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宛轉蛾眉馬前死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我和容若的故事,是從花柳繁華的帝都相府而始的。在那濃蔭曳曳的藤架下,他一襲素衣蹁躚,清雋的面容被暖色艷陽打出一片淡金的光暈。對面有如水伊人倚桌臨帖,嫻雅溫淑。斂眼,他于醺然中靜靜凝望著那摯愛的女子,眼角眉梢情意綿延。“急雪乍翻香閣絮,輕風吹到膽瓶梅,心字已成灰。”香盡,人逝。盧氏的死,讓得那賭書消得潑茶香的日子一去不返,茫茫后路只留容若孤身一人獨對闌珊。酒醒何處,無論今宵。悼亡,是一種追念,回憶越深情越刻骨。正是這滴不盡的相思血淚,成就了容若在清代詞壇上的巔峰,而他從此簟紋燈影的寂寥,更是惘然了我的整片柳綠桃紅。
“驪山語罷清宵半,夜雨霖鈴終不怨。”提到容若,就想起那名震一時的木蘭詞,繼而又憶了玉環和唐明皇。“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驪山一行,是相遇的初端。因失去武惠妃而黯然神傷的玄宗,在行宮之畔,被那一個百媚橫生的回眸勾去了所有的心魂。煙雨陌巷,半紙韶華。“后宮佳麗三千人,千寵愛集一身。”誰說英雄鐵血?不過是未到用情深處罷了。而面對如此傾世容顏,即便是唐皇這天縱的英才,也淪陷了。愛美人,不愛江山。開元盛世的輝煌過后,又是由誰來主掌沉???“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三郎,我此般愛你,又怎忍你皇圖霸業轉瞬成灰?也只望千軍齊發,護你早日回京!“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一曲雨霖鈴,半冢紅顏骨。大明宮寵盛之時,又有誰料到了這生死如河,悍然相隔的結局?惋惜,悲嘆。命運伸出手來,我,無能為力。
看見過義山和華陽的“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感慨過柳七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亦是驚異于少游的“傷情處,高樓望斷,燈火已黃昏”……以字承情,以紙載憂。于詩詞翰然中體味前人的情仇愛恨,離合悲歡。畢竟,在俗世里翻滾的人們,又有誰不是心帶惆悵的紅塵過客?
詩人歌德就曾說:人如果把自已變成青色的,那么就一定會被羊吃掉。這話,讓我學會了在火樣的紅色里退避,在陰郁的藍色里謙卑,在空洞的白色里低調。
突然就渺渺茫茫,很想找塊石頭坐下來,坐進秋天,隨物賦形,想一份幸福的色彩。
也想另一些不著邊的事物。
就隨性地將眼前的風景在視線中刪繁就簡,于是紅塵落盡,亂云不再,只有少少的幾筆欲念在低坐著的頭頂上緩慢盤旋,就想著,是不是還有一片天空安靜到從沒被飛鳥掠過?是不是只要擁有一雙翅膀就能避卻所有的溝壑?是不是脫線的風箏也能隨一陣狂風放膽飛翔?
是不是-----就這樣靜坐著托腮凝視,思想卻信馬由韁,這才確認:內心才是最大的亂世。
好在我崇尚簡靜,習慣于在內心忙碌。
我不會刻意地邀請誰走進我生命的主場,不會在夢醒時分還去幻想能與誰能展開一次精神上的生死聯袂。我會用目光收拾殘局,用雙手抱緊寂寞,理論上,我應不斷地感謝自己,能長年穿越亂石駕定足音,能在繚繞的七彩中排編夢想,能在黑夜里譜幾首心曲,點一盞心燈,讓生命在亮色中生動地打滾、翻身。
是的,我該感謝我自己!
當然,更多時候會自我肉博,當精神與肉體分道揚鏢時,我會要求彼此妥協,盡管不具體“宛轉蛾眉馬前死”的悲美,總也有一份自我解困的遼闊,好在總有一份恩情的點醒,讓我在疲軟中重塑靈魂,讓內心能再度磅礴,好蘊釀一份更為龐大的聲音,就等候著那一聲炸響。 世界是如此廣闊,我卻不敢大聲哭泣,我堅信,這不單是我的嘆息。
隱隱約約似乎聽得見盧梭的深刻感悟:人類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由此看來,誰都有一根束縛自我的長繩,作繭自縛,其實是人的特性。
遠兜近轉,依舊想扯上愛的話題,愛是女人的宗教------這樣的說詞,十分妥貼。
總感覺能放下愛的女人一定是佛,幸福卻不喜悅,戀上愛的女人是仙,喜悅卻難保幸福,愛情的障礙大多來源于對的索取,自私與計較,提防與嚴守,猜疑與對抗,是大多數人愛的方式,愛到荒蕪是唯一的走勢。
那不如說,愛與秋風,象一場琴聲,一飄而過。
秋風自然是有備而來,那些下落不明的情感可能被亂風吹刮到某棵樹上,讓我有了與一棵枯樹長久對視的愿望,與一片黃葉惺惺相惜的悲憫,每當我途經一片楓葉,總會有擦亮一根火柴的沖動,只想將秋色燃盡,就想著:留一小撮的灰燼,興許是對情感最好的保持。
仍記得《廊橋遺夢》里的那句經典對白------愛情并不遵從我們的想象,愛情的神秘在于它的純潔與純粹。
純潔與純粹,是愛的要求,也是暗示。
所有的暗示都沒有回音。
相傳楊玉環不僅有閉目羞花之貌,還善歌善舞,精通音律。這些都使晚年的唐玄宗李隆基如癡如醉。楊玉環喜吃鮮荔枝,玄宗便派人從南方的產地驛驛相傳,飛馬送來。農歷七月七那天,他倆還仿照民間習俗,晚上在華清池擺下香案,雙雙立下“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的誓言。然而,李隆基與楊玉環在華清池結下的愛情之果,早已包含著悲劇的種子。天寶十四年,杜甫途徑華清池附近,憂憤于宮墻內外貧富懸殊的社會矛盾,寫下著名的《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發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慨嘆,暗示了唐王朝危機重重的社會矛盾。不久,安祿山在范陽舉起了反旗,向長安逼進,“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崩盥』鶐е鴹钣癍h倉惶逃離,一行人馬行至馬嵬坡,龍武大將軍陳玄禮等眾將士不再前行。要求殺奸相楊國忠以謝天下,楊國忠被戳后,眾將士又要求處死楊玉環以平天下怨恨。李隆基為情勢所迫,只得賜玉環三尺白綾自縊,玉環死后,尻體又被放在驛庭,陳玄禮等人入庭觀后,眾人方才“免胄釋甲,頓首請罪,山呼萬歲?!彪S后整頓軍隊,護衛著李隆基向四川前行。白居易在《長恨歌》中記其事說:“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余里,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相傳楊玉環聞知玄宗賜她一死,哭成了淚人,走一步,回頭一望,悲悲凄凄,跟著高力士向三門佛殿那顆梨樹走去??吹介T邊臥著兩個呲牙咧嘴、怒目圓睜的石虎,便自言自語道:石虎-啊石虎,難道你們也象圣上一樣寡恩少義,對我楊玉環沒有一絲情義嗎?話音未落,石虎倏然消失了。至今馬嵬一帶民間還流傳著“常從馬嵬過,不知石虎哪里臥”的俗話。這是傳說,不足為信,但楊玉環死時心中的凄慘,當是真實可信的。當初她16歲入宮,被冊封為李隆基第十八個兒子壽王李瑁的妃子,后來玄宗一見,驚為天人,遂以過渡手法據為己有。先讓她出家去做道姑,五年后由太監高力士奉旨密召進宮,封為貴妃,地位僅次于皇后,此后集三千寵愛于一身,海誓山盟相許,楊也以自己的全部身心和才藝為皇帝增添歡娛。此刻,本是同患難之際,自己卻要淪為犧牲品,心中怎能好受。楊玉環死后,鑒于后面叛兵緊緊追趕,玄宗命人在路邊挖了個坑草草埋葬,爾后啟程離去。一代美人,就這樣香消玉殞了。
楊貴妃墓在明代就列為“百步耕耘之禁”處,歷史上曾幾經整修,其中以民國26年(1937年)陜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倡導的一次修復規模最大,今天重修的楊貴妃墓,其門楣上的“唐楊氏貴妃之墓”的匾額,就出自當年邵力子之手,墓園也基本保持了邵力子主修的格局。大門為朱紅色,內有獻殿三間,過了獻殿,便是一個大約三千多平方米的庭院,墓冢位于庭院之中,高三米,呈斗圓形,墓前石碑上,刻有“楊貴妃之墓”五個大字。院內綠樹成蔭,東、西、北三面圍墻前是碑廊、五十多通石碑上,刻有白居易,李商隱、溫庭筠、林則徐等詩人、名士的題詠,林則徐的題詩是之后被貶往伊犁時路過陜西而作的:“六軍何事駐征慘,妾為君王死亦甘。拋得蛾眉安將士,人間從此重生男”。清代何承燕詩云:“霓裳驚破太倉皇,掩面君王失主張。七夕盟言忘不得,牽牛要罵李三郎。”詩中“三郎”者,蓋指李隆基也。
其實馬嵬坡之貴妃墓,只是一個衣冠冢,楊玉環究竟葬于何處,還是個謎。據記載: “安史之亂”平息后,玄宗便由成都返回了西安,風景依舊,不見故人,太上皇常常孤燈挑盡未成眠,綿綿相思之情油然而生,于是令中宮前往馬嵬尋覓楊玉環的墓坑,但墓坑挖開以后,卻是空空如也,“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敝袑m無法回去交差,正在發愁,忽有人告知楊貴妃在佛殿前的梨樹下自縊時,遺落了一只靴子和羅襪,這些遺物被一個驛卒揀到了,驛卒將此物帶回家里交給他的母親保管,說來也怪,這靴子和羅襪異香撲鼻,遠遠都可聞到,引得人們成群結眾前來觀瞻。中宮聽到這消息后,以高價買下了靴子和羅襪,然后埋在了貴妃墓這個地方,回去向玄宗交差,而貴妃到底葬于何處,卻無從尋覓了。
近年有研究認為,楊玉環未死于馬嵬之亂,言龍武大將軍陳玄禮不忍處死貴妃,遂與高力士合謀,以侍女代死,而楊玉環則在今上海附近楊帆東渡日本,在日本安度后半生,并輔佐孝謙女皇治國,深得日本人民尊敬。至今,日本文津縣的二尊院,還保存有楊貴妃的墓地,該處已被日本列為重點保護文物。1963年,一位日本少女還在電視上展示了楊氏家譜,聲稱自己是楊玉環的后裔。至于描寫楊玉環在日本的文學作品,近年更是屢見不鮮,日本有,中國亦有。從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人們對這位絕代美人的命運還是比較同情的,不希望她死得那樣凄。慘。
參觀楊貴妃墓的人都會注意到,楊貴妃墓上的封土堆全都用青磚包砌,這是什么緣故呢?這里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傳說當地有一個又黑又丑的姑娘,嫁不出去,她很苦惱,晚上便獨自來到楊妃墓拍打著墳土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痛哭,怨老天不公,沒有把自己脫生成玉環一樣的美人?;厝ズ笙吹粽丛诿嫔系耐?,皮膚居然變得又白又嫩。此事一傳開,許多婦女都來貴妃墳取土。為了使墳墓能保存下來,人們便用青磚將墓冢包砌起來,加以保護。此事在《西安府志》上也有記載:“貴妃粉出馬嵬坡上,土白如粉塊,婦女面有黑點者,以粉洗之即除。”墓地碑石詩刻注解中也說:“墓上生白粉,土人呼之為貴妃粉,能悅顏色,春日游女拾取饋面”。如今,游人無法從墳上取土了,便常在游覽之余,從墳的遠處撮點土,包入紙中,帶回去,當然以之洗面的人已不多,多半是留個紀念,或向未來過貴妃墳的人講述這個有趣的故事。
關鍵詞:轉喻 外延內涵傳承 長恨歌
引言
本文嘗試以徐盛桓教授的“外延內涵傳承說”來分析長篇敘事詩《長恨歌》中的轉喻。《長恨歌》是中國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一首長篇敘事詩,作于公元806年。全詩形象敘述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該詩中有大量的轉喻表達方式。首先我們簡單回顧轉喻的相關研究并介紹外延內涵傳承理論的發展和相關觀點。最后用外延內涵傳承理論來解釋轉喻現象并詳細分析所選取語料《長恨歌》中的轉喻。
轉喻的相關研究
轉喻,亦即借代,是傳統修辭研究的重要辭格之一,但作為一種概念現象,最先卻是由Lakoff和Johnson在他們合作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提出的[1]。傳統修辭學把轉喻看成是真實世界的“鄰近”,而Lakoff等認知語言學家則把轉喻看成是概念層面上的“鄰近”[3]。
轉喻作為一種修辭特別是認知和思維方式,是一種普遍的語言現象。轉喻是在同一認知域內源域向目標域的映射。大腦存儲的知識可以看做一個網絡模型,只要一個節點被激活,與之相關的圖式就可以同時被激活[4]。然而,概念激活從根本上是通過概念內涵外延的傳承來實現。轉喻不僅僅是一種修辭方式,更是一種認知方式。當轉喻被作為認知方式和思維方式研究時,它體現為一個概念,概念有內涵和外延。所以,轉喻之所以發生的客觀基礎和深層運作機制只能用徐盛桓提出的外延內涵傳承說來解釋。
理論基礎:外延內涵傳承說
外延內涵傳承說是由徐盛桓提出,建立在法國語言學組織Group mu的轉喻內涵說以及Osterwalder的轉喻外延說的基礎之上。外延是概念所指對象的范圍,內涵是包含了它所反映的對象事物的一切方面的內容[6]。也就是說,內涵是指這個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一切屬性特征的總和。外延則是這些內涵內容所反映的事物。外延可用內涵來識別,內涵可用外延來歸納。
人的大腦中儲存著一個有關客觀世界的知識,經驗經抽象和整合形成的復雜的網絡系統。該系統又又不同的子系統和子結構形成,錯綜復雜。人們要想對復雜信息進行提取時非常困難的。而且任何一個思維對象的內涵外延都是非常復雜和難以把握的。因此,這種信息的儲存必須借助一個清晰的表征方式。也就是本文所說的類層級結構。知識的習得、儲存和表征所利用的就是人腦中的類層級結構。語言的生產和理解的過程首先就是一個從類層級提取相關信息的過程[2]。
類層級結構是外延內涵傳承模式的核心概念。類層級結構表明它既是分類又是有層次的,分為上位類和下位類。從事物的外延可以分出各種類別結構,而從事物的內涵可以分出整體和部分結構。外延和內涵均可以進行傳承。徐盛桓認為,所謂類層級結構,指人們根據對事物分類的規約性認識而建立起來的一個既按常規關系分類又按類屬關系分層級的結構,是人類儲存知識的基本形式;由于常規關系在較高的層次可以抽象為相鄰和或相似的關系,因此類層級結構可以體現為對事物以相鄰或相似這兩個維度所建立起來的概念類層級系統[5,7,8]。本文只就其中的相似維度進行,也就是轉喻的類層級操作機制進行分析。
從外延內涵傳承模式分析轉喻
一、外延內涵傳承模式與轉喻
外延內涵傳承模式從根本上回答了轉喻形成的客觀基礎,也就從根本上回答了在含有轉喻的話語中,受話人是如何分析轉喻并最終理解話語。
徐盛桓認為, 轉喻是在表達中借一事物指代另一事物, 二者之間應具有部分-整體或在同一整體內部分-部分的關系, 或者說, 具有類屬范疇同一性的關系;轉喻之所以可能,是因為可以從類屬范疇同一性的關系引伸出類屬范疇內的事物的外延內涵有傳承關系, 從而可以在一定的語境中相互認定, 實現指代[9]。
轉喻就是用源域替代目標域。用內涵外延的傳承來解釋就是將源域的內涵外延分解并傳承,根據語言運用者以及語言運用的語境來選擇相關的內涵外延內容,用源域的表達方式來承載目標域的含義。
徐盛桓認為轉喻過程中外延內涵的傳承可以抽象為四種傳承的模式,包括:1)結構和位置傳承模式,本體,喻體外延內涵傳承的內容主要涉及本體作為某一類事物的外延在類層級結構中所處的位置;2) 特征和屬性的傳承模式,本體喻體外延內涵傳承的內容主要涉及本體作為某一類事物的外延的特征和屬性;3) 生成和來源的傳承模式,本體喻體外延內涵傳承的內容主要涉及本體作為某一類事物的外延的生成和來源;4) 功能和作用的傳承模式,本體喻體外延內涵傳承的內容主要涉及本體作為某一類事物的外延的功能和作用[6]。
二、以《長恨歌》為例
雅各布森認為敘事詩中多用轉喻[10]。下面我們以長篇敘事詩《白居易》中的轉喻為例,以外延內涵傳承為理論基礎來分析轉喻。首先,我們來看分析《長恨歌》中轉喻的特征和屬性傳承模式: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
云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
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凝脂、云鬢、花顏、金步搖以及蛾眉都是運用轉喻指美人楊貴妃超凡的美貌。轉喻機理的運作過程是這樣的:從詩人方面,詩人需要為美人楊貴妃的美貌找一個轉喻表達方法。他首先從楊貴妃的外延入手,認定楊貴妃是一個美人,進而分析美人美貌的內涵。例如,從美人的特征來分析,從有關的內涵內容中選擇和認定雪白的肌膚,濃密而烏黑的頭發,美麗如花的容顏,細長而彎彎的眉毛。美人的頭飾,金步搖,珠玉纏金,一步一顫的特征也用來轉喻性的指代楊貴妃美人的婀娜多姿。
該詩中還有轉喻的生成和來源傳承模式。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
其中的絲竹,轉喻管弦樂器。絲竹是指絲綢和竹子,絲指弦樂器,竹指管樂器。該轉喻的運作機制是詩人要為管弦樂器找一種轉喻的表達方式,從管弦的內涵入手,例如管弦的生成和來源,從有關的內涵中選取和認定制作管弦樂器的材料是竹和絲,因此,將竹和絲作為管弦樂器的喻體。讀者能夠從竹和絲的外延入手,從竹和絲的功能和作用分析,竹和絲可以用來制作管弦樂器,從而認定竹和絲用來轉喻的代指管弦樂器。這樣,管弦樂器的外延內涵傳承給竹和,竹和絲的外延內涵傳承給管弦樂器。我們可以對其中竹的外延內涵傳承進行深入分析。“竹”作為植物,它是在某一層級上的分類結構里處于植物類的下位類, 是植物的外延;同時, 它又可以作為一個上位類, 統領各種各類的竹,這些各種各類的竹就是竹的外延;某一類竹( 如茶桿竹) 的總體是由這類竹的一株一株的茶桿竹的單體構成的, 一株茶桿竹就是茶桿竹的外延。不言而喻, 在竹-茶桿竹-某一類的茶桿竹-某一類茶桿竹的一株單體這個層級連續統中,它們具有類屬關系,它們都具有不同程度的類屬同一性,體現為外延的傳承性。同時, 竹又有它的內涵內容, 即有自身的特征屬性, 如其外形特性、生物特性、物理特性、功能特性等,這些都是竹其重要程度不一的內涵內容;竹就是由這種種的特性整合而成的,正是這些內涵的全部內容構成了竹的整體,每一種特性都是竹整體的一部分,這就可以建立起以竹為上位的部分-整體類層級結構;換句話說,人們可以說竹具有…特性。在竹-竹的特征屬性-竹的某一特征屬性-竹某一特征屬性的此特性這個層級連續反映了各類特性的類屬關系, 它們都具有不同程度的類屬同一性, 這就體現了內涵的傳承性。每一種特性如功能特性又是由若干次功能、次次功能構成的, 如將竹功能特性作為一個上位類, 其下位類可以包括若干功能, 如可制作、可被當做書寫材料等等??芍谱饕豁椨肿鳛樯衔活惼湎挛活惪赡馨芍谱鳂菲?;之下再分可制作蕭,二胡,笛子, 又再分可制作蕭的管體等, 這樣的層層分類,又成了一個分類結構。
《長恨歌》首句: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漢皇愛美色,希望找到一位漂亮的女子,治理天下多年之中,依然沒找到合適的?!皟A國”一詞作為源域轉喻絕色女子,佳人的美貌足以使朝政荒廢,滅亡。首句中含有的轉喻是用結果代原因。傾國將其內涵傳承給美人。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事件“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轉指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眾人的漠然、絕情。也是因果傳承的例子。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寒冷的鴛鴦瓦、冰涼的翡翠衾,以果代因,轉指玄宗生活的凄涼。和上面兩個例子是相同的傳承模式,我們不再贅述。
轉喻還有功能作用傳承模式,例如: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鼙鼓是中國軍中戰鼓, 用在這里指代戰爭。鼙鼓在在戰爭中的作用是表示戰爭的開始。作為戰鼓,我們選取其合適的內涵傳承給戰爭。
小結
外延內涵傳承理論用來解釋轉喻是一種新的研究方法。外延內涵傳承主要用來解釋詞語層面的轉喻現象。本文嘗試運用該理論,采用詩歌中的轉喻進行了分析。我們得知:源域和目標域在內涵外延的傳承是轉喻的核心機制,更是轉喻語篇連貫的保證。本文只是試探性的分析,而且由于語料選擇的主觀性,不能保證結論和解釋的客觀性。外延內涵傳承在其他類型的轉喻方面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深入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Lakoff, George & Johnson, Mark.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 何愛晶.“水”為何可以喻”劍”- 從一首古詩說起[J].當代外語研究,2010.
[3] 李勇忠.轉喻的概念本質及其語用學意義[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
[4] 王、汪安圣.認知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5] 徐盛桓. 基于模型的語用推理[J].外國語, 2007a.
[6] 徐盛桓.外延內涵傳承說-轉喻機理新論[J].外國語,2009.
[7] 徐盛桓. 心理模型和類層級結構[Z] .長沙: 認知語言學講習班講課提綱, 2007b.
[8] 徐盛桓. 隱喻為什么可能[J] .外語教學,2008c.
[9] 徐盛桓. 轉喻為什么可能[J]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0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