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農業的發展前景范文

        農業的發展前景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業的發展前景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農業的發展前景

        第1篇:農業的發展前景范文

        【關鍵詞】農機化;現代農業;發展道路;農機裝備;農業裝備科技

        當前,我國農業發展的基本點是要進行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提高農業的質量、效益和農民收入。發展農業機械化是題中應有之意,在現階段要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的戰略意義在于它是解放農業生產力的重要手段。

        一、現階段發展農業機械化的作用

        1、有利于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促進增產增效。農業機械是優良耕作栽培技術的載體,它擁有人畜力無法比擬的動力和持續力,它可以實現人工達不到的更高的耕作質量,可以實現精量播種、精量施肥以及其它先進技術,可以進行復合作業和聯合作業,從而可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節約生產成本,增加農業效益。

        2、有利于防災減災,把因災害引起的損失減小到最低。

        3、有利于進行規模化生產,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

        4、有利于帶動農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

        5、有利于農村勞動力轉移,解除外出打工農民的后顧之憂。

        因此,無論從解放農業生產力的角度還是從它的實際作用的角度看,現階段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發展是十分必要的。

        二、現階段農業機械機型發展趨勢

        我國在戶均只有7.8畝土地的小規模生產實行了農戶承包經營的情況下,小型農機主要是以“手扶”、“小四輪”為主的小型低性能農機,它得以發展的條件和優點是適合大多數農戶的收入水平和家庭經營規模的需要。但是,從生產力發展的角度看,小型農機只是起到了代替人畜力的作用,遠遠滿足不了生產發展和農業技術進步的需要。 因此,今后農業的發展主要是靠提高單位面積生產能力。除了采用優良品種外,利用農業機械為載體推廣農業新技術是最重要的途徑。從提高綜合生產能力的技術要求看,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主要推廣提高土壤生產力的技術如深松、免耕、秸稈還田等;先進栽培技術如精量播種、化肥深施、植保等復合作業;旱作節水技術如覆膜保水和灌溉、秸稈覆蓋等;高效收獲技術如割曬、收割、脫粒、烘干等聯合作業。

        當前發展大中型農機的要求和趨勢十分明顯,但一直困擾我們的問題是與億萬小規模農戶的矛盾如何解決?在這個似乎無解的難題面前,中國農民的創造力又一次顯現出來,農機跨區作業為解決這個難題找到了一條重要的途徑。首先是小麥產區的農民創造了小麥收獲機具跨區作業的方式,在經過農戶自發探索之后,1996年農業部等五部委首次在北方11個小麥生產省組織開展了跨區機收大會戰,之后進一步擴大到所有小麥產區。

        三、農業機械裝備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支撐

        農業機械是農業設施裝備的基本組成部分,是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物質基礎。現代農業是從農業機械推廣應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就是從這個意義上講的。農業設施裝備,從狹義上講就是農業機械裝備,從廣義上講,涵蓋了農業機械裝備制造、農業機械的推廣使用、配套設施建設和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等各個方面。農業機械已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和各個領域,不僅在加快推進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還積極發展經濟作物生產機械化,進一步提高畜牧業、漁業、林果業、設施農業、農產品加工業機械化水平;不僅大力推動農作物耕種收環節機械化,還推動種子處理、灌溉、植保、烘干、貯藏等各個生產環節的機械化,全面提高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等各領域機械化水平。農業機械化的快速發展已成為提升現代農業設施裝備水平的推動力,促進了農業集約生產、安全生產和可持續發展。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難和科技創新動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科技體制創新滯后,農業內部缺乏科技進步的動力和源泉,缺乏有活力的科技創新主體。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科技推廣的有效載體,健全農機化技術推廣機制,加快農業機械化科技創新,促進農機化科技進步,實現農藝與農機緊密的結合,是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有效途徑。現代農業是技術密集型產業,從這個意義上說,農業科技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又一重要標志。堅持基礎理論研究和產品應用開發相結合,適應農業精準化、設施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的要求,加快開發多功能、智能化、經濟型農業裝備設施,集中力量開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新型農機產品。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科研、制造、教學、推廣等單位緊密銜接的農機科技創新體系,探索完善多方協作、良性互動、共同發展的農機化科技創新機制。積極探索農機化技術推廣方式創新,加快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農業機械化已成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創新的主體,通過引進推廣農業機械化技術,提高現代農業的生產技術、生產手段、生產管理和生產組織水平。

        發展現代農業,最終要靠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隨著農業機械化的快速發展、農機裝備的快速增長,相當一部分新機手缺乏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的系統培訓,科技人員、管理人員的知識結構、綜合素質亟待豐富和提高。充分利用現有的農機化教育資源,結合各類培訓項目,加大對農民機手的教育和培訓;依托重大科研項目、重點學科、科研基地,加強農機化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培育農機化科研領軍人才;堅持在實踐中鍛煉人才,不斷更新知識結構,努力建設一支理論功底扎實、結構合理、業務精通、技能嫻熟、素質全面、充滿活力、開拓創新的農機化技術推廣和管理人才隊伍。

        第2篇:農業的發展前景范文

        關鍵詞:休閑農業發展意義;態勢;前景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116

        1 休閑農業發展的意義

        1.1 有助于新思路農業生產模式的發展

        休閑農業的發展依據是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建設的高質量進行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當今社會,休閑農業的發展已經成為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它使農業生產由最初的落后形式轉變為與城市發展具有一定關聯性的新思路農業生產模式,其存在意義十分重大,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

        1.2 促進農村的產業類型及規模符合現代農業發展標準

        休閑農業的發展可以提高農村勞動力的靈活性,使大量的閑散勞動力得到有效管理,增加就業率,由于休閑農業更加強調的是生產力及勞動服務質量,這就說明休閑農業在運行過程中不但對勞動人員及相關管理人員具有一定的要求,更加需要部分從事餐飲及商務管理的服務類工作人員,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對農村勞動力的就業方面提供了重要保障,從而使得農村人民的生活質量得以提高。

        1.3 增強了城市與農村的聯系性

        休閑農業增強了城市與農村的聯系性,使農村生活更加貼近城市,促進城鄉之間的文化及信息交流,使城市人民能夠深入到農村對農業文化進行體驗及了解,促進城鄉的共同發展。

        1.4 對農村的傳統文化進行科學保護及發揚

        休閑農業可以對農村的傳統文化進行科學保護及發揚,這既可以使農村的基礎文化得以保留,更能夠促進農村的生態文明建設,使農村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具有現實意義。

        2 休閑農業發展的態勢

        我國休閑農業的發展進程具有如下形式:休閑農業受到發達國家的影響而興起,從1980到之后的10a時間內,在經濟環境較好的改革開放地區推行了可供觀賞的采摘農業;在1991年之后的10a時間內,休閑農業逐步進入探索發展階段,其主要在部分發展較快的大城市及海水分布廣的沿海區域,使休閑農業及觀光農業得到了落實;在2001年至目前的一段時期內是發展速度最為快速的階段,生產經營模式已經逐步趨于現代化應用水平,各項與農業有關的觀光旅游項目得以較好發展,并且對其發展規模及價值定位制定了具體的評判方案,使經營方式更加科學化及長遠化。

        通過對我國休閑農業的發展過程進行研究,休閑農業在最初的發展階段,延伸至目前,已經具備基本的流程規范;休閑農業的規模由最初的小試牛刀,到目前的廣泛發展,已經逐步向著擴大經營方向進行運作;休閑農業從最初的單調、單向特點向著更加符合現代化特色的多種經營方式并存的方向進化,并從只能采摘觀賞到目前的休閑度假勝地,集交流、體驗、觀賞為一體的全面經營;經營管理意識已經從最初的注重于生產及經營為主轉移為休閑與體驗,使休閑農業更具觀賞性及休閑性,并將生態意識及環保意識始終貫穿于休閑農業運行始終;休閑農業與促進農村發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農村內部結構更加穩固,并能使農村經濟與人民生活質量共同提高;休閑農業的發展前進趨勢為從東部向西部進行拓展,從城市向郊區拓展,從大城市向小城市發展,因此休閑農業可以帶動其他產業的共同發展是有理論依據的。

        3 我國休閑農業發展的前景

        我農業建設面積較廣,農業基礎好,自然環境比較美觀,植物類型多樣化;農業資源儲備量大,農業類型多種多樣;地區與地區之間存在較大差距,這就形成了不同地域之間的差異性文化景觀;農業發展過程較為漫長,農作經驗較為豐富;不同鄉村具有獨特的文化特點,農村生活鄉土氣息濃厚;隨著城市化和經濟的發展,城里人到農村觀光休閑的人會越來越多,休閑旅游的市場需求大;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廣大人民的心聲。這些都是我國發展休閑農業的有力條件。因此可以說未來中國不僅是旅游大國,而且也應是農業休閑旅游大國。展望未來,中國發展休閑農業的前景十分廣闊。

        4 總結

        休閑農業就是觀光農業、旅游農業,是以農業資源、田園景觀、農業生產、農耕文化、農業設施、農業科技、農業生態、農家生活和農村風情風貌為資源條件,為城市游客提供觀光、休閑、體驗、教育、娛樂等多種服務的農業經營活動。休閑農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可以促進城市與農村的共同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休閑農業,處于不斷發展的進步階段,具有一定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常運書.淺議城市休閑農業發展的意義、態勢與前景[J].論苑,2015(23).

        第3篇:農業的發展前景范文

        自1988年全國范圍內大規模的實施農業綜合開發以來,全國總計有超過1000億元的資金用于水田林路村的綜合治理,大規模的投入獲得了巨大經濟和社會效益。截止目前,全國開展農業綜合開發的縣(市、區)已達1629個,農(牧)場242個。近10年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的人均收入增長達19.5%。國內市場上的糧食和農副產品也從長期的供不應求,轉變為階段性供過于求,城鄉居民的溫飽問題得到了基本解決。基于此,農業綜合開發工作是不是可以松口氣?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王征認為恰恰相反。

        “十五”期間,農業綜合開發不但要進一步加大力度,而且是任重道遠。王征說:近年來我國農產品雖然達到總量平衡,豐年有余,但農業產業結構,產品質量矛盾突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仍需進一步加大。在前不久召開的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聯席會議上,副總理特別指出了農業綜合開發“四個一”的重要地位,即農業綜合開發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支持和保護農業發展的一個有效手段,是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的一條重要途徑,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一項關鍵措施,是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

        王征說,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以后,最為突出的矛盾是農業結構不合理。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是新階段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新階段的結構調整不是簡單的多種點什么,少種點什么的問題,而是面向市場,著眼于提高質量、效益和轉變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調整。新階段面臨的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問題,是事關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問題。增加農民收入,要采取綜合性的措施,但根本途徑是要對農業和農村經濟進行戰略性調整,提高農業綜合效益,農業綜合開發作為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在農業結構調整中發揮重要作用,在穩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同時,適應市場對農產品優質化和多樣化的需求,調整結構、優化品種、提高質量,大力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必須加大農業綜合開發力度,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基本條件,有效鞏固、保護和提高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特別是糧食生產能力,為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承擔重任。

        王征認為,農業綜合開發工作必須適應農業發展新階段的要求,以農業主產區為重點,突出改造中低產田,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業綜合效益和國際競爭力,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王征指出,要堅持以內涵開發為主,以改造中低產田,建設高標準農田為重點;堅持農業基礎設施與農業生態環境建設的有機結合,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堅持高質量、高效益搞開發。圍繞增加農民收入,大力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促進農業結構高速發展;堅持依靠科技進步,努力提高農業綜合開發的科技含量;堅持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大對龍頭項目的扶持力度;堅持按項目管理,統籌規劃、綜合治理、突出重點、兼顧一般、規模開發、注重效益;堅持多元化資金投入、資金安排實行效益優先、兼顧公平、集中投入、獎優罰劣;堅持發揮農業綜合開發區域性、綜合性、重點性、開拓性和示范性,努力提高農業綜合開發整體水平。

        王征強調,新階段農業綜合開發的總體思路是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農業發展新階段的要求,符合農業、農村經濟結構和整個國民經濟結構調整的要求,符合加入世貿組織以后增強我國農業國際競爭力的要求。王征說,農業綜合開發要在相互“結合”上做文章:要把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與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效益結合起來;要把解決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結合起來;要與推動農業科技革命、實現農業現代化結合起來;要與發揮不同地區的區域優勢和農業資源的比較優勢結合起來;要與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結合起來。

        第4篇:農業的發展前景范文

        關鍵詞:生態農業;觀光農業;農村

        近幾年,產業結構調整以及種植結構調整,是我國農業農村經濟工作中的熱門話題。事實證明,生態觀光農業在現代科技的影響下,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發揮著巨大作用,同時也產生了巨大的效益,為我國社會穩定及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隨著人們對生活品|的提升,對產品的要求也隨之提高,注重健康和養生,吃粗糧、雜糧、農家樂,購買綠色蔬菜及生活用品儼然成為一種時尚。于是,發展生態農業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所倡導。隨著人們的收入增加、閑暇時間增多、生活節奏加快以及競爭日益激烈,都渴望多樣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農村環境中放松自己。就這樣,生態觀光農業應運而生。

        一、生態觀光農業的定義

        生態農業是以生態學理論為指導,運用系統工程的方法,以合理利用自然資源與保護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前提而組織進行的農業生產,是一種遵循生態經濟學原理和生態規律發展的農業生產模式。

        觀光農業是一種以農業和農村為載體的新型生態旅游業,是以農業自然資源為基礎,以農業文化和農村生活文化為核心,通過規劃、設計、施工后,吸引游客前來觀賞、品嘗、購物、體驗、休閑、度假的新型農業與旅游業相結合的生產經營形態。

        近年來,伴隨全球農業的產業化發展,生態觀光農業不僅具有生產,還具有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人們提供觀光、休閑、度假的生活。

        二、生態觀光農業的類型

        觀光農業的形式和類型很多,得到大眾認可的主要有:①觀光農園,在城市近郊或風景區附近開辟特色果園、菜園、花圃等,讓游客入內摘果、拔菜、賞花,來享受田園樂趣;②農業公園,即按照公園的經營思路,把農業生產場所、農產品消費場所和休閑旅游場所結合為一體;③教育農園,這是兼顧農業生產與科普教育功能的農業經營形態,例如法國的教育農場、日本的學童農園、臺灣的自然生態教室等;④森林公園,是以大面積人工林或天然林為主體而建設的公園;⑤民俗觀光村,到民俗村體驗農村生活,可以感受農村氣息。

        三、生態觀光農業的發展對策

        1.要解決好土地流轉及處理好農戶之間的利益分配問題。近年來的農村政策允許并提倡土地流轉,鼓勵農民用土地以入股的形式參與產業化經營,為發展生態農業創造了條件。

        2.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建設高標準農田,做到水、電、路、溝渠、林配套,加強耕地質量建設,強化農機裝備,實現農業機械化。加強農產品質量檢驗監測、農業廢棄物處理、農業信息化等設施建設。

        3.要強化科技創新與應用。建設新品種、新技術,健全農業公共服務機構,加強農業技術推廣人員配備和服務設施速設,全面提升農業公共服務能力,大力提升農業科技的專業化、社會化服務水平。

        4.要構建生態觀光農業產業體系。圍繞農產品資源優勢,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提高農業附加值。

        5.要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6.要加強組織領導。要成立生態觀光農業示范區建設領導小組,具體負責制定示范區考評認定及管理辦法、規劃評審、指導督查等工作。

        7.要強化政策扶持。各級政府要加大對農業的投入,要以示范區建設為平臺,積極拓寬投融資渠道,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形成多元化的投資機制,并不斷提升示范區發展水平。

        8.要加大宣傳示范力度。要不斷探索和總結經驗、做法,樹立典型生態觀光農業示范區,擴大宣傳,提升整體水平。

        四、生態觀光農業優勢

        1.效益優勢。生態農業旅游是在原有的農業基礎上,實現農業生產與旅游相結合的投資類型,投資少、風險小,生態與經濟雙贏。

        2.產品優勢。傳統的觀光性景區,回頭客少,很多人造景觀在開張時游客爆滿,之后隨著時間流逝游客逐漸減少,投資高,但沒有對應的高收益。而生態農業旅游的最大特點就是濃郁的自然風情和清幽的綠色環境,一年四季都對游客有著吸引力,游客在不同的季節都會故地重游,從而延長了旅游產品的生命周期。

        3.環境優勢。生態農業旅游利用郊區特有的農業和自然環境優勢,為游客提供一個有著濃郁田園風情的休閑環境,讓游客在與都市生活環境截然不同的郊區中,住小木屋,吃農家飯,做莊園活,享生態業樂趣,尋求一種回歸自然的享受,使得身心愉悅。

        五、開發生態觀光農業應注意的問題

        1.保障觀光與農業生態環境相協調。生態農業旅游在于構建一種符合自然生態的農業景觀,是充滿生機,原汁原味的田園風光,是本地民俗文化的再現,而不是有意的創造。在開發過程中,應注意不破壞農業生態環境。在旅游旺季,應控制旅客數量,避免超過旅游景區的環境承載力,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2.加強交流,合理開發。生態農業旅游開發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并借鑒其他地區的成功案例,不能急功近利,盲目開發,要結合當地資源優勢,形成有自己特色的、高質量旅游項目。

        3.提高旅游接待設施的衛生標準。旅游者既希望能獲得新奇的感受,又不過分背離自己習慣的生活環境。參加生態農業旅游的大部分游客都來自城市,他們希望獲得一些新奇的感受,但又不能太異于自己的生活環境,衛生條件一般是他們最為關注的問題。但農村的衛生標準與城市衛生標準相差很大,這就使得開發者和經營者要注意旅游環境,特別是接待設施的標準,要努力使其達到都市旅游者可以接受的水平,而住宿地建筑則應突出風光民俗特色,與周圍設施保持一致,盡量避免城市化,否則會讓游客失去體驗鄉村野趣的感覺。

        4.建立完善的生態環境監測系統。監測系統主要包括旅游區大氣指標、水污染指標、噪聲指標、廢棄物指標以及農、林、草病蟲害指標等,這要與各部門密切合作,通過定期監測與預報,及時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使生態農業旅游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在可持續發展基本原則下,生態觀光主導型農業成為了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一條必經之路。將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相結合,生態農觀光主導型農業成為了我國農業經濟和旅游行業的重要發展方向,也成為了學術界的研究的熱點。

        參考文獻:

        第5篇:農業的發展前景范文

        1 發展生態農業的意義

        (1)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農業找到一條根本途徑生態農業吸取我國傳統農業的精華和國外農業發展的經驗教訓,從我國國情出發遵照生態學的原理和應用現代科學技術方法進行農業生產,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水平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發展戰略的轉移和加速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2)有利于農業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污染發展生態農業,可以避免對自然資源掠奪式經營和濫用,對農業的可更新資源注意增殖,對不更新資源注意保護和利用,使自然資源能得到持續的利用,促進生態良性循環,為農業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3)有利于提高農業生產的綜合效益,促進農業長期穩定地發展生態農業能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利用率、土地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從而大大提高經濟效益。生態農業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護和增殖自然資源,加速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有顯著的生態效益。它又能為社會創造數量多、質量好的多種多樣的農產品,滿足人們對農產品不斷增長的需求。因此生態農業的發展,必將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全面發展。

        2 生態農業在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

        (1)生態農業是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生態農業是遏制生態環境惡化和資源退化的有效途徑。隨著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急劇增加,農業生態環境不斷惡化,資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地區農業環境污染相當嚴重,已經成為制約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要徹底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從根本上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建立以資源高效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為基礎的可持續農業生產體系。生態農業建設是優化農業農村經濟結構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手段。生態農業適應市場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合理組織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活動,調整農業產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并結合地區優勢和產業特點,確定農業發展主導產業,培育龍頭企業,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措施。同時,通過生物鏈加環和產業鏈延長,形成了以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的良性轉化增值的“農戶+公司”的模式和以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為主的龍頭企業,建立了以市場為導向,以加工業為龍頭,產加銷貿一體化的格局。可見生態農業不僅保護生態環境,而且促進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持續高效發展,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有效途徑之一。

        (2)生態農業建設面臨的新形勢和新任務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是當前和今后生態農業建設長期追求的目標。發展生態農業,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就是不以破壞農業可再生資源、降低環境質量為代價換取農業的發展,把保護環境和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與滿足人類需要相結合,達到生態合理和持續發展之目的。把傳統農業技術的精華和現代農業技術按照生態優化的規律加以集成,建立起具有生態合理、經濟高效的現代化持續農業發展模式,使農業經濟的增長與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結合起來,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這是生態農業長期追求的目標。

        (3)生態農業建設的總體思路、區域布局和關鍵措施針對農業發展新階段的要求,生態農業建設要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從我國國情出發,寓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于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之中,有效遏止農業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實現資源培育和高效利用,逐步達到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3 具體操作

        3.1 總體思路

        一是要立足于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和生產條件,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農藝措施,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穩步快速發展提供生態安全保障;二是著眼于質量和效益,解決農產品地區性和結構性過剩,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實現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三是解決農產品污染問題,保障國民消費安全,增強農產品國際競爭力。

        3.2 區域布局

        要按照“重點突破,穩步推進”的原則,在鞏固和提高全國生態農業試點、示范縣的基礎上,有重點、分區域地全面推進生態農業建設向縱深發展。

        3.3 主導產業

        無公害糧食生產是我國糧食主產區生態農業建設的重點。從全面提高我國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角度分析,畜牧業、蔬菜和水果、水產等產業要保持持久的市場競爭力,就必須確保將其發展納入生態合理的軌道,建立起以資源高效利用和環境保護為基礎的生態型技術保障體系。

        關鍵措施。建立適合新時期生態農業發展的創新機制。

        3.4 加大資金投入,完善制度建設

        發展生態農業,必須增加資金投入、強化技術支持,必須完善有關的法規制度和有效發展機制,使資金和技術投入真正發揮作用。當前要抓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要進一步理順管理和運行體制,建立有利于生態農業發展的組織管理體系和監督機制;完善各項配套政策措施,盡快制定全國生態農業發展規劃;建立生態農業建設的多元化投入機制,調動社會各方面參與生態農業建設的積極性;加強法制體系建設,制定和完善生態農業的法律、法規,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法律保障。

        3.5 建立生態農業技術保障體系

        為進一步適應生態農業發展的需求,必須要加強生態農業技術標準和關鍵技術的攻關研究,包括生態農業評價指標、管理認證方法、環境友好技術、不同要素的時空優化組合技術、適宜物種的挑選與改良技術等各個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態農業的生產資料、生產基地標準、生產技術標準體系和產品標準體系,為生態農業建設和科學管理提供全方位技術支撐。

        第6篇:農業的發展前景范文

        因素的束縛。農業想要搶占21世紀的發展舞臺,必須走產業化經營與充分利用

        人力資源以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這個過程中少不了政府對農業全方位的支

        持。

        [關鍵詞]政府角色、規模經營與人力資源相結合、可持續發展。

        一、引言

        在、等政策推動下,經過50多年的努力,中

        國農業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他的發展也存在許多令人憂慮的地方。首先,

        在新的發展目標明確之前,中國農業進入了一個盲區,主要表現在:一、是低

        質農產品普遍供大于求,相反,某些優質農產品卻供不應求;二、是區域結構

        趨同現象嚴重,沒有地方特色;三、是農業產業結構層次低。其次,過去農業

        發展為了追求效益造成了環境的極大破壞,中國農業應怎樣擺脫不利因素,創

        造自身的發展優勢,中國政府在其中扮演怎樣的角色,已成為新世紀中國農業

        發展面對的頭等大事。

        二、政府的作用

        政府在農業發展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至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加強基層組織改革力度,切實減輕農民負擔,這方面安徽省的"三

        個取消、兩個調整、一個逐步取消"是個很好的榜樣。二、是引導農村產業結

        構的調整大力發展"名、特、優、新"品種,促進"農、林、牧、副、漁"大產業

        協調發展。三、是加大農業的投入具體途徑(1)知識投入,實施科技興農戰

        略,提高農業從業人員的素質;(2)加強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3)促使農

        業信貸資金到位,給予專項貸款相應的政策優惠。四、是關稅的適當控制和保

        護,控制如棉花等重要產品的出口,放低國內競爭力較強生產成本高或無法生

        產的急需產品的稅率。

        三、發展模式

        一、采用生物技術,中國有2.38億個農戶近2個億農業生產單位,幾乎一

        家一戶單位的生產模式適合采用生物技術,推廣生物技術將吸引眾多掌握高尖

        科技的人才加入到農業中,廣大農民又有精耕細作的傳統,只要通過一定的技

        術培訓,很快就能掌握相應的生物技術。二、規模經營與人力資源相結合,首

        先在大量采用生物技術的基礎上在適當的地方采用一定的規模經營,其次大力

        發展農產品的加工業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擴大就業空間,再次必須具有相應

        的運輸能力和市場信息,有利于擴大就業和促進農產品供需。

        四、發展方向

        中國在農業現代化發展過程中應逐步提高環境意識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在保護農業向前發展的前提下,大力進行環境建設,并逐步恢復已被破壞、退

        化的環境系統,從而達到華夏子孫共同享受大自然所賜予的物質和精神財富。

        五、結語

        中國農業發展的興衰,關系到整個中國及至亞洲和全世界的穩定,所以農

        第7篇:農業的發展前景范文

        一、農業循環經濟理論基礎

        (一)農業可持續發展理論

        農業可持續發展要求在合理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維護生態環境的同時,實行農業技術革新,以生產足夠的食物和纖維,來滿足當代人及后代人對農產品的需求,促進農業的全面發展。既要滿足當代人需求,又不對后代人及其他復合系統需求構成危害。它不僅要求農業生態潛力的持續,而且要求所提供的基礎產品(農產品)和產出服務(環境服務)的持續。

        (二)生態控制論理論

        生態控制論是在生物控制論、智能控制論、經濟控制論和社會控制論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的調控理論。這是一門研究生態系統中信息的傳遞、變換、處理過程和調節控制規律的科學,主要包括循環再生理論、相生相克理論和自我調節理論。

        (三)農業區域系統觀理論

        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是一個帶有全局性、長遠性和綜合性的問題,必須采取系統理論分析方法進行分析,即區域系統觀理論分析方法。農業區域大系統是由若干個子系統結合而成的整體,但其性能不等于各個子系統特性的簡單相加。大系統的各個子系統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必須同時研究其他子系統與農業循環經濟系統的制約關系,因為農業循環經濟系統之外的其他子系統都是該系統的環境,所以不能將其作為孤立事件處理,必須將該系統及其環境作為整體研究。與此同時,要因時因地制宜,避開可能風險,協調關鍵因素,綜合利用農業自然資源。

        (四)環境承載力理論

        環境承載力理論是以某一區域整體環境(包括土壤、大氣、水等)為對象,研究環境的整體特征,從中確定一定時期內區域環境對人類社會經濟活動支持能力的閾值。農業環境承載力是農業環境系統結構特征反映,在一定時期內,農業環境系統在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等交換過程中,其結構和功能保持相對穩定,不會發生質的變化。由于構建農業循環經濟系統而使農業環境承載力的質與量發生變動,將使人類的農業經濟活動受到客觀條件的制約。雖然農業環境承載力具有變動性,但這種變動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由人類活動加以控制。人們在構建農業循環經濟系統時,可以通過明智的、有目的技術措施,在一定限度范圍內改變農業環境系統的結構,增強環境承載力。

        (五)循環經濟理論

        循環經濟 (circular Economy)是在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指導下,運用生態學規律指導人類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重構經濟系統,把清潔生產、資源及其廢棄物綜合利用、生態設計和可持續消費等融為一體,使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實現“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再生產品”的物質反復循環流動,以“減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循環(Recycle)”的3R原則和減少廢物優先的原則成為經濟活動的準則,以物質能量梯次和閉路循環使用為特征達到污染低排放或零排放,是對傳統經濟高投入、高產出、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線性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循環經濟的根本口的就是保護日益稀缺的環境資源、提高環境資源的配置效率。

        二、農業循環經濟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一)理論意義

        首先,農業循環的研究是以生態學為基礎的,生態學是農業循環研究中最重要的支撐學科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環境之間的一門科學。而農業循環是要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三贏”因此,農業循環的發展能夠擴大生態學的內涵,這對我國今后生態農業建設具有一定的理論指導意義。其次,農業循環的實踐深化了經濟學中的“規模經濟”和“結構效應”理論,通過企業小循環和產業鏈延長獲得經濟效率產業鏈增值,這也是農業循環對經濟學理論的貫徹。再次,農業循環的生產活動要求不超過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在生態環境閾限內進行農業生產,因此,農業循環的研究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理論和環境容量理論的思想內涵。

        (二)實踐意義

        第一,有助于不斷的提高黑龍江省的生態效率,保護資源、保護環境。發展農業循環,能夠提高農業生態效率,優化農業投入結構,進一步保護耕地等自然資源,扼制掠奪性經營;發展農業循環是按照循環經濟的再循環原則對農業和農村生態系統的物質流向實行綜合治理,對農村土、水、種、肥、藥、電、油、柴、糧等各種生產要素進行統籌考慮,深度利用農村種、養業產生的廢棄物和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城市工業及鄉鎮企業產生的廢棄物,化害為利,變廢為寶,使農村的生活環境得到改善。

        第二,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以我國農業大省黑龍江省為例,2010年黑龍江省農業勞動力943.3萬人,其中剩余勞動力446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48%,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是黑龍江省農村經濟不能快速發展的原因,發展農業循環,可以有效解決農民就業問題。農業循環經濟要求產業化的農業生產,形成一個良性運轉的“產業鏈”或“產業網”,這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和人才資源配置效率,增加了農業就業機會。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還擴大了勞動密集型的園藝、畜牧、農產品加工等優勢產業的規模,可以吸納更多農村勞動力就業。

        第三,發展農業循環是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實現小康社會的需要。積極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符合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要求。堅持資源開發與節約并重,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新農村。發展農業循環可以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對于農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另外,農業生產產生大量廢棄物,通過農業循環發展模式的啟動,可以有效的改進農村的生產生活環境,這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標準是一致的,也有利于推動小康社會的實現。

        第8篇:農業的發展前景范文

        作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之一,黑龍江墾區的商品糧產量一直位居全國前列。黑龍江墾區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不僅是時展的要求,同時具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簡單闡述了黑龍江墾區的基本概況,黑龍江墾區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條件,并對黑龍江墾區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

        黑龍江墾區;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1 黑龍江墾區的基本概況

        黑龍江墾區地處黑龍江省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冬季寒冷、夏季溫度低是其典型的氣候特征,而且墾區的光照十分充足,雨水較為集中,日溫差比較大,秋季降霜時間早。獨特地自然環境使黑龍江墾區很適合農業的發展,同時黑龍江墾區還具有較高的機械化程度,土地面積集中,社會化經營規模等特點。另外,作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食基地之一,黑龍江墾區的農業生產擁有顯著的優勢,黑龍江墾區的耕地效率、勞動效率等都很高,位于全國前列。

        但就目前的發展來看,黑龍江墾區的農業經濟方面仍存在著一些問題。首先,農業生產結構相對來說比較單一,農業生產主要是種植業,而種植業主要是效益較低的大田作物,這些作物產品品質較低,而且本身價值不高,導致市場競爭力低,收益不高。而且我過加入WTO后,使農產品市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開放,貿易保護程度降低,從而對農業發展也產生了不利影響。其次,資源浪費現象較為嚴重。化肥、農膜、農藥過量使用,作物秸稈任意焚燒,農產品管理不到位,牲畜糞便到處堆放等等這些都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并對污染了墾區的環境。此外,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方面也不合理,資源利用率低。最后,近些年農業面源污染越來越嚴重,隨著農膜的大量使用,“白色污染”愈演愈烈;化肥的過量使用,不僅導致了水體污染及水體富營養化,土壤板結,土質變差,而且也導致農產品品質越來越差;濫用農藥,不但污染了農產品,破壞了農田的自然生態平衡,同時也導致病蟲草害更加嚴重,最終形成了惡性循環。

        2 黑龍江墾區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條件

        2.1 資源豐富

        黑龍江墾區的資源十分豐富,人口卻較少,人均耕地可達1.29公頃;墾區內水面面積高達28萬公頃,境內江河眾多,包括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嫩江等四大水系;人均牧地草場的面積也高于黑龍江省的人均水平。黑龍江墾區由于人少地多,資源豐富,其農業生產規模高于黑龍江省平均水平,更遠超于全國平均水平。大的生產規模為農業大機械作業創造了有利條件,促進了農業現代化的快速實現。

        2.2 黑龍江墾區農業機械化程度較高

        黑龍江墾區的農業機械總動力占黑龍江全省農機總動力的20.7%,大中型拖拉機、大型聯合收割機、噴灌機械的總量均較高。此外還擁有25架農用飛機及機場54處,這是黑龍江省內的其它地區不能相比的。黑龍江墾區的綜合機械化率高達80%以上,其中旱作農業田間的機械化率已高達95%,水田田間作業的機械化率也達到了達60%。從上面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出,黑龍江墾區的農業機械化水平比黑龍江省平均水平高。墾區農業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大大推動了墾區農業經濟的發展,促進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進程。

        2.3 農場人員的綜合素質較高

        黑龍江墾區內的農業工作人員文化素質較高,遠超過黑龍江省內農業人員文化素質的平均水平。這對農業科技的大力推廣、普及和農業產品的轉化加工比較有利,同時為提升墾區的農業勞動生產率創造了良好條件,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科學化、市場化和集約化。墾區的農業科技不斷得到重大突破,創造出很多具有獨創性的科技成果,受到國家和有關部門的特別關注。農業科技進步的貢獻率也要高于黑龍江省乃至全國的平均水平,這些都為墾區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3 黑龍江墾區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3.1 大力提升墾區科技水平,建立高素質人才隊伍

        首先應在墾區建立先進的技術創新體系,使其與我國快速發展的市場經濟要求相適應。墾區相關的農業科研機構也要逐步加快改革的步伐,力求實現與企業間多種形式的互相結合,真正為墾區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成為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主力軍。要積極建立健全企業的技術創新體系、技術推廣體系、科技管理體系和咨詢服務體系等等。墾區更應重視并大力扶植民營科技企業,推動民營科技企業的快速發展。企業如果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也就可以成功的將科技成果和市場相連接,促進企業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墾區科技的發展。其次,要努力培養一支綜合素質較高的人才隊伍,大力發展人力資源。高素質人才隊伍包括經營管理團隊、優秀的企業家、農場主等等,特別還要擁有一大批高素質的科技創新人員以及一支強大的員工隊伍。農場的工作人員是農業科技的主要實施者,員工的文化素質對科技成果的推廣、普及及應用程度具有直接決定作用。提高員工素質,不但要加強員工的技術培訓,還要讓他們積極參加各種技術革新活動,提高員工對新技術和先進設備的適應能力。

        3.2 立足本地區自然資源特點,發展區域特色農業

        不同地區由于自然資源的不同,農業發展程度也就不同也。應該按照區域內的資源特點,積極發展本地區的特色農業。如墾區內的北安分局、哈爾濱分局、九三分局等部分農場適宜采用農牧結合的模式,企業帶動畜牧業及種植業的發展,努力實現墾區農業經濟的持續發展;對于齊齊哈爾分局、綏化分局等西部生態脆弱區的農場,應采用生態保育式發展,進行人工種草,植樹造林,適當放牧,綜合治理土地的“三化”問題;而對于東部三江低濕平原地區包括農墾紅興隆分局、牡丹江分局的部分農場等由于位于黑龍江省東北部,地勢低平,氣候較為濕潤,發展中應搞好流域治理工作,實行農牧結合,努力提高作物的產量以及生態、經濟、社會效益。

        3.3 積極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

        墾區應集中建設一批大中型的農林水氣工程,繼續加大農田防護林的建設,大力發展節水灌溉農業,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積極建立有效的自然災害防御體系以及農業生態資源的預警體系,保證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只有不斷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才能為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參考文獻】

        第9篇:農業的發展前景范文

        “循環經濟”是近來出現在我國社會經濟領域的高頻詞語,是指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采取技術和管理措施,促進資源利用向“資源—產品—廢物—再生資源”的循環模式轉變(陳瑞清,2007)。在發展農牧業上引入循環經濟,可以解決目前出現的污染和資源緊缺的問題。

        1、發展農牧業循環經濟的意義

        1.1 發展農牧業循環經濟是保護農業農村生態環境的迫切需要

        畜禽養殖產生的污染物主要有污水、固體糞便和惡臭氣體。這些污染物一方面會造成水質的不斷惡化,嚴重威脅水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會污染皺胃空氣,嚴重影響空氣質量,危害人類健康,對環境保護形成了巨大壓力。發展農牧業循環經濟已經是發展農業農村經濟需要面對的基礎問題之一。

        1.2 發展農牧業循環經濟是維護社會公共衛生安全的迫切需要

        畜禽養殖產生的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蟲卵等,會增加環境中病原菌的種類和數量,從而造成傳染病的蔓延,尤其是人畜共患病。不僅給畜牧生產造成嚴重損失,而且給人類的健康甚至生命造成威脅。發展農牧業循環經濟,打造生態化的農牧業,是有效防止各種畜禽流行疾病和人畜共患病傳寶的有效方式之一。

        1.3 發展農牧業循環經濟是實現資源再利用的迫切需要

        在各種資源日益缺乏的情況下,采取資源開發、節約使用并舉的措施,大力發展農牧業循環經濟,強化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的綜合利用,避免資源過早廢棄,減少畜牧業污染的產生、遷移、轉化與排放,是緩解畜牧業資源匱乏的有效途徑。

        2、農牧業經濟的循環模式

        2.1 “畜禽飼養-糞便-沼氣(或糞便生化處理加工)-綠色農產品”

        通過在規模養殖場大力實施“沼氣工程”,把畜禽的糞污進行厭氧發酵生產沼氣,生產燃氣和用于發電,從而節約能源。或者將畜禽的糞便進行生化處理,制成有機肥料,減少化肥和農藥的用量,使大量畜禽糞便得到無害化處理。這樣既能生成新的資源,為綠色農產品的生產提供肥料,又可以減輕對于環境、地下水和農產品的污染,提高農產品產量和品質。

        2.2 “糧食種植—飼料加工—畜禽養殖—畜產品精深加工—廢棄物處理再利用”

        以畜禽養殖加工業為龍頭,向上延伸帶動種植業發展,從糧食生產到飼料加工,向下延伸帶動畜禽產品精深加工程度不斷提高,實現畜禽產品向精深加工產品轉化。如畜產品加工業的廢棄物(血、羽毛、骨骼等)通過加工,又轉化為飼料原料,從而實現物質能量循環使用,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以此形成比較完整的循環鏈。

        2.3 “飼草種植—反芻動物飼養—蔬菜種植—特種動物養殖—單胃動物養殖”

        通過種植牧草或秸稈等作物,飼喂反芻動物(牛等),然后將牛糞用于種植蔬菜,比如蘑菇等,采集蘑菇后的基料再養殖蚯蚓,蚯蚓喂雞。通過一系列的循環利用,將農牧業緊密的結合在一起。

        2.4 “農作物秸稈—青貯—草食家畜養殖—過腹還田”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欧美卡通vr一区 | 在线观看最新Av不卡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网址 | 午夜男女视频一区二区 | 亚洲色欧美色国产综合色 | 亚洲精品资源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