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業發展的痛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農業機械 檔案管理 電子檔案 管理措施
[中圖分類號] S22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7-0203-02
農業機械和駕駛員的技術檔案管理對于農機安全監管工作來說非常重要,同時也是農機安全監理工作人員制定正確決策的依據。當今科學技術發展的日新月異,信息技術的發展伴隨著計算機的普及不斷壯大,我國農業機械化事業的蓬勃發展,為農業機械電子檔案管理工作者帶來嚴峻的挑戰。農機電子檔案工作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適應信息化社會對檔案信息的需求。做好農機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管理工作,就必須要求檔案工作者通過多種途徑,系統地學習信息技術。努力提高檔案管理業務知識和信息技術的掌握,是檔案管理工作者一項長期的重要任務。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增長,農村土地流轉的加快,為促使農業機械化快速普及并得到蓬勃發展,這些使得農業機械化格局也在發生變化,就必須按照國家提出的農業機械化目標落實“以科技支撐,以科技引領”。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具體工作,以加強標準化、規范化、制度化的管理水平體現,加強農業機械及駕駛(操作)人員技術檔案的管理和具體實施農業機械以及農機電子檔案系統的不斷完善,軟件升級和應用,為農業機械檔案管理工作提供必然條件。
一、建立并完善農機電子檔案管理系統的意義
農業機械電子檔案管理系統的開發應用與不斷完善升級,對全面開展農業機械檔案資料的整理、保管和實現業務服務快捷性、資源的共享性等農機安全生產監督管理提供科學、標準、規范的服務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檔案管理信息化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必然
當今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使檔案工作已逐步實現現代化管理。檔案資料的數字化、信息化管理和計算機檢索、查詢是電子檔案成了檔案管理的重要形式,也成為當前檔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和檔案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隨之而產生的電子文件與紙質文件匯成浩大的信息流,成為社會改革發展和增效的寶貴資源。檔案信息化是現代社會行政事務管理水平的體現。
2.檔案管理信息化是實現資源整合,充分打破各個檔案之間毫無聯系和勾連的關系,使其能夠實現共享和勾連,從多方便查找和管理。檔案資源的整合,可以通過建立數據電子檔案和管理機構的方式來實現對信息的有效利用和管理,從而實現資源的共享,使之更好的為社會發展服務。
3.檔案管理信息化是電子建檔的前提,也是比紙質檔案管理更為有效和便捷的一種方式;同時電子檔案也是檔案發展的需要,兩者之間相輔相成,在現代檔案工作中缺一不可。但是電子檔案尤其更具有優越性,更能適合現代化工作的需要。因為電子檔案具有服務處理快捷性;查找不復雜;傳輸速度節省時間;還有資源共享性的優勢。這些也是建立電子檔案的現實要求。在現行檔案管理工作中,紙質檔案與電子檔案兩者只有對比結合起來,相互補充才能更好地完成電子檔案管理工作。所以說檔案管理信息化是開展實際工作的需要。
二、農機電子檔案管理系統現狀
1.電子檔案規范化程度不夠,崗位職責不明確
目前我區雖然有計算機等先進科學的管理設備已列入裝備,但是仍然沒有建立好一套完整的電子檔案管理制度,不能很好的落實崗位責任制,使檔案從收集、整理、備份等一系列工作缺乏制度化約束。
2.檔案信息化、科學化管理程度不高
目前雖然普及了檔案電子信息化管理,但是系統中仍然有很多方面不完備,甚至沒有建立、建全起農機統計信息網絡系統,不能很好的為農機檔案管理人員進行數據分析。
3.上級領導對農機檔案管理重視不足
當前,各地區普遍缺乏專業的農機檔案管理人員,有些地方對檔案管理專業性存在認識不足,甚至出現無專人員管理或臨時代管現象,造成農機檔案缺失,而專職管理農機檔案人員,大多數都不是專業的檔案管理人員,沒有參加過甚至很少參加任何業務培訓,不熟悉檔案工作的業務流程,有的出現領導重視不夠,人動頻繁,造成檔案管理人員責任心不強,借出檔案不能及時歸檔現象。這些人為造成了檔案材料的不完整性和不確切性。
三、農機檔案管理存在的問題
1.單位領導重視不夠
目前,很多地區的檔案管理工作分工不明確,領導不夠重視檔案管理工作,出現兼職管理,無人管理,多人管理,崗位變動頻繁,加上管理人員意識淡薄、責任心不強,導致農業機械檔案管理混亂,出現檔案丟失,查詢困難的局面。
2.檔案信息沒有完全發揮作用
農機檔案為農機人事工作和經濟建設服務,多數是被動提供信息,查閱的大部分內容是農業機械的自然情況、購買者信息、補貼信息等,為農機工作決策提供依據。受傳統觀念影響,提供利用檔案主要是坐等上門服務,缺乏主動參與意識。
3.管理維護水平較低
有的農機檔案管理人員因信息更新不及時而不全面,需要與檔案進行核對后才能確認,一旦工作不細就形成了錯誤信息,上級系統單位對農機信息應用較少,只能做一些簡單查詢。到目前為止,統計報表之類的工作還沒有成熟的參與到農機電子檔案管理中去,而與農機工作的綜合評價等工作聯系不緊密。主要原因是信息系統不夠完善,信息功能不夠強大。
四、加強農機電子檔案管理的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強化責任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規定在設計歸檔范圍、分類標準、立卷要求、移交手續、工作職責及保管借閱、記錄統計等方面監理繾綣農機檔案管理制度,嚴格按照農業部“三個規范”的要求建立農機檔案室,實行“誰負責,誰簽字”的原則,確保檔案內容規范、完整。
2.加強基礎建設,強化環境管理
加強農機電子檔案管理的電子設備(如電腦、打印機、照相機復印機)等辦公器材的管理,確保硬件設施以及軟件提檔升級,檔案室內需具備滅火器、防蟲劑等專用檔案管理用品,切實做好防盜、防火、防水、防蛀工作,保證了農機監理檔案的安全。
3.定期開展檔案清查,確保檔案真實完整
在加強源頭管理的基礎上,定期對所有農機監理業務檔案進行全面檢查、清理、整理,及時對存在的問題、缺少資料的檔案進行查漏補缺,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農業機械及其駕駛(操作)人員總臺賬和分臺賬。
4.加強信息化建設,完善電子檔案臺賬
將農機駕駛員、農機車輛轉入、過戶、變更等檔案信息全部實行系統微機化管理,不斷快速完善軟件系統建設升級改造,確保紙質檔案、電子檔案信息完整相符。
省政府辦公廳作為淮陰區“五方掛鉤”和劉老莊片區幫扶牽頭單位,兩年來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賦予的政治責任,始終堅持把掛鉤幫扶淮陰區脫貧致富奔小康列為重點工作之一。在各方有力支持下,辦公廳兩年來直接爭取和籌集資金超過4500萬元,幫建和協調各類項目50多個,使淮陰區特別是劉老莊片區的經濟社會得到顯著發展,劉老莊鄉面貌煥然一新,3個省定經濟薄弱村達到新“八有”,直接掛鉤的南營村集體經濟收入有望達到30多萬元,所有低收入農戶人均收入都超過4000元,老區人民正昂首闊步行走在脫貧致富、夢圓小康的康莊大道上。
精選項目重造血
在農業發展方面,為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引導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發揮其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的引領作用,省政府辦公廳著力提高淮陰區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在劉老莊鄉11個村場均建立農機耕作服務社,積極籌集資金為他們配備了聯合拖拉機、旋耕機、收割機、切草機、條播機等30多臺(套),增添了200多萬元的村集體資產,實行“五統一”,即統一配種、統一耕作、統一管理、統一收割、統一分配,利用規模優勢降低生產成本,僅此一項每村每年就可增收節支3萬余元。同時,還著力改善農業種植結構,支持能人大戶選種高附加值的經濟作物,發揮幫扶資金的杠桿撬動作用和對其他村民的示范帶動作用。
在工業發展方面,省政府辦公廳提出把劉老莊打造成“光伏之鄉”,積極協調各方,建設深圳能源二期11兆瓦地面光伏電站億元項目,立體利用魚塘、溝渠和屋頂實現“漁光互補”。自籌并爭取幫扶資金1200萬元建設1.5兆瓦屋頂光伏項目,充分挖掘村民小區屋頂資源實現“母雞下蛋”,兩個光伏幫扶項目每年可產生收益200萬元左右,既增加了劉老莊鄉所有村特別是三個省定經濟薄弱村的集體收入,又解決了低收入農戶增收難題,成為名副其實的“綠色銀行”。劉老莊鄉主要負責人表示,這是歷年來最好的幫扶項目,為他們留下了“生蛋的老母雞”;籌集資金100余萬元,幫助南營村建設2個共2000平方米標準化廠房及其附屬設施,引進日用品生產項目,帶動本村近30個富余勞動力就業,每年還可產生租金近8萬元和相關稅收分成。
培基固本促躍升
江蘇省政府辦公廳在堅持精準幫扶的同時,努力將各項強農惠農政策落實到淮陰,各種要素資源匯聚到淮陰,助推區域經濟發展,提升對扶貧開發的輻射帶動能力。
在服務重大項目方面,參與招引并服務百億元的山東金嶺集團鹽化項目,協調20多個省級部門評審,幫助建設熱電聯產機組項目,促進地方鹽化產業轉型升級。跟蹤服務省里專項安排的5000萬元13個高效農業產業項目,幫助協調解決難題,項目已基本建成并將陸續產生收益。幫助碼頭鎮爭取有關陸上和水上多個油氣站項目,增強區域公共服務和招引項目承載能力,并協助其成功創建省衛生鎮。
在爭取資金方面,積極向上爭取區財政周轉金,幫助區里解決運行緊張的矛盾。爭取落實劉老莊、古寨鄉等美麗鄉村項目4個、資金 1070萬元,對有關鄉鎮的基礎設施和周邊環境進行全面提檔升級,特別是碼頭鎮美麗鄉村項目特色明顯,成為周邊地區婚紗攝影理想取景地,品牌效應已逐步顯現。爭取中央財政農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項目資金250萬元,發展農產品電商和生態旅游項目,在電子商務平臺上強化人才隊伍建設與農產品質控體系建設,有機融合電子商務與旅游產業,淮陰區本土特色農副產品美譽度進一步提升。幫助片區徐溜鎮爭取省農業產業化項目資金92萬元,發展相關基礎設施,培植高效農業,農業產業園集聚能力不斷增強。
在化解要素瓶頸方面,利用淮陰區全省土地管理改革試點契機,幫助協調農民宅基地農轉用、修改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事項,破解發展中的土地資源瓶頸。此外,向上協調保留并遷移京滬高速旁兩座高炮廣告牌,爭取相關經費20萬元,每年產生廣告收益近20萬元。
盯著“痛點”下苦功
減少相對貧困任重道遠,“十三五”工作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削弱,要在堅持全面深化改革中優先考慮扶貧、制定改革舉措重點傾斜扶貧、體制機制改革有效服務扶貧,部門和行業制定出臺改革政策都應把扶貧工作納入進來。幾點建議:
一是有關基礎設施問題。新一輪精準扶貧中,水電路房等長期制約扶貧的短板要繼續作為政府扶持解決的重點,切實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釋放有效需求。在擴大貧困地區基礎設施覆蓋面,因地制宜解決通路、通水、通電、通網絡等問題的基礎上,還要科學預測、合理規劃,充分考慮到將來集中居住的可能,避免剛建成不久就拆除和荒廢,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二是有關幫扶資金問題。針對以往涉農、幫扶資金 “撒胡椒面”現象,應整合相關資金,按照省級“管總量不管結構、管任務不管項目、管監管不管實施”的原則,將權力下放到縣級,按規劃整合使用,集中力量辦大事。根據精準扶貧的需要,可把上級下達的扶貧資金統籌使用,及時變更已不具備實施條件的項目,只要不挪作他用和,審計檢查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避免為完成任務而導致幫扶資金低效甚至無效使用。
三是有關經營方式問題。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完善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依法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構建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體系。要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探索對貧困人口實行資產收益扶持制度,引導貧困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生產工具、農業設施等參股到合作社、龍頭企業,政府統籌投入的扶貧資金折股量化到貧困戶。激勵各類企業、社會組織、個人自愿采取包干方式參與扶貧。探尋切口適當的改革,喚醒沉睡的資源和閑置資產,降低社會資本進入扶貧領域的門檻,分散農戶經營的風險,使貧困戶享受到資源和政策收益,并在自覺融入大市場、大生產中改變自己的命運,實現脫貧致富的愿望。
互聯網+農業保險創新的重要意義
要有效促進我國互聯網+農業保險發展,首先需認清我國傳統農業保險發展中存在的痛點,才能對癥下藥。目前,我國農業保險主要面臨以下幾方面問題。一是分散的生產方式增加了保險的經營難度。目前我國農業生產經營以小農戶為主,生產利潤較低,農戶投保意愿很弱。在投保農戶中,許多只將容易受災的地塊投保,甚至騙保、騙賠的事件也屢有發生,容易造成保險企業虧損。二是多樣的自然條件降低了保險的運營效率。我國農業生產地域分布廣泛、類型多樣,保險公司往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組織現場勘查,導致運營成本大幅增加,制約了保險公司開發農業保險的積極性。三是粗放的經營模式影響了保險的保障效果。當前我國農業保險主要以政策性保險為主,保險機構的利潤主要源于國家補貼,保費厘定寬泛、產品服務單一、經營管理粗放等問題普遍存在,嚴重影響了農業保險的保障效果。四是落后的保險理念制約了保險的發展空間。現階段我國對農業保險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經濟補償方面,保險的擔保增信、金融中介等功能尚未受到重視,保險作用難以充分發揮,對各方參與農業保險的積極性產生了負面影響。
通過對上述問題的分析我們發現,其原因均與投保人和保險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密切相關。由于信息不對稱,保險人無法提供更多的保險產品,投保人不能及時獲取所需的保險服務。利用傳統手段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成本很高,而互聯網+為應對該問題提供了很好的解決思路。
互聯網+農業保險的實踐與啟示
互聯網+產品創新:指數保險
指數保險是指把一個或幾個風險因素(如天氣、市場價格等)對投保標的(如產量、預期價格等)的損害程度指數化,每個指數都對應一個損益值,保險合同以這種指數為基礎,當指數達到一定水平并對投保標的造成一定影響時,投保人就可以獲得相應標準的賠償。
例如,某公司通過對特定小麥品種生長條件及相關地區氣候的大數據分析,研發了小麥干旱指數保險。條款約定:將當年3 月11 日至4 月30 日期間日降雨量的累計值,記為干旱指數。當干旱指數 5 毫米時,每畝賠付公式為(35 毫米-干旱指數)3.5 元/ 畝;當5 毫米干旱指數 15 毫米時,每畝賠付公式為(35 毫米- 干旱指數)3 元/ 畝;當15 毫米干旱指數 35 毫米時,每畝賠付公式為(35 毫米- 干旱指數)2.5 元/ 畝;當干旱指數 35毫米時,不賠付。
再如,某公司通過對當地農業部門的前3 年南瓜平均地頭收購價的研究,開發了南瓜價格指數保險。條款約定:從南瓜成熟采摘開始到結束,是一個保險的責任期。在此期間,價格以當地農業部門的價格為準。農戶的投保價格為420 元/ 畝,投保基準價1.4 元/ 公斤,賠付上限為4200 元/ 畝。當市場平均售價低于1.4 元/ 公斤時,每畝賠付公式為:平均畝產量(1.4 元-市場平均售價) 4200 元。當市場平均售價等于或高于1.4 元/ 公斤時,不賠。
與傳統農業保險相比,指數保險的最大特點是標準化。同一風險區劃內的投保人以相同費率投保,能否賠款以及賠款多少取決于實際指數與約定指數的偏差,而實際指數又依據獨立部門(如氣象、農業等部門)的數據,與個別投保人標的無關,因此同一風險區劃內的所有投保人可按相同的標準獲得賠款。指數保險的優勢主要在于:一是賠款與個別投保人產量無關,可以有效解決道德風險和逆選擇問題;二是承保不需考慮投保人差異,查勘、定損和理賠不需要復雜技術,管理成本低;三是保險產品容易實現在線銷售;四是標準化合同容易實現二級市場流通,可以充分利用資本市場分散農業風險。
互聯網+營銷創新:保險產品組合銷售
保險產品組合銷售是指借助信息、資金支付、生產管理、信息服務等平臺或系統獲取的數據,對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等各個環節的風險進行綜合分析、精算、管控,形成由多種保險產品和服務構成的保險解決方案,實現對農業生產經營風險的整體控制,從而穩定農業生產經營收益。
例如,某有機生態農莊計劃采取互聯網眾籌的方式組織生產。為消除顧客對自己的誠信疑慮,決定為顧客的每份預付款都購買誠信履約保障保險。有機農莊與保險公司約定,選取一家銀行作為資金代管方,全部資金收支均通過該銀行完成。同時,有機農莊需要具備完善的生產管理、物流配送等信息系統,并對保險機構開放數據,以確保有機農莊按規程組織生產經營,并在風險發生時切實履行減損義務。
有機農莊通過網站、微博、微信等信息系統眾籌、團購等信息,顧客將預付款通過資金支付系統打入指定賬戶,并自動獲得一份由保險機構提供的誠信履約保障保險,一旦有機農莊不能履約供貨,顧客損失由保險機構承擔。銀行負責按保險機構和有機農莊的約定,按期向保險機構支付保費、向有機農莊支付生產成本和利潤。
眾籌完成后,有機農莊按需求開始組織生產。產前:保險機構為有機農莊采購的種子、有機肥料等農資提供質量保證保險,承擔因農資質量不符合有機種植要求而造成的損失;為有機農莊的大棚、溫濕度控制等設備提供意外損壞保險,承擔因設施在生產期間意外損毀而造成的損失。產中:保險機構為有機農莊提供作物病蟲害保險,承擔因大面積病蟲害爆發而造成的損失;提供氣象災害保險,承擔因大風、冰雹等極端自然災害而造成的損失;為有機農莊生產作業人員提供人身意外保險,承擔作業過程中人身意外傷害造成的損失。
產品采收完成后,有機農莊負責向顧客配送產品。保險機構為有機農莊提供運輸責任保險,承擔運輸途中因意外造成的產品損失;提品品質保證保險,承擔產品配送途中因破損變質所造成的損失。
與傳統農業保險營銷方式相比,保險產品組合銷售的最大特點是定制化。保險產品的營銷,主要參照投保人生產經營所處的場景,通過對各項風險因素的綜合管理,最大限度地實現了投保人通過購買保險轉移風險、保障收益的目的。而保險人承擔賠償義務的大小,主要依據相應信息系統實時的現場數據,保證了保險賠付的合理性和客觀性。
保險產品組合銷售的優勢主要在于:一是保險產品的適用場景與投保人所處的環境緊密相連,降低了農業商業保險的銷售難度;二是實現了農業生產經營主要風險的綜合管理和整體轉移,顯著提升了保險的保障效果;三是有效保證了農業生產經營的預期收益,提高了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信用水平,增強了生產經營主體的融資能力。四是有效保障優質農產品的信譽,降低了進入高端消費市場的門檻,提升了利潤空間。
互聯網+管理創新:定損勘察數據遠程采集定損勘察數據遠程采集是指利用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衛星遙感(RS)、無人機、植入式RFID、手持移動終端等信息技術,在開展承保驗標、查勘定損等業務時,快速、精準采集農業保險標的(如種植地塊、養殖場等)的位置、面積(數量)、生長狀態、受災程度等數據,并通過3G/4G寬帶無線網絡發送至數據中心,為保費核算、出險理賠等提供準確的測算依據。
例如,某農戶向保險機構購買糧食作物保險,對相應糧食作物在從出苗到成熟收獲期間因各種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損失,由保險人依約提供經濟補償。
在承保驗標方面,保險員攜帶移動終端,沿投保地塊繞行一圈,精確、快捷采集地理位置信息,自動計算面積,并通過3G/4G 無線寬帶網絡發送給保險機構的數據中心。數據中心通過地理信息系統將采集的面積、位置、高低落差等信息與保單數據自動進行比對,快速發現是否存在夸大投保、重復投保等問題,確認后按約定條款與投保人簽訂保險合同。
在查勘定損方面,保險機構首先通過衛星遙感數據,實現省級、縣級尺度的災害損失勘查,快速識別重災區,為進一步的勘查調度提供指導。其次,利用無人機攜帶高清影像設備,對受災嚴重的鄉、鎮、村的投保地塊進行精確查勘,并通過3G/4G 無線寬帶網絡發送給保險機構的定損中心,定損中心根據數據核定受災損失。最后,對部分因葉面遮擋等原因造成定損存有爭議的地塊,由保險機構人員進行現場查勘,通過移動終端將附帶有GPS定位信息的影像數據傳回定損中心,做進一步核災損失。
與傳統農業保險承保定損方式相比,定損勘察數據遠程采集的最大特點是精準化。保費的測算,主要根據現場采集的各類數據,通過與地理信息系統等基礎數據的比對確認,依據相應模型和標準進行測算。理賠的核定,主要依靠定損專家團根據遠程采集的數據在定損中心完成,有效保證了保險理賠核定的客觀、公正。
關鍵詞:農村電商;物流配送;人才隊伍
一、引言
隨著國家“十三五”規劃提出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互聯網”+流通以來,農村電子商務正迎來前所未有的良好機遇,一批批市場主體紛紛進軍農村電子商務領域,電商發展已深深融入經濟、社會各個領域,農產品通過電子商務走向全國,并給發展中的農村帶來了新的發展活力。重慶作為我國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已連續十個季度經濟增速領跑全國,但城鄉二元結構仍較為突出,2015年全國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1195元,重慶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7239元,2015年全國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1422元,重慶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0505元,重慶城鄉收入差距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近年來,重慶各個區縣都在積極的探索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依托電商開辟新的銷售渠道,實現農產品從田間地頭到消費者手中的快速對接,既解決了農產品銷售難的問題,又豐富了市場,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
二、重慶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現狀
2015年重慶鄉村戶數有713.87戶,鄉村人口達到2225.75萬人。據統計,截止2016年9月,重慶涉農電子商務平臺已超過230家、涉農網商超過2.5萬戶。2016年,重慶農特產品網上銷售額超過30億元,同比增長超過50%[2]。此外,目前已有15個縣基本建成縣級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累計建成1600多個鎮村電子商務服務站點。《2015年中國縣域電子商務報告》顯示,2015年,重慶縣域大眾電商創業最活躍的五個區縣依次為:榮昌、開縣、城口、梁平、潼南;大眾網購消費最活躍的五個區縣依次為:榮昌、石柱、城口、開縣和武隆[3]。由阿里研究院聯合阿里農村淘寶事業部共同的《農村網絡消費研究報告(2015)》,通過對農村網購消費者進行分析,指出農村消費者具有結構更年輕化、對實體網店相對依賴、從眾性強等特征[4]。近幾年,重慶農村電商發展態勢良好,但總體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在發展過程中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
三、重慶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存在的問題
1.基礎建設薄弱
首先,重慶農村網絡覆蓋率低。2014年通寬帶數為7241個,2015年通寬帶數為7388個,增幅僅為2%,增速很緩慢。由于重慶農村地區經濟基礎相對薄弱、地理環境復雜、人口居住分散,互聯網建設和運行維護成本高、收益低,存在一定程度的市場失靈,城鄉網絡發展嚴重不平衡,網絡不通暢、網速慢的現實制約了農村發展電子商務的速度。此外,即使很多人擁有電腦,也只會上網聊天或者瀏覽新聞,在一些邊遠貧困山區,甚至沒有普及電話[5],這也對農村電商的發展造成了巨大困難。農村網絡基礎設施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農村電子商務能否發展,若農村網絡基礎設施不完備、不健全,農村電子商務發展也就是紙上談兵;其次,重慶農村公路建設仍待完善。截止2016年4月底,全市農村公路新改建3496公里,交通扶貧攻堅項目累計完工687個4962公里。目前重慶農村公路技術等級普遍較低,后期升級改造難度大,交通基礎設施仍然落后,由于建設資金短缺、維修養護不及時、群眾愛路護路意識薄弱,農村交通建設和交通安全設施不完善,制約著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步伐。
2.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問題突出
重慶屬于典型的山區,大部分農村地區山高路險,人口居住分散,村與村之間相對較遠且道路交通不便,給農村物流配送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農村物流配送系統不健全會直接影響到農村電商的發展[6]。盡管近年來重慶政府在農村物流配送體系建設花了很大力氣,部分快遞物流企業也逐漸向農村延伸,但多數物流公司的物流網絡只覆蓋到縣一級地區,縣以下的許多鄉鎮還無法送達,特別是在重慶的偏遠農村地區,農民有貨運不出,運不起的問題較為突出,在部分偏遠山區,當地村上還未有快遞物流企業,客戶在電商平臺上訂購的商品甚至還需農民自己找三輪車或當地班車把貨物送到縣上,再在縣上發貨出去,農村電商配送的“最后一公里”問題沒能得到很好的解決。物流一直是重慶農村電商發展的一大痛點,這樣,不僅增加了物流成本,時效性也很難保證,從而會影響到客戶購物的整體滿意度,直接影響農村電商的推廣和發展。
3.品牌意識薄弱,同質化現象嚴重
首先,農民品牌意識薄弱,對于打造農產品品牌的欲望不強,重慶農產品缺乏知名名牌,品牌特色不明顯,從品牌上看,影響力比較有限,農特產品網絡銷售尚未形成統一的品牌和較強的區域競爭力;其次,產品較單一,同質化現場嚴重。比如,在重慶巴南區。重慶在發展農村電商時,由于同一地區農村網商往往利用相同的當地特色資源,導致該地區商品同質化嚴重,優勢不明顯,產品同質化必然會導致激烈的市場競爭,很可能采取低價措施,缺乏差異化經營,會造成優質農產品不能以優價出售,甚至很多農產品滯銷,造成資源嚴重浪費,這些短板成為重慶農村電商亟需突破的瓶頸。
4.農村年輕勞動力大量流失
由于農業發展基礎薄弱,機械化水平低,導致勞動強度較大,且年輕一代就業觀念發生變化,城市吸引了大量農村青年,去追求和實現他們的人生理想和人生價值,加上農村地區經濟發展較為滯后,基礎設施不完善,生活水平低等原因[7],導致近年來重慶大量的農村年輕勞動力涌入城市,外出務工人數不斷增加,而留守農村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年輕勞動力大量流失。農村缺乏年輕勞動力的后果主要有:首先,農村的老人普遍缺乏電子商務意識,即便對老人進行電商知識和電商技能培訓,難度也很大,老人學習能力較差;其次,缺乏年輕勞動力,大多都是老人耕種,很難形成規模化生產,不能實現規模效應,產品競爭力沒明顯優勢。
5.農村電商復合型人才短缺
在“互聯網+”背景下,農村電子商務要發展,人才是保障。農村電商的運營管理涉及農業、商業、電子信息技術等多個領域,迫切需要懂農業、通商業、精網絡的復合型人才,但據目前情況來看,重慶農村電商復合型人才嚴重短缺問題非常突出,完全不能滿足日益發展的農村電子商務需求,同時整個農村貧困區電子商務服務人員整體素質較低,再加上貧困村的農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這在較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村電商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當前重慶農村電商人才最缺的就是一般操作人員,包括能夠使用支付工具、懂得退換貨等基本程序,且懂一些電商知識。據2016年10月,阿里研究院與淘寶商學院聯合的《縣域電子商務人才研究微報告》,未來兩年縣域網上對電商人才的需求將超過200萬,最缺懂得經營推廣、數據分析和美工設計的電商人才。
四、加快發展重慶農村電子商務的對策建議
1.加快基礎設施建設
首先,加強農村通信網絡設施建設。農村網絡基礎設施的建設,是一項巨大的工程,也是非常重要的工程。為了讓農村的網絡建設深入到家家戶戶,就必須加快推動網絡提速降費,加快基礎通信設施、光纖寬帶和移動通信網、廣電有限網絡建設,推動“三網融合”,大力支持無線寬帶和光纖到戶的接入,加快完善鄉鎮、村級物流節點的基礎設施網絡建設,盡快提高廣大農村物流基礎設施網絡覆蓋面。推進“寬帶鄉村”工程建設,加快實現行政村通光纖全覆蓋,推動4G網絡覆蓋由鄉鎮(場鎮)向鄉村拓展,提升農村地區網絡通信發展水平。在人口較為稀少、分散的農村地區,靈活采用各類無線技術實現寬帶網絡覆蓋,如建立高山基站等,積極推廣適合農民需求的低成本智能終端;其次,加大鄉村道路的建設,全面解決村村暢通的同時,還應拓寬硬化路面寬度,便于促進物流配送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同時,還需加強農村高級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在相應位置增加減速帶、交通標志牌、廣角鏡、道路指示標志等道路標志,增強道路安全性。
2.完善農村物流配送體系
完善農村物流配送體系是實現農村電商的關鍵環節。第一,可按照政府規劃主導,企業參與的模式,強化物流配送體系建設,加快建設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和城市公共物流共同配送體系,解決“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難題;第二,可依托重慶“萬村千鄉”工程,建設更多的村級綜合服務站、供銷合作社、村郵站等商貿物流節點,進一步覆蓋所有行政村;第三,深入實施“快遞下鄉”工作,基本實現“鄉鄉有網點、村村通快遞”的目標,鼓勵快遞企業在鄉鎮直接設立快遞網點;第四,快遞物流企業在農村發展業務存在盈利難的問題,政府可在政策上給予支持,促進農村電子商務物流配送系統的進一步完善,全面推動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
3.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采取農產品差異化戰略
首先,增強農戶對電商的理解和對品牌的認識以提升農戶通過電商打造品牌的積極性,挖掘特色農產品,打造知名品牌,將農產品品牌由地域品牌向企業品牌轉化,引導農戶重視品牌效應,拓展品牌內涵、提高服務質量,提升競爭能力,逐步形成各具特色、差異競爭的農村電商自由品牌,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健康快速發展;其次,消費者需求是豐富多樣的,需求的個性化特點越來越明顯,農產應采取差異化戰略,突破同質化競爭,農戶應該充分調查消費者需求的基礎上,生產產品,差異化戰略更多的是需從消費者的角度來思考問題,響應消費者需求的變化,增加地方特色產品,提升農產品附加值,以擴大市場空間。
4.鼓勵農村青年返鄉創業
從《“新三農”與電子商務》提供的數據可知,農村網商年齡在20-29歲的占75.9%,30-39歲的占18.6%[8]。因此,青年是農村最活躍的創業群體,政府應鼓勵大批青年返鄉創業,成為農村電商的最大活力。首先,要樹立典型,將青年創業成功經驗進行大力宣傳,吸引農村青年返鄉創業,在重慶農村地區形成有利于電商創業的良好的氛圍;其次,政府為符合條件的農村地區高校畢業生、返鄉創業農民工、農村青年、大學生村官、退役士兵等提供創業擔保貸款和創業優惠政策,讓這些帶頭人通過電商創業就業,增加收入,脫貧致富,同時,政府要積極有為,要從硬件和軟件方面營造出積極、寬松的創業環境,縮小城鄉差距,統籌城鄉發展。目前,重慶農村返鄉創業的“城歸”,創業主要選擇有電商創業、電商服務、“互聯網+鄉村旅游”等方向。
5.大力培育農村電商復合型人才
第一,加大農村電商人才培養力度。建設多元化、多層次的農村電子商務培訓體系,整合教育資源,把培養農村現有的大學生村官、返鄉青年、返鄉農民工、種養大戶、合作組織、村干部作為重點培訓對象,培育一批具有互聯網思維的新農民,幫助他們培養電子商務意識,分層分類開展針對性培訓,以培養具有電商理論基礎和實際操作能力的人才,為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人才支撐;第二,加強校企合作。學校根據網商的需要,可以開展定制化、批量化培養電商專業人才,可與高、職業中專學校建立校企聯合辦學、合作培訓、教育實習基地等長效機制。以高校的相關教育、科研和人才培養相關資源為依托,聯合各類涉農專家、企業電商平臺專家、數據分析專家等,打造跨平臺的農村電商教育孵化體系,對農村電子商務應用與服務的專門人才進行全方位的培訓;第三,引進更多學者和研究人員到重慶市各個區縣調研考察,為重慶農村電商發展出謀劃策、貢獻力量;第四,高度重視農村電商人才,提升農村電商人才的薪酬待遇,制定完善的薪酬福利體系和晉升機制,使電商人才留在農村發展。
五、結語
重慶農村電商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但發展的總體態勢是非常良好的,需要有針對性的摒棄短處,發揮長處,農村電商勢必會作為一匹“黑馬”馳騁于電商事業中。重慶農村電商是一個長期的、需要全方位布局、多角色聯動、因地制宜、創新發展的系統化工程,農村電商市場廣闊,前景巨大,發展農村電商是讓農民增收、釋放農村消費潛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新引擎。
參考文獻:
[1]重慶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重慶調查總隊.重慶統計年鑒2016[J].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6.
[2]風雨農村電商讓重慶農產品邁向更大的市場[EB/OL].[2017-01-16].
[3]孫磊.我市涉農網商超2萬,暫無億元淘寶縣[N].重慶商報,2016-05-27.
[4]阿里研究院.農村網絡消費報告2015[J].中國電信業,2015,(12):24-25.
[5]中原.農村電商之爭未見硝煙之戰[J].農業·農村·農民,2015,(4B):27.
[6]范林榜.農村電子商務下鄉配送問題與對策研究[J].農村經濟,2016(09):121-214.
[7]寧浩男.我國農村年輕勞動力大量流失的問題分析[J].生產力研究,2013(07):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