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村的經濟發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農村公路;特性;農村經濟;重要性
一、農村公路的特性
1.公共物品特性。
農村公路的受益范圍主要是縣域、鄉鎮范圍內的居民,為他們提供生產和生活服務,所以農村公路又屬于地方性的公共物品,因此農村公路是具有全
國性公共物品特性的地方性公共物品或社區性公共物品。
2.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主體投資性。農村公路不像高等級公路和高速公路那樣,從投資者那里吸取資金,建成通車后通過設站收費來收回投資。農村公路作為農村的公共物品,提供的是公共服務,不可能通過征收道路使用費來收回投資,即使征收所得的費用也僅能做農村公路的養護管理費。這就要求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財政資金,確保農村公路基礎設施的建設實施。
3.修建方式靈活、規模大、范圍廣。農村公路處在地域遼闊的農村地區,涉及到鄉(鎮)、村及其企業的直接受益,易于籌集資金和勞務,修建方式靈活、規模大、范圍廣。2011年,全國新一輪農村公路建設號角吹響,在2月10日召開的全國農村公路工作會議上,交通運輸部預測,“十二五”中央對農村公路建設投資將逾2000億元,超過“十一五”投資力度,中國2011年將投資300億建設農村公路。
4.路徑分配簡單 里程短。農村公路運輸因農戶是固定的,運輸市場包涵的運輸對象也基本是固定的,因此受運輸環境的影響小。同時,因農戶可自行承擔裝卸,保管和交付等部分作業而簡化了運輸環節 運輸流向基本上都是以村為中心的短途往返運輸,物資運輸里程短,路徑分配簡單,隨意性強。二、農村公路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
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公路運輸是最基本的交通工具,農民的正常出行和農產品的正常運輸都是需要公路來保障的,因此,農村公路的發展對于保證農村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農村經濟水平的發展必然也是離不開公路的,
二、公路對于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
方面
1.改善投資環境,打破農村封閉現狀。加強農村的公路建設水平,必然會改善農村的交通運輸條件,這樣就可以打破廣大農村自然封閉的現狀,使得更多的農產品可以運往城市中銷售,也可以使得更多的開發商和開發公司進入到農村進行投資發展,從而加快農村的經濟發展。
在以前的農村發展過程中,由于農村道路條件的不便,造成了農村大量的農產品和其他農作物都無法運出到城市中去,這樣農民們只能守著這些產品過日子;此外,由于交通條件的限制,開發商們也不愿意到交通條件較差的農村進行土地、水電以及礦產等資源的開采,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農村的各種資源都得不到充分的利用,進而造成農村經濟發展滯后,農民生活水平低下的問題。
通過對農村公路的建設,無疑會加強農村與城市之間交通運輸的便利性,農村中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和農作物可以運往城市進行銷售,而城市中的先進設備和產品等也可以運往農村中幫助農民進行生產工作,此外,農村中蘊藏的大量土地、水電等資源也會吸引更多的開發商進入到農村中進行投資,這在一定程度了改善了農村的自然封閉狀態,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也帶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2.增加農民就業,提高農民收入。以前,農民要想參加農生產以外的就業來增加收入就只有一條途徑,那就是離開家鄉進城打工,然而,當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入城市后,又帶來了新的問題,比如農民工的安全隱患問題以及家里的老人小孩無人照顧等。因此,背井離鄉的進城打工對農民來說也不是一個好的就業方式。
其實,當農村的公路建設水平提高后,農民們完全可以打破舊的思維方式,用新的就業平臺來擴大農民的就業和增加農民的收入。具體來說,農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個途徑來增加就業的機會和崗位:一是加強招商引資,拉動開發商進入到農村中來投資開發,一旦開發商在農村中進行建廠生產后,這樣農民們就可以在家門口參加工作,而不用再背井離鄉;二是充分利用農村的自然資源,進一步豐富農村的自然風光、傳統文化、農家特色以及農村綠色食品等功能,在農村中以農家樂的形式來吸引城市里人們來消費,這樣農民們就可以在家中開展旅游、餐飲服務業;三是加強引進新的農生產技術和設備,拋棄傳統的農生產觀念,利用農村現有的土地和水電等資源來推動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這樣農民們就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來提高經濟收入。
因此,加強農村的公路建設對于推動農民就業和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當農民的經濟收入水平提高了,整個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也就跟著提升了。
3.加強農村對外交流,加快農村信息傳播。過去由于農村經濟發展比較滯后,所有的文化傳播機構都主要分布在各大城市中,因此,媒體關注的焦點和信息傳播的市場也都集中在城市中,這就造成了占全國大部分人數的農民們不受媒體的關注,而且信息在農村中的傳播覆蓋程度和傳播內容都遠遠不及城市。
當農村的公路建設情況改善了之后,農村的交通道路便利了,農民的經濟水平也提高了,因此農村的對外交流和信息傳播情況也有了明顯的改善。沒有對外交流、沒有新信息的傳播,農村的農民們只能封閉的生活,他們沒有新的知識和技術,所以就很難在農業生產中采用科學的方法來進行管理,因此,通過創新的方式來提高生產效率對他們來說就更是天方夜譚。然而,隨著新信息的傳播和對外交流的不斷深入,這種情況也在逐步改善,農民們可以通過新技術和借鑒其他地方的技術來提高自己的生產效率,或者是通過接受一些專業的技術培訓來提升自己的專業素質,進而來更好的進行農業生產。
4.加快農村城鎮化建設,提高農民生活水平。隨著農村公路建設的不斷深入,農村和城市之間的道路和交通運輸也變得更加便利,因此農村和城市之間的差距也逐漸開始減小。當農民的經濟收入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之后,他們便開始注重物質文化生活,逐漸向城市人們的生活靠近。農民們可以借助便利的交通進入到城市中進行購物和學習,并且不斷的將城市中的先進物質引入到農村中,此外,城市中的一些商家也可以方便的進入到農村中進行運營,這樣不但會使得城市和農村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小,同時也會在農村中逐漸形成小的商業中心,使得農民的生活水平不斷上升,從而使得農村城鎮化建設的步伐也越來越快。
三、結束語
總之,農村地區能否得到良好發展,農民生活是否富裕, 直接影響著中國經濟的發展, 影響綜合國力的進一步提升。而農村公路作為廣大農村地區最主要的交通基礎設施,對改善
農村生產條件,促進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 改善農民生活狀況等則具有舉足輕重的關鍵作用。
參考文獻:
一、相關關系原因分析
(一)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退出農村金融市場
從2000年開始,在我國農村,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相繼撤出縣級及縣級以下地區。從而導致農村金融供應機構以及資金供應出現嚴重缺口,與當時農村經濟機制改革產生重大矛盾,隨著矛盾的日益尖銳,我國農村經濟發展面臨著積重難返的威脅。
(二)缺乏良好的農村金融環境
現階段農村經濟的發展缺乏良好的農村金融運行環境:一是我國目前的農村金融機構還都缺乏明確的法律規范;二是缺乏有效的宏觀政策支持;三是缺乏對農村進行教育、醫療、法律等公共產品充分供應;四是應加強農村社會保險等方面的配套改革。
(三)農村非正規金融行業沖擊金融市場
在農村,私人借貸極為普遍,構成了農村借貸的主要方面。農戶的支出比例從大到小依次為教育、生活、醫療和生產,當入不敷出時,農戶往往更傾向于通過私人借貸的方式獲得資金。有數據顯示,農戶從正規金融獲得的借款占全部借款的比重不到1/3。這主要是因為通過正規農村金融機構獲得借款非常困難。調查顯示,農民借貸的問題并不在于利率的高低,而是根本借不到錢。非正規金融的存在顯然有其必要性,但問題是非正規金融游離于法律之外,可能蘊含著極大的風險。
(四)存款保險體系不健全
存款保險制度作為金融穩定的重要保障因素,增強金融機構抗風險能力、防止擠兌危機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現行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缺乏相關的存款保險制度,從而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埋下了隱患。
二、政策建議
(一)改革缺乏有效的協調機制和外部支持環境
現有農村金融監管力量,分別來自于人民銀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各省政府金融監管部門,往往出現職責上的分工問題,或者造成監管漏洞,監管不到位,或者監管過度。因此應該加強監管部門的監管力度。農村金融改革同時需要一個良好的金融運行環境。一是需要相應的法律和制度支持,我國目前的農村金融機構還都缺乏明確的法律規范;二是需要相關準備金管理,再貸款利率等方面的宏觀政策的支持;三是需要對農村進行教育、醫療、法律等公共產品充分供應,促進農村商業金融服務的改善;四是加強農村社會保險、醫療保險等方面的配套改革,以促進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
(二)推進農村金融改革與城市金融協調發展
金融改革始于城市,這就造成了農村金融改革與城市金融改革脫節。農村金融改革落后于城市金融,農村金融供給不能適應需求的變化。農村經濟和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帶來了農村金融需求的變化。經濟發展的過程在逐漸地削弱二元結構特征,城鄉統籌、縮小城鄉差距也成為政府現階段經濟工作的重心。池小萍在“農村金融和農村經濟的互動式發展”一文中提到,與城市金融相比,農村金融服務對象的特殊性、服務地域的廣闊性而導致經營管理難度較大,而使以利潤為導向的金融機構望而卻步。因此,應注意農村金融系統改革與城市金融系統改革推進的協調性。
(三)完善我國農村存款保險制度
鑒于我國目前存在的良莠不齊的農村信用環境,設置強制投保可以避免“劣幣驅逐良幣”效應。并且強化準入機制,提高市場準入門檻,將經營效益差的信用單位排出農村金融市場,確保農民的財產安全。
(四)注重農村金融的多元化發展,實現小額信貸組織創新。
雖然非正規農村金融市場充斥了正規農村金融市場,但我們不能否認非正規農村金融市場對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不同性質市場的存在可以形成一個良性的競爭環境。為了獲得更多的收益,雙方會不約而同地改善經營模式,加強管理,而最終獲益者為廣大農民,為“三農”問題的解決提供保障。例如,進行以利潤為導向、成本收益平衡、運行效率高的小額信貸組織創新,通過降低運營成本、提高利率的方法從多個渠道減少對捐贈的依賴。
(五)區別化對待,滿足不同地區的農村建設要求
我國不同地區農村的經濟狀況、耕作環境、教育水平等方面差異顯著,因此出臺政策應區別化對待,切勿“一刀切”。比如,將農村信用合作社按照行政區的等級劃分,逐層削減規模,使農村信用合作社真正的深入農村,切實為農民解決問題。這樣,既可以節省農民辦理事務的成本,又能提高合作社的工作效率,從而加快新農村建設的步伐。
1灰色關聯分析
灰色關聯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據序列曲線幾何形狀的相似程度來判斷其聯系是否緊密,曲線越接近,相應序列之間的關聯度就越大,反之越小。灰色關聯分析的代數計算步驟[3]如下:1)確定參考序列與比較序列。由于研究涉及農村金融發展水平5項指標和農村經濟發展水平3項指標17年間的統計數據,因此,定義比較序列xi={xi(1),xi(2),…,xi(k);i=1,2,…,5,k=1,2,…,17},參考序列yj={yj(1),yj(2),…,yj(k);j=1,2,3,k=1,2,…,17}2)對參考序列與比較序列進行無量綱化處理。由于研究涉及的數據屬于增長型,因此采用初值化變換進行處理:。
2結果與分析
基于上述方法計算得出1996—2012年新疆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增長的各項指標關聯度,根據表3得出:1)從整體上看,y1和y3對應的關聯度值均大于0.7000,即農村金融發展水平各項指標與農林牧漁總產值(y1)和農民人均純收入(y3)的關聯度均較大。說明,農村金融發展對兩者具有突出影響,因而是促進農村經濟增長的重要影響因素。農村金融發展水平越高,農林牧漁總產值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越快。除x2行外,y2對應的關聯度值均小于0.7000且都小于其他兩列,說明,農村金融發展與鄉鎮企業總產值(y2)的關系沒有與農林牧漁總產值和農民人均純收入緊密。這是由于鄉鎮企業主要依靠內源資金和引入資金解決融資問題,同時還可以從其他金融機構得到金融支持,對農村金融的依賴程度不高。2)從單一指標來看,x3對應的關聯度值較大,說明農業貸款規模(x3)與農村經濟增長的關聯度最大,即金融機構對農業的支持力度越大,越能有效促進農村經濟增長。x1和x2分別對應的關聯度值也較大,說明,農村金融機構存款規模(x1)和貸款規模(x2)對農村經濟增長的影響也較大,但后者的影響程度相對更大。x4對應的關聯度值相對于上述3行較小,說明農業保險規模(x4)與農村經濟增長的關聯度較小,這是由于新疆農業保險尚處于初步發展階段,農業保險規模較小,對農村經濟的促進作用有限。x5對應的關聯度值最小,說明鄉鎮企業貸款規模(x5)與農村經濟增長的關聯度最小,這與鄉鎮企業從正規金融機構貸款的規模過小有關。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新疆農村金融發展對其農村經濟發展,特別是對農林牧漁總產值和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影響十分突出。從影響程度來看,農業貸款規模的影響尤為明顯,農村金融機構貸款規模的影響次之,而農村金融機構存款規模的影響較小。說明,農村金融機構存款并未有效形成對農業的直接支持。農業保險規模的影響也較小,表明農業保險對農業的支持力度還較弱。鄉鎮企業貸款規模的影響最小,說明鄉鎮企業貸款規模對農村經濟增長的貢獻最小。
3.2建議
1.現有的土地政策是土地所有權屬于國家,使用權分為國有和以村為單位的集體所有,現實運行中有不平等現象,不能體現大多數人的利益,尤其不能體現農民利益。因此隨著經濟的發展,土地政策走國家強力監管下的市場化道路,逐漸成為發展的必然方向。
2.宅基地審批政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據了解,一方面,為了保護基本農田不被占用,當前國家給農村的宅基地指標很少,有的村每年只有五六百平方米,即兩三宗地。另一方面,確實迫切需要,又經過努力,仍然無法取得審批的農民,不外乎采取未批先占,強行建蓋,而土地監管上存有盲區,監管不到位。甚至出現了無證村,無證街,基本農田被擠占。
3.在城市買房可以付少量首付款,然后通過按揭購買,而在農村建房須全部資金。要貸款,只有小額信用貸款,金額小,時間短,一般是一年還款,民間借貸,利息高。在城市還可以用住房抵押,向銀行申請生產經營性貸款,而在農村,銀行不接受集體土地或以上房產的抵押,同樣花幾十萬,建蓋房屋后,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不動產”。
二、農村產權制度也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
現階段農村土地產權大體有:農田旱地承包權,集體土地承包權,荒山荒地承包權,集體土地租用及收益權,庫塘壩溝渠自來水管理及收益權等,由于多方原因,其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產權不清晰,權責不明確,矛盾糾紛爭議仍然存在,具體是因為歷史遺留的各村社間劃界不清,或多個部門多個單位(如國土、民政)經過多次劃界,其認定點和側重點不一樣,參照標準不同,使用的科學技術及設備不同;三四十年前很多荒山荒地無人管理,無土地使用權人耕種開發,地權及經濟林果權間利益及權屬難于劃分;農村土地承包者不是事實上的種植經營者;承包或買賣主體不合法,而經營者已經達多年事實上經營,在民間形成共識、默認。農村產權還有一個最大的問題,流轉不順暢。產權一旦取得,流轉出去很難,貨幣化很難,要轉向經營很難做到,并形成惡性循環,有時得終生固守。
三、貸款難,還款更難是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又一障礙
由于產權方面的問題,一方面銀行及金融機構不能違反政策接受農民的抵押物,另一方面抵押物質量不高,流轉不順暢,還存在一些矛盾和糾紛,金融機構自然不愿自我束縛。所以農民用于生產經營性的貸款,基本是農村小額信用貸款、民間自發組織的民間借貸、小額貸款公司發放的高利貸。這些貸款的特點是:額度小,一般少于人民幣50000元;周期短,大多數為一年或幾個月;利息高,貸款月利率在0.7分到6分(10000元月利息為70~600元);使用不方便,借貸合同一經簽定,不到期不得還款,提前還款也要支付全額利息。貸款難的同時還款也難。由于農業生產的周期長,生產經營性貸款,一旦用于農業投資,回收較為緩慢,有些資金要通過幾年甚至幾十年才能回收,而貸款到約定期限,必須還款,否則將承擔嚴厲的利息懲罰,因此到約定期限,不管東拼西湊,還是拆東墻補西墻,也要將貸款還上。
四、片面強調政府的服務職能,弱化了政府的管理職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農村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公共服務理論;經濟學理論;村村通;農村經濟發展
一、研究背景
公共服務(publicservice)是能滿足公民直接需求的服務活動,基本公共服務是人類發展的重要條件,也是人類發展的重要內容。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城鄉一體化制度的號召下,農村公共交通建設愈來愈受到重視。農村公交是城鄉交通的主力軍,是農村交通的主要形式。鄉村公路作為黃石市經濟發展的載體,其建設尤為迅速,成為了城鄉交通建設的首選方向,在城鄉發展一體化與城市化轉型過程中的重要性與優越性日益凸顯。“村村通客車”工作的開展將有利于拉動消費,促進黃石大冶進行轉型,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推動城市經濟結構的轉型與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二、調查結果及問題分析
(一)“村村通”效果初顯,群眾基礎良好。通過調查,大冶市農村公路大部分技術標準比較高,為實現“村村通”項目奠定了基礎,且“村村通”工程的開展從此方便了人們的出行,也帶來了良好的影響。
1.民眾出行明顯多樣化、便捷化。根據調查,民眾的平時外出活動更加多樣。“村村通”開通之前,當地村民除外出正常工作外,其他大部分村民很少去鎮上或者市內,但自從道路“村村通”再到交通“村村通”,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這種閉門格局,村村聯系更加方便,外出城鎮也非以前那樣無所謂,和其他盈利通工具相比,選擇村村通客車的乘客數量和比重已經超過當地的“黑車”。之前,盈利通工具如私人機動三輪、摩托、客車幾乎壟斷了線路,家里沒有出行工具的住戶外出只能選擇這些工具,其安全性以及價格等都是不合理的,管理的缺乏和長時間的占據使得村民出行存在不利現象。村村通客車的出現,打破了這樣壟斷的局面。
2.“村村通”促進了當地資源開發和經濟增長。隨著城市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更加豐富健康,對于精神的需求遠遠大于供給,所以旅游或者娛樂行業如今非常火熱,目前比較出名的村鎮有“九古奇村”上馮村、茗山鄉等,分別憑借著文化資源和旅游資源遠名在外,游客逐年增長,不但促進了當地村民就業,更是促進了經濟的迅速增長。
(二)“村村通”工程建設不平衡,存在較大考驗,通過調查,雖然“村村通”交通建設取得了一些成果,一定程度上方便和改善了人們的出行,但是同時了解到民眾不選擇村村通客車的原因。一是仍然有群眾不了解村村通客車或者村村通工程,或許是不清楚平時乘坐的客車究竟屬于哪一公司,是否屬于“村村通”。二是不少人反映候車時間長、班次少,路線不合理、車票貴、距離近、沒有固定發車點,存在供需不平衡以及規章制度不完善等問題,線路的設置沒有充分考慮當地實際情況。三是有民眾乘坐其他交通工具,這其中就包括所謂的“黑車”,所以它必然有其存在的理由。
1.車輛不統一以及交通設施不完善。通過實地調查發現大部分線路較為普遍的是“村村通”統一小型黃色客車,但是仍然有某些線路客車不統一,降低了群眾對于村村通客車的辨識度,易于“黑車”混淆以及管理上的不方便。另外,各線路的基礎設施完善程度也是不一樣的,存在政策未完全落實情況,除某些線路相關設施建設較為完善外,部分線路缺少站臺、交通標示等等,盡管有的線路有停靠點,但也已經破敗不堪。
2.線路設置不合理,某些線路虧損。按照人文地理的角度,線路設置是較為科學的,但實地調查發現還是存在線路設置不合理的狀況。以馬叫—上馮線路為例,經過實地考察和訪問當地金湖街道的相關負責人,了解到馬叫—畈城線路年年虧損,政府年年補貼,究其原因是客流量太少,但是為了落實“村村通”工程,方便村民出行,不得不每年補貼該條線路將近二十多萬元,不僅僅是這條線路,據了解還有其他類似線路也存在客流量少導致線路虧損的問題。
3.部門監管不到位,存在安全隱患。現存的其他盈利通工具超載超速現象非常常見,另外隨意停車容易發生交通事故;在人口密集的地方,尤其是街口,交通堵塞現象嚴重,治安問題復雜,交通規章制度如同虛設,擾亂正常交通秩序。在走訪期間注意到,類似于村鎮連接點這樣的中心地帶,私人客車最為集中,而且隨意停放在馬路邊,給交通帶來了巨大壓力,并且存在安全隱患,這一部分原因在于當地部門對此的忽視和疏于管理,沒有很好地將村村通交通統一管理起來,沒有貫入嚴肅的態度認真維護村村通的開展。
4.經濟發展不平衡,限制了“村村通”可持續發展。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城鄉差距逐漸顯現,由于自然及歷史等因素的不同,發展的差異化是理所當然的。此次調查帶給調查員最大的感受就是農村的發展非常不平衡,主要為地區與地區的發展明顯差異化嚴重,另外市場化導致普遍的農村人口流失嚴重,這是導致某些村村通線路無法長久開通下去的根本原因,也是線路虧損、政府補貼的原因。經濟發展好的鄉村,比較有特色的鄉村客流量明顯多于經濟較為落后的普通鄉村,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村人口的增長才是村村通能長久進行下去的關鍵。
三、推進“村村通”工程順利發展的建議與措施
(一)完善村村通交通的基礎,科學管理村村通線路。
1.保證村村通的規范化、基礎化。一是要做到村村通客車的統一,實現線路的統一管理,完善車內設施,做到人性化、合理化,盡量滿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逐漸取消并取締私人客車,招收專業客車司機,制定崗位工資制而非自營自虧制。二是完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村村平等待遇,將沒有站臺、交通標志等的修建好,將破敗的、雜亂的重新整治好。另外,加強司機和相關人員的思想教育,做到以人為本,人性化工作。
2.建立村村通的公交化、秩序化。公交化運行是指道路客運借鑒城市公交模式,實行定時發班、多點停靠、合理票價、統一車型的運行方式。要做到村村通的公交化,一是要統籌推進公交化進程,按照公共交通集約化經營、企業化管理的原則,組建農村客運企業實行公司化經營管理,按照公交化改造標準,更新例如CNG環保車型,對符合公交運營條件的農村客運班線進行公交化改造。二是要合理核定公交票價,與物價部門協調,并實際走訪調查當地群眾尋求意見,根據價格定價和調價規定,確定合理的公交客運票價,并建立健全定價和價格調整機制;三是提升公交服務質量,實行“五定六統一”的運營模式,做到所屬車輛車型統一、標識統一、調度統一、管理統一、票價統一、服務標準統一。
3.實現村村通線路的村際化、一體化。要做到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創新運營模式,優化路線布局,減少企業的運營成本。對于出行需求旺盛、客流量大、道路條件設施完備、運行距離適中的線路,實行“公交化經營模式”;對于客流量穩定的線路實行“班線客運模式”;對于客流量小,但存在區域性和個性化出行需求的線路,實行早晚班、季節班、趕集班等“區域經營模式”;對于邊遠地區、偏僻山區等客流量需求較低的線路,實行“約租經營模式”。真正實現村村通走進每個村落,惠及每戶人家。
(二)完善政府管理職能,保障村村通的良好運行。政府經濟學中提到,現代政府經濟活動,涉及到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生活社會的各個層次、各個領域,是社會資源合理配置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每個社會成員利益。根據政府經濟學理論,政府的經濟職能,要求在市場起基礎性作用的條件下,發揮政府職能,保障市場行為的正常運營。“村村通”的實施離不開政府的活動與規劃,而這樣的活動過程是一個由若干個階段構成的完整的周期。從這個角度看,當地政府部門要做好對村村通的計劃、組織、協調和監控,全方位監管村村通政策的實行。
(三)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保證“村村通”可持續發展。產業經濟學理論中產業布局的重要影響因素是人口因素,人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作為生產者,人口數量對市場規模以及資源開發程度有較大影響。一般來說,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發展生產,在產業安排上,通常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導;而在人口較少地區,一般可以有效利用當地自然資源、自然條件的優勢產業,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彌補開發地區的高投資。作為消費者,人口消費狀況對產業布局有著很明顯的影響。各個地區民族構成、人口數量和消費水平的差異,要求產業布局與人口的消費數量、消費特點相適應。
1.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增強農村自身功能。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是增加農民收入,推進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障。應該積極探索新的集體經濟發展實現形式,進一步完善以家庭聯產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相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積極發展股份合作制經濟,優化生產要素配置,大力發展新型合作經濟,引導村集體與基層農技組織、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大戶等開展合作;完善政策和措施,扶植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加大對集體經濟發展的信貸支持力度。
2.承接城鎮產業轉移,增強農村發展實力。農村承接產業主要對象是本地待業居民和外出打工獲取資本積累后回鄉創業的農民。伴隨著家庭聯產承包經營模式的普及和鄉鎮企業的興起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打工潮”波瀾壯闊,一些農民工在外艱苦奮斗,學到先進的技術、先進的文化并擁有了初步的資金積累,吸引他們回鄉創業勢必能產生更好的融合效應。另外,政府應該根據當地的現有狀況,制定出有利于承接相關產業的政策,并且保證基礎設施建設的穩步進行,利用一切條件進行有效的招商引資,注重實效,不斷為當地農村的生產發展創造更多的機遇。當然,承接地政府應該對產業的承接作出科學合理的規劃,積極引進“健康”產業,因為可持續是生產發展的內在要求。要充分利用人才,加大培訓力度,不斷加大對骨干農民的培訓力度,提高對轉入企業技術溢出效應的吸納能力。
3.充分利用農村特色,創造農村產業經濟。充分發揮自然資源、人文資源豐富的優勢,打造農村特色產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建造農村集散中心,促進農產品銷售以及商品流入農村,增加勞動力,促進人口流動,建立農村———城鎮兩點一線模式。憑借地域廣闊以及交通便利、土地租金低的特點,建立城市物流中轉站、城市———農村商品集散中心,輻射周圍鄉鎮,分擔城市功能區壓力,另外,開發農村資源,產生經濟資源,利用當地自然風光,打造獨特的旅游風景,創造更加豐富的精神文化,形成城市的“后花園”,涌動當地人口流通,在鄉村旅游開發中,要通過完善的系統規劃,將鄉村旅游資源有機整合,認真科學地策劃好旅游開發項目。同時還要以鄉土文化為核心,加強文化內涵建設,提高鄉村旅游產品的檔次和品位。
作者:張國慶 李濤 單位:湖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珍妮特•V•登哈特,羅伯特•B•登哈特著;方興,丁煌譯.新公共服務:服務,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8
[2]孟濤.關于農村經濟發展的探索[J].新科教,2010,9
[3]曹愛軍,楊平.公共文化服務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4]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著;曾強等譯.政府經濟學[M].北京:春秋出版社,2009
關鍵詞 農機;管理;農村經濟;關系
中圖分類號 S23-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7-0180-01
在現代農業發展進程中,農業機械化發揮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研究農機科學管理,有助于為農業經濟健康穩定發展注入更多動力,為現代農業發展貢獻力量。
1 加快農業機械化進程,發揮農機效益
1.1 農業機械化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物質基礎
農業機械化水平的高低將直接影響農業生產效率的高低,而農業生產效率則是衡量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因此,農業機械化程度通常作為農業現代化程度的標志。縱觀農業發展史,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實現農業機械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前提條件,也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物質基礎、核心競爭力以及必經之路。因此,大力推動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升是大勢所趨,也是當務之急。
1.2 農業機械化是應用農業科技的主要載體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在農業領域亦是如此。通過科技力量促使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使資源型農業向科技型農業過渡,其重要表現形式便是農業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升。事實證明,每一次農業生產力的大幅提升都離不開現代科學技術的推動。農業機械作為農業新技術有效應用的載體體現在農業發展的方方面面。首先,農業機械化將精量播種、秸稈還田以及節水灌溉等方面變成了現實,并大幅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提高了農業生產資料利用率、增加了農業經濟效益;其次,在抗旱排澇、搶收搶種以及病蟲害防治方面,在農業機械化的基礎上取得了顯著突破,增強了農業對自然災害的抗御能力,也大幅提升了綜合生產效力;最后,通過信息技術、生物技術以及工程技術等高科技手段不斷改良農產品品質、提升農產品產量、降低生產成本,并改善生態環境,其通常需要借助于農業機械化手段來實施[1]。
1.3 農業機械化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
在衡量農業現代化程度時,其中一個重要指標便是農業從業人員占比以及農民收入情況,縱觀發達國家,其農業從業人數占比小,通常在8%以下,其原因在于農業機械化程度很高,很多農業勞動由農業機具替代人力完成,促使大量農業勞動力向非農業產業轉移,從而降低了農業從業人員占比。與此同時,由于農業機械化大幅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從而增加了農業的整體收入[2]。而據統計數據可知,我國農業從業人員比例高達46.9%,農民平均收入水平遠低于發達國家,但相比而言,國內農機水平較高的地區,其農民生活水平明顯富裕,收入也明顯高于農業機械化程度較低的地區。
1.4 農業機械化是構建和諧新農村的必然要求
和諧新農村的構建離不開農業機械化作后盾,農業機械化是強化升級農業生產工具的重要表現,也是促進社會文明發展的明顯標志,也是構建和諧新農村的重要手段。就目前而言,農業機械化已經遍及千家萬戶,并已經在諸多方面切實為農民帶來了好處,為了進一步加快新農村建設,仍需要在如下2個方面下功夫:首先,加強對農機手技能的提升。可以通過技能推廣培訓的方式來提高農機手的綜合素質,使其成為懂技術、有文化、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并帶領周邊農民一同走上致富路。其次,加強先進農業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在秸稈綜合利用、保護性耕作、高效植保、節水灌溉以及畜糞無害化處理等方面切實提升自然資源利用率,改善農民生產、生活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3]。
2 用先進的設備裝備農民,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2.1 大幅增加農機作業量
近年來,建水縣農業機械化有了較大發展,機械化農機正在逐步替代人力、畜力勞動。隨著農業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大幅提升。
2.2 推V先進實用、質優價廉的農機具
推廣先進的農機具,用先進的農機技術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是基層農機部門加強農機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自2000年以來,農機站建立了“洋馬”聯會收割銷售維修服務點,與廠家直接掛鉤,以廠價直銷。既為農民帶來了實惠,又為農村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隨著科技進步,農業機械不斷向小型化、多功能方向發展。山東省膠州市青駿牌多功能田間耕作機贏得了廣大農民的青睞。農機站開展了宣傳、引進、推廣多功能田間耕作機的工作,深受農戶歡迎,臨安鎮農機站形成了銷售、培訓、維修一條龍服務。廣大農戶向臨安鎮農機站購買先進農業機械,買得放心,使用順心。由于先進農機具的推廣使用,臨安鎮農村經濟增長勢頭良好。在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的過程中,農機站更需要全面掌握農機發展最新信息,向農民提供先進實用、質優價廉的農機產品,以加速農村經濟發展,加快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進程[4]。
3 加強管理,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服務保障
3.1 強化管理意識,制定切實可行的管理措施
首先,應當加強對基層農機管理人員的知識教育和培訓,使其不斷吸收新知識、獲取新信息,進而提升其綜合素養;其次,加強服務意識宣導,要求基層農機管理人員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意識,以服務農村農業經濟發展為己任;最后,堅持遵紀守法、廉法奉公的基本原則,明確自身角色,切實完成分內工作,為建設和諧新農村保駕護航。
3.2 采取有力措施,做好服務上門工作
做好跟蹤服務的有效方法之一便是為農機具建立檔案庫,將工作目標內容進行分解,落實到個人,并將目標任務完成情況與個人績效聯動起來,充分激發農機管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通過實行通力合作、分片包干等方式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積極鼓勵農機管理人員深入田間低頭,為農民提供貼身服務[5]。如秋收時為農民提供上門農機維修,為其排憂解難;農機站還深入村寨宣傳農機安全生產知識,宣傳《云南省農機械管理條件》,利用晚上舉辦農村維修技術培訓班,逐村逐寨逐戶進行農機檢審上牌服務,為農戶節省了時間和費用,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4 結語
基層農機站作為落實農業機械化發展工作的重要執行者,其工作執行情況將直接影響新農村建設進程的推進,也事關農村經濟發展。因此,通過加強農機管理,不斷推廣先進的農機技術,在提升農機手專業技能的同時,也需不斷強化農機服務團隊的建設。
5 參考文獻
[1] 吳志強.農機安全監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07(19):237-238.
[2] 張質彬,黎耿新.鄉鎮農機安全監理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農業信息,2013(增刊2):143.
[3] 童仲武.淺議農機安全監理宣傳教育工作[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08(1):49-50.
關鍵詞:農村信用社;經濟發展;作用
1 農村信用社的概況與發展現狀
農村信用合作社簡稱為農村信用社,是經中國人民銀行依法批準和設立的合法金融機構,一種由農民入股,為入股社員提供方便與服務的合作金融組織。農村信用社的主要任務是籌集社會上閑散的資金,為農村的農戶提供服務,也為了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其次,農村信用社也是我國打擊在農村中進行高利放貸的一種十分重要的方式。由于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有九億人民是農村戶口,因為,我國農村經濟不斷發展,我國的經濟才能不斷快速發展。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的農村經濟體制也在不斷地深入改革,而農村信用社作為我國服務農村的第一大金融機構,農村信用社也將肩負起更大的責任。農村信用社在農村經濟中處于特殊地位,由于國家大力支持農村信用社的發展,農村信用社在農村經濟的發展中起著核心作用。通過查閱資料我們可知,截止到2013年末,全國農村信用社共有法人機構數為6865家,占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數目的73%;從業人數為683767人;資產總體高達72112億元,占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的9.35%,其中各類貸款余額為47531億元,負債總額為65893億元。資產負債率為91.3%;稅后利潤為324億元,占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總利潤的3.95%。總體上來說,我國農村信用社的發展情況較樂觀,對于我國農村經濟的不斷飛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2 農村信用社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與貢獻分析
(1)農村信用社提升了農民擴大再生產以及自主創業的積極性
農村信用社有效地緩解了我國農村資金十分短缺的問題,極大地提高了我國農村擴大再生產及農戶積極創業的積極性。在以前,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與農村發展銀行是我國農村農民進行借貸與資金來源。但是由于我國近年來銀行風險不斷加大并且農村銀行與農村發展銀行對一些農村貸款進行一些限制,所以這兩個銀行逐漸淡出了農村的金融市場,因此,農村信用社逐漸成為我國農村、農戶和農業信貸支持的主力軍,農村信用社也在為新農村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尤其是農村信用社的小額信貸業務,在農村建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農村信用社的小額貸款的貸款條件較為寬松同時手續簡單,方便地給農民提供了資金支持,所以極大促進了農村人們積極創業的熱情。但是,在農村信用社的小額貸款中還有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我國農村信用社信貸資金風險管理的現狀不容樂觀。雖然近幾年以來國家也陸續制定了不少的信貸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農村信用社也制定了相關管理方法與規范性條款,規范了信貸管理行為,但從總的情況來看,農村信用社的信貸管理制度和信貸管理模式尚需進一步健全。
(2)農村信用社是減少民間貸款的重要方法
在我國農村民間高利貸款是一件十分常見的現象,在農村村民的意識中高利率貸款是解決資金短缺的主要方式,但是高利貸款有很大的危害。例如,不利于社會的穩定,不利于我國金融體系的建設等等,高利貸款加劇了社會矛盾的產生。同時我們要意識到為什么村民不通過農村信用社來解決資金短缺的問題,主要由以下原因:一是我國相關的金融服務沒有規范,沒有積極宣傳,金融機構沒有對農戶的小額貸款重視起來,對農村的經濟發展支持不到位,同時,相關金融機構貸款的利率較高,超出了農戶的承受能力;而是我國農村農民的個人收入較低,由于我國農村的農民主要是以種田為生,導致農戶沒有其他的收入,因此一旦遇到意外就無力償還貸款,這一情況就是許多金融機構將農戶拒之門外的原因,還有就是正規的金融機構在貸款時都要抵押物進行抵押,但是農民除了幾畝田地就沒有其他的抵押物,所以,農戶一般不向金融機構進行貸款。以上兩個原因就是我國大多數的農民在資金不夠時寧愿向放高利貸的人借高利貸也不向相關金融機構進行貸款的原因。農村信用社考慮到以上兩個問題,對這兩個問題都進行合理的改善,例如,農村信用社一般會根據農戶的個人經濟情況與信用等級,在一定的貸款金額與一定的貸款期限內,對于農戶的貸款不需要抵押物進行抵押。采用"一次核定,隨用隨貸,余額控制,周轉使用"的管理辦法,根據農戶的生產周期確定不同的貸款期限,手續簡便,利率優惠。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農村信用社的小額貸款政策遏制了農村村民間的高利借貸行為,是我國減少民間貸款的一種重要方法。
(3)農村信用社不斷優化農村資金的結構
總體而言,農村的資金儲備量還是很大的,但是由于農村人民保守的思想觀念導致資金不能靈活的流轉。例如,一家農戶手中若是有些閑錢,他們就會將錢放在家中而不是存入銀行。而農村信用社在宣傳存款這一方面做得比較好,由于農村信用社的主要目的就是服務"三農",因此,在農戶的意識里農村信用社的地位較高,所以,農戶比較信任農村信用社,會將錢存入農村信用社,因此,農村信用社囤積了大量的資金。在以前,由于囤積了這么多的資金卻沒有較多的投資途徑,因此資金沒有加以利用。而現在農村信用社對農戶提高貸款的金額與形式,就完美的解決了這一問題。。對農民提高信貸不僅能增寬農村信用社資產的投資途徑,而且還同時還轉變了農村與農村信用社的單一資產結構。將資金借給農民不僅在帶動農戶積極創業,增加收入的同時,又在不斷的提高農戶在農村信用社的信用等級,信用等級增高又可以使農戶更容易的進行貸款,形成良性循環。
(4)不斷完善對農村的金融服務的相關規定
在不斷加強對農村進行服務的同時,農村信用社也在不斷的完善對農村的金融服務的相關規定,主要做法有:一是嚴格執行貸款"三查"制度。相關農村信用社的信貸人員必須按照貸前調查-貸款時嚴格審查-貸后追蹤服務的流程進行每一次的貸款,要認真自私的審查貸款風險,如果一旦發現較大風險就必須以書面風險提示,為農村信用社的健康發展提供保障,間接地保障了存款人民的資金安全;二是嚴格執行責任追究制度。為了確保健康的信貸體系的建立,降低信貸資金風險,農村信用社嚴格的執行責任追究制度,嚴格追究信貸過程中各個環節人員的責任,規范主責任人的行為,防止因為某些相關工作人員的緣故使得一些農戶貸不了款。
(5)農村信用社加大了對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的投資
在農村信用社的小額貸款業務進行得紅紅火火的同時農村信用社也不忘對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主要做法是:首先,相關農村信用社的調查人員對所在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情況進行考察,如果發現相關企業在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的過程中有資金的問題,就會對相關企業進行資金的投入;接著,在資金投入之后,還要對企業的建設進度進行跟蹤,考察所投入的資金是否落到實處。例如,農村的水利工程建設,相關農村信用社的調查人員了解到農戶在用水方面的問題后,對相關農村進行了投資,極大地改善了農戶在進行耕作的環境,有利于保證村民的用水安全與農田灌溉。還有其他的工程如交通等等。
3 總結
農村信用社是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主力軍,在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起著不可或缺的重要意義,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我國農村信用社應該不斷加強對自身的管理,結合我國當前農村發展的新形式,積極發揮農村信用社的自身作用,為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不斷的更好的服務"三農",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的迅速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 農村農民社會保障 經濟發展 土地流轉 土地保障
[中圖分類號] F3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3)12-0021-01
農村農民的社會保障是目前國家在農村必需實施的一項保障措施,是各級政府通過財政支付向農村農民提供生存保障,滿足農村農民基本需求的政策措施,是穩定農村發展的重要保障方式。農村農民社會保障制度是農村農民得到保障的依據,是滿足農村農民社會保障需求,維護公平正義,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保證。目前農村土地已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而農村土地流轉是我國農村土地資源再配制,產生最大收益促使農村經濟發展的效途徑。由于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土地仍然是農民生存的安全保障線,很多農民不愿意經營土地又不愿放棄土地,使土地不能順利流轉,降低了土地的使有價值和利用價值,對當前的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了阻礙作用。
一、農村社會保障不健全阻礙了土地的有效流轉
健全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能使農民沒有顧慮擺脫土地束縛,有效進行土地流轉,沒有合理的農村社會保障對土地保障的替代,農民就不會離開土地。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完善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農村社會保障覆蓋面較窄、缺乏與農民工相配套的保障制度。長期以來,城鄉二元結構導致“對城市居民是一套政策,對農村農民又是另一套政策 ”,用于農村農民的社會保障范圍小、基底少,而城市保障制度是按城市基本生活保障制定的,進城務工農民不能享受,沒有農民工進城的社會保障制度,嚴重地阻礙著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流出,也就阻礙了農村土地的有效流轉。二是農村農民社會保障費用少,最低生活保障有待提高。我國農村農民的保障制度建立的較晚,社保基金少,農民在面臨的市場風險、生活風險時束手無策,為了生活,還得依靠土地、致使農村土地流轉暢受阻。三是農村社會保障資金渠道單一,農村農民養老金很低。在保險基金的籌集上,資金來源是以農村居民個人、集體以及國家財政三方共同籌資為主要形式。由于經濟發展條件的制約,養老保險制度還在發展階段,沒有重大突破,還沒有建立適應城鄉統籌發展的農村農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四是農村農民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對農村社會保障資金的籌集、發放、保值增值進行高效管理的機構不健全,支出水平難以控制,影響著農村農民社會保障事業的健康發展。
二、我國農村農民社會保障建設與農村土地流轉的聯系
1.土地流轉需要可靠的農村農民社會保障支撐
可靠的農村農民社會保障是農民擺脫土地束縛,沒有顧慮地實現土地流轉的依托。沒有可靠農村農民社會保障對土地保障的替代,農民不會真正離開土地,流轉出土地。要想農村土地流轉順利實施,需要滿足兩個根本條件:一是農村勞動力能夠穩定地進入二三產業,家庭收入遠遠大于農業收入。二是農民在二三產業失業后,社會保障能夠為他們解決生、老、病、死、傷、殘等事故風險,使生存有保障。這兩個條件我國還無法保證,這嚴重制約了農村土地的有效流轉。
2.建立健全農村農民社會保障制度能使土地流轉的建立長效機制
目前,農村土地流轉大多數農村仍處在被動要方市場,農村農民的土地只是被動地租用部份土地,剩余的土地要么必須在家經營,要么擱荒外出打工。最重要的是,因沒有健全的農村農民社會保障,農民外出打工失業最終還是要回來收回土地依靠土地,使流轉出的土地又回到農民手中。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是必要的配套制度之一。我們可以從兩者的關聯性來分析農村農民社會保障對農村土地流轉長效機制的促進作用:首先,健全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促使農民徹底從土地中走出來,不再依靠土地,流轉出的土地屬于國家和集體統一規劃經營。其次,健全的農村農民社會保障使農民徹底脫離了土地,有可靠的社會保障支撐,農民的主要收入來自外出打工和為土地規模經營者管理農田所得,農民對土地沒有經營權和支配權,使流轉出的土地讓使用者放心長遠規劃,產生最效益,建產長效機制。
三、意見與建議
我國農村土地流轉不容樂觀,其原因主要是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多數農民處于進退兩難之中,在家經營土地,有限的土地取得的收入又不能滿足貨幣支出壓力。另一方面,由于農村農民社會保障的不健全,外出打工但收入的不穩定又不能保證生存、生活的需求,使得農村土地最終是他們的落腳點。因此建立健全農村農民社會保障制度體系,讓農民從土地中徹底走出來,對土地進行規模化經營是我國經濟發展上一臺階的根本出路。
1.建立健全農村農民外出務工相匹配的社會保障制度。
對外出務工土地流轉交給集體的農民在政策、社會保障方面著重考慮,制定確實可行的農民工保障政策。
2.完善農村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解決農村農民的主要問題有:一是加大農村老年人及喪失勞動力的養老,確保老有所養。二是在農村對讓出土地的農民實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積極引導外出務工。三是大力發展區域經濟,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確保最低生活保障的資金來源,逐步提高標準、擴大覆蓋面。
3.盡快建立農村農民養老保障制度。
試點逐步進行,完善新農村養老體制建設:(1)提高農村農民老年人養老金,讓農村老年人生活有保障。(2)建設農村養老院,讓農村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樂。(3)對老年人加強組織管理,組建老年服務社,為社會貢獻余熱。
金融是經濟發展的持續推動力,研究表明: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具有正向關系。金融體系越完善,就能更好地促進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經濟發展得也就越快;反之,經濟發展就越緩慢。同樣,經濟發展程度越高,其金融市場與金融結構的發展水平也就越高。由此看出,努力提高金融發展水平,可以促進經濟增長;金融發展水平的滯后,將有礙于經濟增長。將上述金融發展理論應用于農村,我們可以得出如下推理:農村金融發展是影響農業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為農村生產經營提供一切金融服務,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金融動員和金融資源配置,從而成為促進農業經濟增長的重要保證。
國外在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問題上主要存在三種觀點:金融發展可以促進經濟增長,二者呈正相關關系;金融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被過分夸大,它并沒有推動經濟的發展;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互為因果。國內對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實證檢驗也得出了不盡一致的結論。國內對整個中國的研究得出的結論基本是金融發展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而在對區域性的某些研究中得出的結論是金融與經濟發展之間為負相關關系。結論的不同可能與學者采用的實證檢驗方法和度量指標不同有關。盡管在關于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上有不同的觀點,但主流的結論是金融發展促進經濟增長。根據金融發展理論,農村金融體系作為一種金融制度安排,是連接農村經濟發展中資金供給與需求的重要渠道,對農村經濟增長應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國外研究普遍認為農村存在金融抑制,需要對農村金融實施改革,促進經濟發展。國內學者對農村金融發展于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中,也大多認為我國農村金融發展落后,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不明顯。
2我國農村金融和農業經濟發展概況
我國農村金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初期,在河北香河縣成立我國近代最早的信用合作社。新型金融機構的運作以可持續發展為優先目標,完全由市場主體自愿參股,政府主要發揮監督、管理與引導作用。新型金融機構的引入不僅開放了農村金融市場,也給農信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促使其改革。我國農業的發展相對于整個國民經濟來說處于劣勢狀態,函待提高。同時,我國農村金融機構幾經改革,但發展水平一直以來都比較低。我國貸款幾乎全數投向了工業和服務業,而農業僅僅占據了極小的比例。這些現象顯示我國農村金融機構發展不夠完善,在對農業的金融支持上效果并不顯著,即農村金融存在抑制。研究顯示農業并不存在資金供給不足的問題,農村金融并不存在抑制,與前面進行農村金融發展水平和農村金融規模時得出的結果相反。但進一步研究可以發現,農業貸款的余額大于農業存款,只能表明它相對于農業存款是有效率的;但這并不表示在農業的發展上,農業貸款的供給就是充分的。很可能是因為農業存款余額本身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所以農業貸款與存款相比才具有相對優勢。
3我國農村金融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
3.1存在的問題
我國農村金融發展在農業方面存在抑制在本文中這種抑制主要表現為我國農業貸款的供給不充分,尤其是真正用于農業的農業貸款不足,它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即農村金融發展沒有顯著地促進農業經濟的增長。那么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為何存在抑制,即農業貸款為何不足。我國的金融抑制主要表現為供給型金融抑制,即我國農業貸款不足,主要是因為金融機構提供的貸款不足。需求性抑制,即農戶對該部門資金需求不足導致我國農業貸款規模小也存在,但它只是從屬現象。
(1)正規農村金融機構對農業資金的供給不足目前為農村提供金融服務的組織機構主要有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農村信用社、農村郵政儲蓄所,但是它們都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向農村尤其是向農戶提供充足的資金。
(2)非正規農村金融組織的發展受到嚴格管制,減少了農業資金供給來源非正規農村金融組織存貸款利率普遍較高,往往是官方金融組織的數倍,使借款單位的生產經營成本上升,競爭力下降,影響了農村經濟主體的發展后勁。同時它的組織行為不規范,部分經營混亂,容易產生金融欺詐,存在著較大的金融風險,甚至擾亂金融秩序,影響農村社會的穩定。另外,由于農村地域范圍廣,交通不便等原因,政府對農村金融組織監管的運營成本較高,難度很大,因此政府對農村金融采取比城市金融更加嚴格的金融管制,限制農村民間金融組織的發展,減少了農村資金的供給來源。
(3)農業貸款風險高,農戶缺少貸款抵押物
農業作為弱質產業,資金回收期長,收益率低且風險較大,因此農業貸款涉及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較高,農民收入低,借款之后還款的風險較大。金融機構從規范經營規避風險的角度出發,設置了繁雜的抵押擔保等手續。由于農戶本身資產較少,其擁有的主要生產資料土地并不能作為抵押物,金融機構缺乏放貸必需的擔保物,再加上服務對象較為分散,大大提高了放貸的交易成本和風險,因此金融機構對農村的金融服務中多存少貸、或只存不貸的現象相當突出,甚至很多金融機構逐漸退出農村市場。這樣一來,農戶無法進入融資環節,嚴重影響了其融資能力。
(4)農戶融資需求不足
市場交易中,風險大成本高。面對這些風險,在缺乏克服風險的政策工具的條件下,多數農戶選擇經營傳統農業,不敢也不愿意改變,如改種植經濟型農作物,發展牧業漁業等,從而減少了農戶對資金的投資性需求。
3.2對策分析
3.2.1增加農村金融機構的農業信貸收益考慮到農村金融市場的穩定,農戶的借貸能力等原因,貸款利率市場化將是一個長期漫長的過程。然而在三農問題日益凸顯的今天,我們必須要解決當下農業信貸資金供給不足的問題,因此應該加大對農業的政策型支持,建立財政補償機制,提高金融機構農業貸款的收益,使其將資金投入農業領域,促進農產品的升級換代和農業結構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