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公共管理學的發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一,加快提升科學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對開發區科學發展的綜合評價指標,集中體現科學發展觀的標準和要求。加快修訂和完善產業規劃,明確未來幾年重點發展的產業領域,在原有三大支柱產業基礎上,加快完善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規劃。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加快啟動一批科技平臺和創新項目建設,努力推動區域總部建設工作。加快轉變規劃和土地利用工作理念,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的來調整規劃和指導土地利用工作。
第二,不斷提高硬環境承載能力。以突出開發區的城區功能、加快配套設施建設、完善服務功能為目標,兼顧經濟、社會、生態等方面效益,做到高起點規劃、高水平建設、高強度投入、高效能管理,為企業營造高效率、低成本的商務和生活環境。
第三,切實加強土地利用管理。土地使用要由注重確定開發項目為主逐步過渡到注重保護和合理利用各種資源,確定科學的建設標準,以促進開發區的可持續發展。在保證企業正常用地要求的基礎上,堅決避免多占或濫占土地現象,使進區企業達到用地指標上的最小化,實現配置資源與效益產出的最佳組合。從大量建設單層廠房逐步過渡到多層廠房,降低開發區的運行成本。在進區項目的選擇上,改變“饑不擇食”和“良莠不分”的做法,立足好大高外,嚴把項目進區關,著力引進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廣、發展潛力大的企業。對企業的土地利用情況進行動態管理,實施跟蹤監控,并定期進行清理。
聆聽了許校長的動員報告,我知道了我校貫徹學習科學發展觀的活動的主題為“凝練特色,改革學生培養模式;追求卓越,科研教學協調發展”。作為學校的教職工,我們都要積極思考學校“為什么要發展”、學校“發展定位”、學校“如何科學發展”和“影響制約學校發展的因素”等問題。
通過學習我覺得學校的主要任務是培養人才,在學校管理工作中,更應該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的辦學思想。對我校而言,要解決人才培養這一辦學的根本問題,要適應社會、家長和學生自身的需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發展力,并建立與人才培養改革相適應的學生評價機制。要實現科研教學協調發展,提升科研實力,提高學校整體辦學水平。要抓住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機遇,樹立與之相適應的教育教學思想,改革教學方式方法,培養創新人才。要進一步深化兩級管理體制改革,增強管理的靈活性,機關職能部門更要正確認識兩級管理對激發學院活力,發揮學院主動性的重要意義,實現職能由看管資源向優化配置資源轉變,增強主動服務學院的意識。
教師是學校建設和發展最為寶貴的財富,師資隊伍實力增強了,學科建設和學校的綜合競爭力也會大幅度提高。教師們有思想,有感情,又才干,有獨立的人格,有各種需要,渴望自身價值的實現。學校管理要正視這特性,以教師的發展為本,樹立人本主義的現代教育管理理念,進行學校的民主管理,加大教職工參與學校民主管理的力度,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創設一種讓想干事的人能干成事的環境,充分體現出每位教師的人生價值。
對人事工作而言,如何筑巢引鳳,調動現有人員的積極性,培養青年教師成才,造就一支在學術界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師資隊伍,是我們最大的課題。我們應當解放思想,調查研究、抓落實,增強政策執行的能力,建立保障科學發展的體制和機制,形成良好積極的工作氛圍,推進科學管理,提高創新能力,不斷開創人事工作新局面。人事處應當走在改革隊伍的前列,努力成為業務精、服務好、觀念新的部門,提高全體工作人員整體素質,改變人事處在全校師生中的形象。要重點體現人事處在管理工作中服務職能,一切以教師和學生的發展為核心,給教師和學生提供良好的發展平臺,創造良好的發展條件,實現教師和學生最大和最好的發展可能。
關鍵詞: 高校學生管理 管理隊伍 法律法規
1.高校學生管理的研究現狀
高校學生管理是高校教育研究的重要內容。隨著高校學生的不斷增多及學生的個性化,高校學生管理面臨挑戰。學術界對高校學生管理的研究不斷深入。揭英榮[1]、陳日輝[2]、黃厚明和陳?巴特爾[3]、溫斌[4]等學者提出要構建“以生為本”的學生工作體系;邱興萍[5]認為應創新高職院校學生管理思想政治工作;朱曉陽[6]和吳昌政、高志斌[7]認為學生管理的創新之路在于加強激勵性制度的設計,發揮其更貼近生活、引導學生在價值沖突中進行自我決斷的功能,使制度真正有利于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曾波、王年軍和房海寧[8]結合實際工作經驗提出針對學生管理在專業分流前后兩個階段的對策;劉長平[9]提出加強民主參與制度建設,讓大學生民主參與高校學生管理;張建國[10]從多元智能理論分析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米銀俊和曹春艷[11]從法律的角度推導出適用于學生教育管理和生活管理的不同的管理規范和救濟機制;劉慧、周璐瑩和姚靜[12]分析了分眾理念在高校學生管理實際工作中的應用,探索了大眾化情景下的學生管理工作新途徑;沐牧結合高校發展的實際情況,提出改進“量化-柔性”學生管理模式的措施,全面改革高校學生管理策略。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進行研究,并提出完善學生管理工作的建議,對本文的研究有很好的借鑒作用。本文將在分析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存在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完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措施,為開展更人性化的學生管理工作提供參考。
2.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存在問題
2.1缺乏專業的管理隊伍。
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面臨巨大的壓力,大部分高校的師生比例嚴重超標,管理人員、輔導員嚴重不足,很多輔導員是兼任班主任和教師三個角色,任務重,壓力大。很多新入職的輔導員僅僅把學生管理工作當做是進入高校的一個跳板,一旦有了更好的發展機會,就會選擇離開學生管理崗位,很多時候都是這些年輕的缺乏經驗的輔導員在從事學生管理工作,不能保持學生工作的持續性。這些年輕的輔導員沒有專職從事學生工作的經歷,也沒有經過高校學生管理專業系統的學習和培訓,對高校學籍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就業工作等規定的了解較少,不能為學生提供好的咨詢服務,缺乏說服力和權威。由于高校的擴招,一個輔導員要帶幾百學生,只能起到上傳下達的作用,并沒有時間沒有能力更多地與學生交流,更不用說能對每個學生的學習生活、性格特征、心理狀況和家庭情況有全面的掌握,只能勉強應付了事,并不能深入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等。
2.2缺乏法律制度保障。
國家對高校學生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在不斷完善,但是目前高校在執行《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過程中,由于認識和理解的差異,給學生管理工作帶麻煩。隨著學生法律意識的增強,出現學生和學校對簿公堂的現象,很多時候以學生勝訴告終,這突出高校在管理方式局限于舊有規章制度,不懂得變通的滯后思想。學生管理的法律制定存在空白,一些學生管理領域中出現的學校安全問題、突發學生受害事件沒有專門的《校園安全法》和《學生管理法》等作為法律依據,使得管理人員在實踐中難以展開工作。還有就是高校的校規校紀明顯存在與上位法相抵觸的地方,某些學校規定學生在校期間因作弊受到留校察看處分無法獲得學位,這與《教育法》、《學位條例》相抵觸,從法理角度上看,這種規定是缺乏法律效力的。還有就是學校內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在處理學生談戀愛等問題上尺度不一,不能按照統一的制度辦理,引發很多爭議,反映了學校內部管理的混亂狀態。
2.3沒有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手段。
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計算機和互聯網成為學生學習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方面為大學生獲取信息開闊眼界創造了條件,另一方面網絡上很多負面信息和低俗文化也使得某些意志薄弱的大學生迷失方向。互聯網的開放性對當代大學生的行為模式、思維方式和政治取向產生明顯的影響,網絡、網聊甚至網戀使得他們的精神空虛,無心向學,浪費最佳的學習時機,使得畢業后難以找到工作甚至不能適應現實社會生活。近年來,大學生沉迷于網絡荒廢學業、網絡受騙甚至違法犯罪的事件屢有發生,這對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挑戰。現在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方式還停留于面對面的師生交流,沒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建立便捷的校園師生網絡交流體系。很多管理人員在空余時間上網看新聞和網購,并沒有花時間在網絡上關注學生的思想動向,不能及時發現學生的不良行為,在源頭上解決問題。
3.完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措施
3.1提高管理隊伍的素質和服務意識。
21世紀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需要一支能面對新形勢、開創新局面的專業隊伍實行。高校應重視學生管理工作,注重對學生管理隊伍人才的挑選和培訓,給予學生管理工作人員豐厚的待遇,使他們安心學生管理工作。通過管理工作培訓、優秀管理人員交流和外出學習,不斷提高管理隊伍人員的專業素質和思想政治水平,逐步建立起一支業務精、精神好、作風正、服務到位的教師隊伍和學生管理工作隊伍,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管理理念,建立分工明確、權責清晰、合作有序的工作體系,從而使高校學生的管理工作走向專業化、制度化和人性化。輔導員應注意與學生溝通的方式,注重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不以學生的學習成績評價學生,關心學生的生活和情緒,與學生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不斷鼓勵和教育他們,使他們成為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高素質人才。對于學生反映的問題和要求,輔導員應及時反映給上級領導,對于不合理的要求應給予耐心認真的解釋,盡量消除學生對學校的不滿情緒。輔導員應堅持服務學生的理念,因材施教,發揮個人魅力,獲得學生的尊重和信任,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3.2健全高校學生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
受到依法治國的影響,高校辦學理念發生明顯的變化。現今,學生與學校之間的權益關系越來越復雜,高校應當在“依法治校”理念的指導下,不斷完善學生管理的相關法律和制度,做到學生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針對當前高校學生管理法律法規體系中的不足,立法機構和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應該及時制定相關法律和配套實施細則以填補法律空白,及時完善、修訂原法律體系中不符合現實情況的條例增強法律效力,如制定《校園安全法》和《學生管理法》,使得學生管理工作能依法依規開展。在制定學校規章紀律的時候,應該廣泛聽取學生意見,讓學生民主參與學校管理制度的修訂,有助于校規校紀的實施。在新生入學時應做好學生手冊的發放和宣傳,讓他們及時了解校規;在評定獎學金時應嚴格執行校規,不能搞形式主義,維護好校規的權威;在處理違規學生時,也應根據校規嚴肅處理,不搞特殊,使得學生自覺遵守校規;對于特殊情況,學校應進行有效的引導,做到寬嚴并濟;對于校規中不符合現實情況的,應酌情淘汰,建立系統、科學、人性化的學校管理規章。還要建立起高效的學生工作小組,讓學校領導、教師、輔導員、學生代表參與這個小組,共同為建立良好的學生管理氛圍出謀劃策。
3.3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拉近師生的距離。
信息技術給人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帶來巨大的變革。將信息技術運用到學生管理工作中,能夠及時處理和共享學生管理工作的各項信息,如學生學籍信息、課程編排等,大大減輕管理者的工作負擔,節約人力、物力資源,又增加管理的準確性和科學性,提高工作效率。其次,通過健全的師生管理信息系統,能夠讓學生與教師及時就學習問題進行互動,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次,校園網的便捷,能夠豐富學生的生活,發揚和繁榮校本文化,為師生思想交流提供平臺。因此,高校管理人員應充分利用好信息技術,做好校園網絡的硬件設施,努力拉近師生的距離。高校管理人員應利用網絡技術屏蔽一些不良網絡信息和網站,做好健康上網的宣傳教育,使得校園網有文明向上的環境,避免不良網絡信息對學生的毒害。還應充分利用QQ、微信等網絡聊天軟件實現柔性管理。發揮QQ群和微信群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價值,實現多人聊天及資料共享,改善師生之間的冷淡關系,及時留意學生的生活動向,方便與學生進行心理溝通交流,使管理人員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有利于提高學生管理工作質量。
參考文獻:
[1]揭英榮.“以生為本”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設計與實踐[J].當代教育科學,2013(9):46-47.
[2]陳日輝.對新時期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探索[J].教育探索,2014(1):102-103.
[3]黃厚明,陳?巴特爾.基于學生主體發展的我國高校學生管理改革路徑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5):108-112.
[4]溫斌,胡婧超,張增水.基于“學生為本”理念的高職學生管理[J].中國成人教育:82-83.
[5]邱興萍.創新學生管理和教育模式,促進高職學生健康成長[J].高等農業教育,2013(10):98-101.
[6]朱曉陽.論激勵機制在高校學生管理中之構建[J].寧夏社會科學,2013(2):140-142.
[7]吳昌政,高志斌.從制度功能取向談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創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6):44-46.
[8]曾波,王年軍,房海寧.大類培養和學分制教育模式下本科生學生工作策略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9):36-37.
[9]劉長平.大學生民主參與高校學生管理探析[J].高等農業教育,2013(11):89-91
[10]張建國.多元智能理論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應用[J].中國成人教育,2013(7):42-44.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 人力資源管理 運用
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強調了以人為本的重要性,而人力資源管理顧名思義就是以人為對象、以人為核心的科學管理工作,而且人力資源在企業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這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我們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在遵循企業人力資源開發基本規律的基礎上,用科學發展觀來審視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用科學發展觀的理念來指導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就人力資源管理工作而言,要真正貫徹落實好以人為本的理念,就是要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將員工的潛能都激發出來,讓員工充滿活力。因而,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建立健全人才流動管理機制,科學合理實施人才流動的措施。本文結合本人實際工作經驗,總結出關于科學發展觀在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中的典型應用。
一、科學管理是人事部門履行職能的基本要求
人事部門的主要日常工作內容就是負責人事人才管理,首要任務是抓好人事人才隊伍的建設。科學發展觀應該始終貫穿于人事工作的全過程,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人事工作的順利開展。從以下幾方面簡要敘述科學管理對人事部門的具體要求:1.人事部門的科學管理、有效管理、認真履行職務職責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和具體要求。2.合理有序地通過組織、計劃、協調等人事管理手段,達到人與事、人與人的和諧共處,爭取最大限度地激發個人和組織的最大潛能是科學發展觀對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內在要求。在日常工作中的具體表現有:充分調動員工積極性和創造性的一些制度和個性化管理思路;每個人都能夠在人事部門的統籌管理下,享受自己的權利,獲得自己的利益,得到全面發展;公司各個部門在人事部門的科學規劃下,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3.科學管理是人事工作的本質要求。人事部門的主要工作對象是公司上上下下各個層次的個體,每個人的性格和個人素養都有差異,這給人事部門的管理工作帶來了很大挑戰。可以說,僅僅靠耐心熱情的服務態度、電子郵件通知、電話告知等工作方式是完全不能勝任的,日常工作中,必須時刻以科學發展為指導,不斷探究人事工作的難題,準確把握人才隊伍發展進步的一般規律,有區別地進行科學管理,才能做好人力資源管理工作。
二、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企業員工不斷成長
在日常人事管理工作過程中,根據統計一些人的成長和發展規律,我們可以看到:剛剛參加工作的前幾年,員工通過自己的努力,在管理上或技術上都有快速提高,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就有質的飛躍;隨著工作時間的延長,工作經驗的積累,仍然是努力工作,但工作水平提高的幅度相對較小;而隨著工作經歷的進一步增加,常常就會進入再怎么努力、工作水平幾乎再也沒有提高的狀態。面對這樣的情況,從人力資源管理的角度,我以為只有掌握了這樣一種人才發展的規律性,才能看清阻礙這些員工發展和進步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途徑和對策。顯然,以上幾種情況,歸根到底就是工作沒有了前進的目標,或者說是目標性不強。所以,針對不同的員工,在不同的階段,人力資源管理者應該設定一個戰略目標,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使員工獲得繼續向上發展的動力。
三、以“實事求是”的原則,科學實施人力資源管理工作
科學發展觀的確立是一個實事求是的過程,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落實到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上,首先就應將對人的管理定位在是對不同人的管理上。這就要求把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運用在管理上。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需要強調的就是要從不同的人、不同的群體或不同的部門的實際出發進行管理。然而由于種種原因,我們往往會不經意間用同一種標準、同一種要求來對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部門實施同樣的管理。因此,有時就會影響工作效率。因為即使再好的管理模式,也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準,它也許對某一個群體、某一個單位的管理是很有效的,但對另一個群體或另一些單位可能就不是很有效,這里必須要強調實事求是的原則。
運用科學發展觀指導文化市場管理工作 一手抓管理 一手抓繁榮
文化市場管理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微觀表現。新時期,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發展促繁榮、促穩定,進而實現文化市場及其產業的全面可持續發展。
文化市場是一個點多面廣、情況錯綜復雜的市場,要管好這個市場,文化管理部門必須準確把握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價值觀,認真執行國家有關文化市場的法律、法規,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政令暢通。與此同時,要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具體行動,著力培育扶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市場,打擊文化市場中違法經營行為,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強化責任意識。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部分,文化部門必須堅持做到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在管理上,應本著對人民群眾高度負責的態度,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對有利于社會和人民的先進文化要依法予以保護,對有損于社會和人民的腐朽文化依法予以清除。作為文化部門的干部,應經常衡量自己身處的崗位之責,在其位謀其政,一切從文化市場工作實際出發,抓重點、抓關鍵、抓突破,想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文化市場管理工作的關鍵是,強化法制意識,切實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保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合法利益,是責任,也是義務。文化市場管理人員要堅持依法行政,切實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在日常執法過程中,要嚴格按照法定程序和權限行使職權,執法過程中應做到有法可依,一切管理過程都須做到有法有據。另外,執法人員須提高自身素質修養,樹立終生服務的信念,杜絕利用手中的權力以權謀私,搞權錢交易。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強化服務意識。服務意識強不強,主要是看實際行動。作為文化市場的管理者,一定要立足本職,為精神文明建設服務,為人民群眾服務。筆者以為,在文化市場工作中,若本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就必須堅持以“教育為主、處罰為輔”執法宗旨,熱情周到、細致服務。文化市場工作繁雜,只有通過立足本單位、本部門的實際,進一步端正工作作風,簡化審批流程,縮短審批時限,才能切實提高自身的服務水平和服務能力。
一.一些教師素質低,業務不精。
教師的素質和教學能力是決定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我在日常接觸的教師中發現,有的教師基本素質差,上課寫錯別字、出現知識差錯;還有個別的抱著原有的文憑認為有些知識就夠了。孰不知,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知識不斷的更新,如不加強學習,就將成為一潭“死水”。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長流水”,教師就得不斷地研究、探索,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提高自身素質。
二.教研工作重形式,不重實效。
許多學校在教研活動方面形式化的東西太多,教研計劃、教研活動記錄、業務學習筆記大多是應付性的東西,大部分學校有課題,但圍繞課題進行的教研活動卻寥寥無幾;評議課也多為應付性的簡單說兩句,主題不明確,發言人不能完全投入,不是跑題就是不了了之,缺乏應有的爭論,體現不出教研的氣氛。這些形式化的教研活動收效甚微,挫傷了教師的積極性,使教師產生一種厭倦心理,也制約了教研活動的開展。
三.普遍教法陳舊,課堂效率低。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學生積極的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學校聽課中經常看到有一部分教師教學方法陳舊,如在教“象”時說:“大象的象,記住了嗎?……”。填鴨式灌注式教學方法仍然使用,課堂上死氣沉沉,學生積極性調動不起來,學生個性被扼殺,課堂上教不會,課下搞題海戰術,其結果使學生苦學厭學,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脫節,課堂效率低。
四.作業批改質量差,缺乏經驗總結。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勞動保障;工作質量;提高
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構成部分,是指導中國現代化建設不斷發展的重要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作為社區工作人員,我們應有效運用科學發展觀指導社區工作的開展,尋找有效途徑促進勞動保障工作質量的提高。
一、做好勞動保障工作,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方針。
科學發展觀指導我們要牢牢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要著力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必須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而就業再就業、社會保障、勞動維權等問題就是以人為本的直接體現,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堅實基礎。做好勞動保障工作,是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基本保證;也是履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讓人民群眾得更多實惠的具體體現。勞動保障工作人員必須堅持用科學發展觀武裝頭腦,指導工作,增強貫徹落實的堅定性,才能把黨的創新理論成果轉化為推動勞動保障科學發展的強大力量。要把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核心要求貫徹落實到勞動保障工作中,必須要用科學發展的立場方法解決群眾關注的民生問題,才能更好地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二、做好勞動保障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觀。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與核心,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和執政理念的集中體現。堅持以人為本,概括地說,就是按照總書記反復強調的,“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勞動保障工作而言,就是要積極服務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弱勢群體。切實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努力促進就業再就業,合理配置人力資源,真正發揮勞動者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完善社會保障工作,發展社會保障事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強勞動者的社會安全感,充分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本著對勞動者高度負責的態度,堅持“公正、公開、高效、便民”的執法原則,以“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構建和諧穩定勞動關系”為出發點,不斷加大勞動監察工作力度,抓重點、攻難關,扎實開展工作,有效地維護廣大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維護區域經濟發展的穩定著眼于“人”的素質提高,以身邊的人和事教育人、感召人、鼓舞人、激勵人,在全系統大力開展“勤廉為民”活動。通過弘揚先進事跡,加強全市上下對勞動保障工作的理解、支持,激發社區工作人員爭先創優、勤廉為民的熱情。
就業是民生之本,保障是民生之基。社區勞動保障工作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創建充分就業社區是一項正在實踐和探索的新興事業,意義重大。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創建充分就業社區為契機,堅持“讓失業人員積極就業,讓困難人員實現就業,讓就業人員穩定就業”的工作理念,努力發揮社區勞動保障站的作用,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盡一份力。通過多種渠道、多種形式積極宣傳各級黨委、政府的就業再就業優惠政策;做好人文關懷,把黨和政府對下崗失業人員的關心和支持送到人、送上門;做好信息服務,使下崗失業人員能及時了解到有關方面的就業再就業信息;營造好的氛圍,樹立、宣傳一批自強不息、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的先進典型,努力在社區營造一個重視就業再就業工作、共同支持幫助下崗失業人員就業再就業的良好氛圍。
作為社區工作人員,要真心關注服務群體,做實做好各項基礎工作。做好失業人員調查工作,完善基礎臺帳。對社區失業人員逐一進行跟蹤回訪,在和失業人員面對面交流中,做好基本信息核對,積極為他們提供服務。及時修改網上信息,整合并完善了失業人員數據庫。普查月中,堅持記工作日志,將每天的工作情況特別是一些特殊情況進行詳細記載,以明確幫扶重點,為今后進一步加強對下崗失業人員跟蹤服務、管理打下基礎。認真落實再就業優惠扶持政策,為失業人員“送服務、送政策,送崗位”,對困難群體開展就業援助。利用社區勞動保障宣傳專欄和板報進行大力宣傳,認真做好日常接待咨詢工作。工作中正確把握政策內涵,嚴格把好申報關,對符合政策的失業人員應報盡報,讓靈活就業人員充分享受到政府的關愛。加強失業人員培訓力度,以培訓促就業、促創業。依托街道統一下發的年度培訓菜單利用就業證年檢和日常走訪的時機,了解失業人員的培訓愿望,推薦參加培訓項目,注重培訓效果。通過培訓,提高失業人員就業技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提高群眾技能就能拓寬群眾的就業面,開展培訓進一步完善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制度,大力開展群眾創業培訓;積極做好下崗失業人員、退役士兵、殘疾人等特殊群體的職業培訓;加大在職員工技能提升培訓,對勞動保障工作質量提高有很重大的意義。
三、做好勞動保障工作,必須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
要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社區與群眾的重大關系,統籌個人利益和社區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既要總攬全局、統籌規劃,又要抓住牽動全局的主要工作、事關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著力推進、重點突破。要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協調。協調度強調了內在的效率和質量的概念,即強調合理地優化調控財富的來源、財富的積聚、財富的分配以及財富在滿足全人類需求中的行為規范。充分發揮基層勞動保障平臺的前瞻作用, 按照區委、區政府提出的“克難奮進,務實為民”的總要求,在區勞動保障局和街道工委、辦事處的領導下,真正潛下心來,換位思考,從下崗失業人員和企業離退休人員的角度出發,為他們的切身利益著想,真正為他們辦實事、辦好事,為最終實現人有其崗、勞有其酬、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失有所補、困有所助、安居樂業的和諧社會而努力奮斗。
全局觀念要強,眼光看得要遠。做好規劃工作,要從新時期的勞動保障工作方針政策出發,認真分析國內外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圍繞勞動保障事業發展目標和勞動保障中心工作,統籌謀劃。既要注重就業、社會保障、勞動關系調整等項工作整體統籌協調發展,也要注重勞動保障事業發展與宏觀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機銜接,研究勞動保障工作的統籌全面發展。要堅持導向正確、管理科學、服務主動。導向就是要從全局出發,有前瞻性,提出大方向;管理就是講原則把好關,不出紕漏;服務就是要圍繞業務工作提供信息、搞好保障。堅持以導向、管理、服務為本,要求我們不斷提高管理、服務、保障的能力與水平,為勞動保障事業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提供養老金服務,確保養老金及時發放到位。強化“離退休人員之家”服務職能,開展老年互助、老年保健及文體娛樂等工作,為老年人提供周到、便利的服務,組織社區企業離退休人員積極參加老年醫療保健講座。真正使退休人員“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學習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特別是“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等帶有根本性、管長遠的基本方針。努力使全體群眾在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等方面有基本保障,無后顧之憂。
四、結束語。
社區工作,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解放思想,求實創新,團結協作,真抓實干,努力實現勞動保障工作新突破,為勞動保障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王景坤,以科學發展觀推動勞動保障工作新發展[J],發展,2009(12)
[2] 姜海燕,淺談如何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勞動保障監督工作[J],商情,2010(24)
宏觀稅負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總體稅負水平,簡言之,就是稅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它體現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所創造的價值中,國家通過稅收收入所集中的程度,同時也反映財政分配政策的取向。宏觀稅負過高,會影響經濟主體及個人在初次分配中的所得,挫傷其積極性;反之,則影響國家再分配的保障能力,削弱國家的宏觀調控能力,阻礙社會經濟的長遠發展。可見,合理的宏觀稅負水平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一)稅收與經濟關系視覺下的宏觀稅負選擇
科學、客觀地分析稅收與經濟的關系,是稅收科學發展觀的必要前提。稅收植根于經濟且反作用于經濟。一方面,經濟是稅收的基礎,經濟增長的規模、速度、質量、結構決定著稅收總量、增長速度和稅收結構;另一方面,稅收作為重要的調控手段,通過稅率、稅負、稅收優惠等在投資、消費、分配和結構調整等諸多方面對經濟增長產生影響。市場經濟越發展,稅收與經濟增長的聯系就越密切。就稅收彈性關系而言,稅收收入的增長依賴于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即稅收最終來源于經濟,經濟的增長最終決定了稅收能否長期保持增長態勢。經濟增長存在著上下波動的周期性,稅收的增長必然也會受到這種周期性波動的影響;在經濟增長速度減緩時,稅收的增長率也會隨之下降。因此,我們要確定合理的宏觀稅負水平,正確處理好當前需要與長遠發展的關系、放水養魚與應收盡收的關系,既不能違背政策擅自減免,也不能殺雞取卵,竭澤而漁。
(二)宏觀稅負同經濟規模的適度配比問題
在公共財政理念下,正確認識并處理宏觀稅負與經濟規模的配比問題,必須遵循四條原則:一是宏觀稅負的確定,必須與公共財政的職能和政府活動的范圍相匹配。財政、稅收收多少,不是由政府說了算的,而是由政府的事權,確切地說是由政府提供給公民的公共品和服務的成本所決定的。因此,財政、稅收的規模必須由“事權”與“財力”嚴格匹配,并通過法律的形式加以固定,而不能隨意、無原則地加以擴張和突破。二是宏觀稅負的確定,必須借鑒“林達爾均衡”原理與受益原則相匹配。林達爾均衡是指個人對公共產品的供給水平以及它們之間的成本分配進行討價還價,并實現討價還價的均衡,在稅收上指的就是納稅人交稅與獲得公共品和服務要均衡。受益原則是指政府所提供的物品或服務的成本費用的分配,要與社會成員從政府所提供的物品或服務中所獲得的效益相聯系。三是宏觀稅負的確定,必須與支付能力原則相匹配。支付能力原則是指政府所提供的物品或服務的成本費用的分配,要與社會成員的支付能力相聯系。四是宏觀稅負的確定,必須滿足稅收效率原則。稅收的效率原則分為稅收本身的效率原則和稅收的經濟效率原則兩個方面。稅收本身的效益原則強調的是以最小的稅收成本取得最大的稅收收入。經濟效益原則是指稅收對經濟活動的干預最小,稅收使社會承受的額外負擔最小,盡可能保持財政收入和稅收對市場機制運行的“中性”。稅收中性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其一,政府征稅使社會所付出的代價應以征稅數額為限,除此之外,不能讓納稅人或社會承受其他的經濟犧牲或額外負擔;其二,政府征稅應當避免對市場機制運行產生不良影響,特別是不能超越市場而成為影響資源配置和經濟決策的力量。
【關鍵詞】公共管理學 美國 問題 借鑒
任何理論的出現都是由其獨特的歷史淵源和現實的社會條件共同作用而成的。歷史淵源能夠表明一種理論產生、發展、演進的軌跡,現實的社會條件則是推進原有的理論在不斷變化的新環境中發展、創新的基礎。理論的演進伴隨著的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的變化,人們對于現實世界的認識的深化不斷轉化成形形的理論,充實著現行理論的體系。當代公共管理學的發展和演進也必然遵循著科學發展的客觀規律。以下即對公共管理學的理論起源及現狀做一個系統的回顧和描述,從中探尋美國公共管理學發展過程中的得失,并將其與中國的公共管理學的發展進行對比,力求為我國公共管理事業的發展提供切實可行的經驗和理論指導,從而真正使理論與實踐達到有效結合。
美國公共管理學的理論起源及現狀
從標準學術意義上來說,公共管理學是在20世紀70年代以后才真正作為一門完全獨立的科學研究領域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它的理論淵源來源于公共行政學。回顧公共行政學發展演進的歷史,其理論源頭可以追溯至20世紀初期形成的傳統的公共行政學和20世紀60年代起開始流行的新公共行政學。發展至20世紀70年代末,公共管理學在公共政策和工商管理兩個學科的強烈影響下,終于形成自己的體系。如今的公共管理學已成為一個包括經濟學、政治學、管理學、社會學等眾多學科理論體系和研究方法的交叉整合型的學科體系。
學術界一般認為,美國學者伍德羅?威爾遜(Woodrow Wilson)在1887年發表的《行政學研究》一書,主張政治與行政分離、建立一門獨立的行政學科,是公共行政的奠基之作。隨后,經過較長時間的發展,一系列的理論隨著時間的延續相繼誕生。20世紀60年代的布凱南的“政府失敗說”,以其實用性和創建性逐漸為人們所接受。他們認為,政府官員們追求私利是導致政府管理無效性的必然的結果,因此必須對整個政府的管理體制重新進行設計,否則就不會出現行政改革家們所追求的行政行為的高效率。伴隨著西方經濟危機的加深,傳統的官僚制政府體制的危機也隨之凸顯,發達國家政府又掀起新一輪行政改革的熱潮,奧斯本的企業家政府理論于是順應時代的潮流而誕生。奧斯本認為,官僚制的政府組織形式之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經久不衰的原因是因為它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而今天的社會環境與官僚組織產生的環境大不相同,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人們更加追求效率,因此,用企業家精神來重塑政府是相當必要的。隨著時間的演進,先前的理論在風靡世界的同時也遭受到了許多批評,在這些批評之中能夠直接針對新公共管理理論尤其是企業家政府理論的一套具有替代性的新理論被提出來,即登哈特的新公共服務理論,其主要觀點是建立一些具有完整的整合力的公共機構,堅持管理的自由化和管理的市場化理念,關注公共行政在以公民為中心的治理系統中扮演的角色。
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美國國內出現了新公共管理運動,以解決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門對于公共事務的管理為核心目標。通過對各個學科相關知識的融合,重新創建一個公共管理的新知識框架,從而適應當代公共管理發展的迫切需要。公共管理學以公共管理問題為核心,融合來自于各個學科的知識,突破了先前的公共行政學的學科限制。它研究的核心議題是“提供公共服務時,除了拓寬和完善官僚機構之外,其他機構也可以提供所有這些職能”,并圍繞該核心展開對公共機構與公共部門經濟效益之間關系的研究。公共管理學研究的問題遠遠包括以往的公共行政學涉及的主題,如公共服務供給、制度選擇、政府腐敗等。總之,一系列與公共管理相關的理論的提出,共同拓寬了公共政策研究的主題和范圍,形成了廣泛綜合的知識結構框架以及新的公共管理方式。
美國公共管理學存在的問題
公共管理學的可信性。隨著上述眾多的公共管理理論學說在美國的誕生及發展,公共管理的研究領域大大擴展,所吸收以及包含的知識框架也越來越多。然而,美國的公共管理學仍然存在眾多問題。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學者Van Riper就已經提出警告:學者要認真了解公共管理學的歷史,否則便會誤解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傳統。然而,直到2001年,芝加哥大學的林恩教授(Laurence E. Lynn Jr)才開始關注到該問題。林恩在2001年發現,許多著名的學者連學科發展的真實情況都不能掌握,因此他們所建立的理論的可靠性以及所提供的建議的可能性都存在眾多疑問。例如,威爾遜在1887年提出“政治與行政二分法”之后,并無意推廣這個并不恰當的主張,這個事實就被當時的眾多學者所忽略。
重要問題研究的膚淺。即使眾多的公共管理理論發源于美國,事實上,美國的公共管理學者的學術水準以及對政府改革的影響并非如外人想象中那樣理想。許多美國學者也沒能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分析在某一時刻的公共管理現象,而是只對其作鏡花水月式的簡單描述,沒有深入分析可以隨環境、價值以及權力的轉變而改變的公共管理的本質。例如,美國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出現的嚴重經濟危機,直接致使美國政府權力極度擴張,公共管理部門膨脹,對大企業監管加強,繼而導致美國大政府的出現,這種情況的出現表明美國的公共管理學者們在針對具體的背景和社會環境下并沒有把握住公共管理的實質,與此同時,在關鍵時刻也缺乏先見之明,沒能夠深入研究公共政策在運行之初可能帶來的后果。
美國公共管理學對我國的啟示
鑒于以上對于美國的公共管理學的現狀以及問題的描述,我們有理由相信,美國公共管理學在為該學科作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也存在著某些重大的問題。因此,認清美國公共管理學的現狀,了解美國與中國在公共管理之間的差距和差異,對于我們更好地學習和掌握公共管理學的理論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任曉林教授曾撰文指出:“中國公共管理相關理論的發展走的是一條借鑒、學習、吸收與創新的道路,包括對西方公共管理理論的借鑒。”以下即為筆者總結出的幾點啟示。
確立公共管理學特有的問題意識。公共管理理論最根本的出發點就是解決政府問題。根據公共管理學作為一門學科的定義,公共管理理論就是為解決國家、政府、社會公共事務而存在的。因此,公共管理學作為一門實踐性極強的應用學科,其根本目的就是改變我國公共管理的現狀。中國有自己獨特的國情,因此,目前的公共管理系統應當根據我國的政治現實,適當而積極地促進政府職能的轉變,改進行政管理方式,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的決策機制以及促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提供重要的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功能。我國公共管理理論成熟的標志就是首先能夠準確分析并有效解決中國在公共領域存在的問題,即解決政府管理中存在的內部問題以及與政府自身相關的外部問題。因此,中國的公共管理必須從實證分析入手,注重對經典案例的分析以及組建包含典型案例的案例庫,在此基礎上建立理論模型和數據模型,并以此為重心來展開相關的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