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茶道精神的核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何謂茶道,茶文化專家、北京社會科學院的王玲教授在其著的《中國茶文化》一書中對茶藝與茶道的關系作了精辟的論述,其中也包含著對茶道概念內涵的闡釋。王玲教授說:“茶藝與茶道精神,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我們這里所說的‘藝’,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我們這里所說的‘道’,是指藝茶過程中所貫穿的精神。有道而無藝,那是空洞的理論;有藝而無道,藝則無精、無神?!杷嚕忻?、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規律、本源與本質,它經常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你卻完全可以通過心靈去體會。茶藝與茶道結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一的結果?!?/p>
我們從王玲教授的論述中不僅明確了茶道與茶藝之間的關系,而且對茶道概念的內涵也有了正確的認識,即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藝茶過程中所貫穿的精神,茶道具有無形性和不可見性,需要通過心靈去體會。茶藝中如果缺少了茶道精神,茶藝便會無精、無神,就會失去茶藝的真正意義,行道是藝茶中必不可少的內容。
我國唐代著名的愛茶詩人盧仝更是以詩的形式生動且細致入微地描述了自身藝茶行道的體會,揭示茶道概念的內涵。盧仝在其著名的茶詩《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寫道:“……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傊?,茶道就是在操作茶藝過程中所追求、所體現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風尚,經常是和人生哲學結合起來,成為茶人們的行為準則。正如已故浙江農業大學茶學專家陳香白教授所說:“中國茶道就是通過茶事過程引導個體走向完成品德修養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p>
有人說,雖然中國是最早發現并利用茶葉的國家,但卻不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創立茶道精神的國家。其實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中國不僅是最早發現并利用茶葉的國家,中國也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創立茶道精神的國家。
“茶道”概念的提出在中國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唐代著名的詩僧皎然在其著名的茶詩《飲茶歌誚崔石使君》的最后一句提到了“茶道”這一概念,使其不僅成為中國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而且也成為世界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該詩的全文是:
越人遺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飄沫香,何以諸仙瓊蕊漿。
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
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皎然雖然對“茶道”這一概念的內涵沒有具體解釋和說明,但在其詩中應該說已作了很好的詮釋,人們如果用心去細細品讀該詩不難體會其中的茶道精神。
繼詩僧皎然之后,唐時的封演在其編撰的筆記——《封氏聞見記》中再次提到“茶道”這一概念,封演在《封氏聞見記》中說:“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并煎茶灸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籠貯之,遠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p>
我國明代張源在其著的《茶錄》中也講到“茶道”。他說:“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精、燥、潔,茶道盡矣?!?/p>
我國不僅是“茶道”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而且也是最早創立茶道精神的國家。
唐代茶圣陸羽在其著的世界第一部茶書——《茶經》中將茶人精神規定為“精行儉德”。陸羽《茶經》中有:“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奔达嫴枵邞蔷哂袃€樸美德之人。在陸羽看來,喝茶已不再是單純地滿足解渴這一生理需要了,而是對飲茶者提出了品德要求。陸羽的茶人精神其實就是茶道精神,所以說陸羽是中國乃至世界茶道精神的最早創始者。
繼陸羽之后,唐末的劉貞亮在其《茶十德》中也對茶道精神有所表述。劉貞亮在《茶十德》中將茶道精神表述為:“以茶利仁禮,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p>
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從文化角度把茶道精神升華出來。宋徽宗在《大觀茶論》序中說:“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矣。沖閑潔,韻高致靜,則非遑遽之時可得而好尚矣?!笨梢姡位兆谮w佶將茶對人的情性的陶冶和飲茶的心境概括為“致清、導和、韻高、致靜”八個字,這也就是茶道精神。
由于我國古代茶道將儒、道、佛三家思想融合在一起,使得古代茶人所修之道為綜合各家之道,這樣也給茶人留下了選擇和發揮的余地,各層次的人可以從不同角度根據自己的情況和愛好選擇不同的思想內容加以發揮創造,藝茶中所修之道可以是懦家之道,可以是道家、道教之道,也可以是禪宗及佛教之道,具有因人而異的特征。盡管如此,中國古代的茶道精神還是為后世茶道精神奠定了基礎。古代茶人雖然所修之道為綜合各家之道,但基本精神則是養生、怡情、修性、證道。后來茶道精神的發展都沒有超出上述所說的茶道之要素和內含之精神。
關鍵詞:茶文化;茶道精神;茶藝;女性;修養
中圖分類號:G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30-0260-02
中國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分支,同樣源遠流長,其精髓體現為博大精深的茶道精神。茶道內容涉及藝術、社交、禮儀、修行等因素,其獨特內涵使其成為現代人提高氣質、內涵、修養的有效途徑與方式。
一、“和”“靜”“怡”“真”的茶道精神是中華茶文化的核心
廣義的茶文化是指整個茶葉發展歷程中有關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茶文化則是專指其“精神財富”部分。也就是以茶為載體,并通過這個載體來傳播各種文化。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融入了儒道佛的傳統哲學理念、傳統的倫理與道德標準,并形成“和”(謙和之儀、中庸之美)、“靜”(空靈清靜)、“怡”(和悅愉快)、“真”(返樸歸真)的茶道精神。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中庸和諧、重人格修養,認為本是“南方之嘉木”的茶具有清廉、高潔的品性,可以協調人際關系,茶可交友、可養廉,“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飲茶可溝通思想、創造和諧氛圍。這就從中庸之道直接引申出“和”的思想,后來被認為中國茶道的核心思想。儒家對“和”的詮釋在茶事的過程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一是在泡茶時表現為“酸甜苦澀調太和,掌握遲速量適中”的中庸之美,二是奉茶為禮尊長者,備茶濃意表濃情”的明倫之禮,三是在飲茶過程中表現為“飲罷茶敬方知深,贊嘆此乃草中英”的謙和之儀。
崇尚自然的道家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推崇無為、寧靜、淡泊。而生于名山秀谷間、汲取天地之精華的茶及它高潔的品性正契合了道家回歸自然的理念,茶也就自然成為了道家推崇的“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唯一”的理想境界的物質載體。而茶道精神之“真”也成為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另外,道家尊生樂生,注重養生、養性,尊崇快樂生存的理念。他們不消極處世,提倡主動適應自然規律,自己主宰命運,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這種“快樂生存”的理念無形中影響了茶道精神之“怡”———以和悅愉快的態度待人處世。
儒、釋、道三家都主張修行。正如中國茶葉博物館郭丹英在《儒、道、佛與中國茶文化》中所說:“儒家注重心性的修行,禪宗也主張通過修行來凈化自己的思想,禪宗同時也吸取了道家的一些思想,如它主張逢苦不憂,得樂不喜,無求即樂,因此禪宗主張圓通的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特別協調,禪宗主張修行的方法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憋嫴栌兄谒麄儏⒍U悟道。因此,中國茶道修習注重寧靜的氛圍、空靈虛靜的心境。道家與佛家不謀而合,他們也認為茶為清靈之物,飲茶可使靜修得到提高。受此影響,中國茶道認為,茶道修習的必由途徑就是“靜”?!昂汀?、“靜”、“怡”、“真”的茶道精神濃縮了中國儒道佛傳統思想的精華,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
二、學習茶文化有助于豐富女性精神世界
茶文化及其茶道精神的獨特內涵,即蘊含其中的傳統道德標準與修生養性的價值觀念與現代人關注養生,講究氣質修養的目標極為契合,通曉茶文化有利于豐富現代女性人文內涵,提升形象氣質。很多茶文化前輩對茶道的理解,無不體現這一點。浙江大學莊曉芳教授認為:“茶道是一種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民進行禮法教育、道德修養的一種儀式”。林治先生將茶道解釋為:茶道是一種文化藝能,是茶事與文化的完美結合,是修養和教化的手段。陳香白先生認為中國茶道就是通過茶事過程,引導個體在美的享受過程中完成品格修養以實現和諧安樂之道。可見,茶道是以茶為媒介,通過泡茶、品茶等茶事活動來感悟傳統文化、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學習禮儀、體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完善,進而使人生達到一種和諧愉快的精神境界的有效途徑。
流傳至今的很多膾炙人口的茶文化作品,作為茶文化的組成部分,讀來仍然給人以美的享受。這些作品中,有的是描述煎茶煮茶情景的:如唐寅《品茶圖》中題詩曰,“買得青山只種茶,峰前峰后摘春芽,烹前已得前人法,蟹眼松風聯自嘉”;以嗜茶聞名的唐代文學家陸龜蒙,留下的不少茶詩中有很多是描寫戶外煮茶的,像“閑來松間坐,看煮松上雪。時于浪花里,并下藍英末。”還有的是描述飲茶品茶后的感受與感悟的。如盧仝著名的《七碗茶歌》:“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常讀這些令人神清氣爽的詩文,會令人氣度不凡、口齒生香,再結合氤氳茶香,豈不美哉樂哉!
通過學習茶文化,領悟“和”、“靜”、“怡”、“真”的茶道精神,可以豐富自身的人文內涵、完善人格、提升氣質。通過一系列茶事活動,可以讓人心存和睦、心胸豁達、沉靜歡喜、返樸歸真,而這恰恰又是茶道精神的個中真諦。尤其是女子,“女兒是水做的”,而茶也是承甘露滋潤、得天地之精華,女子與茶天生就是合而為一的。因此,學茶很容易使女性與茶達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唯一”的物我相忘的境界,令女性氣質脫俗、舉止優雅、內涵豐富。
三、茶藝修習有利于提升女性綜合素養
作為茶事活動最高境界的茶道,在飲茶泡茶中融入了很多哲理、倫理、道德,注重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如果把整個泡茶過程上升到藝術層面,強調藝術表演性、觀賞性,并且講究飲茶的環境、氣氛、音樂、沖泡技巧及人際關系等,就是所謂的茶藝了。茶藝可以理解為茶道的表現形式與載體,是“茶”與“藝”的融合,茶藝的修習有利于女性綜合修養的提升。茶藝其實“是研究如何沏好一壺茶的技藝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藝術”。從茶葉的沏泡要領——諍器、置茶、潤茶、沖水、敬茶、品茶到中國各類名茶的沏泡方法,再到精湛的茶藝表演技藝,不僅需要茶藝表演者掌握深厚的茶文化理論知識,而且對表演者的舉止言行、身姿神態也有較高的要求。如具備一定的禮儀常識,如端莊典雅的站姿、坐姿、步態以及相應的奉茶禮與請茶禮等、和諧得體的著裝、和悅愉快的神態、清雅脫俗的氣質、清晰婉轉的解說等等。
總之,茶藝表演是一種綜合的藝術,是展現美與和諧的藝術,茶藝修習對女性身姿、心態、品性的修行有積極的意義。正像日本學者谷川哲三在《茶道的美學》中所說,茶藝是“以身體的動作為媒介而演出的藝術”,通過流暢與和諧的肢體語言與聲音藝術,引導品茗者進入“萬物與我唯一”的境界,并通過品茶感悟人生真諦,得到精神的享受,為生活增添無限情趣。在都市生活重壓下的現代女性,可以通過習茶獲得身心的愉悅與放松,學會更加豁達、安然的面對工作與生活。
另外,圍繞茶藝表演,還可以引導不同群體的愛茶女性進行一系列與茶有關的活動,如以不同茶葉為主題的茶席設計活動、茶詩茶詞朗誦會、茶文化征文比賽等,不僅能豐富現代女性的業余生活,提高生活情趣,還可以以茶會友、以茶聯誼,促進女性之間及女性與社會的溝通與交流,為構建和諧的社會文化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陳文華.中國茶文化學.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年9月,第1頁.
[2]湯鳴紹.發展茶文化的現實意義與舉措.福建茶葉,1999年第4期.
[3]劉登峰,潘潔.中國茶文化中“和合精神”的源流與傳承.北京:東方紅書社,2004年9月第1版,第104頁.
關鍵詞:和 茶道 儒釋道 傳統文化
茶道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和”是中國茶道的靈魂。陳文華先生認為“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文化的靈魂。”莊晚芳先生把“廉、美、和、敬”概括為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陳香白先生在《中國茶文化》一書中提出了“‘和’是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這一觀點。
研讀歷代茶學大家的論著,我對中國茶道精神的認識更加深入,并引發了新的思考。我認為“和”字包含了中國茶道的一切精神內涵,中國茶道的其他精神都不可或缺地受到“和”文化的影響。
一、茶道本身的“和”文化特征
品茶悟道最基本的是品茗茶水,而品茗茶水離不開茶葉、茶水、茶具這三者之間的融合,茶道的“和”也恰恰是這三者相互作用的表現。
陸羽在《茶經》中最早給茶下了定義“茶者,南海嘉木也?!彼位兆谮w佶這位風雅的帝王在其茶學專著《茶論》中描繪茶“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茶本身就是天地陰陽和氣而生的高潔珍貴之物。
“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體。非真水莫顯其神,非精茶曷窺其體?!庇纱丝梢?,茶與水關系之密切。明代張源《茶錄?品泉》一文中明確了水的重要性,即茶是水的靈魂,水是茶的體魄,只有好水能體現好茶之妙,只有好茶能展現好水之精。歷代茶人所用的水如泉水、雪水、雨水等,大致都是自然孕育或天降之水。
茶具雖種類繁多,但這些茶具無一不體現著“和”文化特征。清代蓋碗茶杯“和”文化特征最為明顯,它寓意“天蓋之、地載之、人育之”,蒼天、大地、人類三者都是生命不可或缺的,表現人與自然和諧之意。而其他茶具也或多或少體現了“和”,有的茶具名字體現了“天人合一”,如廣闊天地茶杯、頂天立地壺;有的茶具造型體現了和諧之美,如紫砂六足壺、六方壺;有的茶具外部紋飾體現了中庸倫理之和,如斗彩五倫壺、紅彩桃蝠八吉祥紋蓋碗。
葉學益《茶苑》中將中國茶道的“和”闡釋得清晰明了:“隱藏在茶道具中間的藝術性,仿如帶有生命力的纖細感,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是以“和”的精神為基礎。”由此可見,茶道本身明顯蘊含著“和”文化特征,且早已根深蒂固。
二、中國茶道發展與“和”文化
老子《道德經》有云“道,可道,非常道”,中國茶道一詞的概念就來源于此?!暗馈笔且粋€哲學概念,它將中國茶文化內涵上升至哲學范疇。而茶道中的“和”文化特征也隨之在不同時代涌現出新的內涵。
(一)唐――融“和”
唐代最早出現茶道一詞。陸羽在《茶經》中這樣概括茶道:“茶之為用,最宜精行儉德之人?!保熬袃€德”指的是行為規矩、品德高尚的人,深層含義是指品茗之人能夠不斷塑造、完善自己,使自己符合茶的“至道”精神。陸羽之后釋皎然在《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中描繪的茶道是由“滌昏寐”到“清我神”再到“得道”的境界,他的茶道不僅只追求清醒,而是上升至凈化心靈的境界。晚唐劉貞亮《茶十德》中的茶道,既包括“散郁氣”“驅睡氣”“養生氣”“除病氣”“嘗滋味”“養身體”的簡單身體感受,還有 “利禮仁”“表敬意”“可雅志”“可行道”的高層次追求。
唐代茶道的發展歸根結底是因為唐型文化的繁榮,儒、釋、道思想不斷融合,形成了開放的文化格局,這為茶道發展提供了沃土。儒家思想是唐代的主流思想,它主張“仁”、“禮”、“貴和”,即“中庸”的處世之道。陸羽《茶經》中的“精行儉德之人”便是切合中庸思想的人,為人處世時恰如其分。佛教思想在唐代達到鼎盛,佛家主張“中道妙理”、“茶禪一味”,就是佛教與茶文化的融合。錢起《與趙莒茶宴》中“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從品飲到入禪,茶與禪精神互通,“以茶助佛”就是這個道理。道教思想在唐代很受推崇,道家主張“天人合一”、“至清養和”。杜甫《重過何氏五首選一》中迎著春風吟唱“自逢今日興,來往亦無期。”,人、自然、茶道三者合一,詩人沉浸其中悠然自得。
(二)宋代――“和”理
宋代茶道進一步發展,為茶道增添了新的內涵。理學是儒家哲學在宋代的特殊形式,它吸收了唐代儒釋道三位一體的思想,以“理”為基礎,堅持“天人相與”的思想,強調通過自覺達到自我人格的塑造。林逋《嘗茶次寄越僧靈皎》中“對嘗兼憶剡中人?!泵枥L的就是“中庸”處世之道。樓《游惠山》描繪詩人在自然美景中“調琴瀹茗”以至于“忘歸到夕陰”。詩中蘊含著“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
宋代茶道還有自己獨特的內涵。梅堯臣的《李國博遺浙姜建茗》就是宋代茶道獨特性的代表?!拔倚囊讌捵?,不比填溝壑。”描述詩人品茗時的感悟,這是詩人人生價值的自我追求,超脫于萬事萬物的“道”。
(三)明代--和“靜”
明代的茶道思想展現出沉靜的特性。明代推行“心學”,它是理學的延續,同時也是儒家哲學在明代的特殊形式。心學主張“心外無理”、“知行合一”,提倡儒家的中庸、佛家的內斂、道家的自然思想三者融合。而受心學影響明代思想家有了歸隱之意,追求在山水中悟道求真。
明代茶道中包含唐宋茶道延續的“和”文化特征。陸容《送茶僧》“香煙茶暈滿袈裟。”描繪了詩僧品茗的景象,表現了“茶禪一體”的境界。朱權《茶譜》中表示吃茶之人都“絕塵境,棲神物外”,在任何地方都能沉醉茶道。詩人以詩明志,強調飲茶應追求超脫于外物的感受。明代茶道還表現出隱士思想。朱樸《春夜過寧海寺》“道人乞與清風一灑襟”描繪了歸隱生活的閑適、寧靜,表現詩人追求自然,超脫外物生活的志向。
(四)清代――“和”一
清朝雖政治走向衰微,但茶道中“和”文化特性始終根植于茶道之中,綿延著中華精神。曹雪芹《紅樓夢》中妙玉煎茶所用“舊年雨水”、“梅花雪水”,皆是取天降之物用茶,體現了天、地、人三者的統一,這是茶道“天人合一”的體現。乾隆皇帝《觀采茶作歌》中表現了天子關切百姓生活、視天下萬民為其子民,這是茶道“貴和”、“中庸”思想的體現。
縱觀茶道歷史,我們不難發現,盡管唐、宋、明、清都表現出各自的獨特性,但“和”始終貫穿于中國茶道之中,經久不衰。
三、中國茶道與日本茶道的“和”
世界之茶始于中國,當然,日本茶道也源于中國,唐代最澄把茶種帶回國種植,才開啟了日本的品茗史。村田珠光深入學習中國茶道,結合日本國情提出了“茶道之本在于清心”的思想,日本才開始有了茶道精神。
比較中日茶道精神,我們發現,中日茶道只是在“和”特征的理解不同。日本重茶藝而輕茶道,中國重茶道而輕茶藝。日本“茶禪一體”與宗教融合,所以具有濃厚的宗法色彩,其茶道的“和”強調主客人之間的和睦,是茶道本身規范的茶與禪的融合。而中國茶道至始至終都受到儒釋道三家思想的影響,所以,中國茶道不單單強調唐代“茶禪一體”的思想。中國茶道中的“和”強調的是唐代“融和”、宋代“和理”、明代“和靜”、清代“和一”沿襲下來的“中和”思想。
四、中國茶道的“和”與傳統文化一致
中國傳統文化重視“天人合一”。我國的“天人”理論,不僅強調自然與人之間的關系,還包含天道與人道之間的和諧統一的內涵。而長期的實踐中“天人合一”表現為人的精神行為和外在自然一致、自我身心平衡和自然平衡的統一。
中國傳統文化“貴和諧,尚中道”。我國的“中和”理論,是以“中庸”思想為基礎,以“禮”為標準,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墩撜Z》中“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就是“和”的表現。
中國文化的“和”還表現為它的包容性,外來文化在中國傳播時始終能保持自己“和”的特性。外來文化如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都有中國特色。
所以,中國茶道中的“和”與傳統文化的“和”是密切聯系的。在中國傳統思想的指引下,我國的茶道才能亙古不變、歷久彌新。中國茶道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文化發展中茶道為中國文化增添了新的內涵,印刻著中國記憶。
參考文獻
[1] 陳文華.中華茶文化基礎知識[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9.
[2] 林治.中國茶道[M].北京:中華聯合工商出版社,2000.
[3] 陳香白.中國茶文化[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
[4] 陸羽.茶經[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5.
[5] 陳文華,余悅.茶藝師基礎知識[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5.
[6] 葉學益.茶苑[M].北京:人民武警出版社,2004.
【關鍵詞】茶文化 哲學 茶道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也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和利用茶葉的文明古國。據傳遠在四千七百多年前的神農氏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發現茶的藥用價值。后來,茶逐漸演化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飲料,有“粗茶淡飯”、“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俗語。今天,茶已成為“國飲”,可見茶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它與人們日常生活關系也非常密切。悠久的飲茶習慣漸漸形成了內涵豐富的茶文化,而這茶文化中又滲透著中國人神奇的處世哲學。
茶文化中的哲學
統治者哲學。茶是漢唐時期逐步發展起來的重要飲料,自中唐以后,隨著茶葉消費的普及,人們對茶葉的需求日益增大,茶葉商品市場活躍,利潤豐厚。所以,自唐代開始征收茶稅,以殷國庫,以后茶稅便成了歷朝歷代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自唐代之后,茶稅作為一種專稅,歷代相承,從無間斷。成為國家除鹽鐵稅外的又一固定稅收。
飲茶者的哲學。中國人飲茶,講究品味、講究意境,更講究心情。品茶者最能領悟可使身心獲得放松與健康的飲茶真諦。在茶從藥用、祭祀、食用,發展到飲用,茶從物質形態,升華到精神內涵。茶的每一處變化,每一個階段,無不留下了中國古代社會文化、政治、經濟的烙印。歷朝歷代的帝王將相、文人墨客、庶民百姓,都能在茶中體會人生真趣。
中國人把飲茶表現為茶禮、茶俗、茶藝等形式?!翱蛠砭床琛笔俏覈鴤鹘y的待客禮儀,無論南北,不分民族。給上門的客人敬上一杯香茶,是最基本的待客禮節了。茶又是一種文化形式的物質載體,它在人們的生活習慣、風俗禮儀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可以說是婚、喪、嫁、娶無處不在。特別集中體現在各民族的婚俗禮儀中,在佛教的祭祀儀式中等。
不同地區、不同民族有著異彩紛呈的飲茶習俗,歷代飲茶的方式、飲茶的藝術,美不勝收。人們的飲茶過程一步一步被賦予越來越豐富的價值觀、審美觀等思想內容,中國人平和、內斂,強調個人內心修養的性格,與品茶需要的平和寧靜的心態相符。茶藝與茶道的最高境界又總是與悠閑、安靜、從容等生命狀態聯系在一起,成為一種文化載體,形成最高層次的茶文化。
茶道中體現的哲學。茶藝和茶道精神,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是一種由物質載體升華出來的精神。在博大精深的中國茶文化中,茶道是茶文化的精神內涵部分,在品茗的過程中體悟儒釋道的思想從而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把思想升華到富有哲理的境界,從而形成了獨特的茶文化。
在歷史長河的演進中,涵蓋了茶道、茶禮、茶藝、茶儀、茶宴以及關聯的茶詩、茶詞、茶曲、茶歌、茶舞、茶畫、茶書茶室(建筑和布飾)、茶器、茶工藝品、文學、戲曲等在內的人文學、審美學的文化體系。茶道的重點在“道”的人文精神,茶藝的重點在“藝”的習茶審美藝術。人們習茶品茶旨在通過茶藝作為媒介已達到修心養性、參悟大道。得到精神享受,是一種心靈的契合,一種自我超脫的態度。
日本茶道—和、敬、情、寂。在日本,人們把茶藝最終發展成“茶道”,使之更具有精神內涵的是日本東山時期的著名茶人村田珠光,他把茶的精神與大和民族自身的精神特性結合起來,把中國佛教中禪宗思想引入用茶的修養之中,使茶道精神更具民族性和思想性。日本茶道的最終確立者千利休把幾百年的飲茶技巧和精神加以總結和發展,創立了“陀茶道”,明確提出了“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從此日本茶道成為一種獨立的完整的文化思想體系??梢钥闯觯毡镜牟璧涝谛问缴贤耆幸u了中國茶藝的藝術形式,而在內容上是深受中國茶文化和禪宗思想的影響。
朝鮮茶禮—清、敬、和、樂。朝鮮人用茶注重禮,這是受中國茶文化中儒家的中庸思想“仁”、“禮”的影響,對茶中體現的禮的追求勝于對茶藝形式的追求,并形成“中正”的精神。茶在朝鮮最主要的應用范圍就是宗教的祭祀儀式、宮廷的慶典儀式和民間婚喪嫁娶的儀式,茶在朝鮮成為一種禮儀的象征。
中國茶道—廉、美、和、敬。中國茶道在歷經千年茶史中歷經世事,飽含了中國文化和中國茶的精髓。它內斂平和,決不招搖張揚。越是好茶,就越是內斂。平常的心態是種力量,它可以讓人處世不驚,可以讓人游刃有余,也可以讓人持之以恒;如果再注入智慧,即可達到一種令人神往的“境界”。這種境界是時間、空間、自由、知己、理想、主見等,這種境界是茶的極致,也是精神的極致。
在文人的眼里,茶不同于其他飲品,它是一種將感官和精神融合為一體的“圣物”,是一種精神的滋潤物,是不死的文化精魂。喝茶本身就是一種平靜的選擇,只有在“靜心”的狀態下才能體味其中的奧妙。正如周作人先生在《喝茶》一文中所說的那樣“喝茶當于瓦屋紙窗下,清泉綠草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閑可低十年的塵夢。喝茶之后繼續修個人得勝業,無論為名為利,都無不可。但偶然道片刻優游乃正亦斷不可少”,茶文化是一種由物質載體中升華出來的精神,是一種境界。
茶道在中國古老的哲學理念中,是將儒家積極進取的精神和道家無為而治的智慧融合為一體,堪稱東方古典哲學的結晶,“茶禪”文化的精髓。
道家講求天人合一、物我合一,所以,更注重將自我的精神與茶藝的形式緊密地結合起來,一杯茶,一縷茶煙,甚至沸泉之一串泡沫,都能引出一片情思。秦漢時期,政治家和文人提出的“倡廉”之風漸起,許多達官顯貴也紛紛作出清廉的姿態,茶便在此時被賦予了“清廉”的內涵。從此,茶作為“清廉”的象征深入人心。
茶在儒學家的精神世界里是“窮獨兼達正人正己、潔身自好”的象征。在中國傳統的禮節、禮數中,講究孝敬尊長。新娘過門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向公婆及其他長輩敬茶??腿藖砹?,為了表示歡迎和尊敬,主人一定要捧出香茗,就是在下逐客令的時候,也忘不了斯斯文文地端起茶杯,含蓄地送客,茶的妙用只是在中國才能體現得這樣精深,而這恰恰是儒學思想中一切以人為本的精神在日常茶事中的反應。儒學思想,講究平和、寧靜,而“仁”和“禮”是儒學思想的充分體現。
茶文化中“中庸和諧”的哲學思想
中庸是儒學家的重要思想?!安黄^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儒學家認為中庸之道出自于天“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中庸之道是來自于最高的價值實體天道人道秉承天道而生,而道在人身上,道在生活中,即“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道就在身邊,修身得道。中庸是修身之道。儒家把中庸思想作為其修身的核心準則,中庸即致中和。中者,即自然適度,使事物處在最佳狀態,不偏不倚,不過亦不及。和者,即和諧有序,是事物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叭f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辈煌再|的事物互動互生、和諧共存,這是自然法則。推至于人,君子之道就是與人相處既尊重別人的意見或見解,恭敬謙虛又不喪失自己的原則立場和而不同、。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和是人們的通達之道。達到中和境地,天地便各在其位運行不息,萬物并育而不相害。中庸之道無疑標榜和生、和處、和立、和達、和愛的價值觀,達到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因此,禮之用,和為貴。修身以道,要做到中庸之道,必以德自律。生活中的謙謙君子們,貫穿在茶事中的就是中和思想。
茶道以“和”為最高境界,體現了文人對深植于社會中儒學家中和思想境界的推崇以及對茶事的聯想。通過習茶品茗的茶事使人修養自省、平和、儒雅、謙恭的人格魅力,這是中庸處事的必備德目。儒家把“齊家、治國、平天下”這種由小而大的人生追求用一種行為準則貫穿起來,那就是“中庸”,一種周正平穩的處事之道,從而造就了傳統的中國文化的平和之氣和傳統中國人的清臺,這在茶文化里表現的淋漓盡致,自古人們以茶喻事,以茶喻道、以茶喻治國之道。
時至今日,人們也能從陸羽制作煮茶風爐形成與銘文中深深體味到儒家中庸思想的社會價值。茶文化的興起,倡導了一種良好的茶風茶俗,強調儒家中庸、守一、和諧、誠實、完善的律條。體現較為廣泛的飲茶風尚以及修行者的通過茶事參悟大道的心志。
茶道中也彰顯了中庸的另一個思想“誠實”、“誠意”。《中庸》提到“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也”。誠實是天道的法則,做道誠實是人道的法則。曾參在《大學》中寫的:“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財富可以修飾房屋使其華美,道德可以修養人的身心使人思想高尚,心胸寬廣開朗,則身健體康。所以,有道德修養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誠實。這一儒家思想在現實人際交往中則表現為以誠相待的禮節,貫穿于茶事中的就是敬茶的誠意,是對人的彬彬有禮和坦蕩誠意??v觀古今茶事,中庸思想是茶道乃至整個茶文化之圭臬。
關鍵詞:茶文化;高校學生;心理健康;促進作用
我國的茶文化是世界文化體系中重要的構成部分。它是我國古代人對茶的研究成果體驗,也是古代農耕文明的側面反映。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分支。它的精髓可以歸結為博大精深的茶道精神,所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包括有社交、禮儀、藝術等諸多方面,并且在當前的社會發展形勢下又得到了進一步的延伸和擴大。高校教育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場所,在教育課程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內在要求,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素質教育的客觀要求。它的教育內涵與茶文化是有某種程度和意義上的共通性的,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應用茶文化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過對茶文化內涵的描述,分析了茶文化在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促進作用。
1我國茶文化的綜述
茶文化是人們以茶為載體而衍生出的一系列相關內容。它的核心是茶。我國古代農耕文明的高度發達,為茶文化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現代社會它已經成為人們追求高品質生活的一種體現。我們從文化的角度來對茶文化定義,它是人們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創造出來與茶相關的一系列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者高度和諧統一的產物,從屬于“中介文化”的范疇。經過長時間的發展,茶文化的內容和體系更加完善和健全。它的內容主要涉及到茶的歷史發展、茶區人文環境、產業科技以及茶類和茶具、茶藝、茶畫等等藝術表現形式,由茶延伸至人們的日常生活,例如茶道精神、茶德等方面。總體上來說,它的結構體系主要分為三個層次,即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我們從茶事活動的行為文化來看,在茶葉的生產和消費過程中,人們之間形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行為模式。這種模式的表達主要是通過茶禮、茶俗以及茶藝等形式來完成。我國古代詩詞中像“寒夜客來茶當酒”一句,就充分說明了敬茶的習慣已經形成。此外,還包括有以茶敬佛、以茶祭祀等等風俗。并且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之間所形成的茶藝習慣也大不相同,各自有自身的特色,這也正是茶事活動的一種表現方式。除了行為文化外,還包括心態文化。人們在品茶飲茶過程中所包含的新價值觀念以及審美情趣,都是在前期茶事活動中積累形成的。在品茶時內心所追求的審美情趣,在茶藝操作過程中所追求的意境和韻味,并且由此產生一系列豐富聯想,體現出茶葉生產以及茶區生活的文藝作品,把茶藝和人生處世哲學充分結合,進一步上升到哲理層面的高度,也就形成了茶德、茶道等。這是茶文化的精髓所在,占有核心位置。通過上述兩個方面的簡述,可以看出,茶文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集為一體的產物,它的各種衍生行為和現象都是茶葉多樣性應用的一種體現,這些文化是圍繞茶展開的。
2我國茶文化的基本特征
2.1形成主體的多元性
首先,我國古代的政治體系是以帝王為最高統治的,它的地位特殊性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茶文化的發展。縱觀古代帝王將相,有很多是直接參與到茶文化形成中的,例如宋徽宗、乾隆帝等等都對茶情有獨鐘,并且留下了豐富的茶文化詩詞[2]。其次,人民群眾是茶文化形成的直接創造者。古代人民不僅創造了多種多樣的茶文化物質成果,也產生了豐富多彩的茶文化精神財富,這些對后人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影響。在人們長期的生產實踐過程中,由人民群眾共同創造和遵守的行為模式和準則,基本上最后都納入到了茶文化的構成體系中。例如當前社會中還有很多地區仍然保留著“吃講茶”的傳統習慣,這也正是茶文化在人民群眾中有廣泛的基礎體現,也是一種較為典型的和諧文化。第三,在文人墨客眼中,茶是一種寄情傳景的致和之物,可以通過茶來表達思想情感,通過茶來陶冶情操,提升內在氣質。這在歷朝歷代都有明顯體現。唐宋元明清,不同朝代的飲茶特點各不相同,這樣所形成的詩詞也就各有特色。但是,中心不變,即圍繞茶來作文章,推動茶文化的進一步繁榮。
2.2歷史傳承悠久
我國作為世界文明古國,文明產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人類產生時期,并且這種文明從誕生到現在沒有被隔斷。茶文化作為其中的一個分支從側面也證明了這一論述的準確性?!吧褶r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這是最早體現人們對茶的認知和關注的,經過神農氏之后,從神農時代至今歷經幾千年歷史,出現了神農氏、陸羽等的茶研究代表人物,陸羽更被稱為茶圣。在這一發展過程中,也有了更大范圍的延伸,例如茶道、茶藝文化傳入到了日本、文成公主帶茶到塞外、寺院引入茶,實現了禪與茶的結合文化、文人飲茶題詩等等,都是很好的體現,因此,它在時代的發展中變得更具有內涵和獨特性。
2.3表現形式的多樣性
我國是多民族國家,不同的民族對于茶文化的研究各不相同,這就形成了茶文化的民族性特點。每一種文化都是民族人文精神的體現。例如四川少數民族喜愛飲用磚沱茶,西北地區青海、少數民族飲用緊壓茶,武陵山一帶的土家族飲用擂茶,云南西雙版納一帶的傣族喜歡飲用烤茶等等。不同地區的少數民族在飲茶上有很大的差異性,這是與其生活環境和人文文化有重要關系的。
2.4體系構建的完整性
我國的茶文化結構具有物質、制度、行為以及心態四個方面的內容,首先,它的物質文化主要有茶葉的選種、栽培、加工以及包裝運輸等勞動,同時也包括與飲茶相關的茶桌、茶具等的事物存在;其次,它的制度文化包括茶葉專賣制度、茶馬貿易等;第三,它的行為文化是通過民風和民俗的形式表現出,屬于人們在長期實踐中國形成的習慣和定勢;它的心態文化主要是指人的內心心理活動,長久的積淀在民族文化的最深層,而最為核心的部分是歷史形成的思維方式、價值理念和生活意義,因此,可以說它的構成體系是十分完整的。
3茶文化對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促進作用
3.1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處世態度,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
上述提到茶文化的精髓是茶道精神,而茶道精神又是和茶人精神緊密相關的。茶人精神指的是茶人的形象,也就是說作為茶人應為具備的素質、風范和面貌。它最樸素的表達就是“默默的無私奉獻,為人類造?!保菑牟铇滹L格、茶葉品性引申出來的。那么對于高校學生來說,就可以充分的學習茶人精神,從茶文化中吸取營養,掌握正確的為人處事原則,這對其未來發展是有重要意義的。以茶文化為載體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強化,對茶道精神的領悟體會到深層含義,從而自省、審己,正確的定位自己、看待自己,以平和穩定的狀態調整人機關系,從而能夠面對和處理各種問題,這對現代社會的穩定以及精神文明建設有重要意義。
3.2幫助學生更好地修身養性
茶文化的本質就是從中領會,并與人的追求相關。這就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人們以細微的感官來感受茶道,去探尋未知的事物,可以幫助大學生在自我認知層面上超越自我。茶道精神中的一個表現就是仁義、誠信,這兩方面對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同時這也是做人的基本準則。當前很多學生存在的考試作弊、隨意毀約等導致誠信意識嚴重喪失,而茶文化的引入,可以讓學生在品茶學習的過程中,領悟茶道精神,注重人的思想、品德修養,關注人與人之間的誠信和仁義,從而改變自己重新塑造人格,修身養性,以正確的心理心態來服務于社會,可以為社會做出更多的利人利己的貢獻。
3.3提升整體素質,實現全面綜合發展
高校學生正處于“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在各個方面都還處于成長完善階段,那么在教育課程設置中加入茶文化,是具有重要作用的,不僅對學生而言,而且對于高校自身來說都是如此。茶文化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完善,已經形成了較為健全的體系,其包含著博大精深的內涵,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來說是十分有益的。茶文化根植于華夏整個文化體系中,包含了哲學、美學、藝術等多方面的理論,而且也滲透了各個宗教的傳統文化精髓。高校學生可以從茶文化中體會領悟到華夏文化的魅力,學會正確的為人處事,從言行、心理、價值觀等方面來不斷改進完善,使其可以了解到不同領域的發展特點,以茶道精神指導未來發展的方向,并與自己未來的發展目標充分結合,達到修身養性的同時升華自我。
4總結
1 茶道文化中的民族民間音樂及其淵源
音樂與茶道同屬于文化領域,兩者之間存在密不可分的聯系。茶道所代表的是中國文化中的傳統文化,它結合儒家、道家、佛家的核心思想,講究理、敬、清、融,提倡中和之美,追求形式上的完美,內涵豐富深淵。茶文化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思想的集中體現。而茶道文化屬于狹義的茶文化。首先茶道表演中融合了茶文化的各個要素,屬于茶文化的濃縮版,也是茶文化的核心。
一般情況下,人們習慣于將茶文化直接作為茶道文化來解釋,茶道是一個具體的實踐過程,茶人通過制茶、品茶、飲茶實現自我修養與人格的完善,體悟人生道理,這就是所謂的茶道。如果簡明扼要的概括,茶道就是飲茶人對茶的覺悟。茶道源于中國,至今經歷了4700 多年歷史,是東方文化與東方人文精神的精粹,也是我國最為精髓的精神文化遺產。那么茶道文化與民族民間音樂之間的聯系從何說起呢?首先,茶道在我國各民族發展的過程中,是通過茶道表演以及文藝創作等形式存在的,很多地域文化的核心都是以茶文化為主,并且以種茶、賣茶為主要的經濟來源,因此茶道文化在這些地區根深蒂固,并且多半是由當地居民經過長期的生活實踐,積累和總結出來的,沒有固定、完善的文化體系,負責組織茶道表演的隊伍也不是專業人士,他們基本都是出于對茶道文化的熱愛,在當地重要的節假日里,這些茶道表演的愛好者就會組織表演,這樣的慶祝形式一直延續和發展下來,就慢慢形成了具有當地民族特色的茶道文化體系。而在這個過程中,茶道表演也逐漸規范,并且開始將當地的民歌、舞蹈融進茶道表演中,將茶與民族文化有機整合了起來,茶道表演開始衍生出茶藝、茶禮等多元化的表演形式,同時也積淀了更加豐富的文化內涵與音樂資源。這是因為有了民族文化的襯托和渲染,人們對于茶道表演中的傳統文化體悟也更加深刻。
2 民族民間音樂在茶道文化中的表現
民族民間音樂在茶道藝術中的介入,推動了茶道文化的普及,所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極具民族特色的茶道文化,不僅有效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傳統文化的建設發展,也逐漸滲透到我國整體文化體系中,甚至在世界范圍內也產生了巨大反響。西方很多國家十分崇尚茶道文化,在我國茶道文化傳入這些國家,并在這些國家中生根發芽之后,我國民族音樂也隨之迎來一個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也就是茶道文化作為媒介,將我國形式豐富的傳統文化帶入世界,中國傳統文化以及中國思想在世界上更多滲透,這無疑是促進我國文化軟實力以及國際地位提升的有效舉措??梢哉f茶道與民族民間音樂是不可分割的,音樂的無國界性,極大地促進了茶道文化傳播的速率,下面針對民族民間音樂在茶道文化中的表演以及重要性進行幾點分析:
2.1 民族民間音樂在茶道文化中的地位
在茶道文化中,民族民間音樂發揮了豐富文化內涵、烘托表演氣氛的作用。它有效突出了茶道表演的形式,這些民間音樂繼承了我國少數民族的優良傳統和文化精髓,無時無刻不彰顯著極具東方色彩文化體系的魅力?,F階段我國茶道文化中的民族民間藝術主要以佤族、彝族為主,在這些地區,居民通過耳熟能詳的民族音樂,對于茶道表演中的文化內涵體會更加深刻,民間茶道以舞蹈和樂器作為媒介,將茶道本身所蘊藏的文化精髓傳遞群眾,也就是說,民族民間音樂在茶道文化發展中發揮著促進和推動的作用,是茶道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2 突顯民族特有的音樂風格
以佤族音樂為例,它具有非常突出的民族特征,與民族特色鮮明的茶道表演一起配合,佤族人民對于音樂非常熱愛,在它們的生活勞作中處處都有音樂,在音樂與茶道表演融合的過程中,要注重凸顯民族音樂風格,音樂風格就是在某一個階段,該地區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可以說是生活方式在音樂領域的體現,從而使音樂烙印上了某種特有的色彩,音樂不僅能夠烘托茶道表演,反過來茶道表演也將這些音樂更好的帶入了社會,向更多的人展現了民族民間音樂的風格,通過茶道表演,我國少數民族人民勤勞、簡樸、簡單的精神品德以及純樸的民風被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
3 音樂在茶道文化中的重要價值
針對民族民間音樂在茶道文化中的重要價值進行分析,全面掌握這些內容,對于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揮有著非?,F實的意義。具體分析如下:
3.1 對本地民族民間音樂的吸收及其作用
民族音樂是在當地居民長期的生產與生活過程中形成的,集中體現了當地的民族風俗和人文精神,同時也反映了一個民族的心理面貌,在茶道表演發展過程中民族民間音樂的作用不斷凸顯,并且更加有效的凸顯了民族情感,使人們在觀看茶藝表演的過程中,可以更加深刻的體會到其中的民族文化與情感,并與表演者產生思想上的共鳴,茶道與民族民間音樂在這樣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過程中,都得到了發展和傳承,茶道文化中的民族民間音樂的民族性決定了它具有民族服務的特殊價值。依舊以佤族、彝族以及傣族等少數民族的民間音樂為例,早期茶道在這些地區普及的時候,當地居民將當地的民族音樂進行改編、舞臺化,當地居民一邊喝茶,一邊欣賞音樂,通過茶道文化將當地民族音樂更好的展現出來,這就是一個宣傳和發揚民族特色文化的過程,從這些方面我們可以看出音樂不僅展現了茶道文化的民族性,而且充分證明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在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時,民間藝術的生存方式也必然發生轉變。在當代社會,民族民間音樂介入茶道的方式,實現了更加廣泛的普及,同時也對茶道文化的發展起到了主推的作用。茶道的內涵豐富,中國民族茶道通過民族音樂的渲染,會使觀賞者進入到一個情境中,在這個情境中茶道精神中的中和之道、自然之性、清雅之美、明倫之禮被更加直觀、更加深刻地展現出來。所以說,茶道中的民族民間音樂具有非常巨大的價值,它對茶道文化以民族民間表演形式進行下去的依托,在茶道表演過程中,表演者應該更加關注民族民間音樂的應用和發揚。
3.2 茶道文化中的民族民間音樂及其社會價值
音樂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它不僅具有鮮明的民族性,還具有非常鮮明的時間性,而民族民間音樂的特色在于它可以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將兩個原本屬于不同領域的個體融合在一起,音樂是沒有國界的,音樂是最美的語言。列寧曾這樣說過,不管他深處何處,語言是否相同,只要一首《國際歌》就能夠幫助他找到自己的同志和朋友。這充分證明了音樂的價值所在,人類社會經歷漫長的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類經歷了各種困難和斗爭,最終才締造了今天的文明,形成了民族、國家和各種宗教團體。國家也好、團體也好,其基本構成單位都是作為個體的人,人與人之間需要一定的紐帶才能夠被結合在一起。以學校、企業這樣的小團體為例,學校一般都有自己的校歌,企業也會有自己的創業歌,這些團體就是利用音樂藝術達到團結人心、宣傳團體文化的目的,最終必然會提升這個團體的凝聚力,使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同樣的道理,在茶道表演中的民族民間音樂也具有增加人與人之間聯系的目的,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增強,藝術感染力就會提高,民族民間音樂在茶道表演以及社會生活中都能夠對人產生特殊的激勵和凝聚效果。
論文關鍵詞;茶文化 茶道 中職學生素質教育
筆者有幸在中國茶博看到韓國著名畫家閔庚燦繪制的國畫《松竹梅》,畫面松柏蒼翠、墨梅橫斜,下方是一片茂密的茶園。中國自古把松、竹、梅稱為歲寒三友,可這里畫家卻將茶與松、梅并提,可見在畫家看來茶的品格與松、梅一樣高尚。筆者作為一線中職教育者,不禁深思,若能讓中職學生這群特殊的孩子也擁有茶一樣的高尚品質,定能使學生受益一生。
1茶文化體系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在神農時期就被發現,在數千年的歷史演變中,此“嘉木”也在經歷著多樣的變化。茶最初被人們作為藥物使用,后來又逐漸被推為食材,之后茶又成為一種健康的飲品。
按照文化學的研究,文化可分為技術和價值兩個體系。因此,茶文化是指整個茶葉發展歷程中有關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所以茶文化組成體系應該包括茶學,茶道,茶情,這三個層面。
這里的茶學是建立在狹義的層面上。在《茶葉》刊物中,很多茶界的權威和茶人都認為“茶學”是一門關于茶葉的源與流的學科。筆者覺得茶道是通過泡茶藝術(茶藝)這種方式,給心靈創造安靜的氛圍,用自己的心去領悟不可言說的個中滋味和人生哲理。
茶情是指以茶為載體的茶書,茶詩、畫等及品茶所帶來的感受。
2茶文化引入中職學校所帶來的功效
茶文化對他們的益處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2.1拓寬學生的就業路
一方面,在2007年l2月國家商務部公布的《茶館業企業經營規范》中指出,茶藝師與從業人員的比例分別不低千1:3、1:5、1:7。另一方面,懂茶悟道茶藝師的需求越來越多。但目前大專院校中,把茶文化作為專業很是罕見,使得高素質的茶藝師實在難找。所以即知茶藝又懂悟道的茶藝師必將成為近來較為緊缺的“寵兒”。因此在各不同專業的中職學生中引入茶文化教育,使他們在接受系統的本專業學習的同時,也學到茶文化,既能掌握本專業,又能在茶文化的熏陶下取得茶藝師資格。
2.2茶文化對學生的影晌
(1)茶文化有助于中職學生增長文化知識,從而樹立信心,讓精神不再空虛。茶的故鄉是中國,茶的起源、發展、傳播經歷了幾千年。所以在中職學生中引入茶文化教育,不但能讓他們學習到茶起源、發展、傳播的過程,而且能彌補他們的最為缺少的史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茶文化對他們每個人來說起點是一樣的,這就等于給了很多放縱自我的孩子再一次站起來的機會,讓每一個自信心不足的或喪失自信心的孩子在茶文化里再樹立信心,并把這份自信心帶到生活中,也能讓那些早已把本專業知識學的得心應手的孩子找到精神的寄托,讓他們課余不再精神空虛。
(2)茶文化有助于促進中職學生思想道德的修養。
中職學校的學生往往價值觀和人生觀模糊,因此思想道德上的問題比較嚴重,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沉睡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情懷,讓他們變得“冷酷”。
其次,心理都還不夠成熟,有較強的虛榮心和過度的自尊心,表現欲望較強。
再者,中職學生對“個性”往往曲解。很多學生認為“個性”是對傳統的一味反叛,或是對紀律的抵制就是個性。
最后,自我為中心,在行為上缺乏理智和規范,往往為求利益,不計手段;在內心里不懂感恩,只知道一味的索取。
茶文化可以幫助他們。一方面,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近年來,很多茶人、學者都將茶道的思想內涵總結為“和、靜、怡、真。也許每個人對這四個字有不同的理解,筆者看來“和”是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融入了儒、佛、道三家的精髓。儒家的中庸之道蘊含在“酸甜苦澀調太和,掌握遲速量適中”的茶藝過程中;行儉之德藏在“樸實古雅去虛華,寧靜致遠隱沉毅”的心態上;明倫之禮體現在“奉茶為禮尊長者,備茶濃意表濃情的待客之道上,謙和之禮就在“飲罷佳茗方知深,贊嘆此乃草中英”的“吃”茶過程中(《茶道茶經》)。這些可以修正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另一方面,文化是需要傳承的,相信在中職學生中引入茶文化教育,不僅可以把茶文化的接力棒傳遞到下一代手中,而且還能喚醒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更重要的是當他們遇到在喧囂的都市中遇到事情時,能學會點一段淡雅的檀香,讓心慢慢的平和,讓封存在心底的“和”慢慢蘇醒。用沸水洗去杯子的濁塵,仿佛也洗去了積累在心上的濁塵,用平和潔凈的心等待“太和”之水。平和寧靜的氛圍和空靈情潔的心情慢慢出現?!傍P凰三點頭之后,杯中茶葉慢慢舒展,清馨的茶香慢慢彌散在身邊,飲者浮躁的心似乎也慢慢放下,精神隨著茶香慢慢飄蕩,心開始尋找真正的自我。此時輕輕的抿一口佳茗,讓色、香、味纏繞著舌尖,不禁讓人覺得全身心的舒暢和怡悅,仿佛就在此刻找到自己,看清了自己的方向,也認清了自己的路。正如閔齡所說,這是一種洗凈了骨髓的精神升華。而這就是茶道之“怡所帶來的“怡神悅志”之感,“明心見性之暢。最終將引導飲者到達“物我兩忘,天人合一”之“真”。
(3)茶文化有助于提高中職學生的審美能力。
中職學生的審美能力較弱,以致他們對美的理解往往特別怪異、浮淺。在一些學生看來,美僅僅是服飾上的怪異,和發型上色彩。而茶文化的展示者“茶情”,可以讓他們正確的認識美,品味美,最終創造美。
3在中職學校引入茶文化教育的方法
(1)把茶文化課程作為校本課程開設,給學生創造一個環境。
(2)開設茶文化社團。這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動手和交流的平臺。社團可以開展茶藝培訓、表演,茶葉采摘、加工等活動。
(3)通過講座、展覽等形式,擴大茶文化在中職學生中的影響。
(4)結合學生自身的專業開展與茶文化相關的活動。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茶文化源遠流長,幾千年飲茶品茗一直是中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閱讀了唐代陸羽所著《茶經》后,對茶道、茶藝、茶的起源、采摘茶的產地、茶的分類等等有了一定的認識。
中國茶文化核心是茶道,茶道是通過品茶活動(沏茶、賞茶、飲茶)表現一定禮節、人品、美學觀點、精神、意境的一種品茶藝術。它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并通過茶藝表現精神,主要講究五境(即茶葉、茶湯、火候、環境)的和諧,并要遵循一定的法規。
茶藝即飲茶藝術,是品茗的方法和意境。茶藝始于唐代,主要包括備器、擇水、取火、侯湯、習茶的技藝以及品茗環境,儀容儀態,奉茶禮節等,茶藝包括了“茶、水、器、火、人、境”“六大要數”,也可以說茶藝是茶人在一定環境中選茶、備器、選水、取火、煮茶、品飲的藝術活動。中華茶藝的精神特點分為四個方面:態度、健康、性情、交流。
在這本書里也讓我了解了茶的分類:中國茶葉的分類目前沒有統一的標準,通常根據制造方法不同和品質上的差異,將茶葉分為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還有屬于再加工的花茶共七大類。就我個人而言,我比較喜歡喝普洱茶,通過閱讀這本書后我才真正對普洱有了一定認識,最關鍵的是我以前一直以為這種茶屬于紅茶,其實不是呢,它屬于黑茶, 是真正的發酵茶,而紅茶,實際上是氧化茶,而非發酵茶。黑茶這種茶還被譽為“能喝的古董”,當然這主要 是指普洱可飲、可藏的雙重特性。加上它滋味甘醇具有降壓、防癌、消炎、養胃、抗衰老等功效。通過這本書還學會了怎樣選購普洱茶,有四大要訣:一清,聞茶餅味。味道要清,不可有霉味;二純,辨別色澤。茶色呈棗紅色,不可黑如漆色;三正,存儲得當。存放于倉中,防止其變得潮濕;四氣,品茶湯?;馗蚀己?,不可有雜陳味。
在此再給大家介紹一種我喜歡喝的茶,就是大紅袍。“大紅袍”是武夷巖茶中品質最優異者。 “大紅袍”名樅茶樹,生長在武夷山九龍窠高巖峭壁上,那里日照短,多反射光,晝夜溫差大,巖頂終年有細泉浸潤流滴。這種特殊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大紅袍的特異品質。關于“大紅袍”的來歷,還有一段動人的傳說呢,傳說天心寺和尚用九龍窠巖壁上的茶樹芽葉制成的茶葉治好了一位皇官的疾病,這位皇官將身上穿的紅袍蓋在茶樹上以表感謝之情,紅袍將茶樹染紅了,“大紅袍”茶名由此而來。 “大紅袍”茶的采制技術與其他巖茶相類似,只不過更加精細而已。每年春天,采摘3—4葉開面新梢,經曬青、涼青、做青、炒青、初揉、復炒、復揉、走水焙、簸揀、攤涼、揀剔、復焙、再簸揀、補火而制成。 “大紅袍”的品質特征是:外形條索緊結,色澤綠褐鮮潤,沖泡后湯色橙黃明亮,葉片紅綠相間,典型的葉片有綠葉紅鑲邊之美感。大紅袍品質最突出之處是香氣馥郁有蘭花香,香高而持久,“巖韻”明顯。大紅袍很耐沖泡,沖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飲“大紅袍”茶,必須按“工夫茶”小壺小杯細品慢飲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嘗到巖茶之顛的韻味。 當代人由于工作繁忙、生活節奏快,飲茶成為了享受生活的一種方法。休閑時去茶莊品茶可以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愛茶之人熱衷于正宗茶道的研習、茶藝表演、名茶鑒賞及品飲?!秷D解茶經》這本書用了近500幅精美的手繪插圖、近100張簡化表格、70幅全彩名茶圖譜的全新形式演繹,通過圖解形式的茶事過程,精髓的茶學知識生動而易懂。閱讀這本書讓我仿佛走進了茶的清香世界,在古老與現實中品飲文化之源。《茶經》倡導的“精神儉德”與現代人所追求優雅怡然的生活方式不謀而合。品茶、研習茶道、茶藝,以及茶的保健作用已經成為了當代人日常生活(休閑、會友、養生等)的必需。
“人降于世,來也好,往也罷,似乎都與茶有著不解之緣。”
相傳唐代有位得道的從埝禪師,常住趙州觀音寺,人稱“趙州和尚”。
一天,寺里來了個新和尚,去拜見禪師。
趙州和尚問:“你來過這里嗎?”
“來過?!?/p>
“吃茶去?!?/p>
新和尚連忙改口:“沒來過?!?/p>
“吃茶去?!壁w州和尚仍是這句話。
在一旁的院主不解,上前問:“怎么來過這里,叫他吃茶去,沒來過這里,也叫他吃茶去?”
趙州和尚回答:“吃茶去。”
……
于是,“吃茶去”便成為千古禪林的法語。
這典故看似平淡無味,好像總在“吃茶去”上繞來繞去。其實,個中意蘊,頗耐人尋味。人降于世,來也好,往也罷,似乎都與茶有著不解之緣。
“不經意地一回眸,這片浸潤著鮮活生命和燦爛文化的綠葉,已經飄過了數千年?!?/p>
的確,茶是很古老的東西。相傳茶“發乎于神龍,聞于周魯公,興于唐,而盛于宋?!?/p>
茶最初是為藥用,后來發展成為國飲。東漢《神龍?本草經》記載:“神龍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這說的是公元前2737年的事,距今已有近5000年了。
茶不僅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也漸漸地形成了一種文化,一種包容了儒、佛、道等多家哲學思想的文化。而茶在中世紀輸往英國,博學的勃萊迪牧師稱其為“健康之液,靈魂之飲”;在法國人眼里,茶是“最溫柔、最浪漫、最富有詩意的飲品”;唐代,茶由日本僧人最澄大師帶到日本,成為“萬病之藥”。
在中國,“茶通六藝”,是傳統文化藝術的載體。據《華陽國志》記載,早在西周時期,茶就與丹、漆、蜜等一道被作為貢品。到了東周時期,人們已經將茶當作食物烹之食之。西漢時,已經有了專門的烹茶用具和出售茶葉的店鋪。唐代,茶發展到前所未有的鼎盛時期,飲茶幾乎成了全民的一種生活習慣。641年,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將茶帶到吐蕃,開飲茶之先河。而茶圣陸羽所著的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即誕生于此時。
到了宋代,飲茶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款待客人的禮儀;而此時民間盛行的“斗茶”之風,則把品鑒茶葉優劣、交流沖泡技藝、推廣飲茶文化推向一個新的高峰。明清時期,由于文徵明、唐伯虎、祝允明和徐禎卿等文人墨客、才子佳人的倡導,飲茶之風開始趨于清淡雅致……
不經意地一回眸,這片浸潤著鮮活生命和燦爛文化的綠葉,已經飄過了數千年。如今,沁人心脾的茶香早已漂洋過海彌漫到世界的各個角落,它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飲用食用的功效,更是將中國幾千年的文明散布到了世界各地。
“縱有七彩神筆,也繪不完中國茶的多姿多彩;縱有萬語千言,也書不盡中國茶的秀美神韻。”
我國擁有悠久的產茶歷史、遼闊的產茶區域、眾多的茶樹品種、豐富的采制經驗以及精湛的品飲藝術,這在世界上都是獨一無二的。中國茶類按照鮮葉加工方法和品種上的差異,可以分為綠茶、紅茶、青茶(烏龍茶)、白茶、黃茶和黑茶六大類。
有一種產于蘇州吳縣洞庭山的茶,每年春分至谷雨時節,采摘一芽一葉初展,成茶條索纖細,卷曲成螺,滿身披毫,銀白隱翠,湯色碧綠清澈,香氣濃郁,滋味鮮醇。此茶早在宋代就作為貢品上貢朝廷,它不僅有獨特的卷曲外形、碧翠的湯色和濃郁的香氣,更有一個美妙的名字,那就是“碧螺春”――看見這個名字,不由得讓人聯想起充滿青春氣息的美少女。
有一種堪稱國寶的茶中奇葩,它生長在武夷山九龍窠的高巖峭壁上,現今僅有3棵高懸崖上。每年早春茶芽萌發,芽頭微微泛紅,每當陽光照射到這三棵茶樹時,遠遠望去,它們紅艷似火,就像披上了紅色的袍子。于是,人們就給了它們一個絢麗的名字――大紅袍。用它的葉子制成的茶,外形條索緊結,色澤綠褐鮮潤,湯色橙黃明亮,香氣馥郁而持久,滋味醇厚,“巖韻”十足。它理所當然的茶中王者姿態,令無數的茶癡心馳神往。
聽說過能喝的“古董”嗎?它就是產于云南的普洱茶。早在3000多年前,云南人就開始將野生的大茶樹馴化、栽培到園地。他們因地制宜采用特殊工藝制成的茶磚、茶餅,早在千年前就被馱在馬背上,成群結隊地翻山越嶺、穿越河谷,輸送到世界屋脊和茫茫大草原的游牧人家。經高低溫差和干濕氣候的變化而釀成的獨特陳香,鑄就了它卓爾不群的品位。品普洱,不僅是在觀賞它如酒醉的斜陽血色、嗅聞它從亙古走來的陳香、抿咂它聚天地之靈氣的醇厚芬芳,更是在品我中華悠悠之歷史,品我泱泱大國之文化……
“茶多內涵慧于中,茶攜乾坤能養性,與茶結緣,就是與健康結緣?!?/p>
茶,不僅因其色、香、味、形等外觀讓人賞心悅目,成為人們生活中一種不可缺少的的飲料,還因其豐富的內含物而成為人們爭相追捧的保健飲品。
傳統中醫學認為,茶味苦、甘、性涼,入心、肝、脾、肺、腎五經??嗄転a下、燥濕、降逆,甘能補益緩和,涼能清火、瀉火、解毒。現代研究也發現,茶多酚具有抑制癌細胞的作用;兒茶素能抗氧化,它能夠促進膽固醇的分解,緩解血液的高凝狀態,從而起到降脂的作用;脂多糖能顯著提高人的非特異性免疫功能,還具有良好的防輻射功能。烏龍茶的抗炎癥,紅茶的驅寒、消食,普洱茶的降脂減肥等功效為人們津津樂道。而各種花茶不僅保留了茶葉原有的抗氧化、抗衰老、降血糖、降血脂、抗輻射等保健功能,還因與鮮花結合又使其具有了鮮花的藥性特征,從而比單純的茶葉具有更加廣泛的保健效用。
茶能養性,是由茶道所含的基本精神所決定的?!昂汀?、“靜”、“怡”、“真”這四個字,被公認為是中國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和”是中國茶道的哲學核心;“靜”是茶道修習的不二法門;“怡”是中國茶道實踐中的心靈感受;“真”則是中國茶道的終極境界。
茶中自有天菁地華,茶中自有老莊釋儒。與茶結緣,就是與健康結緣。茶是溝通人與自然的重要媒介,品飲它能讓人持久地汲取天地自然的力量,讓人的臟腑得以洗雪,使體魄更加健強。
“有佳人之妙質,兼詩禪之韻味。茶能夠帶領我們從物質的藩籬穿越到精神的王國?!?/p>
我們的祖先認為,天下萬物由五類元素組成,它們是:金、木、水、火、土。中國人很信奉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殊不知,一杯清茶在手,五行俱全,相生也好,相克也罷,全在掌上杯中。
茶,除了可以解渴,還可以養心。在這個躁氣過重的時代里,靜下心來泡泡茶、品品茶,是最好的醫心良方。
在尋常百姓家,它雖與柴、米、油、鹽、醬、醋并為清晨開門“七件事”,但它卻是俗中之雅物,它具君子之品格,有佳人之妙質,兼詩禪之韻味。如果我們每天能夠抽點閑工夫,將品茶當成生活中的一個小小的儀式,它就可以讓你隨時隨地清心靜氣,讓你跟隨這種草木之性,將自己還原到自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