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產業鏈優化的策略分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農業產業鏈;整合;延伸
中圖分類號:F30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9)22002102
產業鏈思想源于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分工理論,1958年赫希曼應用“關聯效應”理論論述了產業的鏈條關系及相關概念,強調了企業之間的前后向聯系對于經濟發展的意義。產業鏈(Industrial Chain)的研究實際上興起于國內,我國對產業鏈的研究始于農業產業鏈。據李心芹考證,傅國華于1990年至1993年在立題研究海南熱帶農業發展課題中,首次提出了“農產品產業鏈”一詞,隨后引發了各地學者研究農業產業鏈的,國內不少學者在農業產業鏈的組織形式、運行機制、產業鏈的構建與優化整合等領域取得了重要成果。本文試圖通過對農業產業鏈整合理論方面進行系統的綜述,一方面總結農業產業鏈整合理論國內外研究的現狀、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為未來我國乃至世界對農業產業鏈整合研究提供展望。
1 農業產業鏈內涵的相關研究
國際上對農業產業鏈管理的研究已經比較成熟,美國、荷蘭、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巴西、印度尼西亞等發展中國家對此課題已進行過深入探討。近年來,國外學者的研究重點集中在農業產業鏈中的信息管理、價值鏈分析和農產品質量控制等方面。霍夫曼(Wout J.Hofman,2001)認為信息和交流技術對農業產業鏈的發展相當重要,可以為農業關聯企業提高競爭能力,增加市場份額提供機會。因此,農業產業鏈上的合作企業應該站在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的高度實施戰略,有關這方面的教育培訓也亟待加強。戴姆(F.van Dam)大力支持實施農業產業鏈信息管理改革和大力發展。斯遲拜(W.Schiebel,2001)以在歐洲進行的一項價值鏈研究為例,說明價值鏈分析從消費者需求和市場份額兩個方面為農業產業鏈上的合作企業提供了估計ECR(Efficient Consumer Response)作用的普遍適用的方法。羅斯(Ross,J.E,1995))的“全面質量管理”包含過程質量控制和一系列具體的行為方法,目的是為了滿足消費者對產品質量的要求。
在國內,許多學者從各自不同的角度,探討了農業產業鏈的具體涵義和分類。左兩軍等(2003)認為,農業產業鏈包括農業產前環節、產中環節、產后加工環節、流通環節和消費環節,即農產品從種苗培育到大田管理、農畜產品加工、保鮮直至流通、市場銷售等所有環節和整個流程;也可以從集合方面來界定。王凱(2004)認為,農業產業鏈是具體的不同農業產業鏈的集合體,如蔬菜產業鏈、棉花產業鏈、果品產業鏈等的總和,構成了總的農業產業鏈;還可以從產業部門來界定。他認為農業產業鏈管理是供應鏈管理理論在農業領域中的具體運用。趙緒福、王雅鵬(2004)認為,農業產業鏈是指與農業初級產品密切相關的產業群構成的網絡結構,包括為農業生產做準備的科研、農資等前期產業部門,農作物種植、畜禽養殖等中間產業部門,以及農產品為原料的加工、儲存、運輸、銷售等后期產業部門。產業鏈的實質是產業關聯,而產業關聯的實質就是若干個產業相互之間的供給與需求、投入與產出的關系。王桂霞(2005)認為,農業產業鏈是指與農業初級產品生產密切相關的具有關聯關系的產業群組成的網絡結構。農業產業鏈是產業鏈在農業中的表現形式。在經濟活動的過程中,各產業之間存在著廣泛的、復雜的和密切的技術經濟聯系,也即產業關聯,經濟活動中的各產業依據前、后向的關聯關系組成了產業鏈。盧鳳君(2006)認為,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農業產業鏈大致可以分為逐級演進的三個階段自由(培育)發展階段、整合發展階段和創新發展階段。韓紀琴(2000年)、陳超(2004年)、卜衛兵(2004年)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探討蔬菜、肉食品及乳品等產業鏈管理進行了研究,他們對農業產業鏈的的思路,可作為農業產業鏈構建的案例。從眾多學者對農業產業鏈的觀點可以看出,農業產業的起始點是農業資源,終點是各種加工而成的農業最終消費品,是以農業產品為紐帶,從上游到下游聯結而成的網狀鏈條,它包括眾多的環節和部門,從農業科研部門、農業生產和種植部門、以及農產品的加工、儲存、運輸、銷售部門等,使各種具體農產品鏈的集合體。
2 農業產業鏈的構建與延伸相關研究
近幾年,部分學者結合實踐,在農業產業鏈的構建與延伸方面展開了大量研究。王祥瑞(2002)認為傳統農業產業鏈過窄過短大大限制了農業自身獲利的空間,必須打破原有經營模式,將產業鏈不斷拓寬和延伸,使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趙緒福(2004)對農業產業鏈的增值效應進行了研究。龔勤林(2004)認為,農業產業鏈構建包括產業鏈的區域內接通和產業鏈的區域間延伸。他認為,延伸產業鏈則是將一條既已存在的產業鏈盡可能地向上下游拓深延展,同時,他探討了構建產業鏈對于城鄉統籌和區域統籌的意義。李杰義(2008)通過農業產業鏈城鄉間延伸的系統動力機制的分析,認為農業產業鏈的延伸應該包括農產品加工價值鏈的延長(不包括農產品銷售價值鏈的延伸)和可拓展價值鏈的拓展兩個維度。從地域空間范圍角度,把農業產業鏈延伸分為區域內的農業產業鏈延伸和區域間的農業產業鏈延伸兩種基本類型,并強調了區域政府必將成為促進農業產業鏈城鄉間延伸和整合的現實動力。郭鐵民和洪爾彬(2008)在分析閩臺合作產業鏈構建中,提出新型農業產業鏈不應該只局限于農業,而應該在專業化分工的基礎上,對傳統農業產業鏈進行不斷深化和拓展,將農業產業鏈延伸到農產品加工業和流通業,甚至觀光旅游業等第二、三產業,形成新型網絡型農業產業鏈。陳宏偉和郭鵬(2009)在分析我國農業產業鏈拓展的必要性及其制約因素的基礎上,提出了進行農業產業鏈拓展的對策。
3 農業產業鏈整合理論與實證研究
在理論方面,王凱(2004)從戰略的高度提出了整合我國農業產業鏈的對策:(1)采用多種形式發展農業產業鏈組織,使農業產業鏈組織從松散到緊密,從生產為主到銷售為主,從單一到綜合,從短到長,從小到大,從內到外;(2)通過發展品牌產品鏈、特色農產品鏈和競爭優勢農產品鏈等方式,不斷凝聚農業產業鏈組織發展壯大的內在動力;(3)建立健全包括價值鏈、信息鏈、組織鏈和物流鏈的農業產業鏈管理系統;(4)為農業產業鏈創造寬松的法律和政策環境。任保平和洪銀興(2005)觀點,認為產業結構高度化的實質是產業鏈的延伸和整合過程。芮明杰、劉明宇(2006)在總結了產業鏈整合的產業組織理論、交易費用理論和企業能力理論,在述評的基礎上,提出了演化視角、知識基礎觀、顧客價值導向是新產業鏈整合理論的基本邏輯起點。張琦、孫理軍(2005)在探討產業價值鏈所具備的三重屬性(價值鏈屬性、供應鏈屬性和產業鏈屬性)基礎上,建立起了連通價值鏈、供應鏈和產業鏈的三維角度產業價值鏈結構模型,并對其進行優化。強調通過優化資源的配置來實現最經濟最具效率的產業價值鏈運行模式,是我們分析和優化產業價值鏈的根本目的。劉慧波、黃祖輝(2007)從循環經濟的角度,在協同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產業鏈整合可以分為橫向整合、縱向整合和特殊目的的整合,其中一個重要努力方向就是實現產業鏈關聯的協同效應。產業鏈協同是一個涉及知識創新、知識擴散、分工深化與整合的過程。趙緒福(2006)認為產業鏈是眾多關聯產業的集合,產業鏈整合包括產業鏈升級和產業鏈鏈環關系之間的協調化,其實質就是帕雷托改進。邵昶等(2007)論證產業鏈整合的著力點是“量子糾纏”和“量子躍遷”。張利癢、張喜才(2007)利用產業組織理論發展的視角分析了我國農業產業鏈體系的“雙檸檬市場”、“低水平均衡”、“雙失靈”和“市場主體的力量不對等”四個困境,提出了中國現代農業產業鏈的整合模式,建立了一個基于聯動優化的新的現代農業產業鏈框架和操作模式。李杰義(2007)論述了農業產業鏈的整合有許多內容:從產業鏈形態要素來看,有物流的整合、信息流整合和價值流整合,以及經營主體的整合等;從產業鏈的時空分布來看,有宏觀視域內的產業鏈整合、區域內的產業鏈整合和跨區域的產業鏈整合等。趙緒福(2006)認為,農業產業鏈整合是產業鏈環之間的連接、合作與協調,它根據社會資源狀況和市場需求狀況的變化,在產業鏈環之間合理配置生產要素,協調各產業鏈環之間的比例關系,產生出協同效應和聚合質量。
在實證方面,楊啟智(2004)以新希望集團、雨潤集團為例,討論了龍頭企業產業鏈整合的方式及資本市場的作用。農業產業鏈的整合是要通過加強農業產供銷或農產品上下游之間的組織、信息、價值和物流的溝通與協調,拉長或加強產業鏈,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和競爭力。農業產業鏈的整合是農業產業鏈管理的核心。朱毅華和王凱(2004)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農業產業鏈整合績效模型,并通過對南京市農業龍頭企業的調查對假設模型進行了驗證。宋建曉(2007)在比較分析閩臺農業主要經濟指標的基礎上,認為閩臺農業在生產條件與生產水平上的差異互補性使閩臺農業產業鏈整合成為可能,并從交易成本角度分析了影響閩臺農業產業鏈整合的因素,進而提出構建海峽農業經濟區的戰略目標,以農民合作組織發展為紐帶,現代農業物流體系建設為平臺,閩臺政策機制創新為保障,推進閩臺農業產業鏈的整合。
4 綜合述評
國際上對產業鏈管理的研究已經比較先進,但在農業產業鏈這個新興領域還存在一些可以改進和完善的地方,特別是在農業產業鏈組織形式方面的研究不夠。采用哪種類型的產業鏈對農業更為合適,核心企業如何發揮領導作用,利益和風險在合作各方之間如何分配和分擔,這些問題都沒有得到圓滿的回答。此外,實施產業鏈管理后政府如何更好地發揮宏觀調控職能,有關這方面的研究也較少。
最近幾年,國內學者對農業產業鏈有一些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通過對文獻資料的整理可以發現,國內關于農業產業鏈的研究起步較晚,研究也不夠豐富,對于農業產業鏈優化整合的研究則更為缺乏。現有研究主要集中于農業產業鏈組織的形成、分類、運行機制方面,這為進一步的研究打下了基礎。不足之處在于:(1)關于農業產業鏈組織形成原因的理論研究較為豐富,但是從核心企業的角度研究農業產業鏈組織的具體整合策略相對較少,對整合過程中強調政府作用的幾乎沒有;(2)關于農業產業鏈各功能主體以及功能主體之間的行為選擇的研究較多,但是從整個產業鏈的角度對產業鏈組織模式進行績效評價,進而進行優化和整合的研究較為缺乏;(3)已有的文獻側重從產業化的角度研究我國農業企業的產業鏈,缺乏對于農業企業產業鏈整合的內容和案例的實證研究;(4)在諸多的研究中,側重于對農業產業鏈的產后環節,對產前和產中環節關注的很少,從農戶的角度研究的幾乎沒有,有關產品質量的安全控制的更少。這些不足均為進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作者簡介:
莊洪艷,女,山東省膠南市委黨校高級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財政金融。
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1)明確政府的角色。目前各地區實行區域農業合作,在區域農業產業鏈整合過程中,僅靠市場的力量難免造成發展瓶頸,可以在農業產業鏈發展的初步階段,政府給予大力支持,隨著市場的不斷完善,政府要逐步退出主導地位,完全由市場主導。
(2)正確分析我國國情和各地農業發展狀況,在農業產業鏈整合中提出適合現階段發展的農業產業鏈組織方式。
(3)在農業產業鏈研究中,眾多學者把工業供應鏈思想運用到農業中,但要充分考慮到農業與工業的不同,農戶作為弱勢群體,與企業的力量相差較大,要建立合適的農業產業鏈運行機制研究,如信任契約機制、溝通協調機制、利益分配機制、激勵約束機制研究等。
(4)在農業產業鏈整合中,考慮農產品的固有屬性,要充分重視農村物流方面的研究。
參考文獻
[1]WoutJ.Hofman.Information and Conununieation Technology(ICT)for Food and Agribusiness.Chainman agement in agribusiness and the food industry,Proe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on ferenee,2001.
[2]左兩軍,張麗娟.農產品超市經營對農業產業鏈的影響分析[J].農村經濟,2003,(3).
[3]王凱.加強我國農業產業鏈管理的戰略思考[J].科技與經濟,2004,(1).
[4]趙緒福,王雅鵬.農業產業鏈的增值效應和拓展優化[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4).
[5]王桂霞,吳文欣.吉林省肉牛產業發展的實證分析[J].吉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
[6]王祥瑞.產業鏈過窄過短是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最大障礙[J].農業經濟,2002,(9).
[7]龔勤林.產業鏈接通的經濟動因與區際效應研究[J].理論與改革,2004,(3).
[8]李杰義.農業產業鏈區域延伸動力機制及途徑研究[J].理論探討,2007,(4).
[9]陳宏偉,郭鵬.農業產業鏈拓展的制約因素及對策[J].甘肅科技縱橫,2009,(2).
[10]朱毅華,王凱.農業產業鏈整合實證研究――以南京市為例[J].南京社會科學,2004,(7).
[11]劉貴富.產業鏈研究現狀綜合述評[J].工業技術經濟,2006,(4).
[12]芮明杰,劉明宇,任江波.論產業鏈整合[M].北京: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13]王凱,顏加勇.中國農業產業鏈的組織形式[J].現代經濟探討,2004,(11).
[14]芮明杰,劉明宇.產業鏈整合的理論評述[J].產業經濟研究,2006,(3).
[關鍵詞]移動支付 合作共贏 商業運營模式 創新 構建
[分類號]F270
1.引言
我國自進入3G時代之后,隨著網絡的優化、終端的豐富以及金融支付環境的完善,移動支付市場前景光明,商機無限。艾瑞咨詢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的手機用戶數達到7.47億人,手機支付用戶數為8200萬,手機支付交易額為24.0億元,同比2008年7.9億元增長202.6%,處于高速增長態勢。艾瑞預計在2010―2011年,手機支付將出現爆發式的增長,而2012年手機支付交易規模將有望超過1000億元。為此,電信運營商、中國銀聯、銀行和第三方支付機構都紛紛加快在這一領域的布局,鏖戰移動支付市場。例如,中國移動在2009―2010年推出了手機錢包、世博門票、手機一卡通三大移動支付業務,中國電信在2010年正式推出基于天翼3G業務的融合支付業務“翼支付”,中國聯通在2009年推出基于NFC技術的移動支付業務;而在金融機構中,中國銀聯已積極聯合各大銀行加快推廣其旗下合作支付品牌手付通,招商銀行、光大銀行、交通銀行等也均推出手機銀行類業務;第三方支付方面,支付寶、財付通、快錢、易寶、環迅等多家支付企業紛紛進入手機支付領域的規劃。
移動支付的廣泛應用和無限商機已經有目共睹。而移動支付產業要真正實現繁榮,跨行業合作是必然選擇;移動支付運營商要獲得競爭優勢,建立合作共贏的商業運營模式是關鍵。因為商業運營模式決定產業鏈中各方利益的分配,而合理的利益分配才能把各個環節都積極調動起來。目前我國以電信運營商、中國銀聯、銀行及以第三方支付機構為主體的4種移動支付商業運營模式都存在著以下問題:由于各自的局限和核心優勢的不同,無法獨立大規模開展移動支付業務。這也是自2006年起,一直被各方看好的移動支付發展并不順利的一個主要原因。而從移動支付業務開展最早、發展最成熟的日本和韓國發展經驗來看,移動支付發展的關鍵是產業鏈上各企業的合作,不但要打造完整的產業鏈,而且要建立和完善“雙贏”合作機制。因此,進行移動支付商業運營模式創新,構建合作共贏的移動支付商業運營模式至關重要。
國內學者對我國移動支付商業運營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上4種模式的特點、優劣勢及發展趨勢方面,而對如何加強產業鏈合作,如何構建合作共贏的移動支付商業運營模式卻鮮有提及。基于此,筆者通過對商業運營模式概念的文獻分析界定,針對移動支付商業運營模式如何創新,如何構建合作共贏的移動支付商業運營模式進行研究。
2.移動支付及其產業鏈
移動支付(mobile payment,簡稱MPayment)是使用移動設備通過無線方式完成支付行為的一種新型的支付方式。移動支付所使用的移動終端可以是手機、PDA、移動PC等。而現實生活中,由于手機是最為人們所認知、最能體現“移動”特性的終端設備,因此通常也將“移動支付”稱為“手機支付”。根據交易金額的不同,移動支付分為小額支付和大額支付(又稱微支付和宏支付)兩類;根據支付地點遠近,移動支付分為遠程支付和現場支付兩種。
移動支付產業鏈包括電信運營商、支付服務商(中國銀聯、銀行、第三方支付機構等)、設備提供商(終端廠商、POS廠商、卡供應商、芯片提供商等)、系統方案提供商、商家(商場、公交、校園、公共事業、SP、CP等)和終端用戶如圖1所示:
移動支付產業鏈以移動支付平臺為核心,業務圍繞移動支付平臺展開。移動支付(平臺)運營商這個角色可以由電信運營商來擔當,也可以由支付服務商(中國銀聯、銀行、第三方支付機構等)來擔當。
3.商業運營模式概念的界定
說到商業運營模式,不得不提及商業模式。商業模式的定義有很多,它們之間有著不同程度的相似和差異。到2000年前后,人們逐步形成共識,認為商業模式的核心是價值創造。比如,Timmer(1998)、Rapper(2001)認為,商業模式是企業價值創造的基本邏輯,即企業在一定的價值鏈或價值網絡中如何向客戶提品和服務,并獲取利潤。通俗地說,就足企業如何賺錢。而國內一些學者認為,商業模式是指企業集合組織內外部經營資源并有效地配置和利用,為市場提品和服務全過程的經營活動的方式或途徑,是企業從生產到把產品和服務轉移至顧客手中,實現為顧客創造價值及企業經營目標的一種商業安排,是企業開展商業活動的基本框架。商業模式的核心在于解決企業建立“做什么,怎么做”運作體系的問題,企業必須考慮誰是目標客戶,將怎樣滿足目標客戶和如何滿足需求,以及企業期待獲得怎樣的回報等一系列問題。
國際著名咨詢公司埃森哲把商業模式分為兩種:運營性商業模式和策略性商業模式。企業商業運營模式指的是一個企業持續達到其主要目標的內在聯系。企業以盈利為目的,它的運營機制能夠解釋這個企業怎樣持續不斷地獲取利潤。既然商業組織之間為爭取顧客和獲得資源而展開競爭,那么一個好的運營機制必然突出確保其成功的獨特能力和手段――吸引客戶、雇員和投資者,在保證盈利的前提下向市場提品和服務。在運營性商業模式的基礎上,更進一步表現一個企業在動態的環境中怎樣改變自身以達到持續盈利的目的,我們稱其為策略性商業模式。
在此基礎上,匡佩遠進一步對運營性商業模式和策略性商業模式的功能和構成要素進行了定義。其中,運營性商業模式重點解決企業與環境的互動關系,包括與產業價值鏈環節的互動關系。運營性商業模式創造企業的核心優勢、能力、關系和知識,主要包含以下兩個方面的內容:
?產業鏈定位:企業處于什么樣的產業鏈條中,在這個鏈條中處于何種地位,企業結合自身的資源條件和發展戰略應如何定位。
?贏利模式設計:企業從哪里獲得收入,獲得收入的形式有哪幾種,這些收入以何種形式和比例在產業鏈中分配,企業是否對這種分配有話語權。
4.移動支付商業運營模式創新框架和機理
4.1創新框架
本文在參考埃森哲公司和匡佩遠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移動支付商業運營模式創新的框架,如圖2所示:
4.2創新機理
由圖2可以看出,要實現合作共贏、獲取競爭優勢(創新目的),關鍵在于構建合作共贏的移動支付商業運營模式(創新任務);而依據商業運營模式的定義,構建合作共贏的移動支付商業運營模式,要依賴于產
業鏈合作設計和盈利模式設計(創新要素);而創新的重點內容則包括企業產業鏈定位、產業鏈整合、收入來源設計及收入分配設計。
由此可知,移動支付商業運營模式要創新,構建合作共贏的移動支付商業運營模式,最終的落腳點在于企業產業鏈定位、產業鏈整合、收入來源設計及收入分配設計這4個環節。具體如下:
移動支付運營商首先要明確自己的優劣勢,對自己在產業鏈中的位置進行準確定位,通過定位確定哪些環節可以自己做,哪些環節必須合作;其次,通過對產業鏈的有效整合,確定與產業鏈成員的合作深度和方式,以有效發揮各個環節的優勢。通過這兩個環節,實現有效合作;再次,通過收入來源設計,獲取收益;最后,通過收入分配設計,使整個產業鏈中各個環節都獲得不同份額的收益,以維持長期合作關系。通過這兩個環節,實現共贏。只有這樣,合作共贏的移動支付商業運營模式才能建立起來,產業鏈各方才能取得共同發展,移動支付運營商才能獲得競爭優勢。
5.合作共贏的移動支付商業運營模式的構建
5.1企業產業鏈定位
移動支付作為一種新興的支付方式,跨越電信、金融、移動互聯網幾大行業。移動支付運營商必須具備強大的產業鏈整合能力,必須基于自身核心能力開展產業鏈內外的戰略協同運作,必須系統思考在完整的移動支付價值創造活動中,哪些是自己的專長,哪些是產業鏈上其他成員的專長,還需要綜合考慮業務性質、目標客戶特征、競爭對手等情況來確定與哪些成員合作,以及合作的深度和方式。比如,電信運營商雖然在移動支付業務上擁有較強的優勢,但是其不具備金融結算資質,不具備完善的結算體系,所以電信運營商作為移動支付運營商,必須與金融機構進行深度合作。
5.2產業鏈整合
移動支付運營商可以借鑒NTT DoCoMo(移動支付品牌:Osaifu-Keitai)和SK(移動支付品牌:Moneta)的經驗,靈活應用技術(統一技術標準、終端定制等)和經濟(價格補貼、戰略聯盟、合資、收購等)這兩大手段對移動支付產業鏈進行整合。以電信運營商作為移動支付運營商為例,其可以采用的產業鏈整合策略如表1所示。
5.3收入來源設計移動支付業務收入來源如表2所示:
移動支付業務收入來源應主要圍繞顯性收入(使用費+通信費+交易租金商家的返點收益+提供移動支付解決方案)進行設計。
5.4收入分配設計
在韓國,信用卡公司通常收取交易金額的2.5%。但其運營移動支付業務時,在2.5%的商戶折扣中,1%用來補貼消費者購買手機的成本,0.3%歸電信運營商。這樣,信用卡公司只剩下1.2%。通過這樣的收入分配,產業鏈各方都比較滿意。在中國,“移動夢網”成功的關鍵就在于中國移動與ISP/ICP之間確立了透明合理的收益分成比例,有效調動了各成員的積極性。
因此,移動支付運營商要想與合作各方維持相對穩定的合作關系,必須建立一個透明合理的收入分配機制,保證合作各方的合理收益。交易傭金這塊收入不僅僅為移動支付運營商(以電信運營商為例)獨享,產業鏈的相關環節如中國銀聯、發卡行、POS機廠家都應該有合理的分成。這樣才能調動合作成員的積極性,促進合作成員的發展,維持合作關系的穩定。另外,移動支付運營與設備提供商可以通過收益共享機制,使得雙方共擔風險、共享一部分收益,以避免設備商竭力向運營商推銷設備的問題。
隨著產業生命周期不斷演化,汽車產業鏈的整合方式也不斷變化,演化形態也隨著發展階段不同而出現差異。本文通過借鑒產業生命周期理論,運用博弈論分析方法,對不同階段產業鏈整合進行比較分析,揭示產業鏈整合方式演化與產業生命周期的內在聯系。
【關鍵詞】
產業生命周期;產業鏈;博弈論
引言
不同產業生命周期階段,產業鏈構建整合的形態不同。本文立足產業生命周期理論,運用博弈論分析方法,研究產業鏈在產業生命周期不同階段的整合特征,探討產業鏈整合與產業生命周期之間的關系。
一、理論述評
產業生命周期理論始于產品生命周期的研究。Gort和Klepper(1982)對46個產品的每種產品的整個或部分生命的銷售、價格和產量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按產業中的廠商數目(凈進入數)對產品生命周期進行劃分,得到:引人、大量進人、穩定、大量退出和成熟等五個階段。繼而Steven Klepper(1996)使用模型描述產業生命周期的概念以及背后的動力機制,進一步將產業(產品)生命周期劃分為三個階段,即探索期,成長期和成熟期。本文認為產業生命周期包括產業孕育期、產業發展期和產業成熟期。
產業鏈整合指產業鏈隨著產業生命周期不斷演化而發生產業鏈縱向一體化或橫向一體化,進而影響到產業鏈市場格局。下文將通過博弈論方法,著重探討不同產業生命周期階段中,企業對縱向一體化和橫向一體化整合行為的選擇。
二、基本假設
產業鏈整合所涉及到的因素有:文化習俗、行業績效等因素。這些因素都產業組織形態的形成和整合有著密切關系。為了方便重點分析企業區域投資,本了以下假設:
假設1:企業總共經歷三個階段:產業孕育期,產業發展期和產業成熟期。
假設2:企業同質,成本相同。
假設3:企業資源有限,只能在縱向一體化和橫向一體化選擇一種。
1.與假設相關的參數
(1)與假設1相關的參數:企業數量,價格,需求,成本
由假設1,設k為產業生命周期階段參數,k=1表示企業進入產業孕育期,k=2表示企業進入產業發展期,k=3表示企業進入產業成熟期。其中,不同產業生命周期階段的產業特征不同。
k=1時,原創性研發投資較高,行業內企業數量N較大,企業規模普遍較小,產業集中度低,企業對行業平均價格水平P的影響不大。面向行業的市場需求Q有限。行業內的平均成本AVC也較高。
k=2時,技術改進研發投資較高,行業內企業數量N繼續增加,企業規模持續增加,產業集中度較產業孕育期有所提高,企業對行業平均價格水平P的影響仍舊不大。面向行業的市場需求Q快速增加。行業內的平均成本AVC開始降低。
k=3時,產業內技術穩定,行業內兼并重組的現象加劇,企業數量N開始減少,實力較強企業規模持續增加,產業集中度提高,企業對行業平均價格水平P的影響逐步增強。面向行業的市場需求Q平穩增加。行業內的平均成本AVC更低。
(2)與假設2相關的參數:交易成本
由假設2,企業同質,不僅企業規模、技術水平相當,而且企業內部交易和生產成本也相當。作此假設,避免企業個體之間的差異影響到企業的產業組織投資策略。設企業的生產成本Ck,其中k表示產業生命周期階段。
(3)與假設3相關的參數:企業投資效用相當
由假設3,企業均風險中性,因而企業家風險投資效用相當。面對相同的風險,企業家均能做出理性的選擇。
三、模型設定
記企業Mi為第i個廠商,Mj為投資到第j個方向,Mij表示第i個企業投資到第j個方向。企業產業組織決策策略集:將企業產業組織投資策略記為Mj=(M1,M2,M3,M4,M5,……Mn)。為了簡化模型,將投資環節分為三類:1.投資縱向一體化2.投資橫向一體化。因此,企業區域投資策略集可簡化為Mj=(M1,M2),其中M1表示投資縱向一體化,M2表示投資橫向一體化。
設廠商Si投資i方向的收益函數為TRijk=Pijk*Qijk,其中Pij指廠商Sj在產業生命周期k階段投資i方向之后提供的價格,Qij指廠商Sj在產業生命周期k階段投資i環節的銷量。
成本函數為TCijk=Qijk*AVCijk+C0jk+Cijk,其中AVCij表示第k階段的平均可變成本,C0j表示固定投資,Cijk表示第k階段跨在第i方向投資成本。
利潤函數為:
利潤最大化目標方程:
四、參數分析
(一)孕育期(k=1)
1.相關參數分析
1)價格Pij1決定:一方面市場需求有限,另一方面行業內不斷有新企業進入,同時不斷有在位企業退出,產業內技術形態不穩定,市場競爭較為激烈,產業集中度不高,行業平均價格最終由市場共同來決定。
2)銷量Qij1決定:企業銷量主要由其價格決定。
2.企業博弈行為分析
為便于分析,我們假設行業有兩家企業,企業A和企業B。企業A和B進行產業鏈整合擴張面臨兩種投資策略:1)投資縱向一體化,加強上下游技術交流,提高技術研發效率,穩定上下游經營關系,節約交易成本;2)投資橫向一體化,取得規模經濟,降低單位生產成本。
因而企業A、B面臨的需求函數是:
D(PA,PB)=
根據伯川德模型,博弈結果是企業A和企業B均進行產業縱向一體化投資,最后行業的平均價格Pij1=c=AVCij1
在產業孕育期,市場需求有限,企業規模不大,擴大再生產難以獲取利潤;甲貫通上下游產業鏈,更容易獲取競爭力,因而在產業孕育期,企業主要的投資方向在于投資縱向一體化。
(二)發展期(k=2)
1.相關參數分析
1)價格Pij1決定:一方面市場需求快速增長,帶動在位企業規模增大;但另一方面行業內快速發展的市場需求不斷吸引有新企業進入,市場競爭較為激烈,行業價格最終由市場共同來決定,但產業縱向化企業議價能力相對較高。
2)銷量Qij1決定:企業通過橫向一體化,擴大產能迅速增加規模,并通過規模經濟而實現低成本。
2.企業博弈行為分析
為便于分析,我們假設行業有兩家企業,企業A和企業B。企業A和B進行產業組織形態擴張面臨兩種投資策略:1)投資縱向一體化;2)投資橫向一體化。
因而企業A、B面臨的需求函數是:
D(PA,PB)=
根據伯川德模型,博弈結果取決于縱向一體化帶來的效益與橫向一體化帶來的效益大小。
五、結論
(一)孕育期內以產業縱向化為主
在產業孕育期內,產品技術不成熟,改善空間較大。因而在產業孕育期內,企業通過產業縱向花,系統整合資源,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同時為加強產業鏈上下游之間信息溝通,有利于實現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提高技術研發效率,有效降低成本。
(二)發展期內,產業縱向化和產業橫向化并重
在產業發展期,企業規模增大、技術改善還存在一定空間。因而企業在產業發展期,一是通過積極擴大生產規模,以實現規模經濟,降低生產成本;二是通過研發創新,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單位生產成本。
(三)成熟期內以產業橫向化為主
在產業成熟期,產業橫向化成為主流。一是為擴大銷量,在專業化分工的基礎上,提高專業化生產效率,實現規模經濟;二是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占據更大的市場份額,從而加強其壟斷勢力,提高其議價能力。
參考文獻:
[1]龔勤林.技術經濟學前沿問題[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4
[2]龔勤林.論產業鏈延伸與統籌區域發展[J],理論探討,2004.3
[3]劉貴富.產業鏈研究現狀綜合述評[J],工業技術經濟,2006.4
[4]郁義鴻.產業鏈類型與產業鏈效率基準[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5.11
[5]芮明杰等.產業鏈整合理論述評[J],工業經濟研究,2006.3
[6]潘成云.產業生命周期規律、異化及其影響[J],揚州大學學報,2001.9
[7]蓋翊中.產業生命周期中產業發展階段的變量特征[J],工業技術經濟,2006.12
關鍵詞:人才鏈;產業鏈;耦合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283(2016)06-0139-02
產業結構的變動終究將回歸到就業結構的調整上[1],因此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之間存在協同性與統一性,即人才鏈與產業鏈之間是動態耦合關系。長期以來,我國人才鏈與產業鏈內在的統一性被割裂開來,產業發展與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都在按照自身軌跡運行,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人力資源供給豐富與短缺并存[2],即大學生就業難與企業招人難問題并存。本文對這一社會現象產生的原因進行剖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為促進我國人才鏈與產業鏈協同有序發展提供參考。
一、我國人才鏈與產業鏈割裂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脫節
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重視學科自身邏輯發展及學校教育需要,忽視了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對人才的需要,專業設置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和盲目性,導致高校學科專業嚴重趨同,追大求全現象嚴重,培養出來的人才難以滿足企業的需要,直接造成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實際上,高等教育供給與社會經濟發展的人才需求是矛盾統一關系,即動態耦合關系,如果供給忽視需求,必定會造成高校教育與市場需求脫節問題。
(二)人才培養結構與人才需求層次不匹配
目前,我國制造業與服務業的發展仍處于產業鏈低端,表現為對低層次的就業人員需求較大,對管理等高層次人才需求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不但抑制了中高層次人才的就業空間,而且影響了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進程。同時,我國大多數高校人才培養結構趨同,與產業發展的人才需求層次難以匹配。
(三)校企缺乏協作
發達國家往往采用高校與企業聯合的模式培養人才,如起源于美國辛辛那提大學、并由滑鐵盧大學成功引入的全球高素質人才培養的CO-OP(Cooperative Education)教育模式就是高校與企業共同培養人才的成功典范。但我國高校與企業在人才培養中缺乏協作,多數還是各自為政,相互間缺乏合作的主動性,兩者即使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系,但由于種種原因往往持續性差、缺乏體系,成效甚微。
二、促進人才鏈與產業鏈動態耦合的對策建議
(一)高等教育應依據產業鏈價值體系動態科學定位
人才鏈與產業鏈的內在耦合關系決定了我國高等教育應當依據產業鏈價值體系進行動態科學定位,將產業轉型升級的要求與職業對知識與能力的要求無縫對接[3],實現結構有序調整、質量穩步提升的內涵發展。例如,基于我國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型發展中對高素質應用人才需求的實際情況,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全面部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決定》指出要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逐步擴大高等職業院校招收有實踐經歷人員的比例。建立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推進學習成果互認銜接。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十三五”規劃再次明確指出:“要優化學科專業布局和人才培養機制,鼓勵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普通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應根據產業價值鏈體系的現實發展進行科學定位,推進教育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形成基于堅實智力支撐的產業可持續發展態勢。
(二)適應新產業新業態,培養新型人才
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我國正在推進供給側改革,優化產業鏈、提升產業鏈績效是企業應對市場風險的必然戰略選擇。如阿里巴巴、騰訊、華為等企業的崛起均基于技術突破與創新并依托產業價值鏈整合與分解,在不同領域與產業價值鏈條上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創新。產業在分解與融合過程中催生了新業態,引發了對跨境電子商務、網絡金融、風險管理等新型人才的巨大需求。因此,應在推動傳統產業升級的同時,積極引導新興產業的發展,促進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融合發展,以新產業新業態對新型人才的需求激發人才培養活力,形成產業發展與人才培養相依相持的穩態。
(三)高校與企業共筑人才培養工程
高等教育優化人力資源結構、為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撐,是時代賦予高校的使命[4]。同時,高素質勞動力注入產業鏈低端可以提高產業升級的速度。因此,產業體系與教育體系的發展實質上為協同工程,高校應與企業真正發揮產學研合作功能,共筑人才培養工程。不同類型的高校應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目標采取不同的策略,對于“985、211”工程院校,應努力發揮協同創新功能,與高新技術企業聯合,將高校的科研與企業的研發進行有效集成,形成兩者相互響應機制,加速科研成果的轉化,在為高新技術發展做出貢獻的同時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對于新建本科院校,應當致力于發展應用型教育,培養一線亟需的既掌握一定科學技術知識又具有較強專業技能,能把先進的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高級應用型技術人才;對于高等職業類院校,應當努力培養中小企業及大型生產加工、服務企業所亟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在滿足此類人才需求的同時為我國提升工業及服務水平奠定扎實的智力基礎。如此,由技能型、技術型及研發型人才構成的服務于產業價值鏈的人才鏈架構才有望實現。
[參考文獻]
[1]陳果佛山市產業結構變動對就業結構的影響研究[D]暨南大學,2006.
[2]辜勝阻,王敏,李睿就業結構性矛盾下的教育改革與調整[J]教育研究,2013(5).
[3]鄧寧推進產教無縫對接 服務產業轉型升級[J]廣東合作經濟,2014(3).
[4]楊林,汪海寧,邵曉晨高等教育層次結構是否滿足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人力資源需求――基于青島的實踐[J]勞動經濟評論,2015(1).
Abstract: In China's economic restructuring period, the culture industr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nd because of its own property, it is in line with national industrial policy. Today,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people's demand for spiritual culture becomes higher and higher. To vigorously develop the cultural industry is not only one of the ways of economic restructuring, but also the key to meet the people's demand for culture. Shandong has rich cultural resources, but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ies is weak. To vigorously develop the cultural industry in Shandong Province, it is necessary to optimize and integrate cultural industry chain, deepen the cultural chain, expand and extend the industrial chain of cultural enterprises, and establish the strategic partnership of enterprises in industrial chain. Integration of industrial chain needs to achieve scale economy, so the enterprises in industry chain should innovate and achieve brand share.
關鍵詞: 文化產業鏈;優化;整合
Key words: cultural industry chain;optimization;integration
中圖分類號:G1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17-0168-02
0 引言
文化產業是高附加值、低投入的產業,是二十一世紀最有發展前途的朝陽產業,目前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黨和國家的政策對發展文化產業給予了相當大的鼓勵,黨的十報告及十八屆三中全會均明確提出要建設文化強國,大力發展文化傳媒產業,激發企業創新活力,促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弘揚和傳播,因此發展文化產業具有深刻的時代意義,本文從山東省的具體情況入手,對山東省發展文化產業發展做了一些思考。
1 山東文化產業鏈優化整合的意義
產業鏈整合是產業鏈環節中的某個主導企業通過調整、優化相關企業關系使其協同行動,發展文化產業鏈上的主導產業,實現文化產業鏈上產業或企業間的協同作用。山東省是具有悠久歷史、豐富的文化資源的大省,在文化產業方面的發展已具有了一定的規模,但是從國內外的競爭來看,還是處于劣勢,競爭力較弱。主要原因是沒有充分利用好山東省的文化資源,沒有對資源進行很好的整合和優化,文化產業間沒有形成系統化的產業鏈條,使得文化資源的價值沒有發揮到最大。在這種背景下,深耕文化產業鏈,提升產業附加值,對于山東省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 山東省文化產業鏈的優化整合
在進行文化產業鏈整合前,先了解文化產業包括的內容。
2.1 文化產業及其分類 國家統計局《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2》中對文化產業的定義是:文化及相關產業是指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產品和文化相關產品的生產活動的集合。從定義來看,文化產業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文化產品的生產活動、文化產品生產的輔助生產活動、文化用品的生產活動和文化專用設備的生產活動。其中文化產品的生產活動構成文化及相關產業的主體,其他三個方面是文化及相關產業的補充。具體文化產業的分類見表1。
2.2 山東省文化產業鏈的優化整合策略
2.2.1 立足山東省的文化產業,構建網絡狀的產業鏈 山東省的文化產業可以看成是一個大系統,文化產業中各產業如廣播影視業、新聞出版業、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業、文化休閑娛樂業等看成是大系統中的子系統。在這個大系統中,構建網絡狀的產業鏈。如圖1。
該文化產業鏈以文化創意產業為龍頭,帶動其他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產業是以內容為主的產業,創新是文化產業的核心,所以文化產業鏈應以創意產業為龍頭,通過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可以直接帶動休閑娛樂業、廣播影視業、文化藝術服務及工藝美術品生產業的發展。
文化創意產業通過不斷創新娛樂方式、開發新游戲等可以帶動休閑娛樂業的發展,更好地滿足人們在精神方面的需求,而休閑娛樂業的發展又可以帶動文化相關產品的發展,如旅游紀念品的生產,同時也可以帶動旅游業的發展。
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可以直接影響廣播影視業的發展,廣播影視業的發展可以帶動旅游業、新聞出版業、文化信息傳輸服務業、休閑娛樂業的發展,同時新聞出版業的發展也可以促進影視業的發展。如好的影視作品可以出版成書,受讀者歡迎或比較暢銷的書也可以拍成影視作品,比如《杜拉拉升職記》。
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可以帶動工藝美術品生產業的發展,山東有著豐富的玉資源、石頭資源,可以把他們生產成有創意的工藝品,若工藝品有較好的市場,那么工藝美術品生產業的發展又可以帶動文化專用設備生產業的發展。
2.2.2 發展山東省文化產業鏈的主導產業 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或經濟發展的不同區域,都存在相應的主導產業。因為主導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經濟發展中起支柱作用的部門,主導產業的發展能夠通過產業之間的相互聯系產生巨大的影響力,從而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在不同的經濟區域,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主導產業是不同的。山東省的文化產業就是一個區域經濟,應根據其區域特點、資源優勢,恰當地選擇文化產業鏈中的主導產業,并著力發揮這些主導產業在產業鏈中的關鍵作用。
結合圖1構建的山東省文化產業鏈,山東省可以把文化創意業、廣播影視業、休閑娛樂業作為主導產業。原因有兩方面的,一是從投入產出的角度來看,這些產業是后面產業的投入要素,這些產業的發展水平、提品的質量和成本會直接影響其后向關聯產業的發展水平、產品的質量和成本;二是從影響力來看,主導產業一般是產業鏈中的中間環節,他們的發展會直接影響前向關聯產業的不斷改進,帶動后向關聯產業的發展。
產業鏈上的主導產業對整個產業鏈條上企業的發展有著帶動作用。若主導產業采用了先進的技術,則整個產業鏈條上的技術會提高;若主導產業的成本降低了,則整個鏈條上的企業的成本會降低;若主導產業的產品質量提高了,則整個鏈條上產業的產品的質量會提高。因此,發展山東省文化產業鏈上的主導產業,對促進山東文化產業的發展,對實現山東經濟的快速增長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2.2.3 構建各種系統化的產業鏈 構建系統化的廣播影視業的產業鏈條。以湖南電視臺為例,湖南省是文化產業比較發達的省份,尤其是其廣播影視業的發展。湖南電視臺每年都舉辦選秀節目,其選秀節目充分體現了系統化的設計,影視節目一條龍。首先是選秀,吸引大家都來參加,在漫長的選秀過程中,觀眾都熟悉了水平較高的參賽選手,這些選手也都有了自己的粉絲。這為這些勝出選手的成名邁出了第一步――提高了知名度。其次是對選出來的選手進行簽約培養。然后,安排選手參加自己電視臺的綜藝節目,參與拍攝自己電視臺拍的電視劇,參加跨年晚會等大型節目。經過一系列的運作,選出的選手培養成了明星大碗。這簡直就是一條明星生產線。
這種系統化的運作模式給湖南電視臺帶來了可觀的回報,這些回報有經濟方面的,也有非經濟方面的。一是積累了明星資源。如果你經常看綜藝節目,你就會發現,由湖南電視臺打造出來的明星在所有明星中占的比例是很高的,并且這些明星現在也確實有些實力。對于湖南電視臺來說,這就是豐富的人力資源。二是創造了經濟效益。廣告費是經濟利益的主要來源,由于其綜藝節目收視率較高,所以在該時段的廣告是廣告商們特別青睞的,當然廣告費的價格也是很誘人的,并且在該時段廣告的數量也較多。2013年湖南電視臺播的《爸爸去哪兒》,創下了零差評的記錄,全國上下,男女老少都喜歡看。正因如此,所以據報道其第二季的僅廣告冠名費達3億元,這還不包括其他贊助商廣告費。再者,無論是選秀節目還是綜藝節目,湖南電視臺都跟通訊公司合作,發短信投票選你喜歡的明星,這給湖南電視臺也帶來了一定的經濟利益。三是培養了大碗明星。湖南電視臺把選秀選出的有實力的選手都培養成了大碗明星,既為自己積累了資源,也為社會做出了貢獻。
3 結束語
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如何發展好文化產業,使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文.產業鏈視角下文化產業整合與優化路徑分析[D].四川師范大學,2012.
計算機產業集群中分布有大量的網絡節點,由于產業集群鏈中節點的容錯性能的差異性容易導致產業鏈出現風險,通過對計算機產業集群潛在風險優化控制,提高計算機產業集群網絡的生存周期。傳統方法采用分塊聚類算法進行計算機產業集群潛在風險優化控制,隨著風險指數隨機增長,導致風險控制性能不好。提出一種基于集群網絡容錯機制提升和鏈路失效估計的計算機產業集群潛在風險優化控制模型。構建了計算機產業集群網絡模型,然后對計算機產業集群網絡中的潛在風險特征進行信息模型構建和數學分析,構建潛在風險評估目標函數,用集群網絡容錯機制提升和鏈路失效估計算法進行風險控制,進行計算機產業集群潛在風險控制改進。仿真結果表明,采用該模型通過潛在風險控制,能提高計算機產業集群網絡的容錯性能和生存周期方面的優越性能,實現了計算機產業集群潛在風險的轉移控制,優化其轉型升級路徑。
關鍵詞:
計算機產業集群;風險;優化控制
隨著信息技術和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產業集群網絡成為未來工業與信息化發展的重要方向,在計算機產業集群系統中,大量的產業鏈數據信息在計算機網絡系統和傳輸通道中進行信息交互和處理,計算機產業集群會產生大量的原始數據,且由于網絡的密集部署,導致計算機產業集群的潛在風險較大,計算機產業集群中,通常以多跳和無線通信網絡的形式進行產業鏈通信組網和傳感器節點構成,由于節點之間的容錯性能的差異性以及數據隱私泄露等問題,導致計算機產業集群存在安全風險,需要進行潛在風險的優化控制,通過對計算機產業集群潛在風險優化控制,提高計算機產業集群網絡的生存周期。因此,研究計算機產業集群的潛在風險優化控制方法具有重要的意義[1]。
傳統方法中,對計算機產業集群風險控制模型主要采用的如多父節點機制重組模型、ARMA統計分析模型、合作博弈模型、BP神經網絡控制模型和傳感器容錯隱私保護模型等[2,3],通過單線程處理方法進行計算機產業集群的潛在風險分析和數據聚類處理,然而傳統的單臺計算機單線程計算方法已經不能滿足計算機產業集群鏈下的海量數據運算和處理的需求,在此背景下,以云計算為基礎的計算機產業集群多線程分布式計算方法成為未來發展的一種趨勢。其中,文獻[4]提出一種基于定量遞歸特征分析的計算機產業集群潛在風險特征提取算法,把計算機產業集群潛在風險數據擴展為一組非線性時間序列數據,采用模式識別方法實現風險控制,但是該方法在模式識別中需要對風險先驗知識進行預估,導致系統的適用性不好。文獻[5]提出一種基于平穩隨機過程調度的風險控制方法,根據以往各類風險的特征尺度進行風險評估指數匹配,實現風險控制和產業集群的隱私保護,但是該模型需要采用Linux的內核結構進行網絡拓展,導致計算開銷較大,收斂性不好。另外,文獻[6]中采用分塊聚類算法進行計算機產業集群潛在風險優化控制,隨著風險指數隨機增長,導致風險控制性能不好。針對上述問題,本文提出一種基于集群網絡容錯機制提升和鏈路失效估計的計算機產業集群潛在風險優化控制模型。首先構建了計算機產業集群網絡模型,然后對計算機產業集群網絡中的潛在風險特征進行信息模型構建和數學分析,構建潛在風險評估目標函數,以此為基礎,采用集群網絡容錯機制提升和鏈路失效估計算法,進行風險控制,仿真實驗進行了性能驗證,展示了本文模型在進行計算機產業集群潛在風險控制,提高計算機產業集群網絡的容錯性能和生存周期方面的優越性能,得出有效性結論。
1計算機產業集群網絡結構模型和潛在風險評估數學模型
1.1計算機產業集群網絡結構模型為了進行計算機產業集群的潛在風險評估和控制,提高產業集群網絡的容錯性能,需要首先進行計算機產業集群網絡模型構建,采用云計算技術對計算機產業集群網絡中的風險數據進行大數據處理和調度,云計算作為一種高效的分布式計算方法,通過風險控制,使計算機產業集群中超大規模的數據在大量的分布式計算機中進行動態擴展和分布式信息處理,計算機產業集群是工業和商業發展的網絡基礎拓撲結構,在計算機產業集群下,工業生產過程得到優化集成和調度[7],計算機產業集群下的生產結構模型如圖1所示。通過冗余數據降維能夠使虛擬化的產業集群存儲資源與云平臺有機結合,提高云計算的計算能力和云存儲系統的動態擴展能力。在計算機產業集群網絡系統中,數據存儲和運算機制通過三層模型實現多源數據的信息交互和存儲,計算機產業集群潛在風險控制管理的控制函數。
1.2計算機產業集群中的潛在風險信息模型構建和數學分析在上述進行了網絡模型構建和特征分析的基礎上,為了實現對計算機產業集群中的潛在風險的定量評估和控制,需要進行潛在風險信息模型構建和數學分析,假設在網絡中潛在風險的信任度。上述風險控制函數可見,計算機產業集群中的潛在風險評估以信息、資源、時序等約束參量協調運作,進行風險控制。
2潛在風險優化控制模型改進實現
由于產業集群鏈中節點的容錯性能的差異性容易導致產業鏈出現風險,通過對計算機產業集群潛在風險優化控制,提高計算機產業集群網絡的生存周期。傳統方法采用分塊聚類算法進行計算機產業集群潛在風險優化控制,隨著風險指數隨機增長,導致風險控制性能不好。為了克服傳統方法的弊端,本文提出一種基于集群網絡容錯機制提升和鏈路失效估計的計算機產業集群潛在風險優化控制模型。給出計算機產業集群鏈的骨干節點分布模型如圖2所示。通過上述算法設計和模型構建,實現了對計算機產業集群的潛在風險優化控制模型設計。
3仿真實驗與性能分析
為了測試本文設計的計算機產業集群的潛在風險優化控制模型在實現對計算機產業集群網絡風險評估和控制中的性能,進行仿真實驗。實驗的硬件環境為IntelCore2Duo1.80GHz,1G內存,采樣Matlab7構建Hadoop計算機產業集群網絡結構模型,實驗中,計算機產業集鏈路結構中節點數設置為1024個,按實際的產業量分布結果,計算機產業集群網絡的骨干節點分布在在2000m×2000m的正方形區域中,產業鏈中的節點信息覆蓋半徑為10km,每個類別的計算機產業集群網絡的風險評估基礎分別為94875、13994和20033,潛在分享代價序列為基頻為100Hz,采樣頻譜為10Hz的線性高斯時間序列,基于上述仿真環境和參數設定,進行計算機產業集群的潛在風險控制仿真,得到計算機產業集群控制模型仿真系統界面如圖3所示。從圖可見,采用本文方法進行計算機產業集群控制,能有效實現對各個潛在風險參量進行融合分析和特征提取,實現對潛在風險數據聚類處理,提高了風險評估和控制能力,最后以計算機產業集群鏈的容錯性能和生存周期兩個指標為對比,與傳統方法進行性能對比分析,得到不同算法下計算機產業集群鏈的容錯性能和生存周期這指標的仿真結果如圖4所示。從圖可見,采用本文算法進行潛在風險控制后,能有效提高計算機產業集群鏈的容錯性能,提高了產業集群鏈的生存周期,具有較好的性能。
4結論
計算機產業集群中分布有大量的網絡節點,由于產業集群鏈中節點的容錯性能的差異性容易導致產業鏈出現風險,通過對計算機產業集群潛在風險優化控制,提高計算機產業集群網絡的生存周期。傳統方法采用分塊聚類算法進行計算機產業集群潛在風險優化控制,隨著風險指數隨機增長,導致風險控制性能不好。提出一種基于集群網絡容錯機制提升和鏈路失效估計的計算機產業集群潛在風險優化控制模型。首先構建了計算機產業集群網絡模型,然后對計算機產業集群網絡中的潛在風險特征進行信息模型構建和數學分析,構建潛在風險評估目標函數,以此為基礎,采用集群網絡容錯機制提升和鏈路失效估計算法,進行風險控制,仿真實驗進行了性能驗證,展示了本文模型在進行計算機產業集群潛在風險控制,提高計算機產業集群網絡的容錯性能和生存周期方面的優越性能。
參考文獻:
[1]劉少偉,孔令梅,,任開軍,等.云環境下優化科學工作流執行性能的兩階段數據放置與任務調度策略[J].計算機學報,2011,34(11):2021-2130.
[2]孟憲福,解文利.基于免疫算法多目標約束P2P任務調度策略研究[J].電子學報,2011,39(1):101-107.
[3]Kersten-OertelM,ChenSJ,CollinsDL.Anevaluationofdepthenhancingperceptualcuesforvascularvolumevisu⁃alizationinneurosurgery[J].IEEETransactionsonVisual⁃izationandComputerGraphics,2014,20(3):391-403.
[4]AmentM,SadloF,DachsbacherC,etal.Low-passfilteredvolumetricshadows[J].IEEETransactionsonVisualizationandComputerGraphics,2014,20(12):2437-2446.
[5]周浩,高遠,朱昌平.基于雙門限能量檢測的選擇式協作頻譜感知[J].計算機仿真,2014,31(1):199-203.
[6]馮瑤,馮錫煒.基于元數據標準的語義化教育資源本體庫構建與實現[J].電子設計工程,2015,18:9-11.
【關鍵詞】 移動通信技術 旅游增值信息服務 新媒體 融合
生活水平的提高激發了旅游欲望,促進了我國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僅2015年,我國國內旅游人數就已經超過近40億人次。伴隨著互聯網和移動通信業務的發展,旅游與三網之間的結合能夠進一步促進旅游業發展,挖掘旅游增值信息服務。因此,基于移動智能終端、位置服務、3G、4G網絡在旅游服務體系建立中具有積極作用。基于此的旅游增值信息服務環節涉及景點的開發與管理、旅行產品的開發與設計、航空服務優化以及餐飲、酒店行業的發展等。文章就移動通信技術在旅游產業增值信息服務中的價值問題和具體的融合過程進行分析。
一、移動通信技術與旅游產業融合的價值
1、促進旅游產業盈利能力的提高。移動通信技術作為一種新的媒體形式,具有更高的信息傳輸效率,更好的客戶體驗。將其應用于旅游產業中,可提供更多的增值信息服務,使客戶了解旅游景區,合理消費。APP的出現更是這一時期獨特的推送形式。另外,通過移動通信技術可實現酒店、景點、餐飲的無縫連接,為用戶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和多元化的體驗,具有高效性、即時性和便捷性等優勢。因此,促進了旅游業的發展,使其盈利能力得以提高。采用移動終端加二維碼技術,就可以實現優惠券訂購、酒店預訂等功能,減少了中間程序,促進了客戶的旅游欲望,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其購買欲望,刺激旅游業、餐飲業和服務業的共同發展。目前,基于移動通信設備的增值信息服務能夠得到廣大客戶的認可,并且表現出良好的效果。
2、有效促進旅游產業價值鏈整合。隨著移動3G、4G業務的發展,移動通信的功能擴展,將移動通信與旅游業之間的結合也變得更加方便。可以說,智能手機的出現成為通信業的一場變革,基于移動通信技術的新媒體營銷方式更加靈活,產品設計周期縮短。因此能夠滿足更多人的需求。是通過一組定位技術獲得移動終端的位置信息,利用智能手機終端,游客就可以很方便的獨自完成酒店預訂、景點查找、租車等增值服務。目前,LBS 已開發了幾百種應用,保證游客的旅游舒適度和旅游安全。總之,旅游產業具有業務形態豐富、產業鏈長的特點,利用移動通信平臺,可以實現旅游產業鏈從上至下所有環節的打包服務,不僅可以滿足游客需求,還能夠促進產業鏈上所有企業的發展。
二、移動通信技術與旅游產業的融合方向
首先,基于移動通信的合作產業鏈將增加。移動通信技術在旅游發展中的作用十分明顯,而其對其他產業的作用也不言而喻,21世紀將是各大企業之間合作共贏的時代。因此,多產業鏈的增值信息服務融合模式將成為一種趨勢,以旅游需求為例,移動終端將可以為游客提供涵“旅游項目+機票+包車+住宿餐飲”的全程服務。最后,在折扣上,也具有很大的優勢,由于多家商戶聯合,在移動終端設備上統一宣傳,節約了以往的宣傳成本,能夠使其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因此在折扣力度明顯優于之前。從景區門票,到餐飲酒店訂購,組合增值服務的成本都在降低,滿足客戶需求的同時,促進了產業鏈整體競爭力的提高。
三、移動通信技術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策略
1、正視二者融合的利益分配。目前,旅游產業與移動通信融合的主要表現為信息推動,包括短信、彩信推送和APP推送兩種。增值信息業務的發送和受益方來自于電信運營商、用戶、合作商家以及平臺管理團隊。理論上講,旅游增值信息服務可以涉及景點、航空部門、旅行社以及餐飲酒店等服務部門,但是目前的運營主體將重點放在景點、航空和餐飲上,其出發點是以最大利益化為主。要促進二者之間合理的融合,應建立正確且完善的服務流程,實現旅游企業、運營商、合作商戶以及客戶之間的共贏,要求移動通信企業和旅游企業共同思考與合作,完成這一過程。
2、不同產業鏈的業務實現。不同運營商提供的服務模式不同,但是其宗旨都是滿足客戶需求,促進共贏。利用移動通信技術,以航空公司跨國旅游服務為例,對增值信息服務融合做如下闡述。平臺的開發和宣傳由航空公司完成,并與當地運營商簽訂合作協議,協商優惠策略;征求旅游客戶和旅游潛在客戶意見,建立旅游優化群,提供以自愿為基礎的有償增值服務;實現旅游景點與酒店、餐飲服務的一體化連接,為愿意加入優惠群的客戶享受優質待遇,促進業務的實現;針對平臺采取合理的優惠策略,增加客戶體驗,對平臺進行定期維護,確保其推送合理,促進其可持續發展。
總結:目前各大旅游行業巨頭已經與餐飲、移動運營商等相關產業聯合,致力于建造基于移動通信技術的旅游增值信息服務平臺,為用戶提供全方位無死角的增值服務,提高游客滿意度,促進游客的購買欲望。移動信息增值服務實現了跨區域,跨平臺的服務體系,這恰恰與旅游業地理空間廣闊的特征相吻合。文章就移動通信技術的優勢對其在旅游增值信息服務中的實現進行了分析。
參 考 文 獻
創意設計是以文化、美學、用戶為核心概念,通過智力資源支持生產制造企業的新產品開發,將文化和科學技術有機結合,全面提升用戶體驗、產品文化內涵與生活環境品質。創意設計產業伴隨著知識經濟的深入發展,已不再僅僅是一個理念,而是有著巨大經濟效益的直接現實。面對創意設計特色產業集群發展的科技服務需求,需建立創意設計的第三方公共服務平臺。平臺以現代藝術設計理論、技術、設計管理營銷方法為突破口,通過對創意設計方法、營銷、協同、知識管理等基礎的共性技術研究,為創意設計企業提供專業化、智能化設計平臺,探索創意設計產業鏈各個環節之間科技需求及創意設計產業的整體營銷管理模型的同時,優化創意設計資源,構建創意設計產業新的經濟模式。從而有利于我國創意設計產業的健康發展,推動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孵化小微創意設計企業,幫助其開拓市場,提升其設計競爭力,推動區域經濟轉型升級。
二、我國創意設計產業目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創意設計產業在我國仍處在初級階段,面臨著創意設計企業在創意設計的理性、設計轉化技術、產業環節溝通、產業人才、綜合管理等方面實力不足的內部問題,在外部環境方面,不成熟的市場、不穩定的需求、不完善的產業鏈也給創意設計產業帶來了許多問題。綜合分析,我國設計產業主要存在以下四點亟需解決的問題。
1.創意設計企業缺乏專業、智能的設計支撐平臺
創意設計產業是以知識為主要推動力的產業,要提高創意設計產業的競爭力,一方面需要多學科理論的指引,另一方面也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持。但是,由于專業設計平臺的匱乏,我國創意設計企業總體表現為知識更新慢,競爭力差。創意設計知識理論跨度大,更新快。但美學、心理學、經濟學等多學科理論,特別是設計營銷管理及現代藝術設計等跨學科理論的系統轉化和融合在我國設計產業并沒有得到系統的轉化和融合,導致目前普遍存在創意方法僵化,設計營銷理念陳舊的問題。其次,目前我國創意設計專業工具嚴重依賴國外商業軟件,在設計信息獲取、設計圖紙繪制、設計成果測評等關鍵設計環節缺少符合我國設計師習慣的設計軟件。另外,我國設計創意項目目前還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設計師個體的即興發揮,無法保障各類產品開發在數量、質量和周期上的嚴格要求和限制。創意設計企業亟需專業知識管理系統的指導,以保障持續不斷的高質量的設計創新。
(二)創意設計企業在人才、技術、管理等方面實力不足
目前,小微企業是我國創意設計產業的主要組成部分。小微企業對解決就業崗位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企業運作活力上也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但同時也有著自身無法擺脫的困境。由于預算、成本等方面的限制,小微設計企業無法雇傭高水平的設計人才,引進先進的技術,采用科學高效的管理方式。再加上現在創意設計市場不成熟,市場進入門檻低,導致設計公司背負著巨大的生存壓力,在創意設計項目的運作上追求低成本,制作流程短、平、快,產品系統研發能力在創新性、系統性方面表現不足。在人才、技術、管理方面,我國創意產業仍處于低水平,產業層次有待提升。
(三)創意設計產業鏈不完善,各種創意設計資源有待優化、整合與開發
傳統創意設計項目運作形式單一,通常按照制造企業或施工方的設想完成設計,業務形式多數停留在項目委托上,創意項目多數停留在外觀創新上,離產業化發展還有很長的距離。創意設計產業鏈的不完善,導致創意設計企業在新產品開發中處于弱勢被動地位,創意設計在用戶滿意度、設計創新度方面的質量不高,難以得到社會的認可。創意設計產業鏈的完善,需要成熟的專業化分工,包括設計調查機構,設計項目中介、咨詢機構,創意設計服務機構,設計營銷機構,產品制造企業,產品分銷企業等創意產業鏈上下游各個環節的橫向、縱向整合。我國目前創意設計企業大多單打獨斗,各自為戰,產業鏈上下游沒能取得很好的聯系與整合。需要探索在創意設計產業鏈各個環節之間搭建橋梁,優化整合創意設計資源,為構建創意設計產業新的經濟模式奠定基礎。
(四)創意設計產業缺乏公共營銷管理策略,無法樹立產品形象
發達國家從政策層面重視創意設計產業,采取各種措施推動創意設計產業的整體發展,對創意設計資源系統規劃,對創意設計產業進行公共營銷與管理,為市場競爭贏得了優勢。這么做不僅能夠推動產業發展,增加大眾設計意識,而且可以在國際范圍內提高本國產品的形象。但是,我國目前還缺乏相應的實踐,設計產業缺乏公共營銷管理策略,導致創意設計產品無法在國際上樹立良好的產品形象,取得優秀的品牌聲譽,使產業發展受到了限制。我國在由制造大國向創造大國轉變的過程中,亟需通過各種公共管理手段,推動創意設計產業的整體營銷,為創意設計行業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促進創意設計產品形象的樹立,在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
三、我國創意設計產業可持續發展路徑
(一)創意設計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路徑
1.公司/企業引領創意設計研究。
目前,中國以后來者的身份面對國際競爭的壓力。我國目前大量的企業尚未擺脫全球化經濟競爭的最底端。對全產業鏈進行整合,并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擺脫這一狀況的關鍵。產品設計以及智能軟件開發的產業集群是真正創新的所在。傳統的研究為線性模型,沿傳送帶移動的離散單元。在工業經濟和體驗經濟大環境中,價值是由企業/公司創造的。正是由企業/公司驅動著創新設計的理念、方法、工具研究,提高創意設計在全產業鏈中的效益。公司/企業在價值驅動下從宏觀的層面引領者創新設計的研究,從微觀的層面進行云設計服務平臺的建設。
2.高校在研究中提供結構化的數據
高校研究產品設計方案的信息表達,并從中提取設計信息;對特征屬性及約束分析,建立特征篩選矩陣;最后基于選定的設計方法,建構基于特征的設計模型;并運用統一建模語言(UML),對設計資源進行虛擬化,整合到云設計服務平臺的資源層中。
3.社會團體在研究中提供非結構化數據
相關產業的企業/公司在價值的驅動下,開展設計創新研究。在研究中,另一重要角色就是由供應商合伙人、顧客、顧客的顧客組成的社會團體對研究提供者非結構化的數據,促使著企業/公司對價值鏈(附加值)的效益挖掘,從而達到質量和用戶需求(質量、成本、時間)的平衡,實現產品全過程可持續發展。
(二)創意設計公共管理服務模式
1.創意設計政策扶植
在知識經濟時代,以創意產業為代表的新興產業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在我國的經濟結構調整工作中,有著高知識性、高增值性并且低消耗、低污染的創意設計產業是工作的重要內容。隨著創意設計產業受到的重視程度逐步提高,中央和各級政府出臺大量措施支持創意產業的發展。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創意產業有深厚根基的城市,政府已經采取了一系列切實有效的扶植方法、政策,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創意產業扶植系統,對產業的各個層面進行支持。但是,各地方的創意產業的基礎情況千差萬別,發展十分不均衡,創意設計產業內部也有眾多的細分門類,各門類之間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對創意設計產業進行政策扶植不可一概而論,切忌“一刀切”。而要結合各地區的社會經濟以及創意產業基礎情況,在國家政策精神的基礎上,對各地區的特征進行具體、科學而深入的分析,制定有針對性的扶植政策。要在對國內外現有政策進行深入研究學習的基礎上,結合地區特征,應用公共服務、公共資源調配等公共管理原理,從參與主體、組織結構、具體內容等方面科學地,全面地,多層次地制定創意產業扶植政策,做到政策真正為產業服務。
2.創意設計推廣策略
由于起步晚、發展不平衡等種種原因,我國創意設計產業鏈還很不完善。投資方、設計方、生產方、推廣方并沒能形成緊密的聯系。創意設計產業中的各企業主體規模較小,個體力量較弱,而企業間也沒能形成強有力的聯盟關系,導致國內創意設計產業推廣乏力,創意設計產品在國際市場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要扭轉這種情況,就需要建立一條成熟而完善的創新產業鏈,構建“創意設計企業—生產制造企業—營銷推廣企業”這樣的一個強大的新型產業聯盟,找到一條可操作、低成本、高產出的商業運營模式加強對產業的推廣。要根據中國創意產業的特點,建立適應中國創意產業發展需求的“設計—制造—營銷”的創意設計一體化服務平臺,將創意設計產業鏈中的各個方面緊密地聯合起來,最大化地發揮各企業主體的能力與作用,提升產業競爭力。
3.創意設計投融資服務
資金是企業的生命線,特別在小微企業集中的創意設計行業,創意企業的創業和發展更離不開資金的支持。投融資困難不僅會關系著企業自身的存亡,而且會影響到整個創意設計產業的發展。因此,創意設計產業要做到健康發展,必須要有一套合適的投融資服務機制。要對銀行、保險、小貸公司、PE(私募股權基金)、VC(風險投資基金)等多重資金來源渠道進行整合,建立完善的政府引導機制、項目評估與監督機制等項目管理機制,構建體系完整、運行高效、監管有力的信譽建設體系,并從硬件環境、軟件政策等方面建設優良的服務環境,形成多方聯動的創意設計企業投融資創新服務體系,創造良好的創業平臺和環境為創意設計中小企業服務。在具體措施上,可以開展創意設計企業投融資對接服務平臺,與銀行、風投、擔保等投融資機構開展服務合作,征集創意設計項目融資需求,舉辦風險投資公司對接會,提供貸款和金融服務,探索種子資金與銀行貸款、風險投資綁定的模式,通過探索各種新型融資模式,為解決創意企業所面臨的資金問題。
4.創意設計人才支撐
創意設計產業在本質上是知識經濟,而人才資源不僅是知識經濟時代最重要的資源,而且是創意設計產業和企業發展的動力與源泉。我國創意設計產業目前還存在的嚴重的人才短缺、人才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已經成為阻礙創意設計產業發展的最大”攔路虎“。因此,加強創意人才培訓,為創意設計產業提供人才支撐,一方面是個人提高自身能力,面對挑戰,贏得競爭的必要途徑,一方面也是設計產業發展的必然要求。創意設計是一種綜合創新性的活動,要求創意設計人才具有跨領域的綜合知識應用能力,具有結合藝術思維、技術思維以及商業思維的綜合設計思維。因此,創意設計人才的培訓要注重跨領域學科技能的訓練,將文化、技術與工商有機融合起來。基于我國創意人才的現狀,首先要對在創意設計方面的人才需求信息進行調查,了解創意設計知識需求現狀。隨后要以調查為基礎,探索一套適合創意設計人員的人才培訓體系,滿足創意產業的發展需求。最后,建立人才培訓與資源管理庫,探索人才的培訓、培養方式以及相關服務制度的構建。
(三)創意設計公共服務平臺的構建
1.創意設計-制造-營銷聯盟構建
構建創意設計-制造-營銷聯盟,是完善創意設計產業鏈,優化、整合開發各種創意設計資源,提高創意產業競爭力的重要而有效的方法。通過這種聯盟,設計者、制造者和營銷者被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設計在產業鏈中占據主導地位,有利于縮短創意設計與市場的距離,加大創新程度,實現創意設計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根據國內創意設計企業小而分散的特點,可以采用加盟的方式,把創意設計,制造、營銷等產業鏈上不同環節的小微企業聚集到一起,構成聯盟。依照“共擔險,共出力,共享利”的原則,充分利用聯盟各成員的資源,發揮聯盟各成員的優勢,實現產品設計、生產、營銷的一體化,提高創意成果的轉化率,幫助創意產品在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構建一個成熟、完善的創意設計-制造-營銷聯盟,首先要創建創意設計集成化網絡平臺,通過統一的平臺整合創意設計、生產制造、市場營銷的各個企業資源,拓寬企業的聯系渠道,方便各企業進行溝通與合作,并以統一的范式規范各企業間的業務合作以及資源整合,對聯盟的運作進行科學有效的引導與管理。其次,要針對性地研發一套適合于現狀的利益分享和激勵機制,保證聯盟內部利益分配的公平性,并提高各成員企業參與的積極性。真正做到“共擔風險,共享利益”,增強聯盟內各成員的認同和信任,促進聯盟內部和諧,維持聯盟健康發展并最終實現效益的提高。再次,要認識到品牌建設在聯盟聚合和推廣過程中的價值和意義,注重聯盟公共品牌和理念的構建。通過共同的品牌和理念為聯盟各成員提供較為統一的發展方向,增進聯盟各成員的認同,避免各成員間的內部競爭消耗,加強聯盟的凝聚力。統一的品牌還為聯盟的營銷和推廣提供了便利,使聯盟可以更便捷地發揮品牌優勢,提升知名度,并最終在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地位。在聯盟的構建以及日常運營中,還要注意聯盟的產品方向、定位和標準建設,進行聯盟產品方向和定位的可行性研究,制定創立產品分類體系,指定產品的生產和質量標準、技術規范,確保聯盟中不同企業產品的連續性、統一性、規范性。同時還要注意構建聯盟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制定聯盟知識產權申報、使用、保護的原則、方法和機制,以聯合的姿態解決版權保護難題,維護各成員企業的知識產權利益,并最終維護聯盟的利益。
2.創意設計公共服務網絡平臺構建
構建創意設計公共服務網絡平臺,為創意企業之間提供交易、交流、協作的平臺,不僅可以讓更多的企業聚集到該平臺上,集約整合產業鏈中的創新資源,同時還可以激發創意設計者的工作熱情,切實滿足企業的需求。構建創意設計公共服務網絡平臺的第一步是建立一個包含來自不同知識領域的專家技術團隊。正如創意設計是一種綜合創新性的活動,網絡平臺的構建團隊也應該包含來自人力、設計、技術、制造、營銷等不同職業背景的人才,為產業鏈中的各個環節提供針對性的服務。團隊成員要深入了解網絡平臺的社會、法律、技術限制等環境,并深入市場,深入企業用戶,發掘用戶的真實需求,在基本方向和重大事項上達成一致的基礎上規劃網絡平臺的框架,以滿足用戶需求為目標,進行平臺運營模式原型設計。在技術團隊組建完成并完成詳細透徹的前期調研的基礎上,應探討合適的商業模式組合。商業模式的基本構成單位是業務單元和流程,應將商業模式盡可能分解到單元和流程的層次,并規劃數據挖掘系統、信用管理系統、電子商務系統等信息系統來支持商業模式的執行。基于上述系統對網絡平臺進行不斷的完善和優化,并在適當時機開始試運行,在試運行過程中收集并分析用戶的行為和反饋,并據此對平臺進行迭代優化。在創意設計公共服務網絡平臺的內容建設上要包括創意設計知識庫、創意設計產業鏈信息庫、創意設計交易庫三部分。創意設計知識庫用于收集并儲存符合創意產品定位的包括設計、制造、營銷的各類知識,并將其編入索引,方便各企業用戶檢索和使用。創意設計產業鏈信息庫則從設計、制造、銷售的系統角度出發,將與創意設計產業鏈相關的創意設計企業和個人,相關產業、行業的生產制造企業,相關專業銷售市場,相關投資運營商、廣告運營商等的數據以可視化的形式呈現,從而做到對產業集群的有效挖掘,對新制造模式的開拓,最終推動創意產業的發展。創意設計交易庫主要儲存成員上傳的創意思路、創意產品造型圖、創意多媒體作品等創意成果,方便瀏覽和交易。創意設計公共服務平臺在滿足產業內部溝通與服務載體功能的基礎上,可以將受眾面拓寬到全社會,采用收費和免費相結合、用戶自行檢索和平臺主動服務相結合等多重運營機制,以增加服務的輻射面,實現網絡平臺的有效運行。
四、關鍵技術的開發與支撐
1.設計資源在資源虛擬化和資源動態能力表述等關鍵技術的支持下,轉變為虛擬資源并整合到云平臺中。
由封裝物理資源的Web服務和構成虛擬資源池的語義本體組成,語義本體將物理資源轉變成邏輯資源,兩者共同實現設計資源虛擬化。建立資源數學模型和建立資源本體是構建設計資源虛擬化的基本步驟。
2.儲存云設計服務平臺所需要的大量的創意設計行業知識資源
并讓客戶快速而準確地在這大量的資源中找到所需的資源,必須采用可以支持大規模數據和分布式水平擴展的數據庫系統來儲存海量的創意設計數據,可以采用目前成熟的如Bigtable、SQLServer等技術。為了實現精確搜索設計資源和設計能力的功能,還需要建立一套標準化的搜索引擎系統來針對設計資源和設計能力的搜索。相關行業的云設計平臺采用基于本體的語義知識進行推理。首先,構建對應領域本體庫以實現知識信息的形式化表現;其次,使用Jena自帶的推理機制進行推理,并靈活地融入自定義規則對本體模型進行擴展推理,從虛擬資源池中篩選出符合客戶需求的候選資源;最后,用基于語義相似度的本體匹配算法計算每個候選資源與客戶需求間的相似度值,確定最終的所需資源,實現資源的搜索。
3.知識產權二維碼系統的研發。
對特征化的設計資源進行虛擬化處理,整合到云設計服務平臺的資源層后,要及時以加密二維碼呈現基本信息,保護企業、設計師的知識產權。
4.在創意設計項目全面展開之前,對用戶需求、市場機會和設計趨勢進行系統的預測和規劃,可以保證創意設計項目的合理性,提升創意設計項目的質量,并為創意設計項目的成功提供保障。
用戶需求分析包括研究用戶特征與產品的相關性,識別并分類提取角色模型特征,建立用戶角色模型。市場機會分析包括基于市場、技術、用戶的信息分析分類,模糊邏輯推理模型,提取互聯網中的海量信息,協助設計師尋找市場機會和產品定位。設計趨勢預測分析包括識別以往創意設計案例的特征,完成產品造型、色彩、材質、肌理等特征提取,指出發展趨勢的具體方向。
5.創意設計產品涉及的行業有很多,需要測試的性能指標參數也很多。
可以使用眼動儀提取用戶使用產品時的視覺數據,并通過熱點圖、視線掃描路徑、興趣區域等分析方法分析平均注視時間、回溯性眼跳、區域間轉移等指標,獲得特定區域上的具體數據,來分析創意產品的創新點以及對人的吸引力等特性。也可以使用AR(增強現實)技術對用戶體驗進行分析,利用專用設備產生一種虛擬的環境,給用戶以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方面的刺激,并使用傳感器對用戶在使用產品時的行為和生理數據進行監測和記錄。利用該技術測試創意產品的可接受性和用戶的各種體驗感覺,在創意產品實際大批量生產之前為產品定型推廣提供支撐。
五、結論
【關鍵詞】產業鏈;服務集成平臺;市場細分;商務領航
一、服務集成平臺的產業鏈分析
服務集成平臺是以市場需求為起點,與重要供應商和客戶結成戰略聯盟和一體化的“競合”商務關系,通過整合供應鏈資源,挖掘供應鏈上的服務需求,深化增值服務,從而為整個供應鏈提供全方位服務的集成運營模式。服務集成平臺與規模經濟不同,服務集成平臺是立足于對產業鏈中不同價值環節的最優效率的利用[1]。產業鏈是由不同的價值環節構成的,不同的價值環節上生產要素的構成是不同的。由于產業鏈的價值環節處于不斷的變動中,企業就會根據不同價值環節的要求相應調整戰略,通過市場集成,充分利用具有不同邊際生產力的要素來獲得經濟性。從服務集成平臺所具備的特征看,服務集成平臺從本質上是一種集成經濟的組織形式[2]。集成經濟是一種整合經濟,服務集成平臺可以為客戶提供多樣化與集成化的服務。而平臺所提供的服務要比顧客自主安排所獲取的服務的價值更高,且更符合企業的個性化需求,進行實時變更。
(一)產業鏈的概念模型
服務集成平臺是隨著多元化與定制化的消費需求產生的,特點在于以市場需求為起點,以客戶管理和供應商管理為抓手,以需求發掘能力、資源整合能力、增值服務能力為內核,在對象管理組織和企業應用集成等關鍵技術的驅動下,標準化的組件或者信息模塊通過大規模制造技術生產,然后平臺企業根據用戶偏好的多樣性和動態變化進行組裝,以此獲得生產的規模經濟性[3]。這種商業模式根據產業鏈服務集成的概念特征,我們可用模型(見圖1)來對之進行描述。
圖1 產業鏈概念模型
服務集成平臺的興起對于信息服務的規模經濟、業務創新和市場拓展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如3G時代的手機已經成為網頁瀏覽、電話會議、電子商務等多種信息服務的集成平臺,不僅服務于更大規模的消費者和企業,而且不斷催生各種新興業務。例如中國電信的“商務領航”采用的是應用服務提供商(ASP)運營模式,即由電信企業組織擁有信息產品和豐富服務經驗的上下游企業參與運作,如雅虎中國、用友軟件、卡巴斯基和Intel等IT企業,通過集成電信基礎業務和電信增值業務服務,根據中小企業的行業特征、企業規模和經營周期等外生因素,通過觀察這些因素設置不同的服務質量與價格組合,以滿足中小企業個性化的信息服務需求。對于合作方而言:可以利用這種競合的方式實現了面向電信客戶群的標準化銷售,減少了銷售環節、提高了用戶數量、攤薄了系統成本,并通過產業鏈的建設達到多方共贏的結果。對于中小企業等客戶而言:以較低的成本實現快速見效、安全、易用、隨需應變的信息化服務。而且,企業本身不用負擔相關技術人才的培訓、系統的維護、升級、管理等等一切麻煩。這適合那些本身信息化水平較低的中小企業來迅速提升企業的運作效率、管理水平,為企業的信息化助航。
圖2 “商務領航”商業模式體系
(二)產業鏈的創新功能
服務集成平臺帶來的創新價值,可以通過對信息模塊的分解、替代、整合進行創新,將一個復雜的信息系統或者服務過程按照一定的聯系規則分解為進行獨立設計的半自律子系統的行為,被成為“模塊的分解化”;按照某種聯系規則將可進行獨立設計的模塊統一起來,構件可以滿足用戶特定的經營和業務需求的信息系統或服務過程的行為,被成為“模塊集成化”。服務集成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服務功能整合的過程,并非各個子系統的簡單堆積,而是需要將各個子系統集成在一個統一的操作平臺上,實現各系統的信息共享和融合,為原有用戶或新用戶提供更有效率的產品或服務。
中國電信“商務領航”是電信服務集成創新的典范,其運營涉及內容提供、內容整合、內容增值和網絡服務等多個信息模塊,體現了電信、電腦、電視三大行業融合的趨勢,以滿足用戶的“人機交互”和“實時性”需求,使用戶可以按照個性化需要選擇服務項目、服務質量和服務資費等。“商務領航”的CRM相對于企業獨立開發出來的CRM系統來說對于客戶的優勢更加明顯,其吸引力必然也就更高。既可以滿足中小企業的信息化需求,也可以減少他們的成本,而且無需承擔額外的后勤負擔,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三)產業鏈的協調功能
由于某些交易活動必須通過中介方的介入才能達成,因此便為中介組織創造價值并從中獲取利益提供了契機。從價值鏈的角度來看,市場中介是一個重要的價值驅動因素。服務集成平臺的協調功能可以有效地整合上下游資源,從信息服務、物流服務、金融服務等方面把握產業鏈的關鍵環節,占據主導地位。平臺企業要保證采購的及時性和穩定性,就必須能夠獲取并掌控上游資源,這就要求平臺企業擁有雄厚的資金、豐富的行業經驗、較強的風險控制能力和豐富的下游客戶網絡資源。產業鏈中的上下游配套企業往往是中小企業,它們難以從銀行融資,資金鏈的緊張造成整個產業鏈出現失衡。這就需要由平臺企業為產業鏈提供金融支持,對進行產業鏈服務的產業進行關鍵環節的戰略性投資,從而配合實現服務集成與投資收益兩方面要求。通過電子商務等應用擴展供應鏈前端的靈敏反應能力,建立與經銷商、大客戶等集成的數字化信息交互能力,并且逐步建立供應鏈的動態優化模型,以實現端對端的供應鏈可視性及優化,供應鏈各環節信息的實時提供和及時補充多種存貨,為生產工序提供恰到好處的支持,確保整個供應鏈管理的“可視性”[4]。
中國電信“商務領航”基于協同商務、協同管理兩個維度策劃和推廣產品,搭建了一個專業的、安全可靠的、高效的電信級網絡和服務平臺,從而擁有豐富多樣的可定制的信息化應用服務,適合不同規模、信息化處于不同階段的中小企業用戶,根據客戶的實際情況,一定能夠從中找到最適合各自企業的信息化應用服務。中國電信“商務領航”以其獨特的建設、運營模式,解除了這些企業的后顧之憂,使廣大企業輕裝上陣,輕輕松松便可實現信息化。
二、服務集成平臺的商業模式
(一)媒體廣告
由于服務集成平臺的廣告投放與門戶網站相比具有較高的針對性,例如“商務領航”主要是服務于中小企業的通信、商務、企業管理等需求,因此其廣告大多是企業的產品信息、需求信息、供應方信息、市場信息等等。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廣告業務必然成為互聯網盈利產品中發展最具潛力、最有價值的業務。而且,在不影響客戶體驗的基礎上,服務平臺網站上的用戶訪問量逐步增加,可以保證其廣告業務具有足夠大的盈利潛力。對更大中小企業客戶來說,在中國電信許可下用戶可在他們發表的信息中加入宣傳資料或參與廣告策劃,在商務領航許可的相應服務上展示他們的產品。任何這類促銷方法,包括運輸貨物、付款、服務、商業條件、擔保及與廣告有關的描述都只是在相應的用戶和廣告銷售商之間發生。“商務領航”對廣告內容的定義包括:文字、聲音、圖表、軟件、相片、錄象;在廣告中的全部內容;電子郵件的全部內容;商務領航虛擬社區服務為用戶提供的商業信息。所有這些內容均受版權、商標、標簽和其它財產所有權法律的保護。所以,用戶只能在中國電信和廣告商授權下才能使用這些內容,沒有授權的情況下,用戶不能擅自復制、再造或創造與內容有關的派生產品。
(二)客戶市場細分
從消費者群體特征上來說,實施客戶生命周期管理過程中,實際上把收集到的客戶交互信息進行挖掘和分析,從而對用戶群進行劃分和判別,提供差異化服務。營銷人員通過對商業自動化留下來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然后挖掘和提煉出有價值的信息,幫助企業制訂有效的營銷策略。不同行業的企業對信息化有相似的地方,但更多的是行業、區域特色的需求。越來越多的中小型企業也意識到信息化手段對規范企業管理,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作用,同時對于某些行業,如制造業、物流業、連鎖業、建筑業等,行業化的解決方案則成為影響企業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因此,在爭奪中小企業這一市場時,“商務領航”細分客戶市場,找準行業目標客戶的特定需求,按照客戶需求針對性地提供行業解決方案,實行差異化競爭策略[5]。如制造業立足客戶需求,實施針對式、幫助式營銷;物流業到貨通知系統:開發到貨通知系統,可依托其語音及短信平臺,嵌入客戶業務系統,貨到后系統自動以語音及文本短信方式向客戶發送到貨通知、提貨通知,大大提高員工辦事效率;軟件業重點是大力發展IDC(互聯網數據中心)服務期托管業務,在現有客戶服務期托管、機架租賃的基礎上延伸網絡安全產品增值業務的提供,并關注虛擬主機業務的發展,實現從客戶的設備到安全增值服務的整體提供,降低客戶的投資和經營成本。
(三)品牌塑造
品牌是企業重要的無形資產。品牌評估的對象基本界定在商標的價值上,具體體現在品牌具有多大的市場競爭力。Aaker(1991)將品牌權益討論分為5個方面:品牌認知度、品牌忠誠度、品牌聯想、品牌的感知質量和其他獨占性的品牌資產[6]。
中國電信提升了“商務領航”客戶品牌,推出了“我的e家”客戶品牌,充實了中國電信的企業品牌內涵,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積極推動經營模式的轉變,從經營業務到經營客戶,同時,圍繞客戶需求,加強產品開發與支撐保障,著力為客戶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綜合信息服務,以豐富品牌內涵,初步規劃并建立了中國電信的品牌體系(圖3)。
圖3 中國電信的品牌體系
三、結束語
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加快使企業競爭逐漸演化成產業鏈之間的競爭,而顧客需求導向和流通之上時代的到來則推動了利潤在產業鏈內部各個環節之間的轉移。因此,從產業鏈角度來研究企業的商業模式創新問題非常必要。服務集成平臺是指這樣的一種集成經濟的運營模式,它利用原有的平臺或者渠道所掌握的優勢客戶資源(諸如電信、汽車、超市等零售行業),以及企業本身存在的網絡規模經濟效應,通過將其供應鏈上的資源以重組或者聯合其他供應商的方式形成一個整體的、共生的價值鏈條或企業聯盟,以此來滿足客戶一體化、多元化、個性化的一站式的產品或服務協同需求。從而既能讓客戶享受到集成服務所能帶來的各種優勢及好處,又能促進平臺自身的獨立運營、品牌塑造和管理上的創新,實現資源的最優化利用,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并實現對多元市場的滲透及擴展,創造新的持續的利潤增長點。在三網融合的趨勢已經勢不可擋的情況下,中國電信采取這種利用其本身的客戶資源、品牌、資金等方面的巨大優勢,發展集成經濟的業務品牌,對于其成功實現業務轉型,適應新時代的全球電信競爭需求將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中國電信“商務領航”有許多可以借鑒的成功之道。
參考文獻:
[1]石奇.集成經濟原理與產業轉移[J].中國工業經濟,2004(2):30-35.
[2]王永,劉建一等.淺析規模經濟、范圍經濟與集成經濟[J].江蘇商論,2004(3):08-13.
[3]岳中剛.虛擬平臺的商業模式創新和競爭策略研究[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2010(3):4-6.
[4]霍春暉.供應鏈服務集成商業模式解析[J].經濟問題,2009(7):52-53.
[5]張俊明,郭東強.中國電信“商務領航”促進中小企業信息化應用模式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12):233-234.
[6]Aaker,David A.Building strong brands[M].New York:Free Press,1996.