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經濟責任審計新規定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國庫;集中支付制度;運行效益
中圖分類號:F812.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6-0130-02
一、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概述
國庫集中支付是指以國庫單一賬戶體系為基礎,將所有財政性資金都納入國庫單一賬戶體系管理,收入直接繳入國庫和財政專戶,支出通過國庫單一賬戶體系支付到商品和勞務供應者或用款單位的一項國庫管理制度。
國庫集中支付是指國庫集中支付機構在指定銀行開設國庫集中支付專戶,將所有的財政性資金都存入國庫集中支付專戶進行統一管理,預算單位在需要購買商品、支付勞務或其他款項時,經國庫集中支付機構審核后,將財政資金直接從國庫集中支付專戶支付給商品和勞務供應者或用款單位。
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是國家公共財政管理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市場經濟國家普遍采用的一種財政資金支出管理制度和理財模式。對于我國這樣一個財政資金收支矛盾十分突出的國家來說,建立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在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之后,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提高了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增強了財政資金的調度能力
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之后,財政資金的流動程序和過程被簡化了,資金的撥付程序由多環節轉撥變為實際需要發生時一次撥付,減少了過去大量未支出的財政資金沉淀或閑置浪費在各預算單位賬戶中的現象。通過將這些財政閑散資金統一集中在國庫集中支付專戶內,靈活調度,實行集中理財,充分利用,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得到有效提高。
2.增強了預算執行的規范性和約束力,增強了財政資金的使用透明度
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之后,納入國庫集中支付范圍的財政性資金都必須按規定的程序在國庫集中支付專戶內進行運作,減少了財政性資金的庫外操作,進一步規范了收支管理,預算執行的規范性和約束力得到顯著增加,從而有效防范了對財政資金的擠占、挪用和截留,從源頭上預防和遏制了腐敗行為。
二、影響國庫集中支付制度運行效益的原因
1.對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存在片面性認識
部分預算單位的領導及經辦人員沒有認識到國庫集中支付系統對于整個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性,沒有認識到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優勢,只是片面地認為,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之后,本單位的財務管理權限和對貨幣資金的支配權會被削弱,單位的利益會因此而減少。實際上,在國庫集中支付制度之下,單位的會計責任主體并沒有發生改變,單位的資金使用權限也沒有改變,反而由于財政資金的集中統一管理,更有利于改進財務管理工作,規范單位的支出行為,提高資金的使用透明度和效益。
2.信息網絡系統還不夠成熟
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以后,財政資金的撥付管理發生了重大變革。國庫集中支付依賴于一個高水平、高起點、高質量的財政支付信息系統,沒有這個信息系統,就無法與財政支付信息系統對接,無法實現國庫集中支付。目前,國庫集中支付系統還不夠完善,功能不夠強大。例如,經常出現系統問題,數據不準確;系統的數據整合能力不強,無法和其他相關部門實現有效共享和共通;部分單位無紙化操作難以實現,嚴重影響了工作效率和信息傳遞速率的提高;在使用過程中用戶時時感到操作不方便,無法滿足預算單位財務管理工作的實際需要。
3.財會人員綜合素質有待提高
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是一項重大財政管理制度的創新。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后,會計核算、支付方式將發生很大的變化,需要相關的工作人員具有較高的業務素質, 以便盡快地適應工作的需要。然而,從目前情況看來,預算單位的財會人員綜合素質一般,對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政策理解不到位,財務和電腦網絡運用知識薄弱,無法適應集中支付這種較大的變化,以至于在執行過程中出現偏差,帶來了制度運行上的低效益。因此,加強財會隊伍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執行國家各項政策、法規及國庫集中支付相關辦法的業務能力方面的培養迫在眉睫。
4.預算單位內部審計不到位
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后,預算單位的財政資金使用被嚴格控制了,但同時,不合規的問題也將會變得更加隱蔽。如內部審計人員認為,實行國庫集中支付之后,預算單位的財務管理有了較為有力的外部監督,內部審計功能因此而減弱,放松了對單位的日常審計;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大量運用網絡信息系統之后,內部審計人員的電腦運用技術卻沒有得到相應提升;傳統的內部審計大多把工作重點放在財務領域的審計,對單位運行中的其他方面重視不夠;國庫集中支付的相關法律、法規及文件不斷完善與變動,內部審計人員知識陳舊,更新速度更不上情況發展,審計工作中處于被動地位等。
三、進一步增強國庫集中支付制度運行效益的建議
1.從思想上重視和支持國庫集中支付制度
一方面,財政部門要通過各種方式,如舉辦各種培訓班、講座等,積極、廣泛地宣傳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內容、意義與原則,使各預算單位充分認識到推行此項制度的必要性,認識到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對各預算單位財務工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預算單位的領導和各級經辦人員應改變原來在分散支付方式下形成的習慣性思維,積極參加財政部門有關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培訓學習與講座,并在本單位利用各種形式進行宣講,使得每個職工都了解到國庫集
中支付制度的優勢,認識到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關系到其切身利益的。
2.建立健全相關的網絡信息系統
國庫集中收付制度的有效進行依賴于高質量的信息化水平。首先,應該逐步完善和提高財政管理信息系統。通過與軟件開發商進行積極交流溝通,盡快完成相關應用軟件的升級換代工作,加快整合國庫管理信息化的內部子系統,建立安全可靠、一體化的系統運行平臺,保證信息傳輸的完整、準確、及時,盡量達到信息共享和操作一體化的目標,增強財政資金的集中控制和統一調度,保證財政資金的運行效率和使用效益。其次,為了與財政支付信息體系完成順利對接,預算單位本身應該建立一個高水準的、符合本單位實際情況的現代化信息管理系統,及時、準確地將單位的相關信息反饋到財政集中支付信息系統,保證財政國庫集中支付在本單位的順利實施。最后,要保證網絡信息系統的安全性。通過采取一系列的網絡安全防范措施,保證信息系統的安全運行,如將財政核心業務信息與外網相隔離,減少被黑客攻擊和重要信息外漏;安排技術人員定期對網絡運行進行檢查,同時,也要進行不定期的抽查與突擊檢查;對妨礙系統安全的人員進行追究,實施行政處罰和經濟處罰等。
3.提高預算單位財會人員的綜合素質
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推行對于預算單位的財會人員來說,是一項新的工作任務,制度的推行過程,就是財會人員學習、理解、執行新制度、新規定的過程,如何做好這項工作是預算單位每個財會人員所面臨的挑戰。首先,財政部門作為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推行者,應高度重視各預算單位相關人員的培訓工作。要努力創造學習的氛圍和培訓的條件,通過定期舉辦培訓班,既要組織學習政策法規,也要組織學習財務管理知識,加強各預算單位財務負責人和具體經辦人員的政策、業務能力,使他們盡快掌握具體的操作程序和進行規范的賬務處理,切實提高預算單位財會人員的綜合素質,從而保證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順利推行。其次,財會人員應積極主動地參加相關知識的培訓學習,及時掌握國庫集中支付改革出臺的新規定。為適應信息網絡化的需要,必須學習和掌握先進的現代信息管理技術,包括國庫集中支付系統的操作、基礎網絡知識及其他一些電腦基礎操作,這樣能夠更有效利用和熟練操作系統,方便處理相關工作事項。最后,預算單位的財會人員要加強與財政部門工作人員的溝通,及時了解政策法規、業務處理上的更新變化,促進自身業務水平的提高。
4.加強預算單位自身的內部審計工作
關鍵詞:財務風險;防范
中圖分類號:F253.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9166(2009)017(c)-0068-02
東方電機廠始建于1958年,是中國研制大型發電設備的三大基地之一,屬全國大型發電設備制造的重點骨干企業,現為中央企業――中國東方電氣集團公司的全資子公司。我廠十分重視會計基礎工作,相應制定了一系列規章、制度,規范會計基礎工作;同時,通過加強在職會計人員培訓等措施,不斷提高廣大會計人員的基本業務技能,促進了會計基礎工作的改善和提高。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單位認識到會計基礎工作的重要性,把會計基礎工作與改善經營管理、建立現代化企業制度等結合起來,積極采取措施改善和加強會計基礎工作,使會計工作逐步規范,水平穩步提高,也使會計工作在單位經營管理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但近期,財務部門在對下屬部門進行財務核算時卻發現了一起重大違規案件,震驚了企業管理層和財務主管部門。案件與下屬財務人員不遵守規章制度、違規操作有密切關系。慘痛的教訓讓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加強企業會計基礎工作至關重要,當前特別要把防范財務部門的財務風險作為重中之重。
一、會計基礎工作及防范財務風險的內涵
會計基礎工作是會計工作的基本環節,也是經濟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礎,是為了一定目標而建立的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的集合或者說是體系。很多企業雖然十分重視會計基礎工作,相應制定了一系列規章、制度,規范會計基礎工作;但是,如果僅僅滿足于制訂各項管理制度,以為各項制度建立起來,會計基礎工作就完善了的觀點是錯誤的。不重視財務風險的防范,會計基礎工作體系就是不完整的。加強會計基礎工作、防范財務應涵蓋全部會計業務,從事前、事中直到事后,防止因為在制度中沒有規定而忽視對某些行為的控制與監督,這些行為有可能導致風險的失控。會計基礎工作的開展包括許多連續動態過程與機制,它包含了兩方面的意思:一是會計規章制度時時刻刻都必須執行,任何的疏忽都有可能導致財務風險的產生;二是防范財務風險是動態變化的,它應當隨外部環境和內部管理變化的要求,相應地做出調整,不應墨守陳規。
二、我廠發生的一起財務違規案件及存在的問題分析
下屬單位××工作人員,專職從事代為單位職工到財務部報銷旅費等經濟事宜,近日,我們對其下屬單位近兩年的經濟業務進行內審,發現其下屬單位的差旅費有較大的上升趨勢,重點對其單位差旅費進行全面檢查,檢查出在財務部報銷旅費的出差天數與出差人員的實際出差天數有所不同,再深入查證,××利用工作之便篡改小寫天數、自制原始憑證等手段,麻痹財務人員,共貪污公款幾萬元。這一案例,讓我們財務人員清醒的認識到,財務風險防不勝防,就發生在身邊。正如本文開始部分指出的,財務風險防范的失靈是造成這起案件的直接原因。而隱藏在財務風險防范失靈現象背后的則是內部防范機制的缺失和會計基礎工作運行體系的紊亂。這是問題的癥結所在。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才能對癥下藥,亡羊補牢,堵住財務風險防范存在的窟窿,促進會計基礎工作持續改進,進而從根本上杜絕大案要案的發生。近年來,我國廠會計基礎工作建設雖然取得了較大發展,但受內外部因素的制約,仍不可避免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對財務風險防范的認識不全面,不完整。有些管理者仍然認為建立健全會計規章制度就可以了,忽視了風險防范是一種業務經營過程中環環相扣的、動態監督的機制;有些管理者把風險防范等同于內部審計,忽視了崗位之間相互制約和業務部門檢查監督前兩道防線的作用。沒有擺正業務發展和風險防范的關系,防范優先理念缺乏。一些分支機構沒有認識到風險防范也是實現其經營目標的重要手段,反而把風險防范與發展業務對立起來,只追求業務擴張,忽視風險控制,以至形成大量風險,直接影響了經營目標的實現。
(二)對關鍵崗位及人員的監督約束機制缺乏。俗話說,無風不起浪。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是有一定原因和前兆的。如果我們將一個人放在擁有很大權力的位置上,可以直接或間接接觸到金錢,同時又不對他施以必要的監督約束,日久天長,難免會出現或侵吞公款等問題。本次案件的發生就很好的證明了,關鍵人員作案給企業造成的損失要遠遠超過一般操作人員。因為關鍵人員往往擁有一定的人、財、物權,有更多的機會接觸重要憑證和印章,也就有更多的作案機會。
(三)內部審計力量薄弱,與業務發展速度不匹配。目前企業內部審計人員配備不足,影響內部審計的頻率和范圍;再加上內部審計人員的專業性不強,對相關業務不熟,特別是計算機水平不高。上述因素嚴重制約了企業內部審計的水平,以至于很多案劍和財務漏洞不能及時發現。
三、強化企業內部財務風險控制
我們通過對這一事件的分析,結合實際查找會計基礎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環節,為進一步加強整改,強化過程監督,增強會計人員的職業警覺,努力提高會計基礎工作質量,確保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管理,從以下四方面防范財務風險:
(一)努力提高會計人員業務水平和風險防范意識。通過廣泛的風險教育和重視業務處理上每一環節的風險防范,培養會計人員對風險的敏感和了解,使會計人員認識到所在部門的風險管理水平與個人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并將風險意識貫穿于所有人員的自覺行動中去。要使會計人員充分認識風險防范的意義、作用和緊迫性。要使每個崗位的人員都清楚自己應遵循的制度和規定,明白遵守與違反的界限,并提高自我約束與對他人監督的意識,克服執行中的隨意性,讓每一位會計人員都認識到自身的工作崗位上可能存在的危險,時刻警覺,形成防范風險的第一道屏障。
(二)整章建制,完善會計風險防范制度。首先應總結經驗,對現有內部會計風險防范制度和流程進行全面整合、梳理和優化,要突出對業務風險點的防范,通過對會計業務流程中風險的系統排查,找出各環節的風險點,制訂出科學化、標準化、系統化的規章制度,設計出具有前瞻性、綜合性、可操作性的作業流程。明確內部會計控制的目標、對象、原則、手段、重點控制環節和要求,使每個會計崗位的操作都有章可循。其次,要重視風險防范制度的更新。對不適應業務發展以及不完善的規章制度和辦法及時進行重新修訂,對已經過時的或已有新規定代替的制度、辦法予以廢止。要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的優勢,隨時把最新的、最切合實際的風險防范制度傳達到各層會計人員,以便各職級員工學習、查閱和利用,提高制度可執行性,避免有章難循和有章不循現象的發生。具體內容如下:1、從外單位取得的原始憑證內容必須具備:憑據名稱、填制日期、單位名稱或填制人姓名、接受憑據單位或個人名稱、經濟業務內容、數量、單價和金額。2、凡填有大寫和小寫金額的原始憑證,大小寫金額必須相符;原始憑證不得涂改、挖補,發生原始憑證有錯誤的,應當由開出單位重開或更正,更正處應當加蓋開出單位的公章;原始憑證金額有錯誤的,應當由開出單位重開,不得在原始憑證上更正。3.自制原始憑證必須有經辦部門負責人、經辦人簽名并加蓋單位行政公章。一式多聯的自制原始憑證,必須用雙面復寫紙套寫,并在各套寫聯上注明各自用途,套寫的第一聯作為報銷憑證。4、會計人員應當認真對原始憑證進行審核和監督。(1)對不真實、不合法的原始憑證,不予受理。(2)對記載不準確、內容不完整的原始憑證,應當予以退回,并要求經辦人員更正、補充。(3)對弄虛作假、嚴重違法的原始憑證,在不予受理的同時,應當予以扣留,并及時向主管領導報告,請求查明原因,追究當事人的責任。(4)套寫自制的原始憑證只能以第一聯作為報銷憑證,其他聯不能代替第一聯作為報銷憑證。(5)對出差旅費的報銷憑證,在填制出差天數時一律大寫,若對天數有更改的必須由單位領導簽字確認并在更改的天數上加蓋單位行政公章。5、對于經常性的業務,原則上應于發生后的一周內進行報銷,特殊情況的應不超過業務發生后的一個月內進行報銷。6、對于定期發生的業務,應在規定期限內進行報銷,如按季度發生的業務,應在業務發生后的次季度首月進行報銷或清償請款債務。7、對超時限較長的業務報銷,應加強對報銷業務的審核,并由經辦人員的單位領導予以確認報銷業務的真實性。8.會計人員必須根據原始憑證填制記賬憑證,除結賬的記賬憑證可以不附原始憑證外,其他的記賬憑證須附原始憑證。9.認真加強對每項經濟業務所取得的原始憑證進行稽核或檢查,并強化過程中監督,增強會計人員的職業警覺,進一步規范管理,糾正會計基礎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堵塞管理漏洞,維護企業財產不受損失,扎扎實實做好各項財務工作。
(三)貫徹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強化職業道德意識,加強人員管理。企業任何財務風險的形成,都與人有關,防范操作風險,人的因素是起決定作用的。不解決人的管理問題,再好的會計制度也無濟于事。一旦道德風險失控,再好的法規也抵御不了故意違法違規的企圖。1、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水平。風險控制受到各層次人員的影響,單純的規章制度只是一種機械的控制措施,在業務上雖然按照規章制度來運行,但人是具有個人目標、個人情感的能動性個體,他們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規章制度的實施效率和效果。他們的行為可能受到其個人利益的驅使,也可能受到其誤解或抵觸情緒的驅使。因此,加強對會計人員的教育能夠起到風險控制所起不到的作用。為此,應采取多種形式加強員工職業道德教育:一是堅持“兩手抓”,在抓好業務發展的同時,著力抓好會計人員的思想政治、職業道德和法律法規教育,使他們牢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使之廉潔自律,奉公守法;二是要建立和完善政治學習制度,創新學習方式、方法,引導員工正確對待手中的權力、名利、物欲,自覺抵制各種消極因素和腐敗思想的侵蝕;三是定期進行法制宣傳學習,樹立典型,總結推介經驗,開展“以案說法”教育,增強員工的法紀觀念和防案意識,為基層機構和網點防范案件提供思路,正確引導規范日常行為。2、采取多種方式,提高從業人員綜合素質。會計財務風險機制的成效最終還要依賴于會計人員所具備的素質。要建立一支高素質、懂業務、會管理的會計隊伍,一要把好進人關,加強對會計人員聘用環節的審核,嚴格程序,做到不懂業務的不上崗,有劣跡的不上崗。要培養一支政治素質好、有較強組織能力、敢于管人、堅持原則的會計主管隊伍,對于不適合繼續在會計崗位工作的人員,會計部門有責任提出調換人員的建議。二要加強會計人員的法紀政紀、反腐倡廉、潔身自好等方面的教育,增強會計人員自我約束的意識和能力,自覺執行法律法規,做到奉公守法、廉潔自律。三要采取多種方式對全體會計人員按照工作崗位和業務程序要求進行業務知識的培訓,特別要做好崗前培訓和在崗培訓,堅持會計人員持證上崗,強調各級會計人員各負其責,更好地完成會計工作。3、加強對重要崗位人員的行為控制。對高級管理人員實行離任和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制度;對具體操作業務的重要崗位人員實行定期崗位輪換和強制休假制度;對調出人員實行離行審計制度等。同時對會計人員的管理還要堅持“動靜結合”的原則,既要從靜態的角度掌握和了解他們的一貫表現,又要從動態的角度掌握和了解他們的現實狀況。通過定期對重要崗位人員進行行為排查,了解這些人員的思想動態,注意他們業余交往、生活方式和經濟收入等的變化,對有問題的人員,要盡快采取措施,避免各類風險發生。
(四)強化會計監督職能,完善會計監督手段。核算與監督是會計的兩大職能,在建立了全面的會計制度體系后,接下來的具體工作是嚴格執行。在會計核算中要強調真實、準確、完整、合法;而在會計監督中要強調獨立、嚴格、及時、有效,尤其是要重視會計業務的事前和事中監督,因為事后發現問題往往已經無濟于事。而嚴格會計業務事前和事中監督,可以力求把風險消除在日常工作處理中,從而減少損失。在這個問題上,一方面要在督促會計人員行使監督職能的前提下,強化會計負責人和上級會計管理部門的監督作用,建立多層次的監督體系。其中:會計人員對經濟事項的逐項反映、監督形成第一層次;會計主管對重大經濟事項和會計人員進行監督形成第二層次;會計檢查、稽核人員對會計機構的會計管理、會計核算、會計信息質量進行監督形成第三層次;上級會計管理部門以檢查、考評的方式對下級行的會計核算與管理進行監督形成第四層次。另一方面要利用現代化手段,對會計過程實行實時監控,切實提高會計監督的效果。
作者單位:東方電機廠財務部
參考文獻:
[1]《會計基礎工作規范》.財政部.經濟科學出版社.1996
[2]朱榮恩.《建立和完善內部控制的思考》.《會計研究》.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