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鄉村文化發展的現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傳統的農村鄉土文化在我國歷史悠久,但是隨著城市化進程的飛速發展,農村鄉土文化逐漸被外來的文化所取代,那些源遠流長的優良傳統也漸漸被摒棄。當前,我國提出了要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伴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而興起的農村鄉土文化發掘工作則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鄉土文化主要是指存在于一定地域和環境中的,在一定時間和一定族群內以維系鄉村、宗教、社區生產生活秩序和國家基層穩定為目的的,以傳統道德為主要內容,將物質遺產與精神文化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一種綜合性文化。比較典型的農村鄉土文化有民俗風情、村落建筑風貌、民俗飲食文化、競技游藝等,這些都與當下的城市文化明顯不同,充分表現出我國幾千年農業文明的成果,并呈現出獨具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藝術魅力。農村鄉土文化發展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具體表現為:第一、農村鄉土文化可以豐富新農村建設的文化內涵。鄉土文化有著較為深厚的歷史傳統和群眾基礎,如果對鄉土文化進行有效的開發和保護,并將現代社會中的一些元素融入其中,就可以使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接受鄉土文化。這樣,既可以豐富農民的文化生活,還可以使農村形成和諧的生活氛圍。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由于傳統鄉土文化的缺失以及外來多元文化的影響,很多農民在農閑之余只能靠賭博等方式來打發時間,沒有形成一種良好的生活方式。而農村鄉土文化建設可以向農村傳遞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并通過多樣化的藝術形式滿足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第二、農村鄉土文化可以推動新農村建設的經濟發展。農村鄉土文化除了具有文化價值以外,還有著極為重要的經濟價值,可以成為推動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動力。因此,在新農村建設中應充分發揮農村鄉土文化的經濟功能。農村鄉土文化來源于原生態的農村生活實踐,體現著我國獨具特色的農村生活面貌。如果可以將代表農村鄉土文化的特色產品、古鎮建筑風貌、特色生活體驗等加以產業化開發,會推動整個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這樣,農村既可以通過為農村鄉土文化的開發開展各項工作,進而為家庭帶來更多的經濟收益,又有利于我國農村鄉土文化的開發和傳承。
二、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村鄉土文化發展對策
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村鄉土文化發展既要繼承和保留鄉土文化中的傳統和精華,又要結合現代社會實踐進行創新。具體對策如下:
(一)對農民進行引導,使其成為農村鄉土文化傳承的主要力量
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就是農民,他們既是農村鄉土文化的創造者也是傳承者,因此農村鄉土文化的發展必須依靠農民才能有深厚的群眾根基。農村鄉土文化體現在農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對農民也需要從生活的點滴入手,逐步培養農民的文化內涵,從內到外接受農村鄉土文化的核心精神。但是,從目前農村文化的發展現狀來看,只有少數農民對農村鄉土文化感興趣,愿意接受和學習這些文化,大部分農民仍然是一種觀望心態。這就需要政府在推動農村鄉土文化發展和傳承過程中對廣大農民積極引導,建立農村鄉土文化傳承專項基金,構建農村鄉土文化宣傳平臺,加強對農民的文化素質和藝術修養的培養和熏陶。同時,充分發揮農民自身的創作能力,鼓勵農民將新農村建設中涌現出的新事物與民間傳統文化相結合,創作出更加貼近農民和農村生活的藝術作品。
(二)推動農村鄉土文化的產業化發展
一、農村文化事業現狀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的生活日益富足,農村文化事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呈現出了可喜的發展勢頭。
1.農村文化投入力度進一步加大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得到加強。近幾年,中國文化建設投入的力度不斷加強,文化事業經費逐年增加,為農村文化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 "十五"期間前四年對農村文化投入達到98.53億元,占全國文化事業費比重為27.2%。
2.重大文化工程的順利實施使為農民服務的公共文化資源總量有了較大增加
實施了重點文化工程,為農民群眾服務的文化資源更加豐富。近幾年,文化部和財政部聯合實施了一些有重大影響的文化項目,成為推動農村文化事業穩步發展的有效手段。如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對文化信息資源進行數字化加工和整合,并通過衛星、互聯網和光盤等傳輸渠道為社會公眾服務。
3.農民自辦文化有了很大發展
在各地農村,農民自辦文化悄然興起,成為新時期農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國辦文化的重要補充。許多地方農民以家庭為單位開展文化活動,發展農家文化大院和文化中心戶,建設庭院文化,不斷豐富活動內容,充實活動內涵,農民參與文化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當前農村文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困難、問題
近年來,農村文化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總體上來看,發展速度仍然相對緩慢,與廣大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不相適應;其滯后于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整體狀況也并未發生根本性改變。具體而言,農村文化建設面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農村文化發展不平衡
首先從城鄉發展整體情況來看,農村文化與城市文化差距日益拉大,突出表現在農村文化事業經費投入嚴重不足。同時,由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不同,地區與地區之間的農村文化建設狀況也有很大差別。經濟發達縣和落后縣的農村文化建設之間也存在明顯的不平衡性,特別是少數民族聚集區以及土地貧瘠,條件惡劣的鄉鎮,文化事業發展緩慢。
(二)農村文化經費投入不足
首先是雖然文化事業經費總量有所增加,但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并沒有隨著財力增長而增長。其次是農村文化單位業務經費難以得到充分保證。第三,與其他行業相比,文化建設投入明顯偏低。
(三)農村基層文化設施落后
雖然近年來在和各級財政的支持下,農村基層文化設施建設有了很快發展。但是,鄉村文化設施建設仍然比較落后。首先,由于市縣鄉各級財政財力有限,農村文化設施的建設投入得不到根本保證。其次是現有的農村文化設施面積嚴重不足,設備過于老化,難以開展正常的文化活動。
(四)農村基層文化隊伍素質偏低
目前很多農村文化站專干仍然年齡偏大,大多數已40多歲以上。這些文化專干大多是上世紀80年代初從事文化工作的,專業知識已趨于老化,知識結構也偏低。基層文化干部的專業理論素質偏低,對各項現代技術特別是網絡信息技術的掌握尤其欠缺。
(五)農村基層文化資源嚴重匱乏,活動形式單一
由于目前很多縣鄉財政非常困難,再加上文化經費投入嚴重不足,公共文化資源十分貧乏,農村文化消費普遍低下。農民對文化生活的投入非常有限,多數鄉村農民每年用于訂書報刊物的支出少之又少。各縣鄉級圖書館、鄉鎮圖書室藏書量普遍不高,而且多為舊書,新書很少。農民急需的科技圖書很少,看書難問題一定程度上沒有得到解決。
(六)農村基層文化管理體制不順
目前在農村文化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體制性障礙。農村文化站由鄉鎮政府負責管理的現行體制,不利于文化站公共文化服務職能的發揮。目前,農村文化站都是由鄉鎮進行管理的,縣文化主管部門和業務單位對文化站只有業務指導關系。
(七)農民自辦文化缺乏明確的政策保障和引導
目前,在自辦文化發展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第一,農民自辦文化的定位不明確。第二,扶持農民自辦文化發展的政策尤其是經濟優惠政策制定較為滯后。第三,缺乏及時有效的引導和管理。
三、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幾點對策
1、提高思想認識,使各級領導從思想上重視農村文化建設,真正認識到新農村文化建設對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實現農村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重要意義。要持續不斷地發展農村文化,轉變和更新我們地方領導的思想觀念,避免在農村文化建設中大搞形式主義,切實有效地將農村文化事業的發展與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落于實處。
2、建立經費保障機制。各級黨委政府應將農村文化建設納入財政預算,建立農村縣鄉村文化建設及文化服務保障機制,逐步增加農村文化投入,建立穩定的增長機制。農村文化事業的建設和發展是我國農村發展的戰略性措施,需要全體民眾的全力支持,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尤其是政府資金的注入將對搶占農村文化陣地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3、進一步引進和利用國家擴大內需建設項目,增加對農村文化設施建設的投入,改善現有農村公共文化設施狀況,對現有圖書館、文化館、文化站的陳舊設施加以改造完善,使之正常發揮其功能,尤其要加快建設農村農家書屋和文化站的建設步伐。
4、開展送文化下鄉活動。為農民群眾提供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特別是開展更多的送戲下鄉、送電影下鄉、送圖書下鄉、送科技下鄉等活動,把先進的文化精神產品送到農村送到偏遠山區。
5、積極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并將政府引導與市場機制有機結合起來。鼓勵社會辦文化,企業辦文化。作為國家辦文化的補充,進一步促進農村的文化設施建設。
關鍵詞:基層文化;現狀;發展;作用
當前,基層文化工作在文化建設中發揮的作用很大,基層農村文化建設近施基礎薄弱的現狀。而大多數基層文化工作由于財力不足,對這一塊經費很難有較大投入,造成不少基層文化工作對各項農村文化建設政策的貫徹執行尚未真正到位。農村公共文化機構運轉還存在較大困難。我國多數縣農村文化機構運轉困難,文化產品、文化服務供給不足,為基層提供的公共文化資源總量偏少、質量不高,文化館站設備落后短缺。農村文化隊伍素質低,當前特別是鄉村文化工作隊伍人員知識結構偏低。有的鄉村沒有從事文化工作的專職人員,有的地方雖然保留了基層文化工作文化站機構,但人員素質狀況不理想。農民自辦文化發展沒有得到扶持,基礎薄,起步困難,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幫助,為其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農村基層文化管理體制不順,文化站干部普遍以基層文化工作為主管理,縣級文化主管部門無法調配,文化站人員長期處于固定狀態,不能交流,缺乏活力。同時,基層文化工作的工作任務是綜合性的,要應對多個部門,難以專心于文化工作。
根據以上現狀,筆者認為必須因地制宜,加快我國基層文化的發展步伐,認真做好相關管理任務已是當前待續解決的重要問題。要充分發揮好基層文化在基層建設中的作用。一方面要給進方法進行著力研究基層文化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快推基層文化建設的步伐,讓基層文化更加有力的為文化假設增磚添瓦。
一、基層文化工作的重要性
基層文化工作黨委政府要提高對做好基層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加強領導,加強基層文化工作基層文化工作。有些少數基層文化工作黨委領導,由于對做好基層文化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在不是經濟條件制約的情況下,基層文化工作文化站及基層文化工作發展滯后。因此,加強基層文化工作文化站及基層文化建設,首先是基層文化工作黨政領導要提高對做好文化站及基層文化建設重要性的認識。認識提高了,措施得力了,工作也就上去了,這說明基層文化工作很重要。
二、當前基層文化建設的情況
基層文化工作要保持與上級文化主管部門及文化館、圖書館等單位的密切聯系,對基層文化工作的建設起行政及業務的指導作用。基層文化工作也要積極配合上級舉辦的各種科學、藝術、文化節等活動,向上級反饋鄉村文化活動情況,及時得到主管部門的指導,同時收集各種信息,進行必要的文化活動內容的調整與活動形式的更新,及時將外面先進的信息資源傳遞到鄉村,使農民開闊眼界,拓展思路,與時俱進。
三、做好基層文化工作的具體措施
培養一支高素質的專業人才隊伍是做好文化工作的關鍵,基層文化工作文化站的文化員是弘揚先進文化的傳播者,是當前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排頭兵。首先要加強自身成員的學習和提高,積極參加上級文化部門舉辦的各類培訓班、函授班及加強個人業務自修,不斷學習,鞏固和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和業務技能水平。同時,要學習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方面的基礎知識,并不斷提高自身的知識結構,掌握先進的文化知識和農業科學技術,加強組織活動能力的培養,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使自己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和科學頭腦,使農民能信任自己,讓他們產生親切和依靠的感覺。只有這樣,各種文化建設活動才能順利地進行下去。
(一)狠抓村落文化建設。村落文化的建立是整體鄉村文化建設最基礎的單元,村落文化是溝通社會與家庭的橋梁,村落文化是農民學習和傳播知識的理想場所,是培養四有新人的重要載體,村落文化的發展便于農民直接參與,增進人與人、家庭與家庭、家庭與社會之間的溝通、交流與合作,同時可以調動農民學文化、學科學、學技術的積極性,可以增進鄰里之間的團結友愛,互相協作精神,是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前哨陣地。因此,基層文化工作文化站應隨時與農民保持聯系,了解農民的知識需求和精神需要。與農民一起根據當地的人文特點和經濟情況,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實可行的活動方案。
(二)農村文化的建設。應對農村文化與農村群眾文化事業的繁榮起到積極的作用。農村文化和農村群眾文化存在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基層文化工作農村的崛起及經濟實力的日益增長,必將有力地推動基層文化工作文化以至農村整個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文化站要利用文藝手段和方式,協助農村組織一定規模的業務活動和聯誼活動,協助培訓文藝人才,圍繞農村文化開展宣傳,擴大農村的知名度,使有關農村從中利益,樂于在經費上對農村文化事業作出反饋。這就為文、企雙方長期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為新農村整個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
(三)基層文化工作文化站要做伯樂,及時發現人才,培養村落中新的文化和科技帶頭人。文化工作的成員不能呆在辦公室里,必須保持走鄉串村的良好習慣,甚至到田頭地邊去與農民交流,做農民的好老師和好朋友,激發農民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積極性。幫助鼓勵村級文化室的建設,有條件的村要加大對文化室的投資力度,建力各類活動室,使農民有地方去,有地方學習。
綜上所述:基層文化工作文化站是一種多層次、多視角、多文化的復合型基層文化單位。是一種以國辦文化為主導,以精神文明為核心,以文化網絡為布局,以文化設施為載體,以文化隊伍為主體,以提高新農村廣大農民群眾的文化素質,滿足最基層廣大農民群眾的文化需求,豐富農民業余文化生活的重要場所。
基層文化工作文化站是最基層、最直接與廣大農民群眾打交道的文化工作單位,作為政府舉辦的公益性事業,它承擔著社會服務、指導基層、協助管理農村文化市場的職能,是集圖書閱讀、廣播影視、宣傳教育、科技推廣、科普培訓、體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動為一體,服務于農村群眾的綜合性公共文化機構。
引言
(一)鄉村旅游
成都市郫縣“農家樂”打開了中國鄉村旅游的發展市場,經歷了近30年的發展,鄉村旅游在全國范圍了的發展越來越趨于規模,趨于成熟,成為帶動農村經濟增長、文化發展的重要渠道。鄉村旅游是以自然生態環境為基礎,現代農業發展為載體,鄉土文化為根基,農民生活勞動為特色,集餐飲、住宿、參與、娛樂、體驗為一體的綜合性旅游度假活動方式,是由景點旅游到休閑度假旅游的一種過渡的旅游新形態。
(二)智慧鄉村旅游
智慧旅游打破了傳統旅游的發展形式,以物聯網、云計算、通信網絡、信息處理、數據挖掘等技術綜合服務于游客的旅游導向、旅游體驗、旅游管理、旅游服務等各個方面,使旅游資源得以合理發展、統籌管理、全新運作的一種新的旅游方式。智慧鄉村旅游借由智慧旅游的背景服務于鄉村旅游,為更好協調鄉村旅游的發展、統籌城鄉建設、發展生態旅游等,提高游客的體驗滿意度開辟未來鄉村旅游發展的新路徑。
(三)成都市鄉村旅游發展現狀
1987年成都郫縣農科村的“農家樂”成為中國鄉村旅游的發展雛形,截止2015年12月以來,通過統計攜程、去哪兒網、藝龍網等幾大知名網站及通過成都市旅游局官方數據統計顯示,成都市農家樂數量達到1萬多家,其中星級農家樂有311家[1]。發展智慧旅游勢必帶動更多的農家樂客戶體驗的升級,為鄉村旅游的發展帶來新的契機。
二、成都市智慧鄉村旅游發展的阻礙
(一)旅游信息化利用率低下
成都鄉村旅游的信息化利用率低下,通過調查統計,在各大知名旅游網站上注冊登記的成都鄉村酒店和農家樂都非常少,更不用提針對某一特定地區發展旅游信息化建設。而智慧旅游的發展離不開旅游信息化的建設,這必將是導致成都鄉村旅游發展的一大弊端。
(二)硬件設備落后
智慧旅游的發展依賴于物聯網、云計算、通信網絡、信息處理、數據挖掘等技術的支持。成都目前的鄉村旅游基本上還依賴于口口相傳的傳統市場推廣模式,對硬件的要求基本為無,所以,發展成都鄉村旅游的智慧化,硬件也是一大傷。
(三)市場推廣手段單一
成都鄉村旅游雖然經歷了近30年的發展,但是面向的對象依然是成都市及周邊的游客,在全國范圍內的影響還沒有達到一定的水平。雖然現在很多的農家樂請了推手,進行微博、微信的軟文推廣,但是宣傳手段仍然趨于單調,對整體鄉村旅游智慧化發展仍然是制約瓶頸。
三、成都鄉村智慧旅游發展策略
針對以上分析的成都鄉村旅游智慧化發展存在的障礙,結合目前成都市倡導的生態旅游、發展智慧旅游的大環境,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穩步推進成都鄉村智慧旅建設。
(一)完善成都鄉村旅游信息化平臺
成都市鄉村旅游協會是成都信息工程學院銀杏酒店管理學院與成都市旅游局共同承辦的機構。為滿足智慧化發展需要,可以成都鄉村旅游協會網站的基礎上,完善成都鄉村旅游管理制度,添加交通管理查詢、氣象查詢等功能,為個性化鄉村旅游提供服務。并完善成都鄉村旅游信息資源,對接成都各地的旅游局,建立全面的成都旅游資源信息庫,為智慧化旅游提供原始數據。
(二)完善硬件系統
隨著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的快速發展,成都地區網絡全覆蓋已經不是夢想。快遞行業的快速發展已經進入各鄉鎮。并且政府已經在向網絡5.0的要求進行部署,住家用戶只需要更新家里的路由器,就能更新網絡,對接網絡的高速列車。另一方面,成都市旅游局需統籌建立成都鄉村旅游信息化平臺,從硬件上支持智慧化發展需要,通過成都鄉村旅游信息化平臺來統籌管理成都市鄉村旅游資源。
(三)多渠道推廣成都鄉村旅游
除了傳統的個體宣傳成都鄉村旅游,更需要多渠道推廣成都鄉村旅游協會。成都鄉村旅游協會集成了成都鄉村旅游的所有資源,多渠道推廣成都鄉村旅游協會其實就在推廣整個成都鄉村旅游的所有資源。除了傳統的推廣渠道,也可以借助微信、微博、電視、網絡等手段進行推廣,以成都市旅游局來推廣成都鄉村旅游協會,不管在公信度、效果上都會比單一個體推廣效果強得多。
(四)加強人才的引進及培養
鄉村旅游的智慧化發展離不開人才的需求。以村或鎮為點,建立信息服務點,所有技術人才需要經過成都市旅游局鄉村旅游智慧化培訓,能夠切實解決實際碰到的技術問題。而成都鄉村旅游協會的信息化維護,更需要人才的引進,可以通過高校人才引進和現有人才培訓等方式,將智慧化發展由點到面進行人才的輻射,確保智慧化的順利推進。
四、小結
關鍵詞: 徐州 鄉賢文化 現狀分析
鄉賢,傳統意義上是指本鄉本土德行顯著之人。“鄉賢”一詞始見于東漢,原是指國家對有所作為的官員,或有崇高威望、為社會作出突出貢獻的社會賢達人士,去世后給予表彰的榮譽稱號。與“鄉賢”近義的詞,在古典文獻中有“鄉先生”、“鄉老”、“鄉紳”、“鄉達”等。唐代,劉知幾在《史通?雜述》中說“郡書者矜其鄉賢,美其邦族”,充分肯定與贊揚了鄉賢的價值。鄉賢文化源遠流長。明清開始,各州縣皆建有鄉賢祠,來供奉歷朝歷代鄉賢人物。因此,形成一套完整有序的官方祭奠儀式。
徐州自古乃九州之一,歷史悠久,鐘靈毓秀,文才武勝代不乏人。僅民國時期就出現過錢食芝、李可染、張伯英、馬可、王琴舫、周祥駿、王少華等許多令徐州鄉民敬仰和尊重的鄉賢。他們或用自己的凌然義舉維護廣大百姓利益;或用自己的道德文章教化鄉里民眾,功勛彪炳于徐州地方史冊,千百年來激勵、感化著一代又一代徐州人民。
一、徐州鄉賢文化發展現狀
1.徐州鄉村鄉賢發展情況。
社會學家認為,中國社會是一個“鄉土社會”。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自古就有尚賢的傳統。鄉賢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含著鄉村治理的智慧與經驗,是千百年來促進農村和諧穩定發展的一塊基石。徐州市共有10478個自然村,因此鄉賢文化在農村社會中尤為重要。依靠鄉賢調節鄰里糾紛、家庭矛盾是農村社會健康發展的自我調節手段。賈汪區耿集辦事處依托1個“辦事處鄉賢工作室”、13個“村鄉賢站點”、165個“鄉賢之家”三大陣地,組建三級調解體系。豐縣梁寨鎮下轄的20個行政村都建立了“鄉賢工作室”,98個自然村至少篩選1名管事的“鄉賢”,教化鄉民,維系鄉情,溫暖鄉土。自鄉賢工作室成立以來,賈汪區耿集鄉依托“鄉賢之家”,共接訪478例,成功調解438例,調解成功率高達92%。其中農村土地糾紛221例,占調解總例的50%,農民工薪糾紛158例,占總事件的33%,贏得了廣大群眾的一致好評。
近現代以來,徐州本地鄉賢延續著千年文脈,一大批各藝術門類的專才辛苦耕耘,努力創作,推出了為數可觀的作品和成果,為豐富地方文化底蘊作出了不俗的奉獻。
2.徐州文藝界鄉賢發展情況。
據徐州市委宣傳部、徐州報業傳媒集團、市文廣新局于2015年共同實施的“徐州文化傳承世紀”工程統計,1949年10月1日以前出生的(包括已故者)、長期在徐州地區生活工作的、在當地有相當影響和聲望的老藝術家共130人,其中文學界23人、美術界28人、書法界11人、攝影界8人、民間文藝界10人、舞蹈界4人、音樂界11人、戲劇界25人、曲藝界6人。他們在各自的領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尤其是在文學創作方面,出現了劉振華、董堯、王遼生(已故)等作家和詩人群體,有的榮獲第八屆全國優秀電視劇“飛天獎”一等獎、江蘇省“五個一工程”獎、紫金山文學獎等;在演藝界,涌現出佟韶音、相瑞先、徐艷琴、厲仁清、劉立武等戲曲明星,他們中的杰出者被中國曲協授予“特別貢獻曲藝家”榮譽稱號;在書畫創作上,有王冰石、姜舟、馬奉信、金德欣等一大批名家,徐州因而獲得“中國書法名城”稱號。
二、徐州鄉賢文化建設現狀
1.徐州鄉賢文化建設舉措。
近年來,徐州市高度重視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鼓勵各地發掘文化遺產,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鄉賢文化,推動楚漢文化相得益彰,比翼齊飛,做了許多方面的工作。
一是啟動了“世紀文化傳承工程”,保護鄉賢文化。2015年2月啟動實施的“徐州文化世紀傳承工程”,涵蓋徐州市文學、書法、美術、攝影、音樂、舞蹈、戲劇、曲藝、民間工藝等藝術門類的老藝術家(建國前出生),主要搜集整理老藝術家的資料,包括老文藝家的生平、作品、物品、宣傳品、生活照、舞臺照、錄音、錄像等,對他們的藝術人生、藝術成就、藝術傳承等進行調研摸底、梳理歸類、評估論證,并在徐州日報、都市晨報、彭城晚報和中國徐州網開設專版(欄)進行報道,編輯出版人物傳記叢書,制作完成電視文獻片、舉辦老藝術家成就展。二是培樹當代先賢,弘揚好人文化。徐州市堅持講好人故事、打造好人徐州品牌。目前,已有5人榮獲全國道德模范稱號及提名,92人當選“中國好人”。“中國好人”上榜數、“江蘇好人”上榜數連續兩年位居全省第一。數十位好人鄉賢入駐徐州“好人園”,有效放大凡人善舉的榜樣效應,真正激發全社會崇德向善的精神力量。三是舉辦大型節慶活動,推介鄉賢文化。徐州市立足文博會、李可染藝術節、馬可藝術節、漢文化旅游節等大型節慶活動,把徐州籍專家學者、商界精英、知名人士等請回來,共商徐州發展大計,推動徐州發展。迄今為止,徐州已連續舉辦17屆經濟貿易洽談會暨漢文化旅游節,已在南京、上海、北京、韓國大邱及徐州本地舉辦楚風漢韻暨李可染畫展,目前正在籌備第二屆文博會,力圖通過節慶載體,進一步彰顯徐州先賢文化優秀品格。
2.徐州鄉賢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就江蘇省來說,徐州率先啟動了鄉賢文化建設,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xx縣農村文化建設現狀
素有“梅花鹿之鄉”和“農民畫之鄉”美譽的xx縣是東北黑土地上的一顆明珠。它位于吉林省中南部,屬“五山一水四分田”的半山區,是著名的“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和”全國綠化先進縣”。縣域面積2522平方公里,轄14個鄉鎮,229個行政村,總人口40.8萬,其中農業人口近28萬。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xx縣的農村文化建設也有了長足進步,全縣農村文化建設呈現蓬勃健康的發展勢態。
1、農村文化娛樂設施日臻完善。
近幾年來,xx縣以促進社會經濟和諧發展,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為核心,扎實有效地推動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農村文化娛樂設施日臻完善。為加快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先后投資100多萬元,新建擴建了14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全縣鄉鎮文化站建成率達100%。在此基礎上,縣委、縣政府一直高度重視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和農村文化活動的開展,在抓好鄉鎮綜合文化站和村(社區)綜合文化活動室等文化陣地建設的基礎上,近年來,該縣立足為農村群眾提供更多更好文化服務,將組建各類文體社團、協會和村級文化大院建設作為繁榮農村文化的重要載體,同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了“縣有文化中心、鄉有綜合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的發展新格局。截至目前,全縣14個鄉(鎮)已建設農家書屋229個,文化大院229個,實現了行政村農家書屋和文化大院建設全覆蓋,并在229個行政村都配設了文化志愿者。建設農村文化大院小廣場78處,室外活動場地面積達28萬多平方米。
2、提升農村公共文化建設服務體系,農民文化生活越來越精神。
xx文化底蘊深厚,民間文化能人層出不窮。多年來,一些農村文化能人依托自家庭院或村級活動場所,自發組織開展文化娛樂活動,文化大院應運而生,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正確引導下,全縣文化大院建設如雨后春筍般蓬勃興起。縣委、政府一直關注民間文化的發展,把發展群眾文化作為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積極引導廣大群眾組建各類業余社團、協會、演出隊伍,把文化大院建起來。一是整合文化資源。引導各鄉鎮利用文化資源共享工程和農村書屋,充實文化大院的內容。利用村委會閑置房屋或公用場地,通過整修粉刷,繪制文化墻,建成文化大院、活動廣場。小四平村利用村中閑置的一塊低洼地,平整出了1500平方米的廣場,建起了200多平方米的活動室。二是整合人才資源。發揮鄉村文化帶頭人組織和建設文化大院,帶起一個甚至幾個村的文化活動。北屯基村的“張家文化大院”集中了戲曲、書法、繪畫、舞蹈等各類人才,常年開展文體活動,涉及周邊多個村組,吸納聚集和涌現出了眾多的文藝人才,形成了“能人”建大院、大院出“能人”的良好機制,為豐富農村群眾文化生活提供了廣闊的舞臺。三是不斷加大投入。縣財政與文化部門在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資金使用上,順勢推動,通過政府采購集中為文化大院配發秧歌服、音箱、鑼鼓镲嗩吶等器材,吸引了廣大農民積極參與,用最簡單、最普通的活動方式,讓老百姓跳出健康、舞出快樂。目前,全縣已成立各類農村群眾文體活動組織500多支,常年參加文化體育活動的農民有近5多萬人。這么多的隊伍于勞作之余排練節目,在節慶或農閑時進行演出活動,不僅豐富了農村群眾業余文化生活,也進一步宣傳了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深受群眾歡迎。現在農村文化大院已經成為了各村村民的娛樂健身、學習休閑的好地方。我們在對xx鎮的調查中,了解到該鎮活躍著神鹿藝術團、中老年藝術團、喜洋洋秧歌隊、火苗健身舞隊、太極拳、廣場健身操隊、詩詞協會、讀書協會、農民書畫院等30多支隊伍,每支隊伍都在50人以上。每當夜幕降臨時,參加文體活動的人們,臉上洋溢出喜悅的笑容,手舞足蹈,歡聲笑語,如癡如醉地享受著幸福生活,與圍觀欣賞的群眾喝彩聲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值得一提的是xx鎮的神鹿藝術團所演出的文藝節目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主要是針對個別群眾出現的封建迷信、不贍養老人、鄰里不團結、賭博、酗酒等陋習和群眾中涌現的文明新人新事來編排節目,所表演的內容在群眾中有原型,深受群眾喜愛,有著極強的生命力。像小四平鎮的小陽村、那丹伯鎮屏風村、南屯基鎮的張家大院在村干部和文化帶頭人的組織下,紛紛建起了農民秧歌隊、廣場舞表演隊、二人轉小劇團等。只要“喇叭一響”,男女老少齊上陣扭起大秧歌、跳起廣場健身舞,全村的村民都積極來參加,已經成為村里主流娛樂方式,使得各村多年來沒有發生治安案件,鄰里關系更加融洽,整個村組在一片和諧中快樂的生活著。這些看得到、摸得著的“文化惠民”措施的深入實施,讓全縣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變得越來越精彩。
二、農村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雖然近幾年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下,xx縣的農村文化建設有了長足的發展。但必需看到,當前的農村文化發展與深厚的文化底蘊相比,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相比,與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相比還有比較大的差距,重點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農村文化發展不平衡。一方面農村基礎文化設施存在地區差異。在調查中,xx鎮、小四平鎮的總體情況遠遠好于拉拉河鎮和三合鄉,在xx鎮灣龍村我們不僅看到該村有報欄、多功能活動室、圖書室、村民活動廣場,而且該村還建有健身路徑和籃球場。另一方面農村業余文藝演出隊伍發展不平衡。我們在調查村組里是否有文體隊伍的問題時,呈現出較大的地區差異,比如南屯基鎮、橫道河鎮、xx鎮基本上每個村組都有2-3個民間文藝體育組織;而文化基礎條件不好或沒有集體經濟收入的村組,如二龍山鄉、大興鎮等,一個村里只有1支文體隊伍或者只停留在庭院活動中。
二是免費開放資金尚未到位,缺少文體活動設施器材。國家要求鄉鎮文化站每年免費開放資金不少于5萬元,應由縣級配套的25%資金始終沒有到位,經費不足已嚴重影響和制約了鄉鎮文化站的正常業務工作及開展活動。由于城鄉發展不均衡,農村文化建設歷史欠賬較多,特別是村組一級的文化建設,至今仍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最薄弱的環節,嚴重阻礙了農村文化建設的發展。在對各鄉鎮村級文化設施調查中,目前現有的農村文體活動設施器材根本不能滿足農民群眾需求和農民的“求知、求富、求樂”的愿望,有的文化大院雖然配發了音響、樂器和服裝,建設了文化大院小廣場,但對于更多的農民群眾需求(比如一個村有多個組有秧歌、健身舞蹈隊)還只是杯水車薪,無法滿足更高的要求。
三是文化娛樂活動形式單一,缺乏文化人才。當前,農村群眾文化娛樂活動內容不豐富,形式單一,范圍不廣泛,不能滿足廣大農民群眾精神生活需求,有的鄉村開展活動,也只是平時組織農民扭扭秧歌、跳跳廣場舞,或三五個人搭個土臺子,唱一唱戲,農民在勞作之余從事較多的活動是看電視。調查中發現,與農村群眾對文化生活需求大、參與熱情高相比,農村文化培訓工作尚未跟上,農村文化人才缺乏、素質不高、成員年齡老化等現象在許多鄉鎮存在。盡管現在有些鄉(鎮)綜合文化站、村文化大院已配備了樂器、音響、燈光、電腦等文化設備器材,但由于缺乏懂得使用專業人才,而使這些文化設備器材閑置。另外大部分的文化帶頭人專業素質低下,活動手段過于簡單,形式過于陳舊,活動內容缺乏創新,可提供的文化服務的內容和文化資源嚴重匱乏。群眾所喜聞樂見、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形式沒有充分挖掘和利用,文化陣地的宣傳,教育,輔導,娛樂的功能沒有充分的發揮出來。
三、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幾點建議
1、加大農村文化建設投入,促進城鄉文化協調發展。針對城鄉文化發展不均衡的現狀,要推進農村文化建設,就必須統籌城鄉文化,積極推進城鄉互動。一是要推動文化資源向鄉村傾斜,加快推進落后鄉鎮村級的公益性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把一些群眾基礎好、建設積極性高、符合項目建設場地要求的村組作為重點示范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建設點。建設內容包括一個標準的小廣場、一個文藝舞臺、一棟公共服務樓、組建一支或多支農民文藝隊伍和健身隊伍。二是深入開展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對薄弱鄉村組建文藝組織扶持力度,整合各種社會資源,不斷壯大農村文化大院文化隊伍。三是加快推進村級基層文化服務網絡建設,通過文化資源共享工程網絡體系,為廣大農民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務。
2、加大農村文化建設投入,調動農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農村文化建設,農民群眾是主體,農民參與度高了、主動性強了,工作才會有持久的生命力。一是切實發揮好村級文化公共平臺作用,充分利用重大節慶、民俗和各種文化節等節日經常性地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藝競賽活動,調動農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二是充分發揮縣文化廣播站、文化館、藝術團和民間文藝團體的“傳、幫、帶”的作用,深入農村與農民觀眾同臺演出,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這樣的演出既調動了廣大農民群眾參與演出活動的積極性,又使農民在娛樂中受到了潛移默化教育。三是廣泛開展農民樂于參加的五好家庭、文明戶、模范夫妻等文明創建活動,用農民親身經歷的形式,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法,促進文明新風進萬家,這樣的文明創建活動既增強了活動的感召力、滲透力、吸引力,又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群眾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關鍵詞:少數民族 農村 公共文化 農民 文化產品 社會資本
一、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公共文化現狀
目前我國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公共文化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是農村公共生活的迅速退化。改革開放后,農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腰包鼓起來的村民們相繼蓋起了一棟棟小洋樓,由此形成的新型居住格局與傳統相比更為分散且獨立;自來水普及后,井邊排隊打水,河邊相繼洗衣的場景已難呈現;電視、影碟機、電腦走進了千家萬戶,也使村民們對曾經風光無限的露天電影和戲劇熱情不再……隨著公共生活空間的日漸縮小,公共交流機會也大大減少。
其次,社會的劇烈變革導致傳統民間文化受冷落。解放后,許多優秀的民間文化受到不小的沖擊。時期民間的民俗文化活動更是備受抑制。活態的民族民間文化,在現代化的步伐里日趨式微:各民族被譽為民族民間文化“活的圖書館”的民間藝人多已年逾古稀,或相繼去世;不少青年對民族傳統和民間藝術了無興致,導致民間文化后繼乏人。農村公共文化失去民間文化的傳統依托。
再次,當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不完善。主要表現在:一是公共文化服務意識薄弱,資金投入不夠。長期以來農村建設“重經濟、輕文化”,公共文化設施缺乏,資金投入不夠,現有設施有效利用率低,不能發揮其功能作用。二是公共文化產品數量少,活動內容單一。一方面,傳統民間文化得不到很好的保護和繼承。另一方面,適合農民口味的書籍報刊、影視音像作品又是少之又少。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不完善,農村公共文化就無法滿足農民多層次、多樣化的精神需要。
二、從農民層面分析
從農民個人文化活動角度來看,云南昆明周邊少數民族地區農民對文化活動熱情度不高。通過調研,從農民角度分析,我們認為存在這些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農民收入水平低,個人文化用品有限
隨著科技在文化娛樂領域的運用,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從事文化活動所需要的文化娛樂用品越來越多。現代文化娛樂用品的不斷增加,加大的改變了人們從事文化活動的形式,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個人文化用品的擁有量在一定程度上顯示了其文化活躍的自由度。但在云南昆明周邊的少數民族地區,農民個人擁有的文化娛樂用品極為有限。大部分農民家里有電視機、收音機,但是收到的頻道極為有限。有電腦、照相機、體育用品、攝像機的家庭微乎其微。
表1 家庭收入情況(n=1064)
昆明周邊很多自治縣是國家級貧困縣,以祿勸縣為例,2011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000元,而祿勸縣人均收入才3000元,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00元。在其他一些貧困縣,有些農民還沒有擺脫貧困的境遇。從調查數據來看,超過50%的家庭2011年收入不足10000元,加之家庭人口多,其農民人均年收入就更少了。所以對于文化的消費自然就更少了。相對于吃、穿、用、醫療等生活必需品的需要,文化娛樂消費不是他們生活消費的重心。在文化消費上的直接表現就是,文化用品購買能力低,個人文化用品有限。
2.農民文化水平低,享受文化設備的水平不足
享受文化產品需要具備相應的文化水平。受教育程度決定著一個人的各方面綜合能力,如讀書看報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項。但目前,在昆明周邊少數民族地區真正具備一定的文化水平,能夠享受文化設施的農民極為有限。
表2 受教育程度 (n=1078)
從調查數據來看,該地區農民文化程度整體偏低,將近有一半的農民僅有小學文化程度,受過專科本科教育的農民不足2%。該地區農民的這種文化程度現狀決定了很多農村公共文化設施不能發揮作用。農村文化站、農家書屋的書籍報刊、活動室的設施器材都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使得他們難以通過目前建立的文化設施得到科技知識、致富信息,農民到農村文化活動室閱讀書籍、使用電腦等現代文化設施的現實可能性幾乎為零。這嚴重影響了該地區農民享受公共文化設施權利的實現。
三、相關建議和解決措施
1.重視鄉村精英的作用, 增強農村發展的內在動力
在農民當中,不乏有文化內涵、有文娛天賦、有組織才干的農民,這些鄉村文化精英是農村文化發展的領導者、推動者和帶頭人。無論是公共文化的建設還是農村優秀民間文化的保護、開發和發揚,都需要能夠真正扎根在農村的文化精英來擔綱。他們在改造農村傳統社會資本中,利用本身所擁有的各種資源優勢和文化優勢,成為公共文化建設不可或缺的力量,在整合農村本土文化資源、連接鄉村與外界的文化網絡和資源等方面發揮著中堅作用。故在發掘和培養農村文化精英的過程中, 應當注重加快人才隊伍建設, 培養農村適用的相關人才, 包括發揮農村文化骨干、文化能人、文化名人、民間藝人的積極作用;加強農村業余演出隊、業余電影放映隊、文化中心戶、農家書屋、農村義務文化管理員等業余隊伍的培訓;重視鄉鎮文化站的選人用人問題,建立一支扎根基層、服務群眾的專兼職公共文化隊伍。
2.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
一方面,政府等外源動力要從維護農民的文化權利和現實文化需求出發,利用原有的農村社會資本,調動農民參與的積極性,讓農民成為農村文化建設的主體;另一方面,要通過制度創新,建立激勵機制,創建社會普遍性信任、合作等新社會資本,這樣才能產生外源動力與內源動力的聚合轉換,從而促進農村公共文化的發展。
3.重視社會資本的構建
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過程,也是整合社會資本、打造相關文化資源平臺的過程。目前農村公共文化建設中所缺乏的,是對社會資本的正確認識及整合利用思路的創新。所以,農村公共文化建設要想取得成效,必須重視、培育和重構社會資本。
四、結語
綜上所述可以看到, 在農村公共文化的構建和參與等方面,都存在諸多問題。農村公共事務管理中農民主體參與意識、機會和能力的低下及鄉村自治組織的缺位,使得農村文化發展的內生機制難以建立,不僅弱化了鄉土文化的功能,也使得農民平等地參與文化創造、文化生活,以及文化決策與監督的權利難以實現。所以,必須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在此過程中也應重視社會資本的構建。當然更重要的還是重視鄉村精英的作用, 增強農村發展的內在動力,發掘和培養農村文化精英,注重加快人才隊伍建設, 培養農村適用的相關人才。
參考文獻:
[1]葛繼紅,王玉霞.當前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研究—基于加強政府供給角度[J].三農問題研究,2009(4).
[2]蘇紅,張宏城.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內容[J].求索,2009(11).
[3]李少惠,王曉艷.社會資本視角下的農村公共文化研究[N].西北大學學報,2011
【關鍵詞】城市化;白族;鄉村文化保持
近幾年來,少數民族語文活態保護已成為我國少數民族語文調查的一個熱點。在現在這個城市化進程飛速發展的今天,少數民族如何保護自己的文化,是當代少數民族面臨的一個嚴峻的問題。所謂少數民族鄉村文化,是少數民族地區源于鄉村并依存于少數民族村落的文化,具有很強的在地域性和鄉土性,同時又是以活態形式存在于鄉村民眾日常生活之中,體現少數民族生活方式和精神文化。它既包括無形的文化,如少數民族語言、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少數民族、娛樂等,也包括有形的文化,如少數民族建筑、文物古址、少數民族衣著服飾等。前者稱為非物質文化,后者被稱為物質文化。鄉村文化秉承傳統文化特點,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扎根于鄉土之中,是反城市化的。筆者將以大理白族鄉村文化為例,探討城市化背景下少數民族鄉村文化的保持問題。
一、城市化背景下的大理白族鄉村文化保持現狀
鄉村文化包涵有形文化、無形文化等兩個方面,具體說來其包涵內容非常豐富,城市是現代文明的象征,它給大理地區的白族村民帶來活力與商機的同時也強烈的沖擊著白族地區的文化,這就給大理白族地區的鄉村文化的保持帶來了嚴峻的挑戰。這里筆者將主要從語言、服飾、節日、信仰、建筑等角度介紹當前白族地區的鄉村文化保持現狀。
(一)白族語言保持現狀
目前凡是居住在白族村落中的白族人(由于嫁娶等原因進入的外地人除外),無論在生產、生活、學習中都仍然頻繁地使用白語交流,使用場合非常寬泛,如家中、村中、公車、菜場、學校等,這表現了白族人民具有非常強烈的凝聚力。改革開放以前,村民多數只會將白語,僅有極少的一部分人能熟練的操練白、漢兩門語言,伴隨著現代化生產發展、受教育的層次越來越高,白族人幾乎都能熟練的使用白語和漢語。現代社會更是日新月異,電視普及,越來越多的新元素進入到白族鄉村生活之中,白語中出現了大量的漢語新詞匯,典型的如電器類詞匯、科技類詞匯、政治類詞匯,這些詞在白語中采取“漢字白讀”,其原有的詞匯、句型仍保存完整。面對城市化的猛烈沖擊,白語的傳承出現了新現象,以前白族兒童通常學習白語,進入學校后才開始學習漢語,一些白族兒童不再將白族作為母語來學習,而是同時學習白語和漢語,有的先學習漢語到4、5歲以后,再教會其白語,究其原因,這些兒童的父母通常具有較高的受教育經歷或者已移居城市,有的并不屬于此類型,而是認為先學漢語能培養小孩的語感,否則受白語語音影響,小孩在學習中出現發音不準。
(二)白族服飾保持現狀
筆者發現村中穿戴傳統白族服裝的人主要集中在老年人和特殊人群當中(如導游、舞臺演員等),中年人其次,年輕人服飾“休閑化”,其中老年男性少于老年女性。從服裝來看,視覺上仍保持原來整體原貌,包頭仍保持著“風花雨月”等主要特征,但衣服樣式多數經過改良以適應各種需求,整體呈現簡單化;材質上看,市面上多數已經由棉、的確良等布料轉變為粗/細紗和綢緞;色彩豐富,實用性減弱;制作手藝有所變化,手工繡花幾乎全部由機器繡代替。
(三)白族節日文化保持現狀
白族目前的節日文化總體說來保護得非常完整,凡有會期,村民必定以村、社、家庭等為單位組織參與,或者結伴自行參與,主動性高。參與者包括不同年齡層次的村民,年輕人多忙于勞作,相對較少,中老年人及小孩居多。節日活動內容豐富多彩,霸王鞭、八角鼓、對歌、祭獻、念經等。節日列舉:繞三靈,4月22日至24日,大理慶洞村;葛根會,1月5日,三文筆(三塔附近)白族本主節一年四季(各地的時間各不相同);觀音會,2月19日,大理觀音堂;火把節(白族),6月25日,白族各村寨;耍海會,7月23日至8月23日,沿洱海地區(才村);三月街民族節,3月15日至21 日,大理城西;財神會、無為寺、中和寺等。
(四)族保持現狀
白族是一個開放的民族,這從白族的中便能推測出一二,白族村民的非常豐富,歷史上曾信仰儒、釋、道三教,最早還有白族密宗信仰,村中常常塑有三教宮,此外白族尤其突出的便是各村均有屬于自己的本主及本主節。從的狀況來看,目前白族村民對佛教、道教的信仰并沒有因為城市化的沖擊而減弱,村中隨處可見村民虔誠的各方神靈。同時以村民組織為例,老年婦女往往參加蓮池會,這是信仰佛教的自發組織,老年男性部分則參加洞涇音樂會,這則是體現了對道教的信仰。而每個村中則都有本主廟,本主信仰在村民的各種中始終占主導地位。本主相關活動參與者包括各年齡階段的村民,信仰本主主要表現在:求消災、求平安、結婚、喪葬、動土、生子、辭年、節日、初一十五等。總體說來,白族鄉村中不同的仍較為完整地保存下來,而天主教、基督教信仰的人群則非常的少,一些村中幾乎無人信仰天主教或基督教。
(五)白族建筑文化保持現狀
白族的建筑在鄉村文化中主要體現為城市化影響下的一種改良,即在保持了原有白族建筑的基礎元素上又有了一些新的變化。其主要變現為為適應現在社會的要求,大多數傳統建筑逐漸被拆掉,數量越來越少,新建房多以混泥土為主,但是保留有格子門、瓦面屋頂、房屋彩繪等傳統元素。新式房屋整體結構完全不同于傳統土木房,但是在外觀上又有相似性,當前出現的想象則是,掌握傳統房屋建筑本領的工匠逐漸消亡,這意味著白族建筑已經逐漸在向現代化靠攏。
二、城市化對大理白族地區鄉村文化的影響
近三十年的變化來大理地區的鄉村文化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總體說來,城市化背景下大理地區的白族鄉村文化保持仍不容樂觀,雖傳承并保存了絕大多數文化,但是在服飾文化及建筑文化等一些方面尤其不盡人意;人們保持鄉村文化的態度處于一種無意識狀態,而不是有意識、有組織的進行;參與組織的大多數活動人群以老年人居多,年輕一代能否完整的繼承和保持大理白族鄉村文化,以及將這些文化傳承下去,著實令民族學者擔憂,種種跡象表明大理白族鄉村文化正面臨城市化的猛烈沖擊。
從鄉村文化受城市化影響好的一面來看,城市化發展為白族文化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注入新的文化因素,使之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狀況。但是,城市化同樣給白族鄉村民族文化帶來的沖擊,導致民族文化調適、轉型;部分白族文化被強勢文化同化,部分文化變遷或者逐漸消亡。
三、白族鄉村文化應對城市化影響的措施
結合當前城市給大理鄉村文化帶來的影響,筆者認為白族鄉村文化的保持的應對措施應當包括保護、傳承、開發、創新和轉型五個密不可分的方面。媒體、政府等應當號召社會各界力量共同努力,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要把白族文化的保護開發利用納入整體規劃,以科學發展觀的標準發掘保護和開發的途徑,開展多層次的學術研究活動,著力保護和培養白族文化的傳承者。文化保持相對應的具體措施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開展:
(一)對于一些受城市化影響較明顯的文化應當采取搶救措施,如:白族服飾方面,除去老年人外,年輕人幾乎已經不再穿白族傳統服飾,并且該情況已經持續一段時間,針對此類情形我們應該盡可能的收集相關材料、樣本,結合現代影像技術,按地區、性別、不同年齡階段等特點分類并進行整理保存,詳細記錄相關內容。
(二)一些隨時代不可逆流的鄉村文化變遷,政府應當進行干預,如白族建筑文化,政府對某一片區進行嚴格的集中保護,以喜洲傳統建筑群為例。尋找傳統木匠、泥水匠,拍攝關于白族房屋建筑記錄片,用紀實的手法記錄全過程下,并整理成文字,同時收集整理建筑所需工具,器材。
(三)在群眾中宣傳文化保持的重要性,熟悉傳統鄉村文化觀念、習俗的老年人,應當盡全力傳授給年輕人,青年人主動學習。通過家庭、社會團體口口相傳、祖祖輩輩傳授下去。
(四)針對白族刺繡、剪紙、大本曲等文化,政府可以有計劃的組織培訓班,聘請相關文化傳承人講授,通過小班教學培養更多人才。
(五)舉辦專題鄉村文化活動,如,白族婚禮、喪禮、白族建筑文化等常識搶答有獎活動,激發人們的興趣,使民眾在積極參與此類活動,同時宣傳和弘揚白族文化,使白族鄉村文化得到廣泛傳播。
(六)地方電視臺可創辦白族鄉村文化節目,系統介紹白族文化知識,同時可邀請相關學者、傳承人等熟悉白族文化的專業人士介紹白族鄉村文化。
四、結語
鄉村文化涉及面寬泛,城市化必然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帶來沖擊和影響,現在社會發展中,少數民族的發展既不能離開城市化的,又不能完全被城市化同化,怎樣在現代社會的發展浪潮中保持自己特有的少數民族文化,使自己的鄉村文化不被現代文明吞沒是少數民族地區在發展中應當考慮和重視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高永久,劉庸.城市化背景下西北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與開發利用[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05(06).
關鍵詞:麗江;旅游文化;發展與保護
一、麗江古城概況
麗江古城位于云南省麗江縣,又名大研古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沒有城墻的古城,被譽為是中國傳統民族建筑藝術的精華和典范。因為集中了納西文化的精華,并完整地保留了宋元以來形成的歷史風貌,在城市格局、街道布置、民居建筑極具特色。古城蘊藏著以東巴文化為代表的納西文化內涵,是吸引世界各地游人到麗江游覽的主要文化資源。麗江古城發展與演變經歷了一個多因素滲透、互動的過程,自1997年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以來,已擁有了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三江并流核心區)和世界記憶遺產(東巴古籍)N項桂冠,成為“中國最令人向往的10個小城市”和“地球上最值得去的100個城市”之一。
二.麗江旅游開發保護方面存在的問題
1.民族傳統文化大量流失
發展旅游業的過程中民族傳統文化大量流失,飲食文化、土特名優、手工藝、民風民俗等在商品經濟的充斥下正在消失。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傳統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受到極大的限制。外來人口的流動、轉換、沖擊,給當地的本土文化帶來很大的沖擊,現在的納西兒童都不學母語,而開始學四川話和昆明話,他們認為納西語是對智力的一種障礙。外來文化糟粕對麗江社會文化特別是對旅游業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其沖擊力不可低估。
2.旅游開發與環境破壞的問題
行走在麗江垃圾亂堆放現象,旅游開發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原住在麗江古城的納西族人愛護水就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可是很多外來者卻并不理會這世代傳襲的風俗。游客往往不經意間就隨手把垃圾扔到河里有的旅館、客棧的廚房污水,也不經處理就直接排到河中,有的人直接在水溝里殺雞、洗菜。其結果是古城水質迅速退化,以致古城總體水質目前只能達到三類水標準。在下游部分地區甚至低于五類水標準其。主要原因是過多的人流量對水系自身凈化造成嚴重威脅。
三、保護與傳承麗江古城旅游文化
1.結合納西族聚居的鄉村的民俗文化保護
麗江古城是納西民俗文化的一個集中體現地和物質載體,但是納西民俗文化的保護僅僅局限在麗江古城的文化保護是不完整的。從目前的情況看,麗江的幾個國際馳名的文化品牌都要依托鄉村,如東巴文化的根基和土壤就在鄉村,只有保持鄉村鮮活的民俗文化土壤,才能保持東巴文化的生命力。如果鄉村里已經沒有依托納西民俗鮮活地留存的東巴文化禮俗,那在古城范圍內繁榮一時的東巴文化產業就不可能持久地發展,將日益成為一種僅僅是表演性的民俗展示。為保持東巴文化的“活水長流”,需要選擇一些鄉村作為納西族民間的文化傳承基地,培養民間藝人,打造具有獨特納西民俗文化的鄉村,這樣才能保持納西民俗文化真實的活力。
2.設置文化核心區,控制游客的進入量
應由政府出臺管理條例,對于還未完全開發的地區應該限制游客的進入量,雖然在旅游收入上會有所減少,但可以通過其也發達旅游區發展旅游業的財政收入來補償這些地區因喪失部分發展機遇而付出的經濟代價。麗江古城由大研古鎮、束河古鎮和白沙古鎮組成。當前
游客最集中的是大研古鎮,原生態的傳統文化受到外來沖擊,出現“空心化’危機。當務之急,是將還保留著納西人原始的生活狀態和民族文化束河和白沙兩地重點保護.設置為納西東巴民族文化核心區,限制游客的進入量。同時以麗江大研古鎮每年的直接旅游收入,用適
當的方式補償束河、白沙為保護文化遺產所做出的旅游效益方面的犧牲。
3.通過教育培訓引導全體社區居民參與傳統文化的保護
培養納西民俗文化傳人當今中國社會,非常重視主流文化的系統教育,為了融入主流文化,同時也因為少數民族傳統知識的教育相當薄弱,很多少數民族的青少年對自己的民族歷史、文學藝術、文字、、傳統習俗、地理生態、植物動物等方面的知識了解甚少,甚至連本民族的語言也逐漸在忘記。麗江也有這樣的現象存在,在麗江古城的小學里。已經不能講或只能講部分納西語的納西學生在增多,很多優美的民間傳說和和故事只有一些納西老人會講,青少年既不喜歡聽也不想去記,而寧愿去看電視。因此要想保持納西文化的傳承,必須先培養文化傳人。這個項目的實施可以爭取民間基金的支持,也需要政府部門的參與撥款。
4.控制古城的過度旅游商業化
目前游客對麗江古城的商業化氛圍過濃的現象反映較多,因此控制旅游過度商業化勢在必行。可以通過以下措施來緩解:將麗江古城的商業店鋪集中在傳統的商業街,同時控制其他街巷的商業活動;對麗江古城的商品進行控制,摒棄那些毫無特色、與納西民俗文化無關的旅游紀念品;不要讓喧鬧的流行樂和歌曲充斥著麗江古城的夜晚,保持高原水鄉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活氛圍;恢復一些“老字號”店鋪;開發具有納西族風土人情的飲食、藝術、土特產品;修復一些文化遺存。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