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業專業的前景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涉農中職生;創業能力;培養;重要性;實施途徑
中圖分類號:G718.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4374(2013)01-0049-03
1培養涉農專業中職生創業能力的重要性
1.1提高涉農專業中職生的就業能力
創業能力是就業能力的質的飛躍和綜合體現。培養涉農專業中職生創業能力的過程,是不斷磨練和持續提高學生就業能力的過程。通過開展創業教育教學,中職生的就業能力會有一個顯著的提高。
1.2拓寬涉農專業中職生的就業渠道
創業教育的內容涉及創業意識、精神、能力、方法的培養與實現的主要形式、途徑。雖然大部分剛畢業的中職生無法在畢業時走上創業的道路,但接受過創業教育的畢業生,具備一定的創業意識和創業精神,樹立“先就業再擇業、先就業再創業”的就業觀念,對就業有更為透徹的認識,在選擇就業崗位和創業行業上會大膽嘗試,不局限于所學專業,勇于拓寬了就業渠道。
1.3提高涉農專業中職生的綜合素質
中職生的綜合素質主要包括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外在素質、文化素質和專業素質。創業能力包括良好的身體和心理素質,完善外在素質,創業需要的文化和專業素質,是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體現。培養涉農專業中職生創業能力對于發散學生的思維,激發其創新精神、創造能力和創業膽略具有重要的作用。
1.4支持中西部落后地區農村經濟發展
中西部地區就讀涉農專業的中職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開展培養涉農專業中職學生創業能力研究,有助于消除“輕農思想”,樹立“來自農村、扎根農村、發展三農”的自信,為中西部地區“三農”發展培養“有技術、有能力、有本領、有思維、有膽略”的創業型、引領型技術人才,能夠帶動農民創業,有力促進農民收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農業現代化建設。
1.5帶動就業、區域經濟的發展
涉農專業中職畢業生通過創辦企業,為社會創造了更多的工作機會和工作崗位,對于緩解社會就業壓力,解決就業難問題,促進中職畢業生就業具有良好的作用。通過創辦種植養殖企業創造社會財富,對于促進農村發展、農民增收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顯著的作用,從而促進了地方經濟的建設,拉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
1.6為“三農”發展提供創業型人才
“十二五”期間,國家了《促進就業規劃(2011―2015)》,農業部對全國農民創業工作作了部署,從國家層面對農民創業給予政策照顧、技術服務和資金的傾斜。農類大中專學校做為承擔農業科技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通過對學生開展創業教育,提升農民創業能力,為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提供了重要保障,為“三農”發展和國家經濟建設培養更多涉農創業型人才。
2當前涉農專業中職學生創業教育薄弱
一是中職生對創業認識度不高,缺乏創業意識。中職生的年齡普遍在15―20歲之間,由于踏入中職學校門口時還未成年,認知有限,經驗欠缺,知識結構不完整,對創業認識度不高,缺乏創業意識。
二是創業教育教學體系尚未形成,中職生創業能力低下。當前中職學校均開設了重在培養學生職業素質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但創業教育的內容相對缺乏,學校開展的一些創業教育大部分停留在講座或創業案例的學習上,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創業教育教學體系。
三是創業教育載體缺乏。中職學校雖然重視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但存在忽略對學生自主管理和經營能力培養的問題。學生參與社會兼職、種植養殖企業經營管理、校園模擬創業、創業競賽活動等偏少,與企業高層交流少,缺乏與創業成功人士溝通和交流的平臺,缺乏創業教育載體。
3培養涉農專業中職生創業能力的實施途徑
涉農專業中職生創業能力的培養具有針對性,創業主體是涉農專業學生,內容是農業養殖種植以及其他相關的行業,并根據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不斷調整,筆者認為涉農中職業創業能力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培養:
3.1調查與分析涉農專業學生的創業空間
為了使創業教育更加具有針對性,最大限度地保障創業的效果,必須對涉農專業中職生的創業空間開展調查與研究。學校的就業部門、專業教師等應該結合學校開設的涉農專業開展市場調研,了解本地乃至周邊地區農業發展實際,了解新形勢下農業發展的需求,收集各級政府扶持“三農”的有關政策和文件,走訪本地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學校農類專業合作企業以及往屆畢業生創業的典型,形成創業空間調查分析報告,為專業教師開展創業教育提供指導,為學生開展創業實踐提供方向性參考。
3.2培養涉農專業學生的創業意識
創業意識是創業能力的第一位因素,沒有創業意識就無所謂創業。創業意識樹立貫穿于整個中職生涯。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特別是在《職業道德》、《職業生涯規劃》等公共基礎課程的講授時,要注重對學生灌輸創業理念,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業膽識,引導他們樹立想創業、敢創業的職業理想。同時,通過分析就業形勢、舉辦創業講座等形式,讓學生認識到在就業難的形勢下,就業和創業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不能有等靠要的思想。
3.3培養涉農專業學生的創業自信
據調查,大部分就讀涉農專業的中職生來自農村,加上社會對中職教育認識有偏差的影響,不少人認為讀中職無用,學生對學好技術沒有足夠的自信,對創業更加缺乏自信。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中職教育的主要任務之一應該 是培植學生的創業自信。首先,把本校成功創業的案例和本地著名的創業人士的事跡編印成書,作為創業教育輔助教材組織學生學習,啟迪學生的創業思路,激勵學生學習典型。其次,定期邀請知名農業企業家、創業成功的畢業生回校作報告,以創業者親身的活生生例子和面對面的交流,消除學生因自己學歷低、沒有背景而產生的膽怯、自卑、猶豫的消極心態,引起學生對中職學生也可以成功創業、別人的成功經驗也可以復制的思考,培養創業自信。最后,開辟農民企業家、農業專家、農業成功人士、優秀畢業生專欄,在校園里營造一種濃厚的創業氛圍。
3.4開設創業教育課程,培養涉農專業學生的創業本領
《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列入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工作必修課后,在提高中職生職業素質、職業能力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6月版的《職業生涯規劃》一書的第四單元介紹職業生涯發展與就業、創業的內容,明確指出了創業是就業的一種形式,但是創業教育內容相對比較缺少,而且對涉農專業學生的針對性不強。所以,在《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的基礎上,要開設具有針對性的創業教育課程,內容包括課程設置、教材開發、師資培養、教學實踐等方面。
3.4.1課程設置創業教育課程應該緊接《職業生涯規劃》之后開設,在學生對就業有了一定認識和規劃后,進一步深化學習,開展更深、更廣層次的就業形式教育,這樣更符合學生職業認知和能力的發展。
3.4.2教材開發每個農類中職校不乏優秀畢業生和創業典型案例,這些案例對于激發學生創業膽識最具有吸引力和說服力,學校應該組織力量收集編寫,開發出校本教材,輔助教學。
3.4.3師資培養學校涉農專業教師中具有創業經驗的不多,甚至很少或沒有,可以通過聘請校外種植養殖專家以及成功農民企業家等作為兼職教師到校給學生授課,彌補專業教師的不足。同時加強學校與企業的合作,定期選派教師到企業蹲點鍛煉,有針對性地提高專業教師的職業能力,促進師資隊伍的建設。
3.4.4教學實踐利用學校的種植養殖實訓基地以及建立校企合作關系的見習實習場所,從培養一名創業者應具備的因素出發,將現代涉農企業經營管理理念、現代化養殖種植模式、真實的種植養殖環境與教學有效融合,培養學生的管理技能和組織能力。強化仿真教學、案例教學和社會調查、科技下鄉、技術咨詢和服務,勤工助學、頂崗實習以及創業圓夢工程等,引導學生既在校學習,又到企業直接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把所學的知識和掌握的生產經營技能直接運用到生產經營實際中去,開展初步的創業體驗或嘗試。校內的創業實踐可“分兩步走”,第一步以班級為單位,利用學校現有的種植養殖基地資源,開展公司化經營管理,并以學校畜牧獸醫診所、果園、插花團體等為經濟組織,面向市場開展農類科技技術服務活動,培養學生崗位適應能力和競爭、創業意識,鍛煉其創業精神;第二步以企業為依托,鼓勵和引導學生利用寒暑假以及頂崗實習的時間和機會,參與企業的經營和管理,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抓住機會促成自主創業。
3.5成立創業指導基地,建立創業服務體系
創業教育是實踐性很強的教學活動,需要大量創業實踐的支撐,單靠課堂學習和課外的耳濡目染是不夠的。需要成立一個創業指導基地,整合校園、企業、政府等多方面資源,建立專門開展就業創業指導和服務的體系,為學生提供各種校內外就業創業實踐活動,推動創業實踐活動的開展。基地應該堅持“專業化、市場化、社會化”的運行方式,從創業實踐項目、信息提供、資金籌集和資助、技術支持和拓展等方面著手開展指導和服務工作。要聘請創業指導教師,努力幫助條件成熟的學生實現創業的夢想,要建立信息暢通渠道和信息追蹤制度,與頂崗實習或就業創業的學生保持密切聯系,完善基地的建設。
3.6加強教學互通,強化教育效果
創業教育在中職教育教學中與專業課程以及公共基礎課程有著緊密的聯系。涉農專業的創業教育教學領域除了創業教育課程外,還應涉及到農產品研發、市場營銷、農村經濟管理等方面的課程教學,要求各任課教師在教學中加強交流和互通,針對專業特點開展教學,強化創業教育效果,真正把學生培養成為“有文化、有技能、會管理、善經營”的復合型畢業生。
參考文獻:
[關鍵詞] 農機 專業合作社 現狀 發展前景
[中圖分類號] S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4-0212-01
一、引言
馬鞍山市當涂縣位于安徽省東部,介于江蘇省南京市與本省蕪湖市之間,地處長三角城市群頂端,同江蘇省江寧、高淳、溧水3縣接壤,與江蘇省邊界線總長度為126.9公里,擁有長江岸線20公里,是安徽省重要的沿江、沿邊縣份。全縣總面積1346平方公里,總人口64.65萬,轄10鎮4鄉。長江黃金水道、皖贛鐵路、205國道、314省道和馬蕪高速公路穿境而過,縣城40公里半徑范圍內有兩座機場 ,縣城80公里半徑范圍內有6座長江大橋 ,寧宜城際鐵路正在修筑中,蕪申運河也正在開挖。水、陸、空交通運輸十分快捷。全縣耕地面積65萬畝,水面47萬畝,屬典型的江南魚米之鄉,也是全國糧棉生產大縣。近年來,當涂縣上下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緊緊圍繞“全省爭第一,中部爭十強,全國爭百強”的奮斗目標,上下一心,凝神聚力,銳意開拓,頑強拼搏。
二、現狀
在省、市的高度重視、積極引導和大力支持下,當涂縣始終堅持把培育、扶持和規范農機專業合作社,促進了全縣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快速健康發展。
當涂縣農機專業合作社目前的現狀來說,還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除少部分合作社能正常發揮效能外,近60%的合作社幾乎是徒有虛名。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成立合作社,國家有補貼,就可以享受一部分國家資金,可以不勞而獲;一是成立了合作社,國家就應該扶持,忽略了自身發展的客觀需要這一根本。正是這種思想導致了這些農機專業合作社幾年來還停留于松散型組織的狀況,以致不能充分發揮合作社應有的作用。
三、改進建議
為改變上述不良狀況,促使農機專業合作社走上良性運轉軌道,充分發揮合作社的作用,從而推進農機化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有針對性的推動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發展。
1.政府部門應加強對農機專業合作社建設的重視和扶持。只有各級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有了足夠的重視,給予政策方面的傾斜,體現合作社的優勢,才能充分調動合作社每一個成員的積極性、創造性,自覺維護好合作社的形象,加強內部建設,強化內部管理。扶持可以實現點、面結合的方式,對于粗放型的合作社,給予少量的資金補助,引導和促進他們規范化運作;對于合作社經營工作做得比較好的,可以重點獎勵,扶持其進一步做大、做強。
2.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專題調研,推動有關政策的落實。對農機專業合作社的扶持,不是靠一個單位一個部門所能辦成的,它離不開財政、工商、稅務、金融等部門的支持,這就需要各部門形成扶持農機專業合作社發展的聯動機制與協同效應。在推進農機專業合作社發展的進程中,要遵循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引導合作社發展主體以市場需求為出發點,以經濟效益為中心,在自愿、互利、平等的基礎上,形成合理的利益聯結方式,不斷加強其自身造血機能,促其健康可持續發展。
3.種模式:一是農機大戶帶動型。二是種糧大戶創辦型。三是企業團體資本投資創辦型。四是村集體領辦型。
4.加強農機部門和農藝部門的結合。 農作物的培育和生產管理,離不開農業生產專業技術,為促進農業增產,必須加強農機、農技的有機結合,使他們自覺協同為農業生產服務。如種子的培育,農作物的田間、水肥管理,病蟲害的防治等僅僅靠農機一家,是很難順利完成的。這就需要農機、農技部門摒棄行業偏見,加強溝通協調,同心協力為農業生產提供高效優質服務。
5.切實做好農機使用培訓。 應該繼續運用以往發揮過效益的多種方式,進一步加強對農機使用的培訓,如農機化學校(農業機械訓練班)和拖拉機駕駛培訓學校,一如既往的開展好農機使用技能培訓;搞好陽光工程培訓基地,努力培訓陽光工程學員,扎扎實實的為全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做出更多更大的貢獻;進一步加強當涂縣農業機械技術推廣站的建設,培養更多的諸如農機操作員、農機修理工及其他專業性或復合型人才。
四、發展前景
農機裝備能力的提高和農業生產產業化經營的需求,為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提供了極為廣闊的空間。
1.農機隊伍的不斷壯大,為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越來越多,造成了農村勞動力極度缺乏,這就需要一種新的勞動力來替代原有的人力,農機化生產正好彌補了這一缺憾。
2.隨著農機化生產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機化生產的應用范圍將越來越廣,會有力促進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從產前、產中,一直往產后延伸,幾乎在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都可以應用農機化生產手段和技術,這就能使更多的勞動力日益從農田里解放出來,勞動力的不斷轉移,改變了農民原有的生產理念,農民不再死做田,做死田。 而新的農作方式,又促進了新型農民的產生,這就又為農機化產業化經營進一步奠定良好基礎,能較好促進農機產業化生產的發展。
3.農機產業化經營的成功,將更加刺激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發展。隨著國家支農惠農政策的實施,廣大農民,從新型農業生產中嘗到了越來越多的甜頭,這促使一部分農民自覺加入農機產業化經營的行列。
[關鍵詞] 土地 農業 經營
[中圖分類號] S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2-0076-03
有效利用土地資源的關鍵核心是適度規模經營,通過適度規模經營,能達到優化配置農業生產要素的目的,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合理流轉。近年來,中樞街道立足于資源優勢,區位優勢,結合農業產業發展現狀,采取多種形式多種措施適度規模經營,有效利用并優化配置了土地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土地使用效益,提高了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
中樞街道作為全縣農業經濟的龍頭鄉鎮,肩負著如何盤活有限的土地資源和農民收入,增強農業效益的重大使命,因此積極探索農村土地流轉的實現方式和途徑,促進中樞街道土地規范、高效流轉,開發利用好土地資源,對加快中樞區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中樞街道農業發展基本情況
中樞街道地處陸良縣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全街道總面積82.0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3000畝,轄有19個社區居委會。2012年末全街道總人口146168人,農民人均純收入7980元。近年來,中樞街道緊緊圍繞建設國家新農村建設示范區、滇東最具競爭力的現代物流中心、曲靖城鄉一體化的典范、陸良率先發展的先行區四大目標,積極爭取項目強基礎,發展現代農業。通過多年的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將中樞街道四河、大潑、茶花、中紀、盤新等社區農田建成“田成方、路相通、溝相連”田園化高標準高穩農田,解決了內澇,提高了土壤肥力,增加播種面積,挖掘農業潛力,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奠定了良好基礎。中樞圍繞“萬畝蔬菜、萬畝紅提、5000畝林果、5000畝蠶桑”的發展目標,重點打造萬畝優質蔬菜示范園、打造萬畝優質蔬菜示范園,并積極規劃發展高原特色優質蔬菜,成立了陸良瑞豐蔬菜專業合作社,引進了云南曙光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創建高原特色萬畝優質蔬菜示范園。
二、我街道有效利用土地資源的主要做法
1.多措并舉,引導農民流轉
一是大力扶持農民就業。通過各類形式的技能培訓,把一批有知識、有技能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街道從事二、三產業,讓農民自愿放棄土地承包經營權,促進土地逐步向種田能手集中,為農業規模經營提供了前提。二是引導農民自愿流轉。通過加大宣傳力度,營造氛圍,讓農民了解土地流轉政策,解除后顧之憂,放心流轉,放心從事二、三產業。遵循“堅持條件,積極引導,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大膽探索,形式多樣,逐步規范,不斷完善”的工作方針,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采取切實有效措施,促進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推進農業規模經營。
2.建立科技樣板,推廣良種良法
中樞街道以科技發展農業為支撐,每年都建基地舉辦樣板,引進新品種進行試驗示范,大力推廣優良品種,采取了以科技示范戶,先進實用技術培訓為關鍵措施,采取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配套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科技培訓推廣方法,提高實用技術推廣應用效率及科技入戶率。如2005年,實施“十五”水稻科技攻關,引進了水稻新品種,2008――2009年連續兩年實施了農業部萬畝水稻高產樣板,單產提高。依托良好的水資源,從武漢引進新的優良藕種,發展種藕基地,比水稻、成品藕經濟收入都高,依靠思想及科技提高畝產值。引進甜脆豌豆新品種,種植菜豌豆,發展達3000畝,促進農業優質高效發展。
3.典型示范,加快傳統農業向精品農業發展
廣大黨員干部,積極探索,創新思路,大膽引進紅提葡萄在四河試驗示范種植,引導農民種植優質紅提葡萄,四河魯昌村70%,規模成片種植,成為當地農戶主要經濟收入。由于經濟效益可觀,科技措施到位,紅提葡萄業已發展達10600畝,實現了“要我做,變成我要做”。此種方式促進了特色產業規模發展,?提高土地產出效益。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普遍認為農業高風險、低收入產業,不值得資金投入,只要肯思變謀發展,也能在土地挖出“金”來,讓有資金的肯出資,有技術的人肯出技術,謀發展。在中樞街道農業發展不能靠擴大外延,只有挖掘土地潛力,實施精耕細作,提高畝產值,實現農業優質、高效益,引導了益傳統農業向精品農業方向發展。
4.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農業規模經營,設施農業是一大制約因素。多年來,實施了農業綜合開發、中低產田改造、閻芳橋糧食安全示范項目等項目,改善農田基礎設施。尤其是2008―2009年實施了國家農業綜合開發引導支農資金統籌支持新農村建設試點項目,一是改善了水稻核心區的水利建設,并結合產業發展狀況,改善了葡萄、蔬菜、桑園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為農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5.依托龍頭,調整產業結構
中樞街道依托龍頭,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壯大產業規模,形成產業鏈條,引導企業資金參與和帶動農業規模經營,促進農業產業聚集和規模經營。中樞街道采取了此種方式,成功發展蠶桑業,現有桑園6000畝,成為中樞街道主導產業。
6.促進小額信貸資金向農業傾斜
積極引導農村小額信貸資金向農村傾斜,向種養大戶傾斜,積極創新信貸擔保體系,促使金融部門加大對農業產業的扶持力度。我們采取多咱擔保的形式,扶持種養大戶,能手。如食用菌、草莓大戶。
7.引導農民合作,促進風險集中化解
嚴格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充分尊重市場經濟規律和農民的首創精神,以現有產業為基礎,積極引導和支持農民開展合作經營,發展以農民協會為主要形式的農民專業協會組織。目前,全街道共發展各類專業協會組織6個,參會會員達到500多人,改變了過去小農戶抗衡大市場的局面,增強了農戶抵御技術和市場風險的能力,為農業規模經營提供了保證。
4.土地流轉條件不成熟。在農村土地流轉過程中,受讓方往往要求地塊相對集中、面積足夠大,有流轉愿望的農戶所承包的土地往往面積少、地塊小,"插花田"多,要實現土地的集中連片,有賴于承包土地的農戶一致同意,而農戶間的情況千差萬別,有的愿轉出,有的不愿轉出;有的愿長期轉出,有的只愿短期轉出,意見很難統一,這些客觀因素使那些有流轉愿望的農戶難以實現其土地的流轉。
六、利用土地資源,加快土地流轉發展規模經營的思考與措施
1.加大土地流轉力度,維護農民利益,發展農村經濟。對村民加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規及國家對農村土地承包政策的宣傳,讓農民群眾了解自己在土地使用方面的權利和義務,認識和掌握農村土地流轉的原則、方法和方式,提高科學推進土地流轉的能力,積極而又穩步地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土地流轉,要在不改變土地承包關系的前提下,繼續穩定,實行土地所有權、承包權和使用權的分離,放活土地的使用權,確保農村土地流轉按照有利于促進“三農”發展,有得于農民增收的預期目標順利進行。
2.自覺維護國家整體利益,不改變流轉土地用途。在推進農村土地流轉中,正確把握和科學處理好農村發展與保護耕地的關系,正確處理和科學把握好追求地方政績與貫徹基本國策的關系,切實有效地防止流轉土地轉作它用。通過積極強化流轉土地用途和審查把關、監督檢查措施,有效地防止改變耕地用途的行為發生,確保耕地總量不變,促進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蓬勃發展。
3.規范、有序地推進土地流轉。加強干部的政策法規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和解決土地糾紛的能力,特別是加強對各村村干部的培訓和指導。建立健全土地流轉的各項制度,強化土地流轉信息服務,規范土地流轉合同管理,明確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落實違約責任,避免因土地流轉合同不規范、流轉主體錯位等原因產生土地承包權和經營權的糾紛,建立健全農地流轉合同制度、交易登記制度、公證制度、糾紛仲裁制度,明確流轉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協調化解農地流轉糾紛,規范流轉程序,對農地流轉和程序、流轉合同的合法性進行監督,保護農民利益不受損害,確保土大戶進行流轉,投資主體以種養大戶、專業能手、工商企業和農技人員為主,從而改善農村種植結構、發展規模經營、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地流轉有序進行;引導農民將自家手中的零星土地向種植。
4.創新體制機制,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引導農業產業化龍頭業以多種形式參與土地流轉,實行基地化種養,推進標準化生產,發展產業化經營,實施社會化服務。通過這些積極的流轉形式,有效促進農村土地集中規模經營、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實現農民利益長久化、最大化。
5.高效開發利用流轉后的土地。將土地流轉與農業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相結合,與技術創新、科技進步相結合,與扶持發展農業龍頭企業、推進產業化經營相結合,與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相結合,實現農村經濟跨躍式發展。
6.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優化布局,加快基地建設,形成以無公害蔬菜、水果等特色為主的規模生產基地,建成集示范培訓、科技創新、生態觀光等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生產基地,積極發展“公司+企業+農戶”等多種形式龍頭經濟,開發具有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有區域化特色的名特優新農產品,實現土地經營權流轉,達到規模經營的目的,切實增加農民收入。
7.提高土地流轉的成功率。建立流轉服務機構,發揮村集體的中介作用,為農地流轉提供作息、中介、登記、公證等服務,及時了解本村可流轉的土地資源和需要土地農戶的情況,在雙方協商同意的情況下,發揮中介組織作用,切實維護雙方的合法權益,達到土地流轉雙贏的目的。
8.強化政策支持,著力解決失地農民的生產生活問題。切實做好農村征地補償費和青苗費的分配工作,強化對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完善城鄉一體化就業服務,積極與占地企業協?商,解決農村占地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在流轉地區逐步建立和推行農村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解決失地農民的后顧之憂,激發農民參與土地流轉、發展現代農業的積極性。
9.按照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區的規劃,在有限的土地上發展規模集中種植養殖業。采用租賃、承包等形式集中土地,發展集示范展示、種苗繁育、精品生產、科技培訓、旅游觀光為一體,具有示范、孵化、科技成果創新、輻射帶動功能的農業科技成果示范基地、農畜優良品種繁育基地、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農業科技人才培訓基地、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基地、農業生態觀光旅游基地,逐步改變農業生產,降低成本,提高產出率。
10.以產業化經營為切入點,發展農民經濟合作組織。堅持“民辦、民營、民受益”的合作經濟組織原則,大力發展農村協會經濟組織,充分專業協會組織的作用,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和開拓市場的競爭能力,著力培育一批帶動力強、輻射面廣的龍頭企業,形成適應市場需求的名優產品和優勢產業,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
參考文獻
[1]王金堂. 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的困局與解破[D].西南政法大學,2012.
關鍵詞:農業發展;理論聯系實際;實驗操作;課程改革
我國職業高中的教育現在面臨很大的困境,一是學生的生源問題,由于高校的擴招,大量私營企業的出現,導致進入職業高中學習的學生數量在減少,同時學生的質量在下降;二是職業高中的規模在減小,許多專業面臨沒有學生的困境。特別是學校中有關涉農專業的學生,由于學生畢業后并不希望到農村去工作,都向往到大城市發展,所以職業高中農業教學存在一系列問題。為了適應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更好地為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大量優質的人才,適應現代農業隊實用科技人才的需求,我們國家近幾年也在采取措施促進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并且能夠采取措施保護農業生產的發展,確保國家和社會的穩定,所以相信我們的涉農專業的發展前景非常廣闊。
一、注重理論知識與生產實際相結合,并且注重農業科研工作,為學生奠定良好的發展基礎
我們涉農專業的教師應該首先提高自身素質,努力學習世界最先進的農業理論知識,引導學生緊跟時代步伐,緊跟世界最先進的科技成果。我們學校還應該采取措施加大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把理論知識與生產實際相結合,這也是全面貫徹素質教育的一種新的教育模式,這種模式可以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手實踐能力。學生可以更快地適應自己所學專業知識和與本專業相適應的實踐環境,更好地對學習對象有清楚的認識,把理論知識上升為感性知識,教師和學生應該隨時發現在理論聯系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并且能夠及時解決問題,有利于學生加深對知識的印象,達到真正實踐操作的目的,為學生將來運用知識奠定良好的基礎。
為了更好地實現理論知識和生產時間的相結合,我們職業高中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理論知識和科技知識的優勢,為學校所在地區農業經濟的發展培養科技致富人才,所以我們學校在農業教學的實際工作中非常注意如下環節的教學。首先應該認真考察農業所在地區的實際發展情況,利用學校現有的農業實驗室進行相關理論知識的實驗操作,提高學生在實驗室的技能操作,培養學生形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做到認真實驗、認真總結,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和老師同學之間進行探討,并且能夠認真和當地農民進行溝通交流,知道當地農業發展的問題和優勢在哪里,為自己的實驗操作奠定基礎。
讓學生更加具體地參與到農業生產的實際中來。我們職業高中應該采取措施,充分利用好學校當地的農業生產基地,讓學生全程參與到農業生產中來,這樣可以更加具體地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產實際。教師要和學生共同學習,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理論知識和生產實際畢竟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教師和學生應該在農業生產實際中發現問題,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分析探討如何更好地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在傳統農業的基礎上,如何更好地發展種植經濟作物,如何提高產量,可以根據當地農業生產的特點,制訂出符合當地農民生產實際的農業生產計劃,并且學生能夠和當地農民多了解市場的需求,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大力發展農業生產。
二、學校要根據國家和市場的實際需求,對涉農專業的課程進行改革,增加農業教學的實踐性,讓學生更加熱愛學習
學校要根據我國政府的政策需要,根據我國農業生產的實際情況進行涉農專業的課程調整,多進行科技含量高的專業設置,讓學生更加具體地感知科技對農業的貢獻力度,多讓學生了解傳統農業之外的種植業、養殖業和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情況,如何更好地結合農村當地的實際情況來發展當地的支柱產業,選擇現代種植業和其他行業,更好地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我們學校在課程設置上要多增加與“三農”問題密切相關的知識。如農業生產必須緊密聯系市場,我們就可以緊密聯系互聯網的技術,讓學生隨時可以關注當今世界最新的農業發展情況和科技成果;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了解就業情況,可以讓學生多了解我國農村對農業人才的需求情況,更好地認識我國農業發展的大好前景,讓學生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信心;為了讓學生將來能夠安心在農村工作,我們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人生觀教育,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情操,能夠真正為國家和社會貢獻自己力量。
關鍵詞:內蒙古職業教育;服裝設計專業;發展困境
內蒙古地區高職教育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在職業教育事業發展前景一片大好的形勢下,我們也必須注意到職業教育目前面臨著一些很嚴峻的問題。近年來報考服裝專業的人數不斷萎縮,招生工作陷入舉步維艱的處境。一些學校招不到“達標”的生源,分數一降再降,甚至因為招不上生撤銷該專業的學校也有。造成高職院校服裝專業發展困難的一些主要原因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高職教育服裝設計專業的認知度較低
在對現在校學習服裝專業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時發現,只有半數學生是出于本人意愿選擇報考本專業,另有部分學生是由學校調劑過來的,還有一小部分學生專業選擇并沒有認真思考,上學只為拿到大專畢業證而已。并且對該專業的認識也大多僅限于畢業后成為一名裁縫,認為與服裝企業里生產流水線上的工人無異,不了解服裝設計專業的教學目的和就業方向、就業待遇等。
二、受高校擴招等政策影響,與高校競爭不占優勢
1993年,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開設了專科制的服裝設計專業并于2000年升為本科。之后,內蒙古師范大學國際現代設計學院、內蒙古工業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內蒙古民族學院等院校紛紛開設了服裝設計專業本科教育。而高職教育屬于專科教育,學生畢業時取得大專學歷。在本科招生不斷擴大的趨勢下,相當一部分考生以之前考取專科的成績,就能進入大學學習,在一定程度上更加重了高職的招生難度。
三、師資力量有限
自1986年我區第一支服裝專業教師隊伍通過從企業引進、專業院校畢業生招聘等形式成立以來,經過進修學習、企業實習等十多年的培養,教師整體教學水平大大提高。但是隨著本科院校紛紛開設服裝設計專業,一批優秀的專業教師調到本科院校執教,如內蒙古藝術學院、內蒙古農業大學等,導師高職院校師資力量、教學效果受到了嚴重影響。由于專業的萎縮,各校近十幾年間沒有再新進教師,原高職院校服裝設計專任教師基本都是專科畢業,雖然通過成人教育取得了本科、碩士學歷,但所學專業多與服裝設計專業無關,僅僅是學歷的提高,對改善教學效果促進專業建設沒有太大貢獻。
四、教學體系滯后
上世紀80、90年代,國內時裝時尚行業剛剛起步,人們開始關注國際時裝的流行變化,這些變化最先從港澳臺開始,漸漸進入沿海城市,然后向內地流行。相比于現在的時尚傳播速度慢了許多。處于內地邊遠地區且經濟發展落后的在時尚流行的變遷中流行信息滯后、流行速度緩慢、人群接受程度較低。在這樣的整體服裝行業環境背景下,通過向先進院校學習借鑒所制定的本校服裝設計專業教學體系基本滿足了教學要求和當時社會需求。
五、服裝產業薄弱
2005年以后,許多絨紡企業紛紛限產、停產、轉產,由原來的26家合并成16家。在地方經濟結構中服裝產業既不占主要位置,自身發展又不景氣,與此相關的服裝職業教育冷冷清清,得不到重視與關注也就不足為奇。學院很多服裝專業畢業生都選擇到區外尋找發展空間,雖然也有事業有成、發展很好的學生,但對本地區沒有起到宣傳推廣的作用。六、缺乏特色內蒙古地區各高校服裝專業總體來說都沒有突出的教學特色,但其他院校的本科教育相比于職業院校的服裝專業已經具有了學歷層次上的優勢。內蒙古地區職業院校服裝專業始終沒能抓住專業發展中的核心問題,沒有找到自身發展的優勢,也沒探索針對地區發展的專業建設亮點和特色。一成不變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失去了吸引力。凡此種種原因造成內蒙古高職院校服裝設計專業發展前景堪憂。高職院校服裝專業在內外不利形勢的包圍下若想生存發展,必須重新對專業進行定位,尋找具有地區特色的發展點,調整業已落后的教學模式,加大對教師教學實踐的培養,在逆境中尋求發展前進的方向。
作者:張麗媛 單位:內蒙古商貿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何樹稱,楊建榮.高職教育的就業困境與對策[J].云南農業教育研究,2007(4).
一、轉變學生對農業專業的觀念
農業專業是國家重點資助的中職專業,農業專業的學生可以享受免除學費等優惠措施。但農業專業的畢業生將來是“種地的”農民這一偏見在家長和學生的認知中是根深蒂固的。學生是學校培養的主體,所以轉變學生對農業專業的觀念,讓學生接受農業專業,形成專業的認同感與成就感是學生能否學好專業、發展自我的前提。
首先,教師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農業專業的培養方向。農業專業培養的是現代農業發展所必需的專業人才,是農業類的研究型人才,而不是普通農民。其次,教師應該幫助學生認識清楚現代農業專業的前景和發展未來。現代農業與傳統的耕作式生產是有根本區別的,現代農業正朝著多維方向發展,農業的現代化生產和轉型需要更多的專業人員,農業專業畢業生供不應求。還有,教師可以幫助學生領會國家現代農業的扶持政策。國家每年都在加大對農業發展的投入,鼓勵個人或集體發展現代農業項目,對農業專業的學生也提供特別補助。最后,教師可以借助行業內的優秀榜樣激勵學生,袁隆平教授就是農業專業最好的代言人。
二、改革農業專業的課堂教學模式
中等職業學校農業專業分養殖和種植兩個方向,專業課程內容較多,而且很多部分要求學生能夠理解識記。課堂教學如果僅靠教師口頭傳授理論知識,或劃出重點讓學生機械記憶,這種“為教學而教學”的傳統模式與具有實踐特點的農業專業教學是相違背的。因此,教師必須轉變傳統教學思想,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教師可以借助現代教學手段,以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提高專業教學質量為目標,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職業能力。
比如在農業專業生物學《細胞的分裂》的教學時,傳統模式中教師往往是利用黑板作圖或借助圖片展示細胞分裂過程的圖例。這些做法不但會消耗教學時間,而且作圖的精確性與圖片展示的局限性也會影響課堂教學質量,并且靜態的展示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堂教學效果并不理想。教學中為了提高課堂效率和質量,教師可以將細胞分裂的過程制作成多媒體動畫,生動形象地展示每一個動態過程,輔以教師簡單的講解,讓學生對于課本的知識了解得更加直觀。
三、營造農業專業濃厚的專業氛圍
專業學習是職業學校與普通中學的根本區別,學生學好專業知識離不開自身的努力與教師的講授輔導。在學生、教師、學習時間等這些影響學習主要因素外,良好、濃厚的專業氛圍對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也很重要。學生置身其中可以加強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認同,好的氛圍也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對學生專業發展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專業氛圍建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室、宿舍、實訓場地等空間類的各個宣傳陣地,精心設計符合農業專業宣傳或展示的圖片、標語、代表人物、行業信息等,讓學生學習、生活的場所處處體現出濃厚的農業特色。此外,教師還可以針對農業專業的專業特點布置教室。比如將教室內的盆擺綠色植物換成觀賞類蔬果植物;也可以要求學生自己培育綠色植物布置教室。學生在充滿專業特色的環境中學習和生活,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農業專業。
四、加強農業專業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
現階段農業專業學生就業的對口率偏低,而且就業的穩定性差。要解決這些問題,教師必須重視對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生樹立就業是為創業打基礎的意識,促進其就業的穩定性。同時,加強創業能力教育也是職業學校教育價值的體現,對學生的個人發展和自我實現有著重大意義。
加強農業專業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首先要完善創業教育體系,將創業教育融于平時的教學內容中去,并制定切實可行的創業教學計劃;其次,教師要摸索創業教育的培養方式方法,包括知識講座、案例分析、實地考察、典型報告等;再次,鼓勵學生撰寫創業計劃書,并指導學生關注農業創業熱點,幫助學生處理難點,理清創業思路;最后,學校和教師還要逐步完善農業專業學生創業基地,開發校內農業實訓基地供學生創業嘗試,解決學生創業起步難的問題。
考古學
誤解:考古學就是拿著鏟子、鐵鍬挖土尋找文物。
該專業主要學習和了解考古學的多學科交叉發展趨勢和世界考古學發展概況,熟悉中國考古學的發展歷史、研究現狀。考古學研究的對象是實物,主要是物質的遺存,或者說是遺物與遺跡。考古學的研究集中在對過去的研究上,同時要進行田野調查,并且分析調查數據,需要涉及統計學的相關知識,并非只是單純地探寶、尋古跡。
主要課程:中國通史、世界上古史、中國考古學、考古學導論、舊石器時代考古、新石器時代考古、物學理論、考古繪圖、田野考古學概論等。
就業前景:考古學專業的畢業生可以到高等院校、博物館及文物保護等單位,從事考古發掘與研究、文物鑒定保護及歷史類教學等工作。
推薦院校: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西北大學,其中北大文物保護方向歷史悠久,是考古學專業的翹楚。
電子商務
誤解:電子商務專業專門培養淘寶賣家。
隨著網絡購物的盛行,電子商務作為新興專業受到廣大考生和家長們的關注,可不少學生誤以為它只是一門為網絡營銷培養賣家的專業。其實,電子商務指的是商業貿易活動中,網上購物、網上交易和在線電子支付,以及各種商務活動、金融活動和相關的綜合服務活動的一種新型的商業運營模式。電子商務專業培養學生計算機、經濟學、管理學、心理學等各方面的綜合素質。
主要課程:計算機網絡原理、電子商務概論、國際貿易概論、營銷策劃、Web標準與網站重構、Flash Action Script動畫設計、電子商務物流管理、消費心理學等。
就業前景:可從事銀行的后臺運作(網絡運作),企事業單位網站的網頁設計、建設和維護,企業商品和服務的營銷策劃等工作,專科學生還可以在呼叫中心從事電話營銷、電子商務助理等文職工作。
推薦院校:北京郵電大學、南京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南財經大學、中南大學、南京審計學院、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
圖書館學
誤解:圖書館學只是培養在圖書館里整理書籍的人。
圖書館學是一個正在發展中的專業,是研究圖書館的發生發展、組織管理及圖書館工作規律的科學。圖書館學與檔案學、文獻學和目錄學等學科在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上有所交叉,培養掌握圖書資料與情報信息的收集、分類、編目、流通、參考咨詢、文獻檢索、情報服務等方面知識與技能的專門人才。現代圖書館管理日益信息化,絕非只是整理書籍那么簡單。
主要課程:文獻學概論、現代圖書館學、Java程序設計、電子文獻檢索、圖書館業務實踐、信息系統技術與管理、數字圖書館、數據庫與知識庫、圖形學與可視化、現代信息檢索等。
就業前景:就職于企事業單位、新聞出版部門、大專院校、醫院及相關研究機構;在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就職,從事信息管理和開發工作。
推薦院校:武漢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上海大學、安徽大學、廣西民族大學,武漢大學是其中執牛耳者。
家政學
誤解:家政學就是學習操持家務。
作為社會學大類下的一個分支,家政學是以人類家庭生活為主要研究對象,以提高家庭生活質量、強化家庭成員素質、造福全人類為目的,指導人們家庭生活、社會生活、感情倫理生活的一門綜合型應用學科,它涉及家政管理、家庭教育、營養飲食、社區服務、家庭理財、生涯指導、老人護養、婚姻指導、消費策劃等方面,覆蓋面超越于傳統意義的操持家務。
主要課程:家政學概論、家庭社會學、家庭營養學、家政管理學、家庭教育學、家庭護理學、家庭心理學、服飾美學、實際社交禮儀基礎、飲食文化概論、居室裝潢與設計等。
【中圖分類號】 G710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1―0087―01
一、涉農專業類學生的特點分析
涉農專業類的學生既具備職業學校學生普遍存在的行為特征,同時又具有自身專業學習的獨特心態,具有明顯的二重性。一方面職業中學的學生,大多底子薄、基礎差,初中文化課基礎知識不扎實,在他們的學習生涯中,很少受到教師及家長的關注和表揚,心理封閉性強;同時,他們內心空虛、外表稱強,在自我發展、學習生活、求職擇業等方面比較盲目,因此組織紀律松散,屬于“雙差生”范圍。另一方面涉農專業類學生在學習方面還存在著“學農心態復雜”的現象。
(一)“學農心態復雜”的縱向分析。職業學校涉農專業類的學生大多來自于農村(過去),在學校接受的又是農業類專業知識教育(現在),畢業后大多又將回到農村(將來),這種縱向發展的結果,使學習農學類專業課的學生心態矛盾重重。首先表現為,理想與現實存在著反差。由于農業是一個綜合的開放系統,它生產的過程比較緩慢,效益的直接性不明顯,加上農業生產的環境條件艱苦,社會上農民地位低的觀念依然存在,學生從自己父母那里看到了勞動的艱辛和收入的不均衡等。另一方面舊知識體系與新技術力量存在著反差。職業學校采用通用的專業課教材更新速度慢,學生學到的知識和掌握的技能,已經不能適應當地農業科技快速發展的水平,從而降低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學農心態復雜”的橫向分析。面對紛繁復雜和飛速發展的社會文化、城市環境和同齡人的生活狀況,農學類專業的學生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目前,我國農村和城市無論物質生活還是精神生活都存在很大差別,加之農業產品價位低、增幅小、環境差,而從事工業生產和第三產業報酬高、環境優越,在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影響下,學生的價值觀、職業觀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動搖了學生學習農學類專業的信念。
(三)“心態復雜”的綜合分析。學生在成長、學習過程中,從電視、網絡和身邊的人和事中,耳聞目睹了農業科技項目成果,曾激起他們對農業類專業的樸素感情,但城鄉差別、農業生產的環境和社會地位,又使他們在個人與社會關系中定位時發生了傾斜;科教興國、科教興農戰略的推進,使學生看到了農業的希望和實現自己人生目標的輝煌,然而現實生活的困難和人們的社會觀念又使他們產生了自卑感與失落感。多種心理不平衡交織在一起,形成了動蕩性的學習農學類專業課態度,忽冷忽熱,飄浮不定。
二、對策探究
(一)在教學方法上案例引導,設計、規劃學生的專業目標,激勵和培養學農自信心。鼓勵他們設計自己的人生目標,做最好的自己。在農學類專業課的教育教學中,要通過互聯網、中央電視臺的農業頻道等媒體,宣傳國家的各項惠民政策、國內外農業設施發展的美好前景和成功案例,喚起他們對自己所學專業的信心,激發學習農學類專業技術的勇氣。
(二)在教學內容上深入淺出,補充、復習學生的缺位知識,提高和激發學農興趣。農學類專業課一般比較枯燥,學生學習興趣不強。在教學中要體現行動導向,重點講述作物栽培、動物養殖過程中“做什么、怎么做和達到什么標準”。
(三)在教學態度上關注差異,深化、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培養和形成團隊精神。一是及時利用“閃光點”。“讓每個孩子抬起頭來”是蘇霍姆林斯基的名言。在專業課課堂教學中,一旦發現落后學生的優點和細微進步,就大加鼓勵和表揚,樹立他們學習的勇氣和信心。二是及時輔導,釋疑解惑。針對職業學校學生的特點,在課余時間,多關心和輔導學習落后的W生,爭取所講的專業知識、操作技能堂堂清、周周清和月月清。教師應該多和學生聯系,了解學生對本節課內容掌握的情況,對于沒有理解的環節和難點,再進行一次個別輔導和講解,及時解決存在的問題,使每一個學生都不掉隊。三是培養良好的合作意識。“學會合作、學會共處”是現代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農學類專業技能課作為一種競技活動,既能提高動手能力,又能培養合作意識,是培養學生競技素質的有效手段。在專業課技能訓練中,讓動手能力強的學生與落后的學生結對幫扶,對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識有很大的幫助。
【關鍵詞】水產養殖學;建設;發展
“水產養殖學”是湖州師范學院于2012年新開設的專業,作為農業專業的一部分深受傳統“輕農、歧農”思想觀念的束縛,在該專業發展過程中面臨很多困難:首先,水產類專業的社會認可度不高,多數學生認為讀此專業低人一等;其次,考生和家長對水產養殖學專業的就業狀況過度擔憂,由于對該專業的就業狀況不清楚,導致片面地認為水產類專業不好就業,工作環境差和勞動報酬低等,因此大多數學生不愿意報考本專業。近兩年來,我校水產養殖學專業生源第一志愿填報錄取入校的較少,許多是調整志愿無奈進來讀的,這些學生的專業思想不穩定,很多家長對水產養殖專業也不認同,擔心孩子讀完大學仍舊無法“跳出農門”。這些可能會造成部分同學有轉專業,甚至退學的念頭。
然而水產養殖業在我國大農業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水產養殖業是節糧節地型產業,它既不與糧食爭耕地,又不與畜牧爭草原,可緩解糧食生產的壓力。水產品是一種高蛋白質、高營養的優質食物,被譽為“健康食品”[1]。目前,我國的水產養殖規模世界第一,2012年我國水產品總產量為5907.68萬噸,其中養殖產量為4288.36萬噸,均占到世界產量的70%以上[2],水產養殖業已成為我國出口創匯的支柱產業之一。美國著名生態經濟學家萊斯特?布朗認為中國對世界的兩個重大貢獻之一就是“水產養殖”。另外,湖州師范學院背靠南太湖,歷來是水產養殖業發達的魚米之鄉,具有得天獨厚的辦學地理位置,水生生物學與水環境學科是我校重中之重的建設學科,擁有水生生物學浙江省重點學科、浙江省淡水養殖重點科技創新團隊、浙江省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與開發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浙江省院士專家工作站。水產養殖學專業是我校要重點打造的品牌專業,也是申報碩士點,建設湖州大學的重要支撐之一,擁有較好的科研實驗條件和師資隊伍,這些為水產養殖學專業的建設與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針對我校新辦水產養殖學專業建設面臨的困難和挑戰,筆者認為可以充分發揮我校水生生物學的優質辦學條件和學科優勢,通過加強水產養殖學的專業宣傳,強化專業思想教育,創立具有特色的水產養殖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基礎扎實,適應面廣,富有創新能力的水產生物技術復合型人才,拓寬就業渠道,引導大學生創業,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具體措施如下:
1 提高水產養殖學專業的生源質量
優秀生源是專業發展的重要基礎,通過加強招生宣傳,吸引優秀學生從事水產養殖學專業。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其一,建設湖州師范學院水產養殖專業網站,通過視頻、圖片和文字等形式對本專業進行全面詳細介紹。通過招生宣傳,使考生和家長在填報高考志愿時對本專業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和全面了解,包括水產養殖學專業的內涵、社會需求和發展前景等。同時依托本專業的養殖基地和養殖實驗室,普及水生生物學知識,宣傳漁業生產的重要意義,激發學生對水產行業的興趣;其二,挖掘專業發展的優秀人物及其成功事例,組織編撰宣傳材料,提高專業的知名度和社會認可度。
2 加強專業思想教育
可采取靈活多樣的教育方式,例如在新生剛入學時就向他們系統地介紹水產業的歷史、現狀和發展前景,使學生了解本專業、熟悉本專業、進而熱愛本專業。除了會議上、課堂上宣講之外,更重要的是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創立“名家論壇”,請本專業相關的專家學者、企業家等到校講學,介紹他們創業的經驗,同時組織學生到水產養殖及飼料和食品的龍頭企業、相關科研事業單位等參觀學習,使學生真正看到水產業的希望,增強學生立志投身水產養殖業的信心。
3 創立具有特色的水產養殖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水產養殖學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性專業,水產養殖企事業單位需要高素質的人才。一方面,要求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要來之能用,能夠立即擔當起技術指導工作;另一方面,要求學生有較強的創新精神,能夠將所學的知識逐漸轉化到生產中,做出其他非專業學生難以做到的創新性貢獻。這就要求在水產養殖學專業的教學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開展導師制,強化實踐教學[3-5],充分利用校內外科研、實訓平臺指導培養水產養殖學專業學生,以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
3.1 實行導師制。讓學生一進大學就由本專業的骨干教師擔任導師,全方位引導和關心學生的成長。從大一第二學期起,指導教師要為學生設立科研創新專項,引導學生培養專業興趣和科研技能;進入大二以后,要組織學生申報各類課題,參加各級學科競賽,指導學生、申請專利、服務地方等;進入大三以后,指導學生確定就業和考研方向;進入大四以后,指導學生生產實踐、畢業論文、考研或就業等。讓導師成為學生四年本科生活的“守護神”,從而增強師生感情,鞏固專業在學生心中的地位。
3.2 充分利用水產養殖學專業依托的“浙江省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與開發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和校內外的實踐實訓基地等有利條件,設立大學生科研創新項目,引導學生培養專業興趣。
3.3 強化實踐教學,增強學生的適應能力。“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在高等師范院校人才培養中普遍存在,從課程體系設置到學時安排,都比較注重理論教學,而對實踐教學環節往往不夠重視。然而水產養殖學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專業,要求學生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因此在本專業課程體系建設中,需要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加強實驗室和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為實踐教學創造良好的條件[6]。
3.4 利用生物科學學科優勢,培養“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的水產生物技術復合型人才。強調水產養殖專業本科教育的基礎性原則,夯實學科基礎,發揮本專業依托生命科學學院所具備的生物科學學科優勢,加強通識性課程的開設力度。
3.5 嚴格教風,提高教學質量。不斷探索完善教學管理制度,要求專業教師教書育人,堅守“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注重因材施教,不斷革新教學方法,普及高效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
4 改革教師培養和使用機制,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注重青年教師的崗前培訓,強化中青年教師在教學、科研和實踐中的基本功訓練。建立校內專任教師到相關產業和領域一線學習交流、水產業精英人士或專家到學校兼職授課的機制,形成一支了解社會需求、教學經驗豐富、熱愛教學工作的高水平專兼職結合的師資隊伍。以政策規定和鼓勵相結合的方法,發動現有教師積極申報、參與各級別課題項目,發表教學及學術論文,編寫教材、教學參考書和實驗指導書,不斷提高學校的知名度,為本專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下轉第20頁)
(上接第57頁)5 拓寬就業渠道,引導大學生創業
良好的就業和發展前景是水產養殖學專業吸引優質生源和穩定學生專業思想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想方設法拓寬畢業生的就業渠道,可采取以下措施:其一,引導學生考研繼續深造。近年來,本專業所在的生命科學學院學生的考研人數和上線率均在我校首屈一指,這對本專業學生的考研有示范帶動作用;另外借助生物學科的優勢,拓寬學生考研視野,即本專業的畢業生既可以報考水產養殖相關專業,也可以報考生物學、醫藥學等相關專業。其二,充分利用師范院校注重師范技能培訓的特點,鼓勵學生加強基本技能培訓。如參加普通話、化學分析工、教師證、會計證等的考證培訓,為從事相關教育或其他工作奠定基礎。其三,改變學生的就業觀念,引導學生創業。鼓勵學生“先就業,后擇業”。以水產業界成功人士的經歷,引導學生去基層,去漁區,去生物技術類企業創業,在創業過程中給予及時的幫助和指導。
總之,在我校水產養殖學專業的建設與發展中,應充分利用生命科學學院的學科優勢,創立具有水產養殖學專業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的水產生物技術復合型人才,拓寬就業渠道,引導大學生自主創業,以確保新建水產養殖學專業的持續、穩定、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麥康森.中國水產養殖與水產飼料工業的成就與展望[J].科學養魚,2010(11):1-2.
[2]農業部漁業局.2013中國漁業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3:23.
[3]石耀華,顧志峰,王永強,等.水產養殖學專業實踐教學與應用型人才培養初探[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9,30(8):77-79.
[4]鄭禮平.論科研導師制在高校人才培養中的作用[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6):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