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公共關系的性質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我國關于公允價值的定義借鑒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金融工具披露與列報》中的定義。我國《企業(yè)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在計量屬性中增加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并定義如下:“在公允價值計量下,資產和負債按照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負債清償?shù)慕痤~計量”。
公允價值的特點
根據(jù)FAS157關于公允價值的定義及其有關分析,筆者認為公允價值應該有以下三個特點:
1.以活躍市場(即可觀察,交易是大量而持續(xù)的,價格隨時可以取得)為基礎。公允價值的真實含義是客觀、中立。對價格來說,由市場決定的,特別是由活躍市場上市場參與者共同決定的開放市場的標價最能代表公允價值即公平的價格。
2.以假想交易或現(xiàn)行交易為對象。假想和現(xiàn)行交易可以是:①交易未執(zhí)行,但在買賣雙方之間已形成一種強制性的確定承諾的協(xié)議,形成協(xié)議日即初始確認(計量)日;②交易在執(zhí)行中,但買方的風險與報酬未完全轉移給賣方,不確定性依然存在,公允價值仍處于變動之中,后續(xù)計量將會形成損失或利得;③在以上基礎上形成的價格只能是估計價格。
3.以估計為前提。公允價值計量采用的估計價格,分三個層級估計。第一層級的公允價值是有活躍交易市場標的資產的市場價格;第二層級是經過適當調整后的類似資產的市場價格;第三層級的公允價值是利用價值評估模型評估的價值。從公允價值的取得程序中我們可以知道前兩個層級中公允價值使用活躍市場報價,公允價值是可靠的。第三個層級,需要依靠公允價值估價模型來估價。在此有必要提及的是,由于我國關于公允價值的定義不同于美國FASB對公允價值的定義,所以我國的基本準則沒有提公允價值一定是沒有體現(xiàn)現(xiàn)實交易的一種估計計量屬性。按照我國公允價值的定義,只要基本符合會計信息質量要求中的相關性和可靠性,就可以對資產減值、債務重組等業(yè)務運用公允價值。實際上,我國的公允價值就是指能夠取得的市場價格或雙方自愿達成的價格,而且要保證金額可靠。
公允價值的相關性
1.財務報告目標。我國《企業(yè)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中明確了財務報告目標是向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與企業(yè)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xiàn)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yè)管理層受托責任履行情況,有助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做出經濟決策。
2.相關性:基于決策有用觀的分析。歷史成本會計以其含義簡明、易于操作、可靠性強的特點,在現(xiàn)代會計中長期居于重要地位,受到普遍推崇與應用。然而歷史成本會計存在明顯的局限性。首先在價格持續(xù)波動的市場環(huán)境中。各個交易時點的歷史成本代表著不同的價值量。在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的資產負債表中,除貨幣性項目外,非貨幣性資產和負債的賬面價值將會與其市場價值嚴重脫離。而一些衍生金融工具,更是因缺乏歷史交易價格信息而難以在賬上得以記錄。在利潤表中,費用按歷史成本計量將無法區(qū)分和反映管理當局的真正經營業(yè)績和外在價格波動引起的持有利得。這樣歷史成本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性將大打折扣。
高質量的會計信息必須同時具備相關性和可靠性這兩大特征。相關性是指通過幫助使用者評估過去、現(xiàn)在或未來的交易或者事項對未來現(xiàn)金流量的潛在影響,或者證實、更正以前的評價,從而導致決策差異的能力,它主要取決于信息的預測價值和反饋價值??煽啃允侵笗嬓畔⒑侠淼?、不受錯誤或偏向的影響,能夠真實地反映它意欲反映的內容,包括真實性、可驗證性和中立性。現(xiàn)行會計實務中。只有少數(shù)確定性的交易和事項的信息同時符合相關性和可靠性的要求,而大多數(shù)交易和事項的信息的相關性與可靠性往往發(fā)生矛盾,難以同時保持比較理想的水平。
要提高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性,可以采用兩種措施:一是在現(xiàn)有的歷史成本計量的基礎上,進行充分披露;二是改變現(xiàn)有的會計計量模式,采用公允價值會計。前者我們稱作信息觀,后者我們稱為計量觀。在信息觀下,歷史成本屬性被作為主要計量基礎,并依靠全面披露來增加財務報告對投資者的有用性。但是,信息觀的運用是基于市場充分有效的假設。如果市場有效意味著對投資者來說歷史成本會計將是有用的。證券價格也會對歷史成本會計提供的信息做出反應。然而,支持決策有用性信息觀的基礎似乎并不存在。越來越多的證據(jù)表明證券市場并沒有原先所認為的那樣有效,即使在資本市場發(fā)達的美國也只能算是弱勢有效。
投資者整體上在處理信息時并沒有市場效率理論假設的那樣老道,歷史成本基礎的凈收益只能解釋股價變動的一小部分。在市場不是充分有效的情況下,依靠歷史成本計量加充分披露的信息觀并不能向投資者則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決策者必須依賴專業(yè)的會計提供有關資產和負債的更公允的價值信息,這是導致決策有用性的計量觀產生的根本原因。計量觀強調應較多地在財務報告中使用計量方法來增強決策的有用性。在具有合理可靠性的前提下,會計人員應負責將公允價值融入財務報表中,從而幫助投資者預測公司內在價值。
二十世紀以來,伴隨著全球化的擴張,信息化時代和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各個國家相繼進行政府改革。從新公共管理模式的產生、發(fā)展和質疑,到PerryHicks提出整體性治理模式。新公共管理正在逐漸被整體性治理所取代,整體性治理使政府管理從分散走向集中,從局部走向整體,從殘缺走向整合,整體性治理模式不斷在各項管理工作中產生積極的影響。因此,本文結合整體性治理產生的背景和主要思想,對新公共管理到整體性治理作一個淺要分析,以期能為管理者提供一些理論參考。
關鍵詞:新公共管理;整體性治理;分析
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西方各國就相繼進入了新公共管理的實踐模式。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新公共管理逐漸顯露出其局限性。于是在美國,在新公共管理的基礎上衍生出了新的實踐模式,即新公共服務。其代表性人物RobertDanHate認為,新公共服務才是真正的公共行政模式。而在英國,英國學者和管理者則對新公共管理提出了批評,并且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新的實踐模式,即整體性治理,其代表人物是Per-ryHicks。目前,整體性治理正在成為政府治理的新趨向。本文將對其進行簡單地介紹和分析。
一、整體性治理理論產生的背景
整體性治理理論的產生來源于新公共管理的衰落和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新公共管理實踐模式具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十分強調分散性。通過將權力大、結構龐大、等級高的部門分散,使其在內部達到一個各部門相平衡的結構,然后重新對各部門進行信息和管理系統(tǒng)的規(guī)定,從而以不同的控制形式對各部門加強管理。第二,注重內部之間的競爭。對于新公共管理實踐模式來說,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公共結構中,購買者和提供者是隔離開來的,從前的等級式的資源分配被新公共管理的競爭機制所取代。這種模式的優(yōu)點在于資源的供應開始多樣化。第三,注重激勵的作用。在新公共管理實踐模式中,激勵機制被廣泛的應用,在分散的公共服務和專業(yè)精神上,進行具體的績效獎勵,多勞多得得到了有效的實踐。然而,在過去的二十多年里,新公共管理的不少運作方法已經被停用,新公共管理的分散性、競爭性和激勵性已經造成關鍵部分停止運轉,政府內部變得分散和無序。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即數(shù)字時代的來臨,作為整體性治理理論的第二大背景,信息技術當之無愧的成為了當下公共服務系統(tǒng)理性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以及現(xiàn)代化變革的中心。當前社會,信息技術被廣泛的應用到各行各業(yè),并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信息技術還在公共管理中占據(jù)著核心位置。第一,電子信息系統(tǒng)改變其人才結構。政府重要的一個職能就是管理,其中就包括公民的各項信息記載。最初,工作人員以紙質記載為主,發(fā)展到如今的以電子信息系統(tǒng)記載為主。信息技術在政府管理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政府對信息技術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第二,信息技術改變其組織結構。以往的政府機構以等級官僚制進行結構架設,而隨著信息技術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現(xiàn)在的政府的組織形式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第三,信息技術提高政府工作能力。信息技術對于抓取信息,并對信息進行分析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政府做決定的能力,從而使政府工作效率更高。第四,信息技術影響政策變化?;谛畔⒓夹g的功能,通常一旦信息技術系統(tǒng)發(fā)生變化,那么意味著大多數(shù)政策也會發(fā)生變化。
二、整體性治理理論的主要思想
(一)重新整合。
在整體性治理理論中,重新整合是與新公共管理相對立的。整體性治理理論的重新整合主要涉及到七方面。第一,部門之間碎片化。即將功能相似的部門重新進行合并、整理、組織成一個全新的部門,重視微觀層面的地方機構,新的政府結構以社區(qū)為基礎。第二,大部門式的集中治理。管理的集中性是重新整合的一大重點。對于一些大的部門及重要部門來說,分散管理使機構內部之前分工不明確,工作效率低下,集中管理有利于改變分散管理所帶來的情況。同時基于信息技術的融合,能夠使集中管理更加方便有效。第三,政府重新化。這思想,主要是將私有收歸國有,加強政府的管理職能。比如,美國對兩萬八千名機場安全人員的公共部門活動,從曾經外包的私人承包商手中,將此權利重新交給公共部門聯(lián)邦文管系統(tǒng)。第四,加強中央秩序。新公共管理模式使政府在日常管理中變得分散以及無序,整體性治理思想強調加強中央秩序,有利于改變由分散和競爭導致的無政府主義現(xiàn)象。第五,壓縮行政成本。整體性治理降調集中性,因此,大大的減少了行政支出和花費。第六,重塑行政服務鏈?;谛畔⒓夹g的支撐,在行政服務工作中,能夠對公務支撐功能、處理事務的系統(tǒng)進行重新設計。第七,網(wǎng)絡簡化?,F(xiàn)代政府通過網(wǎng)絡的高度連接,使其在內部結構中更加精簡和完善,在與外部的聯(lián)系中也更加緊密。
(二)整體性治理。
第一,信息的搜尋和提供。整體主義是以需要為基礎。政府的信息系統(tǒng)就是以此基礎建立,能夠滿足公民和企業(yè)對政府機器中的措施,表達出來以及提交相關報告。而信息技術的互動性還可以自動根據(jù)公民的需要和興趣,提醒工作人員對其做出整體性的調整。第二,組織重建以公民和功能為基礎。第三,一站式服務,將分散的服務功能集中起來進行不同問題的解決,從而使公民的問題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第四,數(shù)據(jù)庫的統(tǒng)一,在新公共行政管理中,不同的信息掌握在不同部門的信息系統(tǒng)中。而在整體性治理中,強調數(shù)據(jù)庫的統(tǒng)一性,使政府在進行重大決策和預測公民需要時,能提供有效的數(shù)據(jù)支撐。第五,靈活的政府結構。對于一個靈活的政府結構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監(jiān)視預報系統(tǒng)和預測系統(tǒng)。通過這兩個系統(tǒng)能夠及時對意外發(fā)生事件進行考慮。這有利于政府在進行決策和實踐時,注入靈活應變的系統(tǒng),增強其靈活性,取得更為有效的結果。
三、新公共管理到整體性治理的簡要分析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整體性治理不是對新公共管理的全盤否定,而是對其進行了修正。新公共管理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產生,站在經濟和社會的角度來對公共服務提出了治理模式。然而,西方社會正在發(fā)生變革,從原先的生產者社會到當前的消費者社會轉變。這樣的改變,使其對公共服務提出了更加多元化的要求。整體性治理則需要站在技術的角度來進行理解。其治理方式和運作方式都與信息技術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信息技術要求管理功能能夠越發(fā)集中化、整體化、整合化,與新公共管理理論相悖。因此,新公共管理理論逐漸被整體性治理理論所取代。整體性治理立足于政府內部的運作和部門的整體運作兩方面,主要解決新公共管理所帶來的碎片化管理和政府空心化問題。整體性治理能夠提供比新公共管理更有有效的公共服務,并且用極低的成本產生更好的社會效果。整體性治理的整合概念還集中體現(xiàn)在,整合不同層次的治理、整合內部功能的協(xié)調性、整合政府部門和非政府部門的關系。通過從層次、功能、部門三方面入手進行整合,從點到面,整合手段從平面延展到空間,理念也越發(fā)趨于多元化。從而使整體性治理更加符合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使整體性理論比新公共管理理論更加符合社會發(fā)展要求。另外,整體性治理理論還有一個重要的理論基礎,就是以官僚機制為組織載體。而新公共管理則不是以此為基礎。完善的官僚機制是行政現(xiàn)代化的標志。因此,整體性治理理論以官僚機制為基礎,還有利于建構現(xiàn)代化的官僚制,其組織結構和管理方式才能更加符合現(xiàn)代化行政的要求。結束語:總而言之,整體性治理更加符合當前社會、政府公共職能的管理。我國社會正在進行全面轉型,公民對公共服務的需求正在不斷增長。面對這樣的挑戰(zhàn)和困難,政府要結合整體性治理模式,對政府內部機構進行重新整合,集中治理。同時還需要加強政府和非政府之間的整合,讓公共服務的外包工作透明化,讓公共服務朝著多元化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竺乾威.從新公共管理到整體性治理[J].中國行政管理,2008,10:52-58.
論文摘要:20世紀70年代以來。為適應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西方發(fā)達國家挺起了行政改革的新一輪浪潮。走向一種新公共管理的實踐模式,成為當代西方政府改革的最基表趨勢。而新公共管理模式由于其內在的缺陷不可能成為一種普適的行政模式,只能是官僚行政的糾錯機制。官僚制模式因仍有其存在和發(fā)展的控濟社會條件而表現(xiàn)出較強的生命力,但它日苴受到人們的批評也說明引進新套共管理模式等糾錯機制的矗要性、緊迫性。因此,公共行政的制度設計不應立足于新舟共管理模式與官僚制模式的不相容選擇,而應立足于二者的相容、互補。實現(xiàn)新公共管理模式與官僚制模式的有機結合,是當代中國行政改革的理性選擇。
一、問題的提出
20世紀70年代以來.伴隨著全球化、信息化、市場化以及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西方各國進入了公共部門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改革的時代。無論是英美、歐洲大陸國家.還是在地球另一邊的澳大利亞、新酉蘭和日本,都相繼掀起了政府改革的浪潮,盡管西方各國政府改革的起因、過程、戰(zhàn)略以及改革的范圈、規(guī)模、力度有所不同,但都具有一個相同或相似的基本取向,這就是以采用商業(yè)管理的理論、方法及技術.引入市場竟爭機制.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及公共眼務質量為特征的管理主義(Managerialism或新公共管} ( NPM: New Public Management〕綱領。走向一種新公共管理的實踐模式.成為當代西方政府改革的最基本趨勢。而傳統(tǒng)的官僚行政模式由于在長期運行中高度成熟并帶來其弊端的充分基露.因而成為行政改革理論和實踐領域的眾矢之的。在各國政府的推動下,在公共對“官僚”的厭惡與對新公共管理模式的期望下,新公共管理模式大有在公共行政領域中取官像制而代之的態(tài)勢。
從理論上看,官僚行政的主要倡導者馬克思·韋伯在極力挺朱官僚制的同時,對民主行政采取了否定的立場,他把民主行政“僅僅看作是類型上的邊緣狀況”,認為它只適用于地方組織或成負數(shù)最很有限的組織,而“凡是存在共同體的地方,直接民主的行政管理處處都是不穗定的?!?“凡是涉及到群眾性的行政管理的地方,‘民主’的概念特別明顯地改變了它的社會學意義,使得想在那個總名稱下尋求相同的東西,變得十分荒唐”。與此相反。以新公共管理為導向的民主行政的倡導者之一歐文·休斯則認為,傳統(tǒng)的官僚制行政模式已經過時,一種新的公共管理模式已經有效地取而代之。這種變化表現(xiàn)為從宮僚制的行政模式向市場化的管理模式發(fā)展的典型轉換,后者與私營部門的模式密切相關。。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兩位思想家都認為新公共管理棋式與官僚制模式之間只能是一種非此即彼的不相容選擇。然而公共行政的實踐不能證明這一主張,因此分析新公共管理模式與官僚制模式這兩種模式的關系.在理論上很有價值,而且對于推進我國行政改革也有著十分童要的意義。
二、新公共管理模式不是一種獨立的普適的行政模式
以公共選擇理論、新制度經濟學理論以及企業(yè)家政府理論為指導的西方新公共管理實踐棋式,取得了很大成效,如新西蘭通過系統(tǒng)化的行政改革,其經濟被認為是管理得最好的經濟之一,也是腐敗最少的國家,達到了高于美國的經濟增長率,低于法國、德國的通貨膨脹率,低于荷蘭的失業(yè)率??梢哉f,相對干官僚行政的機械、呆板、冷漠而言,新公共管理模式在保證行政活動對民眾的服務性以及決策的民主化等方面有顯著的優(yōu)勢,但它也有著明顯的內在缺陷。新公共管理理論畢竟是一種處于發(fā)展之中的新理論,并沒有形成一套成熟的理論體系與范式,因此,以新公共管理為主要摸式的西方行政改革也引起了不少爭論和質疑。主要有:
1.公共管理與企業(yè)管理是否有根本區(qū)別。新公共管理模式認為政府應完全借鑒企業(yè)管理的做法和經驗進行行政改革。但是公共管理的市場化趨向不等子完全市場化,兩者的主體、客體以及職能等方面都有本質的差異。公共管理與企業(yè)管埋相比,從評價標準看,前者是多元的,而后者是一元的;從目標看.前者既追求效率又兼顧公平,而且效率的含義也是多元的,后者以利潤最大化為唯一目的;從涉及的范圍和產生的影響來看.前者寬廣.后者相對狹窄。
2.市場化能否解決所有公共管理的問題。雖然政府干預并不一定能糾正“市場失靈”,政府也可能失敗,還可能要運用市場機制去糾正‘.政府失靈”。但歷史和實踐都已說明市場并非萬能。一些間題如純外部性問題,某些公共產品的供給,一些市場規(guī)則的維護等,還必須有某個權威性的組織—政府的干預才能有效。即使市場機制能解決這些問題,也是不完全的、不充分的。而且在公共領域引入競爭機制,其多元化的目標并不一定會導致高效率,反而可能會引起混亂。
3行政監(jiān)怪約束機制的有效性即“監(jiān)督缺位”間題。政府通過民營化、承包、合同出租、委托等形式將公共服務職能交給私營企業(yè)、中介組織或非盈利組織,只注重結果而無法對過程加以控制。打破原有的行政管理體制后缺乏對公共服務市場化的監(jiān)份制約保障機制,極易導致各竟爭主體的行為失范,是否能真正提高公共服務的效率也就令人懷疑了,更不用說保證公開了。因此有學者提出了針對“企業(yè)家政府理論”完全相反的十條原則。
三、官放行政的生命力
官僚行政作為人類社會自工業(yè)革命以來占絕對統(tǒng)治地位的一種行政模式,有其產生、存在、發(fā)展的客觀條件。由于這些條件的存在,官僚制得以孕生,而一且這些條件不復存在.官僚制也將為人們所拋棄。對于官僚制形成、發(fā)展的經濟和社會方面的前提條件,韋伯曾作過詳盡閹釋。概括地說這些條件主要有:1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商品經濟的發(fā)展使統(tǒng)治者能以固定的貨幣報酬代替對官員的實物報酬,這對官僚組織取代封建組織產生了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商品經濟的發(fā)展直接要求規(guī)范的、以明確的規(guī)則而非以個人好惡與主觀意愿為依據(jù)的行政管理。2.行政管理任務在數(shù)且上和質量上的擴張。民族國家的形成是官僚制的重要政治基礎。隨著民族國家的形成、擴展及相互間竟爭的加劇,其內部管理任務在數(shù)盤上和質量上大幅度擴張,對行政管理的統(tǒng)一性的需求也更為迫切,這些客觀上要求實行集中統(tǒng)一的官僚制行政管理。從歷史上看,“正是官徐體制最發(fā)展的政治機構,最終摧毀那些基本上是建立在不穩(wěn)定的平衡狀態(tài)之上的餛雜體”。3.官僚制具有其它行政管理方式無可比擬的效率優(yōu)勢。這是官僚制產生、發(fā)展的決定性的原因?!熬_、迅速、明確、精通檔案、持續(xù)性、保密、統(tǒng)一性、嚴格的服從、減少摩擦、節(jié)約物資費用和人力,在由訓練有素的具體官員進行嚴格官僚體制的、特別是集權體制的行政管理時。比起所有合議的或者名譽職務的和兼任職務的形式來.能達到最佳的效果”,官僚制的法制化、程序化、效果的可預見性、把職務工作和私人生活明確區(qū)別開來的非人格化管理是現(xiàn)代民主法制對行政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在行政管理上以法治代替人治的具體體現(xiàn),適應了現(xiàn)代民主政治對依法行政的追求,因此“官僚體制組織是現(xiàn)代群眾民主的不可避免的傍隨現(xiàn)象,。。就當代世界的容觀情況來看,上述官僚制形成、發(fā)展的前提條件井沒有發(fā)生根本變化。而且由于經濟社會發(fā)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國家被要求承擔起調控經濟運行以促進國民經濟健康發(fā)展、確保社會公平以增進人民福利等等許多的職貴,國家職能由此而大大擴展。隨著國家職能從“守夜人國家”、“譬察國家”向“福利國家”的轉變,國家行政管理的任務無論在云上還是在質上都空前擴展,這必然對官僚制行政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英國學者約翰·基恩曾不無優(yōu)傷地指出:“晚期的資本主義社會都生活在全是專業(yè)人員的官僚主義機檢不斷延伸的陰影下”,“官僚主義的支配和服從關系盛行于當代生活的一切領域”。在《公共生活與晚期資本主義》一書中,基恩是以批判的眼光來看待這一現(xiàn)象的。然而我們反過來想一想,在一個特定的或一個不大的區(qū)域內出現(xiàn)這種情況,或許是由于偶然的因素.但在世界范圍內出現(xiàn)這種情況,則一定有其不依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必然因素。也就是說,當代經濟社會發(fā)展并沒有造就全面取代官僚制的歷史條件,宮僚制在總體上仍然是適應經濟社會發(fā)展需要的。也正因為如此,盡管酉方發(fā)達國家對官僚制的批評不絕于耳、聲勢極為浩大,但官僚行政依然在西方公共行政中占主導地位,顯示出官僚行政仍然有著頑強的生命力。 四、官像制鑲式的缺陷與新公共管理棋式的糾錯
【關鍵詞】商標人 工作價值觀 適應性績效
1.研究背景
中國在2002年的時候,要成立商標機構,商標人的數(shù)量必須有3名以上,當時全國正式備案的機構只有147家。2003年5月,中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新規(guī),今后商標機構實行完全市場化政策,商標人資格考試、注冊資本等限制條件幾乎全部被廢止。從這之后商標行業(yè)似乎獲得了空前的活力,中國商標局官方網(wǎng)站顯示:截止2011年,中國各地有7047家在中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正式備案的商標機構,數(shù)量在10年間驟增48倍。按照每家機構人員數(shù)量最少5人,最多不超過500人的規(guī)模,保守估計每家機構平均約有15人的規(guī)模,那么中國商標機構的直接從業(yè)至少也有10萬余人,商標人的數(shù)量在激增,他們的工作價值觀是什么現(xiàn)狀,在面對不同情境的工作任務時他們的適應性績效表現(xiàn)如何,這都是亟待了解的問題。
2.工作價值觀與適應性績效的相關文獻資料
2.1工作價值觀
工作價值觀,通俗的講就是工作價值觀或擇業(yè)價值觀,就是員工對于自己工作內容的認識,包括工作傾向、工作需求以及工作道德等。吳鐵雄、劉佑星、李坤崇、歐慧敏等人(1996)通過大范圍研究并比較了中國和西方的理論將工作價值觀劃分為兩大類七個維度,第一類是目的價值觀(包括尊重取向、自我成長取向、自我實現(xiàn)取向);第二類是工具價值觀(包括安定與免于焦慮取向、社會互動取向、組織安全與經濟取向、休閑健康與交通取向)。本研究根據(jù)吳鐵雄等人(1996)的維度模型制作工作價值觀構面時發(fā)現(xiàn)該模型的覆蓋性很強,這充分說明了吳鐵雄(1996)等人當年在制定該工作價值觀量表時所采用的方法是比較科學的,因此本論文最終采納該工作價值觀量表來研究商標人的工作價值觀。
2.2適應性績效
Aliworth和Hesketh(1999)通過理論和實證研究后認為在績效二維模型“任務績效+情景績效”的基礎上增加了關注職員應對變化的“適應性績效”,“適應性績效”指善于學習,能夠靈活應對變化的工作任務等,在工作中表現(xiàn)為通過學習新技術、新技能應對不同情境下的工作任務的行為。該研究進一步延伸了績效的結構模型,績效二維模型因此而演變?yōu)椤叭蝿湛冃?情景績效+適應性績效”。適應性績效更多地反映未來的績效,更適合在變革中的企業(yè)和個人中運用。王重鳴、陶祁等(2006)的研究以Pulakos(2000)等人提出的八維度理論為基礎,將八維度模型中的各個維度通過整合,合并為四維度,例如文化與人際促進是由文化適應性和人際關系的適應性組合而成;壓力與應急處理是由應對危機事件的適應性、應對工作壓力的適應性、應對不可預測工作的適應合并而成;崗位持續(xù)學習由學習新任務、技術和程序的適應性轉變而來;創(chuàng)新問題解決是由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的適應性轉變而來。
2.3工作價值觀與適應性績效
通過文獻綜述,本論文發(fā)現(xiàn)還沒有關于“工作價值觀”與“適應性績效”之間的深入研究。
3.研究方法與設計
本文通過對自變量工作價值觀的六個維度(自我成長、自我實現(xiàn)、尊重、社會互動、組織安全與經濟、休閑健康與交通)和因變量適應性績效的四個維度(文化與人際促進、壓力與應急處理、崗位持續(xù)學習、創(chuàng)新解決問題)的關系進行分析研究,其研究方法的設計是:(1)調查問卷,從北京市、浙江省和廣東省的商標機構中隨機抽樣其中的300名在職人員進行無約束隨機抽樣問卷調查;(2)調查問卷分別設置兩個量表:自變量“工作價值觀”分量表包含26個題目,因變量“適應性績效”分量表包含19個題目,分量表中的問題經過初試、矯正后正式發(fā)放并回收,論文在分量表制作期間聽取了導師大量的寶貴意見。
4.數(shù)據(jù)分析與結果
論文采用頻率描述分析、信度分析、效度分析、皮爾遜(積矩)相關性分析等對回收的調查問卷進行研究,研究數(shù)據(jù)表明:(1)自變量維度自我成長與適應性績效之間呈顯著正相關;(2)自變量維度自我實現(xiàn)與適應性績效之間呈顯著正相關;(3)自變量維度尊重與適應性績效之間呈顯著正相關;(4)自變量維度社會互動與適應性績效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性;(5)自變量維度組織安全與經濟與適應性績效之間為弱到強的相關性;(6)自變量維度休閑健康與交通與適應性績效之間處于弱相關性(即不具有實質的研究意義)。
5.研究成果及建議
本文以中國商標機構的從業(yè)人員為研究對象,并根據(jù)文獻資料將自變量“工作價值觀”分成了六個維度:自我成長、自我實現(xiàn)、尊重、社會互動、組織安全與經濟、休閑健康與交通,而因變量“適應性績效”則分為了四個維度:文化與人際促進、壓力與應急處理、崗位持續(xù)學習、創(chuàng)新解決問題。根據(jù)數(shù)據(jù)分析與結果對比,通過以上的統(tǒng)計分析,本研究主要結論如下:
5.1 自我成長
研究結果表明自我成長型工作價值觀能夠直接影響適應性績效。商標機構應該在工作中創(chuàng)造條件給員工提供最大限度融入組織的機制,并提供充分的學習和培訓的機會,使員工在工作中得心應手,處理緊急事件時可以有自己精確的判斷力。例如可以定期舉行例會,創(chuàng)造一種大家互相交流學習相關法律知識、業(yè)務經驗、服務經驗的機會;公司高層則可以定期展開對中下層員工的工作培訓;也可以通過邀請業(yè)內的權威人士對公司的從業(yè)人員進行培訓??傊?,商標機構如果能夠最大限度滿足員工自我成長的需要,那么員工的適應性績效就能得到較大發(fā)揮。
5.2 自我實現(xiàn)
研究結果表明自我實現(xiàn)型工作價值觀可以影響適應性績效。商標機構應該為有抱負的商標人員提供其實現(xiàn)人生理想的機會,一定要重視具有自我實現(xiàn)型的從業(yè)人員,因為他們對于自己能夠融入組織的文化和價值觀,以及與同事共同工作方面會比較重視,并且在面對壓力和危機時能夠冷靜和創(chuàng)新處理,因此,自我實現(xiàn)型職員往往會在適應性績效方面會有出色的表現(xiàn)。
5.3 尊重
研究結果表明尊重型工作價值觀對適應性績效有直接影響。商標人員對于上司和同事能夠極大肯定自己的工作成果抱有很大的期待,因為這是他們在組織內的聲望、成就感和自豪感的來源。在組織內部地位的提升,可以有效提升其融入組織的文化和價值觀,同時也可以促進其學習新知識、創(chuàng)造性解決工作難題。商標機構內部一定要做到有好的表現(xiàn)就應該獲得口頭或物質的肯定和獎勵。商標機構應該在組織規(guī)章制度范圍內最大限度的放權,使從業(yè)人員能夠擁有充分的支配權或是授權,從而較大限度的激發(fā)從業(yè)人員創(chuàng)造績效的熱情,反過來對其工作成果進行肯定。
5.4 社會互動
研究結果表明社會互動型工作價值觀對適應性績效有直接影響。商標人員對于與上司的溝通渠道順暢看的非常重要,并且希望同事之間能互相照顧、彼此關懷。商標機構作為人際交往的“小型社會”,組織內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否順暢,對于一個組織來說可能看不到摸不著,但是它的作用卻是非常巨大的。商標機構應該創(chuàng)造條件使從業(yè)人員有較好的組織文化和價值觀融入能力,比如在談判、會議、培訓、聚餐、家庭等情境中增加社會互動能力,要盡量減少在社會互動方面的困惑,這樣才會便于創(chuàng)造提高適應性績效。
5.5 組織安全與經濟
研究結果表明自變量維度組織安全與經濟與適應性績效有較強的影響,即組織安全與經濟對適應性績效也有影響。商標人員對于組織能提供的薪資分配是否公平合理以及組織是否有完善的制度比較重視,但對于組織提供安全感以免與焦慮不是很重視。具有組織安全與經濟型工作價值觀對于適應性績效的影響不是很大,但這并不意味著商標機構可以不重視,因為這對于從業(yè)人員來說是最基本的需求,簡而言之就是組織只有滿足這個最基本的要求,才能去滿足“自我成長”、“自我實現(xiàn)”、“尊重”“社會互動”等工作價值觀對于適應性績效的影響。商標機構務必要不斷深化和健全公司制度,做到薪資的公平合理分配這些最基本的要素,只有這樣再去談工作價值觀對適應性績效的影響才會有意義。
5.6 休閑健康與交通
研究結果表明休閑健康與交通對適應性績效有影響但不明顯,也就是商標人員對于組織能提供有充足的時間可以從事休閑活動以及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工作等因素對于適應性績效的影響可以忽略。
6.結語
綜上所述,本論文認為商標機構應該重視商標人的自我成長、自我實現(xiàn)、尊重、社會互動、組織安全與經濟等工作價值觀,并創(chuàng)造積極有利于商標人的環(huán)境和條件,使商標人的積極動能有效的轉化為適應性績效。
參考文獻:
[1]陶祁、王重鳴.管理培訓背景下適應性績效的結構分析.心理科學,2006
[2]吳鐵雄,李坤崇,劉佑星,歐慧敏.作價值觀量表之編制研究.臺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1996
[3]Elizabeth Allworth,Beryl Hesketh.Construct-Oriented Biodata: Capturing Change Related and Contextually Relevant Future Performance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lection And Assessment,1999
【關鍵詞】 新會計準則;公允價值;價值相關性
一、研究背景
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公布的新《企業(yè)會計準則》,除部分長期資產減值轉回和國家控制企業(yè)關聯(lián)方認定等極少數(shù)問題外,實現(xiàn)了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趨同。我國在考慮國情的基礎上,全面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在38項具體準則中,分別有19項具體準則和12項具體準則在初始計量和后續(xù)計量中涉及到公允價值的運用,有14項具體準則在信息披露中涉及到公允價值的運用。
我國新會計準則的基本準則中提出了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向財務報告使用者提供與企業(yè)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xiàn)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yè)管理層受托責任履行情況,有助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作出經濟決策。而且對會計信息質量也提出了同時保證可靠性和相關性的要求,企業(yè)應當以實際發(fā)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為依據(jù)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如實反映符合確認和計量要求的各項會計要素及其他相關信息,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內容完整;企業(yè)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與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需要相關,有助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對企業(yè)過去、現(xiàn)在或者未來的情況作出評價或者預測。
新會計準則中受托責任觀與決策有用觀的融合、可靠性和相關性的兼顧,為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的引入奠定了基礎,同時為公允價值的運用提供了支持,這也為研究我國企業(yè)執(zhí)行新會計準則后是否提高了財務報告的價值相關性,尤其是公允價值相關信息的價值相關性提供了契機。新會計準則實施后,企業(yè)、投資者和監(jiān)管部門關注的問題是公允價值的有用性究竟如何,公允價值信息是否具有價值相關性?本文擬在借鑒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這些問題進行了研究,以期為我國企業(yè)的信息使用者和監(jiān)管機構提供有益的參考。
二、基于我國國情的會計信息價值相關性分析
價值相關性本身并沒有明確的定義,多數(shù)學者認為,會計信息的價值相關性就是指會計信息是否有助于信息使用者的決策。對價值相關性的研究多是基于準則制定目的的研究,判斷會計數(shù)據(jù)的有用性或潛在的有用性。價值相關性與會計信息質量特征中的“相關性”并非相同的概念。相關性是指會計信息系統(tǒng)提供的會計信息應該與使用者的決策相關(杜興強,2005)。兩者的共同之處在于,二者都是指會計信息與信息使用者的決策相關,但會計信息的相關性是會計信息本身的質量特征,是在會計信息提供給信息使用者之前就已經存在的特征,而會計信息的價值相關性則是基于準則制定角度對會計信息對信息使用者是否有用的判斷,是通過分析會計信息提供給信息使用者后,信息使用者的反應來確定的。具有相關性質量特征的會計信息可能從準則制定的角度看對信息使用者具有價值相關性,具有價值相關性的會計信息一定是具有相關性這一質量特征的。
會計信息立足于我國國情分析會計信息的價值相關性,就要從我國會計準則的制定目標入手,判斷會計信息是否能夠滿足我國財務報告的目標和對會計信息的質量要求。在新會計準則頒布以前,我國財務報告的目標是以受托責任觀為主的,在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可靠性兩個質量特征中也更側重可靠性。我國長期對會計信息可靠性的重視,使會計信息能夠滿足受托責任觀的要求,并具備了可靠性,但在相關性方面有所欠缺。新會計準則同時強調了決策有用觀和受托責任觀兩個目標,并全面引入公允價值這一計量屬性,注重了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從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會計信息若要具備價值相關性,就需要相關、及時、可理解并且還要滿足投資者對透明度的要求。相關性是會計信息具有價值相關性的必要條件,我國投資者近年來對資本市場和企業(yè)會計信息的關注使會計信息的及時性也顯得尤為重要,但投資者的信息獲取途徑有限、信息處理能力不成熟,又要求會計信息要有充分的透明度并易于理解。唯此,信息使用者才有可能對會計信息作出正確的投資決策,會計信息對于信息使用者來說才真正的“有用”。
三、新準則頒布后公允價值價值相關性的實證檢驗
(一)國內外相關文獻綜述
國外對公允價值的價值相關性和信息含量的實證研究基本集中于1991年FAS107《金融工具公允價值的披露》公布之后,研究的主要對象是金融工具的價值相關性和信息含量,這些研究多數(shù)選取商業(yè)銀行的數(shù)據(jù)作為樣本進行實證研究。
在FAS107《金融工具公允價值的披露》頒布前,Merrill Lynch(1992)研究發(fā)現(xiàn),披露公允價值可以幫助投資者識別業(yè)績較好的金融機構,這些金融機構的股價會受影響,企業(yè)管理層的行為模式也會因此發(fā)生改變。Barth(1994)選取1971年至1990年間銀行數(shù)據(jù)作為研究樣本,運用估價模型和收益模型,來判斷證券投資的公允價值信息是否具有增量的價值相關性和證券投資基于公允價值的投資收益。Barth發(fā)現(xiàn),在對投資證券的賬面價值進行了控制之后,投資證券的公允價值與銀行的股價是相關的。投資證券的公允價值估計與歷史成本相比,能顯著提高對股價的解釋能力,但歷史成本卻對公允價值沒有顯著的增量解釋能力。當運用計量誤差模型后,在反映股價方面,投資證券的公允價值比歷史成本的計量誤差要小。此時,Barth研究的結論對于證券的利得和損失是不同的,而公允價值超出歷史成本對股價解釋能力的顯著程度則取決于估計等式的規(guī)定。運用計量誤差模型得出的結論能夠證實以公允價值計量的證券利得和損失的誤差是大于歷史成本的。Barth認為,在對銀行權益估價時,盡管投資證券的公允價值估計對投資者來說具有可靠性和相關性,但公允價值證券的利得和損失卻沒有顯現(xiàn)出可靠性和相關性。Barth對其研究結論進行了解釋,一種可能的解釋是公允價值估計誤差較小,故公允價值具有價值相關性,但是采用兩年估計的公允價值計算投資證券的公允價值利得和損失時,復合的估計誤差使公允價值損益不具有信息相關性;另一種更易被接受的解釋是投資證券的投資損益可能被其他沒有確認的資產或負債的相關損益影響所抵銷。繼Barth(1994)的研究之后,多位學者的相關研究也從其他角度對公允價值的價值相關性和信息含量進行了分析,結論以支持Barth結論的居多。
我國學者也對公允價值對會計信息價值相關性的影響進行了探索。鄧傳洲(2005)研究了1997年至2004年我國B股公司按國際會計準則第39號披露公允價值的股價反應,以及公允價值揭示對會計信息價值相關性的影響。該研究發(fā)現(xiàn),公允價值信息的披露顯著增加了會計盈余的價值相關性。按照公允價值計量的投資持有利得或損失具有較弱的增量解釋能力,而投資的公允價值調整沒有顯示出價值相關性。他認為得出此結果的原因是公允價值存在著計量誤差,而投資者也能看穿這一計量誤差。張燁,胡倩(2007)以香港金融類上市公司為樣本,主要研究了香港遵循有關公允價值的準則能否增強會計數(shù)據(jù)的解釋能力。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無論是按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資產期末價值還是公允價值變動產生的未實現(xiàn)收益,均對公司價格和市場收益率產生了顯著的增量解釋能力。謝榮,趙春光等(2007)以全部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利用半年報數(shù)據(jù)和第三季度數(shù)據(jù)展開研究發(fā)現(xiàn),半年報中采用公允價值的會計盈余和公允價值變動損益都沒有得到投資者的認可,而三季報中采用公允價值的會計盈余和公允價值變動損益都得到了投資者的認可。他們認為可能的原因是,投資者在逐步認識到公允價值能夠提供更加有用的信息并在投資決策中加以運用,但他們并未進行進一步的檢驗。路曉燕(2008)對我國上市公司2006年年報股東權益差異調節(jié)表中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調整額相關信息的價值相關性進行了研究,得出的結論與鄧傳洲(2005)得出的結論類似,認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調整額及凈資產對股票收益缺乏增量的價值相關性。
(二)研究模型和研究樣本的選取
會計盈余數(shù)據(jù)決策相關性的研究是通過定價模型,以股票收益為被解釋變量(報酬模型)或以股價為被解釋變量(股價模型),將盈余數(shù)據(jù)同股票價格聯(lián)系起來。我國學者對公允價值信息價值相關性的研究多借鑒Ohlson(1995)的剩余收益估價模型,將其作為研究的基礎模型,因為此模型能夠將股票價格用凈資產和盈余來解釋,以檢驗通過改善計量方法是否能增強信息的決策有用性。Ohlson(1995)模型為:
Pt=BVt+αXt+βVt(1)
在模型中,Pt為公司的價值(公司的股票價格)、BVt為公司的每股賬面價值,Xt為公司當期的超額盈余,Vt為影響公司價值的其他因素。
另外,在較為典型的研究公允價值信息相關性的文獻中,如Barth(1994)和Nelson(1996),研究所使用的模型非常適用于美國上市公司,但其中涉及的變量并不適用于我國上市公司。
Barth(1994)研究中所用的價格模型和收益模型為:
MVEit=β0t+β1tBVE+β2tBINV+β3tFINV+μit (2)
Rit=β0t+β1ΔEbit+β2tRSGLit+β3tFSGLit+μit(3)
Rit=β0t+β1Ebit+β2tRSGLit+β3tFSGLit+μit(4)
其中,MVEit為普通股市值,BVEb為扣除證券投資后的普通股賬面價值,BINV為根據(jù)GAAP計算的證券投資賬面價值,FINV為賬面投資的公允價值,Eb為扣除證券持有利得(損失)的盈余,RSGL為根據(jù)GAAP計算的證券投資持有利得(損失),FSGL為證券投資持有利得(損失)的公允價值。
三個模型中證券投資的賬面價值在美國上市公司的年度報告中要求披露,但我國上市公司并無強制披露要求。同樣Nelson(1996)的研究模型中也包含了各項投資證券賬面價值與公允價值差異等變量,這些是在我國公司年度報告中難以全部獲得的信息。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擬選用Ohlson(1995)的剩余股價模型作為基礎模型,借鑒其他對公允價值信息相關性進行檢驗的相關文獻,本文選取股價模型(5)檢驗公允價值信息對公司的即期股價是否有價值相關性。
Pit=BVit+αXit+βVit(5)
其中:Pit為上市公司i在t期普通股股價,BVit為上市公司i在t期的每股賬面價值,Xit為上市公司i在t期的超額盈余,Vit為影響公司價值的其他因素。
選取收益模型(6)以檢驗公允價值信息對公司的某期收益是否有價值相關性。
Rit=EPSit+αXit+βVit(6)
其中:Rit為上市公司i在t期的回報,Xit為上市公司i在t期的超額盈余,Vit為影響公司價值的其他因素。
結合我國具體情況,兩基礎模型擴展為:
模型1 Pit=α+βBVit+γEPSit+κLNA+λYEAR+ε
(7)
其中:Pit為上市公司i在t期普通股股價,股票價格Pit采用上市公司公布年度報后,第一個交易日的經復權處理的股價(多數(shù)為當日股價),經過指數(shù)調整至5月5日的股價;BVit為上市公司i在t期的每股凈資產;ΔEPSit為上市公司i在t期的每股超額收益;LNA為上市公司的資產總規(guī)模的自然對數(shù);YEAR為年度,2007年賦值為1,2008年賦值為2。(LNA和YEAR為控制變量,ε為隨機誤差)
模型2 Rit=α+βEPSit+γEPSit+κLNA+λYEAR+ε
(8)
其中:Rit為上市公司i在t期的回報,采用數(shù)據(jù)庫中的年回報數(shù)據(jù),對于在年度中期上市的公司(或進行債務重組改變行業(yè)的公司),采用上市后月份至12月的每月回報計算年度回報:Rit=∏(1+Rim)-1,m=1,2……12,m為月份;EPSit為上市公司i在t期的每股收益;ΔEPSit為上市公司i在t期的每股超額收益;LNA為上市公司的資產總規(guī)模的自然對數(shù);YEAR為年度,2007年賦值為1,2008年賦值為2。(LNA和YEAR為控制變量,ε為隨機誤差)
本文擬選取我國滬深兩市全部金融類上市公司2007年和2008年的相關數(shù)據(jù)作為樣本,因為金融類公司具有投資行為大致類似的特點,投資的同質性可以消除樣本行業(yè)差異的影響,使研究結論更為準確。另外,金融業(yè)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方式最為廣泛和普遍,并且金融企業(yè)在各行業(yè)中持有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金額和比例最大,具有典型性。相關數(shù)據(jù)取自WIND金融數(shù)據(jù)庫和銳思數(shù)據(jù)庫及上市公司的年度報告。
(三)研究樣本的描述統(tǒng)計
在2008年和2009年4月30日,我國上市的金融類公司2007年、2008年均為27家(以財政部會計準則執(zhí)行情況分析的劃分標準為依據(jù))(見表1)。截至2008年12月31日,我國上市的金融企業(yè)中包括14家銀行、3家保險公司、兩家信托公司和8家證券公司。
27家上市金融企業(yè)2008年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資產中,交易性金融資產同比略有下降,而衍生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同比增幅都超過了10%,以公允價值計量的負債中,衍生金融負債同比增長106.11%,交易性金融負債同比下跌27.66%。(見表2)
各上市金融企業(yè)持有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資產、負債及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差別較大,由描述統(tǒng)計可見,各會計科目的最大值均遠遠大于各公司的平均值。在各個項目中,交易性金融資產2007年和2008年的平均持有量變化最小,而2008年金融類上市公司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平均值由2007年的5.54億元減少至-10.94億元。(見表4、表5)
(四)模型回歸結果
對基礎模型擴展后的股價模型和價格模型中的部分變量,有以公允模式計量的部分也有以賬面價值計量的部分,本文擬采用分步回歸的方法,逐步對相關的變量進行拆分,以獲得準確的回歸結果。
1.股價模型的分步回歸結果
首先,本文運用擴展后的基礎模型進行回歸,模型為:
Pit=α+βBVit+γEPSit+κLNA+λYEAR+ε(9)
(回歸結果見表9)
而后,將每股凈資產拆分為兩部分:不以公允價值計量模式進行后續(xù)計量的每股凈資產和每股以公允價值進行后續(xù)計量的凈資產。模型如下:
Pit=α+βNBVit+δFVit+γEPSit+κLNA+λYEAR+ε
(10)
其中NBVit為上市公司i在t期不以公允價值計量模式進行后續(xù)計量的每股凈資產;FVit為上市公司i在t期每股以公允價值進行后續(xù)計量的凈資產。(回歸結果見表10)
最后,在將每股凈資產拆分的基礎上,對超額每股收益進行拆分。將超額每股收益拆分為由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帶來的超額每股收益(2007年為新準則實施的第一年,全部公允價值變動損益都為非預期的損益,2008年非預期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為2008年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與2007年公允價值變動損益之差)和由其他原因產生的超額每股收益。模型如下:
Pit=α+βNBVit+δFVit+γFEPSit+νNFEPSit+κLNA
+λYEAR+ε(11)
其中ΔFEPSit為上市公司i在t期公允價值損益帶來的超額每股收益,ΔNFEPSit為上市公司i在t期不含公允價值損益的超額每股收益。(回歸結果見表11)
2.收益模型的分步回歸結果
首先,本文運用擴展后的基礎模型進行回歸,模型為:
Rit=α+βEPSit+γEPSit+κLNA+λYEAR+ε(12)
(回歸結果見表12)
其次,將每股收益拆分為三部分:不包括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的每股收益和包括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的每股收益,并將公允價值變動計入所有者權益的部分,納入研究范圍。
Rit=α+βBEPSit+δFVPSit+ζAFSPSit+γEPSit
+κLNA+λYEAR+ε(13)
其中,BEPSit為上市公司i在t期不包括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的每股收益;FVPSit為上市公司i在t期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的每股收益;AFSPSit為上市公司i在t期每股公允價值變動計入所有者權益的部分。(回歸結果見表13)
最后,在將每股收益進行拆分的基礎上,對超額每股收益進行拆分,將超額每股收益拆分為由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帶來的超額每股收益(2007年為新準則實施的第一年,全部公允價值變動損益都為非預期的損益,2008年非預期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為2008年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與2007年公允價值變動損益之差)和由其他原因產生的超額每股收益,模型為:
Rit=α+βBEPSit+δFVPSit+ζAFSPSit+γFEPSit
+νNFEPSit+κLNA+λYEAR+ε(14)
其中,ΔFEPSit為上市公司i在t期公允價值損益帶來的超額每股收益;ΔNFEPSit為上市公司i在t期不含公允價值損益的超額每股收益。(回歸結果見表14)
(五)回歸結果分析與結論
由表9至11可以看出,在股價模型中,擴展后基礎模型的擬合優(yōu)度較高,調整后R2為73.8%,年度、資產總額自然對數(shù)和每股凈資產(每股凈資產系數(shù)顯著為正)的回歸系數(shù)顯著,超額每股收益的系數(shù)不顯著。在將每股凈資產變量進行拆分后,回歸模型的擬合優(yōu)度更高,調整后R2為77.4%,年度、資產總額自然對數(shù)、每股不以公允價值計量模式進行后續(xù)計量的凈資產和每股以公允價值進行后續(xù)計量的凈資產變量的回歸系數(shù)顯著,其中由每股凈資產拆分的兩個變量系數(shù)顯著為正,超額每股收益的系數(shù)不顯著。在進一步將超額每股收益進行拆分,調整后R2達到78%,年度、資產總額自然對數(shù)、每股不以公允價值計量模式進行后續(xù)計量的凈資產和每股以公允價值進行后續(xù)計量的凈資產變量的系數(shù)顯著,但由非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帶來的超額每股收益和由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產生的超額每股收益兩變量的系數(shù)不顯著。年度、資產總額自然對數(shù)、每股不以公允價值計量模式進行后續(xù)計量的凈資產和每股以公允價值進行后續(xù)計量的凈資產對股價具有顯著的解釋能力,系數(shù)符號與前一模型相同,每股不以公允價值計量模式進行后續(xù)計量的凈資產和每股以公允價值進行后續(xù)計量的凈資產對于股價來說都具有價值相關性。
由表12、表13和表14可以看出,在收益模型中,擴展后的基礎模型調整后R2為68.1%,擬合優(yōu)度較好,年度、資產總額自然對數(shù)和超額每股收益變量的系數(shù)均顯著,超額每股收益的系數(shù)顯著為正,而每股收益變量的系數(shù)不顯著。拆分每股收益后,調整后R2為65.4%,系數(shù)顯著的變量為年度、資產總額自然對數(shù)和超額每股收益(超額每股收益的系數(shù)顯著為正),每股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和每股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的系數(shù)不顯著。拆分超額每股收益,進行模型的調整后R2為64.7%,系數(shù)顯著的變量為年度、資產總額自然對數(shù)和由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產生的超額每股收益(由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產生的超額每股收益系數(shù)顯著為正),每股非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每股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每股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和由非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帶來的超額每股收益系數(shù)不顯著??梢?年度、資產總額自然對數(shù)和由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產生的超額每股收益,這幾個變量對年度回報率有顯著的解釋能力,而其他變量的解釋能力較弱。在與公允價值信息相關的變量中,由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產生的超額每股收益對年度回報率有顯著的解釋能力,系數(shù)顯著為正,具有價值相關性。
四、本文結論與政策建議
通過本文實證研究部分對價格模型和收益模型的分步回歸結果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國上市公司與公允價值相關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價值相關性。新會計準則對公允價值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財務報告信息的信息含量。但從回歸結果中也不難看出,并非所有與公允價值相關的變量都具有價值相關性,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相關信息本身不具有價值相關性,也有可能是由回歸模型和所選樣本本身的局限造成的。相信在未來,當我國企業(yè)運用公允價值計量屬性更為熟練,運用時間也較長后,相關的研究會更進一步對本文的結論進行擴充。
我國的資本市場與美國等資本市場發(fā)達的國家和地區(qū)相比,起步較晚,還處于初級階段。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機制和財務體系并不非常完備,而且投資者也不夠成熟。新會計準則的頒布和公允價值這一計量屬性的引入,對于我國的企業(yè)和投資者來說都是一個挑戰(zhàn)??上驳氖?從2007年和2008年的情況來看(根據(jù)2007年和2008年財政部的《我國上市公司執(zhí)行企業(yè)會計準則情況分析報告》),我國上市公司運用新會計準則的情況總體較好,大多數(shù)上市公司也能合規(guī)應用公允價值,公允價值信息的價值相關性也得到了驗證,但也有若干問題需要上市公司或相關監(jiān)管機構注意。
第一,上市公司取得公允價值的途徑多是通過活躍市場報價獲得的,經濟危機到來時,金融工具的活躍市場報價難以取得,上市公司對金融工具的估值能力就顯得不足,相關部門應提供給上市公司詳細的估值辦法指南,便于上市公司參照操作。
第二,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人員的整體水平仍有待提高。會計工作的功能現(xiàn)今已從簿記轉向管理職能,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需求也不再是凈利潤、凈資產等幾個數(shù)字,會計人員的專業(yè)素質顯得更為重要。上市公司需要引進熟悉會計準則并能靈活運用會計準則的高素質人才。另外,相關部門應該繼續(xù)加強對上市公司會計人員的培訓。
第三,有部分上市公司在年度報告中,直接援引會計準則中列示的規(guī)范公允價值信息披露的原文,并未根據(jù)自身情況制定適合公司本身的公允價值確認、計量、列報規(guī)定和金融資產減值判定方法,相關信息的披露也沒有一致的格式或算法,使得在經濟危機中金融資產大幅減值的少數(shù)上市公司在年報中分散披露重要信息或避免披露金融工具的取得價格,從而誤導信息使用者。這些問題仍有待相關部門出臺管理辦法,保護信息使用者的利益。
【參考文獻】
[1] Ball R J, Kothari S P. Security Returns around Earnings Announcements[J].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1(66):718-738.
[2] Barth M E. Fair Value Accounting: Evidence from Investment Securities and the Market Valuation of Banks[J].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4(69):1-25.
[3] Barth M E, Beaver W H, Landsman W R. Value-relevance of Banks Fair Value Disclosures under SFAS 107[J].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6(71):514-537.
[4] Bernard V L, Merton R C, Palepu K G. Market-to-Market Accounting for Banks and Thrifts: Lesson from the Danish Experience[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5(33):1-32.
[5] Easton P, Hariss T.Earnings as an Explanatory Variables for Return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91(29):19-36.
[6] Eccher E, Ramesh K, Thiagarajan S. Fair Value Disclosures by Bank Holding Companie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96(22):79-117.
[7] Harris T S, Lang M, Moller H P. the Value Relevance of German Accounting Measures: An Empirical Analysi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94(32):187-209.
[8] Nelson K. Fair Value Accounting for Commercial Banks: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SFAS No.107[J].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6(71):161-182.
[9] Ohlson J A. Ungarbled Earnings and Dividends: an Analysis and Extension of Beaver, Lambert and Morse Valuation Model[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89(11):109-115.
[10] 鄧傳洲.公允價值的價值相關性:B股公司的證據(jù)[J].會計研究,2005(10):55-62.
[11] 路曉燕.公允價值會計的國際應用[J].會計研究,2006(4):81-85.
在公共危機的預防、應對和恢復重建的過程中,管理者必須具備強大的信息收集與整理能力、快速的決策反應能力、強大的動員與整合協(xié)調能力、雄厚的資源保障能力。政府憑借其所具有的強制性公共權力和法律的基本保障,并且基于其所建立的自上而下的正式官僚組織而符合公共危機管理的基本要求。
一、政府在公共危機管理中的缺陷和弊端
盡管政府具有優(yōu)勢,但現(xiàn)實中缺少其他主體的參與,使得近年來政府在公共危機管理中暴露的弊端與缺陷日益明顯。首先,與常規(guī)管理相比,公共危機管理在一定時期內需要組織的集權與政府的強權,因此政治動員與行政動員往往政府公共危機管理運用的主要方式。①但這種方式在獲得正常秩序的同時也打破了一些正常本文由收集整理的秩序,因而只能應用于有限的事件內,否則將會打破社會整體結構。其次,隨著官僚制內管理層級的增加、命令線條的拉長,組織內的信息流動以及整合會出現(xiàn)滯緩、不充分的現(xiàn)象,會直接影響到應對危機的速度與處置能力。第三,公共危機對公民的生命及正常生活帶來的潛在破壞性具有多變性、復雜性和系統(tǒng)性,政府機械化設計的官僚體制、依靠強制力運行的動員方式與干預方式都無法適應危機事件處理中彈性化、多樣化的需求。
二、非政府組織在公共危機管理中的功能優(yōu)勢
非政府組織產生于社會,其與社會的緊密聯(lián)系使其能夠更及時地發(fā)現(xiàn)問題,并通過社會機制加以解決,具有減壓閥的預防功能。它所提供的更為個性和多元化的公共服務,起著拾遺補缺的作用。在恢復與重建階段,非政府組織憑借其信息搜集能力以及溝通能力,對財政、資源運用及公平性問題發(fā)揮監(jiān)督作用,同時還可憑借專業(yè)優(yōu)勢長期持續(xù)地為受災地區(qū)及災區(qū)群眾提供專業(yè)性、針對性的服務。②這些特性是非政府組織在公共危機管理中發(fā)揮功能優(yōu)勢的基礎,主要體現(xiàn)為成本、貼合、信任和彈性優(yōu)勢。
非政府組織所具有的志愿服務基礎以及慈善動員能力是其獨特的資源運行基礎,相對于政府基于公共財政之上的物質保障資源供給,非政府組織在公共危機管理中表現(xiàn)出一定的成本優(yōu)勢。除了有形資源的提供外,非政府組織還在建設社會信任、提高民眾道德與危機意識、強化社會心理條件等非物質性的社會支撐系統(tǒng)方面發(fā)揮著特殊的作用。非政府組織的貼合優(yōu)勢、信任優(yōu)勢和彈性優(yōu)勢源于其所具有的民間性、公益性、獨立性和非營利性的特征。社會是非政府組織的生長基礎和服務目標,數(shù)量眾多、目標各異的非政府組織機構使其能夠在信息的收集以及處理方面,在社會需求的滿足與公共服務的提供方面和社會的變動與需求保持一致,貼合社會的多樣化、變動性的個性需求。其靈活性的組織形式也使得非政府組織能夠隨著外界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建立彈性化的戰(zhàn)略體系和公共服務體系,更具回應性和彈性。同時,非政府組織的獨立社會空間領域假設以及非營利性和公益性特征,在當今對“政府”及“市場”的質疑中更易于獲得社會支持與信任,也為公民參與以及利益表達提供了更為廣泛的途徑,是公民自治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
三、政府的考慮:合作的可能性分析
1.政府與非政府組織合作的前提
政府選擇與非政府組織合作的基本前提是目標一致與功能互補。但現(xiàn)實中在目標一致方面政府與非政府組織卻存在兩種可能的沖突:由于價值目標沖突而引起的“破壞性沖突”和由于認知差異而引起的“建設性沖突”。③政府對非政府組織的政治特性具有很強的敏感性,后者的政治“異端”傾向越明顯,二者潛在的沖突性就越大,而且是一種“破壞性沖突”。認知差異主要是由于兩類組織在使命、目標、組織結構、運行方式方面的不同而出現(xiàn)的矛盾沖突,這種沖突屬可以調整的“建設性沖突”。功能互補是我國政府選擇與非政府組織合作的實際需求,即當政府由于財政、資源等方面的問題而無法或是難以妥善解決社會問題的時候,處于化解風險的需求就會選擇與非政府組織合作。但這種合作能否達成一要看目標的一致性,二要看非政府組織在功能與資源上能否滿足政府的需求。由此可見,政府與非政府組織能否合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所讓渡和授權的空間以及進行制度變革的意愿和能力,而這又取決于政府的控制能力。因為政府既需要非政府組織在資源、功能上的補充,又必須將非政府組織的擴張限制在可控范圍內。
2.公共危機管理領域的合作可能性
對于我國政府與非政府組織合作的可能性分析同樣適用于公共危機管理領域的合作關系分析,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危機事件類型的不同以及政府、非政府組織在危機管理的各個階段的目標和功能要求也各有不同,因此對這一領域的分析必須結合危機事件的類型以及危機管理的不同階段這兩個具體條件。
表 公共危機管理中政府選擇與非政府組織合作的可能性分析
通過對上圖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公共危機的類型與管理過程中的控制需求和資源需求都很高
這種情況下,政府往往會有兩種選擇來管理危機,一是進行政治動員,完全依靠政府力量來應對危機。二是政府利用體制內的官辦非政府組織來動員社會并提供資源,表面上看是政府吸納非政府組織進行合作,但由于這些非政府組織都具有官民二重性,所以本質上仍然是政府依靠體制內資源應對危機的一種方式。
(2)公共危機的類型與管理過程中的控制需求較低、資源需求較高
由于這種情況并不需要過多的控制,因而政府往往能夠放松管制和控制,讓渡很大空間給非政府組織及其他社會主體,采取廣泛合作的策略,這也是非政府組織參與公共危機管理可能性最大的情況。
(3)公共危機的類型與管理過程中的控制需求高、資源需求低
這種情況下,應對公共危機的資源需求較低,政府憑借自身力量就可以應對,同時為了實現(xiàn)較高的控制目標,政府也不太可能選擇與非政府組織合作。
(4)公共危機的類型與管理過程中的控制需求和資源需求都較低
這種情況下,理論上最大的可能是非政府組織廣泛參與、承擔公共危機管理的相應職能,而政府并不參與。但事實上這種情況并不存在,因為按照定義,只有突發(fā)事件的破壞規(guī)模與程度涉及大多數(shù)公眾且已造成較為嚴重的破壞才被稱為公共危機,而政府對此負有不可推卸的職責,因而并不存在不需要政府參與管理的公共危機。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當公共危機的類型與管理過程體現(xiàn)出控制需求較低而資源需求程度較高時,政府往往會采取與非政府組織的合作策略。即當政府應對危機的資源與功能有限,同時這一危機類型與管理過程又不具有破壞性的沖突特征,且控制目標易于達成一致或目標本身沖突性很低時,政府最有可能選擇與非政府組織合作的策略。
[關鍵詞]工作滿意度;知識型員工;企業(yè)管理
[中圖分類號]F2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14)26-0028-02
1現(xiàn)代企業(yè)員工工作滿意度現(xiàn)狀
企業(yè)人力資源管理的兩個核心目標是生產率與員工職業(yè)生活質量,而工作滿意度是企業(yè)員工職業(yè)生活質量的一項重要心理指標。隨著經濟和科技的發(fā)展,知識已經成為推動社會發(fā)展的主要因素,企業(yè)之間的競爭以及資源的有效分配,都離不開知識,而知識的載體是知識型員工,他們是企業(yè)的核心資源。
大量研究表明:員工工作滿意度越高,對組織的忠誠度越高,其工作積極性也越大;反之,員工對工作滿意度越低,則其對組織的承諾度就會相應地減弱。因此,企業(yè)管理者可以通過工作滿意度的高低來監(jiān)控組織狀況,對癥分析,進行組織管理的改進,調動員工工作的積極性,促進員工更好地發(fā)展,從而收獲的是良好的工作績效,促進企業(yè)未來良性發(fā)展。
但就目前來看,我國企業(yè)員工的工作滿意度卻往往差強人意。隨著企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員工管理上頻頻出現(xiàn)問題:高員工離職率、低績效表現(xiàn)等,這些都制約著一個企業(yè)未來的良性發(fā)展,如何使員工工作滿意度發(fā)揮它應有的作用?如何降低員工的離職率?如何調動員工工作的積極性?如何提高員工工作滿意度?基于以上問題,本文就現(xiàn)代企業(yè)員工工作滿意度面臨的實際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提高員工工作滿意度的相關建議,以期提高工作滿意度。
2現(xiàn)代企業(yè)員工工作滿意度的困惑及成因
根據(jù)胡蓓基于實證的研究,影響員工工作滿意度的因素按照影響程度的大小分為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其中,主要因素有:上下級關系、同事關系、工作條件、工作自以及管理政策;次要因素有:組織文化、工作內容、組織內的集體活動和工作時間。將這些因素歸類為以下三大類進行分析。
1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包括同事關系、上下級關系以及組織內的集體活動。同事之間的相處是每天必須要經歷的事情,惡性關系使得員工的工作狀態(tài)不佳,情緒低下,容易產生較差的工作績效。一個好的上下級關系會使員工在工作中得到應有的尊敬,上下級的有效溝通也會使員工在工作上獲得支持,可以更好地完成工作,并交付好的工作結果,相反,上級對下級的忽視,會使員工得不到該有的幫助和重視,則會降低員工的積極性。組織內的集體活動會影響員工的組織歸屬感,集體活動在員工間的失調使得員工產生懈怠,降低員工的工作滿意度。
2工作本身
工作本身包括工作內容、工作自。工作內容與員工的匹配越來越被企業(yè)所看重,讓不同的員工做適當?shù)墓ぷ?,工作難度不要過高也不要過低,難度過高會導致員工努力之后所獲結果仍不佳,而過低的難度則會讓員工無法追求到個人能力的充分施展,在這種情況下就會降低員工的工作滿意度。知識型員工更追求自,認為保持工作的自是企業(yè)對自己的尊重以及能力的肯定,但是企業(yè)如若對員工工作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要進行干預,那么員工的積極性就會降低,由此會產生低的工作滿意度。
3工作環(huán)境
工作環(huán)境包括工作條件、工作時間、組織文化和管理政策。知識型員工在獲得薪酬的基礎上,還相對重視自身的工作條件,工作條件若使員工產生反抗心理,則員工工作時充滿懈怠,造成低工作滿意度。較長的工作時間使員工身心疲憊,無法以更好的姿態(tài)進行工作,長期以來則會影響員工的身體健康,因此對于每天高負荷的工作時間,員工的工作滿意度則相對較低。員工在一個組織文化與自身愿景相對契合的企業(yè)中工作會產生愉悅的心理,而若企業(yè)文化與員工自身價值觀相悖,員工則無法長時間的在企業(yè)中待下去。管理政策也是影響員工工作滿意度的一個因素,管理政策的公平性、有效性、合理性都會增加員工對企業(yè)的認可,而相反,則會降低員工的工作滿意度。
3提高企業(yè)員工工作滿意度有效措施
1薪酬制度力求公平
薪酬是決定工作滿意度的重要因素,當然,高薪酬并非必然導致工作滿意度提高。根據(jù)雙因素理論,薪酬屬于保健因素,低薪酬會使員工感到不滿意,而高薪酬帶來的是沒有不滿意。同時,公平理論指出,當員工感受到自己的付出與回報與他人相似,才會感覺到公平,也就是說,薪酬與工作滿意度之間的關系,關鍵在于不是一個人的絕對所有,而是相對收入。因此,建立公平的薪酬體系,可以提升員工的工作滿意度。
2按績效管理考核結果作出相應的人力資源管理決策
績效考核的目的在于為薪酬分配、培訓、人員調動與晉升等人力資源管理決策提供依據(jù),將績效考核的結果與這些人力資源管理決策相聯(lián)系,可以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員工認為努力做出成績可以得到期望的好結果,于是就會產生較大的滿足感,努力工作行為受到了正強化。因此,績效結果的科學分析與正確使用應受到企業(yè)管理者的重視,嚴格按照績效結果進行有效的人力資源管理,可以提高員工工作滿意度。
3提供公平競爭的工作環(huán)境
在工作中,知識型員工最需要的就是公平競爭,使員工在企業(yè)中公平競爭。在這樣的環(huán)境才更有利于員工施展自己的才華,更能夠發(fā)展自己,更有益于員工提高工作績效。公平的企業(yè)可以提高知識型員工的工作滿意度,使員工能夠專心的工作。
4創(chuàng)造關愛知識型員工的企業(yè)氛圍
根據(jù)馬斯洛的需求理論,追求自身的發(fā)展是個人需求之一,現(xiàn)在的員工已不再僅僅是對薪酬的追求,同時也追求精神的歸屬和自身的發(fā)展。對于員工來說,自身的發(fā)展進步已經成為了他們工作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一個關愛員工的企業(yè)必然會令員工的工作滿意度提高,而組織提供的培訓也成了選擇企業(yè)的一個重要因素,合理的培訓使員工在工作上提升自己的能力。企業(yè)應該提供給員工良好的工作環(huán)境,給予員工在工作上的支持,要適當?shù)毓奈鑶T工的士氣,對高績效的員工給予肯定的評價,提升員工對組織的歸屬感。同時,企業(yè)要關注員工的身體健康,以提高知識型員工的工作滿意度。
5營造積極追求進步的企業(yè)氛圍
積極追求進步的企業(yè)環(huán)境可以營造一個好的學習型企業(yè)和務實型企業(yè)。企業(yè)給予員工足夠的支持和信任,重視企業(yè)的發(fā)展,重視員工的發(fā)展,提高員工的工作滿意度,從而能帶動員工積極地學習與提高工作績效相關的知識,為企業(yè)提供高績效。
6創(chuàng)建自由開放的企業(yè)氛圍
知識型的員工都希望企業(yè)是一個自由開放的系統(tǒng),在這樣一個環(huán)境中員工之間可以平等地交流觀點,交換相互的想法,促進員工間關系,使得員工在得到企業(yè)一定的支持和信任之后,可以大展身手,積極地在工作中施展自己的才能。企業(yè)應該促進員工與上級的交流,增強員工在工作中的參與意識,促進工作任務更有效地傳達,提高員工的工作滿意度。
7整合企業(yè)文化價值觀,營造共同愿景
企業(yè)應該整合企業(yè)的文化價值觀,將員工的價值觀和企業(yè)的文化價值觀有機地結合起來,樹立共同的目標,打造共同愿景,增強員工對于企業(yè)的歸屬感,促進企業(yè)和員工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張卓清談知識型員工工作滿意度管理[J].改革與開放,2009(12):120
[2]胡蓓,陳建安腦力勞動者工作滿意度實證研究[J].科研管理,2003(4):139-144
[3]葛培波,高天云提高工作滿意度的途徑[J].山東經濟,2002(5):60-61
【關鍵詞】 工程造價管理 工程質量 重要性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高速增長和現(xiàn)代化建設的日益加快,工程項目的數(shù)量越來越多,規(guī)模也越來越大,正基于此建設工程造價管理對確保工程質量的重要性變得日益突出。施工企業(yè)為求生存,占有市場,不惜壓低價格,以微利甚至虧損的價格來獲得工程,更有一些施工企業(yè)為達到盈利的目的,偷工減料、精制濫造。因此,建設工程造價管理工作起著合理確定工程造價、有效控制工程質量、充分發(fā)揮投資效益的作用。
1. 工程造價管理與工程質量
建設工程造價管理,是指在投資決策階段、設計階段、建設項目承發(fā)包階段,在保證工程質量的前提下,把建設工程造價控制在限額范圍內,以求在各個建設項目中達到人力、物力和財力的合理使用,取得最佳的投資效益和社會效益,保證項目管理目標的實現(xiàn)。
工程質量,是指竣工的工程應達到圖紙的技術要求,從工程的性能、壽命、可靠性、安全性和經濟性五個方面符合國家規(guī)范和標準要求的特性,最大限度地滿足使用者的要求。
2. 工程造價管理對工程質量實行有效控制的重要性
我國工程造價管理改革是國家宏觀調控、市場競爭形成價格的原則,建設工程造價不僅與國家和當?shù)卣恼叻ㄒ?guī)、建設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程度、建設者的管理水平和技術水平等外部條件有聯(lián)系,而且還與工程質量目標控制密切相關。工程造價管理是確保工程質量的根本途徑,要想確保建設工程質量的同時得到最佳的經濟效益,就必須加強建設工程造價管理。
建設工程造價管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建筑市場管理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合同當事人想用最小的投資來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工程造價管理工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滲透貫穿于建設工程項目從可行性研究到工程竣工結算的全過程,如果工程造價管理在哪一個環(huán)節(jié)減弱或者失控,就可能造成價格與價值相背離的問題。若價格高于價值,就會影響建設工程投資效益的發(fā)揮;若價格低于價值,就會造成建設工程質量低劣。如一些建設工程項目在投資決策階段就缺乏可行性研究,工程造價沒有一個明確的控制目標;有些勘察設計單位不按規(guī)范設計,不注重設計方案對工程造價的影響;又如一些建設單位不按建設程序辦事,在招標投標過程中隨意肢解工程,多頭發(fā)包,任意壓級壓價,甚至還自行指定建筑材料,使合同價款控制流于形式,并出現(xiàn)“陰陽合同”等。這一系列的問題,正是程造價管理工作的薄弱的表現(xiàn),說明了工程造價管理對工程質量實行有效控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此可見,工程造價管理工作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建設工程質量的優(yōu)劣。單純追求利潤而忽視工程造價管理對工程質量的有效控制,不可避免的會為工程質量帶來一些問題,埋下隱患。
3. 正確處理工程造價管理與工程質量的關系
處理工程造價管理與工程質量之間的關系,就是必須堅持技術與經濟相結合的原則,既要保證工程質量目標,又要合理有效地控制工程造價,強化工程造價管理工作,以確保建設工程的質量目標。這就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3.1深入分析工程的功能,合理確定質量控制目標。即對建筑產品的唯一性進行深入的功能分析,確定哪些功能是必要的,哪些功能是次要的或過剩的,以便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進行合理分配,減弱次要的功能,去掉過剩的功能,補充不足的功能,使產品功能結構更加合理,從而更好的保證質量目標。也就是說工程造價控制的關鍵在于前期的投資決策和設計階段,只有抓住了這個關鍵,方能有效地控制建設工程造價。
3.2嚴格執(zhí)行招投標制度,合理確定工程造價。建設工程招投標制度是控制工程造價的有效手段,建設單位可以充分利用招投標這一有效手段進行工程造價控制,提高建設工程的經濟效益,保證建設工程的質量,縮短建設投資的回報周期。
3.3項目實施階段,嚴格控制質量成本。質量成本是指使產品達到質量標準所發(fā)生的一切費用,包括為了保證及提高產品質量所增加的費用和因未到質量標準所造成的損失及處理質量缺陷所發(fā)生的費用。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都要加強對施工全過程的質量管理,特別是應重點加強設計變更的管理。設計變更盡量提前,變更發(fā)生得越早,損失越小,反之就越大。對影響工程造價的重大設計變更,更要用“先算帳后變更”的方法,使工程造價得到有效控制。再者,加強材料、設備的采購供應,控制材料價格。據(jù)測算,一般建筑工程造價中材料費用占60- 70%左右,且不斷呈上升趨勢。由此可見,選用材料是否經濟合理,對降低造價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為此,我們在滿足材料合格的前提下,應努力爭取最低價,掌握建材市場價格變化規(guī)律,制定材料價格的管理措施,建立一個能及時反饋、靈活可靠、四通八達的信息網(wǎng)絡。對資金占用額大、采購較困難的大宗材料重點管理,使材料總費用降到最低。提前做好材料供應計劃,掌握市場行情,盡量在材料價格波動的低谷時購進材料。
3.4加強施工進度網(wǎng)絡計劃管理,擇優(yōu)選用工程的施工組織方案。有效地控制工程造價,應加強施工進度網(wǎng)絡計劃管理,擇優(yōu)選用工程的施工組織方案。各承包施工企業(yè)應在保證工程質量標準的前提下設計多種施工方案,從技術和經濟上進行對比分析,進而選定最能合理地利用人力、財力、物力資源且使造價最低的方案。在施工過程中應盡量避免窩工、浪費工時的現(xiàn)象,對各個工種要做到合理調配,并要加強對施工機械進場、退場的靈活調度,避免臺班費的浪費。
結束語
一系列的“豆腐渣工程”讓人不得不重新思考建設工程造價管理對確保工程質量的重要性。加強工程造價管理是確保工程質量的根本途徑,要想嚴格控制建設工程質量目標,就必須從建設工程的全過程著手,運用建設工程內在的經濟規(guī)律以及工程造價管理與工程質量的內在聯(lián)系,利用相關法律法規(guī)科學地進行調節(jié),挖掘建設市場的潛在價值,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以期達到合理確定工程造價、有效控制工程質量,充分發(fā)揮投資效益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蔣瑞.工程造價對工程質量影響的分析[J].城市建設與商業(yè)網(wǎng)點.2009.
論文摘要:本文就職業(yè)培訓機構公共關系傳播的矛盾性做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這些矛盾包括:公關傳播信源的全員性與個別性矛盾;公關傳播信宿的廣泛性與單一性矛盾;公關傳播著眼點的長遠性與近期性矛盾;公關傳播信息的個性與共性之間的矛盾。
一、公共關系傳播成為職業(yè)培訓機構宣傳的一種有效手段
公共關系產生于西方工業(yè)社會,現(xiàn)代經濟與社會的發(fā)展離不開公共關系。對于公共關系的認識,學界對其也有不同的界定,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在這里,我們把公共關系理解為:一個社會組織為了推進相關的內外公眾對它的理解、信任、合作與支持,為了塑造組織形象、創(chuàng)造自身發(fā)展的最佳社會環(huán)境,在充分尊重公眾利益的前提下,利用傳播、溝通等手段而努力采取的各種行動,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各種關系。
傳播是連接公共關系主體和客體的橋梁,是特定的個體或群體運用一定媒體或形式向受傳者進行信息傳遞與交流的一種社會活動,是人與人之間信息的傳遞和分享。從一定意義上來講,公共關系活動就是以大眾傳播、人際傳播和組織傳播為主要方法的一種組織與公眾交流行為。
當前,我們正處于知識經濟時代,終生學習成為人們工作和生活的迫切需要,職業(yè)培訓日益成為人們再學習的一種有效途徑。面對競爭激烈的培訓產業(yè),傳統(tǒng)的宣傳方式已不能適應時代的發(fā)展要求了,職業(yè)培訓機構紛紛采取公共關系傳播的方式加強組織的宣傳。然而在實踐中,我們常常發(fā)現(xiàn)職業(yè)培訓機構公共關系傳播存在著信息的個性與共性等方面的矛盾。
二、職業(yè)培訓機構公共關系傳播的矛盾性
職業(yè)培訓機構公共關系傳播的矛盾性影響到職業(yè)培訓機構形象的傳播,這些矛盾包括:公關傳播信源的全員性與個別性矛盾,公關傳播信宿的廣泛性與單一性矛盾,公關傳播著眼點的長遠性與近期性矛盾,公關傳播信息的個性與共性之間的矛盾。
1、公關傳播信源的全員性與個別性的矛盾
信源,即信息的者、傳播者。從職業(yè)培訓機構公關傳播的角度來講,筆者認為職業(yè)培訓機構的公關傳播應當具有全員性的觀念,即公關傳播的信源應該是職業(yè)培訓機構的全體成員。這一觀念對內能提供職業(yè)培訓機構的凝聚力,對外能表現(xiàn)職業(yè)培訓機構的良好組織形象。在與客戶的交往過程中,職業(yè)培訓機構員工的一言一行都關系到客戶對機構形象的認知,影響機構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然而在實踐中,職業(yè)培訓機構公關傳播信源的個別性現(xiàn)象比較突出。有些職業(yè)培訓機構看不到良好的公共關系傳播對自身發(fā)展的重要作用,領導不重視,員工不參與。大多數(shù)人認為公關活動是可有可無,即使要開展,那也只是專職公關部門或專職公關人員的分內事。這些現(xiàn)象顯示了職業(yè)培訓機構全員公關意識淡薄。
面對公關傳播信源的全員性與個別性的矛盾,職業(yè)培訓機構需要采取靈活措施,積極培育全員公關傳播意識,并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一言一 行中,從而形成一種無意識的職業(yè)習慣,樹立機構良好的精神風貌。職業(yè)培訓機構全員公關意識是一旦形成,將會給職業(yè)培訓機構的發(fā)展帶來長期的、深遠的和積極的影響。
2、公關傳播信宿的廣泛性與單一性的矛盾
信宿,是指接受并利用信息的人。公共關系傳播的信宿是社會公眾 ,社會公眾以數(shù)量不等的群體或個人形式存在,并形成對組織以不同影響的環(huán)境。[
如果把社會公眾看成是一個系統(tǒng)的話,那么這個系統(tǒng)是由內部員工 、消費者 、政府部門、新聞媒體 、社區(qū)居民 、合作伙伴 、競爭對手和其它利益團體等要素組成的一個動態(tài)穩(wěn)定的統(tǒng)一整體。因此職業(yè)培訓機構在開展公關傳播過程中,必須善待社會公眾中的每一位成員,注重公關傳播的廣泛性。
然而在職業(yè)培訓機構的公關傳播實踐中,有的職業(yè)培訓機構的公關傳播對象過于單一,主要選擇政府和知識消費者,而對媒體、社區(qū)居民 、合作伙伴、競爭對手等其它社會公眾缺乏關注,致使公關傳播活動“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公關傳播效果大打折扣。
面對這一矛盾,職業(yè)培訓機構在公關傳播實踐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各方面的公眾因素,加強與不同類型的社會公眾進行溝通,從而達到公關傳播效果的最大化。
3、公關傳播著眼點的長遠性與近期性的矛盾
在當前培訓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狀態(tài)下,傳統(tǒng)的廣告營銷模式已經不能完全適應宣傳的需要,因此很多職業(yè)培訓機構也熱衷于公關傳播。然而,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是需要一定的時間慢慢培養(yǎng)才行。特別是在職業(yè)資格培訓市場,雖然我國教育部、人事部、信息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等國務院各部委都做了職業(yè)資格認證相關方面的規(guī)定,但是持證上崗還沒有深入到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里。特別是在校大學生,他們參加社會實踐的機會比較少,對社會的認知還不夠深刻。其次,用人單位對持證上崗的認識也不夠。因此,職業(yè)培訓機構的公關傳播不能一味考慮眼前的利益,而應注重傳播的長期性。
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不少職業(yè)培訓機構的領導或者工作人員認為開展一兩次大型的公關傳播活動就能迅速地引起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客戶就會迅速認可自己的培訓項目,過于注重公關傳播的近期利益。這就造成了公關傳播的長遠性與實際操作中的近期性的矛盾對于職業(yè)培訓機構來講,公關傳播活動不僅是一項近期的活動,更是一個長期的有計劃的充滿艱難與坎坷的系統(tǒng)工程。每一次具體的公關傳播活動都只能看成是通往長遠目標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用公關傳播活動來塑造組織形象的道路是沒有盡頭、沒有終點的。職業(yè)培訓機構要將每一次活動,每一天工作都看成是公關傳播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踏實做好當前的每一件事情,立足長遠,才能卓有成效地完成職業(yè)培訓機構的公關傳播任務。
4、公關傳播信息的個性與共性的矛盾
當今世界各國之間在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日益加深,世界各國政治一體化,經濟一體化以及文化一體化的趨勢明顯。與此同時,當今時代也是一個多元化或者說是個性化、差異化的時代,如政治多元化、經濟多元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等等。兩種趨勢同時并存,兩者辯證統(tǒng)一,不可分割。面對這一趨勢,職業(yè)培訓機構的公關傳播不僅需要遵循職業(yè)培訓行業(yè)的相關政策,而且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善于塑造獨特的組織文化,從而提高職業(yè)培訓機構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在實踐中,有的職業(yè)培訓機構的公關傳播形式過于呆板 ,缺乏特色,難以引起職業(yè)培訓機構內外公眾的廣泛關注。在職業(yè)培訓機構公關傳播方式中,“物質公關”相對較多,對人性的關注則相對較少。另外,有的職業(yè)培訓機構也狹隘地認為公關傳播就是迎來送往,喝酒干杯等等。在公關傳播活動中,有的職業(yè)培訓機構甚至采取有違社會公平競爭秩序和倫理道德習俗等手段,刻意貶低競爭對手,欺騙社會公眾。
面對這一矛盾,職業(yè)培訓機構的職能部門應當充分認識到創(chuàng)新精神對機構當前和未來發(fā)展的重要作用。當前人們對職業(yè)培訓的需求強烈,但職業(yè)培訓機構眾多,競爭激烈,任何一個職業(yè)培訓機構唯有創(chuàng)新,才能贏得生存與發(fā)展的空間。首先職業(yè)培訓機構的職能部門要鼓勵創(chuàng)新,獎勵創(chuàng)新,重視對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和提拔。其次,要在職業(yè)培訓機構內部形成一種善于學習、積極學習的組織氛圍,構建學習型的組織文化。第三,要采取靈活措施加強職業(yè)培訓機構的平行溝通,上行溝通和下行溝通,碰撞思維的火花,分享創(chuàng)新的樂趣,從而在職業(yè)培訓機構內部創(chuàng)造一種和諧的人際氛圍。
總之,目前職業(yè)培訓機構的公關傳播還不夠成熟、不夠完善,還存在著許多矛盾。面對這些矛盾現(xiàn)象,職業(yè)培訓機構要善于承認矛盾、認識矛盾才能更好地分析矛盾、解決矛盾,達到塑造職業(yè)培訓機構良好形象的目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