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范文

        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第1篇: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范文

        在欠發達地區,主要存在的是傳統農業經濟的模式。傳統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征是技術發展緩慢、粗放式發展、效率低下、人口問題突出。傳統農業發展模式普遍存在于欠發達地區,嚴重制約著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傳統農業發展模式形成對勞動力的依賴,拉動人口的膨脹式增加,而農業資源的有限性形成了對新增勞動力的抑制作用,這種惡性循環對于欠發達地區的農業經濟發展十分不利;同時,農業資源的不足,致使欠發達地區的人們為了生存,會形成砍伐森林、破壞草原、圍墾湖泊等行為,以擴大土地面積,這無疑是對自然環境的破壞,違背了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目前,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式是現代工業式農業,即是一種資本高度密集、專業化生產和規模化經營相結合的,以機械和農業化學品為主的生產模式。這種生產模式給農業經濟發展帶來活力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對農業環境和生態的嚴重破壞。總結起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像化肥、農藥、農膜等殘留物污染和破壞了土壤、水體和大氣的正常循環;二是規模化經營的家畜養殖場的糞便、農產品加工產的廢棄物以及農業生產消耗遺留的廢棄物嚴重污染和破壞了農業環境;三是地下水、化肥和農業機械的過度使用,使得土地鹽堿化、板結問題突出,土地面積大幅縮減;四是農藥等化學品的使用使農產品中有害物質殘留,食品安全得不到保證,同時在農藥、化肥等化學品的使用過程中,對人體的傷害也無法避免;五是人類對農業資源的過度索取,造成土壤沙漠化、水土流失問題嚴重。以上種種問題是和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相違背的。 

        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路徑選擇 

        發展科技型的特色高效農業。一是鼓勵科研機構和技術人員按照市場需求進行技術研發,集中力量攻關,要在特色高效農業綜合開發技術和高產優質配套生產技術等領域進行突破。二是要動員全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參與的農業技術推廣和應用,把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生產力。三是健全機制,留住農村科技人才。政府要加快機制創新,培養和留住農技人才,出臺一些激勵政策,用機制引進人才,用待遇留人才,讓更多農技人才安心為農民服務。 

        政府加強對特色高效農業的引導和扶持。一是政府要加強對特色高效農業的認識,強化樹立農產品的特色意識、質量意識和高效意識。要把無公害、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生產管理技術,以及精致高檔農作物加工技術作為特色高效農業推廣的重點。政府建立特色高效農業示范點,加大宣傳,組織農民考察學習,讓農民看到特色農業的效益,增強農民發展特色高效農業的信心。政府要制定實施一些鼓勵性政策,統一思想,凝心聚力發展特色高效農業。二是要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導,農民參與,社會各界補充的全方位農業投入機制。下大力氣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改善特色高效農業生產條件。政府要實施扶優扶強戰略,搞好農業發展的服務工作,給特色農業的發展創造有利環境。三是政府要發揮金融財稅宏觀調控引導作用。加大對特色農業補貼,鼓勵農民引進新品種和新技術。根據特色農業發展的需要,切實幫助農民解決資金困難的問題,要對特色農產品經營農戶和企業給予貸款和稅收優惠,從資金、技術和生產保險等方面支持特色農業的發展。 

        大力開發農村的人力資源。一是加強貴州農村基礎教育,確保落實農村教育經費,穩步提高教師待遇,充實和穩定農村教師隊伍,加強教師繼續教育,提高教師專業素質。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教師要堅定不移的地推行義務教育,盡最大努力減少農村學生的輟學數量。二是針對農民開展農業科技普及培訓。定期舉辦培訓班,可以采取印發技術手冊、播放電視教育片、農技人員技術演示、駐點聯系等方法,大力推廣先進實用技術,讓廣大農民按照技術規程進行生產和管理,切實提高農業生產水平。要在農村建立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加強技術培訓,組織科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進行指導,推廣農業栽培技術,讓科技興農和人才興農落到實處。三是政府要加快推進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縮小城鄉差距,要制定相關激勵性政策來留住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有一定素質的農民留在農村務農,政府要控制農村剩余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加強勞務市場管理,防范農村主要勞動力流失而造成農業經營粗放和荒蕪田地等不良現象。 

        大力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一是加快建設一批有核心競爭力的農業龍頭企業。龍頭企業是推進產業化經營的主體,是連接農民和市場的紐帶。政府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貴州現有資源為基礎,選準特色,培育一批有優勢有前景的農業龍頭企業。加大幫扶力度,增強龍頭企業的競爭優勢,擴大龍頭企業對農業的帶動作用。二是建立和完善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協同發展機制。建立相關制度來明確企業和農戶的責權利,在加快發展的前提下保障雙方的利益。鼓勵農戶以生產要素入股企業,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使雙方結成利益共同體,大力推進特色農業產業化經營。三是實施品牌戰略。以質量求生存,制定和完善農產品質量標準和質檢監督認證體系,保障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各環節的標準化和科學化。四是要從農業產業的內部挖掘產業增率和增收潛力,努力從傳統的注重產品數量轉向到在數量的基礎上提升質量,強調樹立質量意識,既要下大力氣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又要全面提升產品質量,培育出一批具有貴州省特色的、高效的、經得起市場檢驗的農業產業。 

        三、結束語 

        可持續發展的特色高效農業是指充分合理的利用當地所特有的資源、地理、產品、氣候、產業等條件,根據市場需求發展起來且具有一定程度的品牌優勢、規模優勢和市場競爭優勢的高效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主流模式和未來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新興主導產業。可持續發展特色農業是搞好區域經濟建設、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選擇,是在耕地資源有限的前提下破解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難題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第2篇: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范文

        關鍵詞 :節水灌溉 農業經濟 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是當代農業的發展方向,我國的人口眾多,農業在我國的社會中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我國要努力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它關系到我國人口的生存和社會的健康發展,更影響到中華民族的興衰。由于我國的地理位置獨特,在全球變暖的大環境下,我國的水資源嚴重匱乏。水資源是我國農業發展的保障,我國的農業也陷入了缺水的危機中,因此,要努力發展節水灌溉。

        1、節水灌溉

        節水灌溉,是依據當地農作物生長對水需求規律和本地的供水現狀而采取的各種節水方法的總稱。它能夠大幅度提高水的灌溉率,充分的利用水資源來獲取最大的農業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從現代農業對耕地灌溉的需求的角度來看,節水灌溉就是集合了集約灌溉、現代灌溉、科學灌溉等于一體的灌溉,是在水文學、農業水管理和水利學等學科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系統的節水體系。

        所以,要發展節水灌溉,就要大幅度的提高對天然降水和人類供水的利用率。節水灌溉的目的不是在于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而是提高農田的總產量。同時也要注意,在重視發展農業經濟的同時,也要注意到保護生態環境,要重視長遠的利益,確保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這樣才能夠促進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 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的水資源匱乏

        我國的淡水資源總量很多,但人均占有量非常少,僅有2220m,還不足世界人均水資源量的1/4。同時,我國的水資源在空間和時間上也分布不均,長江以南水資源豐富,占全國水資源總量的70%,耕地面積占全國總耕地面積的38%;長江以北的水資源短缺,僅占全國水資源總量的30%,其中黃、淮、海、遼等流域的水資源僅僅占9%,而耕地面積卻占全國總耕地面積的42%,因此農業用水嚴重不足。還有不少的地區間的存在著爭水矛盾,而干旱的山區和牧區飲水都十分困難,并且經濟也非常落后。因此發展節水灌溉是勢在必行的。

        3、 節水灌溉是發展農業的有效途徑

        在我國發展節水農業,就必須調整農業的種植結構,并且提高農業產量,提高農民的收益。并且需要水利主管部門和農業行政部門、農技推廣部門等有效的結合起來,共同為建設節水農業而努力,從而促進東川區的節水農業快速、可持續發展。

        3.1 東川區的農業灌溉現狀分析

        東川區的農業灌溉用水主要來自于團結渠,它是東川的命脈工程,是銅都鎮農田灌溉及桃樹溝電站用水的主要水源,而且是東川城市供水的替代工程,一旦灌溉用水得不到保證,除影響農作物收成外還直接危及城市日常生活供水,故對東川城區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3.2 團結渠現存問題分析

        3.2.1 河床淤泥嚴重

        團結渠的取水壩、渠首段主要受到大白河的上、下游的河流兩岸泥石流的控制和影響。使得攔河閘的上游倉房段的黑沙溝、拖沓溝、許家小河、桃家小河四條主要泥石流溝先后暴發泥石流,大量的固體物質沖入河床,造成整個倉房河段平均堆積淤泥高0.7-1.5米,閘上游庫區很快淤積堆滿,形成大面積的河漫灘,而且每年以0.25~0.3米的速度往上抬淤。

        3.2.2 團結渠缺水困難

        由于河床內泥沙淤積嚴重,并且由于大白河下游人們圍河造田,河流改道等,使得大白河的河道七彎八拐,河流狀況混亂。并且,由于公路建設,將大量的棄渣堆于團結渠的坡面上,在地表水的沖刷作用下形成泥石流,一部份進入大白河河床,使得該段河床的淤沙高于攔河閘門葉上沿,使之失去攔水功能,團結渠取水就更加困難了。在2000年以后,幾乎每天都要開閘沖沙,方可取到一定數量的水,取水量遠遠不能滿足需水要求。

        因此,取水改造勢在必行,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了。目前閘底坎也沒有加高的可能,因為加高閘坎后,對上游農田及桃家小河公路橋、阿旺公路橋、上段鐵路都將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脅,將大大縮短使用壽命。

        3.3 發展節水農業的措施

        3.3.1 增強人們的節水意識

        只有增強人們的節水意識,才能從根本上來發展節水農業。所以,可以利用廣播、電視、報紙、講座等形式來提高對節水農業、節水技術、節水材料和節水經驗的宣傳力度,從而增強人們節水意識。同時,可以定期的對農業技術干部、農民進行培訓,提高農民節水技術,從而提高對水資源的利用率和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3.3.2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依據東川區的地區特點,選擇適合當地生長的農作物,并提高農業的耕作技術,調整農作物的種植結構,改善農田的灌溉方式,從而建立和發展節水農業。如,在果林和圓藝作物進行栽培和灌溉時,要推廣使用噴灌、滲灌和滴灌等灌溉方式;在農田的生產中,在采用低壓管道輸水、行走式和移動式的補灌方式等措施的基礎上,還要推廣種植抗旱作物,利用種子包衣等類型的抗旱栽培技術。

        缺水的農田要增強天然降水的利用率,充分利用降水來灌溉農田,同時也要對不合理的農田耕作方式與農作物的栽培模式進行改革,利用水渠等方式建立田間的儲水庫,大幅度提高對水資源的利用率;而灌溉豐富的農田要降低對水資源浪費,做好襯砌防漏等節水方式,將提高田間的水資源利用率作為節水工作的重點。

        3.3.3 推廣旱作農業的發展

        首先,推廣節灌補水技術和微集水工程,利用現代技術將天然降水進行時間、空間的再分配,從而提高對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同時,要重視在梯田坡面下將雨水聚集,然后用于農田灌溉,也可以采用地下窯窖集,在地表建立蓄水池等方式來灌溉農業。

        然后,推廣使用節水抗旱的農作物品種和采用高效的農作物栽培技術,依據作物對水的需求的規律來調整農作物的種植結構,推廣種植耐旱、高產的農作物種類,發展種植和培育旱地特色的農作物品種,加快耐旱農作物推廣使用。

        最后,推廣耕作與覆蓋保墑技術,在進行耕種時利用地面農膜和生物覆蓋的方法來減弱土壤的毛細管作用,定時清理田間雜草,降低地面芤。同時通過適墑早耕、淺耕滅茬、旋耕等耕作方式來提高對雨水的接納與保存。并且在灌溉后采用后棵間中耕、耬劃、免耕、少耕等方法來降低地面水分的蒸發率,這樣有利于節約用水,實現節水灌溉,有利于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3.4 增強生物育種技術的應用

        不同種類、品種的農作物的抗旱性能具有非常大的差異。我國目前現有的常規育種技術已經不能滿足發展節水農業的需求,因此對農作物種類、品種的改良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努力發展生物技術,培育出具有多抗基因的農作物,使得農作物能夠抗旱、抗病蟲害、高產等豐產等。

        3.3.5 建立節水農業技術體系

        建立高效的節水農業技術體系,要依據東川區的農業發展現狀和農業技術的基礎,將水利和農藝、工程管理、現代灌溉方式等緊密的結合在一起。這樣能夠改善農田的灌溉方式,提高對水資源的利用率。同時,相關部門也要重視采用相關新技術、新產品等來完善節水農業技術體系。

        4、 結束語

        節水灌溉是緩解用水緊張,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因此,我國作為農業大國、水資源短期的國家,要努力推廣節水灌溉和發展節水農業,從而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梁青青;朱厚巖.我國節水農業發展現狀分析[J].中國環境管理.2011(04):157-158.

        [2]高樂.我國農業節水對策探討[J].科技創新導報.2012(11):138-138.

        第3篇: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范文

        1.農業可持續發展是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的重大突破。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一種路徑,是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的新的里程碑。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21世紀的中國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農業的可持續。改革開放以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取得了很大的進步,然而,不容忽視的是資源短缺、環境惡化、人口增多等因素嚴重制約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基于我國的基本國情,農業道路的發展,只能從依靠大量消耗資源為主的粗放型農業向依靠科學技術發展的節約型農業轉變,最終走向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2.農業可持續發展解決了農業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問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是一種新的發展模式,是從一種理念逐漸轉化為人類新的實踐活動。這種理念作為一種理想的社會模式,旨在促進人類的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和生態文明的協調統一發展,激發人類思想的轉變,需要更多的勞動者提高自身的素質,更新現有的觀念,推動優化生產結構,也就是說產業結構和布局,產業政策和企業的運行方式都需要調整,達到社會生產內涵化、集約化和生態化的目標。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既注意資源和環境的保護,促使資源和環境不斷的支持農業發展,又利用了充足的資源和良好的環境推動著農業經濟的長久發展。另外,這種協調的發展機制,從側面彰顯了農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性地位和作用,拓寬農業的功能,促進農民增收,緩解了農民的就業壓力,城鄉差距進一步縮小。

        二、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實施措施

        1.興修水利,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可持續發展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標志,促進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首先要完善現代化的農業基礎設施,使設施農業在新興經濟中得到推廣,加大資金在農業基礎設施中的應用,使現代化的農業基礎設施覆蓋在整個農業經濟中。在農業基礎設施的完善方面,興修水利成為重中之重,推進灌溉區的合理建設,利用現代技術改善水質,使優質農田的面積不斷擴大。積極建設干旱地區的節水灌溉工程,提高農作物的抗災減災能力,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充分發揮當地優勢,合理開發地下水資源。努力抓好水土保持工程,加強水土綜合治理,不斷促進生態環境的改善。

        2.控制人口增長,不斷提高人口素質。人口的過快增長直接影響著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特別是邊緣地區、落后山區,不注意節制人口增長速度,最終陷入越來越窮,越窮越生的惡性循環之中,從而導致整個地區農業經濟的發展滯后。這種形勢下的經濟落后,歸根到底是人口基數過大,而且人口素質普遍低下。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想促進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大力度協調好人口的快速增長與經濟緩慢發展之間的關系,人口數量多與人口素質偏低之間的關系,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與自然環境的保護之間的矛盾。所以,必須加強基礎教育,提高人口的素質,控制人口的數量,加強農業基礎知識普及,促使農民科學種田的水平加以提高。

        3.植樹造林,提高植被的覆蓋率。森林素有“自然之肺”的美譽,由此可見,綠色植被不僅可以保持水土,還有凈化空氣的良好作用。為了達到水清林茂的美好效果,必須將植被的綠化和農業生產進行有機結合,有效遏制水土流失的同時,提高森林的覆蓋率,保持生態平衡,改變土地商情,為當地農民從事農業生產活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對于那些沒有被開墾的土地或者是當地的荒山,要積極組織人們去植樹造林,及時將植被恢復,對已經被破壞的生態環境進行適時的維護。這樣,在保護環境的同時,又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進而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

        4.促進新興產業的發展。新興產業作為經濟發展的后起之秀,也是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對于那些前景廣闊的新興產業,應加大開發力度,尤其是新興的能源產業,具有成本低、效能高的特點。優化當地的能源結構,著手開發風能、太陽能、沼氣能、地熱能等新能源,使之為當地的農業經濟發展服務。積極推廣低碳農業,提高資源的利用率。不斷開發新型的肥料產業以及生物農藥等產業,充分利用有關的廢棄物,加快新的環保肥料的開發。

        5.改變農業布局,促進系統結構的優化配置。為了促進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增加經濟效益,要從農業布局著手,改變系統結構配置,首先進行總體布局,將其劃分為不同的經濟區。例如,海拔較低(600米以下)的地區,可以劃分為經、牧、漁生態區,海拔比較高(600~~900米)的地區,這種地區主要是荒山等,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我們把它們劃分為林、果生態區,在這一地區進行林業生產和農業種植相結合的方式,這樣,不但增加了土地本身的產出率,還防止了水土流失,保護了生態的平衡。海拔比較高(1000米以上)的地區,這種地區氣候比較寒冷,空氣相對稀薄,霜期比較長,我們把這一地區劃分為林藥、礦產生態經濟區,在該區域內發展藥材種植產業,適合的中藥,比如,黃連、黨鄉、金銀花、天麻等等。合理開發當地的礦物質資源,依托當地資源,發展鄉鎮企業,進行產業化經營。其次就是農業立體布局,在耕地區域,進行輪流種植,作物套種以及間隔種植,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大增收產量。在水源豐富的稻田種植區域,采取水稻種植和養魚等相結合的方式。在果樹種植區域,把果樹和糧食作物以及蔬菜種植相結合,大力發展林下經濟。這樣,不僅充分利用了當地資源,還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最終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三、結語

        第4篇: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范文

        一、循環經濟的內涵及運行原則

        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指導人類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重構經濟系統。使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建立起一種新型的經濟。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轉向,使得從整個經濟系統以及生產和消費的過程基本上不產生或者只產生很少的廢棄物,從根本上消解長期以來環境與發展之間的尖銳沖突。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其實質就是循環經濟三個原則在農業發展中的運用。第一,“減量化”原則,在農業中的應用就表現為節約的原則。第二,“再利用”原則,在農業中的應用就表現為對農業資源或產品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第三,“再循環”原則,在農業中的應用就是要大力發展“白色農業”。“白色農業”的本質就是微生物農業,目前“白色農業”已初步形成微生物飼料、微生物肥料、微生物農藥等產業。“白色農業”可以生產出無公害綠色食品和無污染飼料、肥料、農藥,是人類取之不盡的資源。

        二、我國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隨著農業的高速增長,農業經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國農業發展仍然走的是以粗放經營為主的發展道路,這導致我國農業生產面臨的生態環境不斷惡化。

        (一)農業生產面臨的水土資源形勢十分嚴峻

        我國國土面積約960萬k m2,但人均耕地僅為0.llhm2,且近幾年耕地的數量和質量呈明顯不斷下降的趨勢。2003年全國耕地凈減少254萬hm2,耕地面積減少了2%。水資源相對短缺且分布不均,一直制約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農業本身用水量很大,而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擠占水土資源的勢頭難以逆轉,已經明顯不足的水土資源還要不斷地向非農產業轉移,導致水土資源供需矛盾加劇。與此同時,水環境持續惡化。預計2010年全國缺水量將從現在的400 億m3擴大到1000億 m3。農業與水土資源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銳,甚至惡化。

        (二)水土流失、沙漠化進一步擴大

        據有關部門測量,我國目前水土流失面積達367萬k m2,占國土總面積的38%,而且每年還在以1萬k m2的速度遞增,由于水土流失,全國每年表土流失量達50億噸以上,相當于全國耕地每年剝去1cm厚的肥土層,損失的氮、磷、鉀養分,相當于4000多萬噸的化肥。目前沙漠化土地則以每年2460 k m2的速度發展,因此而造成的退化達84.188萬k m2,耕地退化2. 838萬k m2。

        (三)農業環境污染日益嚴重

        一是化肥、農藥的使用,對土壤、水、生物、大氣及人體健康產生污染危害,并嚴重污染了農業生態環境;二是農業生產中農膜使用量增加,回收率過低,大量農膜殘留于土壤中,給農村帶來了“白色污染”。對新疆的調查發現,在被調查的16個縣市中,廢舊地膜平均殘留量為37.8kg/ hm2,其中最嚴重的地塊達268.5 kg/ hm2,由于地膜污染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在1500萬元以上;三是畜禽養殖糞便排放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四是西部許多地方工業和鄉鎮企業布局不合理、設備簡陋、技術落后,“三廢”排放量呈上升趨勢,對環境污染嚴重。

        (四)森林植被遭破壞生態環境更脆弱

        長期以來,由于人們只把森林看作是生產木材的場所,對森林在生態環境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缺乏認識,導致對森林的濫伐和破壞,消耗量大于生長量。再加上毀林種糧,森林火災所造成的損失,全國每年減少森林資源約1億m3。草地退化、沙化和堿化面積己達135萬k m2,約占草地總面積的1/3。目前已有0.87億hm2退化,占我國草原總面積的1/5,且每年仍以133萬hm2的速度繼續退化。森林植被的破壞,引發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使整個農業生態環境日益脆弱。

        惡劣的生態環境己成為影響農業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成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瓶頸”之一,并嚴重影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步伐。只有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才能有利于解決目前我國農業發展中諸多問題,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因此,推行循環經濟對于實現農業經濟快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我國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對策和建議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貫徹科學發展觀、轉變農業經濟增長方式、減輕農業資源與環境壓力、解決面源污染的一場革命,是我國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最佳途徑。因此,必須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

        (一)加大農業循環經濟的宣傳力度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主要是在農村,農民普遍對農業循環經濟不太了解,那更談不上去實踐。只有讓農民明白其科學道理和綜合經濟效益,才能變為自覺行動。這就需要通過各種媒體大力宣傳農業循環經濟的好處,尤其加強對無公害農產品、有機農產品、綠色農產品宣傳力度,逐步公布當前環境污染的狀況。讓全社會成員了解到環境污染的現狀及嚴重危害,讓廣大民眾真正意識到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對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使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態道德觀,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價值觀,農業循環經濟的理念深入人心。使農民真正認識到農業循環經濟是自然經濟和傳統經濟的必然替代,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

        (二)加大政府的投入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進一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的需要,對改善農村生活環境,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有重要意義。由于農業生產面臨的生態環境比較惡劣,生態環境建設的多數項目在短期內沒有直接的利潤產出,市場無法有效調控,這就需要政府加大對循環農業的投入。建立循環農業的核算機制,改變過去只重視經濟效益、忽視生態環境效益的做法,并納入統計體系和考核體系。

        (三)積極提供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所需要的科學技術

        用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現代先進的生產手段裝備農業,用先進科學的方法管理農業,是推行農業循環經濟,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保證。一是要加強農業生物資源、水土資源和生態環境合理開發與保護研究力度,著力解決水土流失、荒漠化防治問題;二是要做好退耕還林還草和植被恢復研究、開發和技術,為改善農業生態提供技術支撐;三是要加強減災、防災、病蟲害綜合防治研究,進一步提高農業防災抗災能力;四是推行農業清潔生產,開展農業廢棄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和產業化,發展無公害、綠色和有機食品生產為重點,推動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

        (四)樹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理念

        為了改變傳統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走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國家以及各省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目的是促進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一是各級政府要首先轉變發展理念,把推進農業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研究制定區域可持續發展政策措施,在政策措施上采取有利于循環農業經濟發展的政策取向。二是要加快轉變農村經濟主體生產經營理念,充分認識到發展循環經濟是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早轉變早受益。三是要使農民樹立符合循環經濟發展的消費觀念,通過大力宣傳和政策推動,形成農村綠色消費氛圍,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生活方式與消費方式。

        (五)建立和健全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法律、法規

        第5篇: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范文

        關鍵詞: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新時期;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3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159

        前言

        在當前農業發展的新時期,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是未來農業發展的方向和目標,對于穩定社會環境,實現經濟效益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是改變魍撐┮稻濟形式,利用現有的自然生態資源,并用現代化的科學技術作為指導,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提高農產品效益為目的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這種模式實現了人類與自然環境的有效融合,既實現了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也是“三農”現代化發展的必然選擇。基于以上幾點,本文將聯系當前當地實際情況對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這1重要課題進行分析探究,并提出了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些應對策略。

        1 中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問題

        1.1 農業經濟的發展對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壞

        在農業生產中,為了增產需要施化肥,為了預防農作物病蟲害需要噴灑農藥,農藥雖然對害蟲有殺傷作用,但對益蟲益鳥也有很大的毒害作用,另外農藥對土壤的污染也是非常嚴重的,因為農藥會與土壤中的固、氣、液態物質發生一系列的化學、生物反應后,造成土壤板結,地力下降,而農戶為了提高產量不得不加量使用化肥,化肥和農藥的過量和長期使用,對自然資源,比如土壤、空氣和地下水等都造成了不可逆的污染和破壞。

        1.2 我國農業產業化程度低

        由于我國農業分布廣泛,種植技術相對落后,沒有系統化的管理手段,而且有些地方由于農村城鎮化步伐的加快,大量耕地被征用,人均耕地逐年減少,這樣的農業種植現狀,使得農業很難實現土地統籌利用,而且農民對市場沒有預判力,對于農產品的品種和品質不能根據市場的需求進行調節,這些因素都是導致農民不增收,農業經濟發展滯后的重要原因,因此進行規模化種植高質量的農作物,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的生態農業是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1.3 農業經濟產業結構缺乏合理性

        由于農村信息閉塞,農民整體文化水平不高,無法及時、準確地把握市場經濟需求,導致農業生產與市場需求發生脫節、滯后的現象。為此,在當前經濟轉型期,要加快農業經濟的發展,就必須進一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使農村產業結構趨于合理,從而為農業經濟的良性循環奠定良好的基礎。

        2 新時期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2.1 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強化科學技術的支撐作用

        科學技術是任何一個產業創新與發展的不竭動力,為了促進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必須重視科技的推廣和應用,應充分利用現代化的科學成果,使資源、技術、農業以及社會都能夠共同發展,相互促進,例如可以根據當地土壤特質和農作物品種,進行有針對性的種植技術指導,從而讓農民能夠更全面的了解和適應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需求,通過科技的支撐,提高農民作業效率和農作物的產量,全面提高農民的經濟收益。

        2.2 因地制宜選擇農業發展模式

        在發展農業經濟時,不僅技術需要改革創新,還必須結合當地發展實際,選擇合適的農業發展模式。實踐證明,實現專業的農民集體合作是有效的發展模式,這種模式可以實現資源整合,也符合農民的自身意愿,實現土地規模化經營。通過這樣對整體農業經濟發展和產業規劃布局的指導,可以有效地實行對農業經濟的科學化管理,進一步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降低勞動強度,減少勞動力成本,提高產量,增加農民的收入,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

        2.3 加強農業資源的合理利用及保護

        為了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這個理念,應加強對農業資源的宏觀調控,杜絕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盲目追求農業經濟收入的行為。提高對生態資源的重視程度,嚴格遵循自然生態發展規律,盡量減少農藥、化肥、農膜的使用,降低農藥、化肥的使用污染,促進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采用先進的農業技術和農業生產方式,盡量避免農業灌溉水資源的污染,加強水土流失等問題的治理力度,積極實施退耕還林等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措施。

        3 結束語

        在當今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不能僅僅依靠政府進行計劃指導,還必須發揮其在市場機制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我國作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農業大國,農業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現代化農業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第6篇: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范文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925X(2012)07-0053-02

        摘要:

        創建農業循環經濟,是促進我國農業生產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應遵循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再思考的原則。要重視政府的作用,要遵循轉變觀念、資源綜合利用、工業化加工和節約增效的基本思路。 

        關鍵詞:循環經濟,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

        循環經濟是以資源高效利用和環境友好為特征的社會生產和再生產活動,是新的生產方式。它強調最有效地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做到生產和消費“污染排放最小化、資源利用最大化”,以最小成本獲得最大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發展理念。提倡以發展的思路解決資源約束和環境污染的矛盾,是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目前,在我國循環經濟在工業生產方面強調得比較多,而農業可持續發展方面則顯得有所不足。樹立資源憂患意識,科學利用有限資源,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不僅事關農業的長遠發展,也是促進我國社會經濟整體跨越式發展的一個戰略性的研究課題。 

        1創建農業循環經濟是促進我國農業生產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需要 

        1.1當前農業生產的現狀要求我們必須發展農業循環經濟。隨著農業社會向工業化社會的轉變,通過現代工業的成果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如在生產過程中大量運用農業機械,施用化肥、農藥,使用石油燃料、塑料薄膜,使農業勞動生產率獲得大幅度提高,農產品產量實現大幅度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新的環境問題:過多施用化肥、農藥,使用塑料薄膜,造成土壤質量下降;農產品農藥殘留量的增多對食品安全性造成影響;農機具、石油燃料的廣泛應用增加了對大氣的污染;養殖業的迅猛發展導致畜禽糞便無法全部用作農家肥,排入河中又造成了新的污染,等等。上述問題如不盡快解決,將嚴重影響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已經成為執所必然。 

        1.2農業的自身特點要求我們必須發展循環經濟。農業生產與自然生態環境緊密相連、水融、密不可分,使農業經濟系統更易于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農業與人類自身消費最貼近,人類處于食物鏈網的最頂端,是自然的一部分,參與整個系統的物質循環與能量轉換,這為循環經濟要求從根本上協調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更為直接的實現途徑;農業的產業構成特點更易于發展循環經濟。農業產業系統是種植業系統、林業系統、漁業系統、牧業系統及其延伸的農產品生產加工業系統、農產品貿易與服務業系統、農產品消費系統之間相互依存、密切聯系、協同作用的耦合體。農業產業部門間的“天然聯系”、農業產業結構的整體性特征,正是循環經濟所要建立和強化的,是建立農業生態產業鏈的基礎。因此,我們更應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 

        1.3我國國情決定了我們必須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我國是一個人口基數大、人均資源相對貧乏的國家,我國人均土地占有量和水資源平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和1/4,人均礦產資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且我國農業人口多,農業環境污染相對嚴重。如果仍以傳統粗放型高耗能、低產出、高污染的生產方式來維持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我國農業資源輸出會更加嚴重,農業生態環境狀況會進一步惡化,農業的有限資源將加速耗竭,農業環境和資源所承受的壓力反過來對我國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將會產生嚴重的制約作用,所以,必須轉變傳統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

        2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

        2.1減量化原則,為循環經濟的首要原則,也是最重要的原則。該原則以不斷提高資源生產率和能源利用效率為目標,在經濟運行的輸入端,最大限度地減少對不可再生資源的開采和利用,盡可能多地開發利用替代性的可再生資源,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過程的物質流和能源流。農業上應用減量化原則最科學、最靈活的方法應包括節地、節水、節種、節肥、節藥、節電、節油、節柴、節糧與減人等環節。 

        2.2再利用原則,就是盡可能多次或以多種方式使用人們所購買的東西。堅持并靈活運用再利用原則,就必須做強農產品加工業。根據再利用原則的要求,對各類農副產品、山區土特產品、林產品、水產品及其初加工后的附產品及有機廢棄物,利用生物技術、工程技術、核技術等高新技術手段,進行成分分析,開發新的產品,延伸產業鏈,反復加工,不斷增值。這樣做不僅加工企業本身不再產生污染,而且可擴大企業規模,提高經濟效益。

        2.3再循環原則,就是盡可能再生利用或資源化,把廢棄物返回工廠,在那里經適當加工后再融入新的產品中。運用再循環原則,大力發展“白色農業”——開發利用微生物資源。中外專家將微生物視作“寶貝”,給它取了個新名詞:“白色農業”。利用它,可以生產出無公害綠色食品、無污染飼料、肥料、農藥以及取之不盡的能源。開發微生物資源,可以緩解能源與環保的矛盾。近幾十年來,中國在發展農業微生物能源——沼氣方面已取得巨大成就,在利用農業廢棄纖維質資源用微生物發酵技術生產酒精來替代日益枯竭的石油資源方面也取得進展。

        2.4再思考原則,就是不斷深入思考在經濟運行中如何系統地避免和減少廢物,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污染物排放最小化、廢棄物循環利用最大化。人們對事物發展規律的認知是一個不斷發展更新的過程,科技進步沒有止境,構建一個理想的循環經濟模式不可能一次完成。大自然的形成是物競天擇、長期進化的結果,發展循環經濟必須長期堅持,不斷思考,不斷創新,不斷發展,以追求達到更大經濟效益、更少資源消耗、更低環境污染和更多勞動就業的實際效果。運用再思考原則,就是要著力經營生態環境,開發安全優質的農產品。 

        第7篇: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范文

        關鍵詞 旱作農業;持續發展;節水技術;寧夏鹽池

        中圖分類號 S15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4-0243-02

        鹽池縣位于寧夏東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06°30′~107°47′,北緯37°04′~38°10′,地貌單元自南向北分黃土丘陵和鄂爾多斯緩坡地兩大地貌單元。地勢南高北低,現有耕地9.67萬 hm2(其中有效灌溉面積約2萬hm2),水地農作物以玉米、黃花、瓜果、蔬菜為主,年均種植面積約2萬hm2;無任何灌溉條件的旱地農作物以蕎麥、牧草、糜谷、冬小麥、油料等為主,年均種植面積7.67萬hm2,馬鈴薯平均單產只有16.5 t/hm2、冬小麥產量不足1 200 kg/hm2、玉米平均單產5 250 kg/hm2、豆類小雜糧1 575 kg/hm2;產量低而不穩,屬典型的雨養農業,基本上是“靠天吃飯”。近年來,該縣以“蓄住天上水、用好地下水、節約黃河水”為出發點,狠抓節水工程措施與旱作節水措施,取得了不斐的成效,保證了農產品的有效供給。

        1 因地制宜進行基本農田建設,穩定和增強農產品供給

        1.1 修筑梯田,促進生物多樣化

        鹽池縣南部的黃土丘陵區是我國黃土高原的西部邊緣部分,也是隴東黃土地貌的北部邊緣。在行政區域上包括麻黃山鄉的全部、大水坑和惠安堡鎮的部分,總面積1 786.9 km2,占全縣總面積的20.63%,海拔>1 600 m,無霜期128 d,年均降水量310 mm,70%集中在7―9月,且多為暴雨沖刷劇烈。這里山巒起伏、溝壑縱橫、梁峁相間,地塊狹小而分散,結構疏松、植被稀少、抗沖擊性差、梁坡黃土覆蓋30~50 m,日降雨>15 mm便匯徑成流而造成水土流失。

        近年來,鹽池縣結合全縣秋季基本農田建設,在坡度15~35°的梁、峁斜坡上,用80 kW以上推土機在20~35°的梁上沿等高線修筑寬2.5~3.0 m、與山體自然坡度相反,反坡夾角為5°、隔坡寬度3.0~3.5 m的反坡梯田;在

        1.2 加強小流域治理,促進農林牧協調發展

        近年來,鹽池縣水務工作以合理開發水資源、發展節水灌溉為突破口,建立穩定的農業基礎;以防止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為重點,建立健全綜合防護體系;以改善生態環境為目的,大力發展林草產業,促進農、林、牧協調發展,治理區實現了生態環境的改善和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與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一是興建控制性骨干壩、中小型水保工程、打水窖、修蓄水池、打淺機井、架設低壓節水管灌等水利工程,實現灌木上山坡、喬木進溝岔、溝道工程形成壩系、溝岸平臺變成水澆地,經果林遍布房前屋后的治理模式,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農業總產值翻了2.5倍的“致富”模式;二是山頂林草“戴帽子”、山坡梯田成“臺子”、地埂種苜蓿、黃花“系帶子”、溝壑田林草封鎖“穿靴子”,從而做到泥不下山、水不出溝,水土完全控制,農民人均有糧500 kg、人均純收入過1 000元的“雙千”模式[3];三是根據匯流區的不同,修建洪漫壩,并依據地形條件設置不同的砼進出水口,使嚴重的水土流失與水患得到控制,過去“遇大水大災、遇小水小災”的旱澇均不保收的農田,成為當地農民率先脫貧的旱“三田”模式。

        2 實行農田補償機制,大力倡導秸稈還田

        鹽池縣北部鄂爾多斯緩坡地包括高沙窩鎮、花馬池鎮、王樂井鄉、青山鄉和馮記溝鄉的全部,大水坑鎮和惠安堡鎮的部分地區,面積為6 874.4 km2,占全縣總面積的79.37%。海拔1 400~1 600 m,無霜期132 d,年均降水量290 mm,時空分布不均,年變率大(荒漠草原區-70%~98%,干旱草原區-38%~60%)。大部分為緩坡灘地,有揚黃灌溉之利,但風多沙大,蒸發劇烈,土壤肥力偏低,是該縣的糧、經、草生產基地。長期以來,由于農作物秸稈養分低,只作為養畜的補充飼草料,秸稈飼用利用率不足30%,有的地方甚至以焚燒的方法進行處理。近年來,該縣農機部門試驗、示范了機械化秸稈粉碎還田、機械化免耕覆蓋秸稈還田、機械化根茬粉碎還田、機械化秸稈整株還田等幾種形式。考慮到當地農作物秸稈多用于養畜,故在作物收獲時采用人工或機器留高茬的方式,在作物休閑期可擋風固土,攔截冬雪和雨水,春播時旋耕滅茬還田。鹽池縣花馬池鎮保護性耕作示范區經過10多年的機械化根茬粉碎還田,使土壤有機質含量由原來的0.96%增長到目前的2.21%,平均每年增加0.1%左右,大大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狀,增強土壤的生物活性,為增產增收奠定了良好的水肥基礎[4]。王旭紅等的試驗研究也表明[5],≥20 cm的玉米根茬粉碎還田,土壤含水量平均增加了2.29%,平均增產玉米375 kg/hm2。

        3 多方投入,發展節水灌溉技術

        主要包括噴灌、滴灌、滲灌等節水灌溉技術等。由于社會經濟條件所限,鹽池縣目前主要推行能一次性完成開溝、膜下鋪管、施肥、播種、覆土及鋪膜的機械化滴灌節水播種技術。該技術以節水保墑與節約灌溉用水為目標,在北部鄂爾多斯緩坡地具備補灌條件下,將保水與節水相結合,把覆蓋保墑技術和非充分灌溉技術融為一體,采用膜下種子中間鋪設滴灌帶,根據土壤墑情,每次灌水180~270 m3/hm2,相當于過去定額灌溉的12%~18%,可節約灌溉用水1 125~1 320 m3,從而達到節水效果。

        4 結語

        在鹽池縣南部黃土丘陵區,應通過修筑梯田、加強小流域治理的基本途徑來實現旱作節水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在北部鄂爾多斯緩坡地,應通過根茬的機械化粉碎還田、發展機械化節水滴灌技術的基本途徑來實現旱作節水農業可持續發展。

        5 參考文獻

        [1] 牛盾.面向二十一世紀的機械化旱作節水農業[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0.

        [2] 姚世平.彭陽縣旱作節水農業機械化技術的試驗研究[C]//全國機械化旱作節水農業技術研討會論文集,2000.

        [3] 曹玉棟.鹽池縣農業節水技術及其效益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2(17):200-201.

        第8篇: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范文

        關鍵詞:農業;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路徑

        1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既符合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也符合當今時代的發展潮流。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內涵,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也就是生產的可持續性、經濟的可持續性、生態的可持續性。總而言之,只有站在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和諧、統一發展的基礎上,才能實現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才能進一步推動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長遠發展。

        2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2.1精確農業

        精確農業是上個世紀90年代美國農業學者提出的一種新型農業概念,精確農業自提出之后,便迅速得到關注與重視,目前各發達國家已經對精確農業進行了具體的實施[2]。精確農業是一種相對于犧牲環境、大量消耗資源、但產出較低的傳統農業生產模式而提出的新型農業,其綜合利用一系列現代化高新技術手段,包括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決策支持系統以及變率處理設備等,通過獲取影響作物生長的所有環境因素與農田區域作物產量之間存在的時間、空間上的差異性信息,并在此基礎上對區域作物產量差異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從而實現按需進行定位調控,因此精確農業也被成為處方農業。

        2.2三色農業

        三色農業中的“三色”指的是“白”“綠”“藍”,也就是白色農業、綠色農業以及藍色農業。首先,白色農業是一種以生物工程技術為主要手段、以微生物學理論為基礎的工業型新農業,其實質在于實現微生物資源的產業化發展,白色農業主要有高科技生物工程中的“酶工程”以及“發酵工程”[3]。其次,綠色農業指的是以土水光氣為基礎的、傳統意義上的綠色植物種植業以及依賴種植業生存的傳統畜牧養殖業。最后,藍色農業指的是水域農業,其主要內容便是開發與利用海洋生物資源,旨在實現從開發利用陸地生物資源到開發利用海洋生物資源的轉變。

        2.3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指的是,合理利用農業自身所具有的生態平衡系統、現代科學技術迅速發展而取得的成果,并對區域資源優勢進行充分、有效的運用,切實遵循循環再生理念以及整體協調發展的原則,對各種現代化管理手段進行合理運用,對農、林、牧、副、漁等農業的生產進行合理調控,最終實現農業優產高產、優質高效的發展,構建農業經濟、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推動人類與生態系統的協調發展。

        2.4集約型農業

        集約型農業是我國的研究學者所提出的一種可持續農業發展模式。集約型農業與我國實際國情充分結合,適用于資源匱乏、人多地少的發展中國家。集約型農業的目標在于,首先,實現土地生產率的持續提高、農產品商品率的持續提高以及農產品自給率的持續提高;其次,實現農業從業人員經濟收入的持續提高以及農業從業人員勞動生產率的持續提高;再次,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進程,對生態農業發展的環境基礎進行進一步完善;然后,加強對農業從業人員的培訓力度,提高其知識水平,最終實現農業生產管理體系的改進與優化;最后,實現農業政策環境的優化調整,構建農產品流通體系,并確保該體系的順利運行。

        結束語

        農業經濟在我國國民經濟體系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與作用,當今時代背景下,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推動我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必須加強對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的關注與重視。

        參考文獻:

        [1]申俊玲.推動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分析[J].中外企業家,2016,(02):32-33.

        [2]施自海.縣域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探討[J].現代經濟信息,2015,(20):459.

        第9篇: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范文

        關鍵詞: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新時期;問題;對策

        前言

        在當前農業發展的新時期,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是未來農業發展的方向和目標,對于穩定社會環境,實現經濟效益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是改變傳統農業經濟形式,利用現有的自然生態資源,并用現代化的科學技術作為指導,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提高農產品效益為目的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這種模式實現了人類與自然環境的有效融合,既實現了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也是“三農”現代化發展的必然選擇。基于以上幾點,本文將聯系當前當地實際情況對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這1重要課題進行分析探究,并提出了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些應對策略。

        1中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問題

        1.1農業經濟的發展對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壞

        在農業生產中,為了增產需要施化肥,為了預防農作物病蟲害需要噴灑農藥,農藥雖然對害蟲有殺傷作用,但對益蟲益鳥也有很大的毒害作用,另外農藥對土壤的污染也是非常嚴重的,因為農藥會與土壤中的固、氣、液態物質發生一系列的化學、生物反應后,造成土壤板結,地力下降,而農戶為了提高產量不得不加量使用化肥,化肥和農藥的過量和長期使用,對自然資源,比如土壤、空氣和地下水等都造成了不可逆的污染和破壞。

        1.2我國農業產業化程度低

        由于我國農業分布廣泛,種植技術相對落后,沒有系統化的管理手段,而且有些地方由于農村城鎮化步伐的加快,大量耕地被征用,人均耕地逐年減少,這樣的農業種植現狀,使得農業很難實現土地統籌利用,而且農民對市場沒有預判力,對于農產品的品種和品質不能根據市場的需求進行調節,這些因素都是導致農民不增收,農業經濟發展滯后的重要原因,因此進行規模化種植高質量的農作物,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的生態農業是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1.3農業經濟產業結構缺乏合理性

        由于農村信息閉塞,農民整體文化水平不高,無法及時、準確地把握市場經濟需求,導致農業生產與市場需求發生脫節、滯后的現象。為此,在當前經濟轉型期,要加快農業經濟的發展,就必須進一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使農村產業結構趨于合理,從而為農業經濟的良性循環奠定良好的基礎。

        2新時期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2.1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強化科學技術的支撐作用

        科學技術是任何一個產業創新與發展的不竭動力,為了促進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必須重視科技的推廣和應用,應充分利用現代化的科學成果,使資源、技術、農業以及社會都能夠共同發展,相互促進,例如可以根據當地土壤特質和農作物品種,進行有針對性的種植技術指導,從而讓農民能夠更全面的了解和適應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需求,通過科技的支撐,提高農民作業效率和農作物的產量,全面提高農民的經濟收益。

        2.2因地制宜選擇農業發展模式

        在發展農業經濟時,不僅技術需要改革創新,還必須結合當地發展實際,選擇合適的農業發展模式。實踐證明,實現專業的農民集體合作是有效的發展模式,這種模式可以實現資源整合,也符合農民的自身意愿,實現土地規模化經營。通過這樣對整體農業經濟發展和產業規劃布局的指導,可以有效地實行對農業經濟的科學化管理,進一步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降低勞動強度,減少勞動力成本,提高產量,增加農民的收入,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

        2.3加強農業資源的合理利用及保護

        為了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這個理念,應加強對農業資源的宏觀調控,杜絕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盲目追求農業經濟收入的行為。提高對生態資源的重視程度,嚴格遵循自然生態發展規律,盡量減少農藥、化肥、農膜的使用,降低農藥、化肥的使用污染,促進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采用先進的農業技術和農業生產方式,盡量避免農業灌溉水資源的污染,加強水土流失等問題的治理力度,積極實施退耕還林等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措施。

        3結束語

        在當今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不能僅僅依靠政府進行計劃指導,還必須發揮其在市場機制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我國作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農業大國,農業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現代化農業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视观看在线观看 | 色五月婷婷中文字幕 | 天天天天香蕉线视频国产 | 中文字幕亚洲电影在线 | 一本久久a久久免费精品网站 | 一本一久本久a久久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