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發展縣域經濟幾點建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職業教育 縣域經濟 職教中心 勞動力
“能讓衛星上天的是人才,能讓馬桶不漏水的也是人才”,人才不僅是指那些手持高學歷的高校畢業生,也包括大量的農村高素質勞動者,或者是有一計之長的人。通過職業技術教育培養出來的高素質人才,已經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一支充滿活力的生力軍。雖然他們從業的方式不同,經濟效益也不同,但是所取得的社會效益是相同的,他們已然成為農民致富的帶頭人,在我縣縣域經濟發展中起著良好的帶動和示范作用。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縣域經濟,必須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路子,必須培養具有開拓精神和市場意識的、掌握現代農業技術的新一代農民。因此,職業教育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工作,理應成為各級領導高度重視的戰略性問題。
一、縣域經濟發展的發展離不開職業教育
1.提高我縣勞動者素質要發展職業教育。
地區之間發展的差距,關鍵就是勞動者素質的差距,勞動者的素質直接影響著縣域經濟的發展速度。回顧康平的發展歷程,勞動力素質低下是我們貧窮落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2.調整產業結構要發展職業教育。
我縣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相當的成績,但是,在我縣農業生產中傳統的耕種方式仍占主導地位,一些農民對新科技、新項目的推廣持觀望態度。大力推廣應用新品種、新項目、新技術,增加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已成為產業結構發展的必需,農村職業技術教育理當毫無質疑的沖在前面。
3.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要發展職業教育。
農村勞動力滯留當地,是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之一。推動縣域經濟的發展要使更多的農村勞動力脫離傳統農業,都需要勞動者掌握相關技術、提高自身素質。因此,真正影響城鄉勞動力轉移效果的在于勞動力是否經過良好的職業培訓、有沒有掌握行業所需的技術。
二、我縣職業教育現狀
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我縣的職業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職教中心不斷發展壯大。從1992年成立職業中專到1999年成立職教中心再到今天,職教中心經歷了無到有、從小到大,辦學規模逐漸狀大,尤其是近幾年軟硬件建設均上了一個新臺階。為我縣經濟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二是農村成人培訓已形成網絡。目前全縣有農村成人學校15所、成人教育分校180所,每年可培訓農民2萬人。三是民間力量辦培訓補充了職教資源。我縣個人開辦的計算機、藝術等培訓班教學設備齊全,教師具備大專以上學歷,固定資產已達400萬元,現已培訓各類學員600余名,深受社會歡迎。
在職教中心骨干示范作用的帶動下,現在形成了以職教中心為龍頭,農村職業教育和民間職業教育全面鋪開的縣、鄉、村三級培訓網絡,一個新的、系統的職業教育體系初步形成。成為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雖然我縣職業技術教育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通過調研,發現仍存在以下的不適應性:
一是思想上重視不夠,認識不足。部分鄉村干部忽視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重要性,工作流于形式;農民在就業觀念上存在偏差,認為接受職業技術教育的孩子沒有發展前途。二是成人學校的軟、硬設施建設亟待加強。硬件設施薄弱,師資力量不足等問題突出。三是義務教育階段過于重視“應試教育”。除此之外,辦學形式單一也是不可忽視的問題。對農民的職業技術培訓,應該形式多樣、方法靈活,既要有政府部門的專門機構,又要有民間的自發組織,互補其短,這樣才能收到實效。
三、發展職業教育的幾點建議
發展對職業教育,將大量的勞動力轉化為高素質勞動者,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課題。針對我縣職業教育實際,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要加快職教中心的發展。把職教中心放到同普通高中同等重要的位置,做好“加強硬件建設、擴大招生規模、注重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等基礎性工作,切實抓住以下幾個重點:一是按“需求”設定專業。堅持“面向市場設專業,辦好專業興產業”。二是拓寬辦學途徑。要敢于放開、搞活辦學形式。三是建立人才資源數據庫。四是做好實訓基地建設。應以通用、實用為原則,充分利用現有的企業、設備、土地等資源,統籌規劃、合理安排,并多渠道籌集經費,形成政府、企業和學校共同建設實訓基地、共同管理的局面。
2.要高度重視成人學校的發展。要達到“有教師、有教室、有教材、有教學計劃、有教學設備、有學員”的6有標準,在鄉村戶之間構建起培訓輻射網絡。一是盡量加大投入,改善辦學條件。二是搞好教學。要按照教學對象分層次、教學內容按需求的原則,把農業工業化、產業化培訓作為重點,堅持成、職、普三教溝通,農、科、教三點結合。三是拓寬師資來源渠道。推行教師資格制度,使非師范專業的畢業生可以充實到農村職業教育隊伍中來。通過固定崗位與流動崗位相結合、專職和兼職想結合的辦法,聘請政府官員、專家學者等社會各個方面的人員到農村職業學校任教,造就一支包括農藝師、畜牧師等在內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3.要推進初級職教步伐,深化義務教育改革。在義務教育階段全力推行素質教育,做好初中階段的職業技術培訓。在開好勞技課的基礎上,根據學生學習成績參差不齊、興趣愛好各不相同的情況,明確分類指導目標,做好分段培訓安排,掌握農村急需的實用技術,必要時讓學生走出校門,進果園、下車間,邊干邊學,提高操作能力。
4.要形成濃厚的輿論氛圍,加大社會關注力度。全社會要對職業技術教育的重要性形成共識,政府各相關部門、行業組織者要認真履行責任,努力為職業教育多辦實事,多辦好事,真正形成推進職業教育發展的合力。
最后,要重視社會力量辦職業教育,使其成為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其提供優惠政策,擴大現有社會職教的辦學規模與水平,發揮其貼近市場、機制靈活等特點,爭取與縣職教中心等公辦職教形成優勢互補,促進多元辦學格局的形成。
地址: 遼寧省沈陽市康平縣職業教育中心
郵編: 110500
[關鍵詞]民營經濟;縣域經濟;作用;建議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1)14-0089-02
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是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而要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最關鍵之舉就是要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可以說,民營經濟是縣域經濟發展的潛力和希望,是未來縣域經濟的主體。
1 發展民營經濟對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1)民營經濟是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步伐加快,民營經濟的領域不斷拓寬,規模逐漸壯大,占縣域經濟成分比重逐步增大。從我國目前縣域經濟發展的總體態勢來看,一個縣域經濟的民營經濟成分的多少、發展好壞直接關系到縣域經濟發展的總體經濟實力和發展活力。具體表現在:
一是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有助于推進縣域農業產業化的進程。農業產業化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重點,符合世界農業發展規律和趨勢。民營企業與農業產業化有著天然的聯系。農業產業化的核心是培育龍頭,而很多民營企業起源于農村又是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
二是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有助于提升縣域工業化的水平。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國家實行了保重點的投融資體制,縣域經濟的投資主體落到了民眾頭上,公有制經濟成分在縣域未來經濟發展的作用越來越弱。所以,縣域經濟要推進工業化必須依靠民營工業,一方面是依靠現有的民營工業做大做強;另一方面是依靠民營增量資金,投資于工業,擴大工業的總量。
三是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有助于解決縣域城鎮化的問題。城鎮化首先應該是產業的城市化即要發展城市產業,在縣域經濟中,有能力進行投資的主體就是民間力量,支撐縣域經濟發展的也是民營經濟。隨著經濟發展和自身的需要,民營企業更加向城鎮集中,并形成工業小區,進而促進了城鎮功能的不斷完善。所以,民營經濟就成為推進城鎮化進程的內在活力。
(2)民營經濟是解決農民增收和縣鄉財政困難兩大難題的根本途徑。近幾年農民收入增長徘徊不前較為明顯,解決農民增收問題和縣鄉財政脫困問題,光靠農業本身不行,農民增收的根本出路在于減少農民。而加快發展民營經濟,使農民在未脫離土地的前提下,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從而增加了農民的收入。縣鄉財政困難是當前縣域經濟發展中的普遍問題,振興縣鄉財政的根本出路也在于發展民營經濟。通過充分利用民間資本,大力發展民營經濟,促進一批非公有制企業做強、做大、做優,借此培育縣鄉財源,做大縣鄉經濟和財政收入這塊“蛋糕”,增強縣鄉經濟發展后勁。
(3)民營經濟是增加縣域社會就業的重要渠道。黨的十七大提出,“就業是民生之本。要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強政府引導,完善市場就業機制,擴大就業規模,改善就業結構。”而民營企業可以說是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渠道,也是城鎮下崗工人再就業的主要場所。因為以個體、私營經濟為主的民營經濟,絕大部分屬勞動密集程度較高的產業,規模較小,就業成本相對較低。在勞動力素質短期內難以適應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高新技術含量不斷提高的情況下,這些勞動密集型產業便于安排那些城鎮下崗職工及年齡偏大、勞動技能單一的就業群體,也容易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民營經濟越發達,人們的就業渠道就越多。因此,發展民營經濟有利于提高就業率,起到穩定社會,實現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
2 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幾點建議
只有全方位啟動民間投資,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實現縣域經濟民營化,才能不斷做大做強縣域經濟規模和實力,所以民營經濟是縣域經濟發展的突破口。
(1)不斷改善和優化縣域民營經濟的發展環境。從根本上消除阻礙縣域民營經濟發展的體制性和政策性的障礙,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是縣域民營經濟大發展的根本保證。
一要掃除觀念障礙,優化輿論環境。對于民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問題,要從大的體制環境方面加大宣傳力度,從思想上消除民營經濟發展的觀念,強調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非公有制經濟人士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使廣大干部群眾尤其是職能部門的干部職工受到教育,深化認識,轉變觀念,消除偏見和歧視。通過輿論倡導、樹立典型,促進企業家隊伍的不斷發展壯大,為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輿論氛圍。
二要樹立服務意識,優化執法環境。要按照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盡快轉變政府職能,弱化管理職能,優化服務質量。在提供方便、協助立足、促進發展三大方向上為民營經濟的發展提供大力支持。要堅決整治損害民營經濟發展的“三亂”現象和不正之風,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的私有產權和發展權,認真查處對民營企業亂收費、亂攤派等違法違規行為。對一些必要的收費,實行歸口管理,統一收費項目和標準。建立完善舉報制度,切實加強執法監督,保護民營企業的合法權益。
三要加強宏觀指導,優化政策環境。政府要結合本地區經濟發展的現狀,從宏觀上及時向民營經濟提供行業和地域分布方面的指導信息,防止其盲目發展而導致的分散、低水平重復和過度競爭等問題。同時要注意培養行業的龍頭企業,提高民營企業的規模和實力,為中小企業升級創造條件。要放寬民營經濟從業對象、經營范圍、經營方式、企業冠名等限制,不斷完善鼓勵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激勵廣大民營企業家的創業熱情,從而促進縣域民營經濟的發展。
(2)進一步建立和完善適合縣域民營經濟發展的融資體系和信用體系。中小民營企業借貸難問題,成為制約縣域民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所以,要促進縣域民營經濟大發展還必須從根本上解決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一要構建金融支持體系。縣域民營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支持嚴重不足表現為金融組織機構不健全。重構后的縣域金融組織架構應該是包括國有商業銀行、地方商業銀行、農業政策性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和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有機組合而成的功能互補、結構優化、運作有效的完整體系。建立專門以縣域民營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的中小金融機構,積極發展面向縣域民營企業等中小企業的專門銀行。
二要加強信用擔保體系。民營企業要拿到貸款,必須有擔保機構愿意擔保,因此必須加強企業信用體系建設。民營企業自身要建立起規范的財務制度,提高企業的信用等級。政府的相關部門可以通過征集企業信息,建立企業信用檔案,制定企業信用評級的統一標準,來加強信用體系建設。支持民營資本進入融資擔保領域,明確省財政對農村信用社增資擴股給予信用支持,鼓勵其組建農村合作銀行和統一法人,從根本上解決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3)積極引導和提高縣域民營企業現代化管理的水平。隨著民營企業規模的不斷壯大和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傳統的民營企業管理體制和管理方式越來越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這些企業要想進一步發展,必須提高現代化管理水平。
一要提高民營企業家的綜合素質。要不斷加強對民營企業家的培養、培訓,組織民營企業家到高等院校系統地接受現代管理知識教育或參加短期的管理技術培訓,不斷提高其決策水平和管理水平;要經常組織民營企業家到外地參觀、考察,參加各類經貿活動,拓寬他們的視野;要教育和引導民營企業家致富思源、富而思進,努力造就一批懂經營、會管理、有頭腦、了解市場和有關政策法規的具備良好綜合素質的民營企業家。
二要依靠技術創新做優民營經濟。當前縣域民營企業存在科技含量不高,市場競爭優勢不強的問題。而技術創新是企業創新的核心,民營企業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重視技術創新,形成自己的核心技術。因此,要高度重視企業科技進步,廣泛吸引和利用各類科技人才,加強新產品研制開發,不斷提升產品檔次,形成優勢產品,打造企業品牌,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三要引導和推動民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民營企業現代企業制度建設,企業規模是基礎,產權多元是核心,人才建設是關鍵,管理制度是保證。最終目標是實現民營企業融資渠道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轉變,產權結構由單一化向股份化轉變,企業決策由個人化向民主化轉變,企業班子由家族化向專業化轉變,員工管理由雇傭化向人性化轉變,企業經營由作坊化向規模化轉變。這就需要民營企業創新管理方式,跳出任人唯親、家族式管理的圈子,實行“能人戰略”。要明晰產權,按照公司法來組建企業。引導民營企業引入職業經理人,規范企業運作,避免經營決策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引導民營企業注重培育企業文化,提高企業的凝聚力,在市場競爭中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引導民營企業樹立良好的信用觀念,搞好誠信建設,強化企業信譽。
參考文獻:
[1]陳文偉.突破縣域民營經濟發展困境的路徑[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2):41.
一、農村經濟發展現狀及原因
1.計劃經濟體制沿襲下來的合作經濟組織和自上而下延伸至農村的群團組織,其組織模式和運行機制難以滿足農村發展的需要。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專業協會等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總體上發展滯后,原因是思想偏見的制約。有人認為,農民缺乏合作意識,因而對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持不屑一顧或消極無為的態度;也有人擔心,我國農民那么多,農民一旦組織起來可能會削弱基層政府的職能和權威,甚至影響社會穩定,因而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持防范戒備心理。
2.體制慣性的擠壓。我國“三農”管理體制是多頭管理、部門分割,現有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分別掛靠在農業等10多個部門,各自為政,各行其是,難以實現跨地域、跨系統、跨所有制發展。
3.法律支持的滯后。除了農村基層自治組織,目前,我國對其他類型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尚無法律規定,農村合作組織的法律地位不明確,影響了相關部門對其進行有效的管理。
4.政府干預或服務不當。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絕大多數是在政府直接或間接推動下組建的,與政府及相關部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行政力量過多介入,扭曲了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民辦、民營、民受益”的原則。一些由地方政府出面組織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其實際控制權仍掌握在政府部門手中。有些專業協會的農民只是名義上的會員,實際上卻與協會無關。許多用行政手段“捏合”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運轉十分困難。
二、如何促進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改革過去管得太寬、統得太死的社會管理體制和組織控制機制,最大限度地激發各種社會力量的積極性、創造性。
1.實行多予農村扶持補貼政策。統籌實行財政鼓勵和資金支持政策。除國家和省有特殊支持政策外,省對農村財政支付補助額保持穩定不變,不因縣域增收節支而減少轉移支付額。建立財政鼓勵機制,提高工業、商業稅收返還比例。統籌對縣域經濟的人才支持。縣域可與國內各大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經濟技術協作關系,通過產學研、技工貿結合,提供技術、項目和人才服務,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增強縣域新技術推廣應用和開發能力。縣域還可以仿效西部開發政策采取相關措施,動員和鼓勵大專院校畢業生到基層創業。科技、文化教育、衛生等部門要組織專業人員,經常到縣、鄉服務,幫助縣域提高科技、教育、醫療和文化水平。
關鍵詞:保定市;阜平縣;縣域經濟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識碼:A
原標題:保定市縣域經濟對策研究――以阜平縣為例
收錄日期:2014年3月11日
縣域經濟是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紐帶、農村為腹地的區域經濟,具有一定的相對獨立性和能動性,是功能較為完整的綜合性經濟體系。黨的十六大首次把“壯大縣域經濟”作為一項重要任務鮮明的提出來,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進一步強調要“大力發展縣域經濟”,為縣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阜平縣屬于河北省保定市,屬于國家級貧困縣。2012年12月,到阜平縣考察,在聽取了扶貧開發工作匯報后,指出目前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有為數不少的困難群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因此,如何發展阜平縣經濟,如何按地因地制宜的原則制定阜平縣發展戰略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話題。本文以此為契機,對阜平縣經濟發展情況做了一番調研,針對阜平縣經濟的發展現狀,分析了其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幾點建議。
一、阜平縣經濟發展現狀
“十一五”期間,阜平縣全縣經濟實現較快增長,GDP增速保持在10%以上,2010年生產總值完成23.4億元,比“十五”末增長11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達到1.59億元,比“十五”末增加0.79億元。2012年1~4月份阜平縣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13.2億元,同比增長31.5%,工業增加值完成2.8億元,同比增長22%;工業經濟運行總體上保持了平穩增長態勢。在林業方面,阜平縣2012年根據保定市提出的“創建森林城市”、“構筑三大生態屏障、建設兩在基地”的要求制定了造林綠化實施方案,方案中提出到2012年底全縣13個鄉鎮完成人工造林5.5萬畝,完成封山育林4萬畝,完成義務植樹90萬株,并強力推進大棗特色產業,適當種植核桃。在農業方面,阜平縣借助中央的各項支農惠農政策,農業生產全面豐收,農民收入持續增加,農村經濟實力顯著增強,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大棗產量突破億斤大關。在旅游業方面,近幾年阜平縣旅游業發展迅猛,初步形成了紅色旅游和綠色旅游相得益彰的局面,被游客譽為“太行山深處的香格里拉”。近幾年來,全縣接待游客近百萬人次,門票收入近5千萬元,旅游綜合收入達4億多元。
二、阜平縣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問題
近幾年來,阜平在經濟發展方面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但從經濟運行的情況來看,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工業產值比重小,企業結構單一,流動資金匱乏。近年來,阜平工業總產值雖然處于上升階段,但其對全縣國內總產值的貢獻率遠低于保定市的平均水平。2012年保定市工業總產值為4,122.8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5.8%,阜平縣工業總產值對全縣國內總產值的貢獻率不足30%。目前,阜平縣入統工業企業有13家,其中10家為鐵選企業,這些企業產品單一,受市場因素的制約較大。另外,石材加工產業為阜平縣三大支柱產業之一,全縣有500多個廠點,企業規模小,效益低,流動資金匱乏。
第二,森林覆蓋率有待進一步提高,林業方面科技含量較低。阜平縣屬于土地條件差、人工造林困難的偏遠山區,在保定市政府的號召下,近幾年開始實施封山育林,嚴禁牛羊上山和人為破壞。但個別鄉鎮執行力較差,沒有達到“三年草滿坡,五年灌成林”的效果,甚至個別農村開山種田的現象嚴重。林業方面科技含量低主要體現在:一是大棗栽培中無公害管理措施不能全面實施,能按無公害管理的面積點總面積的不足50%,對提高大棗質量產生了一定影響;二是優質品種大棗推廣力度不夠;三是棗瘋病發病率高,發病率高達3%~5%,年損失棗樹40~70萬株,使阜平大棗資源受到嚴重威脅;四是棗縮果病、棗裂果病還沒有得到有效防止,嚴重影響了大棗的產量和質量;五是在核桃栽培上表現為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低。
第三,農業內部結構水平較低,產業化進程滯后。近幾年來,阜平縣農業雖然有了一定發展,但是農產品質量較差,綜合產出效益較低,農業內部結構雖然也有了較大改善,但是結構檔次仍然較低,主要表現在:農業基礎設施落后,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龍頭企業規模較小,不能起到帶頭作用;信息化、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缺乏對農業指導的機制。
第四,旅游業相關配套措施不完善。阜平縣位于太行山內部,自然環境優越,適合旅游業的發展。但是,旅游業作為阜平縣的新興產業,相關配套措施發展較為緩慢,如交通、購物不便;住宿、娛樂發展滯后;通訊設施、游覽安全設施不完善等。這些因素嚴重影響了阜平縣旅游業的發展速度。
三、解決對策
第一,增加工業企業產值比重,推動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做好招商引資工作。阜平縣應穩步推進三大支柱產業的產業規模,提升三大支柱產業的產業品質,增強三大支柱產業的帶動能力。如,對于石材加工產業,大部分企業規模校小,政府應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給予政策支持,擴大其加工規模。貫徹好、落實好保定市政府《加快推進工業技術改造工作的實施意見》,發揮好省、市、縣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專項資金的杠桿作用,積極引導企業努力增加技術投入,不斷研發新產品,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減少市場因素制約的影響。另外,作為國家級貧困縣,阜平縣要努力做好招商引資工作,與國內知名大企業合作,提高本縣的競爭優勢。
第二,加大政策實施力度,提高森林覆蓋率;加大資金扶持力度,提高林業科技含量。從政策實施層面上看,保定市政府和阜平縣政府均推出了一系列關于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等措施。但是,從實施效果來看,個別鄉鎮政策執行力度較差,因此在政策如何落實方面應有所加強。如,加大宣傳力度,對不遵守者加大處罰力度,將政策實施效果和鄉鎮領導、村干部業績考核掛鉤等。針對林業科技含量低的問題,阜平縣應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動力,優化布局、調整結構,提高果品質量。一是全面實施果樹的無公害管理,加快優良品種的發展速度。在果樹管理技術上,每個鄉鎮設點進行技術指導,提高農民技術水平。在棗樹發展上可推廣選育優質品種――河北溝大棗、狼窩溝大棗等。在核桃發展上選用農大專家開發的薄皮核桃等;二是加快果品高效化、商品化栽培過程,進一步加強與省科研機構和各大專院校的合作,研究棗瘋病、棗縮果病、棗裂果病等問題的解決方法,提高大棗的產量和質量,不斷引進新的管理技術,應用于林業發展;三是加快果品采收后的商品化處理,健全果品營銷體系,提高整體經濟效益。
第三,調整農業內部結構,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一是以特色農業為先導,培育主導產業,加大經濟作物如馬鈴薯和特種養殖業的發展力度;二是以市場為導向,建立優質糧食產業基地。在土地肥沃、耕作方便的鄉鎮建立優質糧食產業基地,并建立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市場體系,提高經濟效益;三是加強與省科研機構和各大院校的合作,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
第四,完善旅游業相關配套設施。為了使旅游業成為特色產業,阜平縣應著力強化基礎工作,完善相關配套設施,營造旅游業發展的良好環境。如大力發展交通,改善住宿條件,完善通訊設施和安全游覽設施等。
主要參考文獻:
[1]郄佳國.阜平縣林果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J].河北林業,2010.5.
[2]趙丹.阜平縣發展戰略研究[D].河北工業大學學位論文,2008.
論文摘要:通過對鄭州市及周邊部分地市縣(市、區)的調查,本文總結出了縣(市、區)科技工作存在服務縣域經濟的作用不明顯、財政科技投入的效果不理想、權威性和被社會認可的程度低三大問題,提出了創新縣本級財政科技投入的使用、創新縣本級財政科技投入的管理、創新縣本級財政科技投入的方向三項建議。
2004年,科技部對縣(市)級科技工作調研后,首次在北京召開了全國縣(市)科技工作大會,對發展基層科技工作作了專題部署,幾年來在加大投入、強化職能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縣(市)級科技工作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縣(市)級科技部門的建設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加強。以鄭州市為例,2004年前全市12個縣(市、區)中,有兩個區科技部門是同計劃、統計等部門合并辦公,部分縣(市、區)科技部門實有工作人員不足5人,最少的只有2人;目前所有縣(市、區)均設立了獨立的科技管理機構,部分縣(市、區)的科技工作呈現出了較好地勢頭。但是通過對鄭州市及周邊部分地市縣(市、區)的調查,發現不少縣(市、區)科技部門的編制、經費、條件和實有人員配置仍然存在較多的問題,多數縣(市、區)的科技工作同地方政府的期望還有較大的差距。
一、縣(市、區)科技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服務縣域經濟的作用不明顯。按層面劃分,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構成中最基礎的層次。一般來說,縣級政府對科技工作的要求,不是從事大量的基礎性的科學研究,而主要是把已經成熟的、先進適用的科技成果直接應用于生產中去,使其迅速產生效益,引領縣域經濟的發展。但是在實際工作中,縣級科技部門本身不從事技術研究,沒有現成的科技成果,由于基礎條件,人員素質等的限制,對各類信息資源的收集、整合、傳遞、交流,發揮的作用也極其有限,針對同一項目爭取上級經費支持,除非爭取到重大項目(除高新區外,一般縣、市、區組織的項目幾乎不可能爭取到),多數情況下還不到發改、農林水利、交通等部門支持的零頭。
(二)財政科技投入的效果不理想。目前,鄭州市所轄縣(市、區)本級技術研究與開發經費(原科技三項費)的比例,都達到或超過了市政府所要求的不低于當年財政一般預算支出1.5%的比例。但是,由于縣(市、區)級財政總量有限,導致科技投入的絕對數較低,國家、省、市科技部門的科技經費主要集中用于國家、省、市的重點項目,縣(市、區)根據縣域經濟的特點組織的科技項目幾乎得不到上級科技經費的支持,縣(市、區)科技部門幾乎不可能組織對經濟、社會有較大影響的研發項目或科技活動。縣(市、區)的科技投入,對大型研發、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項目沒有吸引力,組織小型科研項目的投入不小、工作量不小、效果差,同時由于小型科研項目同樣存在風險,組織的縣級科技計劃項目沒有產出、產出與投入不成比例或產出對地方經濟影響較小,導致縣級政府對組織縣級科技計劃的關注程度和支持力度持續降低。
(三)權威性和被社會認可的程度低。縣級政府希望科技部門能在經濟活動中發揮重要的作用,但是科技部門現有的職能同各行業、經濟管理部門的職能交叉或重疊較多,本身所擁有的資源、協調和調控手段有限,開展工作往往還要利用各行業、經濟管理部門的一些資源。工作目標同地方政府的重點工作脫節,為了完成上級業務部門分配的項目申報、成果鑒定、專利申請等指標,一些縣(市、區)的科技部門不得不陪笑臉,陪人力,甚至從有限的科技經費中擠出一部分作為對項目單位、個人的補助回報,才能勉強完成任務。造成基層科技工作成效不大,顯示度不夠,人、財、物支撐不夠,工作難度越來越大。
二、推動縣級科技管理部門建設的幾點建議
“有為才有位”。調查中發現,部分縣(市、區)及地(市)科技部門的領導和工作人員總是抱怨黨委、政府對科技工作重視不夠,主要領導對科技工作支持的力度不夠,沒有真正從科技工作本身存在的問題找原因。筆者認為,推動縣級科技管理部門建設,需要國家、省、市科技部門從政策、資金等方面給予必要的支持,但更重要的是縣級科技部門,圍繞縣(市、區)政府的主要工作目標,從解決縣域經濟中出現的熱點、難點的角度出發,創新縣本級財政科技投入,利用好有限的縣本級科技資源,發揮好科技部門應有的作用,促進部門軟硬件條件的建設。
(一)創新縣本級財政科技投入的使用。目前,多數縣(市、區)科技投入的使用是套用國家、省、市的管理、使用,但是正如調查發現的問題,縣(市、區)組織的科技計劃項目由于各方面條件的限制,很難真正在縣域經濟中發揮引領作用。建議縣(市、區)在現行政策的框架范圍內,建立一套多形式、多方式的縣(市、區)本級財政科技投入體系。一些縣(市、區)在實際工作中,建立了科技發展基金專戶,對縣(市、區)本級技術研究與開發經費(原科技三項費)采取了無償資助、貸款貼息、無息借款(一到兩年償還本金)的使用方式,其中無息借款(一到兩年償還本金)回收的資金、財政撥付的其它科技專項經費全部進入科技發展基金專戶,委托生產力促進中心按照資本金投入、有息借(貸)款或風險投資的模式參與各類技術交易、技術開發、科技成果產業化、政府投資項目及科技基建項目(如科技產業園)的建設,不僅使政府財政科技資金的使用真正起到了“四兩撥千金”的作用,而且由于科技發展基金多數循環使用,帳戶資金和生產力促進中心的資產不斷增加,使科技部門能夠在不增加地方財政負擔的情況下,組織較大的科技項目或承擔縣(市、區)政府交辦的較重要的平臺建設項目,增加了科技部門在各項工作中的話語權,提升了對外形象和影響力。
(二)創新縣本級財政科技投入的管理。由于多種的原因,縣(市、區)組織的科技計劃項目容易引起各方面的疑問,縣級科技部門人員少,業務涉及的行業及部門也較多,部分縣(市、區)科技部門的領導對待本級財政科技投入的使用較慎重,這些都影響了縣本級財政科技投入。因此,必須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創新財政科技投入的管理。部分縣(市、區)按照國家、省、市有關政策,成立了科技資金管理領導小組,由財政、發改、工商、稅務、土地、房管、建設、審計、紀檢等部門共同參與,建立了項目征集、項目篩選、專家評審、領導小組初定,最后縣(市、區)領導審批的程序,一是確保了程序的合法性,二是有效的避免人為因素,三是爭取到了各單位及縣(市、區)領導的支持。
關鍵詞:農村經濟 存在問題 可持續發展
隨著農村人口的快速增長,農村經濟必須也要不斷地發展,才能夠保證農村經濟較城市經濟而言不落下。中國的區域和人口重點在農村,因此,農村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筆者就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進行淺析,并且提幾點建議。
一、農村經濟發展現狀及原因
1.計劃經濟體制沿襲下來的合作經濟組織和自上而下延伸至農村的群團組織,其組織模式和運行機制難以滿足農村發展的需要。
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專業協會等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總體上發展滯后,原因是思想偏見的制約。有人認為,農民缺乏合作意識,因而對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持不屑一顧或消極無為的態度;也有人擔心,我國農民那么多,農民一旦組織起來可能會削弱基層政府的職能和權威,甚至影響社會穩定,因而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持防范戒備心理。
2.體制慣性的擠壓
我國“三農”管理體制是多頭管理、部門分割,現有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分別掛靠在農業等10多個部門,各自為政,各行其是,難以實現跨地域、跨系統、跨所有制發展。
3.法律支持的滯后
除了農村基層自治組織,目前,我國對其他類型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尚無法律規定,農村合作組織的法律地位不明確,影響了相關部門對其進行有效的管理。
4.政府干預或服務不當
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絕大多數是在政府直接或間接推動下組建的,與政府及相關部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行政力量過多介入,扭曲了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民辦、民營、民受益”的原則。一些由地方政府出面組織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其實際控制權仍掌握在政府部門手中。有些專業協會的農民只是名義上的會員,實際上卻與協會無關。許多用行政手段“捏合”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運轉十分困難。
二、如何促進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改革過去管得太寬、統得太死的社會管理體制和組織控制機制,最大限度地激發各種社會力量的積極性、創造性。
1.實行多予農村扶持補貼政策
(1)統籌實行財政鼓勵和資金支持政策。除國家和省有特殊支持政策外,省對農村財政支付補助額保持穩定不變,不因縣域增收節支而減少轉移支付額。建立財政鼓勵機制,提高工業、商業稅收返還比例。
(2)統籌對縣域經濟的人才支持。縣域可與國內各大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經濟技術協作關系,通過產學研、技工貿結合,提供技術、項目和人才服務,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增強縣域新技術推廣應用和開發能力。縣域還可以仿效西部開發政策采取相關措施,動員和鼓勵大專院校畢業生到基層創業。科技、文化教育、衛生等部門要組織專業人員,經常到縣、鄉服務,幫助縣域提高科技、教育、醫療和文化水平。
2.深化政府機構改革,轉變基層政府職能
那些不屬于政府的職能應逐步交給中介組織、社會團體、民間服務組織,政府應將工作重點放在政策引導、法規監督、提供服務、營造環境上,積極推動農村群團組織職能轉型,使其深入農村、服務農民,同時積極發展各類新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改革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雙重管理”體制,實行合作經濟組織管理部門登記管理,加強思想政治引導。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簡化登記管理程序,鼓勵發展各類合作經濟、合作金融、社會公益、社區服務等民間組織。推進村民自治,充分發揮它們在農村社會事務中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作用。
一、基本情況
(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方面:今年第一季度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7.99億元,較去年同比增長13.0%,居全市前茅。一是規模擴張迅速。近年來,我縣商貿流通業服務領域不斷拓寬,現代物流產業、現代商業批發零售業、農村、社區商業網點、酒店餐飲業等現代服務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對財政收入的貢獻不斷提高,已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2014年我縣縣城已有各類商貿流通企業約3934余家,從業人員約3.6萬余人,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21億元,增長15.7%。二是業態競相發展。第一是城關市場周邊商品零售批發業發達,服裝、日用品、金融等商貿業態門類齊全,初步奠定了城關市場周邊傳統商業板塊的地位。進駐了肯德基、蘇寧電器、順旺客、樂宜百貨等國內外上市公司和知名企業。第二是贛中商貿城主要集娛樂、餐飲、零售等多種行業于一體,形成了具有現代特色的城區商業圈。有本地東方紅超市等大型商貿流通企業入駐。第三是廬陵文化廣場主要集金融、酒店、餐飲、休閑和大型超市等多種現代服務行業,形成了以廬陵文化廣場為中心的酒店休閑和金融商貿聚集區。有步步高、騰達電器漢庭快捷酒店、稠州銀行等上市超市和金融業進駐。第四是XX汽車城為中心的汽車的銷售,進駐了上海大眾、上海通用等諸多品牌汽車20余個品種,形成了集汽車銷售、4S服務、汽車裝飾的汽車服務區。使縣城逐步形成了以城關市場商業群、贛中商貿城商業群、廬陵文化廣場商業尹和汽車城商業群為主體的城市商圈。
(二)、商貿流通業統計方面:今年限額以上批發及零售住宿餐飲企業(個體戶)達到了26家。統計做到了企業能上網報表、會上網報表、愿網上報表,且做到了上報數據的真實準確性。與此同時,我們將加強與有關企業的溝通協調,積極配合統計部門做好規上企業申報工作,為做大做強全縣經濟總量提供有力支撐。
(三)、百縣市場監測:為保證我縣生活必需品市場監測管理工作順利進行,保證相關數據客觀準確,我局共設定了6個生產資料和生活必需品市場監測樣本單位(企業),對4大類生產資料和生活必需品相關數據進行動態監測,并每月1、11、21日按時上傳國家商務部監測平臺。
二、存在的問題
(一)、現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上報企業的代表性不強。在我們的工作中,我縣能夠達到限額標準進行全面統計的企業太少,尤其是國企幾乎沒有,而限額以下的企業和個體戶全部都是私有企業,在批零、住宿餐飲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統計中所占比例較高,代表性難以凸顯。
(二)、現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統計企業限額標準過高,覆蓋面太小。當然這與縣域經濟發展不快不強有關,全縣沒有大中型商貿企業,都呈小而散的分布。從而造成達到限額標準的企業少,只好拿一些小企業或個體戶來充數,也使統計的數據與實際有較大差距。
(三)、商貿企業統計人員不穩定。一些入統的商貿企業,由于經營等原因,經常變動統計人員,造成統計沒有連續性。這也增大了對統計人員的培訓和管理難度。還有一些商貿企業(個體戶)甚至經營倒閉,從而造成了入統的缺失。
(四)、工作機制不暢通。國家商務部成立多年,省商務廳也運行5年了,而我縣機構改革不徹底,既有商務局又有商業局,內貿外貿分治,政出多頭,造成一些工作不能很好的推進,工作效率非常低下。
(五)、統計工作缺少抓手。我縣有限額以上批發及零售住宿餐飲商貿統計企業(個體)達到了26家,每到月底要上報數據的時候,除了一個一個企業逐個打電話催報外,沒有其他什么獎懲辦法,沒有制度約束,企業不報我們沒有任何辦法,工作中缺少抓手,漏報遲報甚至不報的事時有發生,弄得工作非常被動。
三、幾點建議
(一)、建議上一定規模的個體戶和私營企業要建立健全相應的會計、統計制度和規范的帳目。并按要求據實及時上報相關數據。否則予以通報,同時不予年檢。
XX地處北亞熱帶和北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年均日照時數2356.4h,屬于太陽能資源豐富級別,發展光伏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近年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光伏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把發展光伏產業作為調整優化能源結構的一項重要內容,加快項目建設,加強引導扶持,完善產業配套,多渠道開發光電資源,取得了良好成效。
目前,我縣優良的光伏發電條件和潛在的發展空間已吸引了蘇州阿特斯、無錫振發、北京大唐新能源、常州佳訊等多家企業前來投資,已建成光伏電站9個,總裝機量達164.7MW,另有35MW項目在建,光伏發電產業已形成了一定規模,為產業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上半年,全縣各大光伏電站累計發電量達11386萬千瓦時,實現產值1.03億元、利稅103萬元。
二、我縣光伏產業發展存在問題
一是產業總量小,產業體系有待完善。XX光伏產業目前還處在初級發展階段,企業數量少,單體規模普遍不大,市場競爭優勢尚未形成,產能有待進一步深度釋放。
二是產業鏈條短,輻射能力有待提升。我縣光伏產業發展僅處于產業鏈下游應用系統環節,產業鏈條尚未形成,龍頭型重大項目缺乏,產業集聚度不高,產業輻射帶動力有限。
三是產業層次低,創新能力有待加強。我縣光伏產業企業發展起步晚,科技人才隊伍力量薄弱,企業研發能力不足,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和技術,生產大多處于低水平層次運營,導致發展潛力和核心競爭力不強。
三、下步工作打算
做大做強光伏產業,有利于提升全縣光伏產業整體競爭力,提高節能減排和可再生資源利用率,促進清潔能源示范利用和能源多元化發展,同時有利于提供就業機會,增加地方財政收入,不論是經濟、社會效益,還是民生、環保效益,都十分顯著,是一項在經濟新常態下打造全縣新的經濟增長極的多贏工程。下一步,我縣將強化組織領導,創新方式方法,落實扶持政策,動員全縣上下協力、統籌推進此項工作。
(一)工作思路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技術創新為動力,進一步放大資源優勢,加大政策扶持,大力發展太陽能光伏產業,壯大產業規模,強化產業配套,延長產業鏈條,努力打造特色鮮明、體系完整、市場競爭力強的光伏產業基地,促進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二)目標任務
鼓勵發展高效低成本晶硅電池、薄膜電池及組件,聚光、柔性等新型太陽能電池及太陽能元件及設備制造;鼓勵推進屋頂分布式太陽能光伏發電及地面集中式光伏發電項目,支持佳訊、三有、振發新能源等光伏企業加快項目建設;積極推進XX縣西南崗及成子湖片區光伏扶貧產業基地建設,通過產業集聚發展實現規模效應。
四、幾點建議
(二)對光伏產業項目建設給予用地傾斜。建議上級部門進一步放寬條件、放寬標準,對縣區光伏產業項目建設用地指標給予優先支持,支持光伏產業園通過筑巢引鳳,招商引資,爭取更多規模大、實力強、知名度高、輻射帶動力強的光伏產業企業進入我縣,不斷增強地方新能源產業實力。
企業調研報告
××縣作為一個擁有近百萬人的人口大縣,總人口達95萬,其中18-60周歲的人口數占1/2,勞動力資源的豐富是毋庸置疑的,隨著全縣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經濟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日益增大,那么我們在發展開放型經濟的大環境下,如何開發好、利用好、管理好我縣勞動力資源,使其發揮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更好的實施“對接長珠閩、融入經濟圈,加速工業化、建設新于都”戰略,招工工作成為我們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為此,我對××縣勞力資源、企業招工現狀進行了調研,并進行了初探。
一、基本情況
(一)、勞動力資源總量大,結構逐步優化,質量逐步提升
一是勞動力資源總量多。××縣總人口95.2萬人,城鎮人口17.1萬,農業人口78.1萬人,人口總量大;據統計,2005年我縣勞動力資源達45余萬人,其中,到外省務工的人數24.31萬人,到外縣的人數0.56萬人,在本縣的20.1萬人。二是勞動力年齡結構年青化。我縣勞動力以青年為主,且男勞動力明顯多于女勞動力。全縣勞動力30歲以下的約占80%,31-45歲的約占16%,46歲以上的約占4%。男勞動力占58.7%,女勞動力占41.3%。三是勞動力文化素質逐步提高。據調查,目前我縣勞務者中,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1.2%,中專文化占4.5%,高中文化占16.1%,初中文化占62.1%,小學文化占15.3%,文盲或半文盲占0.7%。具有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勞動力成為勞力資源的主體。
(二)、以勞動密集型企業為主,勞力需求量大,普遍用工不足
據統計,我縣共有企業135家,其中工業園有96家,以治金、建材、電子、輕紡、食品等產業為主,大部分是勞動密集型企業,人才需求以技能人才的需求為主,如以泰、于達、怡信等規模較大的企業,普通技術工人占到了全廠總人數的95%,而管理和高技術人才只占到5%。據統計,全縣企業共需用工人數為1.82萬人,已有在崗工9863人,尚缺6000多人,其中工業園需9686人,已有在崗工6432人,尚缺4264人,只占需求總量的60%。
(三)、重視人才培養,招工力度大,成效顯著
1、密切配合推行“兩化”,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開發培養人才也是我縣工作的重點之一,力求解決兩個問題,培養主體和培養方向;一靠企業“點兵”。工業園管委會和勞動人事局牽頭對企業缺額人員進行全面統計,確定人才需求方向與需求量,聯系培訓單位,為企業“下訂單”,以職業技術學校和夜大等為培訓載體,培訓合格直接上崗。今年上半年,單職業技術學校培養的“訂單人才”就達1700余人。二是財政“練兵”。縣財政每年拿出幾百萬元的專項資金實施公民職業化和農民知識化工程,僅上半年,舉辦各類培訓486期,培訓人數達2.3萬余人,為縣內企業輸送大批合格的技術人才,較好的緩解了企業用人緊張的問題,穩住了企業的心。
2、加強領導建立機構,為順利開展招工工作提供組織保障
一是成立領導機構。縣委、政府專門成立了縣企業招工領導小組,統一部署、調度全縣招工工作;二是成立三級責任招機構。招工領導小組下設招工辦,負責全縣具體招工和招工情況匯總督查,各鄉鎮及縣直機關也成立了相應的招工機構,負責招工工作的領導及招工協調、服務監督等工作,各社區、村、組成立招工小組,走村入戶,深入群眾開展招工;三是強化了督查機制。縣招工辦開展督查活動,及時通報各鄉鎮和縣直單位有關選送人員情況,與鄉鎮主要領導、縣直單位負責人保持電話聯系,督促鄉鎮和縣直單位加快、提高選送人員速度和質量,切實推進招工工作的進展,對任務完成好的單位、部門給以通報表揚,對任務完成落后的單位給以通報批評,有效提高了招工工作實績,使招工工作得以有序、健康發展。
3、創新工作方法,為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了有效渠道
一是主動深入。縣招工辦、勞動部門、工業園管委會采取積極的工作方法,深入企業了解用工情況,及時匯總企業用工信息,印發成招工簡介,發放到各個鄉鎮、縣直單位,確保信息暢通;二是宣傳造勢。并以懸掛橫幅、發送手機短信等方式大造招工形勢,營造招工氛圍;三是明確責任。分解細化招工工作,使各鄉鎮及縣直機關都有一定的招工任務,有招工任務的鄉鎮及縣直機關,必須及時選送,全額完成指標數。通過開展招工工作,有近千名青壯年婦女走上了工作崗位,有近600名下崗職工重新走上工作崗位,一部分外出務工者也紛紛返鄉就業,他們的就業,壯大了我縣務工人員隊伍,繁榮了我縣的"打工經濟",拉動了我縣的消費,促進了縣域經濟的繁榮,帶來了較好的經濟、社會效益。
4、工業化得到加強,使縣域經濟聚人效益得以凸現
通過招工,確保了企業用人,我縣的企業大部分足額生產或超額生產,大部分企業在不斷壯大。企業的發展,帶動了產業經濟的形成和發展,加速了我縣工業化的進程。如于達電子從年前的380多人發展到現在的700多人,以泰電子、怡信電子、偉盛針織等一大批勞動力密集型的企業不斷發展壯大,電子產業、針織制衣等產業也正在逐步形成,尤其是工業園,人氣漸旺,在加速工業化進程的同時也吸引了不少外商來我縣投資辦廠。
四、存在的問題
1、招工工作主體錯位,企業的主體角色沒有體現
招工工作應當以政府的引導和管理為前提,在市場機制的調節下完成對社會人才資源的調配,在這里企業是招工的主體。我縣為了使招工工作進展更加順利,縣委、縣政府對鄉鎮和責任單位制定了嚴格的獎罰措施,使鄉鎮和責任單位成了招工的主體,導致了部分單位和鄉鎮沒有認識到招工工作的重要性,認為招工工作與己無關,不是重要工作,敷衍了事,存在弄虛作假的現象:有的只管選送人員,不負責人員進廠,有的以老充新,冒名頂替,有的以各種借口推拖,相互推諉,有的責任單位職責不明,招工工作毫無頭緒,另一方面也使企業形成了消極的招工態度,完全把招工看成是政府的事,形成“等人”、“挑人”的心理,等著政府送工人上門,任意拔高選人標準,挫傷了招工單位對招工工作的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招工工作的順利開展。
2、企業待遇偏低,尚未形成留人機制,管理不科學
據了解,我縣企業的工時普遍過長,待遇較差,管理較落后。除以泰電子、于達電子等少數幾個待遇較好、管理較科學的企業外,大多數企業員工每天需工作10~12時,月休息日只有二天,人均月工資只有500~600元之間,甚至還更低,這種竭澤而漁的用工方式必然導致企業招工難、留工更難;且我縣工業園的企業,大部分缺乏長遠計劃,對于員工狀況、薪資結構設計都沒有合理分析,如何招人,怎樣用人、留人都沒有一套可行的措施,相比國內許多先進企業都靠打造自身企業文化、建立企業自身人性化管理體制留人才,而我縣還存在抵押工資等原始辦法,難以留住員工的心。
五、對我縣招工工作的幾點建議:
1、強化宣傳力度,引導就業理念
目前,我縣尚有潛在可發掘勞動力20余萬人,其中青壯年勞動力達9.9萬,主要由農村人口中長期務農人員和城鎮人口中長期貿守人員組成,由于自身文化水平偏低(80%以上只有初中文化及初中以下文化)且無一技之長,造成思想觀念相對保守,對土地有較強的依賴心,對于“下海”“打工”缺乏自信,缺乏闖勁;這部分勞動力,要以宣傳為“破冰船”,宣傳職業教育理念,解放人們思想,并在他們當中樹典型、立榜樣,引導他們主動、積極參與再學習、再教育,推行職業教育,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努力掌握一技之長。
2、加大招工力度,確保企業用人
由于招工工作涉及面廣,就目前而言,政府甩手,完全讓企業去搞招工的話顯然還不現實,因此,還應加大我縣招工力度,進一步推動我縣招工工作的進展把招工工作長期堅持下去;建立有效督查機制,強化督查,獎優罰劣,加大對鄉鎮和縣直單位招工工作的核查,對于進度較慢、選送人員質量不高的鄉鎮和單位,要督促鄉鎮和責任單位主要負責人,使其盡快加大招工工作的力度;對于弄虛作假的鄉鎮和責任單位,要及時曝光通報,保證我縣企業用人。
3、規范企業用工行為,引導企業建立人性化管理體制
要進一步規范企業用工行為,定期對企業開展勞動法宣傳教育,從維護勞動者權益和保護企業長遠發展的高度,引導企業依法用工,勞動部門要對企業進行約束,督促其早日以合理的薪資用工,對于不依法用工的企業要依法教育,情節嚴重的要依法查處;對于制度先進,管理科學的企業,給予一定的獎勵,為后進企業樹立榜樣,激勵企業建立科學管理體制,為招工、留人創造良好環境,做好企業的參謀和監管人。
4、做大做強培訓載體,為縣域經濟發展備足人才。
公民職業化和農民知識化工程是目前解決企業招工難題的突破口,職業技術學校也逐漸成為企業的“磨刀石”,因此,繼續大力推行“兩化”工程,把城鄉剩余勞動力有效開發,使其轉化成可用人才,為縣域人才“培源”;繼續大力支持職業技術學校的發展,擴大職校的招生比例,同時要注意針對企業需求,豐富培訓內容,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