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舞蹈藝術的審美特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舞蹈藝術 審美特征 藝術欣賞
中圖分類號:J701 文獻標識碼:A
舞蹈是人類生命中最為重要、最活躍、最充分直接的情緒表現形式,是人類歷史上最基本古老的藝術,它表現了人的肢體運動的藝象美,所謂藝象是藝術作品中的或由視覺形象或由聽覺形象,或由視、聽覺形象和想象的審美意象多層次整合的包括形象、情境、氛圍等在內的總體,即西方文論所說的藝術本體。有人說,舞蹈是人類整個生命周期的濃縮,這一點從我國的舞蹈歷史就可以考證。在眾多的藝術類型中,舞蹈是最為常見的一種,我們的一切情緒如喜怒哀樂都可以以舞蹈的形式表現出來,可以說,只要是我們心中有對美的感性,我們都能感覺到了舞蹈藝術所特有的魅力:總能給人一種奇特的體驗, 令人身心歡愉,超凡脫俗。
所謂的舞蹈藝術是以審美規范化了的有組織、有節奏的人體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 運用節奏、表情、構圖、造型等要素來創造藝術形象和表現情感的藝術樣式。規范化了的人體動作是舞蹈表現形式的總結, 因為它把審美當中最值得肯定的節奏動作保留下來程式化, 使表演者在表演中能充分發揮出應有的美學價值。舞蹈通常以含蓄蘊藉, 追求神似, 注重展現人物的靈魂和情感, 注重整體效果的傳神寫意, 創造出一種超脫、空靈、古樸、高雅的審美境界。由此可見,動作性、抒情性、節奏性是舞蹈藝術的三個突出特質。
1舞蹈藝術的動作性
舞蹈是以人的軀干和四肢為物質材料, 其表演手段只能是用人的動作和姿態, 通過動作表現舞蹈美。而動作和姿態的審美特色的發揮是舞蹈成敗的關鍵。舞蹈的很多動作和姿態是來源于生活,是生活中自然動作和姿態的提煉、概括和升華。如勞動中的割稻、打場、洗衣、騎馬、劃船等,這些動作和姿態是被賦予美感的,予人以更強烈的感受。另外舞蹈動作還可以利用模擬自然景物來表達舞蹈藝術效果,如鷹的飛翔、抖翅、魚的游水、蠶的蠕動。表現身體靈活用鷂子翻身,表現反應快用鯉魚打挺,表現腰枝纖細用柳條擺動,表現手指秀美就用蘭花開放,表現火的蔓延用袖子飛舞等。這種模擬動作和姿態同樣用的是夸張變形和按節奏組織起來的,因此,舞蹈動作不是生活中的自然狀態,而是被審美形式升華了的有節奏、夸張變形,走向規范化、程式化的藝術,比自然狀態的東西更美更具觀賞性。舞蹈的姿態和動作具有連續性,這種連續不斷的變換,必須由節奏來制約和規范,沒有節奏的舞蹈是雜亂的舞蹈,不可能予人以美感。舞蹈的動作和姿態經過規范化、程式化才顯示出最值得欣賞的美學價值,如我國的戲曲舞蹈和歐洲的芭蕾舞就都由規范化走上了程式化,程式化突出了某些動作和姿態的典型特征。由美國舞蹈家鄧肯所創始的現代舞,就是以擺脫古典芭蕾程式束縛為特征的。它們以即興的、自然的、不受拘束的動作和姿態,表達著人的各種思想感情和審美態度。因此動作性是舞蹈藝術的一個突出特質。
2 舞蹈藝術的抒情性
舞蹈是情感激越的表現, 舞蹈中情感因素是最強的,也說明用舞蹈情感表達的內容更充分、更逼真。舞者的情感一時必須投入到動作之中, 使之成為抒情言志的物質外化。舞蹈通過動作, 目的是為了抒發人的思想感情, 表達人的審美態度。舞蹈是視覺藝術, 必須通過動作、姿態及表情來讓欣賞者觀賞到其情感的變化。其情感表達得是否準確, 完全看其動作姿態、表情設計得是否合理。尤其是動作, 設計表演得好會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如雙人舞《追魚》,以形象的人體動作描繪出老者和小魚之間頑皮與逗趣, 襯托出老者對生活熱愛的情感特征。舞蹈《快樂的嗦》編導為了表現彝族人民砸碎了沉重的鐐銬, 奴隸當家做了主人的激動心情。舞者隨著音樂的情緒, 用小手腕的前后擺動, 腳腕的連續劃圈的動作, 成功地塑造出快樂的青春, 快樂的今朝, 快樂的火焰, 在我們心上熊熊燃燒的藝術意境, 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擔鮮藕》中主人公用甩手扭動臂部等動作表達了她急切向前走的心情, 也更是其愉快心情的充分表現。抒情依靠舞蹈動作的合理設計和表現是舞蹈重要的審美特征。
3 舞蹈藝術的節奏性
按一般的藝術規律來說,戲劇是一門綜合藝術,那么,戲劇塑造舞臺形象所使用的就不是單一的手段,而是多種手段的綜合。
舞蹈、文學、音樂、繪畫、雕塑這些藝術樣式的表現手段都可以在戲劇中見到它們的影子。它們各自具有不同的藝術特性,用以塑造不同的藝術形象。可是,在戲劇藝術的綜合體中,它們的獨立性還存在嗎?由它們融合而生成的戲劇究竟有什么獨特性?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首先需要搞清楚這些藝術樣式本身主要是依靠什么藝術手段來表現的。
舞蹈:肢體動作或造型、節奏、音樂。舞蹈的藝術手段通常是人的肢體和著音樂有節奏地移動,用規定的或即興表演的身姿、步伐和手勢來表現人的心靈活動。
文學:語言和文字(口頭的和書面的)。文學的藝術手段是用語言和文字形象化地表現人和人的歷史。
音樂:聲音、節奏或節拍、旋律、和聲、音色。音樂的藝術手段是把聲音通過節奏、旋律、和聲和音色加工合拍,形出連續的、統一的、有感召力的樂曲。
繪畫:二維平面、色彩、明暗、線條、構圖。繪畫的藝術手段是用筆等工具,以墨、顏料等色彩材料,在紙、紡織物、墻壁等表面上畫圖或創造其他可視的形象。
雕塑:三維空間、材料、造型。雕塑的藝術手段是把各種材質(例如泥、石頭、青銅或木頭),用手、鑿子或其他工具,按照三維空間的形式塑造成型。
這些不同的藝術樣式,憑借其不同的藝術手段形成各自的審美特性。這些審美特性融合在戲劇中,形成了戲劇這一綜合藝術的特性。在古希臘,戲劇是繼詩歌、音樂、繪畫、雕塑、建筑和舞蹈之后生成的一種新的藝術樣式。戲劇不僅在生成的時間順序上要遲于前六種藝術樣式,因而被稱為“第七藝術”,而且,它在生成時還吸收了前六種藝術的表現手段,為它所用。戲劇兼備了從第一到第六的各種藝術形態的一切要素。它兼有詩歌和音樂的時間性、聽覺性以及繪畫、雕刻、建筑的空間性、視覺性,而且同舞蹈一樣,具有以人的形體作媒介的本質特性。
不過,在確認戲劇“兼備”其他藝術成分的同時,我們必須強調,所謂“兼備”并不是拼加或拼湊,而是通過戲劇表演產生了全新的融合。這是一個非常有趣和復雜的現象。在這里,首先要回答的問題是,這么多種原本獨立的藝術樣式的哪一點被融合而產生了戲劇?
戲劇的藝術形象構成的綜合性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得以體現:
戲劇中的舞蹈成分:
舞蹈表演者當眾表演的藝術手段使舞蹈和戲劇在原始時期就是一對孿生姊妹。肢體語言的模仿性、象征性和虛擬性是戲劇不可或缺的表現手段。由于舞蹈本身就是一種綜合藝術,除了至關重要的文學成分,舞蹈可以說已經包含了戲劇表演的各種藝術手段:肢體、節奏、聲音等等。
戲劇中的文學成分:
語言文字所造成的想像――虛擬的無限性使文學從一開始就成為人類表達和傳承人和人的歷史的重要手段。人物、敘事性和抒情性、節奏、對話、結構布局、環境背景等都是文學中司空見慣的藝術手段。這些手段進入戲劇中所帶來的質的飛躍成為戲劇從宗教祭祀和原始表演中脫胎換骨的要素。
戲劇中的音樂成分:
聲音、節奏、旋律、和聲等藝術手段除了為戲劇演出烘托氣氛以外,人類天生的音樂感還為戲劇帶來了對時間維的本能把握――延展、停頓、倒錯、隱沒、重疊等等。這是音樂的天然屬性。在歌劇、舞劇和音樂劇中,音樂和歌曲的成分更是至關重要。
戲劇中的造型或空間藝術成分:
一、舞蹈藝術的審美特征
舞蹈表演應具備以下幾方面的技能:(1)掌握舞蹈學科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2)具有對不同民族舞蹈的鑒賞能力;(3)掌握主要舞種的分析方法和一般技術;(4)具有舞蹈寫作、評論及表演的基本能力;(5)了解舞蹈藝術前沿動態、應用情景和發展動態;(6)掌握舞蹈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7)具有一定的實際工作能力。根據以上幾方面的要求,舞蹈表演審美特征應為下列幾點。
(一)動作美是舞蹈表演的精髓
舞蹈表演與聲樂表演等藝術形式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其優美的舞蹈動作。舞蹈藝術主要通過一系列具有審美特性的舞蹈動作符號來展現,不同的動作反映人類內心不同的思想及情感。可以說,舞蹈動作是舞蹈藝術的精髓和核心,而配樂、服裝、編導、設計等都是以舞蹈動作為核心來操作的,只有作曲和服裝等與動作相協調,才能充分演繹舞蹈藝術的美感,聯合構成舞蹈表演的形象美、和諧美。所以,在舞蹈的創作、演繹、設計的各個環節,都應注重動作的編排和表演性,在實際的舞蹈表演過程中,一定要將情感的交流、時空的交融等與動作充分結合,使舞蹈能夠形神合一,協調而富有美感。
(二)韻律美是舞蹈美的升華
雖然舞蹈主要是通過動作來展現,但如果沒有韻律感的動作,只能說是動作堆積,而不是舞蹈。因此,只有具備韻律美的舞蹈才是對舞蹈美感的升華。舞蹈的形式創作大多都是基于人們日常生產、生活、娛樂健身等動作來提煉而來,因此舞蹈動作大多是通過人體的手勢、表情、造型演繹出來,每一個舞姿都有其特定的情感表達目的,表演時通過人們的身軀舞動和表情變化來展現舞蹈的藝術美感,讓更多的人感染舞蹈的魅力。從藝術的角度講,舞蹈表演能幫助我們增強身體素質,提升肢體的協調性和韻律感,這已成為人類表達感情、增進友誼及交往和交流的一種重要方式。韻律美要求舞蹈的肢體律動與氣息協調,包括演員的舞姿、動作協調性、動作時間的長短、節奏感等,韻律美是通過各種動作及其輔助元素有效融合來展現的。
(三)造型美是舞蹈藝術美感的源泉
舞蹈的造型是對舞蹈藝術美感的整體體現,造型美了才能給人以空間美感,給人一種大美。通過舞蹈造型,觀眾會對舞蹈的局部與系統空間有更為深刻的美感體驗。比如,一直是舞蹈經典的《千手觀音》,它是以群體舞蹈的形式展現了造型的美感,給人以震撼的空間感覺。舞蹈的動作造型主要是音樂、肢體的配合與交融來突顯的。舞蹈創作的造型美感是對主題和現實的透析,不同的造型給人以簡約、繁華、和諧之感。
二、舞蹈表演藝術表達方式
(一)動作語言表達
動作是舞蹈的精髓,人類的肢體動作及表情語言是無聲的,但通過動作節奏變化、造型變換等能表達人類的內心世界。與小說家類似,小說作品的表達方式通過文字語言展現,而舞蹈表演則通過人類的肢體動作來表達,舞蹈編導利用動作來代替語言,因此每一個舞姿和動作都具有情感傳遞的功能,可以在表演者的內心與觀眾內心搭建交流的平臺。一方面,舞蹈動作可以展現出舞者的技能;另一方面,舞蹈動作更是對舞蹈創作者內心真實情感的表達。在一部小說在進行創作之前都應先有創意,然后根據作者的理念和構思來進行創作。而對于舞蹈而言,其語言就是“動作”,每一個動作都是“意”的表達和承載對象,專業并富有美感的動作能有效表達舞蹈藝術的節奏感和主題風格。
(二)情感內容表達
區別于直接的語言表達及藝術體操,舞蹈是一種特殊的情感內容表達方式,舞蹈技能不是關鍵,重要的是舞蹈情感的詮釋。在實際的舞蹈藝術表演中,演員通過塑造的人物形象來生動地展現編者或舞者想要表達的真實感受,仿佛已將“真實”的人物及景象置身于觀眾面前。要想將舞蹈藝術充分展現給觀眾,舞蹈技能是基礎,情感表達是真諦。情感是舞蹈的靈魂,是舞蹈藝術的思想核心,能讓舞蹈藝術更加靈動、自然。只有被賦予了情感的舞蹈才是真正的舞蹈,才能由內而外地流露出人類的真實情感。情感與舞蹈動作相融合,才能演繹出舞蹈的韻味與情境。
(三)情緒氣氛表達
舞蹈表演時需要表演者飽滿的情緒盡快融入到舞蹈所演繹的情景和氣氛中,這樣才能展現舞蹈的魅力和美感。現階段一些舞蹈家和編導越來越關注情緒性舞蹈,并不斷探索創新。作為一種綜合性較強的動作藝術,舞蹈是對觀眾的視覺、聽覺、思維、情感的綜合渲染,演員可以采用不同的情緒變化方式來引導觀眾感受更和諧的藝術空間氛圍。從這個角度講,舞蹈是一種情感、意境、氣氛交融的藝術形式,通過“意”的表達給觀眾以情感的互通和靈魂的交流,給人以藝術氛圍的熏陶。因此,情緒與氣氛的表達需要舞蹈編導在創作時能對“意”有全面的認識,準確把握舞蹈的主題思想,挖掘舞蹈所要表達的內涵和精髓;而舞蹈演員應結合實際情況對現有舞蹈進行不斷創新,使舞蹈在演繹時能充分體現個人的情感與舞蹈主體風格的協調性,使自己也成為舞蹈藝術的一部分,展現符合舞蹈表演意境的情緒和情感,使舞蹈表達更具有品質感和思想活性。
三、結語
【關鍵詞】兒童舞蹈;審美;原本性;樂舞
中圖分類號:J72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4-0170-02
兒童舞蹈是舞蹈藝術中一朵明麗的小花,充滿了真善美的情感和童心童趣的表演,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兒童舞蹈“是舞蹈藝術的一個品種。是向少年兒童進行德、智、體、美教育的手段之一。它的內容一般比較簡明、單純,形式多樣,通俗活潑,易于兒童理解和欣賞。”[1]可見,對兒童進行舞蹈教育,可促進其身心的全面發展。兒童舞蹈的創編和表演要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易于兒童理解和欣賞。
兒童舞蹈相對于成人舞蹈來說,無論是動作表達還是情感流露,都具有直接性。兒童舞蹈綜合了動作、歌唱、運動,充分展現了兒童的天性,在舞蹈中表達兒童對世界的認知,傳達兒童的內心世界和情感,具有原本性。兒童舞蹈一般分為律動、歌表演、集體舞、音樂游戲以及舞臺表演等五大類。
作為一種藝術,兒童舞蹈和其他兒童藝術門類,如音樂、繪畫、詩歌、雕塑一樣,都是通過藝術形象反映一定的思想感情的。兒童舞蹈與其他兒童藝術不同的是,它不僅通過身體語言完成舞蹈動作,還結合音樂、繪畫中的因素,以及現代多媒體及電視特效的運用,達到傳情達意、塑造人物性格的目的。兒童舞蹈相對于其他兒童藝術種類,更具綜合性和觀賞性。兒童舞蹈的審美是一個從形式到內容再到精神層面的過程。
作為觀賞者,不僅要綜合運用身體的各種感官,還要運用本身已有的審美經驗及理論修養,方能真正欣賞兒童舞蹈作品,進而得到藝術的熏陶和美的享受,達到美育的目的。觀賞者有兒童也有成人,舞蹈增強了觀賞者的審美體驗,提高了其感受生活的能力。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們對于美的需求和渴望,兒童舞蹈作為美育的一種有效手段,正逐漸走進千家萬戶。人們不僅看到了舞蹈可以塑造優美的形體,更看到了舞蹈可以帶來精神層面的熏陶。隨著電視、網絡等現代媒體的傳播,人們在欣賞兒童舞蹈的同時,不自覺地會運用自身的審美知識和社會經驗等,對兒童舞蹈進行評判,進而獲得審美體驗。那么,兒童舞蹈有什么審美特性呢?
一、模仿之美
無論是律動、歌表演、集體舞還是舞臺藝術作品,都是來源于兒童世界。首先是動作,它是舞蹈的第一要素,兒童舞蹈的動作具有模仿性,這也是兒童的天性,他們對花草樹木、動物、勞動場景等充滿著好奇,進而模仿。兒童或是成人在欣賞兒童舞蹈時,可以從動作的姿態、節奏等方面欣賞模仿之美。
兒童舞蹈的動作是我們進行欣賞的契入點。“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兒童舞蹈也是這樣,其舞蹈動作、姿態、表情、道具、服裝等都是來源于現實生活,但又不等同于現實生活。兒童舞蹈是將生活藝術化,將所提取的動作進行藝術加工,將服裝道具進行藝術加工,才能給人以藝術上的享受。例如兒童舞蹈《獅子王》,通過小演員昂首闊背,邁左腳的時候右手伸向天空,邁右腳的時候左手伸向太空,一副威風凜凜走路的樣子,讓觀眾窺見了獅子作為“百獸之王”的風度。當小演員將雙手呈爪型放于胸前,低頭看著臀部,自轉一圈的時候,觀眾恍然大悟――這是獅子在找自己的尾巴玩,給人一種輕松詼諧的感覺。再如兒童舞蹈《勞動最光榮》,孩子們穿著藍色背帶褲,號碼比正常尺碼略大,顯得很寬松;手上拿著一條白毛巾;女孩子將頭發扎成兩個小辮,戴著紅色蝴蝶結。藍色、白色、紅色,帶給人視覺上的沖擊,形成一種獨特的藝術效果,給人以美的享受。
兒童舞蹈的模仿性來源于生活,而這種模仿又是經過提煉和加工的,從而使觀眾得到了一種美的享受。
二、童心童趣的原本性情感
“原本性”有兩方面含義。一方面指的是“人的本性”;另一方面指的是“藝術的本源”。在所有的藝術種類中,舞蹈被認為是“一切藝術之母”,從她誕生的那天起,就與音樂、語言聯系在一起,特別是與節奏密切聯系在一起。兒童的這種“原本性”與成人相比較而言,表現最突出的就是“童心童趣”。這種原本性的情感是兒童身上寶貴的財富,我們應該尊重這份童真,并在兒童舞蹈的編排中保持這份童心童趣,將生命中寶貴的靈性開發出來。
所謂“童心”,指的是“小孩子的天真純樸的心;像小孩子那樣的天真純樸的心。”[2]所謂“童趣”,指的是兒童特有的情趣。“對某部兒童舞蹈作品來說,或者說對整個兒童舞蹈創作來講,表現了童心,也就表現了童趣,把握了童趣,也就把握了兒童特點。”[3]可見,童心和童趣是兒童舞蹈區別于成人舞蹈的一個顯著特點。童心童趣往往是聯系在一起的,只要擁有了童心,用兒童的心靈去觀察世界,就會擁有童年的趣味,而童趣是要用童心去體味的,二者是相互關聯的,不可分割的。相對于成人舞蹈而言,童心童趣是兒童舞蹈重要的審美特點。我們在欣賞兒童舞蹈的過程中,要以兒童的心靈去感受這份美,不能以成人的思維去欣賞兒童的童心童趣。
很多優秀的兒童作品善于發掘兒童眼里的世界,進而創作出膾炙人口的佳作。如兒童舞蹈《向前沖》,通過一群小女生對軍人訓練的模仿,表達孩子自信、天真、向上,以及對未來向往的思想感情。又如兒童舞蹈《過猴山》,它充分利用了猴子愛模仿的天性,從而創作出的一部詼諧富有童趣的兒童舞蹈作品。該作品根據童話故事《過猴山》改編,講述了一位老人挑著草帽經過猴山,但是一只調皮的猴子將草帽分給了它的同伴,老人想辦法將猴子們灌醉,最后老人與猴子之間展開了機智的“人猴大戰”。該舞蹈在有趣的造型中結束,充分展現了兒童舞蹈的特點,以童心童趣取勝,在舞蹈中,猴子和人是和諧的,是可以相互交流的,體現了編創者對兒童心理的掌握,對生活的觀察,給人以美的享受。
在欣賞兒童舞蹈律動、歌表演、集體舞的表演中,也要遵循這一審美原則。例如,中國舞蹈家協會第三版考級教材中,像《點點頭拍拍手》這類作品可以算是律動的舞蹈,雖然簡單,但也表現了孩子純樸的情感。
三、真善美的追求和表達
兒童舞蹈術以美的形象,傳達了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真是真實,美是美感,善是理性之美。”[4]兒童舞蹈的“真善美”是與“假惡丑”相對應的,“真善美”體現了舞蹈藝術的本真。兒童舞蹈凸顯了童真的可貴,或許正因為此,人們內心深處的純真美好與兒童舞蹈的“真善美”品格有了共通之處,使欣賞者與編創者實現了心靈上的溝通,產生了共鳴。“真”“善”“美”三者相互聯系,“真”是兒童舞蹈藝術的基礎;“善”是其情感上要達到的歸屬;“美”是“真”和“善”的重要載體,通過美的形象,人們受到了美的教育,進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鳴,達到真善美的統一。
“真”體現在來源上。兒童舞蹈與其他藝術一樣,是來源于生活的,是真實生活的藝術性體現。舞蹈的來源就是真實的兒童生活,兒童眼里的世界是真實的反映。首先是動作要真,其次是情感要真,最后是事件要真。動作真指的是從舞蹈的動作中能看到其初始動作,即使動作是經過夸張、放大或是經過一定的改變,但都能從中窺見其原始真實的動作。情感真指的是表達的直接性,喜怒哀樂沒有掩飾,對事物的愛憎表現得直接而不虛偽。
“善”體現在藝術的感染性上。兒童舞蹈中的純真與善良是成人世界中最容易丟失的,通過舞蹈的形式,人們調集自身的藝術體驗及知識儲備,理解了所欣賞的兒童舞蹈的精神內涵。
“美”體現在形象。它是對兒童生活的模仿、想象和創造,是兒童世界中美的形象的藝術性再現。美的形象是兒童審美中最重要的特性,只有通過美的形象,人們才會由表及里地深入下去,進而激起情感上的漣漪,引發美的感受。例如舞蹈《小小冠軍夢》《向前沖》等。這些舞蹈作品都是從美的形象出發,帶給觀眾視覺上的美,再由表及里地感受舞蹈之美。
兒童舞蹈中蘊含的真善美情感,是人們內心的向往,優秀的兒童舞蹈作品都具有這樣的審美特征。
綜上,兒童舞蹈和成年舞蹈一樣,都是以身體為表現工具,以舞蹈的動作、姿態、表情,以及服裝、道具、舞臺調度、舞臺燈光、舞臺布景等帶給觀眾美的享受。
兒童舞蹈有其獨特的審美特征。一是模仿性。它和成人舞蹈都具有美的形態,無論是動作、姿態、表情還是服裝、道具、場景等,都是對生活的模仿,這種模仿是經過藝術加工的,從外在形態上給人以美的享受。二是童心童趣之美,孩子獨特的心理視角給觀眾帶來不同于成人舞蹈的美感,具有原本性特點,充分展現了孩子們的天性。三是真善美的審美追求,用舞蹈語匯傳達了人們心中純真的渴望。
兒童在參與的過程中,不僅訓練了美的形體,還增強了其表演的能力,完成了完美人格的塑造。
參考文獻:
[1]王可芬等主編,中國舞蹈詞典[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年12月版,第126頁
[2]參見《現代漢語詞典》“童心”詞條,北京:商務出版社,1978年版,第1150頁
[3]程心天.舞壇采珠:兒童舞蹈教育、創作經驗談[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11頁
[4]參見《漢語大辭典》“真善美”詞條.漢語大辭典出版社,1993年版,12卷本,第2卷
作者簡介:
中國古典舞劍舞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極富特點和代表性的舞蹈藝術形式。但是在歷史的演進過程中,其作為純粹獨立的舞蹈形式已然消亡。現行的劍舞是當今舞蹈藝術家在研究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總結、復現的結果。中國古典舞劍舞是涵蓋內在文化氣度、精神體驗、審美特色的一種文化形態。因此,當代的發掘和建構,應該更加注重文化形態的復現。筆者在高校的劍舞教學中,對中國古典舞劍舞的發掘與研究有了些許心得,以此文簡要闡述。
一、劍舞資源
劍舞的原初形式雖然消亡,但在壁畫、雕塑、武術、民間舞、戲曲、文學作品,以及現行的研究成果中依然能夠探尋其風貌,這給我們提供了研究的依據和發掘的可能性。據此,我們的資源便可分為以下三方面。
第一,審美資源。包括美學史;思想史;繪畫、雕塑、書法、音樂等各門藝術史;舞蹈史;傳統舞蹈美學;劍的考古成果等。
第二,形象資源。包括武術中的劍術;戲曲中的劍舞;民間舞中的劍舞;民俗活動中持劍的儀式;壁畫、雕塑中的劍舞形象等。
第三,已有成果。包括現行的中國古典舞劍舞教材;劍舞作品和劍舞作品分析;研究劍舞的學術論文和著作等。
這幾個方面的內容可以作為我們研究劍舞的基礎,為研究、整合、發掘、復現提供條件。
二、資源分析
在資料的搜集整理之后,可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研究審美資源、形象資源和已有成果。在深度研究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創造性再現。
首先,是對于審美資源的研究。可以分為以下幾步:在廣泛的收集和研究美學、思想的基礎上,對于中國傳統的審美和思想風貌有一個整體的認識;研究各門相鄰藝術,了解傳統藝術的線條、氣韻、節奏、心理體驗等具體的風格特征;系統的研究中國舞蹈史和舞蹈美學,掌握古典舞的運動規律和要求;通過劍的考古成果的了解,掌握劍的質感和特性。通過這樣的層層限定,為劍舞的研究設定了一個框架和可資借鑒的標準。
其次,對于形象資源的研究。這可將雕塑、壁畫形象進行歸類解析。包括:1.氣韻和動勢解析。氣韻研究決定劍舞動作的輕重緩急,動勢研究決定劍舞動作的連接路線;2.民俗活動和儀式的研究。民俗活動包含了大量使用劍的儀式和表演,這些儀式具有很強的象征意義和文化內涵,可以通過民俗活動的研究進一步了解劍舞的內在氣韻和精神內涵;3.武術資料的分析。武術中包含了大量的套路動作,這些動作的路線、氣韻可以直接為劍舞所借鑒,現行中國古典舞劍舞教程基本上都以武術為依托,因此,武術的研究可以為動作路線和劍的基本舞法提供參照;4.民間舞的研究。民間舞是當今依然可見的古代流傳下來的舞蹈形式,在民間舞中保留了大量劍舞的動作,這些動作在古時因古典舞與民間舞的互動交融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民間舞可從側面提供路線、風格、動律的依據;5.戲曲的分析。戲曲舞蹈是流傳下來的唯一可見的古典舞形式,在戲曲舞蹈中仍然保留著劍舞的形式,梅蘭芳先生就曾表演過劍舞。可見,戲曲舞蹈中的劍舞提供了最為直觀的參照。通過以上內容的研究可以收集整理相關雕塑、壁畫形象,提煉出最具傳統文化和代表性的造型、連接、發力、動律,同時將劍舞的文化氣韻特征了解得更加深入。
最后,對于已有成果的分析。當代,已有專家對中國古典舞劍舞進行了研究和復現,編創的教材也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和應用;也有編導創作了一些古典舞劍舞的作品,并撰寫了作品的分析和創作心得;另外,有部分研究者從不同的方面對劍舞進行了研究和總結。成果中有教材的嚴整的邏輯構架和豐富的動作語匯,有劇目的奇思妙想和不同的氣韻特征,有劍舞發展的脈絡和劍舞的傳統風貌特征。這些為中國古典舞劍舞的研究,提供了現實的參照和研究的思路。在審美、形象、已有成果的研究基礎之上,劍舞的內在風格和外在風貌已大致呈現在面前,最終進入整合與復現階段。
三、整合呈現
整合主要是內在氣韻和外在動作兩個層面。氣韻方面可根據不同的時代審美特征、不同的人物精神氣度、不同場合的內在感受、不同的舞種的風格特點,以及傳統藝術的共通氣韻進行分析,提煉出最具代表性的特點。就中國古典舞劍舞整體風貌來說,其有著貴族等級的威嚴、魏晉文人超卓的氣度、廟堂儀禮的莊重、唐代健舞的豪邁與奔放、戲曲舞蹈的含蓄與典雅、民間舞的自由與灑脫。在劍舞中,動作方面可根據造型、路線、動勢、動作發力等方面進行分析整合。其中,造型簡單歸納便可;路線上,劍舞延續了中國傳統的圓的運動路線,其多以圓的連接貫穿舞姿造型;動勢上,具有沉穩和飛動相結合的特征;動作發力上,劍舞的以回旋、突擊、輕巧、控制、延伸等方式為主。
【關鍵詞】幼兒歌舞藝術 審美教育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4-0149-01
對幼兒進行歌舞綜合藝術的審美教育,它主要是提供給幼兒自娛自樂和對幼兒進行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教育的一種藝術形式,它以生動活潑、富有感染力的藝術形象,深得幼兒的喜愛。
一 總論
幼兒歌舞通過歌舞教學,能使幼兒受到美的熏陶,激發幼兒自我表現和自我表達的意識與欲望,培養幼兒健美的身姿和動作的協調性,發展其對節奏的感受力,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二 幼兒審美活動的特點
幼兒的審美活動在本質上不同于成人,這種差別主要表現在審美過程中所依靠身心素質的不同。幼兒身心發展未完成的事實,形成了他們的審美活動具有不同于成人的特點。
1.直覺性
由于幼兒身心發展處于不成熟的階段,所以審美心理不能從一般的心理機能中獨立開來。按照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4~7歲的幼兒正處于前運算階段的直覺思維期,幼兒以自我為中心的特點決定了其審美主要對事物的表面現象做出反映,只會從一個特例推到另一特例,并將互無關系的事情說成有因果關系。
2.情感性
“幼兒的審美與藝術是其整體發展的一部分,他側重于情感的感受和表達。”① 4~8歲的幼兒心理發展所表現出來的“泛靈化”特點,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幼兒審美活動的情感性。這一時期的幼兒常常不自覺地將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客體上,將一些僵死的事物生命化,與之對話并付諸感情和行動。
3.創造性
幼兒在審美表達的過程中,常常“不合規矩”,一方面他們審美時是按照自己的靈感進行靈活的調整;另一方面,幼兒由于個體的審美心理發展不成熟,使他們對既定形式和成人經驗的依賴更小,自主創作的靈活性更大。審美活動的創造性主要在于說明幼兒的審美表達更具有審美創造的意味。
三 幼兒歌舞的審美特征
幼兒歌舞是一幅色彩斑斕的畫。它除了舞蹈藝術具有的特性外,又有它自身活潑、天真、夸張、有趣的特點。幼兒歌舞是幼兒表演的、幼兒觀看的,應符合幼兒生理、心理的特點。一般來說,幼兒歌舞的審美特征主要有以下幾點:
1.幼兒歌舞的直觀性
幼兒審美的直覺性特點決定了幼兒歌舞的特點具有直觀性。舞蹈形象本身就是直觀的藝術形象,它是幼兒通過眼睛、耳朵、身體直接進行審美感覺的。幼兒正處在成長階段,大腦神經系統尚未發育成熟,思維特點是形象具體的。
2.幼兒歌舞的童趣性
童趣性即幼兒的興趣、情趣。興趣,即探究或從事某種事物或活動時的意識傾向,這種傾向是和一定情感體驗聯系的。在幼兒歌舞藝術活動中,要著重注意選材的趣味性。另外,還應講究歌舞語匯的趣味性。
3.幼兒歌舞的童幻性
童幻性通常是界定幼兒舞蹈藝術最顯著的標志,因為幻想(又稱憧憬)是幼兒心靈活動中最活躍的因素。在幼兒幻想題材的歌舞藝術中,他們可以像大獅子一樣在“森林”里走來走去,也可以是穿行于太空的外星小超人。幼兒幻想過程中真實而強烈的情感體現和對想象情景直接表露的特點,正是構成幼兒歌舞藝術特色的基礎。
4.幼兒歌舞的模仿性
模仿是幼兒日常生活中增長知識能力最主要的手段,幼兒歌舞活動中想象與聯想所揭示的知識性內容就是模仿所提供的,因此說幼兒歌舞具有模仿性。
5.幼兒歌舞的綜合性
幼兒歌舞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形式,它集中了演唱、表演、舞蹈、語言等藝術形式,其題材反映幼兒的現實生活,幼兒所感興趣的神話傳說、童話寓言及自然景物中的花鳥魚蟲、山水風雨和童幻世界中的一切,歌舞節目大多都能被幼兒接受。
四 結束語
在幼兒眼中,歌舞不僅是藝術,更是一種游戲。幼兒感興趣的不僅是歌舞動作,更多的是深入幼兒心靈、產生共鳴的內容、情節。在幼兒園中,一節優秀的歌舞表演課必定是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的,必定是以提高幼兒審美能力為起點的,必定能引起幼兒生活和知識經驗的共鳴。
關鍵詞:巫文化藝術內涵象征意義審美特征裝飾性
遠古巫文化時代點燃了人類文明,是人類童年精神與智慧的啟蒙、覺醒時代。[1]巫文化則是遠古人類在繁衍生息中,創造的一種適應并改造自然的原始圖騰崇拜文化。巫文化時期,人類已開始欣賞客觀世界的形態之美;觀察四季變化,欣賞自然界的物象與色彩的美麗,并且用各種技術與材料將這種感覺到的美融合為一件件奇妙的藝術品,并借助想像和創造的繪畫、雕塑形象來完成自己的意志。從目前我國出土的史前文物來看,那些稚拙的藝術品都閃耀著遠古人類智慧與勤勞之光,在一些洞窟壁畫上,那些質樸、單純的圖像描述了遠古的動人故事;一些由陶土燒制、并鑲嵌著寶石的神靈頭像暗示了祖先們敬神的虔誠;還有那些有著美妙裝飾圖案的器皿,也展現了祖先們熱切表現世間美麗的心。從大量巖畫、陶器中,我們看出了祖先們的非凡智慧、勤勞和想象力,他們為巫文化藝術賦予了豐富多彩的內涵和精神意義,其作品也展現出了獨特的審美特征與品格。
一、巫文化藝術的豐富內涵
巫文化藝術包容了豐富的內涵,它是人們的多種意識和諸種日常經驗的交織體,傳載了祖先們的精神追求與生活體驗。
巫文化時期,人類有著強烈的崇神觀念,他們通過巫術、圖騰崇拜、生殖崇拜,將原始本能和超自然世界的各種意象以獨特的方式融合,形成一種古老的象征語言。這種象征語言具有兩重意義,即物象本身的意義和它隱喻的觀念意義,在一個具有象征意義的造型上表現出來的通常為物象自身和超越物象之上的幻象。祖先們在兩者之間不會作出根本的區別,因此象征形象實際上是想象力把對原始人生存或精神有價值的幻象轉化成為形象。這些形象便體現出了巫文化藝術的強烈象征意義。
遠古人類通過生活,對勞動、生產等有了感悟與經驗,并且也對自身性情的培養也有一定發展與經驗,這些都構成了日常經驗,于是祖先們便將日常生活的涵義通過摹仿性造型復制出來,例如,巖畫中的狩獵、祭祀和舞蹈圖等都是他們的生活寫照。子孫后代們通過對這些語言和符號的解讀便能在繼承“圖像”的同時,又能傳承各種日常經驗,于是遠古文化更得以積累與發展。
在日常生活當中,祖先們已有了天象、氣候的觀察和對大事件的記錄行為。伴隨這種行為,一種實用性的圖像和符號已產生,這種符號被祖先們廣泛地應用在巫術世界和日常生活世界中。祖先們通常將象征性語言與描述性語言結合為一體,他們用“物候歷法”來記載對天象的觀察經驗,他們通過記事圖畫,將自己從事社會生活的經驗記錄在巖畫之上,隨著巖畫記事功能的愈趨復雜化,這種抽象符號逐漸由圖案轉化為文字。這些美麗的圖案與神秘文字無不展示出了巫文化藝術之豐富而瑰麗的內涵。
二、巫文化藝術的審美特征
從遠古出土文物的造型、裝飾紋樣和圖案中,我們能夠解讀出巫文化藝術所特有的審美特征。寫實性和模仿性便是特征之一,祖先們在摹仿意識的引導下,找到了模擬自然物象的方法,他們以特有的認識和行為方式進行著創造活動,形象真實感是他們試圖達到的一個審美標準。但他們并不滿足于完全對對象模仿的造型方式,如蘇珊?朗格所說:“模仿雖然是忠實于他所見的東西,但它絕不是一種平常意義上的描寫,它是建立在表現基礎上的。”[2]他們往往會用特定的情緒與視覺形象真實感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造型。
從出土文物的幾何抽象圖案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巫文化藝術的裝飾性審美特征。祖先們運用幾何形象將繁雜、多變的感覺世界都規范到一個理性秩序的范式中。這些帶有秩序感的裝飾形象與結構不受制于客觀世界,意味著裝飾性審美特征的成熟。而且這種抽象造型圖式與方法還形成了與對象客觀屬性無關的新裝飾形象。這便意味著,祖先們在面對繁復的外界自然,體味若干感覺時,終于能以自由的方式融入自己的程式中,形式已離開了客觀對象,自由成為創作精神。
在秩序性的裝飾圖案中,我們還能感受出美妙的韻律與節奏。祖先通過勞動實踐和對客體自然屬性的認識,總結出客體規律,并對客體抽象性質有所認識、歸納。例如:韻律、節奏、和諧、平衡、圓的流暢和方形的陽剛等抽象的性質都是隨著對客體規律的認識逐漸獲得的。韻律和節奏美在巫文化藝術中有純化作用,形式審美成為主體,從大量出土雕塑中,我們還可以看到雕塑韻律的具體形態,首先,原始雕塑韻律美的最基本形態來自于整體造型結構的節奏感,其次它還來自于雕塑自身三維空間造型特性,其立體造型與平面裝飾之間構成的轉換又形成了韻律美的另一種形態。
巫文化藝術還有另一種特殊的審美品格,即通過綜合多種形象,表現超現實的神秘世界,形成幻想、虛幻性審美特征。祖先們通常把不同自然形體在特定的意義中組合,雖然局部表現形態是客觀的,但新的綜合體已超越了各形體的自然屬性。其表現形式一般分為:同體、獸禽同體、不同獸類同體等。這類形象的審美意義是,它們在象征性內涵的驅使下,組合為具有幻想性、超自然性的形體。又如蘇珊?朗格所說:“作為完全獨立完整的體系。無論是二維還是三維,均可以在它可能的各個方面上延續,有著無限的可塑性。”[3]
祖先的原始宇宙觀、生存方式和思維中的情感特征形成了一種本質力量,這種本質力量促成了巫文化藝術審美本質的形成。正如馬林諾夫斯基所說:“巫術就是純粹用主觀意向、語言行為而宣泄了強烈情感的經驗。”[4]祖先在藝術創造中,情感引導他們區分不同對象的造型特征,又使造型符號形成相交融的關系,在以情感為目的的前提下,祖先對形象的塑造進行著自由而有規律的創造,在這創造之中,巫文化藝術的獨特結構和基質便不斷形成。
參考文獻:
[1]重慶遠古巫文化學會.禮巫盛典[M]重慶出版社,2003.86。
[2]蘇珊朗格.藝術問題[M]紐約.1957.95。
關鍵詞:黎族舞蹈;美感;探究
中圖分類號:J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4)26-0165-01
美感是藝術文化多追求的目標,藝術的使命也是展現美、發揮美。在舞蹈作品中,舞蹈的美感是其靈魂,它體現在整個創作和表演過程中。黎族舞蹈是我國少數民族類舞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強有力的藝術文化支柱。下文從黎族文化的特性以及傳承建議進行探究。
一、對黎族舞蹈的特性分析
(一)群眾性
黎族人民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并沒有專業的舞蹈編導者,都是基于群眾的即性舞蹈,,沒有規律和固定的模式。后來大家意識到舞蹈的隨意性,為了娛樂對舞蹈逐漸形成了一定的編排,最后形成一定的模式,舞蹈由于集體創造出來的,在進行群體舞蹈時形成某種規律,進而生成某種舞蹈形式,所以說舞蹈的形成而非舞蹈群體中的某一個人創造的。同時群眾是舞蹈的主體,不論男女老少都可以是舞蹈的參與者。早期打柴舞就是利用2條3-5米長,直徑約5公分的大竹竿,8條長3至5米,直徑2至3公分的小竹竿,然后把2條大竹竿方在地上,距離約3米,8條小竹竿平放在大竹竿上面。跳舞開始時,奏曲,撐小竹竿的男女青年用手把竹竿按節奏上下左右擺動,其他男女青年(人數不限,一般8-12人)按節奏在小竹竿擺動的空隙中來回跳唱,直至跳出竹竿外并重復多次,過程中其樂無窮。
(二)自然原生性
黎族的傳統舞蹈具有鮮明的原生態特征,其延續了古時候的一些民族風俗,伴隨著舞蹈的發展轉變和文化背景,把想要表達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感情融入到舞蹈當中。如古時候的《面具舞》是原始宗教的產物,流傳至今,有鮮明的原生態舞蹈的特色。盡管在后來黎族傳統舞蹈在一定程度上對舞蹈進行了改編,但是改編是在原來的舞蹈中進行潤色,其自然原生性質依然存在。
(三)民族性
黎族舞蹈具有自己民族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舞蹈內容上的特點。主要反映本民族的歷史、生產和生活的形態、思想觀念、風俗習慣以及情感愿望等等;(2)舞蹈著裝上的特點。在著裝上有自身的特色,根據自身的方言和不同歷史文化對著裝進行合理的服裝搭配。黎族的語言系有潤方言、哈方言、杞方言以及美孚方言,根據方言的而不同服裝的色調也不一,有的是藍色調為主,有的是以黑色調為主等等;(3)舞蹈音樂及動作的特點。他們通常通過民族器樂伴奏,器樂一般都有民族特色,樂器的種類也繁多,有鼻蕭、口弓、咧、拜、洞勺、畢噠等多種類型,其中一些有特色的舞蹈動作是根據歷史文化背景的不同而產生的。
二、對黎族舞蹈的傳承建議
近些年來,黎族舞蹈在強有力的國家支柱背景下,黎族舞蹈得到了全面的保護,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也得到了有效傳承,這也都源于舞蹈藝術家的堅持和創新,大批優秀舞蹈藝術家的不斷涌現,給予了黎族舞蹈更大的發展空間讓其推來了世界的大門。
首先,應該通過發現和培育典型的方式,重點支持和鼓勵黎族舞蹈藝術家通過巡回的演出,力爭走向國際舞臺,并把優秀經典的黎族舞蹈曲目進行錄制、刻盤。另外還應該大力拓展吸引青年舞蹈藝術家的途徑,使得更多的年輕力量加入到舞蹈中來,那么我國的黎族舞蹈將傳承永世。這是通過培育新人的途徑對黎族舞蹈進行發揚壯大的一種方式,更是對黎族舞蹈進行保護的一種重要路手段。
其次,在吸取其精華的、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基礎上,引進大量的優秀年輕且富有創造力的舞蹈藝術家,對傳統的舞蹈進行更深層次的改編和創造,進而深化改革那些傳統不健康的遺留元素,吸取其文化的精髓;另外,學習先進的方式并對經典、優秀的作品進行創新改革,以期編創出符合時下流行的舞蹈作品。此時就需要國家以及各省給予政策上的支持和鼓勵,召喚各階層的力量,以期實現黎族舞蹈文化走向舞蹈藝術的頂端。
最后,為了要打響黎族舞蹈的知名度和品牌,我們應該組織區域性的節慶活動或者是大型的全國性巡演等相關重大活動。眾所周知的《打柴舞》是我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該舞蹈經過多國的巡演,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打柴舞》在世界上的知名度以及藝術影響力,另外,黎族舞蹈延續至今不僅因為其有自身民族特殊的魅力,還對于我們絕大多數的觀眾來說是因為黎族舞蹈對于宣傳的堅持,通過各種公共性的活動將舞蹈融合到一起,以期擴大傳播范圍,這將是未來主流的傳承方式之一。
三、結語
總而言之,黎族舞蹈美感的探索和感知是與時俱進的,通過整個黎族舞蹈的特征,結合新舊黎族舞蹈的特點,才能構建全新獨特的舞蹈體系。通過潛心研究、創作以及傳承黎族舞蹈的特質,黎族舞蹈領域將得到應有的發展,以期共同建造良好的黎族舞蹈發展新疆域。
參考文獻:
多年來,我通過舞蹈教學、舞蹈編排和舞臺演出實踐,對進入舞蹈審美的最高境界深有感受。流暢是舞蹈的血液,形體是舞蹈之生命,音樂是舞蹈的靈魂,品質是舞蹈的根本。用真心品味其中真諦,正確運用形體語言,把握身體形態與時間、空間之關系,才能充分去銓釋舞蹈的內涵。
如何體現舞蹈的典雅大方?那就要每個音符溶入血管里滾燙流動,然后放開想象的翅膀去尋覓那神奇的感受,把握住抽象與具體互補,虛實才能交替生輝,只有掌握住這元素,才會使舞蹈更光彩,才會達到曲終人不散的境界,才能具更高層次的感染力。
美的概念是漫無邊際的,甚至是模糊不清的,并且與那限制性極大的“古典美的理想”聯系在一起。這種現實給我們的思考是:莫讓包括美在內的任何條條框框束縛我們的身心,更何況是某種模糊不清的概念。“距離即美”,這是古典主義美學的一大支柱。與我們通常的概念不太一樣,距離恰恰常會為我們帶來親近。分離能夠導致心靈溝通感的保持和延續,而過分的接近則會毀滅這種心靈的溝通感。
舞蹈是人體藝術,是以有生命的人體動作姿態為物質媒介在有節律的連續運動中塑造藝術形象,抒感和反映社會生活的一門藝術。不同地理、不同民族的文化歷史,提高欣賞舞蹈的視、聽覺能力。這是一個由初級升高級并且不斷深入欣賞的心理發展過程,要想提高舞蹈的審美能力,要求欣賞者必須做到:深入生活,品位動作的美,舞蹈是反映社會生活的身體藝術,社會生活是舞蹈創作的源泉,舞蹈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經過高度提煉,藝術美化,表現思想與情感世界的人體動作藝術,只有生活經驗豐富的人,才能夠具有敏銳的審美眼光,從作品中體味到人類不斷追求進步的精神。
舞蹈用人的形體“說話”,一系列動作組成舞蹈的特殊語言,構成流動狀態的視覺現象。“動作是舞蹈的核心元素”。舞蹈審美,首先要學會品味“動作”。
了解“動作”的不同功能,把握舞蹈“內涵美”。舞蹈動作有多種功能,一是描繪人物情感、思想和性格特征的表現性動作。例如《天鵝湖》中白天鵝的基調動作“阿拉貝斯克”,栩栩如生地塑造了白天鵝“高傲”美麗的特定形象,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豐收歌》以“下擺手”接“雙晃手”(甩綢)為基調動作,通過改變動作元素和畫面,描繪出火熱的勞動場面,抒發了豐收的喜悅之情。二是展示人物行動目的和具體內容的再現性動作。這些動作帶有明顯的“具象”、“模擬”痕跡,如體統古典舞中的穿針引線,民間舞中的種地、擠奶,芭蕾舞中的啞劇。
而有的學者,認為舞蹈不僅表現人的情愛,人們的各種激越的情感,人們生活中有重大意義的情感和活動,都會用舞蹈來表現。再沒有別的藝術行為,能像舞蹈那樣的轉移和激動一切人類,我國古代樂舞理論中就有“青動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這也生動地說明了舞蹈是表現人們最激動的情感的產物。
而對于新時代的現代舞而言,在特定的審美背景中,它完全可以名正言順地以丑的面貌出現。銳意改革的先鋒派舞者們已經自行授予了敵意惹人生氣的權利――他們可以沖著觀眾大聲喊叫,或者作鬼臉,或者將聚光燈打向觀眾。
實事求是地說,丑在各門類藝術和美學中,從來都有一席之地。因為它具有美所不具有的種種品質;不僅能夠豐富各門類藝術的內涵,拓展藝術的范疇,而且能夠滿打滿算人們的容忍意識,激勵人們的冒險精神。嘲弄人們的矯揉做作,升化們的精神境界,并刺激觀眾的想象力。這一切使我們不得不用贊美的口吻來談論丑。
提高藝術修養,進入舞蹈審美的最高境界,要求欣賞者不僅有文化知識的積累,而且還要具備舞蹈基本理論知識,要了解芭蕾舞、現代舞、中國古典舞、民族民間舞的審美特征以及舞蹈作品產生的歷史、文化背景。
芭蕾舞動作的“線性”美。西方“外放與擴張”的文化特質反映在芭蕾舞動作形態上體現為開、繃、直、立。開,舞者左右對稱地極大限度向外拉開肩、胸、胯、膝、踝之五大關節部位,擴大動作范圍,運動靈活,表現力極強,最大限度地占有舞蹈空間。使芭蕾成為一種完全人為的、純粹審美對象的藝術,從而有效地產生一種審美距離。而中國古典舞的運動核心就是“圓形”。體現在舞臺空間變化上,如主干步代“圓場步”、“擺扣步”都是運行在弧線、圓線和“S”線上,造成一種行云流水般的整體效果,展現出中國古典舞特有的動態時空韻律美,舞蹈的意境,就是舞蹈作品所描繪的生活圖景和表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
觀賞優秀作品,融入深層境界,欣賞能力的提高依靠觀賞優秀的、代表那一個歷史時期的、代表那一民族與文化的舞蹈作品。欣賞最好的作品才能使人具備美的評判能力,如,芭蕾舞《天鵝湖》中的精彩舞段,快板中的四人舞天真、活潑、快樂。四位始終相互手拉手的女演員排成一排,快速做出各種整齊劃一的動作,編導非常準確地捕捉四小天鵝會走、會跑、會跳但還不會飛的特征,所以他們的手一直拉在一起,只有在舞蹈結束時,四位女演員才撒開雙手,抬起手臂,仿佛天鵝展翅飛,但又立即跪了下來,并把“翅膀”收起交叉在胸前――她們畢竟還不會飛!整個舞蹈編排巧妙,動作整齊靈巧。
全國第三屆舞蹈比賽中,榮獲中國民間舞表演一等獎的舞蹈《一個扭秧歌的人》就是一部非常優秀的舞蹈作品。
空曠的舞蹈,昏暗的燈光,一位風燭殘年雙鬢斑白的老藝人,他蜷縮著身體有些癡狂,有些瘋癲,遠遠地傳來陣陣二胡的聲音,夾雜著感傷、凄涼,也充滿了撩人心緒的幻夢和回憶。在這幻夢中講述了秧歌老藝人一生的悲喜和他對秧歌的眷戀,那舞動的長綢就是他生命的體現,在這夢幻中他瘋狂地舞蹈著,仿佛要將一腔熱血全部舞盡。這就是獨舞《一個扭秧歌的人》帶給我們的強烈的情感沖擊。它借一個秧歌藝人的一生,描繪了全部民間藝人的人生況味和悲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