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措施范文

        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措施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措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第1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措施范文

        關鍵詞:垃圾通道;垃圾分類回收;可持續發展;廢物利用

        2013年度湖南農業大學“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湖南農業大學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編號:XCX13074)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原標題:淺析在可持續性發展背景下對高校垃圾通道的改進措施

        收錄日期:2013年8月12日

        城市生活垃圾,是指在城市日常生活中或者為城市日常生活提供服務的活動中產生的固體廢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視為城市生活垃圾的固體廢物。

        2007年全國城市人口3.4億,全國城市垃圾清運量約1.15億噸,并以每年9%左右的速度遞增。據統計,我國約2/3的城市已經處于垃圾的包圍之中。長沙也不例外,據相關報道,長沙日產垃圾量約為3,300噸,并且垃圾總量每年呈現8%~10%的遞增。并且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生活垃圾以及各種工業垃圾也在不斷的增長,在這樣嚴峻的現實面前,垃圾的分類回收與處理也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垃圾只要按其組分的不同性質和特點,分別采取相應的處置措施,就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再生資源。

        高校對于城市而言猶如城中城,是人群的高度集聚地。在這人口過萬的小城中,生活垃圾的分類回收處理問題也是迫切需要解決的,特別是高樓的垃圾如何高效地回收與處理等問題也被諸多學者多忽視。針對于目前國內采用的垃圾通道所顯現出的諸多弊端,本文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提出相關的改進措施。

        一、傳統垃圾通道

        (一)傳統垃圾通道的基本構造。傳統垃圾通道多為直井式,在每層設有一個垃圾傾倒口,傾倒口為高96.4cm,寬66.4cm,邊框6cm寬的單開式鐵門。通道的底端直接連接到地面,開口與每一層的垃圾傾倒口的設計一樣,底層鐵門的高和寬分別增加了20cm和25cm左右。

        (二)對傳統垃圾通道相關信息的基本調查。由圖1可知,垃圾通道中垃圾的主要成分為廢紙、廢塑料、廢金屬、廢橡膠、廢玻璃、廢電池、果蔬皮等,這些垃圾中可回收的高達66.7%,而傳統垃圾通道沒有垃圾的分類以及回收設置,在我國創造和諧社會和可持續性發展的背景下,傳統通道的不可回收是不適應歷史發展潮流的。(圖1)

        由圖2可知,在學生公寓中,對日常生活垃圾沒有分類的占到約1/3,而能夠做到分類回收的只有極少數,這說明學生在實際行動中對垃圾沒有明確的分類,也沒有較為強烈的垃圾分類和回收的意識。同時,通過現場調研及采訪學生得知,垃圾通道附近臭味很重,并經常會有垃圾遺漏出來,對居住在通道附近的學生來說苦不堪言。(圖2)

        而在第二次全國環境保護教育工作會議之后,國家環保局、、國家教委聯合發出《全國環境教育宣傳行動綱要》,指出環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基本手段之一,要面向21世紀。逐步完善中國的環境教育體系,進一步提高全民族的環保意識。大學生是社會群體的組成部分,他們不僅是青年中的優秀分子,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還是民族的興旺、祖國的未來,是當前和諧社會的建設者,更是將來和諧社會的創造者。但是,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中國大學生環境意識的總體水平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尚有較大差距,在他們的思想上缺乏和諧與可持續發展的意識,行為上不懂得如何正確地運用促進環境和諧發展的知識和技術。

        據統計,目前我國高校只有約10%的院校在非環境類專業開設了環境保護課程,且所開的課程總體上缺乏規范性和約束力,隨意性大。

        從收集的各方面信息來看,傳統垃圾通道沒有做到較好的垃圾回收,對周圍的環境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同時對于高校學生的環保意識沒有起到積極作用。

        二、傳統垃圾通道的弊端

        采用問卷調查法以及實際調查的方法,并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一)每層垃圾傾倒口氣體泄漏。每層樓的垃圾傾倒口處異味重,其主要原因在于傾倒口沒有完全密封,垃圾通道的一定封閉性也使味道十分難聞,且垃圾通道沒有排氣孔亦或排氣扇的裝置,使污濁空氣在內無法排出而成為細菌的滋生地和溫床,同時若有些許垃圾滯留在門口,沒有及時處理則會導致腐壞而有氣味溢出。

        (二)垃圾傾倒口設計不合理。傳統垃圾通道的傾倒口是左開門栓式的鐵門,一方面不方便丟垃圾,另一方面垃圾在傾倒時也會有有毒氣體的溢出;同時,傾倒口只是簡單的垃圾入口,沒有可回收垃圾與不可回收垃圾的區別,不利于可回收垃圾的回收利用。

        (三)垃圾通道的基座處設計不合理。與每個樓層的垃圾傾倒口一樣,垃圾通道的基座設計只是簡單的單開式鐵門,直通式的通道使垃圾直接累積在底層,對于清理垃圾的清潔人員來說十分不便,若垃圾通道內有垃圾堆積,在打開鐵門時垃圾則會在重力作用下從鐵門處傾瀉而出,既不衛生也不便于清理。

        三、針對傳統垃圾通道提出的改進方案

        (一)垃圾通道排氣裝置的改進。在垃圾通道的頂端安裝排氣扇,設置一個排氣口,以利于垃圾產生廢氣的排出。現有垃圾通道沒有出氣孔,特別是在夏天,垃圾通道內溫度高,是蚊蠅的滋生地,極易產生沼氣、臭氣。如在垃圾通道頂部設有排氣孔,氣孔需高出房面1m以上,并在管道通風口設置擋雨帽,樣就可把垃圾通道里的氣體排出,還可起到通風的作用,降低通道里的溫度,避免產生沼氣,減輕臭氣。

        (二)垃圾傾倒口的改進。垃圾傾倒口改為垃圾投入斗(即傾倒口的小門上端固定,門頁在重力作用下自然下垂,可前后推拉的呈斗狀的入口),并將通道隔離成兩個相鄰通道,在傾倒口表明可回收垃圾與不可回收垃圾的標志,即可回收垃圾從可回收垃圾的傾倒口進入并從相應的垃圾通道到達底端。

        (三)垃圾通道尾基的改進。垃圾通道的尾基需要較大的調整,首先以通道的形式,讓垃圾在重力的作用下,從入口落下來;其次在垃圾通道的尾部放置一輛可滾動式垃圾車,讓垃圾可以直接落入垃圾車中,免去了將垃圾清理到垃圾車中的勞動;另外,在可滾動垃圾車的基礎上,在通道底端設置一個小平輸送帶,并采用多車更替的方式,省時省力地將垃圾收集到車內。

        (四)垃圾車的替換。垃圾車采用日常小區中常見的可滾動式塑料垃圾車,可節約成本。

        四、結束語

        針對高校垃圾通道在使用過程中呈現出的諸多弊端,從可持續性發展這一角度,有必要對垃圾通道進行相應的合理改進,使其更具有可實用性,也更加人性化,以達到方便學生日常生活,提高學生環境保護和廢物利用的意識以及促進可持續性發展的目標。當然,以上改進措施僅僅是建議,也存在不足和需要不斷改進和完善,希望能有更多的研究投入,來不斷完善垃圾通道的構造,拓寬垃圾通道的運用領域,便捷人們的生活。

        主要參考文獻:

        [1]張英明,尚曉博,李開明等.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技術現狀與管理對策[J].生態環境學報,2011.20.2.

        [2]徐文龍,盧英方.城市生活垃圾管理與處理技術[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第2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措施范文

        鄉村旅游作為一種活動形式變得越來越時興,為農村經濟結構進行優化。不僅能夠增加農民收入,還可以對勞動力進行轉移。這是農村的一個新的機遇,但是,要想發展就要解決文化、經濟、利益分配和生態環境等諸多方面的問題。只有提高了經營管理水平,引入文化保護,做到經濟循環,才能促進農村經濟繁榮,做到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鄉村旅游;問題研究;可持續發展

        鄉村旅游近幾年來是一個新有名詞,在20世紀80年代初作為一種旅游形式出現。是一種高效應、低消耗、生態合理、經濟可行的有益活動。隨著旅游業的不斷發展,活動的種類也逐漸豐富起來。鄉村旅游不僅成為農村經濟帶來新的經濟增長,而且被旅游局作為旅游業發展的主題。可以說鄉村旅游是發展農村經濟的一個重要的戰略。本文通過對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進行分析,淺談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

        1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

        現如今,鄉村旅游還是面臨著不同程度的問題,問題多發生在管理方面,因為管理不當會造成宣傳力度不足,限制開發,沒有新意等諸多問題,只利用旅游資源和強調經濟效應,導致旅游資源的消亡,影響可持續發展。要使鄉村旅游實現經濟效應最大化,合理利用生態系統,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鄉村旅游依賴與傳統文化。所以,當地居民也依賴于傳統文化,主要矛盾還是生態環境和經濟效應之間的沖突。不同的類型有不同的問題原因,下面進行論述。

        1.1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生態環境作為鄉村旅游開發和經營的重要環節,應該重點保護資源環境。只有對生態環境進行保護,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主要問題為對生態環境不夠重視,部分管理部門認識不足,不知道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只看重經濟效應,從而利用資源過度。還有就是當地的居民對環境保護意識不強,隨意破壞一些傳統的文物。最后就是游客的素質問題,一些游客生態意識不足,不負責的旅游,非生態化的旅游行為都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1.2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鄉村旅游的特色應該是本土性,鄉村性。因此,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的又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沖撞。鄉村旅游在物質、精神方面與游客的生活水平具有差異,一些農民因為都市文明的誘惑力和影響力放棄了自己的特色文化,鄉村旅游的特點就會消失。所以,我們應該在如何保護傳統文化,保護鄉村文化的本土性和鄉村性上下功夫,解決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難點。

        1.3利益分配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鄉村旅游之所以發展迅速,是因為有當地居民做基礎。當地居民的貢獻不可磨滅。居民不僅造成了特色的民俗文化,地域特征,還為鄉村旅游提供了無限的可能,從而形成了濃郁的文化氛圍。所以應該保護居民收益成為了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的又一新的問題。鄉村旅游作為一條產業鏈,涉及了政府、農村集體、經營商、開發商、農民等眾多環節,這使得當地居民成為產業鏈的最底層,可能無法享受成果。如何調節這些環節,達到利益分配最大化,這是目前可持續發展的難題。

        1.4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鄉村旅游的根本是致富,經濟問題與生態問題不統一就會造成旅游周邊毫無新意,宣傳跟不上等問題,導致無法實現經濟效應最大化,走上小康富強之路。所以,在開發鄉村旅游時,應該正確預測資源成本,不能只一味的強調旅游資源的利用和開發,導致本末倒置,外部性大于獲得的效應。長久以往會使鄉村旅游走向消亡。所以,正確的做法應該經濟問題和生態問題協調統一相輔相成,不能一味的保護生態環境,也不能一味的發展經濟不顧生態,這樣才能實現鄉村旅游經濟效應的可持續發展。

        2如何實現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上面對可持續發展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可以看出,要想可持續發展,應該從保護和改善方面下手。要考慮好生態環境的價值,改變傳統的發展觀念,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根本保證。從鄉村環境、文化、經濟等方面問題下手,解決在建設鄉村旅游途中遇到的這幾個問題,提出促進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如何實現。根據以上信息以及鄉村旅游應注意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解決,主要措施有以下幾個方面。

        2.1如何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發展鄉村旅游,經濟效應應該是在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對經濟目標不斷進行宏觀和微觀的調整,從而更好地發展鄉村旅游。在鄉村旅游的發展中,應避免生態資源的過度開發,要以保護為主,更不能為了眼前利益粗放經營,要走高質量的生態環境。這樣才能進行可持續發展。應該建立一系列管理、規劃等有效舉動,使旅游資源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缺一不可,實現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2.2如何實現人文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鄉村旅游的鄉村文化有自己的特殊性,在發展的過程中應該保護自己特有的鄉村特色,不能一切都效仿城市文化,應該找準自己的特色,大力發展。發展鄉村文化,應該合理開發人文資源,恢復和發揚自己的傳統文化,找準自己的特色。鄉村文化應該具有自己的神秘性、特殊性、地方性、民族性和藝術性,應該保持特有的民族風情和民俗活動,有自己特色的鄉村風格。另一方面,要大力宣傳當地的風俗民風、風土人情,使游客了解當地的民風民俗。當地的居民應該大力抓住自己的地方文化,以自然統一為原則,使游客了解當地的鄉村民族文化,達到可持續發展。

        2.3如何實現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在鄉村旅游發展的過程中,不能為了急于求成而破壞自然生態系統。所以在鄉村旅游的開發中應該提高當地居民的意識,自然資源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在生態系統的開發中不能超過自身的恢復閾值,否則就會在鄉村旅游發展的過程中帶來環境污染。造成客流量的威脅。因此,要實現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應該注重環境保護,要思考怎么做到生態資源價值和經濟價值的最大化。我們應該制定一系列措施,減輕對生態系統的破壞,不斷進行生態系統的調整,達到自然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3總結

        要發展鄉村經濟,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我們應該充分保護環境效應和社會效應,制定管理制度的有效措施,生態系統和經濟效應協調發展,在發展中,應該讓居民參與鄉村活動中來,成為可持續發展的主體,從而實現鄉村可持續發展。鄉村旅游有不同的類型,形成原因也有各種差異,但主要總結來說是保護和改善兩大方面,要解決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要從這兩大方面入手,保護生態環境,改善當地生活質量,保護當地文化特色,保護自己特有的風俗民風,采取有效措施進行綜合管理,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姜春志.我國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J].青年與社會,2013,(16):238.

        [2]歐陽曉晴,吳婷婷.湖南鄉村生態旅游的環保問題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3.14.017.

        第3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措施范文

        關鍵詞:林業;可持續發展;生產措施

        在破壞性掠奪落后地區的資源和損害環境上建立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發展。中國改革開放后大力發展經濟,雖然無可避免地走了一段資本主義社會的老路,但比其他任何發達國家都更早地意識到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并且進一步建立了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國策。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賦予了可持續發展的深刻定義,即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需求的發展模式,這一模式經過中國的消化吸收,最終成為了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國策。林業資源作為自然資源的一部分,常年受到過度的采伐,嚴重影響了社會環境和經濟發展。因此,需要堅持科學發展觀的國策,促進我國林業建設健康可持續發展。

        1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1.1可持續發展意義

        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成果始于人類對自然環境破壞所產生的后果的擔憂。世人對其的定義是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需求的發展模式,它并不是空泛的理論,而是根據世界經濟發展造成的后果而提出的亡羊補牢式的政策[1]。森林資源是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保持環境適宜居住的重要自凈裝置。世界最大的森林亞馬遜被稱為“地球之肺”,正是由于森林特有的凈化空氣、調節氣候、保持水土的功用,調節整個地球的氣候,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不僅是保護環境的要求,更是經濟發展的需要,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1.2可持續發展現狀

        在我國,林業經濟距離能夠保持在較高水準的可持續發展還很遙遠。雖然國家已經下了足夠的力氣、投入了足夠的資金和資源建設林業,但成效尚不明顯。其中一項重要的原因,在于人民并沒有足夠高的思想覺悟。能夠理解可持續發展的意義和對后世影響的人大多擁有相當高的學歷,經過了系統的教育,見識和理解力都經過了系統的培養,但越是大面積的林業存在的地方就越接近于地廣人稀的農村,擁有高學歷的人不多,往往無法理解為何要將能夠用于經濟建設(商業、工業或住宅)的土地去發展林業。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拉長了利益鏈條,能見到投資的回饋效率太低,很多收入是無形的,令很多思想覺悟低的地方政府對此產生了抗拒感。

        2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措施

        2.1改變評價方式

        常言道,對君子則以義誘之,對小人則以利誘之,推動我國林業的可持續發展首先要改變評價和考核地方政績的方式。如果能夠加重可持續發展一項所占據的比重,地方政府就會積極推動包括現代林業在內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為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政策支持[2]。這樣有利于推動林業相關應用技術的研究開發,實現生態和經濟2方面效益。

        2.2優化產業結構

        阻礙林業的可持續發展的一條重要理由在于林業發展的周期長,前期資金、人力和資源的投入多,收獲成果和盈利方式基本上是農業的盈利方式,商品化之后的價值偏低,因此,重要的改變方式在于優化產業結構。這需要在地方發展林業之初嚴格規劃種植樹木的數量和種類,加強調整異齡林和同齡林的結構,嘗試達到完全調整林的標準,進而保證實現林業和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利用新技術開發新產品和新市場,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第三產業轉變,發展包括旅游、有氧運動等在內的服務業,提高林產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場競爭力,并將社會效益轉變為經濟效益。

        2.3發展科學技術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發展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措施。加強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加強對資源的再生產、再開發和有效利用,改變粗放型的經營模式,提高林業建設中的科技含量,從而保證林業發展的可持續性。依靠科技進行林業發展,能夠很大程度地提高林業和林業產品的科技含量,從而增加經濟收入,推動林業更好、更健康地發展。

        2.4完善法律法規

        我國需要進一步建立健全關于林業和森林資源能夠保證可持續發展的法律機制。沒有法律法規規范秩序的市場注定混亂,相關法律法規最接近通過保護和科學發展林業保證可持續發展的法律法規是2000年頒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在經過了相對漫長時間后,尤其是我國經濟發展迅猛、社會變化極快,已有的法律存在很多執法程序甚至內容上的不足。有些條款不符合當代社會的發展,需要加以補充和完善。

        參考文獻

        [1]沈曉杰.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及其生產措施[J].現代園藝,2015(6)

        第4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措施范文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可持續水資源管理水利規劃量化研究方法

        0引言

        隨著社會的發展,環境與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可持續發展作為“解決環境與發展問題的唯一出路”已成為世界各國之共識。水是人類生存不可缺少的必要條件,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是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之一。然而,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日益增長,在世界許多地區產生了水資源污染、水資源短缺等嚴重問題。如何使有限的水資源滿足不斷增加的需水要求,同時又不導致水質惡化呢?這就給研究水資源的學術界提出了一個十分嚴峻又富有挑戰性的課題。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國際水文計劃工作組將“可持續水資源管理”定義為“支撐從現在到未來社會及其福利而不破壞它們賴以生存的水文循環及生態系統完整性的水的管理與使用”。這是針對現行水資源管理提出的新的思路,即在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指導下。但是,如何去量化研究它?以及如何在定量上來尋找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的水資源規劃與管理決策?還是一個難題。

        本文從量化的角度,提出一套定量研究方法,主要內容包括:面向可持續發展的水利規劃與管理的量化研究方法以及水資源優化配置模型;并給出在可持續發展思路指導下的水利規劃研究方法步驟;最后給出一個具體應用實例。

        1水利規劃應該以可持續發展為基本指導思想

        1.1可持續發展的概念與內涵

        關于“可持續發展”這一術語的定義,目前有許多種。最常被引用的定義仍是1987年brundtland夫人等在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上提出的定義,即可持續發展是指“人類在社會經濟發展和能源開發中,以確保它滿足目前的需要而不破壞未來發展需求的能力”[7]。

        綜觀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和論述,可以把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想概括為:⑴可持續發展鼓勵經濟增長,但可持續發展所鼓勵的經濟增長決不是以消耗資源、污染環境為代價,而是力求減少消耗、避免浪費、減小對環境的壓力。⑵促進社會進步是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標。可持續發展鼓勵經濟增長,但短期的經濟增長不是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的,提高生活質量、促進社會進步才是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標。⑶可持續發展以資源、環境為基礎,社會進步、經濟增長必須同資源環境可承載能力相協調。⑷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以適宜的政策和法律體系為條件,必須有全社會公眾的廣泛參與。

        1.2可持續發展——水資源~生態環境狀況與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

        面向可持續發展的水利規劃目標,是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態環境的保護提供源源不斷的水資源。實現水資源在當代人之間、當代人與后代人之間、以及人類社會與生態環境之間公平合理的分配。因此,水利規劃研究的對象系統應該界定在社會經濟—水資源—生態環境復合系統上。在這個復合系統中,社會經濟、水資源、生態環境三大子系統相互作用與影響,構成了有機的整體。

        (1)生態環境系統和水資源系統是社會經濟系統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它們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持續不斷的自然資源和環境資源。

        (2)社會經濟系統在發展的同時,一方面通過消耗資源和排放廢物對生態環境和水資源進行污染破壞,降低它們的承載能力;另一方面又通過環境治理和水利投資對生態環境和水資源進行恢復補償,以提高它們的承載能力。

        (3)水資源系統在社會經濟系統和生態環境系統之間起到一條紐帶作用。它置身于生態環境系統之中,是組成和影響生態環境的重要因子。同時它又是自然和人工的復合系統,一方面靠流域水文循環過程產生其物質性;另一方面靠水利工程設施實現其資源性。

        1.3現行水利規劃面臨的挑戰

        就現行的水利規劃而言,主要考慮的是:經濟效益(economicbenefit)、技術效率(technicalefficiency)和實施的可靠性(performancereliability)。盡管它們仍然被應用,但已經不能滿足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從《21世紀議程》要求的社會、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高度,已迫切需要逐步轉變到新的行為準則。需要站在可持續發展的高度來研究和制定水利規劃。具體地說,現行水利規劃面臨以下挑戰:(1)不僅需要考慮經濟效益,而且迫切需要考慮社會效益、環境效益;(2)需要站在可持續發展的高度,考慮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之間的協調、考慮當代人與后代人之間的協調;(3)不僅需要研究水資源、水利工程建設等問題,而且要研究社會經濟系統發展變化以及與水資源-生態環境間的協調問題。(4)不僅僅要考慮水資源的供需平衡,而且要考慮不同區域、不同時代人(現代與后代)用水間的平衡。以謀求社會經濟持續協調發展。

        2面向可持續發展的水利規劃方法量化研究

        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是,使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在文[1]中,作者曾對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進行了度量,引進了發展綜合指標測度dd。它是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綜合指標eg與生態環境質量綜合指標li的集成,計算式如下:

        它是一個涉及社會經濟、生態環境兩大方面、且在社會經濟系統與生態環境系統的耦合系統中運行、滿足一定約束條件、要求總體效益最大的優化模型。該模型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多階段非線性優化模型,其求解比較困難。對此,作者在文[3]介紹了采用計算機模擬技術的方法,求得模型的近似最優解。這樣可以大大減少計算工作量。

        3面向可持續發展的水利規劃研究思路與技術路線

        基本的研究思路和過程介紹如下:

        (1)根據研究區的具體實際,制定水利規劃的依據、具體任務、目標和指導思想。重點要體現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2)了解社會經濟發展現狀和發展趨勢,建立社會經濟主要指標的發展預測模型,對未來不同規劃水平年的發展狀況進行科學預測;

        (3)分析研究區水資源量和可供水資源量,并建立水量模型,以作為研究的基礎模型;

        (4)綜合社會經濟系統和水資源與環境系統之間的聯系,建立“水資源與社會經濟生態環境耦合模型”。作為面向可持續發展的水資源優化配置模型的基礎模型;

        (5)研究可持續發展的量化方法,并建立面向可持續發展的水資源優化配置模型;

        (6)通過優化模型的求解和優化方案的尋找,來制定水利規劃的具體內容。

        4應用實例——新疆博斯騰湖流域水利規劃與水資源管理研究

        博斯騰湖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內,是目前我國最大的內陸淡水湖泊。它既是開都河的尾閭,又是孔雀河的源頭,兼有開都河來水的水資源調控、孔雀河流域農田灌溉、工業及城鄉生活用水、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向塔里木河中下游緊急調水等多種功能。在水資源十分珍貴的新疆南部地區,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流入博斯騰湖的常年性河流只有開都河。開都河發源于西部積雪的高山(天山中部),由冰雪融水補給,也是天山南坡水量豐富的河流之一。在寶浪蘇木處,該河流又分為東、西兩支,東支注入博斯騰湖大湖,西支注入博斯騰湖小湖。以開都河為界(寶浪蘇木分水樞紐以下,以東支為界),把開都河流域分成左、右兩個灌區。灌區從開都河引水進行農田灌溉,并不斷向大、小湖排水(鹽)。經過博斯騰湖的調節,從大湖出口——西泵站、小湖出口——達吾提閘匯入到孔雀河,肩負著孔雀河流域農田灌溉、工業及城鄉生活用水等重擔。

        如何協調該區工業、農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如何協調上游灌區(即開都河灌區)發展規模與下游灌區(即孔雀河灌區)發展規模的關系?目前該區發展態勢如何?采取什么樣的措施,才能保證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等等。這些都是急待回答的問題。

        由于在博斯騰湖流域,影響社會經濟發展的最主要因素是水資源,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是保證該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本文作者與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水利局合作,開展了《博斯騰湖流域可持續水資源管理應用研究》。

        首先,進行水文學、生態學基礎研究、社會經濟系統動態變化系統研究,得到全流域水量水質生態耦合系統模型和社會經濟發展預測模型;

        第5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措施范文

            一、現代物流發展狀況

            現代物流的產生和發展給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現代物流發展的根本目的是滿足各種用戶的需要。實現了服務、信息、物質從生產到銷售流動,對服務、物質、信息等方面的保護管理產生了重要作用,為各項事業低成本、高效的運轉奠定了基礎,物流管理可以有效實現物質、信息、服務的實施、計劃和控制。物流活動主要包括倉儲、運輸、配送、裝卸、包裝等,在此基礎上需要信息活動的調控,物流活動需要信息活動的支持,只有保持信息的通暢,才能保證各種物流活動協調向前推動,才能從根本上節約物流活動環節成本,為實現物流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才能真正實現綠色物流。現代物流管理的范圍廣、環節多、周期長。從原材料的采購環節開始,對生產全過程提供物流支持,最終實現對營銷活動的協調和控制,只有對全過程中進行動態跟蹤和管理,才能保持整個鏈條處于一個系統范圍內。物流管理不僅需要對各種實物進行規劃和管理,同時還需要對實物產生的各種信息進行控制管理。現代物流與傳統物流有了很大的變化,現代物流已經對企業經營生產全過程產生的影響,同時也是企業經營生產全過程獲取更多收益的重要保證。

            現代物流的產生與時展背景有著緊密的聯系。隨著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現代物流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準,現代物流越發達,國家的綜合國力越強,現代物流已經成為各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標志,只有發展好現代物流業才能保證經濟的又好又快的發展。現代物流實施過程中會產生豐厚的利潤,因此現代物流被稱為是“第三利潤源泉”。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信息交換、物質交換、服務交換越來越頻繁,對現代物流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只有全面提升現代物流水平,才能全面帶動經濟的發展。當前很多國家和地區對現代物流的發展非常重視,實現現代物流的可持續發展,可以保證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現代物流對社會經濟的影響程度越來越強,因此現代物流的可持續發展研究工作已經成為企業、政府、研究機構研究的重點。物流活動對經濟活動產生重要影響。從一定程度上說物流活動是經濟活動的基礎,只有保持物流活動的可持續性,才能實現經濟活動的可持續性,才能實現經濟增長。經濟的發展對物流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同樣要求物流發展速度的加快。隨著經濟、物流的發展,生態環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越來越頻繁的物流活動和經濟活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程度越來越大,主要表現為資源浪費、噪音污染、廢氣污染、廢棄物增加、交通堵塞等。此現狀與全球所倡導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是不對稱的。因此,只有對綠色物流進行深入研究,才能制定好現代物流管理的政策,才能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綠色物流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物流活動與生態環境、經濟發展產生緊密的聯系,三者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只有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充分考慮三者的關系、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才能保證三方利益同時實現。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物流活動之間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管理,只有從根本上處理好二者相輔相成的關系,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現代物流對經濟發展產生強大的推動力,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支柱力量,物流活動得到很好的發展的同時,必然帶動經濟總量的增加,經濟總量增加又反作用于物流活動,導致物流活動更加平凡,產生的經濟效應更加明顯。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現代物流的發展方式需要改革。只有改革才能更好的促進經濟發展,很多物流策略已經不能適應新的經濟發展需要。只有轉變物流活動發展方式,才能更好發揮自身的力量,從而達到推動經濟發展的目的。現代物流對生態環境的依賴程度是很強烈的,所以對生態環境也會產生一些負面影響。比如公路貨車運輸的頻繁,導致能源消耗過多,對城市會產生空氣污染和噪音污染,交通的頻繁性對城市交通產生很大的壓力;物流商品包裝的豪華性和一次性,另外,使用的材料具有污染性,導致垃圾增加、資源浪費加重,所以對環境會產生嚴重的污染。當前很多商品采取分散性加工流動模式,資源很難得到很好的利用,能源消耗相對較大,流通加工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邊角料很難得到充分利用。造成嚴重環境污染。

            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需要社會各方面形成合力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所以物流對推動可持續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社會文明的程度在信息社會環境下越來越高,經濟發展必須以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為基礎,因此維護生態環境已經成為人類的重大課題,只有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才能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資源已成為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的基礎,任何事業的發展都不能犧牲下一帶的環境和資源,只有按照發展的規律才能促進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達到社會各項事業長期穩定協調發展,必須對自然環境進行保護,采取積極有效的保護措施才能保證各項事業穩步推進,從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狀況分析,可持續發展是必然的選擇,物流管理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只有按照綠色物流管理的模式發展,才能實現物流管理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只有保證商品的流通、生產和消費對未來的商品流通、生產和消費不產生影響,才能推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現代物流管理活動必須要以環境保護為根本出發點,只有改變物流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單向關系,才能從根本上消除物流對環境的影響。當前只有建立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現代物流管理體系,才能保證物流管理步入一個新的臺階。現代物流系統從根本上說必須是符合消費生活和經濟發展的健康系統,才能保證經濟環境與經濟效益共生的發展環境,才能真正實現綠色物流的模型。綠色物流必須以降低環境污染為基礎。只有把資源消耗的減少為根本目標,才能更好的把現代物流技術運用到物流管理中,現代物流管理必須從儲存、包裝、運輸、裝卸、加工等環節進行展開,才能實現綠色物流和專業物流的目標。綠色物流貫穿于整個物流環節的始終。只有對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行為進行約束,才能保證物流環節實施的規范性,才能實現物流管理的協調性,從而達到可持續發展的根本目標。綠色物流與生產者和消費者都有著直接的關系,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都和節約資源有著緊密的聯系,只有從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兩個角度對物流進行管理,才能保證實現綠色物流管理,才能保證物流事業發展的可持續性。

            三、綠色物流發展的策略

        第6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措施范文

        關鍵詞:林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生態平衡;環境保護

        中圖分類號:TB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4)10―0195―01

        近幾年,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環境問題也日漸被人們重視,基于環境保護基礎上實現可持續發展等問題也備受關注。如何將生態文明應用到林業經濟發展中是一個重大挑戰,生態文明是一種新的文明形式,基于生態環境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不僅要順應生態環境的自然生長模式,還要通過一系列措施和策略的制定,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和諧發展。因此我們應該將科技帶入可持續發展策略中、加大綠色產業的發展規模,積極創建生態文明,從而不斷強化林業生產可持續發展能力。

        1林業生產和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關系

        1.1可持續發展含義

        經濟可持續發展、生態可持續發展以及社會可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發展含義的核心,三者相互獨立卻又相輔相成。

        經濟可持續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其中包含對資源、能源的開發利用;對資金及信息的及時搜集使用;對人均收入、人均效益及人均增長率的研究和分析等內容。

        生態可持續發展。生態可持續發展中,包含生態穩定性發展、生態平衡性發展、生態自我調節與恢復力發展以及環境資源承載能力發展等內容。

        社會可持續發展。社會可持續發展中,包含人口數量、文化水平、文化素質、道德修養、體制建設、社會穩定等內容。

        實現營林生產和林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應該讓三者相互協調,共同構建可持續發展策略。

        1.2林業生產和生態環境間關系

        森林資源的重要性。陸地生態系統結構中,森林承擔了系統主體的重要角色。森林在陸地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和意義非常重大,它發揮著生態自我平衡調節能力,吸收溫室氣體制造氧氣,緩解溫室效應的發生;固土保水,減少泥石流等自然災害以及土地沙漠化發生的可能性,除此之外森林還具有較強的自我恢復性,也就是可再生性。因此,林業生產的質量直接影響了生態環境的優劣性。森林資源是一種可再生資源。提高林業生產過程中的科學技術,可促進森林資源的再生利用。加強林業生產管理的合理性,最大程度上滿足森林資源開發利用后的可再生性,從而滿足人們在生產中對森林資源的需求,促進林業生產可持續發展。

        林業生產與能源結構間關系。當今社會,能源消耗日益嚴重,資源和環境問題也日益加劇,我們應該減少不可再生能源的開采,重視可再生資源的利用。合理的制定林業生產規劃,能夠使原有的能源結構優化升級,而能源的優化對現今的社會有著重要意義。當下國內外研究者都在尋找和研究林業生產中可再生物質能源,通過促進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帶動社會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開展生態文化對林業生產的重要性。生態文明是一種新型文明形式,它與精神、物質、社會、政治文明共同構建了人類文明,而生態文化就是基于生態文明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生態文化的發展有效促進和提升了人們的環保意識和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意識。生態文化是抽象化物質,很難被人們接受和理解,但基于林業生產這一媒介上,借助于林業保護、生產和開發過程中的宣傳,可以讓我們實質化了解它的意義和重要性,從而樹立科學正確的科學價值觀和環境保護觀。

        1.3林業生產和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關系

        營林生產工作的良好持續性是帶動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平時的林業生產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擴大規模、提高生產效率,以此實現穩定持續的生產,從而帶動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林業生產工作中不能一味追求經濟利益的回報,而要以獨到的眼光,長遠的看待發展,從提高林業生產的角度,得到生態可持續發展戰略中長久穩定的經濟效益。由此可見,只有科學有效地制定林業生產管理體系,通過有效措施加強林業生產的動力,才能保證生產與生態環境共同發展的同步性。而林業生態實現了有效的可持續發展后,又能循環帶動林業生產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回報,兩者處于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狀態,從根本意義上講,兩者均實現了有效的可持續發展。

        2基于林業生態考慮的林業生產可持續發展思考

        2.1退耕還林、合理采伐

        基于林業生態和林業生產兩個角度考慮,實行退耕還林、合理采伐都能有效保障林業生產過程中帶來的負面問題。實行退耕還林制度有效的擴大了林業面積,大限度的滿足了未來林業生產的需求,同時加大了森林面積,對自然災害防護方面和環境保護方面起到有效促進作用。在退耕還林措施進行的同時,還要制定合理采伐制度,嚴禁亂砍亂伐,破壞森林等違法現象。在合理采伐過程中,最好以人工選優代替自然淘汰,從保留森林植物種族多樣性考慮,人工選擇有價值的樹木進行保留。退耕還林和合理采伐制度可以同時進行,制度的實施不僅對生態環境進行了保護,還能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和生產效益。

        2.2調整林業生產結構

        林業生產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措施的實施,不僅是滿足社會建設需要的必要手段,同時也是增加林業生產經濟效益的必要條件。林業生產過程中生產結構思維調整和優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對原有優勢保留基礎上,發展新型產業、培養優良品種、是提林業發展升競爭力的有效方法,競爭力的提升能夠為林業生產過程增加壓力,通過調整和升級結構將壓力轉化為動力,為林業生產的發展可持續性創造良好的提升空間。

        2.3完善法律和評價機制

        我國森林法和相關法律標準中,林業生產的法律建設體現了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就整體而言,我國林業相關的法律政策還存在著很多不足,首先是完整性不足,沒有專門制定的法律法規能夠具體實施到林業生產可持續發展戰略中來,另外對林業生態的保護程度不夠,相關的條例沒有體現其重視性。法律責任和履行程序中也存在著很多漏洞,很多責任履行替條例含糊其辭,缺少確定性和準確性。因此,完善法律制度和評價制度,在林業生產可持續發展戰略中予以制約和規范,正確衡量林業生產和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協調兩者之間潛在的矛盾和沖突,為林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的合法性提供有效保障,提高可持續發展的可行性和長久性。

        2.4科技帶動,促進發展

        21世紀的經濟發展離不開科技的帶動,任何產業在科技的帶動下發展總能事半功倍,林業生產基于林業生態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自然也應該引進科技這個強有力的工具。在林業生產過程中要不斷增加科技投入,正確樹立科學發展觀,加強林業生產發展的科技性和可持續性。加強開展林業相關科技理論的研究工作,聘請相關專家進行指導和培訓,提高林業產品的科技含量,培育極具經濟價值的科技型產品,促使林業生產向更高端層次發展,讓林業生產和林業生態兩者共同走向良性健康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3結束語

        綜上所述,生態建設和林業生產兩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森林作為生態系統的主體,在兩者關系構建中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思考基于生態環境林業生產發展的問題時,必須樹立正確的經濟價值觀,把握好林業生產和林業生態之間的緊密關系,在宏觀和微觀雙方面進行調整,融入科技、法律等相關因素,推動二者共同良性發展,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結合共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沈延平.探討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J].農業與技術,2013,(3).

        [2]王守成.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芻議[J].才智,2011,(34).

        第7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措施范文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14.058

        Evaluation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Linzhi of Tibet

        LI Ping, SUN Zi-bao, FANG Jiang-ping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Department of Tibet University, Lin zhi 860000, Tibet,China)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Linzhi area of Tibet,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om three aspects of the agriculture and rural economy,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the rural population and society,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as established,and then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apacity of Linzhi area was evaluate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inzhi of Tibet

        20世紀以來,隨著世界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口、資源、環境問題日益凸顯,“可持續發展”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農業可持續發展作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日益受到各界關注,而對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評價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林芝地區位于西藏東南部,是西藏農業生產的重要區域之一,其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不僅關系到本地區及西藏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對全國的可持續性發展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研究通過對該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行定量評價和分析,探討其農業可持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趨勢,為林芝地區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一定的依據。

        1 研究方法

        1.1 指標選取與數據來源

        根據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遵循科學性、可行性、實用性、系統性以及定性與定量指標相結合的原則,在參考眾多文獻的基礎上[1-5],結合林芝地區的農業資源和環境特點、經濟發展水平等實際情況,建立了農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將林芝地區農業生態系統分成3個子系統即3個目標層,分別為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系統、農業資源與環境系統、農村人口與社會系統,每個子系統選取若干典型指標,共計17個指標構成評價指標體系。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系統(A):農業總產值(A1)、人均糧食產量(A2)、人均肉產量(A3)、人均生產總值(A4)、財政支農(A5)。農業資源與環境系統:糧食作物單產(B1)、人均耕地面積(B2)、糧食播種面積(B3)、農機動力(B4)、化肥使用強度(B5)、農藥使用強度(B6)、農村用電強度(B7)。農村人口與社會系統:農牧民人均純收入(C1)、農業人口比重(C2)、人口密度(C3)、第一產從業人員比重(C4)、人口自然增長率(C5)。根據17個指標的特性,將它們分為正向作用指標和逆向作用指標兩類。其中,正向作用指標對農業可持續發展起到促進作用,指標值越大越好,如農業總產值、人均糧食產量等;逆向作用指標值若超過一定限度會制約農業可持續發展,指標值越小越好,如化肥使用強度、農藥使用強度等。數據來源于林芝統計年鑒1996―2000、2001―2003、2004―2007[6-8]。

        1.2 確定各指標權重

        各評價指標權重的大小直接反映該指標在農業可持續性評價中所起的作用,并且會直接影響評價結果。因此,合理確定各指標的權重是科學評價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關鍵。本文在參考大量文獻的基礎上[9-11],采用專家打分及層次分析法(AHP法)相結合的方法確定了3個目標層的權重及17個二級指標的權重,結果見表1。

        1.3 評價步驟

        1)指標數據的標準化。為便于比較,以1996年為基期,對各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得到各指標的標準化值,見表2。指標數據的標準化采用極值法,即當指標為正向指標時,Xit=Cit/Ci0(1);當指標為逆向指標時,Xit=Ci0/Cit(2),式中:Xit為第i項指標在第t年的標準化值;Cit和Ci0為第i項指標在第t年和基年(1996年)的統計值,對于任意項指標,只要標準化值增大,便意味著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

        2)農業可持續發展指數的計算。用y表示農業可持續發展指數,y=∑Wi.Xit(3),式中,Wi為第i個評價指標的權重;Xit為標準化值。綜合評估值Y=y1+y2+y3。

        2 結果與分析

        根據指標標準化后的結果和綜合評價模型對林芝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各子系統和綜合水平進行評價,1996-2007年林芝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及其各子系統可持續發展水平變化趨勢如圖1所示。林芝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綜合指數值由1996年的1逐步增加到2007年的1.888 5,增加了0.888 5,增幅88.9%,年均增幅達7.4%,表明該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呈現出逐年改善的良好趨勢,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加強。

        2.1 農業與農村經濟系統

        如圖1所示,1996-2007年間,農業與農村經濟子系統可持續發展能力指數先呈逐年遞增趨勢, 2004年突降后又呈上升趨勢,總體呈現波動上升的態勢,其持續發展能力由最初的0.528 0波動增加到2007年的1.278 0,增幅58.7%,年均增長率為4.8%。從該子系統各指標的表現來看,農業總產值和人均生產總值基本為逐年增加的趨勢,其數值分別從1996年的18 388.20和0.37萬元,上升到2007年的 29 939.00和2.05萬元,分別上升 11 550.80與1.68萬元,增幅達 62.8%、448.9%,這兩項指標的大幅增加,使該子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得以大幅提升。另外,財政支農指標的變化也明顯影響了農業與農村經濟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特別是2004年財政支農力度的大幅下降導致了該子系統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大幅下降,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林芝地區農業生產資金投入不足和政策性強的特點。

        2.2 農業資源與環境系統

        圖1、表3,表明林芝農業資源與環境系統可持續發展能力在研究時段內呈慢速增長態勢,其可持續發展指數值由1996年的0.322 8緩慢增加到2001年的0.403 8,增幅25.1%,在2002年突降到 0.352 8后又持續增加至2007年的0.406 9。縱觀不同年份之間的指標數據發現,1996-2007年間,雖然糧食作物單產、農機動力、農村用電量三項指標的較大幅度增長,使得林芝地區的農業資源與環境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指數有所提升,但農藥、化肥施用強度的逐年增強,造成了土壤退化、土壤污染等一系列環境問題,使該區域本就脆弱的生態環境面臨巨大的壓力,極大地影響了該子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導致該子系統在研究時段內可持續發展能力增長緩慢。因此,農業現代化措施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提高,但林芝地區脆弱的生態環境警示我們對通過農業現代化手段來提高本區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做法要慎重,特別是在本區化肥和農藥施用技術相對落后的情況下,要嚴格控制化肥、農藥的施用量,避免對環境造成污染。此外,非農建設占用大面積耕地及人口自然增長率居高不下導致的人均耕地面積的持續下降也是致使本區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增長緩慢的主要因素之一。采取有效措施遏制現今的耕地面積逐漸減少的態勢,是促使林芝地區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的必要措施之一。

        2.3 農村人口與社會子系統

        表3所示,1996年至2007年,該子系統農業持續發展能力指數值基本為持續緩慢上升態勢,1996年其指數值為0.149 2,2007年為0.203 6,增加了0.054 4,增幅36.5%。對照指標數據(表1)可以發現,1996-2007年,除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大幅提升外,其余指標包括農業人口比重、人口密度、一產從業人員比重和人口自然增長率的可持續發展指數值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農業人口比重指數值由1996年的0.751 2降低到2007年的0.749 7;而一產從業人員和人口自然增長率可持續發展指數值分別從1996年的0.449 0降低到了2007年的0.395 3,降幅為13.6%。上述分析說明,人口密度的增加、農業人口比重加大、人口自然增長率的持續上升,不僅不利于該子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而且也將對整個農業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造成比較明顯的副影響。因此,控制人口增長,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將有利于本區農業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總體說來,1996-2007年間,林芝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呈現出逐年改善的良好態勢,可持續發展能力正在不斷加強。但不容忽略的是,林芝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面臨人均耕地面積持續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強度加大、人口密度增加等問題,這些問題若不能妥善解決,將會對其本就脆弱的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的壓力,從而影響其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進一步提高。

        3 結論及建議

        研究時段內,農業與農村經濟子系統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較快,而農業資源與環境及農村人口與社會子系統可持續發展能力發展相對滯后,但三者均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可持續發展態勢,在它們的共同作用下,林芝地區農業初步表現出了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態勢。

        人均耕地面積減少、化肥農藥施用強度的加大、人口自然增長率和人口密度的持續增加對林芝地區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水平有著明顯的副作用,說明該區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資源日益減少和環境逐步惡化的雙重威脅。

        第8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措施范文

        一、明確衛生部門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目的與現實意義

        衛生部門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是堅持以人為本,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行動,是一種最有效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模式,其核心是對衛生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衛生事業可持續發展以提高衛生資源利用效率為基礎,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推進節約型社會的建設,具有以下五方面的現實意義。

        1.是為了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衛生事業可持續性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提前基本實現衛生事業現代化的戰略選擇。結合當前如何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在發展中引入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提高衛生資源利用率,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醫療衛生。

        2.是建設小康社會的客觀需要。衛生事業的良好發展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衛生事業可持續發展能和諧醫患關系,促進醫療衛生與社會生活、社會經濟的科學、健康、和諧發展,切實改善環境質量,推進環境友好型醫療衛生服務建設。

        3.是提高衛生事業經濟效益的重要措施,是增強衛生行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能合理配置、有效提高我國衛生資源利用率,解決衛生資源相對匱乏,緩解資源瓶頸制約,降低辦醫成本,增加就診人數,可以提高經濟和社會效益,使衛生單位的競爭力得到增強。

        4.是防治污染、保護環境的重要途徑。衛生事業的發展過程中,必然會產生污染物,從源頭上治污,減少污染物的排放,是保護環境的主要措施。

        5.是人類健康的需要。衛生事業應以積極促進人民健康,預防疾病的發生,減少藥物治療,尤其減少抗生素的使用為行業特點。

        二、采取措施穩步推進衛生事業可持續發展

        1.完善醫療單位服務功能,實現衛生資源的重新整合,創建“綠色醫院”、“綠色機關”,打造資源節約型單位,全面提升醫療衛生單位的整體綜合實力。立足實際落實“綠色醫院”、“綠色機關”標準,圍繞“環境、技術、質量、服務”指導方針,按“凈化、綠化、美化、亮化”要求,加快創建步伐,增加綠化面積,增加花草樹木品種等,確保單位環境整潔優美。切實提高對建設節約型單位重要性的認識,加快結構調整,推進技術進步,完善政策措施,逐步形成節約型的消耗管理模式,增強全員勤儉節約意識和綠色環保觀念,堅持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做起,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加大對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宣傳,加強節能降耗,減少材料消耗,加強廢棄物回用,加強水資源保護和節約;進行科學規劃、環保建設、垃圾分類回收、生物、醫藥垃圾安全處置、采取節水措施、太陽能利用等;加大對醫院服務流程再造,對一些布局不太合理的就醫程序,重新設計,改善診療環境。對新建的門急診大樓、數字化醫院做到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環境優雅、快捷舒適,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了質優價廉的服務。認真組織落實相應的政策和措施,及時掌握動態,密切協調配合,切實把衛生事業可持續發展工作抓出成效,努力打造現代化環保型醫療衛生單位。

        嚴格控制行政成本,采取有效措施節約水、電、氣、油等資源,減少辦公經費、差旅費等開支。切實做到“五個一”。即:節約每一度電,辦公室場所盡量采用自然光,杜絕長明燈,倡導綠色照明,空調不低于26。C,適當減少電梯運行;推廣使用太陽能供熱水、供電設施,控制使用電話,降低耗能;節約每一滴水,避免長流水現象,提倡水的重復利用,養成人走關水的良好習慣;節約每一張紙,提倡使用電子政務,辦公用品重復使用,鼓勵回收報廢辦公用品;減少行政報刊的訂閱任務,推廣網上查看,按需訂閱,減少浪費。節約每一滴油,加強公車管理,合理安排公務用車,科學核定單車油耗定額;節約每一分錢,精簡會議,從簡接待,減少“白色污染”和一次性制品使用;盡量節約人力物力資源。 2.充分發揮衛生行政職能,加大對衛生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宣傳和督查工作。要以營造和諧的生產環境為重點,加強對廠礦企業的衛生行政監督檢查,同時加強食品衛生、環境衛生、學校衛生、職業衛生、醫療消毒、傳染病防治、計劃免疫等監管。

        監督和指導餐飲業、賓招業限制并逐步禁止使用“一次性”。用品,如一次性筷子、不可降解餐盒、塑料購物袋,嚴格消毒殺菌標準,加強對食品安全知識的宣傳,樹立環保意識,減少白色污染。加強對醫療廢水和醫療廢物的處理和監管工作,落實醫療廢物管理制度,科學處置和改進完善醫療廢水廢物處理流程,做到全程監控,特別要重視對社區健康服務中心醫療廢物、廢水的處置。加強對藥品容器的回收利用。加強抗生素使用的監管力度,高度關注藥物與人體平衡的問題,建立臨床藥師和處方點評制度,倡導合理用藥,杜絕濫用抗生素,減少耐藥性的發生。提倡使用節能環保型建筑材料,推廣使用清潔能源。 3.要大力推進管理體制創新,探索建立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衛生政策體系,使循環利用衛生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行為受到激勵。要堅持開發與節約并舉,把節約放在首位,適度推廣運用先進的醫療技術,在提高醫療技術水平的同時充分考慮老百姓經濟承受能力,逐步構建合理

        的節約型、健康型醫藥消費結構,走出一條具有中國衛生事業特色的、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道路。

        第9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措施范文

        關鍵詞:房地產經濟;可持續發展;宏觀經濟

        自上個世紀80年代起,我國對土地、住房商品化開始實施試點改革,30年多年來,我國房地產市場開創了良好的發展前景,人們的生活環境也得到了大大改善。該階段,城市房地產業發展速度不斷提升,在國民經濟增長中占據的地位愈加重要。目前已經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主要增長點,已經成為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但近年來,房價波動極大,房地產市場供需矛盾極為突出,社會人居住房不合理分配現象極為嚴重,甚至出現開發房地產嚴重破壞資源環境的情況。以我國房地產業總體發展情況分析,一度出現房地產業過熱現象,如2007年我國房價連續5年上漲情況結束,開始產生下跌情況,特別是部分經濟發展良好的地區跌幅已達到一半以上,交易量萎縮現象極為嚴重。為避免房地產經濟泡沫破裂,建設和諧社會,保持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國家對房地產等過熱行業進行了宏觀經濟調控。筆者通過定性結合定量等方式,按照“宏觀—中觀—微觀—預測—戰略推導”為線路,進行和諧城市構建及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房地產經濟的概況

        房地產經濟是指以房地產為主體,圍繞房地產生產、分配、交換與消費產生的人和人間的經濟關系,是房地產經濟關系有機結合房地產生產力的重要方式。房地產生產、流通與消費過程中出現的所有經濟活動與其條件都被成為房地產經濟。其中房地產直接生產過程為房地產生產,房地產再生產與其實現過程為房地產流通,房地產生產目的的實現與部分直接生產過程在消費環節的延伸為房地產消費。在整個房地產經濟活動中需要具備一定的經濟運行機制與經濟體制條件。從微觀經濟、中觀經濟、宏觀經濟三個層面對房地產經濟進行考察。微觀層次是指將房地產企業作為經濟單位,其產生的一切經濟行為與對房地產開發經營項目的運行。中觀經濟是指房地產部門經濟、區域經濟。作為產業經濟的重要類型,房地產部門經濟在與其他經濟具備相同屬性的同時,還存在諸多特殊性及規律;各個省、市與區房地產經濟被稱為房地產區域經濟,也可被叫做區域產業結構的一個部門。宏觀層次是指整個國民經濟為主體進行考察,作為國家宏觀調控的對象,房地產經濟更是宏觀經濟的主要構成成分。

        二、房地產經濟可持續發展內涵及現狀

        “既要滿足當代人對房地產的種種需求,又要合理利用土地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為后代人的生產生活創造必要的空間發展條件”為可持續發展的目的。在房地產經濟可持續發展中應對其可持久性加以重視,站在統籌關系角度分析,做好城鄉規劃、能源節約等工作,實現房地產建筑規劃形態、住宅功能、環境效益、人文特色的可持續發展。

        (一)房地產經濟可持續發展內涵

        李曉云認為,房地產經濟可持續發展必須滿足國民經濟總體發展需求,必須與所在地區經濟發展相適應,并在房地產經濟發展做好各方協調關系,如人口、環境與資源利用等,并始終堅守資源集約、經濟效率提升等原則,實現房地產合理開發與保護生態環境有機結合的目標。其內涵包括以下幾點。1.房地產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作為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環境是經濟發展基本條件。在房地產經濟可持續中應對環境承受能力進行充分考慮;同時,房地產經濟發展可為環境發展提供有利條件,能夠符合環境對其發展的需求。2.房地產經濟自身發展。房地產自身發展是房地產經濟可持續發展基本條件,如房地產自身發展不足,將嚴重影響其可持續發展的進度。基于此,在一定條件下,房地產經濟必須滿足自身發展要求。3.房地產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經濟和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屬于互動性,經濟發展對社會發展起到嚴重影響,社會發展也就對經濟發展產生直接決定作用。作為現代經濟的主要表現形式,房地產經濟因與社會具有互動關系,在尋求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將與社會協調發展。

        (二)房地產經濟發展現狀

        據國家統計局相關數據顯示,我國房地產投資增速呈現出下降趨勢,由2013年20%下降為2014年10.5%,為加大調整力度,提高房地產經濟發展水平。本文以房地產圖1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表2015年1到2月份開發投資進行探究,8786億元為該時間段開發投資總額,和2014年相比,投資增速只下降了0.1%,其中住宅投資總額為5922億元,占總投資額67.4%,增長率為9.15,回落點為0.1%,如圖1所示。整體分析,我國房地產市場現狀為供過于求,為改變該現狀,要求相關部門、企業必須對房地產投資問題加以重視,加大宏觀調控力度,為實現房地產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三、房地產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措施分析

        (一)與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產業發展戰略措施

        作為經濟發展重要增長點,房地產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產業鏈的重要內容,對國民經濟推動轉變為全面基礎,為滿足社會經濟發展、調整產業提供有利條件,并將服務提供給人們生活與有關產業發展。1.經濟發展中確定房地產業重要增長點產業地位,為調整其他產業提供可靠保證;2.社會經濟數據統計和房地產數據統計的完善,各個區域數據統計工作的加強及經濟數據的及時公布。通過房地產數據信息制度的建立,可將土地出讓總量等行業有關數據及時公布,能夠將房地產經濟發展中真實、透明與全面原則充分體現出來;3.數據分析能力提高。利用行業發展預測模型的合理構建及有關產業政策制定,可對土地供給總量、商品房供給總量加以控制,確保供求調節的平衡性;4.房地產業預警系統、危機干預機制的建立,為房地產經濟穩定發展提供可靠保障。

        (二)建立以市場需求為引導的房地產市場控制措施

        房地產市場發展速度的不斷提升,導致大量貸款、投資人員無法正確感知風險,在國家一系列政策出臺后,房地產市場價格產生了極大的波動,投資者此時才意識到房地產投資風險并對其進行重新審視。為避免銀行流動性危機的出現,降低國家經濟影響,必須有效控制房地產施工,規范市場行為,降低投機行為對市場的影響,建立有序的市場環境。在房地產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為構建良好的發展市場,必須加強政府宣傳,正確引導購房者;并對銀行信貸加以嚴格控制,防止商品房價格背離價值現象的出現,對房地產過熱現象加以控制。

        (三)改善居民居住環境戰略措施

        在經濟核心圈位置實施大規模土地開發計劃,以政府提供限價土地、大型房地產企業提供開發資金的聯合開發房地產項目方式,在確保開發商獲取相應利益后應對商品房價格加以限制,并利用限價出售土地的回款對項目區域政府配套設施加大建設力度,如公交體系的完善、學校醫院的興建等,以此達到居民居住環境改善的目的。

        (四)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戰略措施

        集中統一土地管理與城市規劃實施中,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與社會經濟發展具體情況相符,并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方向相符。在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不斷深化的基礎上,必須以土地保護為中心,建立土地開發與經營制度,對現有土地開發投資去向合理規劃,對農用土地、城市待開發土地資源加以重點保護,通過相應法律措施對土地地權關系加以處理,如占有權、使用權等。土地供應市場的統一建立,應具有公正、公平、公開等特點,通過土地整治,與土地收益管理水平的提升,可實現房地產經濟健康、穩定的快速發展。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房地產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對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全面分析、研究房地產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礎上,可對市場主體行為選擇進行有效約束,實現市場經濟的有序性,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提供可靠依據。在充分發揮房地產經濟功能的同時,應了解與掌握房地產經濟的概念、并對其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只有這樣才能采取科學有效的發展戰略措施,實現住宅標準化,降低投資成本,為房地產經濟發展提供可靠的依據與強大支撐。

        作者:張艷艷 單位:河南省省直機關房地產服務中心

        參考文獻:

        [1]劉靜巖,韓文秀.房地產投資對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及對策[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3(2).

        [2]侯姝羽.房地產經濟可持續發展要點分析[J].財經界:學術版,2014(18).

        [3]孔行,黃玲,于渤.區域房地產業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長期動態協調關系研究[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9(3).

        [4]王勉,唐嘯峰.我國房地產投資波動與經濟周期的相關性[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3).

        [5]張霞偉,丁姝.城鎮居民可支配性收入對可支配支出的短期影響研究分析———基于省際面板數據誤差修正模型[J].品牌:下半月,2015(8).

        [6]張紅,李洋,張志峰.中國城市軟實力對住房價格的影響—————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面板數據模型[J].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14(3).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夜夜38亚洲综合网 | 亚洲一本之道高清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在线视频 | 日韩一本之道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日韩国产线路一 | 亚洲国产精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