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云計算課程體系范文

        云計算課程體系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云計算課程體系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云計算課程體系

        第1篇:云計算課程體系范文

        【關鍵詞】獨立學院;課程體系;案例教學

        1.引言

        課程建設是實施人才培養方案的中心環節,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的質量。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自2000年開始便在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課程體系的研究與實驗,經過了幾屆學生的實踐,逐漸形成了具有獨立學院特色的基于應用型人才的課程體系結構。

        2.課程體系研究目標(以計算機系網絡工程專業為例)

        該校與國內著名高校合作,匯聚和開發優秀的教育資源,通過全面培育、重點突破的舉措,至2015年,使該專業必修課中的85%達到重點課程建設標準;繼續增設拓展學生能力與素質、以學科發展前沿和新興交叉學科介紹為主要教學內容的選修課程;通過課程結構的優化、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形成在同類院校中具有優勢和特色的課程體系

        3.課程體系研究內容

        3.1 制定培養方案的指導思想與原則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掌握必備的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掌握計算機網絡技術、電信網技術、廣播電視網技術的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能,具備現代網絡工程和網絡系統運營、管理等方面的知識、素質和能力,具有較寬的系統專業知識,較強的計算機、外語能力和相關工程技術能力,具有在國民經濟各部門從事網絡系統基礎規劃﹑設計﹑及網絡設備生產、安裝、維護、管理、應用、開發、銷售和售后服務等實際工作能力的工程應用型高級技術人才。

        3.2 優化課程體系

        根據新世紀高素質人才培養要求,吸收教學改革成果,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雙語能力、創業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以學科建設為基礎,以社會對網絡工程專業技術人才的能力需求為線索,根據社會需求和技術發展變化,調整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的內容,實現有機銜接,建成與信息通信領域緊密結合,以專業核心課程為主,專業方向明確,專業素養與人文素質相結合的多層次模塊化的課程體系。

        3.3 將前沿技術和實用案例融入教學內容,深入推進課程改革

        按照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不同的應用特點,將主要基礎課、主干課的改革注重在課程體系、結構整體優化的前提下,進行課程體系的重組、合并、調整,逐步形成一批特色明顯的本校優質課程,提高授課質量。

        該專業將計算機的前沿技術,如“云計算”,與當前學生所學課程進行了聯系。云計算的技術架構及商業模式非常符合三網融合的發展特點,“云計算”平臺可以有多種部署方式,對于廣電媒體而言,最常見的是“私有云”和“公有云”兩種方式,“私有云”即廣電媒體自行建設和擁有的“云計算”平臺,用戶使用臺內的局域網即可訪問,而“公有云”則是由相關廠商提供的“云計算”服務,通常需要通過廣域網訪問。不論使用“公有云”還是“私有云”,都需要通過虛擬化技術將應用部署在“云”中,這也是其他行業使用“云計算”技術的通用做法。而該專業同學在整個大學期間所接觸到的如下方面的知識(高密度的數據計算應用,如轉碼、流媒體服務等;高頻度信息處理應用,如數據庫、應用服務器等;海量數據存儲應用,如基于“云架構”的存儲)等均可以部署在“云”的應用中。

        3.3.1 突出系統觀點,開展基于網絡體系結構與網絡功能應用相結合的教學改革。

        一般教材對計算機網絡課程的內容組織是按照ISO/OSI參考模型,從網絡的最底層(物理層)一直到最高層(應用層),依次介紹網絡系統中每層的功能、使用的協議以及每層實現的關鍵技術。這樣組織教學內容,邏輯性較強,概念與理論性較強,但是學生對網絡整體結構和功能實現缺乏了解,不便于培養應用型人才。因此,在教學中該專業教師把計算機網絡提升到計算機網絡系統的高度來組織教學內容,當依次講授完網絡體系結構、各層協議的功能、特性、組成、報文格式、協議工作過程以及實現該層功能的主要技術后,最后以總結的形式將不同層協議串起來,并通過校園網這個典型應用案例將計算機網絡系統的工作原理以及不同層協議之間的交互過程展示出來,使學生不僅只掌握網絡某層協議的功能、特性和工作過程,還要能夠將計算機網絡作為一個完整系統來看待。

        3.3.2 任務驅動與討論式教學改革為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教師講解的基礎上,將一些基本內容和實踐性較強的內容如計算機網絡的概念、計算機網絡的拓撲結構、Internet的發展過程、網絡系統拓撲結構設計、計算機網絡核心設備等結合起來,安排學生3~5人一組查閱資料、討論并寫出專題報告。然后由學生在課堂上向同學講述,大家再一起討論、分析和評價,這樣使每個學生都有興趣積極參與,活躍了課堂氣氛,培養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的能力,進一步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加深了他們對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識的理解,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協作精神。

        3.3.3 案例分析與實物教學的改革在計算機網絡課程的教學過程中。

        以重慶市教育城域網為例,講解各種網絡互聯設備(OH網橋、以太網交換機、路由器、防火墻等)的工作原理及配置[3]。在計算機網絡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還經常將雙絞線、光纖、以太網收發器、各種網卡、交換機、路由器等網絡設備搬到課堂上,對照實物現場進行講解,同時在課堂上現場給學生演示如何配置路由器和交換機,幫助學生更直觀、更有效地了解和掌握交換機和路由器配置的原理和技術。

        3.3.4 全面推廣現代化教學手段,促進教學方法改革。

        教師課堂教學目的明確,以課程教學大綱和學期教學進度計劃表(教學日歷)為依據組織教學,進行教學方法改革,主干課使用的教材質量有保證,內容處理得當。本專業校內實習基地包括:釣魚城創意產業基地(含創業企業1家、微型企業3家,創意包裝工作室1個、校園廣告傳媒工作室2個)、創業學院、大學教育培訓園、微型企業文化創意產業孵化園、雙體系卓越人才教育基地、素質拓展基地等,這些實習基地為本專業學生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實習內容,滿足了實踐教學的需要,效果良好。

        4.基于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課程體系建設初見成效

        該校網絡工程專業經過幾年課程體系的研究和建設,現已略有成果:

        4.1 “三創”教育凸顯成效

        本專業全程貫徹實施“創造、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大力推進學生的“三創”意識,逐步建立了“三創”教育體系,把創業教育課納入教學計劃,作為任選課,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和企業家精神;廣泛開展創業教育實踐活動。2010年學院共舉辦了2次校內創業計劃大賽,在“挑戰杯”創業計劃大賽重慶賽選決賽中取得了一銀兩銅的優異成績;學院依托重慶市市級創意產業基地—釣魚城創意產業基地,孵化學生創業公司3家,其中微型企業2家;選派創業指導老師參加教育部“創業高峰論壇”、“第十四屆廈門國際貿易洽談會”以及吉林大學“挑戰杯”終審決賽,提高創業指導能力。在建設期間,達到95%以上的學生能夠獲得畢業文憑,80%以上的學生能夠獲得各類計算機中高級技能證書,80%以上的學生專業特長明顯、優勢突出,另外有15%以上的學生能夠考取碩士研究生。使學生在就業應聘中能夠充分展現自己的專業技能與特長。

        4.2 校企優秀人力資源互相利用,提高師生實踐動手能力

        以校企合作為基礎,利用學校師資與企業技術人才互補優勢,加強對教師與學生的網絡工程技術訓練與網絡項目開發訓練。請進來——聘請了全國幾大計算機專業實訓機構來校承擔課程設計的教學工作,共承擔了本專業多門課程的課程設計教學任務,取得了較好的實踐效果。

        走出去——該系派送了教師全脫產到實訓機構進行專業技能與項目開發的培訓,學習時間從1周到1個學期。

        4.3 科學而系統的教學體系設置,保證了該校課程體系的建設

        多層次的實踐教學體系,是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重要保證。網絡工程專業設置了系統而科學的實踐教學體系,包括實驗教學、開放性實驗室、參加老師課題組、校外實習以及畢業論文與設計。實踐教學以“強化實踐能力”為重點[5],以創新品格的塑造為核心,面向國家與區域經濟發展,加強產學研結合,統籌教學實習、生產實習、畢業設計與就業需要,依托校內外實驗、實踐教學基地和科技園區,大力推進學生進實驗室、進項目組、進科技園區、進實習基地,進產學研合作基地,真刀真槍實踐,提高動手能力和創新創業意識。網絡工程專業全體師生員工積極探索產、學、研聯合培養形式及管理辦法,與多個學科相關企業開展科研合作,聯合建設技術中心,共同推動學校產學研活動的進行。

        綜上所述,目前對于全國所有的獨立學院來講,人才培養模式與課程體系改革都還處于摸索與研究階段,本學院的對于人才的培養和課程體系的建設也還需要繼續努力,爭取在未來的時間里為社會培養更多的有用的棟梁之才。

        參考文獻

        [1]童天慧.獨立學院學生特點以及特色管理方法研究[J].教育界,2010(2):135-137.

        [2]趙飛.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開發研究與探索[J].教育與職業,2009(6):28-30.

        [3]葛繼科,雷亮.案例教學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課教學中的應用[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版),2011(9):150-153.

        第2篇:云計算課程體系范文

        【關鍵詞】高職高專;計算機;教育課程;體系改革;實踐

        近年來,在素質教育理念下,我國高職高專院校得到了很大發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與此同時,在信息化社會下,我國需要更多應用型、實戰型的計算機人才。在此基礎上,推進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然而,很多高職高專院校受到資金、體制等方面的影響,導致計算機課程體系不完善,降低了教學效果。鑒于此,必須加快高職高專計算機教育課程體系的改革。下面進行詳細論述:

        一、高職高專計算機教育課程體系改革的計劃

        以某職業院校為例。該學校在計算機教育課程改革中,遵循了以下原則。第一,促進學生主動適應社會發展。第二,要突出針對性、應用性。第三,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第四,堅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第五,結合課程的實際特點,突出改革特色。根據上述原則,該校制定了改革的計劃。表現為:針對三年制專業的學生,將學時設置為1600-1800。對于兩年制的學生,學時則設置為1100-1200;綜合考慮市場、企業發展動向等因素,制定出符合市場要求的人才培養目標,加大計算機應用型、實戰型、技術性人才的培養;在實踐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主動性,自行選擇專業方向,就業方向。同時,提供配套實驗課程,加大實踐能力的培養。其中,專業的方向包括:計算機圖形設計;應用編程;網絡工程;電子技術等。最后,加大資金的投入,完善實驗室系統。加強與企業的聯系,簽訂人才協議,為學生的就業提供服務。

        二、高職高專計算機教育課程體系改革的重點工作

        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對現象的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包括幾個方面的工作:第一,專業課程與實踐課程課時平均各占一半。同時,突出實踐能力的培養。第二,重視基礎理論的實用性、技術性。比如,經過多次研究,將以往零散的數學課程與計算機融合,編寫成《計算機數學基礎》。然后,增加相關應用性的知識,以及比較實用的數學軟件,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在此基礎上,將其作為工具,更好的為計算機專業服務。第三,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針對不同的主干課,不僅要安排實驗,還要開設獨立的實訓課,給學生創造實際的工作環境。這樣,便于他們在能夠將理論知識內化,應用到實踐當中,切實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第四,注重綜合素質的培養。在教學計算中,有效的整合了《社會主義理論課程》、《思想品德》等。同時,針對相關的公共課程,也做了改革。比如,采用社會調查、實踐等方法,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理論的教育。除此之外,還增加了相關團隊精神、集體主義等方面的課程,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第五,編制教學大綱。按照基本技能、職業素質、職業技能的要求,編寫教學大綱。在編寫的過程中,參考近年來高職高專的相關標準,結合院校的實際資源配置特點,對以往的大綱進行修正,以此來編寫新的教學大綱。第六,按照相關的實踐指導書,對教材進行編寫。比如,出版了《計算機應用基礎教程》、相關的實驗指導書等。

        三、與課程模塊開發

        在課程模塊開發中,按照專業知識、職業方向、能力等要求,對專業課程進行設計。同時,也設計了基礎課程。具體來講,將計算機專業基礎模塊設置為:應用基礎、高級語言程序設計、網絡與通信應用基礎、電子系統與原理、數據庫與應用、數據結構與算法實踐、計算機專業英語等。與此同時,在專業方向模塊開發中,包括會計學基礎、電子商務、網絡營銷、網頁設計、計算機玩去哪技術、互聯網工具軟件、中小企業網絡等。可以看出,上述模塊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出了計算機專業特色。

        四、對計算機人才的考核辦法

        首先,選擇多樣化的考核方式,包括合作能力、方法能力、組織管理能力、毅力、社會交往能力等。針對考不出的能力,將其認定為重點培養的目標。在這個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教師的積極性。其次,在職業資格證書中,引入綜合評價。近年來,國家在職業資格證書準入制度方面,提高了重視度。該校的制定了雙證書制度。第一種類型為基本技能,鑒定的項目有辦公自動化、微機組裝與調試技術、計算機組網技術。第二種類型為專業技能。包括:網頁設計、平面圖像設計、網絡工程、數據庫管理與維護、互聯網應用等。最后,利用課程作業來考核。采用多種考核方式。包括作業、筆記、活動方法,作業、筆記方法,作業、案例分析方法等。

        當前,高職高專院校在計算機課程改革與實踐中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時,受到了很多專家的肯定。然而,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依然存在不足的地方。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須加大改革與實踐的力度,不斷解決存在的問題,完善各項制度,逐漸探索出一條更加有效的辦學道路。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提高計算機人才的綜合素養與實踐能力。最終,促進我國高職高專院校快速、穩定、健康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熊會蕓 單位:云南楚雄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參考文獻:

        [1]周靜,劉全菊,張青.高職高專學校與地方本科院校合并后通識課程體系的改革與構建——以計算機基礎課程體系為例[J/OL].黑龍江畜牧獸醫,2016(15).

        [2]湯懷,歐光云,曾昭江.高職高專計算機應用專業人才培養和課程體系改革與實踐[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5,(02).

        第3篇:云計算課程體系范文

        關鍵詞:信息管理;課程體系;人才培養;ERP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19-0134-02

        伴隨著世界經濟發展和我國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信息技術是21世紀的主要技術之一。信息資源的集成、處理、流通與共享已成為當今和未來的重要技術。社會生產、生活各方面對信息產業人才的需求在穩步增加,對信息化人才的專業技術水平的要求也在提高。目前高職院校的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的學生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是培養質量達不到崗位需求,專業定位和市場需求差距大。傳統的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一味地追求計算機的相關知識而忽略了企業管理的人才需求和行業的背景,課程體系不完善,最終導致專業定位不夠準確,就業方向模糊。因此高職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應該根據社會和市場對計算機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對課程體系不斷改革創新,努力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職業能力,形成滿足社會對信息管理專業人才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

        一、人才定位分析

        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是個應用范圍很廣的專業。對于高職學生來說,三年學習內容不能涵蓋所有的計算機信息管理領域,因此,必須根據本地區的行業背景、市場需求和自身發展現狀等確定該專業的發展方向。我們依據湖南地區經濟人才需求特點和高技能人才規格確定專業培養目標,依托電子信息行業,先后走訪調研了長沙卓應教育咨詢有限公司、湖南邁威信息技術公司、湖南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湖北生物科技職業技術學院等二十余家公司和學校。并先后到廣東、江蘇、浙江等地調查畢業生的頂崗實習情況和就業情況。

        通過調研發現,越來越多的企業實施ERP系統信息化管理,因而對ERP系統實施需要大量的人才,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業資源計劃)系統從國外引入并逐漸被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所應用。它集企業管理和信息管理技術為一體,能夠集成企業所有資源信息,為企業提供計劃、控制、經營業績評估與決策支持等。應用ERP系統可以對企業資源進行有效的管理,從而降低企業成本,實現利潤最大化。企業為了能夠保持高效快速的發展,對自身ERP信息化建設工作越來越重視。因此,高職院校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培養ERP人才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而目前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主要停留在計算機專業知識的學習和網頁制作及網站建設的應用上,對企業的生產銷售活動中產生的信息并不知情,很難做到應用計算機技術對企業的信息進行處理。因此,高職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應該和ERP課程高度融合,在學好計算機專業知識的同時,還需大量學習ERP課程、財務知識、會計知識、企業管理知識等,使該專業畢業的學生可以到企事業單位應用ERP系統,從事信息系統管理、維護和開發,充分發揮ERP系統在企業管理中的作用。

        通過企業行業調研,對我院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重新進行了定位,定位在企業信息管理方面,并歸納出高職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是培養一批思想政治素質高、具有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需要,懂得ERP系統應用、管理和維護,也懂得計算機應用技術相關知識,還懂得網頁制作和網站建設的相關知識的企業信息管理復合型技術應用型人才,提出了“一基礎、雙主線”的課程體系架構思想。

        二、課程體系建設思路和方法

        高職院校主要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應該重視項目的實踐經驗,因而課程體系的建設需要打破傳統單一的知識傳授教學模式,基于工作崗位實施課程體系改革;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化課程體系,注重職業能力培養;改革學生考核方式和評價模式,提升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從而實現教學內容與職業、教學情境與工作崗位的高度吻合,并最終實現教學模式從學科性體系向工作性體系轉變。課程體系建設思路如圖1所示。

        1.基于工作崗位、實施課程體系改革。通過對二十余家單位、學校和對廣東、江蘇、浙江等畢業生的頂崗實習情況和就業情況的調查研究,成立了以行業、企業專家為主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請合作企業的專家參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和實習實訓指導,簽訂“聯合辦學,雙向培養”的協議,進行深度的校企合作。確定計算機信息管理的主要崗位有計算機操作人員、計算機維修工程師、信息系統及網絡應用與維護人員、企事業單位信息化人員、會計從業人員、ERP系統管理人員、網頁制作和網站建設人員等。從這些職業崗位需求出發,根據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現狀和社會對計算機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結合地區經濟發展和學院自身發展需要,分析職業崗位所需的關鍵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研究職業資格,科學定位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建設方向,根據職業學院的特點,確定人才培養模式,結合高職教育對學生的思想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人文素質要求,確定核心職業能力課程,最終制定出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

        2.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化課程體系,注重職業能力的培養。按照以工作任務為中心,項目課程為主體,教學做合一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將工作領域轉換成學習領域,學習領域分解成項目和任務,以學習型的項目和任務為載體,以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組織教學,將核心職業課程全部轉化為項目化的課程,實現專業學習職業化、職業課程項目化、班級項目團隊化,從而構建項目化的課程體系。

        3.改革學生考核方式和評價模式,提升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化課程體系要求學生的考核方式和評價模式必須做出相對應的改革,建立以項目評價、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為考核中心的考試觀念,實施與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化課程體系相匹配的考核方式,將以往以知識為主的期末試卷考核轉為以項目實踐為主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考核,體現項目化課程體系的建設思路;體現以實際動手操作能力為主的,以工作任務為中心的教學思路;體現以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為核心的評價模式,在課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中,采用多元化的考核評價方法,充分激發學生的職業能力,提高學生的職業水平,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為從事相關計算機信息理領域的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課程體系構建

        根據人才定位分析,對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課程的設置構筑成“一基礎、雙主線”的課程體系架構。“一基礎”是計算機專業基礎知識線,主要開設課程有計算機基礎知識、常用工具軟件、C語言程序設計、計算機網絡技術、網絡數據庫、網絡操作系統、網絡安全技術等;“雙主線”主要是計算機應用方向,第一條線是網頁制作和網站建設線,主要開設課程有網頁制作、網站建設、圖像處理PS、、JavaScript、電子商務等;第二條線是企業管理和ERP線,主要開設課程有企業管理、基礎會計、財經法規、ERP項目管理與實施、會計電算化等。課程體系構建如圖2所示。

        目前,我院已經全面采用“一基礎,雙主線”的課程體系結構,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課程體系進一步明確了專業定位,理清了專業方向,提升了專業內涵,提高了教學質量,在計算機生源急劇下滑的大背景下,我院信息管理專業生源數量企穩回升,并初具規模。

        四、小結

        目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正處于重大轉型時期,給每個高職院校帶來了巨大機遇,同時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高職課程體系的改革是職業教育的重點和難點,也是高職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應該基于工作崗位,實施課程體系改革,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化課程體系,注重職業能力的培養,同時改革學生考核方式和評價模式,提升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并適時針對企業對ERP人才需求量的大幅增加,調整專業建設方向,構建“一基礎、雙主線”的基于工作崗位的項目化課程體系架,培養出合格的、順應時展的、適應工作崗位的企業信息管理技能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劉劍英.高職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遼寧高職報,2013,(09).

        第4篇:云計算課程體系范文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0-0026-02

        前言

        作為時下最火熱的詞匯之一,“大數據”已經逐漸成為科技、商業乃至教育領域,人們爭相關注的焦點。大數據技術已滲透到各行各業,相關技術和開發平臺也相繼面世、并逐步走向成熟。如IBM大數據提供了數據分析、文本分析、藍色云杉(混搭供電合作的網絡平臺)等服務,提供了基于Apache Hadoop的軟件和服務,為金融、風險管理、媒體和娛樂等行業量身定做的行業解決方案。Oracle提供了Oracle大數據機、Oracle Exalogic中間件云服務器、Oracle Exadata數據庫云服務器以及Oracle Exalytics商務智能云服務器等一系列高度集成化系統產品組合;政府部門利用應用大數據技術,提高應急處置能力和安全防范能力,提升服務能力和運作效率,在醫療、衛生、教育等部門提高個性化的服務,解決金融、電信領域等中數據分析的問題,建設智慧城市等;企業利用數據分析制定營銷策略,提高產品銷售額。大數據技術的快速發展和行業應用需求的快速增長,使得目前技術市場上掌握大數據技術的人才嚴重短缺。因此,加快建設大數據技術人才教育和培養體系已成為目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最為關注的焦點。在此背景下,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作為基于應用數學和計算機技術的交叉學科,其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課程建設的研究尤為重要。

        一、大數據的概念和特征

        目前對于什么是大數據還沒有一個非常明確的定義。目前關于大數據有兩種不同的理解:第一種是簡單地將海量數據集作為大數據,如百度百科將大數據定義為:“大數據,或稱巨量資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資料量規模巨大到無法通過目前主流軟件工具,在合理時間內達到攫取、管理、處理并整理成為幫助企業經營決策更積極目的的資訊”;另一種是將大數據作為一系列技術的總成,如牛津大學互聯網研究所認為:大數據是當今社會所獨有的一種新型的能力,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通過對海量數據進行分析,獲得有巨大價值的產品和服務,或深刻的洞見。盡管人們對大數據的理解存在不同的意見,但對于大數據時代所具有的特征通常包括四大特征:第一,數據量巨大,數據量級以從TB級發展到PB甚至ZB級;第二,數據類型多,大數據的類型包括傳統文本信息、視頻、圖像、聲音等格式數據文件;第三,商業價值高;第四,處理速度快,數據流一般為高速實時數據流,需要快速持續的實時處理。

        二、大數據時代對人才的需求

        2011年麥肯錫公司預測美國到2018 年需要深度數據分析人才14 萬-19 萬人。2013年3月,IDC數字宇宙報告《大數據,更大的數字身影,最大增長在遠東》預計到2020年數字宇宙規模將達到40ZB,這意味著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技術對這些數據進行處理。蓋特納咨詢公司預測大數據將為全球帶來440萬個IT新崗位和上千萬個非IT 崗位。需要既熟悉本單位需求又了解大數據技術與應用的管理者150 萬,這方面的人才缺口更大。

        三、大數據時代下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培養模式

        結合2014年12月13日中國計算機學會的《2015大數據十大發展趨勢預測報告》對未來發展方向的預測分析,結合大數據時代對相關技術的要求,因此,長沙學院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在原有專業建設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培養標準和課程體系,以培養具有大數據分析處理、大數據系統開發的應用型專業人才。在大數據環境下,對于信科專業的培養目標主要針對以下三方面進行:

        1.強化數據分析能力

        在大數據背景下,需要針對海量數據進行分析處理,以達到在合理時間內攫取、管理、處理并整理成為幫助企業經營決策更積極目的的作用,因此需要掌握數據分析中常用的技術方法;

        2.強化IT技術

        海量數據來源于不同企業的歷史經營數據、互聯網數據等,因此需要對各種結構化的數據進行分析,快速了解系統數據庫的構成,針對半結構化或非結構化數據進行抽取,提取出合理的原始數據進行分析,因此需要加強相關IT技術能力的培養;

        3.強化數據分析的應用能力

        在數據分析能力培養的基礎上強化數據分析的應用能力,以實現數據分析的結果終極應用。

        以上述三種主要培養目標,我們需要建立新的信科專業本科教學課程體系,能夠使學生既具有未來大數據處理所需要的分析能力,又能滿足當前社會對計算機技術人才所需知識的需求。提出了具有我校應用型本科特色的信科專業課程題總體設置思路,并對相關的主要課程內容及其實驗進行了規劃。課程體系設置思路如下所示:

        1.第一年,基礎教育

        掌握基本的計算機科學基礎,掌握基本的計算機編程思想。所涉及到的核心課程包括:程序設計基礎、計算機基礎。

        2.第2~3年,專業教育

        掌握2,門以上計算機編程語言,熟悉主流數據庫管理技術,具備軟件工程的思想,初步具備獨立開發小型信息系統的能力、掌握數據分析中常用的基本統計方法;在此基礎上掌握數據分析常用的方法以及經典的分析工具,了解數據分析的一般過程,初步具備數據分析的能力。所涉及到的核心課程包括:離散數學、算法與數據結構、操作系統、面向對象程序設計、web應用程序設計、軟件工程、數據庫原理、計算機網絡、數據倉庫與數據挖掘技術、概率統計等。

        3.第4年,應用實踐

        了解現有大數據分析的應用,初步具備一定的智能數據分析系統的設計開發能力。該階段主要涉及到的核心課程為商務智能、大數據并行處理技術、大型數據庫管理技術、搜索引擎等。

        四、課程體系研究

        基于前節的培養標準,我們給出相應的課程體系結構如下圖所示:

        圖1 課程體系結構

        課程體系如圖所示。在圖1中我們個整個本科專業教育劃分為3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基礎教育,主要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概念;第二階段為專業教育,主要掌握CS模式、BS模式典型的計算機編程語言,掌握數據庫原理,具備軟件工程的思想,同時具備數據分析的能力,掌握數據挖掘的常用算法,熟悉常用數據挖掘工具,并掌握知識挖掘到應用部署的一般流程;第三階段為應用實踐,培養大型的應用系統的開發能力以及大數據的分析與應用能力。

        五、結束語

        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是數學與計算機應用相交叉的新型學科,其專業基礎決定了其在大數據背景下能夠得到充足的發展,但由于大數據的應用需求廣泛、對技術的要求非常深入,因此,大數據時代給信科專業建設提出了較為長遠的發展機遇與新的挑戰,本文基于大數據時代下對人才的需求進行分析,給出了信科專業建設的培養模式與課程體系的設置,其專業建設能否滿足新時代的要求還有待時間的檢驗。

        參考文獻:

        [1]CCF大數據專家委員會,2015年大數據發展趨勢預測,中國計算機學會通訊。2015,11(1):48-52

        [2]劉婷婷,李長儀,張立濤。大數據時代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培養模式研究。中國電力教育。2014,2:48-50

        第5篇:云計算課程體系范文

        關鍵詞:計算機專業;工程教育;系統能力;系統課程

        1.計算技術發展特點分析

        計算技術在20世紀個人機普及和Internet快速發展的基礎上,從初期的科學計算與信息處理進人21世紀的以移動互聯、物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計算為主要特征的新型網絡時代。在這一過程中,計算技術的發展特點呈現出“四類新型計算系統”和“四化主要特征”,這對計算機專業人才的知識結構與創新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1.1四類新型計算系統

        1)嵌入式計算系統。

        在移動互聯網、物聯網、智能家電、三網融合等行業技術與產業發展中,以嵌入式計算為主要形態的計算系統——嵌入式計算系統有著舉足輕重和廣泛的作用,并日益呈現網絡化的開放特點。

        2)移動計算系統。

        在移動互聯網、物聯網、智能家電以及新型裝備中,均以移動通信網絡為基礎,移動計算成為關鍵技術,它將使計算機或其他信息智能終端設備在無線環境下實現數據傳輸及資源共享,其作用是將有用、準確、及時的信息提供給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的任何客戶,這將極大地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3)并行計算系統。

        隨著半導體工藝技術的飛速進步和體系結構的不斷發展,多核/眾核處理機硬件日趨普及,這使得昔日高端的并行計算呈現出普適化的發展趨勢;多核技術對計算系統微體系結構、系統軟件與編程環境均有很大影響;同時,云計算也是建立在由廉價服務器組成的大規模集群并行計算的基礎之上,因此,并行計算將成為各類計算系統的基礎技術。

        4)基于服務的計算系統。

        無論是云計算,還是其他現代網絡化應用軟件系統,均以服務計算為核心技術。服務計算是指面向服務的體系結構(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SOA)和面向服務的計算(Service oriented Computing,SOC)技術,是標識分布式系統和軟件集成領域技術進步的里程碑。服務作為一種自治、開放以及與平臺無關的網絡化構件,可使分布式應用具有更好的復用性、靈活性和可增長性。Web服務技術是當前SOA的主流實現方式,已經形成規范的服務定義、服務組合以及服務訪問。

        1.2“四化”主要特征

        1)網絡化。

        當今的計算系統必然與網絡相關。盡管各種有線網絡、無線網絡所具有的通信方式、通信能力與通信品質有較大區別,但它使得與其相聯的計算系統能力得以充分延伸,更能滿足應用需求。網絡化對計算系統的開放適應能力、協同工作能力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多媒體化。

        多媒體具有計算機綜合處理多種媒體信息的集成性、實時性與交互性特點。計算機通過多媒體技術可以處理人類生活中最直接、最普遍的信息,從而使計算機應用領域及功能得到極大的擴展,使計算機系統的人機交互界面和手段更加友好和方便,非專業人員也可以方便地使用和操作計算機。

        3)大數據化。

        從各種類型的數據中快速獲得有價值信息的能力稱為大數據技術。大數據具有體量巨大、類型繁多、價值密度低、處理速度快等特點。大數據時代的來臨給各行各業的數據處理與業務發展等帶來重要變革,也對計算系統的新型計算模型、大規模并行處理、分布式數據存貯、高效數據處理機制等提出新的挑戰。

        4)智能化。

        智能化將影響計算系統的體系結構、軟件形態、處理算法以及應用界面等。例如,智能手機的智能搜索引擎是結合了人工智能技術的新一代搜索引擎,不僅具有傳統的快速檢索、相關度排序等功能,還具有用戶角色登記、用戶興趣自動識別、內容的語義理解、智能信息化過濾和推送等功能,其追求的目標是根據用戶的請求,從可以獲得的網絡資源中檢索出對用戶最有價值的信息。

        2.系統能力的主要內涵及培養需求

        2.1主要內涵

        計算機專業學生的系統能力核心是在掌握計算系統基本原理基礎上,熟悉如何進一步開發構建以計算技術為核心的應用系統。這需要學生更多地掌握計算系統內部各軟件/硬件部分的關聯關系與邏輯層次,了解計算系統呈現的外部特性以及與人和物理世界的交互模式。系統觀的教育體現出工程教育特征,相比較其他專業學生的計算機基礎和應用能力,計算機專業更強調對學生計算機系統能力的培養。因此,計算機專業學生的知識體系不僅需要更新與擴展,而且其系統設計創新能力必須得到強化與提升。

        2.2培養需求

        隨著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不斷進步,信息產業形態發生重要變化,新型計算系統應用日益深化,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也必須“與時俱進”,體現計算技術與信息產業發展對學生系統能力培養的需求。教育思想要突顯系統觀教育理念,教學內容要體現新型計算系統原理,在實踐環節中展現計算系統平臺技術。

        我們要深刻理解系統化專業教育思想對計算機專業高等教育的影響。系統化教育和系統能力培養要采取系統科學的方法,不但要夯實系統理論基礎,使學生構建出準確描述真實系統的模型,并能夠用模型預測系統行為;而且要強化系統實踐,培養學生有效地構造正確系統的能力。從系統觀出發,計算機專業的教學應該注意教學生怎樣從系統層面思考(如設計過程、工具、用戶和物理環境的交互),應該講透原理(基本原則、架構、協議、編譯以及仿真等),強化系統性的實踐教學培養過程和內容。

        3.相關研究

        3.1ACM/IEEE CS2013重視系統能力培養

        ACM/IEEE最新公布的CS2013是在組織眾多計算機教育專家深入調研分析、開展專題研究的基礎上,給出的新的教學調整方案。它不僅對原有14個知識域進行適度調整,還增加了4個新的知識域,分別是系統基礎SF、并行和分布計算PD、基于平臺的開發PBD、信息保障和安全IAS。這些都涉及系統級內容,由此可見,ACM/IEEE CS2013的重點是進一步強調系統知識和系統能力的培養。

        3.2專業教指委已開展相關研究

        教育部計算機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已經組織了對計算機專業學生能力培養和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重點是如何使學生增強系統能力,全局地掌控一定規模系統。研究提出:①教學必須樹立系統觀,培養學生的系統眼光。學生學會站在不同層面上去把握不同層次上的系統,并全面考慮系統各部分及其與外界的邏輯與聯系,完成一定規模的系統設計。②明確了計算思維能力、算法設計與分析能力、程序設計與實現能力以及系統能力為4大專業基本能力。其中系統能力占總能力的75%,包括系統認知、系統設計、系統開發和系統應用能力。

        目前國內少數高等學校,如南京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浙江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國防科技大學等,正在不同程度上積極進行這些方面的探索和實踐。

        4.系統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在PC時代背景下所設置的課程體系、教學及其實驗內容,對學生的系統能力培養存在以下問題。

        (1)課程體系中缺乏一門獨立的能夠貫穿整個計算機系統的基礎課程。有些學校雖然有計算機系統概論課程,但是,課程內容太散太多,沒有系統性,并沒有圍繞一個完整計算機系統框架組織內容。

        (2)課程之間的銜接和關聯考慮不夠。目前課程設置大多按照計算機系統不同層次上的內容獨立開設課程,相應的教材內容和課堂教學內容中很少體現本層次的內容與其他層次內容之間的關聯,學生難以形成對計算機系統的全面認識。

        (3)教學內容比較陳舊,較少涉及近年來出現的多核/眾核處理器、分布式和并行計算模式等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內容,特別是對于后PC時代的學生所需的關于嵌入式系統、移動終端系統、大型數據中心云計算系統等的系統知識體系的教學還很薄弱。

        (4)課程體系缺乏對系統設計和應用能力培養的整體考慮,如公共的計算機系統基礎課程及內容的設置,計算機系統核心課程及內容的設置,對于不同應用系統和相關平臺所需的設計和應用人才的培養應設置哪些課程(包括課程實驗)等。

        由于教學中對系統能力培養重視不夠,所以學生在系統能力方面存在以下問題:

        (1)大部分學生不能很好地建立計算機系統完整概念,缺乏系統觀,只能解決局部的編程和應用問題,對于系統層面問題的解決無法勝任。

        (2)大部分學生對于計算機系統的核心內容掌握不夠,難以勝任復雜的涉及軟/硬件協同設計的任務。

        (3)由于沒有很好地建立課程之間內容的關聯,學生對于很多核心內容通常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其綜合分析、設計和應用能力也較差,對于需要綜合運用多個跨課程的概念才能解決的問題一籌莫展。

        (4)教學缺乏系統性的綜合實踐環節,這使學生理論上一知半解,實踐動手能力較差。

        5.系統能力培養課程體系設置總體思路

        為了更好地培養適應新技術發展的、具有系統設計和系統應用能力的計算機專門人才,我們需要建立新的計算機專業本科教學課程體系,特別是設立有關系統級綜合性課程,并重新規劃計算機系統核心課程的內容,使這些核心課程之間的內容聯系更緊密、銜接更順暢。

        為此,我們調查了若干國外高校的本科生教學在計算機系統能力培養方面的一些做法和思路,借鑒國外大學的經驗,結合我國高校計算機人才培養的特點,提出了適合于我國高等教育計算機專業系統能力培養的課程體系總體設置思路,并對相關的主要課程內容及其實驗內容進行了規劃。課程體系改革的思路如圖1所示。

        我們建議把課程分成3個層次:計算機系統基礎課程、重組內容的核心課程和側重不同計算系統的若干相關平臺應用課程。

        第1層次核心課程包括:程序設計基礎(PF)、數字邏輯電路(DD)和計算機系統基礎(ICS)。

        第2層次核心課程包括:計算機組成與設計(COD)、操作系統(OS)、編譯技術(CT)和計算機系統結構(CA)。

        第3層次核心課程包括:嵌入式計算系統(ECS)、計算機網絡(CN)、移動計算(MC)、并行計算(Pc)和大數據并行處理技術(BD)。

        基于這3個層次的課程體系中相關課程設置方案如圖2所示。

        圖2中左邊部分是計算機系統的各個抽象層,右邊的矩形框表示課程,其上下兩條邊的位置標示了課程內容在系統抽象層中的涵蓋范圍,矩形的左右兩條邊的位置標示了課程大約在哪個年級開設。虛線框、實線框和粗線框分別表示第1、第2和第3層次核心課程。

        從圖2中可以看出,該課程體系的基本思路是:先講頂層比較抽象的編程方面的內容;再講底層系統具體實現的基礎內容;然后再從兩頭到中間,把頂層程序設計內容和底層電路內容按照程序員視角全部串起來;在此基礎上,按順序分別介紹計算機系統硬件、操作系統和編譯器的實現細節。至此的所有課程內容主要介紹單處理器系統的相關內容,而計算機體系結構主要介紹不同并行粒度的體系結構及其相關的操作系統實現技術和編譯器實現技術。第3層次的課程沒有先后順序,可以是選修課,課程內容應體現第1和第2層次課程內容的螺旋式上升趨勢,即第3層次課程內容涉及的系統抽象層與第1和第2層次課程涉及的系統抽象層是重疊的,但內容并不是簡單重復,而是講授在特定計算系統中的相應教學內容。例如,對于嵌入式計算系統(ECS)課程,雖然它所涉及的系統抽象層與計算機系統基礎(ICS)課程涉及的系統抽象層完全一樣,但這兩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基本上不重疊,前者著重介紹與嵌入式計算系統相關的ISA設計、操作系統實現和底層硬件設計等內容,后者著重介紹如何從程序員的角度來理解計算機系統設計與實現中涉及的基礎內容。

        與傳統課程體系設置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新的課程體系中有一門涉及計算機系統各個抽象層面的能夠貫穿整個計算機系統設計和實現的基礎課程——計算機系統基礎(ICS)。該課程講解如何從程序員角度來理解計算機系統,可以使程序員進一步明確程序設計語言中的語句、數據和程序是如何在計算機系統中實現和運行的,讓程序員了解不同的程序設計方法為什么會有不同的性能等。

        此外,新的課程體系強調課程之間的銜接和連貫,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計算機系統基礎課程可以把程序設計基礎、數字邏輯電路2門課程之間存在的計算機系統抽象層中的“中間間隔”填補上去并很好地銜接起來。這樣,到2年級上學期結束時,學生就可以通過這3門課程清晰地建立單處理器計算機系統的整機概念,構造出完整的計算機系統的基本框架,而具體的計算機系統各個部分的實現細節再通過后續相關課程來細化充實。

        (2)數字邏輯電路、計算機組成與設計和嵌入式計算系統3門課程中的實驗內容能夠很好地銜接,可以規劃一套承上啟下的基于FPGA開發板的綜合實驗平臺,讓學生在一個統一的實驗平臺上從門電路開始設計基本功能部件,然后再以功能部件為基礎設計CPU、存儲器和接口,最終將CPU、存儲器和I/O接口通過總線互連為一個完整的計算機硬件系統。

        (3)計算機系統基礎、計算機組成與設計、操作系統和編譯技術4門之間能夠很好地銜接,構成了一組計算機系統能力培養最基本的核心課程。新課程體系中計算機系統基礎和計算機組成與設計2門課程對原來的計算機系統概論和計算機組成原理課程內容進行重新調整和統籌規劃。計算機系統基礎、計算機組成與設計、操作系統和編譯技術的關系體現為:

        ①計算機系統基礎課程以Intel x86為模型機進行講解,它為操作系統課程(特別是Linux內核分析)提供了很好的體系結構基礎。同時,在計算機系統基礎課程中為了清楚地解釋程序中的文件訪問和設備訪問等問題,會從程序員角度簡單引入一些操作系統中的相關基礎知識。

        ②計算機系統基礎課程會講解高級語言程序如何進行轉換、鏈接以生成可執行代碼的問題。

        ③計算機組成與設計中的流水線處理等也與編譯優化相關,而且以MIPS為模型機進行講解,而MIPS模擬器可以為編譯技術的實驗提供可驗證實驗環境。

        從計算機系統基礎課程的內容和教學目標以及開設時間來看,位于較高抽象層的先行課(如程序設計基礎、數據結構等課程)可以按照原來的內容和方式開設和教學,而作為新的計算機系統基礎和計算機組成與設計的先導課數字邏輯電路,則需要對傳統的教學內容,特別是實驗內容和實驗手段進行修改和完善。

        有了計算機系統基礎和計算機組成與設計課程的基礎,學生將更容易從計算機系統整體的角度理解操作系統、編譯原理等后續課程。這些后續課程在內容方面不需要大的改動,但是操作系統和編譯器的實驗要以先行課程實現的計算機硬件系統為基礎,這樣才能形成一致的、完整的計算機系統整體概念。

        6.結語

        系統觀教育對于計算機專業的所有培養方向均適用,它對專業核心課程任課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必須強化計算機專業的教師培訓工作,特別是重視以系統觀為核心的新教材的編寫工作,以便使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和教育跟上學科、技術和產業的發展步伐。

        本系統研究組由國防科學技術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南京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大學、武漢大學、北京大學有關教授組成,他們共同進行了關于計算機專業學生系統知識、系統能力和系統課程的研討。本研究得到機械工業出版社華章公司的大力支持。

        參考文獻:

        [1]The Joint Task Force on Computing Curricula of ACM/IEEE,Computer Science Curricula 2013 Ironman Draft(Version 0.8)[EB/OL].[2013-03-26].http://ai.stanford.edu/users/sahami/CS2013/.

        第6篇:云計算課程體系范文

        物聯網所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極大地擴充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以下簡稱“信息管理專業”)在信息采集、傳輸、存儲、處理與利用等層面的知識內容,信息管理專業的知識體系、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必須做出相應的系統化調整。文獻[1]討論物聯網知識內容融入信息管理專業的可能性,論證信息管理專業融入物聯網知識體系以培養物聯網高級應用型人才的可行性,提出在信息管理專業以智慧物流等應用為突破口開設物聯網學科方向的辦學思路,但對信息管理專業開設物聯網學科方向所需覆蓋的知識內容及由此而導出的課程群語焉不詳,并沒有進行詳盡的描述與探討。為此,有必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梳理物聯網知識體系和信息管理專業現有知識體系的脈絡,確定物聯網學科方向的知識體系,規劃物聯網學科方向的課程群。 

        1 “物”信息納入管理對信息管理專業教學體系的影響 

        信息管理專業是管理信息化、系統化環境下催生的管理學、信息學和計算機科學的交叉學科,主要研究和傳授“如何應用信息技術,開發信息系統,以進行信息管理”。在信息管理專業的知識體系中,信息技術是基礎,信息的采集、傳輸、存儲、處理與利用是信息管理專業研究和傳授的知識核心;在課程體系中,信息技術類課程是“把信息科學應用于管理科學”的橋梁,是“管理信息化、系統化”的關鍵。當前,信息管理專業的信息技術類課程以計算機軟硬件課程為主,主要涵蓋計算機學科基礎課程群和信息系統開發課程群。 

        隨著物聯網所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的感知擴展到“物”端,“物”的信息開始納入管理,而且所感知的“物”不再局限于該類“物品”某個批次的整體信息,還可以具體化到某一實際的“個體物品”上,也就是說,所感知到的信息粒度變細。相應的,要識別的管理信息粒度變細,信息的數量大幅度增加,大數據時代應運而來,另外,信息傳輸也不再完全依托有線傳輸,無線傳輸使信息感知的物理空間范圍擴大,即時通信使得信息感知的時間間隔縮小到時刻點,而信息存儲和處理也不再是單一模式,有分布式信息存儲和分布式信息處理。這樣一來,可管理的信息變多,物與物、人與物以及人與人互聯成網,信息感知、傳輸和處理的實時性加強,信息利用的數據范圍擴充到“大數據”空間,信息管理的模式發生新的變化,管理的模式也隨之變化,管理將變得更加敏捷化、智能化、柔性化、一體化和社會化,管理過程和管理環節勢必做出適應性調整和改造。把細粒度的“物”信息納入管理觸發一系列新的信息技術的出現和發展,而且,這些新技術所涵蓋的知識內容并不是以點狀離散分布于信息管理專業已有知識體系中,而是全方位涌現在信息管理專業已有知識體系的各個層面,呈現系統化的特點。無論在信息的采集、傳輸、存儲、處理與利用等信息處理層面,還是在管理層面,信息管理專業的知識內容都發生較大范圍的擴容。這樣一來,信息管理專業的知識體系就需要在信息處理的各個層面進行系統化調整,并需要根據知識內容之間的緊密程度和銜接關系,進行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的調整,也就是基于此,才提出在信息管理專業建設物聯網學科方向的辦學思路[1]。 

        2 物聯網學科方向課程群建設思路和建設原則 

        新知識集合的系統化切入不能是簡單的“打補丁”,更不能“喧賓奪主”,而且,物聯網學科方向的課程群也不能完全照搬物聯網工程等專業的課程體系。為此,在解讀物聯網學科方向培養目標的基礎上,需要進一步厘清物聯網學科方向課程群的建設思路和建設原則。 

        2.1 建設思路 

        課程群的建設涉及知識空間的組織,也涉及知識內容講授的時間安排。 

        首先,解讀物聯網學科方向的培養目標,明確物聯網學科方向畢業生未來所需掌握的知識內容和所需具備的職業能力,初步確定知識體系的知識范圍和重點。 

        其次,以智慧物流等應用領域為突破口,以智慧物流等應用領域對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需求為導向,根據國際電信聯盟ITU給出的物聯網三層架構,識別并收集智慧物流等應用需要信息管理專業現有知識體系之外的物聯網新技術的知識內容,以確定物聯網學科方向知識內容的空間范圍。 

        為了讓物聯網學科方向的知識內容與信息管理專業現有的知識體系相契合,從信息管理的角度出發,以信息處理的各個階段為框架,對收集到的物聯網知識內容在“物”信息的采集、傳輸、存儲、處理和利用等5個階段上進行再組織:劃分“物”信息在這五個階段所涉及的物聯網新技術,通過知識領域分析其中存在的知識單元以及各知識單元中存在的知識點,最后按照“知識領域—知識單元—知識點”的三層結構構建物聯網學科方向的知識體系。 

        參照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所制定的物聯網工程專業試行的知識體系、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2-3],輔助參考文獻[4]羅列的二十余所高校物聯網工程專業的培養方案,在基礎知識、核心知識和應用知識三個層次上,梳理信息管理專業物聯網學科方向的知識體系,并依托信息管理專業現有的課程體系框架,通過嫁接和自我凝結,構建信息管理專業物聯網方向的課程群。 

        最后,分析不同知識單元、知識點的重要程度,在兼顧信息管理專業已有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時間安排情況的基礎上,確定物聯網方向課程群各個教學環節的學時數和建議修讀學期,以規劃課程群的時間安排。

             2.2 建設原則 

        (1)不同的培養目標決定知識內容的空間范圍和重點,也決定不同知識內容的授課學時。“構建學科方向的知識體系,規劃學科方向的課程群”首先需要解讀該學科方向的培養目標。 

        (2)識別學科方向上的知識內容需要有一個提綱挈領的突破口,以突破口對知識內容的需求及緊密程度為依據,將識別出的知識內容引入到已有的知識體系中則需要依據現有知識體系的脈絡進行系統融合。 

        (3)課程是知識單元的聚合,課程體系是對知識體系中知識內容的粗粒度覆蓋。識別知識內容,梳理知識領域、知識單元和知識點,建立知識體系,才能進行課程體系建設;知識體系可以由不同的課程體系覆蓋,不同學校的相同專業可根據自身的特點,構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課程和課程體系。 

        (4)知識體系和課程體系改革要注重基礎,要構建相對完整的基礎知識體系以及基礎課程群。 

        (5)知識體系和課程體系既要推陳出新,也不能“忘本”,不能丟掉專業固有的知識內容和特色。 

        (6)知識體系和課程體系改革既要變革知識點的結構等空間因素,也要調整知識點傳授和課程講授的時間(學時)安排。 

        (7)專業尤其是應用型本科專業,在進行知識體系和課程體系變革時,還要同時調整課程內外的實驗、實踐和實習環節。 

        (8)承認不斷改進知識體系和課程體系的必要性。社會在進步,技術在發展,社會人才需求在變化,應用型專業的知識體系和課程體系更應該與時俱進。 

        3 物聯網學科方向的知識體系 

        根據上文論述,信息管理專業現有知識體系和課程體系已經基本覆蓋物聯網工程專業的專業基礎,所以,筆者把物聯網學科方向的知識體系和課程體系限定在物聯網的核心知識領域進行探討。 

        3.1 培養目標的解讀 

        培養目標描述畢業生未來所掌握的知識內容和所具備的職業能力,解讀培養目標可以初步確定知識體系的知識范圍和重點。 

        物聯網產業已經形成從上游“產品制造”、中游“系統集成與軟件開發”到下游的“應用服務”的完整產業鏈[5]。筆者認為,信息管理專業物聯網學科方向所培養畢業生可能的工作環境在物聯網產業鏈的中下游,即物聯網學科方向的培養目標是為物聯網產業鏈中下游培養既懂管理理論又懂新一代信息技術,并且能應用物聯網知識在智慧物流等物聯網應用領域進行信息管理的集成應用型人才。具體而言,信息管理專業物聯網方向的培養目標是:掌握現代管理學基礎知識、信息學基礎知識、計算機學科基礎知識以及物聯網基礎知識,掌握系統思想和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良好的團隊協作能力,具備物聯網信息系統集成、開發、應用與維護等職業能力,能在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慧旅游等物聯網應用領域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從事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統分析、設計、實施、集成和評價等方面的高級專門人才。 

        撇除信息管理專業與物聯網知識體系共有、重疊的基礎知識,通過解讀物聯網學科方向的培養目標,可以初步確定,需進一步引入物聯網核心知識在物聯網技術方面的集成與應用。在知識傳授時,尤其是在學時總數受限的情況下,不要在原理上“勞師動眾”,而要在集成、應用上“濃墨重彩”。這意味著,物聯網學科方向的知識體系需要基于物聯網工程等物聯網專業的知識體系,在知識領域、知識單元和知識點三個級別,進行知識內容的“縮放”:縮小那些原理類知識的范圍,縮減它們的授課時間;增大那些集成和應用知識的范圍,加長它們的授課時間。 

        3.2 按照信息處理脈絡梳理物聯網核心知識領域 

        依據“物”信息的采集、傳輸、存儲、處理和利用等五個階段所構成的信息處理脈絡,把物聯網體系結構識別、收集到的物聯網技術知識進行再組織,圍繞技術的應用與集成,確定物聯網學科方向的核心知識領域,見表1。 

        需要說明的是,表1中并未羅列信息管理專業中已有的、與物聯網工程專業重疊的且沒有變化的知識領域,如計算機網絡技術,另外,“AR物聯網技術體系”描述“物”信息處理各階段的技術框架,把它歸屬到“物”信息利用階段。 

        3.3 知識體系 

        參考物聯網工程專業試行的知識體系[2]31-42,82-114以及物聯網知識體系[4]22-56,針對表1中梳理的知識領域,圍繞集成和應用,確定知識領域內知識內容的最小閉包,并按照“知識領域—知識單元—知識點”的三層結構,細分知識領域中涉及的知識內容:把一個知識領域細分為多個知識單元,再把一個知識單元細分為若干個知識點。細分后物聯網方向的知識內容見表2。 

        在表2中,不同于物聯網工程專業試行的知識體系以及物聯網知識體系,筆者縮減信息采集、傳輸和存儲部分的知識內容,把標識與感知、物聯網通信以及物聯網控制等知識領域的知識內容濃縮在“AR物聯網技術體系”知識領域中;放大信息加工和利用上的知識細節,把物聯網處理層的“MW中間件技術”“CC云計算與服務計算”“DM物聯網數據挖掘”“ID智能決策”以及應用層的“IL智慧物流”等知識領域單獨列出進行知識強化。 

        4 物聯網學科方向的課程群 

        根據信息管理專業現有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的脈絡,參考物聯網工程專業試行的專業核心課程體系、實踐教學體系以及王志良羅列的二十余所高校物聯網工程專業的培養方案,依據知識單元、知識點之間相互聯系的緊密程度,通過嫁接和自我凝結,筆者確定覆蓋知識內容的物聯網課程及其授課時間和修讀學期,得到物聯網知識體系的一個課程覆蓋——物聯網學科方向的課程群,見表3。 

        在表3中,物聯網學科方向的課程群由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和專業實踐三個層次共12門課程組成,其中,物聯網數據挖掘并不單獨成一門課程,其知識內容將嫁接到信息管理專業已有的數據挖掘課程中。 

        實踐環節,除了在相關課程安排有課程內的實驗箱實驗和上機實驗外,還安排物聯網應用綜合實訓和物聯網系統開發課程設計兩個綜合實踐環節:前者,主要在認知層面上進行物聯網新技術實踐(如RFID認知訓練、傳感器認知訓練、無線傳感網認知訓練等)和物聯網應用系統(如基于物聯網的供應鏈監控系統、基于云計算的應用處理中心等)認知訓練;后者,則是物聯網系統設計與實施課程的課程設計,讓學生進行物聯網系統(尤其是軟件部分)開發的綜合設計。

              在時間維度上,表3羅列每一門課程的總學時、授課學時和實驗/上機學時,而且還對每一門課程所含的知識單元需要的授課學時和實驗/上機學時進行細化。根據課程之間的銜接關系,以信息管理專業現有課程的修讀學期為主線,確定物聯網學科方向12門課程的修讀學期。 

        在課程群實施初期,筆者把物聯網工程概論作為唯一的一門必修課程加入到信息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其他課程打包成選修課程群供學生整體選修,既保證信息管理專業的所有學生都能學習到物聯網所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也能淡化物聯網學科方向對現有課程體系的沖擊。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和驗證后,筆者將逐步進行知識內容和課程體系的調整與配置優化,進行更細粒度的知識內容黏合,縮減一些原有課程體系中陳舊或重復的課程及課程內容,加大物聯網課程的必修范圍,爭取早日把物聯網學科方向固化在信息管理專業的教學體系中。 

        5 結 語 

        受物聯網技術所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全方位沖擊,信息管理專業的知識體系面臨新一輪的調整。筆者以智慧物流對物聯網技術的需求為“領”,以信息處理過程為脈絡,梳理物聯網知識內容;并以信息管理專業現有知識體系和課程體系為骨架,調配知識內容的組織結構,規劃物聯網課程群,從而為信息管理專業開辟物聯網學科方向充實血肉,重塑身型。筆者提出的建設思路和建設成果進一步加強在信息管理專業開辟物聯網學科方向的可操作性,有助于其他高校的信息管理專業根據所處的區域環境和學科基礎開辟具有自身特點的物聯網學科方向,有助于其他專業根據自身特色構建新的課程群,還為其他專業開辟新的學科方向提供一套切實可行的辦學思路。 

        下一步,筆者將進入物聯網學科方向的實操和驗證階段,在信息管理專業真正“開出” 新的物聯網課程群,檢驗物聯網課程群的可行性和完整性,調整、完善知識內容及其組織形式,以期早日在信息管理專業固化物聯網學科方向。 

        參考文獻: 

        [1] 楊健.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開設物聯網學科方向的可行性研究[J]. 計算機教育, 2016(1): 26-29. 

        [2] 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 高等學校物聯網工程專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暨專業規范(試行)[M]. 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2: 31-48, 82-114, 124-134. 

        [3] 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 高等學校物聯網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與規范(試行)[M].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2: 60-89. 

        [4] 王志良, 閆紀錚. 普通高等學校物聯網工程專業知識體系和課程規劃[M].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 2011:22-56, 73-238. 

        第7篇:云計算課程體系范文

        Abstract: Under the popular background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has become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application oriented universiti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very important. Baiyun University has been on the forefront.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e basic form of statistical professional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the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were analysis in detail, and the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關鍵詞: 應用型本科;校企合作;課程體系改革

        Key words: application oriented undergraduate;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24-0203-03

        0 引言

        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我國高等院校逐漸分為三個層次:研究型大學、應用型本科院校及高職高專院校[1]。其中應用型本科院校培養的為“中間型”人才。這類人才既具有系統的專業理論知識,又具有較強的職業技能;既有較強的崗位競爭力,又有較好的職業發展力。

        應用型本科統計學專業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社會科學,其就業與企業需求的變化密切關聯。然而,大部分應用型本科院校該專業依舊以理論課程體系的講授為主,理論過多,實踐實訓教學過少,這將導致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脫軌,畢業生適時的實踐實訓體驗不足,應用與創新能力掣肘。破除該窘境,大力推行的校企合作培養模式成為職業化過程中必然的有效的選擇。那么,進行適需適時的課程體系改革勢在必行。

        本文以廣東白云學院為例,針對應用型本科統計學學專業,剖析校企合作的課程體系基本結構,從企業利益、師資配備、課程設置等角度分析廣東白云學院校企合作課程體系實施過程遇到的難點與不足,從而提出統計學校企合作課程體系建設的改進措施,為統計學專業,甚至是經管類其他專業課程體系設置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1 校企合作課程體系基本構成

        根據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評價、課程資源、教學師資及教學場所的不同,統計數學專業校企合作課程體系分為三個子部分[2]:學校課程、校企共建課程及企業課程,表1為統計學專業在校企合作背景下的課程體系基本構成。

        1.1 學校課程建設 這類課程為學科基礎課、專業基礎課,由學校教師進行教學工作,其教學活動及教學場所則在校內進行,教學內容主要是使得學生掌握必備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在教學設計及具體實施過程中,任課教師承擔著對學生理論體系,職業道德及專業素質的培養與建構。這類課程是應用型本科統計學專業學生增強應用及創新能力的基礎。從崗位到崗位群的角度來看,這些課程在崗位競爭力上與統計學專業有著較強的關聯度。因此,在市場導向中,這類課程在課程設計、課程組織及課程實施過程也需要進行重新整合與設置。

        1.2 校企共建課程建設 這類課程體現了統計學專業的不僅具有一定的理論性,也具有較強的實踐性,也是校企合作模式下課程體系建設的重點內容。從表1的課程列表來看主要由兩個部分構成,一部分是專業課程,即統計學專業在不進行專業方向及模塊分類情形下,能夠進行校企合作,具有實踐部分體現的課程,比如多元統計分析,抽樣調查等課程;另一部分是專業方向模塊課程,比如有經濟統計學方向,則開設國民經濟統計學、投入產出分析等課程,金融統計方向則開設金融時間序列、商業銀行經營與管理、證券投資學等課程。

        對于校企共建課程而言,無論是學校還是企業都很難獨立進行該課程的教學工作,只有以企業為主導,以學校為主體進行該類課程的建設,保證校企合作的效果,實現學校和企業雙方的人才培養目標。

        1.3 企業課程 本校在應用型本科院校中率先實施“3+1”人才培養模式,即在大四進行兩個學期的企業實習。第一學期為專業實習,第二學期為畢業實習。對于統計學專業而言,學生通過相關校企合作共建課程的學習對市場統計業務及數據分析項目有了初步認識,在初次就業中具備了企業、政府等所需要的常見統計方法,熟悉了基本的統計工作流程與操作技能,但是為了更好地提高在就業中的競爭力,學校在第六學期開設了仿真模擬實訓教學,為期6個星期,讓學生進行連續時長的集中實訓,了解崗位的基本職責與崗位技能。大四到企業之后,則完全由企業導師負責學生的實踐教學指導、考評,學生在企業實際崗位上進行工學體驗。學校教師則擔任專業導師,進行銜接工作--及時解答學生在企業中遇到的問題,獲得的感想與體會,同時對學生的知識、能力進行序化整合,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

        2 校企合作課程體系建設的難點與不足

        廣東白云學院統計學專業按照技術及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開展與行業企業合作,共同開發課程體系,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遇到很多困難,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2.1 部分企業合作積極性不高 作為市場經濟主體的企業方,以追求經濟效益為主要目的,在校企合作的課程體系建設中,企業為統計學專業的學生提供相應的企業數據、企業項目、統計實操等服務,相應地,企業希望能夠獲得對等的回報。值得注意的是,校企合作的組織與實施已經下放到各二級學院。廣東白云學院校企合作過程中,遇到的基本情形表現為:在實際過程中,企業希望校方能夠為非數據類型的公司提供一些數據或統計業務上的處理方法與結果,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對于數據分析公司,它們更多地希望校方能夠將本校的一些數據項目給他們進行處理,或者希望能夠購買他們的服務產品,比如數據平臺、數字服務、數據培訓等。這樣一些企業在合作上缺乏互惠互利的合作基礎,導致對合作積極性不高。此外,存在的普遍現象:不太愿意接納實習生及管理實習生難度過大。《Team》雜志對國內企業的一項調查也表明,超過70%的企業不愿意接納實習生[3]。因此,由于企業與學校間直接利益兼容的缺乏,可能使校企合作流于形式,部分課程在完成校企合作共建過程中,還是以校方為主導,無法真正將企業需求落到實處。換而言之,此時,統計方向部分課程在統計模型或統計方法上只能按照傳統的使用設計好的實驗數據作為實踐項目,導致校企合作課程成效偏低,學生無法體驗真實復雜的實際案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足,應用及創新能力得不到及時的訓練。

        2.2 合適的企業師資缺乏 企業擁有具備豐富職業及崗位技能的員工,熟悉相關的業務流程及操作,在實際問題的解決過程,具有豐富的經驗。但是企業員工很大部分未從事過教學工作,當被聘為合作的企業導師時,往往不善于或沒有更多精力根據學生實際進行引導與訓練。統計學專業課程,對于數據的收集、整理、分析到最后的應用各個環節,既包含了數據、統計專業知識及計算機軟件操作等多重知識系統,又蘊藏著對數據處理的經驗與技巧。在實踐過程中,部分企業導師可能只會講授計算機實現及結果解讀;有的雖然講解了數據處理的基本原理,也進行了實際操作,但是往往講解詞不達意,或解釋模糊,致使學生不明所以。企業導師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的作用沒被發揮,則大大降低了校企合作中學生實踐學習的成效。

        2.3 課程建設的范圍有限 由于校企合作課程體系將其分為三部分。對于校企合作課程,教師們自然會主動尋求校企合作,而學科及專業基礎課(校內課程)在課程設計上本身就存在難度,因而被忽略的是該類課程也應當進行適當的改革。另一方面,由于適合統計學專業的合作企業數量及投入共建課程的經費限制,加上統計學專任教師數量不足,也很難進行所有課程的校企共建。

        2.4 課程建設定位不明確 校企合作中,部分共建課程過于簡單化,演變為了企業為主導的培訓課,教師的工作僅負責學生學習的跟蹤及考核;部分課程則在企業導師參與課程大綱與計劃的編寫環節,由于企業導師的企業性質,課程則部分或全部由在校教師完成。這些均是課程分工不明確,理論課時與實踐課時安排不合理帶來的弊端。

        2.5 課程建設的理念理解不到位 眾多教師認為校企合作共建課程就是在課程教學過程中體現企業的情景、案例或是項目。而實際上,校企合作的理念為學校與企業共同建設課程,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實現校企雙方的人才培養目標[4]。在課程建設中,若過于強調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過于注重企業需求,急于完成校企合作課程建設的表面工作,忽視人的素質發展,最終將阻礙學生的全面發展。

        2.6 共建課程實施存在沖突 一方面,由于本校要求在三年集中學習通識教育課程、學科及專業平臺課程以及專業課程,并在大三期末完成為期一個半月的校內集中實踐。課程實踐安排緊湊,同時還要兼顧課程安排的先后順序及均衡教學的特點,這必然導致共建課程相沖突。統計學專業課程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大量的專業課程都安排在了第六個學期,包括非參數統計、隨機過程、市場經濟預測與決策、計量經濟學等扎堆呈現。實踐課程具有一定的連續性,而課時總體有限,其課程在實踐環節中必然相互沖突。另一方面,實踐教學課時安排分配無法充分考慮或兼顧到企業的產生經驗規律及企業導師的活動實際情況。企業導師在承擔某課程教學內容過程中可能與其他企業導師或者教師在時間上產生一定的沖突。

        3 校企合作課程體系建設的改進策略

        3.1 細優化校企合作課程體系管理方案 目前,本校校企合作課程體系建設由各個院系負責安排與實施,教務處僅進行審核與批準。由于進行校企合作過程中教師與企業導師進行獨立單元的課程設置,必然導致與學校通識課、公共課存在沖突。應該由教務處部門依據“實踐優先”原則,在全校范圍內進行協調。此外,由教務處、校企合作辦等部門對校企合作制定課程實施管理細則,進行教學管理及共建課程考核,促進校企雙方導師規范教學,保證學生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有收獲,切實提高學生實踐應用能力。

        3.2 固化師資雙向培養策略 目前,校方在實施“3+1”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過程中,推行青年教師暑期進行企業實踐教學與駐點,鼓勵青年教師到合作企業進行輪崗,學習并承擔一定的企業任務,深入企業前線,了解企業與市場發展,直面學生知識能力及素質的需求結構,檢驗教學效果,提高理論教學的實用性。因此,在校企合作框架下,應加大對青年教師下企業的鼓勵,努力培養“雙師型”教師。

        此外,進一步強化企業導師崗前培訓機制。對承擔實踐教學過程的企業導師崗前培訓,了解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征,掌握一定的指導技巧與方法,提高教育技術,以期形成良好的企業實踐教學環節。

        3.3 充分考慮企業利益 對于院校方,積極尋求企業合作的利益點,充分考慮并尊重企業在校企合作課程實踐體系改革與建設中的付出,支付相應的合理的報酬,這也是建立校企雙方長效發展的基礎。此外,在進行校企課程共建過程中,或多或少會利用到企業資源或是涉及到商業機密等,應針對課程建設權益、商業機密保護等進行更加有效的合同保護及制度保證,增強校企合作互信,使實踐教學集中體現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與適時變化,提高課程體系建設的質量。

        3.4 充分考慮企業主導地位 校企合作課程建設中要求課程以企業為主導,充分考慮到企業及市場的需求,由企業提出課程建設的要求及思路,學校根據學生的知識、能力及素質,在課程設計、組織與實施中進行實現。由此以來,達到了真正培養學生的實際問題解決能力及操作應用能力,同時,還提高了企業合作的積極性。

        3.5 多元化設計,更加合理安排共建課程 對于校企合作課程,其形式可以是多元化的。根據學校整體課程設置及各企業導師的企業時間安排,設計不同形式的合作形式。主要表現為企業導師共同組織教學形式、分別承擔教學任務形式、校內教師企業教學形式等。設計多元化課程形式不僅避免了時間上的沖突,又能根據課程特征、企業導師特征組織不同形式的教學過程。此外,通過提前設計不同形式的共建課程,使得教師及企業導師在分工過程中變得明確,合作效率得到提高,充分將各個課程實踐應用訓練落到實處。

        4 結語

        在大眾化教育背景下,職業化不可避免。應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課程體系建設是人才培養質量得以提高的重要保證。良好的校企合作機制,共同的人才培養理念,有效的管理方法及制度保障將提高應用型本科院校崗位競爭力,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玲玲,葉文憲.大眾化教育階段應用型本科教育的定位與任務[J].江蘇高教,2010(4):45-47.

        [2]周菁.應用型本科院校基于校企合作的課程體系建設――以市場營銷專業為例[J].肇慶學院學報,2014,35(4):85-88.

        [3]都昌滿.高校學生實習:問題分析與解決途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144-149.

        [4]劉建湘,文益民.高職院校校企合作課程建設探討[J].中國高教研究,2010(10):84-85.

        [5]黃虹.應用型本科院校經管類專業校企合作課程建設探索[J].池州學院學報,2013,27(2):153-156.

        第8篇:云計算課程體系范文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地方應用型高校;軟件工程專業;課程體系

        0引言

        大數據作為繼云計算、物聯網之后IT行業又一顛覆性的技術,備受人們的關注,大數據技術正從概念轉向實際的應用,涌現出越來越多的大數據技術應用成功案例,大數據的價值也在迅速增長。2015年,中國大數據市場規模達到115.9億元人民幣,增速達38%,預計2016~2018年中國大數據市場規模將維持40%左右的高速增長[1]。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使得軟件行業對人才的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咸陽師范學院作為咸陽市地方應用型高校以服務咸陽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為己任,肩負著培養滿足咸陽地方社會需求軟件人才的使命,需要把培養面向大數據時代的軟件工程專業人才作為戰略任務來抓。而課程體系的建設是軟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最重要的一個方面。本文通過分析我院傳統軟件工程專業課程體系,以及大數據時代下企業對軟件工程專業人才要求,找出大數據時代下軟件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中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探索出我院面向大數據環境的應用型軟件工程人才中課程體系的建設。

        1我院軟件工程專業傳統的課程體系

        自我院計算機系成立以來,軟件工程專業一直是我院重點建設專業。2013年,“‘3+1’校企合作軟件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被確定為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一直以來,該專業以培養“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為培養目標,以企業、市場需求為導向,重視實踐、技能和應用能力的培養,與尚觀科技、中軟國際、華清遠見、藍鷗科技等西安多家企業聯合,采取3+1嵌入式校企聯合教育培養模式,將課程教學、工程實踐、行業理念進行無縫結合。課程體系是一個專業所設置的課程相互間的分工與配合[2],主要反映在基礎課與專業課,理論課與實踐課,必修課與選修課之間的比例關系上[3]。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課程體系設計既要體現基礎知識的傳授,也要體現實踐能力的培養,同時還要考慮學生的職業能力規劃發展問題。我院2013-2015級軟件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結構圖如圖1所示。圖12013-2015級軟件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結構圖從圖1可以看出通識教育必修課程的教學階段共3個半學年,主要涉及思想政治基礎知識、體育、人文歷史、外語應用能力等;相關學科基礎類課程主要包括高數、線性代數、數字邏輯等數學類課程;本學科基礎類課程主要涉及程序設計語言、計算機網絡、操作系統、數據結構、計算機組成原理等;專業技能教學階段強調對學生工程性、實用性、技術性和復合型能力的培養,主要安排專業必修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專業必修課程包括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軟件工程、數據庫原理與應用、軟件設計與體系結構、算法分析與設計等,專業選修課程包括Web軟件開發、Linux系統應用程序開發、移動終端開發等。根據教育部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軟件工程行業規范[4],本著“輕理論,重實踐”的原則,我院在一定程度上壓縮理論課課時,增加實踐課課時,優化專業課程體系結構。我院2015級軟件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計劃中,各類課程學分設置與所占比例。

        2大數據時代企業對軟件工程專業人才的要求

        大數據時代所需要的人才是一定擁有數據處理、分析技術的,也就是對數據有敏銳的直覺和本質的認知、能夠運用統計分析、機器學習、分布式處理等技術,從海量、復雜的數據中挖掘出有用的信息,以清晰易懂的形式傳達給決策者,并創造出豐富有價值的專業人士[5]。在大數據時代下,對軟件專業人才培養,應具備以下四個方面的技能。(1)具有厚實的數學、統計和計算機學科的相關知識,能夠根據具體案例大數據分析任務的要求,運用大數據處理、分析平臺,收集整理海量數據并加以分析,挖掘出有價值的信息。(2)掌握大數據處理技術及可視化工具,能根據具體任務的需求,對數據進行選擇、轉換、加工等處理操作,采用有效方法和模型對數據進行分析并形成數據分析報告,用易于用戶理解的方式,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3)熟悉行業知識、專門業務及流程,將大數據技術和企業文化相結合,充分利用大數據分析處理的結果,挖掘出海量數據中隱藏的價值并應用于企業市場領域。(4)團隊合作精神,大量數據的收集整理、存儲、分析和處理,一個人是很難完成的,需要一個由團隊成員合理分工、共同協作完成。

        3大數據時代我院軟件工程專業傳統的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

        地方高校一直以來受傳統的“學術型”、“研究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影響較大,形成了適合于“精英教育”為培養研究型人才的課程體系,無法適應以工程實踐能力、創新創業意識、新技術新方向為目標的人才培養,課程體系中理論教學占主導地位,實踐教學往往處于次要地位[6]。而目前處于大數據時代,信息技術的不斷創新、企業需求不斷變化、綜合型人才需求巨大等因素的影響下,傳統的培養研究型人才的課程體系,無法適應大數據時代以工程實踐能力、創新創業意識、新技術新方向為目標的人才培養。通過了解大數據環境企業對軟件工程人才的要求,分析我院2013-2015級軟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結構,發現存在以下問題:(1)缺少大數據技術方面的課程。傳統的課程體系中主要包括軟件工程專業一些傳統的課程,如數據結構、軟件工程、軟件體系結構等,而且課程內容較陳舊,所開設的一些應用軟件的學習不能緊密貼合行業和技術發展,軟件工程專業教育必須適應互聯網時展和大數據技術的需求,關注企業發展及大數據系統的建設問題,以滿足企業對應用型人才的需要。(2)實踐類課程學時所占比例較少。我院2015級軟件工程專業實踐類課程占總學時的10.8%,是因為傳統的課程體系注重知識傳授,而忽略了學生解決問題、動手能力的提高。地方高校在人才培養中重視理論內容、計算機編程能力,而忽略學生探索能力的培養,這些都不利于學生對新技術、新方向發展的把握,學生難以應對各種層出不窮、錯綜復雜的海量數據,很難挖掘出隱藏的數據價值并有效利用。(3)課程體系結構設置方面,一是存在通識教育類課程教學階段持續時間長,一直到第7個學期,這就影響了后面專業類課程的學習;二是專業基礎類分為專業必修和選修,沒有從課程教學階段不同來劃分,不能體現課程先后的銜接關系。

        4大數據時代我院軟件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改革

        在大數據時代,軟件工程專業教育必須適應企業發展和大數據行業的需求。教學內容的設置應與行業需求接軌,根據我院學生特點調整2016級軟件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具體做了以下幾點的調整。(1)課程體系結構更合理。一是通識教育類課程的調整。一方面將教學階段全部調整到第1、2學年完成,這樣在第3學年學生就可以重點學習專業類技能課程;另一方面此部分增加了大學生心理健康和創新創業教育課程,主要可以加強學生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二是專業類課程結構的調整。將專業類課程分為專業(學科)基礎課程和專業技能課程兩大類,專業(學科)基礎課程主要包括數學類課程、計算機導論、程序設計語言、數據結構、操作系統、軟件工程、運籌學、數據分析與處理。專業技能課程又分為專業核心課程和專業方向課,專業核心課程包括面向對象程序語言類、軟件設計模式、算法分析與設計、軟件測試等軟件工程專業要求的核心課程,而專業方向課分為3個方向:大數據分析、Web技術應用、移動終端開發,鼓勵學生在學好專業基礎和核心課程的同時,發現自己專業類的興趣,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的方向集中學習,大數據分析方向是重點向學生推薦。在教學階段安排上,一般專業(學科)基礎課程要優先于專業技能課程,這樣可以讓學生在掌握了學科、專業基礎上,充分了解軟件工程專業技能的訓練。(2)增加了大數據技術方面的課程。在新調整的課程體系中,專業(學科)基礎課程和專業技能課程都增加了大數據相關內容。基礎課設置增添運籌學、數據分析與處理等,使學生了解大數據行業基礎知識,激發學生對大數據行業發展及大數據應用前景的興趣;專業技能課設置了數據倉庫與數據挖掘、大數據統計分析與應用、數據挖掘算法與應用等前沿科學技術相關課程以滿足大數據系統建設與應用的需要,培養更多企業需要的大數據管理分析軟件專業人才。院級選修課鼓勵研究大數據方向的教師積極申請大數據案例分析、大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HadoopMap/Reduce技術原理與應用等實用性強的課程,以補充對大數據方向特別感興趣學生的學習內容。(3)增加實踐類課程所占比例。相比較2015級,以培養地方應用型人才為總目標,實踐類課程課時由19課時增加到28課時,所占總課時比例提高了約50%。實踐類課程包括校內(課程設計和實訓)和校外(見習、實習、實訓、畢業論文),種類多樣化,使得學生多方面提升自己解決問題和動手操作能力。針對校內實驗我院教師結合大數據教學實驗平臺,根據課程內容設計實驗項目,從初級到高級,安排合理的階梯式學習,實驗內容持續更新,加入最新、主流的分析建模工具和挖掘算法,學生在免費、開放的平臺環境下進行大數據構建、存儲、分析統計等實驗內容,使學生熟練掌握Ha-doop、HBase、Spark等關鍵技術,提高大數據理論分析及技術應用的能力。做好校內實踐的同時,校外實踐更是尤為重要,首先在實習、實訓企業的選擇上,盡量選擇“口碑好、技術強、理念先進”的單位,目前我院已與鄰近城市西安與尚觀科技、中軟國際、華清遠見、藍鷗科技等西安多家企業聯合,第四學年分批組織學生到合作企業的實訓基地參加真實的實訓項目,體驗IT企業真實的工作環境、工作流程和企業文化,了解互聯網大數據、零售大數據、金融大數據等領域知識,學習海量數據搜集、分析、存儲技術,引導學生按照項目的需求、總體設計、詳細設計、編碼、測試等流程完成實踐內容,規范化文檔和代碼的編寫,培養學生的行業、職業素養。

        5應用效果

        目前應用此方案有2016和2017級兩級學生,雖然這兩級學生都還沒有就業,但在創新應用能力方面都較2015級之前學生有顯著提升。近兩年有10余組學生團隊獲得國家級、省級、校級“大學生科研訓練項目”立項資助,有8名同學獲得“藍橋杯”程序設計大賽國家級二等獎、三等獎,省級一等獎2項,二等獎、三等獎多項。2016年有兩隊學生獲得陜西省高校“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三等獎,一隊學生獲得咸陽市青年創業大賽二等獎。數十名學生在核心期刊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從目前取得的成績來看,課程體系結構的調整,使得學生不僅獲得扎實的理論知識,而且具備了過硬的實踐和創新能力,我院軟件工程專業畢業生一定會深受用人單位喜歡。

        6總結

        針對大數據時代下地方本科院校軟件專業人才培養中課程體系存在的一些問題,筆者分析了大數據環境對軟件工程專業人才的要求,以地方本科院校咸陽師范學院為例,改革調整了課程體系,主要在在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中增加大數據相關理論及技術內容,通過近年來的探索與實踐,此課程體系結構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創新應用能力,為大數據時代企業發展培養了高水平、高素質的大數據分析人才,新的課程體系適應了大數據環境下軟件工程人才的培養。

        參考文獻

        [1]孫琳.大數據應用的創新路徑[N].人民政協報,2016-05-17.

        [2]潘正高.地方應用型高校軟件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的研究[J].西昌學院學報,2017,31(3):94-97.

        [3]潘怡.應用型本科院校軟件工程專業課程體系設置探討[J].長沙大學學報,2008,22(5):98-100.

        [4]教育部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高等學校軟件工程專業規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第9篇:云計算課程體系范文

        【關鍵詞】云計算 云平臺 技能培訓 數控機床

        我國機械行業中等規模以上企業約4萬個,從業人員總數約1300萬人。調查數據顯示,對于數控機床行業,數控技工和磨具技工缺口達60余萬人,這種問題已經上升為社會熱點問題,引起了廣泛關注,對于此問題的應對措施,六部委一致研究決定實施“職業院校制造業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工程”,這是一個五年計劃,目標是培養更多的制造業技工人才,從根本上緩解技術工人短缺的現狀。沈陽市在全國裝備制造業具有絕對優勢地位,沈陽制造業具有產業規模大,科技含量高,產量總值高,市場競爭強等特點。正是由于沈陽裝備制造產業的發展現狀及發展勢頭,迫切需要大量各層次的數控機床應用技能人才。加速發展職業教育,加快實訓基地建設、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高級技能人才已成為當務之急。因此迫切需要建立機床應用職業技能與教育實訓就業一體的平臺,滿足企業用人的需要,也提高學員就業機會。

        本文擬采用開源的軟件架構Eucalyptus云平臺架構構建數控機床職業技能培訓云平臺。通過該平臺,跟蹤上市的機床產品;按機床產品的操作指南、相關標準和規范設定課程體系;通過各部門的合作,最終將形成產學用多方聯動機制的面向數控機床應用技能職業教育服務的完整產業鏈和新的業態。

        在本系統的開發過程中,使用Microsoft Windows 2003 Server服務器,采用Apache, MySQL和PHP的架構方式。系統環境要求能夠運行PHP+MySQL的軟件,其中PHP用于編寫相應的操作代碼、生成頁面,MySQL數據庫用于保存用戶和編輯的內容。

        1 平臺設計原理及設計架構

        1.1 設計原理

        本文設計的服務平臺以云計算為框架結構,即使用互聯網來接入或者運行遠程的數據及服務。云計算分為三個層次:基礎設施即服務、平臺即服務和軟件即服務。前者在最下端,后者在頂端,中間的是平臺。云計算的整體框架又可以更細化分類,每一部分在具體的案例中不一定都會用到,而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運用不同的層次結構。

        1.2 設計架構

        本文設計的職業技能培訓平臺采用基于Eucalyptus的云平臺架構實現。作為開源的軟件架構,Eucalyptus可將現有服務基礎架構在云平臺上實現。Eucalyptus是一個開源的軟件層項目,由Santa Barbara大學建立,它采用Linux工具以及基于web的服務在服務器組或者服務器集群上進行部署,用來實現云計算的彈性需求。

        Eucalyptus采用層狀結構,主要有三個層次,包括Instance Manager用于對虛擬機進行控制,安裝在所有具有虛擬機的節點上;Group Manager對應一個虛擬網絡,該網絡由虛擬集結點組成,負責對一組Instance Manager收集到的實例信息進行管理;Cloud Manager作為云的入口,對一組Group Manager進行管理,為云用戶和管理員提供接口服務。

        2 平臺功能設計

        數控機床職業技能培訓公共服務平臺設置6個一級欄目:課程體系、系統管理、資源庫、情景教學、職業技能評估測試、人力資源管理,并對其二級、三級欄目進行展開,從而構建完整的技能培訓系統。

        在對主頁進行設計時,要充分考慮界面的友好、美觀、簡潔,突出數控機床職業技能培訓的特點等。在頁面中要鮮明的體現系統的所有一級欄目,并在主頁中體現出主要的功能模塊,以便用戶能夠方便快捷的進入相應的欄目和功能模塊中。各子頁應在頁面相應的位置提供統一的或風格相似的內容,以便用戶能夠方便的返回主頁或直接進入其他欄目。

        在系統主頁的前臺設計中要提供主要功能鏈接(如課程體系、情景教學、職業技能評估測試等),并對重要的信息、公告進行,同時提供各類查詢功能(如課程體系查詢、教學資源查詢、培訓進度查詢、及測試成績查詢等功能);在后臺的頁面設計中為平臺管理者提供更為準確且直觀的界面排版功能。

        3 平臺測試

        本次針對數控機床職業技能培訓公共服務云平臺的性能進行整體測試,監測平臺的可靠性、穩定性和可用性,測試指標包括:最大并發數、總吞吐量、平均吞吐量、響應時間等主要指標。

        測試結果如下:最大并發數為:11;總吞吐量:953,047,602;平均吞吐量:573,327;總的請求數:276,852;平均請求數:125,694.測試參數Throughput單位時間內的Throughput值較大,這表明云平臺服務器服務性能越好。

        4 結語

        在當今的互聯網時代,網絡化職業技能培訓體系的建設是各類教學資源、教學體系、軟硬件建設協同配合和分布式資源調度的結果。云計算技術的出現和日益成熟給職業技能培訓資源的整合提供新的服務模式和方法。本文采用基于Eucalyptus的云平臺開發了職業技能培訓平臺。通過互聯網絡和云平臺,開發網絡職業技能培訓系統,應用數字化教學手段,開創了全新的學習渠道,打破空間、時間的限制,云平臺提供的負載均衡服務支持網絡服務平臺的運行、維護和彈性調度。對培訓平臺進行實例測試得到的各項指標都達到了預期的要求,通過對平臺的吞吐量、平均響應時間及系統資源監控等參數進行測試后得到的數值可知,系統的設計方案是切實可行的,并且其穩定性良好。

        參考文獻:

        [1]何志偉,嚴雋薇,張浩.數控加工過程建模和仿真的研究與應用[J].組合機床與自動化加工技術,2008(3):5-7.

        [2]唐箭,虢莉娟,龔濤.基于云計算的終身教育服務平臺[J].現代電子技術,2010,33(12):43-50.

        [3]王鵬.云計算的關健技術與應用實例[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0.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中文字幕视频国产 | 右手影院亚洲一区二区 | 亚洲人成日韩中文字幕不 | 色综久久综合桃花网 | 特黄V片欧美高清在线 | 一区二区性生活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