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城市規劃與建設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引 言
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依據,城市規劃不僅關系到城市的建設與管理水平,而且關系到城市未來的發展。因此必須要做好城市規劃,從而為城市的建設與發展提供有力的依據。然而目前我國在城市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這就需要相關部門與人員加強城市規劃與城市建設管理,采用科學合理的管理模式,從而有效促進城市的長遠發展。
一、中國城市規劃建設現狀
1、管理力度有待加強
各級管理部門對城市的規劃建設的管理力度有待提高。目前,各級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人員魚龍混雜,在有些城市中甚至出現城市規劃建設管理者身兼數職,這樣如何能夠將城市規劃建設的監督工作落到實處,缺乏有效的監督管理又如何保證城市規劃建設工作順利開展。
2、城市規劃的隨意性
城市的規劃在城市的建設過程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從廣義上講,城市規劃的概念極其的廣泛,包括:城市公園廣場的建設,社區街道的布置,城市綠化景觀的位置、面積,市政基礎設施。但是,現階段在我國的城市建設中城市規劃常常由于種種原因被改變,隨意性很強。主要原因如下:首先,地方領導的更換可能使得原來領導的規劃方案流產。其次,某些地方政府為當地的發展尋求財力支持選擇出讓土地,土地的出讓勢必會對城市的原本規劃造成影響。第三,城市規劃管理者中難免會出現一些者,這些人利用職務之便暗中誘導城市規劃進行調整,從而為自己謀求私利。上訴問題的存在使得目前我國很多城市的規劃工作隨意性極強。
3、規劃缺乏前瞻性
擁擠的交通如今已成為困擾城市居民的主要問題之一,究其原因固然和中國快速發展的汽車制造業息息相關,但缺乏超前意識的城市規劃建設亦難辭其咎。由于城市的建設缺乏前瞻性,使得中國很多城市的道路數量和道路寬度已不能滿足需求。在中國的大部分城市中你都有機會看到不寬的街道上充斥著數量龐大的汽車這樣一幅畫面。行路難沒有出現在陡峭巍峨的山路上卻常見于大城市中人口密集的老城區中。如此擁擠的交通環境將會給城市居民的出行造成不便,降低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大量的拆遷現象也都是由于城市的規劃缺乏前瞻性導致。
4、缺乏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
每一座城市發展到現在都是時間的沉淀和歷史的積累的結果。因此,每座城市都有其相應的文化底蘊和這種文化下所孕育出的大量名勝古跡。但是,目前的很多城市在建設中竟然忽視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使得大量歷史遺跡遭到毀滅性破壞,讓人感到惋惜。
5、生態環境破壞嚴重
城市的生態環境的好壞是衡量居民生活質量的關鍵因素,是衡量城市規劃建設是否人性化的標準。現階段,國內很多城市的規劃建設雖然給城市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收益,但是也給這些城市的生態環境造成不小的沖擊。國內針對這種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早已制定出相關的法律,比如說:水土保持法、環境保護法,但是企業對此不夠重視,相關的責任部門對此監督也不到位使得這些法律變成一紙空文,落實不到實處。
二、完善我國城市規劃與城市建筑管理的對策
1、健全和完善規劃法規體系
當前,要切實做好城市規劃與管理,就應該積極運用法律手段,進一步強化城市規劃管理的綜合協調職能,將城市土地利用各項活動都納入統一的城市規劃管理中。要確保法律手段的有效發揮,各級城市規劃管理主管部門就應該依照實際情況科學制定完善的規劃法規體系,使城市規劃與管理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保證城市規劃方案的有效實施。在法律手段應用過程中,應注重節制規劃許可自由裁量權,使遵守法定程序,嚴守合理性原則,逐步推行城市規劃審批法制化、城市規劃技術標準化,城市規劃管理工作科學化建設。
2、設計合理的規劃許可審批程序和管理體制
要確保城市規劃管理的合理與科學,就必須依照城鄉規劃法規定的必要的環節來進行,嚴格遵循科學的審批管理程序,從而有效地防止審批工作隨意性,避免、隨意干預的情況發生。為此,管理部門應設計合理的規劃許可審批程序,采取各種手段確保程序的嚴格執行,對違背城市規劃管理法規的行為要追究當事人法律責任。同時,還應該加強管理體制的改革,建立健全城市規劃行政許可和審批制度,在城市規劃管理工作中貫徹實施行政許可法,建立規劃委員會制度,健全城市規劃管理決策機制,保證城市規劃與管理的有序進行。
3、加強城市規劃與管理的監督
城市發展建設的長期性決定了城市規劃與管理工作的長期性。要保證城市規劃的長遠發展,各級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就必須將規劃實施的監督檢查工作作為一項重要內容來抓。為此,應建立有效的城市規劃監督機制,實現上級對下級的有效監督,依據法律法規對項目實施事前、事中監督,強化層級監督,及時發現、及時制止。同時,還應該建立規劃管理行政責任追究制度,使城市規劃管理的各項工作任務都有明確具體的責任主體,對實際工作中的各種違法行為要追究直接責任人責任,切實保護行政管理的法律秩序,保障國家和人民權益。
4、重視城市生態環境規劃
生態環境的保護是規劃建筑中的重要內容,要做好科學規劃,就應該以城市建設規劃的基本要求為基礎,以城市的自然資源承載力和環境容量為依據,以保護城市生態環境,實現城市社會、經濟和環境三個方面的協調發展為目的來進行。具體來說,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當地的特色與優勢來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基礎設施的建設,為保護和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質量奠定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要堅持“誰污染誰付費、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的監督、評價和激勵機制,有效控制對生態環境進行的行為,加大各項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及政策的執行力度,從而形成保護城市生態環境的合力。此外,還應該充分利用教育、法制、宣傳等手段,向民眾普及環保知識,使人們正確認識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要性,并能夠投身于改善生態環境、防止環境污染的行列中去。
5、加強城市建設的區域協調
由于目前我國城市發展規劃區域協調性比較差,這就造成我國一些發達地區的城市發展較快,而落后偏遠地區城市發展較差,這影響了我國城市的整體發展。因此,我國要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根據不同區域城市的發展狀況,制定不同的城市發展規劃,從而有效協調不同區域的城市發展水平,進而提高我國城市的總體發展水平,促進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結束語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日益加快,大力改善城市規劃與管理工作也變得迫在眉睫。當前,在城市規劃與建設中,管理法制、管理體制、監督與管理方式等方面還存在問題,遵循有關的城市規劃原則,處理好城市規劃管理與法律法規、監督體制各方面的關系,進行合理的規劃和決策,從而實現城市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國慶.淺析城市規劃與城市建設管理[J].黑龍江科學,2014,03(08):57-58.
[2]尉雪.淺談城市規劃與城市建設管理[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3,25(06):34-35.
對現代城市的規劃來說,大中型城市主要集中在東中部地區,而西部地區城市的發展來說不是非常好,為了更好地促進我國城市化水平以及城市化結構,就應該協調區域間的城市化發展,使得各個地區的城市化發展水平都得到相應的提高。我國很多地方城市的發展都和產業布局有很大的關系,我國的廣州和深圳作為我國早期開放的地區,城市發展水平和發展規模都比較大。現在我國的城市發展還是呈現出這樣的趨勢,諸如現在天津濱海新區的發展,使得周邊的城市化發展進程較快,而相較于濱海新區其他區縣的城市發展卻并未取得很好的發展,為了更好促進我國城市的協調發展,就需要在進行規劃和建設的時候能夠考慮到區域間發展因素,能夠對區域的城市布局有一個綜合的考慮。現在我國的城市發展速度比較快,雖然城市化的發展速度比較快,但是城市化的發展質量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而評價城市化的重要指標就是我國城市環境,現在我國很多城市忙時用電都無法得到保證,很多地方需要利用限電的方式來進行調節,人們對于低碳環保的理念比較薄弱,并沒有認識到節約用電就是保護環境。在城市用水方面,我國的水資源分布不均勻,并且現在我國很多地方的飲用水都不能達到世界標準,現在城市中工廠對我國的水資源造成了很大的污染,但是在廢水處理方面卻并未得到相應的提高,如果不能更好地解決水資源問題的話,將會對我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造成很大的隱患。由于城市中工廠的布局不合理、數量過多,對城市空氣造成了嚴重的污染,同時,汽車的擁有量過大也是造成城市空氣污染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只有綜合處理這些方面的問題,才能更好地解決我國現在城市發展中的污染問題,才能為我國城市的長遠發展奠定基礎。
二、城市規劃與建設的對策
1.重視城市總體戰略目標的實現
現在我國的城市發展過分重視城市經濟的發展,對于城市發展的各個目標之間的和諧缺乏必要的認識,這就對城市發展的總體目標的實施造成了很大的阻礙。為了能夠達到這個目的,需要做兩個方面的努力:第一,城市的發展規劃和建設的主導權還是掌握在政府的手中,為了能夠平衡城市各個發展戰略目標之間的關系,就需要政府能夠加深其認識,能夠在制定城市規劃的時候,在側重經濟戰略目標的基礎上,能夠平衡其他發展目標,只有這樣才能更科學地促進城市的發展;第二,專家學者應該加大對于城市戰略目標實現的研究,這樣就能為政府職能的正常發揮提供必要的借鑒。
2.加強對城市歷史文化的保護
在現在的城市規劃和建設中,對于城市的人文歷史性的建筑、精神標志不能進行保護,這類人文歷史類的建筑往往都被經濟性的建筑所取代,這不但造成了城市自身的印記缺失,對于城市的個性發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礙,而且不利于城市的長久發展。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中,應該著力保證這些歷史文化建筑、精神象征,并出臺相關的政策對歷史文化建筑進行保護,這樣才能對城市進行良好的保護,使城市獲得充足的發展后勁,對于保持城市的歷史文化內涵有著重要的作用。
3.加強城市建設的區域協調
我國現在的城市發展很大程度還是和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城市的戰略布局等方面聯系在一起,我國現在的城市化水平發展非常不協調。這樣的城市和建設對于我國城市發展有很大的制約。為了更好地協調我國不同地區、同一地區不同地點的城市發展水平,主要還要增強國家的宏觀調控,只有協調不同區域的城市發展水平才能更好地促進我國經濟的長遠發展。
4.樹立環保意識
在我國城市規劃和建設的過程中,需要設立必要的環保措施,我國的城市化發展正面臨很大的環境問題,城市污染嚴重。為了更好地改善我國的城市環境,就需要在進行城市規劃的時候,設立必要的環保功能區,在進行城市建設的時候,能夠增強環保意識,只有雙管齊下,才能促進我國城市更好地發展。
5.完善城市交通
現在很多城市的交通問題比較嚴重,為了更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很多城市開始建設輕軌、地鐵等公共交通,為了更好地促進我國的城市交通的發展,需要在規劃上加強預測性,能夠預測出城市發展的趨勢,進而對交通發展進行必要的估計,從而使交通狀況能夠得到相應的改善。除此之外,還需要對城市的交通運行方式進行調控和管理,私車出行的增加是城市交通的巨大壓力,只有逐步改變人們的觀念,大力發展公共交通才能更好地促進我國城市交通的發展和城市化建設。
三、總結
[關鍵詞]城市建設規劃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引言
做好城市工作,首先要搞好城市規劃。城市規劃是城市建設和發展的藍圖,是建設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據。城市規劃搞得好不好,直接關系城市總體功能能否有效發揮,關系經濟、社會、人口、資源、環境能否協調發展。無論從國外還是國內看,在設計、建設、管理方面受到普遍贊譽的城市,都有一個科學合理的總體規劃。那些布局混亂、環境惡化、不能發揮整體功能的城市,除了其他原因外,往往都與沒有一個好的發展規劃有關。因此,在城市現代化建設中,必須下功夫搞好城市規劃。
二、城市發展中面臨的問題
(一)飲用水源污染愈演愈烈
目前,城市污水幾乎全部向江河直接排放,嚴重污染水體和環境。其中生活污水基本上是不經任何處理的直接排放,并且各個城市污水處理能力和城市建設很不相稱。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劇增長和工業的飛速發展,大量污水沒有得到妥善的處理而直接排掉,致使水環境嚴重污染。全國有監測資料的1200多條河流中,850多條受到污染,在七大水系中,遼河、海河、淮河污染嚴重,全國78%的河段不適宜作飲用水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
(二)城市大氣質量嚴重惡化
隨著城市燃氣的普及,城市大氣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大氣總懸浮顆粒物年日平均值呈逐年下降趨勢。其污染源主要來自以燃動油為燃料的機動車尾氣和燃燒散煤排放的煙塵。隨著機動車需求的不斷增加,汽車尾氣成為市區居民生命健康的大敵;為提高大氣環境質量,大氣污染治理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工業和交通運輸業逐步發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將粉塵、硫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資排入大氣層,使大氣層嚴重惡化,導致全國絕大多數城市出現酸雨,給工農業帶來巨大的損失,直接地威脅到人類的生存。
(三)垃圾處理問題日趨嚴峻
人類的生活和生產產生了大量的廢物,全國有2/3的城市處于垃圾的包圍之中,不僅有礙雅觀、侵占土地、傳染疾病,而且在自身嚴重污染環境的同時加強了水體、大氣土壤的污染。城市中心地帶往往是工業企業的城市環境污染源,現代一些城市工業企業科技含量低,工藝設備、技術路線落后,傳統的先污染、后治理阻礙了城市生態環境建設進程。近些年,各市采取措施治理工業對現代城市生態環境的影響,但力度不夠,不能徹底的改變“三廢”對城市發展的影響。但又不能讓污染源離開城區又去污染郊區,無論是城區還是郊區的工業企業都應推行清潔生產,重抓技術改造。如何將技術改造與清潔生產有機結合起來,將污染預防貫穿于生產的全過程,是推行清潔生產必須解決的問題。
三、解決當前城市規劃管理的思路與對策
城市規劃管理包括城市規劃編制審批管理和實施監察。城市規劃把構成城市不同功能的物質要素布局合理化、科學化,城市規劃和建設是形成和完善城市多種功能、發揮城市中心作用的基礎性工作,應堅持統一協調,確保規劃先行。城市規劃管理要做到合理布局、特色鮮明,應從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市場效益、生態效益等方面制定和實施。總的來說,就是要堅持“先規劃,后建設”的原則,通盤考慮,綜合協調,做到一張藍圖畫到底,既要考慮城市總體布局,也是考慮城市某個區域的布局。在規劃過程中,可以實行規劃公示制度,建立規劃分級審批制度,保證規劃制定的科學性。同時,讓群眾多了解、監督規劃的實施,可以減少規劃實施時的阻力。
在城市的規劃管理中,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從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著手,逐步探索出一套適合本城市的規劃管理模式。同時,要堅持量力而行,科學合理地確定城市各項建設指標,對一些重大問題,要在綜合調研、深入論證的基礎上研究確定,切忌倉促拍板,以免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
在城市規劃建設中,應當把樹立節約、集約的原則,形成合理的城市功能和城市布局結構,不斷提高對城市發展可能出現的矛盾的預見性,從而實現城市的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四、城市建設管理的可持續性發展
我國的城市建設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如北京、上海、深圳、大連等城市,經過幾十年的建設,城市功能不斷增強,城市布局日趨合理,較好地體現了城市規劃的要求,既顯示出現代化城市的氣派,又保持了紅瓦綠樹的歷史風貌,逐步顯示出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了城市的可持續性發展。把規劃作為城市發展的戰略、建設城市的綱領、管理城市的依據。概念性發展規劃是長期性的和戰略性的,是協調和指導公共建設的長期規劃。開發指導規劃則以土地使用和交通規劃為核心,根據概念規則和具體參數,用以指導具體的開發建設。規劃是追求精品的理念,在城市精品工程的打造上,形成了從規劃設計、施工組織到質量保證一整套的管理體系。規劃是嚴格管理的理念,城市建設者對技術標準采用,持一種實用主義態度,做到因地制宜,做到城市規劃管理的可持續性的發展。
五、結束語
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只要我們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以科學的態度規劃城市,以嚴謹的態度建設城市,以人性化的措施管理城市,就一定能建成適宜人類居住的和諧城市。我國新時期的城市發展正經歷著質的飛躍,與此同時,城市規劃必然也要面臨著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新跨越。而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政策、科技和文化對我國城市發展的影響和推動將愈加強烈。因此,新世紀新時期的城市規劃要善于抓住這一歷史性的變革,加強其社會調控的功能,以保證城市的發展與社會公平、效率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最佳平衡。
參考文獻:
[1]甄峰,萬緒才,張越. 21世紀中國城市發展與城市規劃.城市發研究,1999, (2).
[2]許廣安.關于城市建設現狀存在一些問題的思考有色冶金設計研究,2007,10(5).
關鍵詞:城市規劃建設;天津規劃館;公眾參與;
中圖分類號: TU984 文獻標識碼: A
一、公眾參與城市規劃建設內涵概述
公眾參與是群眾參與政府公共政策的權利,公眾參與城市規劃建設的過程,其實就是指公眾參與規劃的全部過程,其本質是要通過公眾對規劃制定和實施全過程的主動參與,更好地保證規劃行為的公平、公正與公開性,使規劃能切實體現公眾的利益要求,并確保規劃工作的成功實施。
城市規劃既是一門跨越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綜合性科學,又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政府職能,同時它還是一項帶社會實踐性質的公眾事業。城市規劃的這三種性質,要求政府的決策要尊重科學、尊重民意,而公眾則應當了解規劃、參與規劃、監督規劃的實施,一旦城市居民能夠直接而持久地接觸規劃,成為規劃制定和規劃實施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規劃行為便會更加科學與民主,規劃決策便能更符合實際情況和切實體現公眾的利益需求,并確保規劃工作的順利實施。
二、天津規劃館中的公眾參與
天津規劃館于2009年正式開放,其有效布展面積達到了一萬平米以上,主要設有歷史展區、中心城區、濱海新區、城市映像影廳和規劃公開與公眾參與區等等。其中,規劃公開與公眾參與區設置了政務信息查詢區、規劃信息實時瀏覽屏、規劃圖書展示區等區域,為公眾了解、參與規劃提供了機會,公眾可以通過查詢瀏覽規劃信息、動手進行城市規劃模擬設計,在感受城市規劃對城市發展意義的同時,提出自己的意見,為城市發展做出一份貢獻。
天津規劃館開放以后,為公眾參與城市規劃建設提供了新的途徑,諸多市民都能通過該館進一步了解規劃建設信息。而這只是其中的一個過程,其意義在于通過集思廣益、凝集共識,既能體現規劃決策過程中的民主化、迎合民心,又有利于推動天津市城市總規劃實施,實現國際港口城市、北方經濟中心和生態城市的城市定位。
三、天津規劃館公眾參與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天津規劃館的建設為該市的發展帶來了諸多益處,但是由于我國曾經長期處于計劃經濟體制,導致部分政府官員并沒有重視宣傳與公眾參與,而市民也沒有認識到城市規劃與自己利益的相關性,認為城市規劃建設與管理是政府的事,這種觀念導致了很多市民對城市規劃公眾參與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雖然在改革開放之后,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公眾參與城市規劃的熱情也越來越高,政府也逐漸認識到了公眾參與城市規劃的重要性,但是在其過程中依然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從天津規劃館公眾參與過程就可以看出其問題所在:
1、公眾參與的深度不夠
天津規劃館提供的公眾參與雖然方法具有創新性,但是絕大多數市民或者游客在參與過程中只有參議權,而沒有決策權,自主的設計與規劃也未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反饋程度較低。這也是我國城市規劃建設公眾參與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而隨著規劃項目規模的增加和級別的提高,公眾參與的深度反而逐漸降低。
2、公眾參與的廣度不夠
前往天津規劃館參觀的人群很大程度上是外地的客人,對于天津的了解程度不夠,因此在參與規劃過程中具有盲目性。而且通常在我國城市規劃建設中,公眾參與的權利往往是由居委會成員代替執行,普通民眾參與大型建議活動的機會較少,公眾參與的廣度也是問題之一。
3、缺乏應有的法律保障
公眾參與城市規劃建設缺乏法律法規的保障,政府部門沒有明確公眾參與的主體、具體權利以及相關的法律程序,對公眾的參與缺乏強有力的引導和保障,而只是對規劃建設部門的行政行為進行授權。
4、公眾參與的意識淡泊
在公眾看來,城市規劃是國家、政府的事,參與城市規劃的公眾很多是抱著嘗試的心理。除此以外,相關部門向社會公布有關規劃信息有限,媒體宣傳力度不夠等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我國公眾參與城市規劃的意識和熱情都極端缺乏。
四、我國城市規劃建設公眾參與的改進措施
從上述不足可以看出天津在城市規劃建設過程中需要進一步提高公眾參與的程度,而從目前我國公眾參與的實踐情況來看,公眾參與的涉及面積極其廣泛,需要資金與政府的支持,也需要公眾民主意識的提高、科學規劃管理機制的建立。因此,必須利用多種方式結合改進,才能促進我國城市規劃建設過程中,公眾參與程度的加深。
1、推進民主化進程,保障公眾規劃參與權
公眾參與城市規劃是公民行使公民權的表現,而參與的廣度與深度與民主化程度具有直接的聯系,因此我國政治民主化、政務公開化是公眾有效參與的政治前提和基礎。對此,應該大力推進民主法制建設,賦予公民更多民利,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決策中充分享有利益表達的機會,參與政府的決策。同時還應加強城市規劃的法制建設,實施依法規劃,從法律上保障公民的參與權,使公眾參與規劃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從而為公眾參與規劃提供堅實的法律保障,營造一個良好的政治空間和社會環境。
2、建立調控有力的規劃管理體制
目前我國現有的規劃管理體制存在著一定的不足,很多方案都沒有真正考慮到城市行政領導層干預規劃實施的情況。其實,建立一個有效的規劃管理體制需要進一步深化城市政府機構的改革。應該從市場經濟的發展需求出發,以此為基礎對各級政府機構進行大的調整和優化,對政府機構權力范圍的調整和加強對其行政行為的監督是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在公眾參與的過程中,應加強對領導層的監督,把公眾評議和規劃實施的組織工作列入政績考核的指標中。改造城市規劃委員會,使其成員不僅包括規劃主管部門領導,還包括本市規劃專家代表和公眾代表,以加強規劃編制與實施中的協調、仲裁、決策和執法監察工作。
3、探索有效的參與方式與途徑
天津規劃館及其規劃公開與公眾參與區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參與方式與途徑,但也有諸多地方需要進一步完善,市政府應該重視群眾提供的規劃方案,在此過程中結合天津這座城市的文化特色與發展特點,并與市民的生活習慣相結合。因此,我國在進行城市規劃建設公眾參與的過程中,應該從城市本身的特點出發,采取正確的、科學的方式搜集民意。
天津城市規劃館規劃公開與公眾參與區的設立對于我國城市規劃建設公眾參與程度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也有利于公眾進一步了解城市的發展與建設,但是這種公眾參與方式也存在著很多不足,應該注重問題所在,從政府、社會等多個角度來徹底解決這些問題,同時積極拓展各式各樣的公眾參與途徑,從而促進城市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胡云.論我國城市規劃的公眾參與[J].城市問題,2005,04:74-78.
[2]孟丹,劉管平.公眾參與城市規劃評價體系初探[J].東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S1:241-246.
[3]趙偉,尹懷庭,沈銳.城市規劃公眾參與初探[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04:75-78.
[4]郝娟.解析我國推進公眾參與城市規劃的障礙及成因[J].城市發展研究,2007,05:9-12+30.
[5]陳有川,朱京海.我國城市規劃中公眾參與的特點與對策[J].規劃師,2000,04:8-10.
[6]唐文躍.城市規劃的社會化與公眾參與[J].城市規劃,2002,09:25-27.
[7]鄭芳菲.我國城市規劃中的公眾參與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07.
關鍵詞:城市規劃;生態城市;規劃建設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city construction is more and more quickly, an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s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destru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is also very serious. So how to solve thes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t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Key words: city planning;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我國的經濟發展十分迅速,城市化進程也越來越快,而建設生態型城市現在也得到了普遍的關注。接下來,我們就對生態型城市的規劃做一些簡單的介紹。以此來讓大家了解到,生態型城市不僅僅是一個環境質量優秀發展科學的城市,更重要的是要對生態的保護和設計。在建設生態型城市時,還要在設計和建設時對自然的生態基礎進行充分的利用。
1、生態城市規劃的概念及現狀
1.1 生態城市規劃的概念
生態城市的建設必須要有科學的、高起點的、切合實際的規劃,在規劃思想里導入經濟、社會、生態的因素,按符合生態要求的原則進行生態規劃。它是城市生態化發展的結果,簡單地說它是社會和諧、經濟高效、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住區形式,自然、城市、人融為有機整體,形成互惠共生結構。20世紀70年代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人與生物圈計劃”的研究過程中,前蘇聯城市生態學家尤尼斯基提出了生態城市的理論和模式,即生態城市是“技術與自然充分融合,人為創造力和生產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環境質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的人類住區。生態城市的發展目標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1.2 城市生態環境現狀
目前,我國生態環境的基本狀況是:總體在惡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遠遠趕不上破壞速度,生態赤字逐漸擴大。主要表現為:水土流失嚴重;沙漠化迅速擴展;草原退化加劇;森林資源銳減;生物物種加速滅絕;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積縮小;水體污染明顯加重;大氣污染嚴重;廢渣存放量過大,垃圾包圍城市;生態破壞、環境污染本身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和財富流失。生態指標惡化也明顯地影響著現期經濟指標和預期經濟的發展趨勢。
2、城市生態建設中城市生態規劃的重點
2.1城市生態和諧度評價
任何城市都是在人工與自然相互作用過程中產生和發展的,因此,城市在任何發展時段都存在著人類與其周圍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即“生態”而各城市由于自然環境、資源條件、歷史條件、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技術水平、生態意識等的差異,這種城市中“人類與其周圍環境”關系質量的優劣程度可稱為城市的“生態和諧度”這種城市生態和諧度應包括:城市人類的健康;城市環境的持續,兩者和諧發展。
2.2創建城市生態管理系統
對城市的大氣污染物、廢水、廢渣以及飲食業、屠宰業、農副市場、大眾娛樂場所等系統排出的各種廢棄物,都要按照各自的特點及時進行處理和處置,同時加強對噪聲的管理,使城市生態環境潔凈、舒適"高效的道路交通系統,能流、物流、信息流的運轉系統,以及人口控制、資源利用、社會服務、醫療保險、勞動就業、治安防火、城市建設、環境整治等的高水平管理系統,是城市人類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的有力保證。
2.3做好生態功能分區規劃
生態功能分區是進行城市生態規劃的基礎,是在對城市生態進行綜合分析評價的基礎上,運用生態學理論與方法進行生態敏感區、生態控制區、生態功能區等的用地規劃。
通過土地適宜性分析和生態敏感性分析,確定對城市生存、運行和發展具有關鍵制約作用的生態因子及其所在的空間區域;通過對城市周邊地區生態系統的彈性研究,確定城市發展的用地性質、建設項目、建設強度等規定、管理和控制的區域;通過對人類聚居地生態健康分析,確定聚居地特殊的自然景觀區域或人工建立的模擬自然景觀區域等等。
2.4加強城市森林生態系統建設
城市森林作為城市綠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改善和維持城市生態環境具有核心作用。城市森林是指在城市及其周邊生長的以喬灌木為主體的綠色植物的總稱,是以成片森林為主體,喬、灌、草相結合,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高城市文化和福利水平的城市森林生態系統和景觀系統。這些森林對于保證城市的發展及補充城市綠地的不足,改善城市生態環境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3、城市生態規劃中的注意事項
3.1 注意保留自然景觀要素
這里所指的自然景觀要素不僅僅是指山、水等自然景觀要素,還應包括歷史文物古跡經歷了長期的環境演變,這些景觀要素無論是對動植物的生存空間還是對其周圍環境的適應上,都已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形成了相對的平衡空間,具有很大的生態保留價值不僅如此,在城市生態規劃中,把這些原生的自然景觀元素與城市現代的景觀元素結合起來,在城市空間的塑造中保持這些即使很細小但是非常有趣味的自然人文景觀部分,可以豐富城市景觀的異質性,同時為新城的居民提供異樣的城市空間去休閑、休息或者僅僅就是觀賞和回憶自己過去熟悉的文化和環境。
3.2 保護和恢復濕地系統
濕地資源是十分重要的,他是地球的凈化機。它是由地球表面上的水、土和水生或濕生植物及其他水生生物相互作用而構成的生態系統,濕地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十分重要。所以我們要注重對濕地的保護。對已經破壞的濕地要進行積極地修復。
3.3 注意緩沖性城市公共空間的規劃
城市中不僅要有先進現代化的建筑和工業集散地。還應該有一部分空間作為緊張生活的緩沖。這部分地帶可以用于休閑和綠化。我們不能只對城市中那些廣場公園作出合理的規劃,而對城市周邊的環境置之不理。我們應該加大對城市周邊環境的合理規劃,建立綠化帶,使這一地區可以成為城市忙碌氛圍的一種緩沖劑。這樣可以使城市的建設更加完善,更加整體。而且在與鄉村的接壤地帶增加合理的建設和規劃,對農村建設也會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4、生態城市規劃管理對策
4.1目前,從城市環境管理的角度看,我國已有9項有關規定,即“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三同時制度”、“超標排污收費制度”、“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目標責任制”、“排污許可證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限期治理制度”和“企業環保達標制度”。國家有關部門自1995年開始又陸續頒布了有關生態示范區規劃建設的文件,這些法規是城市環境管理的重要保證,同時也是實施生態城市規劃管理的重要基礎,但各地在規劃建設與管理工作中,僅有這些國家的有關法規條例是不夠的,還應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制定一些補充規定,并建立健全執法機構:如“生態城市規劃與建設領導小組”,有主管市長負責,各有關部門參加,密切配合。生態城市的規劃方案經多方論證、比較后,提交政府決策部門作為決策的科學依據,并運用政治、經濟、立法、計劃、管理等綜合手段提出實施對策,確保規劃方案的實施,促進城市的生態保護與生態建設。
4.2精心做好生態城市設計
在編制生態城市規劃的基礎上,要精心做好生態城市設計,以真正實現城市的生態化目標,并體現不同城市獨有的城市生態環境、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風格特色和吸引力。其基本設計有城市景觀設計、城市產業設計和城市住區設計三個方面。
城市景觀設計的目標是建立在由建筑、園林等為主的人文景觀和各類自然生態景觀構成的城市自然生態系統。建筑景觀設計的重點是在平面規劃的基礎做好空間天際輪廓線的規劃設計,特別是沿主要街道建筑景觀謝十,要在做好高層超高層建筑景觀設計的同時,適當布置低層的生態建筑。園林設計的重點是要做好沿江、河湖、溪等兩岸林帶以及城市公園、城市廣場的景觀設計,融生態環境、城市文化、歷史傳統與現念及現代生活要求于一體,提高生態效益、景觀效應和共享性。要以生態化的示范產業園區為平臺,建設以高科技產業為主導、以循環經濟為特色的生態型工業體系,同時努力發展旅游、教育、醫療、物流、文化、信息、房地產等產業。要建立生態產品開發、設計、孵化中心,逐步實施現有產業的調整和改造,實現產業的生態轉型,提高生態經濟在GDP中的比重。
5、結語
建設生態型城市,是我們城市建設發展的必然趨勢,這種建設模式適合人類生存和可持續的發展。但是要是實現這種模式的建立,我們就要設計出一套科學合理的建設規劃。在這一規劃的合理指導下建設生態城市。我們要堅持和諧發展這一基本思想,通過對城市結構的調整,和功能的劃分,使自然與人類密切結合在一起。并且實現共同發展。還要保護生態環境,合理利用生態資源。這樣才能實現人類的進一步發展,使我國的城市規劃與建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節約;生態城市;綠色建筑;規劃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十”提出了“五位一體”的新的發展模式,將生態文明提升為基本發展目標之一,強調均衡、可持續和以人為本的發展,為我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發展和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城市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在生態文明的建設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做為生態系統的消費者和廢棄物質的生產者,如何使其在生態系統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是城市規劃、發展和研究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在城市研究的歷史上,對生態城市的研究從未中斷。E·霍華德在1898年發表的著作《明日:一條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提出的田園城市就已具備了生態城市概念的內涵,之后經P•格迪斯等學者們的豐富和完善,形成了城市與生態學研究的思想體系。至20世紀末期,隨著全球化、城市化、信息化進程的加快發展,城市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不斷加劇,在1987年聯合國環發大會上正式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
1 生態城市建設現實與存在問題
1.1理論與實踐
在這個工業高度發達的時代,出現了城市化的高樓林立、交通縱橫、爆發式的資源消費、高密度的污染及大規模的廢棄物排放。由工業化所推動的城市化對大自然造成前所未有的大規模、高強度、持續性的擾動,使大自然正常的生態系統和功能結構遭受了巨大的沖擊、割裂、阻斷和破壞。這種人為的人與自然的對抗,從不為人類重視全球生態系統變異,到城市化進程加速中生態矛盾逐漸凸顯出來,而且越來越嚴厲地威脅到人類自身安全與生存。臭氧空洞、溫室效應、酸雨、沙塵暴、物種滅絕、水源匱乏等等,這些我們當代人必須面對的危機與挑戰,是我們人類點滴、局部行為跬步積累所導致的全球災難與問題。為尋求解決這些問題的良方,全球專家學者不斷的進行探索和實踐,提出了“生態城市”的發展構想,以期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地球。
生態城市的概念提出于20世紀7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人與生物(MAB)”計劃,其內涵為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理查德•瑞吉斯特(Richard Register)在其著作《生態城市:重建與自然平衡的城市》中提出生態城市追求人類和自然的健康與活力,是緊湊、充滿活力、節能并與自然和諧共存的聚居地,提出了城市、城鎮和鄉村建設的全新方法。懷特(White.R.R)在其著作《建設生態城市》中也以城市新陳代謝理念為基礎,分析了現代城市的病理,并提出了一系列恢復城市生態系統健康的實用性策略。
我國學者對生態城市理論與實踐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黃光宇教授認為生態城市是根據生態學原理,綜合研究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并應用生態工程、社會工程、系統工程等現代科學與技術手段而建設的社會、經濟、自然可持續發展,居民滿意、經濟高效、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住區。宋永昌教授認為生態城市應該是結構合理、功能高效和關系協調的城市生態系統。陳易教授指出生態城市是在保證城市各項功能正常運行和維持城市居民較好生活質量的前提下,盡量減少人均生態足跡,使城市生態足跡面積盡量縮小的城市。顧朝林教授從應對氣候變化角度提出的低碳城市及其相關規劃研究也是對生態城市發展建設的思考。
在發展理論的同時,世界各國也不斷進行生態城市建設的實踐。美國伯克利對城市進行生態化改造,巴西庫里提巴、瑞典斯德哥爾摩、澳大利亞布里斯班等城市都進行了不同程度和不同類型的生態城市實踐,法國普羅旺斯生態小鎮、阿聯酋的馬斯達爾城作為新建的生態城市,號稱世界第一座零碳城市。我國近年來也不斷進行生態城市的實踐,與各國合作建設了中新天津生態城、中芬門頭溝生態城、蘇州生態城等,在生態城市的建設上進行了大量的探索。
1.2存在問題
1.2.1城市選址大多不利于建設
目前的生態城市選址大多位于生態敏感區,本身承載力較弱,進行生態城市建設投入高、效益差,生態改造任務重。如馬斯達爾城建設于沙漠中,水源天生不足;天津的中新生態城選址在渤海灘涂,生態較脆弱,基礎承載力較差;黃驊新城選址在鹽堿地,綠化條件較差,建筑需進行防鹽漬處理等。諸如此類的問題不一而足,不僅對生態城市的建設和發展不利,同時也影響了城市的安全和健康。
1.2.2生態城市建設和維護成本高
從各國生態城市建設成本來看,其累計投入都是比較高的。阿聯酋馬斯達爾城約6平方公里,總投資超過320億美元;門頭溝中芬生態城總投資1500億元;蘇州生態城投資250億元……這種完全靠金錢與高科技堆砌起來的生態城市,已背離的生態城市建設的本質與內涵。同時高投入的城市建設對維護的要求提高,造成運行和維護的成本高企,增加生態城市的運營壓力。
2節約型生態城市
2.1節約型生態城市內涵
結合國家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我們提出節約型生態城市的理念,即采用生態城市的理念,從城市選址階段開始,貫徹生態優先、資源節約的思想,降低生態城市的建設和運行維護成本,減少生態城市的資源消耗,建設健康、安全、融于環境并且可持續的生態城市。
2.2節約型生態城市的必要性
2.2.1應對全球資源緊張局勢的需求
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資源、能源緊張的趨勢進一步加劇。隨著世界各國的經濟取得大發展的同時,對全球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不斷加劇,各類不可再生資源的存量大多以降低至警戒線以下。在這種背景下,如何以最低的消耗發展經濟、以最小的代價建設和發展城市,是擺在人類面前的重大課題,節約型生態城市將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手段之一。
2.2.2我國兩型社會建設和發展的需求
按照我國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總體要求,生態城市的建設應結合主體功能區要求,根據資源環境承載條件,進行科學合理開發、綜合利用、集約使用資源,把城市發展同周邊腹地開發與保護生態結合起來,統籌城鄉發展,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矛盾。因而,節約型生態城市將成為我國兩型社會建設的重要切入點。
2.2.3我國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需求
新型城鎮化的兩大趨勢是城中村改造與新城鎮開發,在這一過程中,應充分運用生態城市的相關理念和技術,節約城市建設和運行維護的成本,降低資源消耗,以最優的成本實現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把生態城市的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理念貫徹到新型城鎮化的全過程,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合理發展。
3節約型生態城市規劃建設要點
3.1強化建設選址的科學性
城市選址的問題,在我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導下,非常注重選址的安全、經濟和宜居,“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廣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低毋近水而溝防省”(《管子•乘馬》),同時要求城市布局與周邊環境資源條件相適應,“地方百里者,山陵處什一,藪澤處什一,溪谷流水處什一,都市蹊道處什一,惡田處什二,良田處什四,以此食作夫五萬。其山陵藪澤溪谷可以給其材,都邑蹊道足以處其民,先王制土分民之律也。”(《商君書•徠民篇》)。而如今的城市建設,得益于工程技術的發展,對自然環境和建設條件大多不予考慮,以工程技術手段解決所有不適合建設的問題,不僅增加了城市建設成本,同時對脆弱的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可修復的傷害。
因此,在生態城市的建設中,首重城市的選址。應采用包括3S、生態、工程、環境等多種手段對城市建設區域進行分析,選擇對環境破壞小、適宜城市建設的地區,避開生態敏感區、生態脆弱區、地質條件惡劣區域,從根本上杜絕資源的浪費。
3.2維護并融入既有生態格局
生態城市需要一定區域的社會、經濟、環境永續發展為基礎,并在更大的城市-區域系統中取得協調發展所需的資源和條件,這就要求生態城市能夠與其所在區域形成一體化的生態環境空間,在城市的建設和使用過程中,對區域生態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
城市的建設必然會對區域生態基底造成影響和破壞,即使是生態城市。在建設過程中及完成后,必須采用生態、技術手段恢復區域生態格局,保護區域生態環境的完整性,并使生態城市的格局與區域生態系統形成一體化的銜接,通過水系、綠地公園等生態廊道的貫通與連接,不僅對城市文化、環境和美觀起到作用,同時具備重構區域生態格局的骨架,并起到棲息地、隔離或過濾、通道、源和匯等功能和作用。
以此為目的,在生態城市規劃編制和整體設計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城市與區域的關系,關注區域生態系統對城市的影響和要求,了解區域生態系統運行的規律和通道,在規劃中維護區域原生態環境的健康,減少破壞,保留城市中的區域生態格局,并在城市的建設和運行過程中充分利用自然生態的手段解決城市環境的維護問題。如巴西的庫里提巴在城市公園的維護中使用生物的手段,通過養羊來維護公園的草地,既節省了維護資金又提供了天然肥料,減少了80%以上的維護成本,同時提高了城市的生態形象。
3.3采用綠色建筑技術
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地、節能、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 50378)》)。綠色建筑的基本內涵是減輕建筑對環境的負荷,即節約能源及資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適性良好的生活空間;與自然環境親和,做到人及建筑與環境的和諧共處、可持續發展。
綠色建筑的概念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美國建筑師保羅·索勒瑞提出的生態建筑理念,經各國學者多年的完善和實踐,至20世紀90年代世界各國紛紛推出各自的綠色建筑標準,綠色建筑在世界范圍內獲得了廣泛的共識和大力的推廣,如英國BRE的環境樓、德國柏林的新議會大廈、法國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辦公樓、美國匹茲堡的CCI中心、丹麥科靈市郊區住宅開發項目、澳大利亞悉尼的奧林匹克村、荷蘭Delfut大學圖書館、日本九州綠色高層住宅等等。這些綠色建筑通過精妙的總體設計,結合自然通風、自然采光、太陽能利用、地熱利用、中水利用、綠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術,充分展示了綠色建筑的魅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
我國自1992年巴西里約熱內盧聯合國環發大會以來,一直在大力推動綠色建筑的發展,至2000年后逐步形成了完整的綠色建筑標準、政策、評價體系,推動了我國在綠色建筑方面的發展。國內很多城市(北京、南京、廈門、重慶、青島)提出了各自的綠色建筑發展目標,并進行了大量的綠色建筑實踐,推動綠色建筑的發展(例如:北京Moma住宅大廈、杭州-奧林匹克小球中心等)。
與節約型生態城市的內涵相適應,綠色建筑的設計理念首重節約,要求節約能源和資源,充分利用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采用節能的建筑圍護結構,減少采暖和空調的使用,根據自然通風的原理設置風冷系統,使建筑能夠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導風向,采用適應當地氣候條件的平面形式及總體布局;在建筑設計、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選擇中,均考慮資源的合理使用和處置,要減少資源的使用,力求使資源可再生利用。其次要求建筑回歸自然,綠色建筑外部要強調與周邊環境相融合,和諧一致、動靜互補,做到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由此可見,我們的城市在由傳統城市向節約型生態城市演進的過程中,由傳統高消耗型發展模式轉向高效綠色型發展模式尤為重要,而綠色建筑正是實施這一轉變的關鍵手段,是節約型生態城市建設的必由之路。
而傳統上認為綠色建筑即意味著高成本與高價格的思想并不正確,當前采用高技術、新材料和高建造成本堆砌起來的現代化“綠色建筑”與綠色建筑的真正內涵并不完全契合。綠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為人類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最終實現與自然共生。綠色建筑不僅講究建材的綠色環保和本地化,以減少長途運輸所引起的能耗和污染,而且它還應采用適宜當地條件的技術手段,在建筑整個生命周期,包括建材生產到建筑物的設計、施工、使用、維護及拆除回用等全過程使用最少能源及制造最少的廢棄,以循環經濟的思路,實現從被動地減少對自然的干擾轉到主動創造環境豐富性,減少對資源的需求上來;從狹義的“以人為本”轉移到對子孫后代和全人類的以人為本。同時,綠色建筑應采用具有地方特色、符合地方環境特征的建筑形式,即可因地制宜避免千城一面,形成良好的城市空間,又可有效降低建筑的建設成本,推動節約型城市的建設和發展。
在建筑的使用和維護過程中,綠色建筑的運行費用則會明顯低于傳統建筑。綠色建筑因廣泛利用可再生能源而極大地減少了能耗,甚至自身產生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有可能達到“零能耗”(廣泛利用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沼氣等可再生能源)和“零排放”的建筑。用水方面則可以通過循環水和中水回用系統,降低水資源的消耗。如英國倫敦市政大樓就運用了很多新的技術,使節能率達到70%以上,節水率達40%,而且有非常好的室內空氣環境條件。人們在綠色建筑里工作,得病率可以減少10-15%,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這也是另一種方式的節能。
4結語
節約是生態城市的重要的本質特征,節約不僅體現在節地、節水、節能和節材等可見成本上,減少對原生生態環境的破壞,降低城市對環境的影響、使城市融入環境并與環境共生,縮減城市廢物的排放并變廢為寶,是生態城市發展的重要方向,而綠色建筑在節約型生態城市的建設中要起到重要的作用,形成以綠色建筑為核心,輔以科技、生態、經濟、文化、行政等手段,促進節約型生態城市的不斷生長和完善,形成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城市體系,共同維護我們唯一的家園——地球。
[參考文獻]
[1]理查德•瑞吉斯特著.王如松,于占杰譯.生態城市:重建與自然平衡的城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2]Hiroaki Suzuki,Arish Dastur等著.劉兆榮,朱先磊譯.生態經濟城市.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1.
[3]李浩.生態導向的規劃變革——基于“生態城市”理念的城市規劃工作改進研究.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
[4]顧朝林,譚縱波,韓春強等著.氣候變化與低碳城市規劃.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
[5]仇保興.推行綠色建筑,加快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建筑與文化,2006,(4):1-5.
【關鍵詞】公眾參與;城市規劃;制度建設
1 我國建立公眾參與的城市規劃制度的意義
當前我國的城市化進程處于快速發展的時期,城市規劃建設的過程中,與公眾產生的矛盾等時有發生。為了更好的減少各類矛盾,實現城市可利用空間的合理分配,構建好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的,必須要發揮公眾參與城市規劃的主體作用。公眾參與指的是,在社會分層、公共需要多樣化以及不同利益群體介入的條件下,所使用的協調共進的措施。公眾參與強調居民對城市規劃的編輯管理過程進行有效的參與。公眾參與來源于美國,當初的目的是為了讓市民有一個宣泄的空間,以促進社會穩定,后來慢慢的上升為一種公眾政策。本文結合我國以及國外公眾參與的理論進行研究。
2 城市規劃公眾參與活動的特征和問題
2.1 公眾參與的制度保障性差,形式單一
當前在城市的規劃中,公眾參與的意義已經受到各級政府部門的重視與支持。但是在實際的參與過程中,缺乏有效的制度來保障這一活動,使得公眾參與城市規劃的隨意性與主觀性較強,特別是一些中小城市,并沒有固定的城市規劃展館等,僅僅是在一些公園或者市民廣場,做出臨時性的城市規劃展覽,造成了城市規劃公眾參與形式的單一。
2.2 公眾參與城市規劃的積極性不高
相關的調查研究表明,當前我國中小城市群眾在參與城市規劃的過程中,因為受到各種利益、市民的年齡、工作等條件的制約,除了部分的公務員、專業人員之外,另外的群眾參與城市規劃的熱情較低。特別是城市的外來人員,因為對當地的社會文化、歷史景觀不是很熟悉,因此在參與城市規劃的過程中,感覺到無從參與,這影響了參與城市規劃的積極性。
2.3 公眾參與城市規劃的形式多元化,缺乏參與的深度與廣度
從我國公眾參與城市規劃的內容來看,主要涉及到城市道路、城市水管、綠化與環保、城市文化建設等多個方面,公眾參與城市規劃表面層次上體現出了多元化的發展方向,但是因為大部分市民對城市整體的規劃與認識不足,造成了參與的效果不明顯,公眾仍然認為城市規劃是形體上的設計,而沒有對土地利用、城市空間、城市生態環境等層面上進行更多的參與。
2.4 我國城市公眾參與缺乏持續性與互動性
城市規劃的過程中,通過公眾的參與,規劃局等部門能夠從市民的建議中更好的進行規劃內容的制定。但是在城市規劃公眾參與的時候,并沒有形成良好的參與---反饋---再參與的良好機制。規劃局沒有使用相應的措施給市民進行規劃意見的反饋;公眾的參與沒有很好的貫穿到城市規劃的全部過程,只是集中在城市規劃方案確定之后。
3 公眾參與的城市規劃制度建設的途徑
3.1 加強對公眾參與城市規劃的宣傳
城市規劃部門可以通過咨詢、電視、報紙或者舉行情況通報會等方式來進行宣傳,向市民通報城市規劃管理工作的主要內容,規劃的區域等,已讓市民更好的了解城市規劃。與此同時要要邀請市民更多的參與到各種展示會、城市規劃座談會;邀請市民對城市規劃的各項工作進行監督;在政府主頁、報紙等開辟城市規劃的專欄等。加強向有先進城市規劃經驗的大城市學習,提高城市規劃制度建設的先進性。
3.2 強化公眾參與城市規劃的意識
市民等公眾參與城市規劃的本質是進行公眾教育的問題,從專業的學習中要大力的宣傳城市規劃這一學科的性質。對選舉出來的群眾代表,要對其進行專門的城市規劃知識講座,以及進行系統的規劃知識的培訓。城市規劃公眾參與意識的培養與提高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公眾參與的各個階段,需要規劃部門進行科學的安排。創設多種參與方式,提高公眾參與城市規劃的深度。
3.3 提高城市規劃人員的業務能力與素質
要重視提高城市規劃人員的素質,逐漸落實公眾參與城市規劃的形式與內涵。城市規劃人員工作中較為普遍的問題是,過于重視物質規劃與圖紙設計,忽視了城市規劃的社會與經濟屬性與規劃的公平性。所以,城市規劃工作者要重視自身專業能力的提升。怎樣更好的滿足公眾代表不同利益群體的要求,又對其他利益團體不造成影響,這成為新時期進行城市規劃的要求。規劃工作人員要提高協調事務的能力,實現開發商利益與大眾利益的協調統一。
3.4 做好公眾參與城市規劃的研究,構建科學的制度保障
城市規劃的關鍵是規劃制度的建設,例如我國香港的城市規劃委員會,是在香港特區政府城市規劃領導下,由33個人組成的機構。當前一些城市,已經開始構建政府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之外的,通過公眾代表參與的城市規劃委員會。公眾參與城市社區的規劃與發展相互之間有較大的關系。
3.5 以公眾參與促進規劃監督管理職能
在城市規劃的公眾溝通的過程中,要注重對這一全面而客觀的規劃內容進行深入的分析,加強對城市建設部門的科學實施與管理;對于公眾來講,注重的是規劃的參與與監督。所以,在城市規劃公眾參與的過程中,要提高城市規劃的展示與公開程度。相關城市規劃審批的程序與步驟要清晰明確,通過對這些與公眾利益的密切相關的城市規劃內容的公示,提高城市規劃的公眾開放程度。
4 結語
隨著城市規劃的發展與深入,公眾參與的城市規劃制度,既需要城市規劃工作者具備較強的專業能力,又要加強對各方利益的協調能力,又要重視對各方的組織協調;要重視對公眾參與的科學引導。公眾參與城市規劃的理論基礎是城市規劃法,這一法律是規范和約束城市規劃管理實施的主要依據。因此,要加強對城市規劃的理論研究,提高城市規劃公眾參與的規范化程度,提高我國城市規劃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華晨,胡曉嗚,單錦炎.增強規劃成果的可接受性―――湖州市市河街區規劃的價值觀[J].城市規劃,1998(4):29-30
[2]孫驊聲,周勁,陳宏軍.深圳市法定圖則的探索與實踐[J].城市規劃,1998(3):29~-30
[3]陳錦富. 論公眾參與的城市規劃制度[J]城市規劃, 2000,(07) .
【關鍵詞】低碳城市;規劃建設;難點問題;措施
1導言
隨著國家對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提倡,低碳的概念得到各方面各部門的認可、執行,根據科學論證及實踐可知,低碳可以抑制氣候惡化,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發展,基于此,本文從低碳概念切入,論述目前在低碳城市規劃建設中的難點問題,找到低碳城市規劃建設的策略要點,以期為全面貫徹低碳理念,確保社會低碳發展,營造更好的生態環境作有價值的參考。
2 低碳生態城市的定義
低碳生態城市是指運用低碳化手段和生態化理念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其強調的是在經濟活動的過程中低碳要素的循環利用,在城市結構的建設上其強調的是多樣性、共生性和緊湊性。
3低碳城市規劃建設的難點與關鍵問題
3.1低碳城市的內涵不明確
一直以來我們都是在口頭上表達要建立低碳城市的決心,可是我們可能連低碳城市的內涵都還沒有徹底清楚,要想規劃與建設低碳城市我們就要明確低碳城市的內涵,對低碳城市進行概念界定,并且科學地界定城市發展邊界,高效地利用土地和能源。
3.2沒有建立低碳城市的指標體系與評價標準。建立低碳城市的指標體系與評價標準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工作,其涉及的工作層面太多,不便于運用。
3.3交通規劃不合理
隨著汽車工業的發展以及私家車保有量的攀升,出現了道路堵塞、能源緊張、城市環境惡化,尤其是汽車尾氣對大氣的污染、碳排放過量,導致噪音污染、環境、交通問題不斷發生,嚴重的影響了城市生態環境以及城市的空氣質量。
3.4土地資源規劃不合理
我國城市規劃過程中經常出現土地利用率低、各類土地資源混合使用、規劃土地功能單一的情況,這樣就造成土地資源的極大浪費,最終造成碳排放過量。由于建筑業迅猛發展,城市里用來吸收碳排放的綠色植物被水泥地取代,硬化多于綠化,因此綠地面積和綠色植物越來越少,環境變得越來越差。
3.5高能耗依然嚴重
據調查結果顯示,我國的經濟增長總量排名全球第三,盡管已經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能源使用效率,但是能耗卻遠遠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的50%以上,主要表現在鋼筋、水泥等大型的材料耗損量上另外進入城市的勞動大軍缺乏為自己提供更全面的生活商品和出行服務,因此帶來相關運輸系統的能源消耗增加的矛盾。
3.6生活方式改變
居民生活水平隨著經濟發展,煤氣、天然氣、電器設備廣泛應用到我國的城鄉地區,這種生活方式的改變,必然使能源消耗量增加。再之,私家車保有量一路攀升,帶動了石油化工和道路建設的快速發展。城市住房緊缺、交通堵塞、資源匱乏,導致全民身體素質下降等問題的出現,加上由溫室效應導致的氣候變化,使得人類生存受到嚴重威脅。
4解決措施
4.1改變城市空間布局,構建低碳產業體系
基于我國城市現狀,應對密集城市進行疏散,嚴格遵守節能標準進行低碳建筑與施工,優化能源結構,依靠大自然、太陽能及生態能源。在城市建筑規劃方面,要逐步樹立綠色低碳建筑理念,減少城市的溫室效應和熱島效應,處理好污水、凈化好空氣,完善城市的綠化帶及綠洲建設,讓太陽能建筑一體化成為節能的先鋒。
4.2修訂和完善低碳生態規劃內容的標準與配套政策
只有有了合理科學的技術標準,才能讓城市規劃者做到有據可依,才能讓低碳生態落到實處。在城市規劃的過程中,政府應該出臺相應的鼓勵政策,對積極響應城市低碳生態建設的企業進行鼓勵和扶持,以提高企業參與的積極性。
4.3加強城市低碳化發展模式的研究
對城市進行基于低碳發展理念的規劃,并非僅僅是理念的引入或者方法的羅列,而是系統性的、具有較長生命周期的工程。這就需要加強對城市低碳化發展模式的研究,在現有的發展經驗和相關理論上構建一套完整而科學的體系,通過低碳技術,結合城市的地理特點和地質條件,對其低碳路徑進行科學設計。
4.4提倡低碳生活消費方式
通過宣傳節能減排,讓社會各界廣泛參與,使廣大居民樹立低碳城市理念,自覺進行低碳消費和低碳生活,同時引導居民消費節能電器,如節能空調、冰箱等,鼓勵市民選購電動汽車、小排量車。
4.5能源的循環利用
首先實現可持續再生能源的合理利用。城市中諸多再生能源,綜合一切可重復利用的再生能源,做到合理的循環安排,最大化的服務城市能夠有效穩定生態及生活;其次始終重視水資源的循環有效應用。城市建設需要大量的水,從實際情況看,我國水資源處于短缺的狀態,開發節水與循環利用系統勢在必行,在工業生產集中的地方注重水的凈化與循環利用,加強水污染治理,對于雨水等也要做到有計劃的收集與過濾應用。
4.6擴大綠色城建
城市建筑是城市規劃建設中重要組成部分,推廣綠色建筑有利于低碳城市的發展,在建筑設計中,要做好綠色規劃,從節能角度要增加比率,摒棄過度浪費資源的設計方案,實現建筑與再生能源的融合,在建設過程中要選擇節能材料,使用節能技術,以國家基本政策為基礎,實現低耗材、可循環、高性能的綠色規劃,對于相關的建筑垃圾也給予合理的綠色的處理和回收。
4.7實現低碳交通
隨著經濟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私家車的保有量大幅度增加,城市交通對環境有了很大的影響,從目前的實際情況看,不同的交通方式在速度、能耗等方面有較大的區別,人們出行方式的改變對于低碳建設也有很大的影響,在交通建設方面,國家大力推廣地鐵公交等公眾交通方式,優化城市道路、減少尾氣排放,尤其在機動車的管制方面,已經在大城市開始限號,以政策引導人們綠色出行。從我國城市發展的狀況來看,我國持續處于擴張狀態,人口密度大,步行與自行車等低碳方式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這在低碳建設中需要我們加大力度,對公共交通建設做進一步的改變,或增加公交的數量、路線,或增加地鐵的運行效率,運行時間等,進一步滿足人們出行需求,減少私家車的污染排放。
5結論
目前我國正處于城市化進程快速發展的階段,隨著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出現了資源耗竭、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作為發展中國家,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的矛盾的確十分棘手,但政府應當有信心妥善處理這一矛盾。我國作為第一個將節能減排列為國家發展重要目標的發展中國家,在低碳城市建設的過程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遠遠不夠。還應在建設低碳城市的過程中,不斷改善和提高城市的利用效率及整體運行機制,為加快城市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推動低碳城市建設而努力。
參考文獻:
[1]羅宏,呂連宏,何美梅.低碳城市規劃建設的難點與關鍵問題[J].環境科技,2010,06:71-75.
[2]羅巧靈,胡憶東,丘永東.國際低碳城市規劃的理論、實踐和研究展望[J].規劃師,2011,05:5-10+27.
[3]馬利波,邵光平,王華治.簡論低碳城市規劃理論與實踐[J].華中建筑,2012,03:30-32.
關鍵詞: 城市規劃 三維 系統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planning the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administration method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construction of rapid, city planning the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administration daily work must increase the cont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inzhou city planning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of 3 d virtual simulation technology as the foundation, construct a three dimensional "digital" virtual environment platform, for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provides decision-making and basis.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3 d system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系統建設背景
1.1 “兩區”開發的需要。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和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開發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為濱州市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隨著我市經濟建設和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對城市規劃管理工作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城市規劃是城市建設與發展的引導者和先行者,城市總體規劃中對城市規劃和城市建設提出了總體要求以及對城市的規模、空間發展形態提出了建設目標,如何提升我市城市規劃管理工作手段,創新規劃管理模式,提高規劃管理水平,又快又好的引導我市城市建設工作,適應我市經濟和城市建設快速發展的要求,是我市城市規劃管理實際工作中需要著力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1.2提高規劃管理和審批效率的需要。城市建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新問題,如如何充分利用技術手段特別是信息化手段提高城市規劃審批效率,如何為領導決策提供參考,如何將分散的信息轉化為集中的資源等,傳統的手工處理方法已經不能適應現代化管理的要求,只有采用新技術、新方法才能滿足現代城市發展日益增長的需要。
2.系統建設基本情況
2.1 模型制作范圍:濱州市主城區(共176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區面積約為78平方公里)內所有建筑物、構筑物及綠地、廣場、河流、道路、雕塑、假山等大場景、標志性地物的精細建模,建筑模型和場景逼真、系統加載和運行穩定、快速、流暢。
2.2建設目標:基于三維平臺,實現對城市空間數據三維可視化管理、城市規劃設計與輔助決策,打破二維GIS不直觀的缺陷,并能和二維GIS無縫結合。系統以計算機硬件為支撐工具,以三維地理信息系統和數據庫管理系統為軟件平臺,以空間三維數據管理為核心,采用統一的數據模型和數據標準,建立覆蓋整個城市市區內的三維模型,實現城市規劃管理部門對城市三維空間信息的管理與應用,實現信息的共享與交換,滿足相關政府管理部門對三維城市空間數據的查詢檢索與應用。
2.3進展情況:項目面向全國公開招標,北京清華規劃設計研究院數字城市研究所暨偉景行數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東方道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北京國遙新天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北京弘益視景公司、北京森迪特公司、西安煤航公司、山東正元地理信息工程有限公司等7家單位參加投標,北京清華規劃設計研究院數字城市研究所暨偉景行數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最終以400萬的標價中標承擔濱州市三維城市規劃管理審批輔助系統的建設。目前為止系統已全部建設完成。通過測試和橫向比較,該系統的數據的海量存儲、模型加載速度和系統運行流暢程度、二三維無縫銜接等方面目前在省內是最好的,模型精細程度、規劃三維管理功能在全國也是一流的。
3.系統功能特點
3.1 地形地物信息準確,采用國家標準地形圖和衛星遙感影象作地表貼面建立數字地面模型,按比例還原地貌形態,使地形地物一目了然。
3.2 地物表現直觀,通過對衛星遙感影象色彩的波段組合和時相選取,模擬實地景觀,如同身臨其境。。
3.3 瀏覽方便,可以進行任意縮放和漫游、模擬飛行,對目標進行全方位的觀察分析。
3.4 地形、地物信息檢索方便,可以查詢任意地點的地理坐標和海拔高度及建筑模型的屬性信息。
3.5 地形分析和量算快捷,不但可以在電腦上進行距離、面積量算,還可以進行通視、斷面、控高、日照、規劃指標計算、視域、扇面等空間分析。
3.6 模擬演習靈活,可在電腦上任意位置模擬火場、爆炸等應急演習,還可以變換場景的天空、天氣效果。
4.系統主要作用
濱州市城市規劃三維仿真輔助決策系統是一個以虛擬仿真技術為主,綜合運用空間信息系統、網絡技術構建的虛擬城市環境系統,提供的可視化表達、網絡化與集成化管理,環境要素的分析與預測,給人提供身臨其境的更加自然、方便、快捷的使用空間信息的工具。其構筑了一個三維、動態、實時、可交互、可查詢、可進行多種分析和管理調度的“數字”虛擬環境平臺,使得城市規劃和管理者對城市的各種資源進行合理的規劃、管理以及優化決策。為城市的總體規劃、方案設計、工程管理、功能測試、決策支持、交通設施、安全警戒等提供全方位、多方式的信息服務,也為城市規劃的數字化提供寶貴的信息資源積累和信息決策平臺。
該系統主要作用:一是方便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情況查詢,為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提供決策依據,提高審批效率和審批的科學性;二是為政府行政處理、重大戰略實施、重點工程監控、防洪搶險、地質災害防治等提供地理信息服務;三是結合電子地圖制作和網上系統,讓人們直觀游覽整個城市的地形地貌和細節,快速搜索機關、學校、醫院、車站、碼頭、商場、賓館、飯店、公園、公司等具置及景觀,滿足社會公眾日常生活需要,提高政府對公眾的服務能力和城市品位;四是為公安、消防建立應急指揮系統、處理公共突發事件提供快速反應決策依據;五是展示樓盤位置、布局、外觀、周圍環境等情況,為人們購房置業提供方便;六是為三維地籍管理和房屋產權管理提供方便;七是為土地利用和覆蓋調查、農業估產、區域規劃等諸方面的應用提供基礎數據,為交通、水利、消防、民政、旅游、招商、電力、電信等部門的應用系統建設提供開發平臺等。
5.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