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農業經濟發展趨勢范文

        農業經濟發展趨勢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業經濟發展趨勢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農業經濟發展趨勢

        第1篇:農業經濟發展趨勢范文

        1.進一步加快完成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在建國初期,經濟發展采取以農業拉動工業發展方式,這種經濟發展方式造成目前我國經濟雖然已經取得高速發展,但農業相對落后,在當今形勢下,我國把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作為新時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要任務,我國從改革開放政策實施以來,農業經濟的發展都一直處于一個相對比較平穩的發展狀態,農業經濟管理科學發展一方面能夠提高農業的生產質量和速度,另一方面還能夠為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

        2.實現我國農村經濟和城鎮經濟的協調發展現階段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與農業經濟發展存在不協調因素,這種經濟發展方式造成目前我國經濟雖然已經取得高速發展,但農業相對落后,這種情況產生的根源在于,建國初期以工業強國建設為主有關。造成城市剪刀差,即城鎮和農村的收入差距加大,農業生產技術發展比較遲緩,多數地方仍處于傳統經濟管理模式。伴隨著越來越明顯的城市優勢,農村要求城市一體化欲望越來越強烈。如果想要實現城鄉一體化,就要完成農村經濟與城鎮經濟良好結合。農業經濟管理科學發展能消除城鄉差異,并能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3.農業經濟管理科學發展能夠為整體經濟轉型提供可靠的基礎自從新一屆領導集體確定進入經濟改革階段,中國經濟轉型穩步推進。我國目前仍是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占較大比重,農業的穩步發展對整體經濟發展很重要。若農業得不到科學健康合理發展,社會經濟穩健發展就缺乏基礎,實現經濟轉型也比較困難。

        二、我國新階段農業經濟管理科學發展之建設和發展建議

        1.確定農業經濟管理科學發展的方向這些年來,我國農業經濟管理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我國的農業經濟在持續不斷發展,但是農業經濟管理水平和先進國家比較還存在很大差距,就迫使我們必須對農業經濟管理模這式進行探索創新,并結合現階段農業的實際情況,邁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發展的道路。目前我國傳統經濟管理存在三大問題:目前我國仍是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占較大比重,發展資源不平衡,資源利用率不同;近幾年來,我國農村合作社雖然初具規模,得到了發展,但農業規模整體依舊偏小;我國自古就重視農業生產,相對看輕商業,傳統思想與目前農業發展存在矛盾。目前需要解決一方面能夠提高農業的生產質量和速度,另一方面能夠為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農業經濟管理科學發展能夠適應市場需求,產品銷往世界各地,擴大產品知名度,就迫使我們必須對農業經濟管理模這式進行探索創新,所以實現農業經濟管理科學發展是非常必要的。

        2.突出特色,全面發展,因地制宜我國幅員遼闊,地形氣候各不相同,農業發展也要因地制宜,農業經濟管理科學發展也要突出特色,因地因時而做調整,以達到科學合理利用農業資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比如:東北地區,土地肥沃,人員稀少,農業資源比較豐富,在發展農業生產時,首先考慮大規模機械化生產,可以充分利用資源;而對于南方地區,農業人口密集,自然資源相對不足,這一帶地區開發新資源成為主要問題。

        3.不斷加強農業經濟管理人才的培養教育目前,我國農業經濟管理人才比較缺乏,為進一步提高農業的發展水平,實現農業大國轉向農業強國,就要樹立農業經濟管理科學發展意識,并用于指導農業經濟生產,針對農業經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全面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礎上用科技創新的眼光來看待農業經濟管理中產生的問題。加強人才培養,重視高校對農業經濟管理人才培養。

        三、現階段農業經濟管理科學發展的發展趨勢

        1.加強農業合作社的培養壯大農業合作社是農村新形式下多個個體按照自愿原則組織起來的合作組織,具有互惠互利的特點,管理比較民主,農業合作社要想得到長久發展,必須解決地域問題帶來的銷售問題,當前我國出臺了許多一系列政策,目的是為了鼓勵農業合作社的健康發展,今后農業合作社管理模式必將得到更好發展。

        2.自然環境和科學知識得到了同步重視近幾年,我國政府越來越重視知識產權保護,也更加重視自然環境的建設與保護,知識和環境得到同步重視。

        第2篇:農業經濟發展趨勢范文

        關鍵詞:農業經濟管理;現狀;發展趨勢

        隨著我國的經濟發展在不斷地發展,各行各業的經濟管理都發生了不同的變化。在我國的經濟體中,尤其是以農業為主要的經濟,并且農業所占的比重也是最大的。盡管工業的發展進步很大,但是我國的農業在經濟中的影響力的地位依舊是不可動搖的。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大力的支持著農業經濟的發展和建設。并且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農業的生產模式也隨著形勢發生了變革。為了促使經濟全球化下的農業經濟能夠更好的發展,需要對于農業經濟管理的現狀進行分析,善于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才能更好的促進我國的經濟的發展。

        1.目前中國農業經濟管理的現狀

        1.1沒有符合現在的農業現狀的管理體制

        目前,雖然我國農業經濟占據我國經濟體制的主導地位,但是我國的經濟的構成種類還是多張多樣的。由于我國的經濟成分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到目前為止,我國在農業經濟的管理層面上,還是不具有一個配套的完整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而傳統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卻無法滿足農業經濟的飛速發展所需要的要求,所以在目前的農業經濟管理體系中,傳統的方法并不適用。除此之外,現在的農業經管理體制無法與基本的經濟體制相和諧。所以,在這一系列的因素的影響條件下,導致了整個農業的經濟發展的步伐變得非常的緩慢,嚴重的影響到整個國家的經濟水平的進一步的發展。因此,在農業經濟管理的方面,急需制定一套適合現展的、系統的、符合現狀的現代農業市場的經濟管理體系的改進方案,從而可以更好的促進農業發展,增強我國的經濟建設。

        1.2相關的管理人員對于農業經濟的知識并不了解

        想要對于國家的農業經濟有更加良好的建設,除了要順應時代,制定符合現在經濟變化的農業管理制度,還需要有一批對于農業專業的知識非常了解的專業人員進行相關工作的管理和指導,這樣才能使得國家的農業可持續化發展,并且生命力會越來越頑強。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相關的從業人員對于農業的管理知識不夠了解也是導致農業發展遲緩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方面,很多的專業的農業管理人員依舊繼續沿用著傳統的農業經濟管理理念,而不愿意丟棄一些對于現在的社會來講并不適用的一些管理方法,并且還不愿意接受新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一些管理人員的拒絕與時俱進的做法,非常嚴重的影響到了農業經濟的發展,限制了更多的農業進步的機會。除此之外,一些農業部門的相關的管理人員對于國家出臺的有關農業的保護政策和相關的法律法規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對于黨和政府制定的一些有關農業的措施并不會放在心上。因此,這種不在乎的心理,就會導致他們在處理一些農業方面的經濟事務的時候,并不會按照既定的規章制度辦事,完全是看心情或者是僅僅就敷衍了事,這種情況下的決斷都會出現執行力不足,或者是一些辦法并不能夠很好的起到作用,這就會使得農業的經濟管理的效果大打折扣。與此同時,一些部門的管理人員的相關的知識儲備不夠充分,缺乏實際的工作經驗,所以他們在工作的時候態度不夠端正,整體的員工的專業素質偏低,加上有些農業的管理部門并不能夠對這些工作人員進行充分的專業知識的培訓,所以他們對于自己從事的部門的相關的知識不夠了解,所以他們的工作效率并不能滿足這個市場對于農業的要求,這就會使得管理的效果大打折扣。所以,要是想要提高農業經濟管理力度,改善農業經濟管理的現狀,就必須要對相關的從業人員進行培訓,加強管理人員對于農業知識的了解程度,提高他們對于農業工作的重視。

        1.3有關農業經管理存在技術上的不足

        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國的有很多個方面都在技術上有了質的飛躍。但是在農業發展的過程中,卻并沒有利用到現代的信息科技的優勢,沒有將先進的現代化的技術運用到農業經濟管理中,對于目前最受各大行業歡迎的網絡技術這一先進的方法應用到農業經濟管理當中去,在促進農業經濟管理的方面無法發揮其原有的價值,所以,在農業經濟管理上的技術應用和技術創新的加強,是非常有必要的。

        2.對于農業經濟管理的未來的發展的展望

        2.1農業經濟發展會更加的產業化

        農業經濟的產業化不但能夠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也能夠帶動農業產品的基礎建設的發展。所以在進行農業的生產模式的改革的時候,要以利益為主要的出發點。通過利益這一刻紐帶,將農業經濟產業化機制聯合在一起,進而可以提高農民的總的收入,并且提高農業經濟的市場化程度,從而提高農業管理的經濟效益。

        2.2尋求先進的管理理念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一切都變化的非常快,所以,要是想要提高農業經濟的管理,那么對于農業經濟管理的理念就要跟得上時代的變化。在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同時,首先要在思維上進行合理的改變,對以往的落后的管理理念要適時地丟掉,并且要堅持對于農業經濟管理的重視,要根據現代化制定更加合適的管理理念,不斷更新管理意識,從而解決管理體制與農業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只有更加先進的管理理念才能促進農業經濟管理的良好的發展。

        3結語

        農業經濟的發展直接關系到我國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更關心到農民的利益。所以,加強我國的農業經濟的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楊小鳳 單位:江西農業工程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冀海燕.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業經濟管理[J].商場現代化.2013(15).

        第3篇:農業經濟發展趨勢范文

        關鍵詞:生態農業;經營模式;生態環境;復合系統;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F327;F20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0439-8114(2011)14-2809-04

        On the Operational Models and Its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HE Yan-tao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Baoji 721013,Shaanxi,China)

        Abstract: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s a combined system of agriculture, ecologic and financing which is beneficial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s development. Many specific operational models had been developed based on different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past practice and they had their respective characteristics, but they also had some ecological agriculture's primary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comprehensiveness, diversity, efficiency and sustainability which in favors of achieving positive the cycle of ecologic and economic, and it would become the dominant modern agriculture and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ere were currently some drawbacks in its development, so we should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research, applic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echnologies. Meanwhile, the standards and certificatio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s construction should be unified in the near future.

        Key words: ecological agriculture; operational model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mbined system; development trend

        生態農業模式是一種在農業生產實踐中形成的兼顧農業經濟、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結構和功能都優化了的農業生態系統。生態農業是一個農業生態經濟復合系統,它將農業生態系統同農業經濟系統綜合統一起來,以期取得最大的生態經濟整體效益。它通過人工設計生態工程,使食物鏈網絡化、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充分發揮資源潛力和物種多樣性的優勢,建立良性的物質循環體系,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資源利用與資源保護之間的矛盾,形成生態與經濟兩方面的良性循環以及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的統一[1]。因此,生態農業是一種知識密集型的現代農業體系,是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新型農業發展模式,是利于生態環境發展的現代農業經營模式。

        1生態農業經營的具體形式

        我國生態農業經營模式是在現代農業的生產實踐中為適應地方生態環境條件,并有效利用地方資源而逐步發展起來的。經過相當長一段時間的發展,形成了眾多各具地方特色的生態農業經營形式[2-7]。

        1.1傳統生態農業模式

        長期以來,我國在生態農業生產實踐中發展起來的傳統生態農業模式主要有基―塘模式、臺田―魚塘模式、山區模式、庭院經濟模式、水田農業等多種模式,各種模式各具特色,有著明顯的地域性。

        1.1.1基―塘模式在珠江三角洲中部的一些低洼地區,因常年積水形成漬澇。當地勞動人民發揮聰明才智,充分利用這一自然條件,在低洼的易澇區挖地成塘、堆泥成基,然后塘中養魚,基上種植桑樹、甘蔗、果樹和花卉,以塘泥作桑、蔗、果樹等的肥料,桑葉養蠶,蠶糞、桑葉、蔗葉作魚餌,塘基互養,形成了水陸共生互養的基―塘農業人工生態系統。

        1.1.2臺田―魚塘模式在黃淮海平原的低濕地區,地勢低平,漬澇嚴重。當地的科技工作者“因洼制宜”,摸索出了低濕地的治理模式,即“臺田―魚塘”模式:在低洼處開挖魚塘蓄水養魚養鴨,栽種水生經濟作物;在稍高處構筑臺田,在田地里種植糧、果、棉和飼料作物,養殖禽畜。這種模式,使臺田和魚塘相互促進,實現了立體開發和綜合利用。

        1.1.3山區模式在地形海拔差異大、氣候垂直變化明顯的山區,當地的人們充分利用這種“立體氣候”資源,合理布局農、林、牧、副、漁業的農業生產方式,形成了有山區特色的立體式生態農業模式。如浙江南部山區,出現了在河谷底部的溪流、水庫里養魚養鴨,谷底平地種糧食作物,從山麓到山頂分別種植亞熱帶水果、毛竹、茶葉和發展材用林的經營方式。這樣的立體布局,既發展了生產,又保持了水土,使山區農業走上了良性發展循環的軌道。

        1.1.4庭院經濟模式農戶利用庭院里的零星土地和陽臺、屋頂等進行種植業、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的綜合經營。如四川省彭縣楠木鄉的一農戶,在自家的院子里挖了個2 m深的水池,同院外水溝相通,在池內放養了2 000多尾魚苗,池上擱雞籠養母雞,雞糞落入池中作為魚的部分餌料,雞籠之上再搭個葡萄架給雞群遮陰,這樣獲得了蛋、魚、葡萄“三豐收”,使庭院經濟成為了家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1.1.5北京“留民營”模式北京市大興區留民營村是世界知名的生態農業新村,該村以秸稈、米糠、麩皮等作飼料搞養殖,牲畜糞便和部分秸稈再送入沼氣池,產生的沼氣用作生活燃料,沼氣池的廢渣送回魚塘或送至農田。這樣,既提高了經濟效益,又增加了農田有機質的含量,實現了區域化種植、規模化經營、清潔化生產的良性循環。

        1.1.6“水田農業”模式典型的有在廣西與浙江中南部等地區形成的稻―萍―魚共生模式,即在水田中起壟,壟上種水稻,壟下水中養萍養魚,形成了立體的農漁業的生態結構模式。

        1.1.7“蔗田農業”模式廣西等南方省區是我國主要的甘蔗產區,在甘蔗苗期套種大豆、西紅柿、茄子、綠肥等,后期在甘蔗行間種植平菇、香菇、木耳等,充分利用光熱資源來發展農業生產。

        1.1.8“果園農業”模式以果、瓜、豆、菇為主體,種養結合,多層次利用土地空間。例如,葡萄園內套種大豆、黃瓜并養蜜蜂,可以明顯提高作物產量。因為豆科作物的根系、枯枝落葉,還有根瘤菌和含氮的化合物被留在了土壤中,能提高土壤肥力,黃瓜苗會分泌葫蘆素、九碳鏈等化學物質,對葡萄常見病蟲害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蜜蜂采花授粉則能顯著提高作物的產量。

        1.2新型的生態農業模式

        在傳統生態農業發展基本模式的基礎上,各地結合地方實際,又發展起來一些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新的生態農業模式,諸如北方的“四位一體”模式、南方的“豬―沼―果”模式、西北內陸地區的“五配套”模式等,都屬于新型生態農業的范疇。

        1.2.1北方“四位一體”生態農業模式它是一種庭院經濟與生態農業相結合的生產模式。它結合生態學、經濟學、系統工程學的原理,以土地資源為基礎,以太陽能為動力,以沼氣為紐帶,種植業和養殖業相結合,通過生物質能轉換技術,在農戶的土地上,在全封閉的狀態下,將沼氣池、豬禽舍、廁所和日光溫室等組合在一起,故被稱為“四位一體”模式。

        1)具體形式。在一個150 m2塑膜日光溫室的一側,建一個約8~10 m3的地下沼氣池,其上建一個約20 m2的豬舍和一間廁所,形成一個封閉狀態的能源生態系統。主要技術特點是:溫室內豬圈舍的溫度在冬天可提高3~5 ℃,為禽畜提供適宜的生活條件,使豬的生長出欄從10~12個月縮短為5~6個月,故圈舍的利用率可提高,飼養量可增加。而飼養量的增加,又為沼氣池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且豬舍下的沼氣池也由于得到了太陽熱輻射而增溫,可解決北方地區在寒冷的冬季產氣難的技術難題;同時,豬群呼出的大量CO2,使日光溫室內的CO2濃度比室外提高了4~5倍,大大改善了溫室內蔬菜等農作物的生長條件,蔬菜的產量可獲增加,品質也有明顯提高,成為一類綠色無污染的農產品。

        2)經濟效益。①蔬菜增產,如冬季黃瓜、茄子1 m2可增產2~5 kg,增收5~6元,溫室大棚年可提高效益過千元;②每年均可節省化肥開支約200元;③溫室育豬比常規養豬可提前150 d出欄,每頭豬降低成本40~50元;④沼氣作燃料和照明等,年可節電60元,節煤130元。

        3)社會效益。①改變了北方地區半年種田半年閑的習俗,也改變了冬閑季節“男打麻將女玩牌,鄰里吵架合不來”的陳風陋俗,促進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②農村庭院整潔有序,完全改變了過去那種“人無廁所豬無圈,房前屋后多糞便,燒火做飯滿屋煙,雜草垃圾堆滿院”的臟亂差的面貌。

        4)現有規模。“四位一體”模式在遼寧等北方地區已推廣達21萬多戶。

        1.2.2南方“豬-沼-果”生態農業模式這是一種以沼氣為紐帶,帶動畜牧業、林果業等相關產業共同發展的生態農業模式。

        1)主要形式。“戶建一口沼氣池,人均年養兩頭豬,人均種好一畝果”。

        2)經濟效益。①用沼液加飼料喂豬,豬可提前出欄,節省飼料20%,大大降低了飼養成本,激發了農民養豬的積極性。②施用沼肥的臍橙等果樹,可比未施肥的年生長量高0.2 m多,多長5~10個枝梢,植株抗寒、抗旱和抗病能力明顯增強,生長的臍橙等水果的品質提高1~2個等級。③每個沼氣池還可節約往年準備柴禾的砍柴工150個。

        3)現有規模。該模式在我國南方得到了大規模推廣,僅江西贛南地區就推廣達25萬戶。

        1.2.3西北“五配套”生態農業模式“五配套”生態農業模式是為解決我國西北干旱地區的用水問題,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提高農民收入而研究推廣的一種生態農業模式。

        1)具體形式。每個農戶建一個沼氣池、一片果園、一個暖圈、一口蓄水窖和一間看營房。實行廁所、沼氣池、豬圈三結合,圈下建沼氣池,池上搞養殖。除養豬外,圈內上層還可放籠養雞,形成雞糞喂豬、豬糞入池產沼氣的立體養殖和多種經營系統。

        2)特點。以土地為基礎,以沼氣為紐帶,形成以農帶牧、以牧促沼、以沼促果、果牧結合的配套發展和良性循環體系。

        3)經濟效益。“一凈、二少、三增”,即凈化環境、減少投資、減少病蟲害;增產、增收、增效。每年戶均可增收節支2 000~4 000元[8]。

        2生態農業經營模式的基本特征

        各地在實踐中發展起來的生態農業經營模式既各具特色,又都遵循著生態農業模式發展的一條根本“軌跡”,那就是使農業生產經營向著有利于資源有效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方向發展,都具有生態農業經營模式的幾個基本特點。

        2.1綜合性

        生態農業強調發揮農業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以大農業為出發點,按“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則,全面規劃,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使農、林、牧、副、漁各業和農村一、二、三產業綜合發展,并使各業之間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綜合生產能力。

        2.2多樣性

        生態農業針對我國地域遼闊,各地根據本地自然條件、資源稟賦、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各異的情況,充分吸收當地的傳統農業精華,結合現代科學技術,以多種生態模式、生態工程和豐富多彩的技術類型裝備農業生產,使各區域都能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地區優勢,各產業都根據社會需要與當地實際協調發展。

        2.3高效性

        生態農業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多層次綜合利用和系列化的深加工,實現經濟增值,實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降低農業成本,提高效益,為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創造農業內部就業的機會,保護農民從事農業的積極性。

        2.4持續性

        發展生態農業能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治污染,維護生態平衡,提高農產品的安全性,變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常規發展為持續發展,把環境建設同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在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對農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的同時,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增強農業發展的后勁。

        3生態農業經營模式發展趨勢分析

        生態農業最早出現于20世紀60年代末期,自然農業、有機農業、持久農業、生物生態農業等都屬于生態農業的范疇,其指導思想都是用生態學原理指導農業生產,使農業發展同其資源、環境及相關產業協調發展,強調因地、因時制宜,合理布局農業生產力,實現農業生產的優質高產高效。

        我國于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提出將生態農業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模式,并進行了廣泛實踐。20多年來的實踐證明,我國生態農業建設和發展,對改善和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尤其是“十五”以來,我國逐步形成了生態省―生態市―生態縣―環境優美鄉鎮―生態村的系列生態示范創建體系。“十五”期末,國家共批準528個生態示范區建設試點,其中233個被命名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全國有150余個市(縣、區)開展了生態市(縣、區)創建工作。生態農業經濟效益顯著,據初步調查,各地開展生態農業試點后,糧食總產量平均增幅15%以上,單產較試點前增長10%以上,分別為全國平均增長水平的4.5倍和9.2倍,人均糧食比試點前增加21.4%[9]。

        生態農業經營模式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經營方式,有利于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態環境優化,必將成為未來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主導。遵循我國過去生態農業經營模式的發展軌跡,可展望出未來生態農業的發展趨勢及重點領域。

        3.1生態農業將成為未來農業發展的新方向

        生態農業得到廣大消費者、政府和經營企業的一致認可。生態農產品可以解除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擔心,這是生態農業發展的最大市場動力。據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統計,2005年該中心新認證企業1 839家,產品5 077個,截至該年,全國有效使用綠色食品標志企業總數達到了3 695家,產品總數達到了9 728個。在綠色食品發展的推動下,有機食品發展也取得了較快發展。中綠華夏有機食品認證中心2005年新認證有機食品企業208家,保持認證企業198家,保持認證率87%。企業總數達到了416家,產品總數達到1 249個,實物總量66.9萬t。在消費需求的拉動下,我國生態農業產業初具雛形,一批以綠色食品生產為主導的生態農業企業逐步壯大。在2005年,就有305家年產值超過了

        5 000萬元的企業申請綠色食品認證,占申報企業總數的18.4%;通過綠色食品認證的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有192家,占33.3%[9]。有關專家指出,生態農業將成為21世紀我國農業發展的方向。

        3.2生態農業將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導模式

        生態農業的生產以資源的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為重要前提,根據生物與環境相協調適應、物種優化組合、能量物質高效率運轉、輸入輸出平衡等原理,運用系統工程等方法,依靠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信息的輸入來組織生產,通過合理利用和增殖農業自然資源,重視提高太陽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轉換效率,充分發揮資源潛力和物種多樣性優勢,建立良性的物質循環體系,促進農業持續穩定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統一。因此,生態農業是一種知識密集型的現代農業體系,是農業發展的新型模式。兩者在概念和內涵上是相輔相成的,生態農業實質上是生態化的現代農業。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以市場為導向、效益為中心,堅持發展與保護同步,充分利用本區農業資源,因地制宜地建立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良性循環的生態農業模式,將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導模式。

        3.3更注重生態農業技術的研究、應用和推廣

        我國生態農業已初步建立起了自己的技術體系,但這一體系基本是對以往技術的整合。今后對生態農業的研究和探索,一方面應圍繞可持續農業體系的發展,鞏固生態農業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應加強農業生態技術應用和推廣,以盡快解決生態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各種技術問題。未來我國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通過調整技術對策并組織實施技術創新,形成一套既適合我國國情、又符合國際市場要求的生態農業核心技術體系,并且在廣大農村積極推廣和應用。

        3.4生態農業建設的標準及認證將進一步統一

        為了指導我國生態食品的發展,進一步適應生態農業發展的需求,今后我國一方面應加強生態農業技術標準和關鍵技術的攻關研究,包括生態農業評價指標、管理認證方法和環境友好技術等各個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態農業的生產資料、生產基地標準、生產技術標準體系和產品標準體系,為生態農業建設和科學管理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支撐。另一方面應加強生態食品標準與國際相關標準的協調與統一,以削弱和淡化國際標準歧視所產生的技術壁壘和貿易爭端帶業的影響。

        總理曾指出:“21世紀是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關鍵歷史階段,現代化農業應該是高效的生態農業”。實踐證明,生態農業是解決我國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矛盾的有效途徑,它實現了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統一,是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隨著世界范圍內對于能源危機問題認識的進一步深化和環境保護意識的不斷普及和增強,生態農業乃至生態經濟也必將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引導世界經濟向資源節約和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侯福龍.看,他們的生態農業試驗[J].世界博覽,2010(12):56-57.

        [2] 郭從友. 鴨稻上市,喜看生態農業又歸來[J]. 工會博覽,

        2009 (1):70.

        [3] 潘虹.“樂和家園”生態農業分析[J].企業導報,2010(2):96.

        [4] 雷和濤,廖允成.淺析楊凌生態農業科普旅游開發[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102-105.

        [5] 徐文輝,莊麗麗,陳快快,等.義烏高效生態農業觀光園[J].中國城市林業,2009,7(3):19-21.

        [6] 謝藝,汪正祥,雷耘,等.自然保護區庭院生態農業發展模式與效益分析[J].環境科學與管理,2009,34(5):146-149.

        [7] 董田春,漆建忠.榆林沙區生態農業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農村經濟,1999(9):58-61.

        第4篇:農業經濟發展趨勢范文

        (一)發展生態農業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黨的十報告指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農業發展有利于推動科學發展觀在江西得到真正落實,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實際成效。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也是振興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農業的根本前提。在加快構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現代農業產業工作中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就要始終把加快生態農業的發展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提高農業綜合效益,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對農業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不僅要提供數量充足、品質優良的農副產品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而且要求農業發展能科學、合理、有效地依托和利用自然資源,因地制宜,與生態環境相協調,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為生態農業發展提供了一個優良的環境,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應該利用生態環境優勢,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必須遵循科學發展觀,把可持續發展作為鄱陽湖開發戰略基點,在當前以及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湖區各項工作都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近期發展與長遠發展結合起來,以經濟、社會、科技、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為目標,加強地區間的優勢互補,以協調城鎮化與工業化進程,實現資源的綜合和持續利用。因此,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發展生態農業,是從江西的現實出發,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舉措。

        (二)發展生態農業是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農業生態系統是人們賴以生存與發展的物質基礎。我國農業生態環境本來就十分脆弱,生態環境承載力不高,農業容易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受自然資源的限制。因此,實現生態循環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選擇。可從發展生態農業入手,推廣循環經濟理念,實行農牧結合、產業聯動,從而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生態農業將在總量上降低農用化學品的使用量,在結構上推廣符合綠色生態的新型產品。實踐證明,發展生態農業,推行生態循環模式,形成一個良性運轉的大產業鏈,有助于加快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生態農業的發展,不但可以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而且可以逐漸地改善農村的生態環境。發展生態農業應該遵循自己對可持續發展的認識。兩者在目標、手段、措施等方面的一致性說明了發展生態農業恰恰是在農業和農村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方針的最佳途徑。而由于農村城市化和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日益顯露和形成,生態農業不應該僅定義和局限在傳統意義上的農業和農村,更應該拓展到現代涵義上的大農業、大“農村”。發展生態農業必須著力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盡快推進農業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必須大力支持代表農業新型生產方式的綠色循環經濟、廢物循環利用、低毒高效農業領域。結合農業區域資源特征,調整優化農林牧漁業結構,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把農業生態環境保護作為統籌城鄉社會經濟協調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把農業發展建立在自然環境良性循環的基礎上,努力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統一。

        (三)發展生態農業是建設富有中國特色現代農業的重要方向生態農業的基本特點符合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它不僅是建設富有中國特色現代農業的重要方向,也是實現高效、優質和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農業的重要途徑。農業現代化是我國農業和農村改革與發展的重要任務。在農業經濟效益不斷提高、農村進一步繁榮、農民收入逐步增加的基礎上,現代化是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率的必要手段。發展現代農業,必須找準產業發展方向。實踐證明,建設富有中國特色現代農業,必須因地制宜,充分發揮當地的優勢,找準產業發展的切入點。只有建立在資源稟賦優勢基礎上的產業,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而生態農業發展正是順應這一要求,從農業發展的內在規律出發而興起,代表了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是一項艱巨、復雜和長期的歷史任務。農業的現代化就是生產效率的現代化和產品質量的現代化。從生產效率講,我國農田基礎設施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從國家政策的路線看,這方面將會不斷得到強化。從生產質量角度講,近些年我國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鎘大米”等事件說明我國傳統的化工農業道路難以為繼,生態農業將成為未來發展的有效路徑。發展生態農業要根據現代農業的一般特性,結合我國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把發展生態農業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具體實踐形式,在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現代農業發展機制和支持發展生態友好型農業方面進行積極探索和實踐。生態農業還是一個科學的人工生態系統,它以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的協調統一為目標,用現代高新技術成果與傳統農業技術精華相結合,從而提高太陽能的固定率、生物能的利用率、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的有效率。總之,它要求在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的同時,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因此,生態農業是一種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現代農業體系,是富有中國特色現代農業的重要方向。

        (四)發展生態農業是改變農業生產落后的主要途徑與措施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工業化的不斷發展,人類在創造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加劇了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導致了各種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這無疑對受自然環境影響較大的傳統農業來說是一個重大的沖擊,加上江西省農業內部結構尚不合理,農業生產與市場需求尚不統一,阻礙了江西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目前,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業所面臨的問題依然是無效生產能力過剩,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由于江西省經濟基礎薄弱,對農業的投入不足,傳統農業抵御自然災害和適應外部市場變化的能力不強,加上工業、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的存在,農業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的地位,與工業相比,效益偏低。因此,要發展農業,必須要依靠自身的發展,調整農業內部產業機構,形成一種融種、養、加、產、供、銷、商貿為一體的產業鏈,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增加積累,多業并存,全面發展,而發展生態農業正是實現農業產業化的基礎和必然條件。生態農業是在生態生產力觀指導下,運用生態工程技術武裝的優質、高效、集約農業,其內容相當豐富,其途徑多種多樣。首先要求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把生態建設與農業結構調整緊密結合,使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向。其次要發展農業產業化,形成有地方特色的農業產業群、產業鏈和產業帶。生態農業是在宏觀和中觀層次上,運用自然生態學原理和技術指導的農業。而且,生態農業的發展會與生態家園、生態產業的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具有比較優勢的生態產業群、產業帶、產業區和產業基地,成為生態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改變農業生產落后的主要途徑與措施。

        二、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發展生態農業的若干對策

        一直以來,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內各級政府根據自身優勢,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與當前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要求相比,依然存在不少問題,制約著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如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農業的投入不足,農業生態環境的不斷退化,工業污染潛在風險存在等。因此,本文著力探索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發展生態農業的有效對策,以破解當前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農業發展中的突出問題。

        (一)加強宣傳,增強公眾發展生態農業意識生態農業是我國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各級政府必須向廣大農村干部和農民宣傳發展生態農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高度重視發展生態農業。農民是生態農業的實踐者,只有讓農民充分認識到發展生態農業的必要性及其巨大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才能真正激發他們發展生態農業的熱情,帶動他們思想觀念的轉變,從而才能使生態農業得到真正的推廣和普及。因此,要做好以下工作:(1)加大宣傳力度。可通過電視、廣播、報刊、雜志、網絡等宣傳媒介,以生態知識培訓班、網絡咨詢、電視講座、生態知識競賽、生態農業縣(鄉、鎮)評選等多種形式宣傳生態農業的相關知識,總體規劃生態農業的廣闊前景,形成發展生態農業的廣泛共識和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的良好氛圍,提高公眾環境意識和對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村環境及湖泊生態系統價值的認識,使公眾自覺參與到生態農業建設中來。(2)舉辦培訓班。人的行動是受思想意識支配的,生態農業發展能否順利,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們對生態農業的認識水平。因此,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應該舉辦各種形式的學習培訓班,向農村干部和農民傳授生態農業的基礎知識和農村實用技術,讓他們知道合理利用農業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不僅利在當代,而且還會福及子孫后代。

        (二)加大投入,構建多元化投融資運作體系生態農業的發展需要大量資金的支持,建議不斷拓寬資金投入渠道,多途徑、多方式解決生態農業發展的資金“瓶頸”。(1)爭取中央、省里從資金層面對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農業給予大力支持,優先發展生態農業,重點扶持生態農業基地和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2)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生態農業的金融支持,對于從事生態農業的龍頭企業和農戶給予低息貸款,以優良的金融服務成為生態農業發展的“助推器”。(3)適當的時候,可以考慮由省政府牽頭,成立相關的生態農業發展投資基金,從社會中募集所需資金。可進一步完善發展優惠政策,通過政策引導、要素保障、完善服務等舉措,鼓勵社會閑散資金用于生態農業項目建設和投入,鼓勵農民參股,支持民間資金積極參與生態農業發展,助推生態農業轉型升級。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應充分發揮政府投資的作用,引導國內外企業、社會和民間等的資金投入到發展生態農業當中,建立多元化投融資運作體系。各地政府要積極鼓勵農戶發展生態農業,給予政策上的幫助、資金上的支持和技術上的指導,要培育和扶持一批龍頭生態農業企業,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對生態農業企業進行補貼。通過稅收、補貼等方式,持續調整農業化學品的使用,鼓勵生產低毒、高效、低殘留的農業化學品,通過升級栽培模式,盡量減少農業化學品的使用。出臺有機肥使用補貼政策,鼓勵有機資源再生利用,農業開發資金、農業產業化資金等要結合區域開發,將發展生態農業作為投入重點。國家還應盡快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

        (三)保護生態,改善生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生態農業發展的基礎。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農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改善發展生態經濟外部環境。(1)推廣農業實用技術。減少污染,降低投入,使用低毒、高效的農藥、化肥、可降解膜和節水灌溉設備。推進育種技術、飼料研發和農產品深加工。(2)提高防范能力。加強對自然災害的研究,認真總結自然災害發生的規律,盡可能做到事前防范,研究并制定自然災害事后補救措施,將自然災害的影響降到最低,做到“預防為主,防治結合”。(3)重點發展循環經濟,實現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加強污染處理設施建設,并確保正常運行。鄱陽湖生態經濟區還應該大力推進農村環境整治工程建設,加快農村資源循環利用。沼氣工程是目前適合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的有效環境優化工程之一,是以沼氣開發利用技術為中心的種養加有機結合的循環型生態農業體系。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也不例外,從能量利用來看,作為農業廢棄物的秸稈和畜禽廢物分別是生態系統中第一、第二營養級所產生的廢物,含有較多能量,因而具備源化利用的物質基礎。合理地開發和利用農業廢物,既能保護農業環境,又具備較大的經濟利益。應加強農業資源保護,促進生態農業的發展,繼續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強耕地質量建設,確保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212億hm2,基本農田不低于1.04億hm2。此外,還應發展設施農業,它可有效解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增強抗風險能力。總之,應以生態文明理念推動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改善發展生態經濟的外部環境。

        (四)培養人才,構建農技推廣服務體系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農業的持續、健康、穩定的發展離不開一個強有力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培養人才,構建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可以從以下方面努力:(1)落實縣、鄉農技推廣服務機構的業務經費及人員工資。建議縣、鄉兩級政府將農技推廣服務機構的業務經費和人員工資納入財政預算,全額及時撥付。(2)創新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用人機制,實行聘用制度,采取公開招聘、競聘上崗、擇優聘用的方式,選拔有真才實學的農技人才。要認真做好人力資源規劃,建立創新人才培養選拔與利用機制。(3)加大基層農技推廣服務機構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逐步解決基層農技推廣服務機構的辦公場地,為其配置必要的辦公設備和專業儀器設備,增強基層農技推廣機構服務生態農業的手段和能力。目前,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內的農民科技文化水平和科技服務能力不高。因此,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亟須構建生態農業發展的科技人才體系,在發展生態農業過程中不斷加大科技投入,同時加大生態農業科技開發力度,積極研發和創新技術,重點培養和造就一批技能型、復合型人才,加大人才培養和引進,為生態農業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在農業領域加快推動資源利用節約化、生產過程清潔化、產業鏈接循環化、廢物處理資源化,形成農林牧漁多業共生的循環型農業生產方式。

        三、結語

        第5篇:農業經濟發展趨勢范文

         

        臨沂市蘭山區農業職能部門認真落實上級各項支農惠農政策,不斷強化工作措施,全區農業經濟呈現良性發展勢頭,農業現代化水平逐步提高。但也存有小農意識較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后勁不足、農民增收空間不大等制約因素。筆者根據自己多年工作經歷,結合蘭山區區情和農情實際,通過調查走訪,經過認真整理分析和思考后,試圖從土地流轉、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扶持引導新型農業經營發展主體等3個方面,總結提煉出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以期能為破解蘭山區農業經濟發展關鍵難題,找準工作著力點提供借鑒。

         

        1 蘭山區農業經濟發展現狀

         

        臨沂市蘭山區高度重視農業經濟發展,通過強化一系列惠農富農措施,各項農業經濟指標呈現穩定增長的良好態勢。2015年,全區糧食總產量達到 17.72萬t,全區市級以上龍頭企業達到44家,審核備案農民合作社288家,累計提升改造優質農產品基地1.77萬hm2,建設優質農產品產業園區 46處,其中建成國家級蔬菜標準園和大桃標準園1個,注冊農產品商標32個,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商標3個,發展“三品”認定基地21處63個品種,全區特色優勢農產品規模標準化和品牌化“三化”率達到60%[1-2]。

         

        2 制約因素

         

        2.1 農業生產成本偏高

         

        小家小戶單獨耕種模式仍占主流,機械化連片耕作還未全面推開,導致人工、流通、管理等農業生產要素成本居高不下,農業比較效益和競爭力偏低。

         

        2.2 農民小農意識較重

         

        只是滿足局限于能解決溫飽,安于現狀,不愿改革,不能跳出農業看農業,對于大農業和上級富農引導政策理解不深、把握不準、配合不暢。

         

        2.3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后勁不足

         

        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真正擁有規模的少;農業發展大眾化的多,新穎獨特發展的少,總體上呈現數量很大,特色不明的態勢,導致發展后勁與潛力不足,帶動示范農民致富的影響力偏小。

         

        2.4 “誰來種地”的難題仍待破解

         

        “種糧一年不如打工一月”的觀念一時難以打破,切實達成新型職業農民成為光鮮職業的共識還很困難,加強對新型農民工作的培育和認定工作亟須加強[3-4]。

         

        3 發展對策

         

        3.1 正確引導農村土地有序流轉

         

        3.1.1 使農民充分認識農村土地流轉工作的重要性。無論是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模,降低生產成本,還是提升農業綜合效益,都離不開土地規模化經營這個關鍵點,因此做好農村土地合理流轉工作至關重要。當前,蘭山區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已經穩定,產權關系進一步明晰,土地確權問題也已基本完成,農民合法權益得到了有效維護。如何保障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正成為加快蘭山區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一項重要工作,需要切實抓緊抓好。

         

        3.1.2 加強輿論宣傳導向。新聞媒體設立農村土地流轉專題版塊推介,和農村趕大集、發放明白紙等傳統宣傳形式有機結合,力爭將宣傳覆蓋面擴至農民各年齡段群體,讓農民深知,有序流轉土地是當前蘭山區農業向更高水平發展的需要,是提升農業經營規模效益和競爭力的需要,既能增加農民個體收入,又會提高整體收入,是對農業長遠發展的負責和擔當,以此提高農民流轉土地的自愿度。

         

        3.1.3 調動流轉工作積極性。各有關部門要正確引導,積極服務,打造土地流轉成功案例,采取典型示范、效益吸引的方式,讓周圍農民都能親眼看得到,親身感受到獲得感,真正從內心深處樂意自愿進行土地流轉,逐步以點帶面推動工作的高效落實。蘭山區半程鎮金鑼肉制品有限公司流轉了南莊村一部分土地,每年21 000元/hm2,流轉土地農民可介紹就近到公司上班。走訪的村民們都非常滿意,一村民告訴筆者,流轉費基本和口糧收入抵平,夫妻二人還可以不必在農忙時節掛念農活,騰出時間安心務工,每年凈收入逾6萬元。基于此,該地的流轉工作非常順暢。因此,因地制宜發展二三產業,讓流轉農民有事可干,暢通就業渠道,優先安置和服務土地流轉農戶是下一步的工作重點。

         

        3.2 在新型職業農業經營主體規模上狠下功夫

         

        3.2.1 抓數量和質量的同步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發展現代農業的生力軍和引導力量,規模和特色是當地農業經濟發展的風向標。目前,蘭山區發展潛力亟待挖掘。要通過政策扶持引導,摒棄“單打獨斗”的一家一戶模式,向抱團聯合發展轉變,將蘭山區目前尚未加入合作社的農民、部分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主吸引到合作社中來,不斷擴大農業合作社規模;同時引導同類合作社組建聯合社,增強抵御市場風險能力,暢通銷售渠道,保證農民收入,打開共創共富的新局面。蘭山區李官鎮清春蔬菜農民合作社建有科研、推廣田間工作室,實施蔬菜標準化示范園建設,規模已發展133.33 hm2,重組周邊小合作社5個,吸引附近村莊社員2 000余戶,社員蔬菜呈現適銷對路供不應求態勢。下一步,要堅決將這一重組周邊合作社的成功模式做法推展開來,在全區至少建立20家具有一定規模的合作社。

         

        3.2.2 抓規范。蘭山區有關部門要聯合制定切實可行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獎懲激勵考核機制,通過嚴格制度,上下聯動,積極引導組織一批、嚴格要求規范一批、堅持標準提升一批、分清主體轉化一批,大力推進農業經營主體健康發展。同時,強化業務培訓指導,創造發展條件,提高發展效益。

         

        3.2.3 抓延伸。新型經營主體不能僅局限于單純的粗放式生產經營,要通過農業產加銷緊密銜接,延長產業鏈條,將整個相關終端產品都做起來,提高競爭力和比較效益。要大力推廣蘭山區半程鎮金鑼肉制品有限公司集肉制品生產、休閑度假旅游業于一身和汪溝鎮千木海棠園集苗木銷售、海棠茶海棠煎餅加工于一體的成功做法,不斷提升全區農業產業效益。

         

        3.2.4 抓特色。各新型經營主體要因地制宜抓亮點,切忌搞一窩蜂式跟風發展,真正在全區形成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特色鮮明的良性農業產業發展格局。蘭山區要鞏固傳統種植優勢,打造北部鄉鎮發展果樹、西部鄉鎮發展糧食經濟作物、東部和南部鄉鎮進行大棚蔬菜生產的主導產業版塊,同時大力發展能將優勢資源特色挖掘出來、包裝起來、集散出去的農業市場主體,真正以特色贏得效益。

         

        3.3 在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專業技能上巧做文章

         

        3.3.1 遴選好培養對象。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解決“誰來種地”難題的重要環節。要確保培訓成效,必須明確選好培育對象,重點是以農業為職業、具有一定專業技能、收入主要來自農業且達到一定水平的現代農業從業者,主要包括生產經營性、專業技能型、社會服務型3種類型。因此,在遴選時要全面考核,準確把關,將真正從事農業生產、迫切需要素質提升綜合素質和技能、有擔當意愿成為農業發展帶頭人的優先挑選出來接受教育。

         

        3.3.2 抓好教育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具有的高素質這一鮮明特征,決定著未來農業發展的質量。因此,培訓工作緊靠短期的一事一訓不能奏效,必須進行全面系統的教育。具體到蘭山區,就是要充分用好農經培訓站和農廣校等培訓陣地,加強對農村財經、農民技能等知識的教育。切實按照“教育先行、培訓常在”的理念,大力構建經常性短期技術培訓、系統農業培訓和農民職業教育互相補充的教育培訓層次,兼顧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并重,加快建立留地務農農民教育培訓、農業后繼者培養和認定后新型職業農民經常性培訓的配套制度。

         

        3.3.3 加強政策扶持。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目標是培養穩定、高效、可持續的農業從業生力軍,實現未來有人務農、能人務農、職業務農。要達到這一目標,就需要實行政策扶持,建立健全培養人才、激勵人才、留住人才的良性機制,全方位發揮扶持政策。全區農業和有關部門要在各自范圍內充分挖掘潛力,最大程度地支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一是強化教育政策。積極爭取上級免學費或少收費培訓政策,力爭對獲證農民建立免費繼續教育制度,定期免費開展經營管理和農技知識培訓。二是因地制宜地出臺產業扶持政策。結合蘭山區實際,在土地流轉、農業補貼、金融信貸、農業保險、農業項目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加大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傾斜力度,確保讓種地農民能得到實惠。三是積極設立保障扶持政策。解決在職員工發展的后顧之憂,包括社會保障、社會地位、就業保障和服務保障等[4],真正讓職業農民成為一項光鮮職業。

        第6篇:農業經濟發展趨勢范文

        關鍵詞:農業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發展模式;肇東市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5-0048-02

        伴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發展進程,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弊端逐漸顯現,并導致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生態惡化等嚴重后果。因此,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改變傳統的發展思維,尋求科學的經濟發展模式,以最小的社會經濟成本保護資源和環境,走上一條科技先導型、資源節約型、生態保護型的循環經濟發展之路,已經緊迫地擺在我們面前。肇東市位于黑龍江省西南部、松嫩平原腹地,全市幅員3 905平方公里,現轄22個鄉鎮、186個行政村,人口93萬,屬于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示范)區。自1993年成立以來,針對肇東比較典型的農業縣份的本體特征,肇東市對實驗區可持續發展模式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與實踐,逐步形成具有本區域特色的農業循環經濟模式。

        一、循環經濟模式與農業循環經濟模式內涵

        1.循環經濟模式內涵

        循環經濟是一種新經濟。循環經濟模式包括三個層次的基本含義:(1)實現社會經濟系統對物質資源在時間、空間、數量上的最優運用,即在資源減量化優先為前提下的資源最優利用。(2)環境資源的開發利用方式和程度與生態環境友好,對環境影響盡可能小,至少與生態環境承載力相適應。(3)在發展的同時建立和協調與生態環境互動關系,既是環境資源的享用者,又是生態環境的建設者,與自然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這種經濟模式要求在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指導下,運用生態學規律指導人類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重構經濟系統,把清潔生產、資源及其廢棄物綜合利用、生態設計和可持續消費等融為一體,使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從而實現“資源產品消費再生資源”的物質反復循環流動。

        2.農業循環經濟模式內涵

        農業循環經濟是以生態規律為基礎,以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的農業發展模式。農業產業系統是一個包括農業產業(種植、林、漁、牧、農產品加工業等)、農業-工業循環、農業-工業-養殖業、農業-工業-旅游業等系統的大系統。農業各產業系統之間的這種天然的不可分離的共生共存關系與農業產業結構的整體性特征,是發展農業產業鏈和發展循環經濟的基礎。發展現代農業循環經濟,就是把循環經濟理念應用于現代農業建設中,提高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生態保護與現代農業發展的良性循環經濟模式。

        二、肇東市以玉米為原料農業循環經濟模式分析

        肇東市充分發揮玉米原產地資源優勢,進一步發展玉米種植和精深加工,促進以玉米為主的糧食產業鏈規模擴張、產業升級、循環利用,形成完整的農業―工業就地循環示范模式。

        1.玉米―酒精循環

        以玉米為原料進行深加工,生產食用酒精、工業酒精和燃料酒精的玉米-酒精循環模式,這類循環代表性企業就是中糧生化能源(肇東)有限公司。目前,該企業年生產酒精達40萬噸,年創產值近20億元,利稅達3億元,年轉化玉米能力達120萬噸,現已成為亞洲最大的玉米酒精生產基地。

        2.玉米―味精等系列產品循環

        以玉米為原材料進行深加工,生產味精、雞精等玉米系列食品。這類循環代表性企業是成福集團。該企業是以玉米食品加工為主的國家級產業化龍頭企業,主要產品有“冰花”牌味精、雞精等玉米系列加工食品14大系列,近140個品種。

        3.玉米―飼料與酶制劑循環

        以玉米為原材料進行深加工,將其生產為各類玉米飼料和酶制劑的循環。這類循環代表性企業是希望飼料有限責任公司。在希望飼料的牽動下,另有10余家飼料加工企業都在蓬勃發展,玉米飼料企業年可轉化玉米2萬噸。北方酶制劑公司是全國酶制劑行業重點生產企業,主要產品有“松雪牌”糖化酶、纖維素酶等系列生物酶,其中,“松雪”牌糖化酶被評為黑龍江省名牌產品。

        4.玉米深加工“三廢”循環

        以玉米進行深加工過程中會產生的“三廢”即廢水、廢氣和廢渣。在實踐中,肇東市的玉米深加工企業探索出全新的循環模式。企業投資建立內部污水凈化處理系統,使之能夠循環使用;投資建立廢渣分離、干燥、轉化生產系統,變廢為寶,轉化為綠色無污染的生物有機肥料;建立專門的二氧化碳處理廠,將以上企業玉米深加工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轉化為干冰,再將干冰銷售到大慶石油公司,成為其采油重要輔助材料。這樣的循環既確保污染最小化,又實現廢物循環利用。

        5.玉米秸稈―能源循環

        以玉米秸稈為原料進行深加工,將其轉換為燃料酒精和發電的玉米秸稈―能源循環模式。這類循環代表性企業是中糧生化能源(肇東)有限公司和國能集團生物發電公司。中糧生化能源(肇東)有限公司以玉米秸稈為原料生產燃料乙醇技術已經比較成熟,目前已經進入實際生產階段;由國能集團投資3.7億元建設玉米秸稈生物發電項目和遼寧高科能源集團投資2.4億元建設玉米秸稈生物發電項目,兩個項目建成后,年可消化玉米秸稈40萬噸。

        三、肇東市農業循環經濟建設經驗

        1.注重原料基地建設,為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提供基礎

        建設優質糧食生產基地。以優質、高產、安全為核心,以專用、專供為方向,在適應市場、優化結構、增加畝產、改善品質、提高效益上下功夫,加速種植科學化,推進農田水利化,確保生產標準化,為糧食產業化提供了有利保障。

        2.注重龍頭企業建設,為發展農業經濟提供平臺

        近年來,肇東市先后引進了中糧集團、四川希望集團、內蒙古伊利集團、黑龍江欣欣大莊園集團、天津寶迪集團、大連成達集團等一批實力企業集團,打造了以中糧集團、伊利集團肇東分公司等為代表的一批產業化龍頭企業。扶持發展民營企業,組建了黑龍江成福集團,目前該企業已經成為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3.注重運行機制建設,為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提供保障

        (1)強化企業與農戶的產銷對接。積極推動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戶發展“契約農業”,基地農戶按訂單生產,龍頭企業按訂單收購,既保證了龍頭企業的原料需求,又解決了農產品賣難問題,這樣企業可以放心組織工業生產,農民可以放膽從事農業生產。比如,成福集團每年都與周邊鄉鎮的農戶簽訂玉米種植合同,這樣既化解了企業收購玉米原料受市場波動的影響因素,使原料供應不受市場行情左右,不受收成豐欠影響,保證了企業生產所需,同時又有力地保護了農民的利益。

        (2)強化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在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中,積極引導基地與農戶通過利益紐帶捆綁、連結起來,結成利益共同體,從而穩固產業化發展的框架,夯實產業化發展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呂冀平,馮雪.黑龍江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創新思考[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8-9.

        [2] 鄭學敏,付立新.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研究[J].經濟問題,2010,(3):81-85.

        第7篇:農業經濟發展趨勢范文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一直是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市場經濟的發展使我國的農業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在把科學技術向現實的生產力轉化的過程中,區縣街鎮農業經濟發展受到了中央和地方地府的重視。天津市寶坻區農業經濟的狀況不只是關乎局部的發展,對整個區域的經濟協調發展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因此,在新時期,天津市寶坻區街鎮要認清當前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采取有效措施積極應對市場經濟的挑戰,提高農民的收入,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保障。

        一、天津市寶坻區街鎮農業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就當前情況來看,天津市寶坻區街鎮農業經濟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具體如下:首先, 農民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農民是發展街鎮農業經濟的主要力量,這個群體的整體素質不是特別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主要是因為那些學歷和綜合素質比較高的人員很多都選擇離開街鎮去城市務工,老一代的農業勞動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其綜合素質普遍跟不上。其次,天津市寶坻區街鎮農業經濟管理體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為實現街鎮農業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就需要科學、合理經濟管理體制的支持。但是,該地區還是有部分街鎮在經濟管理方面管理的不是特別到位,從而限制了管理的效率與效果。第三,農業機械化程度有待提高。在該地區部分農村地區由于經濟條件的制約,其勞動觀念相對比較守舊,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比較低,特別是一些新型農業機械在操作的時候還存在難度,農業機械的使用率受到了限制。

        二、天津市寶坻區街鎮農業經濟發展存在問題的對策

        1.加大農業技術推廣,提高農業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

        要按照天津市寶坻區當地農業特點與發展需求,通過在基層推廣農業技術,讓農民能夠接受新的技術手段,在提高農民群體提文化知識水平的基礎上,也提高了其生產管理水平,為增加其經濟收入服務。選擇合適的品種與技術,建設重點農業項目,加大農業技術的培訓,從而提高農業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可以實施基層農業技術人員包村到戶制度,重點培養示范戶的農業種植技術,用示范戶帶動普通戶。利用科技下鄉、科技大篷車以及科技示范園區等活動方式來開展多樣化的農業經濟知識普及活動。此外,還要積極鼓勵農村土地流轉以及農村合作社等組織,讓這些組織提供技術承包與技術培訓等服務,把龍頭企業作為骨干,補充其他社會力量,使專項服務跟綜合服務結合,從而建立適應當代社會發展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2.加大農業經濟管理制度的改革力度

        首先,天津市寶坻區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大農業經濟的投入力度,讓農民走“科技致富”的道路。可以發揮信息技術的力量,建立現代農業遠程教育機制,用現代傳媒來推動農業科技服務現代化工作。要使科技入農戶工作的速度不斷加快,可以發展農業科技園區以及示范農場等服務模式。其次,積極構建特色農業經濟,把寶坻傳統知名的企業進一步的做大做強,讓企業與合作組織聯合經營培育一些新興品牌,提高農民收入,比如,黃莊洼大米以及稻蟹稻鰍等。再次,把糧食作物的面積控制在合理范圍內的前提下,進一步增加蔬菜、花卉以及水果等經濟作物的比重,積極培育良?N,發展稻漁立體種養殖等優勢和特色產業,不斷的強化跟京津地區的科研部門之間的對接與合作,發展一些農業龍頭項目。

        3.提高農業機械化的程度

        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是改變天津市寶坻區部分農村地區落后的經濟面貌的重要途徑,也是農民發家致富、解放勞動力的重要途徑。要加大農業機械的宣傳力度,讓農民知道農業機械在農業發展中的作用,打破傳統農業生產模式的束縛。以保障農民的切身利益為前提,提高農民的認識,能夠主動接受新的技術和知識,從而享受農業機械帶來的成效。可以結合當地的農業生產實際,建立農業機械推廣實驗田,在試點中先行建設相應的信息化平臺,并且安置一些農業機械技術推廣技術人員,把工作制度制定出來,還要給予足夠的資金支持。探索相對比較有效的農業機械推廣模式,使其服務的范圍進一步擴展,從而滿足農民在這方面的需求,讓農業機械的使用率得到進一步提高。

        第8篇:農業經濟發展趨勢范文

        [關鍵詞]城鄉教育統籌 渝東南農村 教師專業發展

        [作者簡介]秦波(1981- ),男,重慶人,重慶第二師范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中小學教師教育及專業發展。(重慶 400067)

        [課題項目]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城鄉教育統籌背景下西部農村教師專業發展對策研究”(項目編號:FGB080529)和重慶市教育規劃課題“城鄉教育統籌背景下渝東南民族地區農村教師專業發展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008-JJ-009)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2)24-0071-02

        農村教育是直接影響城鄉教育統籌發展的基礎性工程,重慶要實現城鄉教育統籌發展目標,關鍵在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在農村教師專業發展問題的有效解決。作為少數民族聚居區的渝東南地區,更是要在城鄉統籌發展戰略指引下,高度重視并認真做好農村基礎教育工作,找準、用好城鄉統籌這顆“指南針”,做好農村教師專業發展工作。

        一、研究被試

        在渝東南的酉陽、秀山、黔江、彭水、武隆等區縣(自治縣)的農村地區共近50所中小學中隨機抽取700名教師作為被試,進行問卷調查,收回有效問卷642份,有效回收率為91.7%。

        二、測查工具

        采用《城鄉教育統籌背景下西部農村教師專業化發展調查問卷》,該問卷為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教育部課題“城鄉教育統籌背景下西部農村教師專業化發展對策研究”專用自編問卷,共82個項目,包括受訪者基本信息(11項)和調查題目(71項)兩個部分;訪談提綱是根據問卷并結合實際改編設計而成。

        三、渝東南民族地區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的現狀

        1.關于教師隊伍狀況。渝東南民族地區農村教師隊伍總體素質不高,農村教師專業發展急需加強。(1)入職渠道:主要以上世紀后期學校畢業分配為主(占63.1%),本世紀初通過民辦轉公辦的教師數量大(占15%),公招競聘的僅占3.1%;(2)年齡結構:年齡段分布比例失衡,以30~50歲的中青年教師為主;(3)教齡結構:5年以下占10%,6~10年占22%,11~19年占39%,20年及以上占29%;(4)學歷:第一學歷普遍較低,中師中專學歷占51.2%,通過各種學歷提高途徑使得最后學歷大專占23%、本科占60%,基本上實現了學歷達標;(5)職稱結構:初、中級職稱為主(初級占45%,中級占44%),高級職稱教師數量過少(占6%);(6)教師獲取最后學歷的途徑:在職函授、自考為主,通過函授取得大專的占55.3%,通過自考獲取學歷的占13.2%;(7)性別結構:男女比例(男54%,女46%)相對均衡。可以預測,在今后5~8年和15~18年期間(即2015~2018年和2025~2028年)這兩個時間段內,渝東南民族地區農村教師會有大量教師退休,至少在數量上會出現大量斷層。

        2.關于教師專業精神。一是對教師職業的職業認識不清。對“中小學教師從事著非常神圣而有意義的工作”持“非常贊同”觀點的僅占6%、持“基本不贊同”和“說不清楚”觀點的卻達74%;二是對教師的職業道德認識不足。高達98.4%的教師認為家長更看重教師的師德師風,眾多教師不安于教師職守,將專業水平定格在“基本上能應付目前的教學”的道德底線上;三是對教師職業的職業情感不深,57%的教師對自己職業的未來沒有清楚的認識,高達39%的教師具有離職傾向;四是對教師職業的職業幸福感不強,農村教師的社會地位、經濟待遇等歷來不高,加之“臭老九”的歷史評價,造成教師的職業幸福感不強,盡管隨著城鄉統籌和績效工資的實行,生活和工作條件總體上較以前有所改善,但是老師們對其社會地位的認識卻出現了矛盾的兩個極端——48%的教師認為“有所降低”,35%的教師認為“有所提高”;五是對教師職業的專業發展內驅力不足,由于渝東南民族地區地處武陵山區,農村地區地理位置更處于劣勢,加之農村教師的社會地位、經濟待遇等因素的影響,農村教師職業的吸引力不足,教師對專業水平自我評價偏高(41%的教師認為自己已成為成熟教師),教師專業發展缺乏內在動力及主動性并形成惡性循環。

        第9篇:農業經濟發展趨勢范文

         

        一、當前農業經濟管理的現狀

         

        我國農業經濟管理還未適應當前社會經濟的發展,導致農經管理效果不盡如人意,導致農業經濟管理存在著諸多問題。當前我國農業經濟同樣面臨著市場化與國家化的多重挑戰,發展農業經濟方面存在諸多的不足,在“三農”問題之間互相交錯并非常復雜。

         

        1.管理體制不健全。雖然農業經濟發展的節奏不斷加快,但如今農業經濟管理體制和經濟結構之間不相適應,從而也為加速發展中的農業社會不相適應,造成這種不健全的經濟管理體制給農業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讓很多經濟管理活動缺乏執行力,在管理機制上同樣存在諸多缺陷,特別是在相互之間的利益協調上表現顯著,嚴重地影響了國家經濟的健康發展。

         

        2.管理模式落后。伴隨社會進步與科技發展,很多事物都將得到完善革新,所以農業經濟管理的革新將會是未來的發展趨勢,眼下農業經濟管理的落后思維模式已不能順應當前的潮流,究其原因是他們管理思維模式被過去計劃經濟模式所束縛,陳舊思維陳舊觀念,從而造成了農業經濟管理的約束條件過于嚴格的情況發生。

         

        二、未來農業經濟管理的發展趨勢

         

        1.管理體制不斷創新。作為國家整體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農業經濟與廣大農民生活水平同樣息息相關。具體來說,農業經濟發展順暢,農民收入將會增加,農民的收入將直接與農業經濟發展的情況掛鉤,同時農業生活改善提供,也能有效促進國家的繁榮穩定。相比于發達國家,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水平還很低,我們亟需堅持實行體制的創新,改變過去管理模式,其是發展經濟水平的必由之路。

         

        2.充分運用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充分運用多種信息技術以提高生產效率;為了減少大自然災害帶來的經濟損失,應廣泛使用遙感衛星技術,為了加大農業信息化的研究,農業高校、農科研所將身先士卒,要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化資源,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且國家應加大對農業科研技術人員培養力度,使研究隊伍不斷發展壯大。

         

        三、新時期加強農業經濟管理的舉措

         

        1.建立完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新時期農業經濟管理首要是發展經濟,關鍵在于增加農民收入,并以合理的規劃為基礎,將管理體制作為保障。建立起和市場經濟適用的系統管理體系,從制度上創新、加快農業經濟體系和制度的改革。堅持做到以下三方面,其一要改變現有的農業經濟發展理念,研究實現農業經濟轉型升級,進而加快農業經濟朝良性增長方式轉變。其二利用精深加工轉變農業生產品的方式,開拓銷售市場,并努力實現多元化產業發展,積極開拓農產品鏈條。其三以安全農業為保障,科技創新為支撐,農民自我能力提高為基礎,進而促進農業經濟和農業競爭力得以全面提升。

         

        2.改變原有的農業經濟管理模式。在農業經濟管理過程中,之前農業管理是追求擴大產量的思維模式,早已跟經濟發展不適應,實施不恰當的農業發展策略,所面臨的就是落后的思維模式,并且隨著社會更加重視環保,對農業經濟管理的思維理念、思維模式,將不能一味關注增產擴銷,而要關注、重視環境,更要關注農業生產品的健康和安全。

         

        3.堅持走可持續農業發展模式。要從國家農業的高度來研究農業經濟管理問題,堅持走可持續發展農業模式。新時期主要的任務將是怎么才能更好地促進農業經濟發展,試想如果國家農業與農業生產力未能提高,和諧社會的建設目標也將落空,眼下只有實現現代化農業發展,讓農業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力才可能大幅提高,只有保證了農民收入增加,才能促使社會的繁榮穩定。

         

        4.強化對農業經濟管理人員培訓。導致當前農業經濟發展出現較多問題,主要在于相關管理人員專業知識欠缺,亦或管理技能的缺乏、后期更新不及時等,因此應強化對有關人員及時進行技能培訓,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提升農業經濟人員的技能水平,并及時更新現有管理模式,更要實現管理方式的更新換代,并在組織培訓上上可根據自身情況采取專門培訓,也可向其他單位管理部門學習的方式,認清當前管理上存在的不足等。

         

        四、總結

         

        改革開放進入到新時期,要把農業經濟管理作為一項系統性的綜合工程,他需要多個部門之間的協調與配合,進而提高農業經濟管理水平。伴隨國家農業經濟的發展,我們要不斷學習國外先進經驗,轉變觀念,與時俱進,加速與國家接軌,在新時期讓農業經濟管理呈現新的發展趨勢,重點關注現代化農業建設進展,讓現代農業經濟管理具有前瞻性與適應性,實現農業經濟的穩步發展。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色98视频都是亚洲国产精品 | 亚洲三级精品视频 | 亚洲十大国产精品污污污 | 亚洲阿v天堂2020在线播放 |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