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農業信息化現狀范文

        農業信息化現狀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業信息化現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農業信息化現狀

        第1篇:農業信息化現狀范文

        關鍵詞:農業信息化;發達國家;遼寧省

        中圖分類號:F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6-0-02

        中國正處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時期,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是提高農民素質、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升級、消除城鄉“數字鴻溝”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強農業、農村競爭力,平衡農產品供需關系,調節農村農作物種植面積,提高農民收入,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

        遼寧省是農業大省,農業信息化水平卻不高。歐美及日韓等發達國家在農業信息化方面處于領先地位,有著幾十年非常成熟的信息化體系,因此剖析發達國家農業信息化發展情況,并總結其對遼寧省的啟示是非常必要的。

        一、發達國家農業信息化發展現狀

        1.美國

        自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美國就建立了農業技術信息數據庫,能提供最新的作物生長管理、病蟲害診斷、病蟲害預測預報和農業技術資源保護等。約2/3的美國農民至少擁有1臺電腦,因農事需要而上網的時間每周平均約2個小時。另據美國農業部2000年公布的一項報告,在美國200萬家農場中,擁有或租用電腦的農場占55%,24%的農場將因特網技術作為農村經營中一項重要管理工具。特別是在農業管理等方面已經基本普遍實現計算機信息情報管理。對美國農民來說,電腦和因特網就如同拖拉機和氣象報告一樣重要。與美國強大的農業信息基礎設施相對應,美國建立了完善的農業信息采集、處理與體系。一是構建了以美國政府為主體的龐大、完整、規范的農業信息體系。農業部在全國建立了龐大的市場信息網絡,收集和官方的信息。二是制定了全面、詳細的農業信息調查內容和規范的調查方法。三是規范的農業信息處理和嚴格的農業信息制度。美國農業部的各個部門對從國內外收集到的各種信息,要做適當的數據處理。幾乎所有的經濟信息都以數據資料為基礎,按時間序列來組織。美國農業信息的分析和有著嚴格的制度和規定。美國國會要求,美國農業部每個月都對世界農產品的供求形勢進行一次預測,同時分析上月發生的影響各種農產品供求數量的事件及影響程度。正式報告經部長簽字后向外界公布,全球可以通過互聯網了解,各國新聞媒介都可轉載報告內容。

        2.日本

        日本依靠計算機為主的信息處理技術和通訊技術,增加農村地區的活力,發展農業、農村的信息化。日本信息化技術已廣泛應用于耕作、作物育種、農作物與森林保護、農業氣象等方面,大大加快了其農村信息化的發展進程。在日本有41%的農戶利用網絡進行經營活動,其中,收集和利用市場信息的農戶最多,占網絡農戶的40%,準備利用市場信息和農業栽培技術等生產管理信息的農戶將增加到60%左右。為了進一步提高農村的社會信息化程度,計劃制定了具體的政策,比如普及因特網;向農村提供國立農業科研機構的研究開發成果等有用的信息;促進電子商務的發展;向消費者提供充分的農產品商品信息;提高農村地區的通信便利程度;提高農業資源的管理水平等。日本的農村信息服務系統經過近30年的發展已成為科學技術與生產活動緊密聯系的載體,不僅使日本農業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并使得以個體、單獨進行生產活動的農民成為與大市場緊密相連的生產、生活、銷售的有機體。可以說沒有農業的信息服務就沒有日本的現代農業。

        3.韓國

        韓國農村信息化發展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信息化示范村”建設的開展。韓國規定,要想成為“信息化村”,必須具備兩項主要條件:一是該鄉村擁有本地區的特色產品或開展農村體驗觀光的資源,通過建設信息網,進行電子商務交易,擴大廣告宣傳輻射面,能夠明顯提高收入水平。二是所在地方政府積極支持信息化建設,當地村民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特別是對信息化具有強烈的要求。建成一個信息化村約需經費33萬-38萬美元,其中,70%由行政自治部撥款資助,30%由地方政府承擔,農民不用增加額外負擔。信息化村建設的主要內容有:①建立高速的信息網絡;②一家一臺電腦;③建立村級信息中心;④開發信息資源;⑤為村民提供信息化培訓;⑥為地方特色產品提供電子商務服務。韓國“信息化示范村”計劃實施僅一年,試點農村通過信息化獲得的實際利益就達529億韓元,其中,農民實際增收和品牌效益占424億韓元。

        二、發達國家農業信息化發展對遼寧省的啟示

        1.美國農業信息化發展對遼寧省的啟示

        第2篇:農業信息化現狀范文

        目前大多數西方發達國家均已開展以互聯網為平臺的農產品貿易,美國、德國、日本、法國等國家在農業信息化技術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這些國家從本國和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因地制宜地開展農業信息化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一、國外農業信息化發展

        (一)美國農業信息化

        在美國,農場主利用計算機網絡系統,可以便捷地了解到國內外的農產品價格、農產品市場銷售情況等相關信息。同時還可以通過網絡,在網上銷售產品,使美國人民能夠在網上順利地購買產品,購買生產資料,查詢生產技術等,這樣既方便又快捷,還能夠根據自己實際所需的意愿進行,避免走購買產品的彎路。美國政府全方位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加大可能涉入信息化方面的建設,如信息技術應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等。在政府的組織、管理和投入之下,美國高水平的農業信息化不僅保障了美國農業健康穩定的發展,而且世界各國共享其農業科技信息,促進了世界農產品經濟貿易的發展。

        (二)德國農業信息化

        德國發展農業信息化的方式是以農村為主體,從建立村莊、道路的信息系統入手,利用電腦軟件來記錄所屬村落的每塊地的規格和價值,并開發電子數據管理系統,通過該系統向農戶提供各類農業信息,如農作物生長情況、病蟲害防治技術、農業市場信息等;為加大計算機網絡技術普及力度,促進農業信息化的發展,德國幾乎所有學校均開設計算機和網絡技術課程,這不僅在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程度方面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而且還可以使農戶通過網絡得到最新的農業信息。同時政府還著眼于農業關鍵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如農業模擬技術、計算機決策技術、精確生產技術等,這些技術的有效利用,有力地保障了德國農業信息化健康有序的發展,促進了德國農民增收,達到了發展農業的良好效果,并給其他國家帶來了先進的經驗。

        (三)日本農業信息化

        作為亞洲地區的發達國家,日本的農業信息化也處于領先地位。日本農業生產部門中,計算機技術的普及率已達到百分之九十二,其中,農林水產省的農副產品情報中心負有向各縣農協農副產品價格、產地、市場交流等情報的特殊任務。從家畜的品質、飼料配方、飼養等各個環節他們均采用計算機技術來進行分析和管理,做到管理和飼養精準、精確。近幾年來,日本政府努力開發農村地區農業信息化的基礎設施建設,開發網絡信息服務接口,通過網絡收集相關農業信息,根據當地地勢、氣候、資源等因素,構建特色農業服務網站,并不斷加強農業信息利用者的技術培訓和教育。日本這一模式由農產品消費者和農產品生產者共同合成,使日本農業經濟發展模式由傳統模式轉變為因特網農業經濟模式。這典型的農業生產轉型、農村經濟轉軌,為世界農業生產國在農業信息化發展中提供了經驗。

        二、國內農業信息化發展

        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起步較晚但發展快,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先后開展了多種應用于農業、資源、環境和災害方面的技術性研究,其中包括數據庫與信息管理系統、專家系統、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等。隨后為推動農業信息化建設,開發了“金農工程”。該工程主要包括建立農業監測預警系統、農村市場與科技信息服務系統、農產品和生產資料市場監管信息系統、開發整合國內外農業信息資源以及建設延伸到縣、鄉的全國農業信息服務網絡,打開了全面開展農業信息化的新局面。政府各部門的政策、科技服務等農業信息也同時向農村延伸,電視、電話、計算機等基礎設施逐步推入農村,初步建立起農村信息化的氛圍。以電子政務為核心,科技、水利、氣象等合作部門或獨立地建立了面向“三農”的信息服務和培訓網站。如今,我國農業從生產管理,農村從文化教育到文化生活,信息化已逐步得到普及。并且在信息化過程中,可以明顯地看到農民獲利的痕跡。

        三、國外農業信息化發展模式

        (一)美國模式

        美國政府通過建立以政府為支撐的體系,利用政府自身的優勢為國家農業信息化創造發展空間和良好的發展環境。他們以立法的形式和必要的相關政策,全方位地規范和引導農業生產發展,全力以赴力爭最大限度地保護農民的切身和基本收益,并努力健全政府的領導方式,維護美國農業市場秩序,保證美國農民利益,使美國農民任何時候都能夠進行公平交易,公正消費,放心作業。政府實行科技信息“完全與開放”的資源共享政策,推進農業科技信息傳播和實施,使美國不論是在工業方面發展迅速,同時也使國家農業得到繁榮。

        (二)日本模式

        為保障農業信息化的有序和順利運行,日本政府首先從本國的實際情況出發,通過充分和專門的研究,并制定規章制度、運行機制及國家農業發展政策。其次,利用網絡優勢完善農業市場信息服務體系,該體系分兩部分組成,一是由“農產品中央批發市場聯合會”主辦,即市場銷售信息服務系統,這個系統屬于國家所有;二是各種農產品的生產數量和價格行情預測系統,由日本農協自主統計數據并進行,這系統由各農協主管;這兩個系統相互配合,使每一個農戶能及時了解國內外市場行情、農產品價格以及生產數量,從而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有的放矢,確定和調整生產,使自己能夠比較明晰地掌控生產。

        (三)法國模式

        作為歐盟最大的農業生產國,法國政府在農業信息技術服務方面獨具一格,首先國家財政對農業生產大力支持,然后不向農民收取任何費用;其他專業技術協會、行業組織的相關信息服務等私人部門對農民提供農業服務時也一般只收取成本費,甚至免費。整個國家主要關注服務主體。國家農業部時刻向社會頒布農業信息,如農業政策、農產品市場動態、權威統計數據等;農業商會傳播農業信息技術、組織專家及學者授課、舉辦培訓班、協助經營和管理等;培養人才。

        (四)印度模式

        印度也是一個農業相對較發達的小國家,其農業人口較多,他們在農村信息化建設方面歷經滄桑,最終找到了適合本國的發展合理的發展模式。該國發展農業信息化是由中央政府主導,依靠政府的基本發展項目,獲得農民幫助;政府負責項目實施,農民協助工作。并實施的“知識信息計劃”,其主要目的是將信息技術服務于廣大農村。該項目的前期工作由政府做,實施運行由農民完成,真正做到政府與農民互幫互助,同時又培養了一批農民信息技術人才,為國家發展農業信息化鋪平了道路。

        四、國內農業信息化發展的主要成功模式

        (一)北京模式

        北京因為歷史地位和地理位置的原因,始終把“整合”放在發展農業信息化最重要的位置。北京所倡導的“懷柔模式”就是在充分利用電信運營商提供的信息資源的基礎上,將寬帶、光纜遍布到各村各鎮的各信息化點上,各信息化站點再利用無線通信網將信息和反饋到農民手里,這樣就構造了一個“(無線通信網)+地網(寬帶數據網)+人網(信息服務員)”有機整合的農業信息化網絡環境。主要支持點:企業為主體、信息員為骨干、農村信息驛站為結點。

        (二)河南模式

        河南省實施的“寬帶和電視機入戶”模式,該模式主要基于省際衛星的功能,由基站統一接收衛星信號后,再利用網通傳送,采取機頂盒技術,以電視機作為信息接收終端,通過IPTV技術實現農戶的遠程互動視頻點播。這種模式也可以稱作為“網通模式”,即利用“河南網通”或利用的寬帶網絡資源來傳輸農業科技信息等,拓寬了農民的信息視界,實現了一網多用,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巨大的經濟效益。

        (三)湖北模式

        湖北省最近發展起來一種新的農業科技信息服務模式。由農民自主撥打熱線電話向農業專家咨詢技術和管理等信息,建立“農技110”信息服務體系,并以多種傳輸途徑為補充,如自動語音、專家熱線和現場農業技術指導等各種切實可行的途徑,為農民提供真實的信息。這種方式效果明顯,解決了農民的生產和銷售等技術和非技術問題,確保了農業技術有效實施。

        (四)江西模式

        第3篇:農業信息化現狀范文

        近幾年來,為了有力推動農業的發展,我國加快了農業信息化建設的步伐,也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績與進步,為農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積極貢獻。但是,與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農業信息技術的研究與應用等方面還是存在著不少的差距。具體來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認識不到位,投入不足

        從目前了解的實際情況來看,我國很多地方已經意識到農業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著手開始采取一些措施和方法,但是從整體情況來看,對于具體如何加快農業的信息化建設和發展以及其發展所必需的支撐體系還是缺乏全面和準確地認識,甚至有的地方的領導們認為信息化建設無非就是用用電腦、做個網頁等基本層面,還有的領導認為雖然農業的信息化建設很重要,但是現在實施還為時尚早,作用不顯著。因此,無論是在政策的支持,還是在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上,都明顯不足,這樣就很容易導致與一些經濟發達地區、農業信息化建設先進地區之間的差距日益加大。

        1.2網站的集中度不均衡現象顯著

        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大多數網站都集中在大中型城市,主要是經濟較為發達的城市,很少甚至可以說是尚且沒有真正深入到基層農業的第一線,這樣就嚴重制約著其積極效用的發揮,難以真正實現促進農業發展的終極目標。

        1.3網絡信息重復現象嚴重,實用性不強

        目前,網站建設情況較為良好的基本都是較為有影響的國家級網站,而一些地方性的、基層性的網站的建設水平尚且不高,甚至存在網站不同,而內容卻頗為相似的現象,這樣就無法真正立足于當地的農業發展實際情況,也很難服務于當地的農民,指導農民的生產,實用性不強。

        1.4信息的采集與處理手段落后

        當前,農業的信息化采集標準化程度不高,尚且沒有完整、健全的采集指標體系,由于缺乏必要的設備,所以采集的方法也不夠科學、合理,采集點沒有代表性,覆蓋性不足,對農業信息體系內部對農業信息體系內部各信息采集渠道缺乏合理的整合和規范,導致信息的準確性與權威性不足。與此同時,對于信息的處理手段也較為落后,由于很多地方沒有計算機網絡系統,依然在延用傳統的手工處理方式,這樣不僅僅影響了運行的效率,同時也無法保證信息的使用價值。

        2加快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與發展的對策分析

        加快推進農村的信息化建設可以說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面極為廣泛,內容也很多。為此,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努力:

        2.1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

        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把推進農業信息化提高到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來認識,列入當地信息化建設和農業與農村工作的重要內容,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密切配合,加大力度,抓緊抓好。

        2.2盡快完成各涉農部門信息資源的整合

        要想切實提高為三農服務的質量和效果,就必須要盡快完成各相關涉農部門的信息資源整合。近些年來,無論是在中央,還是在縣級政府,不少部分都相繼建立了與農業或農村相關的服務網站或者是信息服務平臺,雖然做法是可取的,但是由于彼此之間缺乏必要的聯系,這樣就大大影響了其作用的發揮。為此,要盡快完成資源的整合,切實為農村和農民提供實用性較強的服務,有效避免對方的不合理干預和影響攤牌,為充分發揮地方已有網絡系統和網絡資源的積極效用奠定堅實、有力的基礎。

        2.3進一步加大對農業信息化建設的投入

        農業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環節之一就是需要大量的資金。在走訪過程中,很多農民都感慨,我們需要更多的資金,需要更多地了解種什么品種,如何實現高產栽培,如何銷售等。由此我們不難看出,農業的信息化發展已經給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只是目前所發揮的作用還頗為有限而已。為此,相關部門一定要進一步加大資金的投入,可以在農業固定資產投資和各項支農資金中,設立農業信息化建設專項,增加投入,建立健全有利于農業信息化持續發展的資金保障機制。初期,可先在農業大省或某些主產區試行。

        3結語

        第4篇:農業信息化現狀范文

        關鍵詞:農業信息化 農信通 云計算 物聯網

        中圖分類號:TP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4(a)-0039-02

        1 農業信息化

        農業信息化是指人類在農業生產活動和社會實踐中,通過普遍地采用以通訊技術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等為主要內容的高新技術,更加充分有效地開發和利用農業信息資源,推動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和農村社會進步的過程。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對于構建和諧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意義重大。

        對于農民而言,其需要價格低、信息及時、質量有保障,具體包括農業科技信息如農資信息、農產品栽培、畜牧養殖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等;農資及農產品買賣信息如產品價格信息、就業信息等。政府和涉農企業也希望通過農業信息化增強時效、降低成本。

        2 運營商在農業信息化的應用現狀

        當前,國內三家運營商都已經建立了較為成熟的農村信息化平臺,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分別以“農信通”、“農科在線”、“信息田園”平臺為依托,開展綜合農業信息服務,已實現一定收入規模。

        其中,“農信通”是中國移動推出的以服務“三農”為目標的信息化服務,其業務基于手機移動終端,通過短信、彩信、語音、手機上網、互聯網等多種方式,為農民提供農業生產技術、農產品的產供銷、農村政務管理和農民關注的民生問題等信息化服務,幫助農民增加收入,保障農務暢通、方便了解民生信息,從而解決農村“數字鴻溝”,推進農村信息化。圖1是肇慶特色的政府主導、企業助推、媒體宣傳、渠道互動四合一的信息化田園運作模式。

        以肇慶移動公司為例,其12316非值守無線專家系統,該熱線提供人工以及自助語音服務,內容包括:三農政策咨詢、接受投訴以及處理、專家咨詢、農產品市場行情、病蟲害預報與防治、種養技術等。其系統方案如圖2所示。

        盡管國內三家運營商都已經建立農村信息化平臺,但是其服務水平和層次還難以充分滿足農民、政府和涉農企業的需求。云計算、物聯網等新興信息技術的出現,對深化農業信息化建設和服務水平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3 新技術在農業信息化的應用前景

        云計算(CloudComputing)是指服務的交付和使用模式,通過網絡以按需、易擴展方式獲得所需服務。中國三大運營商有自己的云平臺,中國移動“大云”、中國聯通“沃云”、中國電信“天翼云”。運營商可在自己云平臺上建立農村信息綜合服務平臺,對于農民、政府和涉農企業而言通過按需使用,運營商通過虛擬化、云調度等一系列技術的運用,從而減少減少建設成本和維護成本,并惠及農民、政府和涉農企業的,為農業信息化提供更加豐富的數據挖掘、地圖搜索、視頻會議、客戶關系管理、電子商務、電子支付等更高層次的服務。

        物聯網(InternetofThings)就是萬物都接入到互聯網,物體通過裝入射頻識別設備、紅外感應器、GPS或其他方式進行連接,然后通過移動通信網絡或其他方式接入到互聯網,最終形成智能網絡,通過電腦或手機實現對物體的智能化管理和信息采集分析。物聯網技術可通過3G手機或電腦對農業溫室大棚內的溫度、濕度、土壤含水量等信息進行遠程監控;也可對自然災害、農業運輸車輛等定位和視頻監控;用戶可通過3G手機和電腦實時對糧庫進行溫濕度監控,還可對農產品加工階段,對綠色食品的加工監控、乳品的溯源、出口農產品的溯源及交易跟蹤等。未來的農業在以移動通信為承載網絡的物聯網技術的支持下,將變得更加自動化和智能化。

        4 結語

        本文主要探討運營商在農業信息化的應用現狀,以及云計算和物聯網等新興信息技術對于運營商深化農業信息化服務的前景展望。未來三大運營商的農業信息化服務將更加自動化和智能化。

        參考文獻

        [1] 李小娟,鐘蔚.農村信息化需求分析及運營商發展思路建議[J].信息通信技術,2012(5):18-21.

        [2] 胡文嶺,張榮梅.淺議云計算在農業信息化中的應用[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3,16(3):76-78.

        [3] 崔文順.云計算在農業信息化中的應用及發展前景[J].農業工程,2012,2(1):40-43.

        第5篇:農業信息化現狀范文

        摘要:伴隨著城市化的快速推進,越來越多的土地被征用,由此也產生了大量的失地農民。作為新的弱勢群體,他們游離于城市與鄉村之間。就業是民生之本,是解決失地農民問題的關鍵。邊疆地區失地農民的就業更是關乎邊疆地區的穩定和發展。本文通過對昆明市呈貢新區失地農民的再就業現狀的實證調研,分析了其再就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從而為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據。

        關鍵詞 :邊疆;城市化;失地農民;就業

        一、研究背景及方法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與社會轉型的同時展開,使得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化是社會經濟發展和文明進步的重要表現。然而,它是一把雙刃劍,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卻也在改變著農民和土地的關系。目前對失地農民再就業問題的研究比較活躍,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視角對其進行了剖析,探索其保障機制。昆明作為西南邊陲多民族聚集的省會城市,獨特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決定了其失地農民的再就業問題也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因此,對其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再就業的現狀進行專門的探討,不僅對昆明其他新城區的建設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也對維護祖國邊疆的穩定、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文研究采取了文獻法與實地調研法、問卷法與訪談法相結合的方式。在閱讀了大量相關文獻基礎上,以一名研究者的身份深入到了呈貢新區吳家營街道的前衛營社區,進行了為期2個月的實地調研。以戶為單位,共發放問卷420份,其中有效問卷為415份,鑒于失地農民文化水平比較低,少量調查問卷由他們口述,本人。同時,為了獲取更為真實、更為全面的數據,進一步了解與失地農民再就業相關的政策法規,也為彌補問卷調查中的一些不足,本人又前往了多個失地農民小區、創業協會和管委會等多個部門,并與相關工作人員進行了簡要的訪談。此外,為了更加清晰地反映失地農民就業的現狀,利用Excel數據生成的功能,把問卷和訪談提綱兩項資料進行分類整理,錄入其中,從而生成了統計數據。

        二、呈貢新區失地農民再就業現狀分析

        1.前衛營基本情況概述

        前衛營原系一個村,管轄一個自然村8個居民小組,國土面積5.57平方公里,海拔1925.00米,年平均氣溫16℃,年降水量789毫米,適宜種植蔬菜、水果、花卉等農作物。原有耕地面積3427畝,林地1343畝,農戶606 戶(現為650 戶),鄉村人口1542人(現為1703人),人均持有耕地、林地及宅基地等約為3畝。作為呈貢新區建設第一批被征地的村落,2009年11月,前衛營完成了對所有村民征地后的原址回遷安置工作,撤村改居委會。目前,前衛營已經累計征收土地約五千畝,幾乎所有村民完全或部分失地。

        2.土地征用和補償情況

        隨著大學城的興建和各大高校的入駐,呈貢新區的城市化規模不斷擴大,前衛營由于處于大學城的規劃用地上,因此土地不可避免地要被征用,從而也造成了大量的失地農民。據呈貢新區管委會的統計,截至2012年,前衛營共被征用土地4896畝。前衛營被征用的土地主要用于城鎮和道路的建設,如云南民族大學、云南大學等高校、天水家園等住宅小區、雨花交通樞紐及其道路等的改擴建。對于失地農民的補償,呈貢新區主要實行的是貨幣補償,補償標準因地塊不同而有所差異。其中對壩區是8.5萬/畝的綜合地價,而對山區和半山區的綜合地價分別為6.5萬/畝和4萬/畝。

        3.勞動力資源和就業情況

        根據2013年對前衛營社區16-60周歲的415人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男性占237人,女性占178人。具體統計情況如下:

        (1)年齡結構。如圖所示,一方面,前衛營社區勞動力質量比較高,主要集中在19-45 歲青壯年階段,占調查數據的64.1%,正處于人生中創業和工作的最佳和巔峰時刻;另一方面,處于46歲以上的中年失地農民也占不小比例,這就意味著他們也要參加到再就業的隊伍中來,并且在未來幾年前衛營社區也將要面臨著嚴重的養老問題。

        (2)文化結構。如圖所示,前衛營社區的勞動力資源初中及其以下的學歷的占到調查數據的79.76%,高中或者技校畢業的只占到16.14%,而取得高等教育學歷,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更是寥寥無幾。根據就業相關理論,勞動者的知識水平與勞動報酬呈正相關,前衛營社區勞動力資源低、文化水平普遍較低,這必定影響到他們的非農就業。

        (3)職業分布結構。如圖所示,前衛營社區勞動力從事第一產業種植業的比例為19.92%,仍占有不小比例;主要從事第二、三產業,集中在建筑業、運輸業、保潔環衛等服務業。從調查數據上來看,在415人的抽樣調查中,僅有256人有正當的職業,失地農民的整體勞動力就業率低且就業面狹窄,崗位技術含量低。

        (4)就業途徑。在對前衛營社區415名居民的調查過程中,有304人在失去土地后有過再就業的工作經歷,由圖中所示,他們在向非農領域轉移的過程中主要有四種就業途徑,其中通過親朋好友介紹而獲取工作的占到46.71%,通過自己找而獲取工作機會的占到37.17%。這一方面說明農民在向市民身份轉變的過程中,人際交往的范圍依舊局限于以血緣和地緣關系為核心的初級社會關系;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這個地區勞務中介組織的不完善,失地農民利用中介找工作的意識不夠強。同時,也反映了政府在失地農民就業安置上的有限性。

        (5)再就業的頻率。在對前衛營社區296名有實際再就業工作經歷的失地農民的調查顯示(如圖),相當大的一部分失地農民失去土地后經常換工作,再就業的穩定性差,他們基本上都沒有固定的工作,更多的是季節性和臨時性的工作。

        (6)家庭年人均毛收入。如圖中所示,前衛營社區家庭年人均毛收入主要集中在10000-20000萬及其以下,隨著城市化的推進,農民日常消費勢必將隨之越來越高,加上飛漲的物價,這一收入水平很難保證他們的生活質量。

        4.失地農民的再就業類型

        第一,以政府為主導的安置就業。通過街道和社區來安排失地農民的就業,是最愿意被人接受的。安排的具體崗位主要有保安、保潔和園林綠化,他們主要負責小區里的保安、垃圾清掃以及社區周邊的花草樹木的種植和修剪等工作。第二,自謀職業。自謀職業分為了兩種:自我雇傭型和受雇傭型。前者是指通過自我努力從而達到就業目的,主要是以個體經營為主,如在社區周邊擺攤設點小吃、燒烤和水果,在大學城附近開的超市、服裝店、理發店等。后者是指為其他個人或者組織聘用或雇傭的一類,如進入物業公司的保安,商貿、餐飲行業中司機、廚師等服務人員,各大建筑公司現場施工作業人員。第三,自我創業。少數失地農民抓住了商機,開辦了自己的私營企業,如利用政策積極走出家鄉到周邊縣區從事種植業,這類群體市場觀念強,處于失地農民中的上層地位,成為城市擴張的受益者。

        三、呈貢新區失地農民再就業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就業觀念落后,就業積極性不高

        農民在失去土地后,有一部分依舊固守小農思想,仍舊沒有從小農意識中解放出來,缺乏對市場經濟的認識,缺乏應有的市場意識和競爭意識,缺少危機感,更缺乏白手起家的創業精神和自主創業意識,過多的寄希望于政府為他們就地解決就業問題,據對前衛營的調查數據顯示,83%的失地農民認為土地被國家征用后他們的就業問題就應該由政府來負責。過分依賴政府的政策和支援,“等、靠、要”,思想比較嚴重,擇業主動性比較差,缺乏積極的心態去謀取職業。此外,由于在長期的封閉的生活環境中,形成了所謂的“小富即安”,甚至“無富也安”的小農意識,在以略高于成本價購入一套房子之后還有一部分結余的情況下,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就開始過著吃喝玩樂,打撲克、搓麻將的生活。他們經常出入一些高級娛樂會所,購買一些高檔的消費品,據對前衛營205戶家庭的調查數據顯示,43%的家庭都有一輛小轎車。這類失地農民既無農事可務,又不愿意從事非農工作,成了典型的坐吃山空的失地農民。

        2.再就業安置難,再就業率比較低,失地失業現象比較突出

        我國對失地農民的安置主要采取兩種方式:一是就業安置,二是貨幣安置。在計劃經濟時代,失地農民通過轉為國家工人而實現就業,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劇和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通過政府安置而實現就業的幾乎不復存在。2011年前衛營社區完全失去土地的人口為1207人,據調查數據顯示,通過政府安置就業的人數僅僅為54 人,僅占失地農民的4.5%,主要是一些大齡勞動力和婦女,從事保安、保潔之類的工作,且這些被安置的失地農民中途辭職或者轉業的情況仍舊存在。

        調查結果表明前衛營社區有約40%的失地農民賦閑在家不從事任何生產活動,通過交談了解到這些賦閑在家的失地農民并不是一直都沒有再就業,他們也嘗試了除第一產業外的其他產業,但是要么是由于不習慣工作環境,要么是工作待遇不好,他們再次失業,賦閑在家靠征地補償金和集體經濟分紅過活。另外對已經實現再就業的那部分失地農民中,有很大比例是從事建筑、運輸和餐飲,再就業質量不高,多為臨時工,存在隱性失業的現象。

        3.失地農民再就業的社會保障水平差

        土地不僅是農民的生產資料,也是農民的就業崗位和社會保障的載體。針對呈貢新區建設過程中最為棘手的失地農民安置及生活問題,新區還先后出臺了《呈貢新城規劃區內被征地人員養老統籌辦法(試行)》和《呈貢新區被征地人員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試行辦法》等文件,文件宏觀上規定區財政每年安排1000萬專項財政資金引導、支持和建立失地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按照現行政策,社會保障資金財政補貼30%,集體和個人承擔70%,并明確指出,“對完全失去土地并登記為居民的男性滿45周歲、女性滿40周歲及以上人員,按失地當年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一次性繳納15 年的養老統籌費,其中縣財政補助繳費總額的30%,集體再酌情按比例承擔一部分,個人承擔一部分。”

        從政策的制定和運作上很明顯存在著城鄉二元結構的色彩。就最低生活保障標準而言,2013 年昆明市及其轄區為370元,但對已經登記為居民的申請享受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失地農民,仍舊只發了60元的農村低保金。此外,對失地農民的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其實質仍舊是“新農保、新農合”。“新農保、新農合”作為農村的社會保障雖然有了較大發展,但與城鎮社會保障仍舊有較大的差異,由“村”轉變為“居委會”,從名義上講,農民轉變為了市民,但實際上仍然是失地“居民”,他們并沒有完整地享受城鎮居民的福利待遇,社會保障難以真正落實,新區建設周期長,這勢必影響他們的生產生活。

        4.失地農民再就業收入低、穩定性差,收入水平總體下降

        通過對呈貢區吳家營鄉大學城的失地農民調查分析,呈貢區失地農民的收入來源有四種情況:財產性收入、家庭經營收入、工資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財產性收入是指失地農民安置后所擁有的財產總額,包括征地補償金、住房和商鋪等,通過對所擁有的財產的出租、分紅和投資等方式所取得的收入。具體由三部分構成:一是住房和商鋪的租金收入;二是利息收入;三是資金的投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性收入是指失地農民進行農業經營生產及在外經商所得的收入。工資性收入主要包括政府提供的以本地企業為主的勞務報酬收入和自己務工所得到的勞務收入。轉移收入主要是指政府對失地農民的財政補貼收入,如因新區建設而被征地的農戶外出租地的獲取的政府財政補助。根據對前衛營社區的調查結果顯示,失地農民的收入來源主要靠補償款,工資性收入、住房出租收入和政府的補貼性收入。由于自身的文化素質和勞動技能決定了失地農民只能從事諸如餐飲業、建筑業、運輸業等簡單的體力勞動。

        呈貢由于其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是全國有名的蔬菜和花卉種植基地,斗南花卉市場更被稱為“亞洲花都”,其農產品銷售遍布全國和東南亞國家,失地前農民主要靠種植蔬菜和花卉經營生活,并且在空閑時間里,去做一點臨時工,掙點外快,家庭年人均收入為一萬多元。然而,失去土地后,家庭雖然得到了20多萬元的征地補償款,但是由于缺乏理財、資金的使用不當、子女的教育以及飛漲的物價,更是加劇了他們生活的負擔,通過對前衛營社區的實地走訪調查,他們大部分表示他們的純收入水平下降。

        5.不同失地群體的再就業差異

        (1)女性失地農民再就業率整體偏低。女性由于其受生理特征和傳統社會習俗的制約,在生產和生活中有許多禁忌,而不能或者不愿意在外拋頭露面,特別是一些中年婦女一方面要承擔著撫養、教育子女的重擔,另一方面又要承擔著贍養老人、照顧家庭的責任,成為家庭主婦而不能夠正常地進行工作。根據調查數據分析顯示,接受調查的178名女性失地農民中有97 人賦閑在家,即有54%的女性失地農民未實現再就業,處于失業狀態。而接受調查的237名男性失地農民中有62人賦閑在家,處于失業狀態的男性占男性勞動力資源總量的26%,處于就業狀態的男性為74%。上述分析表明女性失地農民再就業率顯著低于男性,女性的失業比例較大,再就業率整體偏低。

        (2)失地青壯年再就業壓力比較大、弱勢群體關注度不夠。就業是民生之本,就業質量的好壞和就業規模的擴大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關鍵。從現實來看,失地青年的再就業質量直接影響著其生存境遇和對主流社會的心理認同,更影響著中國城市化的進程和質量。但是在當前就業壓力異常嚴峻的形勢下,失地青年的就業更是不容樂觀。據調查顯示,目前,青壯年被征地農民壓力較大。一方面,面臨著“上有老、下有小”但“種田無地、就業無崗”的尷尬困境,如何有效地解決生計問題、養家糊口是這類群體的難題;另一方面,由于思想觀念的桎梏,一部分失地農民不愿意離開家鄉,外出務工或者種地,同時加之許多年輕人缺乏自主創業、吃苦耐勞的精神,他們僅僅在居所附近從事一些簡單的常規生產活動,這更加劇了他們的就業壓力。此外,在被征地的農民中,有一部分鰥寡孤獨、老弱病殘的弱勢群體,他們由于缺乏或者喪失勞動力、經濟基礎差等原因有的依舊處于貧困的狀態。

        綜上所述,失地農民再就業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就業觀念落后、就業積極性不高,再就業安置難、就業率比較低、失地失業現象比較突出,再就業的社會保障水平差,就業收入低、穩定性差、收入水平總體下降;就不同失地群體的就業差異而言,女性失地農民就業率整體偏低,失地青壯年就業壓力比較大,同時弱勢群體關注度不夠。邊疆地區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內外環境決定了其促進城市化發展、擔負著非農就業、增加邊疆民眾收入和維護邊疆安全穩定的多重使命。因此,無論各級政府還是社會各界都應該加大對邊疆地區城市化的發展力度,同時通過制度、政策、財力等多方面的措施來促進失地農民的就業。

        參考文獻

        第6篇:農業信息化現狀范文

        1.1農業信息化現狀

        目前保定市已建成23個農業信息網站,共設立各類欄目400多個,網站信息量超過12萬條,對全市農業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同時也存在農業網站缺乏特色、本地信息資源開發不足等問題。為進一步加快全市農業信息化建設,市政府要求各縣(市、區)政府高度重視農業信息化建設工作,針對本地的特色經濟、優勢產業建立特色網站,積極探索建立多種形式的信息服務平臺,搞好延伸服務,提高信息服務的時效性和針對性[1]。各相關部門要密切配合,協調聯動,共同支持和管理好農業信息網絡,為促進農業經濟快速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1.2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現狀

        保定市在全國率先創建了21個產業科技專家工作站,工作站目前擁有首席專家、中高級職稱專家等各層次科技人員366人,為農民解決技術難題35項,研發和引進新工藝、新品種107項,推廣先進實用技術86項,培訓農民11.5萬人次。高質量市場化的科技服務,使15萬多農戶通過產業帶動增收。

        2河北農業大學科技市場簡介

        河北農業大學是一所具有上百年歷史的著名農業大學,開創了教學、科研、生產相結合的“太行山道路”,受到國務院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曾在全國產生巨大影響。1993年初,河北農業大學在保定市政府的支持下,組建了全國第一個依托大學的農業科技市場,入駐商戶近200家,旺季時每天客流量達7000人以上,日銷售各類產品10多萬kg,年交易額達10億元,累計成果交易260多項,業務范圍涉及全國24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受益農民超過500萬戶,幫助農民增加收入400億元以上。河北農業大學科技市場充分發揮其信息化平臺作用,形成了區域的中心型市場,帶動了當地農業的發展。

        3河北農業大學科技市場的作用

        3.1河北農業大學科技市場是農業信息化和科技成果轉化的平臺

        河北農業大學科技市場最大的作用就是為農業科技信息和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平臺。河北農業大學的農業科研成果90%都通過河北農業大學科技市場來展示并傳播技術和信息,保定市及全國的科研機構的科技成果也有相當一部分通過該市場平臺來和農民溝通,尤其是玉米的先進成果更是多。通過這個平臺農民可以學到知識提高各種素質,從而提高收入。農民并非不知道找市場,問題是分散的、科技含量低的、小規模的農產品在市場上賣不出去或者賣不出好價錢,這一方面是因為我們通常所說的傳統的具體的市場是一個個孤立的區域性的小市場,市場與市場之間沒有不間斷的信息傳遞;另一方面是農民的交易圈小,信息不靈,通常只不過幾十公里,跟大市場無法溝通,所以單個的農戶在大市場中經不起風浪,無法抵御市場風險。農大科技市場不僅僅是一個農產品交易市場,更是一個農業信息交易平臺,農民在這里可以充分了解市場產銷信息,共享信息資源,促進農產品的流通和出口貿易。

        3.2河北農業大學科技市場有助于引導技術方向,提高農業整體科技水平

        農業生產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科技含量,而當前我國農業科學技術普遍存在著體制不順、資金與人才匱乏、難以推廣的狀況,服務“三農”是一項非常迫切的課題。為進一步發揮科學技術的作用,把產、學、研緊密結合在一起,保定市在地緣優勢上做文章,加強與省內外科研院所的合作,分別對華北電力大學、河北大學、河北農業大學等駐保高校及科研院所進行了走訪和調研,并與三所高校建立了人才、技術、成果、實驗等向社會開放的合作運行機制。同時,他們還積極引進首都科研成果,加大科技成果轉化力度,聯合236所駐京高校、科研院所面向社會提供科技合作。2005年7月舉辦了中國科學院與保定市科技合作項目洽談會,中科院展出了92個最新科研成果、項目120項,其中達成科技合作意向49項,為農民依靠科技致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河北農業大學常年保持有300多位教學科研人員以各種形式直接參與區域農業的經濟、科技、教育活動。河北農業大學科技市場作為與農民接觸最為密切的平臺,能夠及時掌握農民最關心的問題,把科技成果送到最為需要的農村。

        3.3河北農業大學科技市場有助于培育新的市場主體,促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我國“入世”后,為農業發展創造了機遇。農民只有從個體經營走向規模經營、集約經營,才能成為真正有競爭力的市場主體,個體農業只有轉向農場農業才算踏上了專業化、現代化的道路。沒有這種轉變,我國農業在加入WTO之后就難有出路。保定市在圍繞縣域主導產業建好科技專家工作站的同時,還大力推進市縣兩級生產力促進中心建設,按照“扶持一個中心,帶動一個產業,壯大一方經濟”的發展思路,在高陽、雄縣、涿州、安國、新市區等縣(市、區)分別創建了紡織、塑紙包裝、新材料、藥業、鑄造、服裝等10個生產力促進中心,有力地促進了縣域特色經濟的發展。

        3.4河北農業大學科技市場有助于農民減負增收,啟動農村消費品市場

        農大科技市場可以匯集農戶需求,通過采購招標降低農業生產資料與消費品的成本,一方面可以降低農戶的生產與生活成本,另一方面又可增加生產與銷售收入。農民只要收入得到大幅度增長,消費需求就會上升,從而帶動整個國內需求的增長,促進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

        4河北農業大學科技市場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4.1政府在農業信息化和科技成果轉化中的主導作用發揮不夠

        農業信息化建設和科技成果轉化離不開政府的支持,一是政策上的支持,二是資金上的支持。而政府在這兩方面均沒能充分的發揮其主導作用。

        4.2農業信息化和科技成果轉化的基礎設施建設不足

        河北農業大學科技市場于2003年遷到保定市南二環后,基礎設施建設已初具規模,市場占地約1.3hm2,有1個科技展廳約900m2,有中國電信、中國移動兩大運營商網絡支持的專業網站1個,標準化農民學院電教室1間,農業商戶約1000余戶。但這些建設遠遠不能滿足保定市農業發展的需要。

        4.3農業信息化及農業推廣人才匱乏

        一是農村信息及網絡人才非常缺乏。基層信息服務站和基層農村信息工作人員對當地農民的生產經營活動及其信息需求最為熟悉,通過他們可以實現信息的快速傳遞。但目前保定市幾十個鄉鎮要融入到農業資源和農村經濟信息網絡系統中,需要大量資金投入,這樣才能使星羅棋布的鄉鎮村形成橫向相連接、縱向貫通的農村信息網絡。二是農業推廣人才少。科技市場中具有高級農藝師資格的人才只占0.5%,具有農藝師資格的人才也不到10%。

        5解決思路

        5.1充分發揮政府在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中的作用

        加大政府資金投入力度,為農業信息化建設和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提供資金保障。農業信息化建設和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是高技術、高投入的社會公益性工程項目,各級政府要在已有資金投入的基礎上,繼續加大對農業信息化建設和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投入[2]。

        5.2加強農業信息化和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基礎設施建設

        完善高校、市、縣級網絡中樞平臺,建設高效暢通的農業信息傳輸通道,加快農業基礎設施的信息化,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農業生產涉及農學、生物學、化學、遺傳學、物理學、地理學、氣象學、生態學等諸多自然科學,要使農業生產與現代科學技術完美結合,必須依靠諸多領域的研究人員群策群力,來實現農田基本建設設施、農作物種子工程設施、農產品加工與貯藏設施、農作物病蟲害防治設施、畜禽工廠化飼養設施、日光節能溫室設施、無土栽培設施等科技成果的轉化。

        5.3加快培養和引進農業信息化建設和農業推廣專業人才

        首先要加快農業人才的培養。一方面可以依托廣播、電視遠程教育培訓網絡來加強農村基層信息人員和文化程度較高的農民的培訓,“以點帶面、示范先行”提升農民的整體素質;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河北農業大學的師生資源及河北農業大學科技市場的農民教育學院來培訓農民,把辦學重心下放到農村,以一鄉、一鎮、一場為辦學單位,按實際需求開展聯合辦學,從而解決基層農業信息人才短缺的難題。其次是創造能吸引人才的工作環境。通過完善工作條件,改革分配制度等手段,營造能吸引人才的生活環境,吸引國內外優秀的農業科技人才、計算機網絡技術等各方面人才充實到農業建設的隊伍中。

        第7篇:農業信息化現狀范文

        關鍵詞 農業信息化;農村現代化;現狀;問題;對策;湖北宜都

        中圖分類號 S1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02-0337-01

        我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目前總體上仍處于起步階段,面對新形勢、新任務,亟需將信息化轉化為農村改革發展的新動力。隨著宜都市農業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深入,信息技術在農業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農業信息化建設刻不容緩。促進現代農業快速發展的最有效途徑之一是以現代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農業。加強農村信息化建設是建設新農村的重要突破口,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從實際出發,在實踐中積極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村信息化建設道路,加快我國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進程。目前,大力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對于加快推動農業發展方式根本轉變、促進宜都市現代農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1]。

        1 宜都市農業信息化建設現狀

        宜都市包括2鄉7鎮和1個街道辦事處,2個管委會,共有123個村、21個社區。總人口39.2萬人,其中農村人口29.1萬人,全市占地面積1 357 km2。自2009年以來,宜都市財政投入農村科技信息化資金330萬元。其中226萬元用于網絡建設,48萬元用于廣播、電視傳輸,30萬元用于科技培訓,16萬元用于數據建設,10萬元專項工作經費。目前,全市共有移動手機21.7萬部,電信座機3.86萬部,鐵通座機5 100部,鄉鎮以下擁有電腦1.89萬臺,村村都開通了寬帶網,配備了投影儀、大喇叭等相應設施。

        宜都農業信息化建設以“農技110信息”系統服務為主體,多路徑整體推進。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農技110信息”服務系統。指揮中心設在農業局,農業答疑專家32名,其中本地坐臺專家4名。配有4部電話,5臺電腦,2個顯示屏,1個投影儀,2臺服務車輛,負責接受農民科技咨詢及農業生產事故、農資質量、農產品安全投訴。②“企信通”短信服務系統。重點任務包括傳達農業生產中急、特、突發信息,如水稻稻飛虱、柑桔大實蠅防治等。僅極端天氣預報,2012年已發送100萬條次。③農業遠程教育系統。由宜都市農業局、農廣校承辦,通過互聯網建立音頻、視頻連接農戶,目前全市已有50個視頻示范點。④農村黨員遠程教育網系統。全市各村全部配備了投影儀,有120個村開通了互聯網,通過網上連接的方式就地培訓黨員。⑤廣電服務系統。市電視臺開辟了專門頻道對“三農”和農村科技信息服務進行滾動播出,具體有《鄉村進行時》《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新農村》《農產品質量安全快報》等欄目。市廣播電臺開通《農家顧問》專欄,配合鄉村大喇叭工程,延伸到105個村。⑥報刊服務系統。由市農業局主辦的《宜都農業》報,每月2期,每期10 000份免費發放給農民,指導農業生產管理,并及時農產品銷售信息。⑦農業氣象服務系統。及時提供農業氣象資料,提前預警天氣變化。

        2 宜都市農業信息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目前,宜都市農業信息體系已經進入到良性的發展階段。但與其他地區相比仍存在著信息網絡不健全,農村信息量不夠,信息采集困難,規范化程度不高,缺乏農村信息化投資主體,組織機構薄弱等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2.1 多數農民信息化意識淡薄,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較弱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農村信息化工作的不斷推進,農民對農業信息的需求雖然較以前更加迫切,但從整體來看,增強信息意識仍是我國農業信息建設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農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素質較差,多數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婦女、老人成為農村勞動力的主力軍,農業生產停留在傳統的生產模式上,農民主動掌握信息化技術,為計劃生產、產品銷售服務滯后[2-3]。

        2.2 農業信息結構不合理,無法滿足農民需求

        目前,我國很多農村地區的農業信息傳播方式仍以單向為主,雖能將各種現代化信息及時快捷地傳遞給農民,但是卻無法及時反饋農民的需求。同時,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農民對信息需求的涉及面越來越廣,而現有的公共服務信息往往缺乏針對性,無法滿足龐大的農民群體對于更精細、更適合當地農業實際的信息需求,從而出現信息細分跟不上公眾需求的矛盾[4]。

        2.3 現代農業信息技術在農村的普及率低

        目前,我國的信息技術發展速度較快,網站和信息系統健全。但是,我國農村經濟生活不富裕,農民文化程度不高,對于添置信息化設備的意識較低。

        2.4 缺乏農村信息化人才

        我國政府對農村信息化人才的培養重視力度不夠,由于我國農民文化素質普遍偏低,多數農民利用信息的意識淡薄,信息資源利用率不高。不少村干部缺乏利用信息技術的知識和能力,農業生產盲目性較大,嚴重阻礙了農村信息化進程的推進。

        3 宜都市農業信息化建設發展對策

        3.1 加強政府在農業信息化建設中的主導作用

        在宜都市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初級階段,政府必須承擔主體角色,充分發揮其組織領導能力,分別從政策扶持、管理協調、資金投入等方面給予支持與重視,具體可從以下3個方面操作:一是政府應加大農業信息系統的硬件設施建設的投入。特別要加大對經濟欠發達村的財政支持力度。二是制定優惠政策,積極引導柑桔、茶葉、水產、畜牧專業合作社,加大農業信息化的投入,充分發揮龍頭帶動作用。三是切實降低農村地區電信資費,加大“家電下鄉”力度,將電腦作為“家電下鄉”的重點產品,提高電腦在農村的普及率。

        3.2 提高農民信息化應用水平

        加大農業信息知識的宣傳普及力度,提高農民的信息意識,積極引導農民自覺利用信息、依靠信息,主要從以下4個方面進行:①可通過一些運用網絡成功增加收益的事例,讓農民充分認識到網絡與其生產生活的關聯。②有關部門應首先主動將信息送上門,當農民通過掌握信息增產增收后,便會自覺地收集信息。通過該方法可促使農民由被動接受信息到主動收集信息。③信息收集方式應由原始向現代化轉變。通過報紙、電視、網絡等現代化方式為農民開展技術培訓和指導,加快高新農業技術的推廣普及力度。④以專業合作社為龍頭,大力推進農村電子商務工程。通過“百萬農民信箱”等重點工程,形成由信息流、資金流、物流、商流組成的,并以信息流為核心的全新的流通流程,推動農村的新發展[5]。

        3.3 推進農業信息資源共建共享

        推進農業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可從2個方面著手:一是推進涉農政府部門之間的業務協同。通過跨部門協作,將各項業務放在相應的網站或網頁上,讓用戶通過瀏覽固定“窗口”就能取得所需要的服務。二是推進信息內容的共建共享。強化涉農行政部門與科研教育單位的協作,在信息采集、加工等方面合理分工,分專題收集信息,通過統一的平臺向農民提供及時有效的信息。

        3.4 建立有地域特色的地域農業信息系統

        在推進農村信息化工作中,必須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借鑒外地成功經驗,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農業信息系統。逐步建立包含柑桔、茶葉、生豬、山羊、勞動力輸出、氣象資料、土壤環境、農民承包地管理等內容的地理信息數據庫。根據農村的實際生產習慣和當地的技術條件,大力發展地域特色農業。

        3.5 加強對農民的信息使用技術培訓

        農業信息化建設最重要的是對人才的培養,具體可從以下3個方面進行:①充分利用大中專院校資源,加強對農業信息化從業人員的專業培訓力度。②大力開展農民信息技術培訓,提高農民信息技術使用技能,加強基層農村信息服務人員隊伍建設。同時,有規劃、有步驟、分階段地加大農村信息化人才的培養,使這支隊伍成為既掌握信息通信技術,又掌握農業技術的復合型專家。③注重農村信息管理人員隊伍建設。穩抓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機遇,加大對農村信息員的培訓力度,并提高整體素質[6-7]。

        3.6 加大信息化基礎建設力度

        堅持政府主導和市場機制相結合的原則,推進農業信息基礎化建設。利用“三電合一”的農村信息化發展方向的綜合服務模式達到建設公共數據庫平臺,整合農業信息資源,開展形式多樣、交互性強、個性化的農業信息服務的目的,走低成本農村信息化發展道路。

        4 參考文獻

        [1] 張安.進一步發揮信息化在現代化大農業建設中的作用[N].黑龍江日報,2011-08-15(12).

        [2] 楊軍喜,朱曉飛.當前農村信息化建設中的五大問題[J]信息化建設,2009(4):25-26.

        [3] 吳永章.湖北省農業科學院信息化現狀與發展措施[J].農業網絡信息,2007(9):68-71.

        [4] 項新.加快農村信息化建設的幾點思考[J].山東經濟戰略研究,2006(10):36-37.

        [5] 張博,李思經.我國農村信息化建設現狀及對策建議[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0,12(3):62-66.

        第8篇:農業信息化現狀范文

        關鍵詞:山西;信息化;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1)-05-0057-2

        山西省在全國率先推進“電話、電腦、電視”三電一線入村入戶的“三網合一”工程,避免了重復投資帶來的高成本,使農村老百姓一步到位享受最全面的信息。截止目前,全省已經有11個縣實現了“三網合一”。目前山西有關農業的網站有山西農業信息網、山西農村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等數家,這極大地豐富了農村信息資源數據庫的內容,初步建立并日趨完善了農業專家決策支持的系統。農業信息中心在全省范圍內紛紛建立,同時,縣級農業信息中心也在逐步建立并完善。在此基礎上,

        山西將建立以網絡為載體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太原市已經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村村通”網絡平臺和覆蓋全市的300多個遠程視頻授課點,逐步提高了農村信息服務水平和農民的整體素質。本文就我省農業信息化現狀進行了分析,提出了農村信息化發展對策。

        1 加強農村信息基礎建設,建立農村信息服務體系,構建現代化的農業信息網絡體系

        當前,必須提高信息網絡設施更新換代的速度,加大農業數據庫研制和開發的力度,初步建立并日趨完善內容豐富、分類明確的多種類數據庫,并及時更新其內容。此外,以多種傳媒為載體的農業技術推廣系統也必須日益完善,關于農業信息網絡方面的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也必須逐步加大,爭取將貫通省、市、縣、鄉、村五級的農業信息網絡體系盡快建成。山西農村的信息化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為保證實用的農業科技、市場、產品等信息能及時告知農民,這就要求建立一些專業化的服務機構和服務組織,為千千萬萬農戶提供專業而有效的信息服務,這樣就能極大地保障農民所獲信息的準確性、專業性和實用性。

        2 推動農村信息化培訓和提高農民信息意識

        目前農民掌握信息的主要渠道是通過廣播、電視、電話及報刊等媒介,而不是網絡。要充分發揮傳統媒體與現代通訊工具的作用,強化信息工作。這就要發揮基層政府例如科技、農業、發改等部門的職能作用,積極引導和培訓農民正確使用網絡的方法。實踐表明,大力興建鄉鎮和村科技信息站,號召農業龍頭企業、農村經紀人、農村科技特派員、信息員、中介服務組織、專業合作社、種養殖大戶來帶動農民上互聯網是行之有效并切實可行的好方法。在新型農村組織和科技人員的帶領和號召之下,農村有效地形成了以市場為導航、以龍頭企業為支撐、以個體農戶為基點的信息傳播鏈。這些新型的信息載體將毋庸置疑地為農業經濟結構的大轉變和農村信息化的大建設做出不可替代的重大貢獻。農民靠信息引導組織生產、進入市場,政府靠信息進行農業方面的政策制定及宏觀調控。這既是國外取得豐碩成果的成功經驗,同時也是發展現代農業、順應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農業信息的相關部門和組織應當利用媒體和輿論的力量大肆宣揚信息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

        “信息就是效益,信息就是財富”的思想深入民心,唯有如此,農村信息化的建設才能迅速發展。

        3 加大農村科技信息專業隊伍的建設力度

        農村信息隊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為農村信息隊伍是溝通和連接廣大農民與基層農業信息服務組織之間的橋梁和紐帶。加大農村信息專業隊伍的建設力度是解決和處理農村信息服務“最后一公里”難題的必要手段和有效途徑。在農村范圍內培養一批能夠熟練掌握信息處理技能、擁有信息服務的專業知識的專業隊伍,這是保障農村信息化體系建設穩步較快發展的關鍵。發展農村信息員隊伍,就要以擁有精湛農業技術的專業人才和擁有豐富工作經驗的農村基層干部為骨干。在對農村信息員的培訓過程中,要積極依托鄉鎮和農村星火學校,努力讓他們深刻認識到信息收集和利用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與此同時,加快建設農村信息化培訓基地,嚴格規范相關培訓和資格認證,積極編撰實用的信息化培訓方面的相關教材也同樣刻不容緩。有條件的話,可以在全國大中專院校中吸納一批學農業懂信息的人才擔任村里的信息員或者農村科技特派員,使農民能夠在這些專業人才的幫助下通過網絡掌握自己所需要的相關信息并通過咨詢克服一些疑難雜癥,努力使山西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成為“三農”服務的致富平臺。

        4 利用高等農業院校資源,實現農村信息化

        4.1充分發揮高等農業院校在教育和教學方面的優勢和特長,以農村教育信息化為契機和突破口,努力實現信息進村入戶

        高等農業院校在教育和教學方面的優勢可以為鄉鎮學校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和技術力量,通過網絡媒體可以使這種優勢發揮最大、最快捷的功效。高等農業院校的這種得天獨厚的教育和教學優勢可以幫助提高鄉村學校教師在信息化方面的素養,進而為農村信息化人才的培養貢獻力量。建設農村信息化服務體系,就應當全面依托鄉鎮和高等院校的力量,通過在鄉鎮學校和高等農業學校之間建立信息資源共享機制,充分發揮高等院校圖書館的作用,可以采取網絡在線解答、電話咨詢服務和多媒體遠程教學等方式為鄉村信息化建設提供便利條件。

        4.2充分利用高等農業院校在信息技術保障方面的先天優勢,努力改造傳統農業

        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推進和發展還有賴于政府對這方面的支持程度和投入力度。當前,應當重點抓好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工程。充分發揮高等農業院校的信息技術保障優勢,為信息中心建設提供技術保證,降低信息中心建設成本。

        4.3充分發揮高等農業院校在政策解讀方面的特長和優勢,為農業政務信息規劃做貢獻

        組織多個農業流動專家進鄉入戶,充分發揮高校在政策接收和解讀方面的先天優勢,為廣大農民宣講政策、講解方針、提供對策、普及技術并做好咨詢工作,為農業信息規劃做好貢獻。

        4.4強化政府在農村信息化中的職能作用和信息意識

        從客觀上看,山西農村的基礎設施落后,以個人的人力物力是難以達到信息化要求標準的。所以,在農村信息化的初始階段,政府部門不僅要積極參與,還應當勇于承擔起信息化主體的角色;如果政府在農村信息化方面不加大投入力度和重視程度,那么城鄉之間的差距將越拉越大。山西省存在不少落后的山村地區,這些地區的鄉民由于長期生活在閉塞的環境之中,所以觀念比較傳統和陳舊,接收新鮮事物的時間要長一些,但是他們都有改變自己貧窮落后面貌的強烈愿望。針對這種情況,政府可以有選擇地規劃一些試點區域,通過在這些試點地區配備信息員并加大信息工程的投入力度。通過這些手段,以點帶面,以先進帶動落后,樹立榜樣模范,形成連鎖反應,以星星之火來點燃燎原之勢。

        各級領導應不斷強化信息觀念,深刻認識到“信息就是資源,信息就是財富”。農村的現代化離不開農村信息化的建設。只有把農村信息化建設放到一個重要的戰略地位來看待和對待,才能將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工程不斷推向前進。

        參考文獻

        [1]胡大平,陶飛.農村信息化的基本內涵及解決對策[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5(3):23-25

        [2]崔巖,侯軍岐.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村信息化研究[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7(9):59-60

        [3]譚國良,何偉.我國農村信息化的內涵障礙及對策[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42-47

        第9篇:農業信息化現狀范文

        關鍵詞:高職農業院校;農業信息化;人才培養

        收稿日期:2011-10-18

        作者簡介:黃雪萍(1964―),女,浙江義烏人,主要從事農業經濟教學工作。

        中圖分類號:G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1)11-0189-02

        1引言

        從全國來看,浙江省的農業信息化建設起步較早。近年來,浙江省在推進農村通信網絡建設、發展農村信息化方面成就斐然,農業信息化已全面進入農業數據庫開發、網絡和多媒體技術應用以及農業生產自動化控制等新階段。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農業信息對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產生了日益重要的影響,對農業信息化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盡快培養大批高素質的農業信息人才,成為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2浙江省農業信息化現狀和信息隊伍建設分析

        為適應農業信息化的發展趨勢,自2001年以來,浙江省農業系統已建立農業信息網站139個,每年各類農業信息90多萬條,1 583個鄉鎮、街道建立了農業信息服務站,在99%的行政村建立了農業信息聯絡點。可上網的農業龍頭企業4 277家,占84%;可上網的農產品批發市場574家,占91%;可上網的農業種養大戶15 240戶,占5.8%;可上網的農產品購銷專業戶7 118戶。占9.1%;農村居民每百戶有家用電腦23.3臺,彩電149臺,電話92部、手機159部,居全國第4位,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互聯網發展均取得長足進步。

        2005年省政府全面啟動“百萬農民信箱工程”。農民信箱系統是利用因特網和現代通信技術,為農民量身定制的信息工具,采用“真姓實名注冊、手機郵件捆綁、網上門牌號碼、農民坐等服務、各級共同管理”的運行和管護模式,初步構建起信息真實、誠信可靠、方便實用的網上信息服務系統,使廣大農民能夠快速、便捷、免費地獲取各種農業技術信息、市場信息和政策信息,有效地促進了農產品產銷對接,提升了防災抗災預警能力,加強了各級政府與農民群眾的溝通。到2010年2月底,浙江農民信箱實名用戶已達245萬,發送服務信息8 509條,接到反饋信息38.9萬余次。農民信箱以快捷、方便、真實和信息對接率高的特點,深受廣大用戶的歡迎,取得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現縣級以上已配有農民信箱管理員885名,鄉鎮、村兩級落實專職和兼職信息員47 431名。

        3農業信息人才管理存在的問題

        3.1缺少高素質的農業信息人才

        浙江省各地的農業信息服務人員不論編制結構、年齡結構,還是文化程度和專業程度,都與實際工作需要有較大差距。據統計,全省有92 個市、縣兩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都建立了農業信息機構,其中單獨建立農業信息工作機構有39 個單位。市、縣兩級從事農業信息工作的人員核定編制190 人,實際在編165 人,編外人員172 人;在鄉鎮、村兩級的47 431名信息員中,大多是兼職和合同工。工作人員流動性大,對工作的連續性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信息人員的綜合素質也不高,熟悉農業技術的因年齡較大,計算機水平一般,工作經驗相對匱乏,這種人才知識結構不利于信息在農業中的應用。

        3.2農民信息意識薄弱

        浙江省作為經濟較發達省份,硬件網絡建設居全國前列。但由于該地區區域差異大,尚還有不少用戶難以通過電腦接收信息,造成農業信息的傳播效率不高。文化程度和素質普遍較低,也是當前用戶獲取信息的主要障礙之一。有的用戶對農業信息化意識較薄弱,對有關農業信息化平臺了解較少。長期以來,傳統的生產經營,已使農民習慣了全憑經驗的作業方式,對信息的重要性缺乏認識。信息不靈,是農業生產大起大落的重要原因。

        4加強農業信息化人才培養的對策

        農業信息化對人才專業素質的要求是既具備現代農業技術知識,又能夠熟練使用各種信息工具,能及時提供準確的農產品信息,分析市場形勢,回復網絡用戶的電子郵件,解答疑問等。具體要求應當包括。扎實的專業知識,尤其是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較強的技術應用能力。尤其應具備解決現場突發性問題的應變能力和較好的操作技能。組織協調能力,由于第一線的工作任務更多的是依靠群體協作來完成,因此,現代職業技術人才還應當具備與人和諧共事,處理好人際關系的能力。

        4.1農業信息化大學生人才的培養

        培養適應當前農業發展急需的人才是農業職業教育的重要任務。農業信息化專業課程的類型包括農業概論、計算機應用、農產品營銷、農業信息采集,農業經濟管理等。通過信息技術和農業技術的結合,使學生熟悉計算機農業應用系統的開發過程。培養方法上,采用行為導向模式和工學結合的方式,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培養出集信息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信息系統開發于一體的復合型人才。以金華職業技術學院為例,經過多年建設,學院的信息化建設和信息化人才培養等工作都取得了較好成績。

        4.2農業信息化農民人才的培養

        在高職農業院校設置各種農業短期訓練班和流動訓練班,遵循缺什么補什么原則,特別是要補充電子技術、通訊技術和計算機技術方面的知識。在職培訓可采取函授培訓、脫產進修、自學、辦培訓班、請專家講學、參加學術研討會或經驗交流會等方式。鼓勵在職培訓,如果獲得證書或職稱,要給予相應的待遇,以激勵在職人員提高自身知識結構的積極性。

        開展信息化培訓工作,應針對不同文化層次和信息需求,開展分層次的農業信息教育培訓。著重加強對具有高中畢業或具有同等學力的農村青年、農業科技示范戶、鄉鎮企業帶頭人、科技致富能手、農村基層干部和農業技術人員的信息技術培訓,建立農村信息員隊伍,及時收集、傳播信息,發揮好政府與廣大農民之間的信息“二傳手”作用,有效解決信息服務“最后1km”的問題。針對農民信息素養的培訓,不僅要進行普通的電腦操作培訓,更重要的是應該讓農民了解主要的農業信息網站,有哪些與自身密切相關的欄目信息,如何在海量信息中快速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通過實踐操作,結合實際,讓農民嘗到甜頭。

        5結語

        隨著浙江省農業信息化建設的不斷發展,農業信息資源的不斷研發,應用范圍的不斷拓寬,農業信息化在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必將發揮更大的推動作用。作為農業高職院校有責任和義務通過多種途徑,培育出大量的、多層次的農業信息人才,推動我國農業信息化的高速發展,滿足現代化農業和信息化社會的需要,實現農業現代化。

        參考文獻:

        [1]

        張其樺,金國榮,趙文波.浙江農村信息化水平研究[J].浙江統計,2009(3):23~25.

        [2] 陶忠良,董越勇,朱瑩.“浙江農民信箱”在推進農業信息化中的作用[J].浙江農業學報,2010,22(6):868~872.

        [3] 黃海龍,管孝鋒,王煥森,等.浙江農民信箱“每日一助”服務的推廣應用[J].浙江農業科學,2010(5):1 134~1 136.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一区二区三区黑人免费 | 午夜福利在线91 | 亚洲性爱免费在线视频播放 |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 | 碰在线视频免费播放 | 婷婷色综合aⅴ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