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休閑農業前景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休閑農業是指利用農業景觀資源和農業生產條件,發展觀光、休閑、旅游的一種新型農業生產經營形態,是深度開發農業資源潛力,調整農業結構,改善農業環境,增加農民收入的新途徑。在綜合性的休閑農業區,游客不僅可觀光、采果、體驗農作、了解農民生活、享受鄉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樂。
休閑農業作為一種產業,興起于20世紀30~40年代的意大利、奧地利等地,隨后迅速在歐美國家發展起來。而我國的體閑農業,作為一個新興的產業,雖然發展前景較好,但是,經過20多年的建設,其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在產品、經營、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問題較多,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產業競爭力,與新農村建設的要求也不相適應。
2 休閑農業的主要特點
2.1 立足農村,面向市民 休閑農業其所在地都在農村或城鄉結合部,利用的資源主要是田園景觀、生態環境,以此為基礎提供服務與休閑,表現為圍繞城市發展的特征。而服務的對象主要是城市居民,向其提供休閑體驗活動,可以滿足城市居民對農業、農村生活的認知、體驗需求。
2.2 圍繞農業,提供休閑 休閑農業策劃設計的活動主要是基于農、林、牧、漁的生產活動,提供的產品和服務都是緊緊圍繞農業生產、生活展開的,涉及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的各個領域,經營方式靈活、多樣。游客不僅可觀光、采果、體驗農作、了解農民生活、享受鄉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樂。休閑農業也是深度開發農業資源潛力,調整農業結構,改善農業環境,增加農民收入的新途徑。
2.3 文化教育,拓展功能 隨著休閑農業的發展,不僅提供了休閑娛樂活動,其文化傳承、生態環保、科普教育等功能也逐漸得到發揮。特別是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的休閑農業,在民俗文化傳承與創新領域發揮了積極作用。有的農業休閑山莊還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建立了科普教育基地,積極開展科普教育活動。
3 休閑農業的功能定位
3.1 經濟功能 休閑農業利用資源、提品、開展活動創造價值,帶來財富,這是休閑農業發展的根本。休閑農業的發展,促進了農業功能拓展與產品結構的調整,實現農業的多功能性。休閑農業充分開發利用農村旅游資源,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拓寬農業功能,延長農業產業鏈,發展農村旅游服務業,促進農民轉移就業,增加農民收入,為新農村建設創造較好的經濟基礎。鄉村旅游的發展可以使農民以旅游為主業、種植為副業;農民的身份可以從務農轉變成農商并舉,農戶可以獨立經營,也可以形成私營企業;吸引農民大力發展觀光農業、生態農業、精品農業。
3.2 休閑功能 休閑農業提供觀光、休息、娛樂等休閑活動,這是其創造財富具有經濟性的重要前提。城市居民休閑,形成了鄉村旅游的核心結構,包括觀光采摘農業、大棚生態餐廳、農家樂、農家大院、民俗村、垂釣鮮食等,帶動了觀賞經濟作物種植、蔬菜瓜果消費、家禽家畜消費、餐飲住宿接待、民俗文化消費的全面發展,同時把第三產業引入農村。休閑農業的發展使鄉村風貌成為旅游本底,用景觀的概念建設農村,用旅游的理念經營農業,用人才的觀念培育農民,將鄉村裝點成旅游度假腹地;鄉村民居成為觀光體驗產品,鄉村民居與本地資源及文化特色相結合,形成產業型、環保型、生態型、文化型、現代型發展思路。把農村的生產、生活資料轉換成具有觀光、體驗、休閑價值的旅游產品,并且在一定區域內要差異化發展。具體有田園農業旅游、民俗風情旅游、農家樂旅游、村落鄉鎮旅游、休閑度假旅游、科普教育旅游等模式。
3.3 教育功能 休閑農業可以使人認知動植物、農事耕種、養殖等農業生產活動,甚至可以引入親子教育等活動,尤其可以有效地面向青少年開展科普教育與實踐活動。
3.4 環保功能 休閑農業的存在本身就具有生態和環保功能,具有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發展休閑農業是統籌城鄉發展,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美好新家園的重要舉措。
3.5 文化功能 特色休閑農業的發展可以拯救地方鄉土民俗文化,對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具有較好的示范與引領作用。休閑農業可以挖掘、保護和傳承農村文化,并且進一步發展和提升農村文化。我國農村蘊含70%的旅游資源,休閑農業的發展還有利于豐富旅游產品,也是培養新型消費業態,提高幸福指數的有效途徑。
3.6 社會功能 休閑農業開展活動增進人與人的了解與溝通,有利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社會和諧發展。休閑農業的發展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使農村面貌耳目一新,促進水、電、路、網等硬、軟件條件的改善。休閑農業的發展還有利于促進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成為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有效途徑與載體。
3.7 健康功能 休閑農業之地不僅可以讓人呼吸到更加清新的空氣和開展體育鍛煉,更能提供綠色、有機蔬菜、瓜果等農產品;有些特色藥膳等食療項目的開發,也能增進其健康功能的發揮。
3.8 城鄉交流功能 休閑農業的發展為城鄉互動交流提供了平臺和紐帶,有利益城鄉一體化與社會和諧發展。休閑農業可以促進城鄉統籌,增加城鄉之間互動,城里游客把現代化城市的政治、經濟、文化、意識等信息輻射到農村,使農民不用外出就能接受現代化意識觀念和生活習俗,提高農民素質。
4 休閑農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4.1 明確發展思路 休閑農業是橫跨一、二、三產業的新型農業經營形態,是順應社會需求,促進農民增收,著力改善民生的民生產業,也是拓展農業功能,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休閑農業的發展符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兩型”社會建設要求。各地在發展休閑農業時,應本著以農為本、因地制宜的原則,進行目標市場的細分、選擇與定位,按照差異化競爭的策略,提質增效,實現資源產品化、產品鄉土化、營運規劃化、服務組織化、社會化。盡可能利用和開發當地更加有效的休閑農業資源,策劃體驗活動、創新產品設計,辦出特色和水平,使休閑農業的鄉味更香、農味更濃。
4.2 把握發展原則 休閑農業的發展要本著以農為本、因地制宜的原則。要立足農業、扎根農村,利用開發農業、農村土地與文化資源,惠及農民,促進農民就業增收。要講究科學發展、合理規劃、規范有序的原則。要在結合當地物資、文化的資源基礎上,根據市場需求導向,按能力、講科學、上項目。要遵循生態環保的原則,不能破壞資源環境,要始終相信環境越好越值錢、越能做強做大。要將一、二、三產業進行融合發展,實現休閑與鄉村旅游融合,休閑與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
4.3 做好發展重點 休閑農業的發展要進一步加強理論研究,要在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提升、提煉、整理,合理布局分區,完善發展規劃,打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鮮明特色的休閑農業產業。要進一步發揮休閑農業的示范創建,培養優秀品牌,實現樣本帶動。要強化休閑農業產業人才培訓,重點培訓休閑農業發展建設的規劃設計專門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如:企業家、管理者、職業經理人等)。
參考文獻
[1]何偉.休閑農業的特點及淮安市休閑農業發展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08,8.
1、目前我國流行的休閑農業模式
傳統型 包括農產品直接利用型和農作過程利用型兩類。由于很多農業和農作的生產過程不為城市人所知,因此,展示農產品生產和農作過程(特別是一些特色農產品生產過程)可吸引相當的城市人。可由農民進行那些傳統和現代的農作過程表演,供游客觀賞;也可由游客親自采摘果實或在農民指導下直接參與一些簡單的農作過程勞動。
農村文化利用型 可利用的是兩種形態。一是地域文化,二是歷史文化。地域文化,即具有山區特色的農業文化和農家生活文化;歷史文化,即幾千年來的文化積淀,融進旅游休閑農業,讓游客在田園風光里既得到物質享受,又獲得文化享受,可以成為旅游休閑農業的一大特色。
科技型 是將現代高科技手段和農業結合發展的休閑農業。科技型休閑農業的類型和內涵都相當豐富,隨著高新技術滲入農業,科技型休閑農業將是最吸引人的。例如,基因農業是很多人不熟悉的,利用人們的好奇心理,用基因方法生產出的馬鈴薯、番茄又大又好,同時還能普及基因科學知識。
2、我國休閑農業的經營類型
根據上文表述的流行模式,我國休閑農業大致可分為下列經營類型:
觀光農園 包括成熟的果園、花圃、菜園、茶園等經營范圍,提供給游客入內摘果、拔菜、賞花、購買及參與生產等活動,享受田園樂趣。
科技農園 以農業生產為主,向游客展現農業科學技術、把高科技引入農業并與旅游業相結合的新型休閑農業經營,如農技博物館、基因農場、生物工程、溫室栽培、陽光農園等。
生態教育 以自然生態保護為目的兼具教育功能而發展的休閑農業經營形態,如生態農園、有機農園、戶外渡假住宿、戶外野餐活動等。
鄉野畜牧 以圈養或畜牧方式飼養牛、羊、馬、雞、鵝等家畜,規劃放牧、擠牛乳、剪羊毛、捉小豬、抓土雞、坐牛車、騎馬等活動。
農莊民宿 在農村地區規劃具有農村特色的建筑物供游客休息、住宿,并且提供具有鄉土特色的餐飲,讓游客體驗農民的生活形態,并享用新鮮農特產品的經營,如一般農莊、自然修養村、漁村、民俗村等。
民俗旅游 利用農村特有的文化和風俗作為休閑農業活動的內容,如農村民俗文化館、鄉村博物館、農產品生產作坊、民俗古跡、地方人文歷史、鄉村居民建筑、體驗農家生活等。
漁業風情 把漁業資源和休閑、旅游、觀光及海洋知識的傳授有機地結合起來,利用水域資源發展休閑漁業等活動,如溪邊垂釣、岸釣、船釣、體驗漁村生活、讓游客直接參與捕撈作業。
3、我國發展休閑農業的意義
有利于提高勞動者素質和縮小城鄉差別 休閑農業對農業生產和經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需要掌握農業科技的工程技術人員,更需要高層次、復合型的管理人才。同時,通過其示范和推廣作用,能夠帶動整個地區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縮小城鄉差別。
有利于吸納、接收和傳播科學技術 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以農業為基礎,以旅游為媒介招來八方賓朋不僅為本地區帶來大量服務收入,而且會帶來經濟科技信息的交流與合作機會,有利于科學技術的傳播和接收。由技術變革所產生的新的生產要素已成為農業增產增收的主要源泉。休閑觀光農業廣泛地采用各種高新技術,可以大規模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大幅度增加產品的附加值。
有利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 由于休閑農業屬勞動密集型產業,且投入不多,就業成本低,因此,開發旅游農業資源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提供了方向。因此能帶動農村地區第三產業的發展,從而能吸納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這將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有利于實現農業生產的高附加值 休閑農業是農業和旅游業、生產和消費、流通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交叉產業,是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通過對農業資源的旅游開發為旅游者提供了觀賞、品嘗、購買、習作、娛樂、療養、度假等系列服務,可獲得高額經濟收入。它不僅能提高農產品的商品轉化率,而且能把農業的生態效益和民俗文化等無形產品轉化為合理的經濟收入,從而大大提高農業生產的附加值和農業的經濟效益。
一、新鄉市休閑農業發展現狀
新鄉市坐落在河南省北部,南臨黃河,北依太行山,地理位置優越。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馳名的農業及名優特農產品、充足的勞動力,造就了新鄉美麗而豐富的休閑農業資源。
近年來,休閑農業在新鄉市得到迅速發展,休閑農業模式也不斷豐富,經營水平和經濟效益不斷提高。目前,比較成功的模式主要有四種:一是田園農業休閑模式。以農村田園景觀、農業生產活動和特色農產品為休閑吸引物,開發農業游、林果游、花卉游、漁業游、牧業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題休閑活動,滿足游客體驗農業、回歸自然的心理需求。成功例子主要有衛輝市唐莊的萬畝桃園、封丘縣的萬畝金銀花、新鄉縣龍泉的千畝黃金梨園等田園農業游,獲嘉縣花卉、長垣縣儀隆觀賞林苗圃等園林觀光游,牧野區的家庭菜園開心農場的務農體驗游等。二是農家樂休閑模式。農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產的農產品及周圍的田園風光、自然景點,吸引游客前來吃、住、玩、游等休閑活動。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區和城市郊區。主要有農業觀光農家樂、民俗文化農家樂、民居型農家樂、休閑娛樂農家樂、食宿接待農家樂、農事參與農家樂。三是科普教育模式。利用農業觀光園、農業標準化基地、農業產品和農史展覽館,為游客提供了解農業歷史、學習農業技術、增長農業知識的旅游活動。成功例子主要有新鄉縣龍泉村的龍泉苑農業科技教育基地、觀光休閑教育農業園、少兒教育農業基地、封丘縣的美日康樹莓博覽園的農業博覽園等。四是回歸自然休閑模式。利用農村優美的自然景觀、北太行的山水、綠色森林、黃河濕地的湖水,發展觀山、賞景、登山、森林浴、滑雪、滑水等旅游活動,讓游客感悟大自然、回歸大自然。成功例子主要有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水上樂園、露宿營地、自然保護區。
目前,新鄉市已建成以休閑度假、觀賞觀光、農事參與、農耕文化、高效農業、民俗風情為主的休閑農業點187個,從業人員3227人,年接待游客99.2萬人,實現營業收入1.9億元、利潤9530萬元,從業農民年均純收入9750元,較新鄉市農民平均純收入高2000余元。
二、新鄉市發展休閑農業的有利條件
(一)市場條件
休閑農業是緊扣時代脈搏的休閑方式,它能滿足人們回歸自然、放松身心、享受鄉村風情、體驗異質文化、購買生態產品的時尚需求,因此發展休閑農業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自2004年以來,通過“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的方式,利用各種渠道,采取多種形式宣傳推介,新鄉市域外游客比重由2004年的38%增加到目前的65%。隨著新鄉太行風采和國際水平攀巖基地為基礎的旅游大發展,新鄉市大力開拓國際市場,開發國際游專線,入境游將呈現爆發式增長。
(二)資源條件
新鄉市自然環境優美、人文資源獨特、農業資源得天獨厚,對市場有強烈的吸引力。其資源優勢包括:①豐富的原生態自然資源。②廣闊而獨特的產業體系。新鄉市產業體系涵蓋農業、漁業、種植業、養殖業等多種行業,并呈現出許多亮點。③獨特的民俗文化和歷史文化。新鄉市民俗文化和歷史文化內容豐富,原生性強,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壟斷性。
(三)社會條件
新鄉市休閑農業的發展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與大力支持。其支持主要來自:①政府的支持。政府通過發展休閑農業來促進傳統農業的轉型升級和輔助解決三農問題,以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健康、快速發展。②金融體系和投資企業的支持。在政府的積極倡導和優惠政策引導下,為了迎合休閑農業迅猛發展的時代契機,金融機構和投資公司通過投資休閑農業的方式來達到資本增值的目的。③農村居民的支持。發展休閑農業可以讓農民脫貧致富,因此農民對休閑農業的支持不言而喻。
三、新鄉市休閑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產業地位不突出
目前,傳統農業在新鄉農業經濟體系中占主導地位,休閑農業處于自發狀態。雖然近年來新鄉積極推進高效農業和旅游業的發展,但對休閑農業的發展關注不夠,并沒有從政府層面確定休閑農業的產業地位,導致休閑農業成為農業和旅游業的“副產品”。
(二)缺乏科學的規劃
政府和經營者對休閑農業的開發缺乏市場研究和科學規劃,導致休閑農業產品類型單一、產品項目雷同。近年來,新鄉開發的休閑農業園區大多為采摘園、觀光園和農家樂等有限而雷同的產品形式,創新不足,特色不夠,精品極少。
(三)休閑農業保障體系的缺失
休閑農業是一個融農業、旅游業、服務業等多種產業于一體的新興產業,其經營管理涉及農業、旅游、環境、工商、質檢、建設、國土、公安等政府部門,但是這些政府部門并沒有一個針對休閑農業管理的統一標準和尺度,經常出現政出多門、多頭管理和尺度不一的現象。新鄉市的休閑農業經營管理人員絕大多數是農民。從整體上看素質偏低,服務意識缺乏,文化水平較低,也缺乏管理休閑農業相應的知識、技能和經驗。
四、新鄉市發展休閑農業的對策
(一)做好科學編制發展規劃
組織編制新鄉市休閑農業發展整體規劃,并做好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農業發展規劃、生態功能區規劃、城鎮建設規劃和旅游業發展規劃的銜接,提高規劃的整體性、前瞻性和延續性。結合農村沼氣、鄉村道路、人畜飲水、鄉村清潔工程等支農項目,將“農家樂”“休閑度假農莊”等休閑農業建設納入新農村建設統一規劃,協調發展。
(二)著力培育多元化經營主體
鼓勵各類經營主體通過對廢棄園地、林地、荒地、荒山等進行開發整理,盤活集體存量土地,發展休閑農業。鼓勵和支持各類資本以協作、參股、合作、獨資、土地入股等多種形式參與休閑農業的發展。
(三)加強行業規范管理
結合本地實際,著手制定休閑農業相關行業標準和運行規則,重點在經營規模、從業資格、經營服務設施、環境保護、服務質量、經營項目等方面提出具體的標準和要求。
(四)加大財政金融政策扶持力度
要逐步建立“政府扶持、業主為主、社會參與”的休閑農業發展機制。安排休閑農業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扶持市級(包括市級)以上的休閑農業示范單位建設。加強金融信貸支持,鼓勵金融機構為休閑農業發展提供信貸支持,簡化審批手續,適當擴大擔保物范圍,滿足休閑農業發展過程中的融資需求。
(五)加大宣傳推介,擴大知名度
【關鍵詞】休閑觀光漁農業 現狀 問題 對策
2007年和2011年,舟山市相繼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休閑觀光漁農業(漁農家樂)的若干意見》和《關于全面提升發展漁農家樂休閑旅游業的若干意見》文件,對舟山的休閑觀光漁農業發展提升進行資金、政策扶持,充分調動了廣大漁農民發展休閑觀光漁農業的積極性。據統計,2011年舟山有休閑觀光漁農業點77個,其中省級休閑觀光示范園區7個,從業人員4107人,種植業面積3520畝,水產養殖面積2409畝,各類家禽39萬羽,已累計投入資金3.7億元,實現年產值2.9億元,年接待旅游觀光人數200余萬人次。本文所選擇的對象是在舟山有著相對悠久歷史的西岙社區筲箕灣村。
一、筲箕灣村基本概況
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筲箕灣村的漁業經濟十分發達。除了較集中的捕撈作業外,村民還同時進行漁網具生產、加工、販運,漁貨收購(冰鮮船),開冷庫等生產活動。當時村民普遍收入較高,生活也比較富足,全村蓋起了整齊的樓房。但隨著海洋漁業資源日益衰竭,筲箕灣村的漁業生存空間進一步縮小,這給當地傳統的漁業經濟帶來沉重的打擊。捕撈業不景氣,減產、減收現象嚴重,漁民債務沉重,漁村經濟體制變化后集體經濟削弱,再加上可用勞動力資源少,使得筲箕灣村經濟發展滯后,各種設施完善艱難,到后期筲箕灣村逐漸開始出現人口外遷現象,由原先最多的800多人減少為如今的526人,這500多人中,老年人還占絕大多數,全村可用的勞動力還不足210人,筲箕灣村逐漸失去了當年的興旺景象,成為了朱家尖貧困地區之一。
二、筲箕灣村休閑觀光漁農業發展現狀
2004年是筲箕灣村農業經營經濟體制改革的轉折點。朱家尖環島公路的建成,為村里的產業經濟結構轉變提供了良好的契機,筲箕灣人抓住休閑旅游熱潮的機遇,依托大青山國家公園旖旎多彩的海洋風光和海島景觀,結合漁村文化,建成集垂釣、餐飲、休閑于一體的休閑漁莊,吸引了大批游客。通過大力發展特色漁村旅游經濟,逐步由以往的捕撈作業轉變為漁業休閑觀光。可以說這一轉變,給筲箕灣村的經濟發展帶來了生機,使其成為了解決當地村民出路問題的一個戰略性調整重點和筲箕灣村漁業產業經濟新的增長點,帶來了許多積極的成效。
(1)帶動了產業結構的調整。筲箕灣村充分依托自然環境,發展模式多樣的種養業,通過種植各類水果、養殖水產、培育苗木等,既合理利用了土地資源,又提高了土地的產出率。
(2)帶動了產業發展。筲箕灣村為了吸引游客,一方面積極發展水果、特種蔬菜、其它觀賞植物的種植和各類水產的養殖,形成了具有區域特色又有發展前景的農業產業;另一方面通過開展水果品嘗、海鮮燒烤等項目促使農產品的流通,促進了農業經營與觀光旅游的有機結合和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3)帶動了就業增收。隨著休閑觀光漁農業的發展,使得筲箕灣村的經濟較前幾年有了不少的增長,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不少的改善,還出現了人口的回流。
(4)帶動了生態建設。筲箕灣村通過休閑觀光漁農業的發展建設,增強了村莊的田園特色,加強了環境整治,構建了一個自然與文化相融洽的生態園林景觀,有效保護了自然景觀資源,減少環境污染,提高環境質量和生態效益。
三、筲箕灣村休閑觀光漁農業主要存在的問題
雖然筲箕灣村在發展休閑觀光漁農業的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發展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1)規模小,功能單一,競爭優勢一般。目前筲箕灣村的休閑觀光漁農業存在偏面追求住宿、餐飲業,而通訊、醫療、安全等保證體系比較弱,設施配套不齊全,相關服務較滯后,還沒有真正的向旅游休閑觀光靠攏。
(2)海上休閑項目容易受到季節的影響。一旦到了冬天,由于海上風大氣溫低,很少會有人問津,容易造成產業脫節。
(3)筲箕灣村的休閑觀光漁農業的發展缺少整體規劃,存在著一定的無序性和盲目性,缺乏精品、亮點,游客短時間內就會產生玩厭的感覺,難以長時間的對游客產生吸引力,沒有真正利用到地方特色。
(4)從業人員素質有待提高。目前的從業者大多是從事傳統漁業生產的農民轉變而來,經營能力和經驗較缺乏。
四、筲箕灣村休閑觀光漁農業的發展對策
(1)建設山地式休閑漁業基地,開發山地特色資源。可以充分發揮多山地的優勢,建設山地觀光、山地度假、山地運動(如戶外探險、戶外CS等)、山地風情、山地文化等精品特色項目。還可以根據當地坡地資源,發展養殖業(放養家禽等)和建設集賞花、觀景、燒烤游玩的綜合性休閑基地。
(2)大力加強休閑觀光漁農業的設施建設。可以按照休閑娛樂、享受生態、享受漁業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理念,利用漁農村豐富的人文、山海資源,開展旅游景區景點建設。立足特色資源,做大規模,提升品位,形成品牌,迎合游客喜歡獵奇、玩水、觀光等方面的需求,充分展現筲箕灣自然風光的魅力。
(3)加強對從業者相關知識的培訓。要不斷加強對農民的培訓,提高從業者的素質和經營管理能力,增強從業人員的精品意識、安全意識、服務意識、環保意識和誠信經營的理念。
(4)加強宣傳,提高知名度和吸引力。休閑觀光漁農業知名度不高是目前影響消費人群量的原因之一。筲箕灣村可以通過節慶活動營銷或者媒體網絡營銷等方法,重點是在打造品牌、加大宣傳力度上下功夫。可以利用自己的原生態漁村為亮點,以漁業生產活動為依托,讓消費者直接參與漁業生產,親身體驗獵漁活動,進一步發展休閑漁業。
五、結束語
雖然筲箕灣村的休閑觀光漁農業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問題和制約因素,但是就舟山總體休閑觀光漁農業產業發展來看,有著巨大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相信經過若干年的規劃建設,筲箕灣村的休閑觀光漁農業一定有著美好的前景,能夠重振往日的雄風!
參考文獻:
2016年,農業部等14個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大力發展休閑農業的指導意見》中提出,到2020年,布局優化、類型豐富、功能完善、特色明顯的休閑農業產業格局將基本形成;從事休閑農業的農民收入將得到較快增長;休閑農業發展質量明顯提高,服務水平較大提升,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成為拓展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新興支柱產業,社會效益會明顯提高。本市的政府機構及相關部門高度重視地域性發展,結合當地農業和旅游資源,大力宣傳發展特色休閑農業,建立品牌效應,樹立良好形象,促進當地休閑農業發展壯大。
2本地區特有農業資源
2.1南國梨資源
因為鞍山地區特有的地勢和季風性氣候,南國梨的主要產區就在本市,以千山區大孤山鎮對樁石村種植的南國梨最為正宗和著名。2005年被正式批準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同時,“鞍山南國梨栽培系統”更被農業部授予“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南國梨景觀被評為“中國美麗田園”。以這樣的客觀環境為契機,宣傳南國梨文化,打造南國梨品牌,發展相關休閑農業項目。每年的四五月份,都是南國梨的盛花期,這時,從好多外地來鞍山的游客都會享受到“賞梨花”、“嘗南果”、“住農家”等多條農事休閑旅游線路,賦予休閑農業新內涵,實現農旅結合、以農促旅、以旅強農。
2.2岫玉資源
鞍山市岫巖滿族自治縣因盛產岫玉,有“中國玉都”之稱,2018年10月,入選2018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很多游客慕名而來,購買玉石產品。2.3溫泉資源湯崗子溫泉位于鞍山市區南部,是中國四大溫泉康復中心之一,歷史悠久,其水中富含20多種礦物元素,對各種病癥都有很好的理療價值,吸引了大批的國內外游客來此觀光理療。溫泉院內也建造了許多動植物觀賞園供游客觀賞,充分發揮了自身的資源優勢。除此之外,鞍山市這幾年還陸續發展了漁掌門、佳寧等一大批以休閑農業為主的農業生態觀光園,集吃、住、玩為一體,滿足人們生活需求的同時,開展各式農業觀光項目,積極發展本地區的休閑農業進程。
3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和客觀的發展前景
截止2017年4月,鞍山市休閑農業資產總額已達到20.85億元,年營業收入8.09億元,年銷售收入實現1.93億元,成為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積極推動產業融合,開發農業多種功能發展現代休閑農業,通過鼓勵、支持農民在現代休閑農業產業鏈中就業,以本地自然資源和地理資源為基礎,積極發揮資源優勢,大力促進本地休閑農業發展,使休閑農業成為農村勞動力就地增收的重要渠道,為本地區農業發展做出積極的推動作用。
我國休閑農業于20世紀80年代開始萌芽,經歷了90年代的初期發展階段,21世紀初進入全面發展時期。目前,我國休閑農業主要有田園農業旅游、民俗風情旅游、“農家樂”旅游、村落鄉鎮旅游、休閑度假旅游、科普教育旅游和回歸自然旅游等模式類型。上世紀80年代以來,濰坊市在充分挖掘、整理本地民俗旅游資源的基礎上,開創了我國民俗旅游的先河,成為全國最有影響的民俗旅游區。近年來,濰坊市的休閑農業有了較快發展,涌現出了濰坊金寶樂園、安丘青云山民俗游樂園、壽光林海生態博覽園、昌邑綠博園、壽光蔬菜高科技示范園、青州黃樓花卉休閑農業觀光園、寒亭益民合作社市民農園等典型模式。綜合來看,濰坊市及我國大部分地區的休閑農業多以經濟功能為主,在社會和生態功能方面還沒有足夠的重視,與發達國家休閑農業相比有明顯差距,且存在許多問題。
(一)開發盲目,定位模糊
目前,我國多數休閑農業園區的發展,基本上以鄉、村和工商業主自主開發為主,缺少整體規劃和科學論證。很多項目在設計初始,對周邊環境與潛在市場、園區功能、產品定位沒有進行翔實調研、周密論證,開發建設不是量力而行、量需而擇,而是簡單搬用、盲目追新,隨意性較大。雖然有些地區的建設、農林、水利和旅游部門都制定有相應的標準評定景區景點的等級,并實施相應的管理辦法,但這樣又形成多頭管理,各自規劃、缺乏宏觀控制和指導。項目開發的無序性和盲目性,造成項目設置布局不盡合理、功能不配套、定位不明確、產業鏈不銜接、可持續性不強等問題。
(二)模式雷同,特色不濃
許多投資者僅把得天獨厚的資源作為“搖錢樹”,忽視可行性研究和資源評估,單純模仿、倉促上馬,項目設置雷同甚至重復,既缺乏特色、無吸引力,還容易出現“非均衡博弈”,造成無序競爭、多敗俱傷。另一方面,與城市旅游、工業旅游、商貿旅游、探險旅游等相比,休閑農業的特色和價值在于其返樸歸真的田園風光、品種繁多的土特產品、參與體驗的農事活動、綠色鮮美的農家小吃和多姿多彩的鄉情民俗等等。然而,有不少園區并沒有充分展現出“休閑農業”的特色,或因規劃地域逼仄遮蔽田園自然風光,或為模仿城市公園丟棄鄉村特有“土”味,或為追逐現代時尚失去少數民族風韻,或因農事安排失真難遂游人體驗意愿,等等。
(三)底蘊淺薄,品位不高
我國是農業文明古國,有著豐厚的農業文化遺產,其中,農耕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戲曲文化以及茶文化、酒文化、花文化等等,大量蘊藏在民間,可供休閑農業的開發和利用。許多園區在農業文化遺產方面的研究滯后、挖掘不足,致使項目內容缺乏文化底蘊,不能充分展示地方文化和民俗風情,文化主題不夠鮮明,仍然停留在觀賞、采摘等表層繁榮階段,園區印象模糊、內涵淺薄、品位不高,不能滿足游人精神層次的需求。
(四)服務落后,管理不善
不少休閑農業園區偏重設施、輕管理,重建設、輕服務,食宿衛生欠佳、活動內容單調,從業人員素質偏低、缺少正規培訓,導游知識淺薄、服務態度惡劣等等,成為引發投訴的主要原因。休閑農業是集農業和旅游業于一體、綜合性、多功能性、開放性的經濟實體,對管理者的要求高。目前不少休閑農業園區管理層的人員多來自其他行業,知識結構不完善,管理經驗不匹配,“懂農業的不熟悉休閑業,懂休閑業的不熟悉農業”現象較嚴重,制約了休閑農業園區的發展壯大。
(五)急功近利,破壞環境
生態環境是休閑農業生命力之所在,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休閑農業也就失去了它的價值。許多地區片面追求短期經濟利益,與休閑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趨勢背道而馳,過分依賴非自然的技術手段,大興土木、生造景點,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不僅如此,有的園區為節約成本、減少投入,解決游人食、宿、行、游問題,靠違規擴張非農業用地的辦法,致使生活垃圾、廢物、廢水污染肆意蔓延,嚴重危及當地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
(六)資源單一,內容貧乏
農業資源豐富,項目功能齊全,活動內容新奇,是開發休閑農業項目的關鍵。許多地方攀比跟風,僅憑幾塊農田、幾棵果樹營造休閑園區,總體規模小,沒有綜合性的休閑觀光場所,園區景觀雜亂無章,既沒有少豐富多彩、可參與體驗的活動內容,又缺少鮮活新奇、供啟智怡情的教育內涵,難以滿足人們回歸自然的休閑需求,吸引力不夠,游人逗留時間短,經濟效益低下。
(七)調控出偏,缺場越位
在休閑農業發展調控中,許多地方政府部門角色定位出偏,存在缺場、越位或錯位現象。一方面,有的地方政府認識不到位,在許多本該由政府做的事情上缺場:對園區用地、宣傳推介、項目經營、安全衛生等方面監管不力,導致休閑農業市場秩序混亂,游客權益受損;有的地方財政未設立專項資金,對休閑農業園區扶持力度不夠;有的園區相關產業和基礎設施發展落后,交通運輸不發達、不配套,通信網絡系統不齊全、不暢通,無法對休閑農業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另一方面,有的地方政府角色定位不清,在許多不該做的事情上越位:無視市場規律,沿用計劃經濟體制決策方式,確定項目產品,造成低水平重復建設;以財政撥款包辦壟斷,造成休閑農業發展對政府的依賴;直接投資開發資源、興建項目、負責經營,效益甚微、浪費嚴重,個別地區甚至有侵吞利益的案例發生。
二、國外休閑農業發展的經驗啟示
休閑農業最早起始于歐洲,休閑農業在發達國家被認為是傳統農業的替代產業。世界各國休閑農業的發展模式,以意大利、法國、德國、美國、日本等國發展起來的“度假農莊”和“民宿農莊”等經營方式最為普遍。目前,發達國家休閑農業的發展已進入成熟期,其發展模式、經營管理、政策法規、理念導向等方面的經驗教訓,對我國休閑農業的發展和發展模式的選擇有重要的啟示。
(一)重視并突出地方特色資源
從發達國家休閑農業的發展情況來看,各國休閑農業的發展呈高度多樣化、差異化,不僅每個國家之間,即便是一國范圍之內、一個地區之內,休閑農業的發展程度、發展模式、經營類型等方面都存在相當大的差異。不可能存在適合所有國家、所有地區、所有階段的一通百通的成功發展模式和經營類型。不重視與地方特色資源的結合,即是不重視核心競爭力的培育,許多國家和地區在發展休閑農業發展中有過失敗教訓。因此,選擇休閑農業發展模式的關鍵就在于如何促使各個農村地區的資源優勢向競爭優勢轉換,即必須高度重視并突出地方特色資源和地方性要素(時間因素、歷史遺跡、空間分布、名稱概念等)的開發利用。
(二)政府起重要而有限的作用
各國政府對休閑農業的發展都采取了支持和鼓勵政策,發達國家的相關政策類型和政策工具內容尤其廣泛。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政府除在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外,還應該協調休閑農業的發展環境,協助信息和促銷宣傳,提供適當的稅收優惠和資金支持。此外,政府還應逐漸、適當放松管制,創造健康、和諧的經營環境,提升經營效率。
(三)規范完善標準和法律法規
發達國家休閑農業在項目用地、服務內容、文化條件、基礎設施以及從業人員資格考核等方面設立了質量標準和評價細則,推動了休閑農業的有序發展。意大利、德國、美國、日本等國,在休閑農業的計劃、用地、經營、納稅等方面制定有全面、具體的法律法規,保證了休閑農業的健康發展。因此,要使休閑農業有序、健康發展,必須規范行業標準、健全法律法規,既要防止和糾正“市場失靈”,還要不斷補充或擴展市場。
(四)民間團體的作用不可替代
休閑農業具有地域性和季節性特點,要實現產業化和規格化,市場推廣和宣傳促銷至關重要,經營者個人難以獨立完成。在發達國家中,這項業務更多的是依靠聯結農戶與市場的紐帶———行業協會來進行。此外,除了政府的有效管理,發達國家主要通過行業協會來制定行業標準、提供休閑農業經營管理咨詢服務、進行休閑產業評估等,以提高休閑產品質量、規范休閑產業的發展。可見,在休閑農業的市場推廣、合作經營、標準制定、監督檢查及評估培訓等方面,行業協會能夠起到政府和經營者個人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三、濰坊市休閑農業發展前景分析
山東省濰坊市具有發展休閑農業的優厚資源,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道路交通的日益發達、閑暇時間的明顯增多、農村基礎設施的不斷改善以及傳統農業的戰略轉型,休閑農業的發展有著廣闊的前景。
(一)資源條件
濰坊市交通便利、資源豐富、名勝遍布、古跡眾多,加之旅游業起步早、農業基礎雄厚,發展休閑農業潛力巨大,主要表現在:1.區位資源優越。濰坊市南依沂山,北瀕渤海,東連海港名城青島、煙臺,西接工礦重鎮淄博、東營,是山東半島的交通樞紐,陸海空立體交通網絡四通八達;南部是山區丘陵,中部為平原,北部是沿海灘涂;市域共有大小河流112條,其中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55條,主要分屬濰河、彌河、白浪河、膠萊河、小清河水系;海岸線西起淄脈河口,東到膠萊河口,東南-西北走向,全長143公里;國土綠化水平不斷提高,林業事業長足發展,目前全市森林覆蓋率已達到30%以上。休閑農業的多樣化、多功能化條件較為完備。2.農業基礎雄厚。濰坊是農業大區,是山東省農副產品的集中產區之一,是全國農業產業化的發祥地,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農民組織化程度、農業科技水平和主要農產品產量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占有一定位次。經過近幾年的農業結構調整,全市已經建成了壽光蔬菜、青州花卉、諸城板栗、安丘櫻桃、昌樂西瓜、濰坊蘿卜等一大批名優特稀農產品生產基地和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園區,既能創造經濟效益,又有極高的觀賞價值,這是發展觀光、采摘、種植、喂養等模式休閑農業的基礎條件。3.風景名勝眾多。濰坊市南部山區丘陵地帶,自然風景名勝數不勝數。“小泰山”沂山,層巒疊嶂,河流湍急,既有優美的自然景觀,又有古老的人文景觀;青州云門山,危崖峭立,景色迷人;青州仰天山“,一竅仰穿,天光下射”;安丘青云山,林幽溪清,植被豐富;臨朐石門坊,漫紅嵌黛,瑰麗如畫;濰城浮煙山,依偎符山水泊,山水相映,景色秀麗;有“北國江南”之譽的臨朐老龍灣,泉水噴涌,四季恒溫。此外,還有世界級地質旅游資源巨厚沉積頁巖硅藻土“萬卷書”、“化石寶庫”景觀,規模宏大、景觀獨特、藍寶石資源豐富的昌樂古火山群勝景等等。得天獨厚的風景名勝,是開發森林氧吧、水面垂釣、生態農園等模式類型的休閑農業的前提和依托。4.濰坊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人文遺產遍布各區。青州偶園,是清朝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兼刑部尚書馮溥的私家花園,結構嚴謹,布局得體,園內假山是我國唯一保存完好具有康熙風格的人造假山,濃縮九州山川秀水,具有極高的藝術和史料價值;范公亭及三賢祠,為后人祀三位青州知州范仲淹、富弼、歐陽修之所;范公亭北鄰有李清照故居,宋代詞人李清照、金石學家趙明誠夫婦寓居此處14年,寫出了著名的《金石錄》30卷和多篇傳世詩作;建于清代道光九年(1829年)的安丘庵上石坊(節孝坊),巖石建筑與石雕藝術有機組合,繁而不亂,工藝超群;諸城王盡美烈士故居和王盡美紀念館,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道德理想教育的課堂。千百年來,出生或活動于濰坊的歷史文化名人有100多位,宗教的發展與融合也留下了具有較高旅游價值的名寺古剎、石窟佛像等遺址遺跡,厚重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傳承是濰坊市休閑農業的重要內涵。5.鄉村民俗多彩。濰坊市現轄奎文、濰城、寒亭、坊子4區,青州、諸城、壽光、高密、安丘、昌邑6市,昌樂、臨朐2縣,含68個鄉鎮、49個街辦,全市總面積1.61萬平方公里,戶籍總人口868萬人,有漢、滿、回等51個民族①。市轄農村地區的鄉土文化和風俗習慣頗具特色。安丘石家莊民俗村,每年都有日本、美國以及東南亞、西歐等國的游客,來到這里隨農家俗、學農家活、住農家房、吃農家飯,體驗民間風俗、飽享田園之樂;建于1988年的石家莊民俗博物館,由民間禮儀廳、民間工藝室、民間文娛室、農事用具室、農家生活室、農家紡織室、私塾學堂室及婚俗院等組成,陳列、展示、再現了魯中一帶清末和建國初期的農家生活場景和風俗習慣。建于1986年的楊家埠民間藝術大觀園,現已形成以木版年畫文化、風箏文化、古店鋪街民俗文化、鄭板橋書畫文化4大景區、20多個景點的民俗文化觀光園,游客在這里可以嘗試年畫、風箏制作。依據民俗村和民俗博物館,開發民俗文化休閑農業,可以讓游客真切體驗和感受濰坊的民俗文化。6.旅游品牌知名。近年來,隨著濰坊城市建設及旅游文化產業開發,城市、鄉村風景更加亮麗,“中國濰坊—逍遙游”品牌知名度大幅度提高,旅游業已成為推動濰坊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據國內旅游抽樣調查顯示,2009年濰坊市接待國內游客2313.4萬人次,同比增長23.76%;實現國內旅游收入181.41億元,同比增長26.37%,相當于GDP比重為6.66%。國內旅游人數全省排名由2006年的第9位上升為第7位,國內旅游收入排名由2006年第9位上升為第4位。按旅游目的所占比重排序,依次為觀光游覽、休閑度假、商務活動、探親訪友、會議等,其比重分別占34.16%、24.26%、22.48%、7.56%、3.89%。游客比較感興趣的是民俗風情、山水風光和生態旅游,其中民俗風情、山水風光、文物古跡、農業特色旅游、生態旅游、主題公園,比重分別占78.52%、60.39%、52.28%、38.66%、18.35%、15.27%。其中,生態旅游所占比重同比上升26.87個百分點。②“中國濰坊—逍遙游”,是濰坊精心打造的山東第三大旅游品牌,目前,“逍遙游”精品線路逐漸走向全國,在國外也有了一定影響。
(二)發展機遇
濰坊市不僅具備發展休閑農業所需的資源條件,而且正面臨良好的發展機遇,潛力巨大,前景廣闊。1.經濟快速發展。近年來,濰坊市經濟快速發展,居民收入穩步增長。上世紀80-90年代,濰坊市GDP居全省第二,在全國25個國民生產總值過百億城市中居16位。2005年,濰坊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創紀錄的5017元,增長13.1%。在全市12個縣市區中,壽光市農民人均純收入以5566元位居第一,濰城等6個縣市區農民人均收入突破了5000元大關,其它5個縣市區收入也均在4000元以上。③其中,6個縣市區全部達到小康縣標準,4個縣成為全國百強縣。2006年,濰坊市人均GDP達19677元(相當于2659美元),已接近或達到中等收入國家水平。④2009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17267.3元,比上年增長10.0%,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12484.1元,增長7.9%;農民人均純收入7695元,增長8.8%,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5240元,增長8.5%。⑤人均可支配收入躍居全省前六,增幅全省第一。⑥截至2010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3.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2.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8.6%,地方財政收入增長28.2%,居民消費價格漲幅為2.6%。⑦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9675元,增長13.9%;農民人均純收入8872元,增長15.3%。⑧經濟增長、收入增加,為城市居民外出休閑旅游和我市休閑農業發展奠定了堅守基礎。2.消費觀念轉變。隨著收入穩定增長,城鄉居民的消費水平不斷提升,消費結構也日趨合理,交通通信、文教娛樂、醫療保健等發展性和享受性消費支出大幅增加,服務性消費的需求連年上升,恩格爾系數不斷下降。2000年,我市城區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4.02%①。到2006年這種情況得到明顯改善,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回落約1.83個百分點,降至32.2%,接近了發達國家的水平。②這一變化說明,濰坊市城鎮居民的生活已越來越不滿足于衣食住行,而轉向追求精神享受,追求返璞歸真、親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隨著城市生活環境的惡化、工作節奏的加快、休閑空間的減少,促使城市居民將目光和興趣轉向郊區、轉向城市周邊的農村,希望體驗清新恬靜的田園生活。為拉動旅游消費和相關服務業發展,濰坊市推出了“旅游一卡通”“、惠民一卡通”。有拉動內需政策作保障,濰坊市發展休閑農業的市場前景看好。3.閑暇時間增多。休閑,是人類有目的、有意識地發展自身的一項重要精神活動,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休”,即有效地休整和恢復機體功能,滿足娛樂或享受的精神活動需求;“閑”,指可自由支配、合理利用的業余時間,或可轉化為人力資源時間資源。故“有閑”,亦是休閑的前提之一。和我國大多數地區的情況一樣,經濟發展、生活水平提高、收入增加,濰坊市城鄉居民的閑暇時間隨之增多,追求身心放松、精神閑適的需求漸趨高漲。1995年起我國實行雙休日制,1999年起實行“五一”、“十一”、“春節”三個“黃金周”制度③。2007年12月,國務院公布了《關于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2008年1月1日,我國又開始實施《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目前我國已經有法定假日114天,再加上國家正在逐步推廣的帶薪休假制度,我國公民每年可享受的節假日增多,人們的閑暇時間越來越寬裕,普通工薪階層的閑暇時間一般能達到120天,每年約有1/3-1/2的時間在閑暇中度過,休閑日漸成為城鎮居民的常態。閑暇時間的增多、文化生活和旅游消費的增長,將促進濰坊市休閑農業更快發展。4.傳統農業轉型。濰坊市是我國農業產業化的發源地,傳統農業正處于轉型時期。自1993年開始,濰坊市在全國率先提出并組織實施農業產業化戰略,從單純追求數量增長轉換為追求效益增長,并越來越關注人、資源、自然三者間的協調發展。近20多年來,特別是自我國加入WTO之后,濰坊市農村紛紛以市場為導向調整農業結構,依靠農業產業化,從本地出發不斷創新模式、豐富內涵,制定區域農業發展規劃、品牌農業、創匯農業、有機農業等新的農業發展模式,為我市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傳統農業的轉型中,濰坊市多功能農業發展呈現出強勁勢頭,農業多功能理念也得到了廣泛認同,逐漸形成全面開花、形式多樣、各具特色的良好局面。發展休閑農業,既是農業多功能性的體現,也是農業戰略轉型的方向。
四、休閑農業發展模式選擇的原則
各國和各地區的社會經濟、自然條件各有不同,故休閑農業的發展模式不盡相同。不過,基礎理論的導引、異域經驗的啟示及實踐問題的總結,可以幫助我們突破國家、地區畛域,發現休閑農業共性,從而依據本地資源條件和發展前景,科學選擇休閑農業的發展模式。具體說來,濰坊市及國內其他地區選擇休閑農業發展模式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市場導向
市場是休閑農業生存和發展的根本,選擇休閑農業發展模式,首先必須要明了服務對象和利潤來源,從市場需求出發并準確把握市場需求變化,進行投資決策、設計項目、開發產品及服務,并適時更新升級,避免盲目投資,降低風險、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二)資源優勢
選擇休閑農業發展模式,首先要找準本地資源優勢或特色,在景觀、生產、消費、住宿、療養、度假、觀賞、品嘗、參觀、體驗、娛樂、學習、購買等方面,開發新的服務產品,或賦予服務產品以新的內容、新的樣式,在旅游產品、旅游線路、游覽方式、時間選取、消費水平等方面提供多種方案、多種服務以供選擇,滿足游客不斷增加的新的消費需求。
(三)以農為本
作為山東省的農業大區,濰坊市發展現代農業、生態農業,目的是為了提高糧食產量、增加農民收入。因此,選擇休閑農業模式,應該在確保農業主體地位的基礎上,挖掘農業產業的新功能、延長農業經營產業鏈、拓展農業發展新空間,依托特色農業資源,把農業基地建設、產品開發與人們觀光、參與、體驗等需求有機結合,促進城鄉統籌發展。
(四)科學規劃
從濰坊市實際出發,近期宜以城市郊區型為主、景區周邊型為輔,進行開發規劃;長遠來看應重點開發景區周邊、特色農村、高科技農業基地等為主。由于客源主體人群是城市居民,距離城市近、基礎設施好、開發成本較低、效率效益較高,目前濰坊市休閑農業主要集中在城郊。城郊休閑農業的開發近期宜以觀光、農家樂為主,長遠應以休閑、度假、購物為主。隨著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休閑需求將趨向多樣化、高級化,現有的城郊普及型“農家樂”模式將難以滿足新的需求,城郊休閑農業應當向特色化、專業化、科技化,多功能、高品位、綠色環保方向發展。城郊以外的休閑農業因其客源廣泛、距離城市遠,應當以度假旅游為主。總之,項目規劃要依據本地的自然、經濟、社會條件和市場需求,不能攀比跟風、一哄而上或重復建設;項目開發要充分考慮區位條件和交通條件,統籌安排休閑資源,做到景點區域分布合理、規模適度、檔次適中,產品及服務內容豐富、特色突出;規劃設計要發揚傳統文化,融匯現念,展示休閑農業的奇趣性、參與性和多功能性特點;客源及市場定位應從實際出發,內外兼顧、以內為主,立足本市、帶動省內、推向全國、影響國外。
(五)可持續性
發展休閑農業要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做好農業發展遠景規劃,充分利用荒山、荒灘、荒地等后備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實現休閑農業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休閑農業模式建設和經營不能破壞環境、污染環境,要做好水土保持、自然生態保育、公害防治及廢棄物處理等工作,做到開發與保護并舉、生產與生態并重。
(六)民間主體
休閑農業經營的主體是農戶或企業,選擇休閑農業發展模式要充分尊重廣大農民的意愿,政府規劃項目、制定政策的前提是農民同意、愿意,不能強制性安排,更不能強制性推行。選擇休閑農業發展模式,要把促進農民增收作為出發點,政府應加大對農民的扶持力度,使農民切實從休閑農業的發展中真正得到實惠。
(七)兼顧協調
關鍵詞休閑觀光農業;規劃布局;原則;江蘇贛榆
中圖分類號 F592.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08-0362-02
休閑觀光農業是將農業和旅游業有機結合在一起,利用田園景觀和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吸引旅游者前往觀賞、品嘗、勞作、休閑、度假的一種新型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又被稱為“農村旅游”、“觀光農業”、“休閑農業”、“旅游農業”、“鄉村旅游”等[1-2]。在中國廣大農村地區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具有很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可發揮環保、教育、休閑、文化、健身、醫療等功能,集市場性、娛樂性、商品性、觀賞性于一體。
1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的積極意義
贛榆縣位于蘇、魯2個省的交界處,依山傍海,山清水秀,氣候宜人,屬連云港市、日照市、臨沂市3個中心城市的輻射區域,觀光農業的旅游資源極為豐富。近年來,贛榆縣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使之成為現代農業的新亮點、農村經濟的新增長點,已經并將不斷顯現出其在社會、經濟、生活、生態中的積極意義。
1.1延伸農業產業鏈,拓展農業產業化平臺
贛榆縣在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過程中,注重發展新型的農副產品產、經、銷模式。休閑觀光農業的出現,表明有條件的地方農業產業化還有新路可走。農業滲入旅游業,旅游走進農村,充分發揮了農業生產、特色產品、生態環境、人文歷史等資源優勢,使農業產業化得到新的延伸。
1.2美化城市環境,順應和諧社會建設的需要
農業本身具有生態平衡功能,現代城市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都十分注重生態環境建設,而生態環境建設離不開農業。贛榆縣開展“四城同創”的實踐,體現了美化環境是城市發展、提升品位的需要,是服務百姓、提高生活質量的需要,是改善投資環境、加快發展經濟的需要。都市農業建設為美化城市環境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休閑觀光農業的發展,為城市營建了一批后花園。和諧宜人的生態環境使城市環境更加美麗,品位得以進一步提升,吸引力也逐漸增強。
1.3擴大服務功能,滿足市民消費的需要
歷史悠久的傳統農業總是在生產功能上大做文章,隨著現代社會人們經濟收入的增加,雙休日閑暇時間的增多,生活節奏的增快,工作壓力的增大,以及競爭力的增強,希望走進大自然獲得精神放松的人越來越多。休閑觀光農業的出現正迎合了當今社會旅游休閑消費新潮,展現了越來越大的市場潛能。休閑是現代生活的重要組成,旅游是人民群眾生活質量提高的象征,農業休閑觀光旅游更是有品味的高尚消費。隨著經濟的發展,和諧社會的創建,發展旅游觀光農業必定前景看好。
2休閑觀光農業規劃布局的原則
結合贛榆縣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的實踐,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則:市場導向原則、突出特色性原則、綜合效益原則、多樣性原則、參與性原則、科學性原則和整體開發原則。最近幾年,贛榆縣一直致力于發展休閑觀光農業。要使該類型農業又好又快地發展,必須進行全盤規劃、合理布局[3]。一方面,要不斷分析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出現的問題,總結經驗,全面完善休閑農業的創建;另一方面,要遵循已經獲取的經驗并將其上升為理論的規范、準則。
2.1市場導向原則
在農村地區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可充分利用獨特的地理資源,根據城鄉間的不同環境特點,發展以居民旅游消費為主的新型產業。為有效挖掘城鄉周邊地區及其他地區的客源,在發展休閑觀光農業中要進行、實地調查,以詳細了解觀光農業園區的游客來源、游客的消費水平、居民的主要娛樂項目、交通狀況等方面內容,由此進行合理的分析和預測,以降低區域內同類型休閑觀光農業旅游景區、景點或項目等競爭壓力[4]。根據市場導向原則,贛榆縣市場定位為3個級別:一級市場(核心市場),即連云港市、日照市、臨沂市等周邊地區一、二日游客源市場,為贛榆縣吸引國內游客的核心市場,該客源市場是贛榆縣社會經濟潛力高峰區,市場前景廣闊;二級市場(目標市場),即江蘇省、上海市及山東省等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居民出游需求較高,市場消費潛力大,是贛榆縣規劃中遠期市場主攻方向;三級市場(機會市場),即華東六省一市及其他地區,可以定位為機會市場。
2.2突出特色性原則
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的重點是不斷創新,由此維持休閑農業的長期運行。因此,在開發和利用農村資源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的過程中,應著重展示新奇的農村文化、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觀等[1,5]。贛榆縣的國家級“四季田園現代農業園區”、省級“夾谷山休閑觀光園藝園區”、“海州灣海洋生物科技園區”,以及蘆野沙洲—羅陽濕地公園、采菊東籬—青口市民農園、春華秋實—石橋生態園、巍巍忠魂—抗日山風景區、百花爭妍—城西萬畝花卉苗木園、梅桂溢香—沙河子植物園、小河彎彎—八十一灣現代農業園區、神農百草—門河萬畝藥材觀光園、湖光山色—大吳山塔山湖風景區、江楓漁火—海陵湖風景區等,都是以特色取勝的休閑觀光農業產品,是突出特色性原則的杰作。
2.3綜合效益原則
休閑觀光農業是第一產業向第三產業延伸發展的高效、新型市場農業,需遵循綜合效益的原則[6]。贛榆縣結合特色農業產業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在沿海開發的背景下,將生態環境的保育、觀光休閑的開發與人文記憶的延續有機結合,以推動贛榆縣社會經濟尤其是特色農業產業的發展為主旨,以人本主義的觀光休閑體驗規劃為核心,努力尋求自然、資源、產業、人文以及居民需求之間的契合,將農業生產的單一功能拓展為體驗、游憩、康體、文化、教育、娛樂等“四生”(生產、生態、生活、生命體驗)功能的復合,從而推動贛榆縣休閑觀光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2.4多樣性原則
休閑觀光農業內涵豐富,按照功能不同可劃分為購物型、療養型、觀賞型、娛樂型、品嘗型、度假型、務農型等類型,按結構不同可劃分為觀光漁業、觀光種植業、觀光生態農業、觀光林業等類型。延長旅游者在園區的停留時間,是提高休閑觀光農業經濟效益的重點[7-8]。因此,在突出旅游特色的同時,還應因地制宜地規劃設計出一系列靜態和動態的項目,使旅游者能在同一休閑觀光農業旅游地看到多種休閑觀光農業景觀,體驗和參與多種休閑觀光農業項目,給旅游者以最多、最美的享受,使其高興而來,滿載而歸。贛榆縣環境優美,人文薈萃,擁有多姿多彩的觀光休閑資源,是中國(縣域旅游)百強品牌目的地,“訪徐福故里,游紅色勝地,觀黃海風光,探秦山神路,賞鄉村美景,采田園鮮果”的縣域旅游產品已建立了一定的市場影響力。
關鍵詞:低碳經濟;休閑農業;發展
一、前言
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上,低碳經濟這一理念被提出,并且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對此,在世界經濟發展過程中,如何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問題,如何將低碳經濟理論真正貫徹落實,成為各個國家發展經濟必須考慮的一個關鍵問題。基于低碳經濟理念下的休閑農業發展,如何對傳統發展模式進行轉變,更好地適應“低碳經濟”這一發展環境,是當下休閑農業探討的重要課題。
二、休閑農業的低碳特征
休閑農業的本質在于“休閑”,是基于農業資源發展模式下,對農業資源的一種有效開放,更好地滿足人們的旅游觀光需求,并能夠最大限度地發展農業經濟。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休閑農業逐漸成為一種較為流行的發展模式,對于提升農業商品化程度,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對此,研究低碳經濟環境下的休閑農業發展情況,我們需要對休閑農業特征進行把握。一般來說,休閑農業的低碳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休閑農業與旅游業相互結合
休閑農業的基礎是農事活動,注重以農業生產作為依托,將農業和現代旅游業發展進行緊密結合,更好地實現現代農業經營目標。休閑農業在發展過程中,不單單具備基本的生產活動,還需要具備觀賞、娛樂、文化、教育等休閑功能。對此,在發展休閑農業過程中,必須要注重突出休閑農業的“旅游特性”[1]。
(二)休閑農業具有天然的低碳性
低碳經濟的本質是“可持續發展”,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能夠實現社會、經濟、環境三者之間的協調可持續發展。而休閑農業發展過程中,含有農業、生態、環境、經濟、旅游等文化內涵,這樣一來,在發展休閑農業過程中,必須將“可持續”這一理論貫穿于休閑農業發展的始終。休閑農業的低碳性,表現在了農業生產、餐飲住宿、商業發展等方面。
(三)堅持“綠色理念”
休閑農業在發展過程中,如何開發其觀光價值、旅游價值,是休閑農業發展必須考慮的一個關鍵點。對此,需要將農業生產和農業科技進行緊密結合,并需要將“綠色理論”貫穿于休閑農業發展的各個環節和各個階段,讓游客能夠感受到休閑農業的“自然風光”,體現出“綠色”這一特征[2]。
三、低碳經濟下的休閑農業發展道路研究
綜合上文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休閑農業發展過程中,本身具有一定的獨特性,這樣一來,在發展過程中,如何選擇有效路徑,促進這一事業的發展和進步,是當下休閑農業必須考慮的一個關鍵點。
(一)加強休閑農業的資源節約性
休閑農業發展,要注重堅持“資源節約性”,將生態農業發展理念,應用于休閑農業發展過程當中。現代休閑農業的發展,在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影響下,必須關注于“可持續”發展這一理念,能夠對開發休閑農業的相關資源進行合理、有效地應用,對農業生產、農業旅游進行全面規劃,實現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的良性循環。同時,休閑農業本身具有一定的復雜性特征,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握資源節約性這一特征,使休閑農業發展能夠實現資源的最優化配置。
(二)綠色休閑園區建設必須落實節能減排
休閑農業建設“綠色休閑園區”,是為了更好地滿足旅游觀光需要,對此,在發展過程中,必須落實節能減排這一政策,牢牢地把握休閑農業與生態環境的緊密關系。在休閑農業旅游觀光發展過程中,要積極開展環保、節能建設,積極控制碳排放[3]。對此,在進行綠色休閑園區建設過程中,可從以下幾點進行考慮:
1.注重建筑節能。休閑農業在發展旅游業、觀光行業過程中,需要設置住宿、餐飲等部分,這樣一來,在進行建設過程中,如何提升建筑節能效果,是發展低碳休閑農業必須關注的一個要點問題。在進行建筑規劃、設計、改造過程中,要注重設置有效地建筑節能計劃,將綠色能源技術在建筑設計中得到有效應用。同時,在進行運營過程中,要采取有效辦法,降低運營過程中的相關資源消耗,實現休閑農業經營的經濟效益。
2.加強低碳交通建設。休閑農業主要以觀光和旅游為主,這樣一來,在進行建設過程中,交通建設的節能性,我們可以從“低碳交通建設”這一點進行考慮。低碳交通建設,可以以自行車、不行作為觀光的主要方式,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溫室氣體排放,實現了低碳發展目標。
(三)注重對高新技術手段的應用
高新技術手段在休閑農業中的應用,是實現休閑農業發展和進步的關鍵舉措。休閑農業本身,具有基本的農業生產活動、旅游觀光服務等。高新技術應用時,可從提升農產品質量、產量等方面進行。農業生產過程中,通過利用高新技術,可以有效降低化肥、農藥的應用,這就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農產品的質量。同時,化肥、農藥減少使用,還可以避免化學物質對周圍土地、河流以及環境的污染,使休閑農業具有較好的綠色性和生態性。再者,農產品是休閑農業餐飲方面的主要原料,需要進行有效地存儲、加工。在存儲加工過程中,通過采取新的技術手段,可以保證產品質量和新鮮感,游客在品嘗時,能夠帶給游客更好的口感。高新技術的應用,注重對農業生產活動的科技化和合理化管理,更好地實現了對資源和環境的有效應用。同時,應用高新技術手段,開發自控溫室、無土栽培技術等,可以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促進休閑農業的長足發展和進步。
四、結束語
一、精準鄉村休閑旅游的涵義
精準鄉村休閑旅游是一個泛指的概念,即是在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的基礎之上如何將休閑、娛樂、民族文化以及現代信息技術等手段結合起來,以鄉村旅游為紐帶,將名族文化、人們的精神需求層面等融入到鄉村休閑旅游的現代化旅游方式。
二、河北省精準鄉村休閑旅游發展的現狀
目前,在河北省內共有400多個鄉鎮和1800多個村落開展鄉村旅游業務,帶動全省農民直接就業的人數達到15萬人。2013年河北省28家企業榮獲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星級示范創建企業,其中河北美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和秦皇島冀弘水產養殖觀光有限公司2家評為五星級,張北佳圣農作物種植有限公司等15家評為四星級,河北豐怡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等11家評為三星級。河北海路風情游首次入選十大精品線路。截至目前,河北省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星級示范創建企業五星級5家、四星級29家、三星級20家。這些企業的發展推動了河北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帶動了農村餐飲、農產品銷售、商業及其他產業的發展,促進農村特色產品的開發,增加了農民就業和農民增收。
三、發展精準鄉村休閑旅游對農村經濟的帶動作用
1.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大力發展鄉村旅游,不斷豐富旅游業態,可以促進農村經濟轉型,助推農戶增收。農業除了確保溫飽問題,還具有觀光、教育、休閑等多重功能,休閑農業是“綠色朝陽產業”,在大城市周邊區域發展潛力巨大,市場前景廣闊。將農業與旅游結合起來,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可以有效拉動地方經濟的發展,有利于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
2.有利于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發展鄉村休閑旅游,有利于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傳統的種植業不足以帶動當地鄉村休閑旅游的發展。農村要想吸引城市人群到鄉村旅游,就必須調整原有的農業產業結構,種植附加值高的農作物,高的價格可以彌補產量低的不足。另外,開發可以讓游客參與的旅游項目,讓游客參與種植和收割,休會農村生活的快樂。
四、發展精準鄉村休閑旅游的策略
1.加快旅游商品開發,促進農旅深度結合。大力發展特色農業、觀光農業、休閑農業、高效農業,積極扶持一批“農家樂”旅游示范戶,規范旅游服務管理。充分利用河北省旅游市場優勢和豐富文化底蘊,加大旅游食品、紀念品等旅游商品的開發和生產,積極支持農民創辦旅游商品生產加工企業,延長旅游商品生產加工銷售產業鏈,創建一批旅游商品知名品牌,豐富旅游文化內涵,拓寬農民就業增收的路徑,推動河北省旅游經濟再上新臺階。
2.加強鄉村生態環境保護,樹立科學發展觀。鄉村旅游的主體是久居城市的人群。城市人民選擇鄉村旅游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鄉村有無污染的生態環境,新鮮的空氣,蔚藍色的天空。因此,農村在開發鄉村休閑旅游時一定要兼顧環境保護,優質的環境是鄉村旅游得以發展的強動力,也是鄉村旅游的核心價值。因此,在開發鄉村休閑旅游的過程中要加強環境保護,加強檢查和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