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土木工程專業的未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遠程教育;土木工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踐;措施
隨著我國科技實力的不斷增強,教育事業的發展也非常迅速,教育改革也在不斷深入,土木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也隨著教育改革深入在不斷變化,土木工程教育得到迅速發展。對于土木工程專業的學生,除了掌握專業的技能之外,還要具備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要求。遠程教育是科技化和信息化共同作用出現的新的教育手段,是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我國高校中的土木工程專業招生,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因此,各大高校都希望能夠多出一些人才,符合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由于人才的培養速度加快,各大高校都引進了遠程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和專業培養,已經積累了一些經驗。遠程開放教育的系統性比較強,我國很多的地方高校資源渠道比較多,但是自主能動性卻比較差,致使資源整理工作繁重,整合的難度比較大。
1、遠程教育土木工程人才培養的系統模式
第一,多層次人才培養模式。據調查顯示,社會對土木工程專業的人才的需求主要是以技術類的高技能應用人才以及管理型人才為主,占到社會對該專業人才需求的80%-90%。人才的多層次培養模式,主要分為專科人才培養模式和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根據對土木工程相關企業等相關人士的問卷調查顯示,不論是用人單位還是學生和教師之間,對多層次人才培養模式都非常認可,因為這樣不但能夠保證培養人才的主要方向是應用型人才,也保證了這些人才能夠及時滿足生產第一線對人才的實際要求。目前,很多的高校已經和企業聯手,學校培養企業需要的專業人才,而企業為學生提供就業崗位,使學生在入學之初,就有具體的就業崗位。通過遠程教育的系統理論學習和專業指導,學生能夠更好地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應用能力,能夠將專業技能及時應用到崗位中,實現多層次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學習的目的。本科人才培養主要傾向于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但是目前的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和體制還不完善,因此還沒有得到廣泛使用,這一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是培養具有專業知識和較高職業素養,具有多項技能和較大發展潛力的多層次復合型人才,需要進一步完善這種人才培養模式。第二,特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為了實現人才寬口徑、綜合性的發展目標,學校要加強特色專業人才的培養。土木工程就是很多工科學校的特色專業。通過對資源的整合利用,從土木工程專業的特點出發,對專業課程進行設置,設計人才培養方案,以擴寬學生理論基礎,提高專業技能為宗旨,加強素質教育和專業教育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要實行集中力量提高土木工程的專業化人才培養的目標,打造土木工程專業的特色品牌,提高多層次人才培養模式的水平,將兩種人才培養模式相結合。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土木工程專業和建筑專業學生人數比擴招之前多出了將近4倍,相關專業占到高校專業的70%以上,特色專業建設的成果顯著。
2、遠程開放教育土木工程人才培養措施
第一,要明確人才培養的目標。我國的高等院校的土木工程專業的發展也歷經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因此,土木工程專業指導委員會對該專業提出的人才培養目標為:第一,要培養適合社會發展的應用型人才;第二,要培養學生全面發展,德智體等各方面都能夠得到發展;第三,要求學生掌握專業的理論知識和技能,獲得工程師方面的證書,對學生進行相關方面的訓練,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根據現在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學校要將人才培養的模式轉向應用型人才和復合型人才培養方向上,實現遠程教育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在進行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要通過不同方式進行,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建設人才培養體系。由于我國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體系目前還不完善,因此,在人才培養模式上也要分不同情況進行處理。要完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就要通過學校對專業人才的應用體系進行培養以及教育機構通過崗位實習來進行應用型人才培養。但是在實踐操作中,兩種人才培養模式的并沒有表現出過大的差別,因此很多高校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難以區分兩種人才培養模式。因此,在進行課程設置時,就針對這一特點進行專業知識的訓練,通過模塊化課程指導和遠程教育人才培養方式的結合,使學生在發展的過程中能夠保證個性化的發展。其次,提高人才的培養水平,提高人才發展層次,逐步將人才培養模式從應用型轉為復合型。提高人才的培養水平,提高人才發展層次,逐步將人才培養模式從應用型轉為復合型,不但是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更是土木工程專業發展的要求,更是遠程開放教育對土木工程專業學生發展的要求。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建筑行業的蓬勃興起,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土木工程行業的發展非常迅速。2001年我國加入了WTO,這使得建筑行業面臨著巨大的機遇和挑戰,土木工程的競爭壓力不斷增強,因此,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但要求學生具有全面的知識儲備,還要求其具有多種技能以及巨大的發展潛力,在和諧發展和競爭激烈兩種環境交融的背景下,要培養人才的個性和創造性,加強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復合型人才在新時代下,越來越受到市場的青睞,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已經不僅僅局限于滿足當前工作的需要,更多的是從企業未來發展的角度考慮。最后,要注重人才培養的質量,避免追求數量,忽略質量。注重人才培養的質量是遠程開放教育對土木工程人才培養的要求,也是人才培養的重點,是未來學生就業的基礎。要測試遠程教育土木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是否有效,是否能夠經得起社會和用人單位的檢驗,人才培養的質量就是重要的檢驗標準。第二,改進并完善教師隊伍。教師是人才培養的關鍵,只要創新教師隊伍,才能夠保證培養出高質量、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遠程開放教育的教學模式決定了教師隊伍的組成是靈活多樣的,不受固定模式的束縛,不但包括學校專業的教師,還包括外聘教師、專業方面的行政教師等相關人士,而且這些教師資源分散在不同的區域,存在與各大高校之中,因此,要對教師隊伍進行創新建設,這樣才能夠保證遠程開放教育的教育成果。第三,校企合作推動土木工程發展。校企合作使土木工程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之一,遠程開放教育的主要特點就是開放、自學、面授補充等。為了實現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學校要深化和企業之間的聯系,加強合作,培養企業需要的人才。企業為學生提供合適的就業崗位,促進遠程教育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個性化和創新性。土木工程的教學教育形式靈活多樣,這樣就出現了難以評價教學效果的狀況。為了使遠程教育土木工程人才培養模式實現高效率的目的,就要對對這種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創新和實踐,在實踐中積累經驗。遠程教育土木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是一種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也是一個時間跨度較大的系統工程,所以需要新的教育理念注入、新的教育思想指導。按照社會對土木工程人才的需求,進行符合標準和規格的培養。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要把握好教學的內容,提前設定教學體系,制定符合遠程教育土木工程人才培養的效果評價機制,對教育的整個過程提前設計,保證在進行土木工程教育的過程中能夠真正的把知識傳遞給學生。通過對遠程教育土木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的調查分析,可以得出遠程教育對于土木工程的人才培養具有創新性和實踐應用性,結合現代信息化的教學模式和學生特點,使土木工程教育能夠邁入校企結合的階段,促進土木工程專業的發展,培養更利于社會發展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初明祥.土木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2,11:14-15,29.
[2]鄭健民,嚴超君.遠程開放教育土木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05:101-107.
[3]王衛東,彭立敏,余志武,謝友均.土木工程專業特色人才多元化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1:144-148,160.
[4]張景,李偉,劉小平.現代遠程開放教育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價值[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03:95-97.
在同濟大學采訪了土木工程學院的院長趙憲忠教授和三位同學,
從他們的話中,我們由衷感受到一流學科建設的風范。
同濟大學的土木工程專業總是在中國高校排名中居于首位,在世界高校土木工程專業排名中也屬第一梯隊的前20強。
土木之強
同濟土木很強。它“大而全”。自1914年11月成立,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專業已經走過了102年的歷史,匯聚了眾多人才,如今教職工有403人之多,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5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其學科涵蓋巖土工程、結構工程、橋梁隧道工程等土木工程的各個方面,研究的全面性在中國乃至全球的高校中都是少見的。
土木工程學院承接了眾多的國家級大項目,以至于有人戲說,在中國的大地上,頂級的工程項目不是同濟土木設計的,就是同濟土木咨詢的,不是同濟土木研究的,就是同濟土木施工的。
學院在某些領域已經能引領世界,它牽頭創建了地震工程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和地震工程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后者聯合了美國、歐洲、日本和大洋洲等地區全球頂尖的七個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同濟土木已然事實上成為世界的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到2020年,土木工程學院還將形成二三個這樣的世界級研究中心。
而記者對土木工程學院的強,第一印象則是其壯闊的大樓,大樓位于同濟大學四平路校區西南部,是由土木師生自己在2003年設計的。一眼望去,一個渾身鋼鐵的“龐然大物”橫亙在校園,滿滿的力量感。它由兩幢樓組成,主樓8層,副樓6層。從師生的口中得知,它的特色就是全部是鋼框架。它不僅顯示著學院強大的專業能力,還是學生學習專業的有力工具。鋼結構、橋梁、混凝土、隧道……大一下學期的必修實踐課上,土木學生要去各個代表性建筑去認識這些“朋友”。而土木工程大樓是天然的鋼結構最好實踐對象,在老師的帶領下,同學們按路線走一遭土木工程大樓,就知道什么是鋼結構了。
大樓還成了學生實踐的地方。走進主樓,會被最右側的兩個大型人字結構吸引,記者被告知這是抗震阻尼器,而它就是由土木自己的學生發明的。
同學之優
趙院長在采訪中說,一流世界大學、一流學科建設的立身之本是人才培養。記者與博士生傅博、碩士研究生樓初D和伍佩交流了一個下午,他們侃侃而談,讓人強烈感到他們專業能力強、視野寬、思路清晰、表達能力強、善于合作,等等,總而言之,素質非常高,我們仿佛看到了未來的領軍人物。
優秀的學生是怎么培養出來的?趙院長介紹,土木學院會結合未來四五年、乃至二三十年對土木人才的需要,制定人才培養的重點。過去的年代里分別提出過通識教育、動手實踐、創新國際化、專業認證等思路, 每隔四五年,同濟土木學院都會獲得一次國家級教學成果獎。面對“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的建設”,土木學院制定了共性基礎+個性培養的一流人才培養方案。
共性基礎,包括課堂教學、社會實踐、國際交流等。
在課堂教學中,土木工程學院側重知識原理的掌握,“現在都是對原理把握好的老師,選他們課的同學比較多。”趙院長說。當然學院這樣的好課很多,甚至外校同學也能享受。傅博,本科畢業于合肥工業大學,他就從同濟土木的很多經典課程中收益。他在國家的網絡公開課平臺上學習了諸如朱慈勉老先生的《結構力學》、顧祥林教授的《混凝土基本原理》等許多課程,從而極大地提高了專業能力,順利考入同濟讀研。
同濟土木的社會實踐很豐富、水平高。傅博對設計土木大樓主樓的兩個人字抗震阻尼器的本科生贊不絕口,“毫不謙虛地說,同濟土木本科生做出的東西,比其他很多高校研究生做的都強。”同學們還參加各種國內外土木工程的頂級比賽練手,并能加入英國土木工程師協會和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成為學生會員。
而國際交流的機會,在同濟土木更是不少。趙院長強調,國際交流和社會實踐旨在培養同濟土木人的國際視野和領導力,國際視野已不再局限于西方發達國家,更強調多文化的學習。“現在國內大型建筑集團,越來越多的精力投放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未來的土木方向一定是多文化、多民族特色的交融。”
出境學習交流,同學們反而更能感受到自己學院專業的強大。研三同學樓初D在本科期間多次前往美國參加土木工程的賽事,并有機會參觀了不少美國土木工程專業的名校,但有好幾次對方取消了實驗室參觀環節,給出的理由是還不如同濟大學的先進。他發現,美國的高校土木工程專業雖然很強,但大多局限于理論基面,實踐機會很少,不少美國高校的土木工程以材料為主,土木工程學科已然成為一個新材料學科。研三女生伍佩曾前往臺灣一所名校交流,“比我們的小多了,教研室個位數,老師也不多。做純科研的理論實驗,而同濟都是實驗與工程項目接軌。”
同濟土木吸引了不少留學生。傅博所在的實驗室,即將迎來第四位博士留學生,前三位的留學生分別來自中非、西班牙和尼泊爾,“去年夏天,有一位意大利同學來交流,就沖著我們的工程實踐而來。”
個性培養,重點體現于導師制和交叉學科設置。
同濟土木給每位學生都安排了導師,導師會向學生通告自己的課題、項目,邀請學生參加,而研究生,更是直接參加導師的課題,承擔具體任務。
伍佩的一個課題是跟著師兄做的,項目是一棟老的大樓中的幾根柱子承載力不夠,要換用更高強度的鋼。經過四個月的研究,伍佩找到了替換方案。樓初D研一就參加了導師的973計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研究瓊州海峽跨海隧道的可行性。這是一個時間跨度四年的大課題,隧道規劃全長28公里,技術上諸多挑戰,因為它地處地震帶,海水很深。尤其是該海域的土質松軟,要針對此進行特別設計。他們的方案是先安插幾根樁,把土夯實了,再鋪層碎石,之后再做橋墩的基礎部分。這些研究工作分成了一個個小課題,樓初D的一位師兄負責插樁,而他則是研究如何鋪碎石。
同濟土木工程學院還開設了很多交叉學科。針對建筑糾紛的法律案件越來越多,土木工程學院創建了土木法學實驗班。同學們在學習土木專業的同時,還得學習法律知識,并可參加司法考試,取得畢業從事司法工作的資格。在2016年11月11日至12日的第二屆上海市大學生模擬法庭大賽上,由土木法學實驗班同學組成的同濟代表隊獲得第一名。
數理強化班也是一個交叉學科班,一二年級時,土木專業的同學在數學系上課,打下數學和力學底子。三四年級再學土木。此外,交叉學科還有土木計算機、土木材料、土木信息、土木機械……
作為國內頂尖專業的畢業生,同濟土木學子是不愁就業的,也有不少土木學子選擇讀本校的研究生。看到自己學院的強大,他們會審視出國留學的意義,反而越來越多的留學生選擇來同濟土木讀研,其中不乏西班牙、意大利等發達國家的同學。
未來轉型
中國大地的建設如火如荼,豐富的實踐是同濟土木生長最深厚的土壤。在一流世界大學和一流學科的建設中,趙院長認為,為適應未來建筑的要求,土木科研要進行轉型。他們以2030年,乃至2050年的遠景為目標,設定了本學科的科研方向――更精細、更復雜、更前沿、更尖端。
土木工程學院的土木工程防災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前或關注地震,或關注臺風,或關注火災,但是現在研究多重災害,當地震、臺風和火災同時出現怎么辦?
現如今,地上的開發空間越來越小,以后土木的前沿課題將涉及更多的地下空間開發,比如上海市的北橫通道,這是貫通上海東西的第二條大動脈,其中在蘇州河下100米處要挖蓄水池。
放飛無人機,繞同濟大學四平路校區轉一圈后,10分鐘就能建造出校園模型,這樣的智能規劃和智能設計對同濟土木人而言,已不是難事。這就是智能建造。隨著3D打印的發展,以后的智能建造可以實現用戶定制房屋。“上海陽光谷的建筑奇形怪狀,按以往的傳統加工,根本無法實現,現在通過機器人、3D打印,就能實現。”趙院長說。
關鍵詞 獨立學院 人才培養模式 培養目標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Independent Institute Civi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Training Model Innov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XU Zhen
(Faculty of Urban Construction,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ity College, Wuhan, Hubei 430083)
Abstract Independent institute wants to find in an existing educational market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reasonable living spa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right prospects of the road, personnel training model innovation is the only way.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the independent Institute of civil engineering majors actual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the market to determine the appropriate training objectives, training objectives based on innovation and the training specifications, training content and training process, thus creating a training model in line with the independent institute of civil engineering.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 talent training mode; training objects
1 人才培養目標確定
1.1 畢業生就業情況及社會需求分析
我校土木工程專業自2004年開始招生,從已畢業的 5屆學生就業單位及就業崗位分析存在有以下規律:約50%的學生就業于建筑施工企業,約20%就業于橋梁、道路施工企業,約10%就業于房地產企業、事業單位或造價事務所,5%左右學生就業于設計院,10%左右的學生讀研,另有約5%左右選擇出國深造。
另外現代科技與經濟的發展,特別是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土木工程行業各種工程方向(如建筑工程方向與交通土建工程方向)已出現相互結合、共同參與企業生產行為的趨勢。一些建筑工程公司已可承擔相當數量的道橋工程,一些路橋建設公司也能承擔建筑工程項目。土木工程的設計、施工、監理、檢測等資質已向著建筑工程、道橋工程、巖土工程等綜合具備的方向發展。這種客觀形勢要求培養的學生必須具備土木工程專業至少兩個方向以上的專業知識,才能使企業在吸收了這樣的學生后,能在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中具備創新和生存能力。
1.2 人才培養目標
基于學生實際就業需求的事實,我們確定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在同樣都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基礎上,一部分是培養理論基本夠用、實踐動手能力更強、直接面向生產、管理一線的的建筑和道路橋梁企業的建造師、造價師、監理師等,致力于社會現實問題和生產實踐問題的研究與探索的新型應用型人才;另外培養一部分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和繼續學習能力、自我提高能力、創新能力,具有工程實踐能力的復合應用型人才。
2 培養內容的創新
2.1 拓寬專業課課程內容,呈現“寬口徑”
傳統的工業與民用建筑、道路與橋梁工程等,成為土木工程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專業方向,即建筑工程方向、交通土建工程方向等。相應地要求土木工程專業的學生應該具備土木工程領域的專業基礎及某些方向的專業知識與能力。如果只具備一個專業方向的知識與能力,實際上又回到原專業的軌道,并不能成為寬口徑的土木工程專業。
專業課的設置主要依據的還是《專業規范》,主要是將房屋建筑學、土木工程施工技術、工程造價這些在《專業規范》中按方向設置課程列為專業必修課。是建筑工程和交通土建工程方向的學生都能掌握兩個專業方向的施工技術、工程造價計價方法及房屋建筑構造。
2.2 調動學生的內在學習潛力,開設有利于學生個性發展的選修課
關鍵詞:土木工程;發展;現狀;走向
Abstract: As a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have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project and civil engineering industry in the long history of development changes experienced by the experience of the type of civil construction, to the mechanization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to the information civil construction of three important step in the link, the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every aspect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and has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to deeper, farther direction. This article will combine with years of practical experience; provide a simple exposition of civil engineer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for reference.Key words: civil engineering; development; the status quo; toward
中圖分類號:TU-098.6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06-0020-02
0引言
土木工程作為一項對人類發展進程產生重大影響的產業,隨著經濟形勢的發展已逐步成為了一項國家建設的支柱性產業,成為國家發展、人們生產生活所不可或缺的行業。特別是在近年來,隨著建筑科學的不斷發展,土木工程建設理念得到了革命性的變化,大量的新材料、新技術的使用促進了建筑工程行業的發展越來越與時代需求的相結合,為人類社會和生產生活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1土木工程的歷史發展概況
土木工程起源于人類對于原始木料石塊的堆砌,然后逐步發展成為較專業性的結構組織建設,然而真正意義上的土木工程專業開始于了18-19世紀的工業化發展。不僅為建筑工程提供了更多科學的理論依據,更為建筑工程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機械設施保障。在這一階段,土木工程的建設范圍極大的擴大,功能不斷地豐富,在要求結構的完善的同時。也對外觀和內在審美需求有了一定的要求。力學理論和科學的審美標準,促使土木工程走上了一條規范化發展的道路。專業的建筑公司,在實驗理論的指導下,做出了很多跨時代工程。在這個時期,最偉大的建筑材料之一,鋼筋混凝土出現了。
現代土木工程建設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至今天。在這一段時間,信息技術大規模應用在土木發展過程中。精確化、科學化施工,光電測定、遙感觀測、信息集成評測手段運用在施工中。在這一時段,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實驗室與建筑工地的信息幾乎同步交流。伴隨著化學技術的發展,新材料被開發出來。隨之而來的是超高建筑,特異性建筑的出現。這一階段,土木工程已經不是一個學科了,而是部分學科的總集成。
2信息化技術在當代土木工程中的運用
土木工程的分類很廣,包括建筑、水利、公路、鐵路、橋梁、礦山、機場及港口碼頭等建設行業和領域,直接從業人數上億,是我國重要的支柱產業。土木工程的發展,影響到我國經濟的發展。在新的時期,我們要采取信息化策略,實現土木工程信息資源的共享,打破經驗性、流動性、地域性等對土木工程發展的限制,進而實現土木工程管理、技術的跨越式發展。
2.1信息化在土木工程中的意義。土木工程信息化是一個利用信息技術對土木工程建設與管理水平整體提升的過程,是指在全國乃至全球范圍內以土木工程信息技術資源的開發利用為核心,以網絡技術、通信技術等高科技手段為依托的一種新技術擴散的過程,通過實現土木信息的在線與共享,以隨時、隨地、互動的方式提供土木信息支持和完整的問題解決方案。經過20多年的努力,目前我國已具備了良好的土木工程信息化基礎。如國內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取得巨大進步,建設系統主要的基礎網絡設施建設也基本完成,積累了進一步運營發展的經驗,另外國內一批高科技公司為建設領域提供了高質量的軟件。它涵蓋了政府監管、企業管理、教育培訓、勘測、設計、施工、監理、質量監督等諸多領域,尤其針對我國實際,土木信息化有效地解決了工程建設量大面廣與信息知識資源分布嚴重不均的矛盾,促使了整體的技術進步。主動地為土木工程界提供信息服務,完全打破時間、地域等的限制。
2.2土木工程信息化的實施對策。首先應該端正認識,看到信息化是土木工程發展的趨勢。其次要下大力度發展土木信息技術。在現代網絡技術的基礎上,開辟新的空間,以專業的技術支持,建立信息資源交流平臺。培養具備信息化素養的工程師和設計師。培養能夠熟練使用各種先進電子設備的技術工人。再者,應該校企結合,實驗室與施工工地結合。以學科優勢帶動產業優勢。必須從科研、人才、體制、教育培訓等方面全面推動土木信息化。最后,應該整合社會力量,合理配置資源,在政策和體制上推動土木工程信息化這一新產業的形成。欲使土木信息化工作順利進行,需要充分調動政府部門、土木工程各專業委員會、土木工程企業等各有關方面的積極性,采取“產、學、研、政”相結合的策略,積極開展國際間的經濟技術合作,在政策和體制上形成一個強有力的、健全的推動機制。
3新材料,新工藝及新理論的發展
在科學理論方面,理論研究的精細化,力學、結構動力學,數學和統計學的發展,為土木工程提供了更加完備的技術支持。大型計算機的普及應用,從材料特性結構分析、結構抗力計算到極限狀態理論,在土木工程各個分支中都也得到了充分發展。理論研究的日益深入,使現代土木工程取得了許多質的進展。
復合材料高強鋼材與高強混凝土的結合使預應力結構得到較大的發展,先張法和后張法的預應力混凝土屋架、吊車梁和空心板在工業建筑和民用建筑中廣泛使用。同時鋁合金、鍍膜玻璃、石膏板、玻璃鋼等工程材料以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為背景發展迅速,為大跨、高層、結構復雜的工程建設提供了全新的支持。
在施工工藝方面,各種大型或手持機械與施工方法的有了很大的豐富。便利的機械設備不僅解決了一系列施工難題,而且提升了施工效率。同步液壓千斤頂,滑模,直升機安裝天線,用一群小提升機同步提升大面積平板的升板結構等一系列施工方法廣泛應用。精密化的理論研究、全新的工程材料和先進的施工技術,使得大跨、高層、結構復雜的大型土木工程的建設成為可能。在先進機械設備與電子設備的支持下,我們可以建造許多以前不可能完成的項目。
4我國土木工程在未來的發展方向
我國新時代的土木工程發展方向,應該以科學發展觀為主導,大力加強信息化建設,積極進行理論突破和技術攻關,引進高效管理辦法,突出我國的優勢。具體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4.1以科學發展觀為先導,大力發展新技術,新工藝。使用環保材料,節能措施。在工程的設計方面就要考慮到環保要求。優化方案,節約資金,用最少的資源滿足最高的質量要求。盡量的利用可回收資源,節約用水用電,保護施工現場植被和生態環境。
4.2大力加強信息化技術建設。通過利用現代信息網絡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土木工程,實現信息互通、互聯與共享,優化產業結構,促使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并最終形成土木工程信息化這一新產業。整合社會資源,結合網絡社會的優勢,建立專業的土木信息系統。重視復合型的技術工人的培養,要在教育和崗位再培訓方面下功夫。
4.3引進先進的管理經驗。不斷地學習外國的高效管理模式,規范公司的施工章程,從人員的組織和公司制度上提升生產效率。提高施工人員和項目部管理人員的素質并制定相應的培訓考核機制,以促進施工人員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另外,還可以通過采取激勵措施并實行人性化管理,以充分調動施工人員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有利于保證工程項目的施工質量。
5結論
土木工程是一項影響我國國計民生的大工程。在新的時期,我們要結合社會科學和時代潮流發展趨勢,細致密切的研究國民的需要,爭取為人民建造出最符合要求的工程。采取恰當的措施,運用網絡化信息化優勢,建立高效的土木建設信息化平臺。又要校企結合,為我國未來的土木人才做儲備。相信我國的土木建設人員一定會乘著新世紀的發展潮流,捉住機遇,實現飛躍式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方從嚴,吳慶.土木工程的現狀與未來發展趨勢綜述[J].安徽建筑工業學院學報,2005.
[關鍵詞]卓越計劃;土木工程;人才培養;培養模式
我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簡稱“卓越計劃”)的主要目標是面向工業界、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工程技術人才,為國家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戰略服務,對促進高等教育面向社會需求培養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導作用[1]。
土木工程專業是具有很強實踐性的學科,主要培養從事道路、機場等工程和房屋、橋梁、隧道等工程的規劃、勘測、設計、施工、養護等技術和研究工作的工程人才[2,3]。培養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師是對土木工程領域提供重要的高層次人才和技術保障的重要任務。
傳統的以課堂教學為主,以課程設計、短期的實習為輔的教學模式已顯現出諸多的弊端,不能適合卓越計劃需求的培養目標。本文提出以“卓越計劃”為導向,進行新的土木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的初探。
一、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隨著高等教育由原來的精英教育向普通教育的轉變,同時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近年來,土木工程類專業的學生招生和就業均發生了較大的變換[4]。生源數量增多但質量相對下降,本科畢業生已經從過去的以科研、勘察設計單位為主要的就業方向改為主要面向小型設計公司、施工單位、生產單位和工程管理等單位[4,5]。應用人單位的要求,不少人工作后即被派往國外,在國外從事相關專業的工作或工程管理,也有不少人為提高自己的競爭力選擇畢業后繼續深造,攻讀碩士研究生。土木工程專業人才的需求具有明顯大的多樣性,對人才職業綜合素質能力的要求在具有多樣化,除具有傳統教育所注重培養的設計創新能力外,還應具備管理、公共關系、社會協調、自我推銷、通力合作等能力素質,具備有較強的經濟意識和效益觀念及競爭意識[6],是當前土木工程人才培養的目標。現在的用人單位主要以企業為主,尤其是以外資企業、合資企業和或私人企業為主,而企業從本身的效益出發,他們最希望得到的人才是不經過再培養或短期培訓就能夠立即發揮作用,獨擋一面的熟練技術人員。這對高校培養土木工程專業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標。
土木工程專業培養出的工程師應達到以下目標:適應土木工程領域的需求,為中國特色的土木工程建設發展服務;具備“走出去”的國際化服務意識和能力,為土木工程領域開拓國際市場提供可靠的人力資源和技術保障,增強國際市場競爭能力;具備長遠戰略眼光,能夠高瞻遠矚,培養堅實的后備人才梯隊,以滿足未來發展需要,適應和引領未來土木工程技術的發展。
二、構架“2+3+3”模式,強化實踐教學滿足市場需求的能力培養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國際經濟合作的頻繁往來,社會對具有扎實理論基礎、較寬專業知識面、較強適應能力的應用型創新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土木工程領域專業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樣化,市場對該領域的人才需求要求更是多種多樣。一方面國內外人才市場結構的復雜多樣,用人企事業單位類型增多;另一方面,各用人單位對人才職業綜合素質能力的要求在強,除具有傳統教育所注重培養的設計創新能力外,工程管理、公共關系處理能力及社會協調等均因具備,工程師必須具備較強的經濟意識和社會經濟效益意識,具備較強的市場經濟觀念及行業競爭意識。社會對專業人才的業務范疇要求即多樣又嚴苛,人才類型已不再是一一對應的供求關系,社會化、市場化用人模式成為主流。培養復合土木工程市場需求的高素質人才,應按照市場對人才的需求來設置培養方案,并定義以滿足當前市場對人才的需要為培養目標的“市場導向型”培養模式。
“2+3+3”模式提出用兩個學期左右的時間完成本科基礎課程學習,用3個學期左右的時間完成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課堂教學及及實驗課教學,用3個學期左右的時間完成課程設計及在教學基地上開展實習并開展工程實踐與畢業實習,根據理論知識結合工程實踐完成畢業設計。
通過實施“2+3+3”模式,強化實踐教學,使實踐教學時間超過教學計劃的三分之一;通過實踐,加強工程應用,突出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培養過程中,注重課內課外教學實踐的結合、學期與假期相結合、學校與社會相結合,強化工程實踐、課程設計和實驗教學。
強化工程實踐。就是將零散的實習、課程設計及走馬觀花式的工地參觀式實習整合到工程實踐中,實踐周期延長至3個學期,長時間有效的實習鍛煉學生的實際操縱能力。企業實踐環節頂崗實習是“卓越計劃”培養目標要求的重頭戲,按照“2+3+3”模式,土木工程專業學生須在企業頂崗實習累計一年,以各勘察設計單位、設計公司、施工單位、生產單位和工程管理等單位為依托,按培養大綱落實學生在企業學習期間的各項教學安排,提供實訓、實習的場所與設備,安排學生實際動手操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接收學生參與企業技術創新和工程開發,制訂工程實踐學習階段培養方案,完成企業文化認知、工程技術與工藝訓練、施工項目管理訓練、項目建設與運營管理訓練及畢業設計與答辯等實踐教學環節,實現與企業的無縫鏈接,利于就業。企業學習階段安排在第三、四學年及暑期,成績考核由學校和參與卓越計劃的企業共同完成。
同時,學校和企業應共同打造一支新型的“雙師型”師資隊伍,教師具有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和經驗,聯系工程實際生動實在地體現學以致用。從理論到實踐,從課堂到實際現場,用現場實踐完善課堂理論。通過企業培訓加強學校一線在職教師工程實踐技能,讓教師深入到企業生產第一線,主動學習實踐,收集豐富的教學案例和工程經驗,完善專業知識和工程實際能力結構,不斷了解本專業當前的生產、技術、工藝、設備現狀和未來的發展趨勢,及時補充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方法;了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課堂上教學可有針對性企業生產中常見的問題。由企業推薦的技術專家作為實施卓越計劃的兼職教師,進而縮短理論與實踐的距離。
三、適應新形勢需求,完善實踐課程教學體系
一個專業所設置的課程相互間的分工與配合,構成課程體系[7]。課程體系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培養人才的質量。高等學校課程體系主要反映在基礎課與專業課,理論課與實踐課,必修課與選修課之間的比例關系上。
課程體系設置是“卓越計劃”人才培養目標得以實現的重要手段之一。土木工程專業是一個傳統的專業,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和錘煉,現有的課程體系已經過長期考驗證明,具有其自身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合理性。原有的課程之間互相協調,課程與教學環節結合密切,主要課程及專業構成的課程體系不能隨意改動打亂,但看根據新的培養目的和要求,進行適當的調整和完善。面向卓越計劃的土木工程課程體系的實踐課程主要包括力學綜合實驗、建筑材料實驗、結構實驗、課程設計、校內外實習和畢業設計等。力學綜合實驗是專業基礎內容,包括力學模型的建立、力學求解過程,是土木工程專業實驗的基礎;材料力學是力學實驗的具體應用和對材料力學性能的充分認知和研究,是主要認的核心內容;結構實驗是發展結構理論和計算方法的重要途徑,是發現設計問題的主要手段,通過結構實驗課檢驗結構理論的正確與否,也是鑒定結構質量的直接方法,鑒定各類技術規范和標準的基礎。課程設計要素包括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學生的學習活動以及課程評價等。實習的作用有驗證自己的職業抉擇,了解目標工作內容,學習工作及企業標準,找到自身職業的差距的一種手段,并能使理論知識變成實際操作,學以致用。畢業設計是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獨立工作能力、組織管理和社交能力,是學生畢業及學位資格認定的重要依據,也是衡量高等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的重要評價內容。
在依然注重培養學生設計創新能力的前提下,需要重視和加強的是對學生的工程管理能力、人文素質的培養。即在保證原有主要課程的條件下,可適當增加工程管理、環境保護及經濟與法規等方面的選修課,如工程運行管理、經營管理、造價管理和施工管理、環境保護、水土保持以及經濟與法規等方面的選修課,注重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管理意識、經濟意識、法律意識和效益觀念。同時,需加強實用技能的訓練與應用,在實驗成果整理、課程作業、課程設計與畢業設計等各教學環節中,應強化計算機應用的訓練。
此外,在進行課程設置時,應考慮學生的“雙證書”政策,鼓勵學生考取職業資格證書或為工作后考取注冊類的職業資格證書做好充足的準備。
對校企共建課程,應緊緊圍繞企業的生產實際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規格標準,大膽進行課程改革,按照企業的工作流程、崗位技能和綜合素質要求,確定課程結構、選擇課程內容、開發專業教材,將企業需要的知識、關鍵的技能、重要的素質提煉出來,融入課程之中,面向共建的過程控制裝置,將過去的單純實習變成到企業完成系列實踐課程的學習。
參考文獻:
[1] 林健. 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質創新工程人才培養模式[J].中國高等教育, 2011(6):18~20.
[2] 許明,劉在今.土木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研究[J].南昌工程學院學報, 2008, 27(2): 21-23.
[3] 劉勇健,吳炎海等. 土木工程人才培養方案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2010, 19(6):13-17.
[4] 方從嚴, 梁有峰, 吳慶. 土木工程的現狀與未來發展趨勢綜述[J]. 安徽建筑工業學院學報, 2005, 13(2).
[5] 孫世國.21世紀土木工程發展趨勢芻議,北方工業大學學報[J].2002(4).
結合沈陽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專業非洲留學生的專業課程英文教學實踐經驗。從留學生學習和教師講授兩個方面提出了土木工程目前存在的教學問題,并針對非洲留學生的特點提出了解決對策,為地方高校進一步推進非洲留學生教育水平,擴大留學生招生規模奠定基礎,為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專業教育國際化提供參考。
關鍵詞:地方高校;土木工程;非洲留學生;教學問題
中圖分類號:G6489;TU-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10052909(2016)06011904
近5年,非洲來華進修學習的留學生呈逐年上升趨勢。我國已成為非洲留學輸出的最主要國家,也是亞洲接收非洲學生最多的國家[1-4]。非洲學生來華留學一方面增強了中非文化的交流,向非洲國家傳輸了我國先進的科學技術及文化理念,另一方面也為尚缺乏競爭力和教育資源的地方高校國際化教育發展提供了契機和研究實體[5-8]。土木工程專業(civil engineering)是建造各類工程設施的科學技術的統稱。非洲是第三世界,除南非外,大多數非洲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基礎設施還不完善。因此,亟需一批擁有此專業專項技能的人員進行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
沈陽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專業自2013年以來開始招收留學生,兩年來已累計招生近30名,并由國際教育學院和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共同完成本專業留學生的教學培養與日常管理工作。土木工程專業留學生的教學除漢語言課程外均采用英文教學方式,這對非英語專業的教師而言是一項巨大的教學挑戰。文章結合筆者近兩年對非洲留學生采用英語講授專業課程的教學實踐經驗,針對非洲留學生的特點,從學生學習和教師講授兩個方面提出了目前存在的教學問題,并據此提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以改善教學效果,為地方高校提高留學生教學水平,推動土木工程專業教育國際化提供參考。
一、學生學習問題
(一)學生基礎較差且程度不一
土木工程專業是最為古老的工科專業,涉及內容包含大量“力學”知識,如
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水力學、結構力學等。這些力學知識需要扎實的高中物理知識作為基礎。目前來華的非洲留學生基本來自發展中國家,教育水平相對較弱,且非洲各國的教育水平并不在同一起跑線上。相比而言,南非、埃及等經濟較好的國家教育水平較高,烏干達、尼日利亞等國家擁有一些水平相對較高的高等院校(拉格斯大學、馬凱雷雷大學),教育水平次之,而剛果、肯尼亞等一些經濟較差國家的教育水平較低。由于實際教學水平的差距,各國學生學習基礎參差不齊。以水力學課程為例,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現部分非洲留學生并未掌握高中物理中水壓強度的計算方法,而該方法則是水力學基礎中的基礎。這種現象給整個教學過程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二)學習態度不夠端正
在華非洲留學生大多來自本國社會上層家庭,其在當地的政治地位較高,經濟條件較好。部分來華學生學習目的并不明確,依靠本國或家庭的資助處在半學半玩的狀態,時有曠課、遲到、早退等現象發生,極個別學生在學習期間更是出現了無故出市或出省旅游的現象。然而,土木工程專業是一個課程本身以及設置極具連續性的專業,需要學生時時刻刻保持一個端正的學習態度。一旦某一環節松懈,則將對后續學習帶來極大影響。筆者在鋼結構基本原理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曾遇到學生對所需知識的重要性不以為意,在前半學期經常曠課、逃課、游游蕩蕩,沒有真正進入學習狀態,結果后半學期想學時根本無法理解,并且影響到下一學期的鋼結構課程設計學習。
(三)學習方法較差
學習方法與學習效果密切相關,且因個人和環境的不同越來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視。非洲國家教育水平相對較低,大多數非洲留學生沒有掌握
學習方法。部分學生課前沒有預習新知識的習慣,上課時不記筆記,聽課效果往往取決于當天的狀態和對課程感興趣的程度。有部分學生課后作業完成的也并不及時,當日布置的作業常常要幾天后才能完成,不能做到當日事當日畢。沒有定期定時整理和溫習所學課程的習慣,決大多數學生采用期末突擊復習方式應付考試。土木工程專業是一門重視實踐的工科專業,要求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實際工程加強感官上的認識,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然而目前的非洲留學生并沒有理解實踐的重要性,沒有養成勤于動手、手腦結合的學習方法。例如,在進行測量實習的過程中,大部分學生在戶外只是關心數據的記錄,查閱書本中的計算方法,只有個別學生參與儀器的操作和使用。
二、教師講授問題
(一)交流語言及專業課語言問題
由于采用全英文授課,教師的英語水平成為能否清楚講授專業課程的重要因素。沈陽工業大學前期對非英語專業的教師進行了英語集中培訓,重點在于提高教師的聽、說兩方面能力,并在課堂組織和交流方面聘請了外籍教師進行指導。雖然上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師的英語授課水平,但由于我國英語教學為應試教育,加之并沒有英語交流的大環境,即使通過了英語四、六級考試
的教師在聽說方面的能力仍有不足。年齡較大的教師更是出現了滿腹經綸卻無法言語的現象。土木工程專業英語詞匯量較大,需要教師較為熟練地掌握力學、建筑結構、土木工程材料、土木工程施工、土木工程造價等課程的專業詞匯。許多詞匯平時極少使用,例如,房屋建筑學中的“女兒墻”英文為“parapet”,這一單詞日常幾乎不用。另外,有些專業詞匯的含義在授課時也并非使用準確,例如,“構造”一詞在國外常用“detail”來表示,而教師在用英文解釋構造時卻往往使用“structure”,這樣的表述是極為不準確的。不能正確地使用專業詞匯和聽說能力的欠缺成為教師與學生之間無法順暢交流與溝通、無法高效傳授知識的障礙,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授課質量。
(二)授課方法較單一
目前留學生課堂的授課方式較為單一,仍采用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大課堂教學方式。然而留學生數量相對較少,以沈陽工業大學為例,土木工程一個專業一個年級的學生僅有十幾個人,仍采用大課堂教學方式就變得有些過于呆板和缺乏新意。傳統授課方法缺少師生之間的互動,很難喚起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興趣,更難以掌握學生學習情況。除此之外,土木工程專業所開設的測量、水力學、施工等大量課程需要到實驗室、現場工地去觀察、體會和學習,由于條件等各方面的限制,目前教師大多還是依照書本對學生進行講解。這種形式單一的授課方法勢必會影響教學質量。
三、針對教學問題的解決對策
(一)設立統一入學考試機制,補習土木工程基礎課程
針對學生學習基礎差距較大這一現象可仿照美國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積極開展統一的留學生入學考試,即從高中知識、英語水平兩個方面對來華留學的非洲籍學生進行知識水平、語言水平的認證。對不滿足標準的學員,采用預科制方式,進行1年或6個月的高中知識補習和語言能力培訓。尤其是針對土木工程專業基礎高中課程的補習,最終要采用嚴格的考試以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這種基礎強化補習將掃清學生未來在土木工程專業課程學習中的基礎障礙,便于教師開展統一授課,順利完成教學計劃。
(二)加強學生管理,端正學生思想,明確土木工程專業的學習目標
針對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的現象,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加強留學生的進校管理教育,對新生進行軍事訓練、思想政治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讓學生認識到大學時間非常寶貴,應該利用這段時間不斷充電,精心安排每一天,認真規劃自己的人生。讓學生熟知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明確告知學生大學期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規范學生的日常生活行為,使其情緒沒有較大波動是學生在思想上端正學習態度的基礎。另一方面,教師在課堂上要經常為學生列舉土木工程專業人才為社會和國家做出的巨大貢獻,激發學生的愛國情緒,列舉世界矚目的偉大工程,如哈利法塔(迪拜大廈)、丹昆特大橋等,激發學生從事土木工程專業的自豪感,增強其學習動力。有了學習目標和學習動力,其自然會有良好的學習態度。
(三)傳授優良學習方法,培養土木工程專業學習習慣
針對留學生學習方法差這一問題,首先應積極向學生介紹學習方法,講述課前預習、課堂上記錄筆記和課后積極復習的重要性。挑選土木工程專業學習成績好的中外學生為廣大留學生作學習方法報告。從理論課的學習方法和實踐課的重要性兩個方面進行講解介紹,重點推薦基于實踐的學習方法,例如,在房屋建筑學課程的學習過程中要留心觀察身邊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加深對書本知識的理解,讓學生養成仔細觀察、認真聆聽、積極討論和勤于動手操作的習慣。
(四)進一步提高教師英語能力
針對教師教授過程中存在的語言問題,應在學校內進一步組織教師定期進行英語培訓。在條件允許情況下,組織教師去國外語言進修,觀摩土木工程專業英語授課,熟悉語言環境,加深對土木工程專業詞匯的理解,學習國外高校在授課中常用的英語語法和口語習慣。定期在校內舉行英語授課比賽,采取獎勵措施激發擔任留學生教學任務的教師學習英語,熟練地運用英語進行授課。
(五)授課方式多元化
針對教師授課方法問題,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1)針對語言溝通的不足,利用多媒體進行影像教學,任課教師要搜集國外較好的土木工程專業資料進行輔助教學。例如,“Discovery”頻道中的“人類的偉大工程”節目系列。
(2)增加課上教師與學生的互動,硬性完成教學任務并不一定適合留學生教學。通過課堂上的問與答或一些小游戲、小測驗,增強師生之間交流,不但可以提高課上學習效果,增加學生自信心,而且可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
(3)教師課后要多與留學生溝通聯系,了解其掌握知識情況,由于留學生人數較少,完全可針對個人制定一套適合其特點的輔導方法,提高課后輔導效果。
(4)注重土木工程專業的實踐教學,針對非洲國家的經濟情況和非洲國家對歸國留學生人才類型的需求,培養應用型人才,尤其是土木工程專業,需要讓學生多到實驗室以及施工現場觀察,使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分析問題、動手解決問題。通過書本和實踐工程實例相結合的方式加深學生對知識及關鍵技術的印象。
四、結語
打開我國教育大門,使我國教育事業全球化、國際化是未來教育發展的方向。土木工程專業是基礎建設專業,作為地方高校的新生代土木人,我們要抓住契機,拓寬眼界,增強土木工程領域教育的國際化交流,推進土木工程教師隊伍國際化、教學方法國際化、教材國際化、專業建設國際化和科研平臺的國際化。通過上述舉措,
提升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專業針對非洲留學生特點的教育水平。
參考文獻:
[1]蔣凱. 來華留學生教育的戰略定位基于多因素的分析[J].中國高等教學,2010(5):17-20.
[2]蘇波. 土木工程專業留學生教學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1):26-28.
[3]程家福,范海洲,陳松林,等. 21世紀初來華研究生教育發展狀況與對策研究[J].中國高等教學,2012(11):43-50.
[4]陳麗萍,田曉苗.試點高校來華留學生教育“內涵發展”研究――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調研報告[J].中國高教研究,2014(11):49-53.
[5]王軍.我國來華留學生教育的基本定位與應對策略[J]. 中國高教研究,2014(8):88-92.
[6]宋華盛,劉莉.外國學生緣何來華留學――基于引力模型的實證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11):31-38.
【關鍵詞】土木工程 發展現狀 發展趨勢
土木工程建設在和自然斗爭一中不斷地前進和發展。城市的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各種橋梁、水利工程、四通八達的公路貫穿各個省市。土木工程是保證人類居住和交通的支柱產業,完善土木工程的建設和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統一協調發展,成為目前土木工程的關注熱點。人類為了爭一取生存,為了爭一取舒適的生存環境,預計土木工程必將有重大的發展。
一、土木工程的發展現狀
(一)土木工程理論的發展。
土木工程的發展包括兩個部分,即土木工程理論和土木工程設計,理論是基礎、設計是理論的體現,只有建立堅實的理論基礎,才能讓土木工程設計得到最大的進步。土木工程理論包括力學、統計學、計算機等學科,需要對每個學科綜合加固,切實保證理論基礎的可靠性。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也給土木工程帶來了極大的飛躍,針對建筑、道路、鐵路、橋梁、隧道等專業開發了相應的計算軟件,這給土木工程的設計帶來了很大的突破。隨著信息化進程的加快,土木工程發展的信息交流得到了很好的進步,對于國家各個建設項目、甚至國際項目的優勢理論都可以與同行進行交流學習。
(二)土木工程設計的發展。
土木工程設計和規劃改變了憑借經驗設計的慣例,趨利避害地全面考慮土木工程的安全、環境、經濟等所有因素。隨著新材料、新結構、新工藝、新施工方法的出現,人類更有可能從事更大規模的土木工程修建,;高層建筑不僅在數量上越來越多,超高層、超大跨橋梁和大跨結構等大型復雜結構的興建,結構設計呈現更長、更高、更柔的發展趨勢。土木工程設計是建立在堅實的理論基礎上的,隨著對土建項目要求的增長,土木工程設計也更加向更復雜的方向發展,只有把握好新技術、新優勢才能把土木工程設計想更加完善的方向發展。目前,土木工程設計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形式、受力等方面取得了進步。
(三)土木工程施工的發展。
土木工程施工的發展體現在施工材料、施工設備和施工工藝三個方面。施工材料出現了復合材料高強鋼材等全新建筑材料,如碳纖維、玻璃纖維增強塑料、雙層中空玻璃、鎂合金、鍍膜玻璃、鋁合金、各種節能混凝土等,新型材料在工業和民用建筑中得到廣泛使用,為復雜大型土木工程提供了重要物質基礎。工程實施的設備、工具不斷地向自動化、機械化、科學化發展,使得大規模復雜的土木工程不斷發展并得以實現,推進了土木工程的科學快速發展。城市地下工程建設主要施工方法有明挖法、暗挖法、蓋挖法、盾構法、沉管法、凍結法及注漿法等,也為地下空間開發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二、土木工程的發展趨勢
前文根據筆者的實際經驗,已經闡述了土木工程的發展現狀。經過論證得出,土木工程理論的發展,土木工程設計的發展及土木工程施工的發展三者是息息相關的,互補關系,在具體施工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不斷得到施工人員的喜愛。
(一)向信息化趨勢發展。
加快信息化建設并帶動工業化,這是我們的國家提出的新時代的奮斗目標。信息化建設是利用計算機技術、網絡通信技術、智能信息處理技術、自動化控制技術等進行改造。通過信息化建設,使傳統控制方式下一些較難實現的高難度項目成為可能,信息化技術將全面革新設計技術和施工技術,在土木工程界已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二)向虛擬現實技術發展。
溝通的虛擬現實技術在土木工程提供了一種新觀點和方法,結合計算機技術、傳感器技術、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等高新技術的綜合。虛擬技術是一種新的人機交互技術,讓人仿佛置身在現實世界中,一方面,將廣泛應用于工程項目招標投標、施工過程和方法可以很好的進行清算,其計算在結構設計和施工過程仿真、復雜的計算過程更有其獨特的優勢。
(三)向超大型土木工程方向發展。
在21世紀,隨著新材料、新結構、新技術的出現,新的施工方法將更大規模土木工程建設、實現新突破。近年來,隨著大規模生產優質水泥、纖維和玻璃纖維混凝土和聚合物浸漬混凝土混凝土發達,帶來了土木工程結構,新開發的設計理論和施工技術等。碳纖維的應用研究,土木工程領域中的另一個重大突破。如何合理使用高強度鋼也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和其他高性能混凝土復合材料也將朝著輕、強、良好的韌性和使用能方面的開發,既從數量的高層建筑鋼結構和用法的高性能材料需要進一步增加。
(四)向地下、太空、沙漠、海洋空間發展。
空間資源越來越緊張,開發地下、太空、沙漠和海洋空間是解決當前空間和土地資源緊張的一個有效途徑。為了綜合利用地下空間資源,地下空間開發逐步向深層發展,在地下空間開發中的應用將加強。
三、結語
綜上所對土木工程發展的重要意義,土木工程的發展現狀及米來趨勢所述,土木工程行業是我國的支柱產業,影響我國基木建設的行業,高新技術對土木工程這一傳統專業的改造及影響。因而我們對土木工程的研究和實踐也更加重視。
參考文獻:
[1]任秋榮,葉龍,李向召.土木工程發展現狀及趨勢田[J].制造業自動化,2011,(12).
今天上午8點整,我們土木工程的同學大一全體學生在計算機樓聽實習動員大會,這是一個關于我們專業的講座老師給我們講了很多東西,開始告訴我們實習的安排,著重強調了安全性。接著便是土木工程概論的講座,讓我受益匪淺啊!老師講了土木工程的發展史,當今的土木工程以及未來土木工程的走向。我很自豪我是三峽大學土木工程的一員。我愛我們的學校。老師講的一些成功的例子很值得我們這些后輩去學習。
通過這次講座我對土木工程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更喜歡這個專業了,對這個專業也充滿了好奇心,我會帶著我的好奇心在三大努力學習的!
XX年7月6號 星期二 晴
今天天氣很清涼,我們早早來到了水電樓門口,8點鐘大家都上了車,我們今天去三峽大壩。好開心啊,三峽大壩是世界第一大壩,我們穿過了很多山,過了很多橋。還有三個隧道,真刺激啊!一路上我們好像一會兒在天堂一會兒又好像在地獄一樣!大概用了一個小時,我們到了三峽大壩。我們參觀了三峽大壩的三座大壩,還照了好多像哦。我照了一些大家都不敢照的像,可以留做紀念啦!
XX年7月7日 星期三 晴
今天我們去參觀宜都和宜昌長江大橋!
也是上午8點出發車子在漢宜高速公路上行駛了一個多小時,然后過了宜昌長江大橋,進入了宜都。宜都是個漂亮的地方,我們在江邊小亭子里停了下來,走在瀝青路上,是多么歡躍啊!接著三立公司的老總給我們講了那條公路的建設情況,公路如何讓規劃路面如何規劃,以及路邊的情況和施工的問題!后來他又帶我們去了三李橋參觀了施工重地,講解了整個環節,最后他帶我們參觀了工人是如何施工的,這讓我們受益匪淺啊!
XX年7月8號 星期四 晴
今天我們正式區了宜昌長江公路大橋!
下午一點做喲出發的吧,2點才到,不知道車是怎么開的。宜昌長江大橋是一座斜拉式大橋,下面水流湍急,大橋由兩個橋墩支撐,中間是兩個主柱,分別連著104根鐵鏈子。這橋的設計很科學,但愿是自己人設計的吧!
XX年7月9號 星期五 晴
國內外對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國外大多數相關研究分別從需求、供給以及供求匹配三個方面來予以解釋;國內研究主要是從總量失業、摩擦性失業、結構性失業三個方面來解釋,而眾多研究者認為,結構性失業是當前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中的核心問題,也是研究中的薄弱環節和實現中較難解決的深層次問題。范明、安戈鋒從勞動力市場結構與高等教育體系結構兩方面分析大學生失業原因,并相應從政府調控與教育結構構建方面提出了解決措施;王霆,曾湘泉認為大學生就業能力缺口是導致結構性失業的主要原因,對于解決措施方面,他們創造性地提出了“明晰和強化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市場需求信號”這一措施。以上國內外關于大學生失業問題的研究都給出了一定的科學原因及解決措施,但對于土木工程學生就業問題的研究很少有從結構性失業這一方面進行分析。為明晰現階段我國本科畢業生,尤其是土木工程本科生在就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本文以土木工程專業的本科生、土木工程專業教師、用人單位為對象,進行了現場問卷調查,并通過分析比較在校生所認為自己應具備的素質與企事業單位人員實際需要的畢業生素質的差異,研究土木工程專業本科畢業生在就業中存在的矛盾,找到一條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土木本科生就業的途徑。
2.土木工程專業調查結果分析
筆者面對土木工程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從事土木工程教育的專業教師及用人單位人員等共420余人進行了匿名問卷調查。通過現場發卷和網上調查,分析整理結果如下。2.1畢業生知識運用能力在畢業生知識運用能力方面,僅5.6%畢業生中對知識運用很熟悉;72.9%畢業生了解知識但不知道如何具體運用,甚至有部分畢業生沒聽說過工作中需要的專業知識。可見大學生并不能很好運用所學知識,在校時不善于理論聯系實際。
2.2專業教師及招聘單位人員對土木工程大學生的看法62%招聘單位人員認為土木專業畢業生表現出的問題主要是缺乏實踐經驗,而且理論知識并不能很好運用。大學生具體素質不足的原因主要是不誠實、急功近利,好高騖遠,分別有74%、80%、64%的人認為大學生對這三方面有嚴重的不足,而57%的人認為大學生進取心不足。
2.3在校土木工程學生對工作需求素質的認識46%的在校大學生認為工作經驗不足是導致就業難的主要因素,而僅有11%的人認為用人單位對畢業生要求太高。可見大部分在校生能意識到“找工作難”的根源不在于用人單位提出的要求過高,而在于工作經驗,這為其在校期間努力改善自身的知識結構、提高實踐能力奠定了思想基礎和驅動力。但也要看到,仍有超過30%的學生并沒有看到實踐經驗的重要性,而是將就業難歸因于企業和社會。
3.土木工程畢業生就業難原因分析
3.1土木工程專業學生自身原因由上述分析可知部分學生對自己的定位超出了實際高度,對未來職業的工作環境、待遇、社會地位等要求不切實際,就業取向“功利化”,不愿到生產、工作、管理的第一線。作為大多是獨生子女的當代大學生,家庭物質條件較為優越,而家庭給予的挫折教育、團隊合作教育等相對較少,故獨立性、動手能力較差,也不太能吃苦。這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加了一道當代本科生在土木工程這個工作環境相對來說較為艱苦的行業就業的心理坎。
3.2高校教學存在的弊端首先,隨著招生人數的逐年攀升,大多數高校實驗器材的人均擁有臺套數偏少、實驗課課時較少、演示式實驗與開放性實驗比例不協調,實習基地較少甚至沒有,致使學生缺乏動手能力。另外,在教學理念上,仍有不少高校沒有注重對學生主動性發展的引導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且只重視土木工程所需的工科課程傳授的培養模式,輕視了對學生人文素養、思想素質方面的培養,導致學生缺乏自強自立的品質,或者有語言表達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等不足。3.3政府政策的導向作用首先,由行政主導的評估、評審,必然會被高校作為重點工作來抓。高校教師考核制度為教師能力的提升指明方向,為高校發展自身目標提供參考依據。然而,目前高校教師的評價考核體系在價值取向以及考核目的、內容、方法等方面存在不少問題,如考核重量不重質,導致忽略人才培養、知識創新及教學質量和學術質量的提高。其次,政府部門對高校實驗、實習投入經費沒有進行較硬性合理的規定,一些高校對實驗實踐教學環節的經費投入相對較少,限制了土木生動手能力的提高與實踐經驗的積累。
4.解決措施探討
4.1學校是解決問題的直接動力
4.1.1加強實驗教學環節(1)增加實驗設備臺數,適當增加實驗課課時,提高實驗教學質量。(2)購置土木工程專業方面的應用軟件,提高學生應用計算機技術的能力。
4.1.2進行校企聯合并加強教師培訓力度(1)與企事業單位建立聯系,聘請工程技術人員進入本專業的教學環節進行授課或講座,建立穩定的校外實習、實踐教學基地,順利解決學生實習難的問題。(2)鼓勵青年教師到工程設計、施工等企事業單位進行產學研合作,支持他們參加國內外的進修和學術會議,以及與其它高等學校教師交流經驗等。
4.2政府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動力在評判高校辦學質量的過程中,應當重視考察其畢業生就業能力狀況。另外,應加大對土木生實習環節的支持力度,對積極接收實習生的用人單位給予實際的支持,幫助學校與建筑公司、設計院等企事業單位建立長期合作關系。
4.3土木生應主動提升自我素質(1)認真學好專業課程、積累社會實踐經驗,掌握工程測量、能看懂施工圖紙,熟練運用相關軟件,讓自己成為一個適合社會需求的復合型專業人才。(2)積極參加專業相關的競賽,如全國力學競賽等,提高創新能力。(3)軟實力方面要增強表達能力,完善社會交往能力,并要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
5.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