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大學勞動教育活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少先隊活動課程;勞動意識;勞動技能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712(2014)23-0003-02[作者簡介]謝兆萍(1979-),女,江蘇江都人,本科,揚州市江都區國際學校教師,小學一級。
在參加“快樂童年,放飛希望”主題隊日活動時,對少先隊員們作重要講話:“生活靠勞動創造,人生也靠勞動創造。你們從小就要樹立勞動光榮的觀念,自己的事自己做,他人的事幫著做,公益的事爭著做,通過勞動播種希望,收獲果實,也通過勞動磨煉意志,鍛煉自己。”當前,少先隊組織要指導隊員認真學習貫徹在“快樂童年,放飛希望”主題隊日活動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并通過引導隊員參加力所能及的校園、家庭和社區勞動實踐體驗,使隊員從小懂得勞動光榮、創造偉大,培養隊員熱愛勞動、勇于創造、熱愛勞動人民、熱愛勞動果實的優良品質,增強隊員的身體素質,提高隊員的勞動能力。
一、從少先隊活動課程的目標看,注重勞動意識的培養和勞動習慣的養成相結合
少先隊活動課的目標明確提出:從培養合格建設者的角度,引導少年兒童有愛心,養成勞動意識,鍛煉強健體魄。在此基礎上培養隊員樹立勞動的光榮感,把勞動內化為隊員自己的意識,并形成習慣。
在少先隊活動課程中,教師可帶領隊員認識科學家王選、袁隆平、吳孟超,勞動模范許振超、包起帆、徐虎,優秀公仆任長霞、丁曉兵等,讓隊員知道他們就是勞動者中的佼佼者,他們都是勞動光榮的典范。使隊員了解:沒有勞動,就沒有今天幸福的生活,熱愛勞動是一種美德。勞動包括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是人類社會活動的基礎。教師要讓隊員樹立經常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來了解社會、學好本領、將來去改造社會的勞動意識。
少先隊活動要與家庭教育活動相結合,教師要督促隊員形成勞動習慣。家庭教育活動中可引導隊員去體驗父母生活的艱辛,了解父母的職業特點。輔導員要引導隊員通過各種社會實踐做親身體驗,并交流暢談體驗的酸甜苦辣,為他們養成勞動習慣創造條件,同時培養學生的勞動實踐習慣還要體驗生活,在體驗中感悟。少先隊組織應定期舉辦自理能力測試、勞動能手競賽、“今天我當家”等少先隊活動,為隊員搭建平臺,讓隊員參與勞動實踐,并結合隆重的頒章儀式,增強勞動的榮譽感,潛移默化地加速勞動習慣的形成。
二、從少先隊活動課程的內容看,注重校內勞動技能的培養和校外勞動實踐的鍛煉相結合
(一)校內課程設置,全方位注重勞動能力的培養
教師應充分利用每周一節的“少先隊活動課”,進行主題鮮明的專項勞動教育,同時注意“勞動與技術”課程與“少先隊活動課”的整合,比如結合六年級“勞動與技術”課程中“西紅柿炒雞蛋”一課,開展“最美小廚師”比賽活動。
教師可結合晨會課,對隊員在校期間每天的值日工作進行評比:教室窗明幾凈、地面一塵不染、黑板干凈整潔,以此評比“最佳值日生”;教室的電燈及時開關、黑板前的投影儀用完就關閉、飲水機的電源線每天放學后就拔離插座,以此評比“最佳節能員”;及時為“植物角”的小花小草澆水、松土、曬太陽,以此評比“最佳小園丁”。
教師、輔導員還可充分利用少先隊陣地,對勞動技能的形成推波助瀾;利用櫥窗校園“勞動之星”,培養隊員勞動的榮譽感;利用廣播臺介紹勞動經驗,如洗紅領巾的要領、刷運動鞋的技巧、系鞋帶的方法等,讓更多隊員掌握勞動技能。
(二)校外實踐鍛煉豐富多樣,多渠道拓寬隊員勞動視野
學校可以大隊為單位,開展集中活動,帶領隊員走出課堂,組建紅領巾小記者團、雛鷹假日小隊等,開展專項勞動實踐活動,走進工廠、農村、城市社區,走訪親友、鄰里、家長,與身邊的黨團員等勞動模范結對,用榜樣的力量激勵自己。如走進田間看農民伯伯收割稻谷,并幫他們拾稻穗、搬糧食,體會“粒粒皆辛苦”。走進工廠,進入車間,看工人在生產線上工作,并體驗他們的工作崗位,了解爸爸媽媽掙錢的不易。走到紅綠燈路口,看警察叔叔指揮交通,并戴上志愿者的標志,揮舞小旗指揮人行道上的行人遵守交通規則,體會交規對人們生活的重要性。
三、從少先隊活動課程的時間看,注重隊員年齡特點的勞動與節日時效體驗活動相結合
(一)關注隊員年齡特征,開展恰當的勞動教育主題活動
教師指導隊員開展勞動主題教育活動時,要結合各個年齡段隊員的特征,有效開展各項活動。低年級隊員以簡單操作勞動為主,中年級隊員以勞動技能培養為主,而高年級隊員則更多的是讓他們在勞動實踐中體會辛苦,更懂得感恩與回報。如在自理勞動方面,低年級學生能自己刷牙、洗手帕等,中年級學生能自己梳頭、洗澡、洗小件衣服等。在自我服務方面,低年級學生要學會鋪床、疊被等,中年級學生要學會洗餐具、茶具等。專項競賽活動同樣如此,洗紅領巾比賽、系鞋帶比賽適合放在低年級中舉行,而包餃子比賽、蛋炒飯比賽則適合放在高年級進行。
(二)抓住節日契機,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體驗活動
每一個重大節日開展的活動都能給隊員留下深刻難忘的印象,結合節日活動開展的專項實踐體驗活動,既增強了隊員的勞動技能,又提高了隊員的勞動意識。如“3月5日學雷鋒”時教師可帶領隊員走上街頭,拾撿路邊雜物、鏟除墻壁“牛皮癬”、清掃道路垃圾等;母親節當天,隊員們在家為媽媽炒一盤菜,給媽媽梳梳頭,幫媽媽洗洗腳,再抱一抱媽媽,在勞動中培養隊員感恩之情;春節來臨之際,隊員們走進社區,為社區的爺爺奶奶寫春聯,送祝福;重陽節時,走進敬老院為孤寡老人擦窗戶,拖拖地,再幫老爺爺老奶奶捶捶背。通過這些活動,隊員們總能受到精神的洗禮。
“勞動光榮,創造偉大”,這是黨的十報告中對社會主義勞動者人生價值的實踐成果最充分的肯定。少先隊員只有今天掌握勞動技能,養成勞動習慣,將來才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游園.少先隊社區教育活動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012(8).
[2] 詹小嬌.小學少先隊組織工作現狀調查與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2013(6).
現象的研析與思考
現象之一:有些家長怕苦了孩子,經常主動代替孩子參加學校勞動,有的甚至就連最簡單的值日也甘愿親手代勞。
現象之二:一群孩子在學校食堂里隨意糟蹋飯菜,班主任發現制止后,立即以“一粒糧食是怎么來的”為題,對全班20名同學進行問卷調查。答卷中,只有2名同學知道糧食是農民伯伯從地里種出來的,僅占全班學生總數的10%。其余學生有的回答是從糧店或超市買來的,有的甚至荒唐地說是汽車送來的。
現象之三:一名學生在父母的“特別”呵護下,順利地完成了中小學階段的學習,學習成績也非常優秀。升入大學后,由于父母不能陪讀,經常因生活中的瑣事影響學習,最后被迫退學。
上面列舉的現象,有的雖說只是發生在個別學生身上的“特例”或“個案”,但它也從不同側面暴露了當前學生勞動教育存在許多問題。究其原因。還應該從學生所處的家庭客觀環境與特殊地位中去分析思考。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現在的在校學生已不是單純的獨生子女,有的已經是獨生子女的獨生子女。在一個家庭中,往往是幾代人圍著一個“太陽”轉。他們不僅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有的甚至對家長的服務感到“不及時”“不到位”都:要發脾氣。在他們的思維中沒有勞動的概念,更談不上對勞動的認識以及同情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很多孩子好逸惡勞,講究吃穿,經不起挫折。從表面上看是這些孩子幼稚無知,但在實際上,勞動教育的缺失已影響到他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影響到他們全面、科學和終生發展。
實施以勞動認識教育與勞動實踐鍛煉相結合的教學操作。
針對目前勞動教育存在的問題和學生的現狀,學校教育應充分發揮對社會和家庭不利影響的抑制作用,緊緊抓住當前小學部分學科綜合改革的有利契機,認真按改革的思路和要求,深入挖掘和整合學科資源,把勞動認識教育與勞動實踐鍛煉,全面、準確地融入《品德與社會》和《綜合實踐》課的教學中去,編制出適合本校并具有當地特點的校本課程。同時,堅持勞動認識教育與勞動實踐鍛煉相結合的原則。以更加開放的形式和方法實施好以下的操作。
對學生進行勞動意義認識的教育。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沒有普天下勞動者的辛勤勞動,就沒有現在的學習環境和幸福生活。教學中教師可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進行不同內容的教育。在小學中、低年級段,教師要指導學生認真仔細地觀察父母每天為自己所做的一切,并以《父母為我的每一天》為題,要求學生口述父母每天為自己辛勤付出的事例。在小學中、高年級,教師可以以一件普通學習用品或生活必需品是怎么來的為題,和同學一起走訪當地生產一線的工人、農民。在走訪過程中,要求學生詳細具體地記錄出這些產品的生產、加工等過程。教師把這些材料收集整理后,放在教室圖書角內供全體學生學習、交流。
對學生進行勞動文化的教育,使學生了解認識勞動在人類進化和發展進步中的作用。在小學中、高年級教學中,教師可以以下列問題為內容,組織指導學生以各種形式廣泛收集資料。一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是什么;二是勞動在人類進化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三是人類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發現了哪些問題,又是怎么解決的。對于學生收集的資料,教師可以組織召開故事會、演講會等形式引導學生進行交流:也可以在班級墻報辦一期《勞動教育》專題;有條件的學校也可以在校園網上學習和交流。
對學生進行勞動者光榮的教育。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和感受到勞動者的偉大和光榮。開展這方面內容教學中,教師應把重點放在對當地勞動模范、對當地發展有突出貢獻的勞動者調查走訪上,特別是對本地、本校先進模范教師的調查專訪上,大力弘揚他們的先進事跡和高尚品質,使教育內容更具有現實性、鮮活化的特征。
在使學生對勞動有了一定認識的基礎上,應積極組織開展好各種形式的勞動實踐鍛煉活動。古人說:“凡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由此看來,實踐鍛煉是勞動教育必不可少的環節。
(1)組織指導學生進行自我服務性的勞動實踐鍛煉。在具體的教學操作中,任課教師應根據學生低、中、高三個不同的學習階段,詳細具體地列出自我服務性勞動的項目、內容和完成標準,組織學生進行專項訓練、單項考核和驗收,還可以組織這方面的有激勵性的競賽等,進一步提高教育活動的水平與效果。
關鍵詞:素質教育;學校;學生
Abstract: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quality of school education and the overall quality of students, from a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quality and high level education activities in schools and students
Keywords: quality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中圖分類號: D2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素質教育是一種旨在促進人的素質發展,提高人的素質發展質量和水平的教育活動。從廣義上講,凡是提高人的素質的教育活動都是素質教育。學校的素質教育主要指學校(尤其是中小學)的素質教育,其涵義是學校為完成一定階段學生素質培養目標所規定的任務而進行的一切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小學素質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使我們的受教育者在走向社會前具備必要的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各種基本素質。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中小學教育是提高國民素質的奠基工程。 素質教育的基本精神在于使人的素質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中小學素質教育的關鍵問題,就是設計出一個階段特征明顯、連續的素質培養目標體系,這是中小學素質教育的出發點和最后結果,是學生素質發展的質量標準,是實施素質教育、安排教育教學活動以及評價素質教育工作的基本依據。因此,素質發展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中小學素質培養目標體系是素質全面發展在中小學生成長階段的具體化,是學生個體的素質發展目標。
中小學素質培養目標體系的構建是一個理論性、技術性都非常強的工作,是素質教育的關鍵工程。在目前,中小學素質培養目標體系的構建,必須從我國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際出發,根據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個特定的歷史條件提出的要求,結合各個特定的地區的實際進行。在價值取向上,要堅持促進學生個人發展與促進社會發展的辯證統一;在目標水平的把握上,要堅持全面自由發展的方向性與現實社會條件下人的具體發展的可能性的統一;在發展的內容上,既要重視先天潛能的開發,更要重視后天素質的開發,中小學素質培養目標體系的構建還必須堅持促進學生素質全面和諧發展這個總目標。在構建具體的素質培養目標時,必須堅持全面性,即必須包括學生將來適應社會要求和自身發展所必需的各個方面,同時必須注意各個方面素質的相互協調、和諧統一,以保證每個學生個體的整體最佳發展。
身體素質:較強的體質,健康的身體。包括健康衛生概況、形態、生理機能、運動素質四項二級指標。健康衛生概況除一般健康要求外,還包括體育與衛生知識、鍛煉身體的方法、健身和衛生習慣等要求。良好的身體素質是學習和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適應緊張的社會生活和工作的保證,也是獲得個人幸福的必要條件。身體素質是整個素質結構賴以存在和發展的載體和物質基礎心理素質:良好的心理品質,健全的個性。它包括認知、情感、意志、個性、健康人格五項二級指標。健康人格是指為預防人們在高科技、高競爭、高速度的現代社會中易患的各種心理疾病,而必須打好的早年心理素質基礎心理素質是適應環境,贏得學習和生活成功的必要條件,是形成和發展人的智能素質、品德素質、審美素質。
智能素質: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初步能力。包括語文、數學、社會(歷史、地理),自然(物理、化學、生物)、思想品德(政治)、音樂、體育、美術、英語、勞動等二級指標。這是學生將來認識、改造自然和社會,迎接科學技術高速度發展的挑戰的必備素質,是他們將來獲得謀生手殷和發
實施素質教育是祖國教育事業的必由之路。通過實施素質教育的理論學習,結合自己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實踐和研究,我的觀點是素質教育應從心理素質教育開始。
首先,心理素質的任務是為學生的心理、人格思維、言行提供引導,矯正和預防。在進行教育教學的工作中研究、調查發現,由于學生心理素質較低,而學習能力及其他素質都比較好,導至因心理因素一項荒廢了一個青年。例如:我鎮有個張姓學生,是女生。她的父母都有比較理想的工作,因而家庭條件優越。自他出生以來是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長大,事事順心如意,逐漸養成了“唯我獨尊”的心態。從小學到初中學習成績一直居同年級學生之首,加之老師對他的關心、愛護,使他在“養尊處優”的環境中讀完初中并以令人滿意的成績考入我省當時算是比較有名的大專院校。剛入學的一段時間,由于心情愉悅,一些日常小事并沒有引起她太大的煩惱,可幾周以后,當心情趨于平靜,便發現身邊的人,身邊的事,太多的不如意,先是食宿問題,他覺得吃的不如在家吃得合口味,宿舍八個人一間,上下鋪不方便,總是別扭得很(因為在家時,自己有一個閨房)。最讓她不能容忍的是同學間的相處,學習成績超越自己的他心里不平衡,遇事大家不能隨她的心愿,有人與之相爭,有人指責她的“驕橫”,她原有的“獨尊”地位,被看似同學的我行我素所淹沒。使她課余時間每想到此事便心情煩躁,獨自哭泣。第一次回家便將“苦衷”述于父母,尋求庇護,而父母此時已是愛莫能助,只有好言安慰,并做思想工作,使她大失所望,就這樣第一次的求助無功而返。此后,該同學心理壓力日益劇增,她覺得父母無用,同學都在和她作對,冷落她。孤獨委屈、憤恨的心情達到了極點,不能自拔,終釀成入學不到一年而患“精神分裂癥”,稍不如意就哭鬧不止,無法繼續上學。
如果,她家里生活條件差些,如果父母從她懂事以來就著手進行正常的心理教育、挫折鍛煉,而不是嬌慣、溺愛;如果從小學到初中老師能對其進行必要的心理素質培養;如果……,幾年后的她將會成為一名優秀的大學畢業生,為建設祖國出力。
其次,進行心理素質教育的途徑,小學教育擔負著艱巨的任務。必須有實用的心理素質教材,落實心理健康教育的課時計劃,督促學校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通過日常各學科的可當教學的主渠道進行心理素質教育;利用學校少先隊組織開展各種教育活動,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只有深入淺出、堅持不懈的進行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他們心理素質日益提高,美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等素質教育獲得成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說,小學實施素質教育應從心理素質教育開始。
20xx感恩母親節活動總結范文一我校從5月2---5月13日在學生中開展了 “感恩母親”主題教育活動。我校以活動為載體,遵循德育生活化的教育規律,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去引導學生懂得感恩。讓學生從感受最深的身邊人、身邊事開始,學會感激父母,感激父母給予的生命、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恩。再由近及遠,由淺入深,深入引導學會感激他人,感激社會,感激一切為自己的健康成長付出心血和汗水、提供服務和幫助的人,讓學生對感恩真正做到知行統一。本次活動,取得了預期效果,現總結如下:
一、做好宣傳動員工作,讓學生明感恩知感恩。
為了統一認識,做好宣傳發動工作,學校少先隊大隊部利用國旗下講話向全體學生宣讀“感恩母親的倡議書”,向全體學生發出了“感謝母親”的號召。同時,各班主任積極召開了動員會,組織好學生閱讀倡議書,講解活動意義,使廣大學生知道什么叫感恩,明白知恩、感恩、報恩是人生美德,是中華美德的重要內容,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是古今仁人志士的至理名言。青少年,要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在家庭、在學校、在社會做到有恩必報。負恩知愧,把自己培養成為建立和諧家庭、和諧社會的好少年。
此外,為了使感恩教育更深入孩子們的內心,學校各班舉行了“感恩母親”的主題班隊會活動。通過這一系列的動員、宣傳、教育活動的開展,為我校感恩教育活動的高質量地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開展感恩實踐活動,讓學生做到知行統一。
現在的學生在家都是小公主、小皇帝寵愛集于一身,盡享榮華富貴,而全然不理解父母的辛勞,對父母的愛不領情,不道謝,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對家人無私付出認為是天經地義……針對這些現狀,我們在“感恩教育活動”中根據德育生活化的原則設計并開展了一系列的感恩教育實踐活動,通過活動,讓學生提高自己的認識,對感恩做到知行統一:
1、開展“我為母親做些事,我對母親說知心話”活動:在感恩教育活動中,學校號召學生們積極為母親多做事,對母親多說知心話,回到家里,要懂得為母親揉揉腰、捶捶背、洗洗腳。中高年級的同學,要嘗試參與“幫母親做飯洗衣”等。活動中,全校學生全都認真去完成了“我為母親做些事,我對母親說知心話”這個環節的活動內容,并按學校統一要求對自己的活動過程進行了記錄。通過這個環節的活動,學生們用自身的經歷體驗了母親的艱辛和不易,也讓學生更懂得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情,而孩子們在活動中的優良表現,也讓父母看到了未來的希望。
2、為母親制作一張感恩卡和發一條短信:在感恩教育系列活動中,讓學生在母親節當天親手為母親制作一張感恩卡,將對母親的感激之情通過感恩卡寫給母親,感激父母賜予的生命、感激父母養育之恩、感謝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并在母親節當天親手交到母親手中。同時,各班主任還指導學生在母親節當天利用家校通系統將“在母親節最想對媽媽說的一句話”以短信的形式發到自己母親的手機上。讓每個學生母親在“母親節”當天都洋溢在濃濃感恩之情的氛圍中。
此外,學校少先隊大隊部還在校園里展出了學生們制作的優美感恩卡,讓全體學生都分享了各自的這份感恩情懷,同時也將我校的感恩教育活動推向一個。
3、開展“媽媽我愛您”的活動:為了讓學生更深刻感受母愛的偉大,我們開展了1-3年級以“我和媽媽”為題畫一幅畫, 4-6年級以“媽媽,我愛您”為標題的感謝信,送給媽媽。使學生充分感受到了父母對自己的呵護是多么地不容易,更加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父母之愛的偉大。
三、拓展感恩教育體系,多方位多角度進行延伸。
我們在這次的感恩教育月活動中,除了使我們的學生更懂得去感激父母愛以外。我們還對感恩教育體系進行拓展,將感恩教育跟環保教育、勞動教育等有機地結合起來,多方位、多角度進行延伸。
我們讓學生認識到:生活在世上,應該感激的東西有很多,要常懷感恩之心。除了感激生你養你的父母之外,還要懂得去感激我們的國家、感激這個社會、感激自己的學校。也更應該要感激教給自己知識,提高自己修養的老師。甚至還要感激苦難逆境,是它們教會了自己堅強。感謝曾幫助過自己的人,他們用暖暖的心燈讓自己發現生命是如此豐厚而富有。此外,還要感謝肯接受自己幫助的人,是他們用淡淡的柔弱讓自己可以把這份良善續延……
同時,我們的學生明白到:自己生活在這個地球上,就要懂得感謝大自然。因為,大自然是人類生存的基礎,而勞動是人類生存的保障,因此,在熱愛大自然,愛護生存環境的同時,更要熱愛勞動,感激勞動人民。通過這些拓展和延伸,使我們的學生對感恩有了更高層次的認識,感恩的思想覺悟也有了更進一步的提高。
20xx感恩母親節活動總結范文二今年5月13日是母親節,我們學校借此機會在學生中開展了一次“報恩父母,奮發圖強”的系列教育活動,得到了同學們的熱烈響應,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下面是我們的活動總結:
一、字里行間表真情。開展了給媽媽寫一封信的活動,教育學生牢記父母恩情,感謝父母的辛勞養育,表達自己的成長之意。評出24封情真意切的信件。
二、親手制作獻祝福。學生在美術老師的指導下,親自制作賀卡,融入濃濃深情。在活動中,教育學生懂得感恩。
三、親情檔案藏心底。要求每個孩子制作親情檔案,了解家人的生日、愛好、特殊的日子等,把愛家人的心化為具體的行動。孩子們在活動中才發現,自己的生日等重要的日子和自己的飲食習慣、喜好等,父母很了解,可自己卻不了解自己的父母,在對比中深化孩子的愛心、孝心、感恩心。
四、自立計劃促成長。每個孩子寫出自己的自立計劃,從學習、生活等方面給自己定出目標,邁出堅實的成長步伐。評出優秀自立計劃24份。
五、化為行動共和諧。要求孩子們為媽媽或社區做一件有意義的事,并記錄經過,寫下感想。在做的過程中,孩子們體會到父母的辛勞,體會到小區清潔工人的辛勞,促進家庭和諧,社會和諧。共評出24個愛心小天使。
這次活動不僅營造了孩子們共同“感恩母親,體驗親情,傳承美德”的良好氛圍,而且讓學生體會到了父母的艱辛,增強了愛家、愛父母、愛生活的感情。
20xx感恩母親節活動總結范文三感恩,就是對別人所給的幫助表示感激。感恩是一種文明,一種生活態度,更是一種責任。在“三.八”國際婦女節來臨之際。為了讓孩子們學會感恩,開展了以“知恩懂理”為主題的感恩教育活動。
我特意做了充分準備。
1.利用周一晨會時間對學生發出感恩活動倡議,對全體學生進行感恩教育,讓每一個學生真正體會父母辛苦,培養學生的感激之心。
2.讀感恩諺語和關于贊美母愛的文章,進一步使全體學生認識母愛偉大、至高無上,激發學生的感激之情。
3.布置感恩作業。要求學生:察、聽、想、做、寫。觀察母親或長輩從早到晚做了哪些家務。聽媽媽、長輩講他們的故事,了解他們的艱辛。想一想媽媽和長輩們都為你做過什么?哪些事情令你難忘?令你感動?平時你又是如何對待媽媽和長輩的?有沒有尊敬他們?是否為他們做過家務?
在“三.八”婦女節這天,可以為媽媽、長輩們說一句暖心、感恩的話語;給他們一個小小的擁抱;為他們捶一次肩、洗一回腳;給他們親手做一張賀卡;幫他們分擔點家務等等,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表達對他們的感激、孝敬之情。給媽媽、長輩、老師寫一封信,抒發自己對他們的愛。還可以把感恩活動的體會和收獲寫下來,讓大家看到孩子們一點一滴的成長。
4.開展“最佳孝星”活動
讓各位學生講述他們的感恩事跡,展示相關資料,評出2名“最佳孝星”。
1家庭教育中性教育嚴重缺失
“性”一直以來都是家長對孩子難以啟齒的話題,因此造成性教育成為家庭教育內容中的一大缺失。2007年《全國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狀況抽樣調查報告》中指出,當今家庭教育中性教育嚴重缺失。例如:家長在回答“碰到性騷擾該怎么辦”的問題時,有54.0%的家長回答沒講過;在回答“青春期生理變化怎么應對”的問題時,有41.6%的家長回答沒講過。兒童出現青春期生理變化,往往“不知怎么辦”、“父母不在身邊,感覺無助”。感到“心里害怕”的比例,女生高出男生10個百分點。
2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投入令人擔憂
2005年東北師范大學兒童發展與教育中心隨機調查了吉林省長春市年齡為313歲的兒童的父母共360人,結果發現:父親對兒童的投入不足,尤其在與母親投入的相比之下,更顯薄弱。在小學兒童組,有9%的父親回答每天陪伴孩子的時間為0,.%父親每天最多只有1小時的時間能陪伴自己的孩子。在學校生活方面,在對“你經常去學校開家長會嗎?”的回答中,15名學齡前兒童的父親中,7.%表示從來沒有過,5.6%表示很少去。
二、《愛彌兒》對當今家庭教育的啟示
1讓孩子在自然民主的環境中成長
盧梭提倡孩子在自然的環境中成長,在自然中獲得發展。家長對孩子進行教育時,要考慮孩子的真情實感,為孩子創設一個自然民主的環境,讓其得到學習和鍛煉。家長應當鼓勵孩子真正的走出去,孩子只有親自去實踐,親自去體會才能擁有最真實、最純凈的感受。在自然環境中,要讓孩子的觸覺、視覺、聽覺都獲得發展,孩子親近自然才能拓寬視野,才能更加真切的領悟生命的真諦。在社會環境中,要讓孩子逐步學會與人相處,不要過多摻雜家長的意志,讓孩子自己體會其中的人情冷暖、酸甜苦辣,每一次與人接觸都會成為孩子一筆寶貴的財富。
2點燃孩子的智慧之光
在《愛彌兒》中我們可以看到,對于孩子的智力培養,重點不是掌握了多少知識,而是掌握知識的能力。孩子的智慧就像一支亟待點燃的蠟燭,需要家長去點亮,去呵護。作為家長首先要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以發展的眼光去發現孩子的潛能,不要只看重孩子一時的“輝煌戰績”。其次,配合學校教育、密切與老師的聯系,掌握孩子學習的真實情況。家校合作是提高孩子學習的有效途徑,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共同對孩子發生作用的橋梁。另外,家長要對孩子進行賞識教育,善于發現孩子的長處,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作比較,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從而提高孩子學習的動機。
3塑造孩子的良好品德
盧梭認為應該使青年的心中產生善良、博愛、憐憫、仁慈以及所有一切自然而然使人感到喜悅的溫柔動人的情感,并防止產生妒忌、貪婪、仇恨以及所有一切有毒害的欲念。孩子如果在道德上出現偏差,將會嚴重影響孩子的成人、成才之路,對孩子實施正確的道德教育刻不容緩。塑造孩子良好的品德,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其一,家長要正確的選擇愛孩子的方式,不能一味的溺愛孩子,嚴慈相濟,理智施愛,獎懲得當,讓孩子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念。其二,家長要以身作則,身教重于言傳。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這一地位是任何人都取代不了的,家長的一言一行是孩子效仿的對象,因此父母在家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給孩子做出榜樣。其三,家長應適時讓孩子接觸道德境界高的人或事,有助于孩子良好品質的形成。《荀子•勸學》中有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孩子能否在良好的道德氛圍中成長,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未來的發展。
4讓孩子學會自理,學會自立
家庭教育中,勞動是不可缺少的,孩子只有學會勞動才能成為自食其力的人。勞動教育的順利實施需要家長認識到勞動對孩子成長的重要作用。在勞動中,孩子能夠實現手腦并用,將思維與行動相統一,有利于孩子思維的發展和動手能力的提高。家長不要將勞動只視為一種體力勞動,而要看到勞動在孩子成長中雙重影響。另外,家長要為孩子提供一個勞動環境,要有意識的為孩子提供一個可操作的勞動環境,既能符合孩子所能承受的勞動負荷使其得到鍛煉,又能讓孩子獲得情感體驗激發孩子的勞動熱情。
5要加強家庭教育中的性教育
沖動是青春期的特征,盧梭十分注重對青少年進行性教育。他主張對青少年性成熟時期以適當的性道德和性知識的教育,使青少年對“性”的自然發展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從而能夠行為“端正”。在家庭教育中進行性教育,家長首先要掌握有關性教育的知識,注意教育的方式,分階段對孩子進行教育。另外,家長應正視性教育,要積極主動的向孩子傳授有關性教育的知識,經常與孩子進行交流,及時發現孩子在成長中的問題,幫助其解決問題,從而形成正確的性道德。
6父親的責任不能推卸
盧梭說“我相信,我可以這樣預先斷定,即:做父親的人在認識到一個好教師的整個價值的時候,他將毅然決定不用任何教師;因為,他為了找到這樣一個教師而花費的力量,將比他自己做教師花費的力量多得多。”在《愛彌兒》中我們可以看到,父親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這個位置是無可替代的。古語云“養不教,父之過”,父親放棄教育子女的責任是一個極大的錯誤。關于青少年家庭環境的研究發現,父親的文化水平往往影響家庭文化氛圍。父親的文化程度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家庭的生活方式和親子關系。
三、結語
啃老族的任性、嬌氣、驕傲自大、孤僻、冷漠等特征和家庭教育息息相關。自從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以及計劃生育實施獨生子女政策以來,孩子成為幾代人的希望,于是無論是從生活上還是學習上父母都對孩子關愛倍加。本著“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則,父母會傾其所有照顧孩子,于是孩子在“捧著”、“抱著”、“舉著”、“背著”、“頂著”的“五著”下成為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但是,父母在把他們養的白白胖胖、健健壯壯的同時,卻忽視了他們心靈的健康成長。孩子想要什么,父母馬上幫他們得到;學習遇到了困難,父母馬上幫其找家教,報培訓班,而不是讓他們自己試著解決;和同學關系出現了矛盾,父母馬上找其家長,不是讓孩子自己去協調。這樣孩子逐漸缺少了獨立性。結果就出現了小學生不會剝雞蛋,中學生不會削蘋果,大學生不會洗衣服的現象,進而出現了抱怨父母沒能耐、不能給自己找到一份滿意工作的現象。
長期以來,中國人受“學而優則仕”的觀念的影響,重智力輕能力,以分數論英雄,有學歷崇拜的心理,孩子的學習成績成為家長之間談論的主題,相互攀比,無形之中這種思想會影響到孩子,于是在孩子大學畢業找工作時,孩子會與其同齡人相比,相對較差的工作他們不會去做,覺得丟面子。再就是家長教育孩子時常會說:“你要好好學習,不然就只能拉大糞掃大街了。”從這些話中我們可以看到父母本身都有職業歧視的觀念,這種言傳身教,孩子長大后自然也會有這種思想,盡管我們經常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于是一些孩子大學畢業后情愿待在家里什么都不干也不去工作。為人父母者思考的應是如何去愛、去關心。筆者認為家長應從以下角度做出改變。
1.變家長中心為孩子中心。在啃老族的家庭中,家長為孩子安排好一切,無論是生活起居還是專業學習,看上去是以孩子為中心,實則以家長為中心,雖然是圍著孩子團團轉,但是為孩子包辦一切,替孩子代勞恰恰體現了家長的能力,而孩子什么都不會做。人從出生時弱不禁風的小生物到慢慢進入社會,需要一些心理功能的發展,而這些功能對孩子長大后在社會上的適應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所以應該讓孩子親自去經歷、去成長,這就必須要變以父母為中心的撫養為以孩子為中心的撫養。
2.注重孩子健康人格的塑造。在生活中加強挫折教育,遇到困難首先讓孩子自己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培養其自立、自強、自信和責任感的品質;與同學鬧矛盾時,首先讓孩子自己解決而不是父母領著自己的孩子找對方家長評理,讓孩子從點滴小事中學到與人溝通、人際交往的技巧。這樣,孩子在日后走入社會時不會因為一兩次工作受挫而氣餒,不會怨天尤人,不會因為人際關系處理不好而頻繁換工作。
3.轉變觀念,提高自身素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工作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要適合孩子的興趣,都要支持孩子去做,所以父母要轉變職業歧視和學歷歧視的觀念,注意自己的言傳身教,提高自身素質。
二、對學校教育的啟示
大學畢業生中的啃老族也希望去工作,但他們要么是嫌苦嫌累,要么是覺得枯燥乏味而不去工作,而招聘單位也需要人才,但因這些大學畢業生缺乏相應能力而無法被聘,之所以出現這個局面,和我國長期以來的“片面追求升學率”不無關系。我國基礎教育中存在這樣一種奇怪現象:高考升學從娃娃抓起,無論中學還是小學,以考試為中心,“考什么,教什么,學什么,背什么”,那些與考試無關的內容全部被刪除,于是學校被異化成了訓練考試熟練工的“工廠”,學生只會考試,缺乏實踐操作能力。教育者早已意識到這種應試教育的弊端,并提出素質教育的概念,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這一理論雖好,但實施起來卻非常難,如有的地方規定,教師布置的家庭作業不得超過多長時間,每學期考試不得超過多少次,期末考試成績不得排名等,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結果在應試教育這類車輛被叫停的過程中,有些車已剎車,但由于慣性還在行駛,有些車本已停下,但看到其他車輛還在加速行駛,或由于乘客有意見而又重新踩上油門,所以就出現了“轟轟烈烈搞素質教育,扎扎實實搞應試教育”的現象,所以,學生接受完基礎教育也就成了考試熟練工。
啃老族的存在和我國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也不無關系,高校擴招使得我國的教育由精英教育轉向大眾化教育,大學生畢業前本應學得一技之長,但由于我國大學基本上都是嚴進寬出的模式,學生持有“六十分萬歲,少一分有罪,多一分有愧”的觀念;教材內容陳舊,學生所學與社會所需存在較大差距;實驗教學和社會實踐弱化,大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操作能力較差;缺乏勞動教育,很多大學生畢業后希望到省會、沿海城市做白領、公務員,而不愿在中小城市工作;學校只強調“大樓”“大氣”,而忽略了“大師”的引進;教學方法多是填鴨式的滿堂灌等。
正如有些研究者所提出的,應從教育和考試兩個方面做出改變[2],如教育方面,首先應改革高中教育,豐富高中生的課程,實施學分制,修滿學分即可參加高考,提供必修課和選修課,在學生習得基礎性知識的同時又可掌握實用性知識,而后者可以為學生的生活和工作提供幫助。進行“狼”的教育,培養個性張揚、敢于挑戰、不斷超越的人而不是溫文爾雅、逆來順受、安于現狀的人。其次是高等教育的改革,進一步明確界定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的不同職能和學校體制,加快職業教育的發展,提高辦學能力和質量,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另外高校的課程設置也應作出改革,加強勞動教育,刪除過時的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方法、考試內容與方式,實施學分制,修滿學分即可畢業,切實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切實開展心理健康工作,調整畢業生心態,高校應積極采取措施為在校生和畢業生參加技能培訓方面提供方便。與此同時,考試方面也要做出改革,高考時,職業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應分開進行,無論是試題內容還是考試時間都應不同,職業院校的試題應傾向于檢測學生的職業傾向,弱化選拔功能。
三、對社區教育的啟示
啃老族離開學校回到家,要讓他們重新走向社會肯定離不開社區的幫助,社區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但是目前我國的社區教育并不是很理想,許多地區開展的社區教育活動多為松散型結構,主要以老年教育、青少年教育、幼兒教育和群眾性文化娛樂活動為主流,沒有系統的社區教育規劃和項目安排,尤其是農村開展較差,許多地方的農村還談不上社區教育[3]。為了不讓啃老族繼續賴在家里,需要健全社區教育的功能。
1.社區教育應加設職業培訓的功能。建立“啃老族”動態檔案,對“啃老族”免費進行技能培訓,促進其就業觀念和技能的改變,從而進行再就業。與此同時,這就需要政府加大對社區教育的投資。
審美教育簡稱美育,旨在培養與造就一代具有審美感受能力、審美鑒別能力、審美欣賞能力和審美創造能力的新人。審美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也是美學的主要內容。這種雙重性決定了審美教育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所謂審美教育,就是以美學理論教育為中心的審美理想、情趣和素養的教育實踐。審美教育實踐,包括美學理論教育、藝術鑒賞教育、審美教育、情感陶冶教育,等等。其中,以美學理論為指導的情感、體驗、感悟的教育尤其占有重要的地位。人的情感并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審美教育的結果。在美學史上,美學家特別關注情感教育。在他們看來,審美教育就是陶冶情操、凈化心靈的感情教育。說:“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在他看來,人們之所以提倡美育,在于使人類能在音樂、照片、圖畫、文學里找回他們遺失了的情感。在先生之后,著名美學家朱光潛也竭力主張美感教育是一種情感教育,認為美感教育的功能,在于修身養性,等等。人們一旦進入了這個審美領域,情感就會得到凈化,精神就會得到升華,情操就會得到光大。從這個意義上說,情感教育可以說是審美教育的本質所在。審美教育是審美與教育的辯證統一。在審美教育活動過程中,人們既可以獲取美的享受,獲取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又可以得到情感的陶冶和心靈的凈化。審美是美育的前提,教育是美育的歸宿。而審美教育的目的,乃是通過完成審美教育任務而達到的。審美教育的任務就是培養審美能力。這種能力包括感受能力、鑒賞能力和創造能力。
2.大學體育文化教育亟需重視審美教育
談到體育與美育,學者們都主張體育與美育相結合,希望在教學中做到體育與德、智相結合,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體、美諸方面得到和諧發展。我國教育學家先生繼承了我國古代體育與美育相結合的傳統教育思想,把體育與美育都列為教育方針的重要組成部分,十分強調德、智、體、美四育并重比較完整地論述了體育與美育的相互聯系[。體育審美教育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我們的教育目標追求的就是讓受教育者在德、智、體、美諸方面得到和諧發展。現代教育中體育絕對不是單純的身體教育,它是多層面的教育,即與身體有關的生理教育、社會適應能力、精神狀態等。在體育教育的過程既要正確地引用審美因素,又要注重學生的精神享受,使其身心和諧發展,將其培養成有較高審美素質的人。審美教育是大學體育文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2.1審美教育能使大學生感受生活、感悟生命
人類所面對的世界是客觀的世界,我們生存的世界是社會和人群。我們對于這兩個世界的認識是運用了不同的認知體系:世界—認識—記憶—思考—知識—考試—改造;生活—感受—體驗—情感—藝術—欣賞—生存。以前我們的教育比較少地關注學生們內心的真實體驗,而今我們教育的目標是:使人獲得全面的和諧的發展,獲得生命的意義和具有幸福感的生活。所有的教育活動都應圍繞這個目的,體育教育、體育文化教育也是如此。知識的學習不僅僅是為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除了自我價值的實現、社會價值的肯定,我們還非常渴望尋求我們生活的意義,我們缺乏在生活中去感受、體驗我們認知的客觀世界和社會人群,缺乏在情感中凝聚感悟,用藝術的眼光欣賞我們生存的世界,尋求人生的意義和幸福感是當代人新的追求和共識。人只要正常地活著,沒有感覺能力是不可能的。但是,感覺能力退化,人們變得粗俗、簡單,甚至麻木,人類感受和體驗的能力正在退化。隨著科技的進步,電話和網絡提供了人們交流和表達的無限可能,現代交通幾乎消滅了空間的隔閡。所以,離別變得可以輕描淡寫,我們就不再稀罕“思念”,但我們每天端坐在視頻前,與外界在沒有表情、沒有肢體動作、沒有眼神的交流、沒有真實的環境和氛圍的關聯中,我們的感受能力漸漸變得遲鈍,感受空間漸漸變得狹窄,就算“物質極大地豐富了”,沒有感受能力,作為“感覺”的幸福又從何而來?人類未來的福祉,是建立在物質產品極大豐富的基礎之上的,這是人類能夠得到幸福的外部條件;人類未來的幸福,必須建立在人人都能感受幸福,都有能力“感受”的基礎之上,這是內因,內因才是關鍵。而唯一專職用來激發、保持、豐富人們感受能力的東西就是藝術、審美。審美依賴的是心靈的敏銳、情感的豐富和充沛的想象力,而僵化的知識往往可以掩蓋和扼殺敏感性和想象力,在這樣的教育環境里培養出來的是具有豐富知識卻不知人間煙火和人情冷暖的人才,只能培養出具有專門技能但卻沒有創新精神的“勞動工具”。所以,當前通過藝術欣賞和審美教育,為學生們提供豐富情感體驗場所、經歷,提高學生的感受能力和想象力,已經成為大學人文索質教育的當務之急。大學體育文化中審美活動是大學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非常需要學生個體親自參與、體驗、感悟的教育教學活動。大學的體育文化的審美教學課程的開設,能為大學生們提供參與、體驗、感悟生活,追尋幸福生活和意義的重要途徑和舞臺。
2.2審美教育能使大學生感知真、善、美
審美教育與智育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教育,但是,二者并不是沒有關聯的。審美心理結構和智力心理結構各自都不是封閉的。美育與智育間存在著必然的雙向互補的關系。正是這樣一種雙向互補關系,才使美育能夠感知、學習,體會真、善、美。
(1)審美教育對象本身的認知價值。
審美教育借助于一定的審美對象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審美對象不僅具有審美價值,而且也具有認識價值。可見,美在具有審美價值的同時,它的外在形式所包含的內涵,在一定范圍內跟知識具有同樣深刻的認識價值。至于美麗的大自然,則在更大范圍、更高程度上具有這種雙重價值,因為它既是藝術和審美的對象又是自然科學認識的對象。對于客觀規律的科學認識和把握,有利于增進對大自然的審美體驗和審美理解。而對于自然藝術認識和審美把握,也有助于更加直接而明確地把握客觀真理,更加完整、更加全面地認識世界。
(2)審美教育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人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是智力創造活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探求科學真理和創造發明必不可少的條件。在這方面,它表現為靈感、頓悟、直覺、想象等。科學研究主要是一種邏輯活動,依賴于人的邏輯思維作用。而非邏輯思維就是靈感、頓悟、直覺和想象等。在科學史上,許多重大的科學發現或發明,科學家往往經過長期的冥思苦想而沒有所獲,而在一個偶然的時刻卻靈光閃現,獲得了突破,這已為許多科學事例所證實。事實上,科學活動中的直覺,跟審美直覺有某種相通之處,即都是在感性直觀中通過想象而達到對事物本質的領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培根認為審美直覺對于科學具有方法論意義。創造思維能力中的最主要成分是想象力。這里,如果說靈感、頓悟、直覺(包括審美直覺),對于科學創造有重要意義的話,那么想象力意義則在于它是創造活動中的智力因素,是貫穿于整個創造過程最活躍的角色。這是因為,想象力是人類思維創造性的主要標志。沒有想象力就意味著失去了創造力,愛因斯坦之所以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本身更重要,不僅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且是因為想象力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2.3審美教育能激發人的探索精神
對生活的興趣是人們熱愛生活的前提。一個對某項事物毫無興趣和感情的人,就不可能對它進行孜孜不倦的追求。興趣、愛好是人們追求科學真理的原動力。審美教育就是這種精神動力的源泉之一。世界是美麗的,有許多生動、富有靈性的東西,對于那些未知領域的神奇魅力,人們總是愿意花費精力去探求的。
2.4審美教育是實現人格完善的必由之路
人格是個體的內在心理機制和心理素質的整體組合。知識、意志、情感是人的心理活動的最基本的要素。而理智感、道德感和審美感以及智力結構、自理結構和情感結構等穩定的心理機制,則是構成“自成統一”的人格心理的基礎。人格完善是一個過程,而且要求全面發展。人格就是由知識、智能、道德、意志、情感、審美力等內在因素構成的有機系統。在這種系統結構中,人的全部本質特征,都是人格系統結構中不可分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審美教育在于完善人格,而完善人格則又是由知識、情感、意志品質組成的整體結構,因為人的全面發展教育是一項綜合系統工程。
3.總結
關鍵詞:美丑不分;以奇為美:奇裝異服;好逸惡勞
一、前言
美育是進行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徑,美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外教育家都曾給予較高的評價。建國初期的教育-給美育以適當的地位,在教育目的、對象中規定了明確的要求。在教育實踐中也很重視,對培養青少年一代具有文明的精神面貌,起了重要作用,對社會風氣的凈化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50年代的東北地區出現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風尚。尤其在農村,素不相識者路過村屯,主動供飯供水、留宿。兒童們遠接近送,有如對待親友一般,流氓、歹徒、打仗現象幾乎絕跡。后來,在實踐上雖然還注意美育的實施,但在理論上卻受到了冷遇。全面發展只提智、德、體,把美育給取消了。這是非常令人遺憾的事情。在時,美育竟成了封、資、修的黑貨,造成了談美色變的局面。結果出現了部分青少年美丑不分,是非不明,以丑為美,以奇為美的怪現象,既扭曲了靈魂,也污染了社會風氣。中學里的學生,正處于形成世界觀和人生觀的階段,思想的可塑性很大,如果不加以正確的引導,只通過政治課和班主任去教導、去影響,還遠遠不夠,必須人人重視。
如果大家對美育有了正確的認識,效果就會很快地體現出來。通過教學活動、文體活動及講座、周末文娛活動來進行引導和教育,便會取得較好的效果。尤其在資產階級自由化有所抬頭的現今階段,一些資本主義、封建主義的不健康思想和習慣又有所蔓延。近幾年的文學藝術作品,尤其電影、電視節目和歌曲,很多地方起了反面作用。使部分學生追求奇裝異服,過分地修飾打扮自己,甚至花費很長時間去化妝,如同要上臺演出的演員,有的裝扮得你都分辨不出是男生還是女生。當然,隨著生括水平的不斷提高,穿著新穎入時,或輕描淡寫地簡單裝扮一下是無可厚非的。
由于學校錯誤地執行了雙休制,每周少上了六節課,教學時數和內容大力削減。大部分學生精力從學習上轉移了。精力充沛又早熟的青年人,由于沒有學習壓力,便開始吃喝玩樂,成夜上網甚至早戀。嚴重地影響學習成績和身心健康。在數量上。中學生、大學生多了、在質量上差了。一代不如一代,走了下坡路。這和近幾年沒有充分重視教育教學工作,沒有充分重視政治思想工作,學校管理不嚴、不細是有著直接關系的。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不向正確的方向引導,就容易向錯誤的方面發展。疏導和堵塞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缺一不可,走慣正大光明道路的人對陰暗潮濕的路是不感興趣的。人無百日好,花無百日紅。知錯立改,聞過則喜是品德高尚的正人君子。掩蓋錯失,聞過則怒是素質低劣的無恥小人。這是需要通過素質教育解決的問題,和美育關系不大。
一、美育的任務
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告訴我們,美育是必須重視的。當然,要想有效地進行審美教育,還必須了解美育的具體任務,下面從三個方面來談一下:
(一)通過審美教育,給學生以初步的美學知識,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點。感受美、理解美、鑒賞美的知識和能力。要以馬列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去指導學生對文學藝術作品和現實生活進行評價,識別真、善、美和假、惡、丑,掌握識別是非的標準,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點,不能以為西方的什么都好,外來的東西都好,新鮮事物不一定都是好的,要善于鑒別。對于文學藝術作品要指導學生從形式和內容兩個方面去分析,看它是否能引導人們正確認識歷史和現實,給人以鼓舞和激勵,看它對社會生活和人們的行為。對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是否有利。對于自然美的欣賞,要引導學生受到感情陶冶,并激發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決心用自己的辛勤勞動把祖國的錦繡河山裝扮得更加壯美,對我們祖先創造的燦爛文化表示欽佩,對人民的勞動成果能夠珍惜。
(二)培養學生藝術活動的技能,發揮藝術創造能力,培養學生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另一個重要任務。為此,就要使學生具有繪畫、唱歌、舞蹈等各種文藝活動的基本技能和運用各種藝術形式表現美,抒發感情的能力。還要組織學生美化環境、綠化校園,綠化祖國,整理內務,使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環境符合美的要求。這里要求教育者要以說服教育為主,以規章制度為輔。
(三)培養學生高尚情操和文明行為習慣。高尚情操主要指培養學生心胸開闊、朝氣蓬勃、心地純潔、思想健康、愛憎分明、見義勇為。對美好的事物和現象具有滿意和愉快的情感。對于壞人和壞事敢于抵制和斗爭,對于同學間的困難則積極給予幫助解決。文明行為習慣主要是指培養學生在行為上要有禮貌,謙遜大方。遵守公共秩序,講究公共道德,注意環境衛生,抵制與批判一切歪風邪氣和陳規陋習。
二、審美教育的途徑
(一)通過藝術學科進行美育
1、音樂。除正常教學之外,必須在課余時間組織他們學唱一些健康有益,旋律純正的歌曲,對于港、臺及部分流行歌曲要有所鑒別,不能迎和部分思想意識不健康的學生心理,任其發展,不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不能喪失原則立場,社會上的一些流行歌曲不應該流入學校,更不能給以擴散的市場。比如文藝匯演和晚會節目,必須把住關,不能讓精神污染的毒素侵入圣潔的校園。學生和社會青年不同,他們應該學唱校園歌曲、革命歌曲和有愛國主義教育及素質教育內容的健康歌曲。那些哭又不像哭、笑又不像笑的狼哭鬼嚎的怪腔怪調,千萬不要傳入學生耳里。
2、美術。除正常課堂教學之外,也可以通過課余愛好者的指導,或創造條件搞競賽、畫展,引導他們的興趣,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尤其黨團干部,要有較強的革命事業心和政治責任感。當然,這些活動不能沖擊正常的教學秩序,這只是豐富校園生活內容,活躍校園空氣,解除疲勞枯燥、進行美育的一個途徑,處于從屬地位。
3、語文。除上好語文課外,要結臺當代青年的特點,誘導他們學書法,學寫詩歌,充分發揮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優秀語言文字的藝術性,使文學愛好者產生興趣,把剩余的精力放在學有專長上。
4、體育。體育課在學校顯得十分重要,但卻不容易引起足夠的重視,甚至有人把體育課看成可有可無的一種體育活動。有的教具不全,有的場地不夠,致使體育課處于不正規狀態,這是不許可的。因為體育課一方面能培訓體育活動的技能技巧,另一方面能增強學生的體質。有的學生離校后可能當工人,沒有一個強壯的體格是難以勝任工作的。有的上大學,沒有好的體力就難以堅持正常學習。另外,通過體育鍛煉,還可以鍛煉毅力,使人頑強、勤快、反應靈敏,增強紀律觀念、整體觀念和時間觀念。而現在學校的學生正好缺乏這方面的訓練。他們之中有一部分是智力差一點,但更主要的是毅力不強,怕苦怕累,不刻苦努力學習,本來可以考入大專、大學,但卻進入了社會。這部分人不但大腦懶惰,四肢更是懶惰,早晨不愿意起床,早、問操不愿意做,貪吃貪睡。這當然有社會原因和家庭原因,家庭生活富裕和對獨生子女的嬌生慣養腐蝕了一部分青年的意志,好逸惡勞、鋪張浪費等不良習慣比較嚴重。“黎明即起,灑掃庭堂。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這一代人身上不能喪失掉。通過體育鍛煉和勞動鍛煉也可以把勞動人民的良好習慣繼承下來。體育鍛煉不但可以使人的體形美好,也可以觀賞到體育項目、造型美,并從而陶冶心靈美。
(二)通過大自然進行美育
可以適當搞春游、郊游、夏令營等活動,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他們的集體榮譽感和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心情,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長途跋涉還可以鍛煉體力,訓練足力,鍛煉毅力。
(三)通過課外活動進行美育
1、組織各種文藝活動小組,在不影響正常學習的前提下,把學生的充沛精力引導到各種類型的健康有益的活動中來。當然,要防止課余活動的隨意性。制止有害無益的各種活動。時時、事事、處處防止資本主義、封建主義的滋生和蔓延。
2、觀看戲劇和電影,自資產階級自由化泛濫以來,個別文藝部門突出了商業利潤觀點。部分地偏離了為人民服務,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的方向,而陷入了為資產階級服務,為人民幣服務的泥坑。對于戲劇、電影要經過鑒別后方可讓學生觀看。對于執行雙休制的學校,要求多留作業,要各類業余愛好小組集體搞活動,沒有時間去看電視,離電視機遠點,少受毒害!有些書刊、雜志、畫報,簡直不堪入目。有如電影電視中的“危險鏡頭”一樣,對青少年不會起到好的作用,無怪馬老喊出“閉眼吧”的時代最強音。我們不能助紂為虐,誤人子弟,我們的責任是教育而不是教唆。
3、搞好第二課堂教育活動,通過革命紀念日、清明祭掃烈士墓、校慶、迎新年、畢業典禮等活動。要有目的、有意義,不能單純為了玩樂。尤其對文藝活動的內容,必須嚴格審查,不能隨意胡來。筑堤艱難,摧毀容易。不及時進行澆灌,禾苗就不會茁壯成長,而雜草就會自行蔓延,真空地帶是沒有的。你不占領,它就會占領,這是兩種思想、兩個階級爭奪的前沿陣地,寸土必爭,寸步不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