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勞動教育結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教育工作重點
根據十六大提出教育發展的目標、任務和要求,教育部最近確定了教育工作今后一個時期的工作重點:為實現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的目標,教育工作要不斷增強教育的開放性、靈活性和多樣性,更好地適應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更加廣泛和多樣化的教育需求。為實現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消除文盲的目標,決定從現在起到2005年,鞏固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成果,打好“普九”攻堅戰,使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60%,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15%。到2010年,普及九年義務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有更大發展,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重接近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到2020年,在高質量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形成規模適當、結構合理的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體系。為實現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目標,要加強職業教育和培訓,發展繼續教育,構建終身教育體系。要增強教育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使學校成為終身學習服務的重要載體。
(摘自2002年12月27日《江西日報》)
教育部發出通知
要求多元評價學生
教育部日前發出改革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的通知,要改變目前“重結果”不重過程,重分數不重能力的評價與升學制度,要求教師、學生、社會多元評價學生。
通知指出,中小學生評價與考試制度的改革,要從德、智、體、美等方面綜合評價學生發展,對學生的評價應包括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能力、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等多個方面。
教育部還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全過程中要采用多樣性、開放式的評價方法。要建立每個學生的成長記錄,成長記錄應收集反映學生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資料,包括學生的自我評價、成績記錄及各種作品、社會實踐和社會公益活動記錄,體育與文藝活動記錄,教師、學生的觀察和評價,來自家長的信息,考試與測驗的信息等。
要改變長期以來以升學率作為惟一標準評價學校教育質量的做法,建立起符合實施素質教育要求的中小學評價體系。初中升高中,要綜合考慮學生的整體素質和個體差異,改變以升學考試科目分數簡單相加作為惟一錄取標準的做法。高中錄取,可試行參考學生成長記錄、社會實踐和社會公益活動記錄、體育文藝活動記錄等資料,綜合評價進行錄取。
(摘自2003年1月3日《錢江晚報》)
北京中小學教師必
修心理健康課
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包括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已經成為學校教育的一個重點。北京市教委首次把“教師及學生心理健康”作為全體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必修課,至少要學習30課時。全市中小學教師關于“心理健康”的培訓將在2005年底前完成。
據介紹,通過“教師及學生心理健康”的培訓,要使全體中小學教師了解和掌握心理學的基本理論,了解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和表現,掌握針對心理健康問題進行輔導或指導的手段和方法并能對學生進行輔導,同時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新一輪的培訓將更傾向于案例分析和心理輔導相結合。北京教育學院將負責組織專家設計教案,考核由全市統一組織。
(摘自2002年12月30日《齊魯晚報》)
我國每8個青少年
有1個心理亞健康
中國心理學會對全國22個省市的調查結果顯示,約13%的青少年存在明顯的心理和行為問題,其中部分人的情緒問題、人際關系緊張現象十分突出;與此同時,16%的青少年不同程度地表現出焦慮、強迫、抑郁等癥狀。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全國有3000萬青少年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態,并且近年來有上升趨勢。
專家認為,青少年的內心矛盾沖突本來就是非常強烈,對某一事情的誤解往往導致行為上的偏差,有時甚至做出不顧一切地傷害別人、損害社會的極端舉動。很多老師、家長以為,事情發生了,對學生處理了,就沒事了。實際上,恰恰忽略了學生的心理亞健康問題。
(摘自2003年1月11日《科技日報》)
上海實施職業教育
工程
上海經濟的持續發展不僅需要高素質的管理、研究人員,更需要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最近上海市推出了發展職業教育的舉措。
這些舉措包括:就業與創業能力培訓工程。對失業人員、從業人員、新生勞動力加強職業培訓,提高他們的就業能力、工作能力和職業轉換能力;高技能緊缺人才培養工程。加快培養一批數控機床維修操作工、軟件藍領、高級護理等高技能緊缺人才,培養一批能夠參與國際勞動力競爭的高技能人才;外來務工人員培訓工程。組織外來務工人員學習文化知識、技術技能、法律常識等,提高他們的素質;終身培訓體系構建工程。整合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資源,創辦綜合性、社區性的高等職業學校或社區學院、社區學校。把職業學校辦成面向全社會的、開放的、多功能的教育和培訓中心。此外,還將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工程和職業學校重點建設工程等。
(杜啟榮摘自2002年11月30日《新聞晚報》)
瑞典中小學的
勞動技術教育
瑞典在基礎教育階段一貫重視手工勞動教育,同時注意勞動教育內容和形式的更新。瑞典中小學的手工課從3年級至9年級連續開設7年。
手工勞動教育之所以受到高度重視 ,是因為它對學生身心的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對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和動手能力至關重要。手工勞動教育既有普遍的適應性,它對所有兒童和青少年都適合,又不受學校所處地理環境的影響。手工勞動教育為中小學開展勞動教育提供了較為完美的內容和形式。
除手工勞動教育外,20世紀80年代以來高年級還增設了一些新的勞動教育課程,如在7―9年級增加了技術課和幼兒保育課等。勞動教育的形式也有變化,除課堂教學外,還通過參觀和調查,讓學生獲得不同勞動領域、工作環境和職業的感性認識,為以后接受職業教育或選擇職業作些思想準備。
(摘自2003年1月6日《文匯報》)
威廉姆斯的
創造力教學策略
美國著名學者威廉姆斯為培養、激發小學生的創造力提出了以下教學策略:1.激發性問題。運用發問的技巧,提出有激發性的問題,鼓勵學生多方面探求各種事物的新意義,分析探索知識的功能,去發現新知識和新事物。2.隨機的探求。將一種熟悉的結構隨意改變成另外的結構,并從隨意變動結構的那些新方法中獲得一種新范例。3.直觀表達。引導學生運用各種感官感受事物,培養表達的技巧,同時啟發他們對事物的敏感性。4.以調適促發展。輔導學生從錯誤或失敗中學習,強調發展勝于調適;通過積極調適而拓展出發展的多種選擇及可能性。5.創造性傾聽技能。輔導學生從學習聽別人講話中,產生新見解及獲得由一事物導致另一事物的資料。6.視覺化技術。輔導學生用具體的圖或實例的方式來表達或說明各種觀念、思想情感、經驗。
(摘自2002年12月9日《文匯報》)
日本兒童的“食育”
日本學者提出,在育兒學中除德育、智育、體育外,還應進行“食育”。所謂“食育”,就是從幼兒期起,給予食物、食品及相關知識的教育,并將這種飲食教育,延伸到藝術想象力和人生觀培養上。
“食育”的主要內容:培養健康的飲食習慣: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認為“教育的核心是怎樣看待飲食”,“懂得餐桌上的食物是怎樣來的和怎樣做的”。基于此,日本學者認為,從兒童能說話和簡單交流起,就要有意識地灌輸一些飲食的來源、制作、營養價值,以及怎樣吃、吃多少等知識。在連續強化教育中,潛移默化地使他們認識偏食的危害,并自覺做到膳食平衡。兒童接受“食育”后,能將健康的飲食習慣延續終身。
在飲食中培養人生觀:在向兒童介紹各種食物的來源和制作時,可說明這些食物的制作需要付出的勞動。讓孩子們參加食物的制作,更會加深“有勞動才有收獲”的體會。還有,孩子在吃魚時,怕被刺喉,家長便予以鼓勵。讓他們知道,集中精力,以經常吃作為鍛煉的道理。
(盛榮強摘自2002年12月15日《南京日報》)
美國人眼中的優秀兒童
1.具有技巧和知識,能適當運用這些技巧和知識解決具體問題。
2.注意力集中,不容易分心,能在充分的時間里集中注意力來求得解決某一問題。
3.熱愛學習,喜歡探討問題和做作業。
4.堅持性強,能把指定的任務作為重要目標,用急切的心情去努力完成。
5.反應性強,容易受到啟發,對成人的建議和提問積極作出反應。
6.有理智的好奇心,能從自己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得到滿足,并且自己能夠提出新問題。
7.樂意處理比較困難的問題和進行爭論。
8.機靈,具有較敏銳的觀察力。
9.善于正確地運用眾多詞匯。
10.具有獨創性,能夠用新穎的或者異常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11.想像力強,能夠獨立思考。
12.興趣廣泛,對各種學問和活動都感興趣。
13.關心集體,樂于參加各種集體活動,助人為樂,和他人融洽相處,對別人不吹毛求疵。
14.情緒穩定,經常保持自信、愉快和安詳,有幽默感,能夠適應日常變化,不暴怒。
(摘自2003年1月7日《齊魯晚報》)
父母是最好的“玩具”
牛津大學教育心理學教授西爾瓦經過對3000名3―5歲的兒童深入研究后得出結論:“兒童的成功與他們所
擁有玩具的多少和類型、父母陪伴他們時間多與寡有著極其復雜的關系。給孩子們太多或者類型不當的玩具,對孩子們有很大的害處。因為他們在大堆的玩具面前往往感到無所適從,更不可能在某一種玩具上有足夠的逗留時間并從中學到什么有益的東西。”
研究者指出,與父母有很多時間共享的孩子在很多方面要勝過有大量玩具的孩子,甚至于那些會玩電腦的孩子。
(摘自2002年12月5日《齊魯晚報》)
早晨睡懶覺有助于
掌握新技能
研究人員對睡眠方式進行研究時發現,被稱為第二階段睡眠,即在熟睡與做夢之間那段時間的睡眠非常重要。研究者說:“有些情況下人們在一個晚上會有50%的時間都處于第二階段睡眠。假設我們每天都睡8個小時,那么最后的兩個小時對于強化記憶尤為關鍵,但這兩個小時的第二階段睡眠往往因為人們要早早起床而被打斷。”
這一研究結果對于運動員、音樂家以及外科醫生而言非常重要,其他一些需要用手來完成高難度動作的人也會因此受益。
研究人員說,這一研究結果也許還可以解釋為何嬰兒的睡眠時間較長。這是因為:“嬰兒在睡眠時間里也在學習。”
德國的社會發展程度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水平具有一定的高度和代表性。中國和德國一樣,歷來都十分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雖然中國和德國是社會制度和社會發展水平迥然不同的國家,但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廣泛普及的人文學科,具有高度的可對比性。對中德兩國的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比較研究,學習并借鑒德國思想政治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有著重要的實踐意義。
一、德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德國的歷史底蘊深厚、政治歷程復雜,德國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因此變得豐富多樣。德國經歷了二戰、東德西德合并等重大歷史事件,然而其思想政治教育似乎并未受到這些歷史事件的影響,仍然保持著高度的統一,還取得了許多值得肯定的成果。
(一)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與其他課程互相配合
德國學界研究發現,德國思想政治教育的“顯性”教育方法似乎已經走到了終點,當今德國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正逐漸向隱性化和生活化趨勢發展。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在課堂教育中充分運用各種媒介手段,比如電影、紀錄片等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對于價值的判斷則由學生自己來進行,老師不會進行過多?Z言上的引導,用學生自己的感悟來代替生硬的說教。德國的思想政治教科書多用淺顯易懂的通俗語言,讓學生有自由的思考空間。
(二)社會機構和團體積極推動對在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德國有大量的公共機構和社會團體在從事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這些機構和團體常常有計劃地舉辦各類講座和報告活動,并邀請在校學生參加,利用這些公益性的活動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同時,德國的各類法律機構也利用開辦法律講堂的機會,幫助學生提高法律敏感度,這種做法也能有效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和實施。
(三)注重將思想政治教育與生活實際相結合
德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科書中很少出現類似于“我們要怎樣做”一類的教條式語言。書中的語言大多是從生活實際出發,語言輕松活潑,具有啟發性。教科書中涉及了許多在實際生活中必然會面臨的問題,例如戀愛、家庭、死亡、戰爭的起因、人生各個階段的苦惱等,讓學生能夠清楚地知道在現實生活中一旦面臨這些問題時他們該怎么辦。這種教育對學生的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能夠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人格、正確的價值取向,同時也幫助學生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四)強調家庭教育和勞動教育的作用
對德國稍有了解的人都會知道,德國是個相當嚴謹的國家。在德國,人們對待工作近乎苛刻的嚴謹、對待時間安排分秒不差地遵守、對待乘車逃票堅決嚴懲不貸,這些都源于德國人遵守的基本價值觀。德國人民崇尚秩序、清潔、規范性、誠實、忠信、獨立等基本價值觀念。德國家長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就會教育孩子要守時、遵守規范、誠實不說謊、排隊不插隊等。這樣輕松的家庭教育方式能夠彌補學校應試教育的不足。家庭和學校聯動形成合力,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
二、中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與外國啟發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同,中國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強調灌輸教育。
(一)講授講解法
講授講解法就是以教育者為主體,向受教育者傳授政治理論知識、科學社會主義原理以及思想發展變化的規律。由于受教育者,特別是青少年受教育者主要的學習時間是在課堂內,因此,講授講解法是對青少年受教育者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二)疏導教育法
疏導教育法是針對受教育者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具體問題,根據現實的情況進行循序漸進的引導,從而幫助受教育者提升思想道德水平的方法。在眾多受教育者中,青少年受教育群體通常處于問題多發期,在學校和日常生活中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因此,疏導教育法也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之一。
(三)認識比較教育法
認識比較教育法是利用兩種不同事物的對比,在對比的過程中引導受教育者得出正確的結論,從而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水平。通過比較,受教育者可以在前人認識的基礎上不斷地發展自己的新認識,也使自己的認識得到更快的發展。
(四)典型教育法
這種教育方法是現階段國內使用比較普遍的一種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通過典型事例、典型人物為受教育者做出表率和榜樣,引導他們走向正確路徑。每年都在進行的感動中國人物評選活動,就是利用典型教育法,將典型人物的優秀品質進行廣泛傳播,從而提升大眾的思想道德水平。
三、中德兩國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上的異同
(一)兩國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上的相似點
1.德國重視社會實踐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中國也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原則,將社會實踐放在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中德兩國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充分利用社會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提高道德水平,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
2.中國和德國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都要求學校、家庭和社會團結一致,形成合力,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順利開展創造條件。
3.中德兩國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都重視家庭教育在思政教育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家長用正確的價值觀來引導孩子,這在無形中幫助他們強化在學校接受的思政教育內容,進一步提高孩子的思想政治素養。
(二)兩國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的不同點
1.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有所不同。我國一直以來都是采用說理引導的正面教育方法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這種方法是我國思政教育的主要方法。中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利用思想政治課開展的,每個學校都必須開設思想政治教育課,這是教育部門的硬性規定,學生的德育成績也作為學生學習情況的一項重要考核內容。而德國的學校并不專門開設思想政治教育課,德國的學校在開展專業課程的同時,結合各學科特點,有針對性地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各學科內容結合,在進行專業學科授課的同?r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2.在是否利用勞動教育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差異。在現階段的中國社會,學校和家庭都很少再利用勞動教育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許多家長為了讓孩子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去,會取消他們一切的家務勞動,許多學生甚至早已拋棄“勞動最光榮”的正確價值取向。德國家長從不會代替孩子做他們應該做的家務勞動。按照法律規定,德國的孩子必須要承擔一定的家務勞動,學校也把勞動納入學生的考核標準中。
四、現階段中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及獲得的啟示
(一)現階段中國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
1.過度重視灌輸式教育,教育方式缺乏靈活性。中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多數都是在課堂上完成的,考試成績是衡量學生學習情況的唯一標準。這樣的教育方法雖然能將教育的效果最大化,但卻阻礙著受教育者把知識轉化為能力。例如在教育的過程中,我們知道要依法納稅,但卻缺乏運用合理方法阻止不法分子偷稅漏稅違法行為的社會實踐。缺乏實踐會降低學習效率,同時也局限了對所學到的知識的運用。
2.思想政治教育跨學科結合不緊密,缺乏實用性。在德國大學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跨學科教學模式是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的寶貴經驗。他們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各門學科中,進行廣泛的“隱性教育”。中國作為發展速度最快的發展中國家,并沒有做到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學科的教育中,單獨開設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所達到的教學效果也不盡人意。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都考驗著個人的跨學科思想政治素養和參與水平,對學生這方面能力的培養我國還存在著缺口。
(二)我國從德國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的啟示
【關鍵詞】 青少年;精神病;家庭教育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 而青少年健康成長將來才能更好地服務于國家。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和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青少年精神病發病率有增多的趨勢, 這和家庭教育的缺失有一定的關系。下面以吉林省腦科醫院某月出院的403名“精神病”患者中20歲以下的72名青少年患者就發病原因、居住分布及主要臨床表現加以分析:發病率17 .9%, 臨床診斷如下:分離[轉換] 2人, 抑郁狀態4人, 先天智力缺陷性精神病障礙3人, 厭食癥1人, 其余為精神分裂癥或急性精神病。具體情況如下表1。
下面就青少年精神病病因分析及相應對策如下。
1 病因分析
72名患者中有明顯發病原因, 如學習壓力大、肥胖、失戀等, 也有些孩子因家庭教育方式不當而患病住院。以下是與家庭教育有關的因素。
1. 1 家長把自己曾經的缺失無條件滿足于兒孫 長輩過分溺愛, 導致孩子抗壓能力差, 經受不起挫折。如:一名12歲體重為75 kg的患者反復埋怨爺爺、奶奶導致其過胖, 其爺爺、奶奶經歷了60年困難時期, 饑餓記憶刻骨銘心, 因此飽腹和美食對于有著上述經歷又無養生理念的爺爺、奶奶是一種幸福, 卻造成孫子因過度肥胖產生巨大心理壓力而導致患病。
1. 2 家長把未實現的理想寄托在子女身上 有的家長未圓大學夢或現今工作狀態不理想, 想方設法讓子女通過學習達到衣食無憂或光宗耀祖的愿望。所以只要孩子學習好, 其余能力培養一律全免, 導致其共性問題是生活能力比較差。
1. 3 家長缺乏家庭責任感, 忽視對子女的教育 72名患者中發病無明顯誘因的占83.3% , 這其中與父母失察的因素有一定的關系。有的家長只顧自己追求快樂和滿足, 沉浸于娛樂與酒宴之中, 有的家長忙于工作無暇顧及子女, 認為錢可以滿足一切, 忽視了子女的其它要求, 使孩子面對復雜的社會時無法應對, 不能有效溝通, 社交能力差。
1. 4 父母力不能及, 子女自求平安 有些家長為了生計背井離鄉或本身修為不足, 只會簡單滿足子女的衣食住行, 而對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不夠重視。現今農村學生減少, 農村學校合并, 學生為了求學不得不過早離開父母, 頻繁更換環境, 當對新環境一無所知無能力應對時, 就會產生恐懼害怕心理, 導致孩子自卑、恐懼、害怕, 不敢溝通, 缺朋少友, 無傾述對象, 最后積郁成疾。
2 對策
2. 1 重視孩子的衣食住行, 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衣食住行是人生存的基本需求。“衣”:按審美要求(色彩搭配、暴露適度、美觀合體)著裝;“食”:要按營養比例合理搭配飲食, 不要單純滿足欲望, 對孩子不合理要求要有度, 要學會說“不”, 既不能營養過剩造成肥胖, 也不要“厭食”導致性命堪憂;“住”:環境要干凈、舒適、衛生;“行”:運動是健康之本, 不要以車代步, 沒有健康體魄, 其余能力都為零。家長的合理引導與約束, 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長。
2. 2 重視家庭勞動教育, 教會孩子要踏踏實實做人 家長要對孩子進行勞動能力的培養:不要怕家務勞動會影響孩子學習;不要怕孩子不會做家務, 反倒添亂;更不要怕孩子吃苦受累。孩子堅持做家務可以培養吃苦耐勞的能力, 也可以培養孩子在勞動中遇到困難解決困難的抗挫折能力。家長教育孩子要當袁隆平那樣的科學家, 而袁隆平幾十年無數個日夜守在稻田里勞動搞科研才成為今天的“雜交水稻之父”的過程是家長們所忽略的。一個會勞動的人才能在將來的社會中踏實的生活。
2. 3 培養孩子的社會責任感, 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有的人理論知識豐富, 心靈手巧, 做啥像啥, 然而心胸狹窄, 終日怨聲載道, 缺乏豁達的胸懷, 帶著情緒做事, 其效率可想而知。所以, 家長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耳濡目染, 言傳身教, 以身作則, 培養孩子積極向上、學會感恩的正面心理, 當羽翼豐滿有能力之時來回報社會, 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2. 4 傾注社會力量, 關注特殊青少年群體 對一些缺乏良好家庭環境的青少年(如單親孩子、留守兒童、農村學生), 學校適當開設小班, 或讓有愛心有責任感的教師來做班主任, 在教學中關注實學生的心理健康, 加強對學生的心理輔導, 發現有問題的孩子及時進行心理疏導。
德育在學校素質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幾乎融入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中,與學生日常生活各個方面密切相關,滲透在智、體、美和勞教育的各個方面。在素質教育中,道德教育是于首位的,德育教育貫穿于學生學習生活各個方面,是影響學生一生的重要方面。對學生健康成長及學校教育工作起著導向、動力及保證的作用。老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思想和行為都產生著潛移默化作用。德育教育工作,是老師教學工作的基本內容,同時,也是老師工作的重要保證。
一.提高自身素質,教師樹立道德榜樣
由于教師是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要經常與學生聯系溝通。老師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及道德品質時刻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態度。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對新鮮事物充滿熱情和好奇,價值評價體系也不成熟,對事物的評判能力也不強。因此,教師作為學生的直接影響者,要時刻認識到個人行為、舉止得體的重要性,也就是,所謂的“言傳重于身教”。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現在仍處于薄弱階段,教師要通過定期研討和培訓,更新德育教育理念和鞏固教學方法,真正貫徹“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方針。
二、德育和心理學相融合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學生進入初中階段,是邁入人生的轉折關鍵期。這時的青少年,思維開始由經驗型向理論型轉化,但是,又不滿足于簡單說教及現成結論,因為還不太成熟,所以比較容易固執及偏激。因此,簡單的道德說教,很顯然是不可行,也是不科學的。
中學生在基礎教育時期,他們情緒不穩,心理多變,思想上也活躍,既輕易能接受良好思想道德的教育,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及丑惡現象的侵蝕及危害。因此,無論學校、家庭還是社會,都應該針對青少年的成長不同階段,以及不同的特點,采取各種各樣的、易于被青少年接受及理解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把傳授專業知識與陶冶情操和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相結合,把學生成才與國家的前途和社會的需要相結合,把思想道德教育與歷史方面教育及當前政治形勢教育想結合,把廣大青少年培養成為“四有”新人。
德育工作要有靈活性,掌握運用好“無聲”和“有聲”的方法。在處理某些問題時,老師并不要施以言教,無言的關愛,也許更會讓學生感受到溫暖。另外,由于初中生身體的變化,會讓很多學生產生羞澀感,同時學生也把自己當成成年人了,同時,也開始用批判的眼光審視周圍的問題,有的學生還會對教師及家長產生抵制思想,也就是所謂的“叛逆期”。因此,作為思想品德教育者,對待這個時期的學生要投入更多的關愛和耐心。老師要成為學生的“心理咨詢師”,對于有心理挫傷的學生,老師要選擇合適的地點及時機,與學生誠懇的溝通談心。教師要用自身積極樂觀的心態,去感化學生,讓學生們樹立起自信心。同時,老師應充分發揮自己年齡的優勢,體現友情和親情的關照。幫助學生感受到自己被成人尊重和體驗到情感的歸屬。
三.教師家訪及溝通
德育工作需要老師和家長共同的參與。但是,有很多學生極其厭煩老師作家訪,怕老師“打小報告”,也有的怕老師,知道自己是單親家庭及家庭貧困。由此,教師要變換和學生家長溝通的方式方法,逐步地通過師長雙方的溝通交流感化,樹立起學生的自信心,坦然面對現實,并在這個基礎上,樹立起良好的道德價值取向。
四、加強社會生活參與,提高學生道德水平
老師要充分發掘社會資源。例如:組織學生參與募捐、到附近敬老院等。最后在每周一次班會上,組織學生們發言討論,給出科學的德育評估,這樣,有利于教師合理地安排下面的德育工作。每學期要組織大型的社會實踐活動。主要有:走進福利院,幫助孤寡老人;走進附近農村,接受農村勞動教育;親近大自然,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祭掃當地的烈士陵園,接受愛國主義教育。這些活動,大大拓展了德育教育的空間,擴大了德育教育的內涵,把學校和家庭及社會緊密地聯系系起來了,發揮了德育網絡的教育功能。
一、結合課程設置,引導學生走進生活,熱愛生活
學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純真的。然而,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會發現一些與書本知識或教師所講相矛盾的現象、事件,為此產生了許多困惑。如果我們的教學不能解決他們每天遇到的生活問題、情感問題,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價值。在認識這些生活問題的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走進兒童的世界,聽聽他們在說些什么,看看他們在做些什么,想想他們有什么困惑,并以此作為自己的課程目標。
當然,課程目標主要是通過兒童直接參與豐富多彩的活動與行為實踐得以實現的。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兒童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導者,是引導、激發和深化兒童活動的人。兒童大多是通過實際參與活動,動手動腦親身體驗,而非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的。為此,教師要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組織、安排教學內容和進程,并盡量把學生的目光吸引到課本以外無邊無際的現實世界中去,引導他們熱愛生活、學會做人,寓道德教育于兒童的生活,進而促使其良好品德的養成。如教《城鄉巨變》一課時,我首先安排學生在課前采訪爺爺奶奶,了解家鄉以前的狀況。在上課伊始,我再播放有關家鄉現狀的錄像,通過對比,讓學生說說自己了解到的家鄉舊貌,緊接著我拋出問題:你是怎么發現家鄉的變化的?家鄉為什么會發生這么大的變化?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激情一下子就被點燃了,紛紛說出自己的觀察與體會。他們明白了今天的生活是多么來之不易,從而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二、圍繞課程內容,指導學生發現生活,體驗生活
教學,必須讓學生用心去經歷、體驗生活的酸甜苦辣,體驗人生的美好,體驗他人奮斗的幸福,從而真正豐富他們的內心世界,讓他們的心靈變得敏感、細膩起來。如教學《豐富多彩的社區生活》一課時,我特意為學生舉辦了一場“寒假社區生活交流會”,讓學生在愉快和諧的氣氛中暢談發生在自己社區的故事。在活動中,我特意把學生反饋過來的信息進行分類,諸如快樂、煩惱、有趣、得意等,并根據這些分類深入展開討論,讓學生分享寒假生活的各種體驗,使之對社區生活充滿希望。
三、根據課程特點,引領學生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
真理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得以檢驗。學生的一些認識和道德觀念能否在生活中得到廣泛認同,這是兒童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實踐產生沖突的根本原因。兒童原本善良的本性往往會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各種沖突,使其對學校教育產生懷疑,從而弱化了教育的引導功能。我們的教學所給予學生的不應是一個簡單的結論,而應該引領學生親自去尋找答案并思考:你會怎么做?人們會有怎樣的評價?這樣在生活中樹立真正的是非觀念、善惡觀念。我們的教學必須向生活開放,向現實開放,應讓學生到生活中去檢驗課本上的認識,不搞“純而又純”的教育。我在上《集體處處有規則》一課時,首先布置學生在課間自由活動10分鐘,喜歡怎么活動就怎么活動,盡量活動得開心。活動結束后,我隨機提問:“你是怎么活動的?活動得開心嗎?為什么?你愿意以后一直這樣活動嗎?”通過活動,學生每個人心中都有了自己的行為準則。有時學生在生活中會有不少疑惑,例如我們要求學生遵守社會公德,乘公共汽車時要做到不擁擠、給老弱病殘讓座等。可在現實中,他們卻時常遇到一些人爭搶座位,對老弱病殘視而不見等,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學校教育。我們要正視這種社會現實,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建構起自己的道德標準。
【關鍵詞】物流管理專業;高職學生;創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3)04-201-01
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了一些利于高職學生創業的優惠政策和措施,為高職學生創業搭建大平臺,營造了良好的創業氛圍。成績雖多形勢雖好,但還存在許多不足。文章通過對保定市物流管理專業高職學生實施創業教育相關因素進行調查與分析,旨在為物流管理專業高職學生能更好地開展創業教育提供理論參考。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以保定市物流管理專業的在校高職學生和部分相關教師為研究對象,調查對象涉及我市4所高職院校。
(二)研究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法,設計了物流管理專業高職學生相關教師2套問卷,以學生為重點,于2012年11月向保定市高職物流管理專業高職學生發放問卷500份,回收463份,回收率為92.6%,皆為有效問卷:高校相關教師發放50份,回收47份,回收率為94%,皆為有效問卷。
二、結果與分析
(一)我市物流管理專業高職學生實施創業教育的愿望強烈
通過調查發現,我市物流管理專業高職學生了解創業教育的占92.3%,對創業教育感興趣的占86.5%,支持學校實施創業教育的占91.2%,創業教育的愿望非常強烈。
(二)對創業教育的認識不全面
通過調查,有90.5%的學生把創業教育理解為學習開辦企業方面的知識,有94.4%的學生把以后的創業理解為做生意辦企業:有的學生認為創業教育適合理工科的高職學生,與物流管理專業不適合。
(三)在創業教育過程中忽視了心理素質的培養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由于在我省受到地理位置、社會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我市高職物流管理專業高職學生在創業意識、創業技能等方面的素質和能力普遍不高。特別是創業心理素質不強,認為就業難,創業更難。
(四)針對物流管理專業的創業教育實踐少
據統計,有85.4%的物流管理專業學生沒有參加過創業教育實踐,有93.2%的學生沒有參加過創業教育比賽。教師問卷的調查中有96%的教師認為要加強物流管理專業大學生創業教育實踐,89%的教師認為應建設物流管理學科創業教育實踐基地.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與其他院系所積極進行的創業教育的探索實踐相比,我市物流管理院系的創業教育顯得尤為平寂,創業型人才培養已落后于時代的發展要求。這與學校領導的重視程度、物流管理學科的專業特點、物流管理專業大學生創業意識和主觀能動性缺乏等也有一定關系。
2.對物流管理專業大學生的創業教育缺少針對性,沒有針對物流管理學科的創業教育體系,也沒有針對物流管理學科的創業實踐平臺,使受到過創業教育的部分學生缺少實踐的機會,陷入紙上談兵。
3.河北省創業教育氛圍是非常好的,政府和高校也非常重視,舉辦了大學生挑戰杯創業大賽,并推出多項舉措力助大學生就業創業等。但由于物流管理專業大學生自身創業意識的不足,創業教育氛圍不高,與當前人才的培養規格和社會發展要求不適應。
(二)建議
1.加強物流管理專業大學生實施創業教育的重視程度
長期以來我市物流管理院系培養的是傳統的就業型人才,強調人才對現實社會環境的被動適應,在人才培養中注重物流管理學科知識的傳承而忽略創新,注重物流管理學科理論知識和運動技術的獲取而忽略其他學科知識的融合,導致物流管理專業大學生缺失創業素質和能力,缺少社會競爭力。在這種情況下,各級領導要加強對物流管理專業大學生實施創業教育的重視程度,積極創造條件,在創業課程體系的建設,師資隊伍的培養,創業實踐基地的建立等方面進行針對性的扶持,彌補“先天性的不足”。
(三)在物流管理專業大學生中積極開展創業教育
大學生創業教育是指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業素質和創業技能的教育,是以能力而非以學歷為導向的教育,它是大學創新教育的深化。我們必須從狹窄的知識教育單純就業教育轉向以提高綜合素質為主的創業教育,把創業素質教育作為教育的重要內容。開設與創業教育有關的經濟學、管理學、法學等課程,向學生介紹創業所需的社會知識、經濟管理知識和法律知識,培養學生創業協調能力和把握市場機遇的能力。
關鍵詞:非智力因素、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 G449.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10)03-162-01
一、非智力因素概念的提出
3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亞歷山大不同意斯皮爾曼的“二因素論”和瑟斯頓的“多因素論”,并通過一系列的測試和實驗,發現在大量的智力測驗中有很多相關變量被忽視,這些相關變量即被試對作業的興趣、克服困難的堅持性及企圖成功的愿望等,對測驗成績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美國心理學家特爾曼對1500名智力超常兒童在長達30年的追蹤后提出結論說:智力與成就有一定關系,但不是完全的正相關,一些智力超常的兒童也有一些人沒有超出一般人的成就。美國另一位心理學家孟推從800名男性中,選出成果最多和最少的各160名進行了比較,發現二組最明顯的差別就是意志品質方面的差別。成就是多的一組堅持、信心、百折不撓等意志品質方面明顯大于另一組。德國耶魯大學心理學家彼得?塞拉維創立了情商理論,將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引向深入,其內容包括五個方向①認識自身的情緒;②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緒;③自我激勵;④認識他人情緒;⑤人際關系的管理。
我國的非智力因素概念是如何提出來的呢?我國學者沈德立在60年代對非智力因素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的作用進行試驗性研究。[1]燕國材教授于1983年初在國內公開提出了非智力因素的概念,并把它引入教育領域。十多年來,由于在全國廣大教育理論與實踐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并逐漸形成一種理論,即智力因素(I)與非智力因素(N)結合論。[2]這對我國的教育改革和素質教育的實施產生了重大的指導意義。
二、非智力因素的涵義
我國學術界對非智力因素概念的涵義,提出了種種不同的看法。其主要的代表觀點有:非智力因素是智力結構中的動力結構(吳福元,1983);非智力因素即人格因素(趙中天,1983);廣義的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狹義的非智力因素是指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燕國材,1984);非智力因素就是不直接參與但卻制約整個智力或認識活動的心理因素(叢立新,1985);非智力因素是個性結構中除智力以外的心理因素(龐靄梅,1988);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與決定智力活動效率的智力因素相互影響的心理因素構成的整體(申繼亮,1990);非智力因素是指除了智力與能力之外的又同智力活動效益發生交互作用的一切心理因素(林崇德,1992);非智力因素即性格(河毓英,1994)。[3]自1989年以來,沈德立等學者就中小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與教育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他認為在學習活動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制約著人的科學文化素質,其中非智力因素起決定性作用,非智力因素必須通過適當的學習策略才能充分、有效地調動起智力資源,從而保證順利地完成智力活動或學習任務。學習策略是個體通過自我意識自覺形成的,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機結合的產物。他們認為,無論是德育、勞動教育、計算機操作教育,還是其它特殊才能教育,都應以培養和激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為前提,并應以發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為教育目標之一。[4]
三、非智力因素與高效率學習的實證研究
傅安球等研究發現,針對學生的年級特點和非智力因素現狀,采取適當的措施,提高他們的非智力因素發展水平,能夠促進他們的學習。一項研究以初中生和高中生為被試[5]。結果如下:對于不同年級的中學生來說,激發他們學習的動力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在其他教學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適當地、適時地滿足學生的期待對初中生學習效率的提高有較明顯的作用,而對高中學生則作用不明顯;對中學生進行自我強化的訓練,有助于高中生學習效率的提高,而對初中生學習效率的作用則不明顯。還有一項研究直接探討了改變學生的厭學心理對提高學習效率的作用[6]。研究發現:心理咨詢能夠有效且明顯地改善厭學心理,但要完全消除厭學心理則還需要輔以其他手段;隨著學生厭學心理的改善,其學習效率也相應有了明顯的提高。另一項研究探討了在數學學習中非智力因素與智力的不同作用[7]。研究者以216名中小學生為被試,結果發現:小學生的數學學業成就,不僅受其智力發展水平的影響,而且還受數學興趣發展水平的影響;小學生學習興趣結構中的個人興趣、情趣興趣、意義性、投入性,對其數學學業成就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并且在小學生的數學學習專業成就中,智力因素的影響顯著大于學習興趣因素的影響;中學生的數學學業成就,基本上不受智力發展水平的顯著影響,但要受數學學習態度發展水平以及數學學習態度結構中的數學樂趣、數學學習動機和對數學的恐懼等非智力因素的顯著影響。[8]
近年來關于非智力因素的研究著重于非智力因素的研究結合具體學科學習及各種培養非智力因素的措施的研究越來越多,研究越來越細化。在知識迅猛發展、日益更新的今天,時代的需要賦予了非智力因素教育的重要任務:對學生自我調控和優化非智力因素能力的培養,即在非智力因素教育中重視學生主體的自我反思和調控作用,對學生作策略性的指導。非智力因素在教育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③
參考文獻:
[1]魯峰,王家云.論非智力因素及其界定[J];淮北煤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04期;41-43
[2]燕國材.關于IN結合論的十對命題[J];心理科學.2001年第24卷第5期519-523
[3]閆寶星.非智力因素與學校教育[J];天中學刊;1998年S1期;97-98
[4]應湘.讀《非智力因素的理論與實踐》[J];教育導刊;1998年10期;52
[5]傅安球等.關于動力系統中自我強化和學生期待對學習效率影響的實驗研究.心理科學,2002,(4):383-387
[6]傅安球等.中學生厭學心理及其干預與學習效率的相關研究.心理科學,2002,(1):22-28
教師也應該在活動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樂于探究的科學態度,熱愛生活的價值觀,這才是本課程的真正目的。 我們應該從兒童的實際生活中捕捉有意義的內容,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選擇各種不同的教學活動類型,不斷提高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生動性,提高整個教育的質量,為學生的品德形成奠定基礎。
關鍵詞 開放 自主 個性 學習氛圍
現在的一些思品與社會教學,往往脫離了兒童的現實生活世界,局限于書本的世界,回避了現實生活,人為地造成了“純而又純”的教育。思品與社會教學無法真正觸及兒童的真實內心,未能真正從兒童的心靈深處產生和影響。而真正有效的教學,必須能觸及兒童的內心世界,從而影響他們的心靈。所以《品德與社會》教學必須讓兒童在開放性的教學環境中,立足生活,回歸生活,自主實踐,充分感受學習的樂趣。
一、創設開放式教學環境,提供一個輕松的自主學習氛圍
自主學習有利于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提高人的發展水平。“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人亦如此。小學生處于人格形成由發展到基本定型的關鍵階段,不同的環境創造不同的個體性格。正因此,創造開放式的教學環境能夠讓千姿百態的個性在合適的環境中得以發展,激發自主學習,培養創造潛力,讓學生在活潑的學習活動中獲得發展。
(一)激發興趣,進入自主學習之門
興趣是我們最好的老師,世界上,凡杰出人才、創新大師都有異乎尋常的強烈興趣因而作為教師就要把怎樣發現、發展學生的興趣、好奇心、探索精神放在特別重要的地位。在課堂上激發興趣有以下幾種方式:
1.角色扮演
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有很多內容可以用角色扮演的形式體現出來。如在《56個民族是一家》中,通過學生小品表演的形式來感受和體驗民族團結。然后讓學生思考:在與各少數民族交往中應注意什么?通過這種情境中的體驗,學生感到《品德與社會》不再枯燥,而是興趣無窮。
2.成功體驗
成功是興趣的源泉。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成功的體驗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當學生遇到具有一定難度的學習內容和問題時,經過自主、合作、探究,解決了問題,學生會有一種成就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二是當得到教師表揚的時候,學生心理有一種愉悅感,學習興趣倍增。
(二)豐富教學內容的認知環境,輕松學習知識
討論是最常用的兒童學習、交流活動形式,可以是小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隨機的,也可以是專門安排的;討論活動能使兒童有機會運用多種方法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鍛煉表達能力等。品德與社會課上能找到許多讓學生參與討論的切入點。討論,是品德與社會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我們在教學時,合理的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在討論中學會交流,掌握學習方法。
二、生活性的教學內容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它從兒童的生活經驗出發,其內容涵蓋了品德教育、勞動教育、社會教育和科學教育。內容極為廣泛,涉及到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兒童的現實生活。所以,在教學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貼近生活。
(一)結合課程設置,引導學生走進生活,熱愛生活
學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純真的。然而,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會發現一些和書本上或與教師所講的相矛盾的現象、事件,產生許多困惑。在認識這些生活問題的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生活態度等,便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因素。 走進兒童的世界,聽聽他們在說什么;看看他們在做什么,想想他們有什么困惑,便是我們老師應該做的事情。
課程目標主要是通過兒童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與行為實踐實現的。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直接傳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兒童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導者。兒童更多地是通過實際參與活動,動手動腦親切體驗,而非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教學時,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組織、安排教學內容和要求,盡量把學生的目光引到課本以外的、無邊無際的生活世界中去,從而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習做人,使良好的品德在兒童的生活中形成。
(二)圍繞課程內容,指導學生發現生活、體驗生活
教學,須讓學生用心去經歷、用心去體驗,體驗生活的酸甜苦辣,體驗人生的美好生活,體驗他人的奮斗與幸福……從而真正豐富他們的內心世界,情感世界,讓他們的心靈變得敏感起來,細膩起來。
(三)根據課程特點,引領學生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
真理是在實踐中才能體驗其價值和科學的,學生的一些認識和新的道德觀念在生活中能得到廣泛的認同,這是兒童道德認識與道德行為實踐產生沖突的根本原因,兒童的一貫的、善良的思想在現實生活中往往回遇到各種挫折,使學生對學校思品教學產生懷疑,薄弱了教育的引導功能。我們的品德與社會教學所給予學生的不應是一個簡單的結論,該是怎么才是讓學生親自去試一試。你會怎么做?人們會有怎樣的評價?從而生活中真正的是非觀念、善惡觀念。我們的教學必須向生活開放,向現實開放,讓學生到生活中去實踐課上的認識,不搞“純而又純”的教育。
總之,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活動性極強的課,這種性質,決定了它是不受時間、地點、形式、內容所約束的,提高教學質量的方法也應該百花齊放。教師也應該在活動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樂于探究的科學態度,熱愛生活的價值觀,這才是本課程的真正目的。 我們應該從兒童的實際生活中捕捉有意義的內容,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選擇各種不同的教學活動類型,不斷提高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生動性,提高整個教育的質量,為學生的品德形成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小學品德與向社會新課程標準》
在體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
一、教師必須富有創新精神。
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必須首先成為一個富有創新精神的人。以往課堂上那種我講你聽,我問你答,我示范你練習的教學模式,造成了課堂氣氛沉悶壓抑,阻礙了師生間情感的自然交流,從而影響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即使講點民主引導學生思索,也是順著教師的思路去想、去答、去練,學生成為灌注知識的機器。學生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習,不但無創新能力,就連原始的創新欲望也終被扼殺。要想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其前提就是教師在授課時應自覺地、積極地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主動改變教學觀念,轉變主體角色,擺正教與學、師與生的位置,甘愿充當學生的鋪路人,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允許學生對答案的回答不拘泥于某一定向性結論。在體育教學中,補充一些具有當地特色、學校特點或時尚的靈活豐富的教學內容。例如當電視播放“NBA”、“CBA”聯賽時,安排籃球教學并結合課本知識對學生進行籃球技術及規則的學習。在全國足球超級聯賽期間安排足球教學等等。學生只有在自身需要的推動下,與外部環境相互作用,才會產生對練習項目的興趣,才能有效地促進創新態度的升華。因此培養學生有創新能力,教師必須要有創新精神。
二、創新必須大膽探索、求新。
體育創新是指在體育教學中,要培養學生有自覺的創新欲望、求異探新意識,充分的自信心,成就欲和良好的創新動機。體育創新是在他人未曾想過、做過的,常常是突破傳統方式的一種新的形式。創新者的思想和行為往往不被大多數人所認可。但在體育教學中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在“前滾翻”教學時,我改變了以往教師先示范講解,學生再練習的教學方法。我先讓學生自己嘗試,學生爭先恐后,有的原地打轉,有的方向偏離,但也有的滾動自如。然后讓學生相互交流,說說成功與不成功的原因,教師適時適當加以指導再讓學生去練習,結果90的學生能較好的完成動作。再如在廣播體操的復習課上,學生興趣差,積極性不強。為了克服這種厭學態度,我大膽嘗試,讓學生根據廣播體操的特點,充分發揮想象力。給每一節操重新起一個四字名稱,要求思想健康,積極向上。同學們立刻行動起來,邊做邊想,七嘴八舌,各抒己見。例如第一節伸展運動叫“蕩起雙槳”、“迎接太陽”。第三節擴胸運動取名為“后羿射日”、“彎弓射雕 ”等等。假如教師不給學生這種機會,輕易代替、否定,不但剝奪了學生探索的樂趣,也會是學生變得懶于動腦,疏于嘗試。所以說教師應站在學生的立場,正確對待“犯錯”行為,多給學生創造機會和條件,讓他們放飛自己的想象力,大膽的去探索求真、求新。
三、優化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要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必須激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講究方法的靈活性和獨創性。根據活動內容,安排各種形式活動。在教學方法上,不論是專項技術或基礎理論教學,多運用啟發誘導式的教學方法和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以及教學中注意個別對待等,運用這樣的教學組織方法和教學方法,從而使學生認識到,自己是課的直接參與者,也是課的組織者,逐漸強化了其主體地位,這些都有利于學習能力、特別是創新能力的培養。
1、讓學生先實踐后總結歸納,讓學生在實踐中去體會、思考解決問題的途徑。如在教“彎道跑”技術時,讓學生在彎道上跑了以后,再啟發、引導學生理解身體向內傾斜是物理中學習的“離心力”的原理。
2、通過設疑問,提問的方式,發展思維。如跑步教學時,問:腿后蹬后,為什么要折疊起來前擺?推鉛球的出手角度為什么是40度――42度,而不是50度呢?啟發學生大膽想象,大膽討論,各抒己見找出解決問題的根本措施,開發思維。
通過以上兩種方法,使學生變換了對原有問題的思維角度,進行求異思維,發散思維。只有這樣才能深入淺出的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逐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