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公共事業管理概念范文

        公共事業管理概念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公共事業管理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公共事業管理概念

        第1篇:公共事業管理概念范文

        近年來,我國城市社區公共事業管理取得了很好的發展,并且涌現出很多優秀事跡,亦收獲了很多成功的管理經驗和管理模式。但就目前現狀來看,我國的城市社區公共事業管理還存在些許不足和難題,為此,我們需要找出完善城市社區公共事業管理的對策及建議。

        【關鍵詞】

        公共事業管理;城市社區管理;問題研究

        0 引言

        我們通過對城市社區公共事業管理的工作特點、工作內容分析,淺析城市社區公共事業管理中遇到的問題,提出完善我國城市社區公共事業管理的有效對策,最后對全文進行總結,提出我們更好的管理想法及方向。

        1 城市社區公共事業管理的基本概念及工作特點

        1.1 城市社區公共事業管理的涵義

        城市社區公共事業管理是指在城市社區內開展的以提高社區福利,促進社區和社會協調發展的公共事業服務或管理活動。城市社區管理是城市中一項基層的管理,是為了推進公共事業的發展,進行有效調控的自我管理模式。

        1.2 淺談城市社區的工作特色

        我國城市社區目前發展來看,其共建機制逐步完善,且社區基礎設施逐步加強。針對社區基礎設施薄弱的狀況,部門城市社區建立了多元化資金投入機制,社區辦公條件和社區服務設施條件有所改善。這些成熟的城市社區正成為實實在在的服務載體。隨著城市社區服務網絡逐步形成,各城市社區均開展面向老年人、幼童、殘疾人或是社會貧困戶的社會救助和福利服務。并且有些城市社區建立了社區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體系,例如幫助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有效解決了群眾的生活來源問題,建立了以關愛社區人員為核心的社區公共事業服務網絡。

        2 城市社區公共事業管理存在的問題

        我國雖然在社區公共事業管理中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由于經濟發展速度較為滯后,城鎮化水平低,圍繞社區公共事業管理的投入難以滿足群眾的實際需要,加之體制和機制等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主要體現在管理職能和管理資金及公共事業管理設施方面。

        2.1 城市社區管理職能劃分不清,行政化傾向嚴重

        經了解,我們的城市社區平均承擔10多類近百項工作,既有治安、文體、教育、衛生、救助、法律咨詢等公共服務,也有物業管理、家政、水暖維修等便利,還有上級政府部門下達的禁毒、流動人口管理、愛心公益等專項任務以及開會、學習、檢查等臨時性事務,而且其中很多工作都有評比要求,帶來巨大的工作壓力。再者社區管理的行政色彩濃烈,缺乏公眾參與,管理體制有較大問題。

        2.2 城市社區公共事業管理設施建設薄弱

        城市規模在不斷擴大,但由于管理缺位、監督不力,城市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薄弱的問題日益突顯,大大制約社區發展,甚至出現滯后現象。尤其顯著的是很多社區在對待污水、垃圾處理等環保基礎設施的建立上,技術落后且運轉不足。也有一些城市社區存在重復性建設問題,盲目建設和重復建設,造成了浪費,也進一步制約公共事業管理中基礎設施服務功能的發揮。

        2.3 城市社區資金短缺,影響管理工作正常運轉

        由于絕大多數城市社區沒有專項資金,主要靠政府下撥經費和向轄區內共建單位籌集,嚴重的經費不足,導致社區很多正常工作難以開展,更談不上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城市社區建設中政府投資一元獨大的局面,也導致對社區建設投資多少取決于政府對該社區有多認可。我國城鎮居民對城市社區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強,而政府一元獨大的經費調撥,已經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社區建設管理的資金需求,經費改革勢在必行。

        3 完善我國城市社區公共事業管理的對策建議

        為了加快城市化步伐,全面提升社區自治功能,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社區公共服務體系,現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3.1 理順城市社區工作職能

        針對當前社區服務行政化傾向嚴重和工作任務超負荷的實際情況,必須理順社區工作職能,創立新的工作模式。現有的社區服務內容較為混雜,有社區代政府部門承擔的基本公共服務,有社區應該承擔的公益性、福利性和互自治服務,還有社區內的商業服務等。建議對原有的社區服務組織職能進行整合,各部門在社區原有的辦事機構統一并入社區工作站,實行一站式辦公,主要承辦部門下派的具體任務,以便社區能從繁瑣的行政事務中解脫出來,有利于集中力量搞好群眾性、公益性的自治服務。

        3.2 規劃城市社區公共事業管理

        要將社區公共服務建設納入城市規劃,科學統籌制定全市社區服務基礎設施建設規劃,規劃好配套的公共設施建設。社區應該廣泛聽取城市居民的意見,并向有關專家進行咨詢,加強規劃,避免重復性盲目性的工作。重視城市社區建設的問題,借鑒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優秀策略,結合我國城市社區的實際,運用到我么的公共事業管理工作中去。

        3.3 為城市社區提供經費支持

        建設經費是城市社區建設的難點,落實經費,促進社區管理全面發展。將社區基礎設施建設、社區人員工資、社區服務經費及工作經費等列入預算,確保社區居委會的辦公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建立社區服務基金,鼓勵社區共建單位、個人和優秀企業家為社區服務捐贈,用于為社區提供公共服務和資助貧困大學生、殘疾人等公益事業。除政府出資外,我們還可以多種籌資渠道方式來解決城市社區建設所需資金。

        4 結論

        隨著城市發展速度的加快,城市社區管理在我國的公共事業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雖然我國的城市社區起步晚,管理上存在些許問題和難題,但是需要我們有針對性的、堅定的一一解決,城市社區管理一定會有著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徐雙敏.公共事業管理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陸云飛.城市社區管理及其問題對策[J].社區建設,2006

        [3]程婕.當前城市社區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1

        [4]于躍.完善我國城市社區公共服務的路徑探索.南京師范大學,2011

        第2篇:公共事業管理概念范文

        關鍵詞:公共事業管理;學科;特色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0)10-0152-02

        一、引 言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于1998年被教育部正式列入本科專業目錄,并規定這一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備現代管理理論、技術與方法等方面的知識以及應用這些知識的能力,能在文教、體育、衛生、環保、社會保險等公共事業單位行政管理部門從事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從1999年在云南大學和東北大學首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以來,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發展迅速。2000年,全國有包括武漢大學在內的57所高校招收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大學生。2001年全國招收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本科大學生的高校發展到132所,2004年迅速增加到327所,至2005年已有500多所高校(包括高職高專在內)招收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專科生。

        二、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現狀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快速發展必然帶來不少的問題,主要表現在:1.培養目標籠統,難以體現專業個性特點。到目前為止,有關該專業的較完善、較統一的教學規范仍未確定,各校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專業方向、課程設置、實踐教學環節建設、教材建設及師資隊伍建設等一系列問題,都還存在較大的認識分歧。在開辦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高校中,普遍存在著對培養對象規格層次的定位不準確,對培養對象所適宜的工作領域的界定過于籠統,對培養對象知識、能力、素質方面的要求不夠全面,不夠具體,缺乏專業特點等。2.課程體系龐雜,專業特色不明顯,校際差異較大。本專業普遍存在著指導思想不明確,人才培養模式不清晰的現象,由此導致了課程設置的五花八門。例如,某工業大學將課程體系高度概括為3大類:經濟類、社會類、管理類;有的學校課程內容包羅萬象,覆蓋了文、理、工、管、經、法、政、社等大學科的內容;有的學校課程設置中大部分是經濟學與管理學類課程,把本專業視為面向社會的經濟管理。3.專業方向越位。根據對公共事業管理的準確理解,本專業的培養方向既不能漫無邊際,也不能過于狹窄,但不少高校卻偏離甚遠。從一些高校在本專業之下設置的方向名稱就可看出問題來,這些方向名稱有:行政管理、政治學、物業管理、房地產管理、環境經濟。以上方向中,行政管理是與公共事業管理并列的兩個二級學科專業,將前者作為后者的方向,犯了邏輯性錯誤;政治學是屬于法學門類的學科,而非管理學門類;物業管理與房地產管理是屬于工商管理學科,而環境經濟應是經濟學專業的方向。

        國外高校沒有“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與此相應的概念是“非政府部門管理”、“第三部門管理” 等所謂社會公共事務管理,但鮮有專門針對“非政府部門管理”或“第三部門管理”設置的本科專業,一般只在大學的政府管理學院、公共管理學院或管理學院開設相關的課程,或建立相應的研究機構,如美國約翰- 霍布金斯大學的非營利組織比較研究中心。從國內主要研究結果來看,爭議最為突出的是高等學校培養該類專業人才的“出口”定位不清晰,人才培養目標模糊。由于專業特色不突出,致使社會上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認識模糊,不明確本專業學生的定位,增加了畢業生的就業難度。該類專業人才的就業崗位沒有實現專業初創時的預期目標,大量本科畢業生并未進入公共事業管理領域就業。社會對公共事業管理的普遍認識不足,不知道行政管理和公共事業管理的區別在哪里,不明白公共組織和政府機關究竟有那些分工。認為該專業培養的學生不是專業人才,沒有實在的東西,成了“萬金油”,而大多數的用人單位都需要專業技術人才。因此,造成學生就業難。該專業在家長、學生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甚至有網站將其列為中國高校十大最差專業之一,專業學生普遍學習興趣不高,對前途感到渺茫。

        為適應公共管理學科發展的需要,促進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建設,由教育部高等學校公共管理類學科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辦,華僑大學人文與公共管理學院承辦的全國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建設研討會于2007年10月27 日至29日在福建省著名僑鄉泉州市舉行。來自全國三十多所高校的六十余位從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教學與研究的專家學者出席了研討會。關于專業方向問題,會議認為:由于開設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學校五花八門,各有不同的辦學層次、辦學基礎和優勢學科,因此各高校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摸索出適合本校實際情況的專業方向,應根據學校的不同而體現特色,這種特色應建立在本學校原有優勢專業的基礎之上,例如財經類院校可以將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與原有的財經專業相結合,培養既掌握公共管理一般知識又具備公共部門財務專業知識的新型管理人才。但遺憾的是,由于參加研討會的專家學者大多關注專業類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特色問題,本次會議沒有就綜合類院校如何在專業方向上體現特色問題進行深入研討。根據國家教育部公布的三批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名單來看,江西師范大學是第一批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名單中唯一的公共事業管理(教育管理方向)專業,第二批和第三批公共事業管理特色專業建設點的學校分別是:北京中醫藥大學、東北大學、白城師范學院、武漢體育學院、濰坊醫學院和云南大學,其中除了東北大學和云南大學屬于綜合類院校外(且這兩所院校屬于1999年首批進行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試點院校),其他五所院校都結合本校特色突出了公共事業管理的自己特色,或是衛生事業、或是教育管理、或是體育經營管理特色。

        三、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設置策略

        一個專業的設置應該是基于社會實踐需要的,其辦學規模、專業方向等必須與之相適應。但就目前全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建設的現狀看,突出問題是招生規模太大、專業特色不明顯與我國公共事業管理體制及人才實際需求相互脫節。綜合考慮這些因素,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應重點突出“多維發展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設計。即建立模塊式的課程體系和動態的教學計劃,根據社會需求,把專業知識本位與職業能力本位兩種目標有機結合起來,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分類確定人才培養方案,并建立一系列有力的教學保障體系,確保人才培養方案順利實施。從基本流程看,這種人才培養模式充分運用系統論和控制論理論指導專業人才培養工作,根據自身的教育資源優勢,確立靈活的培養目標。公共事業管理學是建立在政治學和經濟學基礎之上、研究社會領域內公共事務管理的一門新興交叉學科,其人才必須具有以管理科學為基礎,由政治學、經濟學和社會學知識交叉滲透的多學科知識結構,學校必須建立適應多層次、多方向發展要求的課程體系,同時要建立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加強實踐能力訓練的教學保障體系。公共管理人才的社會需求與我國公共管理部門改革進程密切相關,應針對各種公共管理部門人才需求的實際要求,加強專業能力訓練和公共服務能力培養。同時要增強學生對管理類相關專業課程的選修自由度,提供更豐富的專業實踐機會,以適應更廣泛的就業需求。各辦學單位要在充分進行人才需求調研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教育資源優勢,確立靈活的培養目標。例如,由原來的教育管理專業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師范類),可將教育學作為學科基礎,主要培養教育事業管理型人才,充分發揮教學經驗成熟、就業定位明確、教育資源充足的優勢。農科類高校依托農業學科優勢,主要培養面向農村公共事業領域的公共管理專業人才,這種培養方式也有其發展空間,符合當前我國提高農村公共服務能力、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時代要求,且有利于辦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特色方向。

        當然我們不是說專業方向定了位,有特色,培養的學生就好“銷售”,就能向自己的專業領域輸送人才,我們必須嚴肅且慎重地思考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一味按照“特色”模式培養實用技能型的工具性人才,注重培養學生專業操作應用能力,就限制了他們將來的就業領域或轉向其他行業的潛在能力,以及進一步學習研究的能力。所以,本科層次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教育既不是培養直接的現成的公共組織管理者或公共商務服務人員,也不是僅僅培養“拿來即用”的實用型人才,而應該在重點培養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自我學習能力和研究能力基礎上,提高其動手操作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即使基本素質培養和職業技能訓練相結合。課程設置上具體表現為,通過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主干課訓練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質量、思想素質,培養其認識問題、發現問題和分析問題的思維、決策能力,通過專業選修課培養學生的實務操作能力,即解決問題、執行決策方案的能力。這樣,學生畢業后,既可以再深造學習,成為理論研究型或學術性人才,又可以通過一定的職業技術準備走入社會,參加生產和工作,還可以通過經驗積累和進一步學習,成長為中高級管理人才;或者可以不太困難地根據自己實際情況轉行學習和工作。

        總之,各高校建設有自身特色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勢在必行,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在充分調研和嚴密論證的基礎上,按照科學發展的規律有序的進行,確立可行的模塊方向,注重培養學生的相關能力,改善學生的就業狀況。

        參考文獻:

        [1] 李燕凌,杜寶貴等.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科建設現狀與發展[J].高等農業教育,2004(6).

        [2] 宋琪,方永恒.對構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思考[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

        [3] 李躍平,黃子杰等.我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J].福建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

        第3篇:公共事業管理概念范文

        一、公共事業管理概念及特點

        公共事業管理是一項綜合性的管理事業,其包括對行政、文教、體育、藝術、環保等方面進行管理,配合我國政府及相關部門工作開展需求,以促進我國社會和經濟的不斷發展。公共事業管理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一是整體性特點。我國公共事業管理是以政府為主導,以非政府部門為輔的管理模式,二者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根據相應負責內容進行工作的開展,具有整體性的特點。二是定位過高問題。由于我國政府部門的特殊性,要求我國政府立足于法律要求,進行公共事業管理工作的開展,提高相關部門工作的規范性,從而提升公共事業管理的效率。三是綜合性特點。公共事業是一項綜合性的概念,其與社會保障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系。

        二、社會保障問題分析

        1.覆蓋面問題。社會保障覆蓋面是指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適用范圍,直接影響我國社會保障制度作用的發揮,它是指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適用范圍。目前,相比發達國家而言,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存在覆蓋面較低、從業人員與社會保障人數不符的現象,導致較大部分從業人員并沒有社會保障,不利于我國從業人員利益的維護。2.養老保障基金問題。目前,我國社會保障基金是由個人+企業共同承擔,在這種基金繳納的模式下,出現“空賬”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不同年齡階段的從業人員在進行保障基金繳納時,由于年齡不同,出現賬戶資金不同的現象,再加上歷史遺留問題,導致不得不挪用新繳納賬戶的現象,長此以往,可能會出現支付危機的問題,不利于我國社會的穩定發展。3.就業與失業保險問題。就業與失業問題是我國社會發展的兩大重點難題,其主要壓力來自于城鄉。目前,為了解決就業與失業問題,我國政府與企業不斷為城鄉人員提供就業與再就業機會,但是,由于城鄉經濟水平的差異,就業與失業問題仍然嚴重,不利于我國城鄉經濟的和諧發展。4.管理體制問題。我國社會保障管理體制中存在管理分散、權責不清等方面的問題,并沒有統一的管理體制,導致各個部門之間出現各自為政的現象,不僅增加了各部門之間管理的成本,還不利于各部門之間進行協調工作的開展,從而降低了社會保障工作的效率。

        三、公共事業管理與社會保障的關系

        公共事業管理是以我國社會成員利益為目的,提供公共服務的管理工作,其為社會保障的開展提供了基礎保障。因此,社會保障工作開展的過程中,可以結合公共事業管理的要求,進行相應問題的解決,從而提升社會保障的效果。1.社會保障范圍的擴大。社會保障制度對于我國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社會保障制度可以結合公共事業管理的目的,進行社會保障制度范圍的擴大,從而保障我國社會成員的基本權益。首先,擴大社會保險范圍。針對我國社會從業人員社會保險覆蓋面較低的問題,可以基于從業人員權益保護需求,進行從業人員社會保險范圍的擴大,逐步提升社會保險的覆蓋面,保證從業人員的基本權益。其次,擴大社會救助范圍。針對貧困居民救助政策,可以通過完善救助制度的方式,進行救助條件的放寬,提升貧困補助標準,從而提高貧困居民的收益。最后,擴大社會福利范圍。社會福利是社會保障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結合公共事業管理需求,進行社會福利資源的整合,提升社會福利的法律化、規范化和制度化水平,從而借助社會福利促進社會發展。2.社會保障基金的籌集。社會保障基金是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的經濟基礎,政府應當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擴大社會保障基金的籌集渠道,從而為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提供堅實的經濟基礎。首先,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政府可以以我國法律為基礎,以擴大社會保障基金渠道為目的,以公共事業管理的要求進行社會保障制度的健全工作,制定規范化的基金繳納內容,從而保障相關單位依照要求進行社會保障基金繳納工作的開展,降低拖欠、逃避繳納的情況。其次,政府部門可以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進行社會保障資金的管理工作,增加與其他機構之間的溝通,做好社會保障基金的投資工作,在保證社會保障基金安全性的前提下,提升社會保障基金的金額,為社會保障制度工作開展提供更多的支持。最后,針對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應當根據城鄉經濟發展的不同,有針對性地進行社會保障制度內容的調整,加大對貧困地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社會救助,從而提升我國貧困地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人民的生活保障。3.醫務、教育改革完善。醫務、教育、體育、藝術等內容是公共事業管理的主要內容,做好醫務、教育改革的完善,對于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國不同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不同地區在醫務、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影響了社會制度保證水平。因此,應當基于公共事業管理需求,進行醫務、教育改革工作的完善,從而促進社會保障制度內容的完善。一方面我國不同地區政府應當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認識到醫務、教育改革的重要性,結合改革需求,進行與其相關行業的發展現狀分析,促進體育、藝術、娛樂等行業的發展。由于公共事業管理具有非盈利特點,各地政府應當結合區域經濟發展現狀,進行改革方式的豐富,不僅可以促進不同地區醫療衛生水平和教育水平的提升,還有助于不同地區人民思想文化水平的不斷提升。另一方面公共事業管理與社會保障之間存在相互影響作用,政府及相關部門可以共同承擔起社會保障問題解決的責任,加強對于社會保障工作的監督,從而為醫務、教育改革提供更多的支持。4.環保衛生范圍的擴大。環保衛生工作對于我國個人生活質量提升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基于公共事業管理的需求,面對人類生存所面臨的問題,應當進行環保衛生范圍的擴大,提升我國人民的環保意識,引導人民做好疾病防控工作,以促進我國社會保障工作的有序開展。一方面在我國人民經濟水平不斷提升的前提下,我國人民對于生活質量的需求逐漸增加,公共事業管理與社會保障工作的開展,需要根據人民需求的變化,進行工作內容的科學調整,做好環保衛生工作,有助于我國社會衛生水平的不斷提升。另一方面隨著人類社會發展對于環境破壞的日益嚴峻,環保衛生范圍的擴大,有助于社會保障工作的有序開展。不同地區政府應當做好城鄉居民環保衛生宣傳工作,提升城鄉居民的環保衛生意識,使其可以主動參與地區環保衛生工作的開展,提升不同地區的環境衛生水平。同時,環境破壞的同時也導致各種疾病問題的出現,擴大環保衛生的范圍,可以對不同地區居民,進行疾病防控知識的宣傳,讓不同地區居民認識到環境保護、能源節約與衛生維持的重要性,使得不同地區居民肩負起自己的責任,配合政府及相關部門進行環保衛生工作的開展,不僅改善不同地區的環境污染情況,還為社會保障工作的開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增加了各地人民群眾對于社會保障工作開展的認同度。

        四、結語

        第4篇:公共事業管理概念范文

        關鍵詞: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大學畢業生;調查

        中圖分類號:G648.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4-0145-03

        引言

        我國高校本科生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是一個較年輕的專業,1998年我國在高校本科專業設置中才將其列入本科專業目錄,1999年東北大學和云南大學兩所高校首次在全國招收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大學生。截至2010年,全國已有500多所高校開設此專業[1]。

        雖然開設學校眾多,但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絕大多數高校本專業發展比較緩慢,凸顯出了一些問題,如專業招生困難、專業定位模糊、按專業培養方向就業困難、社會認可度低等,上述問題急需解決或進一步澄清。2013年6月,有良好公信力的第三方教育數據咨詢和評估機構――麥可思公司了《2013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按就業狀況分“紅黃綠牌”,其中“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被列為“黃牌”,因其普遍失業量較大、就業率低,且薪資較低。可見,該專業的發展形勢不容樂觀[2]。

        一、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發展現狀的調查及分析

        為了切實解決專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盡可能改善困難局面,需要掌握第一手數據和相關信息,特采取多種形式對該專業畢業生和相關用人單位進行了調查,并對調研結果進行了認真整理,希望提出的對策建議能夠為今后的專業發展規劃、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教學改革、學生就業等各項工作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一)調研對象及方法

        本次調研對象全面廣泛,一是用人單位,包括各類性質企業、政府部門、事業單位、社區等;二是某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生。本次調研主要采用了問卷調查法、訪談法。

        (二)調研結果及分析

        1.針對某高校本科畢業生的調研結果及分析

        某高校為省屬普通本科院校,2003年開始招收第一屆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生,目前已有7屆畢業生,共354人。本次調查采用網上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280份,收回有效問卷255份,含蓋了各屆畢業生,且人數分布均勻,經分析認為樣本具有代表性。

        (1)調研對象基本情況。整體來看,調研對象目前均有較穩定的工作,但工作單位性質多樣,包括政府、事業單位、企業、自治組織等;有“跳槽”經歷的學生較多,離職率約為38%,畢業生在不同行業間的就業比例有較大差異。具體如圖1所示。

        圖1 不同工作單位性質的就業分布

        從圖1可看出,外資、合資和民營企業從業比例最大,達到42%,國企次之,占27%,二者總計達到69%;7屆畢業生中,符合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就業方向的占總人數的22%,自主創業及其他占總人數的9%。根據《2013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中的數據――“2012屆本科畢業生的工作與專業相關度為69%,2011屆為67%”,這表明該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相關度明顯低于平均值。

        畢業生從事的具體工作按職能劃分,包含行政、人力資源、營銷、財務、生產等,具體如圖2所示。從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人數最多,約占總人數的30%;從事企業生產或政府、事業單位具體業務的人員約占總人數的21%;從事人力資源管理的人員約占總人數的13%;從事財務類工作的人員約占總人數的11%;從事營銷類工作的人數約占總人數的9%;其他類別約占總人數的16%。如果從行政管理崗位的宏觀定義來看,總計有63%的畢業生從事該類工作。

        從調研統計結果來看,基本與《2013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中顯示的統計結果有一致趨勢。《報告》顯示,“2012屆本科生畢業半年后從事最多的職業類是財務、審計、稅務、統計,就業比例為10.4%,其后為銷售(10.0%)和行政、后勤(8.7%)等”。

        圖2 不同崗位職能從業人數分布

        (2)調研對象的工資收入情況。收入水平是反映學生就業質量及學生培養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本次調研把收入水平劃分成了5個區間,具體見表1。調查對象收入水平差別較大,分布不均,主要原因是由于學生工作年限不同、擔任職務不同、工作地點不同等影響因素造成。

        從實際情況來看,工資收入水平在3 500元以下的多為近兩年參加工作的學生,職位較低;工資收入水平高于5 000元的多為工作年限在4年以上,目前處于中高層領導崗位,且工作地點位于一、二線城市的學生。7屆畢業生總體平均收入按中位數平均估算在3 700元左右。

        本專業2012屆畢業生的調研結果顯示,工作半年后月收入水平按中位數平均估算在2 900元左右。《2013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藍皮書指出,“在2012屆本科學科門類中,畢業生畢業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是工學,月收入3 577元;最低的是教育學,月收入2 927元[3]。”對比發現,該專業畢業生工作半年后月收入處于低等水平。

        (3)調研對象的就業滿意度。就業滿意度是反映就業機會的可獲得性、工作穩定性、工作場所的尊嚴和安全、機會平等、收入、個人發展等有關方面滿意程度的綜合概念,也是反映高校人才培養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4]。

        在被調查的畢業生中,由就業對象對自己目前的就業現狀進行主觀判斷,選項有“非常滿意”、“比較滿意”、“不太滿意”和“不滿意”共4項。其中,選擇“比較滿意”或“非常滿意”的人屬于對就業現狀滿意,選擇“不滿意”或“不太滿意”的人屬于對就業現狀不滿意。

        整理結果表明,對就業現狀滿意的約占總人數的63%;對就業現狀不滿意的約占總人數的37%,具體見圖3。這個比例略高于《2013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提出的“在就業的2012屆本科生中,58%對就業現狀滿意”。

        經統計,調研對象對目前工作感到滿意的主要因素依次為工作環境好、人際關系好、事業上有發展前途等;對工作感到不滿意的因素依次為經濟收入少、事業上沒有發展前途、其他(主要是工作壓力大)、工作環境不好、人際關系不好等。

        (4)調研對象對各項能力的重視情況。目前,用人單位在招聘人才時都非常注重大學生的能力素質,為了了解大學生需要培養哪些能力,根據文獻資料和專家意見,列舉出了10種能力[5],畢業生根據求職時的親身體會和工作經驗進行了排序選擇,結果如表2所示。

        (5)畢業生對本專業就業情況反饋。通過整理發現,約有80%的調研對象明確提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生就業難度較管理類其他專業學生更大,這與社會總體對該專業學生就業難的普遍反映基本一致。約有59%的畢業生明確提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就業局限性大”。原因是由于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是研究公共事業管理活動、制度、體制及其運行機制的學科,按照人才培養目標應該到具備公共管理性質的部門就業,但此類崗位制度要求“逢進必考”,且在招聘崗位中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生需求極少。有21%的畢業生明確提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社會認知度、認可度均很低”,很多用人單位根本不了解改專業,一些學生表示在求職過程中不愿意向用人單位透露自己的專業名稱,而用相關專業如“行政管理”等專業替代。

        就業局限性大,社會認知度、認可度低,也是前述“工作與專業相關度低”的直接原因。總的來說,上述調研對象認為該專業的專業性質為其在就業過程中帶來了更多的負面影響。

        2.用人單位調研情況的結果與分析

        本次調研了幾十家用人單位,主要涉及各類企業、政府和事業單位。調研主要針對各個用人單位對管理大類人才的需求情況、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對管理類人才培養及畢業生求職的建議等方面內容。調研對象以人力資源管理人員為主,以面談、電話訪談形式為主。

        (1)人才需求方面。從企業角度來看,近年來企業校招的管理人員主要為會計、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行政管理等專業畢業生,且多數企業目前已趨近于飽和狀態,部分管理職位人才招聘主要以內部選拔為主。從政府和事業單位角度來看,公共事業專業在招考過程中并不占專業優勢。以2014年公務員國考為例,會計專業計劃招錄5 752人、財務管理專業計劃招錄4 747人、市場營銷專業計劃招錄1 089人、工商管理專業計劃招錄1 745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計劃招錄621人,招錄人數最少,這與地方公務員考試對專業的需求比例趨同,實際情況也說明本專業以政府和事業單位為就業出路很困難。

        (2)素質要求方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思想素質,包括個人品德、集體榮譽感、奉獻精神等方面;二是心理素質,包括富有遠見、意志堅定等方面;三是能力素質,涉及文字表達、溝通協調、創新、計算機應用等方面;四是業務素質,包括理論水平、政策水平、業務水平等方面。

        (3)資格證書要求方面。公務員考試、事業單位招考一般有固定要求。企業一般要求如下證書:畢業證、學位證、英語等級證書、計算機資格證書、所從事崗位相關資格證書、參與校內外社會實踐活動的相關證明或證書、文章獲獎方面的證書等。

        二、高校本科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發展建議

        通過對調研結果的分析,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今后的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教學改革、就業指導等工作提出如下建議。

        1.高校應準確定位專業培養方向,突出學生培養特色,根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動態調整人才培養方案。

        2.素質教育要有的放矢。針對用人單位普遍提出的“德”的要求,課程中應設置《職業道德》、《職業素養》等課程,同時補充其他途徑,如做志愿者、義工等,積極參加社會實踐。

        3.強化學生專項能力培養。針對學生發展起關鍵作用的溝通能力、社交能力、寫作能力等方面要專項研究,針對每一種能力的培養要求設計切實可行的培養方案、培養路徑、仿真環節、評價體系等。

        4.引導學生考取各類證書。通過調研,明確真實需求,針對本專業學生,鼓勵并盡可能幫助其考取英語水平等級證書、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證書、人力資源管理師證書、秘書職業資格證書、會計從業資格證書、機動車駕駛證等。

        5.加強實踐、實訓、實習環節。從調查結果看,絕大多數畢業生提出了學生培養應該“加強實踐、實訓環節”的期望。針對這一問題,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解決:一是加強實踐基地建設;二是更新實踐、實訓、實習內容,按照人才培養目標科學調整,各類指導大綱、指導書要切實可行。從實訓的設計、執行、考評、總結完善等各環節進行改革,形成特色,持續推廣。

        6.深化教學課程改革。一是適時調整課程科目,使之更符合專業培養方向和特色,符合社會需求;二是針對每一門課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科學設計,切實擺布好理論教學、實踐鍛煉、素質教育等方面之間的設計與鏈接。

        7.實行“導師制”。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一種“導學”關系,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指導學生的思想、學習與生活,以便更好地貫徹“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現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養目標的轉變。

        參考文獻:

        [1] 吳永生,魏巧米.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設置效果的主觀調查和客觀反饋[J].當代教育論壇,2011,(2):115.

        [2] 張坤,黃婷,周清.高校畢業生就業難題與成功擇業探討[J].高教論壇,2013,10(10):104.

        [3] 郭睿.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調查與對策研究[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3,(20):10-11.

        第5篇:公共事業管理概念范文

        一對于“公管專業”的定位與認知困境

        “公管專業”在中國是個舶來品,由于長期受計劃經濟的影響,公共事業管理這個概念出現和發展的時間相對短暫。對大多數人而言,甚至還很陌生。不論在社會上還是在高校內部,常有人把它與行政管理或企業管理等相混淆,認為它是培養新型政府官員或企業管理者的學科,這說明社會對該專業的認知是不足的。筆者認為公管專業是一種介乎于“宏觀理論”與“微觀操作”之間的服務于“公共領域”的“中觀應用型學科”。套用原國家教委和教育部提出的培養目標,該專業培養的是“在文教、體育、衛生、環保、社會保險等公共事業單位行政管理部門從事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2]但是現實卻是“全才”變成了“廢才”、“應用型人才”變成了“理論萬金油”。高校為公共領域“量身培養”的管理人才得不到認可,相當多的用人單位甚至表示沒有聽說過公管專業的存在。就H院校公管專業歷屆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來看,真正從事與專業相關的畢業生少之又少,他們中的大部分都不得不打破專業界線進入企業或自謀職業。

        二對地方高校“公管專業”方向設置與課程安排的思考

        縱覽當前眾多高校公管專業的方向設置,可謂是各式各樣。開辦公管專業的院校幾乎都是依托原有的資源優勢來設置專業方向。醫藥類、體育類院校因其專業特色比較明顯,所以專業方向相對穩定、成熟。現在問題較大的是一批地方綜合類高校,這類學校既缺少專業積累,又無優勢學科,加之沒有成熟的辦學模式可以借鑒,以至于為了保證穩定的生源和較好的招生勢頭,在設置專業方向時,往往以就業為導向,甚至有些高校不顧學科專業設置規范,隨意性很大。[3]例如,H學院的公管專業便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基礎上和其他專業整合而成,以前并無公共管理方面的積累,現主要開設“文化事業管理、公共事務管理、社會保障”等幾個方向。但由于師資、課程教學等方面的原因,學生似乎對選專業方向并不積極。“文化事業太空洞、公共事務像行政管理、社會保障四不像”,這種無特色的方向設置往往導致學生“既不博又不精”,且容易出現學生在考研與本科專業目錄脫節,對學生的后續性發展形成阻礙。課程設置不規范也是公管專業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許多高校公管專業的課程設置大多根據原有的專業與師資,“就地取材”。開設一些有條件開設的課程,而全然不顧課程的規范性。醫學類、體育類院校由于專業性原因,專業方向課程、特色課程開設比較多,專業平臺課程開設少。與之相反,地方綜合類高校的公管專業,往往是特色課程少,大多開設的是基礎平臺課。常常把經濟、管理、政治、法律、社會等學科進行“大雜燴”,且多以“基礎”“概論”等形式出現。[4]例如,通過對H學院公管專業08、09、10的培養方案進行分析,我們發現行政管理類與法律類、經濟類的課程幾乎占到了50%的學時,四年之中竟然沒有一門屬于類似于“公共事業管理概論或入門”這樣的總括性課程,所以很多學生對公管專業的感覺便是“公管=管理+政治+法律+經濟+社會”。如此安排這就很容易出現課程之間缺乏聯系,無法突出其“公共事業”的屬性,學生的感覺是“什么都學但什么都不精”,培養出的學生很難做到“術有專攻”。

        三地方高校“公管專業”實踐教學面臨的困境

        和很多同類院校相似,H學院公管專業學生的培養以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教學在整個培養方案中所占課時比重不大。如有,也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1.依托課程,進行專業見習。H學院公管專業最主要的實踐是針對大三學生,依托《社會調查研究與方法》課程,選擇與公共事業管理領域相關的現象與問題,進行為期一周的集中式校外調查,要求學生對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并撰寫調查報告。相對而言,這種模式針對性強,涉及面廣,可對公管專業中一些核心知識進行有效實踐,因而受到學生們的歡迎。很多學生將其視為大學期間唯一一走出“圍墻”進行專業訓練的機會,常常充滿期待,參與熱情很高。但是,這種實踐教學在現實操作過程中存在著諸如教學管理重視不夠、學時太少、經費不足、團體合作不力的問題,致使專業見習往往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2.課堂模擬教學。該模式就是依托一定的課程,比如社區管理、公共關系學、公共管理案例分析等,選擇比較好的案例,給學生分配不同的角色,要求模擬情景并完成自己的角色任務。此種實踐教學相對易操作,任課教師可根據教學需要隨時進行,不必另行占用其他教學時段與教學資源,且容易掌控整個環節。但是,該教學模式對教師的課堂組織與教學能力要求較高,而公管專業是新辦專業,教師基本上是以青年教師居多,因此對如何有效開展課堂模擬教學存在著“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況。

        3.參與社會活動。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是公管專業認知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常見的形式是掛靠團總支,以團學活動的方式進行。比較常見的活動包括:(1)“三下鄉”服務。(2)配合有關部門到街道辦、市中心、廣場進行普法、交通協管、文藝演出等實踐活動。這些活動形式的優勢在于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較高,但是其弊端與缺陷也很明顯,比如公管專業學生全員參與性不足,活動基本上以團學干部、學生黨員為主,普通學生的熱情不高;活動內容大多為志愿性的社會服務活動,與專業相關性不強;活動安排大多帶有隨機性,缺乏長效機制,處于時斷時續的接受上級指派的工作狀態。以上是公管專業常見的幾種實踐教學形式。筆者多年參與公管教學與實踐的經驗表明:傳統實踐教學往往存在著諸多問題,正如上文提到的要么相關部門不重視、經費不足、要么學生參與性不高、要么教師發揮不夠等。通過我們與“理想”用人部門的接觸交流,同時結合H學院公管專業學生就業數據后發現:社會之所以對該專業的認可不高,其中最關鍵的原因在于該專業“名不副實”,學生實踐應用能力不強。類似教科文衛等單位在人員選用方面更愿意選擇與接收更為專業性的“專才”,如教育類、衛生類、體育類等專業畢業生。公管專業在本應就業的領域遭遇到了“市場的冷遇”,出現了一種“全才”競爭不過“專才”的局面。

        四地方高校公管專業的出路與選擇

        公管專業的生存與發展需要社會大環境,這是公管專業發展的根本所在。我國現行的公共事業管理體制,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公共事業組織的發展,進而影響著公管專業的建設。[5]因此,實現公共事業的社會化變革是促進公管專業發展的必然要求。但是,社會大環境的變化需要“時間”,非“一時之功”。解決目前地方高校公管專業面臨的困難,我們不能指望“大環境”變化之后再去解決問題,“遠水解不了近渴”。我們應主動出擊,積極思考,根據地方高校自身的特點,從社會管理的具體情況出發,對公管專業進行改革。

        1.明確“社區管理”專業方向。筆者認為教育部對公管專業提出的人才培養目標過于宏大,專業設置應用性不強,在理論與現實之間留有“空白”。現實情況是一方面我國事業單位的人事制度和公務員制度相似,且職位非常有限,屬于稀缺資源;其流動性極小,不可能為社會提供很多的崗位。而另一方面,隨著社會改革的推進,大量社會事務剝離出原來的組織與單位,沉淀至社區,社區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小社會,社區居民對“社區管理服務”水平提出了更為專業性的要求。[6]據不完全統計,目前H市社區居委會承擔的各類工作任務達200多項,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一般意義上對社區管理人員短期培訓已經不能滿足社區公共管理的需要,“培訓”不如“培養”。這種背景為公管專業的落腳找了依據,也成為了開辦社區管理方向的動力來源。開辦以社區管理為主的公管專業,為新興城市社區培養應用型管理人才,已成為高校公管專業建設新的生長點,也是地方高校進行“建設應用型本科院校”探索的一個重要舉措。[7]公共事業管理落腳點在社區,只有社區這才能集中體現公共領域的各種活動。公管專業學生在大學課堂中學到的各種知識都可以在社區找到用武之地。諸如社區治理、公共關系、社會工作、社會調查、非政府組織管理、文化管理等課程,社區才是真正展示公管“專業性全才”的舞臺。

        2.以專業基本課程建設為核心,推進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規范化。當前公管專業課程設置上的隨意性與不規范性都與專業缺乏明確的基本規范有著直接關系。現實中,表面上公管專業課程體系的不規范,所反映的應是專業的基本規范問題。當前,許多高校依托自身原有的師資或專業背景建立了具有不同專業方向的公管專業,那么如何保證這些專業既不失公管專業的基本規范,又能凸顯高校自身的特色和優勢?筆者認為,必須加強公管專業的相關理論研究,明確該專業的基本規范。建議各高校以專業基本課程建設為核心,通過對公管專業平臺課程的研究,對公管專業究竟應該開設哪些平臺課程達成共識。凡是設置有公管專業的高校,都必須開設這些平臺課程,以此來保證專業的規范性。形成以“基礎平臺課程+方向課程+特色課程”為核心的課程體系。3.依托社區探索社區共建型的實踐教學模式。當我們對公管專業做出明確的市場定位后,如何才能培養出社會需要的具有較強應用型的人才呢?文章認為除在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及師資培養等方面進行改革以外,重點應在實踐教學環節上下功夫、做文章。[8]如H學院利用與地方政府搭建的“社區共建”平臺,充分發揮公管專業在社區管理服務方面擁有的知識優勢,與(地方)社區形成互補。通過組織學生參與真實的社區管理與服務,使其在實踐過程中,社會能力與職業能力得以養成,并形成良好的綜合素質。高校如何組織引導公管專業參與社區實踐,這已成為我們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筆者認為應在建立社區實習基地的基礎上,認真思考參與社區實踐的途徑,做實做強“社區共建”的內容,而不是單純的追求建多少個合作基地、搞多少個合作項目。應重點圍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實踐性教學:(1)開展社區教育。社區教育是社區活動的基礎和主體。它以實踐成才教育、青少年閑暇教育為主要內容。要完成這一系列教育,單憑社區工作人員是舉步維艱。因此,借助高校公管專業在這方面的知識優勢,以文化事業管理、公關關系等課程為基礎開展專業性管理與服務,通過與合作社區協商溝通,定期化在社區中舉行各種結合社會熱點的主題教育活動,如知識競賽、辯論賽、文藝表演等,讓學生策劃組織、參與整個活動流程。使學生在活動中成長、在成長中進步。(2)開展社區服務。社區服務活動是高校與社區共建活動的重要載體。社區服務的主要對象是社區居民,尤其是一些特殊、困難人群。高校在社區的服務,就是帶領相關專業(尤其是公管專業)學生關注社區熱點,貼近居民需要,以不同的形式去居民中間進行各種形式的服務,既為一些相關課程如社區管理、社區服務提供了難得的見習機會,又增強了學生在實踐中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認為工作要做好,制度需先行。如高校與社區的共建委員會應以簽約形式,明確雙方的責任與工作內容。通過各種制度來保障活動的開展,如明確社區應提供何種服務、學校應提供何種服務、資金如何保障、以何種方式開展等,以確保服務工作的可操作性。(3)實行社區“頂崗實習”。傳統的頂崗實習主要集中在職業院校與企業層面的合作。普通高校公管專業能否采用這種模式?如果可以,如何保證“頂崗實習”的實效性?高校如何實現在不影響學生正常理論學習的前提下,安排學生進入社區進行“頂崗實習”?文章認為應形成一種政府、學校、社區、學生互動的“四輪驅動”實踐教學合作機制。如政府應出臺配套政策支持校地社區共建所需要的資金問題;而學校要有明確的質量管理意識,做好“頂崗實習”的質量管理工作;社區應全程指導“頂崗”學生的實習,不能將“學生”視為“免費的勞動力”;學生也應高度重視“頂崗實習”在專業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積極配合學校社區的工作安排。

        第6篇:公共事業管理概念范文

        [關鍵詞]城市公用事業民營化 公平 效率

        城市公用事業民營化是現代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很多研究所、政府及企業界人士均從不同角度對此問題進行過研究。在民營化進程中,由于在提高公用事業效率的同時忽略了對公平的考慮,而公共事業單位所擁有的資源是十分有限的,社會成員的需求卻又是多樣的,導致人們在享受公共服務方面量和質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為了有效地滿足這些需求,必須在現有的有限資源基礎上,充分利用社會上的各種資源,提高公共事業管理特別是資源利用方面的效率。因此,理清民營化過程中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對我們解決資源有限性和需求多樣性之間的矛盾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公平與效率

        公平與效率是我們追求的目標,而我們一直在公平與效率這兩個目標之間艱難地徘徊。公平原則的實質在于盡可能地縮小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普遍意義上的公平包括起點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所謂起點公平,是指機會均等,競爭者大體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所謂過程公平,就是嚴格按照規章制度辦事,法律面前、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搞暗箱操作,權錢交易,杜絕尋租和弄虛作假的行為等等;所謂結果公平,主要是指收入分配上的公平,即收入分配差距保持在合理的區間,防止貧富兩極分化。

        效率是指在特定時間內,組織的各種收入與產出之間的比率關系。效率與投入成反比,與產出成正比。效率原則的實質在于根據個人貢獻的大小,決定人們的收入分配,以此調動人們的生產積極性。從管理學角度來講公共部門的效率包括兩方面:一是生產效率,它指生產或者提供服務的平均成本;二是配置效率,它指組織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是否能夠滿足利害關系人的不同偏好。

        關于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學術界觀點多種多樣,一種觀點認為:公平與效率是矛盾的。公平多,效率就差;效率高,公平就差。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公平與效率并不總是對立和矛盾,它們是矛盾的統一。矛盾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某項制度、某項政策、某項措施就其功能來講,只能在效率與公平中顧及一方,或作用于效率,提高效率,或作用于公平,有利于公平,不可能同時既解決效率問題又解決公平問題;其二,在社會總資本和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一定時期內用于改進效率的投入多,則用于改善公平的投入相應的會少;反之用于改善公平的投入多,則用于改進效率的投入就會減少。公平與效率的統一性表現在: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公平可以促進效率。公平能夠調動人的積極性,人的行為的積極性及由此激發的人的創造性,是一切效率的源泉。效率也可以增進公平。效率能夠提高生產力水平,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為公平提供雄厚的物質基礎。

        二、城市公用事業民營化

        城市公用事業是用于城市生產、流通和居民生活的各項事業的總稱,其范圍包括:供水、供熱、供氣、城市公交、排水、污水和垃圾處理、園林綠化、環境衛生等市政城市公用事業;道路與橋梁等基礎設施;電訊、供電、郵政、鐵路、公路、水路和民航運輸等行業。城市公用事業具有消費上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規模經濟效應、地域性、價格機制不靈活等特征。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城市經濟的高速發展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對城市公用事業發展的需求越來越高。傳統公用事業的政府壟斷經營,低價格、高財政補貼的供給模式難以滿足城市發展的需要,而民間資本市場活躍,市民社會與第三部門逐步為我國城市公用事業進行民營化改革提供了可能和空間。

        我國城市公用事業民營化改革開始于20世紀末21世紀初,被稱為打破計劃經濟體制的最后一個“堡壘”,是隨著國家對民營經濟放松管制開始的,也是在相關法律制度陸續出臺的引導下進行的。城市公用事業民營化是指通過引進市場激勵方式,依靠民間機構以取代對經濟隨意的政治干預,充分地利用多樣化的所有制形式和運作關系來滿足人們的需求,從而實現公共利益的一種政策。就我國城市公用事業而言,其民營化主要采用了BOT(Build-Operate-Transfer)模式、合資模式、直接購并模式、民營企業獨資經營模式、TOT(轉讓-經營-轉讓)模式、國家私人合營公司模式。

        自公用事業民營化改革以來,我國公用事業民營化改革在實踐探索的道路上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就:公用事業民營化后,真正實現政企分開,政府不再對公用事業企業的經營管理擁有決定權,民營企業的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形成了投資和服務主體多元化的格局,減少了政府風險,減輕了財政補貼壓力;促使國有企業引進先進的經營理念和管理經驗,提升公用事業的服務質量。 但是,我國公用事業民營化是在市場發育不成熟,法制建設相對滯后,民間機構相對脆弱的條件下推行的,從而難免遭遇尷尬的境況,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城市公用事業民營化中公平與效率及其相關問題。

        三、城市公用事業民營化進程中的公平與效率

        從理論上來講,城市公用事業的民營化就是利用政府權威,以公用品的數量與質量為衡量標準對民營企業進行選擇,并利用交換機制提高公用品的供給效率。前面的政治決策過程體現了公平,后面的市場交換過程體現了效率,其理想狀態是實現城市公用事業領域公平和效率的統一,但在實踐中很難達到這種理想狀態。大多數情況下表現出一種對立的關系,這種相互對立關系主要表現為企業利益與公共利益之間的對立。

        城市公用事業必須堅持保本微利的收費原則,它通過提供優質、足量的公共產品來保證公眾的基本生活質量,促進社會公共利益的發展。優質、足量涉及效率,而保證公眾的基本生活質量和促進社會公共利益則涉及公平,即社會效益。效率強調的是公共事業管理過程中的投入要素與實際結果之間的關系,公平則強調公共事業管理的實際結果與公共事業管理的本質和最終目的的關系。城市公用事業的公益性特征,使城市公用事業領域的“普遍服務”原則即使在民營化后也不能因而改變,即全體居民都能以普遍可承受的價格得到滿足基本生活需求和發展的公用品。

        然而,城市公用事業民營化一個最直接的結果是在城市公用事業領域引入真正的市場機制,將國有公用事業的所有權或經營權轉移到民間,歸民間企業所有或運用民營企業的管理方式進行經營管理。民間企業通過追求高效率來實現其自身利潤的最大化目標,其之所以介入公用事業領域,也是看中了該領域高成長、低風險、投資回報穩定以及區域性的壟斷經營地位等特性。相對而言,公用事業提供的服務具有公共性,它的目標是滿足公眾特定的公共需求,維護和提高公眾的基本生活質量,保證社會的穩定和發展,這意味著應該把滿足普通公眾的需要放在第一位。然而,公用事業民營化之后,企業通過漲價、選擇性的提供高收益的項目、對低收益的項目消極對待等方式,滿足自身的利益訴求,公共利益必然受到了損害。

        城市公用事業民營化進程中公平與效率并不總是相互對立,城市公用事業的民營化中的公平依賴于效率。效率仍然是公平的基礎,為公平提供不斷增大的物質財富和經濟實力。公平是建立在不同層次生產力水平之上的,我們需要和追求的是建立在高生產力基礎之上的公平,而非基于落后生產力基礎之上的公平。這就需要以不斷提高的勞動效率、以強大的技術和經濟實力作支撐。只有提高城市公用事業運營的效率,才能不斷地積累豐富的公用資源,確保社會公平并把這種公平推上更高的臺階。沒有效率或低效率,社會公平也就失去雄厚的物質基礎,在此基礎上建立的社會公平只是一種脆弱的、低水平的公平。反過來,公平又可以促進效率的提高。一個公正的社會,其資源一定能得到合理的配置,人的積極性、創造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發揮。

        總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生活事務日趨復雜豐富,人們對社會服務的質量要求也日漸提高。因此,這種為公益目的服務的事業組織更應該冠以效率、質量的要求,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和滿足人們多樣化、高質量的需求。這就要求我們在城市公用事業民營化過程中將堅持公共利益取向與提高辦事效率并重。

        參考文獻:

        [1] 李正發:公平與效率的反思[J], 武漢學刊, 2006(02):33-36

        第7篇:公共事業管理概念范文

        【關鍵詞】公共產品理論;教育公平;義務教育;資源配置

        義務教育,是指我國適齡兒童和少年必須接受的,國家、社會、學校、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基礎教育。我國實行九年義務教育。1986年國家制訂《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義務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努力提高教育質量,使兒童、少年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這就強調了確保每個適齡兒童、少年享受公平合理、高質量的基礎教育的權利是義務教育的任務,強調了滿足人民群眾基本受教育需求的公平性是義務教育的出發點。為了從理論上闡明義務教育必須以教育公平為目標,筆者引入公共事業管理的理論,并通過分析我國目標義務教育存在的非公平現狀,提出確保義務教育公平推進的對策。

        一、理論:教育公平是基礎教育的終極目標

        作為公共事業,教育管理通過提供優質足量的教育產品來保證公眾的個性發展需求和社會發展需求。優質足量涉及效率,保證公眾的個性發展和促進社會公共利益涉及公平。公共事業的發展涉及到效率和公平的問題。

        效率是一個完全的經濟概念,強調投入與產出之間的關系,公平強調教育管理的效果與教育管理的本質和最終目的的關系。企業基于其生存和追求利潤的目標,效率成了其當然的首要指標。效率作為一種手段,有利于提高辦學效益,它與私營企業的區別就在于效益在私營企業看來是一種目標,而就公共事業而言,只能是一種手段,是服務于公平的手段,最終必須服務于公平的需要,教育不能本末倒置,這是公共教育事業管理的特性所決定的:

        從本質上講,教育事業是關系到社會大眾基本生活質量和公共利益的特定的社會公眾事務。從理論上分析,公共教育事業管理,涉及到兩個理論:一個公共事務理論,一個是公共產品理論。當然由于教育的準公共產品性,也說明教育既有公共性又有私人性,教育的不同部分,其純與私的程度是完全不同的:非義務的高中階段和高等教育的受益,很大程度主要體現在教育者個人,私人產品性也很突出,產品提供的方式以混合提供為主要,實行成本分擔機制。基礎教育階段,實行強制義務教育,以滿足社會的共同需要為主要目標,社會受益面最大,教育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外部性最高,因此決定了這類教育產品公共性程度非常高,已是傾向于純公共產品的準公共產品,甚至某種意義上就是純公共產品。產品的提供方式以政府的公共提供為主要形式,即由政府無償地向消費者提供,實行免費教育,滿足社會的公共消費需要。

        二、問題:目前義務教育的非公平問題

        目前教育最受詬病的就是教育公平問題。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由于牽涉到社會大眾的共同利益而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社會大眾對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機會,人人公平接受高質量的敦育。但是基礎教育階段存在背離公平原則的傾向,主要體現在校際資源配置的不均衡和教育政策制定上的不合理。1986年國家頒布的《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合理設置小學、初級中等學校,使兒童、少年就近入學。對于基礎教育來說,由于政府實行義務教育的政策,基礎教育是公共性很強的準公共產品。既然是公共產品,每個人的享用應當是公平公正的,不應該存在不公平的現象。

        由于提倡提高辦學效益,教育提出重點發展個別高質量的小學、中學的主張,政府在教育投入、教師資源配置、學生資源配置上給予傾斜,這樣的結果是優質教育基本上集中在少數學校手中。重點學校制度使國家有限的教育資源配置失衡。對于義務教育階段來說,資源的非均衡分配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學校間的差距造成了公眾享受教育資源的不公平,重點學校制度以精英教育培養尖子生為目標,與義務教育使人人享用平等教育的宗旨是背離的。就近入學制度是保證義務教育的主要手段,但是教育資源配置現狀的不合理,學校間明顯差距的存在使這一政策無法體現它的公平原則。就近入學意味著你沒有選擇好學校的余地,碰巧跟好學校做鄰居,那么你就可以上好學校,碰不巧就只能上差學校,這本身就是帶有偶然性的,有人稱之為是“家庭居所決定是否享有優質資源”。

        擇校意愿的產生和擇校制度,就是因為伴隨優質教育資源集中化而派生出來的。從理論上看,擇校是“家長們放棄了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按學區免費就近入學的優惠政策,主動選擇其他學校就讀”,是個人選擇性的行為,并沒有違背“人人享有教育機會”的教育公平。而且從理論上講,擇校給予受教育者選擇自己心儀學校的權利,擇校有助于構筑學校間的競爭機制,推動教育質量的提高。但是從現實上看,擇校與高收費往往是聯系在一起的,許多名校通過留出一定比例的擇校名額而獲得額外的經費,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由于教育優質資源的稀缺,為了能得到較好的教育,老百姓不得不在義務教育階段就為孩子的受教育付出高昂的教育成本。對家境富裕的家庭來說,擇校制度能使他們通過交納高額的費用就可以享受到好的教育資源,好的教育資源是公共資源的一部分,但是當它一旦與高收費聯系在一起時,就意味著部分的人占有了本應是大家共有的資源,這對于弱勢群體來說是極其不公平的。如果說民辦學校因為其民辦性質,是有滿足個體(下轉第151頁)(上接第147頁)受教需要,提高辦學質量、效率的話,無須承擔義務教育的責任,采取擇校高收費無可厚非,那么,通過將公辦學校的優質初中部轉化為民辦途徑而使擇校高收費合法化,這就是說把本來屬于公共的物品變成了部門和教育實體的私人物品,而使公眾失去平等享受優質公共資源,這就是從理論上和道德上完全說不過去的。盡管從理論上說擇校可以幫助你通過交費或考試的方式,重新選擇,但這是不是又是對交不起高學費的人來說是不公平呢?而實際上對負得起高額學費的家庭來說,也并不意味著公平,因為教育的公平除了基本的要求是上學的人人機會平等外,還包含“人人公平享受高質量的教育”,但是高質量的教育卻必須花費高額的費用。目前各項制度推出的結果并不能實現對公平的維護,而恰恰相反是對公平的損害,以“精英教育”為導向,以分數為取向的重點學校制度成為了推廣普及素質教育的障礙,損害的正是大多數人享受義務教育階段高質量教育的利益,這是對義務教育普及素質教育的宗旨的背離。對此楊東平教授深刻地指出:一般認為,就事實而言,世界各國在教育質量上的不公平比教育機會不公平嚴重得多。“人人享受高質量的基礎教育仍然是20世紀末的重大挑戰之一”。

        三、對策:推行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政策

        為了切實轉變應試教育,實現素質教育的良性運作,有必要在基礎教育階段將教育資源均衡配置作為一項重要的公共政策。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是義務教育維護公平原則和公平目標的手段和重要保障。目前應試教育之所以仍然是基礎教育的主要內容,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存在著優質教育不均衡。由于重點學校制度和選拔精英的教育主導,就必然會有應試教育和擇校高收費,就必然會有學校與學校間進一步的差距。推行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需要考慮采取相應的措施:取消重點小學、重點初級中學;將原來重點小學、重點初中的師資進行重組,調配到原薄弱中小學去,加強薄弱中小學的師資力量和硬件設施,以強帶弱,實現義務教育水平均衡發展。在各校資源均衡的背景下,義務教育階段實行的就近免費、就近免試入學的政策,才能夠真正實現,水平相當的基礎上的競爭才是有效和合理的。沒有了重點小學、重點初中,各校均衡水平發展,老百姓也就不需要為子女避免進入差學校而四處擇校,學生也不需要在基礎教育階段為考上一所重點小學、重點中學奔忙于各種輔導班而失去了本應快樂輕松的童年。只有這樣素質教育才能真正取代應試教育,而不是只停留在口頭上,如此中國的教育才能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真正地解放我們的孩子。為保證義務教育公平目標的實現,就有必要加強政府對教育經費的均衡投入和加強政府對教育的宏觀調控上。因為教育的相當部分,提供的屬于公共產品或準公共產品,特別是義務教育,提供的是公共產品,政府為保證社會的大部分成員合理享用到公共教育資源,需要承擔經費投入和監管調控的職責,以此保證教育公益性。

        【參考文獻】

        [1]崔運武.公共事業管理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

        [2]楊東平.教育公平的理論和在中國的實踐[J].東方文化,2000,(6).

        第8篇:公共事業管理概念范文

        【關鍵詞】學習興趣 師生關系 觀念 情境 生活

        一、打造和諧的師生關系,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育是心靈的藝術,應該體現出民主與平等的現代意識。“親其師而信其道”,學生對品德課的興趣與學習積極性的高低,常常依賴于學生對教師的情感。高尚而純潔的師愛是師生心靈交流的通道,是打開學生心扉的鑰匙,是引領學生前進的路標。因此,品德課教師除了要有人格魅力,還應尊重學生人格,關心他們,真誠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從而使學生在情感上認同教師,并內化為其對本門學科的學習興趣和內動力。

        二、更新觀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愛好是學習的第一位老師,也是學習的第一動力。沒有興趣的學習,是痛苦的學習;沒有興趣的學習,是無奈的學習。如果學生的學習欲望被激發出來了,學生有了學習的內驅力,課堂上他們自然而然就會眼睛發光,小手直舉,喜歡上《品德與社會》這門學科。怎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這就需要教師更新觀念,用活教材。在教材的選擇上要慎重,要有創造性地發揮,不能死板地用教材教教材,要結合學生實際,激發學習興趣。

        三、創設情境,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教師只有以真實性、多元化的生活實踐活動為紐帶,將空乏的道德價值、生活常識等說教和訓誡融化為學生自主的、內在的親歷習得,才能促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過程中,從原先的生活經歷和生活經驗出發,獲得對自我、對世界、對生命、對生活的感悟。因此,在小學品德課教學過程中,創設一個適合學生學習的問題情境,可以增強學習的針對性,有利于發揮情感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習更有實效。

        在一次品德教研活動中,我有幸聆聽了《我來做市長》這一課,深有感觸。市長,別說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沒有見過,就是市長是負責什么的,他的工作是什么,學生的腦海里也沒有明確的概念。因此,課題離學生的現實生活比較遙遠。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理解國家公務員的工作職責,培養學生參與公共事業管理的熱情與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關注社會的發展和變化,從而真正成為社會中的一員呢?這位教師創設的情境讓我們耳目一新。比如首先設計了新聞大比拼環節――新苗說新聞,讓學生從關心新聞出發去關心社會。然后創設了一個“魅力小市長”的競選細則:第一階段,全班分11個代表團,每個代表輪換發表演說,團內投票選出一名;第二階段,團內選出的一名參加知識搶答,最后勝出的四名成為候選人;第三階段,4名候選人上臺展開施政演說,11個代表投票選舉出兩位準市長;第四階段,兩位準市長進行現場PK,最終勝出的一位成為“魅力小市長”。在競選市長的第三階段,教師利用視頻播放某一個地方“水污染”事件場景,再讓兩位準市長發表一分鐘的演講,最后評選出最優秀的魅力小市長。由于水污染事件是關系到千家萬戶切身利益的事件,學生都很關注,因此參與的積極性很高,W起來自然就興趣十足。同時,全班學生參與選舉的方式,更是培養了學生參與公共事業管理的能力。情境創設到此,教師并沒有停止,因為參與公共事業并不是市長一個人的事情。教師又出示了一張群眾對公共事務關注程度的調查統計圖,以表格的形式告訴學生特別關注公共事務的人只有一小部分,占5%,有時關注的占20%,不關注的卻占了75%。看到這樣的數據,學生能很清楚地感知到人們對公共事務的參與度是很不充分的。

        四、體驗生活,深化學業生的學習興趣

        第9篇:公共事業管理概念范文

        論文摘 要:物聯網的基礎設施建設基本上需要國家和政府來承擔,即要全體納稅人共同來承擔,其服務對象應該是廣大民眾,應該體現出物聯網應用的公共物品特征。本文從物聯網基礎建設和市場應用兩個階段,九個方面對物聯網應用中的公共產品特征進行了闡述。

        1.物聯網的概念

        物聯網指的是在網絡的范圍之內,可以實現人對人、人對物以及物對物的互聯互通,在方式上可以是點對點,也可以是點對面或面對點,它們經由互聯網、通過適當的平臺,可以獲取相應的資訊或指令,或者是傳遞出相應的資訊或指令。

        物聯網不僅是對物實現聯接和操控,通過技術手段的擴張,賦與網絡新的含義,實現人與物之間的相融與互動,甚至是交流與溝通[1]。

        2.公共服務

        公共服務是21世紀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根據公共需求來提供公共服務是現代政府的基本職責。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公眾對公共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加,對政府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創新公共服務模式、提高政府的服務效率、實現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成為滿足公眾對公共服務需求的重要手段[2]。

        3.物聯網基礎建設階段的公共產品特征

        物聯網基礎設施建設的和運營的資金來源,特別是物聯網前期大量的建設資金,基本還是各個國有企業的資本積累和國有銀行提供的貸款,而如果產業建設有負債,債務最終的承擔人還是政府等公共事業結構,這足以說明物聯網的基礎設施建設基本上還是需要國家和政府來承擔,同時也可以說是要全體納稅人共同來承擔,因此其服務對象也應該是廣大民眾,應該體現出公共物品特征來。

        物聯網的公共產品特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l)效應不可分割性。物聯網的建設目的不是為某一領域或者某一類的企業提供一個新的盈利點,繼續遵循傳統的生產——銷售模式。其根本目的是為了搭建一個更廣泛、更智能、更自由、更穩定、更安全的網絡化信息交互平臺。平臺最終搭建完成后,絕大部分將為整個社會所共享,基本不存在針對不同主體的效應差異。

        (2)受益的非排他性。由于有了3G網絡的應用成熟、未來4G網絡的建設和推廣以及廣域通信網絡和小型傳感網絡的無縫融合,物聯網的各類應用平臺將擁有足夠的網絡容量來容納相關業務,因此個人或者企業對于此類產品的使用不會影響其他個體的體驗和使用質量,僅僅是建設的初期可能會存在一些信息擠占性和不平等體驗,但這都是暫時現象。

        (3)取得方式的非競爭性。在物聯網網絡平臺搭建完成后,特別是當云計算智能處理平臺搭建完成之后,從邊際成本角度看,市場當中新加入消費者體現在生產和維護端的工作與原有消費者相比基本沒有差異,僅僅是信息數據庫中字段的增加,因此可以認為其加入沒有增加生產成本,取得方式是非競爭的。

        (4)提供方式的非盈利性。這一點主要體現在物聯網建設和市場推廣上,根據剛才的分析可以看出,物聯網是可以免費提供給用戶服務的,政府和市場其他運營主體都是可以通過其他方式獲得收入,甚至會高于傳統的用戶收費模式。而發展初期的用戶端收費僅僅是一種市場擴散的策略,是一種暫時性行為。

        (5)公共需求的帶動。由于當前技術水平發展、市場應用滯后以及相關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等原因,公共事業當中信息、的獲取、傳輸、處理和反饋效率都比較低,信息獲取的途徑和內容較為貧乏,集成交互平臺功能單一、實時性和實地性差,同時缺乏高效的反饋和應對機制。而如果將這些單個需求解決方案整合起來,便是物聯網體系建設的雛形。

        (6)物聯網建設的多主體供給性。公共產品可以通過政府生產、政府購買和混合生產的方式進行供給。在物聯網的建設過程中,真正政府獨立建設的比例不高,很大一部分是通過與運營商、制造商、系統集成商、服務提供商的合作完成的,通過集成各個主體的競爭優勢,可以保證物聯網建設的質量和先進性。

        4.物聯網市場應用階段的公共產品特征

        物聯網作為公共產品,除了上述物聯網建設期所體現的公共產品特性之外,物聯網在投向市場進行應用的過程中的公共服務特征還有:

        (l)服務的大眾性。在各個行業的應用當中,物聯網應用的最終端點都是大眾用戶,除了少數對于安全性和保密性要求較高的特殊行業應用之外,物聯網的所有應用都能體現出為大眾服務的特征。

        (2)民生基本服務性。物聯網與其他行業最大的不同之一就是其對于日常生活的全面滲透性,其應用體現在日常生活的各個基本方面,涵蓋衛生、醫療、交通、運輸、公共事業、安全、教育等等,都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領域應用,也是政府服務的應有內容。

        (3)高技術高質量的智能服務。從遠景規劃看,未來的物聯網應用將會形成一種云計算式的大眾平臺,在一定的法律約束背景下,用戶可以無償獲取和使用相關的信息和產品,其技術特點保證了服務的質量和良好的體驗,也是一種改善民生、提高生活效率和生活品質、推動社會整體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推力[3]。

        5.總結

        物聯網在應用領域和服務對象上體現出公益性特征,決定了物聯網在發展過程中需要政府投入、廣告投入和投融資資金的扶持。同時,物聯網的技術應用將在公共事業管理的領域當中對于管理的效率和準確性帶來較大程度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項有建.從互聯到物聯:物聯網本質初探[J].軟件工程師,2009,(12):31-32.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欧美国产伦久久久久 | 性欧美在线看片a免费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在线v日本 | 中文字幕制服丝袜在线 | 免费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 午夜福利国产精品久久 | 伊人色综合久久一区二区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