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業產業發展問題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咨詢是一個泊來語,英語寫作“Consult”,它的第一層基本意思是向人求教、詢問以便尋得資料和參考意見等;第二層基本意思是會診、看醫生;第三層基本意思是與人商量、商議。在中文的解釋中,咨詢就是“征求意見”。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指政府涉農部門,經營農業的相關企業或組織,在農業產業發展的問題上,向農業產業發展顧問、專家或專門從事農業咨詢的機構征求意見并針對農業產業發展問題的產生、發展和解決,提供專業化的分析和行之有效的綜合性解決方案及實施方法。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業具體說就是農業產業發展咨詢等相關機構和團隊以科技為依托,以信息為基礎,綜合運用農業產業發展科學知識、技術、經驗、信息,按市場機制向政府涉農部門、經營農業的相關企業或組織等提供各種有充分科學依據的可行性報告、規劃、方案等創造性智力服務,為解決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各類社會組織面臨的農業產業發展的復雜問題提供幫助。
2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意識不足。一是目前在云南,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意識還不夠強,許多涉農企業尚未認識到農業產業發展咨詢對農業發展所起的“倍增”作用,“借腦”、“融智”、借助社會綜合配套服務“助我發展”的“導入”意識不足;二是一些已意識到農業產業發展咨詢重要的“先行者”,則對購買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服務的對象和做什么樣的咨詢、達到什么樣的目的、如何實施咨詢意見、在咨詢中如何配合咨詢機構等許多問題都不是十分清楚,在相當程度上把做咨詢作為宣傳、炒作的手段。
(2)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業作為一個產業尚未定位。雖然云南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業已有了初步的發展,但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業從產業定位上看仍存在許多發展障礙,突出反映在以下方面:一是部分專業咨詢公司注冊難,要有相應的各級管理部門頒發的資質,才具有資格;二是國家并沒有對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業給出一個準確的定義,國家統計系統也沒有建立對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業的一整套準確、完整的統計指標體系;三是從社會層面看,新聞媒體對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業的報道經常概念不清,統計數據不準確;四是從農業產業發展的認識看,涉農企業及組織等對咨詢業體系認識不足,在需要咨詢服務時不知如何做,農業產業發展咨詢企業對咨詢業體系本身缺乏了解。
(3)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業支撐條件弱。一是農業產業發展咨詢人員整體素質不高,行業隊伍建設滯后。目前還缺乏農業產業發展咨詢人才專門的培養基地和健全的制度,農業產業發展咨詢人才的個體知識結構、群體知識結構、科學專業搭配結構及年齡結構都還很不合理,農業產業發展咨詢的質量難以得到保證。二是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手段的現代化程度低,農業產業發展咨詢企業管理水平不高。目前咨詢機構普遍缺乏資金、信息庫,信息網絡的建設跟不上發展需要,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技術手段還比較落后,所提供的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服務個性化不夠,不能完全滿足客戶的需要。三是農業產業發展咨詢行業規范差、缺乏合理管理方法。尚未形成統一的行業管理,長期形成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機構少、各自為政的局面。
(4)農業產業發展咨詢市場行為不規范。一是市場化程度不高。農業產業發展咨詢企業獲得咨詢項目往往是依靠人緣、行政隸屬關系或行業壟斷優勢。二是農業產業發展咨詢項目形式不規范。突出表現為農業產業發展咨詢項目合同談判上無細節安排、無咨詢人員具體要求、工作的階段性目標不明確、咨詢成果的操作性要求不確切、合同執行不嚴謹等。三是農業產業發展咨詢費用確定無標準。農業產業發展咨詢費用確定基于項目的來源,依項目完成所需必要成本之外的因素確定,而從農業產業發展咨詢企業報價看,不同的農業產業發展咨詢項目需要支付多少成本、稅費也不十分清楚,缺乏合理的費率標準。
3云南農業產業發展咨詢對策研究
(1)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服務內容要向深層次轉變。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業最初的服務是簡單勞動,比如幫助購買種子、詢問種植(養殖)情況、農藥化肥使用情況、農產品加工銷售情況等內容。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業要轉變到為解決涉農企業如何發展才能帶動農業產業發展、為政府涉農管理部門決策農業產業發展服務層面上,最終為農民增收致富。針對農業產業發展前沿問題,如龍頭農業企業打造、農業產業發展專業人才瓶頸、農業產業贏利模式、農產品品牌策略等,開展深入的咨詢服務研究。
(2)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服務方式要向團隊協作轉變。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業最初的作業方式是個人作業,即企業創立者是專家型咨詢人才,一個人帶幾個助手,靠個人智慧開展業務。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業要求要組成農業產業專業團隊,如從事農業工作的注冊工程咨詢師、經濟師、農業工程師、農業專家等,形成協同作戰專業化運營的現代咨詢業發展方式。
(3)農業產業發展咨詢項目的獲得行為要進一步規范。農業產業發展項目要進行可行性研究,要有相關國家頒發的具有咨詢資格的企業才能進行研究。但在實際操作中,由農業產業發展項目主管部門來決定項目是否進行咨詢或者是由誰家咨詢企業來做,而沒有從真正農業產業發展需求出發,進行可行性研究,最后的農業產業發展項目評審論證,也只是走一下程序,還是由項目主管部門領導決定立不立項。前期的咨詢活動,從進行可行性研究到形成決策咨詢報告過程,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很多農業產業發展咨詢企業,沒有實際調研,只是根據項目實施單位提供的材料,按照格式規范一下,形成了可行性研究報告,無法真正起到決策參考作用。
(4)農業產業發展咨詢企業或者機構有待進一步增加。目前云南具有國家建設部、國家發改委頒發的甲級資質咨詢企業或者機構4家,難以滿足農業產業咨詢需求,阻礙了農業產業咨詢行業的發展,咨詢服務質量難以保障。
關鍵詞 農業產業化;歷史特點;問題;對策;福建福安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8-0305-02
Abstract Based on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Fu'an City, the paper analyzed the constraints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Fu'an City. And som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Fu'an City were analyzed. In order to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Fu'an City, the paper put forwar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such as increasing financial revenue, and guiding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relying on leading construction base,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relying 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leading the produc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dozen brand, expand marketing, promote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grasp innovation, transfer mode, and promote social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Fu'an Fujian
福安市位于福建省東北部,是閩東北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被稱為“中國茶葉之鄉”“中國南方葡萄之鄉”“中國綠竹之鄉”“中國油茶之鄉”等。近年來,福安市因地制宜,深入實施現代農業發展戰略,使產業得到發展,形成了茶業、果蔬、水產、畜牧等農業主導產業。目前,全市農業產業化已初步形成,農業結構在調整中走向優化,多項規模農業的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名列全國、全省前茅。為了提高福安市農業綜合效益和市場競爭力,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現就其農業產業化發展情況進行探討如下。
1 福安市農業發展現狀及歷史特點
福安市現有茶葉種植面積2.00萬hm2,其中生態茶園6 666.67 hm2。葡萄種植面積3 333.33 hm2,其中設施栽培面積1 666.67 hm2,僅賽岐鎮象環、蘇陽連片設施葡萄就達到666.67 hm2,形成了“萬畝設施葡萄帶”。此外,還種植水蜜桃1 333.33 hm2,晚熟龍眼1 000.00 hm2,芙蓉李3 000.00 hm2,臍橙近666.67 hm2,農業產業呈現種養加多元化發展、產供銷一體化經營的發展局面。
縱觀福安農業產業的發展歷程,先后出現幾次關鍵的歷史轉變階段,如19世紀80年代以前,福安農業的主要功能是解決溫飽,其產業主要是水稻、甘薯、小麥;19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科技的發展,糧食產量逐年增長,溫飽問題得到解決,進而發展經濟作物,因此福安提出抓“兩水(水果、水產)、兩菇(蘑菇、香菇)、兩茶(茶葉、油茶)、兩竹(綠竹、毛竹)”,建立水果、水產、蘑菇、香菇、茶葉、油茶、綠竹、毛竹基地,全面推進8個產業發展;基地的建設取得實效,把福安市農業產業推向一個歷史的鼎盛時期,推動各項事業的發展。20世紀以后,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人們的農業生產則更勝一籌,相對于傳統農業而言,福安市農業生產從溫飽型轉為以品質優良和結構優化為核心,以追求高效益為目標的效益型農業,順應了我國現代農業發展趨勢,符合福安農業發展實際,是實現福安農村經濟穩步增長的有效途徑[1]。
2 福安市農業產業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雖然福安市農業投入逐步與市場成功對接,推動了農業產業的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總體來看,全市農業投入依然不足,產業發展不夠均衡,產品滯銷比較嚴重,還無法順應市場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產業化實現更好、更快地發展。
2.1 財政農業支出不穩定,農業科技項目經費投入少
從2014 年開始,市財政每年安排4 100萬元用于扶持發展現代農業,有力地促進了福安農業產業發展。但從2001―2012年財政農業科研經費支出來看,雖然財政科技支出總體呈現上升趨勢,特別是從2010年開始增長較快。但從增長的結構上分析,農業科研經費支出增長速度較少,且不夠穩定。如就福安市農業科技計劃項目經費來看,2014―2016年分別是269萬元(其中省上160萬元)、129萬元(其中省廳40萬元)、121萬元(其中省廳55萬元),科研項目經費投入較少,并且呈下降趨勢。研發資金不足,制約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2.2 農業產業發展不均衡,部分產業產品出現滯銷
目前,全市現有各級各類農業龍頭企業114家(省級10家、寧德市級36家),從事農產品電子商務銷售的企業占農業企業的30%;從事京東、當當、天貓、淘寶等網絡經銷的農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有2 000多人,年銷售逾8 000 t,產值逾4億元,電子商務銷售收入約占總收入的15%,但是農業產業發展不均衡,部分產業產品出現滯銷。如芙蓉李產業,3 000 hm2的芙蓉李產品,原來僅靠潭頭蜜餞廠、新嘉食品有限公司、新味食品有限公司3個企業加工,近些年來,受金融危機等影響,造成潭頭蜜餞廠、新嘉食品有限公司都已先后停產,僅存新味食品有限公司企業在生產加工;由于企業的加工能力有限,3 000 hm2的芙蓉李鮮果僅靠民眾自已加工李干,自營自銷,效益低下;另外還有政府財政投資較多的葡萄產業,2016年在曉陽、松羅、范坑等高山晚熟地區也已出現滯銷現象,許多種植大戶葡萄鮮果爛熟在田里;穆陽水蜜桃面積在666.67 hm2時產品非常熱銷,價格很好,現在發展到1 333.33 hm2,幾乎全部靠鮮銷,穆陽水蜜桃鮮果難貯運,因此市場需求與產品需求量已經成為問題。此外,近666.67 hm2臍橙也存在類似情況,其鮮果農歷正月十五在福安市場上售價3元/kg;溪潭芹洋一帶桔柚嚴重滯銷,后來只能通過媒體促銷。
2.3 缺乏農業科技與市場嫁接平臺
現階段,農業技術推廣和科研管理體制基本上是以政府為主導,存在“重項目、輕市場,重研究、輕效益;生產與科研項目結合不緊”的現象[2-3]。政府部門往往是依據行政目標對具有政績效應的農業科技成果進行推廣應用,而農民或農業企業則傾向于經濟效益好的農業產業,這使得政府部門提供的農業科技成果與農民實際需要存在差距,從而導致許多科研成果經不起市場的考驗,或者許多科研成果束之高閣。
2.4 農業品牌的市場效應不佳
雖然福安市每年會下撥一定的金額用于加強農業公共品牌宣傳,形成區域農業品牌體系,提高特色農產品知名度,但農業品牌的市場效應不佳,其主要原因如下:農產品品牌一是申請多,宣傳少,造成品牌知曉率低,市場效應低;二是企業私有多,公共品牌少,品牌發揮不了作用,沒有產生市場效應。
3 進一步推進福安農業產業化進程的對策
民以食為天,農業是百業之基、安定之本。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有助于推進發展現代農業、促進構建新型城鄉關系,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為實現農業產業化的長遠發展,一方面,要以市場為導向,加大農業投入,實現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現代化發展;另一方面,要摒棄急功近利、舍本求末的觀念,加大基礎性農業科研投入,實施長期性、戰略性的重大農業科研項目,保持農業技術創新的發展后勁。
3.1 增加財政投入,引導農業產業化發展
首先是發揮財政投入的導向作用,在預算安排上要突出重點,將發展現代農業思想貫穿其中,適度集中財力辦大事,堅持以政府為引導的無償服務,加大對農業科技成果的投入力度,創造一個由政府主導的科技成果引導農業產業,最大程度發揮其社會效益。其次是優化財政貼息政策,建立風險補償基金,探索財政資金的金融化運用,通過補助、貼息、以獎代補等方式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到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中來。通過貼息降低企業科技投入的融資成本,充分發揮少量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吸引商業資本進入農業產業化建設上來[4]。
3.2 依托龍頭建基地,帶動農業產業化發展
充分發揮福安的地理、氣候優勢,圍繞福安特色產業,積極引導企業通過技術改造、資源重組、資本集聚、品牌整合等途徑做強做大,形成一批富有競爭力的龍頭企業群[5]。依托龍頭企業的帶動效應,帶動福安農業產業化發展,形成一批具有福安地域特色和市場競爭優勢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并持續拓展壯大。因地制宜,推廣“林+果”“林+藥”“林+禽”“林+蜂”等種養模式,建立連片百畝以上的示范點及特色產業示范基地。
3.3 依靠科技創新,引領農業產業化生產
截至目前,福安市先后出現了不少科技創新技術,如19世紀60年代的銀耳栽培技術創新、19世紀80年代的茶葉新品種選育和對蝦養殖技術創新、穆陽水蜜桃的品種提純復壯、“八五”期間的大黃魚養殖技術創新、“十一五”期間的彈涂魚養殖技術創新等,帶動了產業的飛速發展。因此,一是要以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區或科技示范園區為“樣板”和“基地”,通過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設備,進行大規模的技術改造,實現技改升級,以此帶動農業產業的發展。二是加強與科研院所建立戰略聯盟,大專院校和龍頭企業聯姻,推行分工協作、成果共享、優勢互補,建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產業聯盟,充分發揮其專業優勢,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三是全面推廣科技創新成果,充分展示科技引領農業發展的神奇力量[6]。
3.4 打品牌、擴營銷,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
目前,制約福安市農業產業化進程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缺乏一批有市場開拓能力、加工增值能力、技術創新能力的龍頭企業和品牌,很難起到外連市場、內連基地的作用。因此,應從以下幾點來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一是在產業發展的各個環節有選擇地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場潛力大、輻射帶動功能強的農業科技創新型企業作為龍頭,通過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設備,進行大規模的技術改造,實現技改升級,以此帶動農業產業的發展[7-8]。二是深入實施農業品牌戰略,加強農業公共品牌宣傳。為了支持農業企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踴躍參加省部級組織的各類農業推介會、展銷會和博覽會,市政府必須增加市本級每年預算安排農業品牌創建獎勵資金,支持農企爭創各類品牌,提高特色農產品知名度。全市農業領域現有中國馳名商標1件、省名牌產品14件、省著名商標18件、省名牌農產品10多種、“三品一標”企業33家49個產品,潭頭芙蓉李獲全國優質果評比金獎。圍繞福安市國字號品牌,繼續加大對農業主導產業和優勢特色產業,如“坦洋工夫”“穆陽水蜜桃”“巨峰葡萄”“岳秀臍橙”“蘇陽楊梅”等品牌的推介力度,逐漸樹立和創造本地的拳頭產品和名牌產品,發揮優勢品牌的帶動效應。
3.5 抓創新、轉方式,推動農產品社會化經營
一方面,通過實施農業企業提質工程,推廣“農業企業+合作社+農戶”經營模式,鼓勵農民土地流轉,促進適度規模經營,建立農企與農戶緊密利益聯結機制。同時,積極引導經營主體廣泛參與農業生產經營服務,形成農資供應、農機作業、果蔬保鮮、精深加工及營銷配送等社會化、專業化服務體系[9]。另一方面,重視發展電子商務新型業態。目前,電商已成為福安市擴大銷售收入和實現品牌推廣的重要渠道。為了擴大覆蓋面,減少流通成本,福安農業產業化發展,必須加大重視發展電子商務新型業態,把信息化植入現代農業發展體系,充分發揮互聯網優勢,引領農產品探索現代營銷新模式[10]。
4 參考文獻
[1] 金敏.立足優勢 凸顯特色 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區[J].海峽通訊,2015(8):30-31.
[2] 湯旖G.加強政府引導型科技投入力度 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J].遼寧經濟,2011(8):44-46.
[3] 巴瑞蘋.包頭市九原區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幾點思考[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4(增刊1):187-189.
[4] 高楊菲,徐曉波,沈利明.蘇州市吳江區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及建議[J].現代農業科技,2014(3):303-305.
[5] 王東.中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探討-以湖南省農業產業化發展為例[J].改革與戰略,2011,27(10):92-94.
[6] 范德成,胡鈺.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障礙因素與策略設計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29(20):68-71.
[7] 王慧芳.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及對策[J].農民致富之友,2014(22):19.
[8] 趙保海.河南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分析[J].農業經濟,2015(7):52-54.
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是發展市場農業,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必然之路。進入新世紀,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健全完善以及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對農村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面對新形勢,如何使農業更好地適應市場農業發展的新要求,如何引導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和農業綜合效益,走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路子,不失為一種很好的途徑。本文就結合我縣實際對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做了初步的思考。
一、我縣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現狀
改革開放二十年,特別是“xx”以來,隨著農村“再造”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順利實施,為我縣農村經濟快速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發展特色日益突出,產業經濟體系初步形成。分析我縣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現狀,主要有以下特點:
1、產業“龍頭”初步建立。建“龍頭”是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鍵所在。近年來,縣是圍繞大宗農產品生產,積極上項目、辦企業、建市場,先后建成了以面粉加工、綿白糖、脫水菜、皮棉、蕃茄醬生產等為主的一系列涉農加工企業和以縣農貿市場、中東團結坪、雙城14號基地等為主的一批農產品銷售市場。至XX年,全縣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70多戶,銷售市場發展到14個。其中年產值達百萬元以上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19戶,農產品加工運銷企業發展到4戶,交易額達百萬以上銷售市場1個。帶動農產品生產基地29.6萬畝,連接農戶4.62萬戶,“龍頭”企業年實現產值29309萬元,利稅2268萬元,農產品交易額達到1.19億元。
2、基地建設初具規模。按照生產專業化,布局區域化,經營一體化,服務.化,管理企業化的產業化發展模式,縣上不斷加大產業基地建設力度,至XX年,圍繞省上確定的21個農業產業化基地項目,建成了以優質中藥材、專用小麥、鮮果、牧草、肉羊、無公害蔬菜、制種等為重點的產業基地386個,基地面積達到18.01萬畝,基地牲畜飼養量達到46.08萬頭只,帶動農戶累計達到8.04萬戶。
3、主導產業發展壯大。按照積極培育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特色產業,做大作強主導產業的發展思路,縣上因地制異,圍繞企業“龍頭”和市場需求,著力做好結構調整這篇大文章。通過幾年的市場抉擇,逐步發展形成了以棉花、醬用西紅柿、肉羊等為重點的主導產業。目前,棉花、西紅柿種植面積分別穩定在了20萬畝以上和1.5萬畝左右,兩種作物占總播種面積的比重達到56.7%,總產值達到19479.5萬元,占到委員會業總產值的43.6%;肉羊飼養量達到65.2萬只,占畜禽飼養總量的36.5%,羊肉產量達到3439.4噸,占肉類總產量的比重達到34.6%,養羊產值達到5019萬元,占畜牧業總產值的41.5%。
4、流通網絡構架基本形成。近年來,全縣各級高度重視農產品流通工作,縣上成立了農產品流通辦公室,鄉、村兩級也相繼成立了農產品流通組織,并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搞活農產品流通工作的措施辦法。各級組織通過引導組建專業運銷協會,積極支持鼓勵能人大戶參與農產品流通,形成了全縣上下抓流通的良好局面,至XX年底,全縣建成以黑瓜籽、孜然等為主的運銷協會48個,形成百萬元以上的農產品運銷企業8戶,發展個體流通大戶1360戶,組建各類產業產銷協會131個,年經銷各類農產品達32萬噸,占農產品商品量的80%以上。
5、發展市場農業的意識得到增強。近年來,隨著.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健全完善,使各級政府、企業乃至廣大農戶的市場意識不斷增強,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和市場需求發展生產的自覺性普遍提高。政府通過不斷深化以“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完善、自立發展”為主的企業改革,使全縣90%的“龍頭”企業變為民有民營,企業生存發展的自主權大大增強。“龍頭”企業通過強化內部管理,積極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運行機制,采取制定最低保護價收購政策簽訂農業訂單等形式,加強與基地、農戶的緊密協作;廣大農戶按照市場需求和“龍頭”企業及政府信息引導,安排生產計劃,發展市場農業。XX年,全縣訂單農作物品種達到9種,簽約訂單達到10.32萬份,訂單種植面積達到36萬畝,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90%,使全縣大宗農產品基本實現了合同種植。
二、發展產業化經營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1、“龍頭”企業帶動力不強。目前,已建成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雖然涵蓋了農業生產的各個方面,但規模相對都較小,產值上億元的企業沒有一家,產值上千萬的也只有6家,大部分企業規模小,基礎薄弱,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弱,對農業生產沒有產生真正的促進作用。就拿西域陽光食品、棉花加工企業來說,自身同樣受設備、資金、技術等方面因素的制約,企業生產產品成本大,效益低,缺乏經受市場沖擊的、和擴大再生產的能力,企業命運隨市場波動而波動,致使農民在種植計劃安排上無所適從,企業與農戶之間難以形成穩定的協作關系。
2、“利益共同體”沒有真正形成。長期以來,“龍頭”企業的生存發展都是以犧牲農業利益為代價的。在發展市場農業的今天,大部分“龍頭”企業仍不能擺脫這種思維定式,沒有按照“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原則發展與廣大農戶的緊密合作,不論市場行情好壞,吃虧的都是農戶。就棉花企業來講,皮棉價格好的時候,企業對棉農的收購價格基本保持穩定,而價格上漲帶來的利潤則被企業獲得,農戶卻得不到二次利潤的回報;當皮棉價格不好時,企業則通過壓級壓價等手段,將虧損轉嫁到農戶頭上,使農戶受到更多的損失。
3、誠信意識相對淡薄。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市場農業的基本經營形式。市場經濟是誠信經濟,要求利益各方面都要“重合同,守信用,講誠信”。長期以來,由于受計劃經濟體制和小農經濟意識影響,在企業和農戶之間普遍存在著信用意識不強的問題。一些“龍頭”企業缺乏以質量興企、信譽興企的意識,融資方面重貸輕還,產品質量方面只求過的去不求過的硬,對客戶心存欺詐,對待與農戶簽訂的種植合同,存在有很大的隨意性。所有這些,不僅不利于企業獲得更多的金融信貸支持,建立長期穩定的客戶源和原料生產基地,更不利于企業的壯大發展。部分農戶市場意識、質量意識、誠信意識淡薄,沒有長遠眼光,功利主義思想嚴重,當市場行情好時,千方百計投機取巧,摻雜使假,或不履行與企業簽訂的合同,當市場行情不好時,又過分依賴于政府和企業。
4、農業產業化服務體系不夠健全規范。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關鍵是要做到“農工商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就我縣而言,在產業化經營方面還沒有真正形成產前、產中、產后全程化的產業化經營服務體系,產供銷相互脫節,供、銷環節軟弱渙散的狀況仍很突出。從供應環節看,長期以來發揮農資供應主渠道地位的各級供銷合作社作用得到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各級各類經銷商或商,從形式上看雖說是“八仙過海”,但缺乏強有力的集中統一組織領導和規范化管理;從銷售環節看,雖然各級都成立了流通組織和各類協會,能人大戶帶動作用有所發揮,對活躍農產品流通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但各流通組織基本處于弱、小、散的狀況,相互之間缺乏緊密合作、共擔市場風險的意識;缺少抵御市場變化對農產品價格產生不利影響的能力,甚至在有些情況下存在有相互之間不正當競爭,擾亂市場秩序的現象。
三、對發展我縣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對策思考
㈠發展的重點領域和方向
針對我縣實際,在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方面,要突出重點,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立足資源優勢,圍繞發展特色和主導產業謀發展,求突破。
1、圍繞“一紅(西紅柿)二白(棉花、肉羊)”主導產業,走主導產業+農戶的發展路子。發揮現有條件,通過擴規模、上檔次,強“龍頭”、固基地,走一體化發展之路,帶動縣域經濟大發展。
2、圍繞“日光溫室”新型產業,走專業市場+農戶的發展路子。依靠科技進步,通過抓蔬菜流通批發市場建設,推動支柱產業的形成和專業化、規模化、一體化經營的發展。
3、圍繞制種和中藥材產業,走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路子。立足兩大產業基地,通過強化公司(企業)規模和規范化運營,提高公司(企業)對基地農戶的全程化服務水平,使公司(企業)與基地、農戶結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促進利益各方的全面發展。
4、圍繞黑瓜籽、孜然、果品等傳統產業,走農產聯+企業+農戶的路子。通過培育、規范、壯大“農產聯”中介組織,發揮其在溝通信息、協調關系、合作開發等方面的職能作用,采取跨區域聯合經營,建立生產、加工、銷售相聯結的一體化經營集團,推動區域經濟專業化發展。
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對策
1、以市場為導向,培育壯大主導產業。主導產業是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前提與支柱。經過幾年市場農業的發展和農業結構的戰略大調整,種植業以制醬西紅柿、棉花為主,畜牧業以肉羊為主的主導產業發展思路基本確立,并且已經得到廣大農戶的接受和認可。今后,各級要在堅定發展方向的前提下,加大政府助推、政策支持、信息引導、科技投入和全程化服務工作力度,通過品種、品質改良和規模化經營,不斷提升種養殖效益,達到鞏固產業基地,增強市場競爭力的目的。
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居于基礎性地位。我們在發展工業化,實現城鎮化的同時,要特別注重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要認真落實各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對科技興農力度要不斷加強,要完善品牌建設和質量安全管理,促進農業穩定高效發展,讓農民收入持續增長。不斷分析和研究現代農業發展的規律,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文登市現代農業發展的現狀分析
文登市地處膠東半島東部,地理位置優越。多年來,文登市政府,不斷探索現代農業發展的新途徑,通過加快農業龍頭項目建設,完善了十大農業產業鏈條,推進農業產業在空間上的布局,全面升級了農業產業結構,使得農業現代化建設水平有了很到的提高。
1.發展龍頭企業帶動農業產業化經營,逐步建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文登按照“發展一個龍頭、帶大一個產業、富裕一方百姓”的思路,大力推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化進程,構建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依托、產業為支撐,貿工農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的現代農業鏈式經營模式,鼓勵農民組建合作社、建設交易市場和龍頭加工企業,大量農畜水產品實現當地消化和加工出口,使農田、畜禽圈舍變成龍頭企業的“原料車間”,農民群眾就地轉變為“農業工人”。目前,文登已形成了以家家悅農副產品加工交易中心、文泰食品、都樂食品等為龍頭,種植面積達8萬畝的無公害蔬菜產業;以燕尊種貂、天智皮毛、天威皮草等為龍頭,養殖規模達1400萬只的皮草產業等十大產業鏈條,將15萬農戶納入產業化發展體系。目前,全市有省級重點龍頭企業6家,威海市級35家,規模以上農業企業99家,農業產業的集群化不斷擴大。
2.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近幾年,文登市累計投入6.7億元,用來完成水利建設項目,新增灌溉面積近4萬畝,改善和恢復灌溉面積25萬多畝,并對區域內的土地進行了除澇、水土流失治理,促進了農業持續增效,提升了農民的收入。在節約型農業建設方面,大力推廣沼氣建設,在資金方面給予相應的支持,讓廣大農民用清潔的能源替代了污染性能源,極大地改善了農村的生活條件,促進了生產,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益。
3.推進農業品牌戰略,提升農產品國際競爭力
我們知道,一個品牌的產生能夠有效的提升企業的形象,農產品的品牌質量,能夠體現現代農業的整體水平。目前,文登市已經形成了村有品牌、地有特色的農業區域性新布局。文登還以政府搭臺、農民唱戲的形式,精心包裝推介一批“文登制造”農產品,通過舉辦昆崳山櫻桃節、于家口葡萄采摘節等節會活動,組織企業和業戶走出去參加中國國際有機食品博覽會、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等活動,廣泛宣傳,在全國叫響文登農產品品牌。如今,文登已有“昌陽”蔬菜、“新河”櫻桃、“御龍旗”西洋參、“勾勾吉”蟠桃、“于家口”葡萄等“三品”認證產品217個,涉及水果、蔬菜、藥材等多個特色產業,極大地提高了地域特色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
4.積極建立各類交易平臺,拓展了銷售渠道做大了特色產業
依托西洋參、皮草等特色產業,文登大力建設電子商務平臺,鼓勵企業與知名電商平臺合作,拓展網上銷售渠道,做大特色產業。今年6月,國內首家西洋參電子商務平臺——中國西洋參網正式開通運行。該網站設有供求、種植加工等信息,種植戶不僅可在網上交易,而且能及時了解西洋參的價格變化。網站自運行以來,交易額已達1200萬元。文登還成功舉辦了2013中國農博會暨首屆威海(文登)農產品展銷會,文登蘋果、文登大櫻桃、文登大花生等一批特色農產品通過這個窗口走向世界。展銷會期間,文登有54家企業參展,參展產品涉及藥材、水果、蔬菜、海產品等12個大類別260個品種,共有20家單位簽訂了20多個項目合作協議,合作意向金額達12億元。目前,文登已成功舉辦了三屆國際皮草博覽會,吸引了600多家國內外皮草企業參會參展,為養殖場(戶)、加工企業、消費者、購貨商搭建了全方位對接交易平臺。
5.文登在發展現代農業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要注重提升產業整體發展水平。影響現代農業發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與農業的組織化程度、各類農業技術的傳遞、信息集合、產業開發、規模經營、資源共享等方面直接相關。由于長期以來,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農業生產的基本上是按照傳統小農式來經營的,農業結構的調整規模較小、產品流通難、效率偏低、收益低,還不難以形成較大規模的經營支柱產業,這一現狀與我們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仍有較大差距,也影響了資源的開發利用,阻礙了生產效益的提高。
二是由于傳統農業的生產過程中,對農業生態環境缺少保護意識,甚至在生產中破壞了原有的生態環境。因此,在現代農業生產中有了新的要求,就是要保持好生態環境,保證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必須認識到發展現代農業, 一定要維護農業的生態環境,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由于舊的理念還在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習慣,有些地區農戶對綠色食品的認識不到位,缺少相應的監督與管理,使得農產品中農藥殘留物污染現象依然存在著。此外,對開發沿海灘涂的開發、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的建立等方面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影響了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和出口,阻礙了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序進行。
二、進一步發展文登現代農業的對策思路
1.積極構建新型農業體系發展農業
發展現代農業,必須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在實現農業社會化、組織化個過程中,應該把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延伸產業鏈條、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手段。通過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改善利益連接機制,盡快將農業生產模式由傳統的單家獨戶生產向有組織的合作生產方式轉變,使得小生產與大市場盡早的相互相適應。因此,要進一步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積極構建新型農業體系。發展現代農業產業,把文登蘋果產業做為重點產業做大做強,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蔬菜,充分挖掘和擴大西洋參、花卉等新興產業的潛在價值和生產規模,讓文登成為享譽中外的特色農業之鄉,綠色農業之都,不斷提升農業生產效益。
2.努力培養現代新型農民發展農業
發展現代農業,要有一支適合時代要求的新型農民隊伍來實現。這就要求我們把廣大農民組織起來參加新型農民創業培訓班,在集中培訓的過程中,學習現代農業的科學理念、職業技能、經營能力。讓農民們在不斷提高自家經營水平、擴大經營規模的同時,還可以起到示范作用,帶動更多的鄉親共同富裕。這樣也使得農民們對自己的創業之路有了更加明確的目標。在具體的實施當中,要規劃好城鄉教育結構布局,把農村教育作為重點,切實安排好農民培訓資金,可以把農民培訓納入公共財政投入范疇,使資金發揮最大效益。開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和農村成人教育,把農民培養成,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類實用人才,推動現代農業事業的長期高效地發展。
3.不斷完善各項物質條件發展農業
對農業發展來說,需要良好的物質條件做支撐。首先,要完善農業基礎的建設,重點做好高標準農田建設和中低產田改造,提高生產效率以及抗拒自然災害的能力。其次,通過各種相關政策,加大對農業投入的力度,不斷協調和組織各類資金投入到現代農業發展中來。第三要積極推廣先進適用農機具的示范作用,認真落實好各級農機補貼政策,重點推動農機裝備更新升級,逐步提高各個生產環節的機械化作業水平。最后,要積極推行蔬菜、水果、藥材、花卉等勞動密集型園藝產品的工廠化生產,提高種植效益,增加農民收入。著力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促進農業生產經營的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通過政策、科技、設施、人才和體制的強力支撐,實現農業現代化生產,提高農民生活水平。
農業是國民經濟基礎,是安天下的戰略產業。發展農業產業化集群,是河南省委、省政府認真總結農業產業化工作經驗、借鑒工業集聚區發展模式而作出的重大決策,對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新型農業現代化和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河南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現狀與問題分析
發展農業產業化集群是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必然選擇,本課題立足于河南省省情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積極探索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三化”協調科學發展路子的重大舉措,是破解“三農”難題、推進新型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抓手,對于穩糧強農、加快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統籌城鄉發展和進一步推動中原經濟區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河南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的現狀
根據《河南省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規劃(2012-2020)》總體要求,重點發展面(米)品、肉品、乳品、果蔬、油脂、飲品、茶葉、花卉(木)、中藥材、調味品、林產品和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產業化集群,構建全鏈條、全循環、高質量、高效益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力爭到2015年全省集群總數達到360個,到2020年全省集群總數達到500個。
截至2015年,河南省農業產業化集群共139個,其中信陽市數量最多,有14個;鄭州市、周口市各有11個;駐馬店市有10個。此外,縣(市)級的滑縣、固始縣、鹿邑縣、汝州市各有2個集群,蘭考縣、長垣縣、新蔡縣、鄧州市、永城市各有1個集群。包括白象食品產業化集群、好想你棗制品產業化集群、扶溝奧威特食品產業化集群、雛鷹生豬產業化集群、思念速凍食品產業化集群、鄭州聚豐水產產業化集群、金星啤酒產業化集群等。從發展勢頭上可以看出,農產品加工業已成為全省重要的支柱產業和經濟增長點。
(二)河南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的問題分析
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河南省農業農村發展正進入新階段,既處于加快發展的機遇期,又處于深刻變革的轉型期,面臨著妥善應對資金瓶頸、龍頭企業產品科技含量低,產業鏈條銜接不緊密、市場競爭力不強、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與生產基地和農戶的利益聯結關系松散、市場營銷方式落后,電子商務、連鎖、產銷直掛等還沒有得到較快應用,農業綜合生產成本上升、農業勞動力轉移加快、農產品需求結構變化、農村社會結構轉型加速等新課題。
二、加快河南省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的對策措施
基于河南農業大省的省情,在此探討河南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的現狀與問題,進一步推進河南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轉變河南農業發展方式,提升河南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從而為實現河南新型農業現代化提供一些理論思考。
(一)破解資金瓶頸
1.建立農業再保險體系。加快建立農業再保險體系和財政支持的巨災風險分散機制,鼓勵在農村發展互助合作保險和商業保險業務,探索建立農村信貸與農業保險結合的銀保互動機制。2.建議安排專項資金。建議設立省級農業產業化集群培育專項資金,推進全省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同時,盡快下達農業產業集群試點貼息、補助和獎勵資金,通過省財政資金導向作用,引導地方各類資金向農業產業集群傾斜。3.組建農民擔保協會。支持和鼓勵農戶在自愿的基礎上組建農民擔保協會,緩解貸款難問題。4.開展金融信用評價。建議河南各地政府積極開展對合作組織進行信用評價探索,對明星合作社、龍頭合作社和示范合作社適當提高信用資質,實行貸款優先、利率優惠、額度放寬、手續簡化的激勵政策,切實解決融資難問題。
(二)壯大龍頭企業
鼓勵企業強強聯合、中小企業分工協作,建設一批產業關聯度高、功能互補性強的大型龍頭企業集團,推動龍頭企業與農戶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戶更多分享加工銷售收益。如洛陽伊濱區牡丹產業集群就是形成以牡丹種植、培育、觀賞、加工、物流、科研等為一體的牡丹科研生產加工產業集群。目前,集群已流轉土地13600畝,牡丹種植面積12740畝,引進企業(單位)17家,包括洛陽市牡丹研究院、洛陽市農林科學院等2家科研單位,貞觀牡丹、洛陽國花園等13家種植企業,洛陽天盛盆養牡丹等2家反季牡丹培養企業。
(三)發展合作組織
重點扶持規范化、規模化大型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快形成“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模式,特別是加大推進訂單農業發展模式,如滑縣圍繞糧食、花生、瓜菜、肉雞、牛羊、林木六大產業鏈開發,積極謀劃產業關聯度高、帶動能力強的農產品加工項目,逐步建立起以大型龍頭企業為骨干的“種養加、產供銷、農工商”等一體化現代農業產業化經營體系,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通過土地流轉、合作經營等方式,鼓勵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參與土地規模經營,努力促使滑縣農業集群化運作、產業化經營,從而切實提升滑縣農業產業化水平,促使滑縣農業生產向適度規模化經營方向發展。截至2013年7月,滑縣注冊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2358家,成員總數13198人。按當時的657家進行分類:種植業429家,養殖業88家,林業34家,農機服務49家,農資供應43家,糧食類14家。據調查,滑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人均純收入6000余元,高出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近15%。如瑞剛瓜菜種植合作社統一生產標準和質量標準以后,產品銷售效益明顯提高,社員每畝收入高出非社員1000余元。
(四)實施品牌戰略
大力實施農產品品牌化戰略,建議對河南現有品牌進行整合和提升,增加品牌含金量,培育和打造一批國家名牌、省級名牌產品,使每個集群都有一批知名品牌和商標,從而提高市場競爭力。如焦作市強力扶持蒙牛乳業、多爾克司公司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著力打造一批發展潛力大、科技含量高、輻射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群體。通過大力實施農產品品牌化戰略,將進一步促進河南現代農業的優質、高效、安全發展,將會培育出更多中國名牌和河南名牌,從而推進產業集群品牌發展。
總之,我們要把加快培育和發展河南農業產業化集群作為推進中原經濟區新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和平臺,積極學習借鑒山東、江蘇等國內先進地市農業產業化的經驗,并緊密結合河南實際,因地制宜,明確發展目標,理清發展思路,找準實現途徑,加快推進河南農業產業化集群進程,努力形成“各出一道菜,共辦一桌席”的良好工作氛圍。
參考文獻
1.陶懷穎.我國農業產業區域集群形成機制與發展戰略研究[M]. 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3)
2.趙霞,吳方衛.農業產業集群的優化升級:供應鏈管理視角[M]. 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11(1)
一、陜西沼氣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陜西以戶用沼氣為重點的大、中、小型沼氣得到全面發展,建設規模迅速擴大,建設模式基本成熟,建設技術深入發展,建設標準顯著提高,使用管理日趨規范,應用領域不斷拓展,沼氣產業也隨之快速發展。
1、沼氣工程產業效果凸顯。沼氣工程產業包括沼氣生產設施建設,以及產品(沼氣、沼渣)的生產、利用等經濟活動及其分工體系。截止2011年底,全省沼氣用戶達到143.9萬戶,基本解決了590萬人的炊事用能問題,占總農戶20.5%。其中戶用沼氣累計建成142.3萬戶,占適宜農戶45%左右,年產沼氣5.4億m3,折合標煤38.5萬t,沼氣普及率、產氣量居全國第12位,年產沼肥1400萬t,資源化利用農戶約122萬戶,占沼氣用戶85.7%左右。建成養殖小區和聯戶沼氣工程1260座,發酵池總容積88200m3,供氣1.4萬戶左右,88%沼肥得到有效利用。建成大中型沼氣工程78座,總容積47200m3,供氣2142戶,發電約680萬度。建成沼肥加工企業27個,年生產加工有機肥27萬噸以上。沼氣建設產生了顯著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拉動養畜業,帶動種植業,形成了“養殖業—沼氣池—種植業—養殖業”循環發展的農業經濟模式,推動了現代農業發展,提高了農產品品質,年增收節支14億元以上。
2、沼氣裝備產業發展迅速。沼氣裝備產業包括為沼氣工程產業提供儀器儀表、設備與設施的經濟活動及其分工體系。全省擁有沼氣灶具、沼氣配件及玻璃鋼沼氣池、抽渣車輛、沖廁設備、密封劑等產品生產企業12個,總產值3000多萬元,可為全省戶用沼氣、沼氣工程建設提供重要的裝備支持。
3、沼氣支撐產業不斷完善。沼氣支撐產業包括為沼氣工程產業提供技術支持、質量監督管理及社會化服務等經濟活動及其分工體系。目前全省初步形成了科技研發、管理與技術推廣、職業技能培訓與鑒定和社會化服務四支體系隊伍,沼氣從業人員達到2.5萬人。形成了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為核心的沼氣研發團隊,攻克沼氣難題10多項,制定農村中小型畜禽養殖場沼氣工程設計規范、建設規范、管理規范三個地方標準。建立省、市、縣三級管理技術機構369個,管理技術人員達3900多名,培訓鑒定持證沼氣生產工1.5萬名,組建施工隊伍230多支,每年建池收入可達800多萬元。沼氣工程設計和施工企業規模不斷擴大,能力不斷提高,一大批企業已具備了組織實施“交鑰匙”工程的能力。結合鄉村服務網點項目建設,探索了公司領辦、協會參與、個體承包、股份合作等多種服務形式,建成各種沼氣服務機構3248個,其中社會化服務企業、合作社等70多個,服務范圍拓展到建設、管理、服務、維修,服務內容實現建前、建中、建后全程服務。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與全國及發達省份相比,陜西農村沼氣產業仍處于起步階段,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發展很不均衡,產業化程度較低。
1、從規模上看,集約化程度低。產業規模小,鏈條短,競爭力水平低下、經濟輻射能力弱,帶動區域發展能力不強。沼氣工程產業中戶用沼氣產業比重大,占總產業95%以上。戶用沼氣分散于千家萬戶,以戶為單元,以帶動庭院經濟為主要目的,模式有“畜—沼—果”、“畜—沼—菜”、“畜—沼—糧”,沼氣只發揮了紐帶的作用,屬于一種自給自足的粗放性經營產業。90%建池戶為解決煮飯、照明等能源問題,而其他沒有作用充分發揮,綜合利用效益較低,模式單一,技術粗放,嚴重影響沼氣生態農業建設的多樣性、系統性、集約性和持續性。
2、從結構上看,產業發展不均衡。國家投資主要集中在工程建設,在國家資金帶動下,各種沼氣工程得到較快發展,沼氣工程產業比較成熟,而裝備產業和支撐產業由于支持力度不足,已嚴重滯后。尤其是支撐產業中的服務產業沒有形成合理的運行機制,本身盈利能力不強,發展較慢,出現了故障維修不及時,配件供應跟不上,綜合效益發揮差等問題,不能適應整個產業發展需要,成為沼氣產業的薄弱環節。同時,由于缺乏有效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沼氣產業鏈條的各個環節——政府部門、科研單位、質檢機構、設備生產企業、用戶、施工企業、服務公司等合作不緊密,沼氣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沒有有機銜接起來,各個環節各自發展,導致利益集中的環節發展相對較快,反之則較慢,造成整體的產業化程度不高。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S—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2)—08—0004—1
1 農業產業化發展面臨的問題
1.1 思想認識不到位
雖然農業產業化已經經過了一個時期的發展歷程,但仍有部分地區和部分干部群眾對其作用及意義的認識不到位。主要表現在:部分領導干部對農業產業化的地位、作用等了解較少,或比較片面,弱化了對農業產業化的領導和支持,導致部分地區對發展農業產業化熱情不高、措施不實、落實不好,或者對發展農業產業化缺乏主動性和創造力,制約著農業產業化的全面發展;部分干部群眾對農業產業化帶動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全面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對發展農業產業化的參與積極性不高,對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和矛盾不能積極地去解決,導致農業產業化發展機制創新滯后;部分主管部門的領導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作用認識片面,導致片面追求個別企業的單獨發展,而弱化了“龍頭企業”的示范、帶動作用,無法發揮農業產業化集群整體發展的作用。
1.2 缺乏發展資金
目前,制約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普遍障礙,是發展資金不足。表現為農業企業流動資金和后備資金嚴重缺乏、企業發展后勁不足,金融機構信用貸款額度小,難以滿足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融資需求;農村金融服務發展水平難以滿足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多樣性需求、新型抵押貸款業務發展滯后等。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大部分農業產業化企業,包括一部分“龍頭企業”的發展規模不足,還屬于中小企業,其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加之農業作為高風險產業,融資所需要的抵押和擔保成本較高,導致農業產業化企業所能獲得的貸款額度較低,無法滿足其發展需要。另一方面,涉農金融機構對農戶及農業企業的授信額度較低,單戶貸款授信一般在5~10萬元,大戶信用貸款一般不超過50萬,且涉農金融機構針對農戶和農業企業的金融服務單一,無法滿足農業產業化企業和農業大戶發展的多樣化需求。
1.3 運行機制不完善
主要表現有:管理體制不適應。現有的農村經濟管理體制仍然是職能分散,條塊分割,業務部門強調垂直領導,地方則要求橫向聯合,缺乏統一的組織管理和綜合協調機構,管理上相互掣肘,調控力量相互抵消,造成許多不必要的內耗;政策法規不配套。目前,國家、省、市尚沒有制定和出臺操作性強的相關的政策法規,農業產業化發展基本上處于自發、無序的狀態;內部利益調節機制不完善。
1.4 農業產業化市場體系不完善
目前,由于部分農村市場化程度低,流通服務組織薄弱,配套設施少,農產品銷路難以打開。就服務體系而言,服務內容比較狹窄,手段落后,尤其是對產后服務顯得更為薄弱。同時,地方財政的扶持資金難以足額到位,集體經濟薄弱,都是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2 發展農業產業化的對策和建議
2.1 加強領導,做好宣傳,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各級政府部門要加強領導,科學制定發展規劃,細化措施落實,把責任切實落實到各主管部門和負責人員,形成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強大后盾和政策支持。相關部門應廣泛利用各種媒介,加強對農業產業化重要意義和作用的宣傳,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積極利用電視、廣播、報刊、網絡等傳統媒體,以及手機媒體等新興媒介,力爭擴大對農業產業化的宣傳范圍,確保對政府部門、社會各界、廣大農民的全覆蓋,提高各界人士參與農業產業化建設的積極性。
2.2 提升涉農金融機構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支撐作用
一是加大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涉農金融機構應積極開展農業企業貸款風險補償基金、“三權”抵押貸款等業務,探索金融支撐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新途徑。二是推進農村信用擔保體系的建設。通過建立農業信用擔保公司、支持建立農村金融互助專業合作組織等方式,提高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融資支持。三是完善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龍頭企業的發展壯大,離不開廣大農戶的積極支持和參與,農戶致富同時也需要龍頭企業的引領和帶動。與農戶相比,龍頭企業或農業經營大戶因為更容易提供有效的擔保抵押品而獲得金融支持。因此,龍頭企業在獲得貸款后要不遺余力地對農戶提供生產資料、加工設備、技術、營銷等方面的資金支持,只有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關系,龍頭企業與農戶才能共同協調發展。
2.3 加大扶持力度,培育龍頭企業
加大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扶持力度。在貸款政策、投資政策、招商引資、科技投入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解決農業企業缺乏資金、無項目、規模小等問題,提高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競爭力。加強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落實對特色農產品基地和農業園區的扶持政策,大力推動原有基地進一步上規模、創特色,積極鼓勵市場前景較好的新興產業加強基地建設。著力發展壯大農業龍頭企業,通過構建高水平發展平臺、實行多元化投入、政策扶持、制度創新等一系列舉措,使龍頭企業真正起到牽動產業、帶動農戶、提高農業經營效益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杜青林.把握機遇 加快發展 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新的突破.農村經營管理,2005,10.
[2] 張啟中.發展農業產業化的途徑分析.農業經濟,2008,03.
江蘇地處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較快。經過近幾十年的發展,我省農產品加工取得了巨大的發展,在促進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中做出了重要貢獻,出現了一批規模大的龍頭企業,有“雨潤”、“維維”、“富安繭絲綢”、“南京奶業”等。在加工企業帶動下,主要大宗農產品產量和綜合生產能力持續增長,為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近年來,我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總體上比較穩定,加工業總產值年增長率在10%-15%之間,2005年實現1479.8億元,與農業總產值之比為0.57∶1,已初步建立起一個門類齊全、具有一定規模的農產品加工業體系。
但是也要看到,我省農產品加工與發達國家差距明顯,總體水平也落后于沿海兄弟省份。目前,許多發達國家的農產品加工產值超出了電子、汽車及化學工業,成為發展最快的產業之一。其農產品加工值與農業產值之比一般在3∶1左右。如美國是2.7∶1,日本是2.4∶1,英國是3.7∶1,而江蘇僅為0.5∶1。發達國家的種植業、養殖業產品加工成食品的比例都在30%以上,我國僅有2%-6%。江蘇農產品加工率大體上肉類為6%-7%,蔬菜為4%,果品為3%。我省雖是出口大省,但農產品出口仍是“短腿”,僅排全國第六位,2005年江蘇農產品出口(農產品初級及深加工產品占主體)雖然突破10億美元大關,上了一個臺階,但總量仍然偏小,僅占全省農業增加值的5.7%。這樣的規模顯然和建立全國性農產品加工基地差距甚大。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五點:一是農產品加工比重低,缺乏加工專用品種;二是企業規模偏小,缺乏科技創新意識;三是加工工藝和設備落后,資金投入少;四是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不健全;五是產加銷嚴重脫節,農產品資源有效利用低。
為順應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趨勢,我省應抓住機遇,將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作為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加快發展,構建農產品加工高地,提升農產品加工水平,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著力發展優勢產業,加大扶持龍頭企業力度。為了適應消費者的需求,順應市場趨勢,企業要發展優勢產業,推出具有江蘇特色、高附加值、高質量的品牌產品。一是以市場為導向,依靠先進技術,積極發展江蘇特色蔬菜和果品加工,提高果蔬的保鮮、分級、包裝、加工等商品化程度,降低果蔬產品季節性缺陷,減少果蔬鮮食比例,賦予產品較高的附加值,增加果農的實際收入。二是著力發展我省的優勢產業――畜產品和水產品的綜合加工能力,由初級加工向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轉變,構建標準化、規模化飼養基地,引入優良品種,吸納先進技術,建立從基地到加工的全套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實現產品及其加工制品的優質化、安全化及可追溯化,提高產品的信譽度,加大品牌的宣傳度,帶動基地農戶致富,形成規模化、集約化的龍頭企業群。三是擴大發展糧油棉等產品加工,提高精深加工比例,根據消費者需求和市場導向,研制出多種糧油加工專業品種,擴大江蘇品牌在激烈市場競爭中的占有率,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扶持和培育龍頭企業,實施龍頭帶動戰略是加速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有效措施。應進一步加大力度,扶持加工出口能力強、科技含量高、產品附加值高、市場開拓能力強的重大技改項目,進一步培育行業龍頭企業形成完備的農產品加工體系,逐步實現由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由低價戰略向優質低價并舉的國際營銷戰略轉變。
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特色區城。發展農產品加工特色區域不僅有利于農產品就地加工形成產業化、規模化,而且可以使農民更容易了解市場的需求,迅速地根據市場和加工企業的需求對其種植結構和養殖結構進行調整,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發展農產品加工特色區域應根據我省優勢農業區域情況因地制宜,依據當地農業資源、產品品種等基礎優勢,以產業化為基礎,以創新為動力,以形成國內外競爭優勢為目標,以持續增效為目的,形成具有各地特色和相當加工規模的農產品加工區域。
提升農產品技術創新能力,創建農產品加工工程中心。從農產品加工率看,目前發達國家已經達到90%以上,而我省不足30%。不論是糧食還是果蔬大多以銷售原料或初級加工產品為主。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制成品較少。創建農產品加工工程中心的目的就是為了使科技成果盡快地轉化為生產力,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的技術水平,同時也起到示范推廣作用。美國、日本等國都建立了一批農產品加工技術中心,成為發展農產品加工的新的生長點,促進了科研與生產結合。經濟發達國家在農產品加工業中廣泛應用高新技術,而這些技術在我國的研究應用才剛剛起步。創建我省農產品加工工程中心,應建立省級農產品加工重點實驗室和中試基地,并建立科研成果推廣應用網絡,使科研項目一開始就瞄準市場需求,注重科研項目的實用性和先進性,為科研成果轉化打下良好基礎。要加大研究與開發經費的投入,從資金上確保“生產一代,開發一代,研究一代”的實現。要鼓勵和創造條件推動科研院所與企業合作或組建科技型企業,走產學研結合的道路,使科技型企業成為科研開發和投入的主體。農產品加工業是一個包含農業、輕工、食品、糧油、畜牧、生物、化學、機電等多學科的行業。我省應在相關高等院校中增加系統的農產品加工專業和課程,增加和完善農產品加工的試驗條件,使學生對我省農產品加工業、農產品加工的特點有更多的了解,為我省農產品加工業培養和輸送高素質的人才。
建立農戶與企業間穩定的利益關系。由于在我省很多地方都普遍存在著農產品生產與加工嚴重脫節的現象,企業難以擁有穩定的標準化生產基地,因此要進行產業結構化調整,促進農戶與企業間建立一種利益和風險共存的關系,形成利益共同體,保證企業原料的穩定優質供應。引導企業與農戶、基地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聯結機制,發展訂單農業,通過“公司+農戶”的經營方式,延長整個產業鏈,增強企業抵御風險的能力,帶動農戶走向市場,使農民分享到加工環節的利益,實現企業與農戶共贏。企業通過加強對農戶進行專業技術培訓,不斷將新技術和新知識傳授給農戶,強化農戶的科學生產技能,提高農產品基地的標準化、專業化和安全化生產,使得企業和農戶為共同的利益履行各自的責任。
[關鍵詞] 旱作 農業 發展 問題 建議
[中圖分類號] S-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2-0063-01
山東省泗水縣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常年處于干旱以及半干旱狀態,民間有著“十年九旱”的說法,旱作節水農業是泗水縣農業發展的方向,近年來,我們農技推廣過程中,對泗水縣旱作節水農業現狀進行了詳細調查,找出了存在的問題,分析提出了泗水縣旱作節水農業的發展對策。
1 泗水縣旱作節水農業生產中存在的問題
1.1 降水稀少,蒸發量大。泗水縣全年降水量為727.4毫米,季節分配不均勻。全年降雨量中夏季占65.3%、冬季3.7%、春季13.8%、秋季17.4%。徑流系數0.48,年徑流量245.6萬方,降水利用率較低。平均蒸發量為每年年20000多毫米,是常年降水量的2.8倍。除了每年的7月份蒸發量和降水數量比較接近意外,其余每月的降水量大都小于蒸發數量,特別是春季,降水量和蒸發量差別最大,降水量比蒸發量低近600mm。所以,每年發生春季干旱的可能最大。
1.2 縣內耕地嚴重的水土流失。泗水縣境內丘陵山地較多,河流山川縱橫交錯,境內耕地大多是順坡地、山坡梯田、土壤耕作層較薄,耕作層厚度大多數在40cm左右,地力不高,土壤質地較粗,保肥保水性能比較差,有機質含量低,速效養分少,地塊散布,有嚴重的水土流失,約 8.8萬公頃土壤收到侵蝕,侵蝕面積占可利用面積的80%以上。
1.3 欠缺水Y源。泗水縣內水資源主要由兩部分構成,即地下水和地表水。地下水資源儲量為1.2億立方米,地表水資源是泗水縣的主要水源,根據有關資料表明:泗水縣地表水資源總量為3.2億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資源為580立方米,不足全國人均水資源的四分之一,是缺水比較嚴重的地區之一。
1.4 農業用水越來越緊張,超量開采嚴重,農業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多年以來,人為活動的不科學不合理,又進一步加劇了本縣生態環境的惡化,致使水土流失的面積進一步擴大,地下水超量開采嚴重,又致使泗水縣地下水位逐年下降,農業旱災頻繁發生,甚至水井干涸,河流斷流,造成了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灌溉用水的水位逐年下降,正常年份可供水量基本上能夠滿足現狀用水需求,到了干旱年份就難以滿足用水需求。農業面源污染進一步加重,生態環境逐步惡化。
1.5 農業用水利用率較低,旱作節水農業的增產潛力較大。一是農田灌溉用水利用率較低。正常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數不足0.5,有的甚至只有0.3,嚴重低于節水規范要求的0.68。二是自然降水利用率較低。受旱作節水技術推廣普及率、現有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狀況等因素的影響,降水的利用率只有35%上下,沒有充分發揮降水利用空間。三是灌溉水定額過高。一方面水資源短缺嚴重,可是另一方面又存在嚴重浪費農業用水的現象。有些水澆地仍然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進行,農業管理粗放,土地不平整,灌溉定額過高,有的每畝高達1000立方米以上,大大超出全國平均毛灌溉定額每畝662立方米的水平,造成大量的水資源浪費。
2 泗水縣旱作節水農業今后的發展建議
按照《全國旱作節水農業發展規劃》的思路和布局要求,根據我縣的實際情況,通過現代田間水利工程建設、推廣使用現代旱作節水技術和進一步建立健全旱作節水體制制度等措施,進一步提高節水灌溉能力。
2.1 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協調農業發展。通過合理調整農業種植結構,規范農業栽培技術,使農作物的“土、肥、水、管、密、保、工”達到合理的最佳配置。也就是通過深耕、改良土壤、和合理的種植規劃規劃 ,合理施肥,興修水利和合理用水,培育和推廣良種,合理密植,科學的植物保護、防治病蟲害,進行科學的田間管理,使旱作節水農業能夠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
2.2 綜合集成各項措施,達到“三水合治”的。“三水”就是蓄水、保水、節水,首先是通過水利設施,能夠蓄住天上降水;其次是通過改良土壤保住土壤水,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再次就是節約灌溉用水,改變灌溉方式。
2.3 建立旱作節水的長效機制。一是堅持以政府為主導,建立農田旱作節水的保障機制。充分利用農田基礎設施補貼、農田節水設施補貼、新型高效節水技術示范推廣補貼等政策性補貼,改革現行投資管理體制,公益性工程采取定額補貼,產業化項目實行引導扶持與市場運作相結合。二是堅持以農民為主體,不斷增強農田節水的內在動力。加強輿論宣傳和農民培訓,使廣大農民牢固樹立農田節水理念。激發農民投資應用農田節水技術的熱情。加強典型培育和引導,最終實現由“我要農民節水”向“農民自覺節水”的根本性改變。三是堅持以集體為主力,建立農田節水管理機制。制定鼓勵管理機構節水的政策措施,實行節水灌溉設施的更新改造與節水管理水平掛鉤,幫助村集體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立節水給予獎勵,超額用水給以經濟處罰的管水用水機制。
2.4 中部的平原地區和南北丘陵地區科學規劃,“兩區統籌”。
在泗水中部的泗河沖擊平原地區,建設現代微型田間水利設施設,進行現代基本農田建設,完善田間的灌溉管道、灌溉水渠,建設水肥一體化設施,利用噴灌、滴灌等水肥一體化灌溉設備等,圍繞我先主要農作物生產,重點推廣水肥一體化、精準灌溉施肥等農田綜合節水技術模式。
3 結語
綜上所述,只有根據我縣實際,在不同的旱作農業區建設相應的田間旱作節水工程,推廣相應的旱作節水技術,建立相應的旱作節水農業技術模式和相關的制度、機制,通過工程措施、農藝措施和政策措施來發展我縣的旱作節水農業,才能有效地解決我縣農業缺水問題,才能真正大幅度提高我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