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低碳經濟培訓范文

        低碳經濟培訓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低碳經濟培訓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低碳經濟培訓

        第1篇:低碳經濟培訓范文

        關鍵詞:實訓基地 七大功能 高技能人才培養

        高技能人才是我國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各行各業產業大軍的優秀代表,是技術工人隊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產業優化升級、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推動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型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養步伐,提高教育培訓質量,才能為企業快速發展提供可靠的人力資源保障。作為培養高技能人才搖籃之一的嘉興技師學院,專門成立了《發揮技工學校實訓基地功能優勢探索高技能人才培養途徑的實踐研究》課題組,針對高技能人才的培養途徑等進行廣泛的實踐和探索,提煉出校內實訓基地七大功能,實現高技能人才培養最優過程,有效促進了嘉興市高技能人才的培養質量。

        一、夯實學生實訓功能,提高學生技能水平

        經過幾年持續建設,學校實訓基地已完全能滿足學生實習所需。為了充分發揮實訓基地的功能,有效促進學生技能水平。我們探索 “五位一體”的技能人才培養方法。

        一是“理論與實踐一體”。改革傳統的理論與實習單一傳授帶來的不合理,實行理實一體化教學,并且在操作工藝上有所創新,推進科學技術和生產實踐緊密結合。目前,理實一體教學模式已基本覆蓋全校所有專業課。

        二是“車間與實訓室一體”。創設真實的生產環境,實訓室即為車間,教師即為師傅,學生即為學徒。學校建有全真的機械加工工場、電氣控制實訓室、烹飪熱炒實訓室、商業社會等實訓環境,是職業崗位的全真縮影環境下的“實戰狀態教育”,增強了教學的真實性、直觀性,有效培養了學生的職業素養和教師的一體化素質。

        三是“實訓與生產一體” 。學生實習時的作品以企業產品為主體,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結合,學生的學習與生產對接,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實訓過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學校嘗試在數控專業五年制高級工班第四學年期間,選拔操作技能相對突出的學生進行組隊,接單企業產品來校加工,作為實訓項目,整個過程全部實施企業化管理,真正實現學校與企業無對接。

        四是“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一體”。學校實訓基地的管理引進企業現代管理制度7S管理模式,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有機結合。實訓室作為車間單元,實訓過程按照企業生產過程進行管理,讓學生在準企業的環境中培養從業人員職業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技能。

        五是“課程標準與職業標準一體”。專業課程標準以整體提升學生職業技術能力為目標,以職業資格標準評價學生的技能水平,開展學歷教學與職業資格證書相結合的多證制教學,提高資格證書的取得率。筆者學校所有專業的學生畢業時均持有2個以上職業資格證書,有效推動了師生專業技能水平的提高。

        二、提升專業研發功能,推動教師科研創新

        學校的課堂教學只停留在課本上,或者是一些簡單的基本技能上,已不符合當前經濟發展對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因此,鼓勵師生增強創新意識,利用實訓基地先進資源進行專業提煉,開發技能新技術已經迫在眉睫。

        首先,提高已有專業知識技能。利用實訓基地現有先進設備平臺,學校相繼成立維修電工技能大師工作室、文博工作室(平面設計)、CAD/CAM俱樂部、電子制作、電子商務等專業工作室。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專業研修,將原有知識與技能應用于實際。特別是維修電工技能大師工作室與浙江固本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通用型手機主板功能測試生產線5V充電測試電源的革新設計》項目,獲得浙江省首屆“企業出題學校接題教師析題學生破題”一等獎,與奧托尼克斯嘉興有限公司合作《SMT生產線上料機改造(LD-300型)》項目,獲浙江省中等職業學校第二屆教師創新創業大賽一等獎。文博工作室(平面設計)和CAD/CAM俱樂部成立以來,多名同學在省、市級技能比賽中脫穎而出,尚未畢業就被企業預約聘用,而參與輔導的教師也作為校名師培養對象迅速成長為優秀教師,有的已被評為市級學科帶頭人,成為國家職業資格考評員。

        其次,拓展學科間的交互知識。研修不再局限于本專業,結合相關學科,拓展知識范疇,吸收不同學科的“高新技術”,為本專業知識技能 “助威”,培養復合型技能人才。這項工作在近年來的技能競賽輔導教師的組合上已得到有效體現,在剛剛落幕的全國中職院校技能大賽上,筆者學校參賽的四個項目的輔導老師均采用不同學科教師相結合的組隊方式,學科知識交叉互補,相輔相成,效果非常明顯,比賽取得了三銀一銅的好成績,相關的教師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快速成長,被評為優秀輔導教師。

        最后,學習引進新技術新工藝。課堂教學往往滯后專業發展新動向,工作室可以彌補課堂的不足。許多新工藝、新技術可利用工作室先進的設備率先練習,引領專業“新潮流”。學校教師積極參與,充分利用學校實訓基地先進設備,以工作室為平臺與企業進行深度合作,研制發明新設備。2013年與圣路機械(嘉興有限公司)合作進行萬向輪裝配系統開發研制,負責電氣控制部分的安裝與程序的編寫,已取得初調成功,進入到優化階段。

        三、開發產品生產功能,培養師生職業素養

        以校企合作等形式開展產品生產,是推動學生綜合技能提高的措施之一。

        一方面,實施校內創設企業運行模式,即教學過程生產化。學校機械制造專業嘗試在校數控專業五年制高級工班第四學年期間,選拔操作技能相對突出的學生進行組隊,承接嘉興市南湖區鳳橋鎮車順模具加工廠臺燈底座、嘉湖數控機床廠加工數控機床手柄等企業產品來校加工,作為實訓項目,將教學工作與生產任務同步進行,讓學生體會到加工一件合格產品,嚴把質量關的重要性,從而樹立質量意識,成就合格的職業人。

        另一方面,實施校企深度合作運行模式。學校商貿旅游專業系與新焦點科技網絡有限公司合作,開創電子商務營銷新模式,將電子商務營銷中心引進到校園中。學校安排電子商務專業的學生,采取工學交替的方式,利用學校電子閱覽室下午、晚上不對外開放的時間,充分利用設備資源,由企業提供技術支持,開展網上交易業務培訓與實操。這為學生掌握網上商務業務知識技能,提供了很好的平臺。

        通過產品生產,促進產、學、研的融合,促進學生工學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直接接受生產的檢驗,技能水平的提升與評價就顯得比較直觀。讓學生感受企業文化,增強市場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成本意識、團隊精神,能極大地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體會到學以致用的快樂。

        四、拓展培訓鑒定功能,促進技能人才培養

        根據當地經濟發展和人力資源市場需求,學校進一步發揮實訓基地功能,探索高技能人才培養途徑――注重從學制教育向多元化教育培訓轉變,注重從基地教育功能向技工教育培訓、技能等級鑒定和就業指導服務等綜合轉變。學校設立專門的處室負責技能培訓、鑒定的管理與實施,利用基地資源,多形式、多工種培訓、鑒定各類技能人才,充分發揮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的優勢。

        為大專院校畢業生開展就業前技能培訓與創業(SYB)培訓,掌握一技之長,提高就業率。近年來,在當地相關部門的協助下,學校實訓基地為本地區大專院校及社會人員開展就業前技能培訓與創業(SYB)培訓,僅創業(SYB)培訓一項,3年累計培訓人數達1885人,為社會培養多種類的技能人才功能得到了充分體現。

        同時,學校擴大基地示范專業作用,為兄弟學校彌補教學資源的不足,開展培訓鑒定,實現資源共享。基地已連續四年為同濟大學浙江學院開展金工訓練,涉及鉗工、普通車工、數控車、數控銑、線切割、電火花、磨工、機械拆裝、數控車仿真、數控銑仿真、電焊工、管道工共12個工種,受訓人數每年達500~600人。

        另外,學校強化培訓鑒定的“質量意識”和“服務意識”,下企業開展培訓,深入一線崗位實施技能培訓鑒定以及直接認定,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幫助企業提高操作工人的技能水平,開拓新的職業技能鑒定渠道,開設新的鑒定工種。

        五、創新技能比賽功能,打造技能競賽品牌

        學校實訓基地的不斷擴大,設施設備先進性的不斷提升,具有承辦信息技術類、機械制造類、電氣工程類、財經商貿類、旅游服務類五大技能競賽的能力。近年來,學校每年承辦全市各級各類技能競賽,推進技能人才考核與選拔工作的順利開展。同時,借大賽東風,學校開展“以選促練、賽教合一、以賽帶教”培養模式,提升比賽訓練成效,形成以賽促教的良好循環。

        所謂以選促練,就是以“訓練―選拔―訓練―復選―訓練―再選” 的訓練選拔循環進行的方式,讓每個參與訓練的同學都有一種隨時被淘汰的危機感,從而全力投入,提高訓練成效,培養技術高手參加技能競賽。

        所謂賽教合一,就是指技能比賽逐步成為常態化的教學工作之一,日常教學組織與技能比賽相結合,將比賽訓練納入課程教學,讓更多學生接觸比賽內容,開闊視野,形成賽教合一的良好氛圍。

        所謂以賽帶教,就是借助社會大賽考評活動增補專業知識,拓展訓練內容,是提升師生技能水平的有效方法。由于歷年的技能大賽,特別是省賽和全國賽的試題都是經過反復論證的精選試題,內含許多新知識、新技能,對于促進教學,提升技能,有著極大的幫助。

        六、強化一體化教師培養功能,提升師資隊伍質量

        “一體化教師”教學團隊建設是技工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重點和核心,教師的職業能力和教學能力是實現高技能人才培養目標與保證教育質量的重要條件。學校根據實際情況,內外結合,采取“請、送、傳”的方式,積極拓寬師資隊伍的培養渠道,優化教師隊伍。

        “請”,指利用實訓基地設備優勢資源,請兄弟學校的專家來校作講座,答疑解惑,傳經送寶,提高教師的學術水平;聘請企業生產一線的技術人員、能工巧匠承擔專業課程、實踐課程和企業文化課程的教學與指導任務,實行幫教。如利用暑假請嘉興市首席技師開展專業培訓,面對面講、手把手教,提升教師的動手能力。

        “送”,指選派中青年骨干教師送到高職院校進修,下企業鍛煉。這是筆者學校師資隊伍建設的一項常規計劃,每個專業每學期均安排1至2名教師下企業一線實踐,進行生產鍛煉(校外實訓基地、相關企業等),提高實踐動手能力,實現教學與生產實踐相結合。同時組織名師培養對象外出考察,學習兄弟學校教學經驗,提升培養對象的綜合能力。

        “傳”,指以老幫新、以強帶弱。每位新教師及“名師培養對象”都配備一名指導教師,定期對培養教師進行學習、聽課、實訓指導等方面的指導,以提高他們教學技能和科研水平。學校還以電氣工程系率先開展技師結對工程,首批十名青年教師與企業技師或技術能手對接,開展技術交流與培養。借助對接,目前已有5名教師參與市、省以及全國技能大賽的輔導工作,其中一項取得全國賽銀獎,有效促進了教師技能水平的快速提高。

        七、拓寬基地輻射功能,搭建技能教學平臺

        嘉興地處“長三角”經濟區,以先進制造業為全市高技術產業的主力軍,其中尤以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最為突出。作為技工學校的實訓基地建設,必然圍繞當地經濟建設發展需要而展開。學校現有五大實訓基地,分別是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省高技能人才公共實訓基地、省電子技術示范性實訓基地、國家示范性數控技術職業教育實訓基地、省商貿旅游現代服務業基地,省機電技術示范專業、省電子電器應用與維修示范專業、省數控加工品牌專業等與區域性產業群相吻合,涌現了許多優秀畢業生,活躍全市制造行業和服務行業,有的已成為企業技術骨干,為當地經濟建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推動了本地區產業發展。

        為順應技工教育改革趨勢與地方經濟和諧發展的要求,學校把校企合作“基地”建設作為校企合作的基礎;把按需“招生”作為校企合作的起點;把“教改”創新作為校企合作的核心;把“科研”合作作為產教結合的提升;把學生“就業”發展作為校企合作的目標。學校借助國家級示范校建設的契機,以建設特色數控加工、電氣自動化設備安裝與維修、計算機網絡應用、會計、飯店(酒店)服務與旅游等特色專業和“雙師四維九能教師培養工程”特色項目為平臺,建設以企業(行業)技術人員或能工巧匠和學校骨干教師參與的專業建設委員會,為專業發展適應現代企事業需求提供有力保障,開創了校企共贏的良好局面。

        作為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省高技能人才公共實訓基地以及市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學校為發揮實訓基地示范作用,除滿足本校學生實習外,還為提升本地區職業教育搭建平臺,充分發揮實訓基地對外服務功能,實現資源共享。學校率先在本地區面向企業職工開展高級工和技師提升培訓與研修、考核與評價,并在這個過程中發揮重要平臺作用,引領行業(企業)的技能培訓和學校的實踐性教學向更高的水平和層次邁進。

        總之,高技能人才的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我們面臨的新課題,需要全員參與,不斷探索,從實踐中積累經驗,從經驗中提升理論。課題組研究提煉的依托學校實訓基地七大功能,構建的高技能人才培養途徑基本框架如下圖所示。由此,《嘉興技師學院實訓基地建設規劃》《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建設實施方案》《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建設項目實施管理辦法》《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管理制度》《高技能人才基地培訓管理制度》等基地建設和技能人才培養系列制度經過實踐,得到了有效驗證,從而形成了一整套卓有成效的實訓基地管理制度和技能人才培養工作機制,推動了地方經濟發展,為壯大高技能人才隊伍提供培養途徑。

        圖 發揮實訓基地功能,探索高技能人才培養途徑示意圖

        參考文獻:

        [1]周興中,張滿孝.實施產學研合作教育構建多證制教學模式[J].職業技術教育,2004(4).

        [2]黃雪峰,周建新,沈銘鐘.關于區域性職業教育集團教育資源集成共享的思考[J].職業教育研究,2011(1).

        第2篇:低碳經濟培訓范文

        1.1對人力資源主體的影響

        低碳經濟是為了在經濟穩定增長的同時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實現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新的經濟增長模式,涵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無論是工業革命以來的高碳經濟還是綠色經濟,本質上都是通過“人”這一能動性要素創造價值和社會財富的人力資源經濟,其中最重要的因素還是在于“人”,而低碳經濟對人力資源管理的宏觀影響則主要是對人力資源主體的影響。傳統的工業化生產及城市化進程,為人類社會創造了大量的財富。在傳統高耗能高投入的發展特征下,人力資源主體是以工業生產領域的產業工人為主的;而在低碳經濟時代,人力資源主體則是以集中在新能源和高新技術產業為代表的知識工作者。因此,低碳經濟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應當順應低碳經濟發展的趨勢,人力資源主體的變化,必然帶來人力資源管理理念的變化。

        1.2對人力資源管理目標的影響

        在傳統經濟增長模式中,由于產業結構及具體企業發展的差異,很多企業仍然停留在以“事”為中心的管理階段,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無法完全擺脫作為企業管理輔助職能的地位,因此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目標也被單純的認為僅僅是為企業經濟效益服務。在低碳經濟時代,由于人力資源主體的變化,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必然要轉向以“人”為中心。因為只有以人為中心,加強對知識工作者的管理,企業才能占有更多的知識,并依托知識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因此,低碳經濟時代人力資源管理的目標應該是有效整合知識工作者的知識積累,為知識工作者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促進知識工作者利用自身知識來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

        1.3對人力資源管理內容的影響

        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理論以“人”為中心的特點,決定了其管理內容必然是在考慮企業或組織工作目標的同時,也充分考慮到員工個人性格、能力、特長及發展要求等,以充分調動員工的工作熱情,實現企業或組織與員工個人的雙重發展。在低碳經濟時代,由于企業或組織被賦予了更多的社會與生態責任,因此人力資源管理的內容也必然會發生變化。具體而言,低碳經濟時代的人力資源管理需要更多的融入“綠色”“低碳”“和諧”等理念,從“人”這一根本要素出發,在人力資源管理活動的各個具體環節(如招聘、培訓、績效考核與激勵等)強調“綠色”“低碳”“和諧”的管理,并在此基礎上,整合整個價值鏈,以適應不斷出現的新技術帶來的高度不確定性競爭環境。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活動本身不僅要考慮企業經濟效益和員工本身的利益,更要注重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2基于低碳經濟的綠色人力資源管理概念

        2.1綠色人力資源管理概念的界定

        前文述及,在低碳經濟時代,人力資源管理不僅要為企業的戰略服務,還應充分考慮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實現。因此,基于綠色人力資源管理的理論依據既要體現社會經濟發展方式轉型期“綠色”“低碳”的發展趨勢,又要反映生態和諧、內外和諧、全面協調發展的思想。故本文認為綠色人力資源管理的不能僅僅以低碳經濟理論為唯一支撐,還應融入綠色經濟理論、和諧管理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及生態系統理論的有益思想。基于此,本文將綠色人力資源管理定義為:以低碳經濟為基礎,融合綠色經濟理論、和諧管理管理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及生態系統理論的有關思想;通過構建綠色人力資源管理系統,解決以往人力資源管理中不注重環保、和諧發展等“非綠色”與“非和諧”問題;改善人力資源管理的內外環境(如外部生態環境與內部管理環境),促使人力資源管理從傳統的職能管理邁向系統管理,開發和培養具備“綠色”“低碳”“和諧”思想的人才,并合理安排人才的使用;推動企業或組織的宏觀管理走向“綠色”“低碳”“和諧”,并最終促進經濟增長從粗放式增長向低碳集約型增長的一種人力資源管理的新模式。實施綠色人力資源管理的目的是從社會科技與經濟發展的最根本要素——人的角度出發,將傳統人力資源管理從各種人性假設的前提下解放出來,更加注重以人為本,通過對“人”這一要素的管理,為企業創造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從而促進社會經濟從傳統高碳粗放式增長向低碳集約式增長轉變。

        2.2綠色人力資源管理的內涵與特征

        綠色人力資源管理強調“綠色”“低碳”“和諧”的特征,是與低碳經濟時代社會經濟增長模式的特征相吻合的;綠色人力資源管理從企業或組織的微觀角度出發,但著眼于宏觀層面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生態效益的實現;綠色人力資源管理在不否定以往人力資源管理各項職能的前提下,系統的分析如何在人力資源管理的各項職能環節融入“綠色”“低碳”“和諧”的思想,在兼顧企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同時,也更加關注員工的身心健康與和諧。綠色人力資源管理具有明顯區別于傳統人力資源管理的三大特征:

        (1)綠色性。

        綠色思想的核心是環保、無污染、低排放的原則。綠色人力資源管理仍然遵循綠色思想的基本觀點,注重對各類資源的節約利用——也包括對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避免在人力資源管理活動中的各種非必要消耗。因此,綠色人力資源管理的綠色性必然要體現在要求員工關注企業的社會環境責任、綠色企業文化的建立,同時倡導低碳健康的辦公方式以及關注企業內部運轉與外部信息交換的整體健康。

        (2)生態性。

        自古以來,人的活動就是處于一定自然生態環境與社會生態環境中的。尤其是在一定的文化、制度、經濟的社會生態環境下,人這一社會科技與經濟發展最根本要素才能夠得以體現和發揮自身功能。因此,人力資源的發展與生態環境的發展具有相輔相成的關系。在綠色人力資源管理理念下,人與自然生態環境和社會生態環境發生物質、信息、能量的交換必然要體現生態性,以求得整個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的協調發展。

        (3)和諧性。

        從管理的角度而言,和諧的本意是從人的不確定性出發,探討企業與環境、社會、市場、政府以及企業內部之間的和諧。綠色人力資源管理企業與外部環境之間的和諧可以通過采用現代科技手段,比如實現信息溝通便利和無紙化辦公,達到緩解生態壓力,節約能源的目的。企業內部環境的和諧則是指企業與員工之間的和諧,這種和諧狀態是以“以人為本”思想指導下的人本管理,主要通過綠色企業文化來塑造健康的員工心理、積極的工作態度、員工之間和睦穩定的人際關系。

        3綠色人力資源管理實施措施

        從綠色人力資源管理的定義和內涵可以看出,綠色人力資源管理需要解決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活動中的“非綠色”與“非和諧”問題。因此,首先需要對企業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綠色化,然后在此基礎上對人力資源管理的各項職能活動融入“綠色”“低碳”“和諧”的理念,并最終通過各項職能活動的實現企業綠色人力資源管理。

        3.1企業內外環境的綠色化

        企業外部環境是指企業所處的政治環境、社會環境、經濟環境及生態環境等。企業外部環境的綠色化,需要政府推動經濟體制改革,為企業轉型創造有利的大環境。在經濟建設上要通過政策引導企業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的發展;在文化建設上要通過各種方式宣傳和倡導“綠色”“低碳”“和諧”的發展觀念和生活理念;在社會建設上要強化企業社會責任與生態責任意識,引導社會大眾積極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在創新能力建設上,要積極支持企業開發和應用各種新能源技術與工藝,生產綠色產品或提供綠色服務。企業內部環境是指企業內部物質環境、文化環境等。企業內部環境的綠色化,需要企業從資源配置、研究開發、生產營銷、客戶服務等方面都要從低碳化的角度出發加以考慮,因地制宜地制定出與企業經營外部環境特征相匹配的戰略計劃及其實施方案。同時,企業要建立綠色企業文化,審視自身所處的行業,了解行業技術革新的方向,在日常經營管理的各個方面樹立起“綠色”“低碳”“和諧”的理念,并建立企業綠色品牌。

        3.2人力資源管理職能的綠色化

        人力資源管理的主要職能活動包括招聘、培訓與開發、績效考核等。對人力資源管理職能的綠色化也可以從這些方面展開:招聘環節的綠色化,要求企業招聘人員應充分熟悉企業的社會責任與生態責任,了解有關環境法律及其他環保方面的知識。在招聘過程中,企業可以采用無紙化招聘的方式,同時優先選擇具有環保意識的應聘者,尤其是環境敏感行業內的企業,如化工、石油等行業。企業還可以考慮設置專門的環境部門,或者設置環保方面的高層職位。培訓與開發環節的綠色化,要求企業對員工的培訓需要包含企業社會責任、生態責任及和諧發展思想等方面的培訓。使公司每位員工牢記公司的生態責任與社會責任,梳理企業與社會、生態和諧發展的思想。企業進行人力資源培訓與開發時要注意培訓信息要簡單明確、培訓以非正式的形式,多次分開進行,盡量使用企業取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來支撐培訓與開發。企業培訓與開發要注意保持創新和主動性。績效管理環節綠色化,要求企業在員工的職責里納入社會責任、生態責任等相關方面的指標。對于員工在本職工作范圍內履行企業社會責任與生態責任的行為要給予積極的提倡和宣揚;對于非本職工作范圍的綠色行為,例如提出改善公司環境形象的建議,個人或小組的節能措施等,也要給予適當的肯定和激勵。以此引導企業員工樹立為公司整體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的改進作貢獻的思想。

        4結語

        第3篇:低碳經濟培訓范文

        (一)低碳經濟的認知度不足

        由于低碳經濟發展還處于探索階段,很多商業銀行對于其認知匱乏,同時也由于當下低碳經濟成功的案例較少,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商業銀行,因難以確定可靠的投資收益,對于低碳行業的投資熱情不高從而導致低碳經濟類的相關業務難以得到開展,低碳經濟的社會地位停滯不前,對于整體社會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造成阻礙。

        (二)與企業自身經營目標存在矛盾

        目前大部分企業主要是以營利為目標,其目標是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實現企業收益的最大化。而低碳經濟表面理解是在經濟發展時降低相應的能源消耗,從而保證經濟的長久發展。但這一目標的實現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借助于先進科學技術的低碳經濟模式需要前期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這些巨額的成本投入與未來的投資回報是否成正比,令許多企業望而卻步。這也成為了當前企業是否選擇低碳經濟模式的最大矛盾。

        (三)缺乏對風險的可靠計量

        由于低碳經濟往往具有較長的周期性,而風險性和安全性是大部分商業銀行在開展集資項目時優先考慮的內容,在商業銀行發放貸款前往往需要對企業進行資質審查和風險評估,但是根據目前我國市場現狀,低碳經濟類風險預估缺乏一個標準、科學、系統的評價體系。風險的不可估以及擔保中介機構的缺乏導致很多銀行機構對于低碳經濟相關的項目投資保持著謹慎的態度。

        (四)政府關注度不夠

        對于目前市場而言,低碳經濟的發展方向較為模糊,政府對低碳經濟的行業補貼以及政策引導還遠遠不夠,使得低碳經濟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同時政府未完善法律法規,使得很多指標以及資質都缺乏認定,從而導致其中空白性較大,對于其有效的監督管理也是極其不利的正是這些原因,讓一些商業銀行對于低碳經濟的發展前景持有懷疑態度而不愿出資嘗試。

        二、低碳經濟條件下商業銀行發展對策

        (一)加大政府宣傳力度

        對于低碳經濟發展,商業銀行是當之無愧的最大的資金支持者,而目前最為缺乏的則是該經濟體系對低碳經濟的認可,而政府部門則需要帶頭充當這一認可角色,即首先對低碳經濟加大宣傳的力度,從而保證讓商業銀行熟悉低碳經濟,認識其發展的前景,并且重視低碳經濟的發展,其次需要將國外的成功案例代入到低碳經濟項目經營中,讓銀行機構體會到低碳經濟將會給他們帶來更多利益和價值。

        (二)促進戰略目標形成

        很多企業對于低碳經濟的發展往往存在盲目性,而政府部門則需要推行一些優惠政策,讓低碳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雛形能夠形成,而各大商業銀行就可以根據自身的經驗情況以及市場情況制定相應的符合自身發展的戰略目標,促進商業銀行與企業合作的順利達成。同時政府部門還可以出面作為擔保機構,讓更多的銀行得以放心放貸,降低低碳經濟放貸風險,實現低碳經濟戰略目標同時惠及企業和商業銀行。

        (三)把握時機推出低碳類金融產品

        當前國際已有不少大型商業銀行參與到低碳經濟市場,我國商業銀行也可緊跟時代潮流,不局限于傳統的存貸業務、中間業務等,可采取金融工具的創新,如適時推出低碳經濟類投資基金、碳排放量期貨交易等金融衍生品,在市場上釋放流動性,商業銀行的積極參與也將吸引大量人氣,加快低碳經濟產業資金周轉。

        (四)強化人才培訓

        人才可以說是任何企業發展的核心,也是經濟發展的基礎,特別是對于低碳經濟這種新興經濟,更需要有新型的人才作為支持,即而對于人才的培訓,商業銀行需要培養一支精通低碳經濟的人才隊伍,熟練掌握相應的金融操作和業務知識,同時在銀行內部設立專門服務低碳經濟的柜臺,為企業提供便利。在業務開展后,配備專人對企業運營狀況進行跟蹤了解,定時匯報分析,有效防范風險。

        三、結束語

        第4篇:低碳經濟培訓范文

        關鍵詞:公路運輸;低碳經濟;節能減排

        1 低碳經濟下我國公路運輸發展新形勢

        目前世界各國對氣候問題給予高度關注,甚至成為世界政治經濟前沿問題。我國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城市化快速發展,在較長時間段內國民經濟仍持續增長,交通運輸也將保持快速發展態勢。從整體來看,交通用能結構不會發生本質改變,公路運輸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對環境有很大的壓力,發展形勢較為嚴峻。面對國內外對氣候問題的關注,我國急需要轉變社會經濟發展方式,這又需要政策強力支持,在低碳經濟發展背景下,公路運輸迫切需要進行改革,建設公路低碳運輸體系,以較大的發展優勢順應社會發展趨勢。鑒于此,我國也對氣候變化問題給予了高度關注,明確提出了發展低碳經濟的規劃,強調構建以低碳為特征的交通體系。隨著國內外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關注,我國為了更好地應對新形勢,提出的低碳公路運輸體系不僅是一項嚴峻挑戰,還是一項戰略機遇。

        2 低碳經濟下我國公路運輸發展問題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境內公路里程的逐漸增加,全國范圍幾乎覆蓋了公路運輸網,為我國公路運輸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較好的基礎。在建設公路運輸設施設備的時候,環境保護問題也逐漸受到重視,社會大眾逐漸摒棄了原來的先破壞后保護的理念,將低碳理念作為公路運輸現代化建設的指導理念,重視對環境生態的保護和修復。

        目前,我國公路運輸的發展水平整體較低,雖然已經逐漸意識到低碳理念的重要性,但是公路低碳運輸仍處于初級階段,發展效果不太好。我國公路運輸發展的規劃尚不合理,公路運輸系統發展不健全,很多運輸存在迂回運輸現象,不僅增加了汽車燃油,還增加了車輛污染氣體的排放。尤其是近年來,隨著我國車輛數量的不斷增加,而車輛清潔能源的發展未能滿足現有狀況,能源消耗還是不斷增加,這對公路低碳運輸的發展帶來了嚴重的限制。

        3 低碳經濟下我國公路運輸發展對策

        3.1 公路運輸低碳理念的宣傳

        我國公路低碳運輸發展需要在低碳理念的支撐下有效開展,而這就需要加大公路運輸低碳理念的宣傳,提升社會公眾對低碳理念的認知,有效引導社會公眾對公路運輸方式的選擇,筆者認為:第一,為了使社會公眾對公路運輸方式、公路運輸工具有正確的認知,降低公路運輸資源的消耗,減少對環境的危害,需要加大宣傳公路運輸低碳理念的力度;第二,向社會公眾普及氣候變化知識以及環境保護知識,告知社會公眾環境污染對自身的危害;最后,加強對公路運輸企業宣傳低碳理念,普及公路低碳運輸發展的知識,引導公路運輸企業轉變運營方式。

        3.2 公路運輸發展的科學規劃

        公路運輸的發展影響著國民經濟的進步,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因此需要合理科學地規劃公路運輸,制定公路低碳運輸發展規劃,以提高我國綜合運輸能力。制定公路低碳運輸發展規劃,第一,要結合國民經濟和當地經濟的發展狀況考慮公路運輸的規模問題,同時考慮自然環境的承載力問題,以確保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對環境的有效保護。第二,公路低碳運輸規劃的有效運營還需要科學合理的公路基礎設施建設,以合理科學的布局支撐公路規劃的發展,實現公路運輸基礎設施建設和公路低碳運輸規劃的有機結合,有機銜接公路網和城市交通網,便于集散客運和貨運。

        3.3 降低公路運輸的環境污染

        降低我國公路運輸的環境污染可以從城市公共交通運輸結構和節能減排措施兩方面入手:第一,優化升級城市公共交通運輸結構。筆者認為可從下述幾方面入手:首先,在城市中構建綜合客運體系,改變傳統的道路公交客運方式,形成道路公交、軌道交通和其他交通形式共存的綜合客運體系;其次,在城市公共交通運輸中實施公交優先策略;最后,在城市道路建設方面加大綠化建設程度;第二,制定科學的節能減排措施。公路低碳運輸環境保護目標的實現,需要實施公路低碳運輸戰略,國家相關職能部門需要結合我國公路運輸業的整體特征,發揮政府在公路低碳運輸發展中的宏觀職能,制定節能減排的目標和措施。我國政府針對我國公路運輸現狀,提出了清潔能源在公路運輸的使用策略,如減少車輛的運輸空載率,不僅降低了車輛的燃油消耗,降低了公路運輸的擁堵現狀,還降低了公路運輸的能源消耗,有利于降低公路運輸的環境污染。

        3.4 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作用

        發揮科技創新對我國公路低碳運輸發展的支撐作用,從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建設現代化的公路運輸基礎設施。實現我國公路低碳運輸發展,需要改變傳統的交通運輸方式,實現集約型運輸方式,將新研發的材料、設備和技術應用于公路運輸建設中,提高公路運輸現代化建設水平;第二,實施公路運輸的信息化管理。在公路運輸管理中應加大科學技術的應用,變革傳統的運輸管理方式,加快公路低碳運輸管理建設;第三,在建設公路低碳運輸中,還需要依靠科技創新的作用,改造現有汽車技術,將清潔低耗的科技應用于汽車的研制使用中,改變現有汽車能源技術,如使用天然氣車輛代替燃油車輛、使用混合動力車輛代替傳統車輛或者對車輛的內部構造進行改進,生產清潔能源的汽車,擴大科技創新的應用范圍,提高清潔能源汽車在汽車總量中的比重,降低車輛能源燃燒,減少車輛污染排放,加快空氣質量的改善進程,實現公路低碳運輸的協調發展。

        3.5 培養公路低碳運輸人才

        培養公路低碳運輸人才可從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培養公路低碳運輸管理人才、經營人才以及技術人才。公路運輸企業應強化對公路低碳運輸意識的宣傳,確保公路運輸人才充分認識低碳理念,另外針對公路運輸人才進行低碳運輸培訓以及崗位培訓;第二,構建公路低碳運輸人員的績效管理體系。公路低碳運輸人才可以有效降低運輸成本,降低運輸車輛的能源消耗以及燃料消耗,強化公路運輸安全,降低公路運輸的各類損失。甚至可以說,對運輸人才進行降低燃料消耗等方面的培訓,對公路低碳運輸管理有顯著成效,這種成效甚至比科技創新的支撐作用還要重要。據調研發現,目前很多家通過對運輸人才的培訓,大大降低了車輛燃料的消耗,如德國、英國和荷蘭等國,針對駕駛員采取教育培訓、對駕駛車輛狀況記錄并激勵等措施,使得車輛的燃料消耗有效降低。

        4 結論

        總之,我國公路運輸發展面臨低碳經濟的背景,需要有效實施公路低碳運輸策略,在公路運輸低碳理念、公路運輸科學規劃、公路運輸低碳環境、公路運輸科技創新、培養公路低碳運輸人才等要素開展工作,確保公路低碳運輸發展科學合理性、經濟環保性,有效提升資源利用率,明確我國低碳經濟下公路運輸發展的基本工作,促進公路低碳運輸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胡俊峰.淺析公路運輸現代化發展方向[J].科技向導,2013(11).

        [2]周偉.低碳公路交通運輸體系發展研究[J].交通運輸部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2).

        [3]莫翠梅.我國發展綠色低碳運輸的對策探討[J].當代經濟,2010(3).

        第5篇:低碳經濟培訓范文

        [關鍵詞]低碳經濟視角;鋼鐵企業;成本管理

        1低碳經濟視角下鋼鐵企業成本管理存在的問題

        1.1低碳經濟意識不強

        盡管現在的員工整體水平有所上升,然而,從目前鋼鐵企業的人員組成來看,員工的綜合素質還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對于那些小型鋼廠而言,基于低碳經濟背景下,由于鋼鐵企業成本的提升,會給員工帶來不利的影響,使員工的薪酬水平有所下降,這樣一來,許多員工就會存在不滿的心理,有時還會存在抵觸情緒,同時,在這些人群中,也有一些領導層對低碳經濟沒有全面的理解,雖然國家在鋼鐵企業轉型升級方面做出許多新的要求,同時根據存在的問題也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加以應對,但是,由于一些企業對這一概念以及其相應的內涵認識還不夠全面,進而就會使這些措施不能進行有效的落實,盡管企業在短期內能夠獲得穩定的利潤,然而,如果從長期來看,伴隨著鋼鐵企業內外政策的變化,就會導致其經營成本不斷增加,進而給企業帶來不利的影響[1]。

        1.2低碳成本信息不完善

        現階段,隨著低碳經濟理念的不斷深入,對于鋼鐵企業而言,其在許多方面有了新的變化,如與以往的成本管理工作相比,有了非常顯著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動態可變性。通常情況下,根據鋼鐵企業的不斷發展,其成本管理也在不斷的更新,基于這一現狀,就對相關的成本管理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能夠快速、有效的掌握相關信息,并且要及時對這些信息進行整理與分析,進而有利于企業進行參考。然而,在現如今,盡管企業已經進入到低碳經濟模式下,但是在成本管理中,仍然是以往的粗放管理,這樣一來,就會使管理人員不能科學的測量碳排放,進而導致管理工作與這一模式不能進行有機的整合,往往會給企業的相關工作帶來不利的影響。

        1.3低碳成本管理制度不配套

        從經濟學來講,如果企業的發展理念有所差異,那么,相應的成本管理制度就有所差異,然而,在現階段,對于鋼鐵企業來講,盡管這一理念普及到了各個崗位,但是,相應的財務政策還沒有得到有效的落實,在其核算的過程中,以及在具體的管控中,通常運用的還是以往的核算方法,這一方法不能有效滿足低碳經濟模式的相關要求。除此之外,根據現階段企業的成本管理工作可知,事后管理非常明顯,往往對事前規劃與事中控制沒有深刻的認識,進而在具體的工作中沒有很好的加以落實,并沒有認識到其重要性,這樣一來,使得整個成本管理工作并沒有高質量的運行,與此同時,還處于被動應付的狀態。通常情況下,只有發現成本有所增加,才去做相應的調查,眾所周知,就會導致成本管控失敗,基于這一現狀,鋼鐵企業一定要注重成本管理制度,并且還應該針對存在的問題及時采取措施加以解決,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有效控制,進而確保企業具有良好的發展空間[2]。

        2低碳經濟視角下鋼鐵企業成本管理對策

        2.1加強低碳意識宣傳培養

        現階段,鋼鐵企業要想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走低碳發展道路,所以,對于鋼鐵企業而言,一定要深刻認識到低碳經濟發展的作用,再者,企業的各個崗位都應該認識到只有走低碳經濟之路,才能確保成本管理效果得到顯著的成效。因此,在具體的工作中,鋼鐵企業應該做好相應的宣傳工作,與此同時,在進行宣傳的過程中,主要從培養企業文化入手,把低碳經濟模式有效融入到企業文化中。在這一過程中,企業要做持續性的宣傳,進而使企業的所有員工能夠對低碳經濟有一個全面的了解,要想做好這一工作,可以通過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而對低碳經濟的優勢與內涵進行全面的宣傳。再者,當員工深刻認識到其重要性時,就要對成本管理工作進行有效的宣傳,將成本管理工作貫穿在整個企業中,同時,在發展的過程中,相關的工作人員還要對成本的整體架構進行明確,進而確保企業工作的穩定運行,使其擁有良好的經濟效益[3]。

        2.2建立科學的低碳成本管理制度

        根據現階段低碳經濟發展水平來講,為了能夠建立一套完整的成本管理制度,這時,相關的工作人員要加以重視,進而要通過這一制度來規范各個工作流程,使整個工作流程能夠穩定的運行。因此,在制度的規劃中,企業要進行及時、全面的調研,尤其應該到大型企業中進行調研,進而對這些企業如果發展低碳成本管理進行全面的學習,并且總結一些適合自身企業發展的經驗,以便在后續的工作中加以參考與使用。與此同時,還應該根據企業的具體發展情況,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制度,在這一制度中,要涉及成本管理的方方面面,要對預算制度進行全面的制定,并且還應該對各個崗位預算情況進行研究,明確年度預算控制計劃,進而在其執行的過程中,將以往的事后控制轉化成前期和中期控制,進而實現對整個工作的動態掌握,這是非常重要的。

        2.3全面強化低碳成本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

        根據這一發展模式可知,在平常的工作中,要對工作人員進行全面的培訓,進而提高其綜合素質,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應充分借助培訓這一利器實現成本管理人員綜合素質持續有效的提升;在培訓過程中應注意理論培訓與實踐培訓相融合,全面提升培訓質量,確保成本管理人員能夠滿足具體工作需要。這樣不僅有助于提升培訓效果,同時還有助于提升成本管理人員參與到培訓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4]。

        2.4全面推進鋼鐵去產能交易平臺

        在鋼鐵行業內可全面推行鋼鐵去產能交易平臺,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對于小型鋼鐵企業,其整體的生產技術水平以及生產成本已經不能滿足鋼鐵企業發展需求,例如在某一個縣域內,對鋼鐵去產能數額進行分配,每個企業均有著自身去產能任務。基于這一現狀,顯然倒逼企業要走精細化成本管理道路,企業的管理模式與方法與以往相比也會更加廣泛與合理,對于那些劣質企業而言,也會做出相應的選擇,如出清鋼鐵市場,根據此狀況來講,就會使得整個行業朝著可持續的方向不斷前進,使其具有良好的發展空間[5]。

        第6篇:低碳經濟培訓范文

        【關鍵詞】 港口;可持續發展;低碳經濟;技術引進;自主開發

        我國《交通運輸“十二五”發展規劃》明確指出,交通運輸行業是能源資源消費和溫室氣體排放的重點領域之一,應“促進經濟發展模式向高能效、低能耗、低排放模式轉型”“必須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以節能減排為重點,加快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交通發展方式和消費模式”,并提出港口行業能源利用、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指導意見。

        1 我國港口低碳經濟發展現狀及問題

        1.1 現 狀

        目前,我國港口致力于低碳經濟發展的主要手段是節能減排,政府和港航企業各盡其職。政府主管部門主要負責研究政策和法規,制定節能減排標準,指導、監督和考核企業節能減排工作的開展情況。港航企業負責確定實施的具體辦法,包括制定企業節能減排管理制度,開展節能減排宣傳,開發和應用節能減排技術,加強工作人員相關技術培訓等,從而實現節能減排的約束性目標。[1]目前,從我國港口的節能減排技術來看,主要是設備的“油改電”及供電系統的改進,而在清潔新能源的研究開發和利用方面做得很不夠。本文選擇《港口統計年鑒2010》所列港口為例,結合各港口“十二五”發展規劃,說明我國港口低碳經濟發展現狀(見表1)。

        1.2 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1.2.1 忽視資源和環境在港口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港口企業在加速發展過程中,部分港區受經濟利益驅動,可持續發展理念淡化,忽略了對環境的保護及清潔生產,致使發展超過區域資源環境的承受能力,各項資源占用過多,環境惡化,社會成本增加,他人利益受損。以上海港為例,每天靠港大型船舶造成的有害物質排放達39.3 t,CO2排放達3.1萬t[2],這無疑會對周邊環境構成嚴重威脅。另外,政府及相關管理部門和機構在低碳港口的開發、規劃和運營管理方面缺乏科學全面的評價指標,缺乏引導公眾參與港口低碳化建設的舉措,未能形成完善的監督體系,使得部分港區長期存在的環境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

        1.2.2 能源利用結構單一化和高碳化

        資料顯示,目前我國能源消費構成中煤炭占有比重很大,達到近70%。大部分港口在能源需求方面對化石燃料特別是石油的依賴程度仍較高,而對其他能源特別是可再生清潔能源的利用很少甚至沒有,呈現出能源結構整體單一和高碳排放的局面,這與我國的能源儲備情況有關。長期以來,我國的能源結構以煤炭為主(占80%左右),石油和天然氣次之,而水電、核電、風電的利用量雖有增長趨勢,但在能源的生產和消費結構中所占比重很小(生產比重不足1%,消費比重不足10%),達不到能源結構優化的要求(見表2和表3)。其主要原因是煤炭易于獲取且價格低廉,發展水電、核電、風電成本高且有許多技術難題不能解決。在這種情況下,缺乏政策及資金支持就很難擴大生產和利用清潔能源的規模。

        1.2.3 技術瓶頸制約低碳經濟的發展進程

        與發達國家相比,目前我國港口在低碳生產技術的研發上較為落后,有些技術在短期內尚不能自主攻關解決,而購買國際先進技術的資金成本太高,影響港口使用新技術降低生產資源消耗的積極性。雖然已有部分港口在探索低碳生產技術,但效果不明顯。另外,一些港口的管理者急功近利,不愿投入資金用于技術攻關,不愿更新和升級舊有設備,不愿嘗試替代燃料的使用,也未能建立起激勵機制以鼓勵技術人員攻關和一線操作人員提高機械的操作能力,故生產中仍然存在資源浪費和能耗過大的現象。

        2 低碳經濟是港口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

        2.1 宏觀分析

        首先,低碳減排已成為一種國際趨勢,尤其是主要發達國家,已就港口低碳發展道路達成共識。目前除英國外,歐盟、日本、美國等世界主要發達國家正加強合作,向低碳社會經濟發展道路邁進。

        其次,在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大會上,總理代表我國政府對世界承諾,到2020年,我國單位GDP的CO2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45%,并且將此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要完成這一目標,需要各行各業包括港口行業的努力。因此,港口行業作為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的重點領域之一,必須響應國家號召,發展低碳經濟,制定節能減排指標,以免受到不必要的宏觀層面的問責而影響整體發展。

        2.2 中、微觀分析

        經濟全球化趨勢已不可逆轉,我國港口不僅面臨區域競爭,還面臨國際競爭。目前,我國大陸地區能源供應量/GDP明顯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及部分發達國家水平(見表4),說明我國大陸地區正面臨巨大的節能減排壓力,必須加快這一領域的工作。

        3 措施與建議

        3.1 重視資源、環境在港口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政府及相關管理部門應統一制定港口低碳經濟發展規劃,優化港區布局,打造布局合理、服務高效、安全環保的現代化港口;引導企業建立低碳發展模式,制定科學全面的評價指標,形成完善的監督體系。港口企業必須加強港口環保節能基礎設施建設,形成低碳環保的企業文化,并以“綠色、生態、低碳”理念培訓教育員工;保障港口周邊原生態環境以及重大港口工程的生態修復工作,綠化環境,增加碳匯;完善港口岸線使用管理,提高港區岸線資源利用效率;統籌利用綜合運輸通道線位資源和運輸樞紐資源,促進各種運輸方式在樞紐節點的有效整合,從而降低運輸能耗。

        3.2 促進能源利用多元化、清潔化、高效化

        我國港口應逐步改變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發展核能、風能、太陽能以及碳排放低的生物質能,如生物乙醇、生物柴油、沼氣等。充分利用清潔能源,提高二次能源利用率。作為港口企業,最清潔的用能方式就是利用電能,而港口的地理位置也使其具備了比較容易獲取清潔電能的優勢。如福建省是海洋大省,那里的港口岸闊港深,沿海風能資源豐富,并有利用潮汐、波浪、海流、溫差等發電的廣闊前景。[3] 另外,應對高碳能源進行低碳化處理,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3.3 推進低碳技術引進與自主研發并舉

        低碳技術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關鍵要素,而我國對該技術的掌握落后于一些經濟發達國家,如英國政府控制的碳捕獲和封存技術對于全球實現溫室氣體控制目標能起到關鍵作用[4],但我國目前尚未掌握該技術,這就需要引進,加強國際低碳技術的合作與交流。同時,我國政府和相關企業也應組織力量,加快自主研發,實現技術性節能減排。中國海運集團與上港集團從2009年開始,聯合開發移動式岸基船用變頻變壓供電系統,并于2010年3月首次試運行取得成功。如果該技術成果推廣至全國港口,以 t級以上的各類船舶在我國港口靠泊裝卸貨物期間所消耗的燃油計,每年相當于減少CO2排放917萬t,SO2 排放12.6萬t,氮氧化物排放19.5萬t。青島港多年來堅持科技興港,開發應用的集卡“最優路徑”項目作為世界攻關成果,在美國向世界港口同行作專題演講。這些均說明我國具備低碳技術的研發潛力。

        3.4 加強一線人員培訓,提高操作技能

        發展低碳經濟離不開低碳技術,而技術的掌握和設備的使用離不開一線員工的努力,對他們進行業務操作流程的培訓,提高他們的作業能力和效率,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是實現低碳生產目標的關鍵。如秦皇島港工人在生產中發現皮帶機的空載時間過長,電能浪費較大,通過精確計算皮帶機運行軌跡,改變工藝流程,先啟動上游給料設備皮帶機,使得皮帶機的空載時間大為縮短,從而大大降低了生產能耗。[5]

        總之,經濟全球化趨勢已不可逆轉,我國港口將參與國際港口企業的競爭,只有實現低碳生產,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才能增強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涂建軍,方平和.港口企業節能減排方式探討[J].交通企業管理,2011(6):1-2.

        [2] 吳逸峰.上海港:港行攜手建綠色港口[N].香港商報,2010- 07-07.

        [3] 黃曉科,曾靜.海西低碳經濟發展路徑研究[J].科技和產業,2010(12):27-28.

        第7篇:低碳經濟培訓范文

        (一)資金放貸

        從整體來看:雖然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沒有構成太大的威脅,但是在全球化快速發展的今天,宏觀經濟依然面臨著嚴峻的影響,存在很多不確定的地方。從宏觀經濟發來的信息來看:國內CPI系數不斷增加,央行不斷提高宏觀經濟的備金率,實質上這是宏觀調控最為嚴厲的方式,隨之將大幅度降低商業銀行的資金放貸。放貸作為先行商業銀行資金業務最熱門的一種,被列為優質資產的房產為商業銀行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在次貸危機發生的情況下,國內對房地產進行了很大的調控。另外,受連鎖效應與價值鏈影響,商業銀行中的回籠資金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因此,當下商業銀行的資金放貸與緊縮還存在很長的時間區域。

        (二)放貸質量差異大

        為了迎合低碳經濟要求,各個政府、單位在培育、引進高新技術上,競爭趨勢愈演愈烈。競爭的目的不只是促進經濟內在發展,同時也是行政晉升的有效機制,對此很多地方官員開始對商業貸款進行打壓控制。在這種經濟背景下,很難保障放貸質量。而企業為了繼續促進商業發展與低碳經濟,也就形成了商業借款等現象,此時的商業銀行面臨著腹背受壓;一則,政府正在不斷增加商業銀行壓力,二則受不對稱信息影響,它很難掌握產品前景。也正是在這兩種壓力下,放貸質量始終不一。

        二、低碳經濟條件下對商業銀行造成影響的因素

        自低碳經濟提出以來,它改變了傳統的促使經濟增長的形式,在調整產業結構的同時,要求其滿足經濟結構與可持續發展。但是,從現行的金融業務開展情況來看:低碳經濟還沒有得到充分利用與發揮,金融銀行在低碳經濟發展中還存在很多影響因素。

        (一)缺乏準確的認識

        從低碳經濟發展過程來看:提出時間晚、發展時間短是其主要特征,也包含很多內在銀行機構不熟悉低碳經濟境況,或者在理解與開展低碳經濟環節與業務上存在偏差。在發展低碳經濟的過程中,由于缺乏專業的技術人員與管理人員,對低碳經濟的審查、立項、實施、批復與風險管理缺乏理解,不夠了解低碳金融的利潤空間與業務規程。也正是因為低碳經濟缺乏強有力的認識,在發展低碳業務上缺乏動力,很難在短時間內完成傳統經濟模式向低碳經濟的轉變。

        (二)發展理念和利潤追求存在矛盾

        從現行的低碳經濟發展要求來看:它更注重低碳環保。受技術水平等一系列客觀因素影響,外加缺乏稅收減免以及風險補償制度,相關單位在經濟轉型時期很可能造成經營成本上升,最后減小企業盈利水平,影響最大利益。在經濟效益受阻、企業效益快速提高的環境下,同樣也會影響企業的信貸風險。而金融銀行不可能完全承擔社會環境對經濟成本帶來的壓力,這也是低碳經濟諸多項目融資問題越來越嚴峻的原因。

        (三)缺乏專業的中介

        和普通融資相比,低碳經濟項目開發,將面臨更多的風險,它需要經歷周期較長、相對復雜的審核。同時也只有借助專業單位才能推動項目實施與發展。但是,從國內中介機構來看:并沒有相關項目開發,在幫助金融商業部門專業評估與風險分析上,缺乏專業的技術咨詢,這也讓金融銀行單位在選擇項目上更加嚴格、謹慎。

        (四)法律風險約束

        從當前的低碳經濟實施過程來看:大眾對低碳經濟明顯缺乏認識,在低碳經濟發展前景等問題上還存在諸多不確定性與疑惑,對世界各國協議還存在爭論。另外,低碳經濟的認證標準與認證程序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監管單位的技術水平與管理能力還存在風險。

        三、低碳經濟條件下的銀行金融創新

        (一)正視低碳經濟,提高認識程度

        從現行的銀行金融發展狀況來看:基于低碳經濟的銀行金融的認知態度與支持程度更多的是來源于社會對低碳經濟的理解與利潤市場。為了實現低碳經濟與銀行金融部門的全力配合與支持,推動金融銀行與低碳經濟的快速發展,必須正視低碳經濟,從源頭上提高認知。在銀行金融發展中,通過滲透低碳經濟理念,從根本上增強對低碳經濟的認知。通過增強員工培訓,借鑒與吸收國外發展經驗,讓整個銀行業務正視低碳經濟。這樣,不僅有助于提高對低碳經濟的認知,同時還能明確效益產生過程,推動低碳經濟相關業務的快速發展。

        (二)推動可持續發展理念

        低碳經濟有助于銀行樹立正確的發展意識,在正視短期與長期效益的同時,擴充市場概率與綠色信貸之間的關系,并且擔負起股東利益與社會責任之間的關系。在發展低碳經濟時,短期內很可能對經濟效益構成較大的影響,從而損害金融機構利益。但是一旦放棄高污染粗放與高耗能經濟模式的支持,就會大大減少潛在危機,推動金融、銀行可持續發展。當然,在實施低碳經濟時,金融銀行也可能喪失原有市場與固定客戶,如果在放棄高污染、高耗能的同時,擁有較好的市場與客戶,增加低碳經濟投入,就能擴充低碳經濟占有率,促進綠色信貸發展,讓銀行金融的相關業務向著可持續的方向發展。銀行金融作為相對復雜的部門,它和很多細節都有牽連,不僅關系著股東權益,還承擔著社會責任。為此,為了確保股東利益與社會責任之間的關系,必須從客戶、股東、社會共同利益出發,這樣才能達成雙贏的局面。

        (三)加強低碳創新人才的培養

        金融創新作為帶動國際金融市場發展的重要條件,注重金融人才培養,對掌握市場主動權具有很大作用。因此,在低碳經濟背景下,金融管理人員必須以專業知識為基準,牢牢掌握新型投資評估與技術計量;通過增強對金融管理工作人員的培訓工作,從根本上做好低碳經濟技術評估與專業知識的掌握與應用,以推動銀行金融的快速發展。金融機構是整合國家相關要求與發展規定,制定金融培訓方法與內容,這樣才能保障金融信貸人員的專業水平與素養。完善與建立獎懲機制、績效考評體系,能夠公平、公正地對員工進行評價,從而提高員工工作主動性與積極性。同時,還可以將低碳業務與員工績效有機地聯系起來,在健全獎懲體系與考評機制的同時,增強員工對經濟發展的關注力度,從而推動金融業務可持續發展。

        (四)增強銀行對低碳經濟的支持

        從低碳經濟發展經驗來看:銀行對低碳經濟有著很強的針對性與可塑性,客戶所處的地位與環境,完全不同于低碳經濟影響,故使用的支持方式不同。因此,在實際工作中,必須創新銀行對低碳經濟的支持力度,從而帶動低碳經濟發展。如:大型低碳產業項目對銀行貸款的重視與支持,它對商業銀行的后期支持,對保障低碳產業資金順利進行都有重要作用。對于有較強輻射的企業,必須為其提供良好的貿易融資與產業融資,以此保障綠色環保;銀行機構利用知識產權替代貨權質押,為企業提供新的技術支持,在正常融資的同時,提高市場競爭力度。而對于減排節能的高碳單位,一般以融資租賃的方式,解決資金短缺的問題,通過為低碳產業提供配套服務與理財服務,讓低碳產業相關項目不斷向高碳單位發展、滲透。

        (五)增強監管創新

        從現行的低碳環境來看:銀行金融中存在多種風險與不確定因素,對此,除了要對其進行準則指導與規范外,還應該盡量降低風險造成的負面影響。首先,我們可以整合國外發展經驗,根據低碳交易地位、作用和實際狀況,對經濟結構進行新的創新與設計。其次,對于低碳信息監管,除了要為其提供有效的服務,還應該對綠色環保與節能減排進行有效跟蹤與收集,通過整合調控政策與發展趨勢,完善評估體系,對其作出正確的意見指導,并且使用有針對性的設計方案。

        四、結語

        第8篇:低碳經濟培訓范文

        1.低碳經濟興起的背景。由于之前以化石能源為主的高碳經濟發展模式,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的燃燒,導致了大量的污染氣體的排放和生態資源的過度消耗,最終誘發了當前全球氣候變暖的生態現狀。為了建立一個低能耗、地排放、低污染的經濟發展模式,也就以為了低碳經濟的轉型發展就此展開序幕。

        2.低碳經濟的內涵。低碳經濟的是在減少溫室氣體排的基礎之上,形成以新型的低碳能源系統、低碳利用技術以及低碳產業體系為主的經濟運營模式。低碳經濟是指從產品生產、消費流通以及最后的循環利用都是以低碳模式完成的,是在理念創新、技術創新、經營創新以及能源開發的基礎上形成的可持續發展經濟。在發展低碳經濟的同時,還必須承擔環保工作,形成低能耗的經濟運營,通過適當調整經濟結構,建設生態文明的低碳經濟社會。低碳農業是在傳統農業的基礎上,通過較少農藥、化肥的使用,形成的一種節約型、環保型、健康型的綠色農業經濟,從而從根本上保護農業生產的多樣性,因此,低碳農業又可以被稱作為生物多樣性農業。

        二、低碳農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1.農業傳統耕作觀念根深蒂固。我國的經濟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在我國的沿海地區屬于經濟比較繁榮、科技發展比較迅速的地方,所以在東部沿海地區會更加順利的完成生態農業和低碳經濟的推廣。但是在一些偏遠的山區或者西部區域,由于傳統的耕作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并且他們的固定生產模式暫時并沒有受到沖擊,所以從思想上還不能迅速的接受低碳發展的觀念,這種傳統的耕作觀念在很大程度上束縛了低碳農業發展的需求。

        2.現代低碳農業理念還不穩固。近年來,政府為了更好的推進國家低碳農業的發展,在節能、環保以及循環經濟能夠方面也已經做了比較廣泛的宣傳。但是目前的低碳經濟推廣主要是針對工業發展,對于農業方面涉及的并不多,只是在綠色食品和無公害食品等農業發展中做了普及宣傳。對于農業生產者而言,對低碳農業的認識還非常淺顯,也沒有在農業種植方面形成濃厚的應用氛圍,所以由于現代低碳農業還沒有在生產者之間建立固定的觀念,所以很難促進低碳農業的普及。

        3.低碳農業技術體系尚未建立。在農業的生產方式上,由于農民已經習慣了使用化肥、農藥進行農業耕作的模式,這種高碳的化學生產模式不僅造成了資金上的大量消耗,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對農業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的破壞。并且,由于缺乏專業農技人員的指導,農民在進行耕作經營的時候無法接受到系統科學的技術指導,對于化肥、農藥的過分依賴也在無形中強化了高碳的農業生產模式,使其成為了低碳農業發展的主要障礙。

        4.農村勞動力的素質不足。隨著我國城市化建設的不斷推進,農村或者偏遠地區中具有相當文化基礎和一定知識水平的勞動力都在不斷的涌向大城市求發展,使當前農村的主要勞動力人員大量流失,留下的主要是知識年邁的老人和兒童,這就使得農業科技的發展更加困難,也無法全面快速的推進低碳農業的發展,特別是偏遠山區的地方,由于科技信息的限制,加上人員勞動力的斷層,很難實現低碳農業技術的廣泛推廣應用。

        三、農業轉型的必然趨勢

        傳統的產業轉型總是以工業發展為主,以城市為主要發展陣地,而對農業的關注較少,也很少涉及到農村的經濟轉型發展。由于農業具有排放碳的同時又儲存碳的屬性,所以對生態的建設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因此,在當前節能減排、文明生態的大背景下,發展低碳農業已經成為了農業轉型升級發展中的必然趨勢。

        1.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由于環境污染的不斷惡化,對我們當前的生態環境平衡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據相關資料顯示,在我國偏南方的貴州、云南、廣東地帶等省份已經出現了大面積的高溫少雨的極端天氣。由于降雨量的減少,使農業耕地經受著旱災的影響,大量的牲畜飲水得不到有效供應,而在其他省份的部分地區,還經常遭受著持續性的大量降雨天氣,引起農業耕地的洪澇,對農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十分不利。

        2.高碳農業對生物多樣性的威脅。人類社會從最初的原始農業逐步過渡到傳統農業,再到現代工業化的農業發展,可以說農業發展一直處于逐步提升的過程。當前的農業種植過分依賴農藥和化肥的使用,不僅污染了環境,對生態平衡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也將會造成生物多樣性的迅速減少,極大的降低農產品的品質,在人體攝入這些經過農藥噴灑的農產品后,也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由此可見,工業化農業已經成了一種高碳化的農業,不僅對生物多樣性造成了巨大的破壞,還對人類的生存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威脅。

        3.發展低碳農業是我國生態化農業發展的內在要求。要想實現低碳農業的發展,就必須從低碳農業的發展理念、科技應用、農業技術等方面進行不斷的改革創新,促進生態平衡和農業生產的和諧相處,以最有效的農業發展方式來減少農業生產對生態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低碳農業是一種綠色環保的農業生產模式,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減少碳的排放,避免對生態環境造成全球變暖的環境威脅。

        4.低碳農業可以提高我國農業的市場競爭力。近年來,由于全球范圍內的食品安全問題和環境污染問題已經引起了公眾的極度關注,市場也在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環保指標的要求標準。農業的競爭力已經逐步成為評價一個國家農業發展和科技進步的重要標準。所以企業的最終生產要符合相應的標準才能實現農業經濟的順利發展,低碳農業也成為了應對農業貿易壁壘的主要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我國農業的市場競爭力。

        四、發展低碳農業的策略建議

        在低碳農業的發展模式中,要堅持以農民為主體、政府為主導、技術是關鍵的原則。在推動低碳農業的不斷發展過程中,必須要考慮農民的增收效益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協調農民、政府、技術三個因素的合理安排,推動低碳農業的快速發展。

        1.建立有利于低碳農業發展的激勵機制。對于低碳農業的發展來說,建立適當的激勵制度可以很大程度上促進低碳農業模式的創新,并且也可以增加人們發展低碳經濟的積極性。激勵機制在低碳農業中的應用可以分為很多種方式,比如,國家可以通過采取優惠政策、生產補貼以及資金支持等措施鼓勵低碳農業的發展。當然除了從一方面進行鼓勵外,也可以從另一方面進行限制,比如政府可以制定相關的條例規定,針對高碳農業的發展必須要擔負相應的生態污染補償費用,通過這樣的規定,就會在無形中增加高碳農業的發展成本,也就可以順利促進高碳農業逐步向低碳農業的過渡。

        2.完善支撐低碳農業發展的技術創新體系。低碳農業的是建立在低能耗、低排放以及低污染的運營基礎之上的,但是關鍵的發展支撐力量是低碳技術的應用。所以,在發展低碳農業的同時,要形成不斷的科技創新模式,經過在低碳農業的發展的創新、改革、吸收、消化等途徑的確切實施,全面改善低碳農業中的技術應用,采用科學合理的技術手段發展低碳農業,比如,無污染的新能源開發以及維持生態平衡的固碳減排等措施,可以更加有效的促進低碳農業的快速、全面的發展。

        3.形成有利于低碳農業發展的政策考核模式。低碳農業的發展除了需要依靠不斷的技術創新以外,政府的主導作用在低碳農業的發展中也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在政府的主導作用下,通過連接低碳產業發展與政績考核的關系,增加各級領導對低碳農業的關注度,這樣的政績考核機制,可以更加快速的推動低碳農業的發展。在農業的轉型升級以及生態保護中引入政府的主導作用,并將實際的開展效果融入到各級領導的政績考核中,以各級領導的實際行動推動“三農”建設的快速發展。

        第9篇:低碳經濟培訓范文

        1.低碳經濟下山西煤炭產業的現狀

        在傳統的工業社會中,經濟是一種線性經濟,且是按照“資源→產品→廢物→污染物排放”的方式單向流動。它把經濟和環境系統地人為割裂,以GDP 為導向,以市場驅動為主導,主要考慮人的征服能力和對自然的開發能力,將自然視為“取料場”和“垃圾場”,經濟的數量型增長是通過把資源持續不斷地變成廢物來實現的。

        1.1山西煤炭資源及利用現狀

        1.1.1煤炭產業是山西的支柱性產業。山西省是資源大省,煤炭產量占全國的25%以上,焦炭產量約占全國的40%,出口占世界貿易量近50%。山西經濟嚴重依賴煤炭和以煤炭為基礎的焦碳、冶金、電力產業,這些產業所提供的增加值占全省總量的85%以上。[2]這種過度依賴煤炭產業的經濟結構,受煤炭市場價格波動影響很大,嚴重制約著地方經濟的健康發展。此外,由于煤炭生產盈利的能力快,利潤高,因而導致生產要素過度集中在煤炭行業,使其他產業的振興和調整缺乏必要的動力和基礎。

        1.1.2資源綜合利用程度低。目前,全省煤炭資源回收率約為43%,大部分鄉鎮煤礦開采方式落后,資源回收率在15%左右,這就意味著每采1噸煤就要浪費5噸以上的資源,按山西中小煤礦年產3.5億噸計算,每年要破壞和浪費約20億噸寶貴資源。

        1.2山西煤炭產業結構現狀。產業集中度偏低是制約山西地方經濟發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從理論上講,一國煤炭產業整體產能中,前4家企業的市場占有率應達到40%,前8家企業的市場占有率應達到60%,這樣的格局才有可能形成健康的產業。放眼世界,美國、澳大利亞、南非、印度等國,前4家煤企產能分別占據該國的46%、50%、60%、90%左右。目前我國煤炭行業前4家的市場占有率只有20%,前8家也不過僅占28%。

        2.山西煤炭產業發展低碳經濟的必要性及低碳選擇

        2.1山西煤炭產業發展低碳經濟的必要性。眾所周知,煤炭資源是非再生性資源,這就決定了煤炭資源的儲量是有限的,任何一個地區,無論煤炭資源儲量有多豐富,只要不斷進行開采,資源枯竭的那一天總會到來,這是一個不可抗拒的客觀規律。

        從世界范圍來看,煤炭資源型城市的形成是工業化進程中的一種普遍現象,也是非可持續發展模式下的產物。現在,人類已從非可持續發展模式的教訓中,認識到可持續發展模式的重要性和人類選擇其的客觀必然性。可持續發展戰略已成為各國政府整體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2低碳經濟是山西煤炭產業結構調整的必然選擇。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低碳經濟實質是低碳能源和化石能源的潔凈、高效利用。對于目前的山西省來說,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已經成為一個長期的、緊迫的戰略導向。

        3.山西煤炭產業發展低碳經濟的可行性

        3.1山西煤炭資源優勢。山西煤炭資源品種多、產量大、質量高。山西省的煤炭主要有肥煤、氣煤、瘦煤、焦煤、無煙煤、長焰煤、弱粘結煤、貧煤、褐、煤這9大煤炭品種。山西煤炭總體上屬于易選煤,中等易選煤占2/3 以上,難選煤占1/3 以下山西地理位置適中,交通比較便利,山西省也是我國重點建設的能源化工基地。

        3.2山西發展低碳經濟的設備優勢。雖然對山西省而言,無碳產業和可再生能源所占比重非常低,但卻有豐富的低碳能源的供應經驗和具備相當規模的供應基礎設施體系,開展以煤為主的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是未來研究的主導方向。

        4.山西煤炭產業發展低碳經濟的制約因素分析

        4.1山西煤炭產業內部管理不完善。山西煤炭行業的生產過程中缺乏有效的管控機制和考核機制,不能切實調動員工的積極性。截止2009年底山西進行資源重組以來,隨著各大煤炭企業擴張速度的加快,各企業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人員短缺,所以在管理人員的選拔方面要求也一再降低,這也是造成一些新成立的企業管理水平低下的原因之一。

        4.2山西煤炭產業的技術制約。山西省內的幾所高校及科研機構尚不具備專業的低碳技術研究能力,這就嚴重影響了低碳生產在煤炭行業的實現速度。作為山西煤炭支柱的幾大煤業集團,雖然都擁有各自的培訓系統,但是其能力僅能維持一些簡單的、初級的技能上的培訓,在一些設備的更新上也往往多是靠以往的經驗而為之,缺乏有力的科學技術支持,因而大大降低了其設備的更新換代速度。

        5.山西煤炭產業發展低碳經濟的路徑選擇

        山西省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加快煤炭產業的轉型,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快實現“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舉措,符合山西省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是促進經濟與社會更好,更快發展的必然選擇。

        5.1提高資源的深加工度 推進煤炭延伸產業發展。資源是上天賦予山西的優質秉賦,我們要倍加珍惜自己的資源,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打好“資源為王”這張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由粗放、高耗、單一線性發展向集約、低碳、高效、多元循環發展轉變,由外延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利用大企業集團的資金、技術、人才優勢,圍繞煤炭及關聯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堅持資源跟著高端產業走,把煤化工打造成山西新興支柱產業,實現資源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變。[10]

        5.2合理進行煤炭資源整合 完善山西煤炭產業經濟發展模式。從生態環境管理的角度看,資源整合是構筑煤炭開發環境管理“事前防范、過程控制、事后處置”三大生態環境保護防線的有力支撐,也是治理和保護全省礦區生態環境、再造“藍天碧水”的有力保障。[11]其次,煤炭資源整合不僅能提升煤炭產業抗風險的能力,也能提高煤炭產業的安全生產能力,有效改善煤礦安全的保障程度。

        5.3加強政府政策扶持 引導和監督

        雖然發展低碳經濟刻不容緩,但是由于短期經濟利益、接受程度、行為慣性、支持系統等諸多因素影響,實現低碳經濟離不開政府政策的引導和支持。山西低碳經濟的發展需要制定相應的可行性政策,大力支持企業加大低碳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力度。

        結論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本中文字幕乱码系列 | 一区二区人妖视频网 | 亚洲中文字幕手机在线第一页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国产 | 亚洲国产综合久久五月 | 色婷婷婷亚洲综合丁香五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