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新農村經濟發展范文

        新農村經濟發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新農村經濟發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新農村經濟發展

        第1篇:新農村經濟發展范文

        過去的一年,在縣委的正確領導下,全縣上下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解放思想、干在實處、走在前列”的要求,深入實施“四大戰略”,打造“三大基地”,著力破解事關民生六大問題,努力打造平安*,積極落實“兩項制度、兩項活動”,全縣經濟社會繼續保持良好發展態勢,納入年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13項預期目標,除實際利用外資和自營出口兩項指標未達到目標外,其它均完成或超額完成。全縣實現生產總值103.63億元,增長15.3%,人均GDP達到3252美元;財政總收入10.28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5.08億元,分別增長44.4%和20.5%。榮獲國家衛生縣城、全國文化先進縣稱號,省教育強縣通過驗收。

        回顧20*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工業經濟快速增長。工業銷售產值277.57億元,增長34.8%,其中規模以上154.33億元,增長37.4%,總量增長47.8%;新增規模企業131家,累計已達453家,其中銷售產值億元以上企業31家,比上年增加16家,工業產品產銷率97.9%以上;全年完成工業生產性投入33.65億元,增長17.0%;其中工業技改投入17.6億元,增長20.4%;開發區和五個重點工業功能區完成基礎設施投入1.68億元,增長30.7%。

        (二)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全縣實現農業總產值15.98億元,增長11.9%;新增縣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4家,累計33家;新組建農村專業合作社18家,累計44家;新建市級都市農業示范園區(基地)7個,總數21個;全年投入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資金4800萬元,比上年增長33.3%,完成標準農田建設9400畝,完成計劃117.5%,造田造地1100畝,完成計劃110%,造林21533畝,完成計劃190.7%;“十百”工程取得新進展,第二批7個示范村和43個重點整治村通過市級驗收,其中5個村被評為省級示范村;推進鄉村通達工程,新、改建通村公路437.5公里;推進農村改水改廁,完成農村改水項目138個,新增受益人口9.1萬人,農村衛生廁所覆蓋率84.3%,比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引導農民下山集聚,已有783戶2588人下山居住;培訓農民22672人,轉移農村勞動力3759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達90.8%。

        (三)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貫徹落實省市加快服務業發展大會精神,出臺我縣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和引導旅游業、商貿物流業發展的兩個扶持政策。全年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31.09億元,增長16.5%,占GDP比重30.0%,比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全社會接待游客總數328.26萬人次,旅游業總收入14.01億元,分別增長15.9%、54.0%,圓通寺建成開放,國際紅樓飯店主體工程完成;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16億元,增長14.3%;編制完成全縣商貿物流業網點布局規劃,啟動春江路休閑娛樂美食街建設,海陸世貿中心等項目進展順利,新區綜合市場前期工作基本完成;舉辦第三屆房交會,促進房地產健康穩定發展,全年完成房地產投資8.22億元,增長38.2%;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85.79億元,增長14.6%,各項貸款余額57.3億元,增長18.1%。

        (四)固定資產投資適度增長。深入開展“兩項制度、兩項活動”,促進項目早包裝、早開工、早投產、早見效,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2.7億元,增長19.0%。建成分水江水利樞紐工程、杭千高速公路*段、雪水嶺隧道等大型項目并投入運行,縣城污水處理廠一期已正式運行,新區自來水廠主體工程已建成;縣城濱江區塊拆遷改造、畢浦電站、分水鎮自來水廠擴容等工程進展順利;啟動縣城新區排山洪、消防指揮中心、公共衛生中心、洋塘江濱公園、富春江鎮污水處理廠、分水江橫村段四級干堤等項目;20省道*段改建、320國道與16省道連接線等項目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推進縣城“1623”工程建設,完成迎春南路南延工程,春江路西延、云棲路延伸等道路建設和春江路“三線入地”等工程進展順利,實施老城區里弄小巷改善工程,共改建42條,新建8個停車場。

        (五)改革開放繼續深化。今年以來,著重對文化廣播新聞出版(體育)事業進行改革,完成部分行政機構調整;完善行政審批制度,深化投資體制改革;推進11家非建制鄉鎮衛生院產權制度改革。招商引資項目390個,比上年增加75個,協議利用資金40.58億元,實際到位資金24.7億元,增長15%;其中實際利用外資3480萬美元,比上年減少16.0%,完成考核目標的69.6%;自營出口3.*億元,增長0.5%,完成預期目標的87.5%。

        (六)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啟動創建省科技強縣,出臺《關于加快推進創建科技強縣工作的若干意見》、《*科學技術獎勵實施辦法》和《*縣專利資助辦法》等政策文件,實施縣級科技發展計劃項目102項,資助資金300萬元;加快教育資源整合步伐,教育向優質化均衡化方向發展,建成*鄉省級教育強鄉,全縣省級強鄉(鎮街道)達到9個,新區高中、分水第二初中、新區小學、第二高中擴建等項目進展順利,貧困學生“讀書難”問題基本解決,全縣有3878人次享受教育券免費入學;開展群眾文化“三百”活動,“全民健身周”活動獲國家先進,在*市十六屆全運會上取得金牌總數第2名;推出“十大舉措”,有效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推進城鄉聯動衛生創建工作,分水鎮獲全國文明鎮稱號;穩定低生育水平,計劃生育率達96.32%,高于計劃目標1.32個百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1.59‰,低于控制目標,出生嬰兒性別比1*.98;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建立生態效益補償機制,投入資金680萬元,共關閉46家、整治140家污染企業,基本完成石材行業污染治理;加強國土資源管理、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和地質災害防治,深化“兩江”采砂綜合整治;實施人才強縣戰略,出臺《*縣人才專項資金使用管理辦法》等政策性文件,共接待各類人才近6000人,引進人才360名,培訓黨政人才2000多人次,舉辦全縣規模以上企業廠長經理培訓班三次,專業知識講座3次,對農村鄉土人才培訓14716人;努力擴大就業,全年新增就業崗位3286個,城鎮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1623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83%;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新增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6141人,累計44626人,實施被征地農轉非人員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參保人數5986人,2297人享受養老金待遇,建立困難群眾“三級救助圈”,“五保”、“三無”人員集中供養率達到87.1%,比上年提高21.1個百分點,資助112戶農村困難家庭完成危房改造,啟動184套廉租房工程。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08元,增長13.2%;農民人均純收入6823元,增長11.5%。

        同時,我縣經濟社會發展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主要表現在:外貿出口應對能力不強,增幅出現大幅回落;新開工項目偏少,影響發展后勁;資金制約日益加劇,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仍未得到有效解決;生態環保任務繁重,對經濟制約作用日益突出等。這些問題將會繼續顯現,應引起高度重視,并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加以解決。

        二、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預期目標與有關說明

        按照縣委十一屆七次全體會議提出的總體要求,銜接“十一五”規劃的發展目標,20*年我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如下:

        ——全縣生產總值118億元,增長12.0%;

        ——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下降2.5%;

        ——工業銷售產值333億元,增長20.0%;

        ——農業總產值17.4億元,增長9.0%;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0.0億元,增長12.0%,其中工業生產性投入37.5億元,增長12.0%;

        ——實際利用縣外資金28.8億元,增長15.0%,其中實際利用外資5600萬美元;

        ——自營出口額3.5億美元,增長15.0%;

        ——財政總收入11.7億元,增長13.8%,地方財政收入5.59億元,增長10.0%;

        ——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7億元,增長13.0%;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80元,增長10.0%;

        ——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7500元,增長10.0%;

        ——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3%以內;

        ——計劃生育率95%以上。

        上述主要預期目標是在綜合分析國際國內發展環境和全縣經濟發展內在動力的基礎上確定的,既考慮了發展需要,又考慮了發展可能。同時,也充分體現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六個必須”的要求,體現省、市“走在前列”的要求,體現“十一五”開好局、起好步的要求。

        現對有關主要預期目標作重點說明:

        (一)關于經濟增長的預期目標

        全縣生產總值預期增長12.0%,與20*年預期下降一個百分點,主要基于以下考慮:一是有較好的發展環境和增長基礎。20*年世界經濟依然處于恢復性增長周期,根據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多家機構預測,20*年世界經濟增長率將與20*年大體持平,世界貿易增長率略高于20*年,這些均為我縣擴大出口和利用外資創建了良好環境。20*年我國經濟仍處于穩定較快增長期,據有關部門預測,我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政策和體制環境總體向好,GDP可增8.5%以上;20*年省、市GDP預期增長10%和11%;我縣經濟增長內在動力仍然強勁,各方面支持經濟社會較快發展的機制、政策將繼續發揮積極作用。二是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需要。要保持財政收入穩步增長,城鄉居民收入不斷提高,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都需要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但我縣資源要素制約和環境壓力比較突出,產業層次有待進一步提升,所以經濟增長速度不宜定得太高,以更好地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也有利于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三是與“十一五”規劃相銜接。我縣提出在“十一五”期間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5%,20*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保持略高增幅是必須的,體現開好局,起好步。

        (二)關于三大產業的預期目標

        全社會工業銷售產值預期增長20%,以往是用縣屬工業總產值指標。一是考慮這幾年國家和省市都在淡化該指標,有利于保持上下銜接;二是中央省市屬在桐企業越來越少,縣屬與全社會只相差2個億,分開核算意義不大;三是“十一五”期間我縣推進工業強縣戰略,提出年均增長16%,期初安排較高的增幅是必須的;四是20*年工業生產性投入33.65億元,按投入產出1∶2計算,20*年增幅可達23%,增幅安排20%是可行的、留有余地的。

        農業總產值預期增長9%,與20*年預期增加一個百分點,主要基于隨著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加快,近年政府對“三農”的支持力度加大,農民發展效益農業的積極性普遍提高,農業整體發展環境比較有利,但綜合考慮農業的特點,難度仍然較大。

        第三產業增加值預期增長15.3%,占GDP比重提高1個百分點,主要基于以下考慮:一是省、市對第三產業發展越來越重視,均召開發展服務業大會,出臺扶持政策,我縣也出臺了旅游和商貿物流業發展的兩個扶持政策,這些都有利于第三產業加快發展。二是隨著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車,對旅游、房地產、商貿物流業、大文化產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城市化進程將會加快,對第三產業的帶動作用增強。三是對第三產業統計日趨規范,健全機構,充實統計力量,完善統計核算體系,第三產業漏報現象將會從根本上好轉。四是第三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是衡量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標,是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重要考核指標,目前我縣水平與目標值相差較大,按照實事求是和鼓勵引導加快發展的要求,適當安排略高的增幅是可行的。

        (三)關于三大需求的預期目標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預期增長12%,與20*年預期增幅相差6個百分點,主要基于以下考慮:一是基數越大增幅越困難,“十五”期間我縣投資年均增長40.5%,五年累計203億元,“十一五”初步安排年均增長10%,平均增幅下降30.5個百分點,但投資額五年累計將超過420億元,顯然難度較大;二是近幾年我縣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主要得益于投資的拉動,20*年要繼續保持經濟社會持續發展,仍需投資的拉動作用,安排12%的增幅是積極的、必要的;三是這一目標能否完成關鍵要看20*年各類項目實施情況,據調查20*年全社會重點投資項目116項,計劃總投資42.*億元。如果各類項目實施得好,則目標能順利完成。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預期增長12%,主要基于以下考慮:一是近年來我縣消費基本呈現平穩增長態勢,城鄉居民收入較快增長,農村消費環境的進一步改善,都將對消費起到促進作用。二是要體現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向消費與投資、內需與外需協調拉動轉變,因此,消費增長目標不應低于生產總值增幅。三是商貿餐飲業招商引資成效顯著,新型經營業態不斷引入,在一定程度刺激了居民消費。四是20*年個人所得稅起征點由800元提高到1600元,一定程度上提高居民消費能力。

        自營出口預期增長15%,一是我縣經濟外向度一直較高。保持出口較高增幅,是保持總體增長的需要。二是20*年受各種不同因素的影響,只增長0.5%,與預期目標相差14.5個百分點,相對20*年基數較低。三是展望20*年,國際貿易保護特別是歐美紡織品市場的貿易磨擦已基本消除,對我縣外貿出口將會趨好。四是外貿出口退稅機制調整也將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實際利用縣外資金預期增長15%,與20*年預期增幅相同,主要基于以下考慮:一是經濟發展和工業生產性投入需要招商引資來拉動。二是20*年重大項目儲備好于20*年。三是杭千高速開通,分水江水利樞紐工程建成等,我縣區位優勢和投資環境進一步提高和改善。

        (四)關于兩大收入的預期目標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期增長10%,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預期增長10%,與20*年預期增幅相等。主要基于以下考慮:一是體現城鄉統籌發展,努力縮小城鄉差距;二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居民就業機會較多,勞動力價格提高,以及家庭轉移收入增加等,使城鄉居民收入將繼續保持穩定增長;三是農民增收難度依然很大,需要各方繼續花大力落實各項扶農政策和措施。

        財政總收入預期增長13.8%,其中地方財政收入預期增長10%,主要基于以下考慮:一是基數較高,“十五”以來,我縣財政收入增幅都大大高于GDP增幅,形成的基數較大,增長空間越來越小,隨著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效應的顯現,將逐步回歸到正常的增長區間;二是大的稅收增長源不明朗,完成目標的難度仍較大;三是社會保障、財政傾斜政策以及公用公益設施等欠帳較多,對財政支出的壓力越來越大,財政收入達不到一定的增幅,政府工作的壓力將會更大。

        (五)社會發展3項指標

        新增就業崗位3000個,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3%以內,主要考慮到近幾年隨著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能夠提供的就業崗位增加,就業形勢有所緩和。計劃生育率95%以上,隨著計劃生育工作的深入持久開展,這一指標是能夠完成的。

        第2篇:新農村經濟發展范文

        一、農村信用社的發展現狀及農村經濟發展史

        農村信用合作社簡稱農村信用社,經中國人民銀行依法批準而設立的合法金融機構,具體體現為農民入股,為入股社員提供便利與服務的合作金融機構,農村信用社再為農村農戶提供服務的同時也要籌集社會上的零散資金,旨在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村經濟體制的不斷改革,是的農村信用社的任務更加艱巨,而作用愈加明顯,在國家的政策支持下,農村信用社在農村經濟發展中起著重要的核心作用。農村信用社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不斷地發展壯大,實現了貸款額度在30年內就增加了600倍,據中國人民銀行提供資料顯示,截至2011年6月底,全國農村信用社貸款余額13595億元,比年初增加1608億元,比去年同比增長13.4%,貸款增加額占所有金融機構的19.4%,尤其在農戶貸款和農業貸款的發放上有著巨大的作用,對農村經濟的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農民人均產值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二、農村合作社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及意義

        農村信用社是國家農村金融機構的主要力量,被定義為支農主力軍。農村信用社在農村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對當前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是國家農村戰略重要的一步。在農村信用社坎坷的發展過程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為農村經濟的發展道路上貼磚加瓦,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大前提下,處理好“三農”問題,農村信用社都是不可缺少的部分[1]。然而,必要的法律手段能夠保障農戶的利益和農村信用社的資金安全,資金流向及項目指導對農村經濟的發展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三、農村信用社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1.農村信用社的融資功能農村信用社是國家銀行金融機構的一個分支,在服務農民的同時可以講廣大農民手中的閑置資金或者說儲蓄集中起來,用于生產投資,換句話說,農村信用社能夠作為農民儲蓄到生產投資的橋梁,可以促進農村經濟的循環發展,引導農村經濟以及城市化的實現。而農村經濟則由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轉變,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需要將手中的資源具化為可成長的資產,生產經營規模隨著農村經濟的騰飛不斷擴大,農村信用社在其中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農村信用社的融資功能可以加強地區之間、各產業之間的經濟聯系,均衡資金的供給需求,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2.農村信用社的滲透作用農村信用社在籌集資金、發放貸款的過程中能夠間接參與到農村生產、流通和消費各個環節,從而敏銳的觀察農村經濟市場的動態變化。農村信用社參與農村生產的方式具體表現為:(1)扶持貧困戶發展生產,保證農村經濟的發展平衡;(2)通過信貸的服務可以實現國家對農業生產的指導性計劃,宏觀上把握農村經濟的發展路線;(3)農村信用社能夠存進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2]。農村信用社參與貨幣及商品流通:(1)通過大力扶持農村供銷產業的發展,將商業信用和貨幣信用相結合,可以促進農村商品在市場上的流通;(2)在地區之間建立全國性匯兌業務和結算網絡,解決運輸條件差以及地區之間商品流通的障礙問題,從一定范圍內可以促進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擴大商品交換規模和范圍。農村信用社參與消費:(1)向貧困農戶發放救助,擴大其消費能力,改善民生;(2)扶持供銷組織,促進農村生活消費,發展農村商品經濟,形成良性循環。3.農村信用社的保護功能農業發展,將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結合在一起的生產過程,由于特殊的原因,農業生產導致資金的流向和農村信用表現出一些特點:首先,農業信用的周期相對較長,具體體現在農業生產的周期長和農業工程的復雜上;然后,農業信用是比較分散的,土地是農業生產的基本生產單位,土地的分散以及種類決定了生產經營的復雜分散;再次,農村信用具有季節性,對于農村生產,相信一般人都清楚,其生產具有季節性的特點,這是由產品特性所決定的,而且資金的投資與回收會有滯后風險;最后,農村信用的風險大,農業生產可以理解為和大自然交易,自然因素的變化是影響農村商品的重大因素之一,其收益極具風險性。4.農村信用社能維持農村經濟的穩定[1]農村信用社在參與農村經濟的發展,通過自身業務的經營活動,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和進步注入大量的資金,有效的抑制農村經濟的外流,形成有效的發展循環過程,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穩定農村經濟。就農村信用色的工作對象而言,農民的生產經營活動離不開農作信用社的經濟支持,在農村信用社為農民提供貸款的同時可以保證對農業貸款資金的使用進行有效的監督與指導,這種監督是一種農業投資保障機制,在發展農村經濟的同時穩定農村的發展,所以農村信用社可以維持農村經濟的穩定。

        四、農村信用社對農村經濟發展做出的貢獻

        1.農村信用社在農村生產經營活動中,擴大了其生產規模,發展了農村經濟。提高了農民的生產和自主創業的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村金融市場的供求平衡。2.農村信用社改變了農村經濟單一的資產結構,經過一系列的改革,農村信用社優化了資金結構,各方面投入農業生產經營活動,支持農業生產,提高了農民的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3.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農村信用社提供的資金改善了農村的生活環境,基礎設施的晚上也豐富了農民的日常生活,生活質量得到較大的提升。在如今的農村發展中,農民的利益得到基本滿足,更多的追求經濟利益,以便于發展交通,水利等工程的建設,加強外界聯系,加全面更新農村信用社的經營管理策略,注重強化農村信用社的內部控制的建設,嚴格防范各種金融風險對其造成的經濟損失,此外,還要本著實質大于形式的原則,不斷擴大對農村信用社的監管容忍度,對本地區農村經濟的實際情況,設定科學合理地監管指標體系,逐步對每一個細節進行量化,而且,在確保金融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進一步發揮出農村信用社本身的優勢,對各個方面進行積極創新,對各項業務進行創新發展,提升農村信用社的服務手段,才能更好地推動農村信用社服務水平的提升。有效地解決資本充足率低和資產質量差等方面的問題,在經濟轉型時期下成功幫助農村信用社渡過各種危機,確保農村信用社能夠長遠發展。

        五、結語

        第3篇:新農村經濟發展范文

        關鍵詞:新生代農民;離農化;農村經濟

        中圖分類號:F32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4-0043-02

        近年來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使大量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而“80后”、“90后”是這一群體的主力軍。長期以來,理論界普遍認為農村勞動力大量剩余,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是城市化建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但沒有認識到農村勞動力的有限剩余。因此,在“民工潮”的背后,農村以“老人、婦女、兒童”為主的留守人口進行農業生產活動。新生代農民工人化使農村農業經濟發展勞動力供給不足,更別說優秀人才投身于三農建設。關注未來,由于新生代農民即“農二代”從小遠離農業生產,根本沒有傳統的農業生產知識,在城市從事工業化生產沒有機會去學習現代化的農業生產知識。因此,新生的“農二代”缺乏傳統和現代農業生產知識,農村農業經濟發展將出現勞動力的斷層現象。新生代農民的“農”字已經名不副實,培育新型農民,實現新生代農民參與農村和農業經濟建設是統籌城鄉發展,建設新型城鄉關系的重要舉措。

        一、新生代農民離農化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正面影響

        新生代農民是指20世紀80年代以后出生的具有農村戶籍,且16周歲以上被列為農村勞動力的農民(劉付兵等,2010)。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16~30歲的農村人口為1.46億,占總農村人口的21.8%。這部分新生代農民是中國新時期農村經濟建設的主力軍,但是他們卻很少從事農業生產,新生代農民出現的離農化傾向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正面影響主要有:

        1.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產業,具有高社會效益和低經濟效益的特點,從事農業生產在短期內很難取得一定的成就。新生代農民為了謀求較高的收入而涌入城市,他們大多都是剛離開學校的“80后”、“90后”,對新生事物具有較強的接受能力。進城務工成為新生代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 919.01元,其中工資性收入為2 431.5元,占比41.07%,新生代農民外出務工有效地增加了農民收入,從而改善農民的生活水平,增加農業發展資金投入以發展農村經濟,縮小城鄉差距。

        2.開拓農民視野,增強科技意識。新生代農民離農化涌入城市認識到現代化科技的力量,享受著先進文化的熏陶,有利于開拓農民視野,增強農民學習先進科技文化意識的積極性。新生代農民工作為城鄉交流的重要橋梁具有較高的受教育水平,對先進的科學知識有較好的接受和消化的能力,可以把先進的文化、科技、生活方式等帶到農村去,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新生代農民開闊的視野和較強的科技意識,能夠學習掌握先進的農業生產工具的操作以及現代化的耕作方式,實現農村農業生產的現代化。

        3.提高農民素質,有利于培育新型農民。新生代農民離開農村農業崗位去文化和經濟發展比較發達的城鎮謀求更好的發展,面對和城市居民的巨大差距,可以激發“80后”、“90后”的進取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現代化的新農村建設需要培育能夠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養,并且對市場變化較為敏感的農村經濟建設的新型農民。新生代農民的離農化現象使這些“農二代”經歷了城市文化的熏陶,對科技的接受能力強,為新型農民的培養打下了良好的素質基礎。

        二、新生代農民離農化對農村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

        新生代農民離農化的傾向為農村經濟發展創造有利條件的同時使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面臨諸多困境和問題,對農村經濟發展造成的負面影響主要有:

        1.留守問題嚴重,家庭功能缺失。在欠發達地區的農村普遍存在這樣一種現象:農忙時節基本都是老人、婦女、兒童從事農業生產,青壯年基本全部外出務工,這嚴重削弱了家庭功能,不利于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首先,孩子缺乏有效的監督,滋生青少年犯罪。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已經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由于孩子長期沒有父母的監管和引導,而爺爺奶奶對孫子孫女過度溺愛,導致農村青少年犯罪現象頻發,不利于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其次,高齡老人無法得到有效的贍養和照顧。年輕輩的都進城務工,農村老人只能與留守兒童相依為命,農村居民養老缺乏有效的保障;最后,農村家庭功能嚴重缺失。新生代農民的離農化現象使得農村家庭結構不健全,孩子缺乏管養和老人得不到照顧的問題突出,家庭結構出現“空心”現象,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標背道而馳。

        2.農業勞動力不足,土地荒蕪嚴重。新生代農民離農化傾向致使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供給不足,農村耕地荒蕪現象嚴重。新生代農民具有城市和鄉村 “二重性”特點,這一方面是由農業生產的弱質性所決定的,農業生產風險性較高及在農村缺乏有效的農貿市場使得農業生產的收益較低;另一方面是由于農村勞動力流動的障礙消除,新生代農民可以自由流動。新生代農民的“二重性”使得農村耕地出現大量的拋荒現象,土地利用效率和農作物復種率低,嚴重影響著農村經濟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3.新農村建設缺乏主體。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農民,新生代農民本應該是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然而新生代農民出現嚴重的離農化現象,留守農村的基本都是老弱病殘孕等,年輕勞動力都離開農村,農村勞動力出現“兩頭大、中間小”的空心狀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雖然有國家政策的扶持、工業的反哺、社會的幫扶等一系列的優勢,但是沒有建設主體農民的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只是空談。新生代農民嚴重的離農化趨勢使得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缺失,農村農業經濟發展后繼無人。

        4.農村農業經濟發展面臨人才斷層。農村勞動力大量剩余的思想至今還活躍在理論界,許多學者都在討論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型問題,而現實的農村勞動力結構狀況實在令人堪憂,農村留守問題嚴重,新生代農民既無傳統的農業耕作經驗,又沒有接受農業現代化耕作和生產的相關教育,在“農一代”退出農村農業經濟建設舞臺時,新生代農民對農業生產的盲目使得農村農業經濟發展面臨嚴重的勞動力困境,農村熟悉農業生產的勞動力供給出現斷層現象。

        三、實現新生代農民參與農村農業經濟建設的對策

        新生代農民離農化傾向對農村農業經濟發展造成的負面影響不是用金錢可以彌補的,實現新生代農民“農”的回歸使其參與農村經濟建設是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1.實施公共服務均等化戰略,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在十報告中指出,加快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著力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推進一體化。農村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與十年前相比具有很大改觀,但農村的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還無法滿足新生代農民的需求,實現新生代農民返鄉從事農業生產,一方面要堅持一貫的財政支農政策并加大支持力度,推進農村的教育、醫療衛生、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要加大農村金融機構的支農力度,緩解新生代農民創業的融資難度。農村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改善可以使新生代農民感受到經濟發展的利益,實現新生代農民工回流參與新農村建設。

        2.建立城鄉一體化的農貿市場,增加農民務農收入。務農收入是農民最重要的收入來源,由于交通和小農經營的限制,城鄉一體化的農貿市場沒有建立起來。農村農產品的銷售渠道狹窄,僅僅依賴小鄉鎮的“集市買賣”,價格波動嚴重依賴于供求關系,“谷賤傷農”現象頻發。建設城鄉一體化的市場關系,一要實現農業規模化生產,與發達城鎮的農產品經銷商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拓寬農產品的銷售市場;二要推進農村農業的產業化經營,培育農業經營的龍頭企業,使農產品的加工和深加工在農村進行,從就業機會和現實收益方面吸引新生代農民返鄉。

        3.培育新型農民,增強農民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意識。新型農民的培育是新農村建設最迫切的要求,實現新生代農民向新農村建設主體新型農民的轉變,是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首先,實施教育投入多元化戰略,從多方籌措資金加強新生代農民的農業知識和技能培訓,增強新生代農民的市場意識,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地轉移創造條件;其次,尊重新生代農民的創新精神,充分發掘 “80后”、“90后”為主力的新生代農民的創新和創業潛力;最后,要實現新生代農民參與農村農業經濟建設必須培育新生代農民建設新農村的主體意識。

        4.加大財政支農力度,推行農業保險政策。農業生產的弱質性使投資農業生產面臨較大風險,在短期內難有較好收益,新生代農民從事農業生產很難滿足其對收入的期望。加大財政支農力度,改善農業生產環境和提高農業生產的現代化水平,提升農業生產的收益水平;大力推行農業保險政策,把農業生產的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降低農業生產風險從而保證投資農業具有較高的收益。新生代農民滿足經濟學“理性人”的假設,對高收入有極強的偏好,只有認識到從事農業生產與進城務工相比具有相同甚至更高收益時才能在心理上實現“農”的回歸。

        參考文獻:

        [1] 張永麗,黃祖輝.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研究述評[J].中國農村觀察,2008,(1).

        [2] 劉付兵,高淑桃.引導新生代農民參與新農村建設的思考[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0,(10).

        [3] 劉小年.新生代農民培養:一個事關現代化的戰略問題[J].現代經濟探討,2010,(2).

        [4] 唐若蘭.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與統籌城鄉發展[J].財經科學,2010,(10).

        第4篇:新農村經濟發展范文

        關鍵詞 :     新經濟模式;農村經濟;消費;質量;

        農村經濟發展要積極結合新經濟模式的特點,通過整合農村經濟資源、改善農村經濟環境以及培養農村專業人才等途徑,構建新經濟背景下的農村經濟改革體系,改變落后僵化的生產形式。

        1 、新經濟模式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價值

        1.1 、降低經濟成本

        新經濟模式是一種基于傳統經濟模式,結合現代經濟技術手段的經濟發展方式。通過新經濟模式,可以改變原有農村經濟成本難以控制的局面。新經濟模式中,通過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等方式,使農村經濟實現了覆蓋范圍的擴大,通過網絡可以更加及時和全面地獲取農業產品的市場需求信息和價格走勢等,有助于農業生產者把握住最佳的生產和銷售實際。在傳統的經濟模式中,農民要想獲得市場信息,需要依賴于人工方式去調研,這就增加了經濟發展成本。而網絡環境可在低成本和高效率的平臺上,采集獲取相關的經濟數據,使農業經濟成本得以有效控制。

        1.2、 創新經濟模式

        新經濟模式還為農村經濟發展創新提供了重要支持。傳統的農村經濟主要以實物銷售為主,需要農民與消費者面對面進行交易,這就導致了農村經濟發展受到時間和空間等因素的限制。在新經濟模式中,產品交易可以通過更多的渠道完成。很多的電商都抓住了新經濟時代的機遇,建立了綜合性的網絡銷售平臺,如淘寶、京東等渠道,使農民可以將農產品直接搬上網絡平臺,消費者也可以基于平臺服務來搜索和選擇自己喜愛的農產品,并直接在平臺進行支付。在消費者受到農產品后,平臺可以最為第三方與農民進行結算,這樣不僅可以實現農村經濟的線上和線下共同發展,也可以實現新經濟時代的多元經濟服務體系。

        1.3、 實現經濟轉型

        新經濟模式也讓農村經濟在發展過程中探索新的經濟形態,實現經濟轉型發展。新經濟模式可將廣大農村地區的自然風景、民族風情和鄉村文化等推廣到各地區,讓更多的人去了解農村,從而可以在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基礎上,構建旅游產業模式。農村旅游模式的發展,是經濟模式的一場革命,為農村經濟帶來的新的活力。鄉村旅游可以帶給游客更加新奇的體驗,除了自然風景的觀賞以外,還可以親身體驗農村生活方式,如參與到農業種植過程中,如現代農村旅游中比較受歡迎的采摘項目,讓游客可以獲得勞動的滿足感。養殖和種植等項目,也是近年來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模式,消費者可以進行預先支付,委托農民來種植和養殖自己喜愛的蔬菜或者動物等,成熟后就可運輸給消費者。這種經濟模式不僅滿足了消費者想吃到綠色無污染蔬菜或者放心肉的心理,也讓農村經濟實現了預銷售,這對于農村經濟轉型有著積極的推動力。

        2 、新經濟模式中農村經濟發展的途徑

        2.1、 整合農村經濟資源

        農村經濟資源豐富,但大部分資源都較為分散。在新經濟模式發展背景下,應當積極整合農村經濟資源,發揮資源更大的價值。農村經濟資源包括了人力資源、土地資源等。很多農村人口向城市遷徙,導致農村人口流失現象非常嚴重,這會阻礙經濟發展進程。農村經濟發展中,要做好宣傳工作、留住人,并結合新經濟發展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讓農民無需遠離家鄉就可以實現致富。土地資源方面,可以通過土地合作經營,提高經濟發展規模,為經濟生產提供更多的資源支持。

        2.2 、改善農村經濟環境

        在農村經濟發展中,需要重視經濟環境的改善,要積極建設農村基礎設施,為經濟發展提供基礎保障。新經濟模式運用,很大程度上依靠網絡條件,這就需要加強網絡設施建設,從網絡硬件配備上,或者從網絡速度和穩定性的提高上著手,為農村經濟發展做好準備。在基礎設施環境建設的同時,也要注重文化環境建設,要引導農民樹立正確的經濟發展理念,在新經濟模式中,要想始終獲得社會和消費者的認可,就要提高經濟服務質量,嚴格把好質量關。

        2.3 、培養農村專業人才

        第5篇:新農村經濟發展范文

        關鍵詞:創新;經濟發展方式;經濟創新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5)004-00000-01

        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在國民經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農村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農村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人民生活得到了顯著改善。但是,眾所周知,農村經濟也出現了很多問題,并且已成為制約我國社會經濟持續穩定和健康發展的“瓶頸”,主要表現在:第一、大部分農村還是處于家庭化種植狀態,并且這種生產方式效益極其低下,導致了農民收入很低,農村發展緩慢。第二、農村經濟和生態環境不斷惡化。農村建設缺少規劃,隨意性很強,發展方向模糊,造成了土地利用率低下,土地資源浪費嚴重,生態環境嚴重破壞的現象。第三、我國農村的發展大多還是小農經濟,農民收入比較低,城鄉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第四、在城鎮化的過程中,城市沒有起到應有的帶動作用,反而對農村人口形成了很強的遷徙式掠奪,城鎮化的成果沒能夠更多地惠及農民。

        針對目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我們不僅要加強現行政策和制度的推廣,還要努力保障農民的經濟利益,加快城鄉經濟上的融合,加快農村經濟組織的創新,加快農村發展的進程,具體做法:

        一、創新農村經濟,推進產業發展

        我國是一個擁有8億多農村人口的農業大國,面臨著知識經濟全球化的挑戰與競爭,特別是農業和農村經濟處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既面臨資源、人口、食物、環境與發展的矛盾,又要不斷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加農民收入、安排和轉移富余勞動力就業、發展農村經濟。而當前擺在我們面前的是我國廣大農村的經濟體制嚴重制約了農業技術創新的開展,如何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創造適合開展農業技術創新的土地,成為我國政策制定者們的當務之急。

        因此,我們應該推進農村經濟組織創新,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我國農村在發展思路上,應該求新求變,加大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拓寬農民的就業渠道,實現農民收入的多元化,加快農村合作組織的建設。

        二、發揮組織作用,擴大生產規模

        目前農業發展遲緩的根本原因,在于個體農民分散經營,難以形成有效的規模和競爭優勢。我們在創新農村經濟組織中,要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選擇發展規模和途徑,充分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進行多種形式的探索,通過農民自辦、官民合辦、能人領辦、嫁接聯辦等多種形式改造傳統組織,發展民間組織。要按照自愿、自治、民主管理的要求,尊重群眾的意愿,實行“民辦、民管、民受益”。在組織創新中,還要團結廣大農民,利用市場規則,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集體經濟組織,合理合法地開展經貿活動,幫助農民建立起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質需要。

        三、突出龍頭企業,增強組織凝聚力

        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實現農業產業化的關鍵在于龍頭企業的帶動,必須在保證農村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把培育農村龍頭企業作為經濟組織創新和發展的關鍵點和突破口來抓.重點引進和推廣規模大、環保強的龍頭企業和農產品深加工企業。

        其次,實行企業整合。堅持采取優勝劣汰的思想,把現有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資源向具有較強競爭力和環保發展潛力的規模龍頭企業集中,逐步將小型企業改造為實體性的農村經濟合作組織。

        四、完善服務體系,創造良好環境

        農村經濟組織創新涉及到不同產業、不同所有制、不同地區、不同部門的利益關系。這就要求政府必須從全局出發,轉變政府職能,構建完善的社會化服務的體系。通過健全信息網絡提供信息服務,通過健全技術咨詢和推廣機構提供技術服務,特別要注意強化對農業產業化的信息服務,幫助農戶和企業掌握市場,了解市場,提高農戶、企業駕馭市場的能力。

        五、建立保護機制,促進經濟創新

        第6篇:新農村經濟發展范文

        關鍵詞: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生態經濟;保障機制;新農村

        理論基礎

        (一)區域分工與區域經濟關系我國農村地區幅員遼闊,基于不同資源稟賦形成的不同農業區域分工是農村地區發展的比較優勢。各區域需結合自身的資源等條件,發展適合本區域的經濟活動,由此也體現了農村地區的不同區域分工與不同發展模式。區域分工的目的在于達成整體效益的最優,通過對資源進行整合,來提高勞動生產率。伴隨社會的發展與變化,農村地區的發展環境發生了顯著變化,區域分工也在逐步調整,如區域間的生產要素或產品等的流動加速,原有的區域分工和優勢發生了改變,且在鄉村振興、精準扶貧等政策的指導下,不同區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明顯增強。區域經濟關系中的競爭與合作特征愈加明顯,一方面,從合作的角度來講,區域之間的合作符合鄉村振興戰略的政策要求,同時也符合全球化和市場化的經濟發展趨勢;從競爭的角度來講,區域經濟關系主要以利益為基礎,不同區域之間的利益要達到平衡的狀態才能進行有效的合作,而區域之間的競爭關系是長期存在的。

        (二)區域農業協調發展的內涵及趨勢當前農村地區發展仍然主要以農業為主,區域農業協調發展是農村經濟協調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同時也關系著農村可持續發展。基于可持續目標的區域農業協調發展內涵應包含兩層含義:一是低碳經濟。新農村建設以“美麗鄉村”為目標,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發展道路才能實現經濟的持續發展;二是因地制宜。我國農業經濟結構在不同區域呈現出不同的特征,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選擇也要突出地域特色,最大限度發揮資源優勢;三是整體籌劃。區域經濟發展需要從整體考慮,注重農村地區經濟的平衡發展。區域農業協調發展注重分工與合作,各區域發揮自身優勢,增進各自利益。近年來,我國新農村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從發展趨勢來看,產業結構趨向多元化,農業地域分工更加明確,同時也面臨著部分地區產業結構趨同,生產布局不合理導致一系列的生態問題等。從區域經濟視角出發,對農村可持續發展進行布局,應進行統籌規劃和協調,立足于當前新農村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力求縮小不同區域之間的差距,細化農業分工,構建完善的區域協作體系。區域農業協調的目標是發揮不同區域的比較優勢,形成新農村發展良性互動的空間秩序,該模式的優勢在于既能夠避免不同區域之間的發展差距拉大,也有助于避免惡性競爭或農村社會經濟發展項目的盲目跟風。

        區域經濟視角下新農村可持續發展面臨的現實問題

        (一)區域間發展差距較大,區域經濟發展失衡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不均衡是客觀存在的,當前農村地區區域發展形成了不同的梯度和層次,為了實現新農村的可持續發展目標,需將區域間的不平衡性控制在合理區間。分析區域間經濟發展差距是否過大主要考慮兩方面因素:其一,區域內不同層次的經濟發展水平是否屬于同一范疇,且區域間的差距是否在逐漸縮小;其二,區域內不同層次的經濟發展格局中,低層次的占比不宜過大,這樣對區域經濟整體發展的制約作用會更明顯。現階段,我國從政策上對新農村建設進行了整體布局,但不同行政區域間的農村發展和建設水平不盡相同,發達地區與落后地區之間的差距十分明顯。即便是在同一區域范圍內,也面臨政策、平臺、資源等方面的差異,目前而言,尚未建立功能完備的綜合性區域經濟系統。從政策方面來看,當前還缺乏促進農村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制度、機制和組織,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新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整體性。

        (二)區域之間競爭關系顯著,缺乏區域協同發展機制一直以來國家對地方區域經濟發展考核主要以競爭導向為主,不同區域多呈現經濟競爭關系,因此在行政區劃之內,主要領導考慮的是區域經濟發展問題,在實施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結構調整未來發展規劃等方面,仍然以本區域影響因素作為主要參考,及時考慮到其他區域的利益也更多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利益目標來研究的,并沒有從未來發展角度制定共同的目標,在推進經濟發展過程中也缺少相應的學術機制,區域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合理利用,產業發展協同性較差,區域之間缺少有效聯動。

        (三)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對環境保護的關注度不夠我國農村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已經是客觀的事實,且不同區域均或多或少存在對環境保護關注不夠的問題。特別是一些偏遠農村地區,為了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吸引外資,制定的優惠政策過于寬泛,由于缺乏對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嚴格限制,實際上也縱容了環境污染與破壞問題。農村的污染企業不能達到綠色生產的標準,必然會破壞原有的農村生態環境,不利于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此外,從政府監管角度來看,政府對引進來的企業監管力度不夠,對于周邊群眾反映出來的環境問題重視不足,這些都是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沒有平衡好環境保護問題的主要原因,從長遠來看,區域經濟的整體提升和農村經濟社會的健康持續發展必須要平衡好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關系。

        (四)低碳農產品市場管理體系不完善我國正處于轉型關鍵期,轉型過程中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受傳統農村經濟發展模式的影響,現有的農村市場體系并不完善。以低碳農產品為例,低碳農產品市場作為新鮮事物,在我國東中西部都均有分布,但由于低碳市場內的企業規模相對較少,能夠提供低碳農產品種類也不多,導致整個農產品市場影響力有限,農產品市場銷售的低碳農產品都以本地為主,很少有出省或出口的地產農產品。我國地產農產品市場多以行政區域為依托,在市場管理層面一般以區域管理為主,這種條塊分割式的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低碳農產品在市場上的流通,也破壞了低碳農產品市場體系的構建,這種帶有半壟斷式的管理方式不利于低碳農產品市場向外拓展。同時,低碳農產品的生產者一般都是以農戶為主,廣大農村信息發展相對滯后,低碳農產品市場信息渠道有限,加之當前我國沒有形成區域生產的低碳農產品統一展示平臺,導致整個產業發展始終處于數據監測盲區,即使是多年生產低碳農產品的農戶,也無法掌握市場數據,生產低碳農產品的種類和數量缺乏可持續的規劃,常常導致低碳農產品滯銷或供給不足。

        基于區域經濟視角的新農村可持續發展模式創新與路徑選擇

        (一)構建區域生態經濟產業體系第一,投入減量化。由于農業發展農藥化肥使用超標,為了發展生態農業,應對農藥化肥進行減量,大力推動精準施肥,精準播種,精準使用農藥,通過精準管理和科學管理,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進一步提升農產品的質量。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推動農業現代化轉型,進一步提升新農村土地利用效率,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升農民收入水平。第二,實現農業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環利用。農業生產的廢棄物含有大量有機質,這些農業廢棄物只要通過合理開發能夠發揮自身價值和作用,可以通過沼氣利用方式將農業廢棄物放到沼氣池,既能夠為家庭生活提供沼氣,同時也能夠將廢棄物發酵之后用于土壤肥力改善等;對于可利用秸稈可以實施秸稈還田,也可以用于生物發電,造紙等;對于新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應該按照垃圾的不同性質進行分類,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第三,發展生態農業。新農村可持續發展需要生態農業作為支撐,對農業生產各種要素進行科學合理規劃,通過系統整體謀劃的方式,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之下,提升農業發展質量。例如,打造立體農業模式,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農作物在一個農業生態系統之內進行混合耕作,一方面能夠提升產量,另一方面還能夠改善環境;再如,發展觀光農業,將生態農業與旅游產業有機結合,為人們提供觀光休閑等多項功能,為農民增收拓展新的路徑。

        (二)跨越地理范疇構建區域經濟分工體系第一,構建更為開放的區域經濟分工體系。以開放性的思維來推進區域分工體系建設,在分工體系建設過程中,敢于打破行政規劃限制,按照比較利益,將整個區域作為一個大的經濟發展主體,在大的區域產業分工體系和產業鏈條中進行合理定位,形成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使區域經濟之間能夠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第二,對區域經濟進行合理分層實施梯度開發。可以將區域經濟劃分為幾個方陣,按照方陣的特色和優勢,明確區域內的核心產業和核心競爭力,不同區域給予不同的政策支持,在考評過程中也應該制定更為科學合理的考評標準,更好的激發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發達地區帶動落后地區的形式,實現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第三,優化區域經濟進行整體布局。充分考慮到不同地區的具體特點和差異情況,對區域內的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建設、生態環境土地利用進行整體安排,推進區內城鎮規劃、產業規劃、土地規劃、環境規劃、農村規劃多規合一,實現更為立體的城鄉一體化模式,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同時通過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也能夠更好的促進新農村可持續發展。第四,打破行政區劃對區域經濟發展的限制。站在區域經濟整體發展角度出發,對行政區劃進行調整,在調整過程中要考慮區域內的產業形態、空間布局、體制機制等多方因素,敢于打破行政區劃的諸多限制,根據區域內的不同要素進行重新整合,不斷發展壯大區域經濟。同時在對行政區劃進行科學合理安排過程中,也要處理好各方利益關系,避免因為利益沖突而影響區域經濟發展。

        第7篇:新農村經濟發展范文

        發展循環農業經濟,為新農村建設夯實經濟基礎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最重要的內容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只有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了,才能為新農村建設提供雄厚的物質基礎。

        發展循環農業經濟,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發展循環農業經濟有利于農業生產從粗放增長向集約增長轉變,加快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農村的產業升級,提升農村的生產方式,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農業生產發展。發展循環農業經濟要求農業生產的現代化,實現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的專業化和規模化,使普通農戶轉變為多種類型的專業戶,進而增加農民收入。發展循環農業經濟要求農業生產的生態化,提倡資源的多級循環利用和適度的外部投入,農產品產量和農產品質量都會有極大的提高,而農業生產成本會隨之降低,既保護了生態環境,又減少農業生產對工業品農藥、化肥的過渡依賴,降低了生產成本。

        發展循環農業經濟,可以有效解決農民就業問題。循環農業經濟要求農業生產是產業化的生產,形成一個良性運轉的“產業鏈”或“產業網”。這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和人才資源配置效率,增加了農業就業機會。循環農業經濟的發展還擴大了勞動密集型的園藝、畜牧、農產品加工等優勢產業的規模,可以吸納更多農村勞動力就業。

        發展循環農業經濟,有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我國正處于經濟高速發展、城鄉人民生活顯著提高的階段,對多樣、安全、優質農業及其加工產品的需求大幅度增加,使我國農業陷入了發展與環境保持的兩難之地。循環農業經濟倡導的是一種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農業資源可以在這個不斷進行的農業經濟循環體系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把農業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同時,綠色食品、綠色消費、綠色環境是當今農產品出口的時尚和潮流,發展循環農業經濟能夠提高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保持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發展循環農業經濟,為新農村建設提供良好生態環境

        循環農業是生態化的農業,發展循環農業經濟是保護農村生態環境和有效利用農業資源的重要手段,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方向。

        發展循環農業經濟,可以有效保護和利用農業資源。我國農業長期對自然資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農業化學物和沉淀物對地表、地下水的污染,生態問題日益嚴重,制約著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發展循環農業經濟有利于農業資源的保護,它按照“無害化、低排放、零破壞、高效益、可持續、環境美”的思路,統籌規劃農業各產業發展,為新農村建設中農村生活方式的改變提供堅實基礎。發展循環農業經濟,能夠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優化農業投入結構,進一步保護耕地等自然資源,扼制掠奪性經營;發展循環農業經濟,在農業生產中推行清潔生產,遏制了過量施用化肥、農藥與機械作業,避免了耕地污染、土壤質量下降,促進資源的永續利用。

        發展循環農業經濟,可以促進農村環境的改善。發展循環農業經濟是按照循環經濟的再循環原則對農業和農村生態系統的物質流向實行綜合治理,對農村土、水、種、肥、藥、電、油、柴、糧等各種生產要素進行統籌考慮,深度利用農村種、養業產生的廢棄物和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城市工業及鄉鎮企業產生的廢棄物,化害為利,變廢為寶,真正實現“吃干、榨凈、回歸大地”,使農村的生活環境得到改善。

        循環農業經濟的發展,可以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促進農村的民主政治進程“管理民主”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特征。它要求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使更多的農民,通過更多的渠道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決策過程。

        循環農業經濟可以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循環農業經濟將農業系統內部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和優化,將農業及相關產業生產的產品或廢棄物通過交換而相互銜接,延長了農業生態產業鏈,并形成了協同發展的產業鏈。這個鏈條首先從經濟利益上將單個的農民聯系起來,進而建立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聯系與溝通渠道,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為新農村建設中的民主管理提供了組織保障。

        第8篇:新農村經濟發展范文

        一、當前農村金融產品創新存在的主要問題

        金融產品從廣義上講,包括金融商品和金融服務兩種形式。金融產品創新就是根據金融市場需求,設計出新的合理的可實現的金融商品,再以優質服務加以推廣。即通過設計新的金融產品使原金融產品解決不了的金融問題得到創造性的解決。隨著近幾年我國農村經濟呈現出貨幣化、市場化、產業化和城鎮化新的趨勢和特征,對金融產品和服務要求越來越高,農村經濟主體對資金需求面更加廣泛。農村金融需求呈現出多面性,既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村流通體系建設、特色資源開發等中高端客戶的綜合性金融需求,也有農民、農民工、個體工商戶和農村小企業等低端客戶的基礎性金融需求。目前,我國農村金融產品創新出現以下現狀:

        (一)信貸產品種類增多,但業務拓展不夠平衡

        農村金融機構近年來在涉農信貸產品創新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不斷推出多種涉農信貸創新產品。如農發行通過向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發放糧食合同收購貸款,將信貸支持由原有的面向糧食收購環節向生產環節延伸,較好地滿足了農戶購買種子、化肥、農機具等資金需要,并為農村的小規模基礎設施建設融資;郵儲早在2005年12月,就被銀監會批準在福建、湖北和陜西三省試辦定期存單小額質押貸款業務,走出了郵政儲蓄支持“三農”的第一步。2007年3月20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在北京宣布成立,成立后的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將向城鄉居民提供小額信貸、消費信貸、投資理財、企業結算等更豐富的金融服務;農村信用社結合新農村建設需求不斷創新小額農貸業務運作模式。一些金融機構還先后推出農民住房貸款、文明信用農戶貸款、林權抵押貸款等新型信貸產品20余種。盡管涉農信貸產品日益增多,但產品創新在實施主體和市場范圍等方面存在一定反差。如從創新主體看,農村信用社因地制宜推出數量可觀的信貸產品,而其余幾家銀行產品種類相對匱乏;從市場范圍看,眾多涉農信貸產品尚處于試點階段,未能在全國大面積推廣,影響到產品投放的規模效果。

        (二)擔保抵押愈加豐富,但應用范圍有待拓寬

        農業屬于弱質產業,農村有效抵押物不足,為此各金融機構在創新擔保方式、擴展擔保范圍上進行了一些有益嘗試。在創新抵押方式方面,部分農信社嘗試開辦了林權抵押、草場(荒坡)等依法可流轉交易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對水產業開辦了水域灘涂抵押貸款。并且湖北農信社正在積極探索農村土地流轉中的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土地上的房產用來抵押貸款。農行等機構可接受大型農機具、農副產品、商鋪、牲畜等財產抵押。在創新質押方式方面,對生產加工型涉農企業開辦了訂單、倉單、應收賬款等質押貸款;對流通型商貿農業龍頭企業可開辦匯票、本票、債券質押貸款;對知名度高、品牌價值大的企事業可用其依法可轉讓的商標專用權、專利權等作擔保開辦權利質押貸款。在創新保證方式方面,一些金融機構開辦了聯保貸款、農機具生產廠家保證貸款、信用共同體貸款、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龍頭企業+基地農戶+信用社貸款等多種保證貸款。貸款信用擔保體系建設的推進,雖然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戶和企業小額貸款資金需求,但由于抵質押物品受自然風險、市場價格波動、技術風險等客觀因素影響較大,加之政府政策配套措施滯后,使其應用范圍受到限制,同時信用戶、信用企業、信用村的評定面不寬,授信貸款額度相對偏低,難以滿足廣大農民在向農業企業轉化過程中的較高層次資金需求。

        (三)風險分散愈益關注,但配套建設跟進不力

        各金融機構以信貸為紐帶,通過支持各類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實現風險共擔。一是通過各類基金擔保組織的有效擔保,發揮乘數效應,有效降低信貸風險。二是在種植基地、禽畜養殖基地等種養殖業的密集區域,引導業主組成各類專業協會,形成共擔貸款風險的行業集群擔保機制。三是依托龍頭企業,通過“公司+基地+農戶貸款”等模式轉移信貸風險。四是積極探索“訂單信貸+訂單農業”的信貸模式。此類舉措的推行,對于分散信貸風險發揮了一定程度的積極作用,但由于相關配套體系建設跟進乏力,尤其是地方政府、保險機構、銀行與借款人之間仍未形成風險利益共同體,財政補貼、稅收優惠以及農業保險的介入程度十分有限,客觀上抑制了農業信貸風險的有效轉移。(四)民間金融支農力度大,但發展不規范農村非正規金融包括民間自由借貸和合作基金會,合作基金會被取締,之后民間金融撐起了非正規金融支持農業發展的大梁。農村民間金融指農業企業之間或農民之間的借貸行為,農村民間金融主要在我國農村大量存在。目前,農村金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農村資金大量流入城市,農民貸款難問題比較突出。有研究甚至指出,中國農村金融的主力軍就是非正規金融,例如IFAT(2001)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國農民來自非正規金融市場的貸款大約是來自正規金融市場的4倍。過去幾年,農業融資渠道主要有中國農業銀行等國有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農村合作基金會和民間借貸等。現在,農業銀行等國有商業銀行分支機構的貸款權、貸款數量相對減少;農村信用社存款增幅下降,而郵政儲蓄業務發展很快,從農村中抽走資金;大部分農村合作基金會已停止開展業務,所以農民生產生活資金需求靠民間借貸滿足,農村民間金融作為對信貸金融的補充形式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同時應看到農業民間金融的特點,利率由雙方決定,因而利率在時間上和地區上存在較大差別,民間金融的年利率普遍在20%以上,有的達到50%,甚至更高。

        二、創新農村金融產品、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對策

        (一)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

        加快建立健全適應“三農”特點的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是推進農村金融產品與服務方式創新、緩解農民貸款難的內在基礎。為此,應進一步深化農村金融組織體系改革,培育競爭性的農村金融市場。一是要盡快恢復農業銀行的農村陣地;二是充分發揮政策性金融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改善和勞動力素質改善上的主導作用,商業性金融才可能跟進,才可能最終形成保水于田的良性循環。目前農村經濟基礎薄弱,需要國家財政扶持,也需要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將小額農貸、扶貧貼息、教育助學、科技信貸、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綜合開發等金融產品由政策性金融機構承擔。其他金融產品按市場化運作;三是全面實施農村信用社商業化運作,避免因政策性、商業性混淆不清帶來的弊病;四是郵政儲蓄其資金主要來源于農村,網點也主要在農村,組建郵政儲蓄銀行后要避免成為官辦或純官方性質的銀行,要大膽吸收民營資本,業務重點放在農村,服務對象也應落在民營經濟;五是支持民間資本到農村投資,開辦村鎮銀行等金融機構;六是支持外資到農村投資,設立村鎮銀行和貸款子公司。

        (二)構建多層次的農業擔保體系

        要圍繞信貸需求積極進行擔保機制創新,推進和完善多元化的農村信貸擔保體系建設,鼓勵政府及有實力的民營企業出資組建新的農村擔保機構。為破解擔保抵押品不足羈絆,原則上凡不違反現行法律規定、財產權益歸屬清晰、風險能夠有效控制、可用于貸款擔保的各類動產和不動產都可用于貸款擔保,同時跟進完善政策審批、抵押登記、價值評估、權證交易等配套服務,拓寬農村金融機構產品的創新空間。鑒于土地流轉對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重要意義,在現行法律和政策已經明確允許土地合理流轉和適度集中的同時,建議在法律層面進一步明確農村土地的融資權,允許農民通過對耕地、宅基地等農村土地設定抵押,為農村金融產品創新的深層推進提供有力的制度保證。

        (三)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

        一方面,要加快農村信用環境建設,營造良好法治環境,加快建設農村企業及個人征信系統,全面開展創建信用鎮、村、組活動,規范農村信用秩序。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中介信息反饋體系。制定合適的高標準的會計、審計信息披露標準,鼓勵扶持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專業化中介機構的發展,嚴格行業準入和行業管理。

        (四)提高人力資源可用效率

        高度重視金融創新人力資源的開發,要加強對現有金融從業人員的知識培訓和提高,進一步提高員工的創新意識和素質;要創新用人機制,吸引、開發和留住人才;要注重建立人才流動的競爭機制,充分發揮人才的使用效能。在業務推廣實踐中,基層員工應主動了解農民對金融產品的服務的需求信息,及時加以反饋并研究開發,同時應特別注意地域性和適應性。考慮到農村小額融資需求已逐步由簡單的生產生活需求向擴大再生產、高層次消費需求轉變,基層農村金融機構應及時對原有農村小額貸款制度進行相應的調整和完善,確保農村金融服務需求的無縫對接。

        第9篇:新農村經濟發展范文

        自從2003年中央提出“統籌區域發展”以來,區域經濟合作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而“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的“健全區域協調互動機制”以及“主體功能區”概念,則是我國進入這樣一個新階段的獨特宣示,同時也是未來區域經濟合作的趨勢。

        一、吉林省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現狀及特點

        吉林省區域經濟在九十年代初調整是順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采取聚集優勢資本、實施政策扶持、加大科技投入等傾斜政策,重點培育制藥、食品等骨干行業和德大等一些骨干企業,形成骨干行業和企業支撐經濟運行發展格局。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特色農副產品資源精深加工為重點,食品加工業迅速崛起,城鄉經濟相互依存、并重發展格局初步形成,推動了吉林經濟逐步從以農為主轉向突出工業、從群體發展轉向骨干支撐、從城鄉分割轉向城鄉一體、從計劃封閉轉向市場開放,確立了其經濟中的主體地位。從2007上半年全省區域經濟運行情況看,這塊昔日全省經濟板塊中的“短板”,正以前所未有的健康態勢向前發展,2007上半年,全省縣(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76.85億元,占全省經濟總量的50.1%,同比增長16%以上,總體增速分別比全省和全國高出3.9和5.1個百分點。GDP總量達到20億~50億元以上的縣(市)有10個,達到10億~20億元的有17個;增速達到16%以上的有20個。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迅速增加。上半年,全省縣(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27.90億元,同比增長14.5%,增幅分別比全省和全國平均水平高出0.5和1.2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10億元的縣(市)有12個,最高的達22億元以上,增幅超過15%的縣(市)有17個。總的來看,各縣(市)的消費拉動能力呈上升勢頭。

        從整體思路看,在發展功能定位上,各縣(市)都把區域突破的核心放在工業突破上,工業突破的核心放在工業集中區突破上。實行區域突破和新農村建設結合推進。各縣(市)積極探索區域突破與新農村建設結合、城鎮與鄉村一體化發展的路子,統籌擺布謀全局,抓住重點求突破,發展的步子明顯加快。抓住工業突破這個核心,加大固定資產投資和項目建設力度,廣泛開展招商引資,創造了多年來項目建設和企業發展最多最快最好的時期。抓住產業化這個重點,在發展現代農業的基礎上,發揮農業的比較優勢,大上農產品加工業,使之成為區域經濟的重要支柱。抓住農民增收這個關鍵,廣泛引導農民在農業內部轉移,向二三產業和域外轉移,發展勞務經濟,拓展就業渠道,增加現金收入,使農民收入進入了一個較快的增長期。而且表現出高度重視創業環境建設,各縣(市)加大對全民創業的扶持力度,變以往零打碎敲式的個別扶持為打捆式的集中扶持。在政策扶持上,相繼出臺了鼓勵全民創業的若干規定,在市場準入、稅費減免、置業場地等方面降低門檻,提供保障,最大限度地培養創業老板,培育創業企業。在資金扶持上,陸續成立了投融資擔保機構,拓展全民創業融資渠道;積極開展銀企對接活動,爭取金融部門的信貸支持。

        二、吉林省區域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產業結構調整步履維艱,規模小,實體競爭力弱。從總體上看,區域經濟結構仍處于低級化水平,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造成區域經濟結構單一,產業、產品雷同,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色彩難以在短期內抹掉。由于政策、機制、市場等因素的制約,區域經濟結構調整短期內難以有大的突破和質的飛躍。一些原來工業基礎相對較好的縣(市),由于產品結構不合理,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近些年在市場競爭中大都轉制或淘汰。

        2.縣域財政十分困難,主要是歷史“欠債”多。就多數縣(市)來講,普遍財力弱、負債多、包袱重、壓力大,突出反映在入不敷出,許多應當投入的投不了,許多該辦的事沒錢辦,財政支出需求剛性增強,需要財政支出保障的支出不斷增加,縣一級財政壓力很大,甚至有的連吃飯都難保,危及政權建設的經濟基礎。據統計,2003年縣域財政總收入占全國財政總收入的20%多一點,但財政供養人口比例,縣域占到全國供養總人口的70%。

        3.城鎮建設進程緩慢并缺乏實質性的內容。從多數縣(市)來看,城鎮普遍存在基礎差、功能弱、發育不成熟、帶動力不強的問題,特別是城市基礎設施、城市環境建設的落后,對外缺乏吸引力,難以聚集資本和生產要素;對內缺乏帶動力,難以成為牽動農村經濟發展的“火車頭”,使區域經濟的自然資源與人力資源難以充分開發和有效利用,難以使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鎮,延緩了農村城市化進程。此外要把優化經濟環境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第一競爭點。

        未來我國將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分工和合作格局,區域經濟合作的水準將進一步提升,形成對新的區域經濟合作的牽引。同時還要按照各自區域產業發展規劃,引導民資投向,重點發展農業、礦業產業開發、能源、重要原材料的重點建設項目,以及能夠綜合利用資源、防治環境污染、節能降耗和提高產品檔次的項目,力求走出一條區域新型特色道路。工業化程度較高的地區應加強功能區內產業鏈的分工,將勞動密集型產業向重點發展區轉移,尤其是向地域相鄰的地區轉移,以垂直的產業鏈分工為紐帶,進一步加強優先發展地區與重點發展區的物流和要素流動。 隨著產業轉移進一步加快,將出現一些新型的產業分工。各類開發區會呈現出一種融合的趨勢。

        參考文獻: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综合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亚洲欧洲自拍偷线一区二区 | 精品欧美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 在线免费看片一区二区 |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永久视频 | 亚洲国产精品看片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