用戶,特別是移動終端使用者中,大多數為年輕白領階層,具有對航空服務和航空體驗較強的消費需求和支付能力。因此,當今時代,航空公司要發展,必須在市場推廣上加倍重視網絡信息宣傳和業務推廣工作。

        4.威脅分析

        第一,其他航空公司的競爭威脅

        幸福航空公司當前最為主要的發展威脅來自同類型其他航空公司的同質競爭。幸福航空公司目前主要的競爭對手有成都航空公司、重慶航空公司和南方航空新疆公司等。這些公司與幸福航空公司均屬區域性航空公司,均致力于發展區域性城際支線航空運輸業,均已在西部支線航空市場占據了一定市場份額,形成對幸福航空公司全方位的直接競爭威脅。

        第二,其他交通工具競爭壓力

        隨著交通技術不斷發展,新興交通工具在速度和安全性上表現愈來愈成熟完善,構成了對航空運輸業的巨大挑戰。特別是高鐵在時速上已愈來愈接近客運飛機時速,其安全性能上幾乎與飛機不相上下。最為重要的是高鐵具有航空運輸不可比擬的價格優勢,在準點運行上幾乎完勝航空客運。這就構成了對航空運輸的直接挑戰。

        5.結論分析

        綜合以上SWOT戰略分析,可以得出幸福航空公司發展戰略設計的前導線索,具體以戰略矩陣形式分析如表1-1。

        機會與威脅因素\&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1)政策環境良好

        (2)區位優勢明顯

        (3)硬件技術先進

        \&(1)組織層級較多,管理機制僵化

        (2)業務結構單調,服務缺乏縱深

        (3)市場營銷手段傳統,智力支持嚴重不足

        (4)發展戰略格局較小,影響公司全面躍進\&機會(Opportunity)\&SO戰略\&WO戰略\&(1)西部大開發,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和國際港務區建設契機

        (2)國家民用航空旅游支線試點契機

        (3)航空市場網絡化契機\&幸福航空公司如何利用其優勢把握它的機會?

        (1)抓住西部大開發等有利政策實現跨越式發展

        (2)抓住西安民用航空旅游支線試點和國際港務區建設契機實現業務革新和產業鏈拓展

        (3)抓住航空市場網絡化契機利用硬件技術優勢實現以小博大式市場擴張\&幸福航空公司如何克服劣勢把握機會?

        (1)優化組織架構,提升管理效率

        (2)豐富業務內容,激勵業務創新,實現全程式立體服務

        (3)利用信息技術創新營銷手段,積極完善公司人才培養、市場研究和產品創新機制

        (4)提升戰略目標,樹立公司發展遠大抱負,以更宏大視野審視公司發展戰略\&威脅(Threats)\&ST戰略\&WT戰略\&(1)航空業同業競爭

        (2)高鐵等其他交通方式競爭

        \&幸福航空公司如何利用其優勢應對所面臨的威脅?

        (1)健全公司管理機制,完善服務體系,提升服務質量,實施差異化競爭策略,積極開展同業差異化競爭

        (2)大力提升服務質量,拓展業務半徑,以優質服務和特殊產品,贏得與其他交通方式競爭優勢\&幸福航空公司如何克服其劣勢以應對所面臨的威脅?

        (1)大力培養和引進科技和市場推廣人才,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勵機制。

        (2)深入研究市場規律,堅定實施差異化競爭策略\&]

        參考文獻:

        [1]莊選時.我國中小民營企業發展戰略研究[D].湖南工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6

        [2]張維迎,李其.管理與競爭力[M].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

        第3篇:航空航天產業發展范文

        環渤海地區:北京為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產業集聚區,遼冀魯重點發展軌道交通、智能制造及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環渤海地區包括北京、河北、遼寧和山東等省市,是國內重要的高端裝備研發、設計和制造基地。其中北京是全國航空、衛星、數控機床等行業的研發中心,遼寧、山東和河北依托其海洋優勢,在原有裝備工業基礎上已逐步發展成為海洋工程裝備、數控機床以及軌道交通裝備的產業聚集區。

        長三角地區:上海為國內民用航空裝備科研和制造重點基地,江蘇海洋裝備工業發達。包括上海、江蘇和浙江等省市的長江三角洲地區是國內重要的高端裝備制造業開發和生產基地,在國內高端裝備制造產業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長江三角洲地區已初步形成了包括研究開發、設計、制造在內較完整的裝備制造產業鏈,在航空、海洋工程、智能制造裝備領域特色較突出。

        中西部地區:以川陜湘為中心重點發展航空航天、軌道交通裝備和智能制造裝備。中西部地區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發展主要集中在四川、陜西。湖南和山西等省份。湖南和山西分別以株洲和太原為中心成為我國軌道交通裝備的重要制造基地。在航空領域,湖南和江西作為國家重點航空產業基地所在地區也有快速發展。四川、重慶,陜西,貴州和云南五個省市,也逐漸形成了航空、衛星、軌道交通裝備和機床等產業的集聚區。

        未來中國要加快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必須要實現三大集聚:向園區集聚、向經濟發達地區集聚。向專業智力密集區集聚。“十二五”期間,我國高端裝備產業仍將進一步集聚于東部沿海地區科研院所集中和創新能力較強的省份,以及少數中西部和東北的中心城市,區域發展差異化有進一步強化的趨勢。

        首先,地域分工更加明確。一方面,研發要素將進一步向北京、上海集聚。北京與上海作為中國經濟的兩大中心,已逐步成為我國高端裝備企業研發。營銷和投資的中心,未來還將吸引國內高端裝備研發要素的進一步集聚。

        第4篇:航空航天產業發展范文

        論文關鍵詞:R&,D效率,高技術產業,大型企業,DEA方法

        研發活動是高技術產業發展的源泉,其效率的高低不僅決定著這些產業研發經費投入的使用效果,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其未來的發展。對高新技術產業中的大型企業而言,尤其如此。因此,研究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的研發效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研究方法和數據來源

        1.研究方法

        R&D績效的評價方法主要有主觀評價法、文獻計量法、投入評價法、多層面評價法、模糊綜合評價法、因子分析法、人工神經網絡和數據包絡分析(DEA)等[1]。本文主要采用DEA方法分析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研發效率,該方法在分析效率方面具有明顯的優點。(1)DEA方法無需假定輸入輸出之間的關系,僅僅依靠分析實際觀測數據,采用局部逼近的方法構造前沿生產函數模型工商管理論文,就可以對生產單元進行相對有效件評價,具有較大的靈活性。(2)DEA不要求所有的被評價單元采用同一生產函數形式,故它滿足“多元最優化準則”,每一個被評價單元皆可以通過調整自己的生產結構來達到效率最大化,而一般參數方法則追求“單一最優化”,相比之下非參數方法更符合實際情況。(3)對于無效單元,參數方法僅僅能說明無效程度即效率大小,而DEA方法不僅能計算出生產單元的相對效率,還可以指出無效的根源以及改進目標,給決策者提供較多的經濟管理信息[2]。

        DEA方法中的Malmquist指數法在用于分解全要素生產率方面也具有明顯的優勢免費論文。首先,它不需要投入與產出變量的價格信息。一般來說,投入和產出的數據較易獲得,而要素價格信息往往不夠完善,該方法避免了價格的失真或不可獲得導致的困難;其次,它可以將全要素生產率分解成生產效率的變動和技術的變動兩個組成部分,這樣就能夠測算出效率和技術變動的情況工商管理論文,從而進一步分析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是緣于生產前沿面的移動效應還是效率提高的追趕效應;此外,它不必事先假設生產函數,從而減少了模型假設誤差的風險。

        2.數據來源

        按照數據選取的科學性、可行性和可比性原則,選取了1995-2007年醫藥制造、航空航天器制造、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五個高新技術行業大型企業的研發數據,以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R&D經費內部支出作為輸入變量,以新產品銷售收入、專利申請數作為輸出變量,運用DEAP2.1軟件對其研發效率進行了分析。數據來源于《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2008》[3]。

        二、相對效率分析

        DEA方法可以在按規模報酬可變以及規模報酬不變進行分析。因此,本文基于投入法中的規模可變的情況下,并通過多階段的方法進行的相對效率分析。

        1.以行業為決策單元的相對效率分析

        (1)相對效率

        從綜合效率看,醫藥制造、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三個行業的綜合效率達到了DEA最優(見表1)。其中,除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之外的四個行業純技術效率達到了最優;醫藥制造、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的規模效率達到了最優;醫藥制造、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表現為規模收益不變,航空航天器制造表現為規模收益遞增,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表現為規模收益遞減。

        表1 行業相對效率分析

        樣本次序

        綜合效率

        純技術效率

        規模效率

        規模報酬

        醫藥制造業

        1.000

        1.000

        1.000

        crs

        航空航天器制造業

        0.887

        0.896

        0.990

        irs

        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

        1.000

        1.000

        1.000

        crs

        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

        1.000

        1.000

        1.000

        crs

        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

        0.893

        1.000

        0.893

        drs

        平均值

        0.956

        0.979

        0.977

        注:irs, crs,drs,分別表示規模收益遞增、不變、遞減。

        (2)投入冗余與產出不足

        表2 行業投入冗余或產出不足

        行業

        投入冗余

        產出不足

        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

        R&D經費內部支出

        新產品銷售收入

        專利申請數

        醫藥制造業

        航空航天器制造業

        1434.639

        56290.174

        37.683

        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

        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

        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

        平均

        1434.639

        56290.174

        37.683

        從行業的角度分析,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中除航空航天器制造業外,都達到了DEA有效(見表2)工商管理論文,即不存在DEA改進的余地。航空航天器制造業存在投入冗余或產出不足,在產出既定時,應增加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1434.639萬元,或者在投入既定時,新產品銷售收入增加56290.174萬元,專利申請數增加38項,才能達到DEA有效。

        2.以年份為決策單元的相對效率分析

        從年份看,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研發相對效率有效年份為1995、1997、1998、2000、2004。根據DEA有效(C2R)既是規模有效也是技術有效的原理,對這五年目前的R&D投入來說,除非增加一種或多種新的投入,否則無法再增加產出量,或除非減少某些種類的產出,否則無法減少投入量。根據DEA理論的“投影”定理,可計算出使非DEA(C2 R)有效的各決策單元轉變為DEA有效的目標改進值(表3)。1996年在保持現有產出水平的前提下,應減少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43361.809萬元,同時減少R&D經費內部支出19206.876萬元,或者增加新產品銷售收入523012.716萬元,增加專利申請數77項,才可使決策單元的R&D投入績效轉變為DEA有效。在出現投入冗余和產出不足的年份中,新產品銷售收入冗余占全部新產品銷售收入的比重最大的年份為1996年,投入冗余占到了12.96%,,其次是2002年,投入冗余占比為3.65%工商管理論文,其余年份均在1%左右。也就是說,1996和2002年應大幅削減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才有可能達到DEA有效。對于R&D經費內部支出的冗余占全部R&D經費內部支出的比重最大的年份為1996,占比為2.19%,其次為2002年,其余年份占比都相對來說較低免費論文。因此可以看出,在1996和2002年出現了大量的投入冗余,應大幅度削減這些年份的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和R&D內部經費支出。對于產出不足問題,1996年和2002年出現了明顯的產出不足,尤其是新產品銷售收入。

        表3 年度相對效率分析及投入冗余或產出不足

        年份

        綜合

        效率

        純技術效率

        規模效率

        規模報酬

        投入冗余

        產出不足

        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

        R&D經費

        內部支出

        新產品銷售收入

        專利申請數

        1995

        1.000

        1.000

        1.000

        crs

        1996

        0.278

        0.524

        0.531

        drs

        43361.809

        19206.876

        523012.716

        76.290

        1997

        1.000

        1.000

        1.000

        crs

        1998

        1.000

        1.000

        1.000

        crs

        1999

        0.886

        0.938

        0.945

        irs

        8019.430

        121932.234

        3.399

        2000

        1.000

        1.000

        1.000

        crs

        2001

        0.569

        0.678

        0.839

        drs

        3526.611

        3273.362

        229501.027

        52.333

        2002

        0.153

        0.369

        0.415

        drs

        53837.601

        48457.798

        749082.579

        100.822

        2003

        0.699

        1.000

        0.699

        drs

        2004

        1.000

        1.000

        1.000

        crs

        2005

        0.633

        0.663

        0.955

        irs

        1327.376

        184607.76

        23.359

        2006

        0.567

        0.805

        0.704

        drs

        10776.720

        10581.807

        168204.741

        31.543

        2007

        0.211

        0.455

        0.464

        drs

        42849.723

        36542.523

        574193.639

        87.532

        平均值

        0.692

        0.802

        0.812

        三、影響全要素生產率變動的因素分解

        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R&D效率malmquist指數的平均增長率為1.1%(見表4),這說明在13年間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R&D效率有所提高,主要原因是技術進步率上升了2.6%,除此之外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均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從時間序列來分析,2000年malmquist指數增長幅度最大,平均增長率為73.8%,1998年下降幅度最大,為44.6%工商管理論文,這可能成為全國malmquist指數增長幅度不大的原因之一。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malmquist指數波動幅度較大。

        表4 全要素生產率變動的影響因素分解

        年份

        效率變化

        技術進步

        純技術效率

        規模效率

        全要素生產率

        1996

        0.941

        1.248

        0.960

        0.980

        1.175

        1997

        0.907

        0.618

        0.939

        0.966

        0.561

        1998

        1.218

        0.455

        1.134

        1.074

        0.554

        1999

        0.950

        1.614

        0.945

        1.005

        1.533

        2000

        0.953

        1.823

        1.052

        0.906

        1.738

        2001

        1.033

        1.255

        0.966

        1.069

        1.297

        2002

        0.966

        1.339

        0.955

        1.011

        1.293

        2003

        0.892

        0.712

        0.904

        0.987

        0.635

        2004

        1.116

        1.495

        1.148

        0.973

        1.669

        2005

        1.093

        0.617

        1.051

        1.040

        0.674

        2006

        1.001

        1.209

        0.993

        1.008

        1.211

        2007

        0.822

        0.984

        0.940

        0.874

        0.809

        平均值

        0.986

        1.026

        0.996

        0.990

        1.011

        注:全要素生產率變化指數=技術進步變化指數×純技術效率變化指數×規模效率變化指數。

        我國高技術產業五大行業R&D活動的技術進步率平均增長了2.6%,全要素生產率平均增長了1.1%,規模效率平均降低了1%,純技術效率平均降低了0.4%。表明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五大行業R&D活動取得了技術進步和全要素生產率小幅提高,但企業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出現小幅下降趨勢。五大高技術行業中,除了醫藥制造業、航空航天器制造業R&D活動的技術進步率和全要素生產率降低外,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醫療器械及儀器儀表制造業的R&D活動的技術進步率和全要素生產率都取得了明顯提高(見表5)。

        表5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行業Malmquist指數

        行業

        效率

        變化

        技術

        進步

        純技術效率

        規模

        效率

        全要素生產率

        醫藥制造業

        1.000

        0.972

        1.000

        1.000

        0.972

        航空航天器制造業

        0.970

        0.931

        1.009

        0.961

        0.903

        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

        0.966

        1.052

        0.978

        0.987

        1.016

        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

        0.984

        1.081

        0.994

        0.990

        1.064

        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

        1.009

        1.103

        1.000

        1.009

        1.113

        平均

        0.986

        1.026

        0.996

        0.990

        1.011

        三、結論

        采用相對效率和Malmquist生產率指數對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R&D效率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其中主要是技術進步的貢獻[5],全要素生產率年度間波動幅度較大,反映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創新能力不足,尤其是航空航天器制造業甚至出現效率低下的現象。

        參考文獻

        [1]李軍.中國各地區R&D投入效率評估[D].重慶大學.2007

        [2]師萍.科技投入制度與績效評價[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3]馬京奎,張為民.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M].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

        [4]盛昭瀚.DEA理論、方法與應用[M].科學出版社.1996

        第5篇:航空航天產業發展范文

        江蘇省是全國綜合經濟實力強省,同時也是高技術產業創新綜合實力強省。一直堅定不移地調整結構加強創新,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的步伐,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優化產業結構,全省產業規模和發展速度穩步上升,進而拉動了全省經濟的快速增長。本文選取醫藥制造、航空航天器制造、電子通訊設備制造、計算機制造、醫療儀器設備制造五大行業作為高技術產業的分析目標。江蘇省高技術產業在全國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013年全年江蘇省高技術產業的企業數占全國的18%,從業人員人數占全國19%,利潤總額占到全國的21%。江蘇省高技術產業發展態勢良好,產值利潤率逐年穩步上升。江蘇省高技術產業結構分布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發展迅速,并占有絕對的主導地位,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和醫藥制造行業穩步上升。另外,航空航天制造業的資產總值占全省高技術產業的1.84%,利潤占總利潤的1%,這是因為航空航天制造業涉及國家安全,其發展地域受到政策限制,江蘇省在這一領域沒有優勢,是五個高技術產業中發展較慢,企業個數、產值和利潤都比較少的一個行業。

        2高技術產業技術創新效率測評結果與分析

        本文選取2013年江蘇省高技術產業的活動人員、R&D經費內部支出、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技術改造經費支出、專利申請數(單位:項)、新產品銷售收入作為輸入和輸出數據進行DEA模型測評。將采集的數據代入DEA模型,經過數據處理,得到結果,具體如表1所示。

        2.1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創新效率分析

        2013年江蘇省高技術行業中的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處于DEA有效,技術創新效率高,創新資源得到了有效地利用,均處于規模收益不變的階段,如果生產方式不發生變化,應該繼續保持這樣的投入規模。

        2.2醫藥制造業創新效率分析

        從測評結果中可以看出2013年醫藥制造業處于非DEA有效,主要是由于人員投入冗余,資金利用效率不高,尤其是R&D經費內部支出的松弛變量比較大,可以看出這些經費支出并沒有帶來創新產出的提高。如果該產業想達到DEA有效,就應該調整投入值,即減少R&D活動人員、R&D經費內部支出、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和技術改造經費支出。在投入規模做這樣的縮小調整后,通過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使得產出保持不變,可以把生產點推向生產前沿從而大大提高該產業的創新效率。

        2.3電子及通訊設備制造業、航空航天制造業的創新效率分析

        從測評結果中可以看出航空航天制造業、電子及通訊設備制造業處于非DEA有效,這兩個高技術產業的純技術效率等于1,但是規模效率小于1,致使綜合效率沒有達到有效。這說明這兩個行業的技術創新效率不需要減少投入,也無需增加產出,而綜合效率沒有達到有效主要是因為其規模和投入、產出不相匹配,需要進行生產規模調整。其中航空航天制造業應該增加規模,而電子及通訊設備制造業應該縮小規模。

        3提高江蘇高技術產業技術創新效率的策略

        在實證分析的基礎上,結合江蘇高技術產業的具體情況,若要使得江蘇省高技術產業取得長足的發展,產業競爭力進一步提高,產業發展進程中的各個主體必須要積極給予配合,技術創新工作的順利開展需要人才、資金和制度作為支撐,三者協調發展,否則技術創新工作便會失衡。

        3.1加大培育科技人才

        高技術產業的創新中人才問題非常重要,創新的主體在于人才,江蘇省作為創新大省,人才濟濟,但是能夠自主研發和創新的高端人才還是很緊迫的。高技術產業想持續發展一定要制定引進人才和激勵人才的專項政策,并加大人才培養的力度。一個產業擁有的先進科技的專項人才數量才是該產業是否具有持續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之一。因此,人才的競爭一直都是高技術產業競爭的焦點,引進人才、激勵人才、充分發揮科學技術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就成為了高技術產業所面臨的新課題。3.1.1重視培養高校人才要立足于自身人才的培養,采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多元”培養等方式來培養一批高層次、高技能、復合型的高技術產業相關人才,為高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做好人才儲備工作。省內科研院所要多研究一些實用性強的科技成果,并及時轉讓給高技術企業,為高技術企業的長期發展提供堅強的技術支持。另外,政府和企業也要進一步加強人才激勵機制,吸引更多的人才積極參與到創新項目和技術研發的團隊中。3.1.2建立靈活的引才機制建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來”的柔性引才機制,充分發揮人才工程和創新創業領軍人才服務中心集聚人才、服務人才的功能,大力引進和培育一批能夠突破關鍵技術的科技創新創業領軍人才;一批能帶動產業升級的重點產業緊缺創新人才;一批引領行業發展的高層次人才,以人才結構優化助推高技術產業的升級。同時,進一步探索校、地、企三方需求相結合的有效途徑,努力形成高校優勢學科為引領的高技術產業發展,高技術產業發展促進科研發展的雙贏局面。

        3.2構建多元融資渠道,優化資源使用效率

        3.2.1構建多元化的融資機制高技術產業的又一特征就是高投入、高風險。因此,融資困難就成為高技術企業持續發展的瓶頸。怎樣把高技術產業和金融業有機結合,實現高技術產業與金融業雙贏的局面,這是政府和企業必須思考的問題,政府部門必須要考慮建立相關機制加以扶持和培養。想要更好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一方面,高新技術企業也要加強與金融機構的溝通,積極推介技術含量高、發展速度快、經濟效益預期好的項目,爭取資金支持;另一方面通過政策鼓勵銀行貸款支持產業技術進步,加強銀企合作,國家政策性銀行要加強對風險企業及風險投資項目的信貸支持,使之成為風險資本的一個相對穩定的來源。3.2.2優化資源使用效率江蘇高技術產業的R&D投入存在使用效率不高的情況。一方面,企業要注重自身研發資金的積累,也要盡量爭取政府在研發投入方面的支持。政府應承擔起相應責任,加大對高技術基礎研究投入并抓好重大高技術基礎研究項目,對于省級高技術研究開發基金進行科學管理,保證基金的使用效率。另一個方面,在研發經費的使用方面要注意分配利用結構,優化資金使用效率,建立科學合理的跟蹤監管機制,明確研發資金的走向,確保財政科技撥款專款專用、落實在技術創新活動中。通過提高資金、設備、原材料的利用率來提高江蘇省高技術產業技術創新工作的效率,其本質就是提高整個行業的經濟效益,實現高技術產業商業價值最大化和產業的持續快速發展。3.3加強制度建設,提高技術創新成果轉化能力推動技術創新成果的轉化能力,促進科技成果的市場化。一方面要加強企業對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增強法制觀念,不僅在國內要申請專利,在國際上也要積極申請專利來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政府部門可以調整專利政策,比如適當降低專利申請費用和專利年費的標準,降低保護者的成本。另外要鼓勵企業積極申請專利,并積極將研發成果產業化、市場化。江蘇省高技術產業的技術創新成果產業化的轉化能力不足,即高技術的商業化水平偏低。從實證分析可以看出非DEA有效的行業,其新產品銷售收入相對較低,不能與其較高水平的創新資源投入要素相匹配。而新產品銷售收入是衡量一個行業研發成果產業化、商業化程度的重要變量,反映了技術創新研究成果的市場轉化能力。由此可見,江蘇省有待進一步提高技術創新中獲得的研發成果的轉化能力,加快實現研發成果的產業化、市場化。

        4結語

        第6篇:航空航天產業發展范文

        [關鍵詞] 高技術產業 發明專利 灰色關聯度

        一、引言

        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以知識經濟為特征的科技革命和新經濟在世界范圍內興起,高新技術產業成為國際經濟競爭的重要領域,成為世界經濟最富有活力的增長點,高新技術產業已是知識經濟時代的支柱產業。而自1989年江蘇省開始實施“科技興省”戰略以來,高新技術產業化工作取得了顯著進展,確立了以高新技術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方針,高新技術產業已經成為江蘇省經濟的新增長點。

        同時,伴隨著市場經濟和高技術產業的的快速發展,自1985年我國開始實施專利法開始,我國建立知識產權制度也已經二十多年,知識產權工作取得了偉大成就。江蘇和全國一樣,特別在“十五”以來,知識產權事業步入快速發展期,截止2006年底,江蘇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累計已達214873件和106062件,均居全國第三位;全省注冊商標累計達 14.75萬件,擁有“中國馳名商標”46件,省“著名商標”817件,列全國第二位和第三位;各類作品自愿登記量累計達47740件,位居全國第二位。

        二、江蘇省專利申請及高技術產業發展現狀

        總體來說,江蘇高新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并同知識產權工作的迅速發展有效的結合起來,在高技術產業的發展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突出表現為自主創新能力不足、能夠體現高技術特色的專利產出水平較低。綜合來看,目前江蘇高新技術產業專利面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

        1.缺乏自主創新

        創新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核心,而創新能力弱也正是江蘇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進程中的隱患。江蘇高新技術產業總體上技術引進多、消化吸收少,跟蹤模仿多、原始創新少,原始創新能力不足使江蘇高新技術產業缺乏強競爭實力。比如數碼相機,江蘇數碼相機產量占全國的90%,但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對研究與開發(R&D)重視不夠是制約江蘇高新技術產業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盡管江蘇R&D經費占GDP的比重從1996年的0.41%上升到了2003年的1.21%,但也一直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與1.6%的世界平均水平、發達國家2.2%的平均水平相比,更是差距明顯。

        2.與高技術產業相關的專利產出量較少

        制造一般是指把原材料制造成為機械裝備或社會需求產品的過程。在這過程中會產生很多新工藝、新技術、新配方、新產品,而專利是反映發明創造產出的重要標志。發達國家依靠計算機、通訊、航空航天、醫藥等高技術制造業創新拉動經濟發展的實踐表明,專利數量的多少直接反映制造工業的技術儲備和競爭能力,江蘇制造業經濟總量和市場份額均居全國第二位。2002年末,全省規模以上制造業經濟總量僅次于廣東(3721.12億元),在全國各省市中居第二位;在全國的市場占有率達到13.44%,僅次于廣東(15.42%)。而當年江蘇企業的專利申請量為4937件,占全國7.16%,列全國第3名,僅占第1名上海的34.50%,第2名廣東的42%,專利授權量為3240件,占全國8.75%,列全國第3,僅占第1名廣東的37.62%,占第2名上海的81.9%。由此可見,江蘇制造業盡管有經濟總量和市場份額的優勢。但沒有知識產權的優勢。

        3.研發人才缺乏

        江蘇科教文化發達,是人才大省,但是江蘇高新技術產業研發人才并不占優勢,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2003年,全國平均每個高新技術企業擁有科技活動人員 22.56人,江蘇只有19.94人,全國每個高新技術企業科技活動人員中有科學家和工程師 14.80 人,而江蘇只有11.30人,比廣東(17.56 人)、上海(17.00人)低得多。

        作為一個東部地區的科研人才大省,江蘇高新技術產業研發人才缺乏確實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但是仔細考察江蘇省人力資源的素質結構、能力結構、學科結構等方面之后我們也確實發現存在著諸多不合理之處,突出表現在:江蘇省的科研歷史悠久,但是也造成了當前繼承型人才多,創新型人才少的局面;同時,盡管江蘇省內聚集了11所包括綜合性、理工科、師范類等各種不同類型的國家重點建設的“211”工程建設大學,但是這些學校及科研院所往往在學科設置方面也較為保守,造成了省內傳統學科的專業人才多,而新興學科而專業人才少,以及理論型人才多,實用型人才少;再者,在某一單一領域、行業、學科的專一性人才多,而跨領域、跨行業、跨學科的復合型人才少。研發人才缺乏和人才結構的問題嚴重制約了江蘇高新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削弱了專利產出的水平。

        三、數據采集及實證分析

        根據以上分析得出的結論,本文從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以及江蘇省統計年鑒中搜集了自2002年至2005年江蘇發明專利申請量和各個高技術產業產值,并運用灰色相關技術進行分析。具體數據見表1:

        灰色關聯分析作為一種技術方法,是分析系統中各因素關聯程度的方法。作為一種數學理論,這種方法實質上是將無限收斂問題轉化為近似收斂問題來研究;將無限空間的問題轉化為有限數列的問題來解決;將連續的概念用離散的數據而取代的一種分析方法。它是一種用來分析系統中主因素與子因素的關系密切程度,從而判斷引起該系統發展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的計量分析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據序列曲線幾何形狀的相似程度來判斷其聯系是否緊密,與數理統計方法相比,由于對樣本量的大小沒有特殊要求,分析時也不需要典型的分布,因而具有廣泛的適用性,灰色關聯分析的主要步驟如下:

        第一步:給出原始數據序列,主因素數據序列為:

        M個比較序列為:

        第二步:求絕對關聯度,令參考數列和比較數列的差序列為且

        則絕對關聯度為:

        第三步:求相對關聯度,令

        再假設:

        則相對關聯度為:

        根據數據分析結果的適用性,本文將選取相對關聯度作為分析的依據。

        在數據的具體計算過程中,本文借助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劉思峰教授、黨耀國教授及劉斌博士開發的《灰色系統理論及其應用》第3版的配套建模軟件,對東部各地區大中型企業發明專利申請量,以及東部各地區高技術產業增加值進行灰色關聯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結論:

        四、結論及對策

        從上述分析結果可以看出,以2002年~2005年的數據為例,在江蘇省的幾個高科技產業當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專用科學儀器設備制造業和電氣機械及設備制造業與本省發明專利申請量之間的關聯度較強,均已經超過了0.90,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江蘇省在知識產權方面的投入對于上述三個行業的發展提供了較強的發展動力;同時,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和醫藥制造業與江蘇省發明專利申請量之間的關聯度也達到了0.80以上,相對來說,在六個高技術產業當中,只有航空航天制造業與發明專利申請量之間的關聯度較低,僅僅有0.5374,這說明了由于歷史及國家的產業布局等多方面的原因,江蘇省在航空航天制造業方面的發展顯得有些滯后。因此,為加快江蘇高新技術產業專利產出的發展,并促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需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增加政府投入,對發展相對的滯后的高技術產業如航空航天產業進行扶持,促進風險投資和在法律允許范圍的民營資金的準入。風險投資和高新技術產業是相伴而生的,沒有足夠的風險投資基金作保障,就不會有高新技術發展與繁榮。同時鼓勵、引導民間投資和金融機構資金投向風險投資或高新技術產業。使科技企業在創業過程中,克服資金的瓶頸,加快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發明專利的產出和科技產業化的進程。

        其次,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力度,建立技術入股制科技人員持股經營制。技術開發獎勵制,促進專利成果的快速轉化。由于具有明顯的外部經濟效應,僅依靠市場力量來自發地推動科技成果的商業化應用是不夠的,政府應該采取必要的政策支持以促進發明專利成果從潛在生產力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再次,強化行業優勢,重點發展醫藥設備及儀器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等具有明顯發展潛力但目前總量還不夠大的行業。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加快高新技術園區和沿江高新技術產業帶建設,增強區域經濟的整體競爭力和協作分工,加快經濟結構的調整優化,推動江蘇高技術產業經濟和知識產權工作的良性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思峰黨耀國方志耕:灰色系統理論及其應用[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2]陶用之戴晶路高興:江蘇高新技術產業專利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30―34

        [3]馬海燕馬顏青:產業集群與江蘇高新技術產業[J].市場周刊,2006(12):43~45

        [4]馬曉國李宗植胡剛: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實證分析―以江蘇為例[J].科學學研究,2006(8):153~155

        [5]熊建國:江蘇中小企業知識產權工作現狀及發展對策[J]. 現代管理科學,2007(4):33~35

        第7篇:航空航天產業發展范文

        三軍用命,整裝待發,經過半年多的籌備,由清華汽車工程學院、《汽車觀察》雜志社、美中汽車交流協會主辦的玲瓏輪胎“愛我中國車”2010第五屆年度車型評選自2010年11月起正式進入實地測評階段。

        本次玲瓏輪胎“愛我中國車”年度車型評選忙集了東風乘用車、上汽、奇瑞、吉利、江淮、海馬、長城、比亞迪、力帆、華晨等絕大部分自主品牌代表企業,涵蓋包括上汽名爵MG6、風神H30、瑞麒G5、瑞麒X1、海馬騎士、長城哈弗H5、吉利帝豪、柳汽風行等2010年上市新車二十余款,將是2010年自主品牌車型的一次大召集和大盤點。

        本屆年度車型評選現場測評將在11月下旬正式進行。屆時,來自清華大學汽車工程學院、中國汽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汽車工程學院、武漢理工大學汽車學院、北京工業設計促進會、中央美術學院等單位和院校在內的十多位汽車領域專家將齊齊亮相,對參選車型進行專業評選,并為中國自主品牌汽車技術、制造、設計和市場開發等方面的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

        根據流程安排,2010第五屆年度車型評選頒獎晚會定于2011年1月9日舉行。屆時來自全國政協、中國工程院、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中國機械工業質量管理協會、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單位的相關領導及專家將匯聚一堂,為中國自主品牌汽車工業助威。同時,2010年中國汽車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亦將同步舉行,來自清雪、零點、新華信、嘉之道、聯信天下、羅蘭貝格、締元信、協和達勤等國內外頂尖咨詢公司高層與國內汽車企業高層直接對話,共同探討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大計。

        國內權威主流汽車雜志《汽車觀察》與清華汽車工程研究院共同發起,國內惟一一個以中國汽車為主角、專門為中國汽車而生的“愛我中國車”自主品牌年度車型評選。五年積累,厚積薄發。為中國車吶喊加油,本屆玲瓏輪胎 “愛我中國車”年度車型評選將以“話語權影響力”為主題,以提高自主品牌汽車影響力、打造最具話語權的中國車為目的,以更貼近的市場、更高端的人群、更廣泛的傳播、更先進的品牌標桿為宗旨,為全國的汽車精英們奉獻一場自主品牌車的盛會!

        第8篇:航空航天產業發展范文

        關鍵詞:高新技術產業 超效率DEA CCR模型 BCC模型

        一、引言

        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高新技術產業已經成為世界經濟最富有活力的增長點,成為社會財富以幾何級數增長的主導力量。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是從改革開放以后發展起來的,可以說起步較晚。雖然在化學、醫療器械、航空航天、電子信息技術、生物工程等方面都有所發展,并建立了許多大中型工業企業,但是面向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仍有很大的困難。為此,我們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使我們更清楚地了解到應采取何種措施來彌補不足。目前,我國對高新技術產業評價與發展的研究還不是很完善,很多學者對這個問題也在不斷地進行研究,如賁友紅在對江蘇省各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評價研究中應用了主成分分析法,對江蘇省各個城市的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情況進行了分析及評價。李拓晨在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競爭力主要指標評析,運用我國高新技術產業10年發展的關鍵指標進行統計分析,而以上文章評價的方法都帶有較強的主觀性。為了使評價更為客觀,國內有很多學者選擇應用DEA方法對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科技創新能力進行評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如李 在基于DEA方法對我國區域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效率分析中運用數據包絡分析中的CCR模型、BCC模型和Malmquist要素生產力指數法,采用了比較客觀的評價方法,對我國27個地區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構建三層評估體系,提出促進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戰略升級的政策建議。

        二、DEA方法的基本思想及評價模型

        (一)數據包絡分析

        數據包絡分析(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是美國運籌學家A.Charnes和W.Cooper等學者提出的以相對效率概念為基礎,根據多指標投入和多指標產出對相同類型的單位(部門)進行相對有效或效益評價的一種新的系統分析方法。

        DEA方法具有與其他多目標評價方法不同的優勢:在對決策單元(DMU,Decision Making Unit)進行評價時,它不必考慮指標的量綱,也不需要事先確定指標的相對權重,更不必確定決策單元的各輸入輸出之間的顯式函數關系,這就排除了許多主觀因素。不僅增強了評價結果的客觀性,而且還使問題得到簡化。因此,選擇DEA方法定量研究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中大中型工業企業科技創新能力。

        (二)CCR模型和BCC模型

        CCR模型是測量綜合技術效率的模型,而BCC模型是測量純技術效率的模型。在CCR模型的基礎上加上λ之和為1這個約束條件即得出BCC模型。兩個模型在有效性的判斷上是一致的。由CCR模型計算出的效率值 除以BCC模型下計算出的純技術效率值θBCC,就可得到各決策單位的規模效率值θ',以便進一步了解技術效率欠缺的原因是規模無效率還是純技術無效率。這樣兩者結合起來便可以對決策單元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進

        行綜合分析。兩個模型如下:

        CCR模型: BCC模型:

        min{θ-ε ( ∑ s + +∑s- )} min{θ-ε ( ∑ s + +∑s- )}

        s.t.λj xj +s+ =θx0 s.t.λj xj +s +=θx0

        s.t.λjyj-s- = y0 s.t.λjyj -s- = y0

        θ無約束 θ無約束

        λj≥0, j=1,2,…,nλj≥0, j=1,2,…,n

        s+≥0, s- ≥0λj=1

        s+≥0, s- ≥0

        以上兩個模型中的 為非阿基米德無窮小量,在本文中取ε =10-10。

        (三)超效率DEA模型

        普通 DEA方法可以用來評價決策單元 (評價對象 )的效率是否達到最優。超效率 DEA模型可以對效率達到最優的決策單元 (評價對象 )進行再排序,其模型為:

        min{θ-ε ( ∑ s + +∑s- )}

        s.t.λjxj+s+ =θx0

        s.t.λjyj -s-= y0

        θ≥0,

        λj≥0,j=1,2,…,n

        s+≥0, s-≥0

        ε為非阿基米德無窮小量,在本文中取ε=10-10。

        評價依據:如果效率指數θ 1,則表明科技投入產出超過了最優效率。例如效率值為132% ,則表示該地區即使再等比例地增加32%的科技投入,它仍能保持相對有效即效率值仍能維持在1以上。

        構成的超效率 DEA模型與現有研究的主要區別有以下三點:

        (1)超效率 DEA模型可以對有效前沿面上的評價對象進行再排序 ,改變了傳統DEA 模型不能對有效的評價對象進行區分的弊端。在科技評價中超效率 DEA模型可以對效率都達到最優的決策單元進行區分哪個效率更高。

        (2)通過引入輸入指標松弛變量s-,可以反映沒有達到效率最優的評價對象的輸入冗余,改變了現有的 DEA科技評價研究只能對評價對象進行排序而不能發現效率低的原因。

        (3)通過引入輸出指標松弛變量s+,可以反映沒有達到效率最優的評價對象的產出不足,改變了現有的 DEA科技評價研究只能對評價對象進行排序而不能發現效率低的原因。

        三、算例分析

        (一)數據來源及指標的選取

        本文數據來自于2009年《中國統計年鑒》。技術創新能力離不開人力和財力的大量投入。具體來講,在人力方面主要考慮到對各個產業技術創新起到決定作用人員的數量、素質以及結構,其中包括從事科技創新的科技活動人員以及R&D活動人員。在高新技術產業對于財力的投入有眾多方面,但是在技術創新能力的投入要通過分析各項財力投入指標應用在哪些方面。例如,R&D經費反映了企業對研發的重視程度,可以反映企業自主創新的能力,所以應列入技術創新能力的投入指標。同樣可以分析出開發新產品經費、技術改造經費也要作為技術創新能力的財力投入指標。

        技術創新同樣給企業帶來了大量的回報,其產出可采用多指標來衡量。本文選取新產品的工業總產值、新產品的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總額、發明專利的數量以及擁有發明專利的數量。其中,新產品的工業總產值、新產品的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總額是衡量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直接指標。專利的數量反映了每個產業提出專利申請并被受理的數量,擁有發明專利的數量是指國家已經授權的發明專利的數量,這兩個指標既可看出不同產業專利申請的活躍程度,又可看出這些產業申請專利的質量,更可看出技術創新的能力。指標的選取如表1:

        本文選取我國14個高新技術產業作為研究的對象,如醫藥制造業中的化學藥品制造、中成藥制造以及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又如大型企業中通信設備制造業中的雷達及配套設備制造業、廣播電視設備制造業、家用視聽設備制造業、以及電子元、器件制造業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其余還有航空航天器制造業,電子計算機和辦公設備制造業,醫療器械及儀器儀表制造業等。

        (二)數據的處理

        計算結果經整理、匯總后見表2:

        其中θCCR表示綜合技術效率值,θBCC 表示純技術效率值, θ'表示規模效率值。

        (三)結果分析

        從表2數據可知,在我國大部分高新技術產業中大中型工業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為DEA有效,占總數的71.4%。只有航空航天器制造業、雷達及配套設備制造業、其他電子設備制造、儀器儀表制造業這4個產業是DEA無效。

        在4個DEA無效的產業中,航空航天器制造業和雷達及配套設備制造業為規模無效,可知,這兩個產業之所以DEA無效的原因在于有較低的規模效率。我們可以考慮降低或改進這兩個產業的投入以提高其效率。具體來說,針對產出數據航空航天器制造業的科技活動人員以及R&D活動人員的科研能力較低,國家應注重這方面專業人才的培養。雷達及配套設備制造業也存在與航空航天器制造業相同的情況,這方面人員的科研能力同樣較弱,主要通過技術改造來增加產出浪費了大量的資金,國家同樣應該培養這一方面的高素質人才。

        儀器儀表制造業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雖然也為DEA無效的產業,但是通過表2我們可以明顯看出這兩個產業為技術無效。分別分析其原因,其中儀器儀表制造業應適當增加R&D經費和開發新產品經費,以便帶來更大比例的產出。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應適當地增加R&D活動人員及R&D經費。

        通過運用超效率DEA的評價方法可以將DEA評價有效的企業進行評價,從中可以看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中廣播電視設備制造業和醫療儀器設備及器械制造業的大中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是最好的,遙遙領先于其它產業。通過超效率DEA的評價值可知即使再等比例地增加適當的科技投入,它仍能保持相對有效即效率值仍能維持在1以上。

        四、小結

        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還有待提高與調整。對于效益較好的產業要更加關注,并投入更多的財力與物力,使之成為國際優勢產業。國家同時應該加大對薄弱項目的扶持,做出有針對性的人才培養計劃,使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的科技創新能力有更大的進步。

        參考文獻:

        [1]葉威,王作東,劉燕.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相關概念的界定

        和比較[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9.

        [2]賁友紅.江蘇省各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評價研究[J].中

        國管理信息化,2010(1).

        [3]李拓晨.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競爭力主要指標評析[J].中國

        科技財富,2010(1).

        [4]李 .基于DEA方法對我國區域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效

        率分析[J].科技和產業,2008.

        [5]王孟欣,王俊霞.河北省各類型工業企業R&D投入效率

        評價[J].統計教育,2008(7).

        [6]杜棟等.現代綜合評價方法與案例精選[M].清華大學出版

        社,2008.

        [7]Yao Chen.Ranking efficient units in DEA [J].The Inter

        第9篇:航空航天產業發展范文

        【關鍵詞】低碳經濟 新興產業 發展策略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低碳經濟”成為全球熱點。低碳經濟的發展不可能憑空進行,它要借助于產業與產業結構升級。當前,鎮江市形成了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航空制造、海洋工程等五大新興產業發展格局,有力地支持了技術升級、產業轉型,今后,如何在低碳經濟的模式下拓寬和深化新興產業發展的廣度和深度,是當前工業化、城鎮化與可持續發展背景下面臨的重大課題。

        一、鎮江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現狀

        今年以來,按照我市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航空制造、海洋工程五大新興產業的統計范圍,新認定的新興產業企業發展勢頭良好,產業總量快速增長,貢獻份額不斷提高,經濟效益領先增長,區域發展百舸爭流。

        (一)發展格局良好

        形成了新材料、新能源、電子信息、海洋工程、航空航天等新興產業。新興產業格局.新能源產業。主要包括薄膜太陽能、晶硅太陽能、風電、核電、生物質能、動力電池等六大板塊,擁有規模以上企業60家;新材料業。主要包括高性能合金材料、新型化工材料、功能性纖維材料三大特色板塊,擁有規模以上企業201家;電子信息產業。主要包括電子產品制造、軟件、物聯網和LED四大板塊,擁有規模以上企業157家;航空航天產業。主要包括航空航天新材料、客艙設備及內飾件、航空機電等,擁有規模以上涉航企業14家;海洋工程產業。主要產品包括海洋平臺工程船、海洋工程配電系統、海洋系泊鏈、中低速船用柴油機等,擁有船舶及配套企業95家。

        (二)增長態勢較快

        2012年1~9月份,新興產業預計完成投資480億元,增長55.7%,高于全市工業投資35.7個百分點。新興產業銷售預計完成1650億元,增長34.1%,高于工業銷售17個百分點,占規模工業銷售37.3%。(預計2012年全年可實現銷售2200億元,增長32.4%。)服務業發展增勢良好。1~9月份,預計全市實現服務業增加值800億元,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41.5%;服務業稅收1~9月預計累計完成100億元以上,增長20%,高于全市稅收總量增速5個百分點。15家省市級服務業集聚區建設進展順利,服務業集約發展、特色發展態勢進一步顯現。科技創新能力繼續提升,全市大中型工業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研發機構實現全覆蓋。節能減排工作扎實推進,1~9月預計單位GDP能耗下降4.7%。

        (三)政策環境日趨完善

        根據國家和江蘇省確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方向,鎮江市《鎮江市五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綱要》于2010年7月23日正式施行,《鎮江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也明確了發展目標:“加快新興產業特色基地建設,推進新興產業集聚、集約、集成發展。2015年,五大新興產業銷售力爭翻兩番以上;新興產業銷售占規模工業銷售比重達到40%左右,力爭形成3個銷售千億元以上的特色產業。”新興產業發展配套政策也陸續出臺,包括:《關于加快全市新興產業的扶持激勵政策實施細則》、《關于認定新興產業科技研發類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的通知》等。確定了“5+X”新興產業發展體系,并著力打造了幾大特色產業園區,如揚中光伏產業園、京口海洋工程產業基地、丹陽新材料產業基地等。七個轄市區也針對各自產業基礎和比較優勢,明確了重點新興產業,特色板塊初步形成,區域發展百舸爭流。

        (四)優勢領域日益突出

        目前鎮江已建成揚中電力電器等5個省級特色產業基地和京口航空航天高性鋁材等6個市級特色產業基地,這11個特色產業基地已成為新興產業發展的集聚區和示范區,各新興產業領域重點板塊競爭優勢進一步突顯。如新能源產業領域的薄膜太陽能、晶硅太陽能進一步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發展體系;新材料產業領域已形成新型金屬材料、新型化工材料和新型碳材料三大特色板塊;在電子信息領域的電子信息產品制造、軟件和信息服務等方面的競爭優勢更加明顯。而航空制造、海洋工程產業也在迅速起步,并且具備了爆發式增長的人才、技術、投入等方面的基礎。與此同時,一批產品特色明顯、企業知名度較高、競爭力較強、行業影響力較大的骨干企業競爭能力有所提高,對新興產業發展起到了很好的帶動和支撐作用。新能源領域的環太硅科技、大成硅科技、哈電集團,新材料領域的宏達新材料、山特維克材料有限公司,電子信息領域的南自通華、巨寶科技,航空制造領域的鼎勝鋁業、巍華合金,海洋工程領域的中船設備、港盛重工等一批骨干企業或是產銷大幅增長,或是在手重點項目迅速推進,對全市新興產業發展支撐作用明顯。

        二、低碳經濟背景下鎮江市新興產業發展面臨的困難

        低碳經濟(Low Carbon Economy)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低碳經濟實質是追求綠色GDP、清潔能源開發、能源高效利用,它的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新興戰略產業是新興科技和新興產業的一個深度結合,是發展低碳經濟的一個重要途徑,從而推動新一輪的產業革命,最終形成戰略性支柱產業。當前,要實現鎮江市低碳經濟和新興戰略產業的融合發展,還面臨以下困難和挑戰:

        (一)產業結構性矛盾較為突出

        鎮江市產業現狀,截至2011年末,三次產業占比為4.4%、55%、40.6%呈現“二、三、一”結構,且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比例失調。上世紀90年代,鎮江市經濟發展依靠金東紙業、索普化工、京陽水泥等為代表的一批支柱企業,但是造紙、化工、水泥均是高耗能、高污染企業,產業結構急需升級。2009年鎮江市實施“千百億工程”后,裝備制造、綠色化工、新材料、造紙及特種金屬等已躍升為本地主導產業;目前鎮江擁有6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和1個國家級經濟開發區,世界500強中有50余家落戶鎮江。但是產業結構性矛盾仍較為突出,主要表現為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比例失調,傳統產業依然占據主導地位,這一點在工業產業中表現較為明顯,“十一五”末,全市傳統產業共實現銷售2762億元、利稅202億元,分別占全市工業總量的69.4%和57.3%;吸納就業人員32.7萬人,約占全市工業從業人員總數的80%;服務業方面,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占比偏小,且服務業中傳統商業和交通運輸業依然占據了很大比重。

        (二)能源結構以原煤為核心

        鎮江市的工業企業以高能耗的重工業企業為主,且三次產業呈現高碳經濟特征。鎮江市地處滬寧工業帶、長江和運河十字交匯點,具備發展基礎工業所必要的港口、交通、能源、水利、用地及城市依托等優勢條件,鎮江市能源消費仍然以煤炭為主,長期以來原煤使用占總能源消耗的比重遠遠超過長三角一帶的其他城市,根據《鎮江市統計年鑒2012》,2011年全市綜合能源消費量超過50萬噸標準煤的行業有5個,依次分別是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造紙及紙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這五大行業綜合能源消費量達975.43萬噸標準煤,占全部工業企業綜合能源消費量的87.69%,其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每增加一萬元產值需要消耗5.11噸標準煤,屬于高能耗、低產值行業。因此鎮江市減排發展空間很大,發展低碳經濟和新興產業顯得尤為迫切。

        (三)產業層次偏低

        在價值鏈中,從研發設計、制造到營銷三個環節,價值呈現微笑曲線分布,鎮江企業產品以中低檔為主,生產單機、零配件產品多,終端產品少,附加值相對較低。有的上下游產品延伸不多,適應市場能力弱,缺少發展后勁。不少企業處于價值鏈低端,整體附加值偏低,碳排放量較多。同時高端新興產業規模依然偏小,深加工、高附加值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所占比重偏低,而對于利潤豐厚的前端研發和后端品牌銷售階段生產經營存在不足,總體上仍處于產業鏈低端。

        (四)企業總體規模偏小,產業集聚水平亟待提升

        大中型工業企業尤其是大型企業集團數量規模、上市公司數量規模是一個地區工業實力的標志和象征。在國家統計局首次的中國制造業500強中,江蘇有73家企業入圍,而鎮江市僅有1家,可見鎮江規模企業偏少,銷售總量、規模企業數量有待進一步增加。當前,鎮江市已著力打造了7個新興產業特色園區,但集聚區離“集中、集聚、集約”的發展要求尚有較大差距,產業內部“過得硬、打得響”的龍頭企業和拳頭產品還不多,產業發展的集中度和集聚度還處于較低層次。

        (五)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有待提高

        企業研發投入較少,創新能力、核心技術缺乏支撐。2011年,鎮江市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為2.2%,僅達到全省平均水平,高層次、復合型技術帶頭人、技能型人才緊缺和研發經費投入的不足,導致新興產業在核心技術研發上、自主創新能力上仍較薄弱,同時技術創新的支撐體系尚待完善,企業與高校、研究院所間的產學研聯合互動不強,許多產業只是低水平、簡單的重復、集聚,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和研發鏈。其次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企業不多。我市新興產業技術標準數量、自主品牌和專利的擁有數偏少,特別是發明專利數偏少,多數專利仍為實用新型和外觀專利。三是發展低碳經濟的技術實力有待提升。低碳技術是低碳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核心所在,直接決定著實現低碳發展目標能否成功,但目前由于我國整體科技水平的落后,技術研發能力有限,中國70%的低碳核心技術需要“進口”,低碳技術的軟肋制約著經濟由“高碳”向“低碳”的轉變。

        (六)人才瓶頸制約矛盾突出

        經濟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特別是高端人才的競爭。要實現經濟發展的大跨越,人才作為智力支撐、技術支持是關鍵。目前,鎮江新興產業發展正面臨中高端管理型、技術型人才和生產一線產業工人共同短缺的現實難題,企業家隊伍和科技人才隊伍整體水平尚不能適應高科技、高技術、低碳經濟形勢下企業發展的需要。在新興產業中的人才以及高端領軍人才明顯不足,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的情況下,我市人才的集聚效應偏低。人才難覓、人才難留,“引得進”和“留得住”成為困擾企業發展的“兩難”瓶頸。如何完善人才引進機制,大力引進高層次人才,創造最佳用人環境,努力放大對人才的“磁吸效應”,已成為政府和企業必須面對和解決的重要課題。

        三、低碳經濟視角下發展戰略新興產業的路徑選擇

        (一)優化產業結構

        發展低碳經濟,需要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應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實現低碳經濟和新興產業的融合發展,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轉型”的核心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低質量、低效益轉變為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產出、高質量、高效益,將粗放型生產方式轉變為集約型生產方式;“升級”的核心是三次產業比重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第三產業演進,是產業內部由加工、再加工向技術集約化、生產高效化演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過程是產業結構合乎規律的演進過程,也是產業技術提高和經濟效益提升的過程,應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從選擇依據看,最重要的有三條:一是產品要有穩定并有發展前景的市場需求;二是要有良好的經濟技術效益;三是要能帶動一批產業的興起。同時要促進傳統產業低碳改造,積極推進產業和產品向利潤曲線兩端延伸,提高核心競爭力,鼓勵第三產業的發展,加強碳匯林建設,努力促進二、三產業比例結構的調整。

        (二)優化能源結構

        為確保低碳經濟發展,應積極鼓勵企業使用清潔能源和優質能源,加大天然氣在能源供應中的比重,調入電力、天然氣來逐步減少原煤的調入。將工業發展重點放在低耗能和高增加值的行業與產品上,禁止新上高耗能產品項目,限制現有高耗能產品與企業的發展,減少對煤炭的依賴程度。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提高終端用能效率為重點,調整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加大太陽能、天然氣、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進而減少原煤的終端消耗量,優化能源結構。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香蕉伊蕉中文在线视频播放 | 色综合中文字幕色综合激情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字幕 | 日韩专区欧美一区 | 亚洲日本欧美中文幕 | 亚洲中文字幕乱碼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