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農業發展規模范文

        農業發展規模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業發展規模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農業發展規模

        第1篇:農業發展規模范文

        論文關鍵詞:適度規模,農民收入,國內需求,城鎮化

        一、目前我國農業發展的現狀及所存在的問題

        自我國農業從合作社到的體制轉變后,極大地推動了農業的發展,而農業的發展又會進一步有力地推動了其他產業的發展,但到目前這一體制轉變對農業的發展、對農業的推功作用已基本上沒了潛力,盡管農業有少許發展,那也是靠科技技術進步拉動的。目前大量農民工進城打工,而把老弱幼小放在家里,也不認真從事農業生產了,在外地睜了錢,就在老家農村蓋上一個大院子,說是為了小孩子結婚用的,而剛剛結婚的年輕人就在新房里住不到一個月也出去打工了,留下了一個用了全家幾年甚至是十幾年的心血掙來的錢蓋的一個大院子沒人住,又去到外地居住在那種很差的出租房里,不僅浪費了新房,而且占用了好多土地,老的小的在家少人照顧,家里人思念打工在外的人,在外打工的人擔心、思念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付出了感情上的巨大代價,這與以人為本的國策明顯違背,到頭來農民還是收入最低的,而農民收入低又不能促進消費,對其他產業的發展及提高生產總值也是有阻礙作用,盡管國家也在盡力解決這個問題,比如說取消農業稅、加大農村社會保障等。

        二、農業發展落后,農民依靠種地增收困難的原因分析

        (一)農產品一般處于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

        四種市場類型比較

         

        市場類型

        廠商數量

        產品差別程度

        對價格控制的程度

        進出一個行業的難易程度

        接近的市場

        完全競爭

        很多

        完全無差別

        沒有

        很容易

        一些農產品市場

        壟斷競爭

        很多

        有差別

        有一些

        比較容易

        一些輕工產品、零售業

        寡頭壟斷

        幾個

        有差別或者無差別

        相當程度

        比較困難

        鋼鐵、汽車、石油

        完全壟斷

        唯一

        唯一的產品,并沒有相近的替代品

        很大程度,但是經常受到管理

        很困難,幾乎不可能

        第2篇:農業發展規模范文

        20*年,全市新增高效農業面積30萬畝,其中設施農業面積5萬畝,新增高效漁業面積10萬畝,其中淡水小龍蝦養殖6萬畝,“養大蟹”3萬畝。全年生豬飼養量達520萬頭、出欄達380萬頭,家禽飼養量達8000萬羽、出欄達6000萬羽,畜禽規模化養殖比重平均提高6個百分點以上;新增花卉苗木5萬畝,其中沭陽縣新增4萬畝;新增食用菌0.8億平方尺,其中*縣新增0.5億平方尺;新增欄存奶牛8000頭,其中泗洪縣新增5000頭;新增設施蔬菜3.5萬畝,其中宿豫區和宿城區各新增1萬畝;楊樹產業實現產值140億元。全市引進規模以上農業項目資金23億元,其中利用外資4000萬美元,實現農產品及其加工制品自營出口8700萬美元。

        二、指導思想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整合項目、資金、技術和人才資源,圍繞十大高效產業,突出“主導產業做強、特色產業做大”,加快高效農業規模化發展,提升高效農業產業化水平,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三、發展重點

        (一)提高園藝業設施化水平。重點發展鋼架大棚、日光溫室和磚混菇房等設施,積極推廣噴灌、滴灌和溫光調控等技術,實施“穴盤化育苗、工廠化生產、標準化管理”,加速提升花卉苗木、蔬菜和食用菌等產業發展層次,提高園藝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經濟效益。20*年,全市每個鄉鎮要建成規模設施栽培基地1個以上,全市新增設施蔬菜面積3.5萬畝以上,磚混菇房達0.5億平方尺以上,鮮切花年產量達1500萬支以上。

        (二)提高畜禽養殖集約化水平。以生豬、水禽和奶牛三個產業為重點,通過政策引導、項目扶持,促進畜禽生產由傳統的千家萬戶分散養殖向企業化、規模化養殖轉變,提高畜禽生產集約化水平。20*年,全市新建畜禽養殖小區28個以上,每個鄉鎮培育畜禽規模養殖場(大戶)1個以上,生豬、肉禽、蛋禽和奶牛規模養殖比重分別達40%、77%、64%和77%。

        (三)提高強勢產業規模化水平。各縣(區)突出地方優勢,主攻1個主導產業,突出1—2個特色產業,按照“主導產業高效化、特色產業規模化”要求,以基地建設為抓手,進一步放大亮點、做強規模,加速產業集聚,延伸產業鏈條,提升規模效益。努力把沭陽縣建成“中國花木第一縣”,*縣建成“中國食用菌之鄉”,泗洪縣建成“華東地區重要的生態奶業生產基地”,宿豫區和宿城區建成“全省重要的規模設施蔬菜基地”;把楊樹產業、洪澤湖大閘蟹產業打造成全國知名產業。

        (四)提高高效農業產業化水平。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導向作用,吸引“三資”投入高效農業。切實做好農產品加工園區的規劃和建設,進一步加大對投資規模大、產業關聯度廣、經濟效益高、帶動能力強的農業龍頭企業的引進和培育力度,增強農產品加工園區的輻射帶動力。20*年,全市新增固定資產投資1000萬元以上農業龍頭企業20家以上,每個縣區至少引進1個投資額超億元、當年投資3000萬元的農業重點龍頭企業。

        (五)提高農業品牌市場競爭力。各縣(區)要選擇1—2個產業基礎好,發展潛力大的品牌,進行重點扶持、包裝和宣傳。爭創省級、國家級名牌。逐步實現農產品流通從輸出原料向輸出產品再向輸出品牌的轉變。20*年,每個縣(區)至少要創建1個省級農產品名牌,全市爭取實現農副產品“中國名牌產品”和“中國馳名商標”零的突破。

        (六)提高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水平。在堅持土地基本政策不變的前提下,大膽探索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新機制和新模式。積極引導和鼓勵農民參與農村土地股份合作,使土地變資本、農民變股東,讓農民更多地分享土地經營的收益。20*年,每個縣(區)都要選擇2個以上村進行試點,在第一季度要有實質性進展,逐步引導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向土地股份合作形式轉變。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縣(區)要把發展高效規模農業作為“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實擺上重要議事日程,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進一步明確發展目標,細化實施方案,上下聯動,重點突破,整體推進。各相關部門要進一步增強為農服務意識,創新工作方法,改進服務方式,強化協調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為高效農業規模化發展提供重要保障。

        (二)加強政策扶持。全面貫徹落實國家和省各項促進農業發展的政策,積極爭取和整合各級財政支農專項資金,重點用于扶持高效農業建設。認真落實土地出讓金純收益的15%用于“三農”,耕地占用稅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農”,市、縣(區)科技三項經費30%用于農業科技推廣等扶持政策,努力加大公共財政對高效農業的產業基地、龍頭企業和土地流轉扶持力度。20*年,市、各縣(區)本級財政投入高效農業資金要分別不低于1000萬元和1500萬元。

        第3篇:農業發展規模范文

        一、當前實際情況

        而當前全縣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情況中存在著多重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土地確權方面。戶在人不在農戶承包地塊指界困難;農戶間串地導致地塊界限不清;個別村存在土地承包臺賬丟失、不全、標注不清的問題。二是土地流轉方面。農民戀土情結太重,不愿流轉;土地流轉后存在支付租金時有拖欠,阻礙了土地流轉,打擊了農民的積極性;土地流轉不規范,隨意性較大,容易引起民間糾紛。三是規模經營方面。目前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農業企業等流轉主體大多還處于起步階段,普遍存在缺資金、缺技術、缺管理、缺信息等問題,制約了農村土地經營規模的擴大;經營管理水平不高,影響了規模經營的發展;產業化經營水平不高,大多數經營主體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產品單一、檔次低、產業化程度不高等問題,雖然有一定規模的經營主體的產品在本市、本縣占有一席之地,但由于經濟實力較弱、深加工滯后,導致了產業化經營水平低,市場經營風險大,經營主體自身效益不夠明顯,導致規模經營進展緩慢。

        二、工作措施及建議

        (一)強化組織領導,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各鄉鎮要提高認識,統一思想,迅速行動,務必搶在雪前完成外業測量工作。鄉鎮主要領導要親自安排部署,定期召開工作會議,研究解決確權工作當中出現的問題,選派情況熟悉,業務能力強的鄉(鎮)干部進駐確權村,宣傳發動、摸清底數、繪制底圖、做好外出農戶委托手續、矛盾糾紛化解、政策咨詢解釋等工作,確保高質量完成確權工作。

        (二)加強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工作的領導、協調和指導。隨著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工作的進一步開展,許多新矛盾和新問題會逐步顯現,如流轉難度不斷增大、經營糾紛日趨增多、后續服務要求越來越高等,需要引起各級領導特別是基層領導干部的重視。除切實加強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工作的領導外,還要根據實際需要,制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規劃,以規劃促流轉,充分發揮規劃的指導作用。上級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要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加強對土地制度、尤其是搞活土地使用權方面的研究,力爭在這方面要有一個大的突破。要有針對性地做好不同群體的思想和宣傳教育工作,消除各種消極思想,更新觀念,促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共識和合力。要在組織相關人員認真學習《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法》基礎上,全面建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仲裁機構,積極做好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和流轉案件的調解處理和復查、復核工作 ,完善協商、調解、仲裁、訴訟等多途徑有機結合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解決機制。

        第4篇:農業發展規模范文

        P鍵詞:勞動生產率;農業;規模化;經營;發展

        中圖分類號:F304.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1131063

        2016年的中央1號文件指出“發揮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引領作用”,農業規模化經營已經得到了高度重視。推進農業規模化經營發展,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根本路徑。制定提高勞動生產率的農業規模化經營發展策略,為推進農業規模化經營有序發展具有一定的作用。

        1 提高勞動生產率對農業規模化經營發展基本要求

        勞動生產率是勞動者在一定時期內創造的勞動成果與其相適應的勞動消耗量的比值。提高勞動生產率是農業規模化經營發展的宗旨。

        圍繞農業規模化經營發展中的創造的勞動成果與其相適應的勞動消耗比值,農業規模化經營發展,以市場為導向,以追求最佳的勞動成果及其相應的勞動消耗為中心,在改變細碎,農業經營規模小的前提下,為了逐步建立起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求的農業內部與外部規模經營的組織形式,就要加大對土地、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投入,從而使這些要素合理集中和優化配置,最終實現的效益是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相互統一的規模效益。

        1.1 土地規模化經營發展和經營規模化發展

        以追求最佳勞動成果與其相適應的勞動消耗量為中心的農業規模化經營發展是生產要素合理集中和優化配置。在進行農業規模化經營發展過程中,農村的各個經濟主體通過土地規模化經營和經營規模化2個方面實現規模經營[1]。

        1.1.1 土地規模化經營發展

        以追求最佳勞動成果與其相適應的勞動消耗量為中心,開展土地規模化經營發展是土地生產要素合理集中和優化配置過程。根據現代農業發展要求,在土地分散的情況下,在農用土地適度集中的基礎上實現農業生產規模化。土地集中經營是農業規模化經營的一個基本條件。借助土地流轉對土地進行規模化經營,使農地實現規模化經營[2]。山西省垣曲縣在進行農業規模化經營時,應該對現有的耕地資源進行整合,逐步擴大特色種植經營規模,以種植干果經濟林、香菇等,配合養牛、養羊等林下經濟,逐步爭創品牌,實現地域特色[3]。

        1.1.2 經營規模化發展

        追求最佳勞動成果與其相適應的勞動消耗量為中心的經營規模化發展是生產要素優化配置過程。農業規模化經營可分為2點:農業生產的規模經營分為前、中、后3個時期的社會化生產;以農村第二產業聯合體和第三產業聯合體為主的規模化經營[4]。山西省垣曲縣構建的核桃產業鏈和香菇產業鏈是經營規模化發展具體體現。

        1.2 集約化經營發展

        追求最佳勞動成果與其相適應的勞動消耗量為中心的農業規模化經營發展是在實現生產要素合理集中和優化配置路徑基礎上,實現規模適當的土地規模經營,提高集約水平,加快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想推進農業規模化經營的發展,就要加快土地集約化進程[5]。以集約化推動規模化,推進農業綜合開發[6]。推進我國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時應該合理流轉,使土地由“分散”變“集中”,土地實行集約化[7]。山西省垣曲縣利用丘陵山地和垣面發展核桃產業鏈和香菇產業鏈,加大投入力度。

        1.3 多樣化的農業規模化經營

        追求最佳勞動成果與其相適應的勞動消耗量為中心的農業規模化經營,存在著多種形式的農業規模化經營。農地規模化經營不能采用統一的模式實現土地的規模經營,可以根據土地資源狀況的不同來發展,發展的方式分為土地的內部規模經營和外部規模經營[2]。

        追求最佳的勞動成果與其相適應的勞動消耗量為中心的農業規模化經營,存在參與主體多樣化。農業規模化經營的主體具有多樣性。山西省垣曲縣農業規模經營主體包括: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及工商企業四種類型。以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和涉農企業為農業規模化經營的主力軍[8]。

        1.4 區域產業發展的農業規模化經營發展

        追求最佳勞動成果與其相適應的勞動消耗量為中心的農業規模化經營是在區域農業規模化經營中,通過區域產業聚集實現農業規模化經營。提高集約化的水平就應該在推進農業規模化經營的同時也應該積極的發展特色農業,不斷優化品種結構和區域布局,建成一批有地方特色、有規模、有市場的優勢農產品基地和優勢產業帶 (區) ,促進優質產品、優勢產業向優勢區域集中[6]。山西省垣曲縣已經形成辣椒、相關、核桃等優勢農產品基地。

        2 提高勞動生產率的農業規模化經營發展內容

        提高勞動生產率對農業規模化經營發展基本要求決定著提高勞動生產率的農業規模化經營發展內容。

        2.1 要素規模化

        在追求最佳勞動成果與其相適應的勞動消耗量為中心的農業規模化經營過程中,是使資金、科技、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資源得到優化組合, 從而讓這些生產要素在最大的程度上發揮作用,實現勞動生產效率的提高。資源配置的優化、農民收入和勞動生產效率的提高都要求發展農業規模化經營[9]。農民的收入是由勞動生產效率所決定的,而勞動生產率的高低是由規模經營土地的大小所決定的[10]。

        2.2 投入集約化

        在追求最佳勞動成果與其相適應的勞動消耗量為中心的農業規模化經營過程中,是使資金、科技、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投入集約化,這樣能夠使這些生產要素在最大程度上發揮作用,從而提高勞動生產效率。發展規模經營能夠使得各種生產要素的利用得到充足的空間支持,同時也可以提升土地報酬,并提供了積極的影響為土地集約化經營的最終目標實現[11]。

        2.3 提高經濟效益

        在追求最佳勞動成果與其相適應的勞動消耗量為中心的農業規模化經營過程中,根據不同的經濟基礎、地理條件、自然條件、經營主體等各方面的差異,圍繞提高經濟效益,實現多種形式的農業規模化經營。為了提高糧食產出率,實現土地的多種生產功能,土地模化經營需要以未改變家庭聯產承包基本模式為前提,在一定范圍內改變超小規模的經營方式,提高勞動生產率[7]。

        2.4 實現區域產業發展

        在追求最佳勞動成果與其相適應的勞動消耗量為中心的農業規模化經營過程中,是以自然區域布局形成生產規模,以統一加工、銷售形成相對穩定的市場規模,它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勞動生產效率。提高勞動生產效率的根本途徑就是推動區域農業的規模經營。區域農業規模化經營的優點是能最大限度降低生產成本, 提高農業工作的整體效率,規模經營有利于農業資源和農業擔保生態環境的綜合開發利用。規模化經營便于政府對生產的調控、管理和組織,有利于創造特色、名優農產品, 要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在農業現代化的實施過程中,應該采取組織產業整合戰略,并創建一個新的組織結構,培養各類有一定規模的農業經營體[12]。

        3 提高勞動生產率的農業規模化經營發展的策略

        圍繞提高勞動生產率的農業規模化經營發展內容,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為目的,提出推進農業規模化經營發展策略。

        3.1 圍繞要素規模化,深化農村勞動力轉移

        擴大農業的規模化經營,就必須解決農業勞動力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問題。在進行農業規模化經營時,應推進農業人口的轉移。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就一定要對農村的勞動力進行轉移,并且使他們真正市民化[13]。擴大農業規模經營是基于人從事農業生產的數量大規模的減少,從而使少數的農業勞動者擁有并去經營更多的耕地[11]。

        3.2 圍繞投入集約化,提高農業科技水平

        農業科技水平是影響我國農業規模化經營發展的重要因素。建立和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加大農業科技研發資金,提高農業科技創新,積極發展農業技術密集型,促進農業規模經營的發展[14]。建立農業科技推廣服務平臺,完善各級政府部門的管理服務流程,做好政府宣傳工作,鼓勵農戶以現代技術提升生產經營效率,促進農業規模化生產經營[15]。搞好科技示范帶動,引導農民相信規模效應,重點以種植大戶、 家庭農場等規模經營主體為科技投入終端,實現科技支撐的生產力標桿,組織農戶進行觀摩比較,使其相信規模效益,從而,引導職業農民脫穎而出,促進土地規模化[2]。

        3.3 圍繞提高經濟效益,提高經營主體實施農業規模化經營的積極性

        提高農民收入是實現農業規模化經營的重要因素。規模經營想成為農業的主流模式,就一定要擺脫小家小戶的經營模式,積極的開創新的生產方式,重點培養培育新時代農民;引進高學歷的知識型人才,號召知識分子投身于農業,成為農業現代化的主要力量;政府要給予政策上的扶持,經濟上的補助[16]。

        3.4 圍繞農業產業發展,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圍繞農業產業發展,加強技術創新。政府要積極鼓勵農產品技術創新,創立品牌; 與此同時,深化改革,加強管理,使龍頭企業的產業化適應國際化發展的需求;完善福利制度分配,推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17]。做大做強龍頭企業,積極引導和鼓勵有實力的企業依托特色產業優勢,完善產業鏈條,加快技術創新,提高企業的綜合競力。鼓勵龍頭加工企業加強與農村合作組織或種養專業大戶的合作,在農村建立自己的原料生產基地,與農戶簽訂種養合同,大力發展“公司+農戶+基地”的經營形式,帶動地方現代的農業產業體系建設[18]。

        參考文獻

        [1]王琦.推進我國農業規模化經營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經濟縱橫,2011(08):82-85.

        [2]孫屹.新疆瑪納斯縣農戶農地流轉對其規模化經營的影響研究[D].新疆農業大學,2014.

        [3]宋一武.關于磁石鎮農業規模化經營的思考[J].基層農技推廣,2016(03):64-65.

        [4]李偉娜.中國發展農業規模化經營的難點與對策研究[D].遼寧大學,2012.

        [5]孫春燕.如何推進農業規模化經營 提高集約化水平[J].農業與技術,2012(06):156.

        [6]李濟廣.農業較發達地區規模化經營的經驗、問題及對策――以常州市為例[J].湖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03):32-35.

        [7]竇娜.我國農業規模化經營問題淺談[J]. 黑龍江紡織,2011(01):36-41.

        [8]楊永強,王莉,曹治彥,路小芳,李國強. 加快農業規模經營發展的對策探討[J].農業科技通訊,2013(08):5-7.

        [9]楊敏.農業規模化經營與農業生產效率研究綜述[J].農業與技術,2013(07):226

        [10]郭熙保.“三化”同步與家庭農場為主體的農業規模化經營[J]. 社會科學研究,2013(03):14-19.

        [11] 屈曉萌.伊川縣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問題研究[D].河南科技大學,2014.

        [12]楊鋒,趙輝.淺析我國實現農業規模化經營的基本條件[J]. 黑龍江對外經貿,2007(06):82-83.

        [13]李存貴.河南省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現狀問題與對策探討[J].當代經濟管理.2013(10):37-42.

        [14]張燕娜. 農業規模化經營發展研究[D].山東農業大學,2015.

        [15]楊揚.福建農業規模經營的影響因素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14.

        [16]黃邦根,馬迪.我國農業規模化經營研究[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2):1-5.

        [17]蘇智慧. 河南省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對策研究[D].信陽師范學院,2013.

        第5篇:農業發展規模范文

        關鍵詞:都市農業;新農村規劃;模式;武漢市

        中圖分類號:F303.3;F304.1F509.75(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2)20-4651-04

        2008年7月,《武漢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總體規劃》正式通過了專家評審,該規劃對全市城鄉的林業生態建設進行了整體規劃。依據規劃,未來武漢市的大江大河堤岸、灘涂將全面實行綠化和美化,中心城區及兩江四岸將形成綠島鑲嵌、綠帶相連的生態格局,廣大鄉村將展現出綠蔭掩映、瓜果飄香、富饒繁榮的景象。規劃還涉及到都市農業發展的較多內容,如提出以東西湖區慈惠街道辦事處、柏泉辦事處、徑河街道辦事處、東山辦事處現有鄉村游項目為基礎,進一步發展農耕休閑、農莊休閑項目,對鄉村環境進行景觀綠化;對玉屏山進行林相改造,發展生態文化休閑旅游;以走馬嶺街道辦事處、荷包湖農場、辛安渡辦事處一線現有的果園為基礎,進一步發展生態果園和農耕休閑農業[1];這些發展內容體現出了武漢市較強的新農村規劃特點。

        1 現代都市農業的內涵

        都市農業的概念是20世紀50、60年代由美國的經濟學家首先提出來的,泛指地處都市及其延伸地帶范圍里,并在大都市中、都市郊區和大都市經濟圈以內,緊密依托并服務于都市,以適應現代化都市生存與發展需要而形成的現代農業[2]。

        都市農業是以生態綠色農業、觀光休閑農業、市場創匯農業、高科技現代農業為標志,以農業高科技裝備的園藝化、設施化、工廠化生產為主要手段,以大都市市場需求為導向,融生產性、生活性和生態性于一體、高質高效和可持續發展相結合的現代農業[3-5]。

        都市農業在都市化地區,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結合農林牧漁生產、農業經營活動、農村文化展現及農家生活感受等方面,為人們休閑旅游、體驗農業、了解農村提供場所;換言之,都市農業是將農業的生產、生活、生態等功能結合于一體的產業[6,7]。都市農業與城郊農業都是依托城市、服務城市、適應城市發展要求,納入城市建設發展戰略和發展規劃建設的農業類型;但二者還是有不同特點。城郊農業主要以為城市供應農副產品、滿足城市商品性消費需求為主,發展水平相對較低,位置居于城市周邊地區;而都市農業是為滿足城市多方面需求服務,尤以生產性、生活性、生態為主,是多功能農業,發展水平較高,位置可在大城市地區,也可以環繞在市區周圍的近郊,還可能鑲嵌在市區內部[8]。

        都市農業是把城區與郊區、農業發展和旅游觀光,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結合在一起的新型交叉產業,它主要是利用農業資源、農業景觀吸引游客前來觀光、品嘗、體驗、娛樂、購物等一種文化性強、大自然情趣很濃的新型農業生產方式,體現了“城郊合一”、“農游合一”的基本特點和發展方向[9,10]。

        城市化進程中城市的自然資源嚴重短缺,具有后備補充能力的農村承載著城區自然物質資源供應的責任;農村是城市的后花園,都市農業充分發揮各種自然景觀資源價值,通過建設自然保護區、風景區、各類農業公園或游樂場所,從而給城市提供生態安全屏障和亮麗風景;農村具有為市民生產喜愛的優質農副產品的經濟功能,還具有為城市居民提供旅游休閑基地的功能。發揮這些功能價值,一方面為城市找到了發展的依托,另一方面也極大地帶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11-15],進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城鄉經濟一體化。

        世界上都市農業發展較好的當屬荷蘭和日本等一些發達國家。荷蘭在發展都市農業時特別注重農田的設計、規劃,在發展以家庭為單位的“家庭小花園”模式的同時,還將城市改造納入了都市農業發展計劃之中[16]。中國近年來也掀起了都市農業的理論研究與實踐熱潮,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都市農業在中國大城市及沿海發達地區受到了廣泛重視[15]。許多學者對都市農業發展做了多方面的研究,并出版了多部關于都市農業理論與實踐的著作[17-25]。

        2 武漢市都市農業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中國很多城市正處于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在實踐中許多城市郊區的農村功能由城市“可靠的副食品供應基地”單一功能轉向多功能的現代“都市農業”方向發展。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經濟發展,城市內部及近郊的農業發展具有了與工業發展相同的交通、郵電、電力等基礎設施的支撐,而且毗鄰城市的優越區位又使得農業有條件逐漸向集約化、設施化、工業化方向發展[26],現代都市農業愈來愈受到各方重視。

        武漢市正處于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圍繞武漢市現代都市農業發展的需求拉動,各相關行業相繼制定出了城鄉農(林)業生態建設、城鄉一體化建設的發展規劃,從而不斷優化農業發展環境,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構建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推動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促進融生產、生活、生態建設、休閑等多功能于一體的都市農業的迅猛發展。當前武漢市各地農村利用自身優勢資源,加速推進都市農業已取得了一定進展,如創建東西湖區石榴紅村和巨龍湖農業旅游基地等,正逐步完成由城郊型農業向都市農業的過渡[27,28]。武漢市農業從城郊型向都市型的轉變,突出表現就是加工業產值遠超農業產值。2009年,全市農產品加工產值突破了850億元,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到了3.2∶1,已經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29]。

        2010年7月,“中歐社會論壇都市農業分會研討會暨武漢海峽兩岸都市農業論壇”在武漢市隆重召開,論壇的主題為:都市農業、加工增效、食品安全;旨在發展現代都市農業,促進城鄉生態文明。在此次論壇上,國際都市農業基金會正式授予武漢市“國際現代都市農業試點示范城市”稱號,使武漢市成為國內繼北京、上海、成都之后的第四個試點城市[30]。該基金會是在聯合國人居署、國際糧農組織、加拿大國際發展研究中心、世界衛生組織、國際農業顧問團等10多個國際組織的倡議推動下組建起來的國際合作組織。武漢市成為試點示范城市后,將獲得該基金會在都市農業發展指導、項目開發等方面的有力支持。

        當前,武漢市都市農業建設呈現出較好的發展態勢,但也出現了諸如蜂擁而上、都市農業項目類型單一等不容忽視的問題,而且未來都市農業的實現需要較長的時間,它將表現出多種模式并存和運行變化較明顯的特點,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尋、總結、研究。

        3 武漢市都市農業的研究意義

        3.1 能夠推進武漢市新農村建設的步伐

        武漢市現代都市農業集生產、生態、觀光旅游等功能為一體,與城市互動、為城市服務,在依托城市、服務城市的同時,發揮出武漢市農村的生態、社會和經濟優勢,實現農業產業的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求得農村自身的快速發展,真正實現武漢市城鄉經濟的協調推進。尤其是新農村建設可以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實現農業產業結構的科學規劃與調整,為農副產品帶來順暢的銷售渠道,提高當地農產品的知名度,進而從根本上推進武漢市現代都市農業的進程。新農村規劃背景下的現代都市農業發展突破了傳統農業遠離城市或城鄉界限明顯的局限性,使城鄉資源能夠科學合理地優勢互補,具有非常廣泛的意義。它有利于城鄉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與組合,有利于增進農村經濟的繁榮,促進農民在現代都市農業產業鏈上的就業增收,有利于城鄉和諧相融和城鄉協調共同發展[31],從而極大地推進武漢城市圈建設的步伐。

        3.2 能夠保證城市生態環境改善與都市農業發展同步進行

        隨著全球生態問題的日益嚴重,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被提上重要議程。加強都市農業問題的研究,把發展都市農業與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結合起來,實現“人-社會-自然”的和諧發展是今后努力的方向。武漢市城鄉一體化進程正在逐步加快,各級政府也在統籌城鄉經濟協調發展、拓寬思路為武漢市近千萬市民營造假日休閑好去處,這些因素將共同對武漢市都市農業的發展研究提出更高的要求。都市農業發展有利于協調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有利于人居環境的建設。武漢市是百湖之市、魚米之鄉、九省通衢之地,都市農業發展前景廣闊。通過推進農事體驗、休閑觀光、鄉村旅游等都市農業發展模式,保護城市生態景觀環境,可為市民提供更多的綠色觀光休閑處所,同時指導農村村域空間人居環境建設,構筑城市生態環境的生態安全屏障,保持城市生態安全格局[32]。

        3.3 能夠促進科技水平與都市農業共同發展

        現代都市農業是城市經濟體系和城市生態系統中的組成部分,在新農村規劃中,要高度重視生態產業、生態經濟和生態人文在城鄉經濟發展中的關鍵作用,提倡資源與環境經濟、農村經濟、農業科技、城市規劃、景觀設計等多學科的廣泛參與;新農村規劃的特點決定了都市農業發展必須依托農業科技的保障功能,發揮科學技術就是生產力的關鍵作用,發展科技型都市農業產業,堅持產學研結合[28],為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在武漢市的都市農業發展中,可以較便利地就近享用武漢市大專院校、科研機構非常集中和專家人才、學科門類比較全面的資源優勢,讓科學技術為都市農業的發展注入鮮活的動力[30]。利用武漢市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密集的優勢,推進科技創新,將科教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重點發展作物育種、園林綠化、特色花卉、水禽飼養等特色門類,這不僅能滿足城市居民的菜籃子需求,還能美化城市環境、緩解城市“熱島效應”等帶來的“大城市詬病”,促進建設低碳城市。在新農村建設中,各農業組織機構、公司與科研單位可采用多種形式的合作,大力開展科技宣傳、科普展覽活動,共同開發瓜果、蔬菜種植及水產養殖的主導品種,并規劃種植范圍,實行標準化生產,形成生態農業景觀,彰顯現代都市農業科技生態文明的優勢[33]。在提升科技水平的同時,極大地促進都市農業的快速發展。

        4 新農村規劃背景下的武漢市都市農業發展模式

        4.1 新農村規劃的定位和方向

        都市農業發展中的新農村規劃要更加注重農村產業布局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全面分析武漢市各方面的農村資源優勢:譬如近郊或遠城區的區位條件、交通條件、江河湖泊水資源條件等等。在此基礎上,科學合理地確定都市農業的定位與發展方向,把握種植、養殖的主導品種以及鄉村生態休閑旅游的發展模式。通過新農村規劃,開發武漢市農村的科普教育功能、產業經濟功能、生態平衡功能、觀光休閑功能,制定符合武漢市地方特點的新農村規劃具體實施細則,發揮武漢市農業資源的生態環保價值和生態旅游價值,打造體現武漢市地方農業產業結構特色的鄉村景觀、構建富裕文明的現代都市農業景觀體系[20,21,28]。

        4.2 新農村規劃背景下的武漢市都市農業發展模式

        4.2.1 武漢市現代都市農業種植業模式——田園種植景觀農業 通過新農村規劃,科學構建武漢市現代都市農業種植業模式。要開辟多種途徑發展農村經濟,使生態保護與當地農民的生產、生活相結合,強化生態環保意識,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減輕資源利用對環境的壓力。針對近郊農業生態環境較差的先天不足,鼓勵種植有較高生態環境價值的大田作物、花卉苗木,重點發展綠化農業、園區農業和科普農業,發展田園種植景觀農業。擴大武漢市近郊水果、蔬菜、花卉種植面積,為城市生活需求提供有效保障。推廣瓜果蔬菜采摘園建設,開展科技宣傳、科普展覽活動[34],豐富漿果類種植的品種與范圍,開發景觀瓜果蔬菜種植模式,如空中紅薯、西紅柿樹、無子觀賞茄等新穎蔬菜種類,把“花卉展”、“瓜果菜博會”搬到武漢市新農村。利用近郊交通便利的優勢,開發多種形式、多條路徑的鄉村旅游,不斷推出深受市民喜愛的各類“農家樂”活動,使每一個“農家樂”主題都不雷同,如種一分地、當一次莊園主;租農家房、享農家生活;采摘農家鮮蔬、品嘗農家土菜;讓市民在感受大自然清新環境里采摘、享受綠色食品大餐,并進一步豐富鄉村田園旅游的內容。

        4.2.2 武漢市現代都市農業養殖業模式——田園養殖景觀農業 通過新農村規劃,科學構建武漢市現代都市農業養殖業模式。武漢市豐富的水資源為水產養殖業帶來了極為便利的條件,要充分發揮武漢市作為“百湖之市”擁有豐富的濕地等自然資源優勢,加強對養殖水域灘涂規劃的科學指導,建立水產生態養殖示范區(場),發展現代養殖業[35]。武漢市的水資源非常豐富,水體和農田的布局很合理,具有非常好的先天優勢;在新農村規劃中,要保護好獨具特色的山水地貌。如在武漢市遠郊農村,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色農業養殖業,在顯現鄉村生態養殖業景觀的同時,實現農民的增收。養殖景觀具有農業景觀中最具吸引力的畫面,結合農業養殖業發展鄉村生態旅游,讓都市人體驗鄉村恬靜的田園生活,感受牛羊滿山坡、雞鴨滿院落的淳樸氣息;開發水產養殖業景觀生態觀光旅游活動,可以體驗抓捕魚蝦的刺激與精彩,欣賞魚、蝦、鱉、蟹等競相爭食的感人場面,釋放都市忙碌的疲憊[36]。

        4.2.3 武漢市現代都市休閑農莊模式——觀光休閑農業 現代都市休閑農莊模式適宜于城郊經濟發展較好,特別是沿長江、沿河湖、沿交通線等地的自然風光秀麗、進出較便利的區域,培育一定的種植業和養殖業作為休閑農莊的支撐,讓休閑農業成為都市的“第三空間”[37]。經過新農村規劃的現代都市休閑農莊能夠充當起鄉村旅游的主體[38],現代都市休閑農莊能積極應對市場需求變化,靈活開展生態旅游相關主題活動,多層次開發果蔬采摘、垂釣、踏青、農家樂、野外拓展等旅游休閑娛樂活動,如東西湖區的石榴紅村、巨龍湖農業旅游基地等項目在豐富市民休閑方式的同時,也為當地村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現代都市休閑農莊要注重村落選址,規劃出集住宿、度假、游樂于一體的農莊布局,農莊的建筑形式和風格強調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合,以彰顯地域文化特色[39],生活區規劃、建筑設計、小綠地及小游園布置、文化廣場環境氛圍構建等力爭體現農莊的休閑特點;加強對農莊治理和文化建設的管理[40],形成有凝聚力、向心力、積極向上的農莊文化氛圍。

        5 小結

        基于新農村規劃的都市農業是適合武漢市農村發展特點的科學模式,在新農村規劃中,注重以武漢市大都市市場的需求為導向,融生產性、生活性和生態性于一體,建設高質高效和可持續發展相結合的現代農業體系[41]。在武漢市都市農業發展中,因地制宜發揮科學技術對農業的促進作用,在統籌城鄉發展、改善生態環境的基礎上開發鄉村旅游,改善城鄉人居環境的質量,通過發展田園種植景觀農業、田園養殖景觀農業、觀光休閑農業等模式,促進武漢市現代都市農業健康發展和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 武漢市林業局. 武漢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總體規劃通過專家評審[EB/OL]. http:///content.jsp/2008-07-11.

        [2] 劉 杰,李秋麗,衛江峰,等. 都市農業在城市中的發展方向探討[J]. 江西農業學報,2010,22(2):207-209.

        [3] 方志權. 論都市農業的基本特征、產生背景與功能[J]. 農業現代化研究,1999,20(5):281-285.

        [4] 張祿祥,鄭業魯,萬 忠. 我國都市農業研究概述[J]. 山東農業科學,2005(3):85-87.

        [5] 寧 健,周潔紅. 都市農業:中國現代農業新生代[J]. 農業科研經濟管理,1999(2):4-7.

        [6] 趙永勝,冀憲武,趙 春. 都市農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選擇[J]. 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3,13(3):76-77.

        [7] 李麗雅.我國大城市地區現代都市農業與農村可持續發展研究[D].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

        [8] 張立生,姚士謀. 新世紀我國大城市“都市型農業”發展研究[J]. 城市開發,1999(6):26-28.

        [9] 楊 卿. 關于實現我國都市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思考[J]. 商業時代,2008(31):93-94.

        [10] 齊永忠,于戰平.中國都市農業發展的戰略走向與發展思路[J]. 農業經濟問題,2006(4):67-69.

        [11] 肖永紅. 城市化進程中太原都市農業發展對策研究[D]. 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8.

        [12] 許 林,張彩江,劉 靜. 廣州市都市型農業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 華南理工大學學報,2009,11(1):57-60.

        [13] 句榮輝,趙晨霞. 關于發展都市農業的思考[J].中國農學通報,2007,23(7):630-634.

        [14] 果雅靜, 吳華杰,馬 鈴, 等. 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模式研究[J]. 生態經濟, 2007(11): 131-135.

        [15] 葛永紅,王 亮. 我國都市農業的發展模式研究[J].經濟縱橫,2009(2):87-89.

        [16] 劉潤萍, 李紅霞. 國外都市農業發展的經驗及對蘭州市的啟示[J].中國鄉鎮企業,2010(3):83-86.

        [17] 侯喜林,張增翠,李友生.都市農業[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18] 錢 靜,律 江.京郊生態-循環-立體型:都市現代農業[M]. 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19] 關海玲,陳建成.都市農業發展理論與實證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

        [20] 方志權,吳方衛.城市化進程與都市農業發展[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

        [21] 上海財經大學現代都市農業經濟研究中心. 都市農業發展報告(2008):現代農業進程中的都市農業[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

        [21] 上海財經大學現代都市農業經濟研究中心.中國都市農業發展報告(2009):城市化生態環境與都市農業[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9.

        [22] 上海財經大學現代都市農業經濟研究中心.中國都市農業發展報告(2010):都市農業與現代農村產業綜合開發[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0.

        [23] 上海財經大學現代都市農業經濟研究中心.中國都市農業發展報告(2011):低碳經濟時代的都市農業[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1.

        [24] 薛艷杰. 從鄉村農業到都市農業:上海農業的發展與演變[M].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1.

        [25] 王有年,何忠偉. 都市型現代農業概要[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0.

        [26] 葉堂林.我國都市農業產生的必然性、類型及未來發展趨勢[J]. 理論界,2007(11):44-45.

        [27] 周爭明,林育敏,郭紅喜. 武漢都市農業面臨的挑戰與應對措施[J]. 農村經濟與科技,2010,21(7):58-61.

        [28] 張學忙. 武漢都市農業發展戰略思考[J].理論月刊,2007(12): 167-169.

        [29] 武漢綜合新聞網. 武漢市獲“國際現代都市農業試點示范城市”稱號[EB/OL].http:///sywh/201007/t1170396.htm.

        [30] 武漢市農業局,武漢市林業局,武漢市農業科學技術研究院,等. 發展現代都市農業建設綠色文明家園——武漢現代都市農業發展報告[N]. 長江日報,2010-07-07(06).

        [31] 孫紅心,陳友法. 構建武漢都市農業體系研究[J]. 產業與科技論壇,2006(2):41-42.

        [32] 李 博. 上海現代都市農業產業結構與空間整合中的策略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8.

        [33] 黃學群,李 瑾.天津都市農業發展重大科技問題研究[J].天津農業科學,2006,12(1):55-60.

        [34] 馬俊哲.都市農業與京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J].北京農業, 2005(5):1-2.

        [35] 王佑輝. 關于發展都市農業的思考——以武漢市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04,32(6):1240-1242.

        [36] 張曉雯.關于成都發展都市農業的思考[J].農村經濟,2004(10):46-48.

        [37] 薛艷杰.上海農業地域類型演變及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研究[D].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7.

        [38] 王國莉,駱海峰,陳鳴春. 觀光農業生態園的規劃設計[J].生態環境,2005(3):439-442

        [39] 陳志華,樓慶西,李秋香. 新葉村鄉土建筑[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9.

        第6篇:農業發展規模范文

        摘要在對泰興市設施農業發展現狀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總結了設施農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今后發展對策,以促進泰興市設施農業的發展。

        關鍵詞設施農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對策;江蘇泰興

        1設施農業發展現狀

        1.1領導力度進一步加大

        多數鄉鎮都成立了設施農業工作領導小組,強化對設施農業發展工作的領導。

        1.2考核獎勵力度進一步加大

        各鄉鎮按照市委、市政府關于設施農業的發展要求,結合本鄉鎮的工作實際和特點制定設施農業發展規劃,出臺多種形式的獎懲扶持政策。姚王鎮在市政府獎勵的基礎上增加獎勵額度,對連片3.33hm2以上的單個項目獎勵1.25萬元,6.67hm2以上的獎勵2.5萬元,33.33hm2以上的獎勵7.5萬元,對超過指標的部分獎勵750元/hm2。

        1.3推進力度進一步加大

        部分鄉鎮組織外出參觀考察,學習借鑒先進地區的成功經驗,通過加強行政推動和市場引導,大力推進設施農業。劉陳、黃橋、七圩等鄉鎮組織鎮村干部到山東、東臺參觀,多數鄉鎮組織基層干部到新街、姚王等鄉鎮參觀學習,進一步解放思想,拓寬思路,加快推進設施農業的發展。

        1.4運作機制更加完善

        各鄉鎮堅持以招商引資為突破,以企業能人投入為主體,以項目開發為載體,以黨員干部示范為帶動,全面實行市場化運作,設施農業運作機制的靈活性和實效性明顯增強,涌現出公司化經營、合作社經營、協會牽頭、訂單銷售等多種運作模式,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2設施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2.1規模面積偏小,設施效益得不到充分顯現

        泰興市設施農業生產的總量雖然具有一定的面積,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這些種植面積都比較分散,形不成規模優勢和規模效益。從各地發展設施農業的情況看,大部分地區都是因地制宜發展設施農業生產,沒有總體的發展規劃,一些項目發展規模偏小,形不成規模優勢,形成了小而全的發展格局。

        2.2土地流轉困難,設施農業項目形不成一定規模

        在設施農業的發展過程中,土地的正常流轉已成為其規模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1]。一是現行的土地政策制約設施農業規模發展。農民有30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承包經營權,農民可以自主經營,其他單位和個人不得強制干預,致使部分設施農業項目因少部分農民不愿意租田而擱淺[2]。二是高額的土地租金阻礙設施農業規模的擴大。三是教條的土地管理政策限制規模農業的發展。

        2.3農業投入不足,設施農業發展資金嚴重缺乏

        設施農業是一個高投入高產出的農業種植新模式[3],要形成一定的規模,其前期投入成本較大,特別是設施栽培,簡易的設施投入成本在6萬元/hm2以上,鋼架大棚投入在12萬元/hm2以上,而農業上的投入不足造成設施農業發展資金缺乏,嚴重制約設施農業的規模發展。

        2.4勞動力缺乏

        近年來,各鄉鎮都掀起了打工熱潮,青壯年勞動力大多利用農閑進入城市務工,留在家中的都是老人、婦女和兒童,造成務農勞力緊缺,不能適應設施農業的發展需求。

        3設施農業發展對策

        3.1合理制定發展規劃,逐步形成“一鎮一業”、“一區一品”的發展格局

        設施農業的發展應結合區域農業資源與產業經濟特點,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按照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相對集中、形成規模的原則,著力打造沿江、沿如皋、海安及古高線、如泰運河線為主的兩縱兩橫特色產業帶,形成一個以黃橋為中心的主導生豬產業區,重點發展生豬、銀杏、設施園藝、優質稻麥、家禽、意楊、特色水產、特糧特經等產業,不斷推進泰興市設施農業發展的“2218”工程。各地區應積極選擇技術成熟、適銷對路的設施農業產業、品種、項目,發展品質優良、特色明顯、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優勢農業產業,逐步形成“一鎮一業”、“一區一品”的發展格局。

        3.2加大政府投入和資金扶持力度,逐步做大做強設施農業

        在國家惠農政策的調控下,糧食生產效益得到了恢復性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大大提高,要從農民手中租用土地需要付出較高的費用,而當前處于設施農業發展的初期,要形成規模,投入的成本相對較高,這就離不開政府的政策引導和資金扶持,要像發展工業園區一樣發展設施農業。

        3.3研究制定合理的土地流轉政策,不斷改善發展設施農業的用地環境

        根據泰興市現有的農業用地現狀,合理劃分農業人口生活用田和經濟用田,在確保農民生活用田的基礎上,通過適當的經濟調控政策,使經濟作物用田集中連片,便于土地集中流轉。加強土地國有政策的宣傳,制定合理的土地流轉政策,切實改變農村土地流轉難的問題,充分利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利時機,重新規劃農村的土地使用,為設施農業的發展提供較好的土地使用環境。在設施農業發展上,要積極探索農民土地的入股、合股經營新模式,降低設施農業的投入風險。在設施農業的土地使用上,市鄉國土部門要積極配合,對發展規模生產確需生產輔助用房的要確定科學政策,支持設施農業生產,對發展規模養殖需要搭建生產用房的要在環保許可的條件下簡化手續,切實改善發展設施農業的用地政策環境。

        3.4強化設施農業適用技術的培訓,不斷提高設施農業從業勞動力的科技應用水平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強大的科技支撐體系是產業發展壯大的基礎。一是強化現有的農業推廣服務隊伍人員科技素質水平。堅持“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組織舉辦形式多樣的培訓班、講習班、研討班,加強人才引進、技術培訓和管理培訓,造就一批懂經營、會管理、有闖勁的設施農業人才隊伍,不斷提高農業科技服務水平。二是強化設施農業基地負責人的技術培訓。要組織村企負責人、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負責人、經紀人和種養大戶參觀考察設施農業典型,學習借鑒先進生產經營管理經驗,學習新的農業生產適用新技術,不斷創新發展理念和思路。三是強化設施農業務農勞動力的科技培訓,提高務農勞動力的科技應用水平。通過強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撐和高素質的新型農民,不斷提高農業科技含量,提升設施農業的發展質量和水平。

        4參考文獻

        [1] 乙從軍.烈山區設施農業的現狀與發展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07(7):132-133.

        [2] 于振洋,董林芳,韓玉福.密山市設施農業的發展建議[J].農機使用與維修,2009(6):6.

        第7篇:農業發展規模范文

        [關鍵詞] 山區特色農業 存在問題 應付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4-0038-02

        一、山區農業發展現狀

        由于地形地貌的限制,山區的地勢崎嶇,交通不便,土地破碎,經濟落后,一直是一家一戶的作坊式加工,經營規模小,因為沒有大規模的機械收割,氣候變化無常,有三里不同天之說,農民利潤很低,目前的山區還是處于貧窮落后的狀況,農民工被迫離山進城發展,山區農業發展緩慢。

        二、山區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農民工缺乏,手工效率低下

        目前山區很多地方仍然是用手工播種、收割,有些因為地形的困難現狀無法使用機械收割,致使莊稼收貨效率低下,遇到旱災澇災的情況則更是雪上加霜,所以說現在農民工賺不到錢,大量農民工迫于生計進城謀生,留下老人與小孩在山區,農民工大大減少,人員與效率的低下使得山區農業發展緩慢。

        2.二度加工困難

        農民收好糧食后,只能處于糧食未加工狀態,無法對其進行深度加工,農產品的深加工幾乎是處于空白狀態,小規模作坊式加工如今仍然廣泛存在,可是農民卻收獲很低的利潤,如果我們對產品進行包裝、加工,產品的增值空間會很大,但如今這種增值狀態我們卻無法達到。

        3.市場體制僵硬

        如今的山區還一直是一家一戶的作坊式加工,因為山區地形地貌的限制,與城市的道路不通,對于外界信息的獲得更加困難,再加上農民的知識不夠高,無法在市場中占得有利地位,一直以來都處于賣方市場,只能依靠賣家的主導,而農民們在這樣的局面中則處于不利地位。

        三、山區農業發展問題的解決方法

        對于如今落后的山區農業現狀,發展特色山區農業顯得尤為重要,發展特色山區農業,是山區從貧窮轉向富裕的必經過程,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要過程。

        發展山區特色農業工作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用于農產品供給保障水平、農業優質高效安全水平、可持續發展水平和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加為目標,牢固樹立發展現代農業的新理念,把著重點放在提高農民利潤上。

        1.政府支持,政策支持

        當地政府應該加大對發展現代農業的支持力度,可以通過積極引進外面的農業發展的優秀經驗和技術,也可通過加大教育科研、技術推廣的投入來達到目的。此外,政府應該提供政策服務,可以通過修訂完善政策措施來促進農業結構優化,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交通方面,政府應加強山區公路的建設,從而解決通行和運輸難的問題;水利方面,政府應完善農田水利的基本建設,可以多挖井、開溝渠,改善農民的灌溉條件,從而提高土地的糧食產量,提高山區農業效益。此外,政府要注重農業機械的及時更新和替換,開發當地山區的能源建設,優化農村的能源結構;政府更要注意山區生態環境的保護方面,可以通過開發荒山、保護天然樹林、退耕還林等方式來進行家園的保護和綠化。

        2.突破束縛,改革創新

        要想徹底改變傳統農業生產效率低的局面,根本方法就是解放思想,改變思維方式,掙脫農業發展舊思想觀念的束縛。簡而言之,即創新。創新可以創造高收入、提高利潤效率。而想要達到此目標,首先應做的就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即把農業發展方式由依靠資源投入轉變到依靠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和資源利用率上來,由主要依靠勞動力的投入、資金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創新經營管理提高勞動者素質和上來,由單純的數量擴張轉變到質量效益并重上來。

        同時,山區農民們可以走組織創新土地和規模化經營之路,從小規模的分散經營向土地規模經營轉變,由單一主體參與競爭向聯合起來創市場轉變。在有償、依法的前提下,積極引導和集中土地流轉,不斷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方式,促進土地從小規模的分散經營向土地適度規模化經營轉變。

        此外,我們可以引進優秀人才來西部山區創業,還可以開展勞動力培訓,同時引導有能力的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引導大學生回鄉實行科技農業也是一項措施。

        再次,強化科技對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撐作用。可以通過一些專門院校和科研機構,培育農產品的良種,或研究開發加工、儲運、保鮮和綜合利用技術與設備。同時可以加強先進適用技術攻關,從而建立一批標準化、高效益的區域性科技示范園區或基地。

        3.擴大市場,延長產物鏈,打造品牌

        修建道路,提供信息服務,加強公共服務,擴大信息來源,引導農民按市場需求發展生產,以防產業發展的盲目性。在農業管理體制上嘗試一定的創新,市場調節優先化,靈活有序的市場調節可以對農業的產前、產中和產后管理服務部門進行資產、組織和職能調整,創建服務于產加銷一體化的管理體制。農產品流通體制方面也可以實現一定的創新,如可以通過加快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的流通來強化市場化進程,深化國有流通企業改革,解除地區間、行業間的行政壁壘和市場封鎖,建立“綠色通道”通過加快建立競爭有序、統一開放的現代市場體系,完善農產品流通調控制度,改進市場運行監測手段,建立規范的市場監管機制,確保重要農產品的安全儲備和對農產品進出口的有效調控。

        此外,延長產物鏈,對產品進行二度,三度,四度的加工,尋找產品的附加價值,要調動當地有能力的人創辦深加工工廠企業,對外部的信息做到及時掌握,真正意義上做到“賣方市場”。

        打造品牌,在信息化非常發達的當代社會,品牌的影響力非常之大。只有突出了品牌,才能使更多的人了解特色農業,并且去購買,真正實現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四、總結

        總之,要想使山區農業發展的更好,實現特色山區農業是最好的方式。而要想實現特色的山區農業發展,關鍵就是實現山區農業的現代化,即用現代化設備裝備農業,用現代科技和產業體系提升山區農業的發展水平,用現代化的經營模式推進農業發展,用現代化的理念引領農業的發展。另外,也可以通過培養新型農民方面來從根本上解決山區農業發展問題,因為人是農業的創造、引領和受益者。新時期、新方式、新農業。走功能多元化、經營集約化、經濟社會生態可持續發展之路,即生態、高產、優質、高效、安全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從根本上發展山區農業,提高山區人民生活水平。

        參考文獻

        [1]尹靜,王金霞. 淺談如何發展山區特色農業[J]. 中國農業信息,2012,21:139.

        第8篇:農業發展規模范文

        關鍵詞:觀光農業;山地觀光農業;發展模式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1 觀光農業發展研究

        觀光農業是旅游業與農業結合的產物,大力發展觀光農業既符合當前我國新農業發展要求,也符合旅游日益大眾化、休閑化的趨勢。在我國,觀光農業最早開始于臺灣地區,目前較為發達的地域為南方地區,特別是城市周邊地區,觀光農業主要表現形式為以果園、菜園和茶園為主的生態循環產業園,這些產業園區通過多種營銷渠道,利用自身農業資源優勢,成功的將都市白領渴望自然的欲望變為現實需求,通過自采、自摘以及文化普及等多種形式,成功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2 山地觀光農業景觀資源特征

        山地觀光農業是觀光農業的一種,它區別于傳統的平原型觀光農業。平原型觀光農業由于地勢平坦,水文和氣候適宜,因此可以實現大規模種植,比如各地興建的普羅旺斯園,植物園以及各類以瓜果蔬菜為主體的博覽會,這些農業通過觀光旅游實現了農業收入增值。但是,山地觀光農業則不同,這里山地地勢水文情況復雜,工程成本比較高,如果沒有事前合理規劃和預案,很容易造成虧損和倒閉,加上一般山地觀光農業經濟距離比較遠,距離費用較大,因此旅游目的地需求受到限制。但是,如果做好以下4點工作,山地觀光農業發展前景還是非常好的。

        2.1 地形和植被因素

        我國山地面積廣闊,但是山地觀光農業的景觀建設重點是在平原和山脈的結合部,這里地勢雖然復雜,但是空間感強,同時,結合部由于受到地形雨作用,植被覆蓋率高,土壤較為肥沃,適合一些山地農作物規模化種植,而且由于山地層次感強,周圍綠樹植被覆蓋高,因此可以形成非常良好的綠樹空間和欣賞體驗,這也正是觀光農業發展的基礎。部分地區受到地區特質影響,土壤的酸堿度不同,因此,這些地區要因地制宜,種植本地特有物種,比如南方丘陵地區酸性土壤中種植茶樹并吸引都市白領采摘就是一種很好的發展方式。

        2.2 水文條件因素

        山地觀光農業發展的主要區域是平原與山脈的結合部,地勢由高到低,跨度較大,加上山地地區多地形雨,一旦出現大量降水,很容易由于雨量過量集中,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山體不穩,山體滑坡現象。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是農業的最大威脅,嚴重的還會使農業顆粒無收。但是,山地的這種水文條件也會形成山環水繞,青煙裊裊的古樸韻味,因此,山地觀光農業應該遵循以下原則:山地觀光農業發展過程中要選好農業發展地址,盡量選擇山脊的延伸部位;如果處于山谷中,就要充分發揮周圍山脈走勢和地形溝壑,通過合理的設計達到水的自然流動,達到自然美的目的。

        2.3 生態條件因素

        山地觀光農業要特別注意生態條件因素。

        2.3.1 生態條件因素是山地觀光農業發展的必要前提

        山地觀光農業,雖然表面來看是通過農業發展帶動觀光旅游,與生態毫無關系,但是觀光旅游作為一種休閑旅游,旅游者注重的體驗不單單包括通過自己勞作獲得果實的喜悅,還應該有欣賞周圍生態美的旅游體驗,只有這樣才能稱之為山地觀光。

        2.3.2 山地觀光農業一般處于山脈與平原的結合部

        這里生態脆弱,極易遭到破壞。生態是一個系統,包括:水文、地形等多種因素,一旦某個因素發生改變,就勢必影響其他因素。

        因此,山地觀光農業發展過程中要特別注意保護環境,使其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2.4 旅游目的地因素旅游目的地因素

        直接制約著山地觀光農業的發展

        2.4.1 旅游目的地距離遠近決定著其影響力

        山地觀光農業一般的影響力要受到旅游目的地距離遠近影響。理論上說,現代都市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都市人都渴望大自然,向往大自然,但是,一個地區的山地觀光農業發展必然受到距離的遠近制約。遠距離的旅游目的地雖然有需要但是距離經濟成本較高,因此實現旅游欲望轉為旅游需求比較困難。

        2.4.2 旅游目的地客源市場大小制約著山地觀光農業的規模

        山地觀光農業位置比較偏僻,距離大城市較遠,因此旅游目的地客源市場較小,這就嚴重制約了觀光農業發展的規模。

        3 山地觀光農業發展模式

        3.1 改造型山地觀光農業發展模式

        改造型山地觀光農業發展模式是指在原有山地觀光農業發展基礎上通過技術改造和再規劃來實現觀光農業的現代化升級。從實際情況來看,我國山地觀光農業發展模式比較單一:常見的有的有桑—田—魚模式、茶—梯田模式。這些模式單一注重了發揮本地優勢,注重物種之間的聯系,在初期獲得了不錯的生態和環境效益。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游客數量的提高,這種農業模式面臨著環境承載力過大而引發的水土流失問題以及當地生產生活秩序被破壞的而引起的社會問題。這些問題都需要統籌綜合山地觀光農業發展因素,通過改造實現山地觀光農業發展的現代化升級,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統一。

        3.2 新建型山地觀光農業發展模式

        新建型山地觀光農業發展模式適合一些未發展山地觀光農業的地區,特別適合一些經濟發展比較落后的山地地區,這些地區旅游資源豐富,只要適當規劃就可以實現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目的。而且,山地觀光農業發展還具有污染程度比較小,可持續性好等特點,因此未來的山地觀光農業發展要特別注意探索經濟落后地區發展山地觀光農業發展的模式。

        3 結語

        未來山地觀光農業發展模式重點為山地經濟落后地區如何通過山地觀光農業實現經濟效益的提高,以及舊有農業園如何處理人與生態的關系。

        參考文獻

        [1] 周復合,陳紅安.城郊觀光農業型園林發展中的問題及策略.土木建筑學術文庫[C].2011.

        [2] 張詩履.觀光農業.海峽兩岸地理學術研討會暨2001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1.

        第9篇:農業發展規模范文

        關鍵詞:農業發展;農業設施;策略

        1 農業設施發展意義

        設施農業的發展是建立在農業設施的基礎之上的,設施農業能夠對土地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且能夠將土地產出率有效提高,將資源的利用率以及勞動生產率予以提高,從而增加了農業的效益、素質以及競爭力,這是新時代對于新型農村經濟的要求,是農村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立足市場,應對激烈競爭的選擇,保障農產品供給以及農業的發展,同時設施農業是農民創收的重要手段,是對農業綜合生產力增強的有效途徑。

        1.1 農業發展以及建設的轉變需要建立在設施農業的發展基礎之上

        設施農業不同于傳統農業的生產模式,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重要標志,主要優勢集中在其生產具有較高的集約化,其技術含量較高,且產品質量高、種植效益明顯優于傳統種植效益,具有高產高效以及節能節水、高產高效的特點,在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以及資源利用率的充分性和土地出產率的保證上起著推動作用,另外能夠有效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

        1.2 農業結構調整以及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

        城鎮化的發展、工業化進程的推進,使得越來越多的農業用地被占用,耕地越來越少,因此如何才能在有限的耕地資源中創造最大的農業效益是目前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農民關注的問題便是如何在自己的土地上創造更多的收益,那么設施農業、觀光旅游農業、以及精品化農業是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而城市郊區農業以及都市農業不但要擔負起農業生產的作用,同時也要為城市綠化做貢獻,不但成為市民的菜籃子,同時也要成為觀光旅游點,為城鄉一體化轉變奠定基礎,為農民增收。因此設施農業發展就奠定了優質高效、高產高質的農業基礎。此外,設施農業能夠有效利用生物潛能以及自然環境,在對質量予以保證的前提下大幅度的提高產量保證農產品供應穩定。因此,設施農業能夠有效提高農業的風險抵御能力,且提高農業市場競爭力。是保證養殖業以及種植業效益的途徑,能夠有效提高農民的實際收入。

        1.3 有效保證產品供給以及食物安全

        設施農業的發展還能夠影響農業病蟲害,有效降低農業病蟲害威脅以及不利影響,從而減少使用農藥的次數,建立無公害農業。農業的設施化建設過程其實就是農業的標準化建設過程,在現代化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中能夠使用多種先進手段,在培育、施肥以及耕作上采用集約化、程式化、標準化生產經營模式,精準用肥、減少污染。設施農業能夠對環境進行有效的調控,有效增加農產品質量以及產量,有效保證其供應的連續性以及產品的鮮活性。設施農業不但對于農業發展的效率有所促進,同時能夠不斷的改善食物的安全性,是對民生的改善,是對社會和諧發展的促進。

        2 發展設施農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農業生產結構中,土地要素是最重要的。承包到戶的聯產承包責任制導致原本緊張的耕地被再次細分,以至于農業經營規模小、交易成本高、分布不集中,缺乏規模優勢,而且種植的蔬菜品種多而雜。經營0.33hm2以下耕地的農戶占農戶總量的大多數,而經營較大規模耕地的農戶卻很少。多數大棚是由“原子化”的農戶經營,在良種選用、技術升級、加工運輸方面交易費用較高,阻礙了設施農業的發展。目前,農業發展的人力資本相對匱乏,農民教育水平相對較低。

        3 設施農業發展的技術保證

        3.1 對農業的政策體系進行進一步的創新,設施農業的發展特征為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體質,主要以政府扶持為導向,同時社會投入以及自我累積為輔助的發展投入體質。

        對于設施農業的發展,金融保險的應用時良好的平臺建設的基礎,通過農業運用上保險金融的投入,通過對遞延擔保限制的放寬,建立起風險基金,以此解決農業建設的金融問題。通過保險政策補貼,用以吸引資金流向,保證農業資金的保障,保險是保證農業不受風險沖擊、影響的重要保障,能夠使得農業發展的可持續性、穩定性。

        3.2 調整農業方式、結構,保證經濟效益

        3.2.1 農業結構主要的發展方向為,高效溫室以及節能溫室的引進,優良品種的培育,實現農業設施工程建設的優質工程,通過引進國際優良品種,尤其是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品種,應當加大其性狀培育;擴大蔬菜種植中設施農業的發展規模,提高農產品的生產力。在保溫設施中,對厚墻體以及保溫新能良好的半地下結構進行推廣,另外在灌溉技術上實行新型的節水滴灌等方式;建立起優質蔬菜品牌,加快無公害農業建設。

        3.2.2 調整品種結構,實現良種引進、示范、推廣新突破種子是農業進步中最具科技含量和市場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一個優種,可以形成一個產業,打開一片市場,加快設施農業品種的更新換代,是搶市場、推動設施農業新發展的關鍵。

        3.2.3 種植方式的調整,結合現代的設施農業以及良種良法方式,并比較其發展速度,可以發現,目前的耕作制度以及種植方式在創新上嚴重不足,且發展速度無法適應越來越高的現代化農業發展。農民不具有先進的農業思想以及理念,在技術掌握上也都沿襲了傳統的方法,播種時間集中,且上市時間集中,因此農業市場中的供需關系就會嚴重失衡,因此產生矛盾。而設施農業的發展中,充分利用了多種類農產品特征,重視靈活的種植方式以及雜交培育技術,并通過多種技術優化組合,配套應用,以適應不斷增加的市場需要,提高農業產值和經濟效益。針對同一種品種,可以通過覆蓋地膜以及露地栽培和大棚溫室種植的方式在相同地區進行分批次播種的方式,可以在不同的時間進行收獲,分批量上市能夠調整市場供需要求,緩解供需矛盾,從而加大經濟效益。另外,一些老的棚室在種植上能夠推行一年多茬,并配合各種蔬菜植被對棚室土壤結構進行調整。而對于新建的棚室可以相對的減少種植量,上茬種植番茄,下茬則種菜花或者是大頭菜。通過對設施農業的宣傳培訓,提高農民對設施農業經濟效益的認識,加大設施農業發展投入,為其推廣和規模化生產打下堅實的基礎。

        3.3 特色農業建設推動特色設施農業發展

        觀光型農業的發展是目前新型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是目前發展中具有獨特風格的發展方向,諸如農家樂、漁家樂等旅游形式活動的開展都會吸引游客的眼球,使得旅游觀光型農業成為新的交叉產業亮點。另外依托自然資源優勢,一些地區可以在農業示范園上加大旅游投入,在此基礎上,宣傳優質、特殊、聞名、新鮮的蔬菜、食用菌以及花卉和水產等。

        參考文獻

        [1]張建樹,王學忠,李小剛,等.天津市設施農業發展的現狀與對策[J].天津農業科學,2010,16(1):1-4.

        [2]仇繼東.天津設施農業發展設想與對策建議[J].天津農業科學,2010,16(1):5-9.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午夜在线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看黑屌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国产 | 久久秋霞精品中文字幕 | 色五五月影音先锋在线视频 | 违禁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