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競技體育構成要素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競技能力系統;子系統;要素;特征;運行機制;散打
中圖分類號:G85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2076(2013)04-0080-05
比賽中高水平散打運動員的表現是其競技能力各子能力協同作用的結果,系統科學將之稱為系統整體涌現性。涌現過程是系統功能實現過程,這一過程受系統結構影響外還會受到系統運行機制的影響,“所以在觀察涌現現象時,應該致力于發現涌現現象的規則,關鍵是需要找到產生涌現現象的受限生成過程”[1]。
因此,需要運用整體觀念、聯系觀念和演化發展觀念對高水平散打運動員的競技能力展開研究,既要研究其結構又要研究其特征和運行機制,這樣才能形成一個系統的、科學的、全面的認識,并能夠為高水平散打運動員的培養提供理論指導和方法支持。
1 高水平散打運動員競技能力系統結構
“元素之間一切聯系方式的總和,叫作系統的結構”[2]。通過對系統結構的研究有助于對各構成元素在系統中作用的定位;另外,系統結構對功能具有決定作用,了解結構可以在功能與元素之間建立聯系,從而有助于對系統功能的發展。訓練是以挖掘、發展運動員的競技能力為目的,這一目的實現主要是通過改善運動員的競技能力系統結構,所以只有對運動員的競技能力系統結構建立正確認識,才能夠安排有針對性的訓練手段、最適宜的訓練內容以及最有效訓練負荷量度。
魏香明研究認為,競技能力結構是指運動員競技能力各組成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方式。通過對目前有關競技能力研究成果的研讀可知,競技能力五要素構成論目前被運動訓練學界學者普遍認同,即運動員的競技能力由體能、技能、戰能、心能和智能幾個子能力組成,這些子能力又由不同要素組成。運動項目很多,但是項目不同其競技能力各子能力、要素的貢獻度以及協同效率會不同。從系統觀出發,高水平散打運動員競技能力系統結構則是指高水平散打運動員競技能力體能、技能、戰能、心能、智能以及同一子能力各構成要素之間聯系方式的總和。項目特殊性決定了高水平散打運動員競技能力系統各子能力及其構成要素之間關系的特異性,這種特異性是不同項目之間區別的根源之所在。依項群訓練理論可知,散打屬于同場格斗對抗型項群,不管訓練還是比賽運動員的體能、技能、戰能、心能、智能及其構成要素之間的關系、貢獻度都有別于其他項目;另外,項目特異性要求使得體能、技能、戰能在高水平散打運動員競技能力系統中占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胡亦海等研究認為“競技能力的主體結構具有鮮明的系統性和清晰的層次性特點[4]。在訓練或比賽中,高水平散打運動員的競技能力系統功能實現是各構成要素相互協同、由低層級向高層級逐級整合的結果。通過以上分析,根據研究需要建立了高水平散打運動員競技能力系統結構如圖1所示。體能、技能、戰能、心能和智能構成了高水平散打運動員競技能力系統第一層級;第二層級則是由體能儲備、體能動員、技術儲備、技術運用、戰術儲備、戰術運用、智能儲備和智能運用組成;第三層級則是由符合散打專項需要的要素組成,主要有身體各種能力、對身體各種能力的動員能力、拳法、腿法、摔法、單個技術、組合技術、主動進攻中運用、防守反擊中運用、防守中運用、戰術意識、戰術理念、具體戰術行動、“認知能力、注意能力、自控能力”[5]、心能儲備在比賽中的應用能力、專項所需智能的發展水平、對專項閱讀能力、對身體的控制能力等。高水平散打運動員競技能力系統中同一層級內要素之間關聯關系相對固定,只是在不同階段、面對不同對手時要素之間的協同效率會有所不同;第三層級中的體能儲備內容、技術儲備內容、戰術儲備內容和心能儲備內容等顯著地反映了高水平散打運動員競技能力結構的專項特征。
2 高水平散打運動員競技能力系統的特征
2.1 整體性特征
整體是系統功能實現的基礎,整體各組成部分之間按照某種關系協同作用使系統實現功能的規模效應即實現了系統功能整體涌現。系統的整體性特征主要體現在結構、特性、功能、狀態和行為等方面。
高水平散打運動員競技能力系統是由體能、技能、戰能、心能和智能等子能力組成,撇開任何一個子能力談競技能力系統都不科學也不成立;從競技能力具體構成要素來說,有進攻與防守、進與退、上與下、左與右,既需要無氧耐力又離不開有氧能力;比賽中高水平散打運動員任何行為都不是哪一個子能力或要素單獨作用的結果,而是由不同子能力、要素共同參與下完成,所以高水平散打運動員競技能力系統運行時各子能力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競技能力以整體方式參與比賽過程,整體性成為其顯著特征。高水平散打運動員競技能力系統功能實現需要每個子能力的參與,缺少任何一個子能力競技能力其他子能力之間就無法建立有效聯系,競技能力系統就無法正常運轉也就難以正常參與比賽。高水平散打運動員競技能力系統的整體性是運動員競技能力水平發展的結構基礎,通過專項訓練運動員各子能力之間的時空結構不斷發生變化,從無序逐漸走向有序,子能力之間不管在空間上還是時間上協同程度都在不斷提高,互補作用不斷增強,比賽中運動員表現為技法規范、速度快、力量大、攻防轉換速度快。
2.2 關聯性特征
系統的關聯性是指構成系統的各子系統以及系統各構成要素之間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激勵、相互補充和相互制約的特性。關聯性是系統整體性建立的紐帶,是各子系統協同作用的基礎,是系統功能實現的保證。
高水平散打運動員競技能力系統是一個復雜系統,復雜表現在系統構成要素和要素質的差異性上,它是系統關聯性存在的條件;高水平散打運動員競技能力系統要想成為真正的功能體,它所包含的子能力、要素需要建立起有效的聯系。因此,關聯性就成為高水平散打運動員競技能力系統一個特征。關聯性使高水平散打運動員能夠運用不同的技法、不同的戰術打法和適應不同的對手,它是存在差異的關聯關系產生的運動員競技能力功能放大。對優秀高水平散打運動員來說,這種關聯關系建立得越多運動員適應不同對手的能力越強,競技能力系統運行也越順利、越高效。
2.3 動態性特征
系統功能實現是各子系統、要素之間相互協同,由低層級向高層級逐級整合過程,系統功能實現是系統、子系統及其構成要素運動變化即行為的結果。系統相對于它的環境所表現出來的任何變化,或者說,系統可以從外部探知的一切變化,稱為系統的行為 [6]25。系統功能實現是以要素的各種行為做基礎,包括系統功能發展過程中外界對系統的影響而使系統發生的行為和系統功能實現的行為。行為是系統運行、演化發展的方式,是系統的動態性特征體現。
高水平散打運動員的競技能力是在先天遺傳基礎上通過后天訓練所獲得的一種有效參加訓練和比賽的能力,先天遺傳為其發展提供可能,而后天訓練才是競技能力發展的動力源泉。訓練過程是外界環境對競技能力系統產生影響的過程,這樣的影響使競技能力系統產生學習、適應、演化和自組織等一系列行為,動態過程使運動員競技能力系統結構發生了變化。然而高水平散打運動員競技能力各子能力、要素發展并不均衡,競技能力系統運行過程中存在非衡補償行為,在戰術行動中有局部行為與整體行為,在各子能力之間協同時有穩定行為與不穩定行為等。比賽中高水平散打運動員競技能力系統功能實現是各子能力、要素之間在一定的規定性、協同效率基礎上相互協同作用的結果,這種規定性和協同效率會因比賽對手、場上情況等的變化而變化,所以多變的規定性也必然造成高水平散打運動員競技能力系統運行的動態性。因此,不管是高水平散打運動員的競技能力發展過程還是競技能力功能實現,無不體現動態性特征。
2.4 層級性特征
系統的層級性首先體現在結構上,即系統由子系統構成,子系統又是由次級子系統或要素構成;其次是系統的發展和功能實現是一個由低級向高級逐級整合的結果,運行過程體現出明顯的層級性。因此,層級性在系統結構和運行過程中都有體現。
首先,由圖1可知,高水平散打運動員競技能力系統由若干層級組成,不同層級構成要素不同,如第一層級由體能、技能、戰能、心能和智能構成,第二層級是第一層級的分化,由若干要素組成。其次,在發展高水平散打運動員競技能力時,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訓練內容和訓練手段,它們將高水平散打運動員競技能力系統不同層級的要素為作用對象。例如,在技術教學、訓練中先單個后組合、先條件實戰再實戰的安排方式就是對競技能力系統運行的層級性特征的利用。最后,不同技術等級高水平散打運動員的競技能力指標與運動成績的關聯度不同,如劉滿金[7]在研究中認為,國際健將級、健將級、一級高水平散打運動員競技能力結構的一級指標與運動成績的關聯度的重要程度排序分別為“技術指標>素質指標>機能指標>形態指標>心智指標;素質指標>技術指標>機能指標>形態指標>心智指標;素質指標>技術指標>形態指標>機能指標>心智指標” ,它是由不同層級內構成要素之間協同效率和貢獻度不同造成,是競技能力系統層級性一個佐證。因此,層級性特征在高水平散打運動員競技能力系統結構和運行過程都有體現。
2.5 自組織性特征
組織是指系統內的有序結構或這種有序結構的形成過程[8],它分為他組織和自組織兩種。組織過程是系統的一個特殊演化過程,它能夠使系統結構發生變化,這種變化集中表現為系統結構的有序程度增加和系統組織過程有序程度增加。
散打運動訓練的目的是發展運動員的競技能力,而競技能力的發展主要途徑是改善其結構。通過長期訓練負荷的作用,高水平散打運動員的競技能力結構的有序程度明顯增加,從運動生理學角度來說,神經系統所建立起的能夠滿足散打比賽的條件反射增加、神經系統對運動系統的支配能力增強,這一結果是他組織和自組織共同作用的結果。由辯證法原理可知,外因需要通過內因才能發生作用,他組織是外因,自組織是內因,他組織需要通過自組織來對高水平散打運動員競技能力系統結構產生作用,自組織是高水平散打運動員競技能力系統結構發生變化的根本原因。在高水平散打運動員訓練或比賽中競技能力系統各子能力、構成要素之間通過自組織過程相互作用,作用的結果使競技能力結構有序程度增加,實戰中表現為運動員反應快、判斷準確、選擇的技法合理且熟練、動作協調有力且無多余動作、打法多變,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增強。因此,自組織性是高水平散打運動員競技能力系統的重要特征之一。
2.6 非均衡性特征
系統各子系統、構成要素在系統整個發展和運行過程中都呈現出非均衡性特征。系統發展過程中的非均衡性表現為各構成要素的發展速度上;系統運行過程過程中非均衡性特征體現在各子系統和構成要素的貢獻度和協同效率上。非均衡性為系統的演化發展提供了可能性空間。
研究證明,高水平散打運動員競技能力系統各子能力、要素的發展速度呈現出明顯的非均衡性特征,以體能為例,符合專項需要的速度耐力、速度、爆發力等的發展速度和程度要高于其他素質。劉大慶等[9]在研究中也證明,運動員個體競技能力的各個構成因素的發展大都呈不均衡狀態。非均衡性特征使高水平散打運動員競技能力可塑性增強,其中發展水平較低的素質非專項核心素質可以由其他高度發展的素質在一定程度上給以補償,即競技能力非衡結構的補償效應。另外,訓練或比賽中運動員競技能力系統各子能力、要素參與程度和所起的作用也明顯表現出非均衡性特征,葉偉[10]在其研究中證明,徒手格斗項目運動員的核心競技能力為體能和技能,這也正是非均衡性特征的體現。
3高水平散打運動員競技能力系統運行機制
3.1 適應是競技能力系統演化和發展的根源
從生物學角度說,適應是生物體調整自己以適合環境的過程[11],從目前研究成果可知,運動員競技能力發展也以機體適應不斷變化的有效訓練負荷為基礎。運動訓練過程中的適應包括機體對訓練負荷的適應以及競技能力系統中各子能力、要素之間的相互適應。
適應是主體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中能夠根據環境的特殊要求而修改自己的行為規則,以便更好地與環境產生良性互動。高水平散打運動員競技能力系統在符合散打專項特征的訓練內容和訓練負荷量度的作用下不斷地學習、積累,使體能、技能、戰能、心能和智能子能力發生適應性變化,最終通過競技能力系統結構的改善和協同關系的改變滿足專項訓練或比賽需要。長時間專項訓練形成的適應變化使高水平散打運動員的無氧代謝能力增強,速度、速度耐力、爆發力和協調性提高;技術儲備多,且個人特長突出;自信、意志力頑強、勇于拼搏,善于調控情緒以及距離感和空間定向能力增強;體能、技能、戰能、心能、智能協同程度提高。
3.2 競技能力系統運行的標識機制
復雜系統演變過程是系統構成要素按照某種特殊機制發生聚集行為的過程,系統科學把這種機制定義為標識,它是供系統與環境、各子系統之間和系統構成要素之間相互識別和選擇時使用。“聚集不是簡單的合并,也不是消滅個體的吞并,而是新的類型的、更高層次上的個體的實現;原來的個體不僅沒有消失,而是在新的更適宜自己生存的環境中得到了發展”[6]254;聚集行為通過標識的作用在使系統要素獲得發展、功能得到實現同時又使復雜系統得到了簡化。因此,標識是系統演化、發展和功能實現的機制。
在高水平散打運動員競技能力系統運行過程中同樣也離不開標識機制的作用。首先,在競技能力發展過程中,標識是借助物質、信息、能量交流來提供聯系的依據,其中尤以信息交流為重。高水平散打運動員的競技能力發展包括技能、體能、心理、戰術和智能等子能力發展以及各子能力之間聯系的建立,這一過程離不開信息、物質和能量的標識作用。標識在高水平散打運動員競技能力系統發展過程中的意義在于提供了競技能力構成要素建立聯系的信息、物質和能量基礎,直接影響到競技能力結構建立的有效性,這種有效性對優秀高水平散打運動員來說特別重要。其次,訓練或比賽中高水平散打運動員競技能力系統功能實現也離不開標識的作用。運動員機體需要通過與外界進行信息交換、加工和利用,通過將外界信息轉化為內部神經活動使競技能力系統各子能力產生有效的、最佳的協同,滿足專項訓練或比賽的需要。
3.3 競技能力系統運行的響應機制
在有外界干預的情況下響應與控制相對應,沒有外界干預僅有系統內子系統之間協同時,響應表現為子系統之間的應答性反應。訓練中運動員控制身體活動時同樣也存在一個運動員、運動員機體對信號的響應過程,這種響應不只是機體對外界控制的響應,還有機體各組織、器官對訓練負荷的響應。響應是運動員競技能力系統不同子能力、要素之間在同一層級內按照某種規定性運行的基礎,運行結果使競技能力系統向預期方向發展。
發展高水平散打運動員競技能力是一個他組織和自組織共同作用過程。教練員根據運動員實際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訓練計劃,然后根據計劃對運動員實施訓練控制。為完成訓練任務,運動員需要聽從教練員的安排,對訓練指令要積極響應,按照教練員的要求進行相關內容的練習。訓練中運動員按照教練員的指令進行練習是一種外在的響應,外在響應對競技能力系統演化發展發生作用需要通過內部應答性反應來完成,也即競技能力系統各子能力對機體行為的響應,結果使競技能力系統各子能力之間聯系的牢固程度和協同協同效率提高,實戰中運動員根據對手進攻或防守情況而采取相應的技法就是運動員競技能力系統響應機制作用的體現。
3.4 競技能力系統運行的積木機制
系統科學中的積木亦稱構件(building blocks),它形象地利用了物理學中積木在搭建中的可重復使用和按照某種規定性進行組合的特征。積木機制要求在對系統進行考察時主要把注意力放在積木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上。系統層級性結構是積木機制作用的結構基礎,積木機制只對同一層級內的要素發生作用。層級內積木機制的效應即要素或子系統間組合方式和組合的效果直接影響到系統整體功能涌現。
高水平散打運動員競技能力系統運行過程同樣離不開積木機制的作用。任何一名高水平散打運動員其競技能力系統各子能力、要素的發展程度都不是均衡的,有的能力很強而有些能力偏弱,但是運動員競技能力整體水平不會因為偏弱能力的影響而降低,這就是在積木機制作用下同一層級內子能力、要素建立重新組合,形成運動員競技能力系統非衡補償效應,例如運動員的耐力素質不好但是可以通過高度發達的速度和爆發力來彌補。另外,不同高水平散打運動員其競技能力系統各子能力、要素發展程度不盡相同,但是在比賽中卻可以獲得同樣的比賽結果,這種情況發生也是積木機制作用的結果。因此,積木機制是高水平散打運動員競技能力系統運行的一個重要機制。
4 結論
4.1 高水平散打運動員競技能力系統結構呈現層級性,不同層級由不同要素構成,同一層
級內子能力或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競技能力運行是一個由低級向高級逐級整合的過程。
4.2 整體性、關聯性、動態性、層級性、自組織性和非均衡性是高水平散打運動員競技能力系統的主要特征。
4.3 適應是競技能力系統功能演化、發展的根源,高水平散打運動員競技能力系統運行包括標識機制、響應機制和積木機制,適應是它們產生作用的基礎。
4.4 高水平散打運動員訓練中在訓練內容、訓練方法和訓練負荷量度選擇上應以競技能力系統的特征為依據,在訓練內容安排順序上應以能夠改善運動員競技能力系統結構為目標,在實施訓練控制時應以符合競技能力系統運行機制為標準。
參考文獻:
[1]約翰·霍蘭.涌現:從混沌到有序[M].陳禹,等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191.
[2]苗東升.系統科學精要[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22.
[3]魏香明.臺灣優秀跆拳道運動員競技能力結構暨專項訓練手段之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3.
[4]胡亦海,等.對抗項目競技能力層次要素特征的比較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43(2):65.
[5]李玲.優秀高水平散打運動員專項心理能力構成因素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8,25(6):129.
[6]許國志,等.系統科學[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7]劉滿金.我國優秀高水平散打運動員競技能力結構與運動成績的整體關聯度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9(2):83-84.
[8]孫劍,等.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系統特征、結構與運行機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9):115.
[9]劉大慶.運動員競技能力非衡結構補償理論[J].體育科學,2000(1):44-46.
[10]葉偉.我國徒手格斗項目(散打)優秀男子運動員核心競技能力評價體系的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5.
[11]約翰·H·霍蘭.隱秩序:適應性造就復雜性[M].周曉牧,等譯.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9.
[12]周維方,等.系統科學視角下優秀散打運動員體能系統運行機制及訓練控制的研究[J].山東體育科技,2012(6):25-29.
關鍵詞:競技能力系統;結構;復雜性特征
中圖分類號:G8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612(2011)02-0113-05
在運動訓練理論與實踐中,競技能力問題一直是運動訓練的核心問題和熱點問題,訓練的目的就是不斷提高運動員的競技能力水平,以形成更高水平的競技狀態。競技能力是競技狀態形成、發展的基礎,沒有競技能力作保障,不可能有良好競技狀態的形成,也就不可能取得好的比賽成績。李少丹教授研究發現競技狀態不斷涌現出非線性、不確定性、無序、多樣性、動態性和不穩定性等復雜性。然而,競技狀態是競技能力的功能表現形式,競技狀態的不同是由于競技能力功能的表現形式的不同。競技狀態的復雜性就是競技能力功能表現形式的復雜性。但競技能力功能與競技能力的結構密切相關。功能與結構是事物的兩個方面,結構是事物的內在構造,是橫向的,相對靜止的方面;功能是系統的外在行為,是縱向的,動態的方面。結構作為內在根據決定著事物的行為,在要素既定的條件下,一般來說,有什么樣的結構就有什么樣的功能。既然結構決定功能,那么競技能力的功能復雜性即競技狀態復雜性就是由競技能力結構復雜性決定的。本文試從復雜性系統結構的復雜性理論出發擬對競技能力系統的結構特征進行剖析,詮釋競技能力系統結構具有的復雜性特征,并在此基礎上為進一步研究竟技能力性態復雜性和更好理解競技狀態的復雜性做準備。
1 系統結構和結構的復雜性理論
無結構的系統和無系統的結構都是不存在的。結構問題是系統科學的基本問題,也是近代科學中議論較多的問題。各種對系統結構的研究都從各個不同方面揭示了系統結構的基本特征,有的從系統的目的性,有的從系統要素關聯性,也有的從系統的整體角度。可見,結構是主要指事物(系統)內部各組成部分相互關聯的方式,歸納起來它總是離不開三個基本問題:1)系統是由哪些元素構成的?2)這些元素關聯有哪些?3)元素和它們間的關聯對系統整體性有什么影響?因此,想要理解系統的結構就要從以上三個基本問題出發,深刻了解系統元素種類、理清元素之間的關聯和關聯的關聯即整體性關聯。
復雜性科學是一門研究系統復雜性和復雜系統的學科。許多研究復雜系統的學者都非常關注系統結構的復雜性特征。系統結構的復雜性是復雜性系統具有重要特征之一。吳丹教授研究指出,結構復雜性指系統內部要素之間通過相互作用構成的排列組合的復雜性。結構復雜性可分為分形結構復雜性和非穩定結構復雜性。結構的復雜性既包括組分的復雜性、構成復雜性,又可包括層級的復雜性和結構的穩定性。從各種關于系統的結構和結構復雜性研究可知,要考察一個系統的結構和系統的結構的復雜性至少應從四個方面關注:1)系統元素和要素的多元性;2)系統內部層次的多重性;3)系統要素間關聯的非線性;4)系統整體構型的多樣性。
2 競技能力和競技能力系統語義界說
2.1競技能力語義界說1984年,田麥久博士在《試論競技能力決定因素之分析》一文中首次系統而完善地闡明了競技能力的含義及其在運動訓練過程中的重要性,即運動員參加訓練和比賽所必須具備的本領,是運動員技能、體能和心理能力的綜合。1986年,“競技能力”一詞明確寫入是由過家興教授等人編著的《運動訓練學教材》。所謂競技能力是指運動員有效地參加訓練和比賽所具備的本領,是運動員體能、技能、智能和心理能力的綜合。這一概念的使用標志著“競技能力”的概念得到了認可,并開始為廣大體育界人士接受和采用。1990年,全國體育學院通用教材《運動訓練學》中指出,競技能力是指運動員有效地參加訓練和比賽所具備的本領,是運動員體能、技能、智能和心理能力的有機結合。2000年,由田麥久博士主編的全國體育院校通用教材《運動訓練學》一書中,更加明確地闡述了競技能力的含義,即指運動員的參賽能力,是由具有不同表現形式和不同作用的體能、技能、戰術能力、運動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構成,并綜合地表現于專項競技的過程之中。張洪潭(2004)認為競技能力是運動員在先天因素基礎上及后天因素作用下通過專門訓練而積聚的參賽奪標的主觀條件。杜海波等(2007)在分析前人關于競技能力定義的基礎上,把競技能力重新界定為“運動員在先天因素基礎及后天因素作用下,通過專門訓練而積聚的與運動成績密切相關的各主觀因素及其相互聯系的有機體”。綜合以上研究主要從解釋學角度認識競技能力的意指對象,明晰界定了競技能力是運動員訓練和比賽中的必需能力,并首先提出競技能力各個要素的基本觀點,但僅止于此,并未明細揭示其結構和組合的規律特性。
2.2競技能力系統語義界說世界物質皆系統,無系統的物質是不存在的。競技能力就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隨著系統科學和復雜性科學相關理論向運動訓練學理論的滲入,學者們從系統的觀念對競技能力系統進行了探討。從更為寬泛的論域嘗試對競技能力展開解析。主要代表有代中善的模糊性大系統觀,即“競技能力是運動員個體在以身體練習為主要形式的運動場上體現的綜合素養”。鐘秉樞、韓丹的主客體二重性系統觀,鐘秉樞認為,競技實力是指與奪取比賽勝利直接相關的客觀力量(主要由運動員的技術、戰術水平、身體素質、形態、機能水平,以及心理、智力水平來體現)、主觀力量(主要由運動員的精神狀態、意志品質來體現)而形成的綜合力量。按存在狀態可分為現實實力、可能實力和潛力(潛在實力)韓丹認為,運動競技能力是指參賽者爭奪運動項目競賽目標的主觀與客觀因素的總和。鄭念軍、宋會君的客體單一小系統觀,即“競技能力是相互區別、相互作用的身體形態、機能、素質、技術、戰術等組成要素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為實現競技狀態轉移而表現出一定訓練和參賽能力的有機體”。宋會君界定,競技能力系統是由相互區別、相互作用的身體形態、技能、素質、技術、戰術、智力水平等要素構成的,為實現競技能力狀態轉移而表現出具有一定訓練水平和參賽能力的有機整體。
以上的研究已經具有系統的理念,但具體從系統角度定義還不完全。關于系統的定義很多,著名系統學家A.拉波波特認為,系統的定義可以從兩個方面:一是數學的分析的定義;二是直覺的整體的定義。麥薩維奇把系統定義為:“關系的集合”,這是一種數學定義;系統論的創始人貝塔朗菲給系統的定義:“相互作用的諸元素的復合體,即相互聯系的諸元素的復合體”;錢學森對系統的定義是:“系統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的若干部分結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為系統。”《中國大百科全書》中系統定義
是:“按一定的秩序或因果關系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著的一組事物所構成的體系”。將這些具有代表性的定義進行比較并根據具有系統本身的特征出發,即:系統應具有組分的多元性;組合方式的特定性;系統在環境中表示的特殊性;系統變化的不可逆性;整體的價值性與目的性。把系統定義為“系統是由多個部分、按特定方式結合起來、不斷演化發展的整體,它在與其他事物和環境的相互關系中體現自己的屬性、功能和價值。根據系統定義,競技能力系統定義為由身體形態、技能、素質、技術、戰術、智力水平等多個要素按特定方式結合起來、不斷演化發展的整體,并在訓練和參賽中體現競技需要的屬性、功能和價值。
3 競技能力系統結構的復雜性
從系統結構和結構的復雜性理論與競技能力和競技能力系統語義來看,競技能力系統結構就是競技能力系統整體構架,是身體形態、技能、素質、技術、戰術、智力水平等要素特殊關聯。要考察競技能力系統結構的復雜性必須從競技能力系統要素的多元性;競技能力系統內部層次的多重性;競技能力系統要素間關聯的非線性和競技能力系統構型的多樣性等四個方面。
3.1競技能力系統要素的多元性系統是由相互聯系的要素所組成,要素是組成系統的實體和單元。單個元素是不能稱為系統的,只有兩個和兩個以上的元素才能構成一個系統,實際上任何復雜的事物都包含多個元素。競技能力系統也包括多個元素。對競技能力系統元素和要素的研究,國內外學者都有不同研究,1986年,過家興等人編寫的《運動訓練學》指出競技能力的構成要素是“體能、技能、智能和心理能力”四要素說。同時按競技能力獲得途徑的不同,分為先天性競技能力和后天性競技能力,后來也有人稱之為遺傳性競技能力和訓練性競技能力。1988年,周西寬在《體育學》提出了競技能力構成的“七要素說”,即機能、形態、素質、戰術、技術、心理能力和智能。1990年,徐本力在《運動訓練學》中提出競技能力的構成為“體能、技能、戰術能力、智能、心理能力和思想作風能力”六個要素,這一界說將思想作風納入到競技能力系統,戰術從技能中脫離出來,成為與技能并列的戰術能力。1995年,田麥久博士提出了體能、技能和心理能力“三要素說”,并且全面系統地闡述了競技能力構成要素的表現及決定競技能力構成因素的基礎條件,清晰勾畫出運動員競技能力構成的系統框架。對競技能力構成要素作了更為詳細的分層,將各要素的下級指標更加細化、具體化。2000年田麥久主編的《運動訓練學》中指出競技能力構成為“體能、技能、戰術能力、運動智能以及心理能力”五要素,至今五要素說依然有著很強的影響力,很多專項競技能力研究中均引用了“五要素說”。代中善在其碩士論文中在定性基礎上做出了定量描述,揭示出競技能力內涵特征為健康體能、競技體能、動作能力、技術能力、技巧能力、表現能力、對抗能力、應變能力、協同能力、控制能力、承受能力等11個要素。
國外訓練學專家關于競技能力系統要素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前民主德國運動訓練學專家哈雷博士等在《訓練學――運動訓練的理論與方法學導論》一書中指出:“競技能力有賴于運動員的身體能力、技術和戰術的熟練性、智力以及知識和經驗”;聯邦德國運動訓練學專家葛歐瑟博士提出運動員運動水平的現實狀態包括素質、技術、心理三個方面的因素;綜上所述,無論早期還是后期的國內外訓練學專家,關于競技能力要素分類比較模糊、組分混雜多元,從3要素至11要素不等。這些研究都體現了競技能力系統組成要素的復雜性與多元性。任何復雜的事物都包含多個元素。從不同角度和層次看,復雜事物包含的元素也有不同。競技能力要素的多元性與復雜性(無論3要素至11要素)是從競技能力的不同層次和不同角度分析和觀察的。要理清競技能力要素的復雜性和多元性就應當分清層次、分清角度,理清哪些是基本要素,哪些是關鍵要素。而有時系統的要素的地位往往依據問題的性質不同而異,要素與要素相互轉化。因此競技能力系統要素的多元性與復雜性是競技能力系統本身要素的所具有的復雜性決定的。
3.2競技能力系統層次的多重性系統的要素具有以下特點,可分為不同的層次;越復雜的系統,其組成單元劃分的層次越多,分層性是復雜系統的重要特性。H.A.西蒙曾提出分層復雜性的概念。所謂分層復雜性就是指系統的層次結構復雜,復雜系統由各個子系統構成,這些子系統又有它們的子系統,如此一層一層地組成復雜系統,形成層次結構。競技能力系統的結構也具有復雜的分層性,而且具有層次結構的多重性特點。鄭念軍結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對競技能力構成要素進行了分類研究,研究發現競技能力系統要素具有明顯的從屬關系和等級層次關系,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來認識。從最高層次講,可認為是由體能、技能和心理能力組成;從第二個層次講,是由形態、機能、運動素質、技術、戰術、心理、智能組成;從第三個層次講,可認為是由身高、體重、胸圍等諸多要素組成;依據不同層次,我們可以將競技能力組成要素向下進一步細分下去。程勇民在研究中發現,競技能力結構子成分間的關系不明確,競技能力主導因素的項群分類標準不完善,進而提出了競技能力的三層次結構,即競技能力是由競技實力和發揮能力構成,競技實力包括體能、技能和戰術能力,發揮能力包括認識能力、調節能力和意志力。代中善揭示出競技能力內涵特征為11個要素,并構建了競技能力系統結構,該結構將三個層次、三個形態、十一個要素有機地組合成一體。然而競技能力系統分層遠不止三層,如根據競技能力系統五要素,競技能力系統可分五個層次,從而形成競技能力系統的金字塔層次結構的如(圖1)。最底層是身體形態層;第二層是身體機能層(力量、速度、耐力、柔韌和靈敏等素質);第三層是技能層;第四層是戰術層;最上一層是心理層。而各個層次又可以分成各自的子層次如身體機能層可分為力量層一速度層一耐力層一柔韌一層靈敏層,各自的子層次又可以再分下去如力量分為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力量耐力和反應力量。各自的子層次也可以再分下去如Ehlenz力量耐力可分為最大力量耐力(>75%)、次大力量耐力(50%~75%)和有氧力量耐力(30%~50%)。因而可見競技能力系統層次是逐次分層的,是一層套著一層、層層鑲嵌,具有多重性。分層性是復雜系統的重要特征之一,任何一個復雜系都具有分層性,越復雜的系統它的層次結構越具有多重性。層次的增加一方面使系統結構日趨復雜,但每一層次的劃分又會使系統在屬上得到一次簡化,從而提高效率,趨向優化。效率和發展是導致系統出現層次與層次多重性的根本原因。競技能力系統是個復雜的系統。從復雜性來看,競技能力系統結構分層性與分層的多重性正是競技能力系統復雜性的體現,也系統功能優化、提高效率和發展的需要。
3.3競技能力系統元素間關聯的非線性系統結構不僅要研究系統由哪些元素所構成,而且要研究它是怎樣構成的。
系統構成包含兩個層面:一是元素間的關系;二是元素與整體的關系。系統的元素之間可以有各式各樣的聯系,但并不是所有的聯系都對系統整體發生影響,把其中直接關系整體屬性的那一部分稱為元素間關聯。關聯是系統結構的基礎,系統的整體構架就是由各種關聯按特定的方式組成的。關聯通常從它的數量、性質、強度三方面來研究。一般地講,只有一定數量的同類元素之間的相互聯系和作用是無意義的、無效的,拉茲洛(E.Laszlo)把這種局域化的加和性復合體稱為“堆”,即非系統;只有異質性間的關聯才可能產生新的特性,因而只有系統要素之間的關聯才可能產生非加和性或非線性。因此,一個事物是簡單的還是復雜的,并不在于其構成要素的多少,而在于構成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是線性的還是非線性的。如果是線性相互作用,那么不論其構成要素的數量多么龐大,其行為也是簡單的;如果構成要素之間是非線性相互作用,非線性相互作用所具有的非獨立的相干性,使得要素之間彼此影響,相互耦合,出現協同效應。在這種情況下,“輸入的微細差異可能很快成為輸出的巨大差別――這種現象被稱為‘對初始條件的敏感依賴性’。”因此,在非線性系統中,只要有三個以上要素,其行為就會相當復雜,系統的長期行為就難以預測。這說明非線性相互作用的存在的確使非線性系統復雜難解,但這也是線性系統不可媲美的。非線性相互作用作為系統復雜性的根源。
競技能力系統元素多,元素間關聯數量多,最重要的是關聯的性質具有非線性相干特征。如運動員生長發育過程中,各個器官系統以及適合于某專項的各種形態、機能的發展具有非線性。兒少時期的形態、機能、生長發育的敏感期從骨骼、肌肉和形態特征上看,先后順序為:先遠端后近端,先四肢后軀干,先下肢后上肢,亦即由足一小腿一下肢一手一上肢一軀干。青少年運動員運動素質發展具有非線性,不同素質在發展速度不同,有時增長很快,又是增長緩慢;既有階段性的突增,又有較長時間連續的增長趨勢。在運動訓練理論中,我們把某種素質發展較快的年齡階段稱為運動素質發展的敏感期。運動員技能學習也具有非線性特征,運動技能的形成的分為泛化階段、分化階段和自動化階段。從整個運動技能形成過程來看就是一個非線性過程,其中從練習曲線來看技能的形成有先快后慢、先慢后快和高原現象。同時運動技能之間還存在著正遷移和負遷移的非線性作用。運動戰術更是變化多多,不同項目戰術不同,同一種項目不同階段戰術不同,同一階段不同情況戰術不同。同一情況戰術也可以不同等等。總之在運動訓練和比賽中戰術具有非常明顯的非線性特征。同樣運動員的心理也具有非線性,如Yeres&Dodson的到u型理論;Hardy&Fazey的突變模型和漢寧的最佳功能區理論等都表明運動員的心理與競技能力的發揮具有非線性特征。非線性是競技能力元素間關聯的本質屬性,線性關系則是非線性關系的特例。競技能力元素間關聯的非線性決定了競技能力的復雜性,使得競技能力結構具有多樣性、可變性和特異性。同時使得競技能力對初始條件的敏感性和對競技狀態的不可預測性,也使得競技能力具有層層涌現性特點。因此競技能力的一切復雜性即不穩性、隨機性、多樣性、特異性、不確定性都與競技能力系統元素間關聯的非線性有關。競技能力系統元素問關聯的非線性是競技能力復雜性根源。
3.4競技能力系統構型的多樣性系統構型的研究是主要研究元素與整體的關系,研究關聯之上還有關聯的關聯,以及更高層次的整體關聯,整體關聯也就是系統整體布局、秩序、構形與構架。對競技能力系統構型研究,國內外許多訓練學學者通過競技能力結構模型進行了探討,從不同角度對競技能力的構型進行剖析,對競技能力組成要素之間、層次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方式進行不同側面的研究。提出了各種獨立或者互為補充的競技能力系統結構模型。1985年,日本訓練學專家根本勇首次將經濟學中的“木桶理論”引入運動訓練領域。“木桶模型”認為:盛水的木桶由若干木片圍成,而運動員的總體競技水平用桶中所盛的水平面的高度來表示,不同的子能力,即體能、技能、戰術能力、心理能力和運動智能的發展狀況用各木片的長度來表示。各種子能力的程度有所差異,故木片的長度也不盡相同。用這些木片組成一個圓水桶,水桶中水平面的高低代表了競技能力的動態發展水平,而競技能力水平的高低并不是由最長的那塊木片所決定,相反,是由最短的木片所決定。2000年,李凱從運動素質與運動能力的關系角度,嘗試性地提出了“合金理論”,即人的運動能力的構成,不僅僅是其各項運動素質的簡單疊加,而是類似于合金的構成,其總體性能由其各組成單質的特性相互作用、相互制約而共同形成。在不同類型的競技運動中,五大運動素質對于形成綜合運動能力所起的作用并不是等量齊觀的。并且在各運動素質最大程度地轉化為運動員的綜合運動能力的過程中,的確存在不可控因素,如人的智力水平、文化程度、心理狀態等。運動訓練中教練員和運動員應力求減少、降低這些不可控因素的不可控性,使之轉化為可控性因素。2002年,吳耀宇以運動生理學中的快、慢肌纖維的分類機制為其理論依據,借鑒“合金理論”中關于金屬單質構成合金時的啟示,以教練員在運動實踐過程中對素質訓練的“試誤”經驗積累為基礎,嘗試性地提出了解釋構成人體運動能力的結構時,素質問互相“復合”,形成“單元”復合結構的理論。“復合”結構分二個層次,一是素質間復合,二是素質與技術、智力、心理等素質的“復合”。2006年,張建華借鑒復合系統及其協調理論,嘗試性地提出了競技能力結構的復合系統理論以及競技能力的協調模型的設想,即在競技能力結構中,5個子系統Si(i=1,2,3,4,5或i=體,技,戰,智,心)的發展狀況取決于其原有發展水平、子系統之間相互作用的程度及外部的影響。2007年,田麥久博士在體育科學發表的《競技能力結構理論的發展與“雙子模型”的建立》利用“木桶模型”與“積木模型”的分野與互補,建構了運動員競技能力結構特征的“雙子模型”,“雙子模型”形象地展示了運動員競技能力的結構特征,用多向的視角去解讀運動員競技能力各個要素之間的組合關系,從而為我們準確地把握運動員競技能力的構成,科學地診斷運動員競技能力的現實狀態,合理地選擇運動訓練內容和訓練方法,恰當地確定不同競技能力訓練安排的比例,準確地制定和實施參賽戰術,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2010年,李巖以系統理論和混沌理論為理論依據建立的“皮球”理論模型,表現出競技能力系統的整體性、直觀性、動態性和混沌性的特點。然而本人認為李巖的“皮球”理論模型主要缺點缺乏要素之間與層次性關聯性。本文中競技能力系統的金字塔結構模型如(圖1)卻較為充分體現了競技能力子系統間的要素之間與層次性關聯性,能較好理解競技能力子系統之間的關系與并在運動實踐中具有可操作性,但也缺乏整體性與動態性等。總之,從以上競技能力系統構型研究發現,競技能力系統構型具有復雜性,目前還沒有一個模型能夠完全反應競技能力系統所有特點。
復雜的系統構型具有復雜性,主要體現在構型的元素動態性、元素之間關聯的非線性等。模型只是對構型某些特征的模擬。人們之所以用模型來模仿原系統,是因為各種系統有一定具有相似性、同型性。模型是對現實系統有關結構信息和行為的某種形式的描述。它是對真實對象關系中那些有用的和令人感興趣的特性抽象化與簡化。因而具有客觀性,是客觀對象的反映,但反映客觀事物的某個側面,因而也具有相對性。同時,模型也具有主觀性,是主觀選取的。不同的人由于研究的目標不同,就會對某些方面做出不同的簡化。隨著認識和實踐的發展,模型也在發展,因而模型也具有漸進性。同時模型具有以上的屬性,因而同一事物的模型可能是多樣的。因而,無論什么模型也只能反映競技能力系統的復雜性的某個方面。加之復雜的系統構型本身具有復雜性。決定了競技能力系統模型的多樣性。但也同時體現了競技能力系統構型的多樣性。
關鍵詞:
中圖分類號:G843.1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3612(2008)09-1269-04
Building a Football Competition Ability Construction with a Core of Conscious of Tactics
HUANG Zhu-hang1, YANG Xue-qin1,XU Xiang2
(1.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China;2.Shandong Entrepot College for Workers andstaff University,Jinin 272037,Shandong China)
Abstract:Football is based on the competitive ability of the winning projects of football competition called for the adoption of laws and formation of specialized training capacity of entries is football tactical awareness at the core of many elements of coordination, and a support system. Cross-cutting between the system elements, a mutual penetration, various elements of tactical awareness through under the guidance of tactical play a specific role, but also the development of tactical awareness and support play an enhanced role.
Key words:
競技能力結構是我國運動訓練學理論研究的重要領域。近20年來,我國學者圍繞提高競技能力和運動成績這一主線,對競技能力結構、制勝因素等開展了大量的專題研究,取得了大批優秀成果。一般訓練理論對競技能力的研究主要是競技能力的本質、基本要素及其要素的組合方式。對競技能力的界定的代表性觀點主要有:競技能力是由體能、技能、戰能、心能和智能等五要素所構成并綜合地表現在競技活動過程之中的運動員參賽能力[1]。競技能力是指運動員參加訓練和比賽所具備的本領,是運動員形態、機能、素質、技術、戰術、智力、和心理能力等多種能力的綜合表現,概括為心、技、體、智四種能力[2]。反映競技能力結構相互關系及作用方式的代表性理論有:“木桶理論”;競技能力非衡結構及其補償理論;競技能力“時空變化理論”;“雙子模型”理論等。競技能力的非衡結構是客觀存在的,它具有整體性與層次性等多種特征。“整體性特征表現于運動員競技能力整體功能大于各要素功能之和,顯示著運動員競技能力各構成要素之間聯系的有機性。層次性特征則表現于運動員競技能力各構成因素對競技能力結構功能作用等級的不同,表達著競技能力各構成要素在競技能力結構中作用的大小。”[3]以上這些研究在一般訓練學層面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競技能力結構理論。概括了所有運動項目運動員競技能力的一般組成部分和基本結構。這種一般結構和基本規律的研究成果不能直接解決足球運動員競技能力的發展和提高,但這些研究成果為足球競技能力的認識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方法論依據。
我國足球專項訓練理論也對足球競技能力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大部分研究主要參照一般訓練學構建的競技能力模式,對專項體能、技術、戰術、心理、智能等要素進行分析,在這五個要素的層面結合專項特點分析它們的相互關系。研究的層面與視角和一般訓練學基本一致,主要是平面化,解釋性的研究。認為:“足球競技能力是運動員參加競技活動,表現最佳水平的一種素質;是運動員的體能、技能、智能、心理能力和球隊的凝聚力的綜合反映”[4]。
有研究者根據足球項目的集體性特征,將足球競技能力分為個體競技能力和球隊競技能力。[5]劉丹等論述了足球等同場對抗集體項目,認為球隊的競技能力是作為一個整體功能表現出來的,它的高低取決于單個運動員個體的競技能力,更重要的是各個隊員之間協調配合及他們各種能力的合理搭配所構成。[6](劉丹 2006. 1)
有學者開始根據足球運動的特殊性對足球競技能力結構進行不同維度、不同層次的研究。認為:“競技能力系統是由足球行動、足球意識和足球意向三個子系統構成,而足球行動子系統又是由體能、技術和戰術所構成;足球意識子系統是由智力因素、足球理念、文化素質和比賽知識所構成;足球意向子系統又是由非智力因素所構成,包括足球動機、足球興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五項主要因素。”[7] 國外對于足球競技能力的研究很少見對競技能力結構本身的分析研究。比較多的是對競技能力的某一要素的測試、訓練、應用研究。競技能力的分析基本是與足球運動的行為特征和基本要求相聯系(圖1)。
縱觀國內關于競技能力、足球競技能力的研究,可以看出:對競技能力的研究在我國是一個從一般到特殊,從共性到個性不斷深化的過程。研究內容逐步涉及到了足球競技能力的特殊性,即戰術意識在足球競技能力中的特殊作用。無論是一般訓練學研究的結果還是足球專項理論研究結果都為我們進一步全面、深入研究足球競技能力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國外對競技能力研究的方法和思路為我們研究競技能力提供了新的視角,同時也為我們將理論研究與訓練實際相結合提供了范式。
然而,從中外足球競技能力的研究文獻分析中我們也發現:針對足球運動項目的特點和制勝規律對足球競技能力的整體結構和核心要素進行細致分析的研究還比較薄弱。我們運用文獻法對一般競技能力、足球競技能力、足球制勝規律和戰術意識的特殊作用等理論問題進行梳理和總結;采用比賽觀察法、訪談法對足球競技能力、足球制勝規律、戰術意識等在實際比賽中的表現進行觀察和比較,特別是通過分析戰術意識在足球競技能力中的特殊地位,提出了該課題研究的基本立論:即足球競技能力的核心要素是戰術意識。
足球專項運動理論對競技能力的研究不僅要從理論上解釋足球專項競技能力,更重要的是要為改進和提高足球競技能力提供依據。研究足球競技能力的結構和形成規律,就是要為構建合理的足球競技能力提出理論指導和實踐操作模式。對足球競技能力認識可以遵循和借鑒一般訓練學的原理與方法,但是,其視角一定是足球場上特殊的制勝規律和制勝要素。足球競技能力理論模式從要素、結構、功能一定是與足球制勝規律和要求高度吻合的。因此,構建足球競技能力結構的邏輯起點是研究足球制勝要素和規律,過程是探究足球運動制勝的客觀規律與運動員主觀制勝能力的關系,構建符合足球制勝要求的競技能力,終極目標是解決足球場上獲勝能力問題。
1足球競技能力的整體特征
根據一般訓練學有關競技能力結構理論,按照足球運動的制勝規律的要求,我們認為:足球競技能力是指運動員按照足球運動項目的制勝規律和足球比賽要求通過專門訓練形成的參賽能力。足球競技能力除了要符合競技運動的一般要求外,更主要的是要有與足球專項的特殊要求高度吻合的結構和功能。足球競技能力應該按照足球制勝規律的要求構建。因此,足球競技能力結構是一個多因素組成的復雜系統,是一個以足球戰術意識為核心的多要素協同支撐的整體結構(圖2)。
在足球競技能力結構中,各種要素所處的地位不同發揮的作用也不同。戰術意識處于核心位置。體能、技術和戰術方法作為協同要素,在戰術意識的控制下共同完成比賽中的戰術行動。心理素質和溝通能力發揮著支持作用。
在足球競技能力結構中,體能、技術、戰術、心理、智能這些一般競技能力的要素并非簡單并列,而是在比賽中有機組合,相互支持和影響,在戰術意識的統領下,發揮著各自的獨特作用(圖3)。
戰術意識由戰術知識和戰術經驗集合而成,通過足球技術、場上跑動以及足球戰術方法所組成的足球戰術行為在比賽中表現出來。而戰術經驗又通過戰術行為的反復實施和運用過程得到不斷積累,戰術知識也在戰術行為的不斷運用過程中得到驗證和發展。戰術行為的實施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還得到心理素質和交流能力的影響,良好的心理素質和交流能力會對戰術意識的表現和戰術行為的運用起到支持作用。
因此,足球比賽場上的個人戰術行為是由戰術意識控制下的技術、戰術方法和體能所表現。戰術意識的發展與戰術行為的運用效果構成一個循環系統,互為前提,相互促進,同步發展,共同提高。
心理素質和溝通交流能力是足球競技能力中一種特殊要素。足球運動員個體的競技能力要依托心理素質的支持和足球場上特殊的溝通交流形式構成團隊競爭能力。所以,心理素質和溝通交流能力是足球競技能力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它們共同構成足球競技能力的支持體系。
2戰術意識是足球競技能力的核心要素
足球競技能力結構核心要素是戰術意識。戰術意識是一個集合能力,從結構上看,是對足球項目的認知所形成的足球戰術經驗與足球戰術知識組成的一個心智過程,它在比賽中的具體體現是感知理解場景,與同伴進行交流溝通,進行思維決策。足球戰術意識之所以成為核心要素是因為它是足球場上所有行為的總控制。
足球比賽從制勝本質上看,是兩個集體之間在空間和時間上進行的攻守對抗。這一本質使得足球比賽呈現出以下特點:
首先,比賽人數多、場地大,運動員要兼顧球、同伴和對手的行動。在大多數比賽時間內,運動員要處理同伴和對手之間的關系、運動員和場地位置之間的關系,運動員個人的競技能力得到充分發揮的前提,必須是本方隊員之間要有高度的合作意識和溝通能力。因此,足球是一種關系復雜的比賽。
其次,比賽過程中運動員技戰術運用的目標始終處于變化狀態。在足球比賽中個人和球隊的總目標是進球與阻止對手進球,但90 min內的控球權的不斷轉換,使得每一個戰術行為的目的始終處于動態的變化中。戰勝對手的基礎是有效的戰術行為,也就是要求運動員要能夠準確地觀察同伴和對手的移動情況,正確地判斷同伴和對手的下一步行為,保證技戰術運用的準確性。
另外,足球規則隊隊員的活動限制不大,允許一定程度的合理沖撞,使得足球運動員活動范圍大,行為方式有較大的自由選擇權,球員在球場上具有非常大的主觀能動性。因此足球是一種賦予運動員高度決策權利的比賽。
足球運動的這些由制勝本質衍生出來的特點決定了足球比賽是足球運動員在特定情景下、特定的需要驅動下,在運動員戰術意識的控制下選擇特定戰術行為與同伴合作達成目標的過程。不是比單純的力量、速度、耐力,也不是比單純的技術質量。而是比一種對足球場上發生的各種情景、各種關系、各種時刻、各種行為做出正確的觀察、判斷、思維、決策,并能運用合理有效的行為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就是足球戰術意識控制下的足球特定行為能力,這種能力也就是足球競技能力。
在足球比賽中每一種因素作用的大小并非均等地對比賽結果發揮作用,在各種因素發揮作用的過程中,總會有一個或一些因素發揮主要作用。就是說,我們在對足球制勝要素的認識和制勝規律的把握中要能夠抓主要矛盾,分步驟、分層次、分階段地發展運動員的競技能力,足球競技能力的訓練也應在有限的時間和條件下抓主要因素和主要環節。
在對足球競技能力的認識中,根據足球比賽的特點,按照不同因素對足球比賽獲勝的影響力度,我們認為足球戰術意識是控制足球運動員場上行為的中樞,是銜接場上不同時刻的階段性目標紐帶,是連接團隊成員的靈魂。運動員在足球場上的所有個體和團體行為都是運動員戰術意識指導下的戰術行為,戰術意識自然成為足球競技能力的核心要素。
3足球競技能力結構協同要素
足球技戰術行為表現是足球戰術意識實現的載體,沒有它們戰術意識無法表達。在運動員戰術意識統領下的技戰術行為表現,是戰術意識的外部形態。在足球場上,脫離了戰術意識的技術、戰術和體能是無效的行為。“真正有效的技術訓練,必須結合場上的判斷和戰術意識,這是決定隊員水平高低的關鍵,只解決怎樣提高技術,而不結合時間地點和對手,有針對性地提高技術,最終是浪費時間和精力。"[9]
在比賽中技戰術行為是戰術意識實現的工具,荷蘭足球講師說過:“技術對于初學者來說可以完成簡單任務,對于優秀運動員來說可以解決復雜問題”。[10]技戰術要靠戰術意識來掌控和運用,技戰術水平的高低依賴于戰術意識的程度。而體能則是戰術意識實現的基本保障。
綜上所述,足球戰術意識水平是運動員競技能力的重要標志。戰術意識需要相應的技術、戰術和體能等能力協同實現,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技術和體能的不足。但戰術意識不足卻無法通過其他能力來彌補。
4足球競技能力結構支持體系
足球競技能力結構中的支持體系主要由心理素質和溝通交流能力構成。心理素質主要是由運動員的情緒、需要、動機、意志等部分組成的,它能夠在比賽中調節和控制運動員的心理活動與行動表現,為運動員比賽提供心理能量。
足球比賽是一種團隊的競賽,個體的競技能力必須要集合成團隊競技能力。在足球比賽的對抗環境中,11個人在各個時刻的目標轉換中要有統一的思想。沒有共同的思想和目標11個人不是團隊而是一盤散沙,就不可能形成競技能力疊加的集合戰斗力。這種集合就要靠隊員之間溝通交流。足球運動員在足球場上特殊的溝通能力是個體運動員競技能力得以在團隊中發揮的重要支持因素,是團隊之間建立聯系的重要紐帶。
5足球運動員競技能力發展思路
足球競技能力的發展問題不僅是理論認識的問題,更是訓練實踐問題。從理論上分析足球競技能力的結構是為了在訓練實踐中能夠理清思路,采取合理有效的手段和方法發展足球運動員的競技能力。只有針對足球競技能力的結構和制勝規律進行訓練,才能提高運動員的競技能力水平,才能增強運動員比賽中的對抗實力,從而最終解決足球場上的獲勝能力問題。為此,我們提出以下發展足球運動員競技能力的基本思路。
5.1重視對戰術意識的理論認識和實戰訓練在足球運動訓練和比賽中經常有教練員要求運動員“用腦子踢球”,充分說明廣大教練員從感性上意識到戰術意識的重要性。但是,在我國無論理論和實踐中都未能確立戰術意識在足球競技能力中的核心地位。要使運動員能“用腦子踢球”,關鍵在于教練員能訓練運動員有“用腦子踢球”的能力。戰術意識是一種非常復雜的專門化心智能力,戰術意識訓練必須是一個在理性認識指導下的過程。因此要加強研究,進一步分析戰術意識的結構和形成機制,使戰術意識的訓練建立在科學高效的平臺上。
在訓練實踐中,要使各級教練員明確認識足球比賽是戰術意識控制下的技戰術行為競賽,要把發展戰術意識放在足球訓練的首位,把戰術意識的訓練融入到每項訓練內容、每個訓練環節中。
5.2重視戰術行為的整體發展當今的足球理論中,運用一般訓練的原理,我們通常將足球競技能力在理論上分為體能、技術、戰術、心理、智能五個子系統。這種認識導致我們在訓練實踐中,將足球競技能力的發展過程機械地分為體能訓練、技術訓練、戰術訓練等,破壞了足球競技能力的整體結構,將比賽中一個完整的戰術行為分割成孤立的體能訓練、技術訓練和戰術訓練,“造成基本功問題盡管在我國青少年訓練中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仍然解決的不好”。[11]
在足球競技能力的訓練發展中,除了初學者需要在相對獨立的條件下進行必要的控球技術能力訓練外,脫離比賽情況下的技戰術訓練是難以造就優秀運動員的。因此,發展足球技戰術、體能等能力的訓練,應根據比賽的需求作為一個整體的戰術行為來發展。
5.3加強心理訓練的針對性近年來我國足球運動員在一些國際大賽中未能發揮正常水平,足球運動員的心理問題開始受到管理人員和教練的重視。一些運動隊和俱樂部也認識到運動員心理能力的重要性,開始求助于心理專家為運動隊解決心理問題。心理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依靠賽前調節和矯正提高改善,但更重要的是需要進行長期的針對性訓練來提高運動員的心理能力水平。心理素質是一個復雜的系統,由認知系統和動力系統構成。認知系統是戰術意識形成的重要基礎,動力系統影響和調節運動員和運動隊的行為。因此,要加強足球運動員心理能力的形成發展機制研究,對不同類別的心理能力,采取行之有效的訓練措施和手段,推動戰術意識的發展,提高整體的心理素質,使足球競技能力具有強有力的支持體系。
5.4建立足球場上的“溝通交流語言”足球場上的交流涉及到與比賽相關的所有問題,而且交流依靠的是一種特殊的“足球”語言,這種“語言”需要訓練和學習掌握。足球場上的溝通和交流要求隊員要有統一的思想和共同的目標,要有對比賽場景的共識。因此,足球訓練要提高足球運動員對基本戰術陣形的認識和理解,使隊員把握足球比賽的一般規律,加強運動員對比賽閱讀能力的培養。隊員之間共同思想和認識的培養可以通過比賽中一些特殊時刻目標轉換的分析來學習,對重要位置的作用、意義的反復體驗來實現。
6小結
在對足球競技能力結構的認識上,是在一個相對宏觀的層面進行的,僅對足球競技能力的要素及其組合形式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只能解決對足球競技能力的認識問題,為足球競技能力的訓練提供基本思路。對足球競技能力的認識還需進一步深入:一是需要對足球戰術意識這一核心要素的組成、結構、形成機制、訓練策略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二是需要對足球戰術意識與戰術行為的關系和訓練方法手段進行更為深入的探討。只有從宏觀到微觀,從認識到訓練方法手段的整體研究,才能真正解決足球競技能力發展的理論和實踐問題,使我國足球運動的科學訓練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 田麥久.運動訓練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7.
[2] 徐本立.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9 :261.
[3] 田麥久.競技能力結構理論的發展與“雙子模型”的建立[J].體育科學,2007,7 :5.
[4] 劉民勝.足球運動競技能力系統組合因素分析[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1997,1:29.
[5] 劉民勝.足球運動競技能力系統組合因素分析[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1997,1:30.
[6] 劉丹.球類運動訓練理念的批判[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6:19.
[7] 王鋒.足球運動員競技能力系統研究,2007,12:94.
[8] 王鋒.足球運動員競技能力系統研究,2007,12:96.
[9] 谷明昌.現代足球理念[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5:14.
[10] 亞洲足球聯合會.亞洲足球教練員C級培訓教程[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53.
[11] 麻雪田.現代足球運動高級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2] 黃竹杭.足球運動員戰術意識的構建過程及訓練策略設計[M].北京,2004.
[13] 吳鴻春.同場對抗性項群運動員競技能力非衡結構理論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7.
關鍵詞:足球;有球技術;技術概念
中圖分類號:G84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3612(2007)08-1138-03
在現代體育運動中,足球運動屬于技能主導類同場對抗性競技項目,足球運動員的技術水平在其競技能力的構成因素中居于主導和核心地位。足球運動員能否在激烈的比賽中獲勝主要取決于其有球技術水平的高低。現代足球運動的高速度、高強度和強對抗對運動員的技術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技術的內涵越來越豐富,在我國足球技術理論的發展已滯后實踐的發展。相關理論的落后,意味著觀念的落后和訓練內容、方法脫離實踐,也勢必影響足球競技技術水平的提高和發展。因此,加強足球運動技術理論方面的研究,對提高運動員的技術水平和競技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本文試圖從哲學對技術概念闡述的角度出發,探索競技足球核心技術:有球技術的科學內涵。希望對競技技術內容的完整充實有理論價值,并對我國足球運動員競技技術水平的提高有現實意義。
1足球技術概念現狀分析
1.1關于運動技術的概念和定義一直以來為各方面專家學者和訓練學科理論界所關注。國內外常把這種身體動作的外在表現能力稱為“技術動作”或“動作技術”。而在運動生理學和運動實踐中運動技術較多指的是運動技能和適應能力。從對文獻的調查研究看,生理學表明,運動技能是一種行為。因此,只用運動生理學的知識來解釋運動技能的一系列問題是不夠的,它涉及到許多心理學的問題;心理學表明,對于運動技能雖表明有一定的含義但缺乏明確的定義,不僅如此,運動技能是一種行為方式還是種活動方式,對此也存在著重要的理論分歧。
1.2關于足球技術的概念和定義文獻調查表明,足球教科書上,我國專家把足球技術概括成一句話:在足球比賽中運動員合理完成各種動作方法的總稱。近幾年,我國足球技術定義的內涵已經從行動和動作方法向技術運用能力和技巧拓展。但沒有突破傳統技術是動作方法的認識,還是把心理和技術動作割裂開。
國外對足球技術的認識與我國不同。他們認為技術是指完成一個動作――傳球、控球、起跳或是轉身。其包含有決策,且意味著動作的完成含有身體和心理兩方面的因素。他們技術訓練的目的,始終圍繞著發展球員的控球能力和技術動作的流暢性,提高球員的技巧。技巧,用足球術語來講,是一種視時間、區域的要求來選擇恰當技術的能力;因此技巧中蘊含著做出判斷和做出選擇。從比賽的技巧性而言,足球比賽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認為是判斷的較量。
1.3關于有球技術的概念和定義從對足球比賽整體上看,人和球的關系是足球比賽的根本,足球比賽有球技術是足球技術的核心內容。足球比賽有球技術綜合能力在足球實踐中的表現不同于以往我們對足球技術的認識,現實中的理論認識和實踐產生了偏差,我們訓練形成的足球技術脫離比賽實際。
綜上所述,在體育運動中,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認識,對運動技術存在不同的見解。對運動技術概念沒有統一的定義。關于足球技術概念的認識,國內外存在明顯差異。
2關于技術概念的哲學啟迪
從文獻分析中,獲得一種啟示,就運動技術本身研究運動技術的概念是難以認識的。需要用哲學的觀點去分析研究。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社會需求是發展的,人類總要不斷實現體力和智力的解放。科學技術也是發展的,人類總會不斷地發現新的自然規律和找到新的技術可能性。競技體育的發展,同樣如此,原有的競技體育技術手段,已不能完全或局部適用當今競技體育激烈競爭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必然產生新技術目的與原有技術手段的矛盾。尤其是在人體的生理結構和社會特征,始終不能與發展變化的競技體育同步,突顯了競技體育的理論研究滯后,與指導實踐活動的矛盾。這一矛盾在理論上直接展現在哲學、系統方法科學、社會學、心理學、生理學,競技體育教育學、體育訓練學等學科的視野之下,要解決這一矛盾,就競技運動技術本身研究競技技術是難以認識的。還要用哲學的觀點去分析研究,因為“對自然科學關系密切,影響較大的是哲學,哲學與科學技術之間有互相影響的關系……而哲學的意義恰好在于它能在觀點、方法和理論思維上有一定的啟示。恩格斯曾說過“一個民族想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正是在自然科學研究和自然科學家需要理論思維這點上,哲學對自然科學有一定的影響或一定的指導作用。”(《自然辯證法概論新編》325頁)
關于競技足球比賽有球技術的理論研究也需要用哲學的觀點、方法進行理論思維,從而創新理論、發展理論、提高競技體育理論水平。
2.1技術的本質
2.1.1技術的定義法國哲學家狄德羅在他主編的(百科全書)中把技術定義成“為了完成特定目標而協調動作的方法、手段和規則相結合的體系”。在我國也存在關于技術本質的爭論,有一種觀點認為:技術一般指人類為滿足自己的物質生產、精神生產以及其他非生產活動的需要,運用自然和社會規律所創造的一切物質手段方法的總合。
2.1.2技術的基本特征
2.1.2.1技術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技術有自然屬性:人類對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是一個物質、能量和信息的轉換過程,作為手段和方法的技術必須依靠自然事物和自然過程,符合自然規律;現代技術,更是人們自覺利用自然科學知識創造出來的。科學技術作為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重要手段,從產生時就有其固有或自生的自然屬性。
技術有社會屬性:任何科學技術的目的性都不是天然、自然所具有的,而只是生活在社會中的人才具有的。
2.1.2.2技術主體要素和客體要素的統一技術是人對自然的能動過程。其主體要素是:知識、技能和經驗,包括方法、程序、規則等。技術主體的能力和知識還不能實現技術的功能,技術還是精神的物質轉化,知識轉化為物質手段和實體的過程。技術是主體要素與客體要素(工具、機器設備等)的統一。
2.1.2.3技術本身有一個從潛在形態到現實形態的發展過程技術系統不僅是主客體要素的結合,還是一個由潛在形態(技術思想、發明、方案設計)到現實形態(體現于實際應用中的技術)轉化過程。
2.1.2.4技術是生產力的構成要素,是生產力性質和水平的標志(《自然辯證法概論新編》8-10頁)
2.2競技運動技術本質技術的基本特征已經明確指出:技術是人對自然的能動過程。技術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是主體要素和客體要素的統一,是潛在形態到現實形態的轉化過程。因此,競技運動技術毫不例外的具有上述特征。
“在競技運動系統內,競技運動技術存在著人與物,物與物,人與人關系之分,前兩者屬于自然性技術,后者屬于社會性技術,這是相互區別、相互滲透的兩個系統。 從實踐上觀察,競賽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人與人的配合而強化對抗力,并促使人與物關系的強化,人與人配合與對抗,是社會技術的主要內容,是運動技術發展的高級階段。掌握自然技術,這是基礎性技術,從自然技術發展到兼有自然性、社會性技術,存在著一種轉化過程,需要通過實踐這個中介。社會性技術的掌握,需要訓練,更需要比賽。只有通過“比賽”,運動員才能意會。光訓練不比賽,社會性技術難以認識,更難以掌握。競爭性協同,協同性競爭的社會技術往往不是教出來的,是“賽”出來的。” (《系統科學與體育》247頁)
從社會學角度分析,競技運動如果缺乏完善的社會性技術,競技運動就難以發展和形成現實性的競爭力。“競技運動比賽,運動員之間的對抗和競爭,是人的社會性反映,是人與人在競賽過程中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群體屬性。不斷的競賽,就是強化這種群體關系。這是競技的人性化。競技不僅具有生物性(自然性)競爭的一面,還有人性――社會性競爭(公平競爭)和社會性協作的一面。”(《競技教育學》46頁)競技運動中社會性一面,在競技教學、訓練和比賽中,它具有教育屬性。它和自然性技術結合成為競技技術的整體,這是競技體育運動的實質,也是競技技術的本質和內涵。競技運動技術結構內容(圖1)。
競技體育運動技術本質也反映著人的個性特征――自然性特征和社會性特征。
人的自然特征:從生理學方面講、屬于這些特征的是身體到形態、機能、身體素質、基本活動能力和運動技術動作。
人的社會特征:從心理學方面講:有心理意義的個性特征:興趣與需要、智力與能力、氣質與性格、經驗與自我意識。有社會意義的個性特征:人是社會的一個成員,參與社會活動(包括競賽活動),受社會發展要求和社會關系的制約,他的品質、素養、理想、道德、信念、行為、技術、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都必須服從社會發展的需要,這是作為社會成員每一個人應有的特征。
2.3比賽有球技術概念的內涵分析概念是思維的一種形態。從概念、命題、判斷、推理、論證的排序看,概念還是最初的一種思維的形態。因此,概念不清,必然造成思維混亂。而思維的慣性使人們往往不能深究某些概念的真實含義。因此,我們原有的足球技術概念在足球技術的教學和訓練上,造成偏重于獨立的動作規格標準的完成,我們的技術訓練產生偏差,導致運動員掌握的技術脫離比賽實踐。
競技比賽技術新概念的開發具有深化改革的意義,即普通又有深刻哲理。足球運動技術是開放的動態系統,是與環境進行物質、能量、信息交換系統,競技足球比賽有球技術是其系統中的子系統,竟技足球比賽是在開放動態中進行的,其比賽環境形態表現為是多人組合,人與球、場地和人與事、人與環境、人與人之間發生的復雜的關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展開的人與人協同配合和對抗、控制與反控制,爭強制勝的競爭過程,是嚴格的“競爭博弈”、“動態博弈”。整個競爭過程,運動員的全部比賽行為都是以球為核心展開的, 人與人在比賽瞬息萬變的時空競爭過程中,為控制球和處理球所采用的有進攻目的的觸球動作,包括:接控、運過、傳球和射門。比賽場上見到的“簡單的觸球動作”是運動員的外顯行為。而為人所不知的內顯行為則是,人與人對抗競爭過程中,表現出的生物的、心理的、社會的在競技場上的復雜聯系、心理內化過程所產生的策略、決策。它是信息輸入能量轉化并輸出信息,處理信息的短暫過程。例如,判斷、選擇“達到目的的觸球動作”,這一過程是在瞬息萬變中決策的“動作行為表現”,而這一“動作行為表現”我們認為這就是“比賽有球技術”。
足球運動員熟練的控球和處理球動作依賴于人類控制系統的相關領域。運動員所作的決策和來自不同方面的刺激有關。或者說,運動員是在所有相關信息和不相關信息之間作選擇。所有能為決策提供信號的知覺要素都是接受信息。對熟練的控制有球技術動作來說,外部和內部反饋環非常重要(圖2)。
競技足球運動有球技術系統結構有自然性技術和社會性技術。自然性技術是足球基本運動技術,它是踢球的基礎。社會性技術是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協同和競爭所表現出來的比賽技術,它是競技足球比賽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包括實踐和理論)社會技術促進了自然技術的有效應用和功能的發揮,因此,可以認為:社會性有球技術就是競技足球比賽有球技術,其實際表現就是“比賽實戰的技能、技巧”。
從簡單的觸球動作到“比賽動作行為”這一實踐過程有著深刻的技術理論內涵。
2.4競技足球比賽有球技術概念的界定通過上述分析,競技足球比賽有球技術的概念是:足球運動員以自然技術為基礎,以動作目標為起點和歸宿,通過比賽控球過程,人與人之間聯系關系的協同和競爭,比賽技術結構、功能和環境三者之間相互作用表現出來的認知性技能(知道做什么)、運動性技能(正確的去作)和開式技能(執行動作技能)。“開式技能”是指在變化和不可預見的環境中執行的運動動作(《動作學習與控制》12頁)。是自然性技術和社會性技術的結合,是生物的、心理的、社會的極其復雜的動作行為變化表現的總合,是知情意行的統一。總之,以上對足球運動比賽有球技術概念所下的定義是對同一事物從不同角度,根據研究的需要對比賽有球技術所作的界定。科學的概念是人們對某一事物或現象的高度概括。而事物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人們對事物的認識也總是逐漸深化的。因此,概念不是一成不變的,是隨著事物發展而發展的。足球運動技術這一概念也將會隨著人們對其認識的加深而不斷得到拓展。
3結論
1) 用哲學的觀點和理論思維探索競技足球運動技術是由自然性技術和社會性技術構成的技術系統。社會性技術就是競技足球比賽技術。
2) 社會性技術作為競技足球運動的一個獨立系統,用哲學觀點分析,社會性技術在足球競技運動中它不僅是運動員的實踐活動方式,更重要的它還是運動員的認知能動過程。
3) 通過對哲學的技術觀和相關理論的探索,得出競技足球比賽有球技術的概念是:“足球運動員以自然技術為基礎,以動作目標為起點和歸宿,通過比賽控球過程,人與人之間聯系關系的協同和競爭,比賽技術結構、功能和環境三者之間相互作用表現出來的認知性技能、運動性技能和“開式技能”(執行動作技能),是生理的、心理的、社會的極復雜聯系的動作行為變化表現總合,是知、情、意、行的統一。”
4) 概念是思維的一種形態。競技足球比賽有球技術概念的界定具有明晰概念、轉變思維觀念的意義。希望這一理論對全面改進競技足球有球技術訓練的內容、方法和足球運動技術水平的提高有現實價值。
參考文獻:
[1] 列.巴?馬特維也夫,著.體育理論與方法[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4,6.
[2] 《體育詞典》編輯委員會編.體育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4,1.
[3] 田麥久,等.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8.
[4] 張力為,等.體育運動心理學研究進展[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
[5] 楊錫讓,著. 實用運動生理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8,5.
[6] [英]塞門?克里夫德著.巴西式足球訓練法[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1,10.
[7] Bert Vab Lingen著.楊一民等譯.足球訓練[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
[8] 楊一民,等譯.足球戰術與技巧[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6,9.
[9] 蔡俊五,譯.新足球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88,2.
[10] 亞洲足球聯合會.亞洲足球教練員級培訓教程[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9,5.
[11] 李保耕,主編.足球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6:42.
[12] 中國足球協會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編寫組.足球[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7,11.
[13] 張英波,著.動作學習與控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3,7.
[14] 中國足球協會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編寫組.《足球》.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7,11:55.
[15] 陳昌曙,主編.自然辯證法概論新編[M].沈陽:東北大學出版社,1995,7.
關鍵詞:競技表現;異常;理論
中圖分類號:G808.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1.033
前言
“發展運動成績狀態”和“表現運動成績”是運動訓練的兩大主題,而運動員在競賽中“表現運動成績”時總會出現異常問題,如“爆冷”、“崩盤”、“翻盤”“黑馬現象”等,如果只從運動訓練的視角出發是避免不了在參賽中出現問題的,因此訓練學不僅要研究以提高運動成績為目的的專門行為,也要研究運動競賽中表現運動成績的行為,重視運動員的競技表現問題。
1 競技表現概念的提出
運動員具備了一定的競技能力后,比賽中面臨的是競技能力的發揮和表現問題,能不能正常或超常發揮自己的競技能力,決定了運動員有沒有一個好的表現。一個好的表現雖然不一定能獲得理想的成績,卻是獲得理想成績的前提。那么競技過程中運動員會為了好的表現或戰勝對手而努力表現自己的競技能力,從運動員面臨的競技能力發揮和表現問題,引出“競技表現”一詞。
2001年蔡睿提出了“競技表現”的定義:競技表現是運動員在比賽中所表現出來的競技能力,是運動員在訓練中所獲得的競技能力在比賽中的展示與發揮,或稱運動員在比賽中所表現出來的競技水平。[1]田麥久在《運動訓練學》中提到了運動員競技能力的構成及比賽中的表現,比賽中的表現就是競技能力各構成因素在比賽中的表現與發揮。[2]
圖1 運動員競技能力的構成及在比賽中的主要表現(田麥久,2006)
2 競技表現異常的理論分析
2.1 競技表現異常的客觀存在
運動員的競技能力是運動員參賽的主觀條件并不是決定運動成績的唯一因素,任何一項競技體育運動主要包括訓練和參賽兩大主題,根據體育系統思想,競技體育中的訓練和參賽分屬兩個不同系統,訓練系統是在長期訓練過程中形成的可控性相對強的封閉系統,參賽系統則是在多變的競賽環境下可控性相對弱的開放系統。[3]競技能力的屬性并不會因為運動員所處客觀環境的不同而發生質的變化,但是競技能力在不同條件下有著不同表現形式和主導作用的不同存在方式,在相對開放多變的競賽環境下,運動員競技能力的表現難免存在波動,甚至有時運動員的訓練水平和競技水平會出現嚴重偏差,外在表現就是競技表現異常。
任何競技項目的運動成績都是由運動員比賽中的表現、對手在比賽中表現和競賽結果的評定行為三方面因素決定。而同場對抗性項群項目相對于其他項群項目,運動員和對手的制約關系更加直接,因此對手競技實力的強弱是決定運動員競技能力能否正常表現的關鍵。當然運動員除了具備起碼的競技能力,更需要與客觀條件相吻合所形成的競技實力,其中主要包括教練員執教臨場指揮、后勤服務保障等方面。競技表現是在競技能力和競技實力基礎上的復合、升華和展現,它仍然具有相對可控和不可控性,也正因為如此運動員的參賽過程十分復雜。
熊焰將運動員競技能力在運動競賽環境下出現的與運動訓練呈現差異的現象概括為“運動員競技能力的參賽變異”,是對運動員在運動競賽中出現的諸如“克拉克”、“黑馬”和“Choking”下的“崩盤”及“翻盤”等現象的概括與總結,其本質是運動員參賽過程中行為過程、行為結果在訓練水平和競賽水平上表現的差異。[4]
2.2 競技表現異常的性質分析
運動員競技表現過程并不是一個平穩的過程,賽中對陣雙方運動員的競技表現此消彼漲,具體反應是比分上的交替上升甚至大幅“震蕩”。陳亮提出了對抗性項群比賽中競技表現的階段性“漲落”現象,即在對抗性項目的比賽中,某一階段雙方競技表現差距的大小,超過特定“閾值”的現象。[5]競技表現出現“漲落”并不是都屬于“漲落”現象,而競技表現的“漲落”現象也并不都屬于競技表現異常,它們都需要一個特定的“閾值”來區分。
根據“漲落”現象的閾值區分方法,競技表現可以分為競技表現相對正常即在合理閾值范圍內的波動、競技表現異常即超出合理閾值范圍這兩種情況。那么競技表現異常現象從性質上來看,又主要包括競技表現超常和競技表現失常兩種情況。競技表現超常的主要代表現象有“黑馬現象”、“翻盤”,競技表現失常的主要代表現象有“崩盤”、“克拉克現象”。由于對抗項群運動中比賽雙方之間相互對抗相互制約,從競賽結果來看,雙方運動員的競技表現往往會出現一方超常則另一方就失常的現象,但這并不代表著對陣雙方競技表現超常和競技表現失常永遠是同時出現的。
2.3 競技表現異常和名次(勝負)的關系
對抗項群賽事中,有時會出現一方球員競技能力發揮不盡如人意,因對手實力較弱仍然獲勝,但贏得比賽卻不能忽略其競賽過程中競技表現失常現象;有時一方球員競技能力并沒有發揮失常甚至已經超常發揮,由于對手實力過于強大,仍然輸掉比賽,我們認為該運動員是“盡力了,獲得一定的成功”;現實中也存在大量的優秀運動員,自身實力可以戰勝對手,但因自身競技表現失常從而遺憾告負;也有不少實力較弱的運動員,憑借自身的超常發揮而“以弱勝強”。因此在判定競技表現是否出現異常時,應先考慮對陣雙方的實力差距情況:當競技實力相差較大的兩名選手對陣時,實力較弱的選手獲勝,那么一定存在競技表現異常,當比賽結果正常時,則需要結合競技表現指標來判斷是否出現異常;實力接近的兩名選手對決時,只能通過競技表現指標來判斷異常情況。
2.4 競技表現異常的概念性解釋
運動員經過運動訓練充分挖掘潛力,形成或獲得競技能力,同時進行競技能力優化整合,獲得一定狀態,賽前調整競技狀態,此時之前訓練或比賽所展現出的競技能力加上本次比賽所有客觀具備的比賽條件便構成了賽前的可能實力,在一定競技狀態的基礎上,競技過程中運動員在教練員的指導下盡最大努力發揮最佳水平并控制變異(競技表現過程),運動員在競技表現過程中向所有人展示出自己的實力,在特定評定行為下最后的結果就是運動員的成績(運動員表現出來的競技水平和獲得的名次),運動員實力得到廣泛認可,可能實力完成了向現實實力的一次轉化。
運動訓練是挖掘競技潛力形成競技能力的過程,參賽過程則是競技能力的輸出或表現過程,最后根據表現評定成績或名次。
圖2 競技能力相關概念關系結構圖
在競賽過程中運動員會受到各種因素影響,競技能力不是正常發揮或表現出來,導致可能實力并沒有轉化為預想的現實實力的現象稱作競技能力發揮異常,也就是競技表現異常現象,競技表現異常分為表現超常和競技表現失常兩種,競技表現異常現象不同于“克拉克現象”,克拉克現象是指優秀運動員在重大比賽中不能正常表現出所具有的競技能力而使比賽失利的現象[6],而競技表現異常現象包含了比賽未失利但競技表現存在異常的現象。
2.5 不同項群項目的競技表現指標
根據成績評定方法可以將眾多運動項目分為測量類和非測量類。其中測量類由體能主導類和技能主導類兩大類構成,測量類項群運動競技表現指標一般有時間、高度、距離、重量、環數等,由客觀的標定測量工具進行測量得出。測量類運動項目的競技表現指標比較容易把握,這些指標客觀反應競技表現好壞或競技水平高低,按照競技水平的高低排序,就是本次比賽的名次。非測量類又分為評分類、命中類、得分類和致勝類,非測量性項群項目比賽的結果都不能用速度、距離、重量等物理量予以表達。
競技表現構成要素的基本分解元素雖然與競技能力有相同之處,但是競技表現的綜合性無法在各分解要素上得到體現[1]。因此對于非測量類項群,目前多使用更簡單、更直觀的現場統計數據來對運動員的競技表現進行評價。
3 小結
通過對競技表現異常現象的客觀存在、異常性質、與競賽成績的關系研究分析,并對競技表現異常作出了概念性解釋。競賽中運動員受各種因素影響,其訓練水平和競技水平往往會出現偏差,外在表現就是競技表現異常。根據體育系統思想,得出競技表現異常是客觀存在的,主要包括競技表現超常和競技表現失常兩種情況,競技表現異常的判定不能僅僅看名次或勝負來判定,當對陣雙方競技實力相差較大時,實力較弱的選手獲勝,那么一定存在競技表現異常,當比賽結果正常時,則需要結合競技表現指標來判斷是否出現異常,對陣雙方實力接近時,只能通過競技表現指標來判斷異常情況。
參考文獻:
[1] 蔡睿.技能主導類非測量性項群競技表現及其條件極值[D].北京體育大學,2001.
[2] 田麥久.運動訓練學[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
[3] 王宏,田麥久.高水平競技選手參賽結果影響因素的可控性解析與施控對策[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1):112―115.
[4] 熊焰.運動員競技能力的參賽變異及其成因與對策[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5:17.
[5] 陳亮.對抗性項群競技表現的階段性“漲落”現 象[D].蘇州大學,2013.
[6] 李益群,田麥久.體能類項群選手在重大比賽中的“克拉克現象”[J].北京體育學院學報,1991,02:
43-49+116.
關鍵詞:田徑專項速度系統;速度系統;專項速度系統;理論構建
中圖分類號:G822.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3612(2008)09-1276-04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oretical Layers of 100m Specific
XIE Hui-song1, LIU Sheng-bing2
(1.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2.Chongqing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College,Chongqing 402160,China)
Abstract:By employing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methods, specific velocity in athletics was defined and classified as well systemized. Specific velocities are the crucial element for the success in competitions, have different components with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ibutions to the final performance. So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specific velocities in athletics may provide an insight into scientific and holistic velocity training in sports.
Key words: specific velocity; velocity system; specific velocity system; construction of theory
眾所周知,在田徑運動中,最能表現運動素質的項目是短跑,短跑項目是所有田賽和徑賽項目的基礎,它集速度、力量、耐力于一體。然而,中國的短跑從100 m到400 m無一人在奧運會上獲得獎牌,與世界短跑成績相差甚遠。目前,對短跑的研究無論是從理論還是訓練方面都要有新的突破,才能打破原有的平衡狀態,建立新的有序態,從而達到提高短跑成績的目的。本文在對專項速度系統內部結構功能和外部特有的運動素質分析的基礎上,深入研究專項速度訓練本質規律,在對速度、專項速度的結構進行系統分析的基礎上,根據百米專項速度的特點,構建了了百米專項速度的理論體系。為教練員系統認識和剖析田徑各項目專項速度結構提供了具體可行的理論依據,有利于教練員進行科學的訓練,為我國田徑其它項目專項速度理論構建開啟思路,提供參考與借鑒。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田徑短跑項目。
1.2研究方法1) 文獻資料法;2) 邏輯法;3) 系統分析法。
2結果與分析
2.1速度的研究
2.1.1速度概念的定義、劃分目前我國各學者對速度定義的解釋大致相同,論文中是依據田麥久教授在2000年最新出版的運動訓練學書中的速度定義來進行分析,即指人體快速運動的能力。包括人體快速完成動作的能力和對外界信號刺激快速反應的能力,以及快速位移的能力。
按照邏輯學的劃分標準對速度進行劃分共有六種。該文是按速度在運動項目中表現出的特殊性和共性,即一般速度和專項速度來進行研究的。
2.1.2速度系統的結構組成速度系統的結構是由反應速度、動作速度、位移速度三個子系統構成。各子系統又是由不同的要素所組成,速度系統的結構關系如圖所示:
圖1是我國學者徐本利對速度系統結構進行的分析,其研究對象是體育所有項目的速度結構特征,因而帶有普遍性。然而,各運動項目的速度結構由于有專項速度的特點,因此,在對速度結構分析的基礎上,有必要進一步對專項速度進行深入研究。
2.2專項速度定義及專項速度系統結構的分析對專項速度最先提出是國外的奧佐林(1971),他認為可以將速度分為兩種:一種是一般速度;另一種是專項速度。我國最先提出把速度分為一般速度和專項速度的是田麥久博士,但沒有對其進行定義。隨著科學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人們已經意識到專項速度是田徑運動成績的直接決定因素,而力量是間接相關因素。發展力量素質,最終是為了提高專項速度。有關專項速度的定義問題在教練員和從事理論研究的學者們之間眾說紛紜,各持己見。因此,本研究擬從訓練學角度,根據速度在運動項目中表現的個性和共性對專項速度進行定義。
一般速度定義:在單位時間內人們進行體育項目時所具備的速度。專項速度定義:是運動員完成特定體育項目時的競技運動速度。
專項速度的定義闡明了如下三個層次的觀點:1) 運動員是完成特定專項時的競技運動速度。就是說,擅長田徑短距離跑的運動員比如100 m跑的運動員在進行比賽時的速度。而不是指短跑運動員進行投擲比賽或其它項目比賽時表現出來的速度。2) 專項速度是由專項反應速度、專項動作速度、專項位移速度三方面構成,不是指其中某一方面構成。3) 運動員獲得優異成績時,專項速度結構按照專項的特點,根據系統的整體性進行排序的,專項速度的獲得是速度結構經過整合后取得的。
速度系統結構的分析是針對體育所有項目的特征。專項速度是速度系統的子系統,專項速度系統結構的建立是根據專項速度定義及體育各個項目的特點來進行的(圖2)。
從專項速度系統的結構圖中,可以很清楚的知道體育運動項目具有各自的特征和性質,在不同的項目中表現出自己獨特的專項特點。例如:三大球中的籃球專項特點用“快、準、靈”來表現,排球的技術則是“高、快、全、變”;二小球中乒乓球的專項性質是“快、轉、狠、準、變”,羽毛球是“快、狠 、準、活”。跳水技術概括為“難、穩、美、準”,體操項目卻是“難、新、穩、美”,在上述各項目提出的指導思想中,都有一個“快”字。“快”就是要求各項目都要具有專項速度,體操和跳水,雖然沒有直接提出“快”,但其中的“難”主要表現在翻騰周數增多與轉體度數的增大,這也就是要求動作速度越來越快,由于各專項的特點不同,所需專項速度也不一樣。田徑項目繁多,其周期性和非周期性項目專項速度都包括“反應速度、位移速度和動作速度”,只是各項目依據各自的特點所占的專項速度的比重不同而已。
2.3田徑專項速度系統的宏觀和微觀結構的劃分系統科學理論認為,系統是指集合了若干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要素,具有特定的功能,為了實現確定的目的而組成的有機整體。這個系統本身又是更大系統的組成部分;并認為一個系統通常由要素(核心要素和外層要素)、系統和環境構成。
從系統的相互聯系方式來看。系統有層次結構、關聯結構、程序結構、混合結構。專項速度系統與所有的系統結構一樣,也包含以上幾種基本的結構方式,把田徑專項速度系統的各個構成因素和局部,按其實際的結構方式繪成各種系統結構圖,將有利于更好地、直觀地認識和調節速度系統的功能和結構。
根據上述原理,田徑專項速度系統的基本結構在圖3中予以簡明的示意,從圖中可見,田徑專項速度系統的層次從宏觀上可分為環境層、基礎層、核心層三層結構。它們的核心層都由專項反應速度、專項位移速度、專項動作速度三個子系統構成,唯一的區別是根據項目的特點三個子系統的側重點不同。在田徑項目中,核心層主要由上述三個子系統構成。核心子系統不僅自身不斷地在矛盾運動過程中推動著運動訓練科學化的發展和變化,所有影響專項速度系統的外層子系統或要素都對這個核心層發生作用,最后都需要通過這個核心層來體現專項運動成績。
基礎層主要由決定田徑專項速度的專項素質所構成,包括速度力量、最大速度、速度耐力、靈敏柔韌性。這一層次的各要素子系統對專項速度有較大且較直接地影響。它們從各個不同的方面作用于專項速度,各要素子系統功能發揮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專項速度系統的整體水平和發展速度,因而構成了專項速度的基礎。
環境層主要由易地參賽環境和國內參賽環境所決定。影響田徑專項速度系統的環境層,主要表現在語言、賽日飲食、時差、旅途疲勞、氣候、賽場環境、賽場氣氛等方面。由于這些因素能直接影響運動員的心理素質和比賽情緒,從而間接導致專項速度系統水平的發揮。
需要說明的是,這種分層只是相對的劃分,各層子系統或各要素沒有任何絕對的遠近之分。在特定的條件下,任何一個外層的要素都可能對運動成績的獲得產生直接的影響。正面的影響會極大的推動專項速度的提高,負面影響會嚴重的干擾專項速度成績。在專項速度系統中,各層次的子系統或各要素都在各自不同位置上發揮著自己的作用,其突出特點之一是外層各個子系統和各個要素在不斷提高專項素質水平的同時,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專項速度系統和各個要素,對內層子系統或要素起作用。由于本課題主要研究的是核心層和基礎層,所以對環境層不予深入探討。
以上是從宏觀層面對田徑專項速度系統的結構進行了分析,由于田徑項目是體育項目中的金牌大戶,因此有必要從微觀角度對專項速度進行研究。對田徑專項速度系統的微觀研究是根據田麥久教授的項群理論,按競技能力的主導因素對競技項目的分類,競技項目分為兩類:體能主導類和技能主導類。其中體能主導類又分為快速力量性、速度性、耐力性三大亞類。在競技運動項目中,田徑是屬于體能類項群,擁有47枚金牌。在對田徑項目進行專項速度的研究時,本文不可能對每一項進行研究。因此,把田徑的47個項目的專項速度分為以下三類:1) 體能主導類快速力量性項群專項速度(田徑中的跳躍、投擲等要求運動員具有高度爆發力的項目),主要表現為專項動作速度和專項位移速度。2) 體能主導類速度性項群專項速度(包括一切短距離的競速運動項目,即短距離跑等),主要表現為專項反應速度、專項位移速度。3) 體能主導類耐力項群專項速度(田徑項目中的中長距離、競走、馬拉松等),是以速度耐力為主導的項目。運動成績的獲得主要取決于專項位移速度。
以上三大類運動成績的獲得同專項速度有密切聯系,而且呈線性相關。田徑項目都包含有專項反應速度、專項位移速度、專項動作速度。根據不同項目的特點,專項速度有不同的表現形式。為了使教練員、運動員更好地認識專項速度,有必要對田徑各項目的專項速度系統結構進行分析。根據三類田徑項目的特點,決定了每一類項目的專項速度結構不同(圖4)。
田徑專項速度系統結構圖表明,第一類快速力量性類項目的專項速度主要是由專項位移速度和專項動作速度構成。第二類速度性類項目的專項速度主要由專項反應速度和專項位移速度構成。第三類耐力類項目的專項速度主要由專項位移速度決定,全程位移速度的快慢是決定運動成績的關鍵。通過田徑項目專項速度系統微觀結構的分析,對田徑各運動項目的專項速度形成了較完善的理論認識,更有利于指導訓練實踐。
2.4百米專項速度系統的理論層次構建短跑(100 m)專項速度系統從系統的局部與整體之間的從屬關系上看,大系統是短跑100 m專項速度,子系統是專項反應速度和專項位移速度。也就是說,100 m成績從橫向分析是由反應速度和位移速度構成,表1反映了百米專項速度系統的成績構成和理論構建的依據。
從表1可以看出百米成績在運動員成績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反應時快慢是決定運動員獲勝的關鍵因素,位移速度是由各10 m位移時間構成,它包括起跑加速度、途中跑加速度、途中跑最大速度和終點速度。
專項速度系統同樣具備一般系統的層次性特征。由于短跑專項速度是一個多層次的縱向系統和多系統并列的橫向系統構成的復雜系統。根據系統論中的層次分析法原理即AHP法,對田徑體能主導類速度項群(以100 m為代表)進行層次理論構建和實證研究(圖5)。
短跑(100 m)專項速度系統從系統的局部與整體之間的從屬關系上看,大系統是短跑100 m專項速度,子系統是專項反應速度和專項位移速度。從縱向層次結構看,專項反應速度是由反應時和運動時組成,專項位移速度是由起跑加速度、途中跑加速度,途中跑最大速度和終點跑速度組成,經過國內外專家的證明,途中跑最大速度是決定短跑成績的關鍵,因此把最大速度作為大系統,其子系統是由每一個單步的速度所決定,研究途中跑的單步技術,就能提高單步速度,而單步速度的好壞直接影響位移速度,也可以說百米位移速度是由連續的單步速度構成。百米專項速度的層次結構圖說明它是一個多因素、多層次的網絡系統。因此,本研究通過系統觀和系統的層次分析原理,構建了具有百米專項速度系統功能特征的遞階層次結構理論,對百米的訓練實踐具有很重要的指導。
3結論
1) “專項速度”是體育運動項目中專項素質的核心。“專項速度”是體育運動項目中專項素質的核心。體育各項目的專項速度系統都包括了專項反應速度、專項位移速度和專項動作速度。2) 田徑競技項目中,不同性別、不同競技水平運動員的專項速度系統的宏觀結構都是由核心層(專項反應速度、專項位移速度和專項動作速度)、基礎層(速度力量、最大速度、速度耐力、靈敏柔韌性)、環境層(易地和國內參賽環境)三方面構成;微觀結構是核心層,由于專項特點,田徑各項目核心層三個子系統的構成要素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3) 田徑專項速度系統微觀結構是:快速力量性專項速度(投擲、跳躍)主要是由專項位移速度和專項動作速度組成;速度性專項速度(100 m、200 m、400 m)主要是由反應速度和位移速度組成;耐力性專項速度(中長距離走、跑)主要由位移速度組成。4) 百米專項速度從系統的局部與整體之間的從屬關系上看,大系統是短跑100 m專項速度,子系統是專項反應速度和專項位移速度。從縱向層次結構看,專項反應速度是由反應時和運動時組成,專項位移速度是由起跑加速度、途中跑加速度,途中跑最大速度和終點跑速度組成,其中途中跑最大速度是決定短跑成績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孫達平.短跑理論與實踐[M].石家莊:河北大學出版社,1998:1.
[2] 田麥久.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
[3] 徐本力.運動訓練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1990.
關鍵詞: 高等學校;校園體育文化;精神價值工程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22-0253-020 引言
體育精神是校園體育文化的重要內容,是學校體育的靈魂和核心。校園體育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社會文化程度的提高,它的作用越來越大,超出學生時代的時間界限,具有終身體育意義;超出學校教育的范疇,具有廣泛的社會價值;超出增強體質的獨特功能,具有促進學生全面協調發展效用。
1 高等學校校園體育文化的含義及分類
1.1 校園體育文化的含義 校園體育文化指的是在校園環境中形成的一種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它的目標是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手段是讓學生進行身體練習、主要內容包括各類體育知識,它是高校師生在開展各式各樣的體育活動中所形成的環境和氛圍[1]。
1.2 校園體育文化的分類 根據文化學觀點,人們根據文化要素的不同可將其分為三大類三個層次[1]。意識文化是整個系統的核心,行為文化、物質文化是意識文化的外在表現。(見圖1)
2 校園體育文化的精神價值功能
校園體育文化以學校教育為構成要素,在培養校園團體,尤其是學生的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團隊精神等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價值功能。
校園文化環境能使人不斷地接受新文化的滋養和熏陶,我們從這種文化環境中吸取營養,實現從“自然”到“文化”從“現實”到“理想”的升華。體育精神是校園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體育的靈魂和核心。我們將這種校園體育文化中人文意義濃厚的體育精神與具有思想意義的體育教育相結合,促進學生對體育的了解,進而參與到其中并享受在其中[2]。
3 高等學校校園體育文化及精神價值建設的目標和內容
3.1 高等學校校園體育文化及精神價值建設的目標
高等學校校園體育文化要樹立明確的目標。高等學校體育文化及精神價值建設的目標會因為各種原因有所差異,如不一樣的學校、不一樣年齡的學生等。首先大學生只有身心健康的情況下才能夠更好的完成學業。其次,大學生在以后的社會生活中堅持體育鍛煉不僅會能增強自身體質,還能把自己學習到的體育知識及鍛煉方法等帶入所處的社會環境中,為推動體育文化發展做出貢獻[4]。
3.2 高等學校校園體育文化及精神價值建設的內容
校園體育文化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學校體育教育教學、課外體育活動等為主要內容的校園體育文化建設,不是在短時期內就能實現很好的,而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程。要建設良好的校園體育文化一方面我們要對相關規章制度進行規范和完善,促進學校體育文化建設,成為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保障。另一方面,學校要精心制定切實可行的計劃。校園體育文化的建設,還要依照學校管理制度的要求,結合學校各階段的實際情況,不斷創新學校體育發展機制,不斷完善學校體育工作組織系統、規章制度和管理體制,培養個性化管理理念、體育精神和運行效度[5]。
4 高等學校校園體育文化及精神價值建設的途徑
4.1 加強高等學校校園體育制度文化建設 學校體育管理體制的完善及體育規章制度的健全能更好的保障校園體育文化的建立和健康發展,這是一切校園體育文化活動所要遵循的原則,因此要從嚴治本,是非分明,積極引導,相互配合。
4.2 加強高等學校校園體育意識文化建設 校園體育意識文化是校園體育文化的核心部分,它以體育目標、體育行為及審美情趣等為主要內容。良好的校園體育文化像是一種無形的力量促使人銳意進取。因此我們要把創建良好的校園體育精神文化作為校園體育文化及精神價值建設的核心,積極弘揚體育精神,培養更高水平的團隊精神、競爭開拓精神等體育精神,并將體育精神和學風建設結合起來,不斷加強體育意識文化建設[4]。
4.3 加強高等校園體育物質文化建設 體育物質文化建設是校園體育文化及精神價值建設的基礎。通過實際的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才能培養體育意識文化。各種體育場館、運動廣場、體育用品(包括運動服裝、飲料等)、藝術雕塑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現象,體育場地設施也是學生進行體育鍛煉不可缺少的物質基礎,凝聚和展示著人類的智慧,體現著人們的意志和價值觀念,因此,加強體育物質文化建設,包括場館建設、現有場地和器材的合理使用、體育設施規章制度等對大學生心理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6]。
5 高等學校校園體育文化及精神價值建設的建議
現如今,隨著各個學科的交叉性與滲透性的不斷加強,社會對于復合型高學歷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體育教育訓練學專業就其本身培養的目標來看,大多數的學生在畢業后都走向了教育的崗位,而運動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教學訓練和健身指導等是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將來工作實踐的主要內容,也是研究生在市場經濟社會中的主要謀生手段[1]。我國體育院校在培養碩士研究生過程中,應及時把基礎知識學習、專業學習以及科學研究應用到實際工作中,通過理論、實踐、再理論、再實踐的教學過程提高碩士研究生的實踐能力、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從目前的研究現狀來看,我國大多數的體育院校研究生培養階段,與本科階段的培養對比,都相應的減少了專項學生術科的實踐課程,將理論學習與研究作為了培養的側重點,長此以往,學生的身體素質必將會下降,其本身具備的專項技能水平也會逐漸退化。對于體育教育訓練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來說,在其研究生的培養時期,本身就是一個綜合素質全面提升的階段,其所具備的專項技術水平更應該是一個鞏固加強的階段,而不僅僅是對學生知識的理論強化、提高學術能力的過程[2]。因此,我國各體育院校應該重視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有關術科課程的建設問題。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以北京體育大學、上海體育學院、沈陽體育學院、哈爾濱體育學院4所體育院校2013級體育教育學碩士研究生的學習課程為主要研究對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獻資料法
在黑龍江省圖書館、中國期刊網、中國知網、各體育院校碩士研究生招生網站等進行文獻的檢索與收集。同時,閱讀了大量的體育教育訓練學專著、教育學原理以及各高校的研究生培養計劃,并對收集資料到的資料進行分類,找出各個文章的相關性,對其進行加工處理、歸納與整理,為文章的撰寫提供充足的數據、資料。
2.2.2專家訪談法
通過實地走訪以及電話咨詢的方式對我國體育教學訓練學的研究學者以及各高校體育教育學的碩士研究生導師進行訪談,聽取各個專家學者對于我國體育教育訓練學研究生術科課程培養的相關指導意見,并結合各個高校對于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的術科課程開展現狀提出相關的建議。
2.2.3邏輯分析法
運用適當的邏輯分析方法,對搜集到的數據和專家訪談的結果進行整理,分析在我國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教學中有關術科課程開展的狀況、存在問題以及有關專家對研究生教育術科課程開展狀況的建議,為論文的撰寫提供充實的資料。
3研究結果與分析
3.1相關理論基礎
3.1.1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培養體系
研究生教育是高層次教育的銜接部分,是高學歷復合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是在正確的方針政策指導之下,圍繞培養目標而建立起的優化各個教育資源的過程,一個綜合的教育體系,一個有機的整體[3]。想要探討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培養術科課程開展狀況的研究,就必須要分析好有關研究生整體“培養體系”的系統。從研究體系中我們可以看出,在體育教育訓練學的研究生培養體系中,相關基礎理論層面是培養體系的一個起始環節,也是一個重要環節[4]。經過基礎理論的學習之后,經過系統的培養過程,最終要培養的是高質量、高層次的體育人才,這里的高質量、高層次的人才,指的是全面發展的綜合性人才,其理論研究水平、專項技術能力都是一個高層次的階段[5]。三者的有機結合為培養高素質的體育教育學人才提供了必備的保障。
3.1.2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培養體系構成要素
研究體育教育學碩士研究生的術科課程開展狀況,就要充分的把握在研究生培養階段的培養體系的內涵,明確培養的方向[6]。認識到在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培養體系是一個按一定方向運行的復雜系統[7]。鑒于此點,可以借助系統理論來分析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培養體系的構成要素。從近些年的數據來看,大多院校在對于體育教學訓練學學生的培養方面重視的還是術科理論建設,其實踐課程中術科課程的數量和質量都有待于增加和提高。
3.1.3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術科課程
“術科”即技術學科,指在學生在接受教育使所涉及的相關技術學習[8]。我國體育院校碩士研究生的術科課程大都以身體活動練習為主要形式,將學生的理論學習與實踐課程有機結合[9]。體育教育訓練學專業“術科”課程的橫向結構主要包括課程目標、內容、課時、學分、學期、類型、評價等。通過調查研究我們發現大都專家學者傾向于將“術科”課程按照其傳統的的類型,主要以下劃分為5種類型。
3.2我國體育院校研究生體育教育訓練學學科專業概況
從目前的研究現狀來看,體育教育訓練學專業研究方向有130多個[10]。在這其中主要涉及到技術學科學習的是:田徑教學、籃球教學、排球教學、足球教學、乒乓球教學、體操、藝術體操與健美操教學、游泳、網球教學、速度滑冰教學、滑雪教學等等,在這其中大都是固定的研究方向,已經具有成熟化的發展模式。從調查情況看,目前我國體育教育訓練學研究方向的制訂按運動訓練學、體育教育理論和按競技項目兩種模式。北京體育大學的體育教學訓練學2013年碩士研究生招生方向按照競技項目共分為15種,按照同年的同樣的競技項目分類,沈陽體育學院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共分為13種;哈爾濱體育學院共分為15種;而上海體育學院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則是按照體育教育理論與方法、特殊體育教育理論與方法、一般運動訓練理論與方法、專項運動訓練理論與方法、信息技術在體育運動中的應用進行分類招生。
3.3我國體育院校研究生體育教育訓練課程開設現狀
3.3.1我國體育院校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整體課程現狀
研究生教育本就是一種高素質人才培養的途徑,所培養的人才就是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能力,具備高素質、高水準的能力。在今后的道路上不僅僅是體育事業的參與者,還要使其成為體育界的領軍人物[11]。下表是所調查的4所院校2013級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課程現狀。從以上的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出4所學校中體育教學碩士研究生的課程安排中我們可以看出,各個體育院校公共必修課程是一樣的,均為自然辯證法、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以及外國語,這是我國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課程。在專業課程方面各個學校則是根據自己的需要選取了不同的課程,而究其本質來說,并沒有特別大的差異性,都是根據的是體育教育訓練學學科本身的特點以及實際的應用而設定的相關學科,具有一定的專業性[12]。在選修課程方面各個學校主要針對的大都是工具學科,具有一定的實際指導意義。
3.3.2我國體育院校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術科課程現狀
在對相關導師以及學生的調查訪談中我們發現,體育教育訓練學研究生的學習是一個對本科學習過程的加強與提高階段,然而,相對于本科學生的術科課程,研究生教育層面則顯得十分單薄,理論課程已經占據主導地位[13]。在調查中我們還發現,在讀的體育教育訓練學研究生開始大都具有較高的專項技能水平,大多數體育教育訓練學研究生最低水平為國家二級運動員[14]。同時,研究生復試設置的科目時,有些學校在復試時,對術科成績差的體育教育訓練學的學生實行一票否決。這就為高水平的研究生隊伍建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人才培養的質量在教育,教學在教育中處于核心地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心在教學改革,而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研究成為高等教育研究主流[15]。在真正的碩士研究正在讀階段,學校并沒有相對的設置相關課程來鞏固提高學生的基本技能水平,大多數學校將研究生階段的技能學習放在了加深理論層面。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大多數體育院校的體育教育訓練學的研究生都是在研究生1年級的第二學期至2年級時按照導師的安排進行相應的術科助教工作,然而這一環節的開展,雖然一定上會鞏固學生的術科專項技能,但是畢竟學生和教師是教育兩個不同的視角,學生相應的鍛煉機會一定將較于教師更多一些[16]。在這種情況下,很多研究生不僅身體素質開始下降,專項技術水平也在初步的退化,這樣培養出的研究生大都具備良好的運動技能講述能力,但是由于運動專項技能長時間得不到鍛煉與鞏固,在實際鍛煉中,身體的各項技能,運動技術水平一定大不如前。長此以往,就會與我們真正的研究生培養教育目標背道而馳。
4結論與建議
4.1結論
通過以上的研究我們發現,隨著體育事業的不斷發展,研究生教育的系統培養的不斷改進。必定將會有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質的體育人才走向社會,成為體育領域的中堅力量。隨著實踐的不斷檢驗,在對我國體育教學訓練學研究生培養中也必定也會存在一些相應的缺陷,這就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體育院校已經不再把術科教育納入為研究生培養的重要環節,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是一種“過度自信”的現象,即在研究生的入學階段,各體育院校已經設立門檻,用來保證就讀的碩士研究生具備良好的專業技術水平,然而體育是一個要經過不斷鞏固加強的過程,必須要經過長時間的保持訓練,才能夠保證好學生在畢業之后不僅僅具備良好的學術研究能力,在此基礎上還要保持好其應該具備的專業技術水平,這才是我國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培養的最終目標。
4.2建議
[關鍵詞] 足球 前鋒 核心競技能力
1 前言
一個優秀的世界級前鋒應該具備哪些競技能力呢?我們平日所看見的是他們在賽場上綜合實力的表現,是新聞媒體引導下宏觀的了解,是帶著對他們的欣賞、羨慕、崇拜所做出的評價,當然這也就會因為個人的愛好不同,性格不同,價值取向不同等各方面而有所異議。本文從競技體育和運動訓練學的角度,通過吸收前人的研究經驗,借助現達的信息傳播技術,了解世界高水平比賽中優秀前鋒隊員的表現,了解前鋒隊員的技術特點、身體素質、心理特點等方面,分析總結符合其自身特點的核心競技能力,旨在能為我國足球前鋒的培養、訓練提供理論參考。
2 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當今世界足壇各大賽事中的24名優秀前鋒。
2.2 研究方法
2.2.1文獻資料法
在中國期刊網上搜索相關文章200多篇,精選其中的50余篇進行分析。同時,查閱了新浪體育、搜狐體育、騰訊體育、英超數據庫等多家體育專業網站和官方網站的文獻資料。
2.2.2錄像觀察法
通過互聯網觀看歐洲五大聯賽重要比賽的視頻,對優秀前鋒運動員的核心競技能力分析。
2.2.3數理統計法
通過對網站一些優秀前鋒身體形態的簡單數據進行統計整理,在身高,體重方面做了相關分析研究。
3 結果與分析
3.1專項體能是前鋒核心競技能力的基礎
相關研究認為,體能的概念與身體形態、身體機能、運動素質、適應能力、心理要素等各方面有關系。足球運動員的專項體能研究基本也以訓練學領域的研究為依據,在細節和具體方面做了細化和發展。如李靜,劉繼領的“國內外足球專項體能訓練理論研究進展”中對足球運動員形態、機能、運動素質、健康水平等進行了單維度研究和兩個或兩個以上因素結合的多維度研究。陳瑜文的“足球運動員專項體能訓練初探”在運動訓練的基礎上提出足球運動員體能訓練要結合足球運動的特點進行。
3.1.1身體形態
身體形態是指人體外部和內部的形狀特征。運動訓練學對身體形態的研究評價往往是通過各種指標來體現的。通過對歐洲五大聯賽的24名優秀前鋒進行身高、體重進行統計對比,見表1、2,發現身高在180cm±5cm有13名,低于170cm的有1名,高于190cm的有3名。
結果表明,當今足球前鋒的選材有向身材高大的趨勢,但由表1我們不難看出,身體形態并非絕對分布。在當今足球“全攻全守”的打法體系下,足球前鋒對身體形態的要求也出現了多元化的要求,在各類高水平比賽中我們經常看見有很多身材高大,體強力壯的前鋒,但我們也可以看見很多身材矮小的優秀前鋒,尤其90后新星中的梅西、阿圭羅、喬文科等。同時,由表1我們也可以看出,大個前鋒身材高,身體比例勻稱,體重同時也大,小個前鋒體重較輕,相對體重大致相仿。
3.1.2身體機能
身體機能是指身體各器官系統的功能。亞足聯2003年統計數據把球員一場比賽中的移動分為:走、慢跑、快速跑和沖刺跑四種,前鋒四種移動所占的比例分別為35%;29%;23%;13%;而中后衛的比例則為41%;36%;17%;6%。在心率,血乳酸方面,有研究表明,葡萄牙前鋒在比賽中最大心率可達: 189.3 beats/min,血乳酸的值則可達到8.6 mol/L。從生理學的角度分析,人體在運動中所需要的能量由三種不同的能源系統供給,不同位置足球運動員對三大供能系統都有不同程度的要求,比賽中前鋒球員更多的時候是短時間的沖刺、拼搶、帶球、射門等快速爆發式的速度動作,這就要求前鋒隊員在具備很好的有氧供能的基礎上,要比其他位置隊員更具有突出的磷酸原供能和良好的糖酵解供能能力。
3.1.3身體素質
身體素質是機體在活動的時候所表現出來的各種基本運動能力,通常包括力量,耐力,速度,柔韌和靈敏等。通過對世界各大聯賽部分比賽錄像的觀看分析以及閱讀各大體育網站的評論和數據分析,總結得出當代優秀足球前鋒在身體素質方面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
(1)速度突出,靈敏性良好。如烏切,埃托奧,馬丁斯,維耶里,雅庫布,梅西等,他們往往是靠自身的速度和良好的靈敏素質在球場上拼殺,贏得進球。
(2)身強力壯,對抗能力好。如范尼,德羅巴,佛雷德利克,伊布拉希諾維奇,托尼等,他們大多時候靠自己強大的身體力量來戰勝對手,擺脫防守,取得先機和進球。
(3)耐力充足,跑動持續能力強。如庫伊特,沃羅寧,拉維齊等人,這類前鋒他們自己進球也許不多,可是他們不知疲倦的奔跑,拉扯出一次又一次的空擋為隊友創造機會。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作為一個優秀前鋒,在足球運動中必須具備的身體素質最少要有絕對的速度,強勁的爆發力,良好的靈敏性,這是其身體素質中的核心成分。
3.2強對抗、高速度下完成技術動作的能力是前鋒核心競技能力的骨架
傳統的定義把技術動作歸結為兩類:一類是進攻技術,包括接控、傳球、運過、射門等;一類是防守技術,包括斷、堵、搶、鏟球和爭頂球。這樣的分類把技術動作分解成一個一個的固定動作,看起來清晰明,也有利于逐步進行,分別培養,然而足球技術并非這些單個技術的累加。對于一個前鋒球員的特定角色來講,前鋒經常處于競爭最激烈的地帶或附近,并且常常是要一人對多名防守球員,這就要求他不僅技術要全面,還要有很強的抗干擾能力,能夠應對來自防守隊員的壓力,單兵作戰時能夠運球過人、突破、射門;陣地進攻時能夠包抄到位、搶點及時;防守時能及時到位,封堵合理,積極搶斷。因此,我們說前鋒球員的技術有其自身特點。
3.2.1強對抗、高速度下獲得球的能力
在當今足球的激烈的對抗和快速的攻守轉換過程中,足球運動員的技術動作是一個多變的動作過程,是攻守矛盾瞬間換位的過程,作為一個優秀的前鋒運動員,要能適應現代足球的這種變化,在對方防守隊員的追盯、逼搶、堵、鏟、撞等行為的干擾下,在場上有充分的機會獲得球,這是贏得比賽,取得比賽優勢的重要保證。
3.2.2強對抗、高速度下支配球的能力
獲得球并不是足球比賽的最終目的,贏得比賽或達到比賽的預定目標才是比賽的最終目的,一個優秀的前鋒需要能很好地把獲得的球變成進球,這就要求前鋒有良好的支配球的能力。
3.2.3無球狀態準確判斷,合理干預的能力
現代“全攻全守”的足球戰術體系,要求前鋒不僅僅是進攻的強者,也要是防守的優秀者,既要參與到球隊的進攻,要積極的參與到球隊的防守當中去。在每次進攻的過程中,一個優秀的前鋒不僅僅能得球射門,更能在無球的狀態下合理跑動、選位,拉動對方防線,瓦解防守體系,為自己和隊友贏得進攻的時間、空間,進行規則允許范圍內的干擾對方防守。
3.3良好的戰術意識是前鋒核心競技能力的心臟
黃竹杭,楊雪芹“構建以戰術意識為核心的足球競技能力結構”中把戰術意識歸結為足球競技能力的核心要素,認為戰術意識在足球競技能力中占據特殊地位。經典訓練學理論把戰術意識歸結為競技戰術的構成要素,是指運動員在比賽中為達到特定的戰術目的而決定自己戰術行為的思維活動過程。戰術意識包含了技術,戰術,心理,智能等因素,可以說足球運動員的戰術意識是運動員心理、智力、技術與戰水平的綜合體現,它常常表現在高強度,快速度,激烈競爭對抗狀態下的迅速選擇戰術和合理運用技術時的“瞬間判斷”能力,然而在足球場上,運動員又會因為位置不同,類型不同而對戰術意識的表現能力和閱讀能力不同。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3.3.1前鋒的戰術信息選擇
足球運動是沿著進攻與反進攻,限制與反限制的主線進行的,并在攻守轉換中逐漸達到平衡,前鋒運動員要在場上突破對手限制,取得進攻優勢;同時限制對方進攻,瓦解對方的攻勢就必須具有良好的戰術信息選擇的能力。所謂前鋒戰術信息選擇是指前鋒運動員在比賽的過程當中,依據場上比賽形式的發展,運用既有的經驗、知識和技能對身體周圍空間的信息進行感知并做出信息判斷的過程。
3.3.2前鋒的戰術行為決策
前鋒的戰術行為決策是在比賽過程中對收集來的眾多戰術信息經行瞬間的分析比較,快速選擇一個人認為最佳的策略用于下一步戰術行動的行為過程。前鋒的行為決策過程必須是快速的,有預見性的,前鋒隊員必須洞察情況變化趨勢,并預見下一步球的發展方向,準備好相應的策略,才能做到個人戰術與球隊戰術相一致,才能做出運球過人,射門,傳球等技術動作。
3.4穩定的情緒控制能力是前鋒核心競技能力的靈魂
情緒是一個球員心理能力,智力能力的綜合反映,不僅與球員先天遺傳有關,而且與后天訓練、比賽、生活環境等密切相關。從足球前鋒隊員的運動特點來說,穩定的情緒控制能力主要表現在抗應激的能力、心理耐受能力、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保持斗志的能力等方面。
應激表現在前鋒球員對各種環境變化、身邊人化瞬間的反應,而反應的結果是向有利一面發展還是向不利一面發展,則是前鋒球員抗應激能力的評價標準。心理耐受能力則是對長時間應激的反應,例如,球迷的噓聲,裁判的失誤,比賽的落后等都是對球員的心里耐受力的考驗。保持斗志的能力則要求一個前鋒在場上無論比賽是領先還是落后,無論出現什么樣的狀況,都要保持良好的競爭精神,不到比賽結束哨響,絕不放棄比賽,因為前鋒是一個球隊的進攻靈魂,他的精神面貌會感染球場上所有人,包括隊友,教練,球迷等,如果前鋒首先放棄了比賽,放棄了進攻,那么場上其他隊員就會受到消極影響,導致了教練、球迷、觀眾等鏈鎖反應,比賽就真的徹底失去了意義。
4 結論
綜合考慮以上對各因素的分析,站在前人的研究經驗的肩膀上,深入了解足球運動中前鋒的競技因素,結合運動實踐,筆者認為,足球前鋒運動員的核心競技能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概括闡述。
4.1體能是基礎
結合以上分析以及前人的研究,筆者認為,作為前鋒核心競技能力基礎的專項體能應該有別與我們平時訓練所說的泛義的體能,它應是符合足球前鋒的個人的運動特點,滿足其足球運動的需要,并能保證前鋒運動員其他各方面能力良好施展運用的個人身體能力,并且這種能力因個人的先天遺傳特性和運動特點不同而有所區別。其中,最主要的是身體素質中的速度,爆發力,靈敏性;其次,是身體機能的能量供應;身體形態方面身高表現出一定的聚集范圍,但非絕對,主要表現在身體勻稱。
4.2技戰術是主體
核心技術能力主要在認為是在高對抗,快速度的實戰狀態下完成各種技術動作的能力,體現在得球并合理支配球方面以及無球狀態下的攻守過程中的合理干預能力。
核心戰術能力對前鋒運動員個人來講主要是戰術意識,良好的戰術意識在信息選擇、戰術決策方面有足球前鋒的個人專項特點,表現在信息選擇的準備合理,決策的即時到位。
4.3心智是保證
在足球運動中,筆者研究認為,前鋒心理智能的表現主要是情緒的控制能力,它在多個方面體現了運動員的心理能力,智力能力,如抗應激的能力、心理耐受能力、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保持斗志的能力等。
參考文獻:
[1]田麥久.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
[2]楊一民.現代足球[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
[3]李靜.對足球技術概念的新界定及其理論探索[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34(6):56-57.
[4]黃竹杭,楊雪芹,徐湘.構建以戰術意識為核心的足球競技能力結構[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31(9):1269-1272.
[5]李靜,劉繼領.國內外足球專項體能訓練理論研究進展[J].體育科學研究,2006,10(1):29-32.
[6]李宗浩.集體同場對抗類奧林匹克運動項目群特征、核心競技能力及其制勝對策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31(2):148-150.
[7]董昱,張廷安,楊剛.少年男子足球運動員防守戰術意識思維決策活動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26(2):274-276.
[8]杜邦勝.論足球運動員在比賽中的情緒控制[J].體育科技通報,2007,15(3):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