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統計學的幾個基本概念范文

        統計學的幾個基本概念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統計學的幾個基本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統計學的幾個基本概念

        第1篇:統計學的幾個基本概念范文

        首先,統計學的思想和方法與中小學教師的日常教學和科研工作密不可分。如何了解調查數據背后所隱含的規律,如何探求發現這些規律以便更好地指導教學,是每一位中小學教師應該思考的。這里,我推薦戴維.S.穆爾著,鄭惟厚翻譯的《統計學的世界(第五版)》(中信出版社,2003年)和Gudmund R.I Versen 和Mary Gergen著,吳喜之、程博、柳林旭、仝莉萍等翻譯的《統計學:基本概念和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2002年)。這兩本書作為統計學的普及教程,具有以下特點:第一,通過實際生活中的例子讓我們逐漸明白統計學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書中回避了純數學式的描述,以風趣的語言、清晰直觀和容易理解的實例闡述了統計學的基本概念和統計學在各行各業的各個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通過一個個真實的、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小故事,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增長統計學的專業知識,提高分析水平和思考能力。第二,強調學習應用統計學知識的重點在于思考,在于理解所學知識的實際應用價值。比起套用統計學公式,學會運用統計學的思想來思考更能夠訓練思維,更有助于解決錯綜復雜的實際問題。這兩本書立足于滿足人們對統計信息日益增長的需要。通過這兩本書,我們可以了解統計領域的主要思想是如何與現實世界相聯系的,以及如何為解決實際問題服務的。中小學教師的日常教學和科研通常會涉及許多數據信息,如學生考試結果的數據、學生每天花費在作業和活動上的時間、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等等,采用統計學技術來了解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過程中的規律是指導與服務教學必不可少的內容。

        其次,中小學教師在掌握基本統計思想和方法的同時,應該學會使用計算機技術來解決日常教學和科研中的數據分析問題。正如大部分學習統計學的教師所敏銳地意識到的那樣,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統計學的教學方法已經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計算機與教學環境的結合,尤其是界面越來越方便友好的辦公軟件和統計軟件的使用,使得看似復雜和繁雜的工作變得易于操作,這也大大增強了統計方法的應用能力。在了解應用統計知識的同時,我建議大家學會使用簡單的、易操作的數據分析軟件,以便促進統計方法的實際應用。SPSS專業統計軟件是當前最流行的數據分析工具之一,是主要應用于社會統計學領域的數據分析軟件,具有友好的界面和菜單操作功能,非常易掌握。這里我向大家推薦駱方和我本人參與編著的《SPSS數據統計與分析》(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本書并不力求面面俱到,并非要全面地介紹SPSS的各種功能和操作,而是有重點、系統地介紹常用功能,并且結合具體案例介紹了怎樣綜合應用這些功能。此外,本書還對一般教學研究方法,如問卷調查,需要用到的數據搜集、編碼和錄入等相關知識進行了介紹,以便全面提高讀者的應用能力,確保讀者通過學習可以獨立完成數據分析工作。同時,本書還附有學習光盤、案例數據和電子教學資源,便于初學者練習和操作。另外,Office辦公系統中的軟件Excel也具有統計功能,借助Excel,我們不用在電腦上安裝任何其他的專業軟件,就可以輕松完成基本的數據分析。在這里再向大家推薦一本參考書,由梁燁、柏芳和李嫣怡編寫的《Excel統計分析與應用》(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年)。本書精選了62個專業案例,以實驗教程的形式講解了如何以Excel為工具來解決各種統計分析問題。“即查即用,學以致用,實用夠用”是此書的編寫宗旨,同時配套的光盤資源和多媒體教學動畫,也有助于全面提升讀者自己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兩本統計數據分析的軟件教程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同時提供了一些熱點問題的統計分析,這有助于提高讀者的綜合應用能力,從而提高其在教學和研究工作中應用統計方法的動手能力。

        統計是從信息和數據中找出規律性的信息,并做出判斷和結論。每天的生活和工作都要求我們認真觀察,善于思考。戴維.S.穆爾在《統計學的世界》一書中有個典故:許多統計學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沃德是其中之一。他發明的一些統計方法,在戰時被視為軍事機密。沃德在被咨詢飛機上什么部位的鋼板需要加強時,畫了飛機的輪廓,并且標出返航的戰斗機上受敵軍創傷的彈孔位置。資料積累了一段時間后,機身各部位幾乎都被填滿了。于是沃德建議,把剩下少數幾個沒有彈孔的位置加強,因為這些部位被擊中的飛機都沒有返航。這件事情會給你怎樣的啟示呢?掌握和應用統計學的基礎知識,將有助于你更加睿智地做出決策。

        參考文獻:

        [1]戴維.S.穆爾.統計學的世界(第五版)[M].鄭惟厚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2]Gudmund R.I versen, Mary Gergen.統計學:基本概念和方法[M].吳喜之,程博,柳林旭,仝莉萍等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2002.

        [3]駱方,劉紅云,黃.SPSS數據統計與分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第2篇:統計學的幾個基本概念范文

        關鍵詞:案例教學;高職統計學;實踐教學

        《統計學原理》是高職院校經管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其教學目的是教會學生宏地、直觀地、有條理地去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通過《統計學原理》的學習,了解和掌握幾個概念和原理是遠遠不夠的,而應加大分析、判斷力度,突出實用特色,注重統計工作能力的培養。案例教學本質上創造了一種模擬實踐的環境和過程,在統計理論和統計實踐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對激發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能有效地將專業知識轉化為專業技能。

        一、案例教學的內涵和特點

        (一)案例教學的內涵

        案例教學,又稱情景教學法,是教師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要求,在學生掌握有關知識和方法的基礎上,使學生經歷或體驗模擬的具有一定典型意義的事物發生、發展的過程,引導學生對這些特殊情景進行分析和研究,并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和方法提出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案,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理論聯系實際的啟發式教學方法。

        (二)案例教學的特點

        1.以基本知識點為核心。

        案例教學的目的是通過案例幫助學生掌握統計學課程中的要點和難點。基本的知識點是案例教學的支撐點,一個案例可能涉及到一個或多個知識點,因此,案例和知識點之間應該做到明確對應。例如高職《統計學原理》課程的講授內容包括:統計數據的采集方法;數據的整理與顯示方法;統計數據的描述;時間序列分析法;相關與回歸分析法;指數分析法;簡單統計推算方法等。教師在編寫和講解具體案例時,應根據課程的章節與內容要求,緊密結合課程中的基本理論和重要知識點,提出問題,收集數據,使每一個案例盡可能包含本所章節所有知識點。

        2.以現實環境為背景。

        案例教學以現實環境為背景,案例多取材于現實問題,是實際存在或曾經發生過的典型事例,通過研究現實世界中群體現象數量表現出的內在規律,將抽象的概念、原理具體化,使學生的知識得到內化,同時也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由于統計學原理和定理取材于豐富的現實世界,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真實而典型的素材分析研究和總結規律,從而能夠增強學生的認識能力,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二、高職統計學案例教學的幾點建議

        (一)選取合適的統計案例

        選取合適的、有針對性的案例是案例教學的基礎。統計案例應將統計理論知識融于具體實例之中,并且與課本知識點緊密結合。具體的教學目標、內容及學生應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是構建案例教學的基礎。首先,從教學功能的角度來看,案例教學適合內容比較復雜、專業性比較強的知識。其次,從形式與內容的統一性來看,案例要與教材內容密切聯系。脫離了教材內容,偏離了教學主題,就無法達到幫助學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學目的。同時,案例選擇一定要有現實性和趣味性,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活生生的案例,才能吸引學生,激發他們的探究熱情,促使他們不斷思考。例如對于抽樣推斷、假設檢驗、方差分析等基本思想,可以選擇控制產品質量等方面的案例來講解,從而做到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此外,統計學的案例教學中要明確問題,案例選取應當具有明顯的問題導向性,這樣才能有利于學生通過統計分析做出明確的判斷。

        (二)適當應用統計分析軟件

        在進行統計調查和案例教學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碰到大量的實際數據,適當地在高職統計案例教學中輔助以統計分析軟件,會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在案例實踐教學中,有很多可供選擇的統計軟件,比如Excel、SPPS、SAS等應用較廣的統計軟件。這些統計軟件功能非常強大、普及程度很高、而且本身擁有完整的統計分析工具,如描述統計分析工具,方差分析工具,回歸分析工具等,這些分析工具可以非常方便地對現有數據進行處理;另外,上述統計軟件都帶有很強的模擬工具。大多數概率統計公式都比較抽象,如果需要生動地展示其原理,就可以進行各種數據模擬和試驗,可以處理和分析大量案例數據。

        (三)強調學生的實踐參與活動

        應用性和實踐性是高職統計學教學的一個突出特征,學生運用統計學中所學基本知識點,通過親自搜集數據,親自嘗試編寫案例,進而在教師的引導下分析案例,是案例教學達到良好效果的途徑之一。例如可以組織學生到本地大型超市和電器商場進行大型的統計調查實踐,通過搜集有關消費者數據和產品數據,對當地的消費市場進行調查和分析。這些調查都以問卷的形式進行,問卷的設計、分發、回收和數據的匯總工作都由學生來完成,而教師負責指導和整體把關。教師則根據每個同學的興趣,成立學習小組,通過布置課外作業的形式,鼓勵學生完成數據的整理工作和統計案例的編寫。除了鼓勵學生組織研究合作小組之外,還可以由任課教師牽頭,組織大型的統計調查活動,就他們所感興趣的現實問題進行實地調查和研究,內容可以涉及校內和校外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大學生網戀情況調查研究,大學貧困生生活現狀調查等。

        (四)注重與所學專業的交融

        第3篇:統計學的幾個基本概念范文

        統計的出發點是收集數據,然后再科學的分析數據和整理數據。不列顛百科全書對統計學下了如下定義:“統計學是收集和分析數據的科學與藝術”。這就是說,統計學不僅是一門科學,而且是一門收集和分析數據的藝術,要求從數據中挖掘出新的信息,而不是死記硬套現有的公式和定理。為了突出收集和分析數據的重要性,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考慮以下幾個方面:(1)首先展現給學生一系列的實際數據,比如一批電燈泡的壽命、某年級外語考試成績等,讓學生對數據有一個明確的感性認識,意識到統計是從數據出發的,先有數據,然后才有公式和定理。不同的數據具有不同的實際意義,弄清楚這些數據的分布規律和性質是統計的基本任務。(2)強調如何有效地收集數據是統計中的重要問題,通常是從總體中抽取樣本,抽樣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在教學中可以結合實例作抽樣試驗,比如從同一種型號的汽車中隨機抽取5輛,測量每公里的耗油量;觀察吞某類藥物的病人的反應情況;調查部分學生的外語考試成績;等等。(3)分析數據是統計工作的核心,分析數據就是對數據進行加工處理,從而獲取數據中關于總體的信息。通過構造各種不同的統計量,對所研究的總體進行推斷,達到從部分認識全體的目的。在教學中可以通過計算機軟件對數據的結構、統計量的分布作動畫演示,比如數據頻率直方圖、經驗分布函數曲線、樣本均值分布直方圖等,從而提高學生對分析數據的興趣。

        二、結合實例強調統計方法的重要性

        概率統計是數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它的方法別具一格,無論對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現代統計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學的過程中,結合實例強調統計方法的重要性,既能加深對于概率統計理論知識的理解,又能激發學生對這門課程的興趣,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1)結合日常生活實例進行教學,比如統計學生中同生日的人數,隨著統計人數的增加,至少有兩人同生日這一事件的頻率會接近于1,然后將這一結果與理論概率進行比較;統計吸煙與非吸煙人群中患肺癌的比例,檢驗吸煙與患肺癌是否存在某種依賴關系;觀測一天中某人手機的呼喚次數,然后與泊松分布進行擬合優度檢驗;統計某年級的外語考試成績,根據數據進行正態分布的擬合優度檢驗;等等。(2)結合實例突出統計中的基本方法,參數估計和假設檢驗是進行統計推斷的兩種最基本的方法,其涉及的范圍十分廣泛,在教學的過程中應首先理解方法的基本原理和理論依據,結合典型實例進行分析,比如通過估計湖中魚的條數,使學生了解矩法和最大似然法的原理和步驟;通過檢驗自動包裝機工作是否正常,使學生掌握假設檢驗的方法步驟。(3)結合實例系統介紹統計中的基本內容,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統計方法的實用性和廣泛性,為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和研究中提供廣闊的應用空間。

        三、從統計觀點出發進行概率論的教學

        第4篇:統計學的幾個基本概念范文

        關鍵詞:統計學;教學改革;實踐教學;案例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6-0287-02

        隨著對數據決策的重視,各行各業都急需大量的掌握數量分析方法的經濟管理人才,這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挑戰,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也必須適應新環境的變化進行教學改革。統計學作為信息管理專業的一門簡述數量分析方法的重點課程和必修課程,則是改革的重點。目前,根據信息管理學生反饋的情況來看,學生普遍認為這門課不好學,難度過大,理論與實際脫節,對理論推倒無法理解。造成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都不太理想,所以統計學教學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對統計學學習的積極性,加強學生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培養出適合社會發展需要的應用型人才。

        一、統計學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統計學課程具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三多兩難”,即概念多,原理多,公式多,理解難,記憶難;二是高度抽象性,這就給學生的理解和掌握帶來很大的難度,而現實的統計學教學卻忽視了統計學課程的特點,主要體現在[1]。

        1.教學方式單一

        目前高校統計學教學,仍以教師理論講述為主,以系統闡述學科理論為主導,以理論,公式推導為內容,偶爾列舉個別例題對原理和計算方法進行輔助說明,學生被動接受教師傳授的理論知識,這種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法的突出特點是重概念、輕實踐,重理論、輕方法。以教師為教課主體,而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位置,這就導致很多學生在課上不愿聽課,或者聽課效果不明顯,同時這種灌輸式的教學法也不利于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學生只是為了考試而記住統計學的公式、概念、原理,由于統計學的三多兩難,導致學生對知識點會在考試后基本忘完,達不到開設這門課的目的。

        2.不重實踐的思想仍很嚴重

        統計學作為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和很多實質性學科的結合越來越多,越來越緊密,比如衛生統計學、軍事統計學、管理統計學、經濟統計學,如果教學中缺少了與專業相關的實踐環節的支撐,教與學的效果將會大打折扣,教師的熱情和學生的興趣也很難被有效調動起來;同時,目前統計學與計算機科學的結合越來越緊密,越來越多統計軟件如SAS、SPSS、EXCEL的出現使得各種統計方法有了計算機的支持,統計工作者可以憑借統計軟件直接對各類現實問題進行數據分析,而不必了解其中的公式。統計軟件的使用不僅使得計算變得簡便、準確,同時也使得效果變得生動、輕松,而現實是由于教師的知識結構不足和學校計算機環境建設上的滯后,很多統計學在課上很少講到統計軟件的應用,也沒有實驗課來支撐統計軟件的學習,導致統計軟件在統計課程教學中應用遠遠不夠,學生掌握的能力與現實脫節,教學效果與教學目標相差較遠。

        3.考試的內容和形式單一

        考試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檢驗學生學習情況,評估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統計學考試,多年來一直采用的是傳統的閉卷筆試考試和平時成績兩個部分的綜合。其中閉卷考試的考試題型主要為選擇題、填空題、判斷題、計算題等等,這種方式主要注重基本公式,基本理論的掌握,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基礎理論部分的教學質量,但是這種考核方式忽視了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考核,在考查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涉及較少,對于評價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有很大的缺陷,學生為了應付考試,往往靠死記硬背學習統計,沒有從本質上抓住統計學的知識精髓,沒有形成靈活運用知識和原理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從而導致了有的學生考試分數很高,但是遇到實際問題卻束手無策;而平時成績主要考查的是學生的上課率和做作業的情況,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學生的上課率,但是卻無法保證學生的上課效率,導致了學生雖然人在這里,但實質上可能沒聽課或者做別的事,效果并不好。

        二、信息管理專業統計教學改革的幾點措施

        1.改進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以案例教學為主引導學生學習

        結合信息管理專業的學科特點和相關課程的開設情況,增加一些在經濟管理分析中具有清晰應用前景的統計理論與方法,引入計算機的案例和學習內容,同時以精選的例題和案例來復原典型統計問題的情景,通常可以采用一是案例引導法,以現實問題的提出為起點,然后通過解決方案的設計,書面陳述解決過程和結果為線索組織教學,通過對案例中一些問題的引導、說明教學內容,使得案例與課程的基本原理融為一體。其中的案例要么結合當前經濟管理實際,要么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有一種感同身受的體驗,從而幫助學生形成對統計知識的充分理解和即時應用能力。二是案例討論法,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對案例進行討論分析的一種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為主角,教師起的是引導的作用,實現了教學過程的互動性。

        2.引入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2]

        為了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而不再僅限于記公式、背原理,引入實踐教學環節,可以在學期之初,給學生布置一個任務,比如大學生日常消費調查、信陽地區企業調查,要求學生在學完統計學課程后完成一份從問卷設計,問卷調查實施,數據的收集、整理、分析的全過程的調查報告,為了減少搭便車的情況,每組人數限制在2~3人以內,這樣學生在開始學習這門課的時候就會帶著解決問題的心態來學習,提高了學生的主動性,具體到某一部分內容,可以在學完某部分內容后向學生明確這部分內容可以做調查報告中的哪一部分工作,同時教師進行過程指導。這樣就在任務的驅動下,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

        3.在教學中運用統計分析軟件,實現統計教學與現代信息處理技術的緊密結合

        在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動手能力的訓練,關注培養學生熟練地運用計算機分析數據的能力和對統計結果的解釋能力,一方面,在上課階段有意識的使用統計軟件對問題進行分析求解,并解釋結果;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利用統計軟件來做課后習題和處理實踐問題,提高學生自身的統計軟件的動手能力。并建議在統計學課程的教學課時中,開設8~10個課時的實驗教學,利用現在比較成熟的統計分析軟件如SPSS、SAS、EXCEL[3]等讓學生親自來處理各類經濟管理問題的數據分析,一步步演示圖表的做法和計算的過程,從中完成對相關知識點的掌握,比如均值、方差、參數估計、假設檢驗等。這樣避免了枯燥的學習,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鞏固了已學到的理論知識,培養了以定量分析為主的統計思維,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最后,在課題教學環節,最好使用多媒體教學,采用多媒體可以從展示大量原始數據開始,利用多種統計分析方法處理數據,可以方便快捷的生成統計圖形圖表,這樣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節約寶貴的課堂時間,使得教師增加課題信息量,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從繁瑣的公式推導和復雜的手工計算中解脫出來,可以演示較復雜的、篇幅較長的現實案例,并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清晰。

        4.改革考核方式,完善考試內容

        統計學學習要求學生掌握三個方面的能力: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為了綜合評價學生的三種能力,擬將考試成績分為下面幾個部分:一是理論考試成績,占總成績的40%,采用期末筆試形式,主要考核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原則和步驟,在出題時盡量結合實際問題去測試;二是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20%,根據學生平時的學習態度、出勤率、課堂表現(比如案例互動環節的討論的積極性)和完成作業情況進行評定;三是實踐成績,占總成績的40%,包括兩個部分,一個是調查報告,主要考核學生利用統計軟件完成調查設計、資料的收集、整理與分析能力,以調查報告的情況作為該項成績的考核依據,另一個是上機測試,每次實驗時結合統計學每一章節的內容,安排學生進行相關的上機操作,比如統計圖表的繪制、統計指標的計算等,要求學生上交相關作業。

        不管做哪一種改革措施,教師都在其中起著引導作用,教師的綜合素質與改革的效果是有著最直接的關系的,教師的專業知識、基礎理論知識、計算機應用水平和實踐知識都是直接影響統計學教學質量的,因此對于教師自身而言一是要加強自身學習,改善知識結構,不斷了解課程所屬領域前沿動態,廣泛涉獵,不斷更新知識。二是多做研究、多做實踐,不僅在專業上,而且在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上做研究,為了彌補實踐經驗不足,如可能則深入實際,到企業中進行實踐。

        參考文獻:

        [1]劉元欣.統計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1,(1):84-85.

        [2]宮春子.快樂統計教學方法探討[J].統計教育,2008,(1).

        第5篇:統計學的幾個基本概念范文

        論文摘要: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統計的范疇已覆蓋了社會生活的一切領域,是眾多學科不可缺少的實用型課程。專業英語課程是統計學專業的一門必修課。分析了統計學專業英語的教學現狀和主要問題,結合幾年來教學經驗,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進行了探索分析,最后得出專業英語應融入幾門統計學專業基礎課的教學過程中,而不是單單靠四十幾個學時來單獨完成的結論。

        論文關鍵詞:雙語教學;統計學專業;專業英語

        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統計的范疇已覆蓋了社會生活的一切領域,是眾多學科不可缺少的實用型課程。而處在社會大環境中的統計專業學生要想獲取最新的專業技術信息,必須對專業英語有一定的了解,從而在軟件涉及專業知識時能夠運用自如,進而成長為學有所長,符合社會需求的高層次復合型、實用型人才。

        一、我校統計學專業英語教學面臨的問題

        為了能夠掌握世界先進技術和國外專業發展動向,本科生應該能夠熟練閱讀專業文獻,并在專業領域具有初步的語言交流能力。新形勢對統計學專業大學生的要求不僅是能夠閱讀,也應該能寫,能夠進行語言交流。但是,通過近幾年的專業英語教學實踐、教學效果及學生反映等方面收集的信息表明,目前本專業學生的專業英語實際能力與基本教學目標及實際應用仍有一定的差距。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課程設置的局限性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日益發展,中國與世界的日益融合,培養視野開闊、專業突出、外語過關的統計學專業人才成為高校教書育人的重要任務,而我校統計學專業只在大三大四本科生中開設四十幾個學時的專業英語課程,遠遠達不到專業培養的目標,為此,應拓寬這種受時間限制的課程設置模式,逐步推廣雙語教學的專業英語教學模式,將專業英語貫穿于各門專業課程的學習過程中,這樣才能讓學生時時接受語言的影響,把漢語與英語,把英語與專業知識融為一體。

        如果漢語的專業課先行,后學相應的專業英語,學生感覺學之無味。但如果專業英語安排在專業課之前,學生又如聽天書,或感覺深度不夠。因此,有必要由傳統的專業英語課程單獨開課改為某些專業課程的雙語教學。

        2.教材局限性

        我校統計學專業是由應用數學學科發展起來的,學生系統學習的專業知識涉及基礎數學、經濟學以及概率論等多學科,知識覆蓋面廣,內容非常豐富,因此專業英語課程的教學內容以概率統計為側重,同時也需要涵蓋高等數學、經濟學以及社會學等多領域。各個學校專業培養的方向不同,所用教材也有相當的差異。這就需要任課教師自己準備教材。但如果我們采取某些專業基礎課程實施雙語教學就比這要容易得多。國外許多統計學方面的專家學者原版的英文專業書籍,既有嚴謹的理論,又有富有時代氣息的例子,這些對增加學生學習的趣味性都特別有幫助。

        3.師資匱乏

        統計學專業課程涉及基礎數學、概率論、經濟學、金融學、社會學和醫學等諸多領域。因此教師如要能勝任專業英語的教學,不僅要求傳統意義上的英語好,還要求有開闊的視野,寬廣的知識面,這樣才能夠較好地引領學生順利地進行專業英語的學習。這就增加了專業英語教學的難度。但是對于一些學校剛剛引進的年輕博士們來說,對于自己專業方向上的英語是非常熟悉的。讓他們從事雙語教學也不是難事,但如果讓他們上好大一統的統計學專業英語課卻有相當的難度。

        4.學生學習缺乏積極性

        學生對專業英語的認識不足,認為是無足輕重并且可以輕松過關的一門課程。學生對于專業英語缺乏了解,認為是英語的后續。而如果把專業英語的教學融入到專業課的雙語教學中去,利于轉變學生對于這門課程的認識,進而調動大家的學習積極性,從而為更好地學習專業課服務。由于我國傳統外語教學中“費時較多,成效較低”等問題始終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進而反映在學生上就是學習效率低、英語應用能力差,這是雙語教學中的最大困難。

        我校統計學專業英語的教學現狀迫切要求我們改革教育模式,提高教學質量,為培養21世紀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服務。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我們從建設師資隊伍、調整教學內容、改變教學方式、改善考核方式幾方面著手,對統計學雙語教學進行初步嘗試。

        二、統計學專業雙語教學的建設

        國家教育部已提出加強大學本科教學的12項措施,其中要求各高校在三年內開設5%~10%的雙語課程,并引進原版教材和提高師資水平。雙語教學是一個需要教師、學生和教學內容(教材)以及教學方法互相配合的復雜過程。想要建設好雙語教學,也要從這幾個方面入手。

        1.內容設計

        根據本專業的特點,我們將教學內容劃分為基礎知識和應用知識兩個模塊。在基礎知識模塊中,劃分為數學基礎知識、經濟學基礎知識和概率統計基礎知識三大板塊,在應用知識模塊,向學生介紹科技文獻的寫作規范、英語單詞的構詞方式以及國際交流的常見用語等,從而培養學生對專業語言的理解能力和實際運用能力。

        2.教材的選擇

        國內編寫的統計學專業方面教材系統性強、敘述嚴謹、知識體系清晰、重視基本概念的介紹和理論知識的推導;而國外的優秀教材則具有許多與時代緊密結合的實例,另外注重最新的科研成果。許多經典的專業課程在國外一些著名教授的主頁上都有相關課程的案例分析資料、授課PPT、相關的多媒體資源,鏈接豐富而且更新速度快。因此,教材以國外專業英文經典論著為基礎,結合國內的優秀教材,同時運用查閱網絡、資源共享、集中交流等手段選取一些介紹專業前沿領域及發展動態的相關文獻,這樣使學生在學習基礎專業知識的同時又接觸到學科前沿。英文經典讓學生體會原版的表達方式及相應的語言氛圍,相關文獻讓學生體會到科技文獻嚴謹的寫作規范和態度,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同時,也能逐漸培養起一定的專業素養。貼近實際的案例分析,讓學生了解到專業課的實際用途,而不是只感覺到空洞的理論。

        3.師資建設

        目前,我校統計學專業高學歷師資還比較匱乏,當然如果想讓一些教師去看某一方面的英語文獻肯定不成問題,但要系統地用全英文講授一門專業課程還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有必要引進一些有海外留學經歷的人才或者給予比較有潛力的教師去國外做博士后的機會,在深化研究領域的同時,還可增加英語氛圍的感染。

        4.統計軟件中的專業英語

        統計軟件比如SPSS、SAS和Stata中一些英文術語的命名規則。專業軟件的菜單教學情景讓學生學會如何安裝英文版的專業軟件,如何識別和使用英文版軟件菜單。專業軟件建模的情景教學,讓學生掌握建模的基本步驟和基本術語,通過練習掌握使用英文版軟件建模的基本方法和步驟。專業軟件后處理的情景教學,讓學生掌握后處理的基本步驟和基本術語,通過練習掌握使用英文版軟件進行后處理的基本方法和步驟。 "

        三、教學方法及方式的改革

        整個教學環節需要教師策劃,涉及案例教學、情景教學、互動教學和多媒體教學等,完成具體細節需要學生參與。

        1.樹立新的教學思想

        專業課的雙語教學在授課的內容上不同于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而在語言運用上又與以前的專業課的講授有很大的差異。這就要求授課教師不能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讓學生被動學習,而應積極探索和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將課堂教學、案例分析、課程研討與網絡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創造視覺的新感受,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2.重視案例的分析

        教學案例的選取要貼近學生生活,能喚起他們的熱情去思考、去品味;能鼓勵他們勇于實踐,積極進取;能激發他們強烈的表現欲,變被動為主動。通過典型的案例分析,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體會到統計學在我們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從而提升其學習統計學的積極性。讓學生覺得學習這門課程是有用的,而不是為了應付考試才去學習。

        3.積極開展課程研討、互動教學

        積極與學生討論課程的設置問題,多渠道獲取學生對于教學的意見或者建議,從而盡快調整課程設置。使學生感覺到教師對于他們意見的重視,從而才能更好地支持教學的開展。應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變“以教師為中心”為“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成為課堂的積極參與者,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4.多媒體、網絡教學

        多媒體教學可以給課堂提供大量的信息(如以圖表方式給出文章脈絡、介紹一些專業背景知識等),也可以利用圖片、動畫等帶來輕松、有趣的課堂氣氛。模擬實際應用場景(如專業學術交流和學術報告等)可以增強學生的現實感。另外注重引導學生上網搜索與學習相關的資源,從而調整部分學生只會利用網絡打游戲而不會學習的不良習慣。

        四、考核方式的改革

        對學生的考核方式應改變過去單一的考試成績加平時(作業及出勤)成績的方式。要將考核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平時多一些小型測試,可分單元進行,以檢查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考核方式也不僅僅是筆試,可以是對統計學專業知識的口頭表達能力測試、翻譯能力測試和對課堂任務完成情況的評價。這樣,不僅可以體現評分的公平、公正性,也可以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督促學生學習,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以便教師調整教學進度和改進教學方法。

        第6篇:統計學的幾個基本概念范文

        【關鍵詞】統計學 教學 案例。

        案例教學法最先運用于法學界和醫學界, 其后運用于管理界, 它是通過對一個具體情境的描述, 引導學生對這些情境進行討論的一種教學方法。《統計學》是高職院校經濟類專業開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 與社會生活的關系密切。通過教學實踐我認為, 在《統計學》授課中正確運用案例教學法, 能得到比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運用統計案例教學的必要性。

        統計教學包括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三個基本要素。教學目的是教學的核心, 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都是為實現教學目的而服務的。統計教學以學生為中心, 是統計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相結合的雙邊活動, 因此既要調動教師的積極性, 也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這樣才能較好地實現統計教學的目的。

        統計案例教學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 學生通過對案例情況的熟悉, 運用所學的統計理論和統計方法對案例中待解決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 對計算過程和計算結果進行分析和評價, 從而選擇一個最優解決方案的過程。

        與一般的課堂討論不同, 案例教學是以現實中的實踐問題和實際觀測數據為依據, 以學生為主角, 學生運用所學的統計理論和方法, 對從社會實踐中獲得的第一手資料進行討論、分析、研究和論證, 選取最優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老師只起引導作用。統計案例教學本質上是一種模擬統計實踐的過程, 它對激發學生專業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專業素質、提高學生在實踐中探究學習方法的自覺性、有效地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專業技能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統計學案例教學的特點。

        案例教學法改變了傳統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死板、教學方式單一和教學效果不佳的缺點, 從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和培養創造能力的角度, 彌補了傳統教學方法的不足。與傳統教學方法相比, 它具有以下幾個鮮明的特點。

        1.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傳統教學方法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掌握知識, 其一成不變的教學內容和模式, 學生味同嚼蠟, 學生只是被動地吸收知識, 最后得到的效果就是使其不思進取缺乏新意。統計案例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 教師是組織者和引導者, 引導所有學生積極參與在討論中, 各抒己見。學生與學生之間有一種信息的交流, 學生會積極思考, 相互啟發、討論, 他們會覺得這一學習過程很有趣, 會主動積極地參與到這一過程中, 對抽象的理論知識能有更直觀、透徹的理解。

        2.重視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傳統講授法是教給學生正確答案, 下結論的教學方法。統計案例教學注重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案例與教科書上的例題不同, 例題的作用是單一的、有限的, 通過例題只是掌握和熟練所學的統計方法及計算公式, 而案例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它讓學生了解了分析問題的思路, 要解決什么問題, 如何解決, 應用什么理論和方法, 需要什么數據, 怎樣解讀計算結果,并根據分析結果, 提出針對性的對策和措施, 訓練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的欲望。

        3.注重教師在教學中的“導演”作用。

        在傳統講授法中, 教師的教色是講解員, 強調的是老師對學生的一種“單向”傳遞, 教師的責任在于把自己知道的書本知識傳授給學生, 師生之間互動、交流很少。案例教學中, 教師的角色是導演者, 其角色是指導案例教學的全過程, 課前要有針對性地精選案例, 課堂上組織案例討論過程, 去解決討論中發現的問題, 最后要進行總結, 對整個討論情況做出評價, 因此在案例教學過程中, 教師和學生之間不是簡單的知識“單向”傳遞, 而是師生之間思想、心得、智慧的“雙向”交流, 教師和學生都承擔了更多的教與學的責任。

        三、案例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案例教學法有很多自己的獨到之處, 經過近百年的探索, 在美國和世界各地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顯示了案例教學法的重要作用和強大生命力。

        但全面運用案例教學法時要注意以下一些問題。

        1.首先應編寫出本專業特色的案例教材, 建立教學案例庫。

        教學案例應該本著“以用促學, 學以致用”的原則, 圍繞不同的教學內容建立。每個案例都必須是真實事例, 并配有相應的數據庫以供選擇各種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為了使學生對案例有全面深入的了解, 還需對每個案例所涉及的數據的取得程序和方法、調查表的表式、樣本點的分布、數據的含義以及案例的約束條件等作具體說明。

        教學案例要突出“精”和“新”, 所謂“精”就是不求量多, 但求質高, 所謂“新”就是案例要與時進步, 具有時代特征。對此作者在教學實踐中有體會: 如每逢年末, 組織學生適時地搜集國家統計局、地方統計局、網絡系統等公布的有關統計方面的主要資料和數據做與教學相關的新的案例, 學生在完成案例的編寫過程中, 既鍛煉搜集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 也提高學生們運用知識的能力, 正是統計課的一個教學目的, 因此這項工作能取得一舉兩得的效果。

        2. 統計案例教學方法應和傳統授課方法相結合。

        案例是為教學目的服務的, 應與所對應的理論知識有直接聯系, 即案例教學一定要在理論基礎上進行。只有將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理解得透徹, 才能充分開展案例討論, 取得實效。而在理論知識普及和更新方面, 傳統講授式教學法具有其獨到之處, 它能全面、系統地向學員傳授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識。但在講授中要注意理論部分力求少而精, 并注意啟示學員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 使學員在系統掌握知識、技能的同時, 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統計案例教學方法對授課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它要求統計教師不僅要融會貫通統計理論和方法, 而且要對案例中問題的解決思路和方法有熟練的把握。在案例教學中學生是主角, 教師起引導作用, 針對不同的統計教學案例, 教師只有事先親自采用各種方法進行計算和分析, 才能對學生使用哪些統計方法和統計分析軟件進行計算和分析提出建議, 并對學生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和得到的分析結果作出比較透明的比較和評價。因此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 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 是案例教學法對教師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4. 實施統計案例教學過程中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可以增加教學效果。

        多媒體輔助教學方式是在授課過程中利用計算機、投影儀、網絡等多種現代媒體, 在多媒體教室進行授課的方式。國外學者的研究成果表明, 人們的學習有1.0%是通過味覺, 1.5%是通過觸覺,3.5%是通過嗅覺, 11.0%是通過聽覺, 83.0%是通過視覺取得的。因此在實施統計案例教學的過程中,通過采用多媒體手段配合案例教學, 能方便快捷地處理統計圖形、統計圖表, 使教學過程變得直觀、形象, 與傳統黑板加粉筆教學相比, 多媒體教學還能節約板書時間, 增大課堂信息量, 而且圖文并茂、動感力強的課件又能增強學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學習興趣, 使教學效果達到最佳。

        【參考文獻】

        [1]閆曉波。 非統計專業統計課程的建設問題[j]. 北方經貿, 2002, (2):116~117.

        第7篇:統計學的幾個基本概念范文

        關鍵詞:高職高專;統計學原理;實踐教學;實踐教學考核

        統計學原理是高職高專經濟管理類各專業開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一般計劃72課時,4學分。統計學是關于數據搜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論科學,是一種運用圖表和計算從數據中找出信息,并結合經驗常識做出判斷和結論的思維方法。統計方法既可用于研究宏觀現象,也可用于研究微觀現象。在現代社會,擁有信息就等于掌握了先機,擁有處理分析數據的能力,就為提升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奠定了基礎。對于學生而言,在高職高專學習階段,掌握了統計研究的基本方法,就能夠運用統計方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進而解決問題,這對將來就業求職、提升自身綜合能力是非常有意義的。

        統計學作為一門方法論學科,具有很強的應用性,教學中只有將抽象單調的統計理論與實踐活動緊密結合,突出統計指標及統計方法的實際應用,強化驗證性、設計性和綜合性三個層次的技能培訓,才能使學生充分認識統計現象和統計規律,切實把握統計方法的應用條件,真正掌握統計思維方法,培養創新意識和能力,提高就業能力和職業崗位能力,全面提升科學素質。因此,實踐教學在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是學生掌握職業技能、提高綜合職業素質的主要途徑,應該成為統計學原理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1]

        一、實踐教學的設計思想

        統計學原理屬于應用性學科,如數據的收集與整理、描述統計分析方法、推斷統計分析方法、相關與回歸分析方法、時間序列分析方法、指數分析方法等都是提升信息處理能力必備的知識。實際教學中,立足高職高專經濟管理類專業職業技能培養的需要和學科間的相互關系,本著基礎課為專業課服務,理論教學為實踐教學服務,實踐教學以技能培養為中心的原則,來組織安排各項教學活動。在實踐教學的設計上,始終貫徹“以學生為主體,以強化實際應用能力為目標”的指導思想,充分體現以需求為導向,以職業能力、創新能力和就業能力培養為中心的設計思想。

        1.以培養實際應用能力為主線,按照“以實踐教學為主,理論上夠用、適度”的要求,突出實踐教學的專業針對性、內容實用性、技能操作性,培養學生的數據收集能力、數據整理能力、數據分析能力和統計軟件的操作能力。

        2.注重培養學生的統計思維,采用啟發式、討論式教學方法,理論講授與實際應用相結合,組織和引導學生充分參與討論并親自實踐,領會統計思想和方法在解決實際經濟或管理問題中的重要性。

        3.加強對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強調數據來源的真實可靠、統計方法的適用準確和統計結論的客觀有效,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認真細致的工作作風。

        4.不斷根據經濟形勢的變化和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和案例,注重將就業需求與課程目標及時地融合在教學內容中。[2]

        二、實踐教學的內容與方法

        以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市場營銷專業開設的統計學原理課程為例,根據課程教學大綱和教學目的,本課程實踐教學內容、教學要求及課時安排如表1所示。[3]

        在實踐教學內容的安排上,依據課程教學目標,實行分階段、層次化、循序漸進的能力培養模式來進行組織實施。[4]具體采用兩種方式:一種是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同步進行的單元化方式,即針對每一個統計方法,同步安排實際應用訓練題目,由學生自主完成任務,適時地完成學生能力的轉化。這種組織方式,在課程基本理論與分析方法學習的基礎上,保證了學生能力的培養,滿足了專業教學的需要。通過將實踐教學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一方面加深學生對統計基本理論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斷能力、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另一種是項目研究的方式,即針對多種統計方法的結合運用,期末安排綜合應用訓練題目,以項目研究小組為單位完成任務,實現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具體安排是,給定一系列相關的統計資料,不給出具體的要求,由學生自由選擇分析角度,自主選擇統計方法,自行確定分析報告題目。這種組織形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意識,強化了他們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為提高教學效果,在實際教學中,采取了以下教學方法:

        1.任務驅動教學法

        從實際應用中提取素材,設計基于統計工作導向的實訓項目,使學生能夠很好地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

        2.案例教學與討論

        教師根據自己的實踐經歷和經驗,通過貼近實際應用的典型案例的講解、演示、分析和討論,不僅有助于學生對所學理論內容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學生了解這些理論在實際環境中是如何應用的,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5]

        3.使用多媒體課件

        通過多媒體課件、操作演示、視頻演示等手段,將原來抽象、復雜的概念和理論知識、操作技能用視頻演示、圖像和動畫等形式表現出來,使學生可以更直觀、形象地理解所學內容,不但降低了學習難度,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效率。[6]

        4.課內實踐與課外實踐相結合

        (1)課內實踐。按照教學進度,學生以班級為單位組織開展實踐,以實際應用訓練題目為線索,在教師講解和演示后,學生按照任務要求,獨立或合作完成實踐教學任務,集“教、學、做”為一體,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2)課外實踐。根據課程教學的特點,讓學生走出教室,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在強調課堂教學、課后自學的同時,積極鼓勵和推動課外實踐活動,特別是工學結合的實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同時幫助學生加深對課堂講授的基本理論與技術的掌握和理解,了解如何在實際中應用所學知識。

        三、實踐教學的考核

        根據高職高專課程應注重實踐性、實際應用技能培養的要求,針對課程應用性較強且計算量較大的特點,本課程考核采用實踐考核和期末考試相結合的方法,其中實踐考核側重計算和分析,主要檢測學生利用Excel完成給定數據的整理和計算,并對計算結果做出準確結論的能力,成績占課程總成績的50%;期末考試側重重要知識點的考核,主要檢測學生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主要指標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成績占課程總成績的50%。

        統計學原理課程實踐教學的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方式,即采用以應用能力為中心的開放式、全程化的考核方法。這樣,考核不僅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階段性檢測,同時也是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全面測評。具體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對學生平時參與課內實踐和課外實踐的態度和表現進行全程化考核,成績以百分制記分,占課程實踐考核成績的20%;二是基本技能與應用能力考核,采用開放式的方式,根據教學進度實行全程化考核,注重考核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成績以百分制記分,占課程實踐考核成績的60%;三是綜合應用能力考核,組織學生成立項目研究小組,采用開放式的方式,對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小組成員之間分工協作的團隊精神進行考核,成績以百分制記分,占課程實踐考核成績的20%。

        四、實踐教學的效果

        1.整體水平得到提升

        以學生為主體,強化實踐教學的指導思想在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效果。通過案例教學和任務驅動教學,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學習熱情,活躍了課堂學習氣氛,也使學生在真實環境下理解了相關的基礎知識,掌握了相關和統計方法;通過課堂教學與計算機教學有機結合,讓學生上機操作統計軟件,不僅使應用訓練圖文并茂,增加了學科的趣味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大幅提高了學生的信息獲取、信息處理能力以及統計軟件操作技能;基于對問題解決過程與結果的跟蹤、診斷和評價,提供個性化學習指導和操作示范,實現“一對一”教學,和支持“做中學”,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其整體技能水平和科研能力也有明顯提升。

        2.專業續航能力得到明顯增強

        通過加大實踐教學的力度,為后續課程的學習打下了堅實基礎,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及創新意識,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提高了綜合素質。學生主動利用統計方法解決專業課程學習中的計算問題,甚至運用到大作業、畢業設計及畢業論文的撰寫,能熟練地使用相關的軟件工具,得心應手地完成相關任務。由于能夠做到學以致用,學生學習統計的熱情越來越高,主動性越來越強。

        3.增強了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

        在實踐教學的安排上,項目研究部分運用了任務驅動模式,將一個綜合性實踐教學活動分解為若干個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的任務,項目研究小組內部各個學生則采用分工協作,每個學生完成一個或幾個任務,最終完成整個實踐任務。通過這樣的實訓安排,非常便于學生團隊意識的培養,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溝通意識,提高了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

        4.改進了實踐教學模式,利于培養創新人才

        課程實踐教學改變了以往“單一強化操作”的教學模式,采用了“單一強化操作”與“綜合應用訓練”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實踐教學方法分為課內實踐和課外實踐兩部分,實現了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目的。實訓內容由簡單到綜合符合教學規律,以“任務驅動”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創新精神和動手能力。學生在課內實踐和課外實踐中,能夠熟練應用統計方法解決各種實際問題,教學效果得到印證。

        參考文獻:

        [1] 魏龍,張國東,張蕾.高等職業教育實踐教學探析[J].職業時空,2010,(1):42-44.

        [2] 許滌龍,周四軍,李正輝.構建統計學專業課程實驗教學體系[J].統計教育,2006,(4):4-8.

        [3] 張淑蓮.應用統計教程[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8.

        [4] 李愛蘭.《統計學》課程教學內容改革及其實踐探索[J].經濟師,2004,(11):106-107.

        第8篇:統計學的幾個基本概念范文

        [關鍵詞] 高等職業教育 統計學 教學 素質教育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指出,“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類型,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國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為實現這一目標,“高等職業院校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要進一步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到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要高度重視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的誠信品質、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遵紀守法意識,培養出一批高素質的技能性人才。” “要針對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的特點,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性,教育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提高學習能力,學會交流溝通和團隊協作,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切可以概括為職業教育要注重全面提高學生的各方面素質,而素質教育的特點一是要使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二是要知識與技能、能力并重。社會經濟統計是研究社會經濟現象總體數量特征的科學。它的研究對象廣,實際操作性強,教學過程便于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因此,從事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師在統計學教學中要注重提升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實踐能力,以培養具有高度政治覺悟,合理知識結構,良好心理素質和交際協調能力,掌握現代科學知識、法律知識和業務技能的高素質的復合型的人才群體 。為了完成這一歷史任務高職院校教師應當做到:

        首先,“身教重于言傳”,素質教育首先應該提高素質的是教師本人。教師一定要用自己的模范行為,作為學生的表率,教師不僅要有做人的威望,人格的力量,令學生所敬佩,還要以最佳的思想境界、精神狀況和行為表現,積極影響和教育學生,使他們健康成長。教師要以自己對教育事業的事業心,高尚的師德品行,淵博的學識,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循循善誘的教學作風,為人師表,并在與學生的雙向交流中給予他們或直接明朗,或潛移默化的影響,否則,單一的說教或僅憑教師專業水平都不會收到好的教學效果,難以實現教學目的。在傳播知識的過程中,教師的言行就是學生的榜樣。從事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師,面對的是新時期思想活躍,走向成熟的青年,就更要以身作則,嚴于律己。高素質的職業教育教師應當具有豐富的實踐知識,扎實深厚的專業理論知識,廣博的交叉學科知識、系統的教育教學知識,善于并且能夠準確表達這些知識,也應當能夠熟練地運用科技進步帶來的各種新的教學技術和手段,能夠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和分析問題。

        其次,要加強并改進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是傳授知識和培養學生能力的主要教學形式,而在知識與能力兩者關系中,知識雖然重要,但學了知識并不等于就有了能力,知識要轉化為能力還要靠思索、靠實踐。 目前我國高等職業院校的教學中,雖然一再強調要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要注重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但依然有許多教師的教學依然停留在單純的知識傳授上,滿堂灌的教學,死記硬背的考試,實踐環節缺乏,這使得學生在課堂上雖然學到了一些理論知識,但動手能力卻很欠缺,也做不到將知識“內化”為做人、做事的基本心理品質,進而能夠按照社會的需求解決各種實際問題,正確處理各種關系,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改變這種狀況,教師就要不斷改進教學,注意提高教學質量,進而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統計學課程是高職高專財經大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屬于必修科目,是各專業課程體系中建立經濟知識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職業教育加強和改進統計學的教學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重視教師的備課、講授和課后輔導三個環節

        教師備課要首先學好教學大綱,鉆研教材并結合社會經濟發展實際確定講授的內容和方法,使之具有科學性、系統性、完整性、思想性、實踐性,還要有趣味性。 統計學課程教學要服務于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目標,堅持理論與實踐結合,以學生應用能力為主線,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的統計理論與方法,解決實際經濟或管理中存在的各類問題的綜合應用能力。本門課程的教學,主要使學生掌握統計學的基本知識和技能,能運用所學的統計理論、統計分析方法對經濟現象進行調查研究,為經濟管理提供真實可靠的數字資料信息;學生可在掌握統計基本理論和技能的基礎上,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為未來學習其他相關專業課程、分析實際經濟問題、從事相關工作,奠定數量分析的基礎。例如,教師在講到“總量指標與相對指標” 時,有意識地列舉出反映國民經濟實力的基本指標,并與其他國家進行對比,這樣既便于學生理解問題,又對他們進行了國情教育,讓他們認識到我們國家的基本情況,看到我們國家的優勢和差距,能增強他們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講到“動態數列” 時,運用自建國以來尤其是黨的以來的各個時期國民經濟指標進行對比分析,使學生們在學習研究事物發展變化基本方法的同時,又看到了祖國現代化建設所取得的日新月異的成績;講到“統計指數”時,結合我國股票價格指數、居民消費物價指數等指數的編制以及運用情況加以介紹,使學生產生新奇感,增加學習興趣,進而更準確、牢固的把握知識,并進一步“內化”為自身素質。課堂講授要在力求語言準確、簡練、深刻、生動、重點突出,條理清楚,板書工整美觀的同時,隨著課堂教學進程的深入,教師不斷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動腦思考,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性、自覺性,并采用啟發式、比較式、案例教學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個人分析或與他人辯論,針對有關問題冷靜、認真的思考從而獲得對有關知識和問題的全面準確的理解,并找出解決的方法與途徑,從而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培養學生從事實際經濟工作所必須的表格設計、信息處理、邏輯思維、問題解決、創造性決策等多種能力。與此同時,教師還應當注意將科研引入教學過程,鼓勵學生提出與眾不同的思想和見解,重視學生的研究能力與創新意識的培養(例如,在學習了“調查方案設計”之后,布置學生設計有關市場調查方案 ),此外,課堂教學之后的輔導要及時跟上,做到不遺留問題。這樣,課堂教學才能收到實效。

        第二,重視實踐教學,引進先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多方面的能力

        教育部2011年工作要點指出,要促進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努力完善職業教育辦學機制,開展教育與行業對話,推進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和頂崗實習。統計是一門應用性,操作性很強的方法論科學,它的產生和發展始終與社會實際緊密聯系在一起。實際生活的千變萬化和紛繁復雜,決定了統計教學不能只局限于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單純向學生傳授知識,還應當注意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為此,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布置一些與實際經濟工作相關聯的作業、思考題,搞些模擬實驗等。吸收國內外先進的教學經驗和理念,采用新一代學生更喜歡的、也更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和能力的教學方法。走“與統計實踐相結合、與統計科研相結合、與統計軟件相結合”的實踐教學模式。 實現教學的開放性和交互性。

        近年來教育界普遍關注的“行為導向教學法”就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強調“在做中學” 是高效的學習方法,它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教師也不再按傳統的教材體系來傳授教學內容,而是按工作內容來確定學習領域,創設學習情景,組織教學。學生是在一定知識儲備的基礎上接受教師設定的問題,利用各種手段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并以此為目標進行主動的學習,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是導演,退居幕后,只起到咨詢和輔助的作用,學生是演員,在前臺,這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但這種教學方法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必須知道實際工作項目和流程,掌握具體要求,這樣才能設計合理的情景,提出恰當的問題,適時進行調控,進而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這種教學法符合以學生為主體的現代教學理念,使得學習主體得以持續發展,學生的知識能力在實踐活動中得以重現與鍛煉,最終形成綜合職業能力,這是一種非常適合以培養高素質的實用型人才為目的的高等職業教育的好方法。例如,結合“統計調查”一章的的教學,布置學生做“城市客運交通客流量調查”、“高校特困生基本情況調查”等,使學生帶著任務去學習,獨立思考并組織實施各種調查,從調查表的設計,信息資料的收集與匯總,到最終的分析和預測,完全由學生自己去進行,這樣可以讓學生早日對未來可能遇到的實際工作有個感性的認識,也能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提高了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提前設計好情境,給予學生足夠的咨詢和輔導,對學生提交的調查報告教師應有細致的點評,不能放任不管。

        第三,重視學生的心理,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順序性、階段性特點,調整教學

        高等職業院校的學生許多由于當初考取的學校、專業不如意,在入學后對自己的未來產生迷茫、困惑等問題。另外,不同年級的學生又具有不同的特點。例如,低年級的學生仍帶有一些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學習基本功較差,但比高年級的學生容易尊重和服從教師,對教師有一定的依賴心里,因此,教師授課應當緊緊抓住教學內容的重點和內在邏輯性,進行深入淺出的講解,同時注意培養學生的資料查閱和獨立自學能力,使之盡快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高年級的學生則比較自信,具有一定的學習基本功,獨立性、自尊心都很強,對所學知識已有選擇,對授課質量也能有評價,因此,教師必須在課堂上發送足夠的信息量,授課內容更要充實、拓寬,要聯系實際,方法也應當側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使學生能將授課內容快速轉化為自己知識體系的子系統。

        第四,重視教學內容、課程體系的更新

        統計學是研究如何合理收集、整理、分析數據的方法論科學,學科特色非常顯著,既有很強的理論性,又有很強的應用性;既有歸納方法論,又有演繹方法論;既有較高的數學要求,又有較系統的應用學科背景要求;既講究嚴密性,又強調靈活性。高等職業院校的統計課程教學應當以培養綜合統計應用技能為主線,整個課程的教學內容以企事業單位等相關崗位所需要的綜合性、一般性的技能為主線進行設計,使學生掌握兩大部分知識――統計基礎知識(包括統計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問題,如統計調查方式、統計整理的方法等)和統計的基本分析方法知識(包括綜合指標法、指數分析法、動態分析法、抽樣法等)。注意將描述性統計和推斷性統計有機融合起來,并根據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各自特點,強調統計學的工具性和應用性,努力形成“以方法應用為主,以方法原理為輔”的教學特色。培養學生通過對現象的量的分析判斷,進行質的鑒別的能力。

        第五,重視使用現代化的教學技術和手段,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提高學生學習統計課程的的積極性,提高統計教學的效率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使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的現代教育技術被廣泛地運用到課堂教學中。計算機、投影儀、攝錄機等現代化的教學工具的紛紛登場,給傳統的教學方式增添了許多生機。越來越多的實踐表明,多媒體輔助教學的確給統計學課堂教學帶來了一場深刻的變革,許多原本枯燥、乏味的統計概念、計算公式利用多媒體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出來后,變得生動形象,有趣味,有助于使學生產生愉快積極的心態,便于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使教學過程變得更加輕松,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另外,掌握先進運算手段是新時期對財經類人才的要求之一,在教學中還應當注意結合統計學的教學加強學生應用電子計算機處理信息能力的培養,如應用EXCEL,SPSS等軟件的能力的培養。

        綜上,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而統計學是一門應用性,操作性很強的方法論科學,統計學教師應當根據新時代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的特點,結合統計學的學科特點,聯系經濟工作實際,引進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采用現代教學技術和手段,努力改進和提高教學,才能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性,為國家培養出經濟建設急需的高技能、高素質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2006年11月.

        第9篇:統計學的幾個基本概念范文

        從價值論維度看,生命個體不僅是被動性概念,也是個自主性概念。受達爾文主義的環境選擇和生存競爭概念的啟發,康吉萊姆在把個體性理解為一種存在論關系范疇的同時,又賦予其價值論的意義。他指出:個體性概念和生命價值概念之間有著密切關系。“一個生命體不能被歸結為各種影響作用的交會地”,就是說,不能把生命體理解為一個純然被動的概念。恰恰相反,“有機體所依賴的那個環境是被有機體自身所建構和組織起來的”。一個與其環境深度融合的生命體具有這樣一種存在特性,即:它根據自己的需要而賦予周圍的事物以意義,而“從生物學和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意義是對與某個需求相關的價值的評估”。這種評估意味著,有需求的存在者是在建構一個不可還原的價值論參照系。根據對生命個體性概念的這種價值論解釋,康吉萊姆指出了現代生物學的一個基本缺陷:它試圖將對意義的思考驅除出它自己的領域,使自己完全服從于物理化學的科學精神,將它自己的自主性拱手相讓。實際上,生命價值在生物學中具有優先性,因此,對于以生命個體為研究對象的生物學來說,它首先應把生命體理解為一種意義的存在者,把它看作是價值秩序中的一種性狀。換言之,生命個體以其自身為中心來組織它的周圍環境。從認識論維度看,生命與概念不是對立的,而是同一的。康吉萊姆對生命個體性概念的第三種反思是從認識論上進行的:生命與概念之間具有什么樣的關系?或者說,生命研究如何可能?為了解答這一問題,康吉萊姆把目光轉向了西方哲學史———盡管他非常贊賞黑格爾的生命與概念具有同一性的思想,但他還是遠溯到了希臘時代的亞里士多德。在亞里士多德看來,生命體的本性是“靈魂”,而靈魂“同時是生命的現實、實體和它的規定、邏各斯”。康吉萊姆認為,亞里士多德用作生命原則的靈魂概念和現代分子生物學的生命概念具有類同性。

        按照現代分子生物學的看法,生命具有“信息性”,生命本身就是信息,生命個體性可以被理解為“信息交換”。因此,現代分子生物學和亞里士多德的生命觀都認識到了,所有的個體生命中都存在著一個邏各斯或概念。當然,康吉萊姆在這里只是以類比的方式表明了生命與概念之間具有同一性關系,而他對這種關系的證明,是通過吸收柏格森的有關思想來完成的。按照柏格森的觀點,概念是在生物進化過程中誕生的,它本質上是一種用以擴展人類機體適應其環境的能力。在這個意義上,概念就是工具,換言之,概念認識是有用的。但與此同時,概念認識又是虛構的,它不能揭示生命的真實本質,只有直覺認識才能夠使我們真正地理解生命的本質。就此而言,概念是與生命相對立的。另一方面,就有機體都可以同化它們體外的事物以用于攝入營養和維持生存來說,它們也完全可以被看作具有“概括”這種官能。在此基礎上,康吉萊姆進一步指出,“并不是只有完善的有機體、肉眼可見的有機體才能夠概括。所有的生命體,細胞、機體組織都可以概括。在任何層級上,生存都意味著選擇和忽略。”由此來看,概念和生命就不是對立的,而是同一的。因此,如果說從環境中來吸取生存必需物是所有生命體的典型趨向,那么人類的抽象認識是對這種典型趨向的一種獨特而重大的擴充。根據生物信息和認知信息之間所存在著這種同一性,康吉萊姆得出結論說,“生命即概念”,生命是意義和概念,概念在生命之中。

        二、生命現象的深層特性:疾病、健康與差錯

        在闡明生命的本質是個體性這一核心旨趣之后,康吉萊姆接下來試圖揭示生命現象的深層特性。而他對生命現象的探索,是在對現代醫學中的“健康”、“疾病”、“差錯”等基本概念的哲學反思中完成的。1.疾病疾病并非對“常態”的偏離,而是病人作為一個“整體”所遭遇的痛苦。法國醫學傳統的一個根深蒂固的基本觀念是,“健康即常態”。這里,所謂“常態”是指“理想常態”,也就是一種用以定義健康狀態的“統計學的常態”。基于這一常態概念,法國醫學對疾病和健康進行了界定。疾病被定義為一種對理想常態的偏離,它表現為“正常狀態的量的變異”。就是說,病理現象被描述為一般生理現象在強度上的增大或減弱。在康吉萊姆看來,這是一種疾病的實證主義觀念;然而,實際上,疾病不能被還原為一種生理參數的量的變異。他認為,這種量的變異無疑可以成為疾病的一種指標,但只有當它反映作為整體的有機體的偏離,反映一種量的變異時,它才能被認為是病理的。例如,根據與血糖含量相互作用的其他參數,血液里同樣的葡萄糖含量對一個個體來說是病理的,但對另一個就不是。確定一種癥狀是否為病理的關鍵,在于“它在一個個體行為的不可分割的整體中所具有的內在關系”,脫離這種內在關系、孤立地談論癥狀和疾病是沒有意義的。因此說器官、組織、細胞有疾病,這種說法在醫學上是不正確的,“對所有的生命體來說……疾病只是作為整體的機體組織的疾病”。而從機體組織這個整體來看,疾病其實是生命的消極價值的存在,而消極價值是整個生命價值的一部分。在這個意義上,疾病是人類存在的一種獨特性質。正因為如此,用以確定疾病狀態的,就不是對規范和標準的偏離,而是病人所遭受的痛苦。病人的痛苦具有個體性,正如中國傳統醫學所表明的,醫生所治療的每一位病人都代表著一個不同的病例,他們都展現出了自己的特殊性。2.健康健康并不是“常態”的恢復或持續,而是生命個體對環境的適應與創造。與上述關于疾病的哲學定義相適應,在康吉萊姆看來,健康也不是指恢復到由理想常態所定義的正常狀態,相反,健康是指生命體經由容許自身變異的空間而對變化無常的環境的適應。這種適應不應該被理解為“自我保存”,“自我保存不是生命的普遍特征,而是一個衰弱與退縮生命的特征。一個健康的個體能夠面對風險。健康是創造性的,能夠在劇變中存活并且創造。”

        與此相應,痊愈,作為一個從疾病到健康的概念,也不應被理解為是恢復到先前理想健康的狀態,而應理解為一種新的“個體常態”。痊愈不只是一種對先前正常狀態的回歸,它在本質上意味著一種新秩序的出現。3.差錯差錯,是生命的正常表現形式,是生命多樣性的表征,是生命適應環境的創新能力,是科學思想史的“連續”。“差錯”本來是一個病理學概念,但它一經誕生就立即引起了法國哲學家的注意。法國哲學界對于差錯的把握主要有兩條研究軸線,一條是科學認識論軸線,另一條是生命科學史軸線。但不管是哪一條研究軸線,都深受康吉萊姆差錯觀的影響,以至于福柯稱康吉萊姆為“一位關于差錯的哲學家”。那么,康吉萊姆的差錯觀究竟是什么呢?康吉萊姆首先提問道,假如某些生態學家或分子生物學家的觀點是正確的,即:生命體早已被編程,生命是嚴格地按照既定程序來展開的,那么,我們又該如何來解釋生命現象中的“差錯”?生命科學家把“差錯”歸因于遺傳錯誤,又將遺傳錯誤歸結為信息錯誤。與此不同,康吉萊姆認為,大量的錯誤是在對環境的錯誤認知過程中產生的。人類出了錯誤,是人類將自己置于錯誤的地點,與環境產生了錯誤的關系,以及在錯誤的地方接受了使自己生存、行動、繁榮的信息。然而,這是正常的。康吉萊姆堅信,為了生存,我們在出錯后適應,這應當是生命的基本形式。生命的本質中已包含著出錯的可能性,比如先天基因遺傳缺陷。不過,疾病所表現出來的生命的可錯性,正是生命的多樣性的表現,它體現了生命打破舊規范的能力。基于這種理解,康吉萊姆指出,科學認識無非是對正確信息的“迫切探尋”。這種正確信息只能部分地在基因中發現。遺傳密碼為什么以及如何被激發而起作用?結果是什么?康吉萊姆認為,這些問題只能在生命的前后具體情形中被恰當地提出并給予解答。以差錯之于生命的內在性為基礎,康吉萊姆進一步提出,包括人類在內的生命是永遠不完全在其位的生命體,是注定會“出差錯”、必定有“差錯”的生命體。概念,就是對這種偶然性的回應。而“一旦承認概念就是生命自身對于這種偶然事情的應答,那么我們就應當承認,差錯乃是造成人類思想和思想史的根源所在。”

        具體地說,真與假的對立,人們對此二者的賦值,以及不同的社會和同一社會中各種機構所產生的與這種對立相聯系的權力效果,所有這一切,都不過是對生命所固有的差錯所做的延遲了的答復而已。如果說科學史是不連續的,也就是說,只能把科學史當作一系列的“修改”,那么“修改”實質上就是真與假的再分配。不幸的是,這種再分配永遠不會把終極真理透顯出來,因為在康吉萊姆這里,“差錯”并不是某種真理的遺忘或延誤,而是人類生命和物種之間所特有的維度。在康吉萊姆看來,生命在自身中包含著差錯的可能性,因此在生命的日程表上真理即是錯誤,而真與假的剖分,以及人們賦予真理以價值,是生命所能發明的最奇特的生活方式。差錯是生命史和人類歷史所固有的持久的偶然之事,由這種差錯觀出發,康吉萊姆緊密地將生物學知識同他自己的獨特的生物學史寫法結合起來了。他拒絕像進化論者那樣去“推導”生物學史,他所關注的是顯示生命與生命認識之間的關系,并在這種關系中來追尋價值和規范的蹤跡。

        三、對生命科學的哲學反思

        根據以上對生命本質和生命現象的哲學思考,康吉萊姆對包括生物學、醫學在內的生命科學進行了哲學反思,試圖為現代生命科學奠定新的哲學基礎。對于生物學,康吉萊姆特別關注研究對象的建立和概念的形成。顧名思義,生命科學是“關于生命的知識”,但問題是:生命如何能夠成為科學認識的對象?康吉萊姆對這個問題的思索包含如下幾個要點:第一,生命科學的研究對象并不是自在地就成為生物科學的研究對象,相反,它是被“假設”出來人為地成為生物科學的恰當對象的。通過對反應、畸形、畸形環境、細胞、內分泌和調節等概念的考察,康吉萊姆得出結論:生命概念實質上是從全部生命現象中抽離出生命體所特有的過程的產物。因此,生命與認識之間不存在根本的沖突。第二,生命固然意味著調節和自動保存,生物學當然要去探索保證這些程序得以順利運行的物理和化學機制,但是,另一方面,生命科學家不應忽視的是,這些機制同樣顯示出了生命的特殊性,例如疾病、畸形、怪胎、差錯等。因此,生物學如果忽略了生命特殊性的具體表現,那么它就不可能真正地成為關于生命體的科學。實際上,人的理解力只有承認生命的獨特性才能適用于生命,或者說,人的理解力只有在承認生命具有獨特性的前提下才可能真正地認識生命。第三,生命科學作為“科學”,它要獲取認知信息,就此而言它與其他自然科學不存在本質上的不同;然而生命科學是關于“生命”的科學,正是這一點使得生命科學不同于其他自然科學,也決定了生命科學不可能更不應成為物理學、化學等其他自然科學的殖民地。針對生物學完全被物理學和化學的精神所籠罩的現實狀況,康吉萊姆直截了當地表明了自己的看法,“我們對一種沉溺于物理化學科學的生物學沒有什么好期待的,這種生物學被還原為或淪落為了那些科學的附庸”。言外之意,生命科學有著不同于物理和化學的獨特的研究范式。第四,從總體上說,一種認識如何能夠成為生物學的認識?康吉萊姆給出的答案是,由于生物學研究的是生存著的和傾向于生存的個體,即那些傾向于在一個給予的環境中盡最大可能實現自己的能力的個體,生物學在根本上所要研究的,就不僅是那些可以納入分析視野的作為部分的對象,更為重要的是,還有那些價值化環境的個體性全體。針對在生物學研究中大行其道的分析方法,康吉萊姆強調對于生命現象應該持一種整體論觀點,其目的是要生物學研究恢復生命與認識之間的親緣性。正因如此,生命科學需要以一種適當的方式來編寫自身的歷史并自覺地提出專屬于自己的認識論和價值論問題。具體地說,生物學應當把自己理解為直接或間接地解決人與環境之間緊張關系的一般方法。眾所周知,現代醫學常常稱自己是一門“科學”,一門關于正常和病理的科學。針對現代醫學的這種自我意識,康吉萊姆在其1943年撰寫的博士論文《論正常與病理的若干問題》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是否存在關于正常和病理的科學?”在他看來,醫學不是一種關于正常和病理的科學,現代醫學中的“正常”和“病理”概念是有問題的。在現代醫學中,這兩個概念都是基于理想常態概念而建立起來的,所謂“正常”是指符合理想常態的狀態,而所謂“病理”是指對理想狀態的偏離。這兩個概念的問題根源于理想常態,因為后者本身就是成問題的。理想常態是指一種統計學平均值、一種抽象物,它在現代醫學中被認為是普遍適用于所有的具體個體,這就表明,它的最大問題恰恰在于它完全忽視了個體性。因此,如何基于個體性來重建正常和病理概念,是現代醫學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從他的生命個體性概念出發,康吉萊姆提出,如果現代醫學是一種科學的話,那么它也應該是一種相當不同的科學。在他看來,什么是正常的,什么是病理的,這個醫學問題其實只是生命價值之本質這個一般問題的一種特殊情況。對所有的生命存在者來說,“常態只是自然選擇所維持的一般偏離形式”。他強調了生命價值與個體變異性這兩個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不能把不規則和反常設想為影響個體的意外,而應看作是個體的實存自身,“生命體的各種形態不被看作是參照某種先定的真實類型的存在者,而更多地被視為一些機體組織,這些組織的有效性,即它們的價值,需要參照它們可能的生命的成功。”

        針對理想常態,康吉萊姆提出了他自己的常態概念,即“個體常態”,以個體常態來替性常態。個體常態不是一種統計學平均值,不能以統計學的方式被定義,它是一種新的常態,即個體組織與其環境之間的關系的一種新結構。康吉萊姆并不滿足于僅僅提出關于現代醫學的規范性觀念,他還力圖將這種觀念建立在客觀性的基礎之上。他所采取的策略是將現代醫學和現代生物學溝通起來。這里,我們以現代生物學中關于特例和變種的看法與現代醫學中關于病態和常態的看法的類同性來說明這一點。現代生物學中關于特例和變種的流行看法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它認為特例或變種因為偏離了理想常態因而是病態的,另一方面它又認為,如果變種或特例成功地存活下去的話,那么它就是正常的。這種矛盾迫使康吉萊姆去提問:一個偏離理想常態因而是異常的個體,例如一只無翅的果蠅或一位酷兒,究竟是有病的個體,還是生物學或生活方式的創新?康吉萊姆指出,如果我們放棄理想常態概念,而將生物學中的常態概念理解為生物構造、行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關系,那么生命形式的變異恰恰就是對劇變的環境的一種有彈性的、有成效的適應。相反,缺乏變異的即常態的生命形式有可能因生存條件的改變而走向滅絕。事實上,在生物界,隨著生存條件的改變,新的生命形式取代舊的生命行為而成為常態是屢見不鮮的客觀現象。同樣,現代醫學中所謂的“病態”,在一定條件下其實就是常態。在既定情境下,任何存活的生物都是常態的。既沒有常態的環境,也沒有哪種生物構造就其自身而言是常態的,而是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界定了什么是常態。現代醫學中所謂的“病態”其實只是指不符合已經得到確認的常規,其實這種“病態”也應該被理解為常態,即理解為有機體與環境之間的關系。

        四、結語

        康吉萊姆的生命科學哲學以對包括生物學和醫學在內的現代生命科學的反思為其出發點。現代生命科學家認為,動植物生存于其中的生物環境不過是由物理的、化學的和機械的種種自然法則所構成的體系而已,因此它在理論上具有不變性。不僅如此,就連有機體的生物構造本身也是不變的。在康吉萊姆看來,現代生命科學的這一不變性假設,以及以它為基礎所構建起來的“理想常態”,其實都是抽象的產物,它的根本缺陷在于抹煞了生命的個體性。于是,康吉萊姆生命科學哲學的致思路徑就是,對現代生命科學的基本理念、基本概念進行批判性反思,進而立足于生命的本真狀態來切近地沉思生命本身。質言之,在康吉萊姆那里,所謂生命本質上是一種個體性。正是站在個體性的立場上,康吉萊姆達到了對生命的更為深刻的認識。各門自然科學的發展使得我們可以在細胞、分子等水平上來更為精準地科學地認知生命,但是我們決不能由此得出結論說,生命只是一個科學問題。恰恰相反,在康吉萊姆看來,死亡、疾病、畸形、異常、差錯等生命現象,有著價值論與政治的問題。正是由于無見于此,現代生命科學將“差錯”錯誤地描述為某種“偏離形式”。實際上,被理解為“偏離形式”的“差錯”本質上是生命個體相對于普遍整體而言的特殊性,從個體性立場來看,它恰恰是一種常態。在康吉萊姆看來,生命既是一種維持現狀的防御性活動,更是一種創造新的斗爭活動。這就表明:其一,生物的“常態”不可能是一個靜態的、均衡的和凝固的概念,而只能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其二,生命活動有其價值屬性,因此“常態”是一個價值論概念,而決不是像現代生命科學所認為的那樣,是一個純粹的統計學意義上的概念。基于這種認識,康吉萊姆構建了其生命科學哲學的歷史認識論,強調“生命即概念”,從價值維度重構了“正常”、“病理”等范疇,要求生命科學研究從“理想常態”轉向“個體常態”,并且恢復生命與認識之間的親緣性。可以說,康吉萊姆的生命科學哲學,對于我們重新思考醫學、生物學等生命科學的理論基礎,并對它們的實際應用展開社會學和倫理學的考量,無疑有著極為重要的啟示作用。例如,如果我們把基因的變異看作是缺陷并進而夢想著去消除這種缺陷,那么很可能“在這個夢想的結尾,我們卻發現了基因警察,他們披著基因科學的外衣……夢想找到絕對的藥方,往往就意味著夢想找到比疾病本身更為惡劣的藥方。”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图片 |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欧美精品 | 亚洲综合色区中文字幕 | 免费视频在线观看五丁香 | 真实国产乱子伦激情对白视频 | 亚洲国产精品欧美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