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關于縣域經濟發展的建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根據來我縣2年多工作經歷,結合近期到有關鄉鎮、部門、企業走訪調研的情況,就如何實現工業興縣,加快我縣民營經濟發展作了一些思考。
總的看我縣民營企業起步較早,改革開放初期我縣民營企業就開始起步,但是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沒有做大做強。企業規模小、產品檔次低、經營管理水平不高、人才缺乏。但是產業特色明顯,具有一定數量的工業企業。企業布局相對集中,形成三區兩帶一城發展格局。經過多年的發展,形成了一批本土企業家,一批產業技術工人,一批特色產品。
下面,就如何加快民營企業發展,提幾條個人建議。
建議一:進一步提升對現有企業的重視程度。在全力抓好招商引資的同時,不要忽視現有企業的發展,要引導它們加大投資力度,進行技術革新,進一步做大做強,這是比較容易抓到位的,也是比較容易見效的。對現有企業支持,政策優惠要與外來企業一視同仁,避免“引來女婿走了兒”情況的發生。從另一個角度講,企業引進,往往是以商招商,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我們本地同行企業界人士的相互宣傳和引路,本地企業界人士對投資發展環境的“口碑”,是引進企業、資金和技術的第一窗口,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做大做強現有企業:一要培育產業龍頭。在六個行業中,根據3年內的稅收情況,每個行業篩選出1-2個龍頭企業,集中給予稅收、資金、用地等政策傾斜,促其做大做強。二要延伸產業鏈條。圍繞六個行業,發揮龍頭企業作用,向上、向下拉伸、拉長產業鏈條,帶動配套企業發展。肉食品行業原料、市場兩頭在外的現狀表現的十分突出,需要積極引導企業投資新建養殖企業。三要打造產業集群 。產業集群,不在于企業數量的多少,關鍵在于企業的規模、質量。一方面要加大合法經營、有發展潛力的企業的服務力度。另一方面,要嚴厲打擊違法企業、假冒偽劣產品。不打掉偽劣產品,就是對合格產品的不公平。不打掉違法企業,合法企業就無法成長起來。肉食品行業的整治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經過兩次大的集中整治,生產單位由原來的56家,變為現在的十幾家,砍掉了一批小作坊,數量少了,行業規模、效益卻實現了成倍的增長。
建議二:進一步加大工業集中區的建設力度。不只停留在規劃和口頭上,要切合實際的做起來。一要加大硬環境建設力度,充分征求企業經營者意愿,提高基礎設施的標準、檔次和品位,提高集中區的承載能力。二要優化集中區的軟環境,為入駐企業提供優質、高效、透明、誠信的服務。對于縣城工業園區的啟動,第一步主要是吸引一、兩企業入駐,為其他企業發揮示范作用。
建議三:切實破解“瓶頸”問題。在企業座談時,談及最多的兩個問題仍然是土地和融資。這是在所有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發展中必須要面對也是最難解決的兩個“瓶頸”問題。因此,如何讓政府更好地發揮主導作用,進一步為企業創優環境、搭建平臺,推動企業做大做強。
(一)爭取增量,盤活存量,積極破解土地“瓶頸”
1、切實加大轉用指標爭取力度。一是加大爭列市以上重點項目力度,大項目爭取納入省重點項目盤子,使用省控指標;對中小項目實施打捆包裝,力爭市級立項,使用市控指標;督促項目單位加強與發改、環保、建設、和國土部門的溝通,盡快完成項目立項、規劃選址、環評等前期工作,為用地預審、規劃調整等工作創造條件,爭取及早達到用地組卷報批要求。二是加大跑市進廳力度,充分利用各方面人脈資源,反復申明理由,爭得各級理解和支持,為爭取用地指標創造有利條件。
2、積極推進土地置換。充分利用土地置換政策,將部分廢棄磚窯(全縣約有600畝)立項復墾,驗收合格后,與農用地進行置換。
3、認真盤活存量建設用地。對全縣現有停產、倒閉的123家企業,閑置的700余畝土地,按照一般項目靠挖潛的原則,采取制定優惠政策、使用權流轉、合股聯建、租賃等措施,積極安排一般非生產性項目使用存量建設用地。
(二)轉變思路,加強引導,積極破解資金“瓶頸”
1、加強“銀企”、“民企”對接。一是實行銀行和企業聯系會議制度,及時溝通信息,爭取金融部門在資金上的支持。二是組織金融機構深入企業進行調查研究,幫助企業完善貸款條件。三是調動社會各界積極性,制定優惠政策,鼓勵民間資本通過獨資、合資、入股等方式,實現民間資本與企業的對接。
2、不斷探索新的招商方法。一要打破“寧為雞頭,不為鳳尾”的觀念,甘當配角,掛大聯強,借梯上樓,借船出海,在提供服務中求發展,在加快聯合中求發展,在產業對接中求發展。二要提高招商的針對性。進一步增強政策渠道、業務渠道、網絡渠道、企業渠道等捕捉、篩選項目信息的能力。在項目跑辦上做到“專”,出去跑項目,小團組多批次,有目的的進行,可以上什么項目,發展什么產業。
3、引導聯合經營。針對部分企業規模小、散、亂的實際,積極引導,橫向聯合,優勢互補,信息共享,捆綁資金,提高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同時,進一步盤活民資,積極引導民間資本、社會資金投資項目建設。
關鍵詞:科技支撐 縣域經濟 安徽省
近年來,縣域經濟對安徽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超過50%(肖志穎 吳潤青,2013),在安徽省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縣域地區人口規模大,地方財政收入偏緊,且支柱產業多依賴于地方資源,造成縣域經濟發展動力明顯不足。因此,如何充分發揮科技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支撐作用,打破資源與技術約束,對于提升安徽省縣域經濟發展核心競爭力尤為關鍵。而解決這一關鍵問題的核心,就是要掌握目前安徽省縣域經濟發展中的科技支撐能力究竟如何?縣域經濟發展中的科技支撐需求如何?而這些問題也正是本文試圖回答的主要問題。
隨著我國科技興縣戰略的全面實施,科技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科技與縣域經濟的關系也進入了我國部分學者研究的視野。福建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早在2006年就在對福建省縣域科技與經濟互動關系全面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優化縣域科技創新環境,增強科技支撐縣域經濟發展的能力,引導縣域經濟走上依靠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基本思路。孫自鐸(2007)通過對安徽省全國首批科技示范市――寧國市經濟發展的實地調查,也同樣提出現階段安徽省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必須以科技為支撐的基本思路。禹晉卿(2008)指出河南省縣域的整體科技水平還不高,而實現縣域經濟的跨越發展,必須依靠科技進步與創新,強化科技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支撐作用。岳順之(2011)則指出淄博市縣域經濟發展之所以能夠走在山東省前列,在于科技支撐作用的有效發揮。同時總結了淄博市科技創新支撐縣域經濟發展方面積累的經驗。
可以說,關于科技支撐與縣域經濟發展關系的研究,已有學者們的研究成果頗豐,但是對于縣域科技支撐能力如何評價等對諸如此類問題的研究目前仍然較少。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我國縣域層面的科技研究缺乏資料和數據的支撐,從而使評價縣域經濟發展中的科技支撐能力的研究很難深入進行。
因此,本文主要以安徽省80個縣(區)為研究對象,通過建立縣域經濟發展中科技支撐能力綜合評價指標,利用2011年安徽省縣(市)科技進步考核數據,對安徽省縣域經濟發展中的科技支撐能力進行評價,探討如何強化科技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支撐作用,并從政府作為的角度提供一些設想和建議,從而達到科技與縣域經濟的良性互動與協調發展。
一、評價指標與權重的確定
確定評價指標是進行科學客觀分析與評價的前提。本文基于科技支撐與縣域經濟發展的關系,遵循系統性、科學性、可比性、關聯性、可操作性等原則,采用層次分析法,從科技促進產業發展能力、科技推廣與服務能力、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以及科技投入水平四個方面設計科技支撐能力綜合評價的四個二級指標以及高新技術企業數、科技成果轉化數、年技術市場成交合同額等11個三級評價指標,從而構成縣域經濟發展中科技支撐能力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具體指標詳見表1。
確定權重的方法有很多,比較常見的有專家打分法(德爾菲法)、兩兩比較法、層次分析法以及主成分分析法。本文利用專家打分法和層次分析法通過指標兩兩比較,根據各測評指標的相對重要性來確定權重。以二級指標權重設定為例說明,具體步驟如下:
第一步:通過兩兩比較,確定二級指標之間的相對重要性,本文參照1~9標度體系來確定相應的aij值,得到二級指標的比較判斷矩陣,記為A,計算本文運用層次分析方法對安徽省縣域經濟發展中的科技支撐能力進行了評價。得出的評價結論,可為安徽省縣域經濟發展中科技政策的管理與決策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從評價結果,我們可以發現:
(1)總體來說,安徽省縣域經濟發展中科技支撐能力偏弱,在本文所考察的80個縣(區)中,科技支撐能力綜合評價值低于平均值的縣域占了近三分之一,比重達62.5%。可見,安徽省科技對于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并沒有得以充分發揮。
(2)安徽省各縣域之間科技支撐能力差別較大,科技支撐能力綜合指標值最好的寧國市與最差的蒙城縣相差25倍有余。因此,如何縮小個縣域之間的科技支撐能力差距,對于提升安徽省整體縣域經濟發展,是目前面臨的一個緊迫課題。
(3)從評價結果中,我們還可以看到科技支撐能力排名靠前的縣域大多獲得了上級部門科研經費的支持。相對而言,排名靠后的縣域獲得的科研經費支持力度要小很多。在目前縣級本級財政能力偏弱的實際情況下,提升縣域科技支撐能力的重任還主要依靠上級部門。因此,應進一步加大對縣域科技發展的各種支持,包括政策和項目傾斜等。
(4)我們在分析科技支撐能力較弱的幾個縣域的情況時,可以發現,這些支撐能力較弱的縣域對于科技投入的水平并不低,但是由于他們在科技推廣與服務能力以及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方面的弱勢造成這些縣域整體科技支撐能力偏低的局面。因此,對于這些縣域來說,提升科技支撐能力的關鍵是如何在科技推廣與服務以及科技成果轉化方面有所加強。
參考文獻:
[1]周曉平,吳宏.縣域科技與經濟協調性評價研究――以江蘇省泗陽縣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1(4):92-94
[2]孫自鐸.中部地區振興縣域經濟必須以科技為支撐[J].安徽科技,2007(2)
[3]禹晉卿.科技支撐縣域經濟發展研究――以河南省為例[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08(4)
1.1產業基礎優勢經過多年的發展,赤峰縣域形成了有色金屬、能源、農畜產品加工3個優勢特色主導產業.以風電設備、礦山機械、農牧業機械為主的機械制造產業和以煤化工、玉米深加工為主的新型化工產業快速發展,紡織、制藥、建材等傳統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這些特色產業已成為帶動全市產業發展、推動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克什克騰旗旅游業和煤化工業、喀喇沁旗銅冶煉和特色種植業、寧城縣的玉米加工產業和設施農業、阿魯科爾沁旗肉牛規模化養殖和節水人工種草、敖漢旗規模化蛋禽養殖和林產業及貴金屬采冶、寧城縣玉米深加工和蔬菜產業、左旗有色金屬冶煉和遼文化產業、林西縣有色金屬冶煉和氟化工產業、巴林右旗煤電一體化和規模化肉牛養殖、翁牛特旗機械加工和馬鈴薯加工等已經基本形成了特色化、專業化,在國內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1.2自然優勢赤峰市處于大興安嶺南麓,森林覆蓋率較高,具有天然的集聚地表水的地理和氣候條件,地表水資源相對豐富,集中度較高.境內有大小河流330條,水庫82座,地表水水資源量25.91億立方米,其中北部六旗縣地表水水資源量17.08億立方米,占全市總量的66%.此外,“十二五”期間擬建的東臺子水庫、琥珀溝水庫都集中在北部旗縣,這些水利工程的建設,將對赤峰市北部旗縣發展工業特別是煤化工產業提供重要的水資源支撐.近期自治區政府出臺《關于發揮電力優勢促進工業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支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大型鋼鐵及有色金屬冶煉、化工、云計算等產業的新建項目配套建設自備電廠,鼓勵火電企業利用存量機組或擬建發電項目與企業新建項目進行聯合重組,按企業自備電廠實施直供電,這對赤峰市北部旗縣進行水煤合作,發展煤化工、煤電冶等產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空間.
1.3人力優勢赤峰市縣域戶籍總人口337.9萬,常住人口295.72萬.既是人口大市,也可以變成人力資源強市.此外,71.6萬外出務工人員中,有一部分人已經完成了資本、技能等方面的積累,開始返鄉創業,并通過創業帶動就業.目前返鄉創業人員已達1.3萬人,帶動就業7.8萬人.
2赤峰市縣域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
在看到有利條件的同時,赤峰市縣域經濟發展還面臨的諸多不利因素.
2.1經濟總量小,發展不夠均衡2012年,縣均生產總值130.8億元,低于全區平均水平42.8億元;縣均公共財政預算收入5.4億元,低于全區平均水平3.5億元.9個旗縣地區生產總值最高的達到139.7億元,最低的僅為58.2億元,相差78.5億元;地方財政總收入最高的達到17.4億元,最低的僅為4.2億元,相差13.3億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最高的達到6955元,最低的僅為5958元,相差997元.
2.2與先進旗縣差距較大在全區101個旗縣區中,赤峰市生產總值最多的紅山區僅排在18名,其他均排在20名以后,最少的林西縣排在76名;財政收入最多的元寶山區僅排在19名,其他均排在20名以后,最少的巴林右旗排在77名.
2.3特色優勢不明顯大部分旗縣發展定位不準,發展重點不明確,沒有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區位條件、產業基礎形成特色突出、具備規模優勢和專業化生產的產業發展格局.
2.4缺乏資本、高端人才等要素農村牧區的耕地草牧場和宅基地還沒有活起來,沒能轉變成支撐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的資本.高端人才缺失,高技術、高科技行業人才引進困難,不能滿足發展需要.
2.5城鎮水平不高赤峰市農村牧區面積大、人口多且居住分散,僅靠中心城區帶動推進城鎮化困難重重,既不現實、也很遙遠,城鎮化水平與全區、全國的差距仍然較大.
2.6經濟發展落后赤峰市縣域人口數量多、比重大,9個旗縣中有8個國貧縣、1個區貧縣,貧困人口基數大,在確保城鄉居民持續穩定增收和按期完成基本消除貧困現象等方面難度仍然很大.
3加快赤峰市縣域經濟發展思路
3.1財政方面一是繼續加大對財政困難旗縣的均衡性轉移支付力度,提升縣級基本財力保障能力,增強縣級政府財政宏觀調控能力.二是是采取貼息、參股、跟進投資、融資擔保、以獎代補、風險補助以及基金投資等多種方式,充分發揮財政杠桿作用,調動民間資本和社會資金參與城鎮化建設的積極性,支持縣域經濟發展.三是加大對旗縣專業園區的支持力度,引導企業集聚集約發展,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四是通過減免稅收、加大補貼等,加大對赤峰有色金屬特色產業的財政扶持力度,加快構建內蒙古有色金屬基地建設.
3.2土地管理方面一是建議自治區追加建設用地指標,對自治區重點項目要求單列專項下達用地指標,或在省級內消化用地指標,不再占用市縣用地指標,減輕市縣建設用地報批壓力.二是建議自治區下放并擴大對不改變土地使用權的村企聯營用地的審批權限,對重點工業、基礎設施、公益事業用地,依法有償使用農民集體土地.三是建議對建設用地轉為耕地的,可增加建設用地指標.四是繼續實行和進一步探索建設用地置換、農村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工礦廢棄地和廢棄居民點用地等節地措施.
3.3金融方面建議自治區政府和有關部門在市場準入條件、財政稅收和收益補貼等方面出臺激勵和約束政策,引導各類資本到農村投資開辦金融機構及網點.制定金融支持縣域經濟發展考核獎勵工作制度,通過正向激勵,引導轄區金融機構增大支持區域經濟工作力度,有效提升金融對縣域經濟發展的貢獻度.
關鍵詞:跨越式發展;新疆;二元經濟結構;縣域經濟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8-0131-03
在5月,中央召開了新疆經濟工作座談會,相繼出臺了新疆地區分稅制改革和招商引資等多項優惠政策,以大力推進新疆經濟建設,實現新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新疆正在迎來大建設、大開放、大發展的歷史性機遇。要抓住機遇,實現新疆繁榮穩定,縣域經濟大發展就成為先決條件。發展和壯大縣域經濟是縮小新疆城鄉貧富差距的根本途徑,是提高窮困地區人民收入水平的有效手段,也是消除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解決三農問題的切入點,更是加快新疆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步伐的關鍵,它對于“穩疆興疆,富民固邊”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新疆縣域經濟發展現狀
新疆地域遼闊,除烏魯木齊、克拉瑪依兩個地級市以及自治區直轄的石河子市、阿拉爾市、圖木舒克市、五家渠市之外,其余84個縣(縣級市)都屬于縣域范圍,約占全疆國土面積的91%,居住著87%以上的人口。2008年,縣級(不含縣級市)國民生產總值約1 210.72億元,占全區的28.8%;2007年城鎮居民消費總額717.96億元,占全區的37.18%;農村居民社會消費總額295.52億元,占全區的15.31%;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中,縣級財政收入約97.41億元,占全區的26.98%,均低于全國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1 432元,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3 503元,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依然很大。由于新疆不少縣的長遠規劃和年度計劃銜接較差,科學性依據不足,缺乏可持續性,加之基礎性工作薄弱,人才、技術、資金引進效果不顯著,資源優勢向區位優勢轉變尚不充分,使得產業層次低、鏈條短,呈現出“農牧大縣、工業小縣、經濟弱縣、財政窮縣”的特征。
二、新疆縣域經濟存在的問題及制約因素分析
(一)新疆縣域經濟存在的問題
1.縣域經濟整體實力不強,集聚輻射功能差。主要表現在:經濟總量小、縣域人均收入水平低、“強縣不強”、縣城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人口規模較少等方面。新疆的城鎮規模遠遠小于能發揮積聚和輻射作用的城鎮規模,這一方面造成城鎮與城鎮之間的關聯度差,發展空間和輻射區域狹小;另一方面導致基礎設施落后,功能不全,缺乏聚集產業和人口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2.產業結構不合理。新疆很多縣(市)工業化程度低,呈現出以農牧產品、礦產及其初加工為主的資源型產業結構,所凸顯的問題是產業層次低、產業結構低度化、縣域間產業結構趨同等。在第一產業中,傳統農業占的比重還很大,常規農業耕作模式沒有從根本上突破,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起點不高,導致產品、產業趨同,產品科技含量低,抗御市場風險和自然災害的能力弱。在第二、三產業中,縣域工業發展水平很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不快,第三產業發展更為滯后。
3.民營經濟發展緩慢,尚未成為發展主體。民營經濟是縣域經濟最主要和最具有活力的經濟增長點和支撐點,但新疆民營經濟并不發達,政府在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仍然起著主導和主體作用,民間投資的積極性還沒有激發出來,適于民營經濟發展的環境還沒有真正形成,在信息、資金、技術、土地等方面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全方位的優質服務等措施還不到位,軟環境建設同百強縣相比差距較大。
4.科技投入不足,產品科技含量低。由于新疆縣域經濟實力不強,地方財政收入不多,絕大多數縣域基本上屬于“吃財政飯”,雖然認識到科技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但苦于經費困難,無力增加投入,這種情況在全疆縣(市)中具有普遍性。農業科技投入不足,制約了高效農業的發展,應用高新技術進行名、優、特、新產品的開發和傳統產品的更新換代步伐緩慢。另外,適合企業和農民科技創新的體制和政策環境還沒有得到明顯改善,農業科技體制改革滯后,企業和農民科技創新積極性沒有調動起來,致使縣域科技陷入單純依靠政府而政府又無力投入的尷尬局面。
5.生態環境惡化,可持續發展面臨嚴峻的考驗。由于農業規模不合理的擴大和資源的不合理開發,造成綠洲荒漠化程度加劇,水資源進一步匱乏,環境污染更為嚴重,已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農業基礎設施的薄弱與生態環境的脆弱對新疆農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構成了較大的威脅。因此,發展綠洲經濟,防止荒漠化,治理和保護生態環境是干旱區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
(二)新疆縣域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
1.自然區位因素是制約縣域經濟發展的客觀條件。新疆地處歐亞大陸干旱地區,是以綠洲為單元的內陸封閉地區,綠洲僅占其面積的4%,并被荒漠、戈壁分割成互不相連的小塊,空間距離遙遠,經濟活動被限制在呈點、帶狀分布的綠洲內,這嚴重阻礙了資源的合理流動和有效配置。另外,由于區內水資源短缺,生物生產能力和生態系統穩定性低,環境調節功能差,又加上人口劇增和人們對水土等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區域(流域)開發的不協調、環境污染治理不力等因素,造成區域生態環境極端脆弱,土地荒漠化、沙漠化、鹽漬化面積不斷擴大。惡劣的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制約著縣域經濟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不同縣域地區經濟發展的差距。
2.二元經濟結構是制約縣域經濟發展的關鍵。新疆二元經濟結構的形成并固化是優先發展重工業的超前工業化戰略的客觀必然。這種超前工業化發展戰略導致的后果就是工農差距和城鄉差距的加大,重工業的發展限制了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轉移,造成農業內部的剩余勞動力不斷積累。最為明顯的現象是,我區以農業為主,農產品加工業比較落后,工業主要以石油、化工等能源重化工為主體,與農業的聯系甚微,這種“二元經濟”結構的運作模式,導致產業之間相互脫節,從而制約縣域經濟發展。
3.制度因素是制約縣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及落后的深層次原因。在縣域經濟發展中,首要解決的問題是制度創新,只有在制度的保證下,技術、知識和資本才能轉化為生產力。實際上,我區縣域經濟落后于發達地區,深層次原因在于體制的落后、制度創新能力差,制度的供給和需求的不足。只有進一步調整和完善農業生產制度、土地制度、戶籍制度,才能加快推進城鄉商品和勞動、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逐步建立城鄉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
4.知識貧困是制約縣域經濟發展的根源因素。新疆少數民族地區普遍知識貧困,引進知識(利用外地知識)和生產知識(知識創新)的能力低下,他們一直處于自然經濟和半自然經濟狀態,長期沿襲著傳統的耕作模式和生產習慣及單一傳統種養業或單一的糧食品種種植,科技應用程度低,實力脆弱,社會聯系狹窄,市場信息閉塞,生產的商品化程度、抗風險能力以及勞動效率和經濟效益都很低下。知識貧困使這些地區不能參與創造和分享知識為基礎的社會文明的成果,成為落伍者和邊緣化地區,最終,無力擺脫經濟落后的狀況。
三、新疆縣域經濟發展的對策研究
新疆縣域經濟發展的基本思路是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貫徹科學發展觀,堅持以工業化為主導,以城鎮化為支撐,以推進農業現代化為基礎,加快對外開放,深化體制改革,突出非公有制經濟和特色經濟,促進縣域經濟持續協調快速發展。
1.進一步加大開放力度,努力實現縣域經濟跨越式發展。在振興新疆的一系列扶持政策落實中,新疆要抓住向西開放的有利時機,充分利用全國19個省市在人才、技術、管理、資金等全方位的對口支援,發展外向型互補經濟,促進縣域經濟跨越式大發展。一方面,利用好發展機遇,積極推動向內開放,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和潛力,積極參與跨區域產業分工,做好超常規招商引資工作,彌補建設資金不足,促進縣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另一方面,在跨國經濟合作中,要進一步提高新疆縣域經濟對外開放的深度和廣度,實施“東聯西出、西去東來”的方針,開拓國際市場,壯大外向型經濟實體,真正使縣域經濟融入國內、國外發展的大局中,實現歷史性的跨越。
2.進一步開拓農產品市場,加快新疆農業現代化步伐。多年來,新疆農業的生產能力相對較強,而加工轉化能力和市場開拓能力方面比較欠缺。為加快新疆農業現代化步伐,新疆要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以搭建外銷平臺為首要戰略任務,以區內、區外、國外三大市場為戰略方向,以名優特新、精深加工農副產品為戰略重點,突出抓好統一規劃、搭建平臺、產銷對接、規范管理和建立長效機制五項重點工作,建立長期穩定的銷售渠道和網絡,形成“順暢有序、配送靈活、保鮮供應、四季銷售”的外銷模式,推動新疆林果、棉花、畜禽、特色農產品等長期穩定進入國內外市場 [1]。
3.加快工業化進程,提升工業競爭力,培植具有持續競爭優勢的產業集群。工業化是現代經濟的發動機。沒有工業化就沒有城鎮化和現代化。所以,壯大縣域經濟、實現城鄉統籌要以工業化為主導 [2]。新疆要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應利用國家刺激經濟增長,加強結構調整和技術創新投資為契機,力爭得到國家更多的項目和資金支持,充分發揮我區油、氣、煤炭等優勢資源,加快下游產品的開發利用,扎實推進以石油天然氣、石化與煤炭、煤電、煤化工為兩翼的優勢資源轉變戰略,多上、快上一批重大工業項目,促進我區傳統行業通過技術引進、資源整合、產業升級等手段進行改造提升。另外,還要重視引導產業集中,強化特色產業支撐,要以市場為導向,以本地資源優勢為依托,以經濟效益為核心,選擇農業服務牽引型、工業催生型、城市輻射型、旅游開發型、礦產資源型、農產品加工型等不同產業發展模式。
4.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積極扶持鄉鎮企業發展,激發縣域經濟發展的活力。縣域民營經濟的主體是中小企業,民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縣域經濟發展最有生機、最具活力和潛力的新的經濟增長要素,是企業體系中最具創新性的增長極[3]。從縣域經濟發展的走勢看,民營經濟產權清晰、主體明確、機制靈活,越來越顯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因此,新疆要想加快發展縣域經濟,就必須走出一條挖掘民智、吸引民資、依靠民力、做活民營經濟的發展之路。一要加強對民營企業產權的保護,指導民營企業正確選擇和構建企業產權結構、治理模式和監督機制。二要不斷加強技術創新,強化對企業的科技服務,積極為企業提供項目、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方面的服務,促其做大做強。三要認真落實有關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法規,加快培育骨干企業,放手發展各類中小企業,切實放寬領域、創優環境 [4]。
5.消除知識貧困,實施科教興農戰略,促進內生技術資源的形成。知識是當代經濟和社會轉型中最為重要的因素,知識貧困是欠發達縣域經濟發展的障礙。要加快縣域經濟的發展,關鍵是加快教育發展,提高各族群眾的文化素質。一方面要普及民族中小學雙語教學,推進“農科教”結合,發揮農村各類職業學校、化學校以及農業技術推廣培訓機構的作用,培養農村實用技術人才。另一方面要深入開展普法教育活動,教育和引導農民學法、懂法、守法,不斷提高農民的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同時,廣泛開展各種類型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開展和諧村鎮、和諧家庭創建活動,培育農村文明新風,為縣域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營造良好氛圍 [5]。
6.以科學發展觀統攬縣域經濟,走“生態化”可持續發展道路。發展新疆縣域經濟應堅持環境保護與開發利用并舉,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并重。要把經濟規劃、項目引進、項目建設、項目生產等環節上進行“生態化”監督和管理;要逐步形成經濟結構合理、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的新型產業布局,促進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建設有機結合,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
參考文獻:
[1]阿不都熱扎克?鐵木爾,劉仲康,董兆武.2009―2010年新疆經濟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34.
[2]陳延宏.壯大縣域經濟,統籌城鄉發展[J].農業經濟,2009,(5):16.
[3]劉全忠.關于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思考[J].中國經貿導刊,2006,(19):45.
基本情況
·自然條件
地貌特征本區域位于榆林市南部,地處毛烏素沙漠南緣和黃土高原腹地,地形地貌從西到東依次為風沙草灘區、白于山區、黃土丘陵區和黃河沿岸土石山區。區內地勢高峻,溝壑縱橫,土壤貧瘠,地表支離破碎,立地條件差,自然條件惡劣。
氣候特征屬于干旱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0℃左右,無霜期平均在134—169天,四季分明。區域內年均降水量400毫米,人均擁有水資源量492立方米,屬重度缺水地區。
·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2010年,片區生產總值和地方財政收入分別達到223.64億元和12.6億元;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別達到16490和4701元;城鎮化率31.4%。紅棗產業成為片區支柱產業,特色農業、農副產品加工和煤炭、巖鹽開發呈現出快速發展勢頭。
榆林呂梁片區七縣,近年來得到快速發展,2012年榆林市政府決定安排振南專項扶持資金總規模達3.9億元,其中專項資金1.5億元,工業園區基礎設施貸款貼息資金2.4億元,優先安排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文化旅游項目及續建收尾工程。
貧困面大集中,返貧率高。區內7個縣均屬于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革命老區縣,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為全國水平的79.1%。貧困群體主要集中在自然條件較差的農村常住人口中,農民人均純收入低于2300元的貧困人口有56.5萬人,貧困發生率達到36%,分布在18.7萬個家庭中。貧困人口收入構成中轉移性收入占63.3%,家庭經營性收入占23.6%,收入低而不穩。
金融支持連片區縣域發展的瓶頸
·資金體制性外流嚴重
隨著榆林市轄內呂梁片區七縣經濟發展,縣域金融機構存款增長明顯,然而貸款增幅相形見絀,縣域金融機構存貸比不斷下降,存貸差逐年擴大。縣域資金凈流量呈現“內循環、外輸出”的特征,縣域資金不僅得不到反哺,反而日益外流。
1、資金存量分析:以2011年末為例,榆林市特困連片區七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88.09億元,各項貸款余額95.27億元,有92.82億元沒有用于縣域經濟流轉,占存款的49 %。將近一半的縣域資金外流。
2、增量資金分析:2011年末,連片區七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較年初增加30.31億元,各項貸款余額較年初增加22.68億元,有7.63億元新增存款沒有參與縣域經濟循環流轉。
·基層營業網點撤并,金融服務功能弱化
隨著國有商業銀行經營戰略調整,基層營業網點逐步從農村金融市場退出與縣域經濟多樣化快速發展形成反差。國有商業銀行大量撤并基層營業網點,致使縣域金融機構逐步退化成為吸收儲蓄的機構。
金融支持呂梁山片區縣域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建立金融資源配置與縣域經濟發展互動機制
全方位建立政府職能部門與金融機構長期科學、務實的聯席會議制度,政府加大財政保障力度,立足優勢、揚長避短,制定可持續的中長期發展規劃,及時和反饋信息,為金融機構擇優扶持,加大信貸投入提供依據。
·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抑制資金外流
縣域金融生態環境是地方各資金主體與資金資源活性配置的基礎,所以,高度重視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是抑制資金外流的有效措施。深入貫徹人民銀行指定的《關于鼓勵縣域法人金融機構將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當地貸款的考核辦法》,鼓勵和支持縣域法人金融機構將當年新增可貸資金70%以上留在當地使用。
·提升信貸規模,做大信貸總量
一、繼續深化完善企業改革,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全市企業改革工作要繼續以調整所有制結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以產權制度改革和規范企業運行機制為重點,扎實有效地推進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深化和完善,使企業盡快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經營機制和管理體制。
1、繼續推進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目前,我市90.8%的縣屬企業和73.2%的市屬企業已完成了改制任務。今年要繼續推進國有、集體資產由一般競爭性領域有序退出步伐,以調整和完善產權結構為重點,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積極推行股份制,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要嚴格國有產權轉讓程序,確保企業改制規范運作。到年底,縣屬國有、集體企業要基本完成改制任務,市屬除極少數企業外也要完成。要重點抓好市屬6家困難工業企業的改革。軸承公司、鍋爐公司上半年要爭取完成改革任務;其它4家企業也要按照既定的方案,強化工作措施,加快工作進度,力爭下半年完成改革任務。德棉集團、石油化工總廠要結合企業的實際研究深化改革方案,積極做好各項基礎工作,適時推進企業改革。糧食企業改革要按照上級的有關政策和要求,結合我市實際,在做好各項準備工作的基礎上,下半年組織實施。
2、切實搞好改制企業的規范完善。要指導改制企業進一步建立健全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充分發揮法人治理結構相互制衡的作用。按時做好公司組織機構換屆工作。完備各項法定手續,規范職工勞動關系,完善勞動保障制度,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強化對改制企業的指導監管,加強企業管理和制度建設,建立健全企業黨群組織,使企業依法規范運作,健康發展。
3、進一步深化企業內部改革。指導企業以制度創新、機制轉換為重點,以分配制度為切入點,不斷深化內部三項制度改革,盡快建立與市場經濟配套的內部運營機制。
4、積極推進公用事業改革和事業單位改革。市政、供水、供氣、污水處理等公用事業單位,要結合實際,采取多種形式,積極穩妥地搞好改革。要引入競爭機制,放開經營限制,允許外商和民營企業進入公用事業領域參與改革與發展。上半年重點抓好燃氣公司的改制工作。要認真研究和穩妥推進事業單位改革,近期重點抓好市中心醫院等單位的改革試點工作。
二、加大在國內外資本市場的融資力度,多渠道推進企業上市
全面貫徹落實《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意見》精神,進一步加大我市企業在資本市場的融資力度,大力培植上市資源,采取多種形式,加快運作和積極推薦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并爭取在境外上市融資方面實現突破。
1、加大工作力度,切實抓好現有股份有限公司的爭取上市和再融資工作。目前我市有股份公司9家,其中上市公司1家,擬上市公司2家。今年重點抓好并確保德棉股份有限公司發行股票上市;華樂股份有限公司9月份完成上市輔導并積極做好推薦上市的各項工作;抓好山東華魯恒升股份有限公司增發新股再融資工作。對水興橡塑等已設立股份有限公司并具備上市基礎條件的企業,要盡快聘請有資格的券商進行上市輔導。
2、以上市為目標,積極組建一批股份有限公司,做好企業上市的基礎工作。對效益和市場前景良好,所處行業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在國家或省同行業中各類指標處于前列,有需要投資發展項目的重點企業,要以上市為目標,選擇券商和中介機構幫助制訂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的可行性方案,按發起設立方式或由有限責任公司變更方式組建股份有限公司。企業完成改制后要盡快進入上市輔導,抓好發展項目的立項爭取,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規范公司運作行為,以盡快達到上市條件。重點抓好山東照東方造紙集團公司、山東樂悟集團公司、禹城龍力生物科技公司、樂陵泰山集團公司、慶云中澳集團等企業組建股份有限公司工作。
3、加大上市資源培植力度,采取多種途徑和方式上市融資。對目前暫不具備設立股份有限公司條件,但產品科技含量高或在同行業中所占份額較大、成長性較強的企業,要作為上市資源進行重點培植,鼓勵其積極爭取發展項目,迅速擴大生產經營規模,盡快達到設立股份有限公司的條件,多渠道爭取上市融資,或通過與上市企業聯合重組等方式間接上市融資。重點抓好平原滬平永發有限公司、山東保齡寶生物科技公司、山東通裕集團、山東賀友集團、*晶華集團、*扒雞集團、皇明太陽能集團、山東谷神集團、*亞太空調設備公司、山東中大空調集團公司、武城中南集團等企業。
4、積極探索各種境外上市途徑,在境外上市上搞突破。根據當前國內證券市場正在調整規范時期的特點,要在抓好境內上市的同時,突出抓好我市企業到香港、新加坡等境外證券市場上市融資。境外上市政策性、專業性強,工作程序與境內上市也不盡相同,要選擇有資格、信譽好的境外中介機構合作,選擇適宜境外上市的重點企業,精心運作,通過政府強有力的推動,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爭取在境外上市上實現零的突破。
5、積極引進外地上市公司來我市投資合作,做大做強我市企業。目前,萊鋼股份、華芳紡織等十幾家外地上市公司已在我市投資建立了12家企業,2004年共實現利稅12.1億元,有些已成為我市的重點支柱企業,為我市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上市公司具有實力雄厚,融資渠道多,產品市場大、帶動能力強等特點,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積極牽線搭橋,制定更優惠的政策,創造更優良的環境,引進更多的上市公司來我市投資合作,帶動我市企業做大做強,促進經濟更快發展。
6、研究制定我市鼓勵企業上市的優惠政策。為進一步調動我市企業上市融資的積極性,積極推進企業上市工作,借鑒兄弟地市的經驗,結合我市實際,研究制定和落實我市鼓勵企業上市的政策,為我市企業上市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三、認真搞好欠發達縣工作,全力推進縣域經濟改革和發展
繼續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意見》和有關會議精神,以提高縣域經濟的整體素質為目標,按照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創新思維,把積極爭取省直部門、對口強縣的幫扶與欠發達縣的深化改革、加快發展有機結合,用好外力,激活內力,全面增強縣域經濟的活力和競爭力,推動全市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爭取到年底,5個欠發達縣的經濟結構進一步調整,二、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增加2個百分點;國內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地方財政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速度力爭達到或超過全市平均水平;在全省的排序中至少前移2個位次。
1、結合實際用足用好上級政策。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各項政策,充分發揮每項政策的積極效應。立足解決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和瓶頸制約,在不偏離上級政策大框架的基礎上,制定更加靈活具體的幫扶政策和措施,給予縣一級更大的自主決策權,為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5個省欠發達縣認真分析研究上級政策,把省、市賦予的各項政策進一步用足用好,提高政策的使用效益,大膽探索符合實際的發展路子。
2、進一步做好幫扶項目和資金的爭取、落實工作。爭取項目和資金是幫扶工作的重要內容和方式,要緊緊抓住項目建設這個關鍵,加強與省直幫扶部門的溝通聯系,摸準省里的扶持重點和投資方向,確保提報項目和資金落實到位。對已經確定和簽約的項目,要明確責任,靠上去做工作,確保項目按期開工建設和投入使用,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3、加強聯系,形成合力。各欠發達縣要搶抓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機遇,增強發展新優勢,爭當區域經濟發展的龍頭。積極主動做好與省領導、省直部門和強縣的對接匯報和溝通工作,充分利用省領導和省直部門聯系、強縣帶動的優勢,積極爭取省領導和省直部門的支持。定期籌備召開對口幫扶座談會和“三方”聯席會,通過多種形式,及時解決欠發達縣重點難點問題。要利用強縣優勢培訓各種技術人才,進行勞務輸出,通過合資、合作等形式上項目,形成加快發展的合力。市有關部門要積極做好省直對口幫扶部門與欠發達縣之間的聯系、溝通和協調工作,定期向省直部門匯報我市縣域經濟工作情況,積極爭取省直部門對我市和欠發達縣工作的支持。要積極為省直部門和強縣市區的掛職干部創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條件,使省派掛職干部更好地發揮作用,促進縣域經濟更好地發展。市加快縣域經濟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要積極發揮綜合協調作用,貫徹落實好市加快縣域經濟發展領導小組的決定和確定事項,搞好與省、市有關部門的聯絡與溝通,協調有關政策措施的落實,配合省搞好對欠發達縣的檢查考核;督促各5個欠發達縣加快縣域經濟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的落實,定期調度加快縣域經濟工作進展情況,加強調查研究,及時傳遞信息,發現問題,提出建議,為確保我市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工作的順利開展,當好參謀。
關鍵詞:縣域經濟 政府行為 省直管縣 安徽省 競爭
一、引言
1978年改革開放,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政治、社會均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創造了“中國式增長奇跡”。伴隨這一過程,中國各級地方政府無論在中國的經濟發展還是政治體制改革中均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特別值得關注的是1994我國開始實施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后,地方政府在財權與事權劃分上進一步與中央政府保持相對獨立,經濟自主性地位不斷提高,有了自己相對獨立的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訴求。
二、相關文獻回顧
作為地方決策的主體力量,地方政府對本地經濟發展具有著多種影響途徑,政府行為既有積極效應也有消極效應。眾多學者對此都有過理論闡述和實證研究。現舉出一些學者代表性的觀點。張衛國等(2011)依據1994―2007年中國省級面板數據分析地方政府投資行為、地區性行政壟斷及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得出現階段地區性行政壟斷對地區經濟增長具有倒U型影響,而且絕大多數省份行政壟斷促進了經濟增長。同時,地區性行政壟斷對地方政府投資具有正U型影響,且二者關系處于正U型下降通道中。就現階段而言,地方政府投資及地區性行政壟斷均有效促進了地方經濟增長,并且二者具有明顯替代效應。長遠來看,地區性行政壟斷不利于全國整體市場規模經濟效應的發揮,政治租金的獲得傷害了經濟效率。陳敏等(2007)通過中國省級數據的分析認為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時,經濟開放加劇了國內市場的分割。國有企業的就業比重和政府消費的相對規模是加劇市場分割的因素。越是落后的地方越有激勵采取市場分割的政策,而越是發達的地區越傾向于市場整合。
回顧現有的研究文獻可以發現,既有的研究更多的是傾向于分析省市級政府行為對地方經濟發展的影響,也有部分學者對縣域經濟競爭力和縣域經濟差距做了實證研究,但針對政府行為和政策究竟在縣域經濟競爭和發展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并沒有進行對比分析和深入研究。因此,本文試圖在安徽省實施省直管縣改革后,用改革前后安徽省縣域經濟發展狀況的數據對比來合理的評價政府行為究竟在縣域經濟競爭中起到的作用,并給出相關的政策建議。
三、安徽省的改革情況和數據說明
(一)安徽省縣域擴權工作進展概況
安徽有105個縣級行政單位,包括56個縣、5個縣級市、44個市轄區,相互間經濟社會發展差異較大,現行各市的管理方式也不盡相同。隨著生產力發展和市場體制不斷完善,我省縣域管理體制的弊端開始顯現,權責不對等、管理權限弱、發展自小等矛盾逐漸暴露出來,迫切需要深化體制改革,破除影響生產力發展的桎梏。為適應縣域經濟發展需要,我省在擴大縣級政府管理權限方面開展了積極探索。
1.推行財政直管。2004年,我省對57個縣實行省直管縣財政體制,省政府下發了《關于實行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的通知》(皖政〔2004〕8號),按照維持現行利益分配格局、共同支持縣域經濟發展、權責統一、積極穩妥、循序漸進的原則,充分發揮省級財政的宏觀調控職能,逐步建立激勵與約束并舉的財政分配機制,進一步理順省以下政府間的財政分配關系,促進財力分配向縣級傾斜。改革內容涉及收支劃分、財政收入目標直接下達和考核、稅收返還、轉移支付、債務償還等11個方面。
經過5年多的運轉,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有效調動起縣級發展積極性,緩解了縣鄉財政困難狀況,建立起全省公共財政支出的新框架。
2.開展擴權試點。2006年,在省內選擇寧國等12個縣,按照“責權統一、重心下移、能放都放、依法合規”的原則,賦予這些縣部分省轄市經濟社會管理權限,省政府下發了《關于在寧國等12個縣(市)開展擴大經濟社會管理權限試點工作的通知》(皖政〔2006〕126號)。
2008年,根據地方要求,又重點選擇了18個區位條件較好、資源豐富、發展潛力較大的縣作為第二批擴權試點對象,省政府以皖政[2008]39號文件,印發了《關于將蒙城等18個縣(市)列為第二批擴大經濟社會管理權限試點縣的通知》。
3.全面推開擴權。2009年,我省在總結近年來縣域經濟擴權試點經驗基礎上,決定在61個縣(市)全面推開擴大縣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省政府以皖政[2009]73號文件印發了《關于全面推開擴大縣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工作的通知》,政策提出:除國家法律、法規有明確規定的以外,原由市審批或管理的經濟社會管理事項,均由縣(市)自行審批、管理;需經市審核、報省審批的,均由縣(市)直接報省審批;對國務院及國家有關部門規定須經市審核、審批的事項,采取委托或授權等方式予以下放。
根據文件要求,2010年3月,我省在原來下放縣級143項經濟社會管理權限基礎上,又提出了第二批144項擴權的意見。
(二)主要成效
在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激勵政策推動下,各縣市積極探索符合本地實際的發展路子,全省縣域經濟呈現出競相發展的良好態勢,為促進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是綜合實力明顯增強。自2005年起縣域經濟增幅連續5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年均增長近14%,高于全省近1個百分點;縣域經濟占全省經濟總量由2004年26%提高到2009年的48%以上。2009年縣域財政總收入399億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半,年均增長24%,占全省財政收入的比重由21.9%提高到26.7%;鳳臺、肥西、寧國、繁昌等12個縣(市)的財政收入超過10億元,比上年增加5個,其中肥西縣突破20億元。
2.是產業結構明顯優化。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工業化率由2005年的25.6%提高到2008年的35.4%,年均提高3.3百分點。2008年縣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達到6370戶,是2005年的2.3倍,當年新增企業超過1500戶,占全省新增企業總數的64.5%。涌現出一批產業集群優勢縣和一大批產業集群專業鎮。
3.是對外開放明顯提高。2009年,縣域實際利用省外資金2054億元,是5年前的8.5倍,年均增速超過50%;有14縣(市)利用省外資金超過50億元,招商引資成為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園區經濟初具規模,實現了縣縣擁有省級以上開發區的目標,建成區面積近400平方公里,成為各地招商引資、發展工業的重要平臺。
4.是投入規模明顯擴大。縣域固定資產投資由2005年的754.7億元增加到2008年的2393.3億元,3年翻了一番半,年均增長46.9%,有32個縣當年投資額超過30億元。隨著投入力度加大,有效改善了縣域基礎設施支撐條件,農村公路村村通目標有有望于今年如期實現,絕大部分縣城和相當一部分重點鎮、省級開發區實現了半小時上高速。
5.是公共服務明顯改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初步建立,學校標準化加快推進,義務教育辦學條件得到改善。基層醫藥衛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在32個縣市(區)啟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現全覆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在26個縣市開展,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加快建立。
四、結論
通過上述安徽省省直管縣前后的縣域經濟運行狀況的前后對比,可以清楚地看出,安徽省強縣擴權政策的實施對促進其縣域經濟的競爭和發展起到的作用是十分明顯的,這也為安徽省下一步政策的提出起到了支持和引導的作用。但也顯示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有待解決,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關鍵詞:山區縣域經濟;制約;對策
中圖分類號:F12文獻標識碼:A
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結構中的一個基礎層次,而山區縣域經濟是整個縣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位于山區的縣(市)占全國2,000多個縣(市)的56%,大約5億人口生活在山區,面積占我國國土面積的69%,40%的耕地以及絕大部分森林分布在這里。山區縣域經濟由于自身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制約,其發展策略應與一般的縣域經濟發展有所不同。
旬陽縣位于陜西省東南部,秦巴山區東段,漢江橫貫其中,縣境內以山區為主,兼有低山、丘陵、河谷地形,海拔185~2,358米,屬北亞熱帶溫暖濕潤氣候區。全縣總面積3,554平方公里,轄28個鄉鎮319個村(社區),總人口45萬人,自然風光優美,歷史悠久,人文景觀獨特。旬陽縣是典型的山區縣域經濟類型,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歷史人文積淀,但是其經濟發展水平卻長期處于較低水平,屬于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經過調查,發現長期制約旬陽縣經濟增長的因素有以下幾方面:
一、政策面的制約
旬陽縣城位于漢江、旬河交匯處,涉及南水北調工程,為保證旬陽境內的水質不被污染,上級政府對旬陽有硬性的環保要求,不允許其發展產生污染的工業,致使旬陽縣的工業基礎長期十分薄弱。同時,受農耕文化影響,縣及鄉鎮各級領導干部對發展農業的知識掌握得多,經驗積累得多,對發展工業的知識知之甚少,對于發展礦產加工、水泥等適合本縣的產業與國家的相關環保政策是否產生沖突把握不準,不敢承擔相應責任,往往采取回避的態度,因此旬陽縣的工業發展在過去一個很長的時期內是停滯不前的。
此外,旬陽縣農業經濟以煙草、畜牧、蠶桑、黃姜四大產業為支柱,其中最重要的是煙草產業。調查顯示,旬陽縣80%的山區居民種植煙草,是當地農民收入的主要保障。眾所周知,對于煙草,國家實行的是煙草專賣制度,對于煙草進行統購統銷,只能有特定的煙草專賣部門進行收購。根據旬陽縣山區居民的特點,居民居住的比較分散,農民賣煙必須到縣城指定的收購站,路遠的農民為了賣一筐煙葉要走很遠的山路,在縣城的收購點往往還要等待1~2天,因此農民賣煙十分困難,類似的情況也制約了當地農民收入的增長。
二、山區的特定地理環境制約
交通不便是制約所有山區縣域經濟的共同因素。以旬陽縣為例,旬陽的氣候適合煙草、柑橘等多種經濟作物的種植,但是受制于交通不便,農產品銷售不暢。外來的收購車輛要走很遠的盤山路才能到達旬陽,這增加了農產品的銷售成本。農產品銷售渠道不暢也制約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同時,由于旬陽縣的耕地主要分布于廣大山區,地勢高,無法開展大規模機械化生產,無法實現集約化經營,也造成了農業經濟的發展緩慢。山區的自然條件、經營方式、品種差異以及田土的不連片、農戶的土地糾紛等,不利于機械的連片作業。山區的鄉村公路、機耕道、水渠網路、田造、山塘溝壩等要進行重點建設和完善,也依賴農業機械化,因此由山區自然環境造成的農業生產方式的落后,也是山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桎梏。
三、基礎設施薄弱的制約
山區縣域經濟受制于地理因素的影響,其基礎設施也一般相對薄弱。具體到旬陽縣基礎設施薄弱的表現為:
1、道路交通條件差。山區內外交通網絡仍不完善,區域內路網的聯網程度低,低等級路較多,這些路段整體質量不高,抗災級別比較低。雖然旬陽有著得天獨厚的物產資源,有著豐富的潛在旅游資源,但是由于交通的不順暢,旬陽的招商引資十分困難。通過訪談了解到,旬陽縣之所以沒有大面積地開發旅游資源,發展綠色旅游業,主要是交通不便從而沒有投資商愿意投資造成的。旬陽縣的縣鄉各級政府每年都在招商引資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效果并不明顯,甚至出現干部為招來一個項目跑壞一輛車的情況。
2、社會公共事業基礎設施薄弱。部分海拔高的地區居民用水用電尚不能保證,給山區居民造成生活和生產上的極大困難。山區的行政村普遍缺乏學校硬件建設,缺少文化活動場所,特別是缺乏醫療衛生機構,看病難成為普遍現象。基本的生存問題得不到根本的改善就很難談到發展,長期以來廣大的山區形成了基礎設施建設與經濟發展相互制約的惡性循環。
四、農民科技素質的制約
無論是特色農產品的種植還是普通的糧食作物生產,使用的都是世代相傳的傳統農耕技術,農產品的加工也基本以初加工為主,技術含量很低。因此,旬陽縣的農產品無論是產量還是產品附加值都相對較低。旬陽縣很多山區信息閉塞,有的行政村還沒有完整覆蓋廣播電視信號,更不用說互聯網的使用。前述由于山區教育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加之山區農民居住分散,教育資源不能合理分布,導致適齡兒童入學困難,輟學現象比較普遍,因此造成農民的基礎文化知識水平低,制約了先進科學技術的傳播。通過大面積的調查發現,旬陽山區縣域內農業生產和縣域經濟體系中,科技產品、科技知識、科技手段的普及還是相當滯后的,農民科技素質已經成為制約旬陽經濟發展的一塊短板。
針對上述旬陽縣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制約問題,結合旬陽縣已經初步取得成效的具體對策實踐,提出可供借鑒的解決山區縣域經濟制約的具體對策:
1、針對本地區實際,發展特色產業。多數的山區和旬陽一樣有著環境保護的任務要求,要有效地保證山區地區的環境不被破壞,又不能一味地只向國家伸手要補貼,既要謀發展又要兼顧長遠利益,面對這樣的矛盾,發展什么樣的特色產業就成為山區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抉擇。總體上說,應該因地制宜地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比如,目前旬陽縣已經以“生態立縣、工業強縣、文化興縣”為大旗,開啟了特色產業的發展之路。面對工業基礎薄弱的現實,旬陽努力在增強工業支撐力上下功夫、求突破。利用本地特有的礦產資源,開展深加工相關產業。針對本地區物產豐富卻銷路不暢,農民增收缺乏保障的局面,旬陽大力發展農業生態基地,發展農產品深加工產業,形成特色農副產品的深加工產業鏈。同時,突出做優產品,在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上下功夫。經過一系列努力,旬陽工業基礎薄弱的局面得到很大改觀,截至2008年底,旬陽區域內已有加工企業2,570個,從業人員6,546人,實現營業收入44,938萬元,實現工業增加值13,381萬元,占全縣工業增加值的9.31%,農產品就地加工轉化率達到52%。
2、突破思想觀念上的束縛和障礙,克服制度和客觀條件障礙,采取更加靈活變通的發展策略。發展山區縣域經濟要打破條塊限制,拓寬發展思路,將發展中面對的限制因素合理消化,甚至轉變為優勢因素。比如,針對本地農民賣煙草難的問題,旬陽縣政府一方面采取了一定的補貼措施,對于到縣城賣煙的農民提供伙食和住宿補貼;另一方面縣政府積極與縣煙草專賣局進行溝通,制定經煙草監督局審核的有效的煙草收購方案。
針對山地很難集中開展大規模機械化生產的問題,旬陽縣積極推廣小型農機具的使用,并根據本地山地生產的基本經驗,向有關的農機公司建議開發適合山地作業的更加實用的小型農機具。同時,健全山區基層農機服務站,落實提供推廣服務經費,組織流動現場會,進行產品介紹,示范表演和技術交流,對技術推廣工作人員進行武裝和培訓,進一步推動新機具、新技術的開發、引進和推廣力度,進一步調動貧困山區農機技術推廣服務站的工作服務熱情,推動了山區農機化事業的發展。
3、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走城鄉一體化的道路。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旬陽鄉政府制定下發了《關于全面推進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了推進旬陽城鄉一體化建設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基本要求。旬陽縣政協還成立了城鄉規劃和基礎設施、城鄉產業布局、城鄉社會服務與管理及綜合四個調研組,深入鄉鎮、部門和村組社區,通過實地考查、走訪座談、問卷調查等形式進行了全面調研,提出了“工業經濟主導地位提升;狠抓烤煙、畜牧、蠶桑、魔芋、黃姜、林果主導產業,農村產業進一步優化;提等改造縣鄉公路,城鄉交通基礎設施顯著改善”等進一步發展旬陽經濟的戰略。根據這些指導意見,旬陽繼續興修公路,大力興建農田水利設施,加強教育和醫療投入,解決偏遠地區居民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對于偏遠的山區居民還積極鼓勵其移民下山聚居,增強基本公共服務的延展性。合理規劃、發展規模村鎮,極力改善居民的生活條件,并使得有限的公共設施資源能夠發揮更大的效用。
4、提升領導干部的素質和責任感,有效提升農民科技素質。領導干部的素質和責任心往往決定了一個區域經濟發展的成果。因此,應著力提升領導干部的素質和責任心。為領導干部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增加其知識儲備和經驗積累,成為發展縣域經濟的合格帶頭人。同時,對于領導干部還應當加強相關責任機制,增強其責任心和工作積極性。以近幾年旬陽的實踐看,旬陽縣在推進工業強縣的過程中,掀起了一場深入靈魂的思想解放和理念變革,陸續開展的各種領導干部的思想創新活動已經成為旬陽縣域經濟得到快速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
農民的基本素質也決定著本地區發展的快慢,特別是廣大山區,由于地域特色,制約因素多,發展過程中需要農民具備更高的科技素質。針對山區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普遍較低的現狀,旬陽有關職能部門根據農業生產的需要,市場的發展采取多種形式,多種渠道,開展包括多種適用技能的培訓,努力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為發展本區域的區域經濟打下了堅實的人力資源基礎。
(作者單位:河北經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
[1]高宏彬.縣域經濟發展及其評價研究.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7.
關鍵詞:國際旅游島;郵政儲蓄銀行;發展
2008年5月24日,海南省各市縣郵政儲蓄銀行全部完成了內部揭牌,這標志著海南省郵政儲蓄銀行進入了實質性發展的階段。經過兩年多的發展,海南郵政儲蓄銀行不斷發展壯大,但也存在不少問題。在國際旅游島建設背景下,海南省縣域郵政儲蓄銀行如何抓住發展契機,實現跨越式發展,是擺在海南省縣域郵政儲蓄銀行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一、發展現狀
2008年5 月 15日,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屯昌縣支行正式掛牌成立。按照改革方案和上級審批,原有的15個對外營業網點中,有兩個被規劃改革為郵政銀行二級支行,另外13個網點由于不具備專業經營的條件暫按原來模式運作、管理。成立后的郵政儲蓄銀行徹底改變了過去只存不貸的歷史,信貸產品不斷豐富,從成立伊始僅有的郵政儲蓄定期存單小額質押貸款逐步發展成為以小額信用貸款、商務貸款、二手房按揭貸款等為主渠道的信貸業務體系。隨著海南省郵政金融改革的不斷深入,郵政儲蓄銀行屯昌縣支行不斷探索開發中間業務,形成了以工資,理財產品,保險及基金等為主的中間業務體系。在業務產品不斷豐富的基礎上,郵政儲蓄銀行屯昌縣支行始終堅持郵政儲蓄百姓銀行的品牌定位,致力于建設溝通城鄉的金融服務網絡,并依托其網絡優勢積極開展服務三農和中小企業工作,努力為城鄉居民提供專業、優質、高效的基礎金融服務,全力支持地方經濟發展建設。
二、存在問題
1.金融服務專業化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以郵政儲蓄銀行屯昌縣支行為例:目前,支行以外的13個網點僅辦理儲蓄業務和代收話費等中間業務,客戶如果需要辦理貸款、理財等其他業務,則需到支行網點辦理,這樣的運作模式不但給鄉鎮用戶辦理貸款等業務造成不便,也難以滿足客戶的需求。同時,在這種運作模式下普遍存在的混崗作業、頻繁換崗,業務人員的業務專業化水平不高以及觀念滯后等問題,不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郵政儲蓄銀行企業管理、人員管理的效率,也給金融安全帶來隱患,成為當前郵政儲蓄銀行發展的一個重要制約因素。
2.金融人才結構不合理,缺乏高層次人才。以郵政儲蓄銀行屯昌縣支行為例:該支行共有從業人員105 人,人才隊伍規模較小,隨著國際旅游島建設的進一步發展,各種新的金融業務產品逐步面世,郵政儲蓄銀行業務體系也日漸豐富,這需要大量的金融人才。然而,目前郵政儲蓄銀行的人員配備顯然難以滿足國際旅游島和自身金融建設的要求。據調查顯示,郵政儲蓄銀行屯昌縣支行現有人員素質偏低,結構不合理,缺乏高層次人才的現象較為突出。目前,該支行從業人員中大專及以下學歷人員占主導,占總人數的78 %,本科學歷人員占總人數的20%,碩士研究生以上人員僅占總人數的2%,博士研究生人數為0人;一線業務人員和行政人員數量較大,高中級管理人員缺乏,具備專業技術資格的人員僅占總人數的4 %。①
3.信貸產品仍缺乏市場競爭力。以郵政儲蓄銀行屯昌縣支行為例,該支行成立之初,僅有郵政儲蓄定期存單小額質押貸款一種信貸產品,經過兩年多的發展,郵政儲蓄信貸業務逐步拓展,增加了小額貸款、房貸以及個人商業貸款等三種信貸業務。目前,郵政儲蓄銀行海口支行已經開始試點企業貸款業務,正逐步向各縣市支行推廣。截至2010年12月末,郵政儲蓄銀行屯昌縣支行各項貸款余額為2 138萬元,而同期屯昌縣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為87 206萬元,僅占2.5%。由此可見,其貸款市場份額較小,缺乏市場競爭力。小額農業貸款業務是郵政儲蓄銀行的特色項目,2010年末,該項業務的余額為1 400萬元,而同期屯昌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的農業貸款余額為13 723萬元,① 基本不具備可比性。究其原因:(1)質押物范圍狹小,僅限于房產。(2)貸款額度小,審批難。(3)營銷宣傳不到位,大多數農民并不清楚此項業務。
4.中間業務有待進一步發展。目前,郵政儲蓄銀行屯昌縣支行的中間業務主要集中在工資(包括養老金)、理財產品、基金及保險方面,基本沒有開發、創新與營銷高技術型、高附加值型的中間業務,市場占有率也較低。目前,郵政儲蓄銀行屯昌縣支行的中間業務收入由基金收入、保險收入、理財產品收入三部分構成,中間業務收入來源范圍狹窄。2010年,該支行中間業務收入共計25萬,其中,基金收入4萬元,保險收入19萬元、理財產品收入2萬元。而2010年,全縣金融機構中間業務收入共計567萬元,其中農行、中行、建行年中間業務收入均突破百萬元,郵政儲蓄中間業務收入只占轄區金融機構的4%,② 由此可見,中間業務仍有較大的開拓空間,有待進一步發展。 、
三、對策建議
1.推進網點改革,加快標準化網點建設,提升專業化經營水平。專業化經營是郵政儲蓄銀行進一步發展的關鍵,也是郵政儲蓄銀行向全功能商業銀行轉型必須要解決的首要問題。目前,針對經營網點布局不合理、標準化網點少、安全設施不完善等問題,首先,應該加大資金投入,盡快完善基層網點硬件設施的配備,增加存折打印機、自助補登折等設備,不斷改善服務條件,同時要擴大投放和合理布局ATM、POS、商務通等自助設備,方便客戶,提高效益;其次,由于歷史原因和體制的制約,郵政儲蓄銀行要在短期內實現郵政業務與金融服務業務的完全分離也不太現實,在當前形勢下,郵政儲蓄銀行要加快標準化網點建設,實現專業化經營,積極適應國際旅游島建設的金融需求;最后,要在加強標準化網點建設的同時,發揮郵銀結合的優勢發展特色業務,加強對前臺業務人員的培訓和管理,不斷提升其專業化服務水平。
2.加快引進和培養金融、外語、營銷等專業人才。一是針對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對金融人才的需求,制定專門的金融人才引進和培養計劃,多渠道、多層次引進高素質、金融業務能力強的金融專業人才;二是要主動適應國際旅游島的金融需求,積極儲備包括外語、營銷等在內其他專業人才;三是要不斷改善人才成長環境,為其提供良好的就業配套措施,同時建立科學有效的考核機制和內部激勵機制,不斷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實現快樂工作;四是要整合培訓資源,不斷拓寬員工培訓渠道,豐富培訓方式,支持員工自主學習和提升;五是要加大培訓力度,不斷提高客戶經理、風險經理等中高層的業務和管理水平,逐步培養各個業務戰線的領軍人物。
3.充分發揮網絡優勢,加快發展公司業務,提高國際業務經營能力,加大郵政儲蓄銀行對國際旅游島建設的信貸支持力度。第一,要緊跟國際旅游島發展步伐,充分發揮縣域郵政儲蓄銀行的網絡優勢,重點抓住大型農貿市場、農產品批發市場等資金歸集類重點客戶,大力推廣POS收單等業務;第二,要抓住國際旅游島建設大中企業落戶的契機,加快縣域郵政儲蓄銀行公司業務的發展,積極參與市場競爭,盡快轉變觀念,牢固樹立“以客戶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強化市場營銷,真正面向客戶,做好公司業務產品的開發工作[1];第三,結合國際旅游島國際金融業務的需求,發展專業網點,豐富幣種和產品種類,開展多幣種國際匯款、外幣儲蓄、外幣理財、外幣兌換等業務,不斷提高國際業務經營水平;第四,發揮郵政儲蓄銀行放貸周期長、靈活、方便、陽光等優勢,開發新的信貸業務產品,加強風險控制管理,以信貸資金支持“國際旅游島建設工程”;第五,特色農業是國際旅游島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縣域郵政儲蓄銀行要高度重視農戶信貸業務,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社會形象,加快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切實了解和掌握農戶準確信息,優化金融生態環境,從而提高貸款辦理效率和營銷貸款的針對性,逐步拓寬信貸業務和信貸領域[2]。
4.加大中間業務宣傳力度,適時按需開發新的中間業務。一是要加大中間業務的宣傳力度,正確引導客戶,轉變其投資理財觀念,將理財產品、基金等中間業務做大做強;二是要吸取其他行開展中間業務的先進經驗,取長補短,牢固樹立“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從而增強總體競爭力;三是要緊跟國際旅游島發展建設的步伐,結合地區特點,及時準確把握市場需求,適時擴展業務范圍,促進中間業務向高技術型、高附加值型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