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經營狀況審計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會計職業判斷;獨立審計;經濟社會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人們更多的關注的是企業的經營收入的能力。而投資者往往只能通過企業的會計報表等資料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會計職業判斷的主觀性在經濟利益面前又十分容易的演變為隨意性。
保持自身獨立性是會計人員的一個重要的道德修養,然而人的自覺性是有限度的,更何況會計工作者的工作環境中有諸多的誘惑。在經濟社會中外部監督對于會計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審計工作在這其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本文主要論述獨立審計(又叫民間審計)的重要性。
一、獨立審計存在的必要性
不同的經濟審計組織形式在審計職能的體現上側重點有所不同,政府審計側重于經濟監督,內部審計側重于經濟評價,民間審計則更側重于經濟鑒證。
資本市場的形成,投資者與經營管理者相分離要求會計信息披露有著較高的質量。會計信息的質量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會計人員本身的職業判斷的能力。但是我們知道客觀因素所造成的問題因為有著明確的界線,可以用相應的法律條文、法規、條例等進行約束,所以比較容易解決。但主觀因素由于意識的模糊性,難以明確的給予標準,這樣就很容易形成漏洞。無論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都會造成會計信息的公允性存在問題。而會計信息的公允性和有效性是會計信息質量的必然要求。獨立審計的出現對于財務報表信息的真實和公允性有著很大的保障作用。
二、獨立審計對會計職業判斷主觀問題的約束
獨立審計的目的是要確保財務報告所公開的信息是客觀的、真實的。針對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是否真實的、公正的反映報告所涵蓋的財務年度期末公司的財務狀況以及該財務年度公司的財務績效出具專業的、獨立的審計報告。這樣就會在一定程度上杜絕會計人員在會計職業判斷選擇會計政策時隨意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選擇將導致會計信息的失真。
從獨立審計的含義中我們可以了解到獨立審計是注冊會計師依法接受委托,對被審計單位的會計報表及其相關資料進行獨立審查并發表審計意見。而注冊會計師接受的委托是由企業發出的,為什么企業要尋找第三方對他們的會計報表進行審計呢?因為現代企業大多是由委托人委托管理者進行管理的,管理者有受托責任即企業的所有者和經營權發生分離。再加上隨著融資方式不斷增加,債券股票等融資方式紛紛出現。投資者關心的不僅僅是企業的盈利,還關心企業的前景、企業的實際經營狀況。而企業自己提供的財務報表并不能獲得投資者的信任,只有在專業的在審計機構做出審計報告后,投資者才會做出判斷,才會決定是否投資。因此獨立審計顯得越發重要,而企業的會計工作人員或記賬的機構就不敢隨意地選擇會計方法來使得企業的賬面好看,他們要全力確保財務報表的信息真實可靠,以應對注冊會計師的審計。
注冊會計師審計隨著經濟的發展而發展,經營權和所有者之間的分離促使了注冊會計師行業的產生。所有者需要有一個組織來保證會計信息披露的真實性。所以注冊會計師審計是一個獨立于企業和政府等相關組織的行業。而正是由于注冊會計師形式上的獨立所以注冊會計師行業才能占據一個超然的地位,他們根據相應的法律運用自身的專業知識來提高會計信息的公允性和可靠性。作為整個經濟社會監督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注冊會計師審計對市場經濟的穩定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注冊會計師行業是由高端人才組成的,他們有著絕對專業的水準,他們有著足夠的能力從企業提供的會計報表中發現問題。注冊會計師審計過程中還會對企業的存貨等進行實地考察,注冊會計師的一系列專業的審計行為都會對會計信息的質量有一個保障。
三、獨立審計的經濟鑒證
獨立審計的重要性伴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漸獲得社會的認同。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經濟危機的產生在客觀上促進了投資者對企業真實的經營狀況和財務狀況的了解的需求。審計報告也逐漸被大眾所接受。現代社會尤其是對上市公司而言,注冊會計師通常扮演一個裁判的角色。作為一個裁判注冊會計師可以利用專業知識通過審計報告很好地處理會計工作中的違規操作。
審計工作對企業的經濟活動有監督和評價的作用,審計工作的監察和督促要求被審計單位的所有業務和經濟事項都必須在法律條文規定的標準以內進行。注冊會計師在進行審計工作的時候通常會接觸到企業一手的會計資料,也可以較為詳細的了解到企業的經濟業務的運行情況。注冊會計師有能力且有義務對被審計單位的經濟資料和經濟活動進行審核,根據相應的標準對審核的結果進行分析和判斷,做出最后的結論,并對不合法的經濟活動予以上報,使企業得到應有的處罰。通常情況下,注冊會計師在審計工作中首先會對被審計單位的經營決策、計劃是否可行,對企業的財務報告是否準確、可靠,財務核算方法是否正確、合法都會現有一個評定結果。并在此基礎上對企業存在的問題提出自己的建議,以利于被審計單位針對自身所存在的錯誤和缺點進行糾正和改進。
參考文獻:
[1]易玄,謝志明.獨立審計的本質:基于契約理論視角 [J].山東社會科學,2010(08).
論文摘要:本文從具體審計實務的角度分析影響企業持續經營能力的特征,識別可能影響持續經營能力的經營和財務跡象,概括持續經營能力審計的相關內容,著重從審計程序結合案例進行分析,并提出影響持續經營能力的事項對審計意見的影響。
持續經營是會計學的一個基本假設或慣例。在持續經營的假設下,企業在編制會計報表時是假定其經營活動在可預見的將來(通常是指資產負債表日后12個月)會繼續下去,不擬也不必終止經營或破產清算,可以在正常的經營過程中變現資產、清償債務。
一、持續經營能力評價的作用和影響
持續經營不確定性的會計信息是企業相關利益各方最為關心的問題。當企業不擬或不能持續經營時,應當采用清算基礎等編制財務報表,并在附注中對影響持續經營的重大因素進行充分的披露,相關利益人就可以早日采取措施,避免或者減少重大損失。
但是從我國目前公司治理情況來看,管理層仍然缺乏披露企業無法持續經營的動機,甚至還出現過惡意掩蓋公司無法持續經營的案例。而注冊會計師的職責之一就是評價企業按照持續經營假設編制會計報表合理性,也就是說只有當注冊會計師采用一定的方法對企業的持續經營能力進行審計評價之后,才能判斷企業財務報告編制基礎的合理性。從另一個方面說,企業持續經營的不確定性增加了注冊會計師的審計難度,導致了審計風險。
二、持續經營能力審計實務分析
2004年3月19日,珠海鑫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簡稱:ST鑫光)股票終止上市公告稱“因公司調整后,經審計的2003年半年度財務報告顯示為虧損,根據中國證監會《虧損上市公司暫停上市和終止上市實施辦法(修訂)》的規定,深交所決定本公司股票自2004年3月19日起終止上市”。
而在此前的2003年8月25日,ST鑫光2003年半年度報告經利安達信隆會計師事務所有限責任公司審計并出具了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
審計報告稱,ST鑫光已連續3年虧損,截至2003年6月30日公司的主營業務已完全停止;會計報表列示股東權益為-1.39億元;無力支付到期的巨額債務。因此,ST鑫光的持續經營能力仍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
下面,我們結合ST鑫光2003年半年度財務報告進行審計分析,以審計評價該企業的持續經營能力。
(一)根據判斷跡象確立審計目標
注冊會計師在執行ST鑫光2003年半年度財務報告審計工作時,主要是對其2003年6月30日的財務狀況和2003年度上半年的經營成果發表審計意見,但是在初步的風險評估過程中,發現ST鑫光存在以下可能無法持續經營的跡象:
1、財務方面
(1)ST鑫光期末貨幣資金為2020萬元(其中:其他貨幣資金2000萬元已質押),可以動用的資金其實只有20萬元,逾期借款為9024萬元,根本無力償還已到期借款。
(2)ST鑫光連續兩年虧損,累計虧損額高達76076萬元,企業主營業務盈利能力明顯喪失。
(3)ST鑫光資產總計37516萬元負債合計49403萬元,資產負債率畸高,隨時可能引發債務危機。
2、經營方面
(1)主營業務已經停止,但是企業轉產及重組業務尚未開始。
(2)由于不再經營主業,基本失去主要市場及主要銷售網絡。
(3)存貨期末余額為零,表明將上期存貨400萬元處理后,企業已經沒有支撐再生產的原材料。
3、其他方面
(1)大量的未決訴訟及抵押擔保事項,隨時有可能被要求承擔相關責任,或被處以大額的違約金。
(2)企業已經停工、停產,無法通過正常的生產經營償還債務,約束性支出難以為繼。
注冊會計師在發現ST鑫光存在上述種種跡象時,風險控制點就應該主要集中在ST鑫光是否能夠持續經營方面,將確定ST鑫光持續經營假設是否合理、財務報表項目的分類及計價基礎是否需作調整及財務報表披露是否充分等作為主要的審計目標。
(二)具體審計方法
1、檢查ST鑫光管理層內部決策文件,包括董事會會議紀要、決議等文件,以發現企業的對外擔保、法律訴訟事項;
2、結合ST鑫光交易憑證的檢查,以發現企業的關聯方交易及無法解釋原因的異常交易,合理懷疑企業的報表粉飾行為對其持續經營能力的影響;
3、檢查ST鑫光的擔保文書及相關的法律資料,對企業的律師發出函詢證,已證實企業擔保事項、債權人的法律訴訟事項對財務狀況的影響;
4、觀察ST鑫光的生產經營活動,關注其主營業務對企業盈利能力的貢獻,關注主營業務的發展空間對企業持續經營能力的影響;
5、函證ST鑫光期末大額往來款項、票據等,證實大額往來款項、票據的可收回性,關注應收賬款、票據的可收回狀況對持續經營能力的影響;
6、審閱ST鑫光子公司及其他投資單位的財務報告,證實子公司的經營狀況及各種投資款項減值狀況對企業可持續經營能力的影響;
7、收集近年財務報表及生產經營數據,對相關數據進行多角度、廣視野的對比分析,關注財務報告與相關分析指標的匹配程度,對異常的財務指標進行細化和分解,查找相關數據與預期差異的深層次原因,分析未預期差異對企業持續經營能力的影響。
(三)審計步驟
注冊會計師采取以下步驟對ST鑫光持續經營能力進行評價:
1、初步了解ST鑫光的基本情況
由于ST鑫光2002年度審計報告也是由利安達信隆會計師事務所出具,事務所對其出具有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表示ST鑫光的持續經營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性,在2003年度在公司基本面尚未發生重大改變時,注冊會計師仍應將持續經營能力的審核作為審計重點。
2、實施風險評估程序
在注冊會計師根據相關跡象了解了ST鑫光的基本情況后,進一步加劇了對其持續經營能力的憂慮,所以在編制總體審計策略和具體審計計劃時,需要對ST鑫光持續經營能力作進一步的風險評估。
經過詢問管理層和實地觀察生產情況,發現ST鑫光在2003年度原有的稀土的生產、進出口貿易等主營業務已停止;經過查詢董事會決議及企業的生產計劃,發現企業主營業務停產后缺乏基本的目標和戰略定位;經過貸款卡查詢及法律文書審閱,發現企業的實物資產、股權由于債務的原因已被抵押或凍結;通過審閱企業當年的財務報告,發現財務業績仍然很差,依靠非經常性損益勉強盈利等。
通過上述風險評估程序,注冊會計師將財務報表層次的重大錯報風險認定為ST鑫光是否具有持續經營能力,并計劃實施進一步的審計程序。
3、實施溝通及評價程序
針對上述風險,注冊會計師與ST鑫光管理層進行充分溝通,管理層確認了上述與企業持續經營能力相關的不利事項,并表達了企業擬通過實質性的資產重組,剝離劣質資產,注入優質資產,實行產業轉型,使企業走出困境的改善措施。4、審閱并評估擬采取的改善措施
由于ST鑫光管理層披露擬進行資產重組以改善上述狀況,所以注冊會計師需要進一步審閱ST鑫光的重組計劃。
注冊會計師取得ST鑫光的資產重組意向書得知其大股東擬通過資產重組的方式保殼,但是相關的重組計劃仍處于設想階段,未真正實施,是否具有可行性及實施成功與否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四)實施的專門審計程序
上述審計步驟是建立在會計師事務所連續審計,對企業的情況比較了解的基礎上。
如果注冊會計師對企業的基本情況不甚了解,或者企業不愿主動明確面臨的經營困境以及企業的改善措施貌似有效時,注冊會計師就需要實施專門的審計程序收集證據。
1、審前調查、現場了解,初露端倪。通過調查、了解發現ST鑫光長期存在主業不突出、主營業務萎縮以及巨額的債務等問題,致使公司年年虧損;公司原本的主業因新材料被司法拍賣,公司不得不對稀土生產計劃做出調整。
上述生產經營基本面全面惡化,導致注冊會計師對其持續經營能力產生懷疑。
2、異常財務指標紅色預警,發現病因。通過計算ST鑫光各種重要財務指標,發現企業營運資金產生負數,負債比率超過100%,企業已經資不抵債、經營發生巨額虧損、資產周轉率低、資產報酬率為負數、凈利潤現金流量為負值。
上述財務指標的逐步惡化,使注冊會計師對其持續經營能力產生懷疑。
3、復核期后事項,持續深入。注冊會計師在復核期后事項時關注到ST鑫光與公司實際控制人簽定了《股權轉讓合同》。
這一可能導致ST鑫光主營業務全面停止的事項,使注冊會計師對企業的持續經營能力產生懷疑。
4、復核借款或債務合同的履行。注冊會計師了解ST鑫光2002年9月為珠江光電1128萬元貸款提供的擔保將于2003年9月到期,但是根據公司目前的財務狀況,擔保到期后履約能力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5、閱讀股東大會、董事會、總經理會議的相關文件。ST鑫光處置所投資公司50%的股權,但是僅產生投資收益約20萬元人民幣,不能緩解公司目前的債務壓力。
6、向律師函證相關訴訟事項。ST鑫光涉及到的重大訴訟事項5件,涉訟總額近5000萬元,企業確認的預計負債總額高達1.6億元,一些不可撤銷的擔保事項形成實際損失可能性較大,企業的持續經營能力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7、向關聯方或第三方確認對被審計單位提供財務支持的安排或承諾。ST鑫光與其大股東簽署了《償債合同》,其大股東將3294萬元的資產注入,但尚未從根本上改變公司的主營業務萎縮的問題;ST鑫光通過與關聯方債務重組實現快速扭虧,由于相關債務重組事項的公允性及是否符合謹慎原則尚待有關部門確認,公司的持續經營能力仍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8、評估被審計單位履行客戶訂單的能力。由于ST鑫光未從根本上改變本公司的主營業務萎縮的問題,企業發生嚴重的財務困難,主營業務被迫出售,難以履行客戶的訂單,持續經營能力具有重大的不確定性。
(五)實施的進一步審計程序
通過上述審計程序,注冊會計師雖然發現ST鑫光存在可能不能持續經營的情況,但是在最終對其管理層提出的針對危機改善措施評估前,注冊會計師仍不能得出ST鑫光無法持續經營的結論。注冊會計師需要根據管理層的應對計劃實施進一步審計程序:
1、取得并復核ST鑫光的資產重組計劃。通過復核ST鑫光的重組計劃,注冊會計師得知企業擬進行資產重組計劃以緩解經營壓力,但是上述計劃尚屬構想,并未具體實施,公司巨額訴訟風險仍未化解,公司連續兩年虧損,下一報告期經營成果能否有較大改善,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其仍具有退市風險。
2、取得并復核ST鑫光資產處置計劃。公司擬將現有資產用以償債、變賣、剝離以恢復公司的持續經營能力,但是公司的實物資產、股權由于債務的原因已被抵押或凍結,實施處置計劃成功與否涉及到很多現實的復雜問題,而企業尚未對上述問題的制定更具體、更具說服力的解決措施。
3、復核其他應對計劃和緩解措施的效果。通過生產場地的現場觀察,公司原主營貿易業務已完全停止,未來盈利狀況不容樂觀;通過向工商部門函證資產的抵押情況,發現企業固定資產中的房屋及配套專項設備、無形資產中的土地使用權均已被作為債務抵押;通過對企業的律師進行函證,發現企業存在大額未決訴訟;通過查看董事會的文件記錄,發現大股東的財務支持(重組)協議仍未簽訂;通過對金融機構函證,發現公司的巨額債務無力償還等。因此,公司的持續經營能力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六)對審計報告的影響
當被審計單位出現持續經營不利的跡象時,不管被審計單位的會計處理與披露如何公允、全面,注冊會計師也絕對不可以出具標準無保留意見,至少要加強調事項段,提醒報表使用人注意不可驗證和不可控制的事項。如果不具備持續經營能力的公司堅持采用持續經營假設,注冊會計師應該出具更嚴厲的審計意見。
在本例中,在充分考慮上述已經獲得的審計證據以后,注冊會計師認為ST鑫光在編制財務報表時運用持續經營假設是適當的,但是未來持續經營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性,要求ST鑫光在財務報表附注中作出充分披露,ST鑫光根據注冊會計師的建議已作充分披露,注冊會計師出具了帶說明段的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即肯定了ST鑫光的會計處理與披露,只是通過增加審計報告的信息量表明自己的疑慮和預測。
一、鐵路內部審計現場質量控制的目標
1.審計程序的合法性
現場審計的過程中,一定要保證審計程序的合法性,所以,在優化審計流程時一定要參考相關法律、法規以及行業準則的要求。鐵路內部現場審計的程序要符合《審計法》、《鐵路審計規定》、《鐵路審計程序實施細則》等要求,還要按照相關內部審計準則制定審計標準,如果現場審計的程序未經合法批準,則失去了法律意義,而且是無效的,審計質量也是不合格的。
在現場審計的過程中,針對某個具體的審計項目,審計程序要符合鐵道部制定的相關工作準確。審計工作規則可以根據不同鐵路單位的實際情況制定,審計方案是對具體審計程序以及時間的安排,在制定時要結合歷年審計結果以及以往經驗,內部審計要突出重點,還要提高效率,降低審計風險。
2.審計結果的可靠性
鐵路內部審計的結果需要保證可靠性,這一要求并不是針對審計結果的準確性,而是要求將審計的風險降到最低。在審計的過程中,審計結果會受到審計人員業務能力、信息準確性。審計深度以及外界環境的影響,所以,審計結果存在誤差是在所難免的,但是制定審計結構可靠性這一目標,可以達到審計現場質量控制的目的。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要保證審計范圍的全面性、審計問題的真實性以及審計取證的可靠性。由于鐵路單位組織機構比較復雜,審計任務涉及的部門布局多,一定要保證相關部門都在審計的范圍內,才能保證審計結果不存在遺漏問題。審計問題的真實性主要是指保證審計問題定性的準確性,問題的表述要盡量詳實,審計結果的處理要得當。審計取證的可靠性,是指取證必須真實反映出審計事項的客觀內容,審計人員一定要按照相關流程進行審計,而且還要證明審計查證過程符合相關要求。
3.審計報告的建設性
鐵路內部審計報告要具有建設性,這才能達到實施審計的最終目的。審計報告是在現場生成的,審計人員通過交流與交換意見,要在審計報告的基礎上做出審計決定。在審計現場,還要對被審單位的經營狀況、管理環境以及財務狀況進行綜合考慮,要對鐵路行業經營管理存在的問題進行披露,還要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審計建議,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二、鐵路內部審計現場質量控制的內容
1.現場的掌控
根據目前鐵路審計的實際狀況,審計組長到達現場后,要根據被審計單位的匯報材料與相關人員的溝通,在宏觀上進一步了解被審計單位的組織結構、生產力布局、經營形式、人員組成等,掌握該單位的資產、資金配置重點,結合審計方案,分析可能產生違紀違法問題的重點環節,修正審計重點及相應內容。根據需要要求被審計單位提供會議記錄,分析決策機構決策的科學性和效益性,分析有無集體違法違紀行為。
2.資源的配置
在人力資源的配置上,首先要充分發揮本級審計人員的作用,充分考慮審計組每個成員的特長,分配其適當的審計任務。受審資源要求被審計單位對提供資料的全面性、合法性、真實性作出承諾;目前鐵路內部審計專用審計程序已經開始推廣使用,但需要注意審計程序取數的正確性。
3.信息溝通
在審計現場,審計人員的作業是相對獨立的,彼此按照各自方案確定的分工進行審計。但是,他們之間又相互聯系,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這就需要組長或主審來組織確保這些有用的信息得到溝通。一般審計組內部溝通主要是采取召開碰頭會、組長個別溝通、成員之間隨時交流等形式。
4.現場復核
現場復核作為一種控制手段,涉及對有關風險點的控制,對于保證審計質量至關重要。由于工作習慣和時間限制,現場復核的重要性往往被忽略,現場復核流于形式,有的甚至取消了現場復核環節,應當引起鐵路各級審計部門的重視。
關鍵詞:會計報表;會計信息;會計誠信
中圖分類號:F23文獻標識碼:A
會計報表是市場上投資者獲取企業信息的重要來源之一,反映著社會經濟和企業經濟管理活動的最終結果。虛假會計報表錯誤地向投資者傳遞有關公司的信息,會導致投資者的決策錯誤,最終給投資者和企業甚至國家帶來經濟損失。所以,識別和防范虛假會計報表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一、虛假會計報表的成因
閱讀會計報表是了解一個企業財務狀況、營運能力、盈利水平的重要途徑。企業制作虛假會計報表的手法,不外乎三個目的:一是為了蒙騙投資者。企業為了獲取投資者的獎勵或者信任,往往含有粉飾會計報表的動機;二是為了取得銀行及商業信用。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債權人在發放信用時必然會從控制風險的角度出發,不愿向經營虧損嚴重、財產擔保不強、資信狀況差的企業提供信用。這樣,經營狀況不佳又急需資金的企業,就容易產生操縱會計信息、粉飾會計報表來獲取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和供應商的商業信用的動機;三是為了減少納稅。企生所得稅是在會計利潤的基礎上,通過納稅調整,將會計利潤調整為應納稅所得額,再乘以適用的所得稅稅率而得出的,因此基于偷稅、漏稅、逃稅、減少或推遲納稅的目的,企業就會去調整會計報表。
二、現有虛假會計報表的制作方法
(一)通過掛賬處理進行利潤操縱。按權責發生制及新會計制度的要求,企業所發生的該處理的費用,應在當期立即處理并計入損益。但有些企業為了達到利潤操縱的目的,則故意不遵守規則,通過掛賬等方式降低當期費用,以獲得虛增利潤的目的。
1、應收賬款、特別是三年以上的應收賬款長期掛賬。應收賬款是企業因銷售產品、提供勞務及其他原因,應向購貨方或接受勞務的單位收取的款項,因它是企業的銷售業務也是企業的主營業務,因此應收賬款能否收回,對企業業績影響很大。
2、在建工程長期掛賬。這主要體現在大部分企業在自行建造固定資產時,都會對外部分融入資金。而借款需按期計提利息,按會計制度規定,這部分借款利息在在建工程沒有辦理竣工手續之前應予以資本化。如果企業在建工程完工而不進行竣工決算,那么利息就可計入在建工程成本,從而使當期費用減少;另一方面又可以少提折舊,這樣就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虛增利潤。
(二)通過折舊方式變更操縱利潤。固定資產正確地計提折舊,對計算產品成本(或營業成本)、計算損益都將產生重大影響。在影響計提折舊的因素中,折舊的基數、固定資產的凈殘值兩項指標還比較容易確定,但在固定資產使用年限的確定上卻較難把握,許多企業就借此做文章,通過變更固定資產折舊方式來進行利潤操縱。
(三)通過非經常性收入進行利潤操縱
1、通過其他業務利潤進行利潤操縱。其他業務是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發生的一些零星的收支業務,其他業務不屬于企業的主要經營業務,但對于一些公司而言,它對公司總體利潤的貢獻確有“一錘定千斤”的作用。
2、通過投資收益進行利潤操縱。企業為通過分配來增加財富,或為謀求其他利益,而把資產讓渡給其他單位所獲得的另一項資產,因此,投資通常是企業的部分資產轉給其他單位使用,通過其他單位使用投資者投入的資產創造的效益后分配取得的,或者通過投資改善貿易關系等達到獲取利益的目的。
三、如何識別虛假會計報表
(一)財務分析方法。財務分析是對上市公司的年度報告、中期報告和季度報告的財務報告部分進行分析,包括三項內容:財務報告的審計報告、會計報表附注和會計報表。
1、進行上市公司財務分析時,首先閱讀財務報告的審計報告。審計報告是注冊會計師對上市公司會計報表是否真實地反映其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資金變動情況等發表的審計意見。注冊會計師出具的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兩種)對于投資者而言是風險最大的。因為,如果是由被審計單位偽造的虛假憑證、賬表而注冊會計師未能發現或者干脆由注冊會計師出于利益驅使直接參與造假,那么他們所出示的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必然是最具風險的。
2、在分析會計報表之前,應先分析會計報表附注。會計報表附注是為幫助理解會計報表的內容而對報表的有關項目等所作的解釋。它主要解釋上市公司所采用的主要會計處理方法,列示會計報表重要項目的明細資料等。了解上市公司所采用的主要會計處理方法,會計處理方法的變更情況、變更原因以及對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影響,這對于判斷上市公司財務報告反映其財務狀況及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情況的真實程度是非常重要的。
3、財務分析。上市公司的會計報表包括資產負債表、利潤及利潤分配表和現金流量表。根據會計報表的數據,計算各種財務指標。
(二)基本面分析方法。包括宏觀經濟分析、行業現狀和前景分析、公司在行業的位置、公司高級管理人員的經營管理能力、公司的經營策略、公司的市場份額和聲望等。如果上市公司的會計報表嚴重脫離了宏觀經濟運行狀況和行業發展狀況,以及公司的經營策略和管理能力,那么會計報表嚴重脫離宏觀經濟運行狀況和行業發展狀況,以及公司的經營策略和管理能力之處,應該是調查分析重點。
(作者單位:江西外語外貿職業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
[1]葉愛枝.論會計報表粉飾的方法識別與對策建議[J].魅力中國,2009.
關鍵詞:審計風險;成因;防范措施
中圖分類號:F239.45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03-0-01
現代企業要實現對財務及經營管理情況的有效掌握和監督,審計是重要的手段,同時這也是促進經營管理改善、經濟效益提升的重要保證。為此,企業一定要從自身情況出發,開展好審計工作。但目前來看,我國的審計機制還存在很多的弊端,導致企業審計中普遍存在風險,制約了企業的發展。鑒于此,企業必須對審計風險有正確的認知,對其中的成因細致分析并建立針對性的防范機制,才能進一步完善審計工作,為企業的的健康發展奠定良好基礎,促進社會經濟的持續增長。
一、審計風險的概念及特點
審計風險一般是指,財務信息由于財務人員的誤報出現的不恰當的意見而形成的風險。審計單位中一旦形成了這種風險,其合法權益就會受到嚴重損害,還會在很大程度上使審計單位產生經濟損失,這種風險二產生的責任應當由審計人員來承擔[1]。經濟環境的不斷變化,使審計風險逐漸增大,這也成為財務人員無法避及的一個現實問題。鑒于此,企業務必要對審計風險具備的客觀性、不確定性、經濟損失嚴重性、可控性等特征熟悉掌握,才能制定針對性措施實現有效規避。
二、審計風險的成因
1.財務人員素質較低
人員是任何企業單位運行的關鍵要素,對于財務工作來說,高素質的專業人才是保證財務工作順利開展的基礎,能有效降低財務工作的出錯率。但目前的很多企業,為了控制人工成本或關照私人,聘用了很多沒有專業技能的人員來從事財務工作,導致工作出現混亂狀態,形成了很多審計風險,也給企業埋下了眾多隱患,影響著企業的健康發展。
2.審計人員素質較低
審計人員是影響審計質量高低的關鍵性要素。要使審計能夠高質量的完成,就要建立起一支優秀的審計隊伍,真實、客觀的審計報告是重要工作良好開展的重要指導,如果審計人員素質太低,審計報告的準確性是難以得到保證的。市場環境逐漸復雜化和經濟發展的快速化都向執業審計人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使得更多專業會計師事務所意識到了人員的素質問題,因此更加青睞于高素質的專業人員,一旦選擇了未取得執業資質的人員,很容易會導致審計工作中眾多環節出現錯誤,審計檢查風險隨之產生。
3.內部審計機構不健全
良好的監管性是內部審計順利開展的重要保證和支持。鑒于此,務必要保證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內部審計應直接服務最高層而不收其他部門干擾,這樣才能確保考核的客觀和準確,發揮出內部審計的真正作用。但從目前來看,我國還有很大一部分公司沒有獨立的內部審計部門,很多制度也是由其他部門代勞制定,內審人員工資也沒有實現獨立核算,完全掛靠在公司業績上,這樣給審計人員留有了造假和偷懶的空隙,使得很多財務報表中不真實的內容被疏忽或視而不見,這樣自然就形成了虛假的信息和報告,為公司迷惑更多投資者購買公司股票創造條件。
4.外部審計獨立性較差
獨立性是審計工作開展必須具備的一個要素,只有這個要素具備了,會計師事務所的職能和作用才能真正發揮出來,幫助公司實現糾錯,真實可靠的審計報告才會自然產生。從目前來看,企業在環境復雜的市場中往往都是自負盈虧的,這就使很多的會計師事務所被利益蒙蔽眼睛忽視其他,而制作具有虛假信息的報告。甚至于,有些會計事務所會開通多項非鑒證業務,這些行為的發生直接影響了事務所的獨立性。這樣就使外部審計失去了獨立性,使得很多實質性的測試無法到位,在公司賬戶產生錯報的情況下,錯報難以被實質性測試發現,造成審計控制風險較高的局面。
三、審計風險防范措施
1.提高審計獨立性,健全三級復核制度
從目前情況來對審計工作進行分析,我們發F:要全面提升審計質量,首先就要保證審計的獨立性,這項工作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開展:第一,從宏觀上來說,社會要保證審計事務的獨立性[2]。第三,有效創建三級復核制度,來健全審計機構的制度管理,從而全面提升審計機構的內部質量,以消除或減少現象的發生,降低審計風險。
2.提高審計人員綜合素質以降低審計風險
(1)審計具備的專業性和技術性、獨立性和高層次都給審計人員提出了較高的職業要求,同時要求必須具備較強的責任心,這樣的人員才能擔起責任,做好工作。(2)審計人員要與時俱進的對法律、會計、審計等知識進行學習和掌握,并能熟練應用計算機網絡等技術,做到綜合知識的融會貫通。(3)累積實踐知識、觸類旁通是提升業務能力的重要途徑;(4)審計事務所等審計機構要重視人員的職業素養及專業知識培訓,以此來進一步提升在職人員的執業能力。并經常性組織審計案例分析,全面分析審計要點,提升審計人員的素質同時,進一步規范審計行為,強化審計人員解決和協調問題的能力。
2.規范審計程序,優化審計方法
審計程序是審計開展中工作人員必須嚴格遵循的一個重要程序,并將審計方案作為審計活動開展的重要依據。(1)規范化、標準化審計程序;(2)從實際出發設計審計方案;(3)要優化審計方法,以降低審計風險;(4)積極有效的利用風險導向型審計,將量化風險水平其中的關鍵點,來進一步確定實質性性測試的范圍及程度;(5)堅持不斷創新,優化審計技術,利用信息電子技術等高科技手段新全面優化審計效率及質量,從根本上降低審計風險。
3.謹慎選擇被審計單位,引入風險管理模式
對大量的審計訴訟案例進行分析和總結,我們發現:被審計單位經營狀況是影響審計風險的一個關鍵性因素。為此,審計業務的開展務必要要堅持嚴謹性和全面性,只有充分收集了被審計單位的相關審計資料及信息,考慮客戶的信譽,并熟悉掌握委托單位的財務狀況、經營狀況等,才有利于審計工作的良好開展。針對經營情況差、存在惡化情況的企業,要重點關注。除此之外,要合理、科學的引入風險管理,降低審計風險。
參考文獻:
關鍵詞:審計質量 審計主體 審計客體
中圖分類號:F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7-053-02
中期財務報告審計質量是注冊會計師審計水平和審計委托人滿意程度的綜合體現,與中期財務報告審計相關的各種因素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到中期財務報告的審計質量,對于中期財務報告審計質量影響因素的研究可以從審計市場、審計主體和審計客體幾個角度加以分析。
一、審計市場因素
對于中期財務報告的審計質量來自審計市場的影響因素主要有是審計市場的供求關系。審計市場的供求關系是影響中期財務報告審計質量的因素之一,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初就開始了注冊會計師資格的考試制度,會計師事務所數量超過6000家,證券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過百家。與之相對應,滬深兩市上市公司的總數為1500余家,需要進行中期財務報告審計的公司每年不足200家,會計師事務所和上市公司共同構成了審計市場的供求雙方。
從審計需求來看,我國審計市場仍舊缺乏對高質量審計的自愿需求。分析其中的原因我們可以發現,中期財務報告審計服務的主要對象是資本市場,理論上中期財務報告審計信息的需求者主要應為公司的股東和債權人。從股東方面來看:特殊的發展背景使得上市公司的國有股股東缺位較為普遍,國有股股東難以切實履行股東權利;小股東的投資大多出于投機動機,這種動機使得大多數小股東無法形成強烈的中期財務報告審計信息需求;而控制性股東實際上控制了董事會,掌握著包括財務信息在內的公司信息,因而對中期財務報告的審計質量沒有太高的要求。從債權人角度來看:上市公司的債權人應該對財務報告的審計質量有一定的需求,但由于特定的發展背景,使得大部分由國有企業改制而來的上市公司的主要債權人為國有銀行,國有銀行的粗放式經營的特點使得其難以對債務人財務報告的審計質量提出較高的要求。正是由于股東和債權人兩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中期財務報告審計市場上對高質量審計信息需求不足的情況,而這種有效需求不足的情況必然會對中期財務報告審計質量的提高產生負面影響。
從審計供給來看,就中期財務報告審計而言,由于在我國中期財務報告審計不是全面審計,需要進行中期財務報告審計的上市公司數量有限,而具備了證券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數量相對較多,這種審計服務供給多于需求的中期財務報告審計市場,決定了上市公司在審計意見的交易中居于主導地位,注冊會計師為了占有市場,可能會表現出迎合審計市場低質量審計需求的特征。目前,在我國注冊會計師沒有揭示客戶的各種違規行為、出具低質量的審計報告通常沒有法律風險,實際上,由于一個或兩個注冊會計師出具的低質量審計報告引發會計師事務所被查處,該事務所的其余合伙人的利益幾乎不受影響,他們可以帶著客戶另換一家事務所,這意味著注冊會計師行業的退出成本幾乎為零。由于審計市場的激烈競爭,以及法律責任的缺失,使得注冊會計師在客戶壓力下,提供低質量審計報告的動機較高,這種情況必然會對中期財務報告審計質量產生消極影響。
二、審計主體因素
中期財務報告的審計主體是指對中期財務報告實施審計的注冊會計師和事務所,中期財務報告審計質量來自審計主體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執業能力。
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是影響中期財務報告審計質量的決定性因素。注冊會計師審計的獨立性是指:注冊會計師不屈服于客戶及其他外在的壓力,自主地根據自己的專業判斷來形成并報告審計意見。獨立性是注冊會計師審計的本質特征和根本要求,注冊會計師只有在審計過程中真正做到獨立于相關利益各方并公正客觀地發表意見,才能保證審計信息的社會可靠性。在中期財務報告審計過程中,由于注冊會計師是由進行中期財務報告審計公司的管理層聘用的,注冊會計師的審計委托人和被審計客戶為同一對象,被審計對象掌握了經濟命脈的注冊會計師在中期財務報告審計過程中如何能夠不屈服于管理者的壓力,自主地報告中期財務報告審計中發現的問題值得思考。
注冊會計師的執業能力是指注冊會計師在中期財務報告審計過程中全面審核企業的中期財務狀況并在審計報告中如實反映的能力。注冊會計師的執業能力是注冊會計師執業能力的根本所在,也是影響中期財務報告審計質量的重要因素。業務能力是指注冊會計師以較高的專業知識、技能和經驗來勝任審計工作的能力,一個合格的注冊會計師必須要擁有廣博的知識和熟練的業務技能即必須擁有較高的業務能力。注冊會計師應首先具備一個優秀會計師的業務素質,深諳公司財務會計的每種業務處理,才能對上市公司中期財務報告進行高水平的審計,對審計委托人提供高質量的審計服務。
三、審計客體因素
審計客戶對中期財務報告審計質量的影響主要來自于被審計公司的股權結構和公司治理結構。
公司的股權結構會通過影響股東和經營者的行為而對中期財務報告的審計質量產生影響。如果股權高度分散,眾多分散的股東要監控公司經營者,勢必要付出高昂的監督成本,這使得一般股東沒有直接監督公司經營者的積極性,更多的是關注股東收益率,股東的直接監控不足和追求短期利益,促使經營者把主要力量集中于短期利潤上,這使得管理者沒有對高質量審計服務的自愿需求。而如果股權過度集中,控股股東不需要通過上市公司向外的財務信息來了解公司的經營狀況,對財務報表的可靠程度也就沒有動力去監督,甚至會出現有損其他利益相關者利益的行為,這種治理結構下公司控股股東也沒有對高質量審計服務的需求。在我國,規模較大的上市公司大多數是由國有企業改制而來,其股份比例較多的是國有股、法人股。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的國資部門作為國有股的股東代表,由于其所有權虛位,往往無法合理地行使股東權利,所以其對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的關注較少,對中期財務報告審計質量的需求也較小,對上市公司獨立審計質量的影響可能相對較弱。而法人股股東可以根據相關規定派代表進入上市公司的董事會或監事會,并對上市公司的重大決策有所影響,如對高級管理人員的選擇、鼓勵政策的確定等。同時,他們很容易獲得公司的內部信息,可以隨時要求召開緊急股東大會就公司的決策向公司的管理人員詢問。因此,法人股股東沒有必要通過公司向外的財務信息來了解公司的經營狀況,對所公布的財務信息的可靠程度沒有動力去監督,所以很難有需求高質量中期財務報告的動力。而上市公司大股東持有的流通股比例越多,其對上市公司的生產經營控制權就越強,對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管理的要求就越高,可以說國有股一股獨大的股權結構為大股東通過不正當的財務行為侵犯小股東的利益提供了便利,他們可能會采取造假手段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由于控股股東本身缺乏對審計的自愿需求,所以很可能通過非常手段來影響中期財務報告的審計質量。在中期財務報告審計過程中,對審計質量有強烈需求的主要是持有流通股的廣大股東,但由于條件所限中小股東往往無法直接影響中期財務報告的審計質量。在我國,個人股占整個上市公司的總股本的比例還不到30%,每一個股東的股權一般都不會超過0.5%,與國有股和法人股的20%~30%的比例相差太遠,基本上沒有個人成為董事會或監事會的成員。因此,個人股股東沒有能力去監督上市公司的行為,也無法對中期財務報告審計質量產生正面影響。
審計客戶公司的治理結構將決定公司的財務信息監督機制,不同的公司治理結構會對中期財務報告審計質量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如果公司的董事長和總經理由兩人分別擔任,二者之間形成委托關系,后者要向前者提供財務信息來表征自己的完成職責和業績,而前者必然要審查財務信息的真實性和客觀性。作為治理結構中另一重要內容是獨立董事在公司中的人數和比重,若獨立董事在公司中的人數越多,所占比重越大,就越能行使對公司重要業務、關聯交易的監督權,必然能降低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減少粉飾報表行為。在我國一人同時擔任公司董事長和總經理的情況并不鮮見,這種情況造成內部人控制公司的狀態,管理者沒有來自所有者的直接監督,可以比較方便的進行會計盈余的操縱,管理者不需要甚至排斥高質量的審計服務。此外國有股為第一大股東的上市公司的管理層大多是上級部門指派的,上市公司無法在市場上自主選擇自己所需要的管理者,真正的經理人市場供求機制無法建立,潛在的競爭者對現任經理人員幾乎沒有什么威脅,管理人員也就無從談起通過高質量的審計意見向經理人市場傳遞信號,提高其市場價值。同時,上市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一部分就是法人股股東在上市公司的代表,幾乎不存在傳遞信號的動機,管理者即使出現經營失誤,也不會受到嚴厲的懲罰,結果往往異地做官。這種治理結構使經營者缺乏制約,其弄虛造假的成本大大低于所獲得的利益,因此他們對高質量的審計缺乏自愿需求,自然很難對中期財務報告審計質量的良性發展產生正面影響。
參考文獻:
1.楊慧君.中期財務報告審計的程序和應注意的問題.財會通訊,2005(1)
2.陳玉清,郭傳慧.我國上市公司中期財務報告自愿審計效果實證研究.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6(10)
3.喻少華,張立民.基于中報視角的審計質量研究.財會月刊,2005(8)
4.杜興強,周澤將.上市公司中期財務報告自愿審計的公司治理動因—基于深圳證券市場的經驗證據.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學報,2007(21)
5.房巧玲.注冊會計師審計審計質量衡量標準:回顧與評價.當代財經,2004(3)
針對國際國內普遍認為審計風險包括重大錯報風險和檢查風險的觀點局限性,結合風險的多樣性、潛化性、集群性和可控性等特征,采用列舉法、歸納總結法、判斷推理法等,概要描述了審計風險的含義,分別重大錯報和審計檢查等兩個層面,歸集了審計風險要素群,并提出有效規避風險的具體措施,以期降低審計風險,提高審計質量。
關鍵詞:
獨立審計;風險要素;規避措施
一、獨立審計風險要素的歸集
(一)審計風險的涵義。我國審計準則規定,審計風險是指財務報表存在重大錯報,而注冊會計師審計后發表不恰當審計意見可能性,但不包括獨立審計錯誤地認為財務報表含有重大錯報的風險。
(二)審計風險要素群的歸集。(1)重大錯報風險要素群。在中國審計文化背景下,重大錯報風險不宜用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來抽象概括和籠統表達。它是由被審單位內部控制制度風險、技術風險、個人責任風險、執業道德風險和領導授意風險等多要素共同構成的風險集群。1)內部控制制度風險。企業經濟運行中,內部控制制度體系結構復雜,落實工作量大,執行中頻繁出現認識不統一、政策不配套、越權管理和以權代制等現象。無制度管理和制度“不作為”現象極為普遍,內部控制失靈,其會計政策落實、會計崗位分工負責及會計人員職業操守必然大打折扣,報表重大錯報在所難免。2)技術風險。不論老會計和新會計,都會存在因工作疏忽和技術差錯造成報表重大錯報的可能性。老會計崗位經驗豐富,實操熟練,但往往工作拖拉,職業態度消極,缺乏知識更新,執行會計準則及稅收法規政策能力欠缺;新會計理論基礎扎實,工作學習熱情高,愿意接受新挑戰,但經驗成熟度低。可見,會計人員核算中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差錯、疏忽和遺漏,一旦成為操作習慣性,問題就會集腋成裘,反映在會計報表上就是重大錯報。3)個人責任風險。國內企業會計崗都實行固定職務工薪,不予工作數量和質量掛鉤,即工作好壞和承擔業務多寡都不會影響工資水平。(2)檢查風險要素群。上述重大錯報風險的諸多要素同樣適用于檢查風險,只不過要素的存在對象從企業轉換到了獨立審計行業上。1)簽約風險。是審計的基礎風險,是指事務所及授權CPA在簽訂業務約定書過程中,因關鍵要約含混不清或有疏漏而履行后產生責任危害的可能性。2)個人修養風險。獨立審計人員的素質與修養參差不齊,學歷、專業知識方面差距巨大。而且個人修養與審計報告的撰寫密切相關,個人修養不高很可能導致撰寫審計報告中因用詞不當和語法修辭錯誤,使委托人曲解、誤解而影響了審計報告應用效果。3)審計報告風險。由于審計報告是審計成果的最終體現,所以審計報告的撰寫尤為重要。審計報告是審計成果的最終體現,直接反應審計程序、手段、取證事實等的過程及查驗結果。因此,獨立審計的執業風險,都集中體現在審計報告撰寫及應用上。
二、獨立審計風險的規避措施
(一)充分關注被審單位經營狀況。獨立審計在簽訂業務約定書之前,要對被審單位的組織結構、中高層領導的品行和能力,員工的個人素養,等多項公司的性質充分了解,并加以識別和評估,以確定是否能夠具備簽約的條件
(二)認真制定審計方案,實施嚴格的審計程序。高質量的審計計劃是防控審計風險的基礎,嚴格執行審計程序是有效防范審計風險的關鍵。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注冊會計師需要對被審計單位的特點和審計項目作充分了解,從審計的角度,審計重點,審計程序,審計方法,認真開展多層次,多角度的審計方案。
(三)建立質量監控機制和專業指導培訓機制。為了有效的保證了獨立審計審計的質量,會計師事務所應當建立和完善質量控制體系和專業指導機制,將該機制應用到每個部門,每個注冊會計師和審計人員身上。同時,可以聘請專業的獨立審計理論和實踐的教師,并組織開展對審計人員的培訓指導工作,使他們的專業知識和工作能力得以提升。在注冊會計師遇到問題的時候,可以咨詢教師,聽取指導意見和工作建議。這樣一來,在有效地提高了審計質量的基礎上,可切實有效的降低審計風險。
(四)建立審計報告復核制度。審計報告是審計工作的最終環節,也是所有審計結果呈現的載體,審計報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實務中,有許多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在撰寫審計報告時,過度依靠模板,往往因為一時的粗心大意造成重大損失。所以,要建立審計報告復核制度,將審計報告的質量提高,從而很好的預防審計風險。
參考文獻:
一、經濟效益審計的內涵
經濟效益審計不論稱為管理審計、業務經營審計、績效審計,或是其它的詞匯,其內容則都包括經濟性、效率性、效果性,即通常所說的“3E”審計。那么,什么是“3E”審計的含義呢?英國國家審計署在1983年公布的《國家審計法》曾經做出如下解釋:
1.經濟性,是指對一項活動,在關注保證其質量的前提下將其資源消耗量降到最低水平。
2.效率性,是指產品、服務或其他形式的產出與其消耗資源的關系。
3.效果性,指既定目標的實現程度,以及一項活動的實際效果與預期效果的關系。
經濟性、效率性、效果性三者之間的關系是辯證統
一、缺一不可的。這三者最終都要以實現企業經濟效益最大化為根本目標,通過從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者之間的相互關聯中進行的審查和評價,足以表明和確定企業經濟效益的優劣,從而得到客觀、公正、的審計結果。
要正確理解經濟效益審計的涵義,首先要弄清楚經濟效益審計與財務審計的關系。經濟效益審計與財務審計之間既有同,又有異。它們的相同之處表現在都是對經濟活動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經濟性的監督和評價。它們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象不同,經濟效益審計的對象是各種經濟資料和有關的技術經濟資料、經營管理活動;而財務審計的對象僅僅是財會資料和財務收支活動。
2、目的不同,經濟效益審計通過審查各種經濟資料和技術經濟資料,評價單位的經營管理活動是否經濟,是否合理,是否有效益,并提出改進意見;而財務審計則審查財會資料是否真實正確,審計財務收支是否合理合法。
3、職能不同,經濟效益審計具有建設性和防護性職能以建設性為主;而財務審計具有防護性和建設性職能,以防護性為主。
4、依據的標準不同,經濟效益審計的標準是有關法律、財經法規和制度,以及計劃、目標、定額、技術經濟指標、同行業同類指標;財務審計以有關法律、財經法規和制度為標準。
5、方法不同,經濟效益審計除運用財務審計方法外,還利用經濟數學方法和現代管理方法,既進行事后審計,也進行事前審計;財務審計則通過檢查、調查和分析等方法,審查會計賬薄和財務報表,分析財務指標,以事后審計為主。
由此可見,經濟效益審計是財務審計的深入和發展。開展經濟效益審計往往從財務審計入手,即從審查資金、成本、利潤的情況入手,然后再深入到全部經濟活動和經營管理中去。當然也不能把經濟效益審計與財務審計等同起來,而忽略他們之間的區別。
其次,還要分清經濟效益審計與企業經濟活動分析的關系,企業經濟活動分析是企業內部人員根據核算資料,運用各種經濟指標,對企業生產經營狀況進行分析研究,從而有利于企業改善經營管理做出正確的經營決策。企業經濟效益審計的程序、方法、指標和標準與企業經濟活動分析非常類似,但二者也具有明顯的區別。
1、兩者的性質不同,經濟活動分析的本質是企業經營管理活動,是構成企業管理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履行的是管理職能。而經濟效益審計是企業內部的證實監督活動,履行的是監督和評價的職能。
2、兩者的主體不同,經濟活動分析是具體從事企業經營管理活動的人員來開展的,可以說是一種內部的自我分析和評價活動,由于是自己評價自己的管理行為,因此在評價中難以做到客觀和公允,經濟效益審計人員作為企業的獨立機構,對企業經濟效益進行審查和評價,在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準外部的審查和評價活動,相對于經濟活動分析根據有客觀性和公允性。
3、兩者的側重點不同,經濟活動分析對企業經濟效益的分析側重于事后分析,根據取得的核算結果資料分析其影響這一結果的各種因素。而經濟效益審計是企業經濟活動全過程審計,他不僅對事后效益審計,也對事前、事中的效益進行審計,他可以將審查和評價的活動延伸到決策、預算和控制。
可見,經濟活動分析與經濟效益審計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他們各司其職,不能互相替代,也不是重復性工作,他們相互促進,都是提高經濟效益的方法之一。
二、經濟效益審計的方法
由于經濟效益審計要對經濟活動和管理活動的效率、效果和經濟性進行檢查、評價,因而經濟效益審計的方法具有系統性和廣泛性,涉及經濟數學、管理、統計、分析等多種學科的調查、分析、測試等系統性方法。開展經濟效益審計的主要方法有:
1、審計查證法。包括常規技術方法和現代管理方法。常規方法借鑒了財務審計的有關方法,如審閱法、順查法、逆查法、核對法、函詢法、盤點法和抽樣法等,現代管理方法借鑒了現代管理的技術方法如:①與預測相關的方法。定性的如集合意見法;定量的如回歸分析法、自適應模型預測法、時間序列預測法等。②與決策相關的方法。量本利分析法、線性規劃法、邊際分析法等。③與計劃、控制相關的方法。投入產出法、項目評估技術等。
2、審計分析法。包括對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結構分析法、平衡分析法、敏感性分析法、多因素聯動分析等。
3、審計評價法。包括定性的方法和定量的方法。定性的方法通常采用的是成功度評價法,它是依據評價專家或專家組的經驗,對項目的成功程度做出定性結論,也即通常所說的打分制。項目的成功度可分為五個等級,完全成功、成功(A)、部分成功(B)、不成功(C)、失敗(D)。定量的方法主要有差額評價法,對比評價法,綜合評價法。
三、經濟效益審計的評價指標體系
效益審計評價指標體系是審計機構及其審計人員在效益審計中判斷是非、衡量和評價效益高低優劣的準繩,是進行效益升級的重要依據,要提高效益升級的深度和質量,必須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這才能保證審計評價的客觀性和審計建議的前瞻性和可靠性。
正確確定評價企業經濟效益的指標體系,對于真實反映、合理評價企業的經濟效益狀況至關重要。建立評價經濟效益的指標體系,需遵循以下幾點原則:①全面性原則。指標的設計既要能反映企業財務成果和經營狀況,又要能反映企業管理水平和經營能力。因而,既要有財務指標,也要有非財務指標。這樣,可避免審計評價工作出現遺漏,能從不同角度對企業進行全面、綜合的考核和評價。②科學性原則。指標的設置既要考慮指標自身的科學合理性又要結合企業實際、遵循客觀規律,既要有動態指標又要有靜態指標,既要有定性指標又要有定量指標。③可操作性原則。評價指標的設置應該簡略、清晰,便于操作和考核。無論是指標所包含的內容,還是指標的計算,均力求簡單,易于使用。除以上主要原則外,還應遵循普遍適用性原則以及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原則。
評價企業經濟效益的指標體系是由多個具體的指標所構成,主要包括綜合性指標和單項指標兩大類。綜合性指標主要是資本收益率、社會貢獻率和資產報酬率等。資本收益率是從投資者獲取凈利潤的角度評價企業的經濟效益狀況;社會貢獻率是從企業向社會所作貢獻的角度評價企業的經濟效益狀況;資產報酬率是從全社會的角度評價企業的經濟效益狀況。考核經濟效益的單項指標主要有銷售利潤率、資本保值增值率、資產負債率、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應收帳款周轉率、產值利潤率、勞動生產率、產品質量、材料利用率、材料消耗定額完成程度、設備利用率等,此外還包括上級下達或本級確定的關鍵業績指標。
效益審計的評價指標與審計項目的目標緊密相關,過于簡單,不能全面系統地反映被審單位的整體財務狀況,但過分夸大復雜的量化指標在效益審計評價中的作用,并且試圖建立一卡通式的評價指標體系,也是不現實的。由于各企業的具體情況不同,所以,在考核企業經濟效益時,所運用的考核指標也不同;就某一項具體的指標而言,其運用過程和要求也是有區別的。在考核企業經濟效益時,應注意將上述指標作為一個完整的指標體系來運用,防止片面地、僵化地運用這些指標。否則,便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四、經濟效益審計的依據和標準
在經濟效益審計的過程中必須有一個指導審計活動、衡量被審計事實、鑒定經濟效益質量的標準,這就是經濟效益審計評價標準。經濟效益審計的評價標準首先是一個以財務指標和技術經濟指標為主體的標準體系。其次,在經濟效益審計過程中,其評價標準的適用性和有效性是以特定的時間、環境、條件及被審計單位的業務經營和管理水平為基礎的。再次,經濟效益審計評價標準也具有相對性。由于各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平衡,每個時期的經濟勢態不一樣,每個企業的具體情況不同,同一標準運用于某企業得出某種結論,而運用于另外一企業,則可能會得出另一結論,甚至是相反的結論。最后,財務審計所依據的標準大多具有強制性,而經濟效益審計的評價標準則是指導性的。在實際工作中,審計人員應注意所選用標準的相關性、完整性、時效性等,以保證得出準確的審計結論。經濟效益審計的依據和標準主要有:
1、國家的方針、政策、法令、制度。它是經濟效益審計的首要標準,只有在遵循國家的方針、政策、法令、制度下取得的,才是真正的效益,才能保證企業的長遠效益。
2、各種計劃、指標、預算、定額。這是經濟效益審計中采用最多的一類審計標準,這類標準是針對被審計單位的實際情況指定的,具有較強的可比性,也較能反映企業的實際水平。
3、前期的審計標準。它是指被審計單位以前開展經濟效益審計時所制定和運用的標準,是審計人員制定本期經濟效益審計的參考依據。前期的經濟效益審計標準具有延續性,在它的基礎上制定本期標準,可以節省人力、物力、和財力。
4、本單位或國內外同行業的歷史先進水平與平均水平。這類指標也是用來考核被審計單位經濟效益高低的標準之一。它們是對計劃、指標、預算、定額等標準的補充,從而使經濟效益審計的標準體系更加完整、全面。由于這類標準的時間跨度較大,在運用時,應考慮各種客觀因素的變化,如物價變動等。
5、科學測定的經濟技術數據。這類標準主要用于評價新產品及新工藝的經濟效益。由于新產品新工藝的效益沒有相應的歷史資料可以比較,同時、同行業又無同類的指標可以參考,要評審它們的經濟效益,就得借助于科學技術來測定。因此,它是經濟效益審計中采用的一種特殊標準。
五、經濟效益審計的程序
企業經濟效益審計程序包括準備階段、實施階段、報告階段和后續階段,每個階段都應遵循一定的程序,靈活運用恰當的技術和方法。
準備階段:審計項目確定后,就要按照審計項目的具體要求,適當配備財會人員、經濟管理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或有相應技術特長的審計人員,成立審計組,收集資料,進行實地測試;確定重點,制定審計方案。
實施階段:圍繞重點進行審計調查,并對影響經濟效益的有關數據進行取證;在企業存在的諸多問題中找出影響經濟效益的主要癥結,結合有關的資料、數據、情況,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得出正確結論后,提出改進措施和建議。實施階段包括詳細調查了解、實施審計測試,收集審計證據、編制審計工作底稿,醞釀審計意見三個方面的工作。
報告階段:主要是將審計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情況歸納整理,進行分析評價,撰寫報告,征求單位意見、作出審計結論、立卷歸檔。值得關注的是,企業經濟效益審計報告不同于財務審計報告,它的目的不是為了證實財務狀況的真實性,而是為了揭示被審計單位經濟效益的高低及其原因,并做出評價,提出建議或措施。在多數情況下,由于被審計業務的專業性強,往往不能提出直接證據來論證審計報告的結論,為了使審計報告具有充分的說服力,需要廣泛地運用間接證據和推理證據,這都需要在審計報告中加以詳細的說明。審計報告一般應具備背景資料、審計結論、論證結論的證據、改進的建議或措施等內容。
后續階段:后續階段是指審計項目完成,經過一段時間后,對審計建議和改進措施的執行情況進行回訪性審計的過程。主要是檢查被審單位對于審計機構針對審計中查出的問題和弊端而提出的改進意見和建議的落實情況,同時也檢驗審計機構提出的改進措施是否可行,被審單位采納后,企業管理是否得到加強,經濟效益是否得到提高。
當前,經濟效益審計已成為審計工作的發展方向,現實中的審計工作重點也已逐步由真實性、合法性向效益性轉變移,但就目前來講,企業審計部門開展經濟效益審計還處在零散的、單個的,還沒有形成系統的、規范的、完全獨立的審計類型,大多在財務收支審計以及其他專項審計中反映出一些效益審計問題。為此,新時期的審計工作者必須堅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緊緊圍繞經濟效益這一中心,不斷探索經濟效益審計工作發展的新領域,新方法,新路子。
當前我國注冊會計師執業的九大困境分析
1.審計意見表示與社會公眾的理解差距
注冊會計師對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出具的審計報告有四大類,即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和拒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注冊會計師根據獨立審計準則進行了審計,出具了恰當的審計報告,但在審計報告不干凈時(我們可以把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以外的審計報告通稱為不干凈的審計報告),財務報告的使用者往往認為審計報告是有問題甚至是錯誤的。如因審計范圍受到嚴重限制而出具的拒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社會公眾往往這樣認為:審計范圍受到嚴重限制,為什么會受到限制?企業管理層都能對審計的項目進行控制,而注冊會計師在獲取足夠的證據時遭遇到了困難,肯定是企業高管有意隱瞞某些事實,或者故意設置某些障礙阻擾注冊會計師獲取足夠的審計證據,既然企業高管存在問題,就應出具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更有意思的是,在不干凈的審計報告遭遇到公司的經營失敗或重大違法行為時,注冊會計師即便出具了恰當的審計報告,社會各界仍認為注冊會計師未勤勉盡職,因注冊會計師的審計失敗而導致他們利益受損,應追究注冊會計師的有關責任。
2.內部控制制度基礎審計下的管理層舞弊的困境
我們國家現階段審計職業界實行的是制度基礎審計,是一種以審查企業內部控制制度著手的審計方法。根據獨立審計準則,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與執行有效性,是被審計單位的會計責任,企業管理當局有責任建立良好的內部控制制度。制度基礎審計的重點是對制度的各個控制環節審查,目的在于發現控制制度中的薄弱環節并找出問題發生的根源,然后針對這些環節擴大檢查范圍。企業管理當局是內部控制制度的設計者和執行者,那么在管理當局有意制造某些內控制度的假象時,良好的內部控制假象將讓注冊會計師收集較少的審計證據,注冊會計師往往很難發現管理舞弊。根據獨立審計準則,注冊會計師有責任發現和披露被審計單位的管理當局的重大舞弊,若沒有發現和披露管理當局的重大舞弊,是注冊會計師的過錯,應承擔過失責任。另外,在實際的工作中,對在審計中發現的管理舞弊,注冊會計師往往不是選擇披露,而是提醒企業有關管理高層改正,而且,審計工作中實際發現的重大管理舞弊與實際發生的重大管理舞弊之間存在很大差距。這樣,在公司管理當局,特別是公司最高管理當局與公司各利益群體串通舞弊時,注冊會計師往往是力不從心。
3.公司治理結構中角色重合的困境
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是現代公司治理制度的一大特征,公司的最高權利機關是股東大會,在股東大會的基礎上選舉產生董事會,董事會對股東大會負責,代表股東的利益,董事會聘請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對企業實施具體的經營管理。企業的所有權屬于股東,企業的經營權則授權給企業管理當局。股東是委托人,公司管理當局是人,股東委托公司管理當局對公司進行經營管理。在審計業務的委托關系中,股東委托審計機構鑒證公司管理當局經營業績,即股東是委托人,審計機構是人。管理當局與審計機構是獨立的,不存在任何的契約、利益關系,由人監督人的過程是可以保證其公正性的。我國現階段的現象是很多公司的高管本身就是董事會的重要成員,公司高管既對公司實施具體的經營管理,又名義上代表股東,在董事會中主宰著公司的重大決策,這樣使得公司高層為謀取自己的利益而損害廣大的投資者利益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內部人控制現象十分嚴重。董事會成員,企業高管部分成員二合一,使受托進行審計的審計構處于十分尷尬的位置,即“委托人”(董事會)委托審計機構對委托人(是董事會重要成員的高層管理人員)的會計責任予以認定或解除。審計機構在審計過程中很可能迫于委托人的壓力而作出妥協,出具欠適當的審計報告,造成了審計失敗。
4.抽樣審計下的5%困境
最初的審計是以詳細審計開始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審計目標的改變,科學的抽樣審計方法得到了廣泛應用。抽樣是統計學中的重要概念,與統計學界的一個重要魔數——5%有著干絲萬縷的聯系。根據雙尾假設測試(TWOTAILED HYPOTHESIS ——TEST)的統計所得出的結果,總體中有95%的值落在偏離中值為正負1.96標準差之間。許多的注冊會計師把可容忍的審計風險確認為5%,這是否意味著注冊會計師愿意接受簽發的100份審計報告中有5份以內的錯誤報告?假如某具有證券業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有20家證券業客戶,他們的可容忍審計風險是5%,那么,從總體上來說,該所每年出具的20份審計報告中有1份可能是錯誤的審計報告,就造成了審計失敗。在我國現階段,一次審計失敗可能對一個會計師事務所造成毀滅性的打擊。如在瓊民源事件中為瓊民源出具審計報告的是中華會計師事務所,在1998年5月1日證監查字[1998]36號中對中華會計師事務所的處罰也不算十分嚴重,暫停證券業務資格6個月,而且剛好是1998年5月1日開始至1998年11月1日結束,并未錯過年報預審。但在1998年度,中華所13家客戶當中有10家客戶更換到其他會計師事務所,最后,僅有3家仍然由中華會計師事務所簽發1998年的審計報告。
5.獨立性的追求與天生的非獨立性
獨立性也許是獨立審計準則中出現的最多字眼之一。獨立是注冊會計師的靈魂,注冊會計師唯有保持獨立性,才有可能更加客觀、公正,出具實際意義上的審計報告。但我國的注冊會計師行業天生以來就是非獨立的。二十世紀80年代,中國恢復注冊會計師制度,大部分會計師事務所由政府部門創辦,并接受政府部門的管理。1988年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成立后試圖將會計師事務所納入自我管理軌道。但要從根本上改變中國會計師事務所與政府掛鉤的現狀,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實踐中,各掛靠單位如財政部門、稅務部門、行業主管部門等通常會利用手中的權力指定企業到所屬的會計師事務所接受審計,與此同時,注冊會計師在作出審計判斷、出具審計報告時,會受到主管部門的意愿所左右,審計的獨立性受到嚴重破壞。根據中注協1997年底所作的調查,54.7%的回復者反映了他們在審計實務中受到了政府干預,其形式包括指定審計單位或對審計報告的出具進行直接干預等(全中和,注冊會計師行業相關問題問卷調查分析報告,《注冊會計師通訊》1998年第一期)。影響中國注冊會計師獨立發展的另外一個重要方面是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的地位問題。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作為全國注冊會計師的自律性組織,它的地位、權威和獨立性直接影響注冊會計師執業的獨立性。然而目前中注協理事會的大部分成員(包括會長和副會長)都來自政府部門,而非審計職業界,中注協也一直接受著財政部的領導和管理,中國政府官員認為注冊會計師作為經濟警察,僅是政府管制力的補充和延伸而己。因此,從嚴格意義上講,中注協還僅是一個半官方的組織,而非民間自律性組織,這使得中注協在許多情況下要作出獨立決策殊非易事,從而大大影響了整個注冊會計師職業界獨立性的發揮。(湯云為,2000,關于中國注冊會計師職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探討。)
6.法律法規的尷尬
我國現階段財務會計法規的情況是:會計準則和財務通則并存。這樣使中國會計人員經常處于進退兩難境地,財務通則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計劃經濟的產物,企業財務是政府財政的附屬物,政府往往規定了企業的各項財務活動。財務通則主要規范的是如壞帳計提、折舊年限和存貨計價方法等事項,并要求企業會計人員必須遵循之。注冊會計師要求對企業財務報告遵循會計準則和其他法規(包括財務通則)的程度發表意見。毫無疑問,這樣經審計的財務報表將會發生偏離。另外,財政部制定會計準則,但會計準則本身亟待完善,雖然我國頒布了不少具體會計準則,并在上市公司中開始執行統一的企業會計制度,但是基本會計準則與具體會計準則之間,各具體會計準則之間,在應用有關會計原則問題上存在著許多不相一致的地方。不斷修改頒布與新頒布的會計準則往往使企業的會計人員無所適從,這也給注冊會計師的審計帶來困難。
獨立審計準則的法律地位也是極為尷尬的。注冊會計師的執業準則是有中注協負責擬訂,報財政部批準后實施,中注協負責對獨立審計準則進行解釋,那么獨立審計準則是法規還是規章?有人認為《獨立審計準則》不過是民間制定的文本,在法律上沒有引為標準的效力。另外,1998年1月財政部頒布的《違反注冊會計師法處罰暫行辦法》規定:注冊會計師和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師事務所在執業中違反注冊會計師行業管理的法律、法規和規章應予行政處罰的,適用本辦法。行業協會制定的行業管理方面的文件,是否能歸結于法律、法規和規章?
還有,我國企業會計由財政部管理,會計師事務所由中注協管理,上市公司則由證監會監管。財政部頒布會計準則,中注協擬訂注冊會計師執業準則,證監會制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約有關規則,“會計準則”,“執業準則”,“信息披露規則”有時并不協調,這也給注冊會計師執業帶來了困難。
7.知識的頻繁更新與會計師事務所的人員結構的兩極分化
我國現在的會計師事務所一般都實行三級復核。嚴格的三級復核將有效地減少審計失敗的概率。一般而言,第三級復核者是會計師事務所的高層主管,一般由會計師事務所的主任會計師承擔。在審計工作底稿的重大問題的把握上,第三級復核者起著關鍵的作用。因此,嚴格的三級復核要求會計師事務所的高層主管有豐富全面的知識和良好的經驗判斷能力。我國早期的注冊會計師資格是通過考核取得的,年齡普遍偏大。現在占據會計師事務所高層主管的大多是早期考核制下獲得注冊會計師資格的人員。我國近十年來證券市場得到了大力發展,各種法規制度不斷頒布和修政,知識更新非常頻繁。年齡老化的會計師事務所的高管是否能跟上知識更新的步伐?許多會計師事務所的第三級復核形同虛設,完全是走走形式而已并不能發揮真正的作用。
8.信息的不對稱與表外信息的關洼
根據獨立審計準則,注冊會計師應充分關注對會計報表有重大影響的表外信息,如《獨立審計準則第8號——違反法規行為》等。在實踐中,公司提供給注冊會計師的主要是與會計報表有關的帳簿、記帳憑證、法規依據與合同等,表外的一些信息很難收集到。即使在注冊會計師懷疑企業某一方面,而試圖從企業內部獲得某方面的表外信息證據時,往往會被企業高層主管以企業商業秘密之類的借口回絕。對企業的經營狀況,企業管理層處于完全知情的一方,而注冊會計師并不是如此,因此,企業管理層很容易隱瞞企業表外的諸多事實。
9.經營失敗與審計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