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統計學學科特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Abstract: Science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children's education in the modern society. Science fairy tales can create a world in which science and imagination walk hand in hand. Through the wonderful stories, the science fairy tales can help children know the mysteries of science, and raise their interest in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 and form their good habit of reading. The combination of plots and science makes children's reading become more interesting and meaningful. Science fairy tales perform distinguishing informative and educational functions. The presence of fairy-tale elements in science literature suggests that it might be especially attractive to younger readers.
關鍵詞: 科學童話;特點;影響
Key words: science fairy tales;features;influences
中圖分類號:I28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35-0269-04
0 引言
文學把情感注入孩子的靈魂,而科學則把理性融入孩子的心智。科學童話是文學與科學相結合的產物,是科學與童話的“聯姻”[1]。在文學的花園中,它是一朵美麗的奇葩;在科學的綠地里,它又是一叢蔥郁的異草。
科學童話是科學時代的文學。它的產生以科技發展為前提。隨著19世紀人類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現代意義的科學童話也就應運而生了。科學童話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作家有意識地運用科學童話的題材,因為他們已經無法回避科學技術發展的事實及其對人類生活的影響。由于當今少兒的眼光和思考日趨高遠,他們不僅關注著自身的發展,也關注著社會和自然萬物,關注著世界的合理性。也正是因為少兒讀者的視野改變,科學童話的創作和研究才變得更有意義,且面臨著更大的挑戰。
1 科學童話與一般童話的關系
1.1 科學童話與一般童話的共性 科學童話首先是童話。童話是文學的重要體裁。它主要面向少年兒童,具有濃厚的幻想色彩,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夸張、象征等手法來塑造形象,反映現實生活,抑惡揚善,對少兒進行思想教育。童話往往采用擬人的方法,童話的故事情節常常神奇曲折,生動淺顯,對自然物往往作擬人化的描寫。舉凡鳥獸蟲魚,花草樹木,整個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賦予生命,注入人的思想感情,使它們人格化,作為有語言行動、有性格習性的人物出現在童話中。另外,一些產生于人的想像,只存在于魔幻世界的人物形象,比如精靈、妖怪、神仙等,也可進入童話。但不管選取什么去充當童話的角色,反映的都是人類的現實生活,它們身上具有的也是各種各樣人物的社會性格。當然,童話中常常少不了人。而且,在一些童話中,普通人和超自然人,擬人化的各種生物、非生物的形象可以同時出現,彼此交往,共同活動在作者構建的童話環境中。因其淺顯易懂的語言文字和離奇曲折的故事情節,童話這種文學形式很適合少兒的接受能力和審美情趣。
1.2 科學童話與一般童話的區別 科學童話是童話中的一個特殊品種,又稱知識童話、科普童話,是科學文藝的一個分支,它在文學性方面具備一般童話的各種特點。但是,與一般童話相比,科學童話重視知識性、強調科學性,它是以科學知識、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為主要內容的,所表現的主題也與科學緊密相關。比如,《小松鼠找花生》這篇童話的主題是讓學生知道“花生果不是結在枝上的,而是埋在土里的”這一植物學常識。科學童話與一般文學童話的主要區別在于,它把科學內涵和童話構思結合起來,即把科學的理性概念化作為幻想的感性形象,既富于科學的啟迪,又具有藝術的美感。科學童話所涉及的知識內容一般較為簡單,它并不能從完全意義上擔當起普及科學的重任,但確實能培養讀者對科學的興趣,啟迪少兒的智慧。[2]它的優勢在于普及科學理性,而科普的根本意義也正在于普及科學理性,因為科學理性是科學的根本和靈魂所在。少兒讀者是科普的主要對象,他們天性喜歡求知、新鮮、有趣、幻想,科學童話形象地普及淺顯的科學知識,最能迎合他們的趣味。例如楊楠的《胖子學校》、《五兄弟闖關》就是屬于此類童話。科學童話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作家在這塊園地上辛勤耕耘。科學童話中的科學成分,讓受眾獲得知識和啟示,引導受眾熱愛科學、探索科學。
科學童話的科學性與科幻文學的科學性也是有區別的。科學童話強調所包含科學知識的已知性和準確性。它與科學知識的發展相比,具有一定的“滯后性”。而科幻文學中的科學內涵則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包含著較多的幻想成分,在已知的科學知識基礎上進行了大膽的假設和突破。[1]
科學文學中童話元素的呈現對少兒讀者有著獨特的吸引力。雖然科學童話故事不能從完全意義上擔負起科學普及的重任,但它是一種趣味性強、傳播面廣、影響時間久的科普教育資源,它既符合科學特質又具有普及性特點。這種既符合科學又體現少兒文學特點的童話故事容易在廣大少兒讀者群內傳閱,便于所承載科學知識的傳播,在培養和提高廣大少兒的科學意識方面將產生明顯的影響。比如,老少皆知的《小蝌蚪找媽媽》借助擬人的手法,通過天真、淳樸、清新以及溫馨的幽默,使小讀者感知了青蛙的生長變化過程。安徒生的《癩蛤蟆》介紹了植物生長與陽光的關系以及青蛙與蟾蜍的關系。
1.3 科學童話的分類 科學童話的類別可以從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來劃分。從內容上劃分,科學童話可以分為自然科學童話和社會科學童話。從形式上劃分,則可以分為短篇、中篇和長篇科學童話。目前國內的科學童話作品多屬自然科學童話和短篇科學童話。社會科學童話和中、長篇科學童話還較欠缺。
2 科學童話的特點
2.1 科學童話的一般特點
2.1.1 幻想性 首先,科學童話具有普通童話的特點。豐富奇妙的幻想色彩是童話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話反映生活的特殊藝術手段。在童話中,幻想是主體,是核心。童話的人物是幻想世界里的人物。童話主要描繪虛擬的事物和境界,出現于其中的“人物”是假想的形象,所講述的故事也是不可能發生的。但是,童話中的種種幻想都植根于現實,是生活的一種折光。童話創作一般運用夸張和擬人化手法,并遵循一定的事理邏輯去開展離奇的情節,造成濃烈的幻想氛圍以及超越時空制約,亦虛亦實,似幻猶真的境界。此外,它也常常采用象征手法塑造幻想形象以影射、概括現實中的各種關系。
幻想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反映現實。美學家王朝聞曾指出:“藝術幻想,是作家不滿足于模仿現實固有的形態,而按自己新的需要從而虛構形象的創作方式。”[3]童話作者正是利用這一方式去反映生活,使自己所描繪的對象比真實情況下的更活躍、更富色彩,并且達到一種升華。[4]這是童話區別于其他文學樣式的獨特的美學特征。優秀的童話作家都善于將幻想和現實巧妙地聯系起來,反映他們對客觀現實的認識。
2.1.2 荒誕性 在科學創作領域,人們追求的是一種真實感,而童話則恰恰相反。童話注重的是神奇的幻想色彩。奇異與荒誕是幻想的童話王國中重要的審美指標。作者的想象越奇異、越荒誕、越陌生,就越能激發小讀者的閱讀欲。《格利佛游記》、《愛麗絲漫游奇境記》、《木偶奇遇記》、《假話國歷險記》等名著都是以出色的奇異荒誕之魅力贏得了一代又一代的少兒讀者。這里所指的“荒誕”概念是一種美學意義上的寬泛的荒誕感,與現實生活中所指的“荒誕”一詞是有區別的。它涵蓋幻想、奇異、怪異、稀奇、善變、可笑、不可能、難以置信等多種含義。正是這種寬泛意義上的荒誕性,才能使童話產生趣味盎然的美學效果。[5]
2.1.3 邏輯性 童話的邏輯性是指童話中的幻想成分與其所反映的現實成分相結合的規律。童話無一不是虛構的,但有的讓讀者覺得合乎情理,而有的卻讓讀者覺得牽強附會,原因就在于前者的邏輯性好,而后者的邏輯性差。童話的邏輯性建構在假定之上,作者從這一假定的前提出發,使幻想的故事情節按照自己的邏輯發展下去,使假想的人物在假定的生活意境中,合理地自然地活動。[5]
童話創作一般運用夸張和擬人化手段。但夸張要遵循一定的事理邏輯。夸張是為了表現幻想,同時,它又是幻想的產物。運用夸張可以突出童話形象的特征,給少兒讀者以鮮明而深刻的印象,還能增強作品的幽默感和趣味性,使小讀者獲得美的享受。童話就是將現實生活邏輯中絕對不可能有的事情,依照“幻想邏輯”寫成的故事。童話的邏輯性能使虛構的故事得到合乎邏輯的發展,使作品獲得明顯的藝術真實性。但是,這種幻想的邏輯并不能改變童話本身純虛構的性質,不能讓讀者真去相信種種假想的故事,相反,它只能突出童話虛構的性質和作用。[5]童話將想像與現實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構成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對讀者具有強大的吸引力。
以“幻”為特征的童話和以“真”為特征的科學是一對奇特的伴侶。科學童話尤其要注意童話的邏輯性。科學童話將童話故事和科技知識按照一定的邏輯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使孩子們在閱讀故事的同時增長科學知識,增強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感受自然界的神奇和奧秘,感受科學知識的力量。童話和科學就像拼圖游戲一樣,因為彼此不同而彼此適合。世界文學寶庫中,有些杰作的靈感正是來自科學界的奇跡。科學童話可以激發少兒的科學想象力和對科學探索的向往。它以傳播科學知識、激發科學興趣、培養創造能力、滿足好奇心、豐富想象力為目標。科學童話故事由諸多元素組成,除了科技成分外,還有玄幻成分、魔幻成分、科幻成分、文化成分、社會成分等。
2.1.4 現實性 首先,童話具有現實性。雖然童話最明顯的特征是幻想,但無論怎樣神奇莫測地變幻,無論幻想的意境如何脫離現實世界之外,都是現實生活的反映。童話中的幻想情節、幻想形象,不論看起來多么荒誕怪異,但仔細琢磨思量,仍不難找出現實世界的痕跡。比如,武玉桂的《藍色的皮鞋》中,喬利穿上用驢皮做的皮鞋就見什么踢什么,這荒誕的幻想情節離不開現實世界中毛驢踢人的真實特征。
童話雖然具有幻想和夸張的特點,有些童話的內容甚至遠遠超越了現實,但童話創作是源于現實生活的。透過表象看本質,童話中的人、動植物、無生命的物體都是孩子們熟悉的,都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它們的原型。奇異的童話世界中處處充溢著現實生活的物質、哲理、思想和情感。童話是想象和現實的一種巧妙結合。童話源于現實,但又不是現實的復寫和翻版,它是在現實的基礎上,將原型進行藝術加工而創造出的現實的影子。
無論是安徒生《海的女兒》里所創造的海底“人魚世界”,還是張天翼《大林和小林》里的“唧唧王國”,或是鄭淵潔《魔方大廈》里所暢想的“魔方城”,都具有很深刻的現實寓意。變化多端的“魔方城”表現了現實中孩子們對自由快樂的游戲精神的傾心向往和追求。這些富有想象力的描寫都極其自然地構成了這些童話的意蘊焦點,使童話中所傳達的人情與哲理都更加真實化了。[5]
2.2 科學童話的突出特點 除了具有童話的普遍特點外,科學童話的知識性和教育性特點更為突出。少兒的許多知識是從童話中獲得的。他們可以從童話中了解自然萬物的特點,了解森林中的各種動物以及他們的生活習性,了解水中的魚兒如何呼吸和游動,了解季節的交替和風云的變換。他們也可以從童話中了解社會生活中簡單的人際關系,學會初步分辨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惡丑。許多童話以象征和隱喻的方式把人類生活中某些寶貴的價值以及可能出現的欺騙、踐踏、侵犯行為告訴了少兒,并教給少兒應對某種邪惡行為的辦法。[6]
比如,《爸爸當保姆》這個故事讓小讀者知道了企鵝如何生育下一代,企鵝與人類的不同,并讓孩子從中體會到父母生養孩子的艱辛,教育孩子們懂得感恩與珍惜。《我的爸爸在哪里?》這個故事讓孩子們認識螳螂的生態:為了延續下一代,雄性螳螂犧牲了自己寶貴的生命。通過讀此故事孩子們會更懂得生命傳承的可貴。《小兵的故事》可讓孩子們認識螞蟻的群居生活以及生活型態,也可讓孩子們了解螞蟻的辛勤工作態度,并了解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小壁虎借尾巴》借助擬人的手法,通過小壁虎向小魚、老牛、燕子借尾巴的故事,講述了幾種動物尾巴的特點和功能。故事生動有趣,深入淺出,把小動物的禮貌和真誠表述得栩栩如生,使孩子們既學習了科學知識,又受到了教育。故事《小時候的相本》展現了大自然中生命的神奇,讓小讀者們知道了毛毛蟲是如何變成美麗蝴蝶的。通過讀此故事,小讀者們也懂得了一個道理:美好的事物需要經過一番努力。故事《四個胖子》告訴小讀者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外在條件,教育小讀者們學會尊重別人,并且保持樂觀知足的生活態度。[7]
盡管童話的內容常常是離奇的,但主題往往是鮮明而積極的。由于作者通過生動的故事和幽默風趣的語言往童話中輸入了嚴肅的思想、分明的是非觀念和強烈的愛憎情感,讀者自然會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8]
3 科學童話對少兒讀者的影響
3.1 科學童話的一般作用
3.1.1 培養閱讀興趣 少兒的認知過程帶有具象性和情趣性,即他們對一些具體的、感興趣和喜愛的事物比較容易認知。快樂是少兒的共同需求,而童話的幻想、夸張、擬人等都是促進快樂的因素。少兒的想象力在童話境界中的大膽自由馳騁,更加強了快樂的感受。而且,豐富多彩的童話內容可以使小讀者在不知不覺中獲得藝術熏陶,潛移默化地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9]
3.1.2 促進感知能力 童話中的形象角色是相當廣泛的,上自日月星辰,下至鳥獸魚蟲,花草木石,無論是有生命還是無生命的,有形的還是無形的,具體物質還是抽象概念,他們都通過“人格化”作為有語言行動、有思想性格的人物出現在童話故事中。少兒對這些角色的特點和屬性十分感興趣,他們渴望了解在故事中讀到的知識,在童話內容的誘導下,他們甚至會到大自然中親自去觀察日月星辰、鳥獸魚蟲、花草樹木、山水沙石的特點,記住它們的表象,思索自然界變化的規律和特點,到真實環境中觀察和了解某些人群的生活方式。這一過程具有雙重的意義,一方面是童話的內容促進了少兒對現實的理解;另一方面,對自然與社會的觀察與思考,也會加深他們對童話所蘊涵意義的理解。[9]
尤為重要的是,童話是激發少兒想象和幻想能力的最好文學形式。童話的基本特征是幻想,而且是最豐富、最神奇的幻想。幻想本是少兒的一種天賦和本能,幻想的成長需要正確的引導和培養。幻想力是創造力的基礎。
科學童話在激發讀者的想象力方面有著不可比擬的作用。對于人類的想象力愛因斯坦有過精辟的論述:“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有限,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10]讀童話、講童話、表演童話等活動,可以使少兒的想象力和行動力得到充分發展。科學童話對少兒的感知、觀察、記憶、思維和想象等能力,有著不容忽視的促進作用。
3.1.3 促進情感發展 童話有利于少兒積極情感的發展、消極情感的疏導和緩解。少兒時期是情感培養的最佳期,童話在少兒情感培養過程中具有獨特的優勢。在欣賞童話的過程中,由于少兒享有充分的自由,沒有任何來自外界的壓力和強迫,也由于童話所反映的是少兒最感興趣的事物,因此少兒處在情感真摯、情緒愉快的良好狀態。比如,安徒生的《一年的故事》用充滿詩意的語言描繪了一年四季的更替,用五彩繽紛的畫面展現了各個季節的特點,這無疑有利于小讀者在閱讀中得到愉悅。[11]由于少兒可以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自由地抒感,因此他們的一些不愉快的、消極的情緒如郁悶、厭煩、緊張、憤怒、恐懼等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疏導和緩解。而且,童話的結局往往是快樂圓滿的,體現著對未來的美好展望,有利于孩子們樂觀情緒的培養。
童話可以豐富和深化少兒的情感,培養少兒的道德感和審美情趣。例如,在以動物為主角的童話故事里,作家按照各種動物的形態習性,相應地賦予各類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通過它們的語言、行動和彼此之間的關系,象征性地反映出人類社會的各種關系,表達出作者的情感愿望。在這些動物形象中,有的是作家歌頌與贊美的對象,有的是作家批判與譴責的對象,小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會受作者情感的引導。童話中美麗或奇異的景色,善良或勇敢的人物,感人或怪誕的故事情節,都能引發小讀者愉快的體驗和活躍的思考。即便是童話中存有反面的人物形象,充滿著驚險,但故事的結局往往是令人愉快的:正義戰勝了邪惡,有情人終成眷屬,超人的力量力挽狂瀾、化險為夷,等等。
3.2 科學童話的獨特作用 豐富科學知識、提升科學素質是科學童話對少兒讀者的突出作用。少年兒童在好奇心與求知欲的驅動下,常愛向大人提問各種問題。科學童話以講故事形式向少兒讀者介紹科學知識,可以啟發少兒讀者思考問題,其重要功能之一是激發少兒讀者對科學知識的濃厚興趣。[12]科學童話可以引導小讀者逐漸接受、理解和運用科學,或許會成為無數少兒走向科研之途的啟蒙者和引路者。
首先,科學童話無疑有助于讀者增長科學知識。這里所說的科學既包括自然科學也包括社會科學。科學童話寓紛繁復雜的知識于簡潔生動的故事之中,既貼近少兒情趣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在欣賞童話的過程中,少兒能夠認識物體的性質、特點和關系,獲得初步的科學知識;還可以通過對童話中人物關系的理解,逐漸了解、感悟社會生活中各種淺顯的社會關系和各種人物的行為價值。
科學童話作為少兒喜愛的文學樣式,對少兒的學習和成長有著持久而深廣的影響。如孫寅貴先生的《動物天堂》,故事以環保主義、道德誠信、愛與付出、自我認同為主題,講述了一群可喜可愛的小動物。它們以天為屋頂,以地為床鋪,風雨是它們的朋友,相互幫扶和團結是它們生存的必要條件。[13]
科學童話有助于激發少兒對科學的興趣,向他們傳播科技知識,在他們的心靈深處播下探索科學的種子。比如,安徒生的《海蟒》把海底電纜描繪成了海蟒,借海底生物看到海蟒時的驚慌和驚奇的神情,贊美了人類神奇的科學發明,激發了小讀者探索科學的興趣。科學童話把科學的理性與想象的浪漫結合在一起,巧妙地使讀者的理性思維和感性認知相交融,有助于培養少兒讀者的探索力、想象力和創造力。
4 結論
少兒讀者由于其獨特的生理和心理特點,特別喜歡童話這種富于幻想的文學形式。童話的擬人化手法和幻想的藝術手段,特別符合少兒好奇、好幻想的心理特征,他們總是把一些非生命的事物或有生命的動植物想像成有言語能力的、有感情、有知覺的人。少兒期是人生智力發展的最佳時期,因此,開發少兒智力,引起了世界各國教育家的高度重視。在開發智力的過程中,對少兒進行科技教育尤為重要。科學童話是對少兒進行科技教育的好形式,它通過想象、幻想和夸張來塑造形象,傳載科學知識;它將神奇的科學世界用童話故事的形式表現出來,引起孩子們的濃厚興趣和遐想。科學童話以其特有的表現形式,可以不斷擴大少兒的科學視野,豐富少兒關于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方面的粗淺的科學知識,培養少兒認識社會和自然的興趣,激發少兒的求知欲望,發展少兒的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周景行.略談科普童話的創作.《寫作》,1996年第08期.第9頁.
[2]童話的概念及分類.惠童幼兒教育網..
[9]童話對兒童發展的作用.惠童幼兒教育網.http://
/zqyd_detail.asp?keyno=3366.
[10]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大江晚報》.2009年6月22日. http://.cn/djwb/html/2009-06/22/content_37438930.htm.
[11]林慶揚.安徒生科學童話的魅力.《莆田學院學報》,2002年第4期.第55頁.
【教學目標】
1.在自主整理的基礎上,分類復習易錯生字詞語,做到讀寫正確。積累并在語境中運用ABB式、ABCC式、AABB式詞語。
2.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回顧課文內容,體會童話故事的特點。
3.重讀單元習作中自己編寫的童話,進行片段修改,提高自我修改能力。
【課前準備】
1.學生自主完成第三單元自主復習單。
(自主復習單幫助學生整理容易出錯的詞語、梳理童話故事的人物和作者,引導學生用語言清楚地表達喜歡童話人物的理由,并生動地講述童話故事)
2.教師制作復習課件,設計課堂復習單。
【教學過程】
一、梳理生字詞語,鞏固字詞練習
(一)字詞過關
I.鞏固本單元的易讀錯生字及易寫錯詞語。
臉頰鐵鍬樹杈一副彼此拽住
隆冬凝視覆蓋冷酷拆除伐木告示牌
草翠花開
(1)讀準生字,讀對詞語。
(2)提醒關鍵筆畫并書空。
2.完成復習單1、2小題,并校對。
(1)給加點字選擇正確的讀音,打“√”。臉頰(jia jia)鐵鍬(qiao qiu)樹杈(cha cha)一副(fu fu)彼此(pi bi)拽住(zhuan zhuai)
(2)看拼音,寫詞語。
fu gai chai chu long dong ning shi
( )( )( ) ( )
fa mu leng ku gao shi pai
( )( )( )
cao cui hua kai
( )
(設計意圖:對接學生的復習起點,了解學生本單元容易寫錯的字詞,以避免在課堂中出現“炒熱飯”的現象,可提高復習的效率。通過自主復習單的完成,幫助學生建立積極復習的意識,便于促進學生在復習階段養成主動復習的良好習慣。)
(二)詞語運用
1.聚焦盤點ABB、AABB、ABCC的詞語。
火辣辣笑嘻嘻興沖沖毛茸茸勤勤懇懇
蹦蹦跳跳可憐巴巴
2.聯系童話人物,用好這些詞語。
3.小結:用上這些詞語可以使童話故事里的人物更生動、更形象。
4.積累同一類型的詞語,并選擇一個造句,描寫人物的特點。
慢吞吞——奶奶做起事來,總是慢吞吞的。
樂滋滋——今天我考了一百分,心里樂滋滋的。
認認真真—一上課時,我總是認認真真地聽講。
議論紛紛一老師在上面講課時,總有一些同學在下面議論紛紛。
5.同桌互相評價,推薦好句。
(設計意圖:不同學段對于ABB等類型的詞語的掌握應該有不同的要求。在已經積累的基礎上,能夠創設語境,學會運用是第二學段詞語學習的要求。結合本單元童話故事中人物特點的描寫,靈活運用這些類型的詞語,可幫助提高語言表達的豐富性。)
二、回顧課文,理解童話特點
1.圍繞自主復習單,小組交流最喜歡的童話人物,并說說理由。
2.教師小結:童話故事中的人物都有超常的魔力,還能像人一樣說話。
3.圍繞童話人物,朗讀體現人物特點的語句,體會童話語言的豐富性。
(1)巨人行為前后變化的句子。
“喂!你趕快滾出去!”巨人大聲叱責。
他不禁抱住了那個孩子:“喚來寒冬的,是我那顆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將永遠被我趕走了。謝謝你!”
(2)小木偶訴說“腦袋疼”的句子。
小木偶突然覺得腦袋很疼,只好抱著腦袋蹲下來。
“腦袋疼。”小木偶抬起頭,笑嘻嘻地回答。
“腦袋很疼。”小木偶還是一副笑嘻嘻的表情。
小木偶的頭疼得越來越厲害了。現在,他真希望自己還是一段沒有腦袋的木頭。
3.小結:童話故事中的對話描寫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人物的特點。
4.再次出示童話故事,小組交流童話故事的啟示。
5.梳理故事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小結童話故事的特點:得到啟示。
①鳥兒睜大眼睛,盯著燈火看了一會兒。
接著,她就唱起去年唱過的歌給燈火聽。
唱完了歌,鳥兒又對著燈火看了—會兒,就飛走了。
②幸福要靠勞動,要靠很好地盡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
③老木匠說得沒錯,笑是很重要的。不過,要是只會笑,那可是遠遠不夠的。
6.小結童話的特點:想象力豐富、故事引人入勝、給人有所啟示。
(設計意圖:單元導讀中要求學生要“了解童話的內容,品味童話的語言,體會童話的特點”,而童話的特點對于四年級學生來說仍是個較為抽象的概念。結合課文內容,以童話人物為線索,進行小組合作,運用“評價、朗讀、說理”的學習方式自主梳理,進而明晰童話的特點,鞏固對童話故事的理解。)
三、習作修改,互相評價
1.梳理自己寫的童話內容,填寫表格。
2.對照童話特點,自我評價。
書寫端正( )語句通順( )好詞佳句( )
想象豐富( )情節精彩( )有所啟示( )
3.修改自己編寫的童話中的一個片段,伙伴評價,教師點評。
修改1:童話故事中人物的對話
修改2:童話故事中人物的想法
修改3:童話故事中揭示的啟發
1簡介概率統計與信息科學的發展
1.1關于概率統計學
概率與統計是一門從數量方面研究隨機現象規律性的數學學科,概率與統計的概念被廣泛運用到各個領域及部門。概率統計學的運用及其廣泛,隨機事件的研究結果對于當代各類數據分析整合都有著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概率與統計的學科特點也決定了其研究的難度較大,概率與統計的結論得出往往建立在大量的實驗與實踐基礎上。作為一門應用型數學學科,其廣泛性必將為未來科學技術和人們生活水平帶來不可估量的影響,而其自身研究條件的局限性,尤其是實驗條件的不足,將直接影響到未來自然科學發展,也勢必會減慢人類在科技創新之路的發展進程。
1.2關于信息科學
信息科學主要包含信息論、控制論、計算機理論、人工智能理論和系統論,其中,信息論、控制論和系統論在信息科學中占有主要地位,而計算機理論是數學研究中的應用重點。信息科學的興起直接帶領人類走向了信息化時代,對于人類文明的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信息科學發展到今天,其作用已經不僅僅針對于學科本身以及信息行業,在信息化趨于高度發達的今天,將會為人們的生活帶來質的飛躍,對于不同的行業領域,都將有信息科學的推動,信息化帶來的是未來自動化和智能化的飛速前進。而信息科學自身也在不斷地發展完善,數學學科作為自然科學的基礎理論學科,對于信息科學的發展也不例外,只有從基礎上進行完善和補充,才能幫助信息科學走上更加成熟更加美好的未來之路。
2信息科學與概率統計學的內在聯系
在信息科學已經逐步成熟的今天,其所包含的各項技術已經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更加智能化、便捷化的體驗。當然,信息科學是建立在數學基礎上的學科,其技術須有數學理論、數學方法的支持與論證。[1]概率統計對于現代數學更有著重要的意義,其所涉及的隨機規律的研究將更加符合生產生活的需求,而隨機規律的運用在信息科學中體現的更淋漓盡致,信息科學的大多數結果都需要建立在龐大計算與實踐的基礎上,這就需要對結果的普遍性進行概率與統計的研究分析,同樣,對于概率統計學科的發展,信息科學能夠很大程度的減少研究過程的繁冗,加速概率統計學的發展和進步。由此可見,這兩個科學領域存在緊密的內在聯系,將概率統計與信息科學整合研究對于其自身發展以及整個應用型科學的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3信息科學與概率統計學的整合策略
3.1重視對二者探究觀念的結合
信息科學的發展帶來了許多先進的生產技術,將其應用于概率學的研究探討可以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如何將二者更加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創造出更大的社會價值,首先就要要求在思想觀念上將概率統計學與信息科學聯系起來。例如,在對于概率統計的研究或者論證中,根據其研究特點將概率統計中的數學模型抽象出來,針對其特點進行信息化的整合,力求將繁冗的步驟簡化,減少人力物力的過度消耗。同樣,對于信息科學,要在對其先進性進行發展改進時考慮到概率統計的運用,利用概率與統計的結果和普遍性規律對信息科學技術進行改良與進化,使得信息科學在實際中的應用更具有合理性。科學具有廣泛的共同性,并且都不是單一存在的,只有建立起學科間穿插研究、互相滲透的觀念,才能在科學技術的發展進程中更大程度的的實現多樣化,挖掘出自然科學更大的潛力。[2]
3.2重視將整合后的理論用于實踐
理論是實踐的基礎,而實踐才使得理論具有意義,這句話對于各個領域,尤其是自然科學的探究上有著重要的意義。對于概率統計與信息科學的滲透發展,僅僅局限于“敢想”是不夠的,在充分的思考后,要將想法勇于實踐才能真正的實現二者的結合發展。而如何將理論用于實踐,不知是需要專業知識的支持,還需要對環境因素、人為操作因素、結果預估等等進行全方位的統計,在推行到實踐的過程中,始終保持科學嚴謹的態度,把控每一個環節,抓好每一個細節,才能更好的將理論運用于實踐中去,才能賦予學科間滲透結合更完整的意義。
3.3重視對實踐結果的推廣
成熟的技術需要進行推廣才能創造更大的效益,眾所周知,概率統計學的研究過程面臨著龐大的實驗數據,要將這些數據分析并不是人力所能承受的,這就需要在對此學科的研究中大力推行計算機科學以及信息科學的技術。將二者充分的結合滲透,研究出兼具科學性、合理性和操作性的技術模式,為研究人員、教師和學生都創造出極大的便利,也為其自身技術水平的先進化和自然科學的整體發展水平提升做出了杰出貢獻。
1.1存在的困難。如前所述,計量經濟學要求學生具有較堅實的理論基礎,張益豐、周衛民(2010)通過序次Probit模型,得出學習統計學等前期課程對計量經濟學教學效果貢獻顯著。對于一般院校經管類專業學生來說,大多數學生數學基礎薄弱,更有一些學生是以文科生身份進入大學學習的,數學基礎不扎實進一步導致學生在經濟學、統計學上的欠缺,尤其是繁冗的數學推導過程,估計參數的多種方法的差異,模型結構的復雜關系等都使學生對計量經濟學望而生畏,同時正是由于自身相關理論基礎薄弱致使學生缺乏學習計量經濟學的勇氣和興趣,這些均制約著計量經濟學的教學效果。
1.2存在的主要問題
1.2.1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脫節。計量經濟學是一門方法論科學,其教學一般包括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兩個環節,我校《計量經濟學》課程共計40學時,其中理論學時30,實驗學時10,通常情況下,理論教學完成后安排實驗教學。課堂教學側重理論知識講授,一方面數學公式繁多、邏輯推理冗長,另一方面理論學時不足,課堂講授僅能安排最為基礎的內容,有時,為完成教學計劃,課上任務過多,學生接受起來難度較大。計量經濟學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課程,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實踐掌握主要體現在相關計量經濟學軟件的應用與估計結果的統計分析上。實驗教學通常是在理論學時完成后根據實驗室應用情況安排,理論與實驗教學上的時間斷檔使得學生在進行實驗操作過程中由于理論知識模糊導致實驗教學效果欠佳。
1.2.2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脫節。計量經濟學教學無論是理論還是實驗環節注重的都是方法的講授,而假定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經濟學、數學以及統計學基礎,尤其是經濟學,然而實際情況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對學習該門課程的目的以及實際應用并不清晰,并且,在實際研究中,應用的計量研究方法并非30學時理論教學中的基本內容所能滿足,真正涉及的是更為高深的計量經學模型方法,如時間序列分析、面板數據模型等,有些學校針對這些具體模型設置了專門課程,僅計量經濟學相關課程多達幾門。因此,理論與實際應用的脫節致使學生對這種以模型分析為主研究實際經濟問題的方法更難掌握,因此,教學任務完成后只有少部分學生能夠基本入門,很難收到滿意的效果。
2計量經濟學分層教學模式
胡靜波(2014)認為分層教學以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為條件,把學生科學地分成幾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體并根據不同群體的實際水平進行教學。對分層教學概念的理解有不同的認識,但其共性即是突出學生個體差異與因材施教。計量經濟學的學科特點與學生基礎的差異性決定了對該門課程有必要進行分層教學。
2.1分層走班模式的實施。所謂分層走班指學生在進行某一學科的學習過程中,打破原有行政班的限制,在教師指導下,根據自己在本科中學習程度的不同層次以及對該學科的不同學習能力和興趣等,自主選擇不同層次的教學班,在開展教學活動中,同一科目同時授課,學生分別到相應的班級進行上課的一種不固定班級、流動性的學習模式。我校計量經濟學一般為大三、大四年級開設,并且每學期均安排此門課程開課,一般情況下,每學期5-6個行政班,分層走班模式的想法是可將這些行政班分成3個層次,分別對應高、中、低層學生,劃分標準兼顧學生意愿與其理論基礎,但應以前者為重點,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分層走班并不打破原有行政班建制,它本身就是一種運動式的、大范圍的分層(劉樹仁,2001)。三個層次中,第一層次設置1個班級,學生數量可規定為學生總數的20%(并可依據實際情況進行適當調整),第二層次2個班級,約占學生總數的35-40%,第三層次2-3個班級,學生數量約為總數的40%-45%。第一個層班級人數最少,屬于小班制授課,根據學生數學、經濟學、統計學課程成績進行綜合排名,并結合學生學習計量經濟學興趣進行組合,課堂講授與實際應用都要求精求深。鑒于學生基礎較好,因此可以適當增加講授內容,設置不同的教學計劃,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利用所學知識達到分析、解決經濟問題的目的,以及為培養學術研究型人才,激發同學們的科學研究興趣,可以考慮增設應用計量經濟學方法的研究性論文的講解與撰寫,切實提高該層學生的科學研究興趣與能力。對于第2層次班級與第3層次班級,原則上理論授課內容一致,但要求掌握的知識深度會有所差異,第3層次班級教學以計量經濟學基本入門為目標,少一些理論推導,多增設一些應用所學基礎的實際案例的講解。
2.2班內分層模式。同一班級,學生的理論基礎、認知能力、學習興趣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分層走班模式可以使班級內部人員差異縮小,教學效果更容易體現,但學生整體差異仍然存在。對于公共基礎課程實施分層走班模式的高校較多,而對于專業課程則相對甚少,有時源于條件不足分層走班模式并不容易實施,此種狀況下,可以考慮在原有教學班級內部進行分層。具體分層的環節涉及目標分層、授課分層、訓練分層、評價分層等。所謂目標分層就是針對不同層次學生提出不同要求,高層次高標準當然也要高要求,具體分層目標可以結合本專業學生實際情況而做出相應調整。無論是分層走班還是班內分層模式,其共同點就是承認學生差異,將學生分成不同層次進而因材施教。通常情況下,會將學生分成三層,即高、中、低層。對于高層學生,(1)適當擴大并加深課堂教授內容,梳理、明晰計量經濟學知識結構,為學生進一步學好《計量經濟學》指引方向;(2)增加使用計量經濟方法的研究性論文的講授與撰寫,真正實現學以致用的目的;(3)加大課后練習,強調軟件應用在計量經濟學中的重要作用,要求學生對所學內容對應的軟件操作能夠熟練掌握,由于課堂理論與實驗學時均有限,若要達到預期目標,學生需適當利用課后時間進行練習。對于中、低層學生,不太容易區分與定位,但課堂講授應盡量避免繁瑣的原理推導,學生應能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與軟件應用。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要學生“體會統計方法的意義,發展數據分析觀念,感受隨機現象”.這里的發展數據分析觀念的一個重要方式就是統計直觀.
《中國大百科全書》對直觀的解釋是“通過對客觀事物的直接接觸而獲得的感性認識.拉丁文為interi,意為‘凝視’”.《辭海》的解釋是“感性認識,其特點是生動性、具體性和直接性”.
綜上,可以認為,統計直觀是指:通過對數學的直接接觸而獲得的一種感性認識.統計直觀是學好統計的基礎,在實際教學中也有廣泛的應用.
例如:袋子里有a個黑球,b個白球,它們除了顏色外完全相同,現在把球隨機地摸出來,第k(1≤k≤a+b)次摸到黑球的概率是多少.很多學生就搞不清楚了.
這是一道比較難的題目,在一線教學中,有學生在學習了相關知識后仍然無法獨立解決這個問題.這是因為這個題目中摸到黑球的情況有很多學生很難一次把問題想透徹.
如果題目改為袋子里有2個黑球,3個白球,它們除了顏色外完全相同,現在把球隨機地摸出來,第2次摸到黑球的概率是多少.學生會有多種思考方法.
如樹狀圖:
所以拿到黑球的概率是25×14+35×24=25.
如果從模型上考慮,這個問題和把5個球放在一條直線上,其中第2個位置必須是黑球是一樣的.那么黑球的位置有C25種情況,第2個位置確定后,黑球還有C14個位置可以選擇,所以所求概率為P=C14C25=25.
如果學生如果有很好的統計直觀,會發現在第2次里每個球都可能被取到,而每個球被取到的概率又相同,所以顯然P=25.這就是直觀的作用.
這就是統計直觀在解決問題時的直觀體現.它不需要煩瑣的步驟,只需要對問題有著深刻的理解,那么直觀考慮就可以得出答案.
在實際教學中,統計直觀可以在三個方面幫助我們改進和提升教學.
1.統計直觀可以幫助學生培養數感.數感是義務教學階段提出的數學核心思想之一.我們一方面要求學生要有良好的數感.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求教師培養學生的數感.這是因為數感是數學學習的前提.數學是研究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學科,沒有好的數感就無法精確地解決數學問題.但是當數據量很大的時候,學生就無法對數有直觀的認識,這是因為此時的數字已經不是單純的數,而是數據.數是孤立的,無聯系的;數據具有自己的結構特征和隱藏維度,它蘊含的信息量很大.那么此時處理數據的工具就是統計直觀,只有統計才能夠挖掘數據背后的信息.所以,好的統計直觀必然可以促進學生數感的形成,能夠幫助學生正確地處理數據,解讀數據,挖掘數據.
2.統計直觀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模型.統計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模型.不同的問題有不同的模型來解決.在統計學習中,學生很多時候無法辨別出到底應該使用哪個模型來解決問題.這是由于學生的統計直觀不強,不能夠通過現象看本質,無法一目了然認識問題的實質.統計直觀的建立,可以幫助學生看到問題背后的統計模型,進而解決實際問題.
總之,統計直觀是影響中小學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培養統計直觀也應該成為數學課程“概率與統計”領域的核心目標之一.現在的教材中,統計從數據出發講起,就是一個培養直觀的很好的方法.但是當前我們對統計直觀的研究還是較少,一線教師沒能認識到培養統計直觀的重要性.在教學中仍然采用數學的傳統教學方法,這就忽視了統計學學科特點,不利于學生統計直觀的培養.因此,培養統計直觀應該成為一線統計教學中的重要教學目標之一.
【參考文獻】
[1]孔凡哲,史寧中.關于幾何直觀的含義與表現形式 [J].課程教材教法,2012,32(7): 92-97.
[2]徐利治.談談我的一些數學治學經驗 [J].數學通報,2000(5):1-4.
[3]史寧中.教育與數學教育 [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18,138.
預防醫學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橋梁課程,具有很強的實用性;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以及日益增多的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預防醫學的重要性逐漸凸顯出來。為此,國家教育部門也越發重視預防醫學的教學工作,不少高校都進行了預防醫學課程改革[1]。獨立學院和普通本科醫學生由于受到學校環境,自身學習能力等因素的影響,在學習行為和效果上均有很大差異。因此,研究我校杏林學院和普通本科醫學生的預防醫學課程學習行為和效果的差異性,對于提高獨立學院預防醫學教學質量大有裨益。
二、研究方法
采用隨機整群抽樣法選取普通本科和杏林醫學專業共600名學生。根據現行使用的《預防醫學》教材[2]和教學特點自行設計問卷,內容包括學習態度、行為兩個方面共18道選擇題。將問卷結果錄入電腦,利用Stata8.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
三、結果
剔除有缺漏項和邏輯錯誤的問卷33份,得到有效問卷567份,有效率為94.5%,其中普通本科(以下簡稱普本)學生280人,杏林學院(以下簡稱杏林)學生287人。現將所有調查結果展示如下:1.課程重視情況。學習本課程前,普本有12.14%,杏林有5.92%的學生認為預防醫學對醫學生來說不重要,組間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01);學習完本課程后,普本有6.07%,杏林有1.05%的學生認為預防醫學對醫學生來說不重要,組間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01)。另外,普本有37.14%,杏林有41.81%的學生對預防醫學感興趣;對該課程不感興趣的原因調查發現,普本20.36%、杏林21.60%的學生認為與我專業關系不大,普本18.93%、杏林14.98%的學生認為專業性太強復雜難懂,普本11.79%、杏林8.01%的學生認為書本內容陳舊編排不合理,普本11.79%、杏林8.01%的學生認為老師講解不生動重點不突出;普本與杏林學生組間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334)。2.學習預防醫學的動力因素如下(見表1),普本與杏林學生之間無統計學差異。3.預防醫學學習方式調查。普本有59.64%,杏林有52.96%的學生不能做到課前及時預習,組間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32);普本有38.21%,杏林有33.10%的學生不能做到課后及時復習,組間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357);其中普本有11.79%的學生平時帶著復習,多于杏林8.71%(P<0.001)。普本有55.71%的學生課堂上能夠認真聽課,做好筆記,杏林這一比例為44.6%;課堂上自己看書的普本占26.43%、杏林占29.97%;剩下的學生(普本17.86%、杏林25.43%)則是在玩手機、聽音樂、看別的書、發呆睡覺等。總體看來普本學生課堂狀態好的比例要高于杏林學生(P=0.0091)。具體的復習方法調查結果如下(見表2)。4.預防醫學難易情況調查(見表3),普本與杏林學生之間有統計學差異。5.學習態度、行為、期末成績得分統計。將杏林和普本醫學生在學習行為和學習態度進行賦值,得到學習態度和行為得分,并與期末成績一起,進行t檢驗(見表4)。
四、討論
對以上這些結果初步作如下分析:1.更多的普本醫學生不重視對本課程的學習;而杏林醫學生在對預防醫學課程的重視程度和興趣點方面要好于普本。2.與普本相比,更多的杏林醫學生能夠做到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此外,對于一門新課程的學習,課堂講授很關鍵,抓住課堂效率成了學生掌握新知識的關鍵。普本比杏林的醫學生更重視課堂學習,并且,普本中有一定比例的醫學生從課程一開始便為考試作復習準備,略高于杏林。3.與普本醫學生相比較,更多的杏林醫學生認為醫學統計學是預防醫學中最難的。在整個預防醫學課程中,只有統計學知識偏向于理科,它所強調的抽象思維、邏輯推理、公式繁雜等學科特點[3],需要學生通過深刻理解每個知識要點才能較好地掌握這部分內容。而其他部分的內容,對于絕大多數學生來講都比較容易掌握的。再看學校的試卷結構,滿分100分的試卷中統計學部分占有30分。由此看來,醫學統計學無疑成了學生成績之間拉開差距的重要部分。結合表4數據和以上分析結果可以看出,杏林醫學生的學習態度要比普本的好,而最終的考試成績卻不如普本。因此可以這樣認為:由于學習能力不足、學習方法不到位,杏林醫學生對醫學統計學知識的掌握程度不如普本,從而造成整體成績低于普本醫學生。4.從普本與杏林醫學生的生源狀況分析[4],南通大學杏林醫學生在高考錄取時屬于三本線,而普本醫學生屬于一本線,入學時的基礎差距也是造成入學后學習成績差距的一個重要因素。綜上所述,雖然杏林醫學生對預防醫學課程的學習熱情以及學習態度好于普本,但是普本醫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卻要高于杏林。由此可見,好的學習態度不能決定考試成績的優秀,還有很多其他因素(入學基礎、學習方法、學習能力、知識儲備等)影響著學生的考試成績。此外,本研究認為僅憑考試成績這一項指標來判定學生對預防醫學課程的學習效果也是不充分的,預防醫學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研究內容非常廣泛,應當從多角度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邱偉,李小波,羅江洪,等.非預防醫學專業《預防醫學》的教學改革探索[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6(8):72-75.
[2]黃水平,徐廣飛.預防醫學[M].第2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2:2.
[3]陳衛中,魏敏,楊書,等.非預防醫學專業本科階段《醫學統計學》教學滿意度評價及建議[J].現代預防醫學,2013(23):4486-4489.
關鍵詞:非統計專業;統計學;教學
近年來,統計方法在社會上尤其是在市場經濟活動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迅速的擴大到企業管理、市場營銷、金融、證券、保險等領域,統計學這門學科也已經成為高等院校經濟、管理、工程等專業必須開設的專業基礎課之一。然而目前統計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學生的定量分析能力還相當欠缺等。本文試圖在查找教學過程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尋找有效的改進措施。
一、非統計專業統計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1學生對統計學不夠重視
在目前非統計專業的統計學教學中,學生對統計學的認識不夠深入,統計意識淡薄,重視程度不夠。一提及統計,很多學生僅能聯想到統計局、大量統計數據和統計報表等,很難將統計學與自己本身的專業聯系起來,并且認為統計學與實際聯系不大,無法學以致用,因此重視程度也僅停留在獲得學分的層面上。加之學時有限,教師很難在有限的時間里講授數理統計、探索性數據的挖掘、多元統計方法、西方統計制度等新的內容。
1.2課程內容不夠規范
在教學內容上,目前沒有統一規范的教材,而且不同的教材側重點不同。教師在教學內容上多是以統計工作過程為主線,先后介紹統計調查、統計整理、統計指標、時間數列、指數、相關與回歸、抽樣推斷等內容,但有的側重于數理統計方法,在抽樣推斷上花大量的時間,而有的又側重于傳統統計方法,在其它章節上下較大的功夫。
1.3教學方法不夠多元化
教學方法對于教學質量至關重要。但目前統計學教學仍然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傳輸,“啟發式”教學方法應用的還不夠,而且缺乏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在教學內容上重理論、輕實踐,忽視發展與變化,教會了理論知識,卻忽視了應用知識。在這種傳統的統計教學模式下,學生或許學會了怎樣計算平均指標、抽樣誤差等,但這對提高學生的統計實際應用能力極為不利,而且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容易產生統計學既難學又枯燥無味的情緒,不利于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1.4考試形式和方法過于單一
目前統計學課程的考試形式和方法基本上是以閉卷的形式考查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雖然這種考試模式較充分地考慮了知識本身的邏輯性,并將其與學生的認識發展過程相結合,易于組織教學,但它由于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的完整性,容易使理論脫離實際。由于考試內容嚴格按照考試大綱,主要以課本上理論知識為主,這就導致教師傳授給學生的前沿知識較少,甚至教師課堂講課本,學生課后背課本,其實際應用能力得不到培養。
1.5文、理科學生的構成比例問題
目前大多高校的經管類專業都是文、理科學生兼收的,同一個專業乃至同一個班級里面可能既有文科學生,又有理科學生。文、理學生的混合構成會給教學過程帶來很大困擾,難以實施因材施教的方略。而統計學又是一門對數學基礎要求比較高的學科,它涉及到了微積分、概率論、數理統計等多門數學理論課程,尤其在抽樣推斷部分,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邏輯推理能力。而一般來說,文科學生的數學功底比較差,邏輯演繹思維較弱。如果文科學生比重太大,就會給教學帶來很多障礙。
二、非統計專業統計學教學方法初探
2.1結合專業制定教學目的,完善教學內容設置
統計學的教學目的不能孤立地制定,而是要在明確學生文、理科出身及所學專業開設的課程與統計學相關關系的基礎上,制定滿足專業需要的教學目的。在教學內容設置上,根據應用統計學學科特點,結合各專業統計課程教學目的的要求,在統計學基本教學內容設置基礎上,對統計基礎理論、統計分布、統計推斷、時間序列、統計評價決策和多元統計分析、非參數檢驗等中高級統計方法部分的實際應用狀況進行介紹,本著“服務專業,突出應用”的原則,提高學生的統計素養。
2.2在課堂中適當的穿插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通過學生自己分析與老師講解相結合,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地閱讀、思考、分析、判斷。教師通過對案例的歸納、整理,引導學生提煉和掌握具體的統計分析方法,有利于把所學的統計理論落到實處,使抽象的方法、公式變得十分具體,在模擬實驗中接近理論與實際的距離。我們知道統計理論來源于統計實踐過程,反過來它又指導統計工作。統計案例教學作為統計實踐過程的一種模擬,它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專業素質、提高學生在實踐中探究學習方法的自覺性、有效地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專業技能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2.3在教學中適當地安排社會實踐
在教學中,應適當結合課程內容安排一定的社會實踐環節,就一些學生關心或與專業相關的課題作市場調查。如可組織學生針對大學生們感興趣的就業問題、逃課問題、電腦使用情況等展開調查,從具體調查對象和單位的確定,樣本的抽取(不一定要很大),問卷的發放、回收與審核,數據輸入與資料整理,估計與分析,一直到調查報告的編寫,調查或體會的形成,全部都由學生自己來完成。這樣,同學們就親身參與了統計調查、統計整理和統計分析的整個過程,既鞏固了基礎知識的掌握,又鍛煉了應用理論的能力。
2.4將課堂教學與統計分析軟件相結合
統計學課程的特點之一是定量分析的內容較多,因此在平時應加強對統計上應用廣泛的軟件的教學,如EXCEL、SPSS、SAS等軟件,提高學生對于數據的觀察和處理能力,鍛煉學生使用統計軟件解決實際問題。其中,SPSS統計軟件具有完整的數據輸入、編輯、統計分析、報表、圖形制作等功能,是非專業統計人員的首選統計軟件,也是經濟管理專業教學的重要工具。經管類非統計專業的學生在文、理科出身和數學功底上都存在著差異,如果采用統計軟件SPSS進行輔助教學,就可以將應用統計學的教學重點轉向對統計結果實際意義的理解上,適度的去掉繁瑣的理論證明、推理和計算,增加SPSS的使用方法,使學生能夠使用統計軟件SPSS解決比較復雜的計算問題。
19世紀,受西方實證主義思想學說影響,人們對政治學的獨立地位、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有了較一致的看法,當時主要以國家政治行為、政治體制與機構、政治理論與原則、政治家的思想行為等為研究對象。20世紀早期,政治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現代意義上的國際關系學也產生于20世紀初,是現實國際關系發展在人們觀念上的反映,是人們對國際關系認識日益加深的產物,相對來說是新學科。傳統上,國際政治學屬于政治學的范疇,而國際關系學則是國際政治學的拓展。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世界范圍內錯綜復雜的國家間矛盾的第一次總爆發,國際關系成為學者們必須密切關注的焦點。1919年,威爾士工業家戴維斯在威爾士大學資助建立了國際政治系(TheDepartmentofInternationalPoliticsattheUniversityofWales),并為國際政治專業設立了伍德羅•威爾遜講座教席(WoodrowWilsonChairofInternationalPolitics),這種設置標志著獨立的國際政治學科的誕生。顯然,國際關系學(IR)最初是以國際政治學(InternationalPolitics)的面目出現的,并且被許多政治學領域的學者看作是政治學的子學科。1949年在巴黎,各國的政治學者共同建立了“國際政治科學協會”(IPSA),協會確定政治學研究的對象有五項:政治理論、政治制度、政黨和政治團體、國際政治關系、社會輿論。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國際政治學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國際政治研究伴隨著一系列特定刊物的出現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學科領域和范式。這些刊物包括:《外交》(ForeignAffairs,1922)、《國際組織》(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1947年)、《世界政治》(WorldPolitics,1947年)、《國際研究季刊》(InternationalStudiesQuarterly,1963年)、《和平研究雜志》(JournalofPeaceResearch,1964年)等,此外,英美國家都出現了國際關系方面獨立的博士教程。20世紀50年代末,以國際政治現象及其規律的研究為主要內容的國際政治學成為政治學的三個主要分支學科之一,另兩個是行政學和比較政治學。在學科史上,“國際關系”可以說是“國際政治”在空間范圍上的延展,在時間上也存在一定的先后順序。由于這種特征,使得“國際關系學”稍微偏離了政治學領域,與政治學的聯系不如“國際政治學”與之緊密。但反過來說,國際政治始終都是國際關系學研究的重點,原因在于“國際政治”關系一直以來是各種國際關系當中最重要的一類關系。
二、政治學與國際關系學的不同
(一)學科生成、發展歷程(學科史)的不同政治學在古希臘時期就產生了,中世紀的政治學和其他學科一樣,受神學統治。近代文藝復興時期,政治學最終擺脫神學束縛,恢復為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20世紀早期,政治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而國際關系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它的生成是20世紀的事,但這個過程幾乎跨越了整個世紀。國際關系(國際政治)作為一種現象也有久遠的歷史。其實,不管是古代的城邦國家還是現代的民族國家,只要有國家,就存在“國際關系”。“如果把古代學者的研究,諸如修昔底德(Thucydides)研究古希臘城邦國家間關系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TheHistoryofthePeloponnesianWar)和中國記述春秋戰國歷史的典籍《春秋》、《左傳》、《論語》、《戰國策》等視為某種“國際關系”研究的話,那么這種研究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了”。國際關系學到20世紀上半葉還不能說已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直到20世紀70年代,它才有了比較像樣的、可稱為一門學科的輪廓。
(二)研究對象與學科特點的不同政治學以探求政治關系的發展規律作為自己的目標和任務,因此,它的視角通常會圍繞政治關系,從政治行為、政治體系、政治文化等方面去闡釋政治的本質,關注國家、權力、權利等核心概念,關注人類圍繞這些核心價值所做的價值選擇,關注對自由、正義、和諧等終極理念的追求;國際關系學的研究背景是由世界上所有國家共同構成的一個特殊“社會”,這個社會沒有中央權威,國家間的互動在本質上是無政府的。國際關系的研究不僅涉及政治因素,而且涉及軍事、經濟、宗教、文化、法律、生態、社會心理和意識形態等多個方面,其中關注較多的是國家的外交關系和外交政策。其研究對象非常復雜,具有明顯的跨學科特點,經濟學、法學、歷史學、社會學等對于國際關系學都具有特別的重要性;它還涉及哲學、地理學、生態學、心理學乃至數學、統計學等眾多學科,表現出十分龐雜的特點,但國際關系整體的運動規律仍是國際關系學的研究對象。①
(三)研究方法的不同在研究方法上,政治學與國際關系學都經歷了傳統研究方法和現代科學研究方法兩個階段。傳統的研究方法包括哲學的研究方法、歷史的研究方法、規范分析方法、法學的研究方法等;二戰后初期“,國際關系學界大多數學者沿用政治學或法學的一些方法,注重對國家、戰爭與和平等問題的研究”。戰后六七十年代科學主義盛行時期,政治學、國際關系學開始利用其他科學領域的研究成果鑄造本學科新的研究方法,包括經濟學的方法、社會學的方法、心理學的方法、系統分析方法、結構功能主義的方法、行為主義的方法、數理統計的方法等等,統稱為現代科學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上的傳統與現代兩個階段是政治學與國際關系學的共性。所不同的是,由于國際關系學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其研究方法也表現出復合多樣化的特點,更多地具有“科學主義的”傾向,研究的問題與政治學的課題相較更為現實具體,更多采用實證主義、定量分析的方法。國際關系學的研究大大豐富了政治學學科的資料庫。筆者以為,政治學與國際關系學在研究方法上不存在根本性的不同。研究方法作為一種工具,對于某一分析課題來說只要是恰切的就可以大膽采用。
三、結語
〔關鍵詞〕WOS;ESI;學科預測
〔中圖分類號〕G250.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821(2014)06-0032-09
學科是現代大學實現人才培養使命的主要載體。擁有世界一流的學科,是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標志。隨著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建設的加快推進,早日建成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學科,已經成為高校亟需解決的問題[1]。各高校都在強化自己的優勢學科,形成優秀的學科人才梯隊,努力使盡可能多的學科成為世界級的頂尖學科[2]。因此,如何通過數據挖掘、信息處理等手段,掌握某機構某學科在世界所處的位置及學科發展趨勢則顯得尤為重要。董政娥等[3-4]基于ESI和Incites(TM)數據庫引文分析及跟蹤,引入學科比重指標:
在此數學基礎之上,以東華大學為案例,在探討其優勢學科特征,高引用率論文、熱門論文和頂尖論文與學科發展關系分析基礎上,預測后續最有可能入圍ESI世界前1%學科的學科。但是這個指標在計算上存在著ESI和Incites(TM)數據庫更新不同步的問題,ESI是即時被引數據,2個月更新1次,而Incites(TM)只更新至前一年的被引頻次,這樣上式中的分子和分母就不在一個更新周期內,而造成計算基礎的失真。
本研究從統計學原理為理論基礎,以享譽全球的湯森路透上市的SCIE,ESI和Incites(TM)3種數據庫及評價工具為數據來源[5],評估高等院校ESI學科的發展現狀,預測高等院校ESI學科的發展前景。
1基于WOS學科發展預測的理論基礎
1.1基于WOS學科發展預測的變量設置
x:ESI 22個學科名;
Nx:ESI更新周期內,ESI 22個學科各學科的入選世界前1%的機構數;
t:ESI更新周期中的各年;
C目xt:目標機構ESI更新周期x學科各年被引頻次;
C目x總:目標機構ESI更新周期x學科總被引頻次;
C目x差:目標機構ESI更新周期x學科總被引頻次與x學科入選世界前1%機構從最后一位至倒數第i-1位ESI更新周期總被引頻次平均值的差值;
CNxt:x學科入選世界前1%機構排名最后一位ESI更新周期各年被引頻次;
CMxt(M:Nx-i,i=0,1,…m):x學科入選世界前1%機構從最后一位至倒數i-1位ESI更新周期各機構各年被引頻次;
CMx平(M:Nx-i,i=0,1,…m):x學科入選世界前1%機構從最后一位至倒數i-1位ESI更新周期各機構總被引頻次平均值;
T目x:目標機構x學科在ESI更新周期中被SCIE收載的論文篇數;
T目x一:目標機構x學科在ESI更新周期中被SCIE收載的第一作者論文篇數;
T目x通:目標機構x學科在ESI更新周期中被SCIE收載的通訊作者論文篇數。
1.2基于WOS學科發展預測的統計學計算
1.2.1入選世界前1%學科x預測
以SPSS對C目xt和CNxt進行成對樣本檢驗,觀察其顯著性差異[6]。如果其Sig(雙側)0.05,目標機構ESI更新周期中各年論文被引頻次與ESI排名最后一位的x學科入選世界前1%機構ESI更新周期中各年論文被引頻次無顯著性差異,則目標機構的x學科有希望入選[7]。
1.2.2x學科入選世界前1%差距預測
在x學科有希望入選世界前1%的結論基礎之上,確認目標機構x學科距入選世界前1%還有多遠。
以SPSS對C目xt和CMxt進行成對樣本檢驗,觀察其顯著性差異,直至Sig(雙側)
1.2.3x學科入選世界前1%的定量指標
在上述計算的基礎之上,確定x學科入選世界前1%的定量指標,即目標機構x學科的全部論文被引頻次增加數(I1),第一作者論文被引頻次增加數(I2)和通訊作者論文被引頻次增加數(I3)。
2基于WOS學科發展預測的實證研究
中國藥科大學歷經77年的砥礪前行,辦學水平、社會貢獻與學術聲譽顯著提升,為實現學校事業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面對建成多科性、研究型、國際化的高水平大學的百年發展目標,學校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為加快這一進程,早日實現幾代藥大人的夢想,圖書館配合學校客觀地評價教學科研水平,促進學校學科建設與發展,支持學校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的發展戰略。中國藥科大學2個學科進入ESI世界前1%(數據更新:2013年9月,200301.01-2013-08-31):化學排在593/1111,藥理學/毒理學排在108/523。以享譽全球的湯森路透上市的SCIE數據庫和ESI評價工具,評估中國藥科大學ESI學科的發展現狀,預測中國藥科大學ESI學科的發展前景。
2.1中國藥科大學ESI入選世界前1%學科x預測
根據中國藥科大學20031.1-2013-8-31被SCIE收錄的ESI 22個學科論文的狀況,確立了10個相關學科,分別為:生物學與生物化學Biology & Biochemistry,化學Chemistry,臨床醫學Clinical Medicine,免疫學Immunology,材料科學Materials Science微生物學Microbiology,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Molecular Biology & Genetics,神經科學與行為Neuroscience & Behavior,藥理學與毒理學Pharmacology & Toxicology和植物與動物學Plant & Animal Science,除去已入選世界前1%的化學和藥理學與毒理學2個學科,對其余8個相關學科進行預測,確立最快入選世界前1%的學科。
2.1.1數據及方法
選取8個相關學科入選ESI世界前1%(數據更新:2013-09-01,數據記錄為:200301.01-2013-08-31)倒數第一(第Nx)的排名機構從SCIE(數據檢索時間:201311.06-201311.13)獲取2003-2012歷年被引數據,將中國藥科大學各相關學科的歷年被引數據C藥大xt與這些機構CNxt以SPSS進行成對樣本檢驗。
2.2中國藥科大學有望入選世界前1%學科Biology & Biochemistry,Clinical Medicine和Plant & Animal Science預測
2.2.1中國藥科大學即將入選世界前1%學科Biology & Biochemistry預測
(1)中國藥科大學即將入選世界前1%學科Biology & Biochemistry差距
本節在前述的基礎上將找出中國藥科大學的Biology & Biochemistry距入選世界前1%還差多遠。
①數據及方法
選取Biology & Biochemistry入選ESI世界前1%(數據更新:20130901,數據記錄為:200301.01-20130831)倒數的排名機構從SCIE(數據檢索時間:201311.06-201311.13)獲取2003-2012歷年被引數據CMx1t,將中國藥科大學Biology & Biochemistry學科的歷年被引數據C藥大x1t與這些機構CMx1t以SPSS進行成對樣本檢驗,直至檢驗出有顯著性的統計學差異為止。選擇的機構 分別為:871/871 Kyorin Univ,870/871 Univ Occupat & Environm Hlth,868/871 Univ Stirling,867/871 Istanbul Univ,866/871 Univ Nacl Cordoba,865/871 Saga Univ,864/871 Queensland Univ Technol。
(2)中國藥科大學加快Biology & Biochemistry學科入選世界前1%定量指標
在前述分析預測的基礎之上,本節確定加快中國藥科大學Biology & Biochemistry入選世界前1%的定量指標。
中國藥科大學2003-2013年Biology & Biochemistry收錄于SCIE(數據檢索日期:2013-10-30)的article,paper,review和note T藥大x1344篇(與ESI數據要求同步),其中第一作者為中國藥科大學的T藥大x1一277篇,通訊作者為中國藥科大學的T藥大x1通239篇,總被引C藥大x1總2 379,ESI Biology & Biochemistry倒數第一至第八被引均值(圖2中各機構的被引頻次):
也就是說,中國藥科大學2003-2013年Biology & Biochemistry收錄于SCIE的目標論文如果在一段時間內第一作者的被引增加5,通訊作者的被引增加4,其他作者的被引增加4,則在這一個時間段的結束之時,中國藥科大學Biology & Biochemistry將入選ESI世界前1%。
2.2.2中國藥科大學有望入選世界前1%學科Clinical Medicine預測
按照2.2.1的計算方法,得出結論:中國藥科大學Clinical Medicine的歷年被引數據C藥大x2t與ESI Clinical Medicine入選世界前1%機構的倒數第一至倒數第十七位CMx2t均無顯著性的統計學差異,也就是說,中國藥科大學Clinical Medicine未入選世界前1%僅是在被引頻次上有較小的不足,該學科不僅即將入選世界前1%,而且一經入選世界前1%還有可能不是最末一位。進一步的計算表明:中國藥科大學2003-2013年Clinical Medicine收錄于SCIE(數據檢索日期:2013-11-19)的article,paper,review和note T藥大x2305篇(與ESI數據要求同步),其中第一作者為中國藥科大學的T藥大x2一216篇,通訊作者為中國藥科大學的T藥大x2通193篇,總被引C藥大x2總1 637,ESI Clinical Medicine世界前1%倒數第一至第十七位被引均值CMx2平1 618,C藥大x2差=1618-1637=-17。也就是說,ESI的數據為200301.01-2013-08-31給出的Clinical Medicine入選世界前1%機構倒數第一至第十八位的均值已經被中國藥科大學(2003-01.01-2013-11.19數據)趕上并超過,為了維持這樣的狀態,爭取下一個ESI更新周期入選世界前1%,我們以一作和通訊作者的被引頻次計算,中國藥科大學一作的被引頻次為1 325,通訊作者的被引頻次為1 166,其差值分別為:1618-1325=293和1618-1166=452。將此結果分別除以216和193,結果分別為I2=1.4和I3=2-3。也就是說,中國藥科大學2003-2013年Clinical Medicine收錄于SCIE的目標論文如果短期內第一作者的被引增加2,通訊作者的被引增加3,將有望在下一個ESI更新周期入選世界前1%。
2.2.3中國藥科大學有望入選世界前1%學科Plant and Animal Science預測
按照2.2.1的計算方法,得出結論:中國藥科大學Plant and Animal Science的歷年被引數據C藥大x8t只與ESI Plant and Animal Science入選世界前1%機構的倒數第一至倒數第二位CMx8t無顯著的統計學差異。倒數第三位就出現了顯著的統計學差異。因此推斷,中國藥科大學Plant and Animal Science的入選世界前1%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的。
3基于WOS學科發展預測方法的實踐驗證
前述進行了WOS學科發展預測的理論用于中國藥科大學基于ESI 2003-01.01-2013-0831收錄周期內入選世界前1%學科預測的實證研究,預測方法的可行性與實用程度還需經過實踐的檢驗。ESI在2013-11.01更新后,于2014-02-07再次更新ESI 200301.01-201310.31收錄周期,此次更新的數據驗證了依據201311.01(ESI 200301.01-20130831)收錄周期更新數據的預測結果:Clinical Medicine入選世界前1%,排名3735/4417,這是繼Chemistry和Pharmacology & Toxicology后的第三個入選學科。驗證了上文2.2.2的預測結果。在2014-02-07更新后的ESI2003-01.01-201310.31收錄周期內,中國藥科大學Clinical Medicine入選世界前1%。1111圖3中國藥科大學入選ESI世界前1%學科(數據更新:2013-11.01,2003-01.01-2013-08-31)
兩次更新周期的數據比較可以指示:本研究的預測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實用價值。本研究的理論與實踐值得在更廣泛的高校學科預測中推廣和檢驗。
4討論與結論
通過數據挖掘與分析進行預測已深入到社會發展、經濟生活、科技進步等各個領域,成為社會發展與進步的標志[8-9]。針對某一學科專業研究的發展趨勢進行分析與預測,不僅可以揭示該學科研究的特點和發展規律,而且為今后的研究和工作提供科學的依據。是高校必不可少的工作與任務[10]。本研究借助WOS平臺上的系列數據庫及分析工具,開展科研成果的分析和評價,有助于及時把握相關學科的發展動態,了解相關學科的優勢和特色,從而可以更有針對性地提供與高校師生實際需求相適應的個性化的學科信息支持。
本研究創建了基于WOS學科發展預測的數理理論方法,并且用于中國藥科大學的學科預測實證。根據ESI 2013-11.01更新的數據(數據收錄:2003-01.01-2013-08-31)中國藥科大學的Clinical Medicine將在下一個更新周期內入選世界前1%;Biology & Biochemistry收錄于SCIE的目標論文如果在一段時間內第一作者的被引增加5,通訊作者的被引增加4,其他作者的被引增加4,則在這一個時間段的結束之時,中國藥科大學Biology & Biochemistry將入選ESI世界前1%;而Plant & Animal Science的入選世界前1%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的。ESI 201402-07更新的數據(數據收錄:2003-01.01-2013-10.31)的實踐表明:中國藥科大學的Clinical Medicine入選世界前1%,排名3735/4417,驗證了前一個周期的數據預測結果。這個實證研究揭示了:本研究的方法可行且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
本研究中以數理統計理論為指導的預測方法僅用于中國藥科大學的學科預測實踐,進一步的拓展還將在更廣泛的高校學科預測中推廣、檢驗并修正。
本研究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非藥學類引導項目資助和中國藥科大學圖書館項目立項。以表感謝!
參考文獻
[1]張偉,宋鷺.中國高校進入ESI前1%學科統計調查及對大陸高校學科建設的啟示[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1,(6):36-45.
[2]陸根書,劉敏.我國高校學科競爭力及學科建設成效分析[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76-82.
[3]董政娥,陳惠蘭.基于ESI和InCites數據庫的東華大學學科發展預測[J].東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5):689-694.
[4]董政娥,陳惠蘭.基于ESI和SCI-E論文來源期刊分區的東華大學學科發展分析[J].東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1):107-112.
[5]Anne-Wil Harzing,Axèle Giroud.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An application to academia[J].Journal of Informetrics,2014,8(1):29-42.
[6]張海瑜.SPSS軟件在管理決策方面的應用擴展[D].北京:北京化工大學,2011.
[7]孫逸敏.利用SPSS軟件分析變量間的相關性[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07,(2):120-123.
[8]查先進.信息分析與預測[M].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2,193-201,205-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