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云計算學習方向范文

        云計算學習方向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云計算學習方向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云計算學習方向

        第1篇:云計算學習方向范文

        早在公元前2世紀左右的聶赤贊普時期,大地上便出現了12位有智慧的本教徒,其中就有專門從事“資益醫藥”的醫者和“卜卦占算”的算者。

        公元6世紀前,已有較粗疏的歷法。史料記載“其四時,以麥熟為歲首。”

        公元7世紀后,吐蕃王朝建立,統一了文字,確立了法典,采取了振興藏醫和歷算等一系列政策,從當時的唐朝、印度、大食等鄰近地區吸收先進的醫學和歷算學內容,充實到的天文歷算中來,從而使藏族天文歷算學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特別是藏醫藥鼻祖宇妥·云丹貢布成名以后,編寫了《歷算山塵論》等歷算學著作,培養了眾多的藏醫歷算人才。

        2008年,走過上千年歷史風塵的天文歷算學,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其代表性傳承人是自治區藏醫院天文歷算研究所著名歷算學教授貢嘎仁增先生。

        醫與算的“姊妹親緣”

        也許有人會問了,的天文歷算學科為什么都設在藏醫院里?自古以來,的傳統文化認定醫算不分家,醫與算為“孿生姊妹”。73歲的貢嘎仁增先生告訴我們說,簡言之,這是由于藏醫與天文歷算有著相同的理論基礎和歷史根基。

        按照我們以往的經驗,醫院里的氣氛大同小異,畢竟那里每天上演著生與死的“驚悚片”,坐在長椅上排隊候診的人們往往面色凝重、心事重重。

        但是,在自治區藏醫院門診大樓里有一個特別的科室,大門上方掛著“天文歷算”的銅牌。我們注意到只有進出這個“診室”的人往往是喜慶而來、滿意而去,因為他們可能是即將成婚的青年,準備喬遷的老人或者是打算外出的商人、出門朝佛的信徒、蓋房取土的農民,滿世界不見得能找到第二家這種獨一無二且頗具規模的特色“門診”。

        貢嘎仁增先生作為這一學科的主要傳承人,具有豐富的歷算學知識和“門診”經歷,聽他娓娓道來很長見識。他說:藏醫與天文歷算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其間的關系可以追溯到1300多年的吐蕃時期,當時,宇妥·寧瑪云丹貢布(708~833年)在工布曼龍(也有稱法為貢布曼隆,今林芝地區米林縣南伊溝內)地方創辦了歷史上第一所藏醫歷算學校,專門培養醫算人才,藏醫與歷算的結合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宇妥·寧瑪云丹貢布后來成為藏王赤松德贊的御醫,他活到125歲,傳說有醫算學徒1000多人,為開創藏醫歷算事業付出了極大的心血。

        根據貢嘎仁增介紹,首先,藏醫與天文歷算有著相同的理論基礎。例如五行學說的提出,五行學說是藏醫歷算理論的基礎,是藏醫與歷算的總體性理論,藏族有一句民諺說的是“要想成為頂級的醫師,至少要掌握中等的算學”,因此,藏醫與歷算被認為是傳統文化中的一對“孿生姐妹”。

        貢嘎仁增說:“譬如,藏醫學認為,正常人的脈搏跳動每分鐘是75下,高于這個次數是熱癥,低于這個次數是寒癥,就是身體不正常的表現。為什么不多不少正好是75呢?因為正常人每分鐘呼吸15次,每呼吸一次脈搏跳動5下,15乘以5就是75。

        “另外,人體脈象的周期變化數據,也是由歷算師算出來提供給醫生的。跟漢地的農歷差不多,藏歷中也有類似二十四節氣的概念,歷書上清楚地寫著某一節氣時外在的表現是天氣的冷暖、動植物盛衰更替的具體情況等,而其內在的表現則是隨著季節的轉換人體內部也會相應地發生細微的變化,即自然周期如何作用于人體的生理周期,以利于醫生做出正確的診斷和治療。

        “還有,藏藥的炮制是傳統藏醫學的重要特色之一。藏醫在采藥時講究‘適時適地’,所謂適時是說如果采藥的時間早了,藥力還沒有達到,采來的藥無法使用;如果晚了,藥力已經衰退,也不能使用。所謂適地,因為高原地域遼闊、氣候條件千差萬別,每個地區的植物生長情況多不相同,采藥季節也是不一樣的。這些數據也是靠歷算師算出來的。

        “生活中你可以看到人們頭疼腦熱、生老病死都是請來醫生治療,但是像婚喪嫁娶、喬遷動土等,那就要找歷算師了。正規的藏醫院里現在已經有醫算分科的跡象,但是在廣大的農村牧區,兼醫兼算的鄉土郎中還不在少數,他們給當地人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

        獨一無二的歷算門診

        貢嘎仁增所在的自治區藏醫院歷算門診部迄今已有90 多年的歷史,1916 年門孜康創辦之初就有這個服務項目。

        我們的問題是現在的活動項目跟過去幾十年相比有了哪些變化和改善呢?

        歷算門診部的值班算師丹增告訴我:“我們是一套人馬兩塊牌子,研究所主要搞科研,包括整理古籍、編寫歷書、預報氣象、解疑釋惑等工作,我們門診這邊主要是給群眾提供日常歷算服務,如堪輿風水、合婚五行、破土動遷、開耕犁地,還有類似身運、喜慶、喪葬(算)等,都可以做。”

        在丹增接待的患者中,有一位中年女患者,她來自當雄牧區,自述患有婦科病,吃了很多偏方久治不愈,請大夫算一算。解決這樣的難題對丹增不是問題,他對這位患者講已經確診的病癥我們是不算的,你一定要去專科門診,配合醫生好好治療,現在的醫療條件這么好,應該能治愈你不用太擔心。

        看到每位“顧客”都會給算師帶來一條哈達,我們自然聊到了歷算上的民俗事項,在場的尼瑪次仁說,當今的習俗,一個求算者一般是帶一條哈達,在里面夾帶若干現鈔,報上所需要算的內容和自己或家人的生辰八字,由歷算師根據歷算原理得出相關的數據。“記得過去,我曾經見過有很多人是拿著一小塊四四方方的氆氌,彩染的白色的都有,外加一把麥粒請歷算師算數。這種方氆氌叫做‘孜典’,意思是算術用的墊子,也算是給歷算師的一點點酬勞。那這送上來的青稞麥粒又是什么意思?過去我們不是用籌算嗎?青稞麥粒就是籌算用的籌碼,撒開在‘孜墊’上演算,倒是挺有儀式感的。我個人認為這可能是一種源于農村的古老習俗。”

        在歷算門診部,每接待一個客人,醫生們在聽完對方的主訴和生辰八字后,用歷算原理當場演算并把運算的結果錄入電腦,打出“處方”給客人。丹增交給我一張已經打印好的動遷蓋房的“處方”。只見上面有需要請喇嘛念誦的經卷目錄,有建房動工的日期和時辰等,甚至具體到“需要請屬相為豬、牛、雞,名字吉祥,父母雙全,五官俊美的男女青年,以東南、東北任意方向為‘巧藏’(意為吉祥方,藏俗所說萬事如意的吉利方位),挖出第一條地壟,并在里頭放上‘耐薩’和‘耐朵’(意為圣土、圣石,指從佛教圣地取來的少量土料和石料),進行奠基儀式”等等。

        我們聽說歷算門診中比較特別的一個項目是“忻孜”——喪葬占算。門診部有一本厚厚的喪葬占算收費登記簿,每一筆賬都記得很清楚,似乎有著專門的用途。貢嘎仁增先生說,“你猜的不錯,這是藏歷門診的一個傳統。按藏族的傳統觀念,死去的人走在往生的路上,需要積攢‘盤纏’。我們就把死者家屬送來的這些錢分毫不少的用來積陰德、做善事,讓活著的人受益。我們今年剛去了曲水縣南木保育院,把這些積累的收費送給那里最需要幫助的孩子們。我們醫院跟附近的村莊有幫扶協議,每年開展送醫送藥活動,也經常從這里拿錢。”

        發行量最大的藏文書籍——藏歷歷書

        今天,發行量最大的藏文書籍正是自治區藏醫院天文歷算研究所編制的氣象歷書。

        據貢嘎仁增介紹,的第一本正規歷書是1206年問世的,名為《薩迦歷書》,此歷書的內容包括了氣候、季節變化以及各種事態善惡的日期等等,為農牧民的生活、生產和出行活動,提供了一定的指導作用。

        1916年,第十三世達賴喇嘛土登嘉措在拉薩創建了醫算院(即門孜康),頒布了以《敏竹林歷書》為藍本的《門孜康歷書》,每年以木刻版印制后向全發行。

        和平解放后,在自治區藏醫院下設了藏歷編輯室負責編歷工作。1978年,藏歷編輯室升格為天文歷算研究所,開展天文歷算研究項目和學術交流活動。

        從1993年起,自治區藏醫院天文歷算研究所利用天文歷算學原理作出的每日天氣預報開始在電視臺和人民廣播電臺中播出,受到各界人士的歡迎,也達到了較高的準確率。

        編撰歷書的工作就是由“孜巴”(歷算師)們來完成。德高望重的貢嘎仁增先生當然就是“孜巴”們的領頭人了。

        頗感意外的是,在他的家里,從走廊到臥室都擠滿了人。他們有的盤腿坐在地上認真完成著作業,有的就疑難問題向先生求教,還有的三三兩兩坐在一起輕聲討論著什么。這些人年長的30出頭,年輕的只有十幾歲,都是從各地的農村牧區、寺院廟宇慕名投奔貢嘎仁增學習歷算的。

        在學員堆里忙碌的貢嘎仁增說:“我非常愿意傳授歷算知識,大概是因為出身于歷算世家,對藏族的天文歷算有深厚感情的緣故,感到自己有責任培養更多的人才,一代一代地將傳統學科傳承下去。”

        據說貢嘎仁增家的祖先阿蘇熱耶本是一位尼泊爾人,跟隨一位印度高僧到傳播佛法,并在定居下來。19世紀,在重修桑耶寺時,阿蘇熱耶的后代負責歷算等工作,并開始享有“拉孜巴”——神算子的名號。

        1952年,貢嘎仁增子承父業進入拉薩門孜康學習,1957年畢業,次年到自治區藏醫院工作,已經從事天文歷算科研教學40余年了。貢嘎仁增說他一生中遇到過非常好的名師。那時候,老院長、著名藏醫、歷算大師欽繞羅布還在世。老院長不講究衣食,過著十分清貧的生活。他只有一件破舊的袈裟,每天坐著讀書,衣服磨破了,都沒有時間去縫補,就隨手在破洞處打個結,繼續不分晝夜地苦讀。久而久之,全身上下都是結團,于是,藥王山的人給大師取綽號為“百結者”。貢嘎仁增將其贊譽為“傳承人的偉大魅力”。

        藏醫院老師在給貢嘎仁增他們授課時,用一種叫做“薩雄木”的教具,將木盤傾斜45度使浮土流到木盤內,學生用鐵簽在浮土上學習算術,這就是薩雄木教學。

        那時候,貢嘎仁增一個月只有兩天休息時間,一天上十幾個小時的課,讀書、演算到深夜一兩點是常事,用壞的鐵簽都不計其數。

        “”中,貢嘎仁增被安排到拉薩地毯廠干零活。1978年,按照知識分子歸隊的政策,貢嘎仁增回到了自治區藏醫院。當時的院長強巴赤烈找到他說,咱們倆都是老院長欽繞羅布的弟子,有責任把藏醫歷算知識傳給后代。從那以后,兩人都收徒弟教學,愿意學醫的到強巴赤烈那里,愿意學算的到貢嘎仁增這里,不收一分錢學雜費,目的就是把知識和本領傳授給下一代。

        到如今,貢嘎仁增已培養了300多名歷算弟子,他們遍布、甘肅、青海、云南、四川五省區的藏族地區,其中的多名學生達到了自己能編寫歷書的水平,其余的學員至少能看懂、使用歷書。

        在現場,我們看到一對親如兄弟的學員,一個叫阿旺貴旦,是那曲地區比如縣曲乃寺的小和尚,一個叫尼瑪,是日喀則地區薩迦縣的農民子弟。阿旺貴旦原本是寺院派到拉薩色拉寺學經的,因為沒有達到入寺的條件,被色拉寺拒收,后投奔藏醫院跟貢嘎仁增學習歷算。尼瑪的情況則不同,他的家在日喀則地區薩迦縣一個十分偏僻的小山村,那里讀書識字的人很少。有時候村里死了人,由于沒人能看懂歷書,只能把尸體停放起來,從別的村子請人算天葬的日期,才能辦理后事。因此,村里人把他送到貢嘎仁增這里學習文化。幾個月下來,他們感到不虛此行,收獲很大,而且與老師相處得親如父子。

        除了教書育人,貢嘎仁增最主要工作就是編撰歷書。

        藏醫院天文歷算研究所每12年組織全區的天文歷算專家進行一次全面的“會算”,并把“會算”結果交給電腦操作人員驗算。兩邊的運算數據對照無誤后,再將運算的結果組織本所的專業人員落實到文字上,刊印成歷書,發行到民間。

        貢嘎仁增參與編寫的歷書已不下30多種。他還曾多次深入農牧區就傳統歷算、農事時宜、氣象等方面作大量的調查研究,并將其成果運用于實踐中,擴充了歷書的內容,提高了歷書的準確度。

        他說,歷書在農村牧區的使用量很大。農業方面,它給農民提供了當年的雨水、霜露、干濕、地力肥瘦、早中晚播時間以及風、雪、雹等方面的氣象預報,成為他們生活的良師益友。牧業方面,它給牧民群眾提供了當年的牧草長勢情況,風災、雪災方面的預報以及各種節氣、宗教民俗節日的具體時間等,甚至還有牧民遷場時間,騾馬馴化時間等方面的具體服務,深受牧民朋友的歡迎。

        堆龍德慶縣農民曲扎說,其實,藏歷歷書給我們的好處還不止這些。

        只上過高小的曲扎文化水平并不高,用他的話來說剛夠看懂歷書,但他購買和使用藏歷歷書已有20多年了,成為鄉鄰們眼中的農事顧問。村里每年有大約40%的農戶購買歷書,剩下的人家有的沒有人識字,有的雖然識字但看不懂歷書,他們就會請曲扎為他們講解每年的天氣狀況、糧食播種季節和其他類似“良辰吉日”的推算等等,總之,歷書在農村的用處太多了。

        在曲扎家里,我們看到用完的十幾本歷書用繩子穿在一起掛在門楣。據說這里有這樣一些解釋:一,表示主人對字紙的尊敬。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看到有的藏族老人發現字紙掉在地上就會馬上撿起來,喃喃禱告,并把書舉到頭頂,然后再放到一個高處,表示對字紙和知識的尊崇;二,用完的歷書掛在門上據說具有祛邪禳災的功效;三,經常看藏歷的人都有把當天當月發生的一些事情、農田開耕的日期、迎來送往的情節、嬰兒誕生和老人死亡的時間等記錄在歷書空白處的習慣,將其日積月累的保存起來等于是一部詳盡的記事本,查閱起來非常方便。這也是人們不愿扔掉舊歷書的另一個原因。

        第2篇:云計算學習方向范文

        一、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相結合,為提高計算教學有效性營造氛圍

        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相結合,首先需要合理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傳統計算教學非常重視復習鋪墊,每節課前,老師分析學生將要學習的新知所需的舊知,進行針對性的強化復習,為新知的學習掃除障礙。但單純的計算練習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很難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所以,新課程背景下的計算教學一定要合理創設問題情境,引出計算學習,讓學生感覺到學習計算的必要性,激發他們的認知需求。

        其次,就小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情況而言,將計算教學的新授內容與解決問題緊密結合在一起,有助于增強他們學習的挑戰性,從而保持一種積極的學習狀態。

        再次,鞏固練習與解決問題相結合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成就感,提高他們參與鞏固練習的積極主動性,讓練習質量落到實處。

        二、注重估算小學生數學意識培養,發展學生數感,為提高計算教學有效性指明方向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學生“能估計運算的結果”,倡導我們在計算教學中注意對學生估算意識的培養。因為估算不僅有著十分重要的實用價值,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數感,幫助學生對筆算或者其他計算的結果做出是否合理的判斷,讓我們的計算教學和學生關于計算的思考沿著正確的方向進行下去,進而提高計算教學的效率。

        三、注重算理的適時理解,為提高計算教學有效性奠定基礎

        算理是計算的依據,注重算理的適時理解有助于學生深刻理解算法,做到不僅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為提高計算教學的有效性奠定基礎。

        回顧傳統的計算教學,教師最關注的是學生的計算技能的培養,重視學生對算法的表達、書寫。至于對算理的理解,則蜻蜓點水,關注不多。這樣的教學,學生始終很難說出計算的理由,只有通過大量機械重復的練習,才能提高計算的正確率。并且,一旦疏于鞏固又容易遺忘。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把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目標劃分成了知識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落實到計算教學中,就是既要讓學生掌握計算方法,又要理解算理,即既要解決“怎樣做做?”又要“為什么這樣做?”的問題。那么對于算理的理解就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算理應是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構。在計算碰到新問題時總有相當多的學生會應用已有的經驗想辦法解決問題,教師應為學生提供探索的空間,交流的平臺,在交流中明白一個個算理,從而發展學生的思考能力,不但能提升認識,還能為新知的學習打下基礎,縮短教學的時間。

        第二、展現多種算理時要找到突破點。葉瀾教授說過,沒有聚焦的發散是沒有價值的,聚焦的目的是為了發展。為此,在交流多種想法時,教師要善于抓住恰當的一種切入口,大部分學生容易理解的進行突破,這樣效率就提高了。

        例如:教學十幾減9時,學生出現了好多種算法,如果要一一解釋每個學生的算理確實要花好長時間,而且其他學生還會有一種云里霧里的感覺,結果什么都不清楚,因為每種計算都會有一般的算法,為后續學習打基礎的。這時教師只有選擇其中最容易理解的破十法和想加算減這兩種方法講解,讓學生理解算理。這樣既能讓所有學生都能理解又提高了教學效率。

        第三、注重算理與算法的溝通。算理是算法的基礎,當學生明白了算理后,教師及時落實算法與算理的聯系,有利于對算法的掌握,提高計算教學的效率。

        四、提倡算法多樣化和算法最優化,是提高計算教學有效性的依托

        每個孩子的知識背景、家庭環境、生活經歷等都是不同的,以致每個孩子的思維方式、分析問題的切入點也存在很大的區別。由此才會導致學生對同一問題的不同看法和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算法體現孩子不同的思維方式,作為老師應該尊重他,以利于孩子今后的學習,對學習產生興趣。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數學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要鼓勵“算法多樣化”。倡導“算法多樣化”是對學生個性化思考的尊重,有利于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當然,需要注意的是提倡算法多樣化,并非要求學生一定要掌握多種計算方法;也并不是要求學生要生硬地去套出多種算法。

        算法多樣化應是學生在探索算法的過程中自然形成的。更重要的是面對學生的不同算法,教師有必要引導他們進行優化,努力尋求一種最基本、最簡單、最有效、最有價值的計算方法。

        例如:一年級教學“9+幾”,這是一個非常重要,需要每個孩子都必須熟練掌握,甚至是記憶的數學事實,也是孩子以后學習數學計算的基礎。所以,老師在進行這一內容教學時,一定要鼓勵學生去發散思維,選擇不同方法來進行計算,如:擺小棒、向后數、大數湊十和小數湊十等等,只要是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得到的能夠用于正確計算的方法,我們都應該肯定它。但是,同時我們應該對算法進行優化,讓學生意識到湊十法才是最簡便有效的通識做法。

        由此看來,在計算教學中正確處理算法多樣化和算法最優化的關系是何等重要。計算教學的有效性就是以此為依托體現出來的。

        五、培養良好的計算習慣,是提高計算教學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縱觀我們的計算教學,我們會發現:教學效率不高,學生在計算中出現的錯誤,僅有少數是由于學生沒有正確掌握計算方法,不會算而造成的,絕大多數是學生粗心大意、觀察馬虎、字跡潦草等不良習慣造成的后果。例如抄錯數字、漏寫符號、加法忘記進位、減法忘記退位,或者加法當減法做,乘法做成除法等。由此可見,培養良好的計算習慣,是提高計算教學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例如: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要求學生在做題以前,看清數字和符號,觀察它們之間有什么特點,有什么內在聯系。

        培養學生仔細思考的習慣:讓學生習慣在審題之后思考相應的計算方法,以及是否可以簡便計算,在計算過程中有無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等。

        第3篇:云計算學習方向范文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教學聯系運用策略

        一、利用生活素材,提升數學知識的具體性

        與很多教材中的素材相比,生活素材與學生的關系更為密切,也更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間接的提升教學效果,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多利用生活素材進行教學,以便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數學的學習內容大部分都能從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學這些內容時,如果能充分利用這些原型,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喜歡學習數學。如我在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時,先讓每個學生準備一個小紙箱,講清“表面積”的含義后,就讓學生自己測量、計算所準備的小紙箱的表面積,交流計算方法后,又領著學生去測量、計算學校的一個空水池的表面積(這個水池沒有頂),通過實際操作,學生很快就掌握了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的方法,整節課學生都興趣高漲,下課鈴響了都沒人聽到。又如在教學“統計和可能性”這部分內容時,我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感興趣的事件引入,請學生調查了解好朋友喜歡吃的水果、喜愛的體育運動等,在調查的基礎上,填寫統計表,繪制統計圖,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快就被調動起來。這些教學實踐使我深深的體會到:數學一旦“回到”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就會張開飛翔的翅膀,躍入學生渴求知識的腦海中。

        二、利用生活經驗,提升學生對知識的認知度

        數學知識是一個理論化的知識體系,但是數學知識又是源于生活的,所以在解決很多數學問題的時候,比如概念的解讀,知識點的講解,我們都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來提升學生對于知識的認知度。數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且數學只有在生活中才富有活力與靈性,用生活的理念構建數學課堂,正是《小學數學課堂標準》中提出的新境界。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的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只是自己不能把這些生活經驗轉化為數學知識,教師在教學時如果能利用好這些經驗,學生就會由熟悉而變得親切,由親切而變得喜歡學習數學了。如我在教學“平均分”時,先談話導入:八月十五中秋節,小文一家4口人在賞月,爸爸分月餅,分得很均勻,每人一樣多,接著讓學生去分物品,要求每份分的一樣多,最后引出:人分物品,分的一樣多。這就叫“平均分”。由于學生對分月餅比較熟悉,很快就理解了“平均分”的含義。又如在教學“循環小數”的導入中,我指著講臺問學生:“如果讓你從講臺的左邊走到右邊,到了右邊又走回左邊,這樣不斷地走下去,你能走完嗎?”學生都哈哈大笑:“怎么可能走完!”我接著又說:“老師給你們講個故事好嗎?”全班大聲說:“好!”“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告訴小和尚,‘從前有座山,……’”這時小強笑著說他也會講,大家都覺得既有趣又搞笑,“不就是重復了,循環了嗎?”我就順勢引出“循環”二字的含義,這節課的教學難點在無形中就被學生消化了。這樣起就是把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一些身邊的數學問題,使學生了解了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從而使體會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學而有用的喜悅感,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得到了較好的體現。

        三、利用生活模型,加強學生數學思維訓練

        小學時期的數學知識點比較繁多,有代數的知識,也有幾何的知識,特別是在幾何知識的學習過程中,由于學生的立體思維能夠有限,很多時候需要教師進行實物演示,這個時候,生活中的一些模型就可以很好的被我們利用。但是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一些知識沒有辦法直接利用實物進行演示教學,但如果不進行操作演示,學生又很難理解,這時我們就可以尋找生活中的模型,利用模型幫助學生樹立表象意識,從而達到學習目標。如我在教學解決問題中的“行程問題”時,因大部分學生難以理解,我就找了兩輛遙控玩具車,讓兩位學生分別操縱,在教桌上進行演示,學生很快就理解了該如何解決。在教學“認識圓柱”時,我先在課前讓學生每人設計一個“圓柱”。全班同學放學后都積極行動,用硬紙板、包裝盒、彩紙等材料,依照圓柱制作起來,不懂的地方向老師請教。在親自動手制作的過程中,學生發現了很多問題,學到了很多知識,課堂上的踴躍表現讓聽課的教師至今難以忘懷。

        四、利用二者聯系,引導學生探究數學規律

        數學是一門規律性極強的自然科學,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在數學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尋找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探究、掌握并運用數學規律,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而且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如我在教學加法的意義時,設計了這樣一道練習題:我們班小明同學有13張卡片,小林同學有27張卡片,小林要給小明多少張卡片,他們倆的卡片數目一樣多?這就會很好的激發學生的思考能力,也能夠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但是在解題的時候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有同學就說:小林比小明多14張,那么他拿14張給小明就可以了啊!立馬就有同學認識到了錯誤:小林拿14張給小明,那么小林就只有13張了,小明有27張,還是不對啊!最后又同學提出方案了:可以先計算一下他們一共有多少張,就可以知道他們每人分多少張才是相等的,再進行對比就可以了啊!又有同學說:那樣太麻煩,直接計算出他們倆相差多少張,除以2就可以了!上次我和哥哥就是這樣分的!可見生活對于學生數學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第4篇:云計算學習方向范文

        關鍵詞:工程碩士;開放式教學;課程組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B

        1引言

        軟件學院軟件工程碩士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針對這個目標,其教學實施應著重體現出以下兩個差異性:

        (1) 軟件工程學科領域和計算機學科領域間專業設置的差異性,這個差異應能夠很好地體現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的;

        (2) 工程碩士課程和軟件學院本科課程的差異性,這個差異應能夠很好地體現培養高層次人才的目的。

        目前國內軟件學院軟件工程學科和傳統的計算機科學學科在課程設置上差異還不顯著,工程碩士的培養方案中甚至部分課程只是本科階段的重復。雖然大都開始強調學生的軟件項目實踐,但普遍缺乏過程管理。本文在對IEEE的軟件工程知識體系進行深入學習的基礎上,針對軟件學院軟件工程碩士提出了實現開放式教學體系的教學改革方案。

        2軟件工程知識體系

        2004版SWEBOK將整個軟件工程知識體系分為11個知識領域(Knowledge Area,KA),其中前5個知識領域是按軟件開發的生命期諸階段排列的,即軟件需求、軟件設計、軟件構造、軟件測試和軟件維護;后6個知識領域是軟件開發中的支撐性或者輔的方面,可能覆蓋軟件開發的多個階段,包括軟件配置管理、軟件工程管理、軟件工程過程、軟件工程工具與方法、軟件質量、相關學科知識領域。這些知識領域SWEBOK并沒有重新系統規定,而是直接套用已經成型的各領域知識體系,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重疊和不匹配。

        在SWEBOK的基礎上,IEEE與ACM又共同擬定了CCSE。其中的核心部分是軟件工程教育知識(SEEK)。SEEK由十個知識領域組成,包括:計算機基礎(CMP)、數學和工程學基礎(FND)、職業實踐(PRF)、軟件建模與分析(MAA)、軟件設計(DES)、軟件驗證(VAV)、軟件演化(EVL)、軟件過程(PRO)、軟件質量(QUA)、軟件管理(MGT)。

        可以看出,SEEK和SWEBOK基本內容是相近的。總的來說,二者都是包含了軟件工程核心類的知識領域、基礎類或前導類的知識領域,以及其他相關領域的知識。

        3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狀況

        目前國內關于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論文很多,如翁敬農、劉云等在軟件學院實踐教學體系的內容與規劃中提出了“一個目標”、“兩種途徑”、“三大環節”、以及“四級臺階”的具體步驟。王移芝、林艷琴提出基于“兩段教學”的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體系框架。謝芳清、閆大順提出了以素質教育為目標的實踐教學體系。王浩、胡學鋼等提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總體研究與建設。王志英以國家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為例,提出實踐是綜合能力培養的基礎,并以此構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董瑋、邱建華等以專業課“程序設計基礎(C語言)”為例給出了建設實踐教學體系的實踐探索。然而目前還沒有檢索到專門研究軟件學院工程碩士教學改革的論文。無論是從傳統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與軟件學院軟件工程專業的區別,還是本科生與研究生的區別來看,針對軟件學院工程碩士的教學改革研究都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時也是迫切的。

        4工程碩士的課程體系設計策略

        我們以IEEE SWEBOK和CC2004SE的知識體系為主體,結合中國軟件產業以及本院的具體實際情況,設計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軟件學院軟件工程專業的知識體系,作為我院工程碩士課程設置和教學計劃實施的依據。以SEEK為基礎,我們對軟件工程的課程設置進行規劃。整個課程設置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即導論性課程、軟件工程核心課程和其他課程。如圖1所示,該知識體系定義了7個知識體系子類。計算機基礎和數學和工程學基礎屬于導論性課程、其他課程包含了職業實踐、領域課程、軟件工具、工程實踐等四個子類。

        其中計算機基礎定義了軟件工程作為計算學科所必需包含的計算科學基礎以支持軟件產品的設計與建設;數學與工程學基礎提供了軟件產品獲得所需屬性的理論和科學基礎;職業實踐則聚焦于軟件工程師以職業行為從事軟件工程實踐所必需具備的知識、技能和態度;軟件工程核心課程應該包含軟件開發生命周期所涉及到的主要知識領域;領域課程包含了對于某個特定領域軟件工程師應該接受的特定教育或經驗;軟件工具定義了從事軟件工作所必需掌握的當前主流工具與軟件產品等;工程實踐則是學生使用所學到的知識從事實際開發活動,提供動手能力的重要環節。

        對于工程碩士來說,大部分同學經過計算機本科專業的學習,已經具備了初步的計算機基礎以及數學與工程學基礎,因此目前其課程體系建設如圖2所示,重點是完成軟件工程核心課程教學,并結合IT界的最新技術趨勢設計相關領域課程。教學改革的核心是如何設計軟件工程的核心課程,并指導學生熟練掌握相應的軟件工具,強化他們的實踐動手能力。

        5工程碩士開放式教學體系建設

        對于如何設計軟件工程的核心課程,我們的主要思路是打破原先各子知識體系間的界線,圍繞專業培養目標,結合學生的工程實踐,引入課程組的概念,實現一個完整的開放式教學體系。如圖3所示,整個開放式學習體系包含三個部分:

        (1) 設計課程組:在理論環節采用課程組的概念,集中講授較高層次的、符合碩士生水平的軟件工程的某些重要環節;

        (2) 開設實踐教學環節:在實踐教學中采用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或LBD)理念,由指導教師講述軟件工具的具體操作過程,同學實際動手學習;

        (3) 強化工程實踐:在工程實踐中由學生自主選題,并將LBD中講述的工具在項目整個生命周期中貫穿使用。

        5.1設計 課程組

        目前我院開設的高級軟件工程和本科的軟件工程課程內容并沒有太大差別,對于軟件工程的各個環節面面俱到,但又都比較淺顯,對于工程碩士的培養顯然是不合適的。因此我們設計了軟件工程課程組的理念,初步設計了以下課程:

        (1)“軟件開發管理”(Managing Software Development)

        (2)“軟件系統架構”(Architectures for Software Systems)

        第一門課程主要針對以后立志從事軟件工程管理方向的同學,課程針對IT項目集中闡述如何實現風險、資金、工期等各方面的管理;第二門課程主要針對以后立志從事軟件高級開發方向的同學,課程主要講述復雜軟件系統架構層上的設計,介紹目前通用的軟件系統結構、設計技術以及實現這些結構的模型、表述方法等。這兩門課程對于軟件工程碩士應該至少必修一門。除了這兩門課程,其他軟件工程類的課程包括了設計模式、軟件測試、語言類課程如J2EE、.NET等等,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選修。

        5.2開設實踐教學

        針對該課程組,我們開設了實踐教學環節,采用做中學理念,由指導教師(可以由助教擔任)根據事先確定的主題,選用具體工具講述如何使用該工具完成項目開發的某具體環節,工具涵蓋了項目管理、架構設計文檔化以及測試等軟件項目開發的主要方面。

        對于軟件工具的選擇,有兩種思路。一種方法是對軟件工程的不同環節分別選擇不同工具,例如項目管理選Project、開發文檔化選Rational、測試再選別的工具這樣來做,但結構分散,不利于整體化考慮。另一種是采用套件,完成項目開發全程的所有操作,目前我們選擇了兩種套件,一是微軟的VSTS,該套件和微軟的Visual Studio開發平臺綁定,適合學習.net開發框架的同學;另一種是IBM的RSA,該套件和Eclipse開發平臺綁定,適合選擇開源J2EE開發框架的同學。

        5.3強化工程實踐

        大多數的軟件學院目前都開設了專門的工程實踐環節,但實際的效果并不盡如人意。因此我們將工程實踐環節也納入到開放式學習體系中,以前面所說的理論以及實踐教學環節來指導學生更好地高質量完成整個工程實踐。

        從教學方法上,工程實踐應盡可能地貼近現實項目,除了常見的軟件工程文檔,我們還要求學生提交過程管理類文檔(軟件開發合同、會議記錄、工作日程記錄、合同執行報告:財務報告和開發過程報告、個人總結、小組總結等)。

        從技術上,學生可以自由選題,也可參考工程實踐題庫中的選題。選題涉及所有領域課程包含的內容。要求學生必須采用實踐教學環節中介紹的工具全程介入項目開發的各個階段。學院設立專門的工程實踐網站提供學生選題及交流,以及指導教師的監督。

        從教學形式上,則注重如何實現應用型軟件人才的核心能力分析與培養,要求學生運用職業實踐子知識體系中的相應內容,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書面表達能力等。通過學生的開題演講、采用各種工具完成相應的項目文檔、結題答辯等環節來實現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

        從實踐效果評價上,我們制定了一系列的成績考核方法、管理考核信息、分析考核結果、評價教學質量等措施,實現完整的考核體系。

        6結論

        軟件工程專業學生的培養,在學科教育與培養面向市場需求的人才方面有著事實上的矛盾。軟件學院現有的實踐教學體系存在著專業課程設置定位不準確、課程實驗師資不足、實驗教學內容質量不高、實驗指導和管理落后等問題。根據軟件工程專業教學所面臨的挑戰,在充分調研IEEE SWEBOK和CC2004SE知識體系的基礎上,針對軟件學院的工程碩士,我們提出了軟件工程碩士開放式教學體系的建設,圍繞專業培養目標,結合學生的工程實踐,引入課程組的概念,制定了一套較為完整的開放式實踐教學實施計劃。

        參考文獻 :

        [1] Curriculum Guidelines for Undergraduate Degree Programs in Software Engineering [EB/OL]. [2004-08-25]. /ccse/SE2004Volume.pdf.

        [2] 翁敬農,劉云. 北航軟件學院本科生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 計算機教育,2007(11).

        [3] 王移芝,林艷琴.“計算機基礎課程”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 實踐教學,2008(8).

        [4] 謝芳清,閆大順. 計算機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J]. 中國科技信息,2008(9).

        [5] 王浩,胡學鋼,侯,等.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與建設[J]. 計算機教育,2007(11).

        第5篇:云計算學習方向范文

        [關鍵詞] 計算機 公共基礎 教學改革 教學模式 問題

        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是高等院校培養學生信息素養、提高計算機應用技能、拓展其專業能力的一個最主要的渠道。長期以來,多數教師沿用傳統的“教師講解、演示,然后學生模仿”的教學方式,缺乏創新意識,教學方式不適合學科課程特點等問題,使得大學生對計算機基礎課程缺乏足夠的興趣和重視。創新思維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核心。應在學習過程中,利用各種有效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進入最佳思維狀態,進而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個學生的創新潛能。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經成為教育工作者必須深入思考的問題。

        一、當前高校計算機基礎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大學新生入學時所具備計算機知識差異性很大,少數學生在高中時代已經熟練掌握計算機基本技能,而有的學生連電腦什么樣都沒見過。在入學前學生掌握的計算機知識多限于網絡的初步應用,比如收發郵件和聊天,但是基礎知識仍然未達到大學計算機教學的目標。

        1.計算機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傳統、滯后

        目前中等學校計算機教學,因為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教學理念仍停留在傳統模式上,以灌輸為主,教學方式缺乏靈活性和生動性,部分計算機教師,把計算機教學視為輔工具,對計算機技術的創新和研究不夠。因為囿于傳統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手段陳舊落后,導致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灌輸的知識,而不去主動地去學習和探索知識,在計算學 習中創新思維能力不夠,創新能力不強。

        2.計算機教材編寫選用滯后,課程設置不合理

        計算機技術發展迅速,計算機教材編寫、更新與選用的速度稍緩就跟不上時展的需要。目前,很多學校計算機教材老舊,教材的編寫、選用更新速度遠遠跟不上計算機信息技術發展的速度。另外,學校普遍存在計算機教學課程設置不合理,理論講得多,實踐做得少。計算機教學作為操作性強的學科,一定不能只重視理論而輕視實踐操作,這樣會導致學生只學會了理論知識,而在實際操作時出現與實踐脫節的現象,無法實現學生創新思維的建構。

        3.教學評價體系傳統,阻礙學生創新思維

        計算機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并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獨立學習的思維品質。可是,由于受傳統教學評價體系的影響,學生不敢創新,擔心因為創新給自己帶來不可預見的后果,人云亦云。從目前計算機考核的角度看,也不利于學生的創新能力養成。考核名目雖繁多,但類型大致相同,填空題或選擇題的形式,基礎知識、測試打字速度、編輯排版、編制表格考查的考核內容,打字排版的考核重點。這種教學評價體系科學性差,無法激發學生大膽地探索和質疑,無法開啟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目前,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只注重簡單的office操作技能訓練以及一些簡單的計算機基本概念、基礎知識,如我校雖然鼓勵學生考取計算機等級考試,而這種孤立于本專業進行的計算機基礎教學未能使學生形成較完善的知識結構和達到較高的實際應用水平。與本專業教學脫節的計算機基礎教學往往沒能很好地與本專業教學協調銜接,最終只讓學生簡單認識計算機,不能更好地應用于本專業,不利于學生綜合應用知識能力的提高和促進本專業的發展。

        總之,計算機基礎教學中主要存在著不能有效地完善學生計算機知識結構,提高計算機應用能力和服務于本專業等問題。基于對以上幾點的認識,現如今有必要完善計算機基礎教學,提高學生計算機綜合應用能力。

        二、完善計算機基礎教學,提高計算機綜合應用能力

        加強與學生本專業交流,明確計算機墓礎教學目標計算機基礎教學應積極參與本專業教學改革,把計算機基礎教學與本專業教學聯成一體。通過交流協商,對不同的本專業分別開設側重點不同的計算機基礎課程,確定計算機基礎教學所要達到的目標,體現計算機基礎教學不僅提高學生的科技文化素質,而且強調掌握計算機科技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本專業,也就是培養具有較強計算機應用能力的本專業人才。如何具體完善計算機基礎教學有一下兩點:

        三、完善計算機課程體系改革,更新教學方法

        1.樹立新型的教育教學觀念

        樹立素質教育、創新教育和終身教育的教育思想觀念。在教學思想上,明確現代教育觀念,即素質教育的實質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通過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

        2.培養責任心強、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為了使從事基礎課教學的教師真正適應教學要求,必須提高師資隊伍的層次。總體上要求主講教師具有碩士或更高學歷:教學輔導人員應不低于本科學歷。計算機技術及工具變化較快,學校應重視教師培訓工作,以加強在崗教師的業務提高。

        3.創新教學觀念,完善教學內容

        將多媒體教室教學和網絡輔助教學相結合,加強教師的主導作用,強調實踐環節,以培養學生能力為中心,提高學生的計算機基本素質和實踐能力,以及應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計算機基礎教育課堂教學著重講授計算機技術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方法,培養學生對基礎知識掌握和方法,主要的技能知識內容放在實驗教學環節(例如OFFICE應用部分),積極采用視頻教學的方式,充分利用網絡的優點,完善課堂教學。

        4.項目教學法

        (1)符合職業人才的培養思路,培養的人才能夠學以致用。項目教學法,是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的教學活動。主要表現在改變了傳統的三個中心:由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由以課本為中心轉變為以“項目”為中心;由以課堂為中心轉變為以工作場景為中心。項目教學法的具體實施一般按以下五個階段進行:確定目標、項目設計、項目實施、項目評估、項目應用。

        (2)培養學生獨立探索能力。讓學生獨立思考,消化示范項目的解決要點,為解決練習項目打下基礎。

        (3)確定項目,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將學生按照層次分成不同小組,基礎好的布置提高項目,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設計的方法與步驟,完成對相關知識的認知,體驗成功的樂趣。

        (4)協作學習,提高學生的團隊意識。開展小組交流、討論,組員分工協作,共同完成工作項目。重視項目的完成,但不能忽視基礎知識的掌握,要讓學生建構一個系統的、全面的知識框架。

        如今各高校教師擔負的教學任務日益艱巨,而各高校對教師的科研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只有通過改進教學方法,完善教學環境,才能讓教師有更多的課余時間進行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的研究和系列教材、各種課件的建設,以及自身知識結構的完善和提高,才能使得計算機基礎教學進入良性循環。打破孤立的教學,使計算機教學服務于本專業。

        完善的知識結構是提高學生實際應用能力和自學能力的重要基礎,孤立的知識不能真正體現知識的力量。通過制定新的計算機課程體系和重組教學內容,使得計算機基礎知識連成一體,而且能夠達到不斷提高的水平。

        隨著教改的深人發展,各專業基礎課程也逐步強化了計算機技術的滲透,這既保證計算機基礎教學的連續性,又體現了計算機基礎教學服務于本專業的教學目的,即強調計算機基礎教學不僅是進行計算機技術知識教育,而且也是進行計算機技術應用教育。

        因此我們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應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大綱,使得計算機知識能夠服務于本專業,真正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水平。如我校如今計算機教研室就主動和各系科(下轉第73頁)進行溝通聯系,結合各系科的專業特色制定教學大綱,真正做到計算機基礎教學服務于專業建設。

        參考文獻

        [1]現代職業教育教學參考叢書.以實踐為導向的教學方法.北京師范大學

        [2]石偉平,徐國慶.職業教育課程開發技術.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牛炳麟.淺談計算機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科技資訊,2010,20

        [4]祁貝貝.論計算機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j].考試周刊,2010,11

        第6篇:云計算學習方向范文

        關鍵詞:教具;有效教學;加強感知:解決問題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12-054-01

        教育家陶行知說:“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教育”《數學新課標》也指出:“學生能夠認識到數學存在于現實生活中,并被廣泛應用于現實世界,才能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它提倡“人人學有用的數學”,指出“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感受到我們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是有用的?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呢?這確實需要老師去引領。

        一、創設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

        1、運用實例創設情境

        如教學循環小數概念時,我給學生講永遠講不完的故事:“從前,山上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在給小和尚講故事:老和尚說:從前山上有座廟……”,通過實例初步感知“不斷重復”,再舉出自然現象“水汽云水”的循環變化,引出“循環”的概念。

        2、模擬生活創設情境

        如教學兩步加減的應用題時,要求每個小組的同學可以邀請別組的同學參加,小組人數可以比原來的人數多也可以比原來的少。第一小組:我這組原來6人,走了2人,來了4人,現在有8人。問:誰能把第一小組人員變化情況列成式子?6-2+4=8(人)又問:誰把它編成求“現在有多少人?”的應用題。第二小組:我這組原來6人,先來了2人,后面又來了3人,現在有11人。

        創設生活化的情景,讓學生經歷將現實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式的過程。如我在教三年級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我就安排了這樣一個游戲:先請上男、女學生各一名站在講臺前,然后,我拿出4個月餅,請其余學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餅個數。要求大家仔細聽老師要求,然后做。我邊分邊說:“我有4個月餅,平均分給蔡偉和熊嫻,請用手指個數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餅個數”。學生很快伸出2個手指。我接著問如果只有一個月餅,要平均分給蔡偉和熊嫻,請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餅個數,這時,許多同學都難住了,有的同學伸出彎著的一個手指,問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說,因為每人分到半個月餅,我進一步問:你能用一個數來表示“半個”嗎?學生被問住了。此時,一種新的數(分數)的學習,成了學生自身的欲望,這樣創設了一個與生活相關的教學情景,就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激起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

        二、研究生活中的數學,使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

        首先,要挖掘教材中生活資源。我以小學數學第十冊舉三個例。例1:數據的收集,要求學生在上放學途中遇到紅燈時,數一數另一方向經過的大客車、小汽車、摩托車各是多少輛?例2: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要求學生模仿家庭中長方體和正方體用硬紙板動手做一個長方體和正長體。例3:質數和合數,分解質因數,布置作業,想一想班上每個同學的學號是質數還是合數,并把合數分解質因數。

        其次,要指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教學。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數學,既可積累數學知識,更是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最佳途徑。低年級學生數一數客廳的資磚、光碟等數量,比一比身高、體重,認一認周圍的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中高年級觀察數學美,如形體的美、結構美等。

        三、幫助學生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加以解決

        1、在練習過程中創造性地對教材內容進行還原和再創造

        如我教《求平均數》(第八冊)時,練習中有一題是給出一組學生身高數據,算出平均身高,來鞏固平均數=總數÷個數的這種方法。我是這樣做的:先給出我省十歲兒童的平均身高是140cm,問“我們組的身高水平是在平均身高之上還是不到平均身高呢?”引出要算本組平均身高,再讓學生統計本小組8個人的身高,最后通過計算,得出小組的平均身高,與140cm進行比較。同樣是計算學生平均身高的練習,但這樣的練習設計不但鞏固了求平均數的方法,還讓學生明白了算平均數的必要性,也體會到生活中需要平均數;還學會了算平均數的這些數據是怎樣來的;從平均數中可以獲得哪些信息等等。我覺得這樣的教學就達到了目標。

        2、把生活中的數學原型生動地展現在課堂上

        第7篇:云計算學習方向范文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2011-2020年)發展規劃》(以下簡稱《發展規劃》)依據當前迅猛發展的數字與網絡技術,描繪了我國未來十年的教育信息化藍圖,指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1],強調了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對于我國教育發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提出了在各學科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雙向融合創新的實施要求。《發展規劃》無疑極大地促進了我國教育改革的發展,各學科基于“云”計算技術的泛在學習正在悄然興起,由“云”計算支持的泛在學習,代表著當代科技進步與方法創新的有效學習模式,成為當前教學改革的全新方向。泛在學習呼喚著與此對應的學習策略,數字時代的關聯學習理論為當代設計學科洞開了學習策略研究的全新視角。

        一“、云”計算———設計學科關聯學習的堅實技術基礎

        “云”是一種隱喻,指代基于Internet的公共服務系統平臺。實質上,它是基于當代數字技術的網絡數據存儲和應用服務中心。在“云”的背后,整合著大量分布式計算機集群、計算軟件、計算存儲設備和網絡基礎設施等計算資源。“云”計算充分體現了其公共服務的宗旨:用戶可以隨意通過個人數字助理PDA或3G手機等任何終端設備,方便地接入互聯網傳輸信息,快捷地獲取來自“云”的信息和服務,既不必關心硬件更新或軟件升級,也無須關注數據存儲———一切計算與存儲都在“云”中進行,無論產品設計、服裝設計或是環境藝術設計的相關信息資源,都能夠從“云”計算池中輕松地得到。“云”體現了一種整合資源、集中服務、應用共享的系統思想,以它高智能的計算進化能力,完全顛覆了獲取信息資源、接受計算服務與人際溝通的既有方式,標志著整合一切信息資源智能服務于個性化泛在學習時代的來臨。“云”計算催生了方便學習者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形式完成自己學習任務的泛在學習,也催生了供個性化泛在學習共享開放的“云”計算學習資源,“云”計算已成為實現設計學科關聯學習的堅實技術基礎。

        (一)共享開放的“云”計算學習資源個性化泛在學習首先需要相應開放的學習教育資源(OpenEducationalResource,OER),“開放教育資源是指通過Internet免費、公開提供給教育者、學生、自學者可反復使用于教學、學習和研究的高質量的數字化材料。[2]”近年來,全球各學科共享開放的“云”計算智能學習資源已進入廣泛的開發階段。例如,美國Rice大學開發融資源共創、評價與重用于一體的跨學科開放教育資源系統,為學習者免費開放使用。我國國家開放大學(籌)數字化學習資源中心也已整合普通高校、電大系統、中高職院校、社會培訓機構、教育軟件商、研發機構、港臺及歐美教育機構,包括設計學課程在內的優質數字化學習資源20TB,視頻時長40萬分鐘,這些學習資源為泛在學習提供了大量的教育信息[3]。同時,由于智能感知識別和芯片嵌入技術高度發展,“云”服務器被賦予了智能干預學習的能力,學生只需持輕便的個人移動終端(如圖1)通過網絡識別驗證,便可遠程無線訪問“云”中的資源信息庫和自己個人的信息存儲空間,輕而易舉地獲取各類共享開放的學習資源和相應的專業指導。

        (二)基于云的“學習元”組織資源學習元(LearningCell)是一種基于“云”計算的“具有可重用特性支持學習過程信息采集和學習認知網絡共享,可實現自我進化發展的微型化、智能性的數字化學習資源”[4]。Cell的本質指的是學習元的智能性、生成性、進化性和適應性,學習元能夠自動智能生成和進化學習資源。學習過程中,學習元聚合模型不僅可以把零散的學習素材聚合成學習元,還能夠將已聚合的學習元匯聚成更大結構的學習元;學生只要輸入明確的主題,學習元本體便能夠自動地聯結相同或相似領域的學習元而促成信息交互共享。學習元的信息無限生成性,能夠在知識信息的使用過程中不斷智能生成新信息,所有信息都可以文本、圖片、視頻、音頻、動畫等各種不同的文件格式保存,這些新生成的資源還可以為所有進入系統的學習者所共享。關聯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知識網絡結構中某種關系和節點的重新建構,學習是一個知識的聯結過程[5],學習元除了可以作為獨立學習單元外還具有關聯性,每個學習元都可以作為資源網絡中的一個節點,彼此可以按照某種規則建立連接。學習元所具有的這些技術特性,毫無例外地適合于設計學科的學習應用需要,成為設計學關聯學習的可靠基礎資源。

        二、數字時代的設計學習理念———能動關聯

        設計學是一門與社會生活與經濟技術緊密相關的應用性學科,學科知識與社會發展同步,更新頻繁。尤其進入數字時代以來,知識渠道多樣、知識信息激增,知識更新周期與半衰期日益縮短,尤其基于“云”資源泛在學習的興起,使設計知識的學習圖景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傳統以課堂為主的學習,已悄然轉向更多傾向于e-Learning形式的泛在學習。既往的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認知理論,已難以有效詮釋設計知識獲取的發動機制,適應數字時代學習需求的關聯主義(Connectivism)十分貼切地為設計學科的知識建構所需要,通過能動地關聯與連接,以知識管理有效地獲取、評價、整合、交流和利用信息,已成為數字時代每一個設計學習者必須掌握的基本學習理念與學習策略。

        (一)依據關聯主義理論的設計學習原則依據關聯主義學習思想,設計學習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則:(1)設計知識存在于多樣性的觀點中,設計學習發生在對這些觀點的研究之中;(2)將設計學習視為一個連接相關節點和信息源的過程;(3)知識不僅直接獲取于信息源,學習也可在工具、參考數據庫等人工物和心智模式、思維方法、文化符號等意識維度中實現;(4)可持續學習的能力比掌握當前設計知識的能力更重要;(5)促進持續學習需要建立和保持各種相關連接;(6)需要洞察本學科和交叉學科領域以及這些領域中不同觀點和不同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7)因為設計創造是需要與時俱進的,因此,精確掌握最新知識信息是設計學習活動的根本宗旨;(8)決策也是一種學習,需要根據不斷變化的現實來選擇“學什么”、“怎樣學”和“如何理解新信息的意義”[6]。關聯主義思想的以上八項學習原則,無不強調了知識學習活動的關聯性與能動性,它直接關系到設計創造意識與能力的培養和養成。

        (二)遵循關聯主義學習理論的設計學習觀

        1.知識觀作為邊緣叉學科,設計學科的知識是一種多學科知識的結構組織,是由諸多相關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聯系而成的知識系統。既往的知識組織呈現為相對靜態的層級和結構,在數字化時代,設計學科的知識組織日益凸顯出動態網絡的生態性特征。關聯主義創始人、加拿大阿薩巴斯卡大學教授喬治•西蒙斯(GeorgeSiemens)將知識的類型分為:知道是什么(Knowingabout)、知道如何做(Knowingtodo)、知道成為(Knowingtobe)、知道在哪里(Knowingwhere)和知道怎樣轉變(Knowingtotransform)[7],這一理論尤其對應于設計學科的知識學習。“知道成為”(需要什么)、“知道在哪里”找到知識以及“知道怎樣轉變”將成為數字時代設計學科愈來愈重要的知識和能力。關聯主義引入Internet概念,認為知識分布也呈現網絡的性狀,知識網絡也像數字網絡一樣由節點(Nodes)和連接(Connections)組成。并且認為,知識不僅存在于個體的頭腦中,還存在于個體之外外部世界的組織、社群、數據庫等中,這些外部的存在體都是鏈接知識網絡的節點,這一知識觀與設計學科的系統認識觀高度彌合,設計過程就十分強調對設計目標相關因素的深入調研,充分理解與系統把握設計構成要素。關聯主義知識觀下的設計學習活動尤為強調知識的現時性,由于設計需要體現現時的時效性,因此,只有通過知識不斷流動和更新,才能掌握最新知識以實現設計創新。

        2.學習觀設計活動需要多學科的知識結構構成,相關知識是以碎片化的形式分布于知識網絡或社會網絡的各個節點上的,因此,關聯主義認為學習就要把分散的各個節點連接關聯起來,學習是一種從節點關系中掌握知識的“分布式認知”過程。當今時代知識信息海量產生,我們既不可能也無須事先掌握所有與設計相關的知識,“‘我把知識儲存在朋友處’詮釋的正是一種通過創建人際網絡匯聚群體智慧來獲取知識的公理。[8]”由于“云”計算技術使大量的設計知識信息在“云”中聚集儲存,因此,設計學習活動也是人際網絡與Internet雙重連接的關聯過程。

        3.能力觀關聯主義認為鑒于知識激增并且速衰,當代人需要適應不斷變化的世界,終身學習是別無選擇的不二法門。因此,個人使用多樣方法實現有效學習的能力尤為重要。關聯主義視角下設計學科終身學習的能力包括:個人智商與情商相互啟迪激勵設計創新的能力;不斷應用新知識、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等從事設計創新的能力;連接專門節點或信息資源的關聯能力;“知道從何處尋找信息”的搜尋能力;充分利用徒手圖和各種設計軟件表達自己設計意圖,與他人進行交流、共享智慧的分布式學習能力;生成集體智慧的團隊協作學習能力;運用信息工具,獲取、處理、生成和創造信息,以及發揮信息效益、善于信息協作和堅守信息倫理的信息素養;能兼收并蓄將相關因素構成具有內在聯系整體的設計造物能力;利用知識管理工具進行知識生成、知識編碼和知識轉移的知識管理與應用能力;根據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選擇學什么、怎樣學和理解新信息意義的判斷與決策能力。總之,應變能力、問題求解能力、遷移能力、溝通交流能力、批判性思維和持續學習與發展的高階能力,都是關聯主義視域下設計學習所需要關注的學習能力范疇。

        三、知識管理———關聯主義視域下的設計學習策略

        (一)個人知識管理的作用與意義個人知識管理(PersonalKnowledgeManagement,PKM)是一種概念框架,指個人組織和集中片段信息轉化為可系統性應用并以此擴展個人知識建構的信息策略。個人知識管理策略包括以下內容:明確自己的信息需求;制定知識獲取計劃;設定信息優先級,確定哪些信息可以丟棄,哪些信息需要收取;確定如何和何時處理信息;為需要歸檔和保存的知識建立規范;創建個人的文件系統,可以兼顧管理自己的學習、生活和其它知識活動;為不同用途建立信息目錄、書簽和索引;經常評估/評價所存儲信息和目錄的價值,并適時更新。綜上所述,盡管個人知識管理有各種版本的定義,其實質卻都在于幫助個人整合信息資源,提升學習效率和知識競爭力。作為一種數字時代的知識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從應用的角度來定義,知識管理指個人通過使用工具收集、吸收和創新知識,從而完善個人知識體系的建構過程。即是指將個人隨手采集的各種資料、信息,經由管理使之成為具有系統價值的知識,以方便個人在短時間內快速有效地索取、甄別和處理大量的信息,獲取所需知識,準確地應用知識,提高學習效率和工作能力,最終提高自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質量。通過對個人知識的管理,還可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增強信息素養,完善自己的專業知識體系,提高個人的綜合競爭能力,為實現個人價值和可持續發展奠定知識基礎。

        (二)設計學科中個人知識管理的基本元素個人知識管理(PKM)是關聯主義視域下設計學習的方法與策略,是為滿足個性化學習需要,通過建構個體自身及外部人際與信息資源管理知識網絡,實現以“云”資源等信息技術為基礎的知識選擇、獲取、編碼、交流分享、使用和創新的過程。在關聯主義看來,知識建構就是形成或創建網絡,網絡由節點和連接兩個基本元素組成,節點與節點的連接形成網絡,知識流動在建立連接的節點之間傳遞知識信息,形成知識流。由于幾乎所有的事物都存在著一定的相互聯系,因此,一個事物如果不是一個節點,便是一個連接。以下關聯主義視域下設計知識管理的節點、連接、網絡、知識流和工具等基本元素,被賦予了設計學科的性質特色。

        1.節點根據關聯原理,學習和知識不僅存在于多樣性的價值觀點中,還存在于各類人工制品中。因此,關聯主義將人際交往、個人通訊、個人時間管理、個人網絡、個人知識庫等五類資源視為個人知識網絡的節點。這些節點又可區分為人際節點和知識節點兩類,對于設計學科而言,需要管理的人際節點除了學習伙伴、專家學者、學習組織及社群等之外,設計定位的目標人群也是需要關注的人際節點;由于設計創造所需要的知識不僅限于設計本學科的知識域,因此,設計學習的知識節點除包含學習資源庫、網絡學習系統、相關知識鏈接、數字圖書館、主題網站等之外,還需涉及大量為具體目標設計所需要的知識節點,如環境藝術設計要涉及到環境中的地貌元素、建筑元素、植物元素、水體元素、風元素和人文元素等,產品造型設計則需要市場、技術、材料、工藝、結構構造等諸多交叉學科的知識節點。

        2.連接節點需要連接才能構成網絡,學習正是一個連接專門節點或信息資源的過程。因而,“知道知識在哪里”并與之及時建立連接的能力,將成為數字時代設計學習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能力。關聯主義視域下,設計知識管理的連接關系主要有以下三種:(1)人際節點之間的連接,即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如設計學習伙伴通過共同的學習定位和學習興趣建立的同學聯系、與專業教師和各類跨學科專家建立的學導聯系,以及與設計實踐相關的人際節點聯系等;(2)人際節點與知識節點的連接,即學習個體為獲取外部設計知識與信息的各類連接;(3)知識節點間的連接,指個體知識結構中已有知識之間的連接及與外部新知識之間的連接,設計學的知識節點連接還包括本專業知識與目標設計學科知識的連接。

        3.網絡關聯主義知識網絡的節點是學習者個體,設計學習個體的知識建構是一個元網絡,這個知識網絡被編入各自相應的組織和機構,反過來組織與機構的知識又回饋給個人網絡。這種個人對網絡和組織的知識發展循環,使得學習者通過他們所建立的連接在各自的領域保持與時俱進地發展[9]。在日常學習中,學習者主要借助于“云”計算穿行于各類網絡之中而獲得新的節點和形成新的連接,聚合到更大的網絡或者分解成更小的結構[10]。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設計所對應的市場日漸國際化,設計師需要在不斷的學習和適應中與周圍的世界進行動態的交互,因此設計學習的網絡也必須國際化。這樣的設計學習不斷地在人際和知識的交互中發展,學習成為一個不斷適應和連接新網絡節點、動態發展的知識探索過程。

        4.知識流知識流是網絡的一個重要功能,建立網絡不僅有利于知識信息在各節點間流動而使關聯者相互受益,還有益于提升個體建立網絡的能力[11]。設計知識管理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不斷更新和完善設計學習者的專業知識體系,獲取更多有用的知識實現設計創新。鑒于數字時代知識激增并且速衰,這就要求設計知識管理不僅僅是存儲設計知識,而更需要通過建立知識網絡使相關知識在不同的節點之間流動,借助于“云”計算技術在共享開放資源知識庫等更為廣泛的設計知識共享中創新知識。設計知識流動創新的效果是與設計學習者的知識結構、心智模式、思維方式緊密相關的。為此,設計學習者需要以良好的專業知識基礎、清晰的專業知識結構和能動突破固有認知模式的心智能力,來促進專業知識的流動與創新(如圖2)。n計算技術在共享開放資源知識庫等更為廣泛的設計知識共享中創新知識。設計知識流動創新的效果是與設計學習者的知識結構、心智模式、思維方式緊密相關的。為此,設計學習者需要以良好的專業知識基礎、清晰的專業知識結構和能動突破固有認知模式的心智能力,來促進專業知識的流動與創新(如圖2)。

        5.工具當今高度發達的數字技術在帶來了“知識激增與速衰”挑戰的同時,各種社會性軟件的興起,也為設計學習提供了相應解決問題的工具和途徑,為實施設計知識管理提供了技術條件。如前所述,關聯主義個人知識管理視角下需要管理的不僅是知識網絡,還包括人際網絡。因此,設計知識管理工具也相應具有知識工具與社交工具兩種屬性。除了百度、Google等常用知識搜索工具之外,其他如QQ、MSN、Gtalk、SNS、Blog、E-mail等諸多工具都具有這樣的雙重屬性,在“云”計算技術的支持下,當前已開發可以實現個人知識管理的專門應用軟件。

        (三)設計學科PKM的基本方法與技能

        1.設計學科PKM的知識類別設計學科知識管理基本包括以下四個類別知識。首先是事實知識(Know-what),包括既有的設計方法、程序、規范和技術、材料、工藝等本學科知識和相關學科知識;其二是原理知識(Know-why),指的是學科基本理論原理等可指導創造發揮的元知識;其三是技能知識(Know-how),指的是為實現設計創造所必需的表現技能與方法等專業基礎知識;第四是人際知識(Know-who),對于設計學科來說不僅限于直接獲取和交流的人際知識,還需要設計目標客戶端的人際知識,即消費群體的人際知識。從認知角度出發,這些知識又可以分為顯性知識(ExplicitKnowledge)和隱性知識(TacitKnowledge)。顯性知識可以通過文件、形象或其他精確的物質溝通過程來呈現,但隱性知識的獲得卻只能依賴于自身的體驗、直覺和洞察力。對于設計學科而言,事實知識和原理知識屬于顯性知識,技能知識和人際知識屬于隱性知識。但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之間可能發生相互轉化,動態循環;個人可以管理的知識不僅是指書本和文獻中的有形內容,而且更是指信息,是指從原始材料中組織并系統化了的數據。個人知識管理的重點在于對隱形知識的管理,只有實現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共享,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習能力、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綜上所述,關聯主義將學習視為形成“連接”、創建“網絡”的過程。依據這一理念,設計知識管理即是由設計學習個體為促進學習高階能力的形成,選擇人際與知識節點建立連接,構建人際與知識網絡,實現各種人際和知識節點連接的管理、流動與創新過程。依此需要,個人知識管理的方法則可分解為:為知識需求選擇節點;由各類工具建立連接獲取知識;掌握組織連接要素對知識個性化整理存儲并吸收內化;保持知識流動,綜合并實現知識更新。

        2.PKM的基本方法(1)以需要選擇節點。選擇節點首先需要明確建構中的知識結構需要,設計知識管理的前提是依據個體的學習需要選擇節點,以便有效地獲取知識信息。對知識的不同需求決定了不同個體設計知識管理的差異化與個性化。學習者要依據各自的知識建構需要而確定自身對知識資源的需求,對于設計學習個體來說,還需要習慣依照設計定位過濾節點和選擇連接。并且,所選擇的知識須有一定的深度與前沿性,否則獲取的知識只是常識[12],而常識是無助于提升知識競爭力的。這一階段可以針對個體特定的知識結構或領域,運用MindManager、Mindmapper等可視化思維導圖工具進行語義網絡表征,分析已有知識基礎與目標知識建構定位及學習興趣特征,明確自己需要獲取的知識內容和期望達到的認知程度,使節點與目標知識建構保持一致。(2)建立有效連接。明確了自身的設計知識需要,也即是設置了人際和知識節點的“過濾器”,這樣就能保證有效地建立連接,有助于設計學習中隨時了解并掌握所關注領域的最新知識動態。“云”計算等當代網絡與數字技術,為建立連接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我們既可以通過搜索網站建立與設計領域專家學者間的聯系,還可通過社會性網絡關注設計領域的知識動態,包括創新理論、學術交流、專業展會等動態信息,通過各種即時通訊工具與之建立連接。對設計知識節點的認識,需要有足夠的國際開放視野,不僅需要獲取不同國家的設計網站等開放性共享節點,還需要建立國際性的校際協作學習與相互開放的學習資源節點;在“云”計算技術和“云”信息資源的支持下,個人知識網絡的人際節點可以是全球任何地區、任何國家的設計專業學生、教師乃至學界的設計名人或知名設計組織,也可以是任何一類與設計相關的信息資源庫。(3)掌握組織連接要素。通過建立連接獲得而未經組織的知識只是無序的知識碎片,還不能成為知識的實體系統或實體關系。因此,需要知識接受者整理加工,按照不同性質或作用進行個性化分類編碼儲存,進而理解內化為應用于設計創造的能力,即實現設計知識組織連接時,知識才會實現它應有的價值。影響設計知識組織連接的主要因素有如下方面:①既有知識結構:個體既有知識結構是形成知識組織連接的基礎,學習者已有的知識結構與新知識觀念間有意義的連接,才有助于個體迅速內化知識而建立新的知識認知結構。設計學科的知識本身是處在與時俱進的不斷更新之中的,加之當前知識半衰期縮短和更新周期加快,這就要求學習者不斷加固自身知識基礎,持續獲取新知識并更新知識結構,能動地適應社會發展的變化需要。②個體心智模式:心智模式(MentalModels)先入為主地影響我們認識外部世界采取行動的假設、成見,抑或圖像、印象,是對周圍世界如何運轉的既有認知[13]。在知識接受的過程中,心智模式受習慣性思維及已有知識結構的局限,影響理解吸收新的知識觀念和對問題的準確判斷決策。因此,與時俱進地調整心智模式有助于個體組織連接與促進知識內化。調整心智模式需要“理性思維”,即需要掌握深層次理解和遷移運用知識的信息加工方法,善于運用分析、提問、歸類、排序、比較、對照、精細加工、評價、推測、解釋、測量、觀察、運作、范型、預測、總結、綜合、確證、聯系、交流等研究方法對信息進行思維加工。(4)促進知識流動更新提高學習成效。關聯主義的知識節點是個人,每個學習者個體都是更大網絡中的一個節點和連接,知識流在各節點間的連接中流動,可能在某些節點間增強,也可能在某些節點間衰減或消失。這就意味著建立設計知識連接并不等于已經掌握知識,保存在各種連接中的設計知識只是靜態的知識儲存,只有使設計知識流在連接之間保持高效的流動,與學習協作伙伴、專家學者及相關組織形成交流分享,獲取更多來自他人或其他社群的知識和能力,才可能促進隱性知識顯性化和個性知識社會化。設計學科既往的知識交流主要依靠專題講座、學術年會等形式,學生參與其中只是一個單向的接受者。而當今基于數字網絡的交流形式則可以是隨時隨地、實時交互的平等獲取,從節點選擇、建立連接、形成網絡,各個階段都是一種相互滲透、生態循環的知識流動過程,設計知識在這樣的動態管理中循環創新。因此,設計學習者尤其需要利用“云”計算技術充分整合利用其他節點知識,尤其需要與設計發達地區建立人際網絡,以期更好地促進知識流動更新而不斷地提高學習成效。

        3.PKM的基本技能在實際操作過程中,PKM涉及創建、分類、索引、檢索、分發以及重新使用知識的價值評估,其中檢索信息、評估信息、組織信息、分析信息、表達信息、保證信息安全和信息協同等七項知識管理技能,是數字時代實現個人知識管理所必須具備的。(1)檢索信息的技能。檢索信息時,首先要確定信息來源,根據個人的信息需求選擇合適的信息檢索方法。在PKM中,檢索信息的技能包括技術要求很低的提出問題然后獲取回答的技能,更包括充分利用互聯網的搜索引擎、電子圖書館的數據庫和其他相關數據庫查找信息的技能。為充分掌握檢索信息的技能,個人必須對搜索概念和搜索技能等有充分的了解。(2)評估信息的技能。這一技能不僅指個人能夠判斷信息與自己所遇問題的相關程度,而且還必須能即時判斷信息的質量。個人并不必去了解計算機評估信息的機理,評估主要從可信度、準確度、合理性及相關支持等方面來進行。可信度一般根據作者的可信度、質量保證依據、元信息等來判定。準確度可從時間界限、綜合全面性、信息面向的對象及其使用目的、合理性等方面來確定。相關支持則是指信息文本的索引目錄、參考文獻等。(3)組織信息的技能。組織信息即整理過濾無用和相關不緊密的信息資源,有效地歸類信息并建立信息之間的聯系,方便隨時查找和使用。有效組織信息的目的是便于有效地利用,這種技能會牽涉到用不同的工具把各種信息組織起來。在手工操作的環境中,我們會用文件夾、文件柜或其他傳統的方法來組織管理信息。在數字技術環境中,即用電子文檔、數據庫和網頁,或者用專門的知識管理軟件來組織管理信息。(4)分析信息的技能。信息分析須涉及如何對數據進行分析并從中得出有用的歸納結論。常用的信息分析方法是建立和應用模型,通過大量的數據分析從而得出信息間的關系。電子表格、統計軟件、數據挖掘軟件等提供了分析信息的方法,建立各種分析軟件模型的工作需要具備相關的專門知識。(5)表達信息的技能。信息表達是為了實現隱性知識向顯性知識的轉化,使個人知識在交流和共享中得到創新和提升。信息表達方法和途徑很多,無論是通過PowerPoint、網站還是通過文本,其工作的核心原則應是如何讓他人理解、接受并能與自己產生互動。(6)保證信息的安全。保證信息安全的技能與個人知識管理中其他的六種技能有所不同,數字時代的信息安全非常重要。保證信息安全涉及到開發與應用各種信息安全存儲的方法和技能,常用到的密碼管理、備份、檔案管理都是保證信息安全所常用的方法。(7)信息協同的技能。信息技術為協同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如設計團隊攻關、團隊組織學習,在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討論與交流的基礎上對具體問題協同探討,交流和共享彼此的觀點和知識。有效地利用這種技術不僅要求充分理解協同工作的各種原則及其內容,還需要會使用各類交流工具。以上七種知識管理方法,實際上是處理日常工作中“知識維度”的系列連續操作,并可以根據需要相互結合使用。例如,可能是在對信息進行評估后才發現仍然需要進一步檢索信息等,并無固定的順序和絕對的分類可言。除了以上七項外,個人知識管理的內容還應該包括時間管理、基礎設施管理和組織性工作等方面的技能,具體指的是時間控制、快速閱讀、資料研究、備案、文檔管理與信息設計等,即判別哪些信息有用或哪些信息無用的知識與信息過濾技能、有目的寫作的技能、對PC與IT等知識與信息處理設備的管理技能等。4.PKM的應用工具軟件個人知識管理將有賴于軟件工具,依據個人知識管理特點,協助個人方便地管理文件,養成個人知識管理的習慣。在數字技術條件下,PKM可以充分利用各種隨手可得的主流軟硬件工具,結合使用其他方便的輔助小工具來實現個人知識管理。例如微軟Office、MSOutlook、LotusNotes與ICQ、MSN等常用軟件,以及概念地圖、心智地圖、網絡日志weblog和維基百科Wiki等輔助小工具。硬件有手機、筆記本PC、PDA等個人數字工具。常見的PKM工具軟件則是按照內置網頁編輯器原理開發的,如Mybase、NoteExpress、資料收藏大師、PKM2、紫軒資料管理大師等,它們和Office文檔基本沒有關系而只作為附件;但“針式PKM”、“Word文檔-資料管理系”等少數管理軟件是基于Office文檔的。PKM軟件鏈接廣泛,包括基于互聯網的“為知”個人知識管理(WizKnowledgePersonal)軟件;針式個人知識庫管理系統;magicflu免費中文信息知識管理平臺;MicrosoftOneNote;MyBase;Evernote;網文快捕CyberArticle;網博士Websaver;資料收藏大師;資料收集管理器Collector;Mydata資料管理器;EssentialPIM;MindManager;91剪報等。對個人來說,針對不同的信息可以采用不同的工具,不需要采用統一的入口,只要適合應用。比如郵件管理、通訊錄管理,這是最常見的PKM的一部分,專業知識內容的管理無論采用高度相關性的Wiki還是個性化的Blog,都可以幫助我們在一個社群內共同收集、創作某領域的知識,大家都關心和感興趣的話題,建立起有效的知識連接。

        第8篇:云計算學習方向范文

        在線學習資源建設已經成為了當今數字化學習研究的熱點問題。本文以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學習行為和在線學習資源的特點為基礎,結合協同過濾算法,設計了基于協同過濾技術的在線學習資源個性化推薦系統模型。實踐證明,該模型可以更好地為學習者創造數字化學習環境,提高學習者的自主學習效率。

        【關鍵詞】 協同過濾;個性化推薦;學習行為;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 G40-05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458x(2012)08―0078―05

        一、引言

        E-learning作為一種基于計算機通信技術的學習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網絡教學資源,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不必受到時空環境的限制,隨時隨地根據自身需要進行自主學習。這種新型的學習形式目前已經廣泛的應用于各種在線課堂教學和技能培訓領域。雖然E-learning教學資源建設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是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1)資源數量爆炸性增長。如今在線學習資源數量繁多,資源的質量和水平參差不齊,學習者往往無法辨別資源的優劣,導致學習資源的利用水平并不理想。(2)資源種類多樣化。在線學習資源除了傳統的文本類型以外,還有聲音、圖像、視頻等多種媒體類型,媒體類型的不一致也給資源的搜索和歸類帶來了不便。(3)資源非線性呈現。與傳統教學中的書本不同,在線學習資源一般以超文本鏈接聯系各個知識點,學習者以非線性的方式進行學習,知識點的“跳躍性”也容易讓學習者在學習時產生迷茫感。以上問題使得目前很多的E-learning系統無法根據不同學習群體的不同學習特征來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支持服務。隨著人們對在線學習資源認識的不斷深入,具有智能分析技術的在線學習資源系統將是未來資源建設發展的趨勢之一。由于學習者群體的特殊性,每位學習者都有其潛在的學習興趣,協同過濾技術可以幫助學習者快速地發現有價值的資源,自主選擇學習內容,根據自身的興趣度來完善知識體系。因此,本文將協同過濾技術手段和在線學習資源的特征相結合,從學習者自主學習的角度來構建滿足學習者個性化需要的在線學習資源系統。

        二、文獻綜述

        個性化推薦是對用戶的興趣、愛好、行為進行分析和建模,根據分析得出的結果給用戶提供“個性化”、“定制化”的服務,以解決目前互聯網中信息過載這一問題。目前,個性化推薦技術可以分為內容過濾推薦、規則過濾推薦和協同過濾推薦。

        1. 內容過濾推薦技術

        基于內容的推薦是較早提出的一種推薦技術,該算法的原理是利用概率或者機器學習技術將用戶的已有興趣表示為模型,然后與資源進行比較,通過兩者之間的相似程度來為用戶進行推薦。

        2. 規則過濾推薦技術

        基于規則的推薦是將推薦規則事先進行保存,然后通過這些規則對用戶進行推薦。規則過濾推薦系統中規則的質量和數量決定了推薦的效果,從本質上說規則就是“if-else”類型的語句,這些語句分別描述了不同情境下以何種方式進行推薦。

        3. 協同過濾推薦技術

        協同過濾技術最早于1992年出現在Tapestry系統中,當時主要用于解決電子郵件系統的篩選問題。隨著協同過濾技術的發展,協同過濾技術在商業領域取得了較大成功。國外最具代表性的協同過濾系統有Amazon和Facebook的廣告系統,Amazon是根據用戶購買和查看圖書的記錄來為其推薦可能感興趣的書籍,Facebook則是依托其龐大的用戶群,根據朋友間的興趣來進行廣告營銷。與國外相比,國內的協同過濾系統研究起步較晚,目前國內比較成熟的協同過濾系統主要有當當網和豆瓣猜。當當網和Amazon的功能類似,同樣是用于圖書商品的推薦,豆瓣猜是通過分析用戶讀書記錄來預測用戶可能喜愛的書籍。協同過濾技術為網站增加了收入來源,增強了用戶體驗度,受到了用戶的好評。

        以上三種個性化推薦技術的優缺點如表1所示。

        協同過濾技術從算法上分類可以分為基于用戶的(User-based)協同過濾算法和基于項目的(Item-based)協同過濾算法。基于用戶的協同過濾算法認為相似用戶評價的項目之間存在相似性,可以以此來預測某個用戶對該項目可能的評價;基于項目的協同過濾算法則采用計算項目之間相似度的方法來預測用戶對其他項目的評價。

        圍繞協同過濾技術算法,國內外研究人員從個性化推薦的角度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關于User-based算法,2009年Xia提出了一個改進的User-based協同過濾算法[1],在算法中引入用戶加權值,來提高算法的準確度;2010年,Robert和 Istvan將分布式技術與User-based協同過濾算法相結合,提出了一個完全的分布式推薦系統[2];Zhao 和Shang 提出了一個云平臺的用戶協同過濾算法,提高了協同過濾算法的可擴展性能[3];Mu和Chen在User-based協同過濾算法基礎上引入了猶豫度概念(Hesitation Degree)來提高協同過濾算法的準確性[4]。關于Item-based算法,2009年,Luo和Tian采用slope-one方案來應對協同過濾中的評級矩陣稀疏性問題[5];2011年,Lei 和Junzhong 將用戶從眾的心理和一般用戶評價心理區分開來,采用均衡的基于項目的預測方法來對項目進行評價預測[6];Gao和Wu以Userrank排名的數據模型為基礎計算項目之間的差異性,提高算法的推薦質量[7]。以上研究工作的重點是從協同過濾的算法效率和擴展性的角度來提高個性化推薦的精度,而對于學習者進行在線學習時產生的學習行為特殊性并沒有給予太多的關注。鑒于以上問題,本文的研究重點是設計出一個基于協同過濾技術的在線學習資源模型,該模型能夠利用協同過濾技術的突出優點,分析學習者的學習行為特征,為學習者推薦出可能感興趣的學習資源,提高在線資源的利用率,促進學習者完成知識的加工和建構。

        三、基于協同過濾技術的在線學習

        資源個性化推薦系統模型

        通過對國內外研究成果進行分析,本文將學習者在線學習過程中的學習行為與在線學習資源特點作為設計基于協同過濾技術的數字化學習資源模型的依據,在強調學習者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結合協同過濾技術算法,形成一套基于協同過濾技術的在線學習資源個性化推薦系統模型,如圖1所示。該模型中最重要的部分有3個:學習者行為日志和學習資源庫、數字化模型以及協同過濾引擎。

        1. 學習者行為日志

        由于學習者在線學習的過程中不僅僅是對學習資源庫中資源的簡單提取,同時會產生收藏、下載、瀏覽和評價等學習行為。這些學習行為顯性或隱性地表現了其學習興趣,所以在該模型中,我們將學習者的學習行為收集并記錄下來,挖掘學習者的學習行為軌跡,建立學習者的行為模型。

        2. 學習資源庫

        學習資源是個性化推薦系統的基礎。作為學習者學習資料的來源,學習資源庫提供了文本、音頻和視頻等資源供學習者學習。由于資源庫中資源數量龐大,推薦系統對于每個資源都加入了社會化標簽,標簽的引入有助于對資源內容進行分類,實現資源的統一管理和高度共享。

        3. 協同過濾引擎

        協同過濾引擎是個性化推薦系統的核心。該引擎將學習資源庫中帶有社會化標簽的“孤立”資源關聯起來,并且將學習者行為模型數字化為學習權重值,選擇合適的推薦策略,產生候選推薦資源集,以多種媒體呈現的方式為學習者推薦其可能感興趣的學習資源。協同過濾引擎能夠有效地解決目前學習資源建設水平低,不利于學習者搜索等問題,保證了個性化推薦的質量。

        四、 基于協同過濾技術的在線

        學習資源個性化推薦算法

        協同過濾算法基于以下假設:(1)用戶之間的興趣是具有相似性的。(2)由于用戶對資源的操作評價包含了他們的興趣偏好,所以我們以此來作為對其他用戶預測項目的依據來源。傳統的協同過濾算法主要分為三個步驟:獲取用戶-項目信息、計算查找相似用戶集、產生推薦結果。協同過濾技術主要依賴于用戶對項目的操作和評價,可以篩選出從內容和類型上難以區分的項目,用戶之間可以共享資源和經驗,而且其自動化和個性化的程度相比傳統推薦方式要高出很多。但是從以上步驟我們可以看出,傳統的協同過濾算法推薦結果依賴于用戶對項目的評分,當用戶對項目的評分過少時,推薦結果就會出現誤差,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矩陣稀疏性問題。

        本文將協同過濾算法引入到數字化學習領域,針對矩陣的稀疏性問題提出了一種改進的協同過濾算法。解決矩陣稀疏性問題的傳統方法主要是通過給矩陣添加默認值,這種方法雖然能從一定程度上緩解矩陣的稀疏性問題,但是不能有效地對用戶的興趣傾向給出正確的分析。基于以上問題,本文給出的推薦算法的思路是在矩陣初始化時,如果用戶對項目的評價較少,則挖掘用戶對資源的其他行為(如:瀏覽、收藏、下載等),將用戶的行為操作作為權重值加入到用戶相似性計算中,該算法與傳統的協同過濾算法相比,能夠有效地解決矩陣的稀疏性問題,推薦精度也有了大幅提高。

        基于協同過濾技術的在線學習資源個性化推薦算法流程如圖2所示,在推薦過程中當學習者-資源矩陣過于稀疏時,該算法會對用戶行為進行挖掘,填補矩陣稀疏的缺陷,以此提高推薦的精度。

        1. 獲取學習者―教學資源矩陣信息

        首先將M個學習者對N個教學資源的評價轉化為分值(主要是學習者對學習資源的顯式評分),然后形成如表1所示的MN矩陣。其中第i行j列的Ei,j代表了第i個學習者對第j個教學資源的評分。

        2. 計算學習者―學習資源矩陣稀疏性

        首先我們給矩陣稀疏性設定一個最小限定值Φ,然后計算矩陣的實際稀疏情況。

        稀疏計算公式為:

        Sparsity=■,其中EvalNum為學習者對資源的評價數量,LearnerNum為學習者的數量,ResNum為學習資源數量。當Sparsity < Φ時,說明教學資源庫評價矩陣過于稀疏,對用戶行為進行挖掘。挖掘完成后對照表4計算和規格化用戶行為的權重值,添加到評價矩陣中。

        3. 計算查找相似用戶集

        在協同過濾算法中,計算查找相似的鄰居集是最為關鍵的一步,首先從表3取出中m個學習者對n個教學資源的評分,然后通過相似度計算方法計算出學習者之間的相似度。其中相似度計算方法主要有兩種:余弦相似性算法和修正的余弦相似性算法。

        (1)余弦相似性算法是最為典型的相似性計算方法,過程是將用戶對項目的評分看做是n維的向量,然后通過計算其余弦的夾角來得出用戶之間的相似度,其具體算法如公式(1)所示。

        Sim(i,j)=■ (1)

        (2)修正的余弦相似性算法將余弦相似性算法做出了修改,為了減少用戶主觀性引入用戶對項目平均評分的概念。在計算時將項目的評分減去該用戶對所有項目的平均評分。其具體算法如公式(2)所示。

        Sim(i,j)=■(2)

        本文將步驟2中的用戶行為權重值加入到相似性算法中,形成了一種改進的相似性計算方法,為加入權重值的學習者-資源評價數值,改進的相似性算法如公式(3)所示。

        Sim(i,j)=■ (3)

        相似度計算完成后將會得到與用戶相似度最為接近n個用戶的鄰居集Z={User_1,User_2,User_3,…User_n;}

        4. 產生推薦結果

        一般根據上步得出的鄰居集中用戶對項目Itemn,s的評分,就可以預測出目標用戶對該項目的評價,并且產生最終的推薦結果。因為學習者學習和評價的風格有所不同,所以本文采用如下推薦方式。

        Pj,k=■j+■sim(j,x)(R■-■x)/■sim(j,x) (4)

        在公式(4)中Pj,k為推薦系統預測的學習者j對資源k的評分,■j為學習者j所有已經評分分值的平均值,Z為上一步得出的最近鄰居集,最后取出相似度最高的N個資源,得出推薦結果,推送給學習者。

        五、基于協同過濾技術的在線學習

        資源個性化推薦系統應用

        本文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在線學習資源和協同過濾技術的特點,設計開發了基于協同過濾技術的在線學習資源個性化推薦系統(如圖3所示),并作為推薦模塊應用于網絡培訓教學中。與傳統的在線培訓系統相比,在線學習資源個性化推薦系統能有效收集網絡教學中學習者的反饋信息,為其他學習者提供需求相似的資源列表,與學習者進行交互,節省在線學習者獲取信息和知識的成本。接下來,我們以該推薦系統中實際的用戶數據為例,闡述系統是如何為用戶推薦個性化資源的。

        首先,個性化推薦系統中的行為收集模塊從用戶日志文件中收集用戶行為,建立用戶行為模型(如表4所示),并將其數據化。

        然后,推薦系統中的用戶顯示評價模塊收集用戶主觀評價數據(分值代表用戶對資源的喜好程度,分值越大代表用戶對該資源的興趣度越高,如表5所示)。

        最后,以用戶的行為數據和評價數據為依據,計算資源相似度,產生用戶最近鄰居集,預測出用戶n在使用資源n時可能感興趣的資源列表(如表6所示)。該資源列表由推薦系統自動分析生成,以此來提高學習者的學習效率。

        六、結論與展望

        本文首先分析了傳統協同過濾技術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了一種改進的協同過濾算法,該算法引入了用戶行為權重值概念,緩解了協同過濾算法普遍存在的冷啟動問題。其次將協同過濾技術與在線學習資源相結合,設計了在線學習資源個性化推薦系統,實現了學習者自主學習,自主評價,資源共享等功能,提升學習者的學習效果。雖然在線學習資源內容不會發生變化,但是隨著用戶學習的不斷深入,學習興趣和方向可能不斷變化,如何根據用戶興趣的變化進行實時地推薦,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究。

        ?眼參考文獻?演

        [1] Xia Jianxun.An Improved Similarity Algorithm Based on Hesitation Degree for User-Based Collaborative Filtering[A].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 Faculty [C]. Nanning, PEOPLES R CHINA: Proceedings of 2009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 Faculty,2009,104-108.

        [2] Ormandi,Robert;Hegedus,Istvan.Overlay Management for Fully Distributed User-Based Collaborative Filtering[A]. 16th International Euro-Par Conference on Parallel Processing[C]. Ischia, ITALY:EURO-PAR 2010 PARALLEL PROCESSING PT I,2010,446-457.

        [3] Zhao Zhi-Dan;Shang Ming-Sheng .User-based Collaborative-Filtering Recommendation Algorithms on Hadoop[A].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C]. Phuket, THAILAND: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 Proceedings,2010,478-481.

        [4] Mu,XW; Chen, Y. An Improved Similarity Algorithm Based on Hesitation Degree for User-Based Collaborative Filtering[A]. 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telligence Computation and Applications[C]. Wuhan, PEOPLES R CHINA: Advances In Computation And Intelligence,2010,261-271.

        [5] Luo,Q;Tian,X.A Personalized Recommendation Algorithm Combining Slope One Scheme and User Based Collaborative Filtering[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and Information Systems[C]Hankou,China: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And Information System,Proceeding,2009,152-154.

        [6] Lei Ren; Junzhong Gu.An Item-based Collaborative Filtering Approach based on Balanced Rating Prediction[A]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 Technology[C].Hangzhou,China: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 Technology,2011.

        [7] Gao,M; Wu, ZF.Userrank for item-based collaborative filtering recommendation[J]. Information Processing Letters,2011,(9):440-446.

        收稿日期: 2012-04-15

        作者簡介:孫歆,碩士生,浙江工業大學教科學院(310014)。

        王永固,副教授,博士,浙江工業大學教科學院副院

        長(310014)。

        第9篇:云計算學習方向范文

        關鍵詞:生活化 學習興趣 積極性 生活資源

        教育家陶行知說:“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感受到我們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是有用的?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呢?這確實需要教師去引領。所以“數學教學生活化”就成為了我們數學教師的研究課題,幾年來,我通過教學,有了點滴體會:

        一、創設教學情景,使“數學教學生活化”。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

        創設教學情境是模擬生活,使課堂教學更貼近現實生活,讓學生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加強感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激發興趣,開發思維。課堂教學中如何創設教學情境呢?我認為可這樣做:

        1. 運用實例創設情境。如教學循環小數概念時,我給學生講永遠講不完的故事:“從前,山上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在給小和尚講故事。老和尚說:從前,山上有座廟……”通過實例初步感知“不斷重復”,再舉出自然現象“水汽云水”的循環變化,引出“循環”的概念。

        2. 運用實物(掛圖)創設情境。“圓的認識”教學時,我這樣引入:出示一幅顏色鮮艷的用正方形做輪子的自行車,問學生們這自行車漂亮嗎?喜不喜歡?為什么?學生們回答:“不喜歡。因為這車雖然漂亮但踩不動。”我把正方形車輪換成橢圓后再問學生喜不喜歡,學生們還是說不喜歡,因為騎這樣的自行車,即使是在平坦大路上也像在顛跛不平的路上騎一樣,我再把橢圓形車輪換成圓形,學生才滿意。

        3. 動手操作創設情境。在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時,我讓學生準備幾個平行四邊形,鼓勵他們動手操作,通過畫、剪、移、拼等方法把一個平行四邊形變成我們學過平面圖形――長方形,觀察拼成的長方形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有什么關系,然后推導出:因為長方形面積=長×寬,所以平行四邊形面積=底×高。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是學生在操作時,通過觀察、思考概括而來,學生嘗試到成功的快樂,不但能掌握知識,更能培養他們的信心和興趣。

        4. 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多媒體教學具有直觀、形象、具體、生活化的特點,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使抽象概念具體化,使難理解的問題容易化。如教學“長方體的認識”時,相對的面完全相同,相對的棱長度相等,我運用電腦平移兩個面和相應的棱,使學生看見兩個相對的面完全重合,相對的棱完全相等,從而達到具體、直觀的效果。

        5. 模擬生活創設情境。如教學兩步加減的應用題時,要求每個小組的同學可以邀請別組的同學參加,小組人數可以比原來的人數多,也可以比原來的少。

        第一小組:我這組原來6人,走了2人,來了4人,現在有8人。

        問:誰能把第一小組人員變化情況列成式子?6-2+4=8(人)

        又問:誰把它編成求“現在有多少人”的應用題。

        第二小組:我這組原來6人,先來了2人,又來了3人,現在有11人。

        通過若干個小組的匯報訓練,學生在活動中完成了兩步加減的應用題學習。

        創設生活化的情景,讓學生經歷將現實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式的過程。如我在教三年級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我就安排了這樣一個游戲:先請上男、女學生各一名站在講臺前,然后,我拿出4個月餅,請其余學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餅個數。要求大家仔細聽教師要求,然后做。我邊分邊說:“我有4個月餅,平均分給蔡偉和熊嫻,請用手指個數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餅個數。”學生很快伸出2個手指。我接著問如果只有一個月餅,要平均分給蔡偉和熊嫻,請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餅個數,這時,許多學生都難住了,有的學生伸出彎著的一根手指,問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說,因為每人分到半個月餅。我進一步問:你能用一個數來表示“半個”嗎?學生被問住了。此時,一種新的數(分數)的學習,成了學生自身的欲望,這樣創設了一個與生活相關的教學情景,就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激起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

        二、研究生活中的數學,使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

        知識是前人在生活中積累的經驗或是揭示出的規律,而教學目標是為了掌握規律及學習發現規律的方法。我們老師如果只是讓學生掌握知識,那就是把學生頭腦當成了知識的容器,“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點燃的火把”。因此,教學中必須讓學生了解知識發生的過程,但40分鐘畢竟有限,因此我們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去捕捉、獲取、積累生活中的數學知識。

        首先,要挖掘教材中生活資源。我以小學數學第十冊舉三個例。例1:數據的收集,要求學生在上放學途中遇到紅燈時,數一數另一方向經過的大客車、小汽車、摩托車各是多少輛?例2: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要求學生模仿家庭中長方體和正方體用硬紙板動手做一個長方體和正長體。例3:質數和合數,分解質因數,布置作業,想一想班上每個同學的學號是質數還是合數,并把合數分解質因數。

        其次,要指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教學。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數學,既可積累數學知識,更是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最佳途徑。低年級學生數一數客廳的瓷磚、光碟等數量,比一比身高、體重,認一認周圍的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中高年級觀察數學美,如形體的美、結構美等。

        三、設計“數學生活化”的練習,幫助學生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應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

        學生通過練習感覺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性网站性在线观看 | 日韩在线视频黄 |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无线码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婷婷 | 中文字幕在线天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乱字幕高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