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格律;語言運用
中圖分類號:I561.07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4)01-0138-01
一、十四行詩的英語背景及內容
(一)孕育者及所處時代
莎士比亞是英國最杰出的作家也是文學長河里一位出類拔萃的語言大師。而莎翁所生活的時期恰好也是英語從中古時期進入早期現代英語后不久,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的思想禁錮,為文化發展提供條件。當時的歐洲大陸仍大量盛行拉丁文、法語,英語耳濡目染,融入了較多的新詞匯,但拉丁文在文學作品中所占據的地位還是很崇高的。不過,莎士比亞的文學創作活動卻完全是以英語來進行,他把外來語和本族語巧妙的結合起來,大大豐富了英語的詞匯。
(二)十四行詩的創作
十四行詩,原為“小調”或“歌曲”之意。音譯為“商籟體”。出自普羅旺斯語Sonet。 起初泛指中世紀流行于民間、用歌唱和樂器伴奏的短小詩歌。它的創始人是意大利詩人彼得拉克(Petarch)。十六世紀初,十四行詩體傳到了英國,逐漸發展成為了英國最流行的詩歌體裁。莎翁的十四行詩共計154首,詩文大概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描寫他與一位青年貴族的友情,此主題較長,約計有126首,情感真摯熱烈,體現出作者對美的追求。第二部分較為奇特,描述了詩人與一位黑夫人的愛情。頗為有趣的是第三部分,它主要探討了古希臘羅馬的藝術問題,只有兩首詩組成,構思奇詭,卻是啟人智慧,意蘊深遠,讓人回味悠長。
二、寫作中的美
(一)格律之美
英語是以語音為基礎的文字,故英語詩歌的格律就自然以音節為單位。十四行詩中的“格”有意大利式的每行11個音節和法國式的每行10個音節,莎翁的十四行詩采用的是每行10個音節的模式,即 a-b-a-b, c-d-c-d, e-f-e-f, g-g或 a-b-a-b, b-c-b-c, c-d-c-d,e-e。語言簡潔精辟,主題鮮明豐富,思路曲折多變,起承轉合運用自如。而詩中對“律”把握也是一道不可缺少的靚麗風景,古語有云:“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發言即有聲,有聲即歌詠,歌詠亦是律。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中講究聲韻、節奏、抑揚頓挫,便于讀者吟誦,亦使聽眾感到悅耳,朗朗讀詩之聲繞梁三日,往復回還,給人以音樂的美感。后來文人寫十四行詩,仍繼承這一優良傳統。請君欣賞:“When I do count the clock that tells the time And see the brave day sunk in hideous night,When I behold the violet past prime And sable curls ensilvered o’er with white,When lofty trees I see barren of leaves…”這首詩中描寫的主題是規勸友人生子。全詩由三個四行詩和一個雙行詩構成,朗朗上口,一氣呵成。
(二)語言之美
十六世紀的到來,英國與世界各地的交往日趨頻繁,僅從詞匯方面看,就有一大批代表新事物新文化新思想的外語詞融匯入英語,例如:shawl[波斯語,披肩],coffee[土耳其語]等。莎翁的作品更是將外來語與本族語相結合,采取引進外來詞、詞類轉換等方法,創造出更多的詞匯運用,增加了英語的表達能力。莎翁運用這些詞匯所組成的語言也是將美的發展提升了一個高度,如十四行詩中最經典的第十八首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ed,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這首詩所描寫的是友人的美貌將與詩人的詩歌永存于世。其中不乏可愛又優美的語言,如:darling buds of May(五月的嬌蕊),eye of heaven(蒼穹的目光有時過于灼熱),nature's changing course(世事滄桑)等。此首詩歌中大量運用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把友人比作可愛的夏天,將太陽比作天上的眼睛有著金色的面容,簡潔易懂,喚起我們對生命的熱愛,讓我們感到人與自然息息相融,凝住我們美好的希望。
三、結語
通過對莎士比亞時期的背景了解,我們不僅能從莎翁的十四行詩中看出英語在當時時代的運用,也有機會感受了其中英語的格律之美和語言運用之美,這為我們對十四行詩的欣賞及翻譯提供了良好的借鑒。
參考文獻:
[1]朱延波.莎士比亞詩歌研究(英漢對照)[M].廣州:中國出版集團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
[2]李賦寧.英國文學論述文集[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版社,1997.
作者簡介:
關鍵詞:十四行詩;愛情觀;結構;韻律;意象
中圖分類號:I106.2?搖 文獻標志碼:A ?搖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1-0150-02
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是人類文學殿堂中最瑰麗璀燦的一塊明珠,無論在體例還是內容上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熱情的謳歌了友誼和愛,青春和美;感情充沛思想深邃,節奏鮮明辭采優美,就其藝術力量和意象的豐富而言足以和他的戲劇媲美??v觀十四行詩,其主題不外描寫時間,友誼,愛情和藝術,往往若干成一詩組,表現同一題材。粗略一讀,難免給人一種重復感,似乎是詩人隨心所欲之作,但因為詩本身的結構技巧和語言技巧都很高,所以幾乎每首都存在獨立的審美價值。十四行詩的第116首,抒發了莎士比亞對永恒的向往和對愛情的堅貞,讓人難以忘懷。本文將從詩歌的結構韻律和意象等方面,探討116首詩中所折射的愛情觀。Sonnet 116 Let me not to the marriage of true minds,Admit impediments. Love is not love,Which alters when it alteration finds,Or bends with the remover to remove:O,no,it is an ever-fixed mark,That looks on tempests and is never shaken:It is the star to every wandering bark,Whose worth’s unknown,although his height be taken.Love’s not Time’s fool,though rosy lips and cheeks,Within his bending sickle’s compass come:Love alters not with his brief hours and weeks,But bears it out even to the edge of doom.If this be error and upon me proved,I never writ,nor no man ever loved.
沙翁十四行詩中占統治地位的,歸根結底是一個“愛”字。羅益民教授提出“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表達的愛情觀體現在三個方面:真,善,美。”[1]從詩中的描寫可以窺見詩人靈魂深處對愛情的認識,其愛情況觀無疑是被較徹底地曝光了一次。透過這些閃閃爍爍,亦實亦虛的詩行,我們感受到,詩人同我們一樣,對愛充滿了激情與苦惱:一方面表現為對愛情“真善美”的執著追求,另一方面又對愛情的中的背叛,時間的摧殘,短暫的愛情與永恒的存在矛盾的迷惑。116首詩正是一首被世人所稱道的愛情的哲理詩,通過此詩,“莎士比亞論述了愛的最高境界是真?!盵2]此詩真愛的命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得到論證。
一、結構
起源于中世紀意大利的十四行詩在16世紀時由托馬斯·懷特爵士傳入英國。這種最初的“意大利體十四行詩”經過英國詩人們創造性的運用和改變,在英國詩壇聲名鵲起,成為一種重要的詩歌形式。英國的三位著名十四行詩作者為:菲利普·錫德尼,埃德蒙·斯賓塞及威廉·莎士比亞。其中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不論從格式還是韻律上來說,皆為英體十四行詩之最,達到了巔峰造極,不可超越的境界,堪稱字字珠璣,篇篇錦繡。從詩歌的結構上來看,英體十四行詩為4-4-4-2結構,即由三個四行組(quatrain)和一對偶句(couplet)組成,韻腳為abab cdcd efef gg。這種詩歌的形式,一方面“很容易形成一種向前推進的辯論體,適合于英國人理性的發揮,”[3]同時不同段落使用不同的韻腳,更利于表現英語豐富的韻律及節奏,詩人也可以不受前后兩段韻腳一致的約束,更加自由奔放地表達自己的心聲。此詩的第一個四行從正反兩面引入作者的愛情觀:真愛不會受到任何阻礙,并假設隨波逐流,朝秦暮楚的愛情并非真愛。第二個四行通過比喻來突出真愛的形象:愛情如恒久的標計,指路的星宿。第三個四行強化真愛能對抗時間的腐蝕。十四行詩的最后兩行,往往構思奇詭,語出驚人,既是全詩點晴之作,又自成一聯警句格言。且看本詩的最后兩句吧:“如果這些話有誤,并證明我確有錯,就算我從未寫過,也從未有人曾經真正愛過”。而事實恰與最后一句話相反:詩行已被寫下,轟轟烈烈的真愛正被不斷上演。這就說明了,莎翁在此詩中所說的話有確鑿無誤,真愛永恒。莎翁調皮地在最后兩排詩行中,通過不可能實現的否定,達到了對自己的肯定,讓人眼前一亮。通過三個四行詩組,詩人層層逼進主題,使讀者對真愛的認識從理性定義變成了形象化的描述,對真愛的認識步步加深。莎士比亞成功地讓詩的形式和結構服務于詩的主題。
二、韻律及重復
本詩嚴格按照十四行詩的要求,壓的韻為ababcdcdefefgg.同時,還增加了其他的音韻效果,如頭韻“whose worth’s”,尾韻“lips and cheeks”,這不僅是詩歌音樂美的一種表現,而且讀來朗朗上口,讓人對真愛的形象過目不忘:真愛并不是朱唇和芳容和吸引。重復的手法主要體現在兩方面:重復否定及詞重復變形。本詩否定詞的使用貫穿在字里行間,如:開篇的否定“let me not”,中間兩次使用“love is not”,最后的“I never writ,nor no man ever loved”。這些反復出現的否定詞,看似信手拈來,實則獨具匠心。重復使用否定詞不僅簡化了語言,使之有了音樂中重復某個音節的美感。如“Love’s not Time’s fool”一句便通過否定旗幟鮮明地表達了莎翁的觀點:愛不為時間愚弄。同樣地,在本詩的第二句中,就出現了兩個詞變換形式的重復“alter”和“remove”,重復使用讓讀者刻骨銘心地記住了真愛變質的兩種情況:遇上變化,便隨之而易;一旦遷流,便戀情別移。
三、意象
詩的意境離不開修辭手法的使用,在本詩中,隱喻和比喻的使用讓意象之美更加突顯。如“the marriage of true minds”中,思想的結合用了隱喻“marriage”?!癿arriage”是通過法律的程序的兼有義務責任的結合,這樣一來,讓兩個思想的結合也變得莊嚴肅穆。再看“it is an ever-fixed mark that looks on tempests and is never shaken ”此句中,詩人把愛情隱喻成恒久不變的標記,愛情堅若磐石韌若蒲草的形象也變得栩栩如生。緊接著,作者再把愛情喻為“指引方向的星宿”(it is the star to every wandering bark),宛如讓我們在黑暗中,看到了那一束明亮溫和的光芒,給迷途的心以慰藉和方向,讓愛人從此互相依靠。而最讓人過目難忘的意象,是第十行中,詩人用鐮刀比喻為時間的腐蝕,這是莎士比亞的詩中最為常見的意象之一,時間對相愛雙方容貌的摧殘,激情的削弱,考驗著愛人們的意志和真愛的程度,把真愛的艱難描寫得淋漓盡致,生動地表達了真愛應該堅定始終如一的觀點。
莎士比亞通過嚴謹的詩歌結構,靈活的修辭和生動的意象,向世人傳達了美好的愛情觀。他向往著永恒,謳歌矢志不渝,白頭偕老的愛情。但堅定而穩固的愛情,是不可能輕易得到的,它要靠思想的水乳相融和精神的珠聯璧合。從當時的時代背景來看,人文主義贊揚人的個性,宣稱人生而平等,賦予了人和人的生存以全部重要性和新的意義。在116首詩中,一方面,莎翁褒揚??菔癄€心甘如一的愛情;另一方面,時光的考驗,容顏的衰退對愛情的影響,讓莎翁疑慮重重。愛情的堅定是人性中積極的一面善的一面,而這不也是人文精神的發揚光大嗎?本詩只是眾多十四行詩中的一小首,一葉知秋,我們不難理解,莎士比亞的十四詩是一座高峰,當得起空前絕后的美了。
參考文獻:
[1]羅益民.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拓樸學愛情觀[J].國外文學,2011,(2):73.
關鍵詞:種子移植理論;十四行詩;漢譯
一. 引言
對于十四行詩的翻譯問題,國內的學者談得已經很多了,但是研究的焦點往往基于譯文的好壞,而且多用經驗思辨的方法,缺乏客觀的評判標準和理論依據。本文以巴斯奈特的種子移植理論為基礎,分析了十四行詩的特點,芻議了十四行詩翻譯的方法和標準,希望在十四行詩翻譯方面能拋磚引玉。
二. 種子移植理論
上世紀80年代蘇珊?巴斯奈特開始在她的論著中提出解決詩歌不可譯問題的方法。蘇珊?巴斯奈特是一位詩人兼精通翻譯理論與實踐的翻譯家,在她的著作《文化構建―文化翻譯論集》中她提出了種子移植理論。巴斯奈特的種子移植理論是受到英國詩人雪萊的啟發。雪萊認為詩歌不可譯,詩歌就像是將紫羅蘭放在實驗室里研究以期再得到紫羅蘭,但這是對紫羅蘭的毀滅,光靠實驗室的研究是不能開花的。對于雪萊的觀點巴斯奈特卻產生了新的理解,她認為只要種子被恰當地移植,在其他地方依然可以開花。所以,她相信詩歌和紫羅蘭一樣不能復制和照搬,但是卻可以在新的環境中重新生長。
可以看到,巴斯奈特的種子移植理論是在以前的詩歌不可譯的論點的基礎上的一次巨大飛躍,它使詩歌翻譯這一活動得到了該有的肯定,這無疑是詩歌翻譯理論又向前邁進了一步;但是巴斯奈特并沒有明確地指出詩歌翻譯時要移植的種子是什么,這就使得在該理論指導下的詩歌翻譯只有最終的目標但缺乏明確可行的方法。
三. 十四行詩翻譯的特點及其種子的確定
雖然巴斯奈特的種子移植理論沒有明確界定種子的內涵,但是在其著作中論述種子移植理論時不斷出現一些詞:pleasure,function, target language , role等,結合該理論出現的專著《文化構建―文化翻譯論集》,我們可以看出巴斯奈特所說的種子其實是能夠給人以巨大的美感體驗的東西,這些東西是一首詩歌的命脈所在,而且這些東西在移植到目標語文化中時應該產生其在源語文化中相似的效果,而這些東西是值得譯者集中才智移植的。也就是說,種子必須具有能陶冶讀者情操,區別一種詩體與另一種詩體的特性,還應該能反映一首詩的文化與精華。所以在翻譯十四行詩之前,譯者應該仔細品讀詩歌,把握其特點,找出其種子。
首先,十四行詩大多數情況下是一種由十四句詩行組成的詩體,所以如果不保留其形式上的特點,無視十四行詩外在形式美,恐怕這種詩體的美也就會有一半被損害。此外,十四行詩第一節要“起”,第二節要“承”,第三節要“轉”,最后一節要“合”。如果在翻譯的過程中不遵守原詩的詩行特點,隨便增加一行或減少一行都會影響十四行詩的結構,使其結構不完整進而影響到意義表達的流暢和完整。其次,十四行詩是一種具有嚴謹韻律的詩體,所以這種詩體的另一個特點就是押韻。濟慈創作的十四行詩大多數采用的是莎士比亞式末韻和比特拉克式末韻,較少的幾首結合了莎士比亞式和比特拉克式末韻。而用韻是古典詩歌的特色,所以在翻譯時應該盡量保留,正如朱光潛先生說“格律不是束縛天才,它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藝術家的地位。如果真是詩人,格律會受他役使;如果不是詩人,有格律他的詩固然腐濫,無格律它還是腐爛”。再次,十四行詩的另一個特點就是這種詩體所具有的音樂性,即節奏。在濟慈創作的十四行詩中基本上都是英語詩歌中很普遍的五步抑揚格。而詩歌部分怡情效果也正是來源于它的節奏,所以,節奏也是十四行詩的種子之一。最后,十四行詩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其表達情感的方式有時很特別。這些十四行詩在表達情感的時候有時并非是單一不變的,有時在前兩詩節表達一種情感,但是在第三詩節中表達的情感會出現變化,第四詩節又會是對第三詩節表達情感的升華。而這些美好的情感也是詩歌中具有怡情作用的因素,所以譯者在翻譯時應該傳遞出這種感情的微妙變化。
綜上所述,譯者在翻譯濟慈十四行詩歌時,應該將其詩歌中所包含的種子――詩行排列、韻律、節奏和情感變化,移植到譯作中去,而將這些恰似靈魂一樣的東西移植才是譯者的責任,因為唯有這樣讀者才可以欣賞到濟慈詩歌的魅力。
四. 具體分析屠岸先生翻譯濟慈的《白天消失了,甜蜜的一切已失去》
關鍵詞:十四行詩 愛情和死亡 用典 押韻
十四行詩作為西方經典的詩歌體式,在起源上同中國詩歌相近,原本也是有曲調配合的一種民歌。文藝復興時期,在它的誕生地,意大利詩人彼得拉克采用這一體裁發表了許多歌頌愛情的作品,使得十四行詩逐漸地開始向文人抒情詩轉變,到了十六世紀后半期,十四行詩逐漸地被英國宮廷詩人移植,并在英國詩壇上獲得了獨特的地位,尤其是自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集》問世以來,十四行詩更是被后代詩人所推崇,并且涌現出一大批著名詩人。但是在十四行詩這一以愛情為主要中心的領域之內,一直鮮有女性詩人的聲音,直至十九世紀,在這個以男性為主要統治者的陣地上,突現出了一位杰出的女性詩人――伊麗莎白?巴萊特――即著名的白朗寧夫人。
《白朗寧夫人抒情十四行詩集》是白朗寧夫人的代表作品,集子的最后完成時間是1846年9月。在1847年發表時并沒有公開發行,而是由私人印行了少數本子,甚至連書名也沒有。直至1850年才公開發表,名為《葡萄牙人十四行詩集》,當時共有四十三首,至1856年第三版時,詩人增加了《過去與將來》這首,成為四十四首,最終形成這一組詩的定本。這個集子一直以來被公認為是足以和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集》相媲美的作品,從而也成為了英國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珍品。
通覽這44首作品,其核心就是圍繞一個主題――愛情進行寫作的。愛情,自從人類誕生以來,就是一個永恒的主題。不論是慷慨激昂,還是纏綿悱惻,都是它的書寫表達形式。然而,在白朗寧夫人這部詩集中,對愛情的歌頌,同其他詩人的十四行詩相比較起來,既有著堅韌不屈的為愛奮斗的精神,也有著含情脈脈的低聲訴說,形成了詩人自己所獨有的藝術特色。
首先,關于詩歌愛情中心的表達這一核心,白朗寧夫人總是能做到在每一作品中都恰到好處的實現一個思想感情轉變的清新脈絡,從而能夠凸顯出詩人思想的深度和感情的飽滿。以詩集的第三十二首《當金黃的太陽升起來》為例來看,詩的開端馬上就點出了第一個主題:“當金黃的太陽升起來,第一次照上/你愛的盟約,我就預期著明月/來解除那情節、系的太早太急”,這分明是對愛情的疑慮,并以此為線索引出該主題的發展:對愛情的絕望,詩人無奈的訴說“我只怕愛的容易、就容易失望,我哪象/讓你愛慕的人!――卻象一具啞澀/破損的弦琴、配不上你那么清澈/美妙的歌聲!而這琴,匆忙里給用上,一發出沙沙的音,就給惱恨地/扔下?!钡窃谶@情感的低谷中,發生了關鍵的轉折,迎來了第二個主題:“我這么說,并不曾虧待/自己,可是我冤了你。在樂圣的/手里,一張破琴也可以流出完美/和諧的韻律”,這是絕望之中的驚訝,接下來則進入了由驚訝而產生的對愛情的信仰之中,“而憑一張弓,真誠的/靈魂,可以在勒索、也同時在溺愛”。在這首詩中,可以明顯地看到起承轉合的情感線索,從而更加彰顯出詩人的感情涌動。難能可貴的是,詩人除卻在每一首作品中進行連貫的感情表達外,在整部詩集中,也同樣清晰地呈現著這種起承轉合的情感軌跡,進一步擴展白朗寧夫人的感情世界,從而使這一整部詩集成為白朗寧夫人的愛情自傳的詩體演繹。
其次,白朗寧夫人在對愛情進行熱切的歌頌與追求中,常常把“死亡”和“愛情”進行有機的聯系。這種通過和死亡作斗爭,來表達對愛情追求的決心的方式,和白朗寧夫人自身的經歷是分不開的。十五歲時,詩人因為騎馬而跌損了脊椎,二十多年來一直都被禁錮在病床上,和隨時可能到來的死亡做著艱難的抗爭。是愛情的到來,才使得這種抗爭更添了關鍵的力量。
理所當然,這種斗爭的信念和勇氣就被反映在了詩集當中。在整部詩集的開頭,“死亡”和“愛情”這一對立關系就同時出現,糾結在一起進行反復的較量。在第一首中詩人就寫道:“我看見,那歡樂的歲月、哀傷的歲月――我自己的年華,把一片片黑影連接著/掠過我的身。緊接著,我就覺察/(我哭了)我背后正有個神秘的黑影/在移動,而且一把抓住了我的發/往后拉,還有一聲吆喝:‘這回是誰逮住你?猜!’”此時的詩人“只是在掙扎”,做出了“死”的回答,然而在那銀鈴似的回音響起之時,一個意外的結果讓人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不是死,是愛!”對于這樣的愛情來說,詩人所要面對的考驗和阻力更是巨大的。要想得到美好的愛情,所付出的犧牲也是巨大的。詩人已經決心要接受這份可貴的愛情,就算是“那昏黑的詛咒落上/我的眼皮,擋了你,不讓我看見,就算我暝了目,放上沉沉的‘壓眼錢’,也不至于那么徹底隔絕”。詩人在此的表達十分清楚,哪怕是死亡來臨了,只要有了愛情,無論在哪個世界中,自己都不再孤獨??梢哉f,正是這份愛情,讓詩人從一個“老是歪著的頭兒――由于/憂郁的癖性――披下來遮掩著淚痕”的生活中振作起來,那種“原以為理尸的剪刀會先把它收去”的想法蕩然無存,發出“可不想愛情的名分得到了確認”的驚嘆。
從詩人自身的立場來說,“死亡”并不讓人可怕,在追求愛情的道路上,還有比“死亡”更讓人恐懼的力量在阻撓她對愛情的向往。在第二首詩中,詩人發出感嘆“唉,比誰都厲害,上帝的那一聲‘不行’”,確實,在詩人的生活中,存在著那么一位專橫粗暴的上帝――詩人的父親。這個讓詩人敬愛的父親,同時也是經營牙買加殖民地種植園的奴隸主,他不能想象他的兒女們除了像對上帝那樣對他唯命是從之外,還能有別的什么感情活動。在奴隸制名義上廢除之后,他在自己的的家庭中卻仍然繼續著這種野蠻統治。在醫生建議讓白朗寧夫人去意大利休養時,這位專橫的父親竟然和醫生頂撞,認為女兒更應該去的是天國。這對于敢于追求愛情,為婦女維權的詩人來說,父親所代表的落后的父權制度,更成為不得不反抗的對象,因此詩人決然之下,悄悄的離家出走,和白朗寧一起到了意大利。正如她在詩中所說:“世俗的誹謗離間不了我們,任風波飛揚,也不能動搖那堅貞;我們的手要伸過山嶺,互相接觸;有那么一天,天空滾到我倆中間,我倆向星辰起誓,還要更加緊握”。這樣對愛情追求的堅定情懷,不由讓人想起漢代樂府中所說的“山無棱,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的愛情誓言。
不屈斗爭的信念,終于得到了確認,美麗的愛情戰勝了病魔,戰勝了死亡,克服了世俗的偏見。在第七首中,詩人發出衷心的贊歌:“站在/那里的我,只道這一回該倒下了,卻不料被愛救起,還教給一曲/生命的新歌”。
另外,詩人在表達自己的獨特情感之時,還非常喜歡用典?!坝玫洹弊鳛橐环N修辭手法,中國古代詩論早有論述,劉勰在《文心雕龍》里面說“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一般來說就是把歷史上的人物事件或者是有影響的歷史情境關系簡縮為比較確定的語言,使用在作品的創造之中。從而使簡潔的語言能指里包含著深重含蓄的廣闊所指意義,進一步在實現文本層面上的凝練性時,在作品深層意義領域也達到更進一步的拓展。恰當的用典,可以古中出新,而不露痕跡,因此歷來被詩人們所青睞。對于白朗寧夫人這樣一位熱愛希臘古典文學,掌握了拉丁文及歐洲多國語言的詩人來說,在十四行詩的寫作中,使用典故更是得心應手。
詩人在表示對生活的絕望的時候,這樣表白自己“我,一個凄涼、流浪的/歌手,疲乏的靠著柏樹,吟嘆在/茫茫的黑暗里”,在此,“柏樹”一詞就是用典,因為在西方的習俗中,也常用柏樹枝表示對死者的哀悼,詩人用在這里,其實是為自己時時被死神所威脅作出暗示,進而對于獲得愛情的拯救做出了反襯。而詩人在表達自己對已經到來的愛情仍然猶豫不決的時候說道:“請不要這樣指責我:我在你面前/露出一幅太冷靜、憂郁的面容;你我原是面朝著兩個不同的方向,那普照的陽光照不到兩人的前額”,在羅馬神話中,兩面神杰納斯就是這樣,一喜一怒,一正一反。詩人向往愛情,但是家里那位像上帝一樣的父親,又嚴格限制著詩人,是屈服還是反抗,接受還是拒絕愛情,對詩人來說都是矛盾的煎熬。諸如此類的典故,幾乎每一首中都可以找到,充分的彰顯著詩人情感的豐富和才華的卓絕之處。
當然,顯示詩人的才華,也并不僅限于這幾個方面,相比于莎士比亞式可以七次換韻的十四行詩來說,白朗寧夫人在寫作上沿用了古老的意大利式十四行詩的格律,每行都押韻,在四個韻中回旋反復,這種用韻難度相比莎士比亞式的十四行詩來說是更大的,因此在寫作技巧上白朗寧夫人也是更勝一籌。
因此,說白朗寧夫人可以媲美于莎士比亞,是當之無愧的;說《白朗寧夫人抒情十四行詩集》是英國文學史的珍品更是無可厚非的??梢哉f她的作品和隨之流傳的真摯情感更是世界文學的一筆寶貴的財富。
參考文獻:
摘 要:威廉?莎士比亞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戲劇家和詩人。他一生共創作了154首十四行詩。其中最膾炙人口的一首就是第十八首《能否把你比作夏日》。本文從宇宙論的角度,結合詩歌的結構形式、韻律節奏和主題幾個方面對這首詩進行了評析。
關鍵詞:夏日、宇宙論、人文主義
作者簡介:楊潔,陜西渭南職業技術學院教師,助講。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威廉 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戲劇家和詩人。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其十四行詩無論在體例還是內容上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是世界詩歌史上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中的第18首是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中最廣為人傳誦的一首,是一首具有雙重主題的詩。既贊美愛人不朽的美貌,又頌揚了詩歌使事物永恒的功能。本文著重從文藝復興時期宇宙論的角度結合該詩結構特點賞析這首具有雙重主題的詩歌。
一、文藝復興時期的宇宙論
宇宙論,天人對應的觀念在文藝復興時期英國詩歌中占有主導的地位,人們對于大宇宙的定義并不十分嚴格。從廣義上說,它可以指包括地球在內的整個宇宙;但從狹義上說,它僅指人類居住其中的世界。因此,“天人對應”往往形成天、地、人之間的類比,正如多恩所說,“天包含地,地包含城,城包含人”人被說成是大宇宙的縮影,這并不是因為人和其他動物、甚至最低級的動物一樣,由四種元素構成;而是因為人體現了大宇宙的全部特質。大宇宙有神,有四種元素,有植物和動物,人則具有所有這些事物的全部潛能。人通過與神相似的特質而有理性;人又通過四種元素的自然功能而有行動、生長和繁衍的能力。
人的肉體由塵土構成;骨骼和巖石一般堅硬;血液在周身循環,猶如河川流貫大地;人的氣息如同空氣;人的體溫則像為促使大自然更迅速滋生萬物的太陽所激起的大地內部的熱量;我們的基本水分、油或香膏(滋養和保持著體溫)如同大地的肥沃和豐饒;覆蓋全身的毛發如同覆蓋地面的青草;兩只眼睛如同天上發光的日月;生殖力如同大自然產生萬物的特質。這一切既可以理解為人――這一小宇宙是大自然這一大宇宙的縮影,也可以看成是天人合一或大宇宙小宇宙的對立。
二、大小宇宙的對立概念在莎士比亞十四行詩18首中的體現。
從時間的角度看,大宇宙有春夏秋冬四季,人又童年、青年、壯年、暮年四個時期。詩人把他的愛友喻為“夏日”,顯然指他的青春年華。大宇宙中的夏日“未免太短暫”,而他友人的“夏日”則“永不會枯凋”。從空間的角度看,大宇宙有兩只眼睛,即太陽和月亮,人也有兩只眼睛。兩者相比,“蒼天的巨眼”有時“太灼熱”,其“金彩的臉色”還會被烏云“遮暗”,而詩人愛友的目光則更加溫柔,并永遠明亮。就物質世界而言,大宇宙有四種元素,人有與土對應的肉體, 與水對應的血液,與火對應的體溫,與風對應的氣息。夏日有時會刮起狂風,暗示詩人的愛友的呼吸“更加可愛,更加溫婉”。“五月里開的好花兒”有時會被狂風吹落,又暗示他 的愛友這個人間的“好花兒”永不會“凋落”,永不會失去“美的形像”。這些隱喻都說明,詩人的愛友之美勝過大自然,而且永恒不朽,“死神”對他為可奈何。其實,這首詩不僅是對一個具體的美人的贊揚,更是對人的歌頌。正如阿格里帕所說,小宇宙是“神的最美麗、最完美的作品”,體現了“神的最高工藝”。神創造的大宇宙雖美,但神創造的小宇宙卻更美,更偉大、更崇高。不僅如此,人還可以模仿神的創造行動,創造出詩歌小宇宙。他的詩歌小宇宙將與世長存,而在其中受到歌頌的人也同樣“與時間同長”??傊ㄟ^天人類比,詩人充分表現了人的偉大和詩歌不朽這兩個在文藝復興時期盛行的主題。
從結構上看,該詩是標準的英國式十四行詩的結構,詩押abab cdcd efef gg 的韻式,且以五步抑揚格(iambic pentameter)的格律寫成。節奏鮮明,辭采優美。
該詩的第一行,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詩人試問友人,我可以把你比作夏天嗎?這里的thee即詩人的朋友,按照宇宙論的觀點當屬小宇宙――人,summer,夏日,自然界的四季之一,當屬大宇宙的范疇。thee 和summer便體現了大小宇宙對立的概念。在大宇宙中我們有春、夏、秋、冬四個季節,這正好對應了小宇宙中人的童年、青年、壯年和暮年。詩人把自己的友人比作夏天,暗指友人正處于年輕、精力旺盛的時期,因為夏天總是充滿了生機和活力。詩的第五行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the eye of heaven即指的是自然界的太陽,與之對應的是小宇宙中人的眼睛。第六行的gold complexion,用太陽的光芒對應人的膚色。這些手法既可以理解為擬人的使用,也可以看成是大小宇宙的對立。
詩人欲將友人比作夏天,但又覺得夏天太短暫、艷陽太熱,而詩人的朋友呢,則比夏日更可愛更溫婉。這種比喻的不均衡的使用,這種欲揚先抑的手法的使用皆讓我們讀者體會到了友人的美麗和文雅。但作者又提到,美的人或物難免喪失其美,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 唯有你永恒的夏日常新,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一個轉折詞but把全詩分成了兩個基調,由前8行對對夏日對友人的贊美轉為后6行對詩歌功能的贊美,是詩歌,詩歌的意境使事物永恒,使夏日的美永恒,使友人的美永恒。當然這里的美既包含了友人的美貌更暗指了友人的美德。這樣看來,詩歌的前8行和后6行也是一個先抑后揚手法的使用,與整首詩五步抑揚格的格律正好呼應。
三、總結
But came the waves and washed it away:
Agayne[again] I wrote it with a second hand,
But came the tyde[tide], and made my paynes[pains] his pray[prey].
“Vayne[vain] man,” sayd[said] she, “that doest[dost,做] in vaine[vain] 2)assay.
A mortall[mortal] thing so to immortalize,
For I my selve[myself] shall lyke[like] to this decay,
And eek[eke,而且] my name bee[be] wyped[wiped] out lykewize[likewise].”
“Not so,” quod[qouth,說] I, “let 3)baser things devize[devise],
To dy[die] in dust, but you shall live by fame:
My verse your vertues[virtues] rare shall eternize,
And in the heavens wryte[write] your glorious name.
Where whenas[when as] death shall all the world subdew[subdue],
Our love shall live, and later life renew.”
某天我在沙灘上寫下她的名字,
但波濤洶涌將它全部沖掉:
于是我又將它再寫一次,
但潮水忽至,又使我的辛勤變為徒勞。
“虛妄的人啊,”她說,“是在白把心操。
想讓一個凡人變為不朽,
因為我終將腐朽枯槁,
而我的名字也會化為烏有?!?/p>
“并非如此,”我說,“即使卑劣者算盡計謀
也將歸于塵土,但你的美名將永存下去:
我的詩句讓你的美德永世存留,
并在天國書寫你光輝的名譽。
盡管死亡會讓整個世界屈服,
但我們的愛情長存,并讓生命延續?!?/p>
賞析
Sonnet,即十四行詩,又稱商籟體,是一種格律嚴謹的歐洲詩體,可用于抒情、敘事、教育、諷刺等。Sonnet可能起源于中世紀的意大利,興盛于文藝復興時期,以詩人彼得拉克為主要代表;之后被廣泛傳播到歐洲各地,于16世紀傳入英國,著名代表詩人有錫德尼、斯賓塞、莎士比亞、勃朗寧夫人等。Sonnet通常為十四行(有少數例外),每行有特定的韻律,但詩節數、每個詩節的行數和韻腳會因作者風格不同而產生多種變體。
關鍵詞:文藝復興 英國詩歌 自然意象 愛情
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詩歌浩如煙海,然而愛情――這個亙古不變的主題貫穿其中。在這一時期。英國的詩壇出現了許多偉大的愛情詩人,他們吟唱出大量扣人心弦的愛情詩歌。雖說表達愛情的方式多種多樣,而文藝復興時期琳瑯滿目的愛情詩,卻有一個值得關注的特點,這就是:許多詩人借用了自然意象抒發自己的強烈情感。本文僅從幾位詩人的幾首詩來淺析文藝復興時期英國詩歌中如何借意象來描述人間最動人、最美好的情感――愛情的。
一、溫暖的夏日、燦爛的朝陽
談到文藝復興我們常常首先想到威廉?莎士比亞(1564―1616),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戲劇家,因為莎士比亞的許多劇作深入民間并且盛演不衰。莎士比亞不僅是一位偉大的劇作家,他還是一位偉大的詩人。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共154首,主題就是友誼與愛情。在莎士比亞的愛情詩中,他作了很多關于愛人的美的描述,也用了一些“意象”的手法。他把他所愛的人比作夏天,比作朝陽等自然界中的美好事物,但作者認為它們都有自己的缺點,都不能跟他完美無缺的愛人相比,這一切對于形容她的美和表達他對她的愛都顯得微不足道。
我怎么能夠把你比作夏天?/你不獨比他可愛也比他溫婉:/狂風把五月寵愛的嫩蕊作踐,/夏天出賃的期限又未免太短;/他那炳耀的金顏又常遭掩蔽:天上的眼睛有時照得太酷烈,/給機緣或無常的天道所摧折,/沒有芳艷不終于凋殘或銷毀。/但你的長夏將永遠不凋落,/也不會損失你這皎潔的紅芳;/或死神夸口你在他影里漂泊,/當你在不朽的詩里與時同長。/只要一天有人類,或人有眼睛,/這詩將長在,并且賜給你生命。
在英國,夏天是一個宜人、美麗的季節,遠離了冬季的陰冷與潮濕,它的溫暖與美麗使得它成了一個愛情肆意滋長的季節,莎士比亞把他的愛人比作這個浪漫的季節,美麗又溫柔。但他又覺得。夏天也遠遠比不上他的愛人。因為英國的夏天偶爾也會烈日當空??釤犭y耐。偶爾也會狂風肆虐。殘酷無情。夏天也會良辰美景一朝盡,空留些許悵惘。而他的愛人,遠比這美麗的夏日更溫婉、更可愛、更多情。愛人的完美無瑕。就這樣在生命的長河里慢慢地沉淀。愈久愈美、愈久愈醇。
在莎士比亞的詩中。愛人也并非永遠如此的完美。在另外一首詩《天上的太陽有瑕疵,何況人間》中將自己的愛人比作朝陽,通篇運用了比喻、“意象”來表達自己真摯的愛情:
多少次我曾看見燦爛的朝陽,/用他那至尊的眼媚悅著山頂,/金色的臉龐吻著青碧的草場,/把黯淡的溪水鍍成一片黃金:/然后驀地任那最卑賤的云彩。/帶著黑影馳過他神圣的雯顏,/把他從這凄涼的世界藏起來,/偷移向西方去掩埋他的污點;/同樣。我的太陽曾在一個清早,/帶著輝煌的光華臨照我前額;/但是唉!他只一刻是我的榮耀,/下界的烏云已把他和我遮隔。
這首詩的前四句,以華麗的詞藻描繪出一幅美麗的畫面:朝陽初起,青山與碧草籠罩在一片金色的陽光下,時間萬物生機勃勃。在詩人的眼中。自己的愛人就如這“燦爛的朝陽”,給他帶來無限的希望??墒?,這美麗的景色卻是如此短暫,轉瞬間被烏云遮蓋。愛情也如此脆弱與短暫,當詩人還沒有來得及盡情地品嘗它的醇美,就已無情地離他而去。
在這里作者用了“意象”的手法,把他的愛人比作朝陽,曾給“我”帶來過溫暖和光明,但是好景不長,愛人突然翻臉,移情別戀。我們能體會到面對愛人的離去,他的傷感與無奈。更讓人感動的是,與在詩的字里行間中。流露出他對于愛人的寬容和對她的珍惜。既然天上的太陽都有瑕疵,又何必渴求人間的凡人呢?詩人充滿愛的心胸是如何的寬廣!
二、美麗的花園
文藝復興時期的詩人喜歡用宇宙意象,這在詩人馬維爾(Andrew Marvell,1621-1678)的詩中也有所體現。亞里士多德一托勒密宇宙論為當時的英國詩人提供了眾多涉及宇宙的方方面面的意象,這些意象對當時的詩人產生了極其廣泛的影響。按照亞里士多德一托勒密宇宙的構成學說,有形宇宙的主要特征是圓形。圓形是傳統宇宙結構中占支配地位的形狀。文藝復興時期英國詩人大多是以圓形對世界的一切進行觀察和思考的。馬維爾在其作品《花園》中引用了西方古典神話中的兩個典故。太陽神Apollo追求仙女Daphne,追得她無奈何,只得變成一棵月桂樹。牧羊人和獵手的保護神Pan,追求女神Syrinx,把她也逼得變成了蘆葦。女神未得。最后追到手的總是一棵樹木。在這首詩中。關于圓的意象比比皆是:
我過的這種生活多美妙啊!,成熟的蘋果在我頭上落下;/一束束甜蔓的葡萄在我嘴上,擠出像那美酒一般的瓊漿;/仙桃,還有那美妙無比的玉桃/自動伸到我手里,無反掌之勞;/走路的時候。我被瓜絆了一跤,/我陷進鮮花,在青草上摔倒。
葡萄、仙桃、玉桃、瓜、蘋果等等,都隱含了“圓”的意象。圓形象征圓滿、完美。擁有完美的生活、完美的愛情是詩人的理想。盡管激情過后,一切都會歸于平淡。盡管失去愛情時,人們只好隱逸到自然中來尋求心靈的安寧與恬靜,只好用對大自然的愛將男女之愛取而代之。
三、無情的潮水,有情的人
斯賓塞(Edmund Spenser,1552-1599)翻譯和創作了許多歌頌愛情的詩歌。斯賓塞的愛情十四行詩,至今仍是世界最優美的愛情詩。斯賓塞的詩有個很明顯的特點,注入了當時的一些新思想,心靈美更勝于外表美,美麗由于詩人的歌頌而得到不朽。斯賓塞的詩歌總是與水意象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他創作的愛情十四行詩《小愛神》(Amoretti)無論是就形式還是意義而言,都最大限度的運用了海意象。揭示自然尤其是海意象及人物之間的對比關系,世間萬變。唯有愛情永恒。下面就是斯賓塞寫給他未婚妻伊麗莎白的那首著名的愛情十四行詩:
有一天,我想把她名字寫在沙灘上。/大浪沖來,把那個名字洗掉;/我把她的名字再一次寫上,/潮水又使我的辛苦變為徒勞。/“妄想者,”她說,“何必空把心操,/想叫一個必抒的人變成不配;/我知道我將腐爛如秋草,/我的名字也將會化為烏有。”,/“不,”我說,“讓卑劣者費盡計謀”/而仍歸于一死。你卻會聲名永留:/我的詩筆將使你的美德長留,/并把你光輝的名字寫天國。/死亡可以把全世界征服。/我們的愛卻會使生命永不枯。
斯賓塞和他的戀人在夏日的海邊,談情說愛。平常的環境、平淡的日子,詩人充滿詩意的行為使愛情變得如此浪漫、堅貞。潮水無情,讓人感嘆生命的殘酷。而堅貞的愛情卻能使無情的潮水無可奈何。這首詩中,詩人用看似簡單的語言營造出溫馨感人的氛圍,通過描述詩人在海灘上一次次地寫戀人的名字。海水又一次次無情地抹去,以及他們兩人之間的對話,我們能體會到詩人詩人對心愛的姑娘那種真摯、動人的感情。詩人要用優美的詩句記錄下姑娘的美麗,他相信自己詩中伊麗莎白的美德將永遠受到人們的贊美。
在這里詩人采用了一種普遍的意象:潮起潮落象征著人的生命,生老病死循環往復,而并非一個固定靜止的事物。潮水正是生命的源泉,男人寫的字被海水吞沒正是寓意人必須服從生命循環的規律。但是惟一不變的是男女主人公的愛情,因為,詩歌已使之永恒。
關鍵詞:莎士比亞;戲?。恢袊幕?/p>
中圖分類號:J805.5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4)01-0012-01
16世紀的中國,封建的禮教與法制依然是人們不可動搖的立身之本,莎翁卻在另一個國度勇敢地表達出自己的性取向,用他絕美的十四行詩宣揚愛情的平等。
愛情,是文學的靈魂,無論信仰,無論國度,無論文字。南安普頓伯爵三世亨利·里奧謝思利是個值得商榷的人物,青史留名僅僅是因為他有一個傳說中的同性戀人——莎士比亞。按照中國的傳統思想“身體發膚,受諸父母”,身為男兒,是不應該對自己身體有任何損傷的,所以髡型是一種侮辱性的懲罰。再者,中國古之大賢認為,大丈夫生于天地間,以忠孝為立身之本。儒教圣人孟子提出過“不孝有三,無后為大” (見《孟子·離婁上》)。男人如果不忠不孝,是被全社會所唾棄的。所以延續香火一直被認為是男人此生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所以中國古代的納妾,只要經濟條件允許,是一件理所當然并且勢在必行的事情。如果妻子不能生育,則被視為“七出”之一,丈夫完全有權利將其逐出家門。可見生育在中國古代是多么受重視。這么分析看來,莎士比亞假如來到中國,可能很難享受到愛情的滋潤。并不是說中國所有的男人性取向都正常,而是因為:
第一,中國的風俗很頑固并且中國的男人都需要傳宗接代。
第二,符合身體條件的中國男人都在皇宮中,被皇帝享用,莎士比亞應該不敢動皇帝的男人的歪腦筋。
第三,南安普頓伯爵三世亨利·里奧謝思利來到中國,身份應該類似于中國的親王,而莎士比亞僅僅依靠父親的名字申請到“紳士”稱號,頂多相當于中國的秀才,一輩子都不一定會有機會去京城。兩人地位相隔萬里,距離也有十萬八千,一個伯爵有必要跨越萬水千山做一件驚世駭俗的事情嗎?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試問,當莎士比亞沒有了愛情,心中沒有了理想,娶妻生子過著平庸的生活,沒有了激情的火花,還能寫下傳世的三十七部戲劇和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詩嗎?《羅密歐與朱麗葉》恐怕要寫成《西游記》了。
不過細讀《羅密歐與朱麗葉》,里面有一點精神卻與中國古代十分神合,就是他所提倡的“早戀”。早婚早育一直是中國古代婚姻制度的精髓,只是伴隨近代中國人口的飛速膨脹被計劃生育和婚姻法所扼殺了。羅密歐與朱麗葉相愛之時,男方不過14歲,女方亦只有13歲,雙方都是初中生的年紀。這與清太宗皇太極與孝莊皇后布木布泰一見鐘情時一個13歲,一個11歲相比之下還是有點相形見絀的感覺。我們在反思古人思想早熟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古人壽命偏短的因素,孔夫子曾言:“四十而順,五十而知天命”??梢姽湃嘶畹剿氖畾q已經是生命的垂暮了。《羅密歐與朱麗葉》中還有一點值得我們思考的就是——政治婚姻。政治婚姻害死人,絕大多數的政治婚姻是不幸福的,這一點在中國,外國都是一樣。如果出生高貴的帕里斯伯爵沒有向朱麗葉求婚;如果凱普萊特不滿意,沒有命令朱麗葉下星期四就結婚,那么我們的羅密歐還是有一定時間去爭取他的岳父同意的??上o巧不成書,可惜這是一部悲劇,最終這對戀人只能在天堂中繼續未完的戀曲。中國古代也有一條著名的政治婚姻的案例——三國時期的孫劉聯姻。孫劉兩家為了聯合抗曹,劉備迎娶了孫堅之妹。時年,劉備四十九歲,而孫尚香不超過27歲,兩人年紀相差超過二十歲,這是一對明顯的老夫少妻組合。婚后生活暫且不談,政治婚姻是隨著政治氣候的改變而改變。最終結局也難逃孫夫人淚盡江邊,殞命而亡。扼腕而嘆,政治婚姻害死人!
也許莎翁本身就是一個奇跡,一個人可以出生與死亡都在同一天。讓人想起許巍的《兩天》:“我只有兩天/一天用來出生/一天用來死亡/”。
參考文獻:
[1]梁實秋.莎士比亞全集[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
[2]楊周翰.莎士比亞譯論匯編[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1980.
[3]錢穆.中國文化精神[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4]徐克謙.中國傳統思想與文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5]黃懷信.論語備校集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摘要 瑪麗?羅斯在英國女性寫作史上的重要地位體現在諸多方面。她早在1621年就出版了大部頭的浪漫傳奇《蒙哥馬利尤瑞尼亞的女爵》,附帶103首彼特拉克體十四行詩;她的寫作主題也超越了傳統,對女性的情感體驗、人生命運均有著關注。其對于女性寫作傳統的確立有著不可忽視的地位。
關鍵詞:瑪麗?羅斯 女性寫作 僭越
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識碼:A
在伊麗莎白女王之后的雅各賓時代,雖然社會動蕩不安,文學藝術的發展卻有著其特殊的歷史意義,女性開始邁出社會給她們設定的圈子,走上寫作的歷史舞臺是其中比較引人矚目的事件?,旣?羅斯就是其中比較突出的代表,其在女性寫作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已經在英美文學研究界引起了重視。
瑪麗?羅斯是繼“最具紳士風度”的菲利普?錫德尼爵士之后錫德尼家族的又一位成就杰出的人物,算得上是雅各賓時期自我意識最強、作品最為豐富多彩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在女性創作的歷史上至少留下了兩個第一:《蒙哥馬利尤瑞尼亞的女爵》(The Countess of Montgomery"s Urania)是英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由女性創作的浪漫傳奇;其創作的103首十四行詩及其它歌謠《潘菲莉亞致安費藍西斯》也沖擊了十四行詩史上莎士比亞、本?瓊森等男性作家獨霸天下的狀態。她去世時還留下了大量其它的作品,其中不乏像《愛的勝利》(Love"s Victory)這樣開創女性寫作先河的田園劇本。羅斯繼承了前人創立的文學表現手法,但在創作題材方面卻刻意突破:她的筆下不像前人一樣,充斥著男性的形象,或者男性視角中的女性,取而代之的是個性鮮明、情感豐富,敢于為自己的情感而挑戰社會的陳腐觀念,為自己的人生幸福而孜孜以求的女性。
對女性題材的關注并非羅斯首創。斯賓塞、莎士比亞、馬洛、多恩等作家的筆下均多有流傳千古的女性人物,但限于其視角和社會現實,女性人物的內心并未能得到確切的表現,她們難以逃脫作為觀察對象的窠臼。羅斯對文學主題的僭越表現在她用女性的,而非男性或模仿男性的,獨特視角來表現女性,更表現在她的寫作主要取材于她親身的經歷。包括錫德尼家族成員在內的男性作者都把女性作為觀察對象,對其進行過描述,甚而多有幻想,至少是男性一般都會產生的幻想:
“大自然把她的巨著,斯蒂拉的眼睛/用黑色涂抹,為何它們卻是如此水靈晶亮?/難道她要用晶亮的黑色,像畫師一樣,/和上光與影,包圍起最為晶瑩的珠光?/……/雖然黑與美格格不入/但她一襲黑衣依然流光溢彩/……/她黯然站立,手握緬懷他的花環/祭奠他們的亡魂。他們為了她浴血疆場。”(Abrams:1: 918―19)
與此相對,羅斯的主角已經跳出了社會強加于女性的精神枷鎖,她們敢于表達自己對愛的體驗,對社會習俗并不非常顧惜:
“愛神是個盲人,何等的魔力我們欲罷不能?/我們難道非得俯首帖耳,任其肆意妄為?/不,我要找一個去處把你關上禁閉:我不要再聽任你/玩弄幼稚的游戲,我要為自由奮進不餒/ 噢呀,我迷失的心臟泄露了我的傷痛/我的愛,欲罷不能:自由啊,就此永別?!?Abrams:1:1428)
雖然彼特拉克十四行詩體本來是男性寫作用來表達因愛而生的欲望、激情、沮喪等各種情愫的文學形式,而且到羅斯所生活的時代已經不再流行,但羅斯還是借用了這個形式來表達自己對愛的追求和感受。她的浪漫傳奇也通過對婚外情感生活的描寫,“批評社會的婚姻體制對男女生活的束縛。(Trull:459)”對于對愛有著無限追求的女性,“在其主體建構的歷史上顯然是第一次。(Abrams:1:1422)”但羅斯所完成的并不僅僅是一個角色的僭越,她筆下的潘菲莉亞非但沒有把自己的所有情懷都在這些詩行中向自己的情人安費藍西斯傾訴,也沒有因為對愛的渴求而低三下四。能讓她屈服的只有愛神丘比特,只有他才能夠體會她愛的力量,為了愛,她可以付出幾乎一切。羅斯在《潘菲莉亞致安費藍西斯》的開篇第一首寫道:
“當夜晚支起它那漆黑的頂棚送來無邊的幽暗/象征死亡的睡神抹去了我所有的知覺/我知道我的心神又要去遠方游蕩/它腳下生風,疾如飛矢//夢中駛來了欲望拉動的馬車,插著翅膀/馬車之上維納斯,愛的天神,安然高坐/她的身旁她的兒子還在把熊熊的烈火/撒向她手中高擎的熾烈心臟/當中有一顆,烈焰騰騰,炫目無比/女神拿住,送入我的胸膛/‘兒啊,合上,’她啟動尊口,‘我們戰無不勝。’/他俯身聽命,替換了我可憐的心臟/我睜開睡眼,求它駛開,一如它駛來/哎呀,天哪,竟然,就,愛上啦?!?Abrams:1:1428)
這樣的女人在情感面前是不會十分在乎理智的。要是說肖瓦爾特對女權主義發展三個階段的分析仍然具有其不可否認的地位,那么我們完全可以說,早從羅斯起,女權主義的第三階段就已經在萌芽,女人階段的女性寫作關注的重點就是女性作為女性的特殊體驗。一百多年以后,丁尼生還在他的詩中描畫一種頗具田園情趣的家庭生活:“男人耕種女守家;男人征戰女績麻。男人聰慧女細心;男人施令女無話?!比绱四型馀畠?男尊女卑的時代早在羅斯的筆下就遭到解構了。
羅斯的《蒙哥馬利尤瑞尼亞的女爵》在浪漫傳奇的歷史上同樣開創了先河,不再拘泥于男追女的纏綿。她把筆觸對準了已經結婚的女性。雖然其作品的主要人物均為皇族顯貴,有的是談情說愛的閑暇和錢財,可信程度難免要打些折扣,但其故事的場所為飽受戰爭折磨的亞洲及歐陸,故其浪漫傳奇并沒有,也不可能掩蓋戰爭混亂年代雅各賓時期婦女面臨的充滿殘暴不公的社會現實。她們要面對戰場上驍勇善戰,情場上卻朝三暮四,家庭生活中冷酷霸道的丈夫給她們帶來的悲慘命運,上至皇室金貴,下至牧羊少女均難得幸免。她們用自己的溫良恭儉讓來承擔巨大的家庭重負和精神壓力,也要在婚前婚后婚內婚外運用自己的智慧、情感和部分的理性實現自己的幸福。
羅斯似乎要把男人塑造成女人的對立:他們的欲望是無度的,“胡作非為是他的自豪,山盟海誓等同頑童胡鬧……(Abrams:1:1430)” “羽毛的立場比他還要堅定,豺狼無法與他較量殘暴。(Abrams:1:1430)”生活對于女性就像迷宮,道路隨處可見,正確的一條卻難尋蹤跡。所以,女人只有“把維納斯母子的廢話/留給初入情場的嫩手,用他們母子愛的美麗謊言/蒙蔽他們的視聽,讓他們從那愛火之上/收獲他們征戰的果實。(Abrams:1:1432)”在關于男性的寫作上,丁尼生也許與羅斯的有得一比:“閑適時日,所得何益?/向陽爐邊,倚墻靠壁,/老妻相依,碌碌無為/布施律法,應我所為/莽莽蒼生,唯思己欲/飲食起居,更兼攫取/其不我知,何足牽掛?(Lord Tennyson:23)”但他們的女性人物則相去甚遠。
相對與其在文學藝術領域的大膽探索,羅斯在社會生活領域的參與是比較隱蔽和低調的。但是,作為諸多當代男性詩人的資助者,她對他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本?瓊森在題獻給羅斯的十四行詩中寫道:
“我有一顆愛的情懷我愿告知世人,/但我愚拙的韻文無法充分表達;/我抄寫了您的詩歌,/變成了/更加懂得愛的情人,/一個靈感涌動的詩人。/我,/還有繆斯之神,/滿心坦然地把這份靈感/歸結為您萬方儀態;/我的知覺/被它們迷醉;/我的意識我的心靈/被它們征服;/繆斯之神盡然明了:/在您的詩行中,/丘比特的弓箭/所有的烈焰、箭桿、箭囊,/還有他的神弓,/他那圓圓的眼眸都不經您的神筆涂抹。/但他母親的甜潤您已經鋪陳極致,/她的一笑一顰,/所思所想。每一個詩行/都無異于維納斯之神那魔力無比的腰帶?!?Abrams:1:1408)
羅斯對瓊森的影響肯定不會僅僅限于幾首情詩的寫法。也可以說,羅斯的政治意識還沒有充分發展到可以為肖瓦爾特研究的程度。
參考文獻:
[1] Abrams,M.H.eds.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 7th ed.W.W.Norton & Company Ltd.,Castle House,2000.
[2] Lord Tennyson,Alfred.Ulysses.Victorian Poetry,Duncan Wu ed.,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