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傳統文化;紫砂壺;工藝美術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35-0037-01
隨著社會文明的快速發展,近些年來,藝術行業的發展極為迅猛。紫砂壺作為重要的工藝作品,是我國陶藝作品的重要代表。紫砂壺的制作者將自己主觀的思想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整合入紫砂壺作品當中,會當代社會大眾提供一場視覺與精神盛宴。加強傳統文化與紫砂壺工藝美術的聯系已經成為當代紫砂壺研究者與制作者的共識,它的重要作用已經被人們接受與認可。因此,本文選擇傳統文化與紫砂壺工藝美術結合作為研究對象是有一定的社會意義的。
一、五行論與紫砂壺工藝的融合
五行論也稱為五行說,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傳統文化之一,發源于中國道家文化,強調陰陽結合。紫砂壺與五行說之間有著許多聯系,使陰陽觀念在紫砂壺的制作過程中得到很好地體現。最初,在社會當中,人們認為金、木、水、火、土是世界萬物的構成要素。而進行紫砂壺的制作之時,制作者會十分注視紫砂壺的原料混合,紫砂是也稱為五色土,其中的五色正好與我國的五行論中的五行形成很好的對應。在進行紫砂的制作之時,會用到水與土,還有最重要的金砂。在進行紫砂的加工之時,要利用火進行燒煅,而火的產生則來源于森林。所以說,紫砂壺的制作離不開金、木、水、火、土,紫砂壺也被許多人認為是五行的產物。因此,大部分紫砂壺的愛好者都會將紫砂壺視為萬物的精華與根本,將一個小小的紫砂壺當作一個宏觀的世界進行欣賞。所以,紫砂壺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種結合體,起到了傳播文化的重要作用,也使許多人認識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
二、傳統文化與紫砂壺的融合
中國的傳統文化多種多樣,也因信仰的不同而具有許多的派別,比如說佛家、道家與儒家等等。而紫砂壺的工藝美術與這些派別的傳統文化都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中國的每一種文化都具有個自的特點,比如說浪漫主義精神大多與中國的酒文化有關,李白的詩作就是一個明顯的攻其不備。而現實性的色彩大多與中國的茶文化有關。而與紫砂壺工藝美術相關的色彩則是智慧。紫砂壺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使得許多紫砂壺愛好者不斷追求自我文化素養的提高,體會紫砂壺本身所具有的包容精神。紫砂文化的特點在于開闊的胸懷與客觀的思想。紫砂文化提倡海納百川。所以,在紫砂壺的發展過程當中,紫砂壺的喜愛者來自于不同的文化派別與信仰領域,幾乎每一個對于思想與文化具有追求的人,都可以被紫砂壺所吸引。比如說,對于儒家來講,中庸之道為核心。而對于紫砂愛好者來講,特別是對于紫砂壺的制作者來講,要提高紫砂壺的質量,就要做到不偏不易,使無過之而無不及成為紫砂文化的代表。其次,在紫砂壺的工藝美術當中,紫砂壺的顏色是十分講究的。對于外行人來講,紫砂壺的顏色較為單調,其實不然。紫砂壺的顏色講究在其紫而不姹、紅而不破、灰而不暗等等,這都是體現儒家中庸思想的地方。從道家的傳統文化來講,無為而治是其核心思想,道家強調順其自然。在紫砂壺工藝制作中也是一樣,很多紫砂壺的制作者從自然當中獲得進行制作的靈感,效仿自然中的一些元素,使紫砂壺透露出自然的氣息與精神上的自由。根據相關調查表明,一部分紫砂壺的制作者愿意住在鄉下,他們認為鄉下的寧靜可以為紫砂壺的創作提供良好的環境。對于佛教來講,紫砂壺與佛教傳統文化的契合點就在于隨緣。說起來,中國的第一把紫砂壺的出現就與佛教有著密切的關系。第一把紫砂壺誕生于一個寺廟當中,佛教中信仰一切眾生都具有佛性,紫砂壺的佛性也因其與佛教的多種聯系而產生。后來,與紫砂壺相關的語言當中也有很大的佛教意義,比如說吃茶就是一個典型的禪語,其意義為明清事理,了解來龍去脈等等。
紫砂壺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聯系體現在方方面面,加強紫砂壺與傳統文化的聯系,對于我國文化的傳承與文化事業的發展都有重要的促進意義。利用紫砂壺的宣傳,可以加強紫砂壺愛好者自身文化素質的提高,也可以引導更多的人正確也欣賞當代藝術作品,體會作品背后的意義。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紫砂壺是中國傳統的藝術作品,而紫砂壺的工藝美術方法與技巧更是中國的精神與藝術瑰寶。筆者以傳統文化融入紫砂壺工藝美術的重要性為主題進行研究,希望以此提高紫砂文化愛好者與紫砂壺研究者對于文化元素的重視,利用紫砂壺藝術價值的提高,提高紫砂壺的科學文化價值,促進社會文明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吳亞亦.雕塑技藝在紫砂壺中的運用和把握[J].江蘇陶瓷.2008(05).
[2]韓其樓.壺中日月長 可清天地心──陽羨名陶云龍壺與壺藝大家朱可心[J].江蘇陶瓷.1995(03).
[3]朱建偉.感悟紫砂之美[J].江蘇陶瓷.2008(05).
一、傳統文化能提升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錘煉中,通過各種民族文化的撞擊之后所呈現的思想文化、觀念形態。這是包括了中華民族的道德標準、價值取向、政治理想、審美情趣等多方面內容的文化表現,這些具有區域特點約定俗成的意識形態逐漸成為影響和制約人們日常行為和生活的一種力量,甚至可以影響到社會歷史的發展。在這期間,逐漸形成的優秀傳統文化被代代相傳的保留了下來。作為當代大學生,本應該繼承和發展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但目前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反應冷淡卻是一個令人尷尬的現實。當代大學生缺少優秀傳統文化中包含的人文修養、人文素質,缺乏足夠的優秀傳統文化熏陶和教育,這是高校藝術教育的漏洞,長此以往對國家、社會和個人來說都不是一件好事。
傳統文化是促進社會主義建設、人類精神文明發展的強大動力,也是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礎。作為當代大學生應該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通過對璀璨傳統文化歷史的了解,可以提升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傳統文化中的古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中醫、漢語、武術、飲食等,其中每一種類都有讓人可以引以為豪的藝術人物和藝術形式。比如我國古代最有影響力的一位圣人孔子。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后世統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萬世師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家思想對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再比如納西古樂。據考證,這種古樂起源于公元14世紀,它是云南省最為古老的音樂,也是中國或世界最古老的音樂之一。納西古樂源于漢族的洞經音樂和皇經音樂,相傳為宋樂,目前保留下來的只有來源于洞經音樂的那部分。納西古樂有著一套嚴格的傳承方式,他們遵循以師帶徒或父帶子的方式,使古樂代代相傳,并用工尺譜為媒介以口傳心授的方法傳教,一直流存至今。
中國傳統文化的成就足以讓當代大學生為之自豪。自豪之余,愛國主義精神也得以加強。在傳統文化中我們從小就接受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思想,從最早的儒家思想中便倡導通過禮儀等人文“學問”的學習、熏陶、教化,培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入世理想,使人成為君子、賢人、圣人這樣有社會責任感的人。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內容,這種強烈的愛國意識不僅增強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而且成為保衛民族獨立、捍衛民族尊嚴、促進國家富強的巨大精神力量。這對于新一代肩負著民族興盛使命的當代大學生,抵制盲目崇洋、自強自立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傳統文化能提升大學生的道德修養,完善人格教育
“中國傳統藝術源于‘道’,中國的藝術觀就是道德觀。中國藝術教育也是道德教育。”道德修養的提升是藝術教育的最終表現,也是一個國家文明進步的標志。中國傳統文化中對道德的說法來源于老子的道德經。老子日:“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和王道。
當代大學生的道德觀總體情況是積極向上的,但由于一些不良社會環境,以及學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化、應試化,一些消極腐朽的東西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都滲透到大學校園,這不可避免地給當代大學生帶來負面影響,使一些大學生的思想受到一定的沖擊。有些大學生的文明道德修養極度缺乏,道德的認同感不高,對道德認知的程度太低,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出現了嚴重的脫節現象。還有些大學生重物質而輕情誼,在與人的交往中表現得自私自利、缺乏信任而得不到認同感,對身邊的人漠不關心,將自己處于一種孤獨、封閉的精神狀態,并由此產生了各種社會問題。近年來,大學生之間發生命案的例子屢見不鮮,這不得不說是道德教育的悲哀。所以加強當代大學生的藝術教育是幫助大學生們提高個人素質修養、健全人格的良好途徑,而傳統文化是一種有效的手段。
中國傳統文化中琴棋書畫、詩書禮儀無不彰顯著“德行”二字。在以往我們日常所學的古文中,隨處可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字句。這些愛國憂患意識、與人為善的處世態度,對喚起當代大學生的傳統道德意識,愿意主動承擔個人、社會乃至國家的責任心和義務心是非常重要的。在傳統文化中還有很多藝術形式對道德標準十分明確、一目了然。比如戲劇,對劇中人物的善惡分明細化到了臉譜上。白色臉譜表現奸詐多疑,含貶義;紅色臉譜象征忠義、耿直、有血性;黑色臉譜表現性格嚴肅,不茍言笑,為中性,代表猛智。在這種直觀的藝術形式中,道德標準已悄然深入人心了。當代大學生應該認識到道德義務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人生價值的根本體現。每個人想要實現其人生價值,成為一個擁有高尚道德品質的人,就必須履行其道德義務。在履行這種義務的時候,需要堅強的道德意志力和良好的合作精神以及強烈的社會使命感,通過這個過程,學生在健康人格的完善上又得到了一次升華。所以熱愛和了解傳統文化,有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和人生觀,在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可以幫助他們提高道德修養,完善健全自身人格教育。
三、傳統文化能開發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綜合素質
知識創新是高校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藝術教育自1996年11月在全國高等院校藝術工作會議上提出的“以藝術教育為突破口”的素質教育口號后,已經推行了20多年。藝術教育漸漸被高校所重視,但卻總有些不得其法,不知從何入手。其實傳統文化就是最好的切入點。傳統文化對于創新來說,似乎是“舊”的東西,但“舊”的東西運用得好,就會有好的“新”東西。首先在進行藝術教育時,先讓大學生對傳統“舊”東西的內容和表現形式進行徹底的了解;然后在“舊”東西的基礎上把原本的形式打破;最后展示出來的就是“新”東西。
比如新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是臺灣著名小說家白先勇先生改編的。昆曲,發源于14、15世紀蘇州昆山的曲唱藝術體系,糅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術的表演藝術。昆曲曾經獨霸中國劇壇二百年,有過輝煌歷史的表演藝術,從上個世紀初,一直遭到傳承危機。民國初年,昆曲幾乎消失于中國舞臺,幸虧有心人士在蘇州成立“昆曲傳習所”,訓練出一批“傳”字輩的優秀演員,現已成為二十世紀昆曲薪火相傳的旗手。昆曲傳承到現在也就是昆劇。青春版的《牡丹亭》里的演員都是新生代年輕的演員,從年齡上來說更加貼近劇中的人物形象。在尊重原著的前提下,白先勇先生改編的版本有青春靚麗的演員、歌劇化的音樂,加上新鮮的舞臺設計以及傳統考究的服飾,讓整個古老的劇種散發出新的活力。他所啟用的演員平均年齡在20歲左右,就是因為他想讓年輕的一輩真正感受到傳統的魅力,真正熱愛這份傳統文化的事業。正是他用這種時尚的包裝使古老的昆劇“潮”了起來,也真的“火”了。2006年白先勇帶著他的《牡丹亭》在美國加州進行了12場的巡演,傳統戲曲能在國外如此大規模的演出且場場爆滿,創造了我國戲曲史上的一個奇跡。這就是傳統文化的創新給“舊”的文化藝術帶來了新的生命力。
在高校藝術教育中,大學生在課堂上多接觸一些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作品,同樣也能激發他們的創新能力。第一,要樹立科學的藝術教育價值觀。教育的終極目的是使社會政治穩定、功能協調、價值統合。由于價值取向的這種傾斜,中國教育中的個人目標受到了忽視。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應該是新世紀人的發展的主旋律,因而和諧發展也就成為當前教育的主導價值觀。第二,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創新課堂環境。中國的大學課堂,不乏嚴肅、死氣沉沉之類,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連大腦都沒放松,創新就更談不上了。只有營造一個輕松的氛圍,學生才能展開想象,積極思考,與老師互動,形成堅持真理、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以及謙虛謹慎、相互尊重的人文精神。
筆者在一次學生課后作業中,要求他們自己搜集并準備民族歌曲的表演。筆者先給大家表演了一首四川民歌后,同學們開始活躍了。有的同學在表演中把民族歌曲加入了新鮮的Rap節奏和動作,打破了民族歌曲中傳統的歌唱方法,用通俗流行的唱法來演繹,不僅給民族歌曲賦予了新的活力,而且還學習到了多個民族的歌曲。有些同學甚至將歌曲改編成音樂小品,幾個人湊成了一個新的組合來演繹作品。在這次作業中,讓大家看到了連他們自己平時都看不到的另一面,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學生們課后反應很熱烈,希望多一些了解傳統文化和自己創新學習傳統文化的機會。通過這樣的學習,不僅提高了他們的創造能力,還展示了其他各種能力,在操作中提高了綜合素質。
四、傳統文化的高校藝術教育傳承之路,任重而道遠
第一,高校藝術教育應得到足夠重視。作為面向新世紀的高校教育,要充分認識到藝術人文教育在培養高素質人才中的重要作用。很多高校一味注重就業率,忽視了對人文素質的教育。由于對基礎藝術教育的不夠重視,導致我國專業的藝術人才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還欠缺。因此在基礎藝術教育的層面應提高認識,加強基礎藝術教育。高校應增強師資隊伍,提高對藝術教育教師的素質要求,建立一支高素質的藝術教師團隊,在培養師資的同時也要保證師資隊伍的穩定性。增加藝術教師的數量,要能應對本校的藝術教育任務。在藝術教育對傳統文化的運用方面,傳統文化曾孕育了無數優秀兒女,他們那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民族意識、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等優良品質對提升學生的人格修養和道德品質,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在進行藝術教育時應該充分認識到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對當代大學生的教育意義。
第二,傳統文化在高校藝術教育中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任何一種文化作為一定社會時代精神的精華,它的形成必然帶有該時代的烙印,中國傳統文化同樣也不例外。”傳統文化永恒的只是它所包容的文化范疇,而它的內容則由于不同時代的生產關系和生活方式而歷史地發生了變化。在對學生進行藝術教育的時候,應該注意時代的特征,要尊重歷史、不能割裂歷史或不結合國情來看問題。并不是某一個時代的傳統文化都是精華,同樣也不會都是糟粕。“近代以來,由于歷史等原因,中國學術文化造成了大面積的潰敗,中國文化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在一步步異化、西化、科學化、標準化、規范化、客觀化、定量化……完全失卻了用本土的自己的文字語言去表達。”在這段話應該注意,一方面在高呼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已大振興并已擠入世界先進民族之林的時候,另一方面也要防備不會因多元化文化的進入而被沖垮在世界民族之林。
第三,應注重區域化特點,大力發展具有特色的區域性傳統藝術教育。中國幅員遼闊,地區跨度較大,因此全面、統一推行傳統文化教育不現實。在高校藝術教育中應充分利用本土民族傳統文化藝術資源,地方高校所在地域的自然生態和文化生態方面的是先天性的優質資源,鄉土文化、民情風俗、傳統藝術等都可以有選擇地進入高校,運用地域化優勢,使用地域化藝術特色進行藝術教育,從對地域化的藝術熱愛提升到素質教育的各個層面。大力開展多種形式的校園文化藝術活動,是對學生進行藝術教育最常見、最有效的方式。根據地域化特點,增加本地特色藝術形式。比如西安的高校所處城市文化底蘊深厚,具有多種特色的民間藝術,如秦腔、陜北民歌、皮影戲、鳳翔泥塑、農民畫、秧歌等等,可以通過對西安民間藝術的學習,激發當代大學生對民歌、戲曲等藝術形式的好奇和興趣。讓他們感受這黃土地上絢麗多彩的民歌歌詞、曲調之美,在培養大學生對民族民間藝術熱情的同時,提高當代大學生的藝術修養,讓他們從熱愛西安的傳統文化到熱愛這個城市,進而愿意為西安的城市建設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同時讓傳統民族文化在這種本土化的學習中永久傳承。
關鍵詞:平面設計;傳統文化元素;滲透;重要意義;應用近幾年來,平面設計工作在商業發展中發揮著日益提升的重要作用,我國若想切實地利用有效的平面設計來推動商業的健康運行,就必須借助于中國獨有的傳統文化元素來設計出獨具中國特色的設計作品。將傳統的文化元素和諧地滲透進平面設計工作中,是平面設計人員一直以來都極為關注的事情,本文也主要地談論了這方面的問題。文章首先分析了平面設計工作者將傳統文化元素完美地滲透進設計作品的必要性,然后又具體地談論了這種將傳統元素納入到現代設計的問題可以采取的途徑,希望能夠推動平面設計與傳統元素的進一步融合。
1平面設計滲透傳統文化元素的重要意義
任何事物都符合歌德所說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樣一句話,強勢的民族性是走向世界的必要保證,對于平面設計工作來講也是如此,中國要想推動平面設計工作的進一步發展,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效地借助傳統的民族文化元素。本文下面就從幾個方面來具體分析一下,設計人員將傳統的文化元素有效地滲透進平面設計工作所具有的重要意義:
首先,設計人員將傳統的文化元素滲透進平面設計工作,是保證設計的作品符合我國人民的審美,以及促進其他民族人民認知的必然要求。具有民族個性的設計作品是從中華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出發,全面地融合了數千年來各個民族的生活習性和風俗習慣等,更容易被具有相同的文化基礎的中國人民及其他東方人所欣賞和接受。而且,設計作品具有獨特的民族特色,才更能夠吸引其他民族人民的目光,并潛在地引導他們去認識這些作品,最終達成瀏覽者與作品的深層次的交流,繼而完成平面設計工作人員的設計目標。其次,中華傳統的文化元素是我國最為豐厚的一筆文化藝術財富,設計人員在平面設計工作中對這些元素進行有機的融合滲透,是對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的必要的尊重以及借鑒。傳統的文化元素是每一個時代的人們將自身對于世界的情感、認知、理解以及對于先人藝術精華的不斷借鑒才逐步積累起來的,發展到現代已經成為散發著醇香濃厚的民族氣息的一種事物,成為了整個中華文化藝術再度深入發展所必須依據的藝術母體。而且,設計人員在挖掘這些元素的過程中,也是對于自身靈感的一種探索,能夠最大程度地激發出設計人員的潛能,從而使設計出來的作品獨具特色。
2平面設計滲透傳統文化元素的相關問題
中華傳統文化以儒道兩種思想為主要的依歸,全面地體現了和諧以及自然的深厚意蘊,設計人員將這些元素納入到平面設計工作中是極其必要的。本文下面就從幾個方面來談論一下設計人員在現代設計中對于傳統文化元素的借鑒:
2.1平面設計對于傳統書法元素的利用
漢字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最美的文化結晶,它經歷了甲骨文、篆書、隸書、楷書以及行書和草書的風格演變,代表著中華文化最為核心的靈魂特點,在神韻、意境、形態、含義方面都具有極其鮮明的獨特性,書法應用在平面設計中便可以用這些獨有的特性為設計工作提供鮮明的空間感、時間性以、及運動感。所以,設計人員要在設計工作中努力地加強對于書法元素的運用。如下圖2008年北京奧運會對于中國傳統書法的運用,便是極其成功的一個范例。這個圖案將文字、篆刻以及書法等集中元素融會貫通,借助印章全面地呈現出了一種歡快、奔騰、自由的人形意向,博得了世界各國人民的贊同。
圖1圖22.2平面設計對于傳統色彩及圖案的利用
中國傳統文化極其注重五行陰陽學說,而黑、白、黃、青、赤這五行色便是每一種顏色都代表著獨有的意蘊,設計人員在進行設計的過程中一定要加強對于這些色彩的準確應用,以迎合中國人民獨有的視覺感受習慣。同時,在長久的文化發展中,中國民間還積累了眾多的吉祥圖案,尤其是龍、鳳、麒麟、貔貅等,已經被人們所熟知,設計人員利用這些圖案再借助于準確的色彩進行設計,必將贏得民眾的好感。比如下圖鳳凰衛視為中文臺設計了一種“喜相逢”的雙鳳鳥的臺標,借助于兩只鳳鳥的翅膀舞動,恰如其分地將動態感以及中文的文化底蘊展現了出來,實現了現代媒體圖標設計與傳統文化的有效結合。
2.3平面設計人員滲透傳統文化元素應注意的問題
傳統的文化元素從人們的衣食住行各個方面演變而來,成為極具特色的文化元素,展現著中國人民對于祥和、樸素、節制、含蓄等美好品德的追求,全面地詮釋了中國人民獨有的中國式的思維、智慧、精神以及意境,將各個民族所具有的美好品德及操守、修養借用視覺的語言淋漓盡致地做出了傳遞。但是,設計者在將這些文化元素滲透到平面設計工作中時,還需要注意幾個方面的問題,避免出現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效果。
一方面,設計人員要切實地加強對于自身設計選題的要求的研究,分析其選題所要面向的觀眾、所要迎合的心理、所要傳達的思想等各個方面的因素,然后再發動各種手段,全方位地查找可以利用的傳統文化資料,為自己的設計提供資料儲備。另一方面,設計人員要對這些材料進行粗加工的初步選擇以及精細加工的組合利用,挖掘出各種材料所帶有的全部韻意,避免作品中存在歧義的問題。而且,設計人員還必須將傳統元素與現代優秀的設計作品結合,推動對于傳統文化元素借用的有力創新。
3結語
傳統文化元素是當前平面文化設計工作必須立足的基礎,也是推動平面設計工作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因素。因此,設計人員一定要充分地挖掘可以應用的傳統文化元素,從適當的途徑出發來推動傳統文化元素作用的有效實現。
參考文獻:
[1] 陳嵐.淺談現代平面設計中保持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重要性[J].科技創業月刊,2010(04) .
[2] 馬寧.中國傳統元素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新西部(理論版),2012(03).
關鍵詞:國學;人文素質;古代文學;課程改革
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國千百年來遺留下來的寶貴遺產,蘊藏著極為豐厚的文化內涵,加強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對于學生吸收傳統文化的精華,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質具有重要意義。在我省“文化興省”的大背景下,加強高校傳統文化教育顯得尤為重要。但目前中國高校傳統文化教育不容樂觀,根據我們的研究和對省內幾所高校的問卷調查,發現目前高校傳統文化教育存在著諸多問題。例如許多高校大學生對國學知識的涉獵面不寬、學習程度不深、國學知識不全面;對國學知識把握不準、學習國學知識的主動性不高、對國學知識的運用能力較弱等,而目前大學生的人文修養也令人擔憂。
中國傳統文化是幾千年來由中華文明演化匯集而成的一種反映中華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它以儒家文化為內核,兼容佛、道,博大精深,歷史悠久。而中國古代詩、詞、戲曲、古文、小說等文化形態就是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最好載體。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而且具有較強的素質教育作用,對于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具有重要意義。鑒于高校教育的實際情況,我們選擇最能彰顯中華民族精神與中華文化特征的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作為提升大學生國學素養的重要途徑。
根據調查研究,當代大學生對古代文學的國學教育是基本認同的,認可古代文學教育對傳統文化的承傳功能,而高校的古代文學課程是大學生接受國學知識最多的渠道。但目前高校古代文學課程的設置和授課情況并不理想。比如,部分高校或專業并沒有開設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或相關課程,而受學科分野、學時壓縮等因素影響,古代文學課程在高校教育中呈弱化趨勢。另一方面,很多學生學習國學的主動性不高,古代文學作品不好理解,老師的授課積極性受影響,學生審美取向及價值觀偏移等因素,都影響了高校傳統文化教育的順利開展。為了加強高校傳統文化教育,提升大學生的文化素養,有必要對高校傳統文化教育的課程設置做出科學的規劃。
大學生人文素質主要包括傳統人文知識和人文素養兩個部分。傳統人文知識主要對中國古典文學知識的修習積累,而人文素養則是經過傳統文化知識等的浸潤、內化后形成的價值觀念、思想道德修養、行為方式等等。在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的過程中,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育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古代文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也是傳承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傳統文化中最容易為現代人理解、接受的一種形態,是溝通現代人與傳統文化的最直接的橋梁,同時也是世界其他文化背景中的人民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最佳窗口。”[1]通過中國古代文學這個優良載體,基本可以傳承中國傳統文化里那些優良傳統和可貴品質。目前高校古代文學教育的形勢不容樂觀,比如許多高校存在重視應用技術、應用知識教育而輕視人文教育的現象,作為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古代文學課程,并沒有真正得到高校管理部門和教育主管部門的重視。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育存在課程設置不合理、課時壓縮等現象。主要表現在:
1.古代文學課程設置不合理。
目前許多高校的古代文學課程設置存在不合理的現象,其中漢語言文學專業及相關專業有古代文學課程,而其他許多專業并沒有將古代文學課程列入必修或選修教學計劃。與古代文學課程設置相關的一些選修課程如大學語文、國學概論等也沒有受到學校的足夠重視。
2.課時壓縮。
目前許多高校古代文學課程存在著課時壓縮現象。古代文學課程教學跨度較大,內容較多,學習難度較大,而在課時普遍壓縮的情況下,很難保證教學的質量,不利于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
3.學內容泛化,教學模式陳舊。
當前高校古代文學課程教育存在著注重古代文學基礎知識的傳授,注重朝代概況、作家作品的介紹,但由于課時有限,教學內容不能深入、全面,存在泛化、概括化的現象。另外,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模式也比較簡單,大多以課堂講授為主,教學手段單一,這都影響了教學效果。
另外,學生們在古代文學的學習過程中,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學習興趣不濃,大部分學生不是積極主動的來學習和閱讀國學知識,除了課堂上所學習的古代文學知識外,有些學生很少閱讀古代文學的作品和書籍,學習途徑顯得比較單一。
鑒于目前高校古代文學教育的實際情況,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對古代文學課程進行改革顯得勢在必行。
首先,要加強高校管理部門和教育主管部門對古代文學課程的重視,強化大學生國學教育,從根本上扭轉高校國學教育的不利局面。高校管理部門和教育主管部門要重視國學教育在大學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課程設置、評介體系等很多方面要對大學古代文學等課程教育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視。
其次,要培養大學生學習國學的興趣,鼓勵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古代文學知識,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學習古代文學知識的重要性,讓他們充分認識到古代文學教育對其自身成長與人格培養的重大意義,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了,學習的效果自然也就好轉了。
在各國文化不斷交織與共同發展的今天,保持中國傳統文化的合理發展與傳承是每一個國人的使命。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拓展與傳承,最為直接的方法便是將其與現代社會生活結合起來,使其充分融入到社會生活中來,從而營造良好的中國特色社會文化氛圍。中國特色社會文化氛圍的營造,會給設計本身帶來較為可觀的商業與審美回報。因此,在現代視覺傳達設計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對文化傳播與設計的表現效果都具有推動作用。
二、現代視覺傳達傳達設計對傳統文化的應用分析
1.現代視覺設計中傳統文化的借鑒應以設計為主體現代視覺傳達設計中對傳統文化的應用不是傳統文化代表性事物簡單的重復利用,也不是僅僅表現于對傳統事物的重現,而是應該將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入到設計中來,以設計為主體展開對傳統文化的傳達。在經濟發展極為迅速的今天,設計者們在考慮經濟效益的同時,還應對設計的元素進行深究,使自身的設計重點不僅僅表現在商品經濟的需求上,還應表現出設計的藝術價值與文化價值。
2.傳統文化視覺表達過程中應考慮文化的象征意義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視覺傳達設計中應用時,應對文化的象征意義進行更深層次的考慮。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內容十分豐富。設計者在設計應用時,可將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分類,將文化內容的運用與當地的風俗文化結合起來,使其更符合當地的設計特色,從而能夠達到良好的設計效果。中國傳統文化源于中華民族長久的歷史發展過程,是通過人民不斷的社會勞動下來的。因此在設計時,還應與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相結合,充分利用文化的象征意義。
3.應注意現代化設計與傳統文化的融合程度在現代化設計時,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利用不應該僅僅停留在表面的利用層次,應該充分考慮現代化設計與傳統文化的融合程度。一項設計,如果與中國傳統文化偏離較遠,則無法充分表達中國特色,與傳統文化氛圍營造的理念相悖;如果在設計中,過分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生搬硬套,則會使設計顯得生硬,缺乏技術含量,反而無法起到美學與文化傳播效果。
三、結語
關鍵詞:傳統文化;平面設計;影響;探討
針對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平面設計中具有一定的影響,其意義深遠流長。雖然設計具有物質性、實質性,需按照功能需求進行設計,但是,設計也是一種生活文化,特別是針對于平面設計,不管是設計師或其他人,都會感受到生活環境所帶來喜怒哀樂,引進傳統文化,才能使現代化的平面設計豐富多彩,生動有趣。
傳統文化設計的構圖方式
中線構圖,是指一條中心線從上而下,貫穿于整張畫面的構圖模式。針對中國現代化圖形設計,大多數作品都是利用中線的原理對其進行排版,與德國利用斜線上升的原理排版或日本由重心向下的構圖原理進行對比,利用中線構圖能體現萬事求中的文化觀念,這種構圖方式對設計師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對稱構圖,“對稱”被西方人稱為一種美的因素,在中國民間藝術中,設計的圖案是基于兩根線之間兩兩相對稱,來體現對稱之美,例如,對稱剪紙、臉譜設計及風箏制作等,特別是左右對稱的構圖方式,其能很好的體系物體之間的均衡之美。
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
實行中規中矩的儒家學派及自由開放的道教學派,導致形成了兩種不同的中國傳統文化工藝設計思想,將兩者相對應補充,從而讓中國的工藝設計思想實現和諧共生的發展空間。對于中國傳統藝術,其具有重意境和自然含蓄的特點。針對傳統水墨,中國傳統繪畫給當代平面設計增添了豐富的藝術,特別是傳統水墨畫的設計特性,隨意勾畫及水墨畫之間的虛實關系,都為當代平面設計增添了藝術性,通過筆畫的隨意性和滲透性與商業要求設計的嚴謹性相結合,體現了一種超脫世俗的視覺力量。水墨畫肯定涉及毛筆的使用,毛筆將水墨畫勾勒的惟妙惟肖,將毛筆具有的生命力或水墨之間的靈性巧妙的運用在設計中,在放松的自由的環境下進行創作。另外,運用毛筆時,毛筆的墨與紙接觸時,若一筆勾畫下去,則不允許輕易修改。近幾年,大多數設計都喜歡畫水墨畫,水墨的隨意性及水墨之間的虛實關系,是許多設計師想追求的自由與超然的境界。
傳統的色彩表現
1.傳統的儒家色彩對當今平面設計的影響。針對儒家學派對色彩的表現,并不是客觀反映某個事物的真實顏色,也不是反映的是空間方位上的顏色,更不是體現情感的代表色, 在儒家學派的眼中,色彩是一種象征色。運用色彩來體現擁有高尚的人格的類比思維模式,其在各國及世界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正如大家所熟知的,日本著名的平面設計大師杉浦康平,其在設計京劇海報中,以孫武空的模型為基礎,根據中國戲曲要求畫臉譜的不同顏色,來展示人物的性格及品性,設計臉譜時運用紅彩,服飾色彩為閃亮發光的黃彩,背景圖則為黑彩,采用紅色、明黃色及黑子都具有色彩的象征性,如紅色體現人物的忠勇,顯示了孫悟空經歷重重困難,仍然保護唐僧到西天去取經而堅持不懈的忠誠;明黃色單調顏色的服飾,則代表了孫悟空單純的心理;而紅顏色的背景,黑顏色的字體則象征了人物的形象。所以,顏色的象征是體現了儒家色彩美對當今平面設計的影響。
2.傳統道家學派色彩觀對當今平面設計的影響。道家學派眼中的色彩觀,要求體現人與大自然或大自然之間互補,和諧統一,同時追求一種優雅清凈之美的境界。這樣的色彩設計思想,影響著中國傳統藝術創作的想象和設計造型觀念。道家特別注重對黑彩觀的推崇,因此黑色對中國山水畫的設計具有重要意義,且當今平面設計大多數采用的道家黑色的色彩觀。古代老子和莊子在鑒賞藝術美時,也提出要追求自然之美,而道家所追求的自然美,與儒家所追求的色彩觀,道家則更是一個突破。
3.傳統民間色彩觀對當今平面設計的影響
由于受到歷史演變、不同地域特征等因素的影響,每個時代都有了自己獨特的民族色彩觀。尊重民族的色彩觀,對所設計的作品是否能群眾的認可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只有尊重民族色彩觀,才能體現所設計的作品具有欣賞價值。一些比較的設計師,充分認識到民間色彩觀在人們心目中的重要意義,以名族色彩觀為依據,設計具有民間風格、又象征現代文化藝術的作品。
結束語
分析傳統文化對平面設計的構圖形式及表現形式,分析儒家色彩觀、道家色彩觀及民間色彩觀對當今平面設計的影響,色彩不僅僅是一種表面的視覺享受,也是一種體現思想的觀念或象征比喻,想要設計的作品能得到大眾的認可,尊重色彩觀念,從而設計具有民族風格,有能體現現代文化藝術的作品。
參考文獻:
[1]張君. 論傳統文化對當代平面設計的影響[J]. 裝飾,2007,01:110-111.
[2]黃明. 傳統文化因子對當代平面廣告設計的影響[J]. 池州學院學報,2007,06:108-110.
[3]孟秀民. 中國傳統色彩觀對當代平面設計色彩的影響和借鑒[J]. 作家,2012,08:241-242.
[4]鄭斌,諸葛陽. 傳統美學觀對中國當代平面設計的影響[J]. 藝術教育,2006,12:113.
關鍵詞 傳統美術;美術教育;現狀;中國傳統美術重要意義;民族文化
中圖分類號 G4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14)13-0076-01
一、中國傳統美術和美術教育概述
什么是傳統美術?傳統美術主要包括中國畫、書法、民間工藝、篆刻等。中國傳統美術在人類美術史上獨樹一幟,具有顯著的中國文化特色。
那傳統美術教育又是什么樣的呢?美術教育是一種文化教育活動,中小學專門設立了美術課程。早期的美術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的一種表現方式。而隨著社會的發展,美術逐漸從生產勞動中分離出來,成為人類陶冶情操、提高審美能力一門學科。在當中的中國,美術課已成為一種擺設的課程,根本就沒有發揮到美術教育的意義了。
二、傳統美術教育在現在發展中的中國的現狀
(一)中國現在的教育中,對傳統美術文化教育重視程度低
隨著社會科技的發展,現在很多中小學教育中的美術課主要是學畫畫,甚至美術課當成了自習課,很少教師會傳授美術文化知識。在科技現代化的快速發展中,國家要求學校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但由于學生都在為高考而學習,美術課程不得不為文化課程讓步,進一步減少課時。因此,傳統美術教育逐漸的消失在現在的中小學的課程中。
(二)中小學生對傳統美術的了解程度低
在美術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對傳統美術文化了解甚少,巨大部分知識掌握作畫知識。加上學校對美術課不重視,高考并不對傳統美術文化進行考察,而對美術方向的藝術生也只是進行素描和水彩技巧的考察。甚至有些學生連什么是中國傳統美術都不知道了.這就意味著我們現在必須要大力的去發展傳統美術文化教育。
三、中國傳統美術教育對于中小學生的意義
(一)學習傳統美術能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愛國主義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必須具備的一種情感。愛國主義教育在基礎教育中也占有很重要地位,所以我們可以通過中國傳統教育理論來教導學生,激發他們的愛國主義思想。在我國現在的教育模式中,民族文化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而中國的美術經歷了很多的朝代,為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能夠傳承下來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如何運用中國傳統美術來教導學生,使學生的道德情操得到有效的提高,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這是非常重要的!
(二)學習傳統美術文化能增強中小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縱觀世界,每個國家都非常重視對學生進行民族藝術教育,使得他們的民族文化可以一直延續下去!就拿我國的秦始皇兵馬俑來說,這一種藝術聞名于世界各地,使得我們學生一體到秦始皇兵馬俑心中就無比的自豪。自豪自己祖國文化博大精深。
(三)使學生的知識視野開闊了,從中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中國傳統美術涉及到的知識很多,內容囊括各方各面,學生通過對傳統美術的學習,可以對中國的五千年的歷史和傳統文化等方面的內容進行深刻了解,使學生的知識面得到有效的提升,從而使得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夠提高。
(四)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拓展學生知識文化層面
每一件美術作品都不可能是單獨存在的,它的背后反映出當時的社會許多方面的內容。學生在學習中國傳統美術后,可以使得學生的知識層面得到有效的擴展,知識結構得到優化,讓學生的整體素質有所提高,拓展了學生的知識文化層面。
(五)對中小學生以后的學習起到促進及輔助作用
美術本身就是一個文化綜合學科。積極地開展傳統美術教育,就是對學生各方面知識的教育,讓他們在學習傳統美術文化受到啟發和思考,從而促進他們綜合文化知識的提高,起到了 一種輔助學習的作用。
四、弘揚民族悠久的傳統文化
面對著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的民族文化更應該得到大力的發展和繼承,不應該在科技發展中把我們的傳統文化給淡化了。所以,加強傳統美術教育也是弘揚我國五千年的悠久的歷史文化其中的一種教育方式。
(一)提高教師的專業知識水平
現在絕大部分的學校教育為應試教育,由于美術課程是并不是考試課程,所以許多學校對美術課程及美術教師的重視程度非常低,由此美術教師對美術課程的重視度也比較低,形成惡性循環,就會在美術教學中出現照本宣科或者讓學生自由發揮的情況。美術教師只有具有豐富了自己本身的傳統美術文化知識,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傳授給學生更多的傳統美術文化。因此要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使其認識到個人價值,在美術教學中貫穿對傳統美術文化的講解。
(二)增加傳統美術的教學內容
在原來的課程任務上,教師可能會要求學生當堂完成一幅簡單的水彩畫或者素描。在以后的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大量增加學生對傳統美術的實踐課程,如我國優秀的剪紙文化完全可以在教學中進行實踐,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進一步加強了學生對傳統美術文化的了解。
(三)不要忽略了傳統美術文化在學生學習中的作用
在以后的的教學中,學校不應該只注重高考的課程。想讓我們學生得到全面發展,那么傳統美術教育課更應該收到我們學校的重視。因為,我國的傳統美術包含了我們悠久的文化歷史,能開闊學生視野,優化學生知識結構,還能綜合我們學生的總體素質。
(四)大力宣傳傳統美術文化
提高老師的專業知識,增強美術教學內容,加大對傳統美術教育的只是程度同時,我們還要大力的去宣傳我們五千年積累下來的優秀的傳統美術文化,讓中國的文化精髓呈現在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面前,從而提高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美術藝術內涵豐富,涉及諸多方面的知識。傳統美術文化是一種民族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們唯有充分認識到傳統文化這一寶藏的重要意義,才能夠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全面素質的提高,這是我們倡導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之所在。
參考文獻:
[1]李谷雨.《中國傳統美術教育理論研究》.
[2]王洋,陳博.《中國傳統美術在中小學美術教育中的重要意義》.
[3]師聰.《關于中國傳統美術教育理論研究》 中國文房四寶出版社,2013年第04期.
傳統文化中職德育教育意義近年來,中等職業教育學校的學生素質每況愈下,學生管理工作越來越成為一個難題。究其原因,一方面,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多元文化包括網絡文化的沖擊,使部分青少年的素質低下、行為不良;另一方面,隨著中等職業院校的擴招,招生質量參差不齊,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中等職業教育學校把重點更多地放在了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訓而忽略了對學生道德修養的培養。因此,要加強中職學校學生道德素質的培養,重視傳統文化教學在中職德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一、當代中職教育學校傳統文化的教學現狀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宗旨使得中職學校在實際教學中把重點更多地放在了學生職業技能的培訓上,而忽視了對學生道德素質的培養,淡化了對文化課的教學,尤其是傳統文化的教學。例如,在語文教學課堂上,老師過分注重對閱讀或寫作技巧的傳授,而忽略了語文教學的功能是熏陶、感染學生,培養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情感、想象力以及創造力。事實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也缺乏興趣和積極主動性。因此,老師應把重點放在如何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以及如何提高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積極主動性上。科學的教學體系不僅要重視學生技能的培養,還要注重學生文化素養的培養,充分發揮語文教學的功能,使學生完善自己的人格,樹立科學的價值觀和道德觀。
二、當代中職學生道德品質的現狀
當上課鈴響時,滿校園的學生還在悠閑地踱著步;課堂上,嬉笑聲、喧嘩聲難以入耳,面對老師提問一無所知;課下玩電腦打游戲,作業不做,該交時東拼西湊;有些學生打架斗毆甚至打罵老師。這些現象經常發生在中職學校的校園里。學生挑戰道德規范,不守紀律。究其原因,主要是他們缺乏道德情感的教育,無論是家長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忽視了對他們道德的教育,以至于他們缺少自律意識和自覺觀念。
總的來說,第一,中職生缺乏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沒有明確的人生理想和目標,他們當初選擇中職就是為了學習技能或者是應家長的要求甚至是隨大流,他們來到中職后,抱著“一技在手吃穿不愁”的想法,沒有更大的追求,也不清楚自己的職業生涯和規劃。第二,中職生抗挫折能力弱。很多同學面對一些困難和挫折時心理承受能力不強,不能及時、很好的調整,很容易出現一些心理問題。有些同學甚至覺得自己沒有高學歷會被瞧不起,具有很強的自卑意識。因此,中職的教育教學必須把對學生的道德情感的培養提上日程,發揮語文教學的教化作用,注重對學生道德素質的培養,使學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增強他們的道德自覺,提高他們的行為規范意識。
三、傳統文化在當代中職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意義
學生管理不僅是一門技術更是一種藝術。在學生管理過程中既要加強對學生“社會化能力”的培養,更要注重對學生人格的培養。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人生的價值觀、世界觀以及道德觀有其獨到的見解,在提高中職學生的科學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質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1.加強傳統文化教育,能夠提高中職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教育之于學生,德之根本。因此,中職學校德育教育的最基本的目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而傳統文化在德育方面的精髓包括四個方面:第一,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作為中職生,踐行愛國主義就是從自身做起,從點點滴滴做起:珍惜時間、努力學習,使自己成為社會有用的人;具有班級榮譽感,積極參加活動,為班級爭光;積極參加志愿活動,為那些需要的人獻上自己的愛心。第二,仁愛原則。主張“和為貴”,要推己及人、關心他人;倡導團結互助、和睦相處。對于中職生而言,在人與人交往中要想得到別人的信賴首先要學會謙敬禮讓,懂得真誠地對待他人。第三,人生價值與社會價值。正確的價值觀要求我們學會做一個為社會所需要的人格健全的人;學會做一個能正確處理人與人、社會、自然關系的人;做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的人。第四,理想。理想是我們不斷取得進步的動力,每個人都要清楚自己的理想并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因此,加強文化傳統教育,能夠全面提高中職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2.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是中職學校加強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徑
第一,傳統文化為中職學生的德育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是一個鮮活的載體,具有源泉和指引作用。比如,傳統文化包括許多經典之作、研讀這些經典之作,學生能夠感受優秀文化的魅力,體會并領悟親情孝心、愛崗敬業、愛國與責任等這些優良品質,然后對照自己,反省自己,從而一步步提高自己,并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和健全的人格。這樣,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還能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興趣。
第二,有利于增強中職學校德育教育的吸引力和滲透力。由于中職學校把教學重點放在了對學生技能的培養上,中職教師對文化基礎教學重視不足,而且采取的教學方式就是“填鴨式”“滿堂灌”,對理論知識長篇大論,缺乏新意,這導致中職生學習語文缺乏興趣,自主積極性也不高。為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引入傳統文化的講解,如談談對紅樓文化、經典小說等的個人理解,這種形式的教學契合學生心理,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另外,可以開展一些以傳統文化為支撐的校園文化活動,如“傳統文化知識競賽”“詩歌朗誦比賽”等,寓教于樂,既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又提高了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積極主動性。
四、結語
總之,要認識到傳統文化在中職德育教育的重要意義,深入挖掘傳統文化資源,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源泉和指引作用,加強對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在教師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為學生提供學習傳統文化的平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參考文獻:
\[1\]李春來.淺談傳統文化在當代中職德育教育中的意義\[J\].科教文匯,2011,(7):19-24.
關鍵詞 武術套路 現狀 思考
武術套路是中國獨有的體育傳統項目,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中的宏偉寶藏。它擁有強健體魄功效,又有觀賞性能,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對人民文化生活有重要意義。武術套路在武術的技術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傳統武術有許多功能價值的呈現在很多方面上都依賴套路運動形式的存在和發展。對滿足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具有十足的意義,所以研究武術套路的發展現狀和思考武術套路發展的未來是研究中國傳統武術的需要。
一、武術套路的發展現狀
(一)中國傳統體育與西方競技體育差異過大
幾千年傳統歷史文化深深的影響著傳統武術套路,傳統武術套路是以農業社會為基礎,以個人的宗教信仰為背景,傳統的儒學觀念為核心的一種結合了文化與體育的運動形式。它本質上并不是將增強體魄,與保持健康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而是為了證明人類自身的身體機能、頑強意志、個人或集體的榮譽感、勇往直前的意志的一種過程。因此大部分西方人都對傳統武術套路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了解,僅僅認為觀賞性強大。但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從其他方面講,就是因為有這種文化上的不同更為武術套路增添了獨特的魅力。因此不同文化上的差異刺激了中西方體育之間的交流。
(二)傳播武術套路的人才匱乏
就國內而言。武術套路想得到更好的發展,應當改變現存的傳承制度,將現有的師徒或家族傳承改變,一定要走進學校教育,教育決定武術套路的發展程度。就國外而言,要讓武術套路在國際上廣泛傳播,語言是傳播的障礙,這樣就要求武術套路的傳播人具備相當高水平的武術專業外語能力和高水平的武術套路教育知識與徒手示范能力。在國外的教學時要注意中西文化的差別,尊重外國文化并傳播的傳統文化。由此,武術套路在傳播過程中人才的缺乏讓武術套路在國際上的推廣帶來一定難度。
(三)對武術套路的理論研究較為落后
由于舉國體制與應試教育的影響,武術套路的理論研究處于落后的水平,由此還制約了武術套路在國際上的發展。古往今來,武術套路都是以佛家、道家、儒家的思想觀念作為指導思想,重視仁義精神,重視武德培養等,屬于文化主導的運動。在武術套路中的實踐絕對是領先的,但是武術套路的理論相對于實踐來說卻很落后。近些年來,由于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和廣大傳統武術套路工作者的不斷探索。傳統武術套路理論研究發展較快。與有著完整科學體系的現代競技體育相比,傳統武術套路的理論研究體系仍存在明顯的滯后性。
(四)武術套路的思考
當今武術套路為了去迎合評判標準以及取悅大眾化的喜好,將講究技擊忽視功法、套路的格斗運動和以藝術表現性為主的競技套路運動擺在了首要的位置。現代競技武術在培養教育、人才的儲備、比賽體制和理論題的究等各個方面都占據了絕對的優勢地位。在我們努力的將我們的傳統武術展現給世界并被世界所接受的過程中,它將不斷地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與融合,導致其自身形式與功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正是這種文化之間相互交流的沖擊與融合,使武術套路價值及其功能隨著社會的發展在不同的社會歷史階段,有著不同的要求與定位。而如今的武術價值體系更加呈現多元化的發展趨。
二、結論與建議
武術套路是中國獨有的文化瑰寶,它可以清晰的呈現出傳統武術的博大精深。在最大程度體現武術技術的性能,也能夠顯示出更多的傳統文化內涵。而其他現代競技體育項目卻不具備傳統武術套路的這一特點。傳統武術套路的研究對促進傳統運動項目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自21世紀以來,加快了向現代社會邁進的步伐,新的社會環境下傳統武術套路應當以西方體育的形式加上傳統文化的內涵,中西通用的。對滿足傳統文化的發展具有十足的意義,所以研究武術套路的發展現狀和思考武術套路發展的未來是研究中國傳統武術的需要。
參考文獻:
[2] 呂墨竹,徐偉軍 新規則下中國優秀武術套路運動員技術發展的現狀分析[J].中國體育科技.2010 (5):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